国际企业管理案例
企业合同管理的优秀案例
企业合同管理的优秀案例
1. 国际能源公司 Keller Williams 的合同管理案例:Keller Williams 是一家全球领先的能源公司,他们在全球范围内与数百个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签订合同。
为了提高合同管理效率和可追溯性,他们利用了一种合同管理系统,使得他们能够集中存储、跟踪和管理所有合同。
该系统还提供了自动提醒功能,确保合同的到期日期和续签时间得到及时提醒。
该案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合同管理系统提高合同管理效率和减少人工错误。
2. 医疗器械公司 Medtronic 的合同管理案例:在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的强制规定下,医疗器械公司 Medtronic 有严格的合规性要求。
为了确保所有合同都符合相关法规和政策,他们建立了一套自动化的合同管理系统。
该系统通过合同审核和工作流程自动化,确保合同符合公司政策和标准。
该案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合同管理系统保持合规性并更好地管理合同。
3. 零售企业 Walmart 的供应链合同管理案例:Walmart 是全球最大的零售企业之一,他们与无数供应商签订合同。
为了提高供应链合同的管理和交付效率,Walmart 利用了一种供应链合同管理系统。
该系统帮助他们自动化合同流程并提供合同指标和分析报告。
通过优化供应链合同管理,Walmart 成功提高了交付效率,并减少了合同处理时间和成本。
这些优秀案例展示了企业如何利用合同管理系统提高合同管理效率、降低风险、保持合规性以及提升供应链管理效果。
这些案例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其他企业在合同管理方面提供参考和借鉴。
国际企业精细化管理案例
国际企业精细化管理案例随着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国际企业在管理上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需要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
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念和方法,日益受到国际企业的重视和应用。
通过精细化管理,企业可以实现对生产、流程和人员等各方面进行更为精细的管理,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有效应对市场变化和竞争压力。
下面将以某国际企业为例,介绍其精细化管理实践和效果。
某国际企业是一家跨国制造企业,主要生产汽车零部件。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企业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包括成本压力、品质要求和交货期限等。
为了提高竞争力,企业开始进行精细化管理改进,全面优化生产流程和管理体系。
首先,企业对生产流程进行了精细化管理。
通过对生产线、工序和设备等各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调整,实现了生产过程更为精细化和高效化。
企业引入了智能化生产设备,实现了生产过程智能、自动化控制,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同时,企业设立了生产数据监控中心,对生产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异常,保障生产计划的顺利实施。
其次,企业对管理体系进行了精细化优化。
企业引入了ERP系统,实现了企业信息化管理,提高了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
同时,企业建立了KPI考核体系,对员工的绩效进行量化评价,激励员工积极工作,提高了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企业还加强了内部协作和沟通,建立了跨部门协作机制,实现了不同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提高了企业整体运营效率。
最后,企业注重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实现了精细化管理的有机结合。
企业建立了专业的培训体系,为员工提供各种技能培训和知识普及,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
企业还实行了轮岗制度,让员工有机会接触不同岗位和业务,实现了员工的全面发展和交叉学习。
企业定期组织团队建设活动,增强员工的团队凝聚力和执行力,提高了团队的战斗力和执行效果。
通过精细化管理的实践,某国际企业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企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产品质量和交货期限得到有效控制,成本和资源利用率得到明显降低,企业整体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得到明显提高。
企业经营管理典型案例
企业经营管理典型案例
1.阿里巴巴:阿里巴巴是全球最大的电商公司之一,其成功的秘诀在于其独特的商业
模式和战略。
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的的发展,将买家和卖家联系在一起,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效率。
此外,阿里巴巴还注重技术创新,不断投入研发,保持其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
2.亚马逊:亚马逊是全球最大的在线零售商之一,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客户至上的经营
理念。
亚马逊始终将客户需求放在首位,通过不断创新和改进来提高客户体验。
此外,亚马逊还建立了高效的物流系统,确保客户能够快速、准确地收到商品。
3.苹果:苹果是全球最具价值的品牌之一,其成功的秘诀在于其独特的设计和创新的
产品。
苹果通过将设计、硬件和软件相结合,创造出了独特的产品体验。
此外,苹果还注重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通过不断投入广告和推广来提高品牌知名度和认可度。
4.腾讯:腾讯是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之一,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多元化的业务布局和
不断创新的精神。
腾讯通过社交、游戏、金融、广告等多个领域的布局,实现了业务的多元化发展。
