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美术上册第1课《走进美术》教案1浙美版
1.《走进美术 》课件 浙美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共31张ppt)

表现形式
逼真、写真、细致
简洁、以线条勾勒人 物
构图
饱满
留有空白,给人以想 象的空间。
中国画
+ 在工具材料上,中国画是用毛笔、墨在宣纸、绢帛上作画的,它讲究 笔墨,着眼于用笔墨造型。
+ 在画面的构成上,中国画讲究诗、 书、画、印交相辉映,形成独特的 形式美与内容美。
+ 从技法种类上,中国画可分为工笔画、写意画和兼工带写,从题材可 分为人物、山水、花鸟。
六、书法
书法是指用毛笔来书写汉字的、具有悠久历史的中 国传统艺术。
七、篆刻
篆刻是将文字刻于玉,石等材质上,为我国所独有的一门艺 术。印章书体,一般采用篆书,先写后刻。
八、新媒体艺术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美术的门类也在发生变化。借助摄影, 摄像,电子计算机等现代科技手段的综合应用来呈现的艺术 形式被称作“新媒体艺术”。
自我评价:
通过下面的测试,看一看自己是否掌握了美术的分类?
油画 雕塑
设计 建筑
作业
回去收集自己喜欢的作品, 下节课一起交流讨论。
+ 《父亲》是一幅油画作品。描绘了生 活在贫困中的老农形象。古铜色的皮肤, 耳朵上夹着笔,开裂的嘴唇、满脸的皱 纹,长满老茧的双手端着破旧的碗、木 讷的表情注视前方。
二、雕塑
雕塑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雕、刻、塑等手段 创造出实体形象、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从 存在形式上可分为圆雕、浮雕、和透雕(镂空雕)三类。
雕塑可分为纪念性雕塑、建筑装饰性雕塑、城市园林 雕塑、宗教雕塑、陵墓雕塑、陈列性雕塑。
三、设计
平面设计
立体设计
空间设计
设计是一种为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服务的应
+ 作者采用照相写实主义手法进行描绘, 背景运用了土地原色呈现出金黄色,来 加强画面的空间感。整幅画面没有华丽 色彩,也没有宏大场景,细腻丰泽,塑 造了一位真挚、纯朴憨厚的父亲。
初中美术《走进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走进美术》教案课程类型:初中美术课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美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
2. 让学生掌握美术的基本技巧和表现方法,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教学内容:1. 美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美术的基本技巧和表现方法3. 美术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著名的美术作品,引起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二、美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0分钟)1. 教师向学生讲解美术的基本概念,包括绘画、雕塑、设计等。
2. 教师介绍美术的特点,如造型、色彩、构图等。
三、美术的基本技巧和表现方法(10分钟)1. 教师向学生讲解美术的基本技巧,如线条、形状、阴影等。
2. 教师介绍美术的表现方法,如写实、抽象、夸张等。
四、美术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10分钟)1. 教师向学生讲解美术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实践。
2. 教师介绍美术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
五、实践环节(10分钟)1. 教师给出一个主题,让学生通过绘画、雕塑等形式进行创作。
2. 教师引导学生发挥创新思维,运用所学的美术技巧和表现方法进行实践。
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美术的重要性和价值。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美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美术的基本技巧和表现方法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美术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的培养程度。
教学资源:1. 美术作品展示: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一些著名的美术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美术教材:提供给学生学习美术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教学建议:1. 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
2.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发现美、创造美。
七年级美术上册第1课《走进美术》教案2浙美版

七年级美术上册第1课《走进美术》教案2浙美版《走进美术》《金秋》。
《父亲》一画是在美国画家克洛斯巨型肖像画的启发下,采用照相写实主义手法画中国的一位普通的,贫困的,苦涩的老百姓,人物的形象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老年农民形象,老人枯黑,干瘦的脸上布满了象沟壑,又如车辙似的皱纹,深陷的眼睛露出了凄楚、迷茫又带着恳切的目光,象是在缅怀过去,又象是在期待未来,让我们感受到那牛羊般的董希文先生的油画《开国大典》创作于所描绘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天安门国庆典礼的盛况。
场面气势恢宏,喜庆气氛热烈,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神采奕栾,气度不凡。
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广场开阔,红旗如海,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
