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读后感
《孟子》读后感
《孟子》读后感《孟子》读后感精选15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孟子》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孟子》读后感1“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这是三字经中家喻户晓的两句话,我知道孟子就是从三字经开始的。
说到孟子我们还会想起“孔孟之道”,由于他将孔子和儒家的思想继承和发扬光大,后世将他和孔子合称“孔孟”,尊称其为“亚圣”。
孟子名轲,邹国人。
通过学习,孟子认为孔子是有人类以来最伟大的人。
他学习、继承孔子的学说,并为了适应当时社会的情况,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孟子提倡“仁、义、礼、智”,他说人生来就又不忍之心生出仁,羞恶之心生出义,恭敬之心生出礼,是非之心生出智,这四种心是人类区别禽兽的本性。
并认为“仁、义最重要”。
《孟子》中有许多具有哲理性的词句,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以五十笑百步,则何如?、仁者无敌、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等。
在我津津有味地读故事的同时向我灌输了儒家的为人处世的原则。
真是既读了书有增长了知识,正如爷爷所说的那样“一本好书就像一杯沁人心脾的香茗,让我沉醉”。
对我而言,一本好书就像一位受益匪浅的良师益友,让我敬重。
《孟子》读后感2孟子读后感看完了深奥的后,我开始研读表现温、良、恭、俭、让、仁、信、义礼、智、信的孟子。
看完后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这句话的意思是:老天将要降大任于你,你必须要多用心,多劳动,少吃饭,空乏你的身体才行。
想想我自己,这四条原则中我又做到了哪些?就先说苦其心志吧!翻开名人史,发现自己并没有勾践那么卧薪尝胆,就算是小事,我也不刻意去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这一点我虽经常做家务,可没有哪次我是自愿的,少了那种主动性,我每次干活都有气无力的。
饿其体肤更是遥不可及,少吃?多吃还差不多。
孟子读后感5篇
孟子读后感5篇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孟子读后感篇一:孟子读后感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鼻祖。
在了解孟子以前,我都觉得孟子是同一朝代的,可是,这本书刚开始看,就打破了我原先的想法。
其实孟子是孔子去世很久;才出生的。
小时候,孟子就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很崇拜孔圣人,十几岁的时候,它还去过鲁国,相知孔圣人的门第来叫自己,可是,孔子的徒弟差不多都已经去世了,于是,孟子找到了司徒牛,这时,司徒牛也已经是个驼背老人了,司徒牛原是子思老师人,后世将他和孔子并成为”孔孟”,有”亚圣”之称。
在《孟子》一书中我个人最喜爱《成才先吃苦》,是说上天要把重大的责任加给这个人,一定要使他的心志困苦,使他筋骨劳累,使他肌体饥饿,使他身体困乏,使他做事时行为受到干扰,使他的心志受到震动,使他性格坚韧,增加他所缺少的才能。
读了这一则故事,我知道了人的一生要经过许多的磨难,要想鹤立鸡群,变成天才,就要从多方面去锻炼自己,遇到困难要迎难而上。
这是我想到了爱迪生说过的一句话:”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难道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就不能成功吗?记得有一次,我在做一篇数学题。
做前面几道题的时候都是”一路顺风”的。
可是谁知,半路却杀出一个”程咬金”,搞得我进也不是退也不是,真是”前有敌军,后有追兵”,进退两难啊!做了十几分钟后,我便开始头脑混乱了,真想把这一篇撕碎!可又转念一想,哪一个成功之人的背后不是勤奋啊?他们也同样承受过,而且做得很好。
同样是人,难道他们行的,我就不能吗?又想起《成才先吃苦》。
不行,我行,同样我要和他们做的一样好!想好后我又重新从书桌上拿起笔,继续在草稿本上演算着……哈哈,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算出来了,我高兴得双手狂舞+高声尖叫!妈妈闻讯而来,看到我的样子大吃了一惊。
我发觉后,马上收敛了许多,红着脸,低下头去继续做……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呢?当然啦经典是对我们有好处哟!所以我们还是要读经典的!篇三:孟子读后感读大学时,那位古代汉语的老教授对我们要求极为严格,那《孟子》是要求全书背诵的,也许就是因为这特别的机缘,我一直特别喜欢《孟子》。
《孟子》读后感_《孟子》读书心得五篇
《孟子》读后感_《孟子》读书心得五篇孟子,名轲,邹国(今山东邹城)人,大约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没落为“士”,受学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成为儒家曾子、子思学派的继承者,并发展了这一学派。
