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庭性偏头痛诊治专家共识(2018)

合集下载

前庭性偏头痛

前庭性偏头痛
先扩张后收缩—脑血流量改变—脑组织缺血缺氧—激活三
叉血管反射;)
2、三叉血管系统激活:(无菌性炎性渗出反应;双侧
前庭张力不平衡;)
3、血浆外渗;
4、神经介质释放;
5、血管痉挛;
6、遗传因素;
7、离子通道基因缺陷等。
VM发作的常见诱因:
月经 睡眠不足 过度紧张及压力劳累 特别食物(红酒、奶酪、味精) 感觉刺激(耀眼夺目的光,强烈刺激,噪声) 前庭刺激可诱发偏头痛,例如温度实验
√ 2、很可能的VM
√ • A. 至少5次中重度前庭症状发作,持续时间5分钟至72小时 • B. 仅符合前庭性偏头痛诊断标准中的一项B或C(偏头痛病史 或发作时的偏头痛表现) • C. 不符合其他前庭疾病诊断或其他ICHD诊断
前庭性偏头痛


头 痛 病
VM
庭 性


曾经有痛
追问
小贴士:
•神经科医生不懂前庭外周疾病 不容易看明白头晕病人; •耳科医生不懂头痛和脑血管其病他 也不容易看明白头晕病人;
预防性治疗
小贴士: 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药量; 持续使用至少1年。
钙通道维Te阻拉x滞帕t 剂米:、氟桂利嗪
其他: 乙酰唑胺
药物
三环抗抑郁药: 去甲替林、奥氮平
抗癫痫药
Text
β受体阻滞剂: 普萘洛尔、比索洛尔、美托洛尔
规律 运动
前庭康复训练
规律 饮食睡眠
避免已 知诱因
非药物治疗
前庭性偏头痛
vestibular migraine
你遇到过这几种表现的眩晕病人吗?
反复发作的眩晕伴头疼
被诊断为梅尼埃病十余年无听力减退
反复发作的眩晕病史,但是每次休息后可 自愈,或是用药后马上好转,发作间隔期 无明显身体不适或行走不稳

疑难探究前庭性偏头痛(VM)

疑难探究前庭性偏头痛(VM)

疑难探究前庭性偏头痛(VM)论坛导读:偏头痛患者大多可伴发头晕或眩晕,既可独立于偏头痛的头痛发作,亦可与偏头痛的头痛症状共存。

对此进行的大量临床观察和随访研究曾提出“偏头痛相关性头晕和(或)眩晕”、“偏头痛性头晕”和“偏头痛性前庭病”等概念,并认为其是独立的疾病实体。

前庭性偏头痛是临床十分常见的复发性头晕眩晕性疾病,因此广大临床医师应予以重视,熟悉并掌握诊断标准并应用于临床实践,方能使患者得到明确诊断与及时治疗。

我国此类患者众多,特别需要开展大样本前瞻性注册登记和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以期尽快提高我国临床医师在此领域的诊断与治疗水平。

前言直至2012年,国际头痛协会(IHS)和国际Bárány学会(the Bárány Society)的专家经反复磋商和协调,最终公布了确定的和很可能的前庭性偏头痛(VM)诊断标准(以下简称2012年诊断标准)。

➤确定的前庭性偏头痛诊断标准:(1)至少有5次中或重度前庭症状发作,持续5分钟至72小时。

(2)当前或既往有先兆或无先兆偏头痛病史。

(3)至少50%的前庭症状发作伴以下3项偏头痛特征中的1项,即偏侧、搏动性、中或重度、日常活动后加重的头痛中的2项;畏光和畏声;视觉先兆。

(4)无法以其他疾病或其他前庭疾病解释。

➤很可能的前庭性偏头痛诊断标准:(1)至少有5次中或重度前庭症状发作,持续5分钟至72小时。

(2)满足确定的前庭性偏头痛诊断标准中(2)或(3)项中的1项。

(3)无法以其他疾病或其他前庭疾病解释。

“前庭性偏头痛”是早已被认识但最近方被国际头痛协会和国际Bárány学会认可的诊断概念。

明确诊断前庭性偏头痛,首先需要熟悉诊断标准,其次需要掌握临床表现(如前庭症状性质、发作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最后需要与前庭性偏头痛具有相似表现的疾病(如特殊类型偏头痛、良性发作性眩晕、良性复发性眩晕和梅尼埃病等)相鉴别。

前庭性偏头痛诊断标准

前庭性偏头痛诊断标准

前庭性偏头痛诊断标准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VM)是一种常见的头痛类型,其特点是头痛伴随着前庭症状,如眩晕、不稳定感、视觉幻觉等。

对于前庭性偏头痛的诊断,需要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判断,以便进行正确的治疗和管理。

目前,国际上对于前庭性偏头痛的诊断标准有一定的统一,下面将详细介绍前庭性偏头痛的诊断标准。

首先,根据国际头痛学会(IHS)的头痛分类标准,前庭性偏头痛被归类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偏头痛。

其主要特征包括,1)符合偏头痛的头痛特点,如搏动性头痛、持续时间4-72小时、头痛程度中等至重度等;2)伴随着前庭症状,如眩晕、不稳定感、视觉幻觉等;3)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前庭症状,如内耳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

其次,根据IHS的头痛分类标准,前庭性偏头痛的诊断需要排除其他类型的头痛和前庭症状。

这包括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头痛和前庭症状,如颅内占位性病变、内耳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

此外,还需要进行相应的辅助检查,如头颅MRI、内耳平衡功能检查等,以排除其他病因。

再次,根据IHS的头痛分类标准,前庭性偏头痛的诊断需要符合一定的诊断标准。

这包括头痛特点、前庭症状、排除其他原因等方面的综合判断。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结合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以便做出正确的诊断。

最后,根据IHS的头痛分类标准,前庭性偏头痛的诊断需要满足一定的诊断标准,以便进行正确的治疗和管理。

对于已经确诊为前庭性偏头痛的患者,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行为疗法、生活方式干预等,以减轻头痛和前庭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前庭性偏头痛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头痛特点、前庭症状、排除其他原因和综合判断等方面的内容。

对于医生来说,需要根据国际头痛学会的分类标准,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以便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前庭性偏头痛诊治专家共识

前庭性偏头痛诊治专家共识


2、前庭功能检查 大多数VM病人的前庭功能检查结果在正常 范围之内,但也有研究发现前庭功能检查 为异常表现。VM单侧外周前庭症状如单侧 水平半规管功能减弱发生率在8-22%之间, 双侧功能减弱约11%。