画家在进行严谨的写实描绘中,借鉴了民间美术和传统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
作者使蓝天与地毯、红柱子、红日子里一个庄严热烈的场面描绘出来……”徐悲鸿看了《开国大典》之后评价:“缺少一点油画特色。
这里所说的“缺少一点油画特色”,是指这幅画在很大程度上运用了中国传统画的手法和风格。
但这恰恰被很多画家认为正是《开国大典》的成功之处。
如果按传统油画用光和设色的手法去创作,这幅画就不会有这种热烈的气氛。
艾中信说:“《开国大典》在油画艺术上的主要成就是创造了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中国油画新风貌。
这是一个新型的油画,成功地继承了盛唐时期装饰壁画的风采,体现了民族绘画特色,使油画朝着民族化的方向发展。
”至此,绘画界掀起了董希文所一直倡导的“油画中国风”。
《开国大典》无疑成为这一理论的典范之作,而这种思潮一直影响至今……《开国大典》总体性说就是极端严谨的素描,饱满而富装饰性的色彩,线条流畅的对称性构图素描和色彩在作为油画中的主要元素在各个时期有各自的强弱地位,并不能一味的说哪一方多么的重要,并且近现代绘画在构图元素反面也有很深入的研究。
油画材料本身的特点可以创造出千变万化的效果,这给了画家很大的发挥空间。
个人认为油画的特点只能从跟其他画种的特点对比来说明。
七年级美术上册教学设计(浙美版)

七年级美术上册教学设计(浙美版)一、总体思路:浙美版第1 3册实验教科书的编写,以国家一系列有关教育改革的文件,特别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针,以教育部制定并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主要依据,打破过去以美术学科知识、技能为主要目标的教材体系结构,构建以促成美术素养的形成为核心、探究性美术实践活动为主线、人文性单元结构为基本特征的美术教材新体系。
本教材的编写注重学生审美感受和视觉经验的培养,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以“接近社会、贴近学生、学以致用”为原则,选择符合初一年级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内容设计课题。
全册共有7课,分为6个单元,内容涵盖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4个学习领域,其中设计·应用和欣赏·评述占有较大比重,欣赏除专题欣赏外,尚有较多的随堂教学内容分配在各课之中。
二、教学方法:了解了本册教材教学内容安排的总体思路,接下来最要紧的就是如何教学。
那么,如何以新课程理念指导本册教学呢?在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审美能力的培养。
2.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创设文化情境,涵养人文精神。
4.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5.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
6.重视学生的自评与互评。
7.恰当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8.广泛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热爱祖国优秀传统艺术1.《热爱祖国优秀传统艺术》是本套教材一个特色栏目之一。
当你打开每册教科书的首页,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幅幅我国传统艺术的精华之作。
这个栏目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传统艺术日益受到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尤其是西方文化的挑战,如何让学生学会正确对待我国传统艺术,如何从小培养学生热爱本国的优秀传统艺术的美好情感,是新世纪赋予每一位艺术教育工作者的任务。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涉及相当广泛,就美术领域而言,有绘画、书法、雕塑、建筑、工艺、民间艺术等等。
七年级上册第一节美术课走进美术课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第一节美术课走进美术课教学设计同学们,这是我们这学期的第一堂美术(第一课时)课,请大家坐好些!希望我们班的同学能够教学导入给我留下一个十分美好的印象,以后一想起(1分钟)来就觉得喜欢,特别喜欢来上我们班的课!1、自我介绍与调查(5分钟)3、在黑板上自我介绍写了一个“杜”字,并说:“以后大家就称我杜老师!和杜老师同姓的请举手”,只有聊聊几人,我又问:“那么请喜欢上美术课的同学举手”,我问:“同学们,你们是不是觉得小的时候自己特别喜欢画画,并以此为自豪,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却发现自己慢慢的在失去画画的能力了!有这样的感觉的同学请举手!和老师同姓的举手:一班二班三班四班五班六班喜欢美术课的举手:一班二班三班四班五班六班今天,老师不讲新课,就想和你们一起来聊一聊什么是美术?”一直以来,有太多的人以为“美术就是画画”,这是一个多么错误又普遍认为是对的看法。
我说:“同学走进美术课(20分钟)们,我们的美术并不只是画画”而是“审美”,我回头在黑板上写“审美”两个很大的字。
并解释:“就是用我们的眼睛和思想去审视我们看得到的花花世界,当然也包括艺术作品”,可能同学们会问:“是审美观吗?”,“对”。
(“审美观”是一个人用什么样的审美观点、抱什么样的审美态度和运用什么样的审美方法对自然景观、社会生活、文学2、艺术和人生进行审美活动的总称,是一个人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的集中表现。
)我说:“我们的美术课重要的不是教同学们学会画什么?而是教同学们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意识、审美习惯、审美取向——简单的说就是让同学们学会发现美,关注美和形成对美的观念和评价!”接着我问:“我是不是讲得太深了!”同学们有的说不会,有的点头,有的摇头,有的一动不动,我知道大家不理解,于是又说:“法国著名的雕塑大师——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杜老师的美术课就是要教你们发现美!锻炼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这下子有许多同学发出了会心的微笑了,我也就心安了很多!接下来我说:“除了学会欣赏美的事物,我们还要学习理解美的真谛!”,“美是真与善的形象,我们有时看到的美不一定真的是美,我们以为丑的不一定就真的丑,所以对美的认识是需要通过思考来加以辨别的,这种思考的能力不是天生就会的,而是要通过后天的训练才可以得到!”,举个例子吧:一个穿着时尚的人让人家有美的感受,但如果他不遵守公共守则,随地吐痰、乱扔杂物,对老人不尊重,我们心中美的感受就会马上打上一个问号,而与此相反的,一个社会下层的劳动者,他的衣着普通,形象丑陋,但是他们“忘我工作”的精神却会给人一种精神美的享受——这就是我们常常会在艺术作品中看到一些“不美”的东西和形象。