此外,腾讯还注重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保持其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
5.华为:华为是全球领先的通信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
供应商之一。
华为通过不断创新和改进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满足客户的需求。
此外,华为还注重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通过投入大量的广告和宣传来提高品牌知名度和认可度。
这些企业都是各自行业中的佼佼者,它们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其他企业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企业管理】100个世界500强企业管理案例汇编
世界500强企业管理案例精粹我们成功的基础在于,以适中的价格提供具有明显优势的产品,而通向优质品质和货真价实的途径,就是先人一步的发明创造.科研是我们创新以及事业的生命线。
——宝洁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约翰·白波(John Pepper)常改常新尽善尽美——宝洁公司的品牌道路在中国,没有用过宝洁产品的人恐怕不多。
据估计,在中国日用化学品市场上,宝洁产品所占的比例在60%左右。
与麦当劳、可口可乐不同,宝洁公司对消费者的承诺是系列产品:海飞丝、舒肤佳、潘婷、飘柔、佳洁士、玉兰油……。
这些著名品牌是宝洁公司在追踪消费者需求基础上,经多年研究开发出来的。
用宝洁公司董事长白波的话说:“宝洁公司把消费者的需求当作其奋斗的目标,常改常新,尽善尽美”。
老店新曲宝洁公司的历史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一是老,二是新。
宝洁公司创立于19世纪30年代,至今已有160余年的历史,在世界500强里,历史恐怕是最悠久的了,说它是“百年老店”恰如其分。
在160多年的历史上,宝洁公司不断有新的品牌问世,到目前为止,已开发出300余种产品,说它新,一点也不为过。
1837年10月,一家以两个创办人命名的小企业在美国辛辛那提注册成立,开始人们对它并不在意,但没过多久,人们就发现,它的产品走进了一家又一家的厨房和卫生间,人们对它不得不开始刮目相看了,这家企业就是后来在世界洗涤用品行业中位居第一的宝洁公司(Proctor &Gamble)。
宝洁一开始生产肥皂和蜡烛,在市场激烈竞争中,只能勉强维持度日。
19世纪80年代,宝洁传到了第二代人手中,在两个人的通力合作下,宝洁开发出了一种成本低廉、质量优异的白色香皂,二人将其命名为象牙牌,并投入11000美元为其作广告,这在当时是一个惊人之举。
但实践证明,二人的做法是正确的,消费者对象牙牌香皂的认可程度在不断增强,到1890年,宝洁的年销售额已达到数百万美元。
尝到了甜头的宝洁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著名企业经营管理成败案例
案例1:罗彻姆有限公司罗德兹博士发火了“这应该是一项非常简单的决策,因为只有两种选择,我实在不明白它怎么会变成这么大的一个问题。
我只是让你们去挑选一台机器而已”,管理委员会都面有愧色。
问题已经酝酿了好几个星期了,虽然约翰·罗德兹已经预感到了它会发生,他还是非常生气。
当他还是一名年轻的化学家时,他创建了这家公司,至今已有十三年了,公司一直避免了政策方面的激烈争论,目前就这个小问题发生争论,这令他感到困惑和不安,特别是这发生在公司已经完善以后。
罗彻姆有限公司是最大的独立公司之一,它主要向仪器加工业供货。
它在20世纪60年代末首次获得成功,这归功于一种食品防腐剂,它主要用于肉制品的保鲜,当时是用利兰太(LerentyI)的名字出售的。
此后它们又开发了食品染色与食品包装方面的产品,目前,利兰太在公司销售总额中只占25%。
决策争论的发起与替换用于生产利兰太的一台加工机器有关。
一共只有两台机器,它们都是由当地的切迈克斯(Chmex)公司出品的。
其中较旧的一台机器发生了故障,频繁的停机,再加上质量水平的不稳定,使产出水平只能勉强达到要求。
现在的问题是,应当用新的切迈克斯机器替换旧的,还是购买市场上仅有的符合加工要求的一家德国产AFU机器?首席化学家对两种机器进行了比较,如附录图1所示:问题由新成立的管理委员会主持解决,约翰•罗德兹最近宣布,公司已经初具规模,从前所彩的专制的(尽管比较友好)决策方式应该改变了。
委员会由四名高级经理组成,他们是:首席化学家和营销经理,他们从公司创立起就在公司工作;还有生产部经理和会计师,他俩加入公司只有6个月之久。
这是委员会的第二次会议,罗德兹已经开始为当初的决定后悔了。
下面列出的就是委员会各位成员提交的信息以及他们对决策的表态。
1.营销经理今年对这种防腐剂的市场需求已经达到了2000万英镑的规模,其中罗彻姆公司占大约48%的份额。
市场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特别是很多防腐剂用户现在能够买到与利兰太相似的产品,竞争的结果是市场对价格的反应敏感多了。
十大经典风险管理案例
十大经典风险管理案例一、引言风险管理是当今商业领域以及个人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良好的风险管理可以帮助我们降低不确定性,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效果。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有许多经典的风险管理案例在商业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介绍十个具有代表性的经典风险管理案例,并探讨每个案例背后的风险管理思想和方法。
二、康菲公司严重泄漏事件康菲公司是美国一家石油公司,在2010年发生了一起严重的石油泄漏事件。
这个事件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环境灾难之一,对公司声誉和财务造成了严重损失。
这个案例教导我们企业应该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并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以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
三、索尼PlayStation网络遭骇事件2011年,索尼公司旗下的PlayStation网络遭到黑客入侵,导致用户数据泄漏。
这个事件给索尼带来了重大的声誉和财务损失,也引发了全球对网络安全的关注。
该案例表明企业应加强网络安全防护,建立健全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保护客户数据和个人隐私。
四、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事故2003年,美国航天总署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返航途中解体,导致所有七名宇航员丧生。
