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服饰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将建成民族文化大省,其中的各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传统服装服饰应引起足够重视。我认为,云南将建成的真正成功的民族文化大省,可以派生出若干个“大省”,如可以叫做“民族音乐舞蹈大省”、“民族传统体育大省”、“民族饮食文化大省”、“民族生态风情旅游大省”、“民族文物考古大省”、“民族传统节庆礼仪大省”、“民族传统工艺文化大省”、“民族语言文化大省”、“民族特色医药大省”、“民族服饰文化大省、”。其中服饰文化大省是较为重要的,其实现也是完全可能的。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建设“云南服饰文化大省”的历史基础、客观条件和主要要求。
一、云南民族服装服饰发展的历史述略
从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等地距今2千多年的古滇国墓葬考古青铜器中,发现的民族服装服饰图案十分丰富。其中不仅可以清楚看到滇国民族服装、首饰,还可以看清化妆品、化妆用具、发式等图案。
(一)从服装看,因当时当地民族繁杂,各民族的服装不尽相同,与当今云南五花八门的民族服饰相近似,部件包括帽、披帔、上衣、裤饰及裹腿和鞋与靴等。1、帽饰。在江川李家山墓葬出土的喂牛铜扣饰,其喂牛者戴筒状布帽,后沿较长,下垂至颈部,遮盖双耳。我国古代多重视冠冕而不大看得起帽,甚至把戴帽的人说成是不知冠礼的小儿或蛮夷。《说文解字·月部》记载说:“帽,小儿及蛮夷头衣也”。古滇国则与此说法不同,头饰丰富复杂。另一例是,晋宁石寨山出土的四人缚牛和八人乐舞的两件铜扣饰上的人,头上戴冕形帽,即发髻之上有一条形板,两端宽而中间略窄,平板上有突起的乳钉及简单花纹,板中段有束带与发髻系为一体,再系于舞蹈者颈项。滇国戴帽者,还发现于石寨山和李家山墓地出土青铜器舞蹈场面中,如鎏金四舞俑扣饰和四舞俑铜鼓等。舞蹈者头上皆戴圆口光顶的高筒帽,整体似喇叭筒状,高约50厘米,帽上插圆形小花片。斗笠是遮阳避雨之物,我国古代士大夫从不戴斗笠。如《礼·记·郊特牲》上说:“草笠而至,尊也服也”。滇国人也戴斗笠,如晋宁石寨山贮贝器上插种场面中有人身后背斗笠;牧牛器盖上有三牛卧作休息状,一牧童蹲地闲目养神,其背上亦有斗笠。云南多雨,斗笠是常见的避雨工具,直至现在也基本如此。象玉溪新平、元江的傣族姑娘穿戴节日盛装要配上精美的鸡棕帽斗笠。注意观察还会发现滇国部分铜俑头上有一圆圈状的小便帽,很像今天彝族男女头上的包头。2、披帔披毡。滇国披帔使用者颇广,男女或身份高低者均有披着。贵族和骑士的披帔较短,仅及两肩及背部之上半段;也有较长的,如舞乐者或执伞者的披帔就有的长至臀部。从青铜器图案看,滇国披帔上多有花纹,有孔雀、蛇、鹿等动物纹,也有几何花纹,既有保暖作用,也是一件华丽的装饰品。现在彝族、哈尼族、傣族妇女服装都有不同的披帔装饰。除披帔,还有披毡者,如石寨山出土的兵器铜啄上,就有三个有椎髻、披毡的男子,披毡超过臀部,有的下垂至后膝,无纹饰。3、上衣。滇国居民上衣种类较多,主要有对襟长衫、后襟垂地长衫、贯头衣、长袖紧身上衣。4、裤子及裹腿。滇国居民多无穿裤习惯,无论男女均着一件对襟长衫,长至股膝间,即使有裤,也只是一件短裤(或短裙),也有人用一幅布缠绕下身,再上束至腰际。
5、鞋与靴。滇国考古中,发现穿鞋者很少,与气候炎热有关。
(二)从首饰看,滇国常见的首饰有金簪、发针、圆形饰片等发饰;耳饰、腰带、扣饰、带钩、玉壁、短剑等腰饰、项饰、臂饰、指饰、手饰和腿饰等。其中有的用金属串成,也有的是珠宝玉器,如石寨山和江川李家山的大墓中多有金簪出土,整体作条形,打制极薄,上端为椭圆形,下端多作剑尖形,也有的下端分为两股,圆尖锐如发针。最长的一件长23.3厘米,小的也在15厘米。这说明滇国贵族才有黄金制品首饰。再如石寨山和李家山出土的西汉中至东汉早期的大墓中出土文物有不少金钏,整体作圆圈形,用打制的条形的金片弯曲而成,有的中间为瓦纹,有的仅有弦纹一道,器形简单,大小相近,直径6.5厘米左右,宽
