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论语》中的为学之道
《论语》之“为学”篇
《论语》之“为学”篇国学经典是中华⽂化的精粹,是艺术和精神的宝库。
学习国学,熟读国学,背诵国学,理解国学,铭记国学是弘扬⽂化的⼀种⽅式,也是提升⾃⼰修养的⼀种⽅法。
《论语》是国学的经典部分之⼀,古有赵匡胤“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今天介绍《论语》中的“为学”篇,若是有理解上的问题或者独到的见解可以在留⾔板相互交流。
(⼀)⼦⽈:学⽽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远⽅来,不亦乐乎?⼈不知⽽不愠不亦君⼦乎?(⼆)⼦夏⽈:贤贤易⾊,事⽗母能竭其⼒,事君能致其⾝,于朋友交,⾔⽽有信,虽⽈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三)⼦⽈:君⼦不器。
(四)⼦⽈:学⽽不思则罔,思⽽不学则殆。
(五)⼦⽈: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六)⼦⽈:由,诲⼥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七)⼦⽈:朝闻道,⼣死可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九)⼦⽈:三⼈⾏,必有我思焉。
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改之。
(⼗)曾⼦⽈:⼠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
仁以为⼰任,不亦重乎?死⽽后已,不亦远乎?(⼗⼀)⼦⽈:学如不及,犹恐思之。
(⼗⼆)⼦⽈:譬如为⼭,未成⼀篑,⽌,吾⽌也。
譬如平地,虽覆⼀篑,进,吾往也。
(⼗三)⼦⽈:苗⽽不秀者有矣夫!秀⽽不实者有矣夫!(⼗四)⼦夏为吕⽗宰,问政。
⼦⽈:⽆欲速,⽆见⼩利,欲速则不达,见⼩利则⼤事不成。
(⼗五)⼦⽈:古之学者为⼰,今之学者为⼈。
(⼗六)⼦贡问仁。
⼦⽈:⼯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夫之贤者,友其⼠之仁者。
(⼗七)⼦⽈:吾尝终⽇不⾷,终⽇不寝,以思,⽆益,不如学也。
(⼗⼋)由也!⼥闻六⾔六蔽矣乎?对⽈:未也。
“居!吾语⼥。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
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好钢不好学,其蔽也狂。
”。
《论语》学习之道
《论语》学习之道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哪些东西真正有价值。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虽然学习了,但效率未必很高,学到的东西也未必都对我们有价值,未必都能深入到自己的生命中去。
我们该问问自己,我们要学些什么,应该怎样去学习,学到的东西又怎样才能跟我们的生命融合起来呢?《论语》里有很多智慧,而智慧在人心里酝酿形成,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后天的学习。
每个人都有“学”的心愿,可人的“学”质量却又不同。
什么人能够真正学出效率来?这里面大有深意。
孔子曾云:“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是每天连饭都不吃,连觉都不睡,天天在那儿冥想,一定要把世界想明白,那想破了脑袋也没有多大用处,倒不如好好去学。
一个人要不断地进行学习,才能达到理想之境。
这就需要你向不同的人去学习。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几个人走在一起,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如何向他学习?无非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向书本学习,不如向人世学习。
如果有这样一种“学”的悟性,那么也就处处皆可学。
子贡问孔子:孔圉(yú)为什么得到“文”的谥号?孔子回答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孔子说孔文子聪敏勤勉而又好学,不以向比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的谥号是“文”。
一个人内心有智慧,敏感多思,而且好好去学,甚至愿意向比自己差的人去请教问题。
这是一种难得的态度,而态度又往往能够决定一切。
端正了学习的态度,那么,我们又该怎样去学习呢?学习需要联想,要举一反三。
孔子的教育方法就是这样,他的原则是:“不愤不启,不悱(fěi)不发,举一隅(yú)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治学就需要“愤”与“悱”。
什么叫“愤”?就是一个人的思想,用到快要穷尽处,特别想要探索,想要发奋努力知道结果。
论语“七道”,浅析《论语》中的“道”
论语“七道”,浅析《论语》中的“道”半部《论语》治天下,一部《论语》治人心.《论语》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形式的著作,由孔子的后人整理成册,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儒家最重要的一部经典著作,于丹所著《论语感悟》分别有“七道”之说: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学习之道、诚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仁爱之道。
一、孝敬之道一天,孔子和学生们一起聊天,聊到每个人的志向,孔子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的志向就是希望做到能够让老人得到安顿,让朋友对自己信任,让年轻人对自己怀念。
其中,摆在第一位的是“老者安之”,也就是孝敬之道。
《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在于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去脚下朴素的起点,孝敬之道就是一个朴素的起点。
我们几乎每个人都会常常发问自己,“我从哪里来”,其实很简单,我们的生命是父母亲赐予的,父母亲不仅赐予了我们生命,还养育呵护了我们,只到我们成年,有能力独立。
而此时,我们的父母亲却不再年轻,曾经强大的父母亲开始衰老,忽然间变得渺小了。
此时,生命进入旺盛期的我们,面对退休衰老的父母亲,应该做些什么呢?此时,做儿女的,不去忽略父母亲就是最大的孝敬,孝敬,在我眼里就是这么朴素。
不忽略父母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活上的照顾,二是精神上的慰藉。
因父母亲生活年代与我们不同,很多生活习惯与我们不同,我们切不可按照我们的想法强加于父母亲某种生活习惯,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同时,逐渐年迈的父母亲容易有心理失落感,做儿女的,一定要多多关注父母亲的心理变化,常和父母亲交流,聊一些家务事,甚至是国家大事,使得父母亲不寂寞不无聊,觉得自己还有人生价值。
