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识知觉的实验研究
错误记忆研究范式综述
现象就发 生了。随着对记忆研究的深入 , 一些研究者对 这种错
目前为研究者普遍采用 的D ee R e ie— c D 肿0【简 es— o dgrM — e 【 (
一
种 观点认 为 , 由于记忆 痕迹的衰退 , 或记忆 的内在匮乏 , 误 Bodel 认知失败问卷》c O 。 r hn a 的《 (F ) H Ⅲ an e n 区分 了直接测验事 实记忆实验和事件记忆 的测
导信息可能损坏了最初 的记忆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干扰分开来 ,而将后来 的事 验( 记忆 问卷 )及依赖于参与者的 自我报告 的测验( , 元记 忆问 件认 定为是信息 的真实来源 , 干扰来 自于对来源的错误归 因。 卷) 。指 出大多数评估 日常记忆性能的问卷是主观的或是元记
维普资讯
第2 3卷 第 9期 20 0 6年 9月
辽 宁教育行政 学院学报
J un lo io ig E u ain lAd nit t nI siue o r a fLa nn d c t a mi sr i n ttt o ao
V0. 3 NO 9 1 2 . S p2 0 e 0 6
背景词对测验词的影响依赖于背景 传统记忆研究 程序 , 将错误记忆 的操 作性定义定义为 , 被试对 呈现时间条件。结 果发现 ,
没学过 的测验词在匹配 从未 呈现 过的单词 的记忆 .认为个体是通过 内隐的暗示引发 词 的呈现时间长短。呈现 时间较短 时 ,
的错误记忆 。 背: 比在不 匹配背景下 更有可能 被给 出“ 景下 旧的” 应 ; 呈 反 而
与对 单词 的错误记忆 所关注的内容不 同,ot 的研究标 忆类型 , Lfs u 虽然此类调查范 同具有广泛性 和一般性 , 问卷效度 但 志着 错误 记忆 研究 历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后来这种方法被 有待进一步验征 , 而且各研究者 由于研究 目的和出发点不 同 , 称为误导信息 干扰 范式 ( i n r ai f c aa i 。该范 编制问卷的维度也存在差异 。B n m dr m s f m t ne et rdg io o i p m) aa 和c w e研讨指 出, 日常 式的一般 程序为 : 先让 被试 观看关于某 事件的录像或幻灯片 , 记忆现象的问卷研究 永远 不能替代实验室研究所探讨 的记忆 然后 向其 提供含 有误 导信息 的关于该 事 件 的其 他描述 或 问 的普通和潜 在的原理。然而调查一个范 围的 日常记忆 现象 的 题, 在一段时 间间隔后 , 要求被试 根据记忆 回答一些 问题 , 最 方法可以同时提供给我f  ̄ f-者存 在共 同的过程证据 ,而这些 l 后对 被试 回答 的准确性和 自信水 平进行分析 。研究集 中在 干 证据正是我 们 目前所 缺少 的。此类 研究丰富 了关于人类 记忆
经典心理学实验范式
实验心理学经典范式整理潜变量分析(latentvariableanalysis)近年来提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即潜变量分析。
传统研究方法认为一个执行测验的成绩就能够代表一种执行功能,而潜变量分析采用多个执行测验对同一执行功能进行测量,并从中提取它们的共性,形成该执行功能的潜变量。
对测量同一执行功能的多个任务应涉及不同的实验刺激和实验程序,以避免在潜变量提取后的执行结构中仍含有非执行的成分。
潜变量提取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诸如纯度,结构有效性等问题,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各执行功能间,以及执行功能与其他一些认知结构间的关系。
Miyake等报告的一项研究表明,虽然三项执行功能(对优势反应的抑制,注意转换和记忆刷新)间存在一定的相关,但也清晰地表现出相互可分离性;并且,这三种执行功能在一系列复杂执行任务(包括神经心理学测验)中的贡献是不一样的。
然而,由于潜变量提取需要进行多项测验,结构方程建模还需要较大的样本量,使得这种研究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困难。
n-back范式n-back范式要求被试者将刚刚出现过的刺激与前面第n个刺激相比较,通过控制当前刺激与目标刺激间隔的刺激个数来操纵负荷。
当n=1时,要求被试者比较当前刺激和与它相邻的前一个刺激;当n=2时,则比较当前刺激和与它前面隔一个位置上的刺激;当n=3时,要求比较的是当前刺激和它前面隔两个位置上的刺激,依此类推获得不同程度的任务难度。
任务类型包括字母匹配任务,位置匹配任务和图形匹配任务三类。
在位置匹配任务中,要求被试者判断两个刺激呈现的位置是否相同,而不管两者是否为同一个字母或图形;在字母或图形匹配任务中,则要求被试者判断两个刺激是否为同一字母或图形,而不管他们的呈现位置如何。
该范式的优点在于将任务设计成在工作记忆上施加一连续的,参数可变的负荷,而其他任务需要保持恒定。
P.O.Harvey等(2004)用n-back范式评估年轻抑郁症住院病人的刷新加工,抑郁病人在n-back任务中显示了较差的操作。
中国科学院大学应用心理硕士考试大纲【收藏】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成立于1951年,前身是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
它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心理学研究机构,是中国心理学会的挂靠单位,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的学位授予单位,并设有心理学博士后流动站。
心理所致力于探索人类心智本质,揭示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与环境影响机制,为促进国民心理健康和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提供重要知识基础和科技支撑。
心理所现有博士点5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1个(应用心理硕士)。
博士生导师76人,硕士生导师57人,在学研究生363人。
心理所研究生从1995年到2020年获院长奖学金及其他冠名奖学金等奖项200余人次。
自评选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以来,心理学科的唯一名额曾连续三年被心理所博士生获得。
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基地,心理所具有优良的科学传统和学术氛围,拥有良好的实验设备和信息技术支撑系统。
心理所的图书馆是全国心理学文献中心,资料齐全,馆藏丰富。
国内心理学最权威的学术刊物《心理学报》由心理所和中国心理学会联合主办。
心理所2021年计划招收33名学术型硕士研究生、25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15名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非全日制专硕为定向专项培养,报名前需进行资格审核,审核通过后方可报名,非全日制专硕招生简章、资格审核时间及方式请参见心理所官网通知),其中50%左右拟用于接收推荐免试生(非全日制专硕不接收推免生)中国科学院大学347考试大纲普通心理学考查目标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当代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能够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心理学概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个案法主要的心理学流派:构造主义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神经元、突触、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皮层及其机能:大脑皮层感觉区及其机能、大脑皮层运动区及其机能、大脑皮层言语区及其机能、大脑两半球单侧化优势脑机能学说:定位说、整体说、机能系统说、机能模块说意识和注意意识与无意识:意识的含义、意识的种类、意识的功能、睡眠与梦注意概述:注意的含义、