这起事故揭示了对航天器安全的重要性,激发了对航天技术风险管理的更高关注。
它也让人们认识到,在任何高风险活动中,都需要充分评估和控制风险,确保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五、莱曼兄弟破产2008年,美国著名的投资银行莱曼兄弟破产,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
这次破产揭示了企业过度风险承担和缺乏透明度对市场的巨大影响。
它提醒我们企业要建立适当的风险管理机制,合规经营,以避免潜在的财务风险。
六、马来西亚航空370航班失联2014年,马来西亚航空的MH370航班在从吉隆坡飞往北京的途中失踪,至今仍未解决。
这个事件涉及到航空安全和恐怖主义等复杂问题,引发了国际社会对航空风险管理的关注。
它突显了在高风险行业中,应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和综合管理策略来应对各类风险。
七、三一重工泰国工厂爆炸2015年,中国的三一重工在泰国的一家工厂发生爆炸事故,导致多人死亡和受伤。
哈佛知名企业管理案例(一)(28个doc)87
〖企业用人的黄金法则〗我一直在致力发掘那些能充当最高管理者的人。
他们是一些渴望工作、勤奋向上的人。
这些人总是想干得比别人期望他的更多,也总是帮助他人把各自的工作干好。
——李·艾科卡在下级洋洋自得时,可以多加批评;当他意气消沉时,万勿过于苛刻。
下级有时会对自己的失败心烦意乱,这时如果再去挫伤他的自尊心,那无疑把他改进工作的积极性给打掉了。
——李·艾科卡一、经营有术,濒临倒闭的公司靠他起死回生李·艾科卡,1924年10月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艾伦敦,父亲是意大利移民,早年受父亲影响,认为能通过冒险获得成功的道路就是经商。
他在大学是学工科的,刚进人福特公司时,被分配当一名见习工程师,但他迫切希望搞推销,喜欢和人打交道。
他认为销售商一贯是汽车业的关键、要害部位,是企业的精华。
1953年,艾科卡被提升为费城地区的销售副经理。
这一年他大胆提出了“给56年新车付56美元”的销售计划,即客户购买1956年福特公司的新车,可先付80%的款,然后每月付56美元,3年还清。
这种销售方式几乎人人都能接受,因而地刺激了市场需求。
不到3个月,费城地区销售从全国的末位一跃为首位。
后来,这一计划成为福特公司全国性销售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奖赏,艾科卡被提升为华盛顿地区的销售经理。
1960年,年轻有为的艾科卡担任了福特汽车公司轿车部经理。
接着,他便开始了式样好、性强、价格低的“野马”轿车的生产和销售。
结果这一仗大获全胜。
1970年,艾科卡荣升为福特公司的总裁。
在他就任总裁的八年里,为福特公司净挣了35亿美元的利润,在该公司的历史上留下了最辉煌的业绩。
但成功招致嫉妒。
1978年7月,福特二世解除了艾斯卡总裁职务,同时答应将36万美元的年薪,变成100万美元的退休金,条件是——不要受聘于其他公司。
艾科卡不为100万美元动心,更不愿向命运屈服。
国际造纸公司等多家公司来请他,他都谢绝了;纽约大学商业学院等三四所学校聘请他担任院长,他也谢绝了。
最新国际企业管理精品资料案例四 丰田公司,敢与竞争对手联合
案例:丰田公司:敢与竞争对手联合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错综复杂的世界经济关系中,出现了两大令人瞩目的趋势:一是各国经济摩擦日益激化,导致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
另一是国际性合作普遍兴起,造成既竞争又协调的格局。
这些现象乍一看是十分矛盾的,其实则不然,各国经济都被卷入世界经济的大潮,千丝万缕的经济联系形成了共命运的基础。
特别是当今以世界市场为目标的国际企业不断增多,在企业经营资源有限的条件下,需要到广阔的世界范围去寻找技术上或贸易上的优秀伙伴,来共同分担风险,开拓市场,参与竞争。
甚至可以说,市场竞争越是激烈,国际合作越是必要。
所以,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树立国际合作经营观显得尤为重要。
在围绕全球市场展开激烈竞争的世界汽车制造厂商中,一再出现国际性业务合作的事例。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合作便是最为典型的一例。
80年代初,日美贸易呈现一边倒的局面,两国经济摩擦逐步升级。
对此美国政府提出要求日本自动限制对美国市场的汽车出口。
日本本田汽车公司等也把握时机,率先打入美国投资设厂,占尽优势。
这些都直接威胁着丰田车在美国市场的王牌地位。
因此,丰田公司考虑,要实现赢得全球汽车产量10%的战略目标,决不能放弃美国这一潜在的巨大汽车市扬。
丰田公司决心循序渐进,进军美国。
到美国投资设厂,面临着全新的经营环境,丰田的管理方式在美国是否行得通?公司与全美汽车工会(VAW)的关系如何协调?有许多风险是难以预料的。
丰田公司为了吸取美国当地生产和诀窍,制定了先与美国有实力的汽车公司合作生产的计划。
从1980年6月开始与美国福特公司商谈合作的可能性。
然而,丰田公司与福特公司双方合作生产的车种始终无法达到一致的协议,最终于1981年7月终止交涉。
此时,丰田公司面对着要么寻求新的合作伙伴,要么单独打入美国的艰难选择。
但是就在当年秋季,形式出现了转机。
处于困境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M)主动找丰田公司商议合作事宜。
到1983车2月,双方达成协议,各出资50%合办新联汽车公司(NVMMI),生产丰田轿车,年产量20万辆。
知名企业质量管理案例
质量管理案例一、基于事实决策1、阿迪达斯的失败阿迪达斯公司成立于1949年,其运动设备(产品)目前在全球同类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为12%,落后于1972年才成立的耐克公司30%的市场占有率达18个百分点。
然而,在耐克崛起之前,全球运动产品几乎是阿迪达斯一家的天下。
1954年世界杯足球赛,阿迪达斯因其生产的球鞋鞋底的塑料鞋钉能帮助运动员提高运动速度,增加稳定性而一战成名,当时世界上有85%以上的运动员穿的是阿迪达斯公司的产品,三叶标志成了成功的象征。
面对骄人的战绩,阿迪达斯公司的决策者们没有重视耐克公司正在迅速成长这样一个严重的事实,决策者们认为自己拥有85%的市场占有率,即便对手抢走一部分市场,仍有大半个天是属于阿迪达斯公司的,没有采取确实有效的对策去扼制竞争对手对自己的威胁,造成今天眼巴巴地看着对手以18个百分点领先自己,在运动服装市场独领风骚的残酷现实。
2、摩托罗拉市场的萎缩全球著名手机企业摩托罗拉和诺基亚现在的市场份额分别是30%和33%,摩托罗拉2001年第一季度营业亏损达4亿多美元,而去年同期其营业额是盈利5,300万美元,美国权威管理机构分析指出,摩托罗拉的现状完全是自找的,在美国经济衰退之前,许多消费者多希望能购买具有全新概念和全新形象的手机来替换现有的产品,来自芬兰的诺基亚捷足先登,率先研制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替代产品,从此赢得了广大的消费者,等到摩托罗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等到他们研制出新款手机时,消费者在经济衰退的影响下,已经放弃了更换手机的打算,摩托罗拉因此失去了市场的先机,造成大规模的亏损。