关于《孟子》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孟子》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曾说“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当代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曾说“三十岁后,我做人处世全靠孟子”。
孟子被誉为亚圣,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将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构建了自己思想的完整体系,提出有许多重要的思想创见。
孟子主张“仁政、兼爱、非攻,和平,反对战争,人性向善”。
个人感觉《孟子》比《论语》更为丰厚可读,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
今天,我坐下来静静的摊开这本书,再次让思想在孟子的精神世界中遨游感悟。
孟子的代表作是《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这几篇文章我反复诵读,颇有感受:在《梁惠王上下》中,孟子认为:王道和仁政是立国的根本。
为政者应该施行王道,反对霸道,实行仁政,反对暴政。
仁义的准则应该是为政者处理国家政事的根本立脚点。
仁义的思想应该贯彻在国家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
“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
;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这句话说的是,如果在经济上能使大家安居乐业,社会自然就安定,政权自然就巩固了。
而在思想上,要树立起“不忍人之心”,要树立起仁爱的观念。
在关心民众疾苦,要为解除民众的疾苦而尽心竭力,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无幼以及人之幼”。
在这篇《梁惠王上下》中,体会到一个国家的安定繁荣和发展,需要做到优则与民同忧,乐则与民同乐。
在《公孙丑上下》中,孟子倡导仁义,主张施行仁政。
他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行仁政,得人心,就多助;不行仁政,不得人心,就寡助。
最新国学经典《孟子》读后感
国学经典?孟子?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孟轲的文字,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长于说理,不假设?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假设?道德经?玄妙牵强,读起来萌化感比拟强。
?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不觉间成认自己的错误。
孟子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
大王会相信这话吗?〞话中所说的显然不符合常理。
宣王说:“不会。
〞孟子说:“显然,一片羽毛举不起来,是因为不肯用力气;一车的柴禾看不见,是因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爱抚,是因为不肯施恩德啊。
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
〞就这样,孟子让君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比起直话直说的谏臣,孟子所说的让至高无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
道理层层递进,就像是设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让人不知不觉走进去。
又如“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物皆然,心为甚。
〞译: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长短。
万物都是这样,人心更是如此。
这样地向人说明道理,能让人不服吗?“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是孟子的重民思想。
真是啊,广阔的人民群众又怎么能无视的呢?读大学时,那位古代汉语的老教授对我们要求极为严格,那?孟子?是要求全书背诵的,也许就是因为这特别的机缘,我一直特别喜欢?孟子?。
其实,更深层的原因,是我喜欢孟子散文中那种雄辩的气势。
孟子具有丰厚的学养,刚健的气质,机智应变的能力,不仅以“好辩〞著称,而且极为善辩。
我常常慨叹,要是孟子生活在当今时代,他一定是一个出色的律师。
读孟子的文章,我总是因此而想到艺术作品中那些大律师的“雄辩〞或“狡辩〞的场景,那些有经验的律师去质问对方律师的委托人时,只要求答复“yes〞or“no〞,从而让自己处于主动地位,牵着别人的鼻子走。
孟子正是那样,让那些国君被他牵着鼻子走,从而成功地宣传他的政治主张。
近来再读?孟子?,再一次被孟子的雄辩风格所折服。
《孟子》读后感(5篇)
《孟子》读后感(5篇)《孟子》读后感1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曾说“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当代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曾说“三十岁后,我做人处世全靠孟子”。