注意的功能、注意的种类注意的生理机制和外部表现:注意的生理机制、注意的外部表现注意的品质:注意广度、注意稳定性、注意分配、注意转移注意的认知理论:注意选择的认知理论、注意分配的认知理论感觉感觉概述:感觉的含义、感觉的种类、感觉测量、感觉现象视觉:视觉的含义、视觉现象、视觉的生理基础、视觉理论听觉:听觉的含义、听觉现象、听觉的生理基础、听觉理论其他感觉知觉知觉概述:知觉的含义、知觉的组织原则知觉的特性:知觉理解性、知觉整体性、知觉选择性、知觉恒常性空间知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知觉的信息加工: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模式识别理论错觉:错觉的含义、种类、产生的原因记忆记忆概述:记忆的含义、过程、种类、神经生理机制感觉记忆:感觉记忆的含义、信息加工、特征短时记忆与工作记忆:短时记忆的含义、信息加工、信息的存储与提取、特征、工作记忆长时记忆:长时记忆的含义、信息加工、信息存储与提取、特征遗忘:遗忘的含义、曲线、理论、遗忘的因素思维思维概述:思维的含义、思维的特征、思维的种类、思维的过程概念:概念的含义、种类、形成、掌握推理:推理的含义、种类问题解决:问题解决的含义、思维过程、策略、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含义、特征、基本过程、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表象:表象的含义、特征、种类、表象理论想象:想象的含义、种类、功能言语言语概述:言语的含义、功能、种类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言语运动中枢、言语听觉中枢、言语视觉中枢言语感知和理解:言语感知、言语理解、句子理解、语篇理解、影响言语理解的因素情绪和情感情绪和情感概述:情绪和情感的含义、功能、关系情绪和情感的种类:情绪的种类、情感的种类表情:表情的含义、种类情绪的脑中枢机制情绪理论:早期的情绪理论、情绪的认知理论动机、需要与意志动机概述:动机的含义、功能、生理动机和社会动机、动机与行为效率的关系、动机的理论需要:需要的含义、种类、层次理论意志:意志的含义、特征、行动过程、行动中的动机冲突、意志的品质能力能力概述:能力的含义;能力、才能和天才、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能力的种类和结构:能力的种类、结构智力理论:智力因素说、智力结构理论、智力的信息加工理论智力发展的差异: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智力发展的差异性、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人格人格概述:人格的含义、特征人格理论:人格特质理论、人格类型理论、精神分析人格理论、人本主义人格理论气质:气质的含义、类型、理论性格:性格的含义、特征、类型、性格与气质的关系、认知风格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社会心理【以往关注比较少,今年要特别关注】社会思维:自我、归因、社会知觉与社会判断、社会态度、内隐社会认知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亲密关系、偏见与歧视、利他行为、侵犯行为社会影响:说服、从众与服从、去个体化、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群体极化与群众思维;合作、竞争与冲突实验心理学考查目标:1.掌握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基本原则与基本过程2.掌握心理学实验研究的技术与方法3.具备实验设计和撰写研究报告的能力一、实验心理学概述1.实验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2.心理学实验研究的伦理3.心理学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课题选择与文献查阅、提出问题与研究假设、实验设计与实施、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研究报告的撰写二、心理实验的变量与设计1、心理实验的含义与基本形式2、心理学实验与理论:实验范式、实验逻辑、实验与理论的关系3、心理学实验中的变量:自变量及其操纵、因变量及其操纵、因变量及其观测、额外变量及其控制4、实验设计:实验设计及评价标准、前实验设计与事后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5、实验研究的效度:内部效度、外部效度、构思效度、统计结论效度三、反应时法1、反应时概述:反应时的含义、种类2、反应时的影响因素:外部因素、机体因素3、反应时技术:减法反应时技术、加法反应时技术、开窗技术、内隐联想测验四、心理物理学方法1.阈限的测量:极限法、平均差误法、恒定刺激法及其变式2.心理量表法:量表的类型、感觉比例法与数量估计法、感觉等距法与差别阈限法、对偶比较法与等级排列法3.信号检测论:信号检测论的由来、信号检测论的基本原理、辨别力指数d’及接收者操作特性曲线、信号检测论的应用五、主要的心理学实验1.听觉实验:听觉现象的测定(声音的心理特性;声音的掩蔽;听觉疲劳与适应)、声音的空间定位实验(声音方向定位线索;听觉空间方向定位的实验方法)、语音知觉实验(语音及其声学特点;语音知觉的声学线索和语音知觉的范畴性)2.视觉实验:基本视觉现象的测定(明适应和暗适应的研究;视敏度的测定;闪光临界融合频率的测定)、颜色视觉(视觉的颜色现象实验;颜色的知觉现象实验)3.知觉实验:知觉组织的实验研究、知觉恒常性的实验研究(经验和知觉恒常性实验;大小恒常性实验;形状恒常性实验)、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的实验研究(空间知觉实验、运动知觉实验)、知觉与觉察实验(无觉察知觉的测定;盲视的实验)4.学习实验:条件性学习实验、认知性学习实验5.记忆实验:感觉记忆实验、短时记忆实验、长时记忆实验、工作记忆实验、内隐记忆实验、前瞻记忆实验、错误记忆实验、定向遗忘实验、提取诱发遗忘实验6.情绪实验:情绪的生理指标测量、面部表情的测量、情绪的主观体验测量7.注意实验:过滤器模型及其双耳分听实验、注意资源有限理论及其实验、双加工理论及其实验、注意的促进和抑制及其正负启动实验、注意的返回抑制实验、刺激反应一致性理论及其冲突效应实验8.心理语言学:言语产生的实验研究、言语理解的实验研究、研究言语发展的常用实验方法及相关实验研究9.思维: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及实验研究、问题解决计算机模拟的原理与局限、推理的实验研究、决策策略及实验研究、概率判断的实验研究10.社会认知:社会认知与非社会认知加工对比的实验、共情实验研究、自我的实验研究、合作行为的实验研究11.意识:无意识觉察的实验研究、意识加工与无意识加工实验、视盲现象的实验研究、双眼竞争范式、持续闪烁抑制12.常用心理实验技术:眼动技术、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心理统计一、描述统计1.统计图表:统计图、统计表2.集中量数:算术平均数、中数、众数3.差异量数:离差与平均差、方差与标准差、变异系数4.相对量数:百分位数、百分等级、标准分数、四分位数5.相关量数:积差相关、等级相关、肯德尔和谐系数、点二列相关与二列相关、Φ相关、列联相关、四分相关6.分布:二项分布、正态分布、卡方分布、t分布、F分布二、推断统计1、推断统计的数学基础:概率、概率分布、样本平均数分布、抽样原理与抽样方法2、参数估计:点估计、区间估计与标准误;总体平均数的估计;标准差与方差的区间估计3.假设检验:假设检验的原理、样本与总体平均数差异的检验、两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检验、方差齐性的检验、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比例的假设检验4.方差分析:方差分析的前提、原理与基本过程、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事后检验5.统计功效与效果量6.一元线性回归分析: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检验及应用、测定系数7.卡方检验:拟合度检验、独立性检验8.非参数检验:独立样本均值差异的非参数检验、相关样本均值差异的非参数检验、非参数方差分析参考书目:1、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第四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2、张厚粲主编:《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3、朱滢著:《实验心理学(第三版)》,北京大学,2014年版4、郭秀艳 / 杨治良译《实验心理学(第9版)》[Experimental Psychology(Ninth Edition)]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5、[美] 理查德·格里格,[美] 菲利普·津巴多著;王垒,王甦等译《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一、试卷结构二、录取情况录取22人,含少干和士兵计划5人(全录取)健康心理学5人(刷3人)。