3、国企的悲哀内地某国营企业曾经与外商草签了一份供销合同,合同规定由外商给该企业提供价值300万元人民币的生产设备,以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合同为期三年,三年后该企业将无偿拥有这些设备的所有权.合同约定,在三年合同期内,该企业按双方商定好的价格每年为外商提供某种产品10,000件.合同同时约定,若第一年少交货1件,该企业将按每件1,000元交付赔偿金,第二年少交货1件,该企业将按每件2,000元交付赔偿金,第三年该企业将按每件3,000元交付赔偿金。
解读全球顶级企业管理案例
解读全球顶级企业管理案例全球范围内存在许多顶级企业,它们以其卓越的管理能力和市场影响力而闻名于世。
这些企业的成功并非偶然,背后隐藏着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管理策略和实践。
本文将解读几个全球顶级企业的管理案例,深入挖掘它们的管理秘诀和成功之道。
1. 谷歌的“20%政策”谷歌是全球科技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公司之一。
它以其创新和卓越的员工福利而闻名于世。
谷歌的“20%政策”是其成功的核心之一。
这一政策要求每个员工可以将工作时间的20%用于自主项目,即解决他们认为重要的问题,无论是否与当前工作任务相关。
这项政策有效地激发了员工的创造力和激情,为公司带来了许多创新的产品和服务。
例如,谷歌地图和Gmail等划时代的产品就是由员工在自主项目中开发出来的。
通过给予员工更多的自主权,谷歌打破了传统企业中僵化的管理体系,为员工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极大地激励了员工的创新和积极性。
2. 可口可乐的品牌管理战略作为全球饮料行业的巨头,可口可乐在品牌管理方面表现出色。
它建立了强大的品牌力,成为全球最具价值的品牌之一。
可口可乐的品牌管理战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品牌定位和塑造,二是品牌营销和推广。
可口可乐始终坚持以“快乐”为品牌核心价值,通过与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将其品牌打造为代表快乐、享受和社交的象征。
它通过时尚、时代感和创意的广告宣传,将品牌形象与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相结合。
此外,可口可乐还不断推出创新产品,并与大型活动和体育赛事合作,从而进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3. 苹果的“设计至上”苹果是全球科技行业的领军企业,其成功离不开其独特的设计哲学。
苹果一直强调“设计至上”,将产品的外观和用户体验放在首要位置。
它注重产品的精美外观和简洁易用的界面,致力于将技术与艺术相结合。
苹果还注重产品的生命周期管理,不断推出更新版本和改进功能,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它通过独特的产品设计和优质的用户体验,赢得了众多忠实粉丝的支持。
苹果的产品每一次发布都引起轰动,这背后正是其独特而成功的设计管理战略的体现。
国际企业管理案例汇总
韩国金星会社的海外投资选择(教材P74页)答1)金星公司在决策投资办厂生产电视机前,公司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局面。
由于产品的成本上升以及社长的逝世,使金星会社处于国内外企业环境恶化且又失去最高经营领导者的内内忧外患的困境。
所以,作为克服这种困境的惟一突破口,金星会社只能将注意力转向海外市场。
虽然美国有着庞大的彩电需求市场,但金星会社的出口量只占其1%。
且此时,美国政府突然对韩国的彩电进口采取了限制措施,这使得金星公司的投资面临着非常大的风险。
为了减少风险,就必须选定正确的投资地。
金星公司最终选定位于美国亚拉巴马州北端,人口公有15万的恒茨比尔市。
它们的依据是:随着美国国内企业状况的恶化美国各企业向有利的地区转移的现象表现的很突出。
为了躲避美国政府的贸易保护措施,外国纷纷通过就地投资进入美国,而这些企业也呈现向有利的朝阳地区集中倾向。
这是由于政治法律环境的因素而导致的结果。
该地区的自然环境有下述优点:1.气候温和,能源费用低廉;2.人口增加快,劳动力丰富,劳务费用低廉;3.工会弱,罢工等纠纷的可能性少;4.各种税率低。
(2)通过此案例,若我的国外投资时:1.要先考虑到投资国的政治法律环境,必须政治稳定,东道国不会影响公司的运营,国际关系的影响以及国际法律环境的影响。
2.要考虑到自然环境,地理条件是否优越,交通是否畅通,气候是否适宜,投资地区出现自然灾害的可能性,自然资源是否丰富以及已开发的程度。
3.要考虑到经济环境,投资地区处于什么样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的阶段的不同,使企业进入该地区或国家可能经国际企业带来的成功机会也是不一样的。
产业结构是否合理,通货膨胀率的高低,人口数量及就业状况,当地的收入水平的高低。
4.技术环境,任何国际企业都不能期待优良的技术环境从天而降崭际企业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所分享的利益是和它与世界各国--不论是穷国还是富国,推动技术创新和技术普及的不懈努力分不开的。
5.最后是社会文化环境,投资地区的语言文化,社会结构,教育普及程度,审美观念,宗教信仰。
国际企业管理案例之五
布拉多克制造公司1990年8月,布拉多克制造公司采购经理道格拉斯·普瑞克特需要就将生产转移到墨西哥之事写一份建议书,普瑞克特的老板迈克尔·兰尼要求他呈交有关在墨西哥选址及运作方式的评估报告。
一个顾问已经找出了布拉多克公司陆路运输业的一些适合转移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
普瑞克特深知无论兰尼还是总经理都一直在寻求到墨西哥发展的机会,但问题是选择 "maquHadora"会给布拉多克带来为更具竞争性所必需的成本降低吗?公司背景布拉多克制造公司是美国西北部一一个涉及化工产品、铝、包装材料和空间技术控股公司材料技术部的一部分,总部设在德克萨斯州的奥斯汀,雇员超过1300人,经营3项与军事防御相关的业务,年总收入大约为2·34亿美元。
以其生产和制造最先产的发动机而著称,在用铝合金,陶瓷制品和合成材料来增强军用设备的耐用性方面也具有领先地位,这些材料在重量、强度和耐用性方面都极符合防御应用的需求。
布拉多克只有2个竞争对手,这2个对手具有相似的设计,材料以及产品性能,这些公司都只在美国生产。
布拉多克三项业务相互分隔的运作方式使部门之间很少能信息共享,这种保守性是军事防御业务的必要条件,对公司文化有很大的影响。
在美国,12000亿美元的年度预算中国防工业占3千亿美元,1987年以来国会每年的财政赤字大约是1500亿美元。
到1991年Gramm-Rudman立法要求将这一数字降到640亿美元,全方位压缩政府开支,国防预算压力尤为明显,结果使从原来的卖方市场变为更具竞争性的投标来获得供应军需品的合同。
事实上,价格正变为主要的选购标准,美国公司是美国军方主要的供应商,可是军方也买一些国外的产品。
