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愤图强(十) 发愤著书
“发愤著书”说及其影响
“发愤著书”说及其影响作者:敬莉来源:《报刊荟萃(下)》2017年第02期摘要:先秦两汉文论内容丰富,但是还未完全成熟和独立。
两汉文论成就突出,很值得关注与研究,这对于后世文论的研究也有帮助。
这一时期,文论也呈现出丰富的色彩,司马迁因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文学修养,提出了“发愤著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影响了后世文人们的创作。
本文主要讨论“发愤著书”说及其影响,研究的材料是《史记·太史公自序》。
由此,可以看出文学创作的一些规律和两汉文论的概况。
关键词:两汉文论;司马迁;“发愤著书”说;影响一、两汉文论产生的社会背景及概况先秦、两汉文论尚未从意识形态中独立出来,但是汉儒已经开始逐步将文学与学术区分开来,文学和文论趋向于独立。
秦汉大统一帝国建立,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质都是想统治人们的思想。
汉武帝于太学中设五经博士,儒学成为钦定的官学。
另外,儒学内部有了论争,今文经与古文经的论争中,今文经取得了胜利。
东汉后,古文经渐盛,郑玄集古、今文经的大成,结束了古、今文经学之争。
因此,两汉文论以儒学为宗是其大的背景。
但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特点。
汉代文论不断深化。
出现了《毛诗序》这样一批理论l生很强,观点鲜明的论文。
论述的范围也更广。
汉人的文学观念较先秦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区分文学之士与文章之士。
二、司马迁的文论思想西汉初期,统治者崇尚黄老之学,实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政策。
文化学术氛围较自由,战国诸子仍有影响,当时的文论较为丰富多彩。
司马迁在这一时期对文论有所贡献,《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包含着他的文论思想。
包括实录精神以及春秋义法,说明作家的创作要如实的反映社会现实,要有“不虚美、不隐恶”的严肃写作态度;文章写作要内容与形式相统一。
当然,最为人欣赏的以及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是“发愤著书”说。
三、“发愤著书”说及其影响《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司马迁发愤 写《史记》【优秀5篇】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优秀5篇】司马迁是一个我们都很熟悉的历史人物,他忍受了命运的屈辱,发奋写成《史记》。
这次为您整理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优秀5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篇一教材简介:《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
讲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后,不忘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
由于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在阅读时难以产生主动的情感体验,加之文章要表达的中心非常明确,语言也较浅显,六年级的学生阅读基本无障碍,容易满足于对文章浅层的了解。
因此,如果不尽力填补文本的空白,增加课堂的厚度,就不会有学生们阅读时心灵的积极参与,智慧得到挑战的火花。
目标预设: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激发学生对司马迁的敬仰之情。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抓住能体现中心的词句,通过诵读来感悟,内化语言。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让学生带着有价值的问题,走向同桌,走进文本,从而带着自己的感悟走向现实。
设计思路:抓住核心发愤,复习课文,导入新课抓住发愤,体会精神抓巨著,体会情感总结课文,了解人物拓展阅读,升华体验。
课文的核心问题是: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司马迁怎样发愤写《史记》?司马迁在什么情况下发愤写《史记》?从而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