西南大学21春[0111]《实验心理学》在线作业答案
单项选择题1、荷兰心理学家亚普·潘恩(Jaap Penn)调查发现,相对于小地方,大城市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是小城镇的两用的主要方法是()。
.自然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质性研究法2、在教育与心理实验研究中的被试内设计具有如下特点()。
.所有被试只接受一次实验处理.不同被试接受不同的实验处理.一部分被试接受一次以上的实验处理,一部分被试只接受一次实验处理.同一被试接受一次以上的实验处理3、心理学家帕特里夏·格林菲尔德(Patricia Greenfield) 利用谷歌平台搜集了人类200多年来的各种出版单科技和紧密的部落联系,使得生活在乡村的人对权威更加尊重,更加强调责任。
而在城市环境里,由于财富使得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更加强调个人选择、物质享受和财富积累。
格林菲尔德比较了美国社会的城市和乡村的得越来越多的人追求利益、追求享乐和物质倾向。
个人主义的价值理念,如自由、自我、独特、获得等相对受.文献法.自然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4、有研究考察不同的情绪状态下的单词学习的效率。
为了使实验更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研究者在实验室内使是为了提高实验的()。
.外部效度.内部效度.信度.构想效度5、用极限法测定绝对阈限的反应变量时,要求被试表示的方式是()。
.心算计数.表情暗示.口头报告.动作手势6、象棋大师比普通人对棋谱的记忆更好,以下哪种实验条件设定用来考察组块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更为严谨(.比较大师和普通人对音符记忆的效果.设置棋子摆放形成有意义组块的可能性.比较大师和普通人对棋子摆放的组块能力.同时比较大师和普通人对棋子摆放和音符的记忆7、在用最小变化法测量阈限的实验中,当递增系列的阈限显著小于递减系列的阈限时,可以判定被试存在(.练习误差.习惯误差.期望误差.疲劳误差8、几乎不受到来自个体差异影响的实验设计类型是()。
.被试内设计.随机区组设计.被试内设计.完全随机设计9、日报、信息周刊、流行刊物以及杂志、商业书刊、期刊文献读者指南、报刊索引等属于()。
知觉心理学探讨感知和知觉的基本原理和特征
知觉心理学探讨感知和知觉的基本原理和特征知觉心理学是研究感知和知觉的学科,旨在了解人类如何通过感官获得信息并对其进行处理和解释。
感知是指通过感觉器官获取外部刺激的过程,而知觉是指对这些刺激进行解释和理解的心理过程。
本文将探讨感知和知觉的基本原理和特征。
一、感知的基本原理感知是人类对外界刺激进行感觉和认知的过程,其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感官器官的作用:人类的感官器官包括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等。
不同的感官器官对不同的刺激具有不同的敏感性和适应性,通过这些感官器官,人们能够感知到不同的感觉信号。
2. 感知上下文的影响:感知受到上下文的影响,人们的感知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会发生变化。
例如,人们对于同一物体的感知会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如光线的亮暗程度、背景的嘈杂程度等。
3. 注意力的作用:注意力是指人们有意识地选择关注某些刺激而忽视其他刺激的过程。
注意力对感知有重要影响,它能够提高感知的准确性和敏感性,并降低其他干扰刺激的影响。
二、知觉的基本原理知觉是指人们对感知到的刺激进行理解和解释的过程,其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个体差异的影响:不同的人可能会对同一刺激有不同的感知和解释。
个体的经验、观念和情感等因素都会影响知觉的形成,导致人们对同一刺激有不同的认知和理解。
2. 前期经验的作用:人们的前期经验对知觉起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以往的经验,人们会将感知到的刺激与已有的认知框架进行匹配和解释,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觉。
3. 顶-下和底-上的处理:知觉的过程既包括由上到下的顶-下处理,也包括由下到上的底-上处理。
顶-下的处理是指先有整体的概念,再通过感官获得细节信息的过程,而底-上的处理则是指先由感官获取细节信息,再组合为整体的概念的过程。
三、感知和知觉的特征感知和知觉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也有一些不同的特征。
1. 直觉性:感知和知觉都是直觉性的心理过程,即发生在人们无意识之中。
无论是感知外界的刺激,还是对这些刺激进行解读和理解,都是基于人们的潜意识和直觉。
无觉察知觉名词解释
无觉察知觉名词解释1. 引言无觉察知觉是一个心理学领域的概念,指的是人们在没有意识察觉的情况下对外界刺激进行处理和感知的能力。
这种无意识的感知过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决策。
本文将通过对无觉察知觉的定义、机制、应用以及相关研究进行详细解释。
2. 无觉察知觉的定义无觉察知觉是指人们在没有主动意识察觉的情况下对外界刺激进行感知和处理。
这种感知过程发生在我们意识之外,我们很难主动察觉到它们。
无觉察知觉可以包括对视觉、听觉、嗅觉等各种感官刺激的处理。
3. 无觉察知觉的机制3.1 潜意识加工无觉察知觉通常与潜意识加工有关。
潜意识加工是指大脑对信息进行处理和加工,但这些信息并没有进入到我们主动意识之中。
无觉察知觉是潜意识加工的一种表现形式。
3.2 前庭皮层前庭皮层是大脑中负责感知和处理外界刺激的区域之一。
在无觉察知觉中,前庭皮层发挥重要作用。
它接收来自感官器官的信号,并将其转化为我们可以理解的信息。
3.3 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在无觉察知觉中,神经递质起着重要作用。
它们通过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将感知到的信息从一个区域传递到另一个区域。
4. 无觉察知觉的应用4.1 心理治疗无觉察知觉可以应用于心理治疗领域。
通过无意识层面上对患者进行刺激,可以帮助他们解决一些潜在的心理问题。
通过暗示疗法可以改变患者对某些事物的态度和行为。
4.2 市场营销无觉察知觉也被应用于市场营销领域。
通过对消费者进行无意识层面上的刺激,可以影响他们的购买行为。
在广告中使用隐喻和隐含信息,可以在潜意识中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4.3 决策制定无觉察知觉对决策制定也有一定影响。
在决策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受到一些无意识层面上的刺激和影响,这些刺激和影响会影响我们的选择和判断。
了解无觉察知觉的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决策行为。
5. 相关研究5.1 脑成像技术近年来,随着脑成像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无觉察知觉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视知觉变化的无意识觉察_内隐变化觉察