3、神经影像学检查 VM病人的头颅CT/MRI 检查常无阳性发现。 4、基因检测 屹今为止虽然还没有发现明 确的VM致病基因,但已报道的研究家系具 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征。

3、前庭阵发症:前庭阵发症发病机制可能 与桥脑小脑区血管与前庭蜗神经的交互压 迫有关。其表现为发作性眩晕,持续时间 为1至数分钟,每天多次,卡马西平或奥卡 西平治疗有效。

4、脑干先兆偏头痛(基底型偏头痛):脑 干先兆偏头痛需首要满足先兆性偏头痛的 诊断,再同时合并至少两个脑干症状。另 外亚洲人群先兆性偏头痛的病人比例远低 于欧美,因此脑干先兆偏头痛的诊断应该 更为谨慎。

1、前庭症状的形式:VM的前庭症状主要为 发作性的自发性眩晕,包括内部眩晕(自 觉运动错觉)及外部眩晕(视物旋转或漂 浮错觉);其次为头动诱发或位置诱发性 眩晕或不稳,部分病人可表现为视觉性眩 晕或头晕,另有病人表现为头部活动诱发 的头晕伴恶心。VM病人通常会经历上述几 种不同形式的前庭症状,这与BPPV或梅尼 埃病等疾病显著不同,后者的发作多为单 一形式。

2、BPPV:VM有时只有单纯眩晕发作,类 似BPPV,鉴别诊断是可在急性期直接观察 其眼震持续时间、发作频率及眼震类型, VM病人位置性眼震的特点为持续性,不显 示单一半规管特点;而 BPPV眼震具有时间 短、潜伏期、疲劳性、角度性变位等特性。 BPPV诊断的金标准是变位试验阳性,但应 主义双侧评价和重复检查,以防止漏诊或 误诊。

5、后循环缺血:大多数脑干和小脑病变常 伴随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如单侧 肢体无力或麻木,复视,构音障碍,饮水 呛咳。部分小梗死灶仅表现为孤立性眩晕。 对老年眩晕病人,长期的偏头痛病史有助 于两者鉴别,VM病人核心症状发作时间不 超过72小时,一旦超过72小时,应警惕后 循环卒中,必要时可行相关影像检查,排 除责任血管的病变。

2019前庭性偏头痛中国多学科专家共识解读

2019前庭性偏头痛中国多学科专家共识解读

2019前庭性偏头痛中国多学科专家共识解读导读随着《前庭性偏头痛诊疗多学科专家共识(2019)》相继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以及《中华内科杂志》刊登,前庭性偏头痛(V M)这种“曾经的”相对少见、比较疑难、眩晕为主的疾病再次进入大家的视野。

在中国卒中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2019(C S A&TI SC2019)的眩晕论坛上,来自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的戚晓昆教授对最新版的《前庭性偏头痛诊疗多学科专家共识》进行了解读。

1、前庭性偏头痛概念及机制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 VM)是临床上常见的具有遗传倾向的以反复发作头晕或眩晕、可伴有恶心、呕吐,伴或不伴头痛症候的一种可以诊断的独立疾病体。

VM概念的提出是经过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的。

1917年,Boenheim首次提出“vestibular migraine”,即VM概念。

1984年Kayan和Hood首次对偏头痛和眩晕关系进行描述。

1999年Dieterich和Brandt再次提出VM这一概念,但仍未被广泛认可。

直到Neuhauser在2011年首次将VM作为独立疾病体,自此得到广泛接受。

2012年,Barany学会和IHS共同制定了VM概念及其诊断标准,后被2013年国际头痛疾病分类诊断标准第3版试行版(ICHD—Ⅲβ)、2018年ICHD-Ⅲ所采用。

来自德国的Brandt等人对23915例头晕病因分析的研究结果显示,VM占到了头晕病因的第四位(11.8%)。

戚晓昆教授2012年的研究显示,VM占有眩晕主诉患者病因的第三位(8.4%)。

VM是反复发作性眩晕的常见疾病之一,VM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之后,导致复发性眩晕的第2大常见病因。

目前VM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主要有以下假说:皮质扩布抑制、神经递质异常、三叉神经-血管功能异常、离子通道缺陷、中枢信号整合异常及遗传基因异常等。

前庭性偏头痛:诊断标准——Barany学会及国际头痛学会共识

前庭性偏头痛:诊断标准——Barany学会及国际头痛学会共识

前庭性偏头痛:诊断标准——Barany学会及国际头痛学会共识1 前言早在19世纪,一些神经病学家就已发现偏头痛与眩晕之间的关联,但仅在100多年后,才对偏头痛引起的眩晕开展了系统的研究。

在过去的30年内,前庭性偏头痛的诊断分类已渐成型,可累及1%的普通人群。

尽管如此,但因缺乏广泛认可的前庭性偏头痛诊断标准,故而影响了临床和研究中对患者的识别。

为此,Barany学会(从事前庭研究的基础科学家、耳鼻喉学家及神经病学家组成的国际组织)授权了一个分类小组以研究前庭性偏头痛的诊断标准。

分类的形式按照国际头痛疾患分类的形式。

Barany学会分类委员会之前发布过前庭症状定义的专家共识,作为对前庭疾患分类的首次尝试及准备。

对前庭性偏头痛进行定义的主要目的是令其在前庭及头痛领域获得广泛认可。

因此,本分类的草稿在国际头痛学会(IHS)分类委员会偏头痛分类分委员会中进行了讨论。

分歧主要集中在如何平衡诊断标准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此类冲突广泛存在于所有医学分类工作中,因为特异性高的标准不可避免地会排除确实存在该状况的患者(假阴性),而敏感性高的标准会纳入不存在此状况的患者(假阳性)。