陆路运输业随着对防御武器承包商压力的不断增大,布拉多克资方正在紧张地寻找陆路运输事业部来降低费用。
为满足军队对高性能设备的需求而创新地利用合成材料是非常昂贵的。
这个事业部在洛杉矾和费城拥有工厂,最近又在奥瑞根获得了一个300人的公司,生产与其在加州分部相似的转向柱组件。
国际企业管理案例
国际企业管理案例国际企业管理案例——中国移动的全球化战略中国移动是中国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之一。
在全球范围内,中国移动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和强大的市场实力。
然而,要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成功并实现全球化,中国移动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障碍。
中国移动意识到全球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制定了一系列的战略来推动其国际业务。
首先,中国移动通过收购海外公司来扩大其国际市场份额。
例如,中国移动在巴基斯坦、缅甸和巴西等国收购了当地的移动通信运营商,以快速进入这些市场。
这种收购战略不仅帮助中国移动扩大了其全球业务规模,还使其能够获得当地的专业知识和资源。
其次,中国移动注重与国际合作伙伴的合作。
通过与国际移动通信运营商和设备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中国移动能够共享技术和经验,并加强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例如,中国移动与美国运营商AT&T和德国运营商德国电信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5G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这种合作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移动的技术实力,还能够促进全球移动通信行业的发展。
此外,中国移动还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标准制定机构的活动,以推动全球移动通信行业的发展和规范。
例如,中国移动加入了国际电信联盟和3GPP等组织,并积极参与5G标准的制定工作。
通过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中国移动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推动5G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提升自身的全球影响力。
除了上述战略,中国移动还注重本土化运营和服务。
在国际市场,中国移动会根据当地的文化特点和市场需求调整产品和服务。
例如,在印度市场,中国移动推出了适合当地用户需求的低价手机套餐,并提供了卓越的客户服务。
通过本土化运营和服务,中国移动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用户的需求,提高市场竞争力。
然而,中国移动的全球化战略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国际市场竞争激烈,中国移动需要与其他国际运营商竞争,同时要应对当地政策和法规的影响。
其次,中国移动需要解决语言和文化差异带来的交流和理解问题。
电大国际企业管理考试案例
型车”与福特公司案例1 “T 型车与福特公司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是1903 年由亨利?福特与詹姆斯?卡曾斯、道奇兄弟等创办,由福特任总经理。
1912 年福特公司聘用詹姆斯?库兹恩任总经理。
库兹恩上任后实施了三项决策一、对主产品“T 型车”做出降价的决定,即1910 年定的售价950 美元降到850 美元以下;二、按每辆“T 型车”850 美元售价的目标,着手改革公司内部的生产线,在占地面积为278 英亩的新厂中首先采用现代化的大规模装配作业线,12.5 小时出一辆“T 型车”,大幅度地降低成本;三、在全世界设置7000 多家代销商,广设销售网点。
这三项决策的成功,使“T 型车”冲向全世界,市场占有率占美国汽车行业之首。
1919 年,亨利?福特独占福特公司,库兹恩被解雇,福特自任总经理。
他一方面采用低价策略,1924 年,每辆“T 型车”售价已降到240 美元,1926 年福特车产量已占美国汽车产量的1/2;另一方面又提出“不管顾客需要什么,我的车都是黑的”,以“黑色车”来作为福特汽车公司的象征。
结果,“T 型车”在竞争中日益失利,1927 年 5 月终于停产。
1928 年,福特汽车公司的市场占有率被通用汽车公司超过,退居第二位。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于1908 年成立,由杜邦财团控制。
1928 年以前,它是市场占有率远远低于福特汽车公司的一个弱手。
1921 年,斯隆就职于通用汽车公司,1923 年任通用汽车公司总经理,改革了经营组织,使公司高层领导人抓经营、抓战略性决策,日常的管理工作由事业部去完成。
同时,提出“汽车形式多样化”的经营方针,以满足各阶层消费者的需要。
1923 年市场占有率仅12%,1928 年达到30%以上,超过福特公司,1956 年市场占有率达53%,成为美国最大的汽车公司。
思考从“T 型车”最初的成功到后来其在市场上的失利,原因何在?有何启示?(参考P111)答题参考20 世纪初,福特公司的“T 型车”经营成功,是因为其一系列经营决策顺应了当时的市场环境。
全球化经营 案例
全球化经营案例全球化经营是指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活动,以实现更多的市场和资源的利用。
全球化经营可以带来许多好处,如降低成本、拓展市场、获取更多的资源和技术等。
以下是十个全球化经营的案例:1. 麦当劳(McDonald's)是一个典型的全球化经营的案例。
麦当劳在全球范围内开设了数千家餐厅,采用统一的品牌形象和产品标准,以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需求。
2. 苹果(Apple)是一家具有全球化经营战略的科技公司。
苹果的产品在全球范围内销售,通过在不同国家建立零售店和分销网络,以满足全球消费者对高品质产品的需求。
3. 耐克(Nike)是世界著名的运动品牌,也是全球化经营的典范。
耐克在不同国家建立了供应链和生产基地,以实现产品的全球供应和分销。
4. 三星(Samsung)是一家韩国跨国公司,以电子产品和电子组件而闻名。
三星通过在全球范围内设立研发中心和制造工厂,以满足全球市场对电子产品的需求。
5. 沃尔玛(Walmart)是世界最大的连锁超市,也是一个典型的全球化经营的案例。
沃尔玛在全球范围内拥有数千家门店,通过采购和供应链管理,以实现商品的全球采购和分销。
6. 谷歌(Google)是一家全球知名的科技公司,也是全球化经营的典范。
谷歌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研发中心和数据中心,以提供全球用户的搜索和互联网服务。