孟子被誉为亚圣,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将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构建了自己思想的完整体系,提出有许多重要的思想创见。
孟子主张“仁政、兼爱、非攻,和平,反对战争,人性向善”。
个人感觉《孟子》比《论语》更为丰厚可读,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
今天,我坐下来静静的摊开这本书,再次让思想在孟子的精神世界中遨游感悟。
孟子的代表作是《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这几篇文章我反复诵读,颇有感受:在《梁惠王上下》中,孟子认为:王道和仁政是立国的根本。
为政者应该施行王道,反对霸道,实行仁政,反对暴政。
仁义的准则应该是为政者处理国家政事的根本立脚点。
仁义的思想应该贯彻在国家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
“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
;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这句话说的是,如果在经济上能使大家安居乐业,社会自然就安定,政权自然就巩固了。
而在思想上,要树立起“不忍人之心”,要树立起仁爱的观念。
在关心民众疾苦,要为解除民众的疾苦而尽心竭力,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无幼以及人之幼”。
在这篇《梁惠王上下》中,体会到一个国家的安定繁荣和发展,需要做到优则与民同忧,乐则与民同乐。
在《公孙丑上下》中,孟子倡导仁义,主张施行仁政。
他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行仁政,得人心,就多助;不行仁政,不得人心,就寡助。
在《滕文公上下》,孟子强调士大夫要有“大丈夫”的气概,在立身行世方面要注意节操;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做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向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在我认为,孟子是怀有匡正天下的巨大抱负的。
《孟子》读后感5篇
《孟子》读后感5篇孟轲的《孟子》,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长于说理,不若《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若《道德经》玄妙牵强,读起来认同感比较强。
篇2:《孟子》读后感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鼻祖。
78岁时,孟子决定辞了官衖,回家安享晚年,他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他觉得在怎么,也得绿叶归根,于是,在众人的挽留下,孟子热泪盈眶地回了家,在齐国35年。
做了几分钟后,我便开始头脑混乱了,真想把这一篇撕碎!可又转念一想,哪一个成功之人的背后不是勤奋啊?他(她)们也同样承受过,而且做得很好。
想好后我又重新从书桌上拿起笔,继续在草稿本上演算着……哈哈,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算出来了,我高兴得双手狂舞+高声尖叫!妈妈闻讯而来,看到我的样子大吃了一惊。
所以我们还是要读经典的!篇4:《孟子》读后感王立群读《孟子》,没有介绍《孟子》的主要仁政思想,而是偏离主题,得出“强势人格”的结论,倒也出了我的意外。
也真是难为了王先生了。
不管如何,《百家讲坛》开始讲《诸子百家》,也是值得大家喝彩的事情,无论曲笔直笔,都应该喝彩。
篇5:《孟子》读后感读大学时,那位古代汉语的老教授对我们要求极为严格,那《孟子》是要求全书背诵的,也许就是因为这特别的机缘,我一直特别喜欢《孟子》。
其实,更深层的原因,是我喜欢孟子散文中那种雄辩的气势。
孟子具有丰厚的学养,刚健的气质,机智应变的能力,不仅以“好辩”著称,而且极为善辩。
我常常慨叹,要是孟子生活在当今时代,他一定是一个出色的律师。
读孟子的文章,我总是因此而想到艺术作品中那些大律师的“雄辩”或“诡辩”的场景,那些有经验的律师去质问对方律师的委托人时,只要求回答“yes”or“no”,从而让自己处于主动地位,牵着别人的鼻子走。
孟子正是那样,让那些国君被他牵着鼻子走,从而成功地宣传他的政治主张。
近来再读《孟子》,再一次被孟子的雄辩风格所折服。
《孟子梁惠王上》中说梁惠王在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之前,自诩“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然后以赈灾救民为例,申说自己治国胜于“邻国之政”,“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而“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面对这样的问题,孟子不是去直接指出梁惠王治国之中的不足,那样会让好大喜功的君王难以接受,于是他以“王好战,请以战喻”巧妙地将话题转到有利于自己的方面来,接下来,他用“五步笑百步”的比喻让梁惠王明白并承认,自己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