从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PPT教学课时:第二课时(第一课时要求读通课文、理解字词等,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司马迁爱史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复习课文,导入新课。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司马迁爱史的原因是什么?抓住课题回顾质疑做过渡: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司马迁怎样发愤写《史记》?司马迁在什么情况下发愤写《史记》?二、抓住发愤,体会精神。
古代名人勤学小故事
古代名人勤学小故事古代名人勤学小故事在学习的道路上,只有不断的进取,才会获得成功。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代名人勤学小故事,欢迎阅读!古代名人勤学小故事1一、下帷读书【解释】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
形容闭门谢客、专心读书学习的典故。
【故事】语出《史记儒林列传董促舒》:“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
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
”【人物】董仲舒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董仲舒《天人三策》《春秋繁露》以儒家学说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黄老”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建立起一个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思想体系,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为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二、悬梁刺股【解释】这个成语由两个故事组成,形容刻苦学习。
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悬梁刺股”一句成语,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
【故事】东汉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盹(瞌睡),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
战国时期的苏秦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轻的时候学问并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没有人关注,即使有雄心壮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决心发愤图强努力读书。
由于他经常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候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人物】苏秦,字季子,雒阳(今河南洛阳)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他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佩六国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
孙敬,字文宝,汉朝信都(今冀州市)人,东汉著名政治家,纵横家。
“纵横家”往往出现于割据分争,王权不能稳固统一的年代。
“发愤”与“发奋”的历时与共时探
146《名家名作》·杂谈[摘 要] “发愤”不完全等同于“发奋”。
历时来看,“发愤”的意义更为丰富,除了“决心努力”的意义外,还有“发泄愤懑”“激于义愤”“含恨”等意义。
共时层面,两者的语义侧重点不同,可适用的主体对象、某些使用习惯不同。
“发愤”侧重于内在情绪,愤而向上;“发奋”则侧重于外在精神,奋而振作。
成语“发愤图强”产生于清朝末期,远远早于“发奋图强”,反映了人们期望国家发达强盛的迫切心理。
[关 键 词] 发愤;发奋;历时;共时“发愤”与“发奋”的历时与共时探究牛 利 李 月中小学生在学习成语“发愤图强”时,经常会把它和“发奋图强”进行比较。
有教师在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后发现,词典中并没有收录“发奋图强”,就认为这个成语是错误的。
这引发了我们对“发愤”与“发奋”以及两个成语之间异同的好奇心。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给两个词的释义为:【发愤】[动]决心努力:~忘食|~图强。
也作发奋。
【发奋】[动]振作起来;奋发:~努力|~有为。
同“发愤”。
可见,“发愤”也作“发奋”,两者可以等同。
那么,它们的意义、用法没有任何区别吗?鉴于此,我们尝试对该问题进行探究。
首先追根溯源,从历时视角了解“发愤”和“发奋”意义的区别,在此基础上,从共时视角探讨它们在现代汉语中不同的用法。