经讨论,删除了曾提出的可能的前庭性偏头痛,保留了前庭性偏头痛及很可能的前庭性偏头痛。

Barany学会和IHS讨论产生的其他变动包括对急性发作的持续时间进行更严格的规定以及强调排除鉴别诊断。

最终通过的诊断标准是IHS分类委员会和Barany学会前庭疾患分类委员会达成一致意见的结果。

这些诊断标准将纳入有望于2014年发布的第3版国际头痛分类(ICHD-3)的附录中,其中的新疾患尚需进一步研究确认有效性。

此外,前庭性偏头痛的分类也是正在纂写中的Barany学会前庭疾患分类的一部分。

新版的ICHD-3将仅纳入前庭性偏头痛,而Barany分类将同时纳入很可能的前庭性偏头痛。

2 前庭性偏头痛的诊断标准曾用术语:偏头痛关联性眩晕/头晕、偏头痛相关性前庭病、偏头痛性眩晕。

前庭性偏头痛的诊治进展

前庭性偏头痛的诊治进展

前庭性偏头痛的诊治进展前庭性偏头痛( vestibular migraine,VM)是指反复发生的前庭症状伴偏头痛性头痛或存在偏头痛其他症状的疾病。

2012 年国际头痛协会和巴拉尼协会发布了共识性VM 诊断标准,并在2018 年出版的正式国际头痛疾病分类第三版(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headache diseases 3rd edition,ICHD-Ⅲ) 中继续保留。

VM 在人群中的总患病率为1% ~3%, 在偏头痛患者中的患病率为10. 3% ~ 21. 0% ,是眩晕门诊最常见的眩晕疾病之一。

但由于临床医师对VM 的认识不足,导致本病诊断正确率不高,有资料显示,首诊时仅有约2%的患者被疑诊本病,最终也仅有约20%的患者被确诊。

一、V M 的发病机制VM 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多认为与离子通道缺陷、皮层扩布性抑制、炎症及遗传易感性有关。

VM 患者脑内离子通道功能缺陷可能是发作性的,在触发因素刺激下发生异常,使细胞外钾升高。

环绕软脑膜动脉的三叉神经末梢因钾离子浓度升高发生去极化,导致神经递质如P 物质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 释放,从而使脑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局部出现炎症反应,进一步刺激三叉神经血管系统的痛觉感受器。

此外,三叉神经纤维随小脑前下动脉分支到达内耳,在化学因素和电刺激下兴奋,使内耳血流量及血管通透性发生改变,血浆蛋白渗出到内耳,引起眩晕。

VM 与遗传密切相关,目前已发现40 个与偏头痛显著相关的基因。

近期有学者发现,VM 的发病与5-羟色胺6 受体(5-hydroxytryptamine 6 receptor, 5-HT6R)基因有关。

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 5-HT)可与CGRP 等神经递质的受体结合,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引起脑血管的收缩和舒张,从而发挥不同的痛觉调制作用。

前庭性偏头痛

前庭性偏头痛

鉴别诊疗
TIA
高龄、血管病危险原因、症状突发、总旳发作病史 不到一年,血管影像有VA和BA近端血管病变证据
精神性
与情景有关、自主神经功能亢奋、 劫难性思维以及退缩行为
MD
波动性或连续性听力下降 特征性旳听力图
BPPV
眼震相应于某单二分之一规管 发作前更长,频率更稀疏
很可能VM 良性复发性眩晕
VP
连续数秒钟,每日屡次 卡马西平有效
非特 异性 头晕
IHS B' ar‘any
前庭性 偏头痛
VM诊疗旳过程
2.1999年 Neuhauser 偏头痛性眩晕
中度以上发作性前庭症状(旋转性眩晕、其他本身 或物体运动幻觉、位置性眩晕、不能耐受头部运动)
3.2023年 Olesen J分析眩晕和偏头痛旳 有关性 从经典旳前庭性眩晕到非特异性头晕( 头重脚轻、运动敏感旳头晕、头旳运动 不4.2耐02受3)年 由国际头痛协会(IHS)偏头 痛分类学组和B' ar’any学会前庭疾病分 类学组共同制定旳前庭性偏头痛旳诊疗 原则。
(二)临床体现:
平衡失调、眩晕、眼球震颤等。
1、眩晕: 为感觉周围物体或本身在旋转旳自我感觉,
常伴恶心、呕吐甚至不能起床,轻者仅有摇晃感 或不稳感。
前庭周围性(内耳 前
庭神经)病变—— 美尼尔病
前庭中枢性(前庭核及
其中枢连络径路)病 变——
脑桥梗死、肿瘤
眩晕
较重(旋转性)
较轻(摇晃感、稳感)
• 连续时 间
治疗
一、急性期治疗
➢ 前庭克制剂:抗组胺制剂(苯海拉明、异丙嗪等)、抗胆 碱能制剂(东莨菪碱等)
➢ 苯二氮卓类(阿普唑仑、氯硝西泮等) ➢ 止吐剂(胃复安、氯丙嗪等)

前庭性偏头痛

前庭性偏头痛

前庭性偏头痛前言眩晕和头痛是神经病学中常见的症状。

大约30% ~50%的偏头痛患者偶尔会出现与偏头痛相关的眩晕或眩晕。

早在公元前131年,卡帕多细亚的阿莱泰乌斯首次描述了偏头痛和眩晕之间的联系,但对这种联系的系统研究直到19世纪末才开始。

1873年,维多利亚时代的内科医生爱德华·莱佛(Edward living)在他的一些患者身上发现了偏头痛和头晕之间的联系。

从那时起,这种现象不同的文献中被描述为不同的术语,最近更成为临床和科学兴趣的焦点。

自1990年以来,PubMed上发表的关于眩晕和头痛的文章数量大约5年就翻一番。

最常见的描述两者(偏头痛和前庭症状)结合的术语是前庭性偏头痛、迁移性眩晕、偏头痛相关的眩晕、眩晕性偏头痛、偏头痛相关的平衡障碍和良性发作性眩晕。

前庭性偏头痛命名的多样性表明,长期以来缺乏明确的诊断标准,并因相关症状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而使诊断复杂化。

因此,国际头痛学会、巴拉尼学会、耳鼻喉科医师和其他科学家制定了一份共识文件,其中包含前庭性偏头痛诊断标准的一致性,去年已经发表。

这些国际通行的诊断标准旨在促进前庭性偏头痛的系统研究。

此外,有助于在日常临床实践中为这些患者的诊断评估和临床管理创造更多的确定性。

前庭性偏头痛的诊断标准A. 至少5次发作符合C和DB. 无先兆偏头痛或有先兆偏头痛的现病史或既往史(依据ICHD 诊断标准)C. 中或重度的前庭症状,持续5 min到72 hD. 至少50%的发作中伴有下列至少1项偏头痛样症状:1.头痛至少符合下列4项中的2项:(1)单侧(2)搏动性(3)中或重度(4)日常体力活动加重头痛2.畏光和畏声3.视觉先兆症状E.不能用ICHD⁃Ⅲ的其他诊断或其他前庭疾病更好地解释前庭性偏头痛诊断标准中的“前庭症状”A. 自发性眩晕1.内部眩晕(自身旋转或不稳)2.外部眩晕(周围旋转或坠落)B. 位置性眩晕,发生于头位改变之后C. 视觉诱发性眩晕,由移动性视觉刺激诱发D. 由头部运动诱发的眩晕,发生于头部运动过程中E. 由头部运动诱发的头晕伴恶心(头晕指空间定位障碍,其他类型头晕不包括在内)注:“中度”前庭症状指影响日常活动,但患者尚可坚持;“重度”前庭症状指患者无法坚持日常活动流行病学基于人群的研究中,作为西方工业国家代表的德国一般人群中偏头痛和眩晕的终生患病率分别约为16%和7%。