对父母,孝敬之外还要孝顺,顺着父母亲,父母亲一辈子不容易,年轻时工作生活未必如意顺利,退休后没有工作生活压力了,要尽量让父母亲顺着自己的心意生活,这样,父母亲的内心才舒坦才快乐!孝顺,是中华民族之美德,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了“老者安之”的孝敬之道,我们接受了现代文明教育的人,应该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并以亲情的方式,安顿好我们年老的父母亲!二、智慧之道于丹说,《论语》里面,自始至终充满智慧,智慧是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东西,它不见得就是提出来的一句两句的警句,更多的时候它是一种思维方式。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学习孔子的学术思路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学习孔子的学术思路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也传承了孔子的学术思路和学习方法。
通过研读论语,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孔子的教育哲学和培养学生的方法。
本文将探讨论语中的学习方法,借鉴孔子的学术思路,为现代学习者提供启示。
一、重视实践孔子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他认为学习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更要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在《论语·学而》中,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句话表明了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表达和沟通。
因此,孔子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实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对于现代学习者而言,我们也应该注重实践。
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的掌握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实践来巩固和拓展自己的学习成果。
比如,在学习外语时,不仅要记住单词和语法规则,还要积极参与口语练习和交流,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二、虚心学习孔子在《论语·为政》中强调“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他认为学习应该像对待美色一样,时刻保持追求和欣赏的心态。
孔子教导学生要虚心向他人学习,善于借鉴他人的长处和优点。
他常常与学生们讨论问题,并在对话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
这种虚心学习的态度在现代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面对知识的海洋,我们应该保持饥渴的求知欲望,不断学习和吸收新的知识。
同时,要善于倾听他人的观点和意见,勇于接受不同的见解,才能拓宽自己的思维,增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三、重视自我修养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认为学习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追求,更要注重个人品质的培养。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修己以敬。
”他倡导学习者要不断修炼自己的品德和道德,以德行来影响和感召他人。
现代学习者也应该重视自我修养。
学习不仅是学会知识技能,更要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和品德。
只有拥有良好的品德,才能在实践中展现出优秀的表现,并影响他人。
因此,我们要以学习为契机,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为学之道
为学之道儒家认为:成人的根本为‚致知‛,即为学。
这一点从古至今均是不变的。
先贤的为学之道与现今也属一脉相承,一定了解是十分必要的。
儒家认为为学的关键在于‚知本‛,即懂得事物的根本。
这才是知识的最高境界。
儒家认为:人的知识获取来自于‚格物‛,即探究事物的真理,在实践中认识世界。
这就需要观察的日积月累,达到融会贯通,如此循环往复即可知识渊博,甚至达到触类旁通的境界。
儒学创始人孔子即是他自己论述的最好践行者。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这一不断提升的过程来自于知识学问的不断积累,修养思想的不断提升。
这其中还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
就如孔子的‚韦编三绝‛反复阅读,直至将编竹的牛皮绳翻烂。
这同样需要极强的求知欲。
诸多著出鸿篇巨著之人,如司马迁、徐霞客、李时珍等都曾走遍全国各地,遍访各界人士,历经艰苦,亲自搜寻所需资料,历时几十年才完成著作。
对于为学时的一些方式方法,儒家也有一些影响深远的见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为求学的根本道理。
实事求是是学有所成的基础。
在学习探索中,只有虚心学习、请教,不耻下问,才能不断充实自己。
儒家对于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认识也较深刻,并在当今依然适用。
‚子曰:‘吾与回言终曰,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是以发,回也不遇’‛(《论语〃为政》)颜回不提出反对意见,如愚钝之人,但能同别人讨论,对老师所述有所发挥,说明此人可开动脑筋,认真思考,这样的人是会学习之人。
这种观点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类似,学习与思考并重才能相互联系,深入理解,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当今说的举一反三也是由孔子剔除,体现的同样是学习时的思考和对问题升入理解的道理。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这既是学习时的道理,也是追求人生大道时所遵循的道理。
一个知识的学得,一个前方问题的突破,都需要有广泛知识的储备,详尽细密地对事物的探究,谨慎地思考,明确地辨析,笃实地履行。
略论孔子的为学之道-最新文档资料
略论孔子的为学之道《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部分弟子言行的书,是研究孔子思想及早期儒家思想的主要材料。
其书内容丰富,思想博大精深,既有“学而时习”、“学思并重”的为学之道,也有“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为教之道;既有以“仁”为核心的忠恕之道,也有行“仁”践“礼”的君子之道;此外,还有“为政以德”、“敬事爱民”的为政之道。