2382011年第1期总第103期No.1. 2011Sum 103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视知觉变化的无意识觉察——内隐变化觉察岳 妍(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西安 710062)摘 要:本文介绍了内隐变化觉察的含义,相关的实验证据,以及对其机制的几种解释。
关键词:内隐变化觉察;外显变化觉察;有意识中图分类号:B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95(2011)01-0238-01收稿日期:2010-11-09作者简介:岳 妍(1981-),女,天津人,从事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变化觉察主要是指观察者对变化的首次觉察,它不仅涉及到正确地觉察(报告变化什么时候发生),还包括识别(报告变化是什么),以及定位(报告变化在哪里)。
大量的研究表明,在某些情况下,即使变化非常大,并反复的呈现,甚至明确的被观察者预期到,人们还是不能觉察到变化。
由此可见人们这种觉察变化的能力很差,我们把这种不能觉察变化的现象叫做“变化盲视”。
这种变化盲视的产生往往是由于变化发生的过程中同时伴随了某些外部视觉刺激的干扰。
虽然有变化盲的存在,但是仍然有许多成功的变化觉察。
成功的变化觉察需要观察者在观看的过程中充分地储存和保持视觉景象的表征,并且这些表征能被成功地提取,然后与外部的视觉世界相比较。
现在使用的标准的变化觉察范式都使用言语报告,仅能反应被试的言语内省和他们用言语所报考的信息。
但是,有一部分信息虽然不能被觉察到和外显的进行报告,却依然能对被试产生一定的影响,即被试对视知觉变化产生了内隐变化觉察。
有关内隐变化觉察的证据对说明景象表征的性质和变化盲的性质有重要的意义。
一、内隐变化觉察所影响的表征水平对于内隐变化觉察在何种表征水平上对被试产生影响,来自实验证据将其分成三种不同的级别:登记,定位,识别。
其中最保守的提法只是假定知觉变化被内隐的登记。
即无论知觉变化是否影响到外显的觉察,只要其以某种方式影响到了被试的作业,这种变化就被内隐的登记了。
意识和无意识的关系_实证的视角
意识和无意识的关系Ξ———实证的视角郭秀艳 李 林(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上海200062)摘 要:意识和无意识的相互关系曾经是纯粹的哲学问题,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促进了对这一问题的实证视角考察。
实证取向认为,意识和无意识同属人类心理的机能,并能够在外在的任务操作中表现出来。
现代认知心理学发现了对应意识机能的外显过程和对应无意识机能的内隐过程,两者相对独立又共生共存。
任何认知过程都是意识和无意识共同作用的产物,两者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并表现出权衡的特点。
神经生理学的研究揭示了意识和无意识在发生学意义上可能的先后关系。
无意识在心理过程中起的作用是普遍的、抽象的、抗干扰的,而意识则建筑在无意识的基础之上,有着更大的变异性。
关键词:意识;无意识;内隐记忆;内隐学习;实证研究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06)01-0003-06 意识(consciousness)是哲学史上最古老的话题之一,无意识(unconsciousness)则是与之相伴的一个概念,两者一起为人们带来诸多困惑。
对于意识,尽管争论颇多,总算大多数人都承认确乎存在某种可称之为“意识”的机能、状态或结构;然而在无意识问题上,甚至连这种一致都很难达成。
当人们追问无意识是否存在,或者意识和无意识的关系问题时,其解答实际上都基于对意识本身含义的破解———只有首先明了人们是在怎样的话语体系中讨论意识和无意识,才能对这两者做出某种界定,并进而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单纯地通过理论思辨来研究意识和无意识的关系,很难取得有效的结果。
个体关于意识和无意识的理论探讨总是首先建立在其对两者的个人理解之上。
这样,当从两个不同的概念体系,试图理解意识和无意识所指向的实质内容之间的区别联系时,就已经使探讨本身沦为文字游戏。
长期以来,人们很难完全摆脱这种弊病:对意识与无意识关系的研究常被还原为对“意识”和“无意识”两个字符串涵义的不同赋值。
PES心理实验系统-基础医学院医学机能学教学实验室
PES®心理实验系统简介PES®心理实验系统教学版提供普通心理学的课堂演示和儿童实验。
课堂演示部分可以用于普通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提供普通心理学知识,以及心理学中经典而基础的现象的演示和介绍。
相当数量的演示还提供人机交互,可以通过自己动手进行图形的调节,亲身体会心理学现象,从而加深对心理学的认识理解。
用于教学,可使教师授课内容系统化、多样化,增强趣味性,开阔学生的视野;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课堂上学习的内容,直观地掌握心理学概念和现象。
另外还包含8个专门针对儿童设计的儿童心理学实验。
一方面可以测查儿童的一些基本心理能力,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状况和特点;另一方面,通过亲身实验来领会儿童心理学实验的内容和方法,学习有关的实验设计,对于师范院校的教育系或心理系的学习尤为重要。
特点:1.针对性强,能够专用于普通心理学教学;2.趣味性强,并能提供相当数量交互性演示;3.儿童心理学实验可作为进行儿童心理学研究的辅助工具。
实验目录第一部分:普通心理学演示实验(共10个)1.错觉图形演示集2. 知觉的特性3. 深度知觉4. 观察力5. 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6. 有意识记与无意识记7. 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8. 想象和表象9. 概念形成10. 彩色后像与颜色混合第二部分:儿童心理学实验(共8个)11. 思维策略12.辨别学习的策略13.空间认知的发展14.空间想象能力15.天平实验16.认知方式17.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18.小学生推理能力的测定第三部分:基本心理能力的实验测定(共9个)19.注意广度20.注意分配21.时间知觉22.速度知觉23.短时记忆广度24.空间位置记忆广度25.工作记忆广度26.再认能力测定27.简单、选择和辨别反应时第四部分:经典心理实验(共13个)28. 明度的差别阈限29. 音高的差别阈限30.线段长度差别阈限31.颜色爱好顺序量表的制作32.瞬时记忆33.评价法─信号侦察论34.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系列位置效应)35. 句子理解速度36.似动现象37. 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38. STROOP效应39.河内塔40. 反应时间作为因变量的优越性第五部分:认知心理学实验(共10个)41.表象的心理旋转42. 减法反应时实验43. 学习的策略─空白试验法44.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45. 记忆的加工水平46. 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47. 内隐记忆48.记忆错觉49. 无意识知觉的实验研究─错误再认50.汉语词汇加工过程的抑制机制。
词干补笔测验中意识与无意识分离的研究