最后分析成语“发愤图强”和“发奋图强”来源的时代背景和用法,以期为师生的教与学提供参考。
本文语料源主要来自BCC 语料库、CCL 语料库和汉籍全文数据检索语料库。
一、“发愤”与“发奋”的历时考察(一)发愤“愤”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为:房吻切,心部,从心賁声,懑也[1]。
可见,“愤”是一个形声字,左形右声,其意义与人的心情有关,描述人较为郁闷的心情。
“发愤”一词在古代汉语中的意义较多,“发愤”有“下定决心,努力学习”的意义,较早可见于《论语》:(1)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此例中“发愤忘食”可解释为“勤奋学习以致忘了吃饭”。
微校本 中学生文言文主题性阅读 1 (孝悌仁爱)
微校本中学生文言文主题性阅读主题主题一孝悌仁爱主题二发愤图强主题三舍生取义主题四年少才高主题五廉洁奉公体例品——培养语感利断句注——文化常识厚素养读——熟读成诵意自知练——练牢基础傲高考译——素材积累助写作中学生文言文主题性阅读目录主题一孝悌仁爱孝悌仁爱(一) 曾参之孝孝悌仁爱(二) 子贡辞金孝悌仁爱(三) 颜回之仁孝悌仁爱(四) 仁恕之道孝悌仁爱(五) 孔子受食孝悌仁爱(六) 仁人之馈孝悌仁爱(七) 不忍之心孝悌仁爱(八) 优旃讽谏孝悌仁爱(九) 王祥至孝孝悌仁爱(十) 舍身杀蛇主题二发愤图强发愤图强(一) 纪昌学射发愤图强(二) 苏秦刺股发愤图强(三) 炳烛之学发愤图强(四) 孔子学琴发愤图强(五) 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六) 太宗好弓发愤图强(七) 范公苦学发愤图强(八) 王冕好学发愤图强(九) 意外遂愿发愤图强(十) 发愤著书主题三舍生取义舍生取义(一) 众人国士舍生取义(二) 易水送别舍生取义(三) 不食周粟舍生取义(四) 石奢纵父舍生取义(五) 天下之平舍生取义(六) 范滂就义舍生取义(七) 巨伯护友舍生取义(八) 独在帝侧舍生取义(九) 魏征直谏舍生取义(十) 心照汗青主题四年少才高年少才高(一) 贾逵读经年少才高(二) 小时了了年少才高(三) 覆巢之下年少才高(四) 钟氏弟兄年少才高(五) 元方责友年少才高(六) 不见长安年少才高(七) 孺子赏月年少才高(八) 识李观虎年少才高(九) 右军假寐年少才高(十) 少年宰相主题五廉洁奉公廉洁奉公(一) 子罕辞玉廉洁奉公(二) 景公夜饮廉洁奉公(三) 史鱼尸谏廉洁奉公(四) 鲁相拒鱼廉洁奉公(五) 孔明治家廉洁奉公(六) 杨震拒金廉洁奉公(七) 忧国忧民廉洁奉公(八) 包拯清廉廉洁奉公(九) 海瑞宦囊廉洁奉公(十) 我心有主主题一孝悌仁爱孝悌仁爱(一)曾参之孝【品——培养语感利断句】曾子①耘瓜误斩其根曾晳②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晳曰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晳而闻之知其体康也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内曾参自以为无罪使人请于孔子子曰汝不闻乎昔瞽瞍③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④之孝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参闻之曰参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谢过——《孔子家语·六本第十五》【注——文化常识厚素养】①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弟子。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2课时
司马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
2、在编写《史记》的过程中,遇到某一个
年代的人、事不太清楚时,司马迁
刺和挖苦时,他 3、白天,司马迁 迁 。 。
当他的所作所为得不到别人的理解,遇到他人讽 ;晚上,司马
精读课文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
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血溅墙头
了此残生
5、比较“残生”与“一
→“残生”是剩下的生存时间; 生”
“一生”是指从生到死的全部时间,一辈子。
精读课文
1、司马迁受刑后怎么想的? →血溅墙头 了此残生
2、后来司马迁又是怎么想的? →(1)《史记》还没有完成。父亲的心愿也未了。 →(2)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 3、于是司马迁做了什么决定? →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4、文中最能体现司马迁人生价值的一句话是。其原话是? 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其原话是:“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 毛”。
填一填