关于为学之道,大致从为学的目的、为学的方法、为学的态度、为学的内容等几个方面作一讨论。
一、为学的目的――为己之学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宪问》)首先,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引用程子的话来解释此句:“为己,欲得之于己也。
为人,欲见知于人也”。
此句可以理解为,孔子说的“为己”是出于自己的内在要求,是为了完善自己的人格,修身养性。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今之学者的“为人”之学,是浮于表面的肤浅的做给外人看的。
当然对比之下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因此,朱熹又通过引用程子的话说:“古之学者为己,其终至于成物。
今之学者为人,其终至于丧己。
”由此可见,孔子的为学目的应当理解为“为己”。
此章内涵丰富,隐含了古与今的对比、为人与为己的对比等。
就古今而言,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其中“古”代表王道、法度、礼乐、君子等,与“今”相反。
但孔子并非盲目好古,他所要复的是礼,是道。
他也承认“古”有其自身的弊病,但不掩其光芒,我们要以古为鉴,隐含对当时天下无道、礼坏乐崩的严正批判。
就为人与为己来说,一个是外在的人我相与之道,一个是内在的修己成己之道。
显然这里所强调的是内在的修己成己之道。
表面上看来,似乎“为人”比“为己”更符合道德要求,实则不然。
孔子所谓“为己”并不是一己之私利,而是个己学养之成就、人格之圆满。
“为人”也并不是帮助别人谋福祉,而仅仅为了让别人羡慕,求得别人的赞誉。
正因“为学”最容易陷入此种“为人”的困境,于是就会偏离正道。
《礼记?大学》中讲:“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论语学习之道的读后感7篇
论语学习之道的读后感7篇读后感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需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的观点服务。
你会写论语关于学习之道的读后感吗?下面我给大家带来论语关于学习之道的读后感,盼望大家喜爱!论语关于学习之道的读后感1《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的。
我读了《论语》之后,《论语》给了我在生活中的许很多多的启示。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开头,我对这句话怀疑不解,但在之后亲身体验过后我就全明白了。
学校里骄阳似火的下午的第一节课上,我们开头学习一首古诗,我们在课堂上专心发言,用心听讲,叮铃铃,叮铃铃下课铃响了,一节课如流水般风速雷池地过去了,这节课的主要资料我全都学会了。
其次天早上,我一踏进教室,就听到同学们那铿锵有力的声音,看到同学们在朗朗上口的读着昨日新学的那首古诗,我也加入了同学们的队伍一齐读了起来,我一读,就发觉了崭新的学问,这不正是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也体会过。
一次,远方家乡的表妹来我家住了几天,她和我很聊得来,也有共同的爱好爱好。
也有人不理解我,但我从不记恨别人,也就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假如学了,然后再按必需的时间去实习它,不是也很兴奋吗?有了志同道合的伴侣从遥远的地方而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心里从不怨恨,莫非不也是正人君子吗?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是指学习方法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写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道德修养的,还有的论语是写学习看法的和写人生哲理的,总之,论语如天上的一颗颗灿烂的繁星一样多,也像繁星一样指引着我们人生的道路,告知我们正确的方向。
读了《论语》,我明白了要温故知新,勤奋好学,乐于助人,孝敬父母。
论语关于学习之道的读后感2简洁而经典的语句,是中国古诗文的特点。
正因如此,中国古诗文以其独特的魅力而倍受瞩目。
从《论语》看孔子的学习之道
从《论语》看孔子的学习之道————读《论语》的感悟《论语》全书共二十篇,一万余字,但书中包含了政治、教育、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和智慧,《论语》中包含的思想和智慧虽然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但其在今天仍然熠熠生辉,对当下社会和个人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下面分享一下《论语》中有关学习方面的思想智慧以及个人对此的感悟和体验。
一、什么是学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知识并在生活中运用它,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的思想、观点,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孔子是一位智慧之人,他的一生都在孜孜不倦的学习,《论语》开篇便向我们提出了孔子的学习之道,我个人认为孔子关于学习在此至少向我们阐明了两个方面的重要内容:第一,学习是学和习的统一,即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第二,学习不能无友,即学习需要与他人交流探讨,这也是知识的重要来源。
孔子所谈到的学习在今天仍然是我们重视和倡导的,在当前的教育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实就是孔子所倡导的“学而时习之”;我们强调在学习中要交流互动,要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容忍他人不同的不同观点,其实就是对孔子“学习不能无友”观点的继承与发展。
令人惋惜的是,我们的先哲在两千多年前就为我们指明了学习之道,但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却视而不见,在历经许多波折、挫折之后才重新审视它,发现其价值。
二、学习的内容1.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译文:孔子说:“立志要高远,行为要坚守道德,要富有仁爱精神,娴熟地掌握技艺”。
“道、德、仁、艺”是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构成,也是他提出的教育学习的内容。
“志于道,据于德”体现了精神思想方面的要求,“依于仁,游于艺”体现了生活处世方面的要求,由此可看出孔子倡导的是全面的学习,既包括知识技能的学习,也包括精神思想的提升,这在我们今天的教育就体现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孔子为学之道及其启示
孔子为学之道及其启示摘要:孔子乃儒家创始人,其为学思想博大精深。
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孔子为学之道仍有许多可取之处。