孟子读后感300字五篇
孟子读后感300字五篇《孟子》读后感一前几天,我们学完了《孟子》中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篇文章,主要讲的就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打仗时,好天气不如地形,好地形不如人民团结。
所以攻心为上,招揽民心。
孟子是儒家学派大师,名轲,字子舆,人称“亚圣”,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主张施仁政,讲王道。
三国时期的刘备就做到了这一点,打仗时,所到之处毫发无伤,民心所向,最后也是入主西川称帝,就连临死时还念念不忘“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说明刘备是个仁政的好主公。
现在,我们也要学会宽容用宽容的心去对待每一个人,这应该也算是攻心吧!你可以不与人做朋友,但你不可以与人为敌,扩充人缘,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孟子》读后感二读过孟子的《当今之世弃我其谁》后我被其中的名句所吸引,字里行间中又透露了孟子复杂的思想感情。
有些像告老还乡歌,又有些像解甲归田赋。
孟子的学生是很优秀的,在这时深知老师的心情,于是引用了平时孔子所说的“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来加以劝慰。
孟子也很不错,坦率的承认“彼一时,此一时也”。
人非圣贤,怎么可能没有自己的情绪呢?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事事处处都不怨天尤人该多好呀!少一些抱怨,多一份努力,离成功更进一步。
如果大家都不在抱怨,我们的社会能不和谐么?反过来想一想,怨天尤人其实也无济于事,抱怨过后还得自己努力弥补,正所谓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遇事经常抱怨,会让人意志消弭,于事无补。
“当今之世,弃我其谁也?”仔细想想,其中蕴含着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们也应该从小培养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正如周恩来爷爷说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也是这个意思。
所以我们应该从小树立远大的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努力学习!《孟子》读后感三《孟子》中使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在家,家之本在深。
”可见天下的基础在于国家,国家的基础是每一个家庭,而家庭的基础是每一个组成家庭的成员本身,可见只需家庭的每个成员都做好本人份内的事情,这个家庭就会变得幸福美满,每个家庭都幸福美满的话,这个国家必定繁荣昌盛,(若是每个国家都繁荣昌盛的话,天下就承平了。
《孟子》读后感(精选8篇)
《孟子》读后感(精选8篇)《孟子》读后感(精选8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孟子》读后感(精选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孟子》读后感1今日我读到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我顿感心门大开。
孟子说:“通达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结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
”孟子认为,说话不必拘泥于世俗所谓的守信,行为不必拘泥于世俗所谓的有始有终,最重要的是以道德的大义所在来引领自己的言行。
大义所在,其言必信,其行必果。
我这段时间有时候为这个事情烦恼,因为我前段时间被一个朋友说我不信守自己曾经说过的话,做事半途而废。
我先不管他说的有理无理。
但是我觉得自己这方面确实不够好,有时候,会做一些让人失望的事情。
孟子的话,让我明白了很多,事情应该从我做事的目的开始,如果我做的事情是符合大义的,一定会信守自己的承诺,把事情进行到底。
而有时候,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不必放在心上。
我以后要是想做一个信守诺言,做事有始有终的人,定当将自己所做的事情,做在正途上,行在大义上。
有时候碰见别人不能信守自己的诺言或者半途而废的时候,那得看看我们要求他做的事情是不是符合大义。
有时候我们经常像圣经里的法利赛人一样,用小义来标榜自己,“看见了没有,我都没有违反自己的诺言。
我做事都会坚持到底的。
”我们也要他人在所有事情上都要遵守承诺,坚持到底。
试问我们所要求他人的承诺和事情都符合圣经上的教导吗?圣经上说,没有一个人是义人。
耶稣来是给人带来拯救和自由。
我今后要自由的活着,那些要我在小事上同样遵守他们规矩的人都见鬼去吧。
合乎圣经上的教导,我都会听从。
我活着是为了荣耀神的名,但是我要是没有这么做,求神的怜悯我,为我赦罪,使我得自由。
小小心得,如若理解出错,请大家留言纠正!《孟子》读后感2最近几天有些浮躁,感觉心神不宁。
孟子读后感5篇
孟子读后感5篇孟子读后感篇一:孟子读后感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鼻祖。
在了解孟子以前,我都觉得孟子是同一朝代的,可是,这本书刚开始看,就打破了我原先的想法。
其实孟子是孔子去世很久;才出生的。