词干补笔测验中意识与无意识分离的研究作者:吉英兰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被引用次数:2次1.杨治良.郭力平.王沛.陈宁记忆心理学 19992.Schacter DL J查看详情 19873.朱宝荣.杨治良内隐记忆研究地实验方法探索:启动效应计量方法的改进思路及其实验研究 1995(04)4.陈寒对外显和内隐记忆发展的反思[期刊论文]-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4)5.Kinoshita B S.Towgood K Effects of dividing attention on the memory block effect 2001(03)6.Hintzman DL.Hartry AL J查看详情 19907.MacLeod CM查看详情 19888.Jacoby LL.Dallas M查看详情 19819.Mulligan N W Effects of cross-modal and intramodal division of attention on perceptual implicit memory 2003(02)10.李林.杨治良内隐记忆研究的新进展:概念、实验和模型[期刊论文]-心理科学 2004(5)11.集中注意和补笔对英语词汇学习、记忆影响的实验研究[期刊论文]-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1999(1)12.高湘萍PDP启动型实验程序与Richardson-Klavehn模型的比较研究[期刊论文]-心理科学 2000(2)13.陈宁广告的加工时间和注意水平对消费者信息加工模式的影响*[期刊论文]-心理科学 2001(2)14.樊春雷.朱滢过程分离程序下的自动化提取[期刊论文]-心理科学 2002(4)15.梁三才.游旭群内隐和外显记忆任务之间的实验性分离:编码时不同注意状态的作用[期刊论文]-心理科学2003(4)16.Treisman A M Verbal cues,language,and meaning in selective attention 196417.傅世敏.陈霖对"物体的注意转移"优势应之机制的进一步检验 1999(02)18.张雅旭.张厚粲选择性注意机制研究的新进展 1998(01)19.Schacter Bowers.Bookers J查看详情 198920.Jacoby L L A process dissociation framework:Separating automatic from intentional uses of memory 199121.Mandler G Recognizing:the Judgment of Previous Occurrence 198022.岡田圭二潜在記憶理論の展望 1999(02)23.藤田哲也潜在記憶と行為の記憶に関する研究 200124.Warringlon E K.Weiskranlz I New method of testing long-term retention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amnesia patients 196825.Ballesteros S.Reales JM Intact haptic priming in normal aging and Alzheimer's disease:evidence for dissociabal memory systems 2004(08)26.Schacter DL.Alpert NM.Savage CR Conscious recollection and the human hippocampal fornation:evidence from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1996(01)27.Karni A.Meyer G.Jeaazrd P Soc.Neurosci.Abs 199428.吉峰.梁宝勇内隐记忆中的神经机制研究方法 2005(01)29.朱滢.王宏斌加工水平、回想策略与不自觉记忆[期刊论文]-心理学报 1991(3)30.陈世平.杨治良干扰对外显和内隐记忆的影响 1991(04)31.Jacoby LL.Toth JP.Yonelinas AP查看详情 199332.郭秀艳.杨治良.周颖意识-无意识成分贡献的权衡现象--非文字再认条件下[期刊论文]-心理学报 2003(4)33.郭秀艳内隐学习 200334.刘丽虹.张积家.谭力海汉语加工脑神经机制研究的新进展[期刊论文]-心理科学 2004(5)35.Horton K D.Wilson D E.Evan M Measuring automatic retrieval 20001.李小利分心物特性抑制对内隐记忆的影响[学位论文]20092.郭威不同加工水平内隐、外显学习的实证研究[学位论文]20073.杨治良.李林意识和无意识权衡现象的四个特征[期刊论文]-心理科学2003,26(6)4.徐春慧远古的回声——红学流派在接受上隐含的文化无意识[学位论文]20105.张翀基于直觉化交互的物理存在感研究[学位论文]20106.谢国栋视障人群动作内隐认知的实验研究[学位论文]20037.孟迎芳.郭春彦.Meng Yingfang.Guo Chunyan从认知神经的角度看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分离[期刊论文]-心理科学进展2006,14(6)8.付秋芳.傅小兰.Fu Qiufang.Fu Xiaolan内隐序列学习与注意的关系[期刊论文]-心理科学进展2006,14(6)9.杨怀胜空间结构表征概念化在知觉启动中的作用——不可能图形启动效应的实现[学位论文]200610.李琦从重复学习看内隐和外显记忆关系的ERP研究[学位论文]20081.杨洛萱竞争态度和注意水平对合作与竞争词记忆的影响[学位论文]硕士 20132.姚俊娜完词测验中抑郁个体的内隐心境一致性记忆[学位论文]硕士 2009引用本文格式:吉英兰词干补笔测验中意识与无意识分离的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假”的生产及其逻辑——对“华南虎事件”的分析姓名:张斌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社会学指导教师:吴毅20080603摘要“华南虎事件”是2007年公众关注的焦点,本研究起始于这样一个疑问:“华南虎事件”中陕西省有关方面为何要造假?本研究以故事的形式将事件较为完整地呈现出来,通过对事件的参与者陕西省林业厅、地方政府、评审专家、周正龙、官僚系统、网络、傅德志、新闻媒体、国家林业局等在事件中的表现的描述,揭示了他们背后的结构性力量,并由此逐渐呈现出了整个事件的逻辑。
实验心理学讲义(知觉)
知觉
章节内容
第一节 直接知觉和间接知觉 第二节 视知觉和听知觉 第三节 空间知觉 第四节 时间知觉 第五节 无觉察知觉
第一节 直接知觉和间接知觉
一、历史渊源 1、直接知觉论
认为知觉只具有直接性质,其过程是内在的或无意 识的,它可能很少受到人的各类观念的影响。 ——先 天的
由于直接知觉论过分地强调了知觉的刺激驱 动性,未注意到知觉也会受到已有经验的影响, 因而受到很多的批评。
本节评价
一方面,正如视崖实验所揭示的那样,知觉确 实存在先天、直接的一面;而另一方面,错觉研究 等都无可辩驳地说明,知觉也绝不可能没有丝毫的 经验参与。因此,直接知觉论和间接知觉论都说出 了真相的一个侧面,两者的结合应是最合理的答案。
第二节 视知觉和听知觉
一、视知觉 (一)视觉研究中的基本实验(视适应、视敏度) 1.视适应
(一)视崖实验的背景 视崖实验(Gibson和Walk,1960)的研究对象是
深度知觉,它涉及人如何将网膜上的二维投影加工成三 维信息的奇特能力。
Gibson和Walk假设深度知觉是原始生物机制的一部 分,它是自动出现的,并非是经验的产物。因此,深度 知觉应当是直接的、先天的,即使是几乎没有什么后天 经验的被试也应该具备深度知觉。
影响视敏度的因素除物体大小和距离外,还有亮度、对比 度、网膜部位和练习等
3.闪光临界融合频率
闪光临界融合频率作为人眼对光刺激时间分辨能力的 指标,是指闪烁刚刚达到融合时的光刺激间歇的频率 (CFF)。
(二)视错觉
视错觉是指单凭眼睛所见而形成的失真或扭曲的知觉经 验。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视错觉 :
当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
自下而上(bottom-top)加工:有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又 称数据驱动加工。
盲视现象在现实中的一个典型事例
盲视现象在现实中的一个典型事例盲视(blindsight)是指被试尽管看不到“刺激”,却可以对刺激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的现象。
盲视属于一种无意识行为。
威斯克朗兹(Weiskrantz,1986)曾报道过一个盲视的事例:一个大脑皮层17区受损的病人,其视野的绝大部分变成了一个大的黑点。
尽管他无法觉察到,也报告不出呈现于这个大黑点的刺激,但可以对呈现于这个黑点内的不同刺激进行区分,超过几率水平。
有关心理学家也做过类似的实验,他们选取了若干盲人作为被试,向他们呈现了两种不同的材料,均为卡纸,但卡纸上印有三角形或者圆形两种图案,要求被试对这些卡纸进行区分,哪些印有三角形,哪些印有圆形。
测试的结果出乎实验者的预料,其正确率远大于概率水平。