因此,努力挖掘孔子为学之道,对于纠正当今学界的不良学风,端正为学态度,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孔子为学之道启示[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12)06-0085-02孔子把为学放在为人、为政的视角下进行阐述,强调为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并提出了一系列为学之道,虽然时代几经变迁,但这些为学之道仍然值得今人学习和借鉴。
孔子为学之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为学之目的;为学之态度;为学之方法;为学之过程与境界等几个方面。
一、孔子为学之目的孔子把为学之道放在为人和为政的视角下进行阐述,他提出,为学之目的就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换言之,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在学。
孔子把为学、修身、为人、为政联系起来,从而赋予了为学之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1](p96)对于圣人则是生而知之,对于一般人来讲则要学而知之,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2](p72)。
可见,学习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而要实现天下平,则首先要学会修身。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3](p154)意识是说,古代学者的目的在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代学者的目的却在装饰自己,给别人看,从而把为学、为人、为政联系了起来,赋予了学习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因此,子夏说:“士而优则学,学而优则士。
”意识是说做官了,有余力便去学习;学习了,有余力便去做官,反对那种狭隘的为学之目的,即为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从《论语》看孔子的“为学”之道
从《论语》看孔子的“为学”之道作者:刘秀科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03期摘要: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末期著名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博学多识的学者。
他的主要思想学说集中体现在《论语》一书之中,细读《论语》我们不难发现,孔子一生致力于“为学”。
本文从好学、会学、博学三个方面论述孔子的“为学”之道。
关键词:《论语》孔子“为学”之道《论语》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儒家经典著作,备受后世知识分子的重视。
但关于它的成书过程,历来都有争论。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
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这一说法得到众学者的认同,即《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根据当时孔子的言行记录整理而成,约成书于战国前期。
这部书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学说,是研究孔子的主要材料。
虽然“仁”的思想学说是贯穿本书的核心主题,但它字字句句、事事处处,无一不是在教人如何学习,学从政、学知识、学修身、学交友、学理财、学经商等,所以宋相赵普不禁发出“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感慨。
孔子一生躬身“好学、讲学、办学”,可谓“为学”不息。
他依据人“性相近,习相远”(《阳货》)的特点,提出“有教无类”(《卫灵公》)的教学主张,以其一贯倡行的“诲人不倦”的精神,以“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的态度教育学生,“自行束脩以上,未尝无诲焉”(《述而》)。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孔子众多弟子,素质及天资存在差别,孔子意识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季氏》),于是在讲学过程中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杨氏曰:“生知、学知以至困学,虽其质不同,然及其知一也。
故君子惟之为贵。
”所以,他注重后天的学习胜过一切。
孔子不认为“生而知之者”,只是“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并且极力称赞“学而知之者”,以此策励孔门弟子。
浅谈《论语》中的为学之道
浅谈《论语》中的为学之道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万世师表等,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在《论语》,《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教育思想及道德观念等.北宋政治家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记载着孔子的言行,其内容纷纭复杂,包括许多方面如:哲学方面的“未知生,焉知死";政治方面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德方面的“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学习方面的“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为人处世方面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等,他的思想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仁”和“礼”,以这两个字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深深影响了我国数千年思想文化的发展,中国古代文化以及中国人的人格心理都深深打着它的烙印,以至世界上很多人把孔子的思想和精神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随着国际的交流,孔子的思想走出中国,影响邻国和遥远的欧美国家。
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截至2 009年12月份,全球已有87个国家建立了583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孔子对世界的影响力如此大,原因在于他的思想和学说对现实世界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诺贝尔奖获得者帕特里克·曼汉姆曾说过:“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十五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礼记·学记》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其意思是玉不加琢磨,不能成为器物;人若不学习,亦不会明白道理.因此,古代的君主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做首要的事情。