七年级美术上册《走进美术》教案、教学设计

5.创新与表现: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简单的美术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美术知识与技能:
1.课堂讲授:教师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美术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技法。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在美术学科方面,大部分学生对美术已有一定的认识和兴趣,但在专业知识、技能和审美方面仍需提高。此外,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有的擅长绘画,有的对设计感兴趣,有的则对美术理论较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几点:
七年级美术上册《走进美术》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美术的基本概念:学生能理解美术的含义,了解美术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
2.美术的分类:学生能掌握绘画、雕塑、建筑、设计等主要美术门类的基本特点。
3.美术的基本技法:学生能学习并掌握一些简单的绘画和制作技巧,如线条、色彩、构图等。
(二)教学设想
针对以上重难点,本章节的教学设想如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类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感受美术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讲解美术基本概念和分类时,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2.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设置难易适度的绘画和制作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强调美术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热爱和追求。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美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浙江人美版美术七年级上册《走近美术》教案1

浙江人美版美术七年级上册《走近美术》教案1《走近美术》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美术的主要种类及艺术特点,逐步形成提高视觉感受和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绘画不同种类的特点及区别。
难点: 能独立地、正确地从美术作品的材料的角度认识美术作品的分类。
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收集美术作品的图片和实物。
2.教师的教学准备:相关美术图片及课件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提问:在我们的美术课里你想学到哪些东西?学生回答:中国画、水彩画、素描、剪纸、设计……师:大家把在小学学过的内容和你所知道的有关美术的内容进行分类.可以怎样分? 生:……师生总结:绘画类、雕塑类、艺术设计类、手工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美术,走进绘画。
2、欣赏油画作品《父亲》、《开国大典》,请学生发表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从作品的美术语言的角度,侧重于观察和分析作品的线条、色彩、构图、明暗等是怎样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欣赏张利、靳尚谊等名家作品,感受油画的不同风格。
学生了解油画工具材料,师生共同总结油画特点:利用颜料的遮盖力和透明性能充分地表现对象,达到丰富的色彩效果。
3、请学生说说对中国画的了解?知道有哪些作者,哪些作品,哪些作画技巧等。
欣赏作品《粒粒皆辛苦》、《鸳鸯戏水》,分析这两张画的区别,分别是人物画、花鸟画,写意画、工笔画。
师生共同总结中国画的种类、特点。
4、介绍版画、水彩画.先做简单的比较,再介绍版画、水彩画的各自分类及特点。
5、教师将课前准备的图片让学生辨别,也可结合教材中的作品,加强学生对画种特点的掌握。
6、对学生收集的作品进行分类,由同学相互评价。
7、引导欣赏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欣赏名家作品。
学生活动:学生欣赏,思考。
8、明确要求,学生作业学生感受实物,观察并发言,在实践的过程中,理解艺术材料不是随便选择的。
9、学生作业,教师指导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动手搜集各种不同美术作品。
在指导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1.走进美术-浙人美版七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走进美术-浙人美版七年级美术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绘画的概念和分类;2.掌握画线、填色、表现深度的基本技法;3.学会用特定的语言表达艺术作品的意义。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记忆、分析、抽象、综合等认知能力;2.培养学生对事物审美能力的认知和表达;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4.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道德情感的敏感性;2.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3.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生活的热爱和关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的视觉感知和表现能力;2.增强学生对绘画的理解和认知;3.提升学生的绘画技能和创造力。