前庭性偏头痛与卵圆孔未闭相关性研究进展

前庭性偏头痛与卵圆孔未闭相关性研究进展

前庭性偏头痛与卵圆孔未闭相关性研究进展谢玉英1综述,刘恺鸣2审校摘要:前庭性偏头痛与卵圆孔未闭关系密切,两者发病率相互影响,通过分析卵圆孔未闭与前庭性偏头痛相关联的潜在病理生理机制,对前庭性偏头痛的临床特征、分类与卵圆孔未闭的分流状态、解剖特征进行深入探讨,并对卵圆孔未闭封堵术后前庭性偏头痛的病情转归进行系统性回顾。

研究表明,两者存在潜在相关性的可能机制有血管活性肽机制、微栓子机制、炎症相关机制、遗传因素等。

尽管目前多数研究支持前庭性偏头痛与卵圆孔未闭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但通过卵圆孔未闭封堵术治疗前庭性偏头痛尚缺乏显著获益的研究证据,尤其是需要慎重考虑封堵手术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及风险,包括心房颤动和新发头痛等不良事件。

关键词:前庭性偏头痛;卵圆孔未闭;心脏分流中图分类号:R747.2 文献标识码:AResearch progress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vestibular migraine and patent foramen ovale XIE Yuying,LIU Kaim⁃ing.(Department of Neurology,Shanghang County Hospital,Longyan 361000,China)Abstract:Vestibular migraine and patent foramen ovale are closely related conditions with linked incidence rates. This systematic review presents the potential patho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association of patent foramen ovale with vestibular migraine,delves into the clinical features and classifications of vestibular migraine as well as the shunt status and anatomical features of patent foramen ovale,and also discusses the outcome of vestibular migraine follow⁃ing a patent foramen ovale closure.Vasoactive peptide,microemboli,inflammation,and genetic theories have been pro⁃posed for the association of the two conditions.Although most studies support a link between vestibular migraine and patent foramen ovale,evidence is lacking to prove that patients with vestibular migraine can gain significant benefits from a patent foramen ovale closure,and moreover,the surgery-related serious adverse events and risks,such as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new-onset headache,need careful consideration.Key words:Vestibular migraine;Patent foramen ovale;Cardiac shunt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VM)是具有遗传倾向的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主要特征是反复的头晕或眩晕,伴有或不伴有头痛。

前庭性偏头痛诊断标准

前庭性偏头痛诊断标准

前庭性偏头痛诊断标准前庭性偏头痛(PTH)是一种具有特定特征的持久性头痛,其表现为前庭结构的发炎症状,主要发生在头顶、眼周、颞部,表现为剧烈的疼痛感,症状可能会持续数天或数周,可能伴有眼睛疼痛或灼痛感,疲倦,眼睛紧张痉挛,甚至精神紧张,情绪低落,头部被套住的感觉。

当患者出现颞部肿胀、面部肿胀等症状时,可以确认患有PTH。

针对前庭性偏头痛,以下是常规诊断标准:一、实验室检查:1.CT或MRI扫描:可查看前庭的变化,包括前庭管的狭窄、植物器官的发育情况、头部血液供应情况等,从而判断前庭病变的程度。

2.血常规:可发现炎症性反应,并可通过检测一些特定指标来衡量炎症情况,从而发现疾病的发病机制。

3.激素:可以发现身体激素代谢的变化,并通过检测一些特定指标来衡量激素的代谢情况,从而判断其病变的程度。

4.其他:如血清学检查、脑脊液检查等,可以有效地发现头痛的病因,进而进行治疗。

二、特殊检查:1.眼睛测试:可以检查眼部受损情况,从而发现头痛的原因及相关病理变化。

2.耳鼻咽喉检查:可以检查前庭发炎情况,从而捕捉疾病的发病机制,分析病患情况及症状的发展。

3.颅神经系统功能检查:可以判断患者头痛的发病机制,指导临床治疗。

三、药物治疗:1.抗炎药:可以减轻前庭炎症,改善症状,缓解头痛。

2.止痛药:可以立即减轻头痛,改善头痛症状。

3.抗酸药:可以降低头痛的发作频率,减少症状发作的次数。

4.维生素:可以通过改善营养状况来缓解头痛,增强肌肉和神经系统功能,从而缓解症状。

以上就是前庭性偏头痛的常规诊断标准,虽然前庭性偏头痛的治疗目前还没有一个完美的答案,但是可以通过以上诊断标准有效地发现头痛的病因,进而制定出有效的治疗方案,缓解患者的症状。