”清初大才子金圣叹回答别人问他不做官的原因时,曾说:“学而第一,为政第二。
”金圣叹用为政做官来与学习比较,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儒家学派重视个体的自身修养,他们的人生发展规划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修身就是通过学习来培养自身素质,把修身排在第一位,也是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学习对于个人素质的重要性.另外,桑哲在《孔子学习思想类解-以〈</SPAN>论语〉为例》一文中提到:“《论语》共11705字,由1352个不同汉字排列组成,其中有15章,66次提到“学”字.”这个数据也是充分显示孔子对学习的重视程度。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在《论语》中被视为重要的主题之一、书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论和行为,对于学习的关注和探讨贯穿了整本书。
在《论语》中,有很多关于学习方法的观点和经验被提及,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几个方面探讨《论语》中的学习方法。
首先,在《论语》中,孔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表明学习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孔子认为学习是一种修养和习惯,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人才能不断成长和进步。
他还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强调了对过去学习的回顾和总结的重要性。
通过温故知新,我们可以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其次,在《论语》中,弟子们之间的互动和讨论也是一种学习方法。
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句话强调了通过与他人交流和讨论来促进学习的重要性。
在书中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弟子们常常通过问题和回答的方式共同探讨问题、激发思考,并通过对话来深化理解。
这种相互之间的互动和讨论是一种富有成效的学习方法。
此外,在《论语》中,孔子谈到了学习的目的和方式。
他认为,学习的最高目的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这句话强调了在学习中要追求道德和仁爱,通过艺术和文化的修养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孔子还提到了学习的方式,他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他认为,学习的关键是要理解人性和他人的需求,从而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和相处。
他还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致良知而尽忠信,可以为民矣;知止而不殆,可以为天下矣。
”这些话指导着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持有一颗谦虚、认真和成长的心态,并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用于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
最后,在《论语》中,孔子还提到了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即学习取舍的原则。
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的相互关联。
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获取信息的层面,还需要思考和理解所学内容。
同时,孔子强调学习的取舍,他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从《论语》中论孔子的「学习之道」
從《論語》中論孔子的「學習之道」陸雙成華梵大學哲學系碩專班研究生shuangchen@.tw摘要《論語》是一部記述孔子及少數弟子的言論行事之著作,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匯編,此典籍匯編了孔子的言論和行事,是了解孔子思想的必讀讀本,也是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本源的重要史料。
本文欲從《論語》中探索孔子的學習觀,藉由瞭解研讀《論語》此典籍的重要性與目的,進而探究孔子的學習精神與學習之道,他的學習之道與精神具有深遠的內涵,他以身教的方式,展現了學習對人生的價值性與主動性。
然而,孔子的學習之道也提供了現代人學習很大的省思與模範。
現代教育學已經證明,學過的東西如果不經常復習,很快就會被遺忘,孔子在二千多年前能力倡「學而時習之」,十分難能可貴。
現代人把學和習聯成一個詞,其實也是包含著“學過的東西要經常“習”的意思。
透過各家對論語中學習相關之論述的統整,研究者將孔子的學習之道歸納出七大方向,可做為學習者之明燈,讓學習者不只「樂學」,更能「活到老,學到老」。
所以,人生的學習必須是不斷精進用心的,如此也才能顯現人生珍貴的天賦學習權。
而孔子的一生就是這種精神的具體呈現!關鍵詞:論語、學習觀、學而時習之、學習之道、樂學壹、前言《論語》的哲理博大精深,裡面有很多智慧,所闡述的內容包羅萬象,富含著先哲睿智的光芒,現今已有的研究成果更加豐富了《論語》的思想寶庫,大至治國,小至日常生活起居,無不深含著精闢的啟迪,更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兩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備著各種謀生技能、又具備著對於生命意義有深隧洞見的哲學家及教育家。
他一方面具備著各種禮、樂、射、御、書、數的專業知識,又具備著經營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對教育的目標有著明確的方向指引,因著他的眾多的知能,他成為中國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許多謀生技能的知能細節固然沒有保存下來,但是他的人生智慧的談話卻成了綿延兩千年的中國知識份子立身處世的智慧寶典,當我們閱讀吟詠他的話語之時,每一句話都發人省思,每一個人都可以從他的智慧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標。
《论语》中的为学之道
