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物理学 4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大面积农田土层的平均导水率的测定,一般要在现 场挖测试坑或打测试井,然后用注水或抽水的方法测 定其流量,水势等数值,再根据 Darcy 定律求得平均 导水率,这种方法在水文地质,水利工程部门用得较 多,具体测定原理见本章最后一节。
土壤水分扩散率的测定:图解法
土壤水分扩散率扩散测定装置
进气口
开关
实际是特定条件下 Richard 方程的半解析解,先 用解析方法将基本方程变换为常微分方程,再用数值 迭代的方法求得 Philip 模型的最终解。
定解问题
基本方程采用一维的 Richrds 方程的含水量形式:
第一类边界条件(灌溉模型) 第二类边界条件(降雨模型) 第三类边界条件:积水情况,如供水强度超过土壤的 人渗能力,人渗问题较为复杂,通常采用数值法求解。
soil water redistribution 第三节 土面蒸发 soil water evaporation 第四节 植物吸水 water absorb by plant
第一节 水分入渗 water infiltration
基本概念 水平入渗 垂直入渗
基本概念
“入渗”是指水分进人土壤的过程,如降水及灌溉产生 的垂直入渗,渠道或河流产生的水平和垂直人渗等。
饱和导水率的实验室测定: 定水头法
实验室测定实验室测定导水率的仪器类似 Darcy 定律的实验仪器,测得水头损失 △ H 和流量 Q 后,如果实验中的土壤服从线性定律, 则可求得导水率 K 。 实验要在几个不同水力势梯度下进行,
为此每完成一次测定后改变进口土层的水 头,而测定过程中进口土层的水头都是 不变的,因此称这种方法为定水头法。
经验入渗模型
考斯加可夫( Kostiakov )人渗公式
考斯加可夫 1932 年在对前苏联土壤作了大量实验后提 出他的人渗公式:
式中: I 是从 0 到 t 时段的累计人渗量, γ 和 α 为经验常数。没有特定的物理含义,一般通过 实验数据拟合求得(见后述)。
式中: ί0是t=0 时的初始人渗率, ίf 是稳定人渗率, β是描述入渗降低速率的一个参数。
测定水分入渗的χ与t值 及对应于x的土壤水分含量
根据 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χt-1/2
将λ与δλ代入
得 i
i
含水量θ
50 40 30 20 10
0 110 220 330 440 50 60 70 880 990 距离/X
第三章 土壤水循环(5学时)
第一节 水分入渗 water infiltration 第二节 土壤水再分布
双环法一般只用于地表导水率(也叫稳定人渗率)的测定。如要 对某一非地表土壤的导水率进行测定,可用容重环取样然后在实 验室测定,也可用某些专门的仪器,如 Guelph 渗透仪进行测定。 有关 Guelph 渗透仪的测定原理和方法,请参阅有关 Guelph 渗透 仪的说明。
以上介绍的测定方法只能测定个别点的土壤导水率.
基质势+重力势
土壤非饱和导水率:田间喷灌法测定
设定喷灌速率低于饱和导水率,经过长时间灌溉后,土 壤上层水份含量与土壤水势都达到动态平衡。
此时各个点上的Ψm相等,土壤水只靠重力势向下移动。 而
△Ψg/△Z=1 ,于是:
喷灌速率=K
计算导水率 K:公式确定导水率K
公式都是经验性的 影响导水率的因素很复杂,可应用的函 数关系结果都令人失望,只能在极有限 的条件下应用而无普遍意义 对导水率的研究不应集中在这方面。
( h = 0 ) ,土柱顶部(Z= 50 cm )处保持蒸发状态,张力计在土柱Z = 10 , 20 , 30 , 40 cm 设置。当张力计读数不再随时间变化,可认为土壤水 流处在稳定状态,这时土柱顶部蒸发率 E 等于通过土柱的水流通量,其 大小可通过底部水源进人土柱的多少来测定。并且土壤蒸发率 E = 0 . 5 cm/d 。求 K ( h )。
饱和导水率的实验室测定: 变水头法
变更立管的水深,则可求得一系列 K 。值,在 容许误差范围内求其平均值,即可获得所求的 导水率。
无论是定水头法还是变水头法,如何使测定土 样有足够的代表性是应用这些方法进行测定必 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饱和导水率田间现场测定: 双环法