7. 联合利华(Unilever)是一家全球性的消费品公司,拥有多个知名品牌。
联合利华通过在不同国家投资和收购企业,以扩大其产品在全球市场的份额。
8. 赛诺菲(Sanofi)是一家法国跨国制药公司,也是一个全球化经营的案例。
赛诺菲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研发、生产和销售,以满足全球患者对药物的需求。
9. 宝洁(P&G)是一家全球性的消费品公司,拥有多个知名品牌。
宝洁通过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和销售其产品,以满足全球消费者对日常用品的需求。
10. 约翰逊控股(Johnson & Johnson)是一家美国跨国医疗器械和医药公司,也是一个全球化经营的案例。
企业管理经典案例
企业管理经典案例1. 麦当劳:麦当劳是一个全球连锁快餐企业,其经典案例之一是其成功的供应链管理。
麦当劳通过与供应商的紧密合作,确保食材的新鲜和质量。
他们建立了专门的供应链管理团队,负责与供应商进行持续的沟通和监督,以确保供应链的稳定性和效率。
2. Apple:Apple是一个全球知名的科技公司,其经典案例之一是其产品创新和市场营销策略。
Apple通过不断的研发和创新,推出了许多颠覆性的产品,如iPhone和iPad。
同时,他们还以营造高品质的产品形象和独特的营销策略而闻名,成功吸引了全球消费者的关注和购买。
3. 丰田:丰田是一个著名的汽车制造企业,其经典案例之一是其精益生产和质量管理系统。
丰田通过采用精益生产原则,包括减少浪费、提高效率、持续改进等方法,实现了生产成本的降低和质量的提高。
丰田的质量管理系统也被广泛认为是行业的标杆,许多企业学习借鉴其管理经验。
4. 微软:微软是一个全球领先的软件和科技公司,其经典案例之一是其成功的战略转型。
微软在过去几年中经历了从传统软件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领域的转型。
他们成功地将公司的重心从传统软件产品转移到云服务,这使得微软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并保持竞争优势。
5. 亚马逊:亚马逊是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之一,其经典案例之一是其供应链和物流管理的创新。
亚马逊通过引入机器人技术、自动化仓储和配送系统等创新技术,大大提高了仓储和物流的效率。
他们还发展了自有的物流网络,减少了对第三方物流公司的依赖,从而更快地实现订单交付。
这些经典案例都展示了企业在管理方面的杰出表现,无论是供应链管理、产品创新、质量管理还是战略转型,这些企业通过自己的经验和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对于其他企业来说是有借鉴和启示作用的。
五个著名企业风险管理案例.doc
2006年五个著名企业风险管理案例12006年五个著名企业风险管理案例1.芝华士风波:一场传媒与品牌的博弈2.芬达美年达致癌风波:权威验证,化险为夷3.丰田锐志漏油事件:出招缓慢,自食其果4.博士伦眼药水风波:虽有瑕疵,值得尊敬5.欧典地板风波:媒体与公众的狂欢2005年度的中国市场对于众多知名商业品牌可谓多事之秋,肯德基、宝洁、强生、雀巢、高露洁、哈根达斯、光明……一个个叱刹风云的国际著名品牌陆续在中国市场上遭遇到空前的企业危机冲击。
企业危机的类型也主要集中在产品质量安全和企业形象方面:芝华士12年份门风波、丰田锐志漏油事件、博士伦护理液引发眼疾、欧典地板宣传欺诈……当然,不同企业对待危机事件的策略和技巧、对消费者的态度差异,直接决定了其危机公关的成败。
我们也同时看到,包括国际著名品牌在内,很少有哪家企业能够在突如其来的危机风波中做到完美应对进而转危为机。
危机管理,对所有企业组织和管理者们仍然任重而道远。
聪明的企业经营者,应该学会让别人吃一堑,让自己长一智。
有鉴于此,我们选取了2006年上半年国内市场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著名品牌危机案例进行回顾和剖析。
芝华士风波:一场传媒与品牌的博弈——2006年上半年著名企业危机案例回顾系列之一2006年1月20日,距离农历中国新年只有9天时间,在全球华人最重要的春节前夕,全国消费能力被空前放大,市场的繁荣和火爆令辛勤打拼一年的商家们露出难得的笑容。
《国际金融报》刊登的一篇题为《芝华士12年:“勾兑”了多少谎言》的报道,却掀开了狗年中国洋酒市场第一场品牌信任危机-“芝华士风波”拉开序幕。
事件回放《国际金融报》在异常醒目的头版位置刊登出这篇火药味道十足的曝光文章,文中援引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消息人士所了解的在华销售的国际知名酒类产品芝华士12的成本信息,向欧盟最大的酒类公司保乐力加集团在华经销商-保乐力加中国公司发出四项质疑:芝华士12成本:“25元”缔造“亿元神话”?在华产品销售:大陆市场没有真正的12年酒?全体员工赴英旅游:暴利下的奢侈?品牌价值:“变了味道的水”?一连串的极具挑战性的发问,将远离普通消费群体的洋酒奢侈品芝华士拉下神坛,一时间,芝华士成本谎言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电台等传媒迅速传播扩散至全国。
企业管理案例全集
企业管理案例全集1. Nike的成功之道Nike是全球著名的体育用品品牌,其成功之道在于他们的创新和市场定位策略。
Nike一直致力于推动体育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不断引入新的技术和材料,为运动员提供更好的产品和体验。
此外,他们还通过与顶级运动员和运动队的合作,建立起了强大的品牌形象和市场知名度。
2. Apple的创新管理Apple是全球最著名的科技公司之一,其成功在于他们的创新管理。
Apple一直注重产品的设计和用户体验,不断推出令人惊叹的新产品。
他们始终保持敏锐的嗅觉,紧跟科技的最新趋势,并不断投入研发,以保持市场的竞争力。
3.亚马逊的供应链管理亚马逊是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其成功在于他们的供应链管理。
亚马逊建立了一套高效的供应链网络,以确保他们能够及时交付商品给消费者。
他们通过与各大物流公司合作,建立起了强大的物流网络,实现了订单的及时配送。
4.好未来的战略管理好未来是中国最大的教育培训机构之一,其成功在于他们的战略管理。
好未来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断推出符合学生需求的创新教学方法和课程。
他们也不断扩大业务范围,通过收购和合作来拓展市场份额。
5.阿里巴巴的电子商务战略阿里巴巴是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其成功在于他们的电子商务战略。
阿里巴巴通过积极扶持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帮助他们开展在线销售。
他们也通过国际化战略,拓展了海外市场。
7.谷歌的创新文化谷歌是全球最著名的科技公司之一,其成功在于他们的创新文化。
谷歌鼓励员工提出和实现创新的想法,并提供一种宽松和开放的工作环境。