前庭性偏头痛的治疗,不仅要寻求药物治疗,还应采取有效的非药物措施,如正确的饮食、营养摄入、运动锻炼、改善情绪、增强肌肉功能等,以达到痊愈疾病的目的。

前庭性偏头痛诊治详解

前庭性偏头痛诊治详解
序渐进地开展。目前,前庭康复的练习方法包括凝视稳定练习, 习服练习,改善平衡、步态和耐力的练习等。
小结
▪ VM以眩晕、头晕为主要表现,首发症状的平均年龄较偏头痛晚。 应注意不同的VM患者,临床表现往往存在差异性,同一患者在 不同年龄段或不同发作期表现也会不同。
▪ 此外,VM缺乏神经系统特异性定位体征,在发作期和发作间期 可能会出现一过性体征,应当注意。而对于门、急诊以头晕、眩 晕为主诉的中老年患者,应注意对病史的询问,如既往是否有过 头痛/偏头痛病史、既往偏头痛发作情况等。
治疗及预防
➤预防性药物治疗 ▪ 作频繁或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可预防用药,应根据共病情况、严重程度和药物不良反应
选择。 (1)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美托洛尔; (2)钙离子拮抗剂:氟桂利嗪; (3)抗癫痫药:托吡酯、拉莫三嗪、丙戊酸; (4)碳酸酐酶抑制剂:乙酰唑胺; (5)抗焦虑抑郁药:阿米替林、文拉法辛、去甲替林。
前庭性偏头 痛诊治详解
前言
▪ 前庭性偏头痛(VM)是一种以前庭症状反复发作常伴有偏头痛 特征的致残性疾病,其在人群中的总患病率为1%~3%,在偏头 痛患者中的患病率为10.3%~21.0%,是眩晕门诊的常见疾病。 然而资料显示,首诊时仅有约2%的患者被疑诊本病,最终也仅有 约20%的患者被确诊。
▪ 为此,本文特对VM的临床特点、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治疗策 略作一综述,以帮助临床医师进一步认识VM。
偏头痛样症状); ▪ C.不能用另一种前庭疾病或ICHD疾病更好地解释。
诊断标准
▪ 上述提到的要点释义: ▪ 前庭症状 ▪ 包括眩晕(自发性、外在性、位置性、视觉诱发性、头部运动诱
发性)和头部运动诱发的头晕伴恶心(头晕仅指空间定向力混 乱),但不包括先兆症状、精神症状、人格解体及全身乏力或疲 倦。

确诊型前庭性偏头痛患者临床特征及前庭康复操对其DHI评分、EQ-5D评分的影响

确诊型前庭性偏头痛患者临床特征及前庭康复操对其DHI评分、EQ-5D评分的影响

·17JOURNAL OF RARE AND UNCOMMON DISEASES, FEB. 2022,Vol.29, No.2, Total No.151【第一作者】刘金环,女,主管技师,主要研究方向:听力言语康复及前庭眩晕康复。

E-mail:135****************【通讯作者】刘金环·论著· 前庭性偏头痛是一种与偏头痛密切相关的持续发作性眩晕症[1],患者发病时通常怕光与噪音,常会出现反复头晕、头痛等症状,若不及时施以有效治疗,易伴发呕吐、恶心及耳鸣等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前庭性偏头痛患者在发作期中往往眩晕的症状较头痛更为剧烈,故该阶段治疗通常与其他前庭性眩晕相同,采取缓解眩晕症状及支持治疗较多。

而预防性治疗是一种包括生活方式改变、前庭康复训练及药物治疗等的综合性诊疗方案[2-4]。

其中前庭康复训练是一种由康复师设计通过调动患者相关器官功能的方式来解决其眩晕、头晕等症状的程序性锻炼, 可促进患者的平衡恢复[5],最大限度保障该病患者的预后。

由于前庭性偏头痛患者诊断时常会因缺乏灵敏的诊断证据而出现泛化情况,加之在临床应用前庭康复操对其预防性治疗的效果研究较少,故本研究就确诊型前庭性偏头痛(definite vestibular migraine,dVM)临床特征及不同类型前庭康复操对其治疗效果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期间收诊的dVM患者120例,随机法分为试验组1(40例,Cawthorne-Cookeey前庭康复训练组)、试验组2(40例,VR虚拟环境训练确诊型前庭性偏头痛患者临床特征及前庭康复操对其DHI评分、EQ-5D 评分的影响刘金环* 薛言言 张智风 王 洁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河南 郑州 450000)【摘要】目的 探讨确诊型前庭性偏头痛(dVM)患者临床特征及Cawthorne-Cookeey和虚拟现实(VR)两种前庭康复操分别对眩晕障碍量表评分(DHI)、欧洲五维健康量表评分(EQ-5D)的影响。

2018年前庭性偏头痛诊治专家共识

2018年前庭性偏头痛诊治专家共识
由于VM预防性治疗的疗程国内外均未见相关推荐,故本共识不做 特别推荐,但文献报道中,疗效的观察一般始于治疗的第三月,较多 文献对疗效的观察在3~6 月之间,另外,偏头痛预防性治疗的疗程是 6个月。
治疗
➤ 观察评定
研究中疗效评定使用的评分标准包括眩晕严重程度评分、发作频率评分、疗效 评价等。眩晕严重程度评分包括:视觉模拟评分(VAS),0:无症状,10:最大可 能的眩晕;症状严重程度评分:1分:极轻,2:轻度,3:中度,4:重度,5:极重。 眩晕发作持续时间:小时数。
临床表现
3. 发作的诱因
睡眠剥夺、应激、不规律饮食、暴露于闪烁光 线或异味等刺激以及女性月经等因素可诱发眩晕 发作,食物和天气变化也可诱发症状发作,但在 国外有可能被高估。诊断性治疗可作为诊断VM的 重要参考,但当药物治疗有效时,首先应该排除 安慰剂效应或抗焦虑抑郁等合并用药的效果。
诊断
2018年ICHD-3仅将明确的VM诊断标准加入到附录中(见表1)
➤ 与头痛的关系
眩晕发作可以出现在偏头痛发作之前、 之中或之后,部分病人甚至没有偏头痛 发作。总体而言,VM的首次眩晕发作通 常出现于头痛发作后数年,此时病人头 痛的程度与既往相比通常已呈明显减轻 的趋势,眩晕替代偏头痛成为影响病人 工作生活的主要因素。
➤ 其他症状
国外的资料报道畏光惧声在VM发作期的发生 率相对较高,但国内目前缺乏相应的资料。约 有20%~30%的病人出现耳蜗症状,听力损害 多为轻度且不会进一步加重,其中约20%的病 人双耳受累。VM病人,晕动症的发生率明显 高于其他前庭疾病。约半数VM病人合并不同 程度的焦虑等,精神心理障碍与VM互相影响, 可导致病情迁延不愈。VM病人可出现发作性 或持续性的姿势性症状,有时需要与精神心理 性头晕相鉴别。

托吡酯联合盐酸氟桂利嗪在前庭性偏头痛预防治疗中的应用

托吡酯联合盐酸氟桂利嗪在前庭性偏头痛预防治疗中的应用

托吡酯联合盐酸氟桂利嗪在前庭性偏头痛预防治疗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托吡酯与盐酸氟桂利嗪联用对预防治疗前庭性偏头痛患者的治疗效果。

方法:按照随机抽取的方式在2020年1月~2021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前庭性偏头痛患者中选取38例开展此次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采用盐酸氟桂利嗪治疗,观察组予托吡酯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内患者眩晕发作情况(眩晕强度采用VAS评分、眩晕频率、眩晕持续时间)和DHI评分。