教学难点1.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与表达;2.绘画技巧运用与创意产生。
三、教学内容第一课绘画概念1.介绍绘画的定义和分类;2.谈论中西方不同的绘画风格和表现方式;3.展现不同艺术家的作品比较。
第二课临摹绘画1.讲解几何常识和简单线条练习;2.练习人物、静物、动物等细节描绘;3.完成一幅临摹作品并进行自我评价。
第三课色彩和构图1.介绍主要色彩和色彩搭配原则;2.讲解构图的基础知识和构图的艺术效果;3.完成一幅色彩和构图结合的创作作品。
第四课专题探究1.通过选定主题和素材开始进行既定的绘画创作;2.引导学生意识到选择素材的重要性和某些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五课展示和分享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就作品的构成、元素、色彩和意义等方面做出解释;2.学生就自己作品的不足和需要提高之处展开讨论。
3.学生相互赏析和分享成果,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1.演示法、讲解法和引导法;2.观察法、实践法和比较法;3.集体授课、小组合作和个人创作;4.互评和自评。
五、教学评估评价方式1.出版刊物、展览会和活动等相关实物的认可;2.学生的口头赞扬、书面表扬及自我满意和欣赏;3.通过学生的课堂平时表现和创作成果进行评估。
七年级美术上册第1课《走进美术》教案1浙美版

七年级美术上册第1课《走进美术》教案1浙美版走进美术1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美术的主要门类及艺术特点。
2、通过掌握欣赏美术作品的入门知识,提高视觉感受能力。
3、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2学情分析美术作品是基于人们对自身生活需要而创作的,是人们对生活及事物的原始感受的一种载体,是基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
本课的内容就是从这种基本观念入手,让学生首先明确什么是美术作品,美术作品是如何形成的。
在这一点上。
教材中选择国内外有代表性的优秀艺术家作品,同时也特点明显、种类相对完整的优秀作品。
选择主流美术题材作品,进行文化引导和心理建构,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和表达能力。
在重点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与广泛文化情境联系在一起,才能扩展学生的人文视野,提高人文素养。
3重点难点重点:了解美术不同门类及特点。
难点:掌握不同门类的美术作品的欣赏方法。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美术的主要门类及艺术特点2、通过掌握欣赏美术作品的入门知识,提高视觉感受能力。
3、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4.1.2学时重点重点:了解美术不同门类及特点。
4.1.3学时难点难点:掌握不同门类的美术作品的欣赏方法。
4.1.4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纸杯设计课前准备学生收集相关作品、纸、笔。
教师多媒体课件、空白纸杯。
教学过程1、问题导入,一张纸能做什么,请你用行动告诉我。
学生用手中的空白纸动手操作。
学生完成美术作品。
教师:你们觉得哪些是美术作品?学生发言。
教师小结:美术是以物质材料为载体,塑造可观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式。
它包括绘画、雕塑、工艺、建筑、书法篆刻、新媒体艺术等。
2、对比油画《父亲》和中国画《粒粒皆辛苦》,找找在题材、造型方式、工具材料有哪些相同点还有异同点。
学生发言。
教师归纳小结:不论是绘画创作还是其他的美术形式,是作者与他人进行艺术信息交流的工具。
学生完成表格,教师提问:你们认为是什么决定了绘画的形式?引出其他工具材料及美术形式。
浙美版七年级上册

浙美版七年级上册:方案1第1课《走进美术》教材分析教材中美术作品的选择是以国内优秀艺术家作品为主,同时结合其他国家艺术家的优秀作品,促进学生对人类优秀美术文化传统的美好情感、积极态度的养成以及重视它们在人类文化传承中的价值,同时认识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和社会的丰富性.在重点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与广泛的文化情境联系在一起,才能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提高人文素养。
中学生由于性格、文化修养方面的差异,会有不同的审美趣味和审美价值标准,审美意识也就逐渐形成.在教学中,要善于观察学生,了解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欣赏活动。
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逐步形成提高视觉感受和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
2、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清楚了解美术中绘画的主要种类及艺术特点。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绘画不同种类的特点及区别。
难点:掌握绘画的类别及不同角度的分类。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相关的美术作品的图片或事物教师:相关美术图片及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讨论)对比欣赏油画《父亲》与国画《粒粒皆辛苦》,两幅画同样是表现农民形象,但它们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思考:1、所用的材料和表现形式有何不同?2、谈谈对这两幅画的感受。