本文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汉代史 官( 司马迁 )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的 嘱托,忍辱负重,耗费整整( 13 )年时间写成 《史记》 辉煌巨著——( )的事。 读了这篇课文,我们一定会感受到司马迁 (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头脑中也会出现这 样的一些词语: 不屈不挠、发愤图强、 卧薪尝胆、 自强不息
精读课文
司马迁:李陵
转战千里,杀贼过己
数倍,箭尽道尽,古
代名将也不过此。他
虽投降,尚属情由可
原。臣以为,只要他
描写努力的词语
描写努力的词语形容努力的成语有:废寝忘食、力争上游、自强不息、奋身独步、不辞辛劳、再接再厉、孜孜不倦。
1、废寝忘食【fèiqǐnwàngshí】释义:废为:暂停。
顾不上睡,忘掉了喝茶。
形容专心不懈努力。
出处:《列子·开瑞篇》:“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南朝·齐·王融《曲水诗》序:“犹且具明废寝,昃晷忘餐。
”造句:在考试前学生们都至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2、力争上游【lìzhēngshàngyóu】释义:上游:河的上流,比喻一流的地位。
努力奋斗,谋求一流再一流。
出处:清·赵翼《闲居读书作》诗:“所以才智人,不肯自弃暴,力欲争上游,性灵乃其要。
”造句:做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必须存有力争上游的精神。
3、自强不息【zìqiángbùxī】释义:力行:自己不懈努力向上;息:暂停。
自觉地不懈努力向上,永不懈怠。
出处:《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造句:想克服困难,就要存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4、奋身独步【fènshēndúbù】释义:独步:独一无二,无可比拟。
指不懈努力回去出人头地。
出处:元·郑德辉《伊尹耕萃》第四折:“脱白衣平步上云衢,高尘途奋身独步。
”造句:想取得成功,你就要奋独步的坚持下去。
5、不辞辛劳【bùcíxīnláo】释义:言:辞让。
虽然劳累和艰辛也不辞让,形容工作勤奋努力。
出处:玛拉沁夫《茫茫的草原》第四卷:“他今天不辞辛劳跑来给瓦其尔‘报信’。
”造句:必须想要尽快抵达目的地,就要不辞辛劳。
6、再接再厉【zàijiēzàilì】释义:直奔:截击;厉:磨快,指涉为不辞劳苦,不懈努力。
指公鸡斗法,每次交锋以前先搓一下嘴。
比喻稳步不懈努力,再提一把劲。
发愤著书说和王充思想
第二节司马迁“发愤著书”说“愤怒出诗人”,这是西方流传的一句名言。
诗人往往诞生于愤怒,诗作往往是人的愤怒情感的发泄。
德国作家丁.凯尔纳在《诗》中说:“真正的诗歌只出于被深切苦恼所炽燃着的人心”。
这句话在我国古代的《诗经》中也能找到它,《诗经》中的无名氏已在吟唱:“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君子作歌,维以告良”,心之忧,故歌且谣。
尽管“状”和“愤怒”在情感的强度上有别,但如与欢愉、和平、宁静的心理相比,毕竟还是可以把它归为一类,即属于创作的经历和情绪。
这可以说是古文人“发愤著书”说的先声。
纵观整个中国古典文论史,虽然处于正统和主流地位的儒家文艺思想所要求于艺术家的是“发乎情,止乎礼仪”,是“主文而谲谏”,是“温柔敦厚”,但艺术家们仍然走出了一条叛逆之路,从“诗可以怨”中发挥出来的“愤”的意义,在历代文论中都有所申张并形成了一条颇为鲜明的脉络,在司马迁之前,这条脉络大约是“心之忧矣,我歌且谣”(《诗·园有桃》)——“诗可以怨”(《论语》)——“发愤以抒情”(屈原《惜诵》)——“愤发于中而形于外”(《淮南子》)。
在文艺创作的意义上首次明确应用“发愤”一词的是屈原,《九章·惜诵》中说:“发愤以抒情”,说明自己创作时的心理状态主要是出于“愤”,与之同等的还有“怨”、“忧”、“愁”等用语。
西汉刘安更是在《淮南子·本经训》中说明,人的内心愤懑之情必须通过外在的行动给予渲泻,“人之性,心有忧丧则悲,悲则哀,哀则愤,愤则怒,怒则动,动则手足不静”,然而,把屈原及淮南子等人的“愤”与“作”之间的关系正式在创作领域确立下来,并极大的影响了后世的人物是《史记》的撰写者,西汉司马迁。
司马迁作为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在文学理论方面的重要建树是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论,并在此基础上感同身受,归纳出了“发愤著书”说。
史记·太史公自序》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发愤著书成语解释
发愤著书成语解释1. 卧薪尝胆:这个成语说的是越王勾践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前都尝一尝苦胆,来激励自己不忘耻辱,努力奋斗。
就好像一个人在困境中拼命挣扎,非要闯出一番天地来不可!造句:他卧薪尝胆多年,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股子劲头真让人佩服啊!2. 悬梁刺股:是说一个人把头发系在房梁上,用锥子刺大腿来让自己保持清醒,刻苦读书。