结果:治疗前的眩晕强度评分、眩晕发作频率、眩晕持续时间和DHI评分差异不显著,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眩晕强度评分和发作频率显著较低,每次发作的持续时间显著较短,同时DHI评分显著较低。

结论:托吡酯联合盐酸氟桂利嗪预防治疗前庭性偏头痛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眩晕障碍,降低眩晕发作频率和眩晕持续时间。

【关键词】前庭性偏头痛;托吡酯;盐酸氟桂利嗪;治疗有效率;前庭性偏头痛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可同时具有前庭症状和头痛的症状,临床表现为眩晕反复发作,可伴畏光畏声、恶心呕吐、头痛症状[1]。

眩晕可自发发生,也可因头部运动、位置变化或视觉刺激诱发。

药物是治疗前庭性偏头痛的常用手段,常规的药物盐酸氟桂利嗪对前庭性偏头痛发作的患者疗效不够理想,为探索联合用药对前庭性偏头痛的预防治疗效果,选取了我院部分前庭性偏头痛患者开展此次研究,发现联合使用托吡酯和盐酸氟桂利嗪的效果比单一用盐酸氟桂利嗪有更好的疗效,具体资料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按照随机抽取的方式在2020年1月~2021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确诊或可能的前庭性偏头痛患者中选取38例开展此次研究实验,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采用盐酸氟桂利嗪治疗,观察组予托吡酯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

所有患者均符合Bárány协会制定的前庭性偏头痛的诊断标准及《前庭性偏头痛诊治专家共识(2018)》诊断标准,且患者近两个月平均每月发作≥2次;排除标准:①既往口服过抗抑郁药、抗癫痫药或钙通道阻滞剂药;;②存在丛集性头痛或紧张型头痛等原发性头痛者③有肝肾疾病、肾结石或其他严重全身性疾病史;④对本研究药物存在禁忌症者;⑤合并癫痫或中风等神经系统疾病者;⑥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前庭性偏头痛2018

前庭性偏头痛2018

1 前庭性偏头痛
A 至少5次中重度的前庭症状发作,持续5分钟到72小时; B 既往或目前存在符合ICHD诊断标准的伴或不伴先兆的偏头痛; C
50%的前庭发作时伴有至少1项偏头痛性症状:①头痛,至少有下
列2项特点:单侧、波动性、中重度疼痛、日常体力活动加重头痛
;②畏光及畏声;③视觉先兆;
D 难以用其他前庭或ICHD疾患更好地解释。
Behavioural Neurology Volume 2016, Article ID 1801845
Cephalagia, 2015, 36:454
前瞻性多中心登记,神经科头痛中心首次就诊患者
2015,6:1
缺血:内耳,脑干 CSD:不支持 TVS:支配内耳、脑干核团 遗传:多基因可能大
年幼儿童可能无法准确描述眩晕症状,家长在发作期观察到的不稳可解
前庭偏头痛的流行病学
• 不同诊断标准和不同研究人群导致不同结果 • VM患病率为4.3-29.3%,很可能VM患病率为4-5.7% • VM患者占诊所患者的构成比: 耳科4.2-29.2%;头晕625%;头痛9-12% • 社区研究:40-54岁女性中,1年发生率为5% • 普通人群:欧洲人群终身患病率是1%,为梅尼埃病的 5倍 • 漏诊率极高:队列研究中,转诊医生的诊断率1.8%, 而三级医院眩晕中心的诊断率为20%
VM的预防性治疗证据
最大样本量回顾性总结(100 例,按照指南推荐选择药 物),显示频率、程度和持 续时间均减少。而仅生活方 式改变者有发作程度减轻。 1项RCT,48例VM患者,氟 桂利嗪比常规处理(前庭锻 炼、倍他司汀)能明显减少 发作和程度
1项RCT比较文拉法辛和普萘 洛尔于64例VM患者,显示疗 效相当 PROVE-MIG试验正在开展

临床前庭性偏头痛、良性复发性眩晕、积水性内耳病等常见眩晕治疗要点

临床前庭性偏头痛、良性复发性眩晕、积水性内耳病等常见眩晕治疗要点

临床前庭性偏头痛、良性复发性眩晕、积水性内耳病等常见眩晕治疗要点眩晕是神经科医生经常遇到的一种情况,前庭性偏头痛、良性复发性眩晕、积水性内耳病、前庭神经炎、持续姿势-感知性头晕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疾病。

前庭性偏头痛(VM)前庭性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具有遗传倾向的以反复发作头晕或眩晕、可伴恶心、呕吐或头痛为症候的一种疾病。

患者易被误诊为后循环缺血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梅尼埃病等。

据统计,人群中VM 整体患病率高达1%,是导致头晕/眩晕的常见疾病之一,误诊率最高可达80%。

治疗建议:➤急性发作期治疗:发作期的治疗原则是针对眩晕、呕吐等前庭症状进行对症治疗。

包括选用曲坦类药物和前庭抑制剂,可酌情给予镇静剂。

前庭抑制剂如异丙嗪等均具有改善患者急性期症状的作用。

➤预防性药物治疗:发作频繁或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可预防用药,应根据共病情况、严重程度和药物不良反应选择。

主要包括: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美托洛尔。

钙离子拮抗剂,如氟桂利嗪。

抗癫痫药,如丙戊酸钠、托吡酯。

碳酸酐酶抑制剂,如乙酰唑胺。

抗焦虑抑郁药,如阿米替林、文拉法辛。

➤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自我管理,如改变生活方式、记录眩晕日记、避免诱因、规律作息等。

➤前庭康复治疗(VRT):VRT 是针对前庭功能受损的患者采取的一种物理训练方法,目的是提高患者的平衡控制能力,减轻眩晕症状。

前庭康复方案应个体化,练习方法包括凝视稳定练习,改善平衡、步态和耐力的练习等。

良性复发性眩晕(BRV)BRV 是对一组临床症状的描述,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眩晕,持续时间数分钟至数天不等,不伴神经系统及耳蜗异常,可伴有偏头痛症状,眩晕发作期间可检测到眼震,发作频率变异大,可为每天一次至数年一次不等,女性多见,不符合其他前庭疾病的诊断标准。

治疗建议:目前关于BRV 的研究主要为队列观察和随访,几乎没有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亦没有关于其治疗方案的临床观察与评价研究。