《父亲》是油画,十分逼真,写真,十分细致,细到汗珠和刀刻一般的皱纹,构图饱满;《粒粒皆辛苦》是中国画,简洁,以线勾勒人物,构图留有空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学生回答3、介绍《父亲》的作者和背景。
《父亲》曾获得国内外大奖,曾在卢浮宫春天沙龙中获奖。
罗中立,是四川美术学院院长,作品表现了生活在贫困中的老农形象。
老农古铜色的脸,刀割般的脸,开裂的嘴唇描绘得十分细致,仿佛一个活生生的人站在观赏者的面前。
而背景上一片金色的丰收景象与老农手中破旧的茶碗形成鲜明的对比。
虽然丰收了,但农民的生活并没有因此而改变。
“父亲”不是说罗中立的父亲,而是精神上的父亲,正是他们的辛勤劳动才养育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
走进美术教案初中美术浙人美版七年级上册

1.走进美术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美术的种类,初步了解能辨别各类美术作品。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作品、师生对话、同学讨论等不断递进的互动探究学习,使学生能够准确辨别出国画、油画、水彩和版画等等,学会欣赏各类美术作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了解美术的主要种类及艺术特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学情分析】由于学生从小学六年级升学都七年级,这是一个过渡阶段。
这节课主要是学生了解到美术的不同种类,同时能辨别各类美术作品,学会欣赏美术作品。
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绘画不同种类的特点及区别。
难点:掌握绘画的类别及不同角度的分类。
【教学过程】4.1 【教学活动】【导入】新课导入一、问题导入由于是第一节课老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我是你们这学期的美术老师,希望我们相处愉快。
老师:上课前呢,老师想问一下,你们知道什么是美术?学生回答:老师:对,我们可以将其分为:绘画、雕塑、艺术设计、我们今天主要讲的是绘画。
【讲授】作品欣赏及讲解工具材料:国画(人物、山水、花鸟)、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素描、丙烯画、镶嵌画、磨漆画、拼贴画。
描绘的对象:人物画、风景画、静物画、动物画。
形式和功能:壁画、单幅画、组画、连环画、年画、漫画、宣传画。
80年代初期,社会处于变革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体意识开始觉醒,艺术的表现意识深化,这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客观的环境。
1955所创作的,这幅画中,人物形象生动传神且透视准确,笔墨精到,线条遒劲。
画中近景为一老农形象,头带白色包头,身着青白色棉布袄。
右手伸向斜前方,正欲捡起一棵麦穗;左手拿着一支旱烟袋和几棵刚捡起的麦穗。
一张黑红的脸庞,低垂的目光凝视着地上的麦穗。
下身着黑色布裤。
褶皱用焦墨写成,略加淡墨晕染,不仅使笔墨效果上虚实相生,而且也恰倒好处地彰显了骨骼结构。
布裤下面的赤脚被一条白色长汗巾遮住了大半,显露之处透视准确。
长汗巾晕染较少,以书法线条组成其纹路肌理,颇具张力。
初中《走进美术》教案

初中《走进美术》教案课程类型:初中美术课课时:1课时教材:《美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美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教学内容:1. 美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美术的语言和表现手法3. 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4. 美术创作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关注美术,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美术的定义和分类,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美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美术的基本概念,包括绘画、雕塑、设计、建筑等。
2. 教师讲解美术的分类,包括人物、风景、静物等。
三、美术的语言和表现手法(10分钟)1. 教师介绍美术的语言,包括线条、色彩、形状等。
2. 教师讲解美术的表现手法,包括写实、夸张、抽象等。
四、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10分钟)1. 教师展示一些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2. 学生分享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
五、美术创作的基本步骤和方法(10分钟)1. 教师讲解美术创作的基本步骤,包括选题、构图、绘画等。
2. 教师介绍一些美术创作的方法,如铅笔、水彩、油画等。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美术的重要性和价值。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鼓励。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美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美术的语言和表现手法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4. 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基本步骤和方法的运用情况。
备注: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过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走进美术第一课时 课件 初中美术浙美版七年级上册

中国画和油画的不同之处
使用工具
特点和表现手法
中国画
毛笔、宣纸、 具有鲜明的民族形式和
帛、中国画 风格 主要运用线条和
颜料等
墨色来进行创作
油画
快干油、油画 颜料、布、板 或厚纸板
利用颜料的遮盖力和透 明性能充分地表现对象, 达到丰富的色彩效果。
❖下面大家来看一下老师的一幅 作品,大家来判断下属于什么 画种?