前几天,比较忙,有一天我起得比较晚,起来时已经是上午九点多了。
在起来之前,我正在做一个梦,我梦到我来到了的一个明亮的空旷的地方,这是一个由石柱子撑起来的像广场一样的地方,很开阔,我在那里玩耍。
这时,我同宿舍的人突然将我叫醒,我睁开眼后,看到明亮的光线从外面照进来,将整个宿舍照得非常亮堂。
我当时就想,我刚才为什么会做那样一个梦,梦里面明亮的环境和现实中的明亮一模一样,会不会是现实中明度的刺激(光线的刺激)虽然没有进入我的意识领域,但却进入了我的无意识里,并且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工,形成的知觉又和无意识中随机出现的其他观念、意象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梦境。
在梦的状态里,人正是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客观刺激虽然主体意识不到,但这却并不妨碍这一刺激进入大脑中并得以加工。
盲视这一现象既然存在,就绝不仅仅只是实验中的一种,它时时刻刻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周围,只是我们缺乏观察的眼睛,没有发现它们。
如果这一观点成立,那么我们曾经做过的很多关于梦的实验,有很多恰好证明了盲视现象的普遍适用性。
例如当被试在睡觉的时候,实验者向被试身上洒水,被试醒来后报告梦中被淋雨;将被试的腿蜷缩起来,用绳子绑上,被试醒来后报告自己怎么跑也跑不动等等。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
系别:元培计划班级:03级姓名:攸佳宁同组成员:韩逊,郑尧,李婧思第10组实验日期:2005年11月15日教师评定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摘要该实验采用任务分离的实验范式,通过再认和知觉辨认的方法测量19名大学生被试的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以验证内隐记忆的客观存在,并希望考察内隐记忆的特点及其与外显记忆的关系。
研究结果发现:内隐记忆是客观存在的,但在本实验中它的保存量显著小于外显记忆的保存量,同时,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是相互独立的。
关键词外显记忆内隐记忆再认知觉辨认任务分离1.导言心理学对于记忆的研究一直以来都依赖于自由回忆、线索回忆和再认测验。
这些测验都被认为是测量外显记忆(explicit memory)的。
外显记忆是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
过去的研究都一直集中于对外显记忆的研究,然而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重视对内隐记忆的研究。
[1]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 指人们不能回忆其本身但能在行为中证明其事后效应的经验(Roediger , 1993)。
其操作定义是:在不需要对特定的过去经验进行有意识的或外显的回忆测验中表现出来的对先前获得的信息的无意识提取(Graf ,Schacter ,1985)。
[2] 由于外显记忆的研究历史悠久,人们对外显记忆的特点和研究方法等比较熟悉,因此本文以下主要介绍内隐记忆的研究历史、特点、研究范式以及对内隐记忆的理论解释。
1.1内隐记忆的研究历史早在古希腊时代,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就曾广泛论述过记忆的特性,但他们都只关注外显记忆。
在中世纪,经院哲学家圣•奥古斯丁和阿奎那也大量探讨了外显提取和搜索的加工过程,然而,在他们的著作中,都没有提到过内隐记忆。
最早涉及到内隐记忆的是笛卡尔,他在1649年的著作“The Passions of the Soul”中谈到,一个人童年时期的恐惧的经验会一直保留在他的大脑中,但是他本人却不记得这段经历。
实验16加工分离程序(pdp)测定时序知觉中意识与无意识的贡献.pdf
实验十六 加工分离程序(PDP)测定时序知觉中意识与无意识的贡献1引言加工分离程序(Process Dissociation Procedure,PDP)设计两种不同的指导语来进行两种测验——包含测验(Inclusion test)和排除测验(Exclusion test)——从而分离意识和无意识加工。
在包含测验中,要求被试用先前学习过的项目完成测验,如果回忆不起来,也可以用其他任何适合的信息,即在包含测验中,被试利用有意识提取和无意识熟悉性两种加工来完成任务。
而在排除测验中,要求被试用首先想到的,但又不能是先前学习过的项目来完成测验。
那么在排除测验中,如果一个被试在排除测验中错误地使用了曾经学习过的项目来完成测验任务,就可以认为这些项目是无意识加工成分,即排除测验反映的是排除意识加工之后的无意识熟悉性的作用。
通过这样的两个测验,可以成功地分离意识和无意识加工。
本实验就是采用PDP程序来分离时序知觉中的意识和无意识成分并对其各自贡献大小。
时序知觉是指个体能将两个或两个以上事件知觉为不同的时间先后,并按顺序将其组织起来,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件的顺序性的反映。
时序信息是自动加工的还是控制加工的,一直以来是时序信息加工机制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并已提出众多的理论假设。
部分研究结果表明时序信息确实存在着自动加工,即时序知觉中存在内隐的无意识成分。
本研究的目的是以西绍尔音乐能力测验(Musical Ability Test Seashore)中的部份材料探讨被试时序知觉中的意识和无意识的贡献。
2 方法2.1被试按实际情况选择一名以上听力正常的被试。
2.2材料采用部分西绍尔音乐能力测验。
整个测验共包括六项指标,本实验选取指标五:音调的记忆,其内容为:先给被试听觉呈现一系列声调,先后奏两遍;第二遍呈现时改变了其中的一个音,要求被试记下该改变音在系列声调中的顺序数。
2.3 程序(1)先做包含实验,包含测验共做30次(其中三选一、四选一和五选一各10次)。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主要的心理学实验)模拟试卷4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主要的心理学实验)模拟试卷4(总分:5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20,分数:40.00)1.要求被试在识记材料后,尽量将指定的部分项目再现出来,通过再现识记材料占总材料的比例,确定感觉记忆的保存量,称为( )。
(分数:2.00)A.全部报告法B.部分报告法√C.顺序再现法D.延迟部分报告法解析:解析:研究感觉记忆的方法主要有再现法和再认法,实验是通过让被试识记一系列刺激材料,识记后,要求他将识记的材料再现和再认出来。
再现法又可分为全部报告法和部分报告法。
部分报告法要求被试在识记材料后,尽量将指定的部分项目再现出来,通过再现识记材料占总材料的比例,确定感觉记忆的保存量。
2.斯腾伯格最早对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进行研究,揭示了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方式是( )。
(分数:2.00)A.平行扫描B.自动系列扫描C.完全系列扫描√D.直接通达解析:解析:斯腾伯格的实验结果表明短时记忆内容的提取采取的是完全系列扫描的方式。
3.沃和诺尔曼对短时记忆的遗忘进行了研究,得出短时记忆的遗忘主要是由于( )。
(分数:2.00)A.干扰√B.衰退C.动机D.提取失败解析:解析:沃和诺尔曼对短时记忆的遗忘进行了研究,表明,无论在哪种速度呈现下,被试的回忆正确率都随数字的增加而减少,且不受间隔时间的影响。
这一实验结果说明,短时记忆的遗忘主要是由于干扰信息造成的。
4.启动效应实验是研究( )的一种方式。
(分数:2.00)A.感觉记忆B.短时记忆C.工作记忆D.内隐记忆√解析:解析:启动效应指由于近期与某一刺激的接触而使对这一刺激的加工得到易化。
启动效应实验是研究内隐记忆的一种主要方式。
5.词干补笔测试是( )常用的方法。
(分数:2.00)A.感觉记忆B.短时记忆C.工作记忆D.内隐记忆√解析:解析:补笔是提供缺笔字,要求被试把他们心中首先想到的单字想出来。
实验12-1Stroop效应,无觉察知觉和盲视实验
实验 处理
1
2
3
45
6
7
8
......
1读数 字
12
14
54
75
81
19
48
.....