是用直径不同的两个同心圆环(用钢板或硬塑料板做 成),高均 30cm 左右。将两个圆环同心地插人地表 10cm 深. 用 Mariotte 瓶保持环内水层 2 - 3cm ,外环水层主要 是为了防止内环水分的侧渗,以保证内环水分的一维 垂直人渗。经过一段时间,等内环人渗稳定后,可以 开始测定。根据 Mariotte 瓶在一定时段内水位的下降 可求得导水率 K 。
土壤物理学
李成亮 山东农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
有关测定方法
土壤饱和导水率的测定 土壤非饱和导水率的测定 土壤水分扩散率的测定
确定导水率 K 的方法:三类
按公式计算 实验室测定 田间现场测定
有关测定方法
土壤非饱和导水率的测定: 稳态流实验测定 喷灌法
非饱和导水率的稳态实验室测定
例题: 一个 50 cm 的土柱置于水源上,土柱底部(Z= 0 )保持饱和
土壤对水的渗吸能力常用入渗率 i 来衡量,有时也用累 计入渗量 I 衡量。 入渗率 i :土壤通过地表接收水分的通量,即单位时间 通过单位面积入渗的水量。单位 mm/m, cm/ d 。 累计入渗量 I :在一定时段内通过单位面积的总水量。 单位:mm,cm
一、水平入渗
影响入渗过程的因素有两方面,一是供水速率, 一是土壤对水的渗吸能力。 当供水强度(即供水速率)小于土壤入渗率时(如低 强度下的喷灌,滴灌和毛毛小雨等),土壤入渗由供 水速率所控制。 当供水速率超过土壤入渗率时,地表出现积水,土壤 入渗由土壤的渗吸能力控制。
由积分求得 Horton 入渗公式的累计入渗量形式:
其他模型
1911 年, Green 和 Ampt 提出基于毛细管理论的入渗 模型, 20 世纪 50 年代以前广泛使用这一模型, 70 年 代以后对这一模型作了新的解释。
Green - AmPt 模型的一些参数很难直接测得,因 此常常只能作为一个概念上的近似模型来使用。 Phllip 入渗模型(1957)
土壤水分扩散率的测定:图解法
土壤水分扩散率扩散测定装置
进气口
开关
实际是特定条件下 Richard 方程的半解析解,先 用解析方法将基本方程变换为常微分方程,再用数值 迭代的方法求得 Philip 模型的最终解。
定解问题
基本方程采用一维的 Richrds 方程的含水量形式:
第一类边界条件(灌溉模型) 第二类边界条件(降雨模型) 第三类边界条件:积水情况,如供水强度超过土壤的 人渗能力,人渗问题较为复杂,通常采用数值法求解。
soil water redistribution 第三节 土面蒸发 soil water evaporation 第四节 植物吸水 water absorb by plant
第一节 水分入渗 water infiltration
基本概念 水平入渗 垂直入渗
基本概念
“入渗”是指水分进人土壤的过程,如降水及灌溉产生 的垂直入渗,渠道或河流产生的水平和垂直人渗等。
饱和导水率的实验室测定: 定水头法
实验室测定实验室测定导水率的仪器类似 Darcy 定律的实验仪器,测得水头损失 △ H 和流量 Q 后,如果实验中的土壤服从线性定律, 则可求得导水率 K 。 实验要在几个不同水力势梯度下进行,
为此每完成一次测定后改变进口土层的水 头,而测定过程中进口土层的水头都是 不变的,因此称这种方法为定水头法。
经验入渗模型
考斯加可夫( Kostiakov )人渗公式
考斯加可夫 1932 年在对前苏联土壤作了大量实验后提 出他的人渗公式:
式中: I 是从 0 到 t 时段的累计人渗量, γ 和 α 为经验常数。没有特定的物理含义,一般通过 实验数据拟合求得(见后述)。
式中: ί0是t=0 时的初始人渗率, ίf 是稳定人渗率, β是描述入渗降低速率的一个参数。
测定水分入渗的χ与t值 及对应于x的土壤水分含量
根据 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χt-1/2
将λ与δλ代入
得 i
i
含水量θ
50 40 30 20 10
0 110 220 330 440 50 60 70 880 990 距离/X
第三章 土壤水循环(5学时)
第一节 水分入渗 water infiltration 第二节 土壤水再分布
双环法一般只用于地表导水率(也叫稳定人渗率)的测定。如要 对某一非地表土壤的导水率进行测定,可用容重环取样然后在实 验室测定,也可用某些专门的仪器,如 Guelph 渗透仪进行测定。 有关 Guelph 渗透仪的测定原理和方法,请参阅有关 Guelph 渗透 仪的说明。
以上介绍的测定方法只能测定个别点的土壤导水率.