患者急性发作期持续时间较短,多数可自发缓解,一般以止晕、止吐等对症治疗为主, 若反复发作预防同前庭性偏头痛。

前庭性偏头痛的研究进展

前庭性偏头痛的研究进展

新进展综述前庭性偏头痛的研究进展袁弘,李海艳(综述),梁建平(审校&作者单位!5&0021南宁,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科(袁弘,梁建平)&300350天津,天津市环湖医院耳鼻咽喉科(李海艳)作者简介:袁弘(1973 -),女,大学本科,医学学士,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内耳疾病的诊治。

E-m a i y u a nh o n g429@126.co m[摘要]前庭性偏头痛作为一种常见的独立的复发性眩晕疾病,近年来逐渐成为临床关注的热点。

该疾病的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头痛、多样性的前庭症状,以及恶心呕吐,可伴随畏光、畏声。

对于其发病机制、电生理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及治疗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存在相同点,也有较多争议,目前尚无统一的意见。

该文对近年来前庭性偏头痛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关键词]前庭性偏头痛;发病机制;眩晕[中图分类号]R7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 -3806(2018)05 -0518 -04doi :10. 3969/j.issn. 1674 - 3806.2018.05. 34Progress of vestibularmigraine YUANHong,LI Hai-yan,LIAN—Jian-ping.Head and Neck S urgery,the People's Hospital of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o,Nanning 530021,China [Abstract]As a c o m m o n independently recurrent disease of dizziness,vestibular migraine" V M)has beenbecomingoneof the hotspots of clinical research. V M i s characterized as repeated episodes of recurrent migraine anddizziness usually companied with photophobia and phonophobia,nausea and vomiting. Researchesi t s pathogenesis,electrophysiology,radiography,an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re gradually increased. Some are simi­lar and some are controversial,and there i s no a uniform research conclusion for t l i e disease. progress of V M in this paper.[Keywords]Vestibular migraine" V M);Pathogenesis; Dizziness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VM)是导致 良性复发性阵发性眩晕的常见原因,近年来逐渐受 到关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偏头痛和眩晕是临床常见的两种疾患。

早在公元前131年,Cappadocia的学者Aretaeus第一次将偏头痛及眩晕联系起来,Liveing在1873年注意到了头痛与头晕的关联性,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才开始系统性地研究两者关系。

1984年Kayan 等最先对偏头痛和眩晕的联系做了系统性的描述。

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些反复眩晕伴偏头痛的病人曾被诊断为偏头痛相关性眩晕/头晕、偏头痛相关性前庭功能障碍、偏头痛性眩晕等。

1999年,Dieterich和Brandt首次倡导使用“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VM)”这一术语作为此类病人的诊断,从而取代了所有之前对于此类疾病的诊断。

尽管对VM究竟是否为一个疾病实体还存在争议,但全球的多数专家依然认可VM的存在。

2012年国际头痛学会和国际Bárány学会共同制定并发表了统一的概念“前庭性偏头痛“及其诊断标准,被纳入2018年第3版国际头痛疾病分类诊断标准(ICHD-3)的附录中,成为国内外头痛和眩晕领域的研究热点。

目前国内外尚没有统一的VM诊疗指南或专家共识,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临床证据、检查技术和治疗方法的不断涌现,有必要制定我国VM的诊疗专家共识。

通过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疼痛与感觉障碍学组和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眩晕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专家多次研讨,在参考借鉴国外最新诊断标准的同时,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和中国国情,制定出台了《前庭性偏头痛诊治专家共识(2018)》,以期规范和促进国内VM的诊疗工作。

在一般人群中,VM的终生患病率约为1%,年患病率为0.9%;社区内40-54岁女性VM年患病率达5%,在偏头痛病人中,VM的患病率为10.3%-21%。

VM在耳鼻喉科门诊就诊病人中占4.2%-29.3%;在头晕门诊中占6%-25.1%;在头痛门诊中占9%-11.9%。

VM病人以女性为主,其男女比例为1:1.5-5。

VM可于任何年龄发病,女性平均发病年龄为37.7岁,男性为42.4岁。

VM是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之后,引起反复发作性眩晕的第二大常见原因,在眩晕疾病谱中约占比10%左右,而其诊断率却较低,易漏诊误诊。

VM的遗传学是异质的、不确定的、复杂的。

据报道,33.3%的VM 病人有家族发病史。

一些研究已经开始尝试评估VM的潜在遗传异常。

Lee等发现VM家族中女性病人居多可能和11号染色体长臂的一个区域相关,并且发现和孕激素受体(PGR)相关区域内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也相关。

家族性VM可能和22q12相关。

Bahmad等发现家族性VM可能和5q35相关。

VM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但已有学者提出一些理论来进行阐述。

几十年前流行“脑干缺血”的概念,如曾经使用“血管性头痛”和“基底动脉性偏头痛”来描述现在认为的VM,而目前则认为主要是脑功能异常,血管改变仅为继发表现。

Cutrer和Baloh提出皮层扩布抑制(CSD)理论或许可以解释眩晕的短暂发作。

他们还提出,偏头痛可能和神经递质紊乱相关,一些神经肽的释放可导致内耳损伤,如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

近年来离子通道缺陷在VM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多项研究显示,离子通道尤其是钙离子通道功能异常,可能是CSD发生的基础,进而导致偏头痛及VM的发生。

VM的发病基础既和大脑相应皮层过度兴奋有关,也和传导束及外周前庭器官被激活有关。

这可以解释VM病人出现的各种中枢与外周的前庭症状。

外周前庭器官轻度激活,病人可以表现为晕动病;前庭器官中度激活,病人可以表现为诱发性眩晕,如良性位置性眩晕等;前庭器官重度激活,可以表现为类似梅尼埃病的症状。

如果前庭中枢部分被激活,病人既可以有眩晕症状,也可以伴有显著的平衡不稳,同时常伴有眼动、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诱发神经兴奋性增高的因素有很多,如睡眠障碍、劳累、受凉、部分饮食、激素改变和情绪改变等。

总的来说,VM的发病基础可能是离子通道缺陷和CSD,这和遗传易感性有关。

CSD激活三叉神经血管系统,三叉神经节激活释放CGRP、P物质(SP)和其它神经肽,引起脑膜血管炎症如血管扩张、血浆渗出及肥大细胞脱颗粒,最终导致偏头痛症状的发生。

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内负责痛觉和平衡感的传导通路有重叠,三叉神经核和前庭神经核之间有纤维连接,而且三叉神经同样支配内耳,最终导致前庭症状的发生。