他们还注重员工的培训和发展,以不断提高团队的创新能力。
8.腾讯的组织管理腾讯是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之一,其成功在于他们的组织管理。
腾讯建立了一套灵活和高效的组织结构,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他们注重团队合作和员工的发展,通过培养和激励人才,保持竞争力。
9.宝洁的品牌管理10.微软的战略合作微软是全球最著名的软件公司之一,其成功在于他们的战略合作。
国际企业管理案例 科隆投资案例分析
数量,获得对企业的控股权和绝对话语权,能保证企业完全按照科
隆总公司的意志运行,在短期内能获得更多的收益。
长期来看
但长期来看,由于与SGAIC公司的中方员工经过十多年的合作,中方员 工初步掌握了流量计的生产流程、产品工艺以及销售网络,已经具备自己 开厂生产的能力。如果科隆公司与中方断绝后续合作,收回SGAIC的股权, 那么中方公司能利用公司的已有资源和国企影响力迅速建立与SGAIC类似 的公司,这无疑是科隆在中国最强劲的对手。使科隆公司处于十分不利的 地位。
享受中国政府对合资企业所给予的优惠,从而 获得本土企业不具备的成本优势
减少投资的成本,用较少的资金实现科隆的全 球化战略
中 国 市 场 合 资 经 营 模 式 的 劣 势
首先,合资公司由中方企业控股,科隆公司无 法对企业的经营进行有效的控制
其次,企业利润需要与中方公司分享
再次,合资公司引进与消化了科隆公司的生产 设备、制造技术,容易产生让核心技术扩散
实行销售、服务一体化的运营体制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竞争 愈加激烈的形势,前面是一片看不 见的迷雾和丛林,我们如何能清 晰地预见未来国际市场呢,科隆 的案列可给中国企业走出国门以 借鉴与启示。
Union 联盟
Technology 技术
People 人才
对中国企业全球化 的启示和借鉴
联盟 Union
且合资双方在经营理念、管理手段、企业文化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大量
的时间精力用于内部协调。
资源因素
核心技术优势
市场资源持续增长
关键性人力资本
资源因素
1.市场资源奠定了跨国公司收回合资企业控制权的基础。 跨国公司市场资源的持续增长,使其能摆脱对中方合资者的依赖,其市 场资源的增长,一方面是通过合资企业的运营获得的,另一方面是通过 建立独资企业积累起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为国际化战略宿舍:成学427华为的国际化战略案例在2006财年中,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华为”)的销售收入首次超过100亿美元(110亿美元),其中,65%的收入来自海外市场。
在接下来的2007财年,华为再次超越了自己,实现合同销售额160亿美元,同比增长45%,海外市场销售额达到了115亿美元,成为华为的主要销售收入来源。
目前,华为已经初步成长为一个全球化公司。
华为的产品与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海外设立了20个地区部,100多个分支机构;在美国、印度、瑞典、俄罗斯及中国等地设立了12个研究所和31个培训中心。
华为的早年历史(1988-1997)任正非1982年从部队转业来到深圳,6年后在那里与朋友创建了华为公司,经营小型程控交换机、火灾报警器、气浮仪开发生产及相关的工程承包咨询。
华为最初主要代销香港产HAX交换机。
当任正非发现华为依靠贸易模式不能真正与跨国公司竞争,他开始将精力集中于研发与核心技术。
华为抵制了“市场换技术”的诱惑任正非认为:外国人到中国是为赚钱来的,他们不会把核心技术交给中国人,而指望我们引进、引进、再引进,企业始终也没能独立。
以市场换技术,市场丢光了,却没有哪样技术被真正掌握的。
华为在1992年研制出一台小型交换机。
在1994年11月,C&C08大型万门程控交换机诞生,并在首届中国国际电信设备展览会上取得较大成功。
那一年,华为的销售收入超过了亿元。
随着C&C08程控交换机在1995年大规模商用,华为成为中国农村通信市场主流设备供应商。
公司员工达到1800人,年销售收入14亿元,在中国电子百强企业中位列第26位。
1998年,华为的销售收入较1995年又增长了6倍达到89亿元。
华为基本实现了“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城市”的战略目标——华为的核心产品已经进入中国所有发达省份和主要城市。
在传统交换机市场,华为超越西门子和朗讯,与上海贝尔并称为国内最大两家供应商,市场份额达到22%。
在接入网市场,华为国内市场份额超过50%。
智能网、接入服务器等产品国内市场份额超过30%。
以SDH为核心的光网络产品市场份额为10%。
1998年8月,华为全套GSM设备通过信息产业部第二阶段测试,开始向移动通信领域扩展。
从“事业”概念到全球化任正非将美国麦克阿瑟将军要求西点军人始终坚持的三大信念“责任、荣誉、国家”修改为“责任、荣誉、事业、国家”,以此作为华为新员工必须永远牢记的誓言。
任正非所加入的“事业”概念,就是“成为世界级企业”的追求。
改造华为(1998-2000)华为在1998年成为中国最大通信设备制造商,任正非意识到,公司规模的快速膨胀与发展是空前的危机和压力。
任正非始终牢记华为的发展目标,他认为当时的华为“取得产品技术突破后,不仅不能打遍全世界,而且在家门口也未必有优势。
”任正非说,“现在是有机会也抓不住,最多在中国非主流市场上打了一个小胜仗。
”任正非一直希望了解世界大公司是如何管理的。
从1992年开始先后到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走访了法国阿尔卡特、德国西门子等行业领先跨国公司。
我们的研究表明,这些改造奠定了华为全球运营的根基。
而任正非的这些改造并非基于“独立自主”或“中国式的”,而是建立在全球视野基础上所勾勒出的“整合全球资源为我所用”的未来发展战略。
改造管理,寻找世界级企业制度一部起草3年的《华为基本法》在1998年正式实施,这是中国第一部总结企业战略、价值观和经营管理原则的“企业宪法”和制度体系。
任正非开始寻找建立世界级企业的制度保证,他希望通过学习《华为基本法》这种方式,能够将存在于自己大脑之中的价值观有效“移植”到新的管理者大脑之中。
任正非曾指出:在《华为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文章中,任正非进一步指出:我们要逐步摆脱对技术的依赖,对人才的依赖,对资金的依赖,使企业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建立起比较合理的管理机制。
华为在1998年锁定IBM为自己通向世界级企业道路上的学习榜样和战略合作伙伴。
华为首先确定业务模式由电信设备制造商向电信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和服务商转型,以充分发挥华为产品线齐全的整体优势。
这样也可以借鉴IBM自1993年以来业务模式转型过程中的知识和经验。
接下来,大约50位IBM管理咨询顾问进驻华为。
在前后5年时间内,华为为此投入约5000万美元改造内部管理与业务流程。
华为还组建了一个300人的管理工程部,以配合IBM顾问的工作。
