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建筑的区别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貌。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 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设计 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 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新的框架结构以增 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 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常结合镶着 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 宗教气氛。 拜占庭式建筑:圣索菲亚大教堂
中西建筑材料的差异 中西建筑用途的差异
中西建筑色彩的差异
中西建筑空间布局的差异 中西建筑发展的差异
中国以原始农业为主的经济方式, 造就了原始文明中重选择、重收集 重储存的生活方式。
从西方人对石材的肯定,可以 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想 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 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 和智慧能过战胜一切。
• 而西方园林中的喷泉、瀑布、流泉
• 中国园林里的水池、河渠等,一般都呈现某
种婉约、纤丽之态,微波弱澜之势。其布局 较为注重虚、实结合,情致较为强调动、静 分离且静多而动少。这种构思和格局较为适 于塑造宽松与疏朗、宁静与幽雅的环境空间, 有利于凸现清逸与自然、变换与协调、寄情 于景的人文气质,表达“情与景会,意与象 通”的意境。宛如中国的山水画,一般都留 有些许的“空白”,以所谓的“知白守黑” 达到出韵味、显灵气、现意蕴的艺术效果和 感染力。
中国传统建筑以木材为主。 木架结构,就是采用木柱与木梁构成房屋的骨架;屋
顶的重量通过梁架传到立柱,才由立柱传到地面。
墙在房屋的结构中不起承重作用,只是起到隔断作用。 所以中国有俗语叫做“墙倒屋不塌”、“拆了东墙补西 墙” 中国古代的木构架有三种基本方式:抬梁式、穿斗式 和并干式。
特点:在柱顶或柱网上的水 平铺作层上,沿房屋进深方 向架数层叠架的梁,梁逐层 缩短,层间垫短柱或木块, 最上层梁中间立小柱或三角 撑,形成三角形屋架。相邻 屋架间,在各层梁的两端和 最上层梁中间小柱上架檩, 檩间架椽,构成双坡形房屋 的空间骨架。
•
中国人营造的园林或偏爱的自然胜景等, 一般都清高隐逸,或避世脱俗,反映了长 期生活在农业社会的中国人,对自然环境 的悠远情谊和守土重农的田园意识。在建 筑的整体布局、空间设置、功能划分等方 面,则比较注重别人与自我的“安其居, 互不相犯”的内在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 满足了中国人倾于保守、防范、协和相安 的心理需要,也似乎与“外求自保,内得 心安”的品性修养之取向同出一辙。
特点:沿房屋的进深方向 按檩数立一排住,没柱上 架一檩,檩上布椽,屋面 荷载直接由檩传至柱,不 用梁、没檩下有一柱落地, 是它的初步形式。根据房 屋的大小,可使用“三檩 三柱一穿”、“五檩无柱 三穿”等不同构架。
特点:以圆木或矩形、 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 层叠置,在转角处木 料端部交叉咬合,形 成房屋四壁,形如古 代井上的木围栏,再 在左右两侧壁上立矮 柱承脊檩构成房屋。
中国人则重视人的内心世界 对外部事物的领悟、感受和 把握,具有很强的写意性, 中国人也讲究逼真、论证, 但须以写意性的“传神”为 前提,且形似逊于神似。