小时候,孟子就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很崇拜孔圣人,十几岁的时候,它还去过鲁国,相知孔圣人的门第来叫自己,可是,孔子的徒弟差不多都已经去世了,于是,孟子找到了司徒牛,这时,司徒牛也已经是个驼背老人了,司徒牛原是子思老师(孔子的学生是最重视的学生,不过,一场疾病导致了他不敢见人,也能为他的背上莫名其妙的长出了一个锛俿角痫,于是他隐居与树林里,谁也没见过他,但是孟子找到了他,司徒牛听了孟子的讲述,决定收他为徒,三年后,司徒牛让孟子离开了那里,劝他去更加开阔的地方展示才华。
孟子泪令老师后,回家兴学育才,凭借着他的本领,孟子成了有名的老师。
公元前347年秋孟子带着几个门徒去了齐国。
起先,他受到齐威王的欢迎,齐威王知道他是一个人才,但孟子齐国不被重用,因为他坚持的是仁政思想,而齐威王确性霸道,他想要把整个天下柜为己有,这下,孟子又拿出了最令我佩服的锛偽琻銡玗一口才,他说话滔滔不绝,有因为他学识渊博,知道的东西很多,随后就能说出大道理来,就是利用他的口才,孟子成功说服齐威王行仁政,他给齐威王讲了很多道理,搬出了他脑海里基础的知识,要是我是齐威王,都会听得晕头转向呢!78岁时,孟子决定辞了官衖,回家安享晚年,他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他觉得在怎么,也得绿叶归根,于是,在众人的挽留下,孟子热泪盈眶地回了家,在齐国35 年。
85岁,古稀之年,孟子带着邹国百姓的叹息声,徒弟的哭声,去世了。
出殡这天,雪更大,风更狂,连天地山川都为一颗巨星的滑落而哭泣,各地百姓都感到孟子的家乡,披麻戴孝,在风雪的呼啸下把孟子送向天堂——其实,就算是圣人,我也觉得他会有错的地方,孟子也不例外,因为,孟子总是说,孔子说的都是对的,然而,孟子的动勋远大于他犯下的错误,他谦虚,他好学,他还真有一副好口才——孟子,真是一位伟大的” 老师” .篇二:孟子读后感小的时候,外公经常和我面对面的坐在一起,外公给我读着经典,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等;我长大点了以后,爸爸、妈妈便开始让我读着带有拼音的诗词,并背;上了小学,老师让我们读《孟子》。
《孟子》读后感大全9篇
《孟子》读后感大全9篇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
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孟子》读后感,供大家阅读参考。
《孟子》读后感1在思考如何构思这篇文章之前,猛然间有件小事撞入脑海,便想着就以这样的一个故事作为文章的引,也是不错的。
如古人所言:“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很多人,很多事,很多话,自然而然地还在你写上一句的时候,它们就迫不及待地想要跑出来,并且自觉排好了队,你不想记录下来,怕是都不由着你了。
一天,与一位初入社会的年轻女孩谈读书,她问我该读些什么书,能够明确自己人生的方向而不至于迷惑。
我想这是许多尝试着与自己对话的人都会面临的问题,既生存于这个变幻多化的世界,又不想被这个世界同化得过于彻底,总想着最后留一张书桌给自己。
在她问出这个问题后,我几乎是不假思索便告诉她,去读读南怀瑾老师著的各类书吧,可能起初读起来不能让你透彻理解他的话,甚至很多时候你跟不上他的思路,但只要你能多读几遍,哪怕一本书中只能理解那么几页,也是收获颇丰的事。
她又问,我总觉得那些古书早就用不上了,为什么还要读。
于是我对她说,读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解决你在现有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困惑,你觉得现在的这些作家所著的书让你读了之后透彻了觉悟了,还是让你更加困惑了。
她说是后者。
我告诉她这就对了,现在的很多作家们,连自己的思想问题尚且解决不了,怎么能够帮你解决你的问题呢?一个思想比较混乱的人,他写的书怎么可能条理清晰,怎么能让人内心坚定呢?说到条理清晰,让人内心坚定的好书,便不得不提南老师著的这本《孟子与尽心篇》。
最近跟着南老师的思路,读到了《孟子教修身》。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
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墙之下。
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一切都是注定好的,自然顺受而死的生命,就是正命。
所以说,知天命的人,不会站在危墙下面。
尽力行道的正常死亡,都是正命,非正常的死亡,受刑或自杀身亡等,都属于非正命。
《孟子》读后感最新范文3篇
《孟子》读后感最新范文3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孟子》读后感最新3篇,供大家参考。
《孟子》读后感1孟子与尽心篇?以“尽心”为篇名,扼要点明重点之所在。
孟子开头就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南师讲到,什么叫“尽心”?也就是用尽了所有的精神、心思去做,“尽”就是到底了,到尽头了。
一件事情做完以后,成败是另一个问题,而去做的人,心总是尽到了。
在儒家的“尽心知性”学说中,孟子的修养功夫是“动心忍性”,这就是做人做事的修养。
“尽心知性”也可以说是静定的境界,使整个修行的原则与功夫。
那什么是“动心”?遇到事故时,在动心起念之间所具有的定力、智慧,所达到的程度;“忍性”则是绝对的大定,借用佛学的一个名词来讲,就是“如来大定”。
一个人想要修养到动心忍性,如果没有种种苦难的磨练,是做不到的。