近1厘米。一般每只手臂戴3—5件,多重叠使用。
(三)发形:滇国妇女发式比较复杂,常见的有银锭髻、鞍形髻、辫发、螺髻、盘髻和侧髻等。石寨山人物形体比较清楚的12件青铜器共有妇女153人,其中银锭髻者103人,鞍髻形者19人,盘髻者16人,辫发者12人,侧髻者2人,螺髻者1人,从中可看出滇国不同发形妇女的人数多少,以及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和社会上的不同地位。这些人物形象,大多是来自祭祀、纺织、战争、播种、放牧、狩猎、舞乐等不同生产、生活场合,发形、服饰反映出了当时滇国社会生活中的真实情况。
(四)化妆用具。滇国常用的化妆用具主要有供拨眉毛的金夹子,照面用的铜镜和洗面用的铜洗等。如江川李家山西汉早、中期墓中即有山字纹和蟠螭铜镜和百乳镜出土。石寨山有铜镜和草叶纹镜出土。
从一些民族民间文学及民文书籍中,也可以找到有关民族服饰的产生和发展的记载,比如,发掘于新平马厂村的彝文古籍文献《们查》,用大量篇章讲述远古先民如何养蚕织布做衣以及金属的冶炼、首饰的制作过程等,同时讲述困服饰不同而区别的人们的地位等级等。
从上述考古资料反映的历史情况看,云南古代民族的服装服饰相当发达,异彩纷呈,形成从头到脚的完备的系列化。
二、当今云南民族民间服饰保留古朴美丽
我国是个多民族大国,其民族传统服饰种类繁多,特色各异,数不胜数。就云南来说,又是民族最多、民族支系更多的省份,民族服饰花色种类有数千种之多。全省25种少数民族各有不同的服装服饰,多数情况,每一种民族分为若干个支系,其服饰各有特色,区别明显。一种民族服饰的不同区别有的是重在头饰发式,有的是表现在花纹图案和色彩,有的是区别在金属饰品上,有的区分于前腰后腰上等。比如彝族服装,按支系分,有聂苏、纳苏、车苏、阿细、阿吾、撒尼、倮倮、腊鲁等不同特点的服装。每个支系各地又有不同,如聂苏支系,分布在红河、思茅、玉溪、昆明、楚雄等地区,服饰各有特色,种类有几十种。比如通海县里山乡的聂苏服装叫“三道红”,峨山县棚租聂苏因服饰全绣红花条,所以称“花腰服”,玉溪聂苏服称“黑包头”,“白包头”,“大包头”等等。多数民族服饰至今尚保留古老特点不变,有的除按年龄段作区分标志外,还有根据生理生活变化作明显区别。比如,新平、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服装,总体区分为婚前、婚后装,青年、少年、老年装;但有些分得还细,如新平花腰傣少女装又分为恋爱前(没有对象)、恋爱后(已有对象)服装;元江那诺哈尼族梭比支系青年女装分为生过孩子、未生过孩子的服装;易门县歪头山苗族服装分别分为婚前婚后劳动服、闲休服等等。各族服装都绣有精美图案,有花草、树木、鸟兽、山水和各式各样的变化图形。
各种民族服饰除了外观形式上的丰富多彩、风格各异以外,服饰上的各种图案又包含着民族深广的历史文化内涵。各种服装,有的花纹是民族图腾崇拜物,有的是象征民族迁徒的地理图形,更多的是反映各民族编织刺绣的高超水平。各地各民族根据这些各式各样的服饰图案,也产生各种各样生物形象的传说故事。这些传说有的是反映民族的历史,有的反映服装图案的来历等。
根据上面所说,证明当今各民族还传承保留着古老的灿烂多姿的传统服装服饰,这不仅是古人留下的重要物质生活财富,更是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但这些民族服饰在民间使用程度已大大退步,广大民族群众,尤其青少年一代,很少穿戴民族服装;很多优秀服装已停止制作,制作工艺技术失传,零星存有的也成了文物,有的已不复存在。所以就民族服装的发展和现状来讲,问题是严重的,如不及时抢救和发掘,将面临着民族服饰消亡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