2读颜 色
12
• 实验材料:选取一组广告(20个),每个时间为30秒左右,内容较为 抽象(广告语和图片中不含有关广告产品的图片或词语,消费者不易 识别出广告产品是什么)。对各广告分别以5秒,10秒的间隔插入相 应阈下刺激,图片或文字。
• 下面举其中一个广告为例:
• 材料制作:原广告的画面是一组世界名胜的风景,凯旋门一艾菲尔铁 塔一金字塔一长城等,以连贯的方式依次呈现,如同在汽车中一路浏 览窗外的景色一样。最后从画面中跳出产品一轮胎,并出现一行广告 语“×××轮胎,让你畅行天下”,原来刚才的画面都是轮胎一路滚动 看到的风景。
• 实验材料截去原广告的最后部分,即整个广告既不呈现产品的画面, 也不呈现有关产品的任何文字信息。阈下刺激的内容为:其一,图片, 即该产品一轮胎的画面,轮胎大小约占屏幕的三分之一,居中,背景 用白色,整个图片清晰明了。其二,文字“轮胎”(100号黑体字), 位置居中、背景为白色。具体呈现方式分别为:A、B、C三组呈现图 片,插入图片分别在播放5s、10s、15s时呈现;D、E、F三组呈现文 字,插入文字分别在播放5s、10s、15s时呈现。插入图片和文字呈现 的时间均为30ms。G组为控制组,不插入任何图片或文字。
ABC三组呈现图片,DEF三组呈现数字,插入图片 和文字呈现的时间均为30毫秒,G组为控制组,不 插入任何图片和文字。
关于无意识知觉的研究
・综述・关于无意识知觉的研究耿海燕朱 北京大学心理系(北京100871)[摘要]本文介绍了关于无意识知觉的心理学研究。
在长期以来采用任务分离的研究范式未取得很大 进展的情况下,研究者的注意力开始转向意识知觉和无意识知觉在行为结果上的质的差异,并 获得了相当一致的研究结果。
过程分离程序的应用也支持了上述结果。
关键词 意识知觉,无意识知觉,任务分离,质的差异,过程分离程序信息可以被无意识地知觉到,这一观点已有很长的历史。
1960年Why te在对无意识的研究历史进行回顾的时候提到,将意识和无意识过程加以区别的起源可以追溯到Descarts,远远早于Freud。
大约300年前,Leibniz在他的一本书《New Essays o n Human Undersrandin 》中,清楚地阐述了无意识知觉过程在指引人的行为中的可能作用。
[1]虽然意识和无意识知觉过程的概念区分已有较长历史,但无意识知觉过程是否可以用实验技术加以测量并给出实证性的描述仍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
最早对无意识知觉的实验研究开始于19世纪末北美的心理实验室,然而,仅在过去的15到20年间,我们对于无意识知觉过程的理解才取得较大进展。
为什么最初的发展如此缓慢?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早期大部分研究都是围绕一个问题进行的--无意识知觉过程是否存在?研究者常用的两种实验方法是:意识的内省测量和意识的行为测量。
但两种方法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一旦研究者认识到要通过这些方法证实无意识知觉过程存在与否相当困难,他们的兴趣就转向另一个更具建设性的问题:意识知觉和无意识知觉在行为结果上存在怎样的差异?到目前为止,这方面的研究已确立了一些意识知觉和无意识知觉间的质的差异,这些差异涉及对刺激的认知反应和情绪反应两个方面。
综合起来,这些研究结果有力地证明了无意识知觉过程的重要性。
事实上,通过证明两种知觉过程的质差,要比直接去证明刺激能被无意识地知觉到,可能获得更为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无意识知觉过程的存在。
关于意识的研究思路
关于意识的研究思路【摘要】意识的原理是21世纪科学面临的一大难题,也是心理学历来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国际学术界从事意识研究的自然科学人员队伍迅速扩大,如何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意识的核心问题,是目前值得探讨的问题。
文章简要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研究的进展情况,总结了目前该领域中的主要研究思路,同时提出了意识研究的核心问题。
.【关键词】意识状态功能研究思路意识原理是人类至今还在求解的一个谜。
这一领域一直是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历代的哲学家提出了许多关于意识的学说,在很大程度上剖析了存在与感知的关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关于意识的研究已经从单纯的哲学研究,逐步进入了自然科学研究范畴。
对于意识问题的解释,科学家不再满足于抽象理论的描述,而正在寻找更明确、更具体的答案,本文拟就近年来有关意识研究的一些思路做一浅略的评述。
1 目前研究意识问题的两大主流观点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科涉足到意识领域,由于研究者对意识的理解和研究方法不尽相同,从而出现了不同的着眼点。
归纳起来,目前关于意识问题有两大主流观点。
1.1 意识是一种状态一部分研究工作的着眼点在于“意识是状态”。
最初,通过个体行为观察,把意识状态分为清醒、睡眠、警觉、无意识等不同时相。
随着进一步研究,研究者逐渐感到仅仅以生物体的外在表现来判断意识状态是远远不够的。
尤其是后来对睡眠中脑电波的深入分析,发现大脑活动在睡眠过程中存在不同阶段,还发现了梦与快波睡眠之间的联系,于是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对许多问题进行求证。
1.1.1 如果承认有意识状态的存在,能否接受无意识状态的存在?因为脑的无意识过程,即自动信息加工过程是意识研究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构建意识脑模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所以意识研究是与无意识问题分不开的。
早在19世纪末,人们就从寻找无意识存在的证据入手,开始了无意识知觉的研究[2]。
首先,研究者常用的两种方法是内省测量和行为测量,但这两种方法都存在着不能精确量化和难以严格控制混杂因素的缺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意识知觉的实验研究——错误再认的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通过对汉字错误再认的结果分析,来探究意识知觉和无意识知觉在行为结果上的质的差异,希望得出结论,背景词对测验词的影响依赖于背景词的注意水平,即当背景词在低注意水平下时,在匹配条件下的错误再认率要高于不匹配条件下;而当背景词在高注意水平下时,则出现相反的情况,被试在匹配条件下的错误再认率要低于不匹配条件。
在本实验中,我们按照原定的方案进行,然而由于预期外的原因,导致实验真实的结果与预期不符,实验失败,本文在讨论中进行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错误再认, 注意水平, 意识Key words Error to confess, Attention levels, Consciousness1.引言所谓错误再认是指,在进行再认测验的时候,那些实际没有学过的项目被给出“学过”的反应。
与以往的再认测验不同的是,每个测验词呈现之前闪现一个背景词,用于干扰被试的反应。
背景词与测验词的关系有三种:(1)匹配:背景词和随后的测验词完全相同;(2)不匹配:背景词和测验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词;(3)基线:背景词是一个非字。
研究者(Jacoby & Whitehouse,1989)的一个有趣发现是:背景词对测验词的影响依赖于背景词的呈现时间。
当背景词的呈现时间较短时(如50ms),一个没学过的测验词在匹配背景下比在不匹配背景下更有可能被给出“学过”的反应,也就是说,在匹配条件下的错误再认率要高于不匹配条件下;而当背景词呈现时间较长时(如200ms),则出现相反的情况,被试在匹配条件下的错误再认率要低于不匹配条件。
在本实验中,我们控制了背景字的注意水平。
Jacoby和Whitehouse认为,在匹配条件下,由于背景词和测验词完全相同,会引起测验词知觉熟悉性(Johnston,Dark,& Jacoby,1985)的提高,而被试对这种知觉熟悉性的提高的归因依赖于背景词的知觉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