这得有多大的毅力啊,简直就是对自己下狠手来追求知识呀!造句:为了能考上好大学,他悬梁刺股地学习,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3. 凿壁偷光:匡衡把墙壁凿个洞借邻居家的光读书,这是多么渴望知识啊,就像在黑暗中拼命寻找那一丝光明一样!造句:看看人家匡衡凿壁偷光,我们现在有这么好的条件,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4. 囊萤映雪:车胤用萤火虫的光读书,孙康利用雪的反光读书,哇,他们为了学习真是什么办法都想到了,太了不起了!造句:古代有囊萤映雪的故事激励着我们,我们也要努力上进呀!5. 闻鸡起舞:祖逖听到鸡叫就起来练剑,这是多么的积极主动啊,好像随时准备好去战斗一样!造句:他一直以闻鸡起舞的精神来要求自己,怪不得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就呢!6. 牛角挂书:李密一边放牛一边在牛角上挂着书看,这也太爱学习了吧,对知识简直是如饥似渴啊!造句:你看人家那学习的劲头,就像牛角挂书的李密一样,我们真得好好学学!7. 韦编三绝:孔子读《易》多次翻断了编联竹简的牛皮带子,这得是多么刻苦钻研啊,简直是到了痴迷的程度!造句:他对那本书简直是爱不释手,都快达到韦编三绝的境界了!8. 昼耕夜诵:白天种地晚上读书,这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多勤奋啊!造句:他就像古代昼耕夜诵的人一样,努力地提升自己。
9. 手不释卷:手里一直拿着书不放下,这是对书有多么大的热爱呀,就跟书粘在手上了似的!造句:她真是个爱读书的人,整天手不释卷的。
10. 发愤图强:决心奋斗,谋求强盛,这是一种多么强烈的上进心啊,就像燃烧的火焰一样!造句:我们都要发愤图强,为自己的未来拼搏一把,难道不是吗?总之,这些成语都体现了人们为了实现目标而努力奋斗、刻苦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借鉴呀!。
描写发愤学习的词语
描写发愤学习的词语关于学习的成语:半部论语治天下半工半读闭门读书博学笃志博学审问不耻下问不愧下学不求甚解不知肉味不足为法藏修游息朝益暮习车在马前撑上水船春花秋实春华秋实春诵夏弦刺股悬梁刺股悬头刺骨悬梁大可师法独学寡闻笃学好古笃志不倦断织劝学钝学累功顿学累功多歧亡羊夺胎换骨发愤忘餐发愤忘食非学无以广才废寝忘餐浮光掠影浮光略影鹘仑吞枣广师求益邯郸学步汉人煮箦行而世为天下法好学不倦好学不厌好学深思好学深思,心知其意鸿鹄将至胡服骑射活到老学到老活学活用继晷焚膏挟筴读书敬业乐群居安资深描写刻苦学习的成语:穿壁引光、刺股读书、冬寒抱冰,夏热握火、钝学累功、顿学累功、攻苦食淡、攻苦食俭、刮摩淬励、积雪囊萤、坚苦卓绝、艰苦卓绝、聚萤积雪、聚萤映雪、绝甘分少、刻苦耐劳、刻苦钻研、口不绝吟、匡衡凿壁、临池学书、埋头苦干、磨砺自强、磨砻淬砺、驽马十驾、勤学苦练、深自砥砺、十年寒窗、十年磨剑、孙康映雪、铁面枪牙、卧薪尝胆、衔胆栖冰、宵旰攻苦、悬梁刺股、雪天萤席、引锥刺股、饮胆尝血、圆木警枕、凿壁借光、枕戈尝胆、枕戈饮胆、志坚行苦废寝忘食手不释卷分秒必争争分夺秒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凿壁借光韦编三绝目不窥园焚膏继晷鸡鸣而起磨穿铁砚勤学苦练风夜匪懈风兴夜寐无冬无夏宵衣旰食学而不厌圆木警枕幼学不厌圆木警枕幼学壮行朝乾夕惕只争朝夕孜孜不倦坐以待旦争分夺秒手不释卷刻苦攻苦食淡苦心孤诣囊茧照读任劳任怨埋头苦干卧薪尝胆悬梁刺股仰屋著书映月读书映雪读书勇猛精进引锥刺股凿壁偷光折节读书坐薪悬胆专心不敢旁鹜不知肉味目不窥园倾耳而听倾耳注目一心一意屏气凝神全神贯注专心致志有恒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精卫填海始终如一始终不渝水滴石穿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光穿壁引:戴:,挖引:引进。
孔穿过墙壁,引进烛光。
描述一个贫穷的家庭,努力学习。
映雪阅读:雪反射的阅读。
阅读很难描述。
凿壁偷光:原指西汉匡衡穿过墙壁引邻居的烛光阅读。
后用来描述一个贫穷的家庭,努力学习。
闭门阅读:阅读闭门在家。
描写人物品质的成语(优秀4篇)
描写人物品质的成语(优秀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描写人物品质的成语(优秀4篇)品质指人的素质和物品的质量,我们的素质越高品质就越好。
张大可《发愤著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发愤著书张大可司马迁受腐刑在天汉三年十二月,出狱大约在天汉四年二、三月。
这年司马迁四十九岁,出狱后被用为中书令。
中书令本由宦官充任,而司马迁因受腐刑得此官,他认为是人生极大的耻辱。
他在《报任安书》中凄怆满怀地诉说他的痛苦,司马迁一气排列了十种耻辱,这都是人世间的极大不幸,而“最下腐刑极矣”。
它使司马迁陷入了欲生不得欲死不能的痛苦境地,“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在这种心境下,给予司马迁以生的力量,唯有那无声的立言事业还未完成。
司马迁身受腐刑,体味三重,人主的喜怒无常,便意味着人臣的祸福莫测。
