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论语》中的为学之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论语》中的为学之道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万世师表等,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在《论语》,《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教育思想及道德观念等。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记载着孔子的言行,其内容纷纭复杂,包括许多方面如:哲学方面的“未知生,焉知死”;政治方面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德方面的“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学习方面的“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为人处世方面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等,他的思想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仁”和“礼”,以这两个字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深深影响了我国数千年思想文化的发展,中国古代文化以及中国人的人格心理都深深打着它的烙印,以至世界上很多人把孔子的思想和精神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随着国际的交流,孔子的思想走出中国,影响邻国和遥远的欧美国家。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截至2 009年12月份,全球已有87个国家建立了583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孔子对世界的影响力如此大,原因在于他的思想和学说对现实世界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诺贝尔奖获得者帕特里克·曼汉姆曾说过:“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十五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礼记·学记》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

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其意思是玉不加琢磨,不能成为器物;人若不学习,亦不会明白道理。因此,古代的君主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做首要的事情。”清初大才子金圣叹回答别人问他不做官的原因时,曾说:“学而第一,为政第二。”金圣叹用为政做官来与学习比较,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儒家学派重视个体的自身修养,他们的人生发展规划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修身就是通过学习来培养自身素质,把修身排在第一位,也是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学习对于个人素质的重要性。另外,桑哲在《孔子学习思想类解—以<论语>为例》一文中提到:“《论语》共11705字,由1352个不同汉字排列组成,其中有15章,66次提到“学”字。”这个数据也是充分显示孔子对学习的重视程度。

在这里,我想通过分析研究《论语》里涉及孔子关于学习方面的言论,得出孔子的为学之道以及其对现代的借鉴意义,希望能够对于以后的学习和人生发展有所影响。

一、重视学习,立志求学

学习活动是人类将自身知识经验代代相传的惟一途径,《论语》开篇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的开篇就是关于学习的,劝解人们学习了新知识,要时常温习它,把这样好学的行为当成是快乐的源泉。其后孔子在《论语·为政篇》里提到自己的人生历程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的意思是: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说话做事有把握,四十岁就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迷惘,

五十岁就能够得知天命,到了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辨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越规矩。孔子以自身的经历来说明必须重视学习,劝诫人们要在年轻时立志学习,不断增加自己的学识,慢慢地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这样才能做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当然这里说的“四十不惑”不是指勤奋地学习就可以到了四十岁什么事情道理都知道,因为每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是有限的,而世界上的知识是无限,这里讲的不惑是指通过学习知识,遇到事情就能够依照自己的学识和能力来对其进行判断,特别是价值上的判断。

立志学习,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是我们寻求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很好地完善自己。特别在现今这个浮躁的社会,人们对物质需要的迫切渴望,我们越需要早日立志学习,学习各种知识,培养自身素质,才能免于沉沦于对物质的过分追求。

二、先学做人,后学做文

孔子强调“学”,“学”不仅是指学习各种知识性的学识,还是指对自身修养的培养,就是俗话说的学会做人,这里的人是指符合儒家素质的人,具有“仁”和“礼”的素养。子夏曾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夏是强调人要重视品德、孝和信,在处理人际关系可以做到这三点,就算是学习过了。

孔子自己也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

子说君子学习时要注重自身的行为要庄重和对生活要求安贫乐道,就可说得上是好学了。

子夏和孔子都没有从很具体的方面来说明什么是“学”和“好学”,但是他们都是从个人的品性的修养来说明“学”,也就是在他们看来,个人品质修养比真正学识渊博重要多了。

三、为己而学,求真务实

孔子曾以“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来区分古今两种不同的学者,他认同古代学者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批评现代的学者学习的目的用来装饰自己,给别人看,告诫我们要端正学习的目的,要为己而学。

除了要有正确的学习目的,还要有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孔子曾对子路说:“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在这里劝说子路探求学问或了解事物,应采取诚实的态度,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切勿不懂装懂。这个道理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无论在为人处世还是学习工作中都是有积极意义的,这个道理看似简单易懂,但是人们在生活中却很多时候对自己的不懂的东西装作自己很了解,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很容易显示出自己的愚蠢。所以,我们学习和工作,都要有“知之为知之”的正确态度,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的学习,真真正正地掌握知识。

三、废寝忘食,学恐失之

孔子的第76代孙孔令仁曾经说过“孔子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自觉地继承了夏商周文化,把那时的文化传承下去。”我们知道孔

子十分喜欢夏商周的文化,那孔子是以怎样的心态去学习那时的文化呢,孔子的回答是“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者也。”孔子曾多次说到自己并不是特别聪明,也不是生来就懂得这些知识,只不过是因为自己好学,学习时经常是“废寝忘食,乐而忘忧”,不仅如此,他还“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孔子对知识是如此的渴望,可以说是真正做到了“乐之者”的境界了。

四、温故知新,择善而从

学习除了要有“废寝忘食”的好学精神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孔子认为还要“温故而知新”,不断地“学而时习之”,把学过的知识牢牢地记在心里,进行独立思考,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要懂得辩证地对待学和思的关系,避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除了以上的学习方法,孔子还认为学习可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的意思有两层,一是身边的人和事都可以是自己的老师,都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二是学习的时候,既要看到别人的长处,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又要看到别人身上的缺点和不足,并用此为鉴来反省自己。这些道理对于我们现在的学习有积极的作用,我们学习要继承孔子好学的精神,实事求是和独立思考做法,才能真正达到学习的目标。

我通过阅读并总结归纳《论语》里孔子关于学习方面的智慧,加深了自己对孔子思想的认识,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因为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把受教育范围扩大到平民并开创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