《论语》中的为学之道孔子是先秦时代的大教育家,《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和体现孔子思想的主要文本。
在《论语》的诸多思想中,为学之道的思想极为突出,如学习的作用、目的、内容、精神、途径等,其优秀思想对今天我们的学习仍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标签:论语;为学思想孔子的思想在古代社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中国哲学简史》中这样评价孔子:“孔子是中国第一个使学术民众化的,以教育为职业的‘教学老儒’;他开战国游说之风;他创立,至少亦发扬光大,中国之非农非商非官僚之士之阶级……孔子的行为及其在中国历史之影响,与苏格拉底之行为及其在西洋历史上之影响相仿佛。
”宋代宰相赵普称其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后人将《论语》中的思想加以分类研究,如钱穆先生将《论语》分为德行类、言语类、政事类、为学类等。
《论语》中有许多关于为学之道的记录值得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加以借鉴与学习。
一、学习的目的1.获得知识太宰问子贡:“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 (《论语·子罕篇》),子贡回答:“固天纵之将圣,有多能者也。
”孔子非常谦虚地说:“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多才多艺完全在于后天的学习,学习使其拥有丰富的知识,从而游刃有余地讲学。
2.修养身心“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孔子之前的古代学者为学的目的在修养自己的道德,现在学者为学则是装饰自己而给别人看,其学习的动机并不单纯,看到的更多的是其功利性。
孔子主张学习动机一定要单纯,要为提高自身素质而学。
3.实现政治理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持积极入世的态度,“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论语·子张篇》),君子通过学习获得“道”——规律、政治主张,通过学习而实现其政治抱负。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为官时,如有富余时间就学习,达至一定程度则可做官,学习是入仕的必要条件;仕与学相互促进,不间断学习可以使为官更有效率,更易出政绩,实现其政治理想。
《论语》中的为学与成德
《论语》中的为学与成德李春颖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讲师课程前言大家好,今天我们开始讲《论语》,我们这一讲的题目叫《论语》中的为学与成德,讲到《论语》我们不得不首先讲一下孔子,讲一下我们这个儒家文化的可谓是一位开创性的圣人,《论语》虽然不是孔子所作,但它整个叙述的对象基本上都是孔子和当时亲身向孔子求学的这些弟子们,那孔子他生平我就不用多讲了,出生于公元前551年至479年,这样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年龄一共是84岁,这个我们马上就可以知道我们经常有一个说法,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为什么这么说?这其实就取自于孔子和孟子的年龄。
孔子的生日是9月28号,据说我们现在从今年开始,大家还不知道,教师节要改为9月28号,这个其实也是为了纪念我们的第一位伟大的先师孔子。
孔子出生于鲁国,也就是我们现在山东省的曲阜,现在大家如果有机会去曲阜的话,一定能看到曲阜著名的景点就是“三孔”,其中孔府就是孔子后人,其实孔子当年也就在这块地方,但是没有现在的建置,主要是他的后人一直居住的地方,在这里不仅有孔子的后人,其实还有很多很多人都是孔子弟子的后人,在孔子死后,很多弟子搬到这个孔子家附近,在这里逐渐形成了一个规模浩大的“鲁文化”。
(一)孔子的成长过程讲到孔子的话,我们简单了解一下孔子的成长过程,我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前几年都有一部电影,叫《孔子》,其中扮演孔子的是著名演员周润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之后,通过这部电影能真正了解孔子,我相信真正通过这部电影得到切身的我们这个传统文化中伟大圣人的成长历程,对他这种成长历程有所感受的人恐怕也不是特别多,因为我们这部电影的编剧自身没有抓到孔子成长过程中真正关键的几个点,其实孔子自身有一个明确的叙述,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於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把自己一生的心路历程、成长变化总结为这样几个过程,首先是“吾十有五而志於学”,15岁志於学,这时候大家有一个疑问,是不是孔子到15岁的时候才刚开始学习呢?当然不是,孔子的入学是非常早的,孔子也有一个论断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他是说我自幼出生得比较低微,所以在他看来是有很多比较粗鄙的技能,当然他说的这些比较粗鄙的技能,我们现在想来也已经非常高雅了,主要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因为我们了解一下孔子的生平的话会发现,这位圣人他的一生可以说是极为坎坷,他幼年丧父,在童年的时候,青少年的时候丧母,然后一个人维持家里的生计,所以他在幼时做过承田委吏,所谓承田委吏是帮人照看羊群,帮人保管仓库,就是这样的一些职务。
论语为学 论《论语》中的为学思想
论语为学论《论语》中的为学思想摘要:《论语》是儒家的经典文献之一,是由孔子的弟子以及弟子的弟子所编纂而成,这本经典集中表达了孔子的道德理念、政治纲领、社会理想和为学做人之道。
在《论语》表达的诸多思想中,孔子作为大学者、大教育家,他的为学思想自然是极为的突出。
孔子论“为学〞之道的言论分散于《论语》不同章节,其中《学而》篇最具代表性,也最集中,可以从中看到孔子论学之全貌。
本文主要从为学的基本思想出发,阐述学习的基本看法和方法。
关键词:为学;学思并进;学以致用一、引言《论语》中的《学而》篇主要是谈论一个人要成为君子、孝悌、仁人、圣贤,就必需“悟本求道〞,做到积德行善、XX于用和、无求安饱。
在这一篇中,孔子认为: 学当然有学书本的一面,但学做人、学礼乐、学从政、学生活等,也是学的重要内容;那些认为有远大志向,有能力为百姓带来福祉的志士仁人,在不被人理解时仍能坦然以对,精进不已,方为真正的君子;作为真正的君子,并非不能过富足安逸的日子,而是在面临灾难深重的社会现实时,能够不为个人美好而劳碌。
[1]孔子自称是好学读书之人,但他并不主见死啃书本,更喜爱行动,更喜爱社会生活实践等等。
而要如此,就必需好学多问,觉悟所未知的东西,学而能自行切磋,并以此为乐。
二、为学之心态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此乃孔子举人生三大乐事与大家共勉。
这三句话都很有道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仅就字面上看,这句话是说做学问除了努力求学之外,还要时常加以复习,这样才是很欢乐的啊!但这里有三个重要的字,学、时、习。
广义的学,包括待人处事的道理、日常生活的技艺等都包含在内。
而广义的习则应当包括复习、演练、练习。