本书有一个章节叫“路是走出来的”,是一个很有趣的对话。
孟子对高子说,那些山上只堪容脚的小路,最初是一个人,为了割草或者砍柴,在一个本来无路的荒山上,慢慢选择好下脚、更近便的地方走过去,慢慢人多了,就走出一条路来。
而这条路只要间隔一些时间没人走,就又长出茅草把路埋住。
孟子对高子说,现在你既未明心,又未见性,就因为你心里长了一堆茅草,思想被茅草塞住,没有出路。
孟子在这里说,心是要用的,心不用就会被塞住,头脑越用越灵光,不用就塞住了。
很多人学佛,学打坐,拼命“除妄念”,学到后来,不去用心,那心都不想动了。
刚才这段分享,总结归纳一下,可以用“尽心”,“用心”来做以小结。
延展到我们现在的生活工作,能够尽心,并且用心,路总归是能走出来的。
上周我和施总去听了3天讲座,分享一个墨迹天气的案例,很是让我感触。
墨迹天气,这个大家都应该知道,一款基于天气的APP。
墨迹天气在初期,只是提供天气和空气质量相关的咨询,在其天使和A轮融资的时候,连创始人都不知道未来如何去盈利,但是他们有一个很好的基础,就是大量的用户,基于此,他们还是成功的融到了资金。
《孟子》的读后感
《孟子》的读后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读《孟子》这本书,你会找到不一样的自己。
接下来XX给你整理了《孟子》读后感,欢迎大家的阅读。
《孟子》读后感篇一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孟子》这本书,这是一本能教育我们怎样做人的书,同时也是一位良师益友,所谓闻名不如见面,今天,我就有幸读到了这本能让我们终身受益的书。
关于教我们怎样做人的书我读的不多,但也涉猎过一些,比如《三字经》、《弟子规》等。
但这本书对我影响比较大。
这本书主要写了战国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身边发生的一些故事,我读后受益匪浅。
在这本书里有几个故事深深地记在我的脑海里,其中有一个故事叫做《师友之道》。
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孟子说过"父子有亲,群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心",这"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法则,为政治应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通过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交友不能看这个人的财产和地位,重要的是看这个人是否有才能,值不值得让你学习,这样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在这本书里还有一个让我受益匪浅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成熟自己》。
在这个故事里讲的是仁义,这个经常听到的词,在孟子看来,就好像良好的种子一样,种下去以后生根发芽,耐心呵护,最终使之成熟收获。
如果种下去了,但没有收获,那和杂草没什么区别了。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每个人都要追求人生目标,都要追求自己理想的人格,如果半途而废,那自己付出的再多努力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我通过读《孟子》这本书,使我真正的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我爱这本书,我不会忘记它的。
《孟子》读后感篇二说到孟子,我们还会想起"孔孟之道",他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使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
孟子心得读后感(精选10篇)
孟子心得读后感(精选10篇)孟子心得读后感篇1孟轲的文字,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长于说理,不若《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若《道德经》玄妙牵强,读起来萌化感比较强。
《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不觉间承认自己的错误。
孟子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
大王会相信这话吗?”话中所说的显然不符合常理。
宣王说:“不会。
”孟子说:“显然,一片羽毛举不起来,是因为不肯用力气;一车的柴禾看不见,是因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爱抚,是因为不肯施恩德啊。
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
”就这样,孟子让君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比起直话直说的谏臣,孟子所说的让至高无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
道理层层递进,就像是设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让人不知不觉走进去。
又如“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物皆然,心为甚。