专制主义的荼毒,擦亮了司马迁的眼睛,使他看清了“明主”这一绝对君权的残忍本质,深深认识到过去“以求亲媚于主上”是“大谬不然”,于是一反常态,表现了对国事、世事的冷漠。
太始四年(前93),司马迁已五十三岁,任中书令已五年,他除了埋头撰述《史记》外,在政治上没有什么作为。
这时,司马迁的好友益州刺史任安,心中沉不住气了,他觉得要给司马迁以鼓励,给他写了一封信,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
任安的信,好似一石击起千层浪,它把司马迁积滞在心中的郁闷引发出来,爆发在回信《报任安书》中。
在这封信中,司马迁把他对世情的感慨,对人生的悲愤,对专制君王的认识,对理想事业的追求,尽情地倾吐出来,如泣如诉,慷慨悲凉,理正而辞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两千多年来,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既然宫刑是人生最大耻辱,为了人的气节尊严,就应早早自裁结束耻辱;但为了实现著述理想,立名后世,必须坚强地活下去;可是活下去,又遭世俗非议,等于继续受辱,即“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这种既觉得应该死而又不能去死的思想纽结,折磨得司马迁神不守舍,多次想到去自杀。
最后司马迁抉择了隐忍立名的自新之路。
也就是说功名重于名节。
当一个人功名已就,或者以死可以立功名时,就要毫不犹豫地去死节;当一个人才能未尽,功名未立,死节不过如九牛一毛,不能产生社会影响时,他就应该隐忍发愤,建立功名。
与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类似的观点
与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类似的观点“诗穷而后工”,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提出的一种文学主张。
这里的“诗”是指诗人。
“穷”在这里,说的不是贫穷,而是处于困顿、没有出路的境遇。
“穷”,与“穷途末路”的“穷”字的意思类似。
“诗穷而后工”大致的意思是,诗人处于困顿境况,比如说遭遇仕途不顺、政治上受到打击迫害等的时候,往往能写出很好的诗歌作品。
其包含的意思,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有一定的相似性。
这里说的是,古代文人的写作规律。
在过去,各级统治者经常任人唯亲,导致很多德才兼备的人不但得不到重用,还受到歧视和冷落。
从而产生强烈的愤懑之情。
这种强烈的感情,能让他们写出反应那个时代各种风貌和不幸的好作品。
通过写自身的不幸,来反应当时时代人们的不幸。
具体说起来,一是因为诗人因为处在困顿之中,能主动审视外界的各种关系,探求社会生活的种种不公;二是这种郁闷的情绪,有助于诗人抒发内心细微且带有普遍性的情感,反而能写出佳作。
在我们今天看来,一个人处在顺境之中,斗志也只会被消磨掉。
反而人在逆境之中,才能发愤图强,成就一番事业。
一个人经历波折和坎坷,身处不幸的状态,会深入思考为什么自己会变成这个样子。
到底是自己做错了什么,或者自己该怎么做才能彻底改变现在的状态。
在此基础上,加以有效行动,最终战胜自己,才做出一番事业来。
这和我们常说的,有困难要迎难而上一样。
要是战胜不了当下的困难,那也许只能随波逐流了。
艰苦的环境,对磨练一个人的品格,激励一个人的斗志,增强一个人的能力,起到有很大的作用。
很多人,也只有接受艰苦环境的磨练,才有可能会取得成功。
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是,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当下的艰难处境所吓到。
而应该接受磨炼,做好自己手头的事情,总会有所收获的。
奋斗的调皮四字成语
奋斗的调皮四字成语毙而后已指努力工作或为某一目的奋斗终生,至死才罢休。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表记》:“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
”发愤图强发愤:决心努力;图:谋求。
决心奋斗,努力谋求强盛。
出处:老舍《鼓书艺人》十七:“你越是发愤图强,遇到的困难就越多。
你得下决心克服一切困难,否则就一事无成。
”艰苦奋斗不怕艰难困苦,坚持英勇斗争。
出处:陶铸《崇高的理想》:“我们要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还要经过长时期的艰苦奋斗。
”力争上游上游:河的上流,比喻先进的地位。
努力奋斗,争取先进再先进。
出处:清·赵翼《瓯北诗话·五言古·闲居读书作之五》:“所以才智人,不肯自弃暴,力欲争上游,性灵乃其要。
”任重道悠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同“任重道远”。
出处:《后汉书·皇后纪序》:“任重道悠,利深祸速。
”任重道远任:负担;道:路途。
担子很重,路很远。
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出处:《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死而后已已:停止。
死了以后才罢手。