因此这句广义的解释应当是:对天地万物及其道理,我们都应当尽力去认识、了解,而且还应当经常地把学来的东西,广泛地应用到生活之中,学以致用,如此才能时时体会到学与习是特别欢乐的事情。
论语中为政与为学的关系
论语中为政与为学的关系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典文献之一,被誉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典籍。
其中,关于为政与为学的关系是其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研究论语中关于为政与为学的论述,可以看出为政与为学是密不可分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在论语中,孔子提到了为政与为学的重要性。
他曾说过:“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为政的重视。
孔子认为,为政的人应该以仁为本,即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道德的最高境界。
只有通过学习修身,才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政治家,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孔子还提到了为政的目的和手段。
他说:“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句话意味着政治家应该以正义为准则,以身作则,才能够带领人民走向正确的道路。
而要做到这一点,政治家就需要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卓越的才能,才能够有效地为政。
然而,为政与为学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够获取知识和智慧,而通过思考,才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在为政过程中,政治家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思考,以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和问题。
为政与为学的关系还体现在孔子对于修身和治国的要求上。
他曾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这句话强调了修身和治国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和实践,政治家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从而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时,政治家还需要倾听人民的声音,与人民保持紧密的联系,才能够真正了解人民的需求和意愿,为人民谋福祉。
论语中关于为政与为学的论述表明了二者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为政与为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只有通过学习修身,才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政治家,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而为政的过程中,政治家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政治家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为国家和人民谋福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论语》中的为学之道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万世师表等,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在《论语》,《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教育思想及道德观念等。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记载着孔子的言行,其内容纷纭复杂,包括许多方面如:哲学方面的“未知生,焉知死”;政治方面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德方面的“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学习方面的“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为人处世方面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等,他的思想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仁”和“礼”,以这两个字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深深影响了我国数千年思想文化的发展,中国古代文化以及中国人的人格心理都深深打着它的烙印,以至世界上很多人把孔子的思想和精神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随着国际的交流,孔子的思想走出中国,影响邻国和遥远的欧美国家。
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截至2 009年12月份,全球已有87个国家建立了583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孔子对世界的影响力如此大,原因在于他的思想和学说对现实世界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诺贝尔奖获得者帕特里克·曼汉姆曾说过:“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十五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
《礼记·学记》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
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其意思是玉不加琢磨,不能成为器物;人若不学习,亦不会明白道理。
因此,古代的君主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做首要的事情。
”清初大才子金圣叹回答别人问他不做官的原因时,曾说:“学而第一,为政第二。
”金圣叹用为政做官来与学习比较,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儒家学派重视个体的自身修养,他们的人生发展规划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修身就是通过学习来培养自身素质,把修身排在第一位,也是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学习对于个人素质的重要性。
另外,桑哲在《孔子学习思想类解—以<</SPAN>论语>为例》一文中提到:“《论语》共11705字,由1352个不同汉字排列组成,其中有15章,66次提到“学”字。