1. 症状(1)前庭症状的形式:VM的前庭症状主要为发作性的自发性眩晕,包括内部眩晕(自身运动错觉)及外部眩晕(视物旋转或漂浮错觉);其次为头动诱发或位置诱发性眩晕或不稳,为数不少的病人也可表现姿势性不稳,部分病人可表现为视觉性眩晕或头晕,另有病人表现为头部活动诱发的头晕伴恶心。

尽管某次发作可能不一定同时出现2种以上形式的前庭症状,但在其整个病程中,VM病人通常会经历上述几种不同形式的前庭症状,这与BPPV 或梅尼埃病(Meniere's disease,MD)等疾病显著不同,后者的发作多为单一形式。

(2)前庭症状的持续时间:不同的VM病人,前庭症状的持续时间可能会存在较大的差别,多数发作时间为数分钟到数小时,很少超过72小时。

每次发作时间少于5分钟、小于1小时以及24小时的比率,分别约占18-23%,21.8-34%,21-49%。

每次发作时间超过1天的比率,不同研究之间的差别较大,早年Neuhauser等的单中心研究报道接近30%,新近的多中心研究报道为7%左右。

与BPPV有所不同,VM病人位置性眩晕单次发作的持续时间一般稍长,但也有少数病人单次发作的时间小于1分钟。

(3)与头痛的关系:眩晕发作可以出现在偏头痛发作之前、之中或之后,部分病人甚至没有偏头痛发作。

总体而言,VM的首次眩晕发作通常出现于头痛发作后数年,此时病人头痛的程度与既往相比通常已呈明显减轻的趋势,眩晕替代偏头痛成为影响病人工作生活的主要因素。

(4)其他症状:国外的资料报道畏光惧声在VM发作期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但国内目前缺乏相应的资料。

约有20%-30%的病人出现耳蜗症状,听力损害多为轻度且不会进一步加重,其中约20%的病人双耳受累。

VM病人,晕动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前庭疾病。

约半数VM病人合并不同程度的焦虑等,精神心理障碍与VM 互相影响,可导致病情迁延不愈。

VM病人可出现发作性或持续性的姿势性症状,有时需要与精神心理性头晕相鉴别。

2. 体征在VM发作间期,病人多无相应的异常体征,相对而言,平滑跟踪的纠正性扫视及位置性眼震较为多见,其它异常的表现依次为摇头诱发性眼震、凝视诱发性眼震以及前庭眼反射(vestibular ocular reflex,VOR)抑制失败等。

异常的神经-耳科体征并非一成不变,多次随访能够显著提高发现异常眼动的概率。

Neugebauer曾报道,扫视性跟踪(saccadic pursuit)异常率从首诊时的20%上升至随访8年后的63%。

还有一些病人表现为持续性位置性眼震以及在旋转试验中出现明确的优势偏向。

此外,VM病人也有VOR时间增加的现象。

最新的一个随访 5.5-11年研究发现,发作间期的眼球运动异常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眼球运动异常病人比例从16%增至41%。

最常见的眼球运动异常是中枢性位置性眼球震颤。

在VM发作期,异常体征的比率相对较高,病人可出现眼球震颤。

此种眼震与前庭外周性异常、前庭中枢性异常,或者混合性异常的眼震没有显著性区别。

约70%病人会发生病理性眼震,包括自发性眼震和位置性眼震,其中位置性眼震的发生率为40%,扫视性跟踪异常率为20%。

这些发现表明了50%的病人有中枢性前庭功能障碍、15%的病人有外周性前庭功能障碍,另有35%病人的受累部位不清。

3. 发作的诱因睡眠剥夺、应激、不规律饮食、暴露于闪烁光线或异味等刺激以及女性月经等因素可诱发眩晕发作,食物和天气变化也可诱发症状发作,但在国外有可能被高估。

诊断性治疗可作为诊断VM的重要参考,但当药物治疗有效时,首先应该排除安慰剂效应或抗焦虑抑郁等合并用药的效果。

1. 纯音测听偏头痛有可能导致内耳血管痉挛或者炎症,引起内耳供血障碍或者内耳炎症,导致听力下降。

可以表现为突聋,或者反复听力下降。

在一个平均随访9年的研究中发现,包括低频听力损害在内的轻度耳蜗损伤发生率为3%-12%,轻度双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害发生率为18%。

2. 前庭功能检查大多数VM病人的前庭功能检查结果在正常范围之内,但也有研究发现前庭功能检查为异常表现。

VM单侧外周前庭症状如单侧水平半规管功能减弱发生率在8%-22%之间,双侧功能减弱约11%。

VM 病人的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MP)检测可发现球囊功能的cVEMP幅值下降和椭圆囊功能的oVEMP幅值下降。

因此,外周前庭异常可能和半规管及耳石功能有关。

同时VM病人对低频动态侧倾(low-frequency dynamic roll tilting)的敏感性异常增高,可以同时激活半规管和耳石器。

因此,VM病人发作间期可能有周围性或中枢性的前庭功能障碍,并且基于急性发作时的眼球运动记录,在发作过程中也有中枢性、外周性或混合性功能障碍。

3. 神经影像学检查VM病人的头颅CT/MRI检查常无阳性发现,头颅CT/MRI检查有助于鉴别其他的中枢前庭疾病。

4. 基因检查迄今为止虽然还没有发现明确的VM致病基因,但已报道的研究家系具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征。

此外,由于“偏头痛相关性眩晕”(migraine associated vertigo,MAV)的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并且性激素可能影响偏头痛及眩晕的发生频率,Lee等将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GR,MIM607311)及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SR1,MIM133430)基因作为偏头痛相关眩晕的功能性候选基因,进行疾病易感位点的关联分析。

在近年的相关研究中发现,部分VM病人所具有的家族聚集性、同卵双生双胞胎同时患VM、以及病人一级家属的患病率高于一般人群等特点,均提示遗传因素对VM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尽管上述的实验室检查不会影响当前对VM的治疗决策,但对将来的疾病预防和诊断或许能够受益。

1. 诊断Neuhauser等最早在2001年就发表了VM诊断标准,之后曾广泛应用于临床。

2012年Bárány学会和国际头痛学会发布了新的VM 诊断标准包括明确的VM诊断标准和很可能的VM诊断标准(见表2),2018年ICHD-3仅将明确的VM诊断标准加入到附录中(见表1),认为这一新的疾病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与原发性头痛的诊断标准一致,指标A强调既往的发作史,这是与继发性头痛很重要的鉴别点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