西方强调应以外部空间为 主,称中心广场为“城市 的客厅”、“城市的起居 室”等等,有将室内转化 为室外的意向。显然体现 出一种包罗万象的胸怀, 极具开放性。
春秋时,宫殿建筑柱头、护栏、梁上和墙上有彩绘,并使用红、 青、淡绿、黄灰、白、黑等色。 秦代继承战国时礼仪,更重视黑色。秦始皇统一后变服色与旗色 为黑。 汉代,发展了周代阴阳五行理论,五色代表方位更加建筑与结构 设计具体。青绿色象征青龙,代表东方,朱色象征朱雀,指南方, 白象征白虎,代表西方,黑象征玄武,代表北方,黄象征龙,表示 中央。 汉至唐代,建筑木结构外露部分一律涂朱红,墙面用百粉,采取 赤红与白色组合方式,红白衬托,鲜艳悦目,简洁明快的色感是其 特点。 明代继承宋代清淡雅致传统,清代则走向华丽繁琐风格。元代室 内色彩丰富,装修彩画红、黄、蓝、绿等色均有。明代色泽浓重明 朗,用色于绚丽华贵中见清秀雅境。 清代油漆彩画流行,民宅色彩多为材料本色,北方灰色调为主, 南方多粉墙、青瓦,梁柱用深棕色、褐色油漆,与南方常绿自然环 境协调。
拜占庭式建筑的特点是十字架横向与竖向长达 差异较小,其交点上为一大型圆穹顶。穹顶在 方形的平面上,建立覆盖穹顶,并把重量落在 四个独立的支柱上。
来自百度文库
西方的建筑着眼于实物体 。西方建筑 美的构形意识其实就是几何形体;甚 至于象园林绿化、花草树木之类的自 然物,经过人工剪修,刻意雕饰,也 都呈献出整齐有序的几何图案,它以 中国的古代建筑,不论用来做什么, 其超脱自然,驾驭自然的“人工美”, 基本都符合两个形制要求:院院相连、 同中国园林那种“虽由人作,宛自天 中轴线对称。从老百姓的居住小院, 开”的自然情调,形成鲜明的对照。 到辉煌的紫禁城,都是院落相连,左 右对称的。所以中国的建筑是一屋多 用。并且也体现了中国建筑的随意性。 总体来说,中国的建筑比较固定,在 单体上没有较大的发展变化,但是群 体扩散特点明显。
现代西方建筑
西方建筑在造型方面具有 雕刻化的特征,其着力处 在于两度的立面与三度的 形体。 中国建筑具有绘画的特点, 富于意境的画面,不注重 单座建筑的体量、造型和 透视效果等,而往往致力 于以一座座单体为单元的、 在平面上和空间上延伸的 群体效果。
欧洲人较为重视形式逻辑, 讲求逼真,依仗论证,注重 体现几何分析性,在建筑的 艺术构思与总体布局上较为 强调对称、具象以及模拟几 何图案美。
西方古典建筑的对抗之美西方古典建筑重在表现
人与自然的对抗和征服。石头、混凝土等建筑材 料的质感生硬、冷峻,理性色彩浓,缺乏人情味。 在建筑的形体结构方面。 西方古典建筑以夸张的造型和撼人的尺度展示建 筑的永恒与崇高,以体现人之伟力。那些精密的 几何比例,那些充满张力的穹窿与尖拱,那些傲 然屹立的神殿、庙坛,处处皆显示出一种与自然 的对立和征服,从而引发人们惊异、亢奋、恐怖、 等审美情绪。 以山水自然之美为题材的园林建筑,亦以反中国 式的“天人合一”,而表现天人对立,人定胜天 为主题。这反映了西方传统文化中重视主体意识, 强调个体观念。
在中国,我们一般按照 朝代来划分建筑形式,如 秦汉建筑、唐宋建筑、明 清建筑等,而汉族的建筑 文化一直占主流。同时, 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进程 平稳而缓慢,缺乏剧烈的 变化。木质框架结构自产 生起至明清,一直都是我 国房屋建筑的基本模式。 尽管各个时代的构件和材 料上有所变革,但总体结 构并无多大的变化。汉代 定型的几种屋顶式样,也 一直成为各个时代沿用的 屋顶式样。尤其是宋代以 后,我国的传统建筑在技 术、结构、外形部局等方 面都日益程式化,其发展 的进程就更加迟缓。
西方古典建筑的色彩
西方古典建筑的色彩在古希腊的建筑群中,几乎到处都能看
到艳丽的色彩。 希腊色彩是他们宗教观的反映,使用色彩已具有象征意义。 红色象征火,青象征大地,绿象征水,紫象征空气。通过色 彩表现着他们的宗教信仰。他们多运用红土为底色,黑色为 图案或相反使用。这种对比产生一种华贵感。 古罗马为了装饰宏大的公共建筑和华丽的宅邸、别墅等,各 种装饰手段都予以运用。室内喜用华丽耀眼的色彩,红、黑、 绿、黄、金等,墙上有壁画,色彩运用十分亮丽,还通过色 彩在墙面上模仿大理石效果,并在上面以细致的手法绘制窗 口及户外风景,常常以假乱真。艳丽奢华的装饰风格影响整 个欧洲。 当时的建筑经典《建筑十书》介绍,那时建筑色彩非常丰富, 有黄土色、灰黄、胭脂、淡红、红褐、鲜红、朱红、灰绿、 蓝绿、深蓝、白、红白、黑、金等色彩。