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出处:《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松柏后凋寒冬腊月,方知松柏常青。
比喻有志之士在艰险的环境中奋斗到最后。
出处:《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衔沙填海犹言衔石填海。
比喻为实现既定目标,坚韧不拔地奋斗到底。
衔石填海比喻为实现既定目标,坚韧不拔地奋斗到底。
出处:《山海经·北山经》:“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自强不息自强:自己努力向上;息:停止。
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
出处:《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发字开头的成语
发字开头的成语发字开头的成语:发纵指使、发踪指使、发隐擿伏、发宪布令、发屋求狸、发蒙解缚、发科打诨、发昏章第十一、发植穿冠、发怒穿冠、发踪指示、发踊冲冠、发上指冠、发上冲冠、发怒冲冠、发综指示、发指眦裂、发政施仁、发引千钧、发扬光大、发扬蹈厉、发扬踔厉、发言盈庭、发硎新试、发秃齿豁、发棠之请、发人深思、发人深省、发蒙振落、发蒙振聩、发蒙解惑、发聋振聩、发奸擿伏、发号施令、发愤忘食、发愤图强、发凡起例、发短心长、发策决科、发纵指示、发家致富、发奋图强、发财致富、发凡举例、发凡言例、发号出令、发号吐令、发号布令、发名成业、发喊连天【成语解释】(1)发纵指使:操纵指挥。
亦作“发踪指使”。
(2)发踪指使:操纵指挥。
同“发纵指使”。
(3)发隐擿伏:揭露隐蔽的坏人坏事。
(4)发宪布令:犹发号施令。
(5)发屋求狸:拆除房屋以求捕得狸猫。
比喻因小失大。
(6)发蒙解缚:发蒙:启发蒙昧;解缚:解除束缚。
指启发蒙昧,解除束缚。
(7)发科打诨:以滑稽的动作和语言引人发笑。
(8)发昏章第十一:昏头昏脑的风趣话。
仿《孝经》“某某章第几”的说法。
(9)发植穿冠:形容极度愤怒。
同“发上冲冠”。
(10)发怒穿冠:毛发竖起的样子。
形容极度愤怒。
同“发上冲冠”。
(11)发踪指示:猎人发现野兽的踪迹,指示猎狗追杀。
比喻在幕后操纵指挥。
(12)发踊冲冠:同“发上冲冠”。
(13)发上指冠:毛发竖起貌。
形容极度愤怒。
(14)发上冲冠:犹言发上指冠。
语本《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15)发怒冲冠:同“发上冲冠”。
(16)发综指示:猎人发现野兽的踪迹,指示猎狗跟踪追捕。
比喻在后面操纵指挥。
(17)发指眦裂:发指:头发直竖;眦裂:眼眶裂开。
头发向上竖,眼睑全张开。
形容非常愤怒。
(18)发政施仁:发布政令,实施仁政。
比喻统治者施行开明政治。
(19)发引千钧:一根头发系着千钧重的东西。
比喻极危急。
苏教版第十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冬天的早晨,凉气袭人,当人们 ,他已经
。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受了这种刑罚,就成了像太监一样的人。
部《周易》;孔子周游列国的路 夏天的中午,烈日当空,当人们 ,他仍然
。
发愤是阿炳
。
它是屈原遭到放逐后写成的《离骚》。
上被困在陈蔡,后来编了一部 飞来横祸 悲愤交加 血溅墙头 了此残生
“发愤”重在痛下决心。 它是屈原遭到放逐后写成的《离骚》。
它是屈原遭到放逐后写成的《离骚》。
它是谈迁
。
发愤是海伦
。
发愤是阿炳
Hale Waihona Puke 。发愤是。
司马迁,我_______你,_
__。
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纸上谈兵 一字千金 指鹿为马 鸿门宴 背水一战 四面楚歌
作业: 1、认真研读《史记》中的一篇文章,写出 自己的感受。 2、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试着对司马迁作 一个综合的评价。
xíng tài
hèng
酷刑 泰山 悲愤 飞来横祸
读准字音:
zǎi (记载) hèng(飞来横祸)
载
横
z ài(载重) héng(横七竖八)
读准词语:
耳濡目染 飞来横祸 轻于鸿毛 坚持不懈
名山大川 悲愤交加 重于泰山 毕生心血
博览群书 血溅墙头 忍辱负重 前无古人
专心致志 了此残生 奋笔疾书 辉煌巨著
了《国语》;孙膑被剜掉膝盖骨, 孙膑被剜掉膝盖骨,写了《兵法》……
孔子周游列国的路上被困在陈蔡,后来编了一部《春秋》;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遭受酷刑的司马迁,真是痛不欲生,他( )
写了《兵法》…… 发愤是海伦
。