同学们,这张画描绘的是什么,你们 看到了什么?
读解: 十分逼真写实,十分细致,细到
汗珠和刀刻一般的皱纹,构图饱满。
画家以深沉的感情,刻画出 一个勤劳、朴实、善良、贫穷的 老农的形象。运用超写实的表现 手法,强调了真实的面貌,充满 了人性关怀,包含深情地刻画了 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
油画是以用快干性的植物油(亚麻仁 油、罂粟油、核桃油等)调和颜料, 在画布亚麻布,纸板或木板上进行制 作的一个画种。
这 两 幅 是 属 于 什 么 画 种 ?
这三幅画是同一人画的,他们属于什么画种?你喜欢这种风格吗?
这 幅 画 用 了 哪 些 材 料 ? 它 又 是 属 于 什 么 画 呢 ?
这三幅画有区别吗?
说说你对这两幅画的感受?
水 彩
呈现在我们 面前的是一位 年轻姑娘鲜活 生动的面庞。
你能感受到 这轻快的笔触 和湿润的色彩 吗?
这是当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 之一。请你形容一下眼前的场面。
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回去留心观察身边的 事物,收集有关雕塑和艺术设 计类的作品,下一节课上一起 交流汇报
圆雕:
雕 塑
雕塑的一种,指不 附着在任何背景上,适 于多角度观赏的、完全 立体的雕塑。
思想者(青铜)法 罗丹
这两件雕塑给你的印象是什么?它与前面的雕塑有何不同?
浙美七上 1走进美术 教案设计(1)

课题:走进美术第一课时环节学习方案学习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美术的主要种类及艺术特点,逐步形成提高视觉感受和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美术不同种类的特点及区别。
难点:掌握美术的类别及不同角度的分类。
教学准备(学生)收集美术作品的图片和实物(教师)多媒体课件学习过程1、导入油画作品《父亲》,学生感受发言,引出绘画。
先用《父亲》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自觉而积极地参与到欣赏和评述活动中,产生从艺术形式上分析、探讨美术作品的积极性。
教师引导学生从作品的美术语言的角度,侧重于观察和分析作品的线条、色彩、构图、明暗、肌理等是怎样围绕着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美术语言的角度、从历史背景的角度、从文化的角度、从美术家的生平或创作心理的角度进行欣赏。
2、和中国画《粒粒皆辛苦》比较。
学生讨论、发言。
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手法创作的同一题材的美术作品放在一起欣赏,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发现艺术作品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中国画:又称“国画”,我国传统绘画<区别于“西洋画”>。
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它的精神内核是“笔墨”。
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前的都统称为古画。
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
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的油画<又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
它依照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趋向及因此而产生的艺术手法而创作。
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审美情趣,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3、出示一组不同题材的中国画、油画作品,进一步比较、区别,加以巩固。
4、其他画种:版画、水彩画。
(侧重于介绍不同的材料、技法产生特殊的画面肌理效果。
)(版画:是中国美术的一个重要门类。
七年级美术上册《走进美术》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案例注重反思与评价环节,引导学生总结经验、提高自我。同时,教师给予及时、具体的反馈,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这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在美术创作中勇于尝试、不断进步。
5.实践性教学,提高动手能力
本案例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美术基本技法,提高动手能力。通过绘画、剪纸、泥塑等创作活动,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技能,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对美术的理解。
3.作业评价:在下节课开始时,组织学生展示作业,进行相互评价和教师评价,以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五、案例亮点
1.情境教学,激发兴趣
本教学案例通过设定与生活紧密相关的主题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美术的魅力,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这种情境教学策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美术的情感,激发他们对艺术的兴趣和追求。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尊重和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术作品,培养跨文化素养。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勇于尝试,不断探索美术创作的可能性。