西方古典建筑发展快速多变 西方古建筑的发展进程却表现 为快速多变,具有强烈的时代 特征与地域性民族特色。 在西方,建筑形式的流行被 称为“风格”,如古希腊风格、 古罗马风格、巴洛克风格、哥 特风格、洛可可风格等等现象, 但没有一种风格能够具有绝对 的统治地位。造成这种情况的 最主要原因是战乱,无论是古 埃及、古希腊、古罗马还是强 大的拿破仑帝国,都只是昙花 一现,王国的四分五裂使西方 的建筑传承呈现多样性。
西方则以平直、外露、规模宏大、气势 磅礴为美,比如开阔平坦的大草坪、巨 大的露天运动场、雄伟壮丽的高层建筑 等等,皆强调轴线和几何图形的分析性, 平直、开阔、外露等无疑都是深蕴其中 的重要特征,与中国建筑的象征性、暗
示性、含蓄性等有着不同的美学理念。
中国较为强调曲线与含蓄美,即“寓言假物, 不取直白”。园林的布局、立意、选景等, 皆强调虚实结合,文质相辅。或追求自然情 致,或钟情田园山水,或曲意寄情托志。工 于“借景”以达到含蓄、奥妙,姿态横生; 巧用“曲线”以使自然、环境、园林在个性 与整体上互为协调、适宁和恬、相得益彰而 宛若天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手法, 近似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比兴”或“隐秀”, 重词外之情、言外之意。看似漫不经心、行 云流水,实则裁夺奇崛、缜密圆融而意蕴深 远。
中国的四合院、围墙、影 壁等,显示出某种内向、 封闭甚至“一劳永逸”的 苟安思想倾向,乃至有人 认为:“封闭的庭院象征着 我们封闭的社会”、“中 国是一个‘秦砖汉瓦’的 围墙的世界”
• 欧洲大陆的规则式园林无论在布局、
构图及意境等多方面,都给人以眼界 开阔、构思宏伟、手法复杂、情调浪 漫之感;而其几何式园林则体现了天 人对立、人定胜天、天人相分的思维 习惯与精神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反映了西方人征服自然的外向、进 取、外求的行为模式与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建筑的和谐之美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以“和
谐”之美为基调。 先秦时期的建筑也曾有过高台榭、美宫室,气势磅礴、壮 丽辉煌的阳刚之美。 因儒家”中和”思想的影响,汉以后,中国传统建筑这种 展现对抗力度的阳刚之美逐步走向“和谐”与含蓄之美。 以内封闭的内部空间组合,纡余委曲的建筑序列层次,婉 转、舒缓的建筑节奏韵律和凝重、自然的建筑装饰设计, 给人以亲切、温馨、安闲、舒适的审美心理感受。 在中国传统建筑多数是向平面展开的组群布局,个体服从 于整体,追求和谐。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的, 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 建筑为特征的。 它重视的是多个建筑之间的平面整体的有机安排。
木头在中国的建筑中占据了很重要 的位置。细看中国古代的建筑,基 本上是以斗拱为“基本词汇”的。
所谓斗拱,是将屋檐托起的交叠 的曲木,它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 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 的飞檐。
选材:以石材为主。如:古希腊、罗马帝国
西方建筑以墙体承重。
标志:由砖和石头砌成的巨大墙体可以达到更大的 高度,屋顶采用半拱形结构。 西方石造的大型庙宇的典型型制是围廊式。 柱子、额枋和檐部的艺术处理基本上决定了庙宇的
等,大都气韵恢宏而且动态感较强, 能表现出某种奔放、灵动、热烈、 前涌之势。这一点犹如中国人发明 了气功(静态),而西方人发展了 竞技体育(动态)一样,其间的异 同与意趣,既令人困惑,又十分的 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