当背景词被有意识知觉到时,被试会将这种知觉熟悉性的提高归因于背景词的呈现,因而错误再认率低;而当背景词被无意识知觉到时,被试会将这种知觉熟悉性的提高归因于在前面的学习阶段学习过,因而错误再认率高。
可见这种错误再认的质的差异反映了意识知觉和无意识知觉之间的质的差异。
2.方法2.1.被试某大学本科生32人,各项生理指标均正常2.2.仪器和材料装有Psykey心理教学系统大学版的计算机,有红黄绿三色按键的反应键盒。
256个汉字,字频为18-90/百万,全部为名词。
2.3.实验设计2.3.1.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1)背景字的注意水平:分高、低两个注意水平。
(2)背景字与测验字的关系:有匹配、不匹配、基线三种条件。
因变量:各条件下被试的错误再认率。
控制变量:背景字的呈现时间,定为60ms。
2.3.2.实验设计这个实验是一个2×3两因素混合设计。
在这两因素为中,背景字的注意水平(高、低),采用组间设计,提高注意水平的方法是在背景字的周围加一个小方框,低注意水平下不加小方框。
这里的一个控制变量是背景字的呈现时间,定为60ms;背景字与测验字的关系(有匹配、不匹配、基线)采用组内设计,在基线条件下,背景字是一个非字,由汉字的偏旁构成但无意义。
本实验选取256个汉字作为实验材料,字频为18-90/百万,全部为名词。
其中16个用于练习,其余240个汉字分为两组,每组120个汉字。
其中一组用作再认测验中的新字(没学过的字),另一组用作再认测验中的旧字(学过的字)。
每组又进一步细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30个汉字,分别用于下列四种条件:匹配条件下的背景字和测验字,不匹配条件下的测验字,基线条件下的测验字,不匹配条件下的背景字。
把这8组汉字在8种条件下(新vs.旧×上述4类字)进行拉丁方的排列,就产生8种排列顺序,每个被试用一种顺序进行测验,在所有被试中,8种排列顺序被应用的次数相等。
根据这样的结构,被试在学习阶段学90个汉字,再认测验时测180个汉字(90个学过,90个没学过)。
在学习和测验的时候,汉字的呈现顺序是随机的,但有一个限制条件是:同一实验条件下的汉字连续呈现不能超过3个,以保证不同实验条件下的汉字在整个呈现序列中分散开来。
16个用于练习的字,其中6个是学习过的,3个放在学习序列的开头,3个放在学习序列的末尾。
测验时用作练习的测验字是12个,每种实验条件有两个(新vs.旧×匹配vs.不匹配vs.基线),其余4个字用作不匹配条件下的背景字(新vs.旧,各两个)。
2.4.实验程序实验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是学习阶段,给被试呈现96个汉字,一秒钟呈现一个,让被试默读并尽可能去记它们,告知被试随后要对这些字进行测验。
第二阶段为再认测验阶段,让被试判断每个测验字是否在刚才的96个汉字中学习过,学过按“红”键,没学过按“绿”键。
与以往的再认测验不同的是,每个测验字呈现之前要闪现一个背景字或非字。
在低注意水平的条件下,每个试次的实验程序如下:(1)空白500ms;(2)背景字呈现60ms;(3)掩蔽刺激呈现500ms;(4)空白300ms;(5)测验字呈现到被试做出反应,伴随着每个测验字有一个提示“学过没学过”出现,位置在测验字下面约3cm处。
被试做出反应后,测验字和提示消失。
两个试次之间的时间间隔为1秒-2秒之间的一个随机数。
在这种实验条件下,指导语不告诉被试背景字的存在,让他们把四个“#”作为测验字出现的警告信号,看到测验字尽可能快地做出反应。
两个试次之间的时间间隔在1秒-2秒之间随机变化的目的是使得这种警告信号的说法看起来更为可信。
在高注意水平的条件下,每个试次的实验程序如下:(1)小方框呈现500ms;(2)背景字在小方框内呈现60ms;(3)掩蔽刺激呈现500ms;(4)空白300ms;(5)测验字和提示“学过没学过”呈现到被试做出反应。
在这种实验条件下,指导语告诉被试在每个测验字呈现之前有另外一个字闪现,这个字有时和测验字相同,有时和测验字不同,有时是一个非字。
这时要求被试完成两个任务:首先大声读出这个短暂闪现的字(非字除外),然后尽可能快地判断测验字是否是前面的96个汉字中学过的字。
两个注意水平的流程如下低注意水平:高注意水平:3.结果经过计算各种实验条件下所得的错误再认率,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
本实验所讲的错误再认率是指把没学过的字反应为“学过”的比率,即虚报率。
表1 各实验条件下的错误再认率实验条件匹配不匹配基线低注意水平14.17% 8.39% 7.92%高注意水平12.50% 11.56% 12.29% 对实验的背景字的注意水平和背景字与测验字的关系进行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两者之间交互作用不显著,F(2,95)=0.39<F crit=3.10,P-Value=0.68>α=0.05;而背景字与测验字关系(匹配、不匹)的主效应显著,F=3.30> F crit=3.10, P-Value=0.041<α=0.05,见图1。
图1 两个因素的关系图根据表1画出实验结果的直方图,见图2。
图2 错误再认率的直方图4.讨论本实验结果和预期出现的结果不相符,主要存在以下几点原因,前4条为客观原因,后4条为被试原因:1)实验数据只有32个,样本容量太小,得出的统计学结论会有差异。
2)实验过程中,有一些测试用的计算机出现错误,死机导致被试不得不重新实验,影响实验数据。
3)实验时间在早晨,被试们刚睡醒吃过早餐,比较困倦,大脑唤醒水平较低,难以做到注意力的高集中,对高注意水平组的影响较大。
4)实验过程有些单调和冗长,做到后期,有些被试会疲劳,存在疲劳效应影响。
5)实验的主试和被试为同一人,而且有些被试在实验之前就知道实验目的,并不能做到双盲。
6)做高注意水平组的实验时,被试没有按照要求大声读出短暂闪现的字,会对高注意水平组的结果产生一定影响7)不同被试的判断标准β不同,有些被试宁愿漏报也不虚报,会对实验结果造成一定影响。
8)可能存在一些被试以应付的态度对待实验,得出的实验结果太极端。
个人认为本实验可以进行如下改进:1)将实验时间适当延迟,使被试在一个较高的唤醒水平2)可以让同学们自己招其他院系的同学为被试,做到双盲另外可以再增加一个实验组,该组除了背景词呈现时间比原实验长,如200ms,其余的过程都与低注意水平组相同。
该组的指导语和高注意水平组相同,告诉被试在每个测验字呈现之前有另外一个字闪现,这个字有时和测验字相同,有时和测验字不同,有时是一个非字。
这时要求被试完成两个任务:首先大声读出这个短暂闪现的字(非字除外),然后尽可能快地判断测验字是否是前面的96个汉字中学过的字。
实验流程为:将新增组的实验数据与低注意水平组进行二因素的方差分析,观察两者之间是够有交互作用,用于直接验证Jacoby & Whitehouse的实验。
同时再将新增组的实验数据与高注意水平组比较,看两者的实验效应是否相同。
5.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背景字的注意水平和背景字与测验字的关系交互作用不显著,与Jacoby &Whitehouse的实验和实验的预期不相符,实验失败。
6.参考文献[1]耿海燕, 朱滢(1998). 关于无意识知觉的研究. 心理学动态, 6(1), 14-19.[2]耿海燕(1998). 关于无意识知觉的实验研究:意识,注意和刺激特性. 博士论文. 北京: 北京大学.[3]Jacoby, L. L. & Whitehouse, K(1980). An illusion of memory: False recognition influenced by unconscious percep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18, 126-135.7.附录详细参数:字的字体大小=44提示框呈现时间=500ms 背景字呈现时间=60ms掩蔽刺激呈现时间=500ms 空白时间=300ms学习字呈现时间=1000ms 学习字间隔时间=1000ms低注意水平组被试者学号0942004 0942013 0942015 0942018 0942019 0942025 0942027 0942030 0942036 0942042 0942043 0942044 0942045094205109420541004320100494高注意水平组被试者学号0942001094200309420070942009094201209420160942017094203209420380942041094204609420480942049094205209420560942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