”译: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长短。
万物都是这样,人心更是如此。
这样地向人说明道理,能让人不服吗?“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是孟子的重民思想。
真是啊,广大的人民群众又怎么能忽视的呢?《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多大的江山也能保住吗?“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君主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君主把百姓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
这个思想一直延续到现在。
以人为本,党的宗旨,无不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体现。
《孟子》中有许多具有哲理性的句子。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译:动用心思的人治理别人,动用体力的人被人治理;被人治理的人养活别人,治理人的人靠别人养活。
这句知看似现在的社会分工关系。
读《孟子》读后感与心得体会5篇
读《孟子》读后感与心得体会5篇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孟子》这本书,这是一本能教育我们怎样做人的书,同时也是一位良师益友。
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读《孟子》读后感与心得体会,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读《孟子》读后感与心得体会1孟轲的文字,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长于说理,不若《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若《道德经》玄妙牵强,读起来萌化感比较强。
《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不觉间承认自己的错误。
孟子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
大王会相信这话吗?话中所说的显然不符合常理。
宣王说:不会。
孟子说:显然,一片羽毛举不起来,是因为不肯用力气;一车的柴禾看不见,是因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爱抚,是因为不肯施恩德啊。
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
就这样,孟子让君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比起直话直说的谏臣,孟子所说的让至高无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
道理层层递进,就像是设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让人不知不觉走进去。
又如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物皆然,心为甚。
译: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长短。
万物都是这样,人心更是如此。
这样地向人说明道理,能让人不服吗?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是孟子的重民思想。
真是啊,广大的人民群众又怎么能忽视的呢?《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多大的江山也能保住吗?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君主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君主把百姓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
这个思想一直延续到现在。
以人为本,三个代表,党的宗旨,无不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体现。
《孟子》中有许多具有哲理性的句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孟子》读后感_《孟子》读书心得五篇
《孟子》读后感_《孟子》读书心得五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孟子》读后感【一】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曾说“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当代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曾说“三十岁后,我做人处世全靠孟子”。
孟子被誉为亚圣,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将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构建了自己思想的完整体系,提出有许多重要的思想创见。
孟子主张“仁政、兼爱、非攻,和平,反对战争,人性向善”。