改造流程华为在2000年引入IBM集成供应链管理(Integrate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对公司的组织结构进行了调整,成立了统一的供应链管理部,它包括生产制造、采购、客户服务和全球物流。
当华为的业务流程变革在任正非的坚定推动下最终得到实施后,公司发生了许多明显的变化。
如果说这种变化最初表现在华为内部的动荡,那么在2000年之后华为积极拓展全球业务时期,它对提升华为在产业价值链的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的管理能力方面所表现出的全球对接性,则相对隐性了许多。
改造企业文化华为在2002年初对总监级以上的高级管理者进行了为期几天的封闭培训,邀请北京大学哲学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8名学者讲授东方文化与哲学思想及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西方哲学思想。
任正非希望借此开拓高层的视野,重塑他们的思维模式,为管理变革的深入推进打下思想基础。
为了实现世界级企业发展目标,华为对公司“外交”文化也做出了修正。
在《华为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一文中,任正非提出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战略构想:和平与发展是国家之间的主旋律,开放与合作是企业之间的大趋势,大家都考虑到未来世界谁都不可能独霸一方,只有加强合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能获更大的共同利益。
所以他们愿意给我们提供一些机会。
这种广泛对等的合作,使我们的优势很快得到提升,可以迅速推出很多新的产品,使我们能在很短时间提供和外国公司一样的服务。
实现全球运营(2000年以后)1996-2000年是华为实现全球运营的探索阶段。
任正非始终牢记华为的目标,在2000年他提出,华为要成为世界级企业,海外市场收入要在5年之内超过总收入的50%。
这个目标在最初的2年内收效甚微,但从2003年开始,华为海外市场增长明显。
到2005年,华为海外市场收入达到48亿美元,占公司全年总收入82亿美元的58.5%。
在欧洲市场的拓展在2000年,华为STM64光传输系统成功应用于德国PFALZKOM本地网和BERLICOM城域网。
2001年开始,以10G SDH光网络产品进入德国为起点,通过与当地著名代理商合作,华为产品成功进入德国、法国、西班牙、英国等发达地区和国家。
2003年的销售额约为3000万美元,2004年达到5000万美元。
2005年12月26日成为英国电信公司的设备供应商。
在成为英国电信“21世纪网络”的供应商后,华为在欧洲市场的名声得到大幅提升、路透社、法新社等欧洲主流媒体称,华为已经迅速崛起,加入到世界级电信设备供应商行列。
华为还在2005年11月与全球最大移动通信运营商沃达丰集团(Vodafone)签订了全球采购框架协议。
在2006年2月的西班牙巴塞罗那3GSM全球大会上,华为与沃达丰联合宣布,在未来5年内为沃达丰运营的21个国家提供定制手机。
“全球合资”战略美国是任正非认定的真正意义上的全球主流市场。
1999年,华为在美国的通讯走廊达拉斯开设了一个研究所,专门针对美国市场开发产品。
2002年6月4日,华为在美国德克萨斯州成立全资子公司Future Wei,向当地企业销售宽带和数据产品。
就像它在西欧市场一样,华为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首先体现在性价比上。
华为芯片以前直接进口需要200美元一片,而自己设计、到美国加工生产,只要10多美元。
2003年3月20日,华为与美国3Com公司宣布成立一家全球性合资公司——华为3Com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简称H3C),3Com投资1.6亿美元获得合资公司49%股权。
根据协议,在中国和日本市场将以合资公司的品牌销售数据产品,其他市场则以3Com品牌销售。
华为在2004年8月与德国西门子公司组建了另一家全球性合资公司,专注于TD-SCDMA技术及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
合资公司取代了思科成为西门子数据产品的制造商,在2006年2月,华为与电讯巨头北电网络(Nortel)宣布成立合资公司,由北电持有多数股份,总部设在渥太华。
合资公司的主要业务是面向全球市场开发超级宽带接入解决方案。
在完成一系列全球合资后布局后,华为对比了花费4年时间、数亿元资金打通英国电信认证体系的收益。
思科总裁钱伯斯将华为视作“第四代竞争对手”,华为则看到,“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时间”。
在实现公司全球化运营方面,华为希望新的增长点会来自于这些全球合资公司,而且会有效化解华为自身在这些领域内的风险。
现在,华为建立起了一个对多、多对多的全球合资体系,任正非期望能够以全球视野把握好合资公司短期与长期利益的平衡,在合适的时候能够完成“金蝉脱壳”。
华为在2005年11月以2800万美元的价格将合资公司2%股权转让给3Com 公司,后者以51%股份获得合资公司控制权。
华为所得到的承诺是,原来由3Com 负责的20多个国家,包括北美市场将全部开放给华为。
2006年11月,华为将在合资公司中的49%股权以8.8亿美元出售给3Com。
3Com关闭了美国本土路由器和交换机研发队伍,将相关研发任务外包给华为,自身专注于原“华为-3Com”合资公司的运营。
华为的全球架构截至2007年,华为72%的销售额都来自海外市场。
华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球100多个国家,以及35个全球前50强的运营商;在海外市场设立了20个地区部,100多个分支机构;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美国达拉斯及硅谷、印度班加罗尔、俄罗斯莫斯科,以及中国的深圳、上海、北京、南京、西安、成都和武汉等地设立了研发机构,通过跨文化团队合作,实施全球异步研发战略。
华为加入了83个国际标准组织,如ITU、3GPP、3GPP2、OMA、ETSI和IETF 等。
在过去的几年里,在光纤传输、接入网络、下一代网络、IP QoS和安全领域,华为已经提交了800多篇提案。
在过去的4年里,华为也已经成为3GPP和3GPP2的积极参与者,并在核心网络、业务应用和无线接入领域提出了1500多项提案。
华为连续6年蝉联中国企业专利申请数量第一,连续3年中国发明专利申请数量第一。
截至2008年6月底,华为累计申请专利30,569件,包括中国专利申请22719件、国际专利申请4362件、国外专利申请3488件。
经过30年历练并完成全球架构的华为被看作是中国本土企业自主创新和全球化运营的最佳典范问题1、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主要竞争优势有哪些,比如华为?2、一个国际化途中的公司,如何处理国际竞争对手会比较好?3、华为对我们的启示本案例分析了华为的全球化战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