”这个数据也是充分显示孔子对学习的重视程度。
在这里,我想通过分析研究《论语》里涉及孔子关于学习方面的言论,得出孔子的为学之道以及其对现代的借鉴意义,希望能够对于以后的学习和人生发展有所影响。
一、重视学习,立志求学
学习活动是人类将自身知识经验代代相传的惟一途径,《论语》开篇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的开篇就是关于学习的,劝解人们学习了新知识,要时常温习它,把这样好学的行为当成是快乐的源泉。
其后孔子在《论语·为政篇》里提到自己的人生历程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他的意思是: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说话做事有把握,四十岁就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迷惘,
五十岁就能够得知天命,到了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辨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越规矩。
孔子以自身的经历来说明必须重视学习,劝诫人们要在年轻时立志学习,不断增加自己的学识,慢慢地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这样才能做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当然这里说的“四十不惑”不是指勤奋地学习就可以到了四十岁什么事情道理都知道,因为每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是有限的,而世界上的知识是无限,这里讲的不惑是指通过学习知识,遇到事情就能够依照自己的学识和能力来对其进行判断,特别是价值上的判断。
立志学习,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是我们寻求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很好地完善自己。
特别在现今这个浮躁的社会,人们对物质需要的迫切渴望,我们越需要早日立志学习,学习各种知识,培养自身素质,才能免于沉沦于对物质的过分追求。
二、先学做人,后学做文
孔子强调“学”,“学”不仅是指学习各种知识性的学识,还是指对自身修养的培养,就是俗话说的学会做人,这里的人是指符合儒家素质的人,具有“仁”和“礼”的素养。
子夏曾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是强调人要重视品德、孝和信,在处理人际关系可以做到这三点,就算是学习过了。
孔子自己也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
子说君子学习时要注重自身的行为要庄重和对生活要求安贫乐道,就可说得上是好学了。
子夏和孔子都没有从很具体的方面来说明什么是“学”和“好学”,但是他们都是从个人的品性的修养来说明“学”,也就是在他们看来,个人品质修养比真正学识渊博重要多了。
三、为己而学,求真务实
孔子曾以“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来区分古今两种不同的学者,他认同古代学者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批评现代的学者学习的目的用来装饰自己,给别人看,告诫我们要端正学习的目的,要为己而学。
除了要有正确的学习目的,还要有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
孔子曾对子路说:“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在这里劝说子路探求学问或了解事物,应采取诚实的态度,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切勿不懂装懂。
这个道理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无论在为人处世还是学习工作中都是有积极意义的,这个道理看似简单易懂,但是人们在生活中却很多时候对自己的不懂的东西装作自己很了解,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很容易显示出自己的愚蠢。
所以,我们学习和工作,都要有“知之为知之”的正确态度,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的学习,真真正正地掌握知识。
三、废寝忘食,学恐失之
孔子的第76代孙孔令仁曾经说过“孔子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自觉地继承了夏商周文化,把那时的文化传承下去。
”我们知道孔
子十分喜欢夏商周的文化,那孔子是以怎样的心态去学习那时的文化呢,孔子的回答是“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者也。
”孔子曾多次说到自己并不是特别聪明,也不是生来就懂得这些知识,只不过是因为自己好学,学习时经常是“废寝忘食,乐而忘忧”,不仅如此,他还“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孔子对知识是如此的渴望,可以说是真正做到了“乐之者”的境界了。
四、温故知新,择善而从
学习除了要有“废寝忘食”的好学精神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孔子认为还要“温故而知新”,不断地“学而时习之”,把学过的知识牢牢地记在心里,进行独立思考,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要懂得辩证地对待学和思的关系,避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除了以上的学习方法,孔子还认为学习可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的意思有两层,一是身边的人和事都可以是自己的老师,都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二是学习的时候,既要看到别人的长处,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又要看到别人身上的缺点和不足,并用此为鉴来反省自己。
这些道理对于我们现在的学习有积极的作用,我们学习要继承孔子好学的精神,实事求是和独立思考做法,才能真正达到学习的目标。
我通过阅读并总结归纳《论语》里孔子关于学习方面的智慧,加深了自己对孔子思想的认识,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因为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把受教育范围扩大到平民并开创多
种教育方法。
而我个人认为他之所以是伟大的教育家,不仅仅是以上原因,还因为他提出多种学习方法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并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传,而且身教,以自身的好学行为去影响学生,从而使学生主动正确地学习并把儒家学说继承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