4.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关注生活中的美,将美术融入日常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2.问题导向,培养思考能力
案例中采用问题导向策略,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这种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深入地理解美术知识。
3.小组合作,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本案例强调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分组讨论和创作实践中相互学习、交流。这种合作学习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发现他人优点的平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美术
1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美术的主要门类及艺术特点。
2、通过掌握欣赏美术作品的入门知识,提高视觉感受能力。
3、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2学情分析
美术作品是基于人们对自身生活需要而创作的,是人们对生活及事物的原始感受的一种载体,是基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
本课的内容就是从这种基本观念入手,让学生首先明确什么是美术作品,美术作品是如何形成的。
在这一点上。
教材中选择国内外有代表性的优秀艺术家作品,同时也特点明显、种类相对完整的优秀作品。
选择主流美术题材作品,进行文化引导和心理建构,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和表达能力。
在重点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与广泛文化情境联系在一起,才能扩展学生的人文视野,提高人文素养。
3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美术不同门类及特点。
难点:掌握不同门类的美术作品的欣赏方法。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美术的主要门类及艺术特点
2、通过掌握欣赏美术作品的入门知识,提高视觉感受能力。
3、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4.1.2学时重点
重点:了解美术不同门类及特点。
4.1.3学时难点
难点:掌握不同门类的美术作品的欣赏方法。
4.1.4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纸杯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相关作品、纸、笔。
教师多媒体课件、空白纸杯。
教学过程
1、问题导入,一张纸能做什么,请你用行动告诉我。
学生用手中的空白纸动手操作。
学生完成美术作品。
教师:你们觉得哪些是美术作品?学生发言。
教师小结:
美术是以物质材料为载体,塑造可观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式。
它包括绘画、雕塑、工艺、建筑、书法篆刻、新媒体艺术等。
2、对比油画《父亲》和中国画《粒粒皆辛苦》,找找在题材、造型方式、工具材料有哪些相同点还有异同点。
学生发言。
教师归纳小结:不论是绘画创作还是其他的美术形式,是作者与他人进行艺术信息交流的工具。
学生完成表格,教师提问:你们认为是什么决定了绘画的形式?
引出其他工具材料及美术形式。
(活动之一)
教师出示一个纸杯。
它可以是绘画,可以是设计,可以是雕塑,甚至它还可以成为建筑。
请学生利用空白纸杯,完成一件美术作品。
要求:
1、独立或合作完成。
2、阐述作品构思及所要表达的内容。
3、学生发言。
教师小结。
小展览:展示学生带来的作品。
对学生收集的作品进行分类。
5、作业布置。
要求:
(1)选出两张学生喜欢的作品。
(2)设计一个欣赏该作品的表格
(3)对美术的疑问(寻找一个问题)
(4)教室布置。
5.布置下节课内容及要求。
4.2 第二学时
4.2.1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美术的主要门类及艺术特点。
2、通过掌握欣赏美术作品的入门知识,提高视觉感受能力。
3、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4.2.2学时重点
重点:了解美术不同门类及特点。
4.2.3学时难点
难点:掌握不同门类的美术作品的欣赏方法。
4.2.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主题海报
课前准备
(学生)纸、彩笔、
(教师)多媒体课件、艺术设计图片。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收集上一课布置的内容。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与本课内容衔接。
2、由学生校服的校标导入(将问题与校标结合)
让学生谈谈对标志的认识,导出设计艺术。
(活动之一)出示几张不同类型的图片:快餐的标志,饮料包装,广告招贴画。
请学生说出所代表的设计种类。
教师总结:艺术设计包括平面设计(如标志设计)、立体设计(如包装设计、服装设计)、空间设计(如室内设计)等
3、(活动之二)作品欣赏。
请学生说说这是什么主题的海报?
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兰堡奇特的想象力,没有人会想到土豆可以分裂上色,可以在平面上展示空间效果。
兰堡开创了一个先例,他将土豆玩到极致,将土豆的深度分离当成一种享受和创作,在摆弄中获得灵感,在享受中积极思考
4(活动之三)分组探究,完成手抄报。
包括标志设计、包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报贴设计、新媒体艺术等。
要求:
(1)各组合作完成一份手抄报,介绍一种设计艺术。
(2)必须留有一部分区块评论别组的优点。
(3)完成后教室里展出。
5、复习两节课的内容,总结美术的门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