基质势+重力势
土壤非饱和导水率:田间喷灌法测定
设定喷灌速率低于饱和导水率,经过长时间灌溉后,土 壤上层水份含量与土壤水势都达到动态平衡。
此时各个点上的Ψm相等,土壤水只靠重力势向下移动。 而
△Ψg/△Z=1 ,于是:
喷灌速率=K
计算导水率 K:公式确定导水率K
公式都是经验性的 影响导水率的因素很复杂,可应用的函 数关系结果都令人失望,只能在极有限 的条件下应用而无普遍意义 对导水率的研究不应集中在这方面。
( h = 0 ) ,土柱顶部(Z= 50 cm )处保持蒸发状态,张力计在土柱Z = 10 , 20 , 30 , 40 cm 设置。当张力计读数不再随时间变化,可认为土壤水 流处在稳定状态,这时土柱顶部蒸发率 E 等于通过土柱的水流通量,其 大小可通过底部水源进人土柱的多少来测定。并且土壤蒸发率 E = 0 . 5 cm/d 。求 K ( h )。
饱和导水率的实验室测定: 变水头法
变更立管的水深,则可求得一系列 K 。值,在 容许误差范围内求其平均值,即可获得所求的 导水率。
无论是定水头法还是变水头法,如何使测定土 样有足够的代表性是应用这些方法进行测定必 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饱和导水率田间现场测定: 双环法
是用直径不同的两个同心圆环(用钢板或硬塑料板做 成),高均 30cm 左右。将两个圆环同心地插人地表 10cm 深. 用 Mariotte 瓶保持环内水层 2 - 3cm ,外环水层主要 是为了防止内环水分的侧渗,以保证内环水分的一维 垂直人渗。经过一段时间,等内环人渗稳定后,可以 开始测定。根据 Mariotte 瓶在一定时段内水位的下降 可求得导水率 K 。
土壤物理学
李成亮 山东农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
有关测定方法
土壤饱和导水率的测定 土壤非饱和导水率的测定 土壤水分扩散率的测定
确定导水率 K 的方法:三类
按公式计算 实验室测定 田间现场测定
有关测定方法
土壤非饱和导水率的测定: 稳态流实验测定 喷灌法
非饱和导水率的稳态实验室测定
例题: 一个 50 cm 的土柱置于水源上,土柱底部(Z= 0 )保持饱和
土壤对水的渗吸能力常用入渗率 i 来衡量,有时也用累 计入渗量 I 衡量。 入渗率 i :土壤通过地表接收水分的通量,即单位时间 通过单位面积入渗的水量。单位 mm/m, cm/ d 。 累计入渗量 I :在一定时段内通过单位面积的总水量。 单位:mm,cm
一、水平入渗
影响入渗过程的因素有两方面,一是供水速率, 一是土壤对水的渗吸能力。 当供水强度(即供水速率)小于土壤入渗率时(如低 强度下的喷灌,滴灌和毛毛小雨等),土壤入渗由供 水速率所控制。 当供水速率超过土壤入渗率时,地表出现积水,土壤 入渗由土壤的渗吸能力控制。
由积分求得 Horton 入渗公式的累计入渗量形式:
其他模型
1911 年, Green 和 Ampt 提出基于毛细管理论的入渗 模型, 20 世纪 50 年代以前广泛使用这一模型, 70 年 代以后对这一模型作了新的解释。
Green - AmPt 模型的一些参数很难直接测得,因 此常常只能作为一个概念上的近似模型来使用。 Phllip 入渗模型(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