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愤图强(十)发愤著书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太史公遭李陵之祸①幽于缧绁②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③孔子厄陈蔡作春秋④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⑤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⑥不韦迁蜀世传吕览⑦韩非囚秦说难孤愤⑧诗三百篇⑨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史记·太史公自序》【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①遭李陵之祸:李陵,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汉代名将李广之孙,善于骑射,汉武帝时官拜骑都尉。
前99年(天汉二年),汉武帝出兵三路攻打匈奴,以他的宠妃李夫人之弟、贰师将军李广利为主力,李陵为偏师。
李陵率军深入腹地,遇匈奴主力而被围。
李广利按兵不动,致使李陵兵败投降。
司马迁认为李陵是难得的将才,在武帝面前为他辩解,竟被下狱问罪,处以宫刑。
这就是“李陵之祸”。
②缧绁(léi xiè):原是捆绑犯人的绳索,这里引申为监狱。
③西伯拘羑(yǒu)里演周易:周文王被殷纣王拘禁在羑里(今河南汤阴县北)时,把上古时代的八卦(相传是伏羲所作)推演成六十四卦,这就是《周易》一书的骨干。
④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孔子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曾周游列国,但到处碰壁,在陈国和蔡国,还受到了绝粮和围攻的困厄。
其后返回鲁国写作《春秋》。
孔子一生曾有厄于陈、蔡及作《春秋》二事,但太史公一定要将二事联系起来,并说成因果关系,此其行文之需要。
⑤左丘:春秋时鲁国的史官。
相传他失明以后,撰写成《国语》一书。
⑥孙子膑(bìn)脚而论兵法:孙子,即孙膑,因受一种截去两腿膝盖上膑骨的膑刑以后得名。
齐国人,曾与庞涓一起从鬼谷子学兵法。
后庞涓担任魏国大将,忌孙膑之才,把孙膑骗到魏国,处以膑刑。
孙膑后被齐威王任为军师,著有《孙膑兵法》。
⑦不韦迁蜀世传吕览:不韦即吕不韦,战国末年的大商人。
秦庄襄王时,被任为相国,封文信侯。
始皇即位,称吕不韦为“尚父”。
他曾命门下的宾客编纂了《吕氏春秋》(又称《吕览》)一书。
秦始皇亲政后,被免去相国职务,赶出都城,又令迁蜀,忧惧自杀。
⑧韩非囚秦说难孤愤:韩非是战国末期法家的代表,出身韩国贵族。
为李斯所谗,在狱中自杀。
《说难》《孤愤》是《韩非子》中的两篇。
⑨诗三百篇:今本《诗经》共三百零五篇,这里是指约数。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
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
毁不用矣。
”退而深惟
...,欲遂其志之思也。
昔西伯拘羑里,...曰:“夫《诗》《书》隐约者
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
——《史记·太史公自序》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退而深惟
..(深思)
B.夫《诗》《书》隐约
..者(依稀不明)
C.厥.有《国语》(于是,因而)
D.不得通.其道也(疏通)
解析:选B“隐约”,义深而言简。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退而.深惟②孙子膑脚,而.论兵法
③夫《诗》《书》隐约者.④故述往事,思来者.
A.①②意义、用法相同,③④意义、用法也相同。
B.①②意义、用法相同,③④意义、用法不同。
C.①②意义、用法不同,③④意义、用法相同。
D.①②意义、用法不同,③④意义、用法也不同。
解析:选B①②均为连词,表顺承;③判断句标志词;④代词,代“……的人”。
3.下列句子中不含有被动意味的一项是()
A.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
B.孔子厄陈、蔡,作《春秋》。
C.屈原放逐,著《离骚》。
D.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解析:选D A项的“拘”有“被拘”之意;B项的“厄”有“被困”之意;C项的“放逐”有“被流放”之意。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
译文:
参考答案:太史公遭逢李陵之祸,被囚禁狱中。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太史公遭逢李陵之祸,被囚禁狱中。
于是喟然而叹道:“这是我的罪过吗?这是我的罪过吗?身体残毁没有用了。
”退而深思道:“《诗》《书》含义隐奥而言辞简约,是作者想要表达他们的心志的一种考虑。
从前周文王被拘禁羑里,推演了《周易》;孔子遭遇陈、蔡的困厄,作有《春秋》;屈原被放逐,著有《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才编纂了《国语》,孙子的腿受了膑刑,而论述兵法;吕不韦被贬徙蜀郡,世上才流传《吕览》;韩非被囚禁在
秦国,才写有《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圣人贤士抒发愤懑而作的。
这些都是内心积愤无处发泄,所以才叙述往事,启示未来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