个人感觉《孟子》比《论语》更为丰厚可读,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
今天,我坐下来静静的摊开这本书,再次让思想在孟子的精神世界中遨游感悟。
孟子的代表作是《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这几篇文章我反复诵读,颇有感受:在《梁惠王上下》中,孟子认为:王道和仁政是立国的根本。
为政者应该施行王道,反对霸道,实行仁政,反对暴政。
仁义的准则应该是为政者处理国家政事的根本立脚点。
仁义的思想应该贯彻在国家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
“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
;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这句话说的是,如果在经济上能使大家安居乐业,社会自然就安定,政权自然就巩固了。
而在思想上,要树立起“不忍人之心”,要树立起仁爱的观念。
在关心民众疾苦,要为解除民众的疾苦而尽心竭力,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无幼以及人之幼”。
在这篇《梁惠王上下》中,体会到一个国家的安定繁荣和发展,需要做到优则与民同忧,乐则与民同乐。
在《公孙丑上下》中,孟子倡导仁义,主张施行仁政。
他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行仁政,得人心,就多助;不行仁政,不得人心,就寡助。
在《滕文公上下》,孟子强调士大夫要有“大丈夫”的气概,在立身行世方面要注意节操;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做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向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孟子读后感(6篇)
孟子读后感(6篇)孟子读后感(6篇)孟子读后感1关于霸道,关于齐桓晋文,孟子当然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是他不说,他要给齐宣王讲王道。
对齐桓公,对管仲,孔子的评价是很高的,他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如果没有管仲,我们都披头散发,衣襟向左了。
披发左衽,是夷人的习俗,汉人是束发右衽的。
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维护中原秩序,保卫中华文明,如果没有他们富国强兵,北方的夷人可能已经把我们征服了。
但是,孔子也说过:“管仲之器小也哉!”管仲的器局啊,还是太小!他只知道搞经济,给国库捞钱,富国强兵,称霸天下,还会打贸易战,但是他的霸业一世而息,没有建立制度文明,不能“为万世开太平”!孟子要谈的,不是一生一世的霸道,是为万世开太平的王道。
孟子读后感2一翻开《孟子》这本书,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
因为在看书时,历史知识就像永不干枯的泉水源源不断地涌入我的大脑。
看着看着,我好像进入了古老的春秋时代,仿佛看见孟子儿时逃学孟母脸上生气的表情;又犹如听见两军交战时人喊马嘶的声音,看见一个个青年将领浴血奋战,九死一生,甚至为不能帮上忙而感到遗憾。
那个时代的诸侯国的.成败兴衰仍然在我的脑海里不断地重现,令我感叹不已。
我还对春秋时代的礼仪制度加深了一层了解,也更清楚地了解了孟子的为人。
《孔子》和《孙子》我也看过,但对我来说,却没有《孟子》给我的震撼力那么大。
我要好好保存这本书,并把孟子列入我最敬佩的人当中去,予以纪念。
孟子读后感3前几天,我们学完了《孟子》中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篇文章,主要讲的就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打仗时,好天气不如地形,好地形不如人民团结。
所以攻心为上,招揽民心。
孟子是儒家学派大师,名轲,字子舆,人称“亚圣”,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主张施仁政,讲王道。
三国时期的刘备就做到了这一点,打仗时,所到之处毫发无伤,民心所向,最后也是入主西川称帝,就连临死时还念念不忘“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说明刘备是个仁政的好主公。
《孟子》读后感8篇
《孟子》读后感8篇《孟子》读后感1孟子所说的“揠苗助长”演变到今天普通都说成是“拔苗助长”,但说的都是同样一个道理,孟子认为教学和学习知识如同植物生长一样,都有自己的规律,必须循序渐进,而不能揠苗助长,急于求成。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无若宋人然。
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愿意地去匡助它生长。
不然就会像宋人那样“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把自己累得不行不说,还枯死了禾苗,得不偿失。
要想幼苗茁壮成长,惟独勤于耕耘。
不愿耕耘,拔苗助长,必然失败。
就像人的成长与发展一样,同样要遵循规律,通过自身的努力使自己的根基一点点变得坚固,才干吸收更多的养分,成长得更好,由一颗幼小的树苗长成一株参天大树。
孟子在告诉我们做事情要遵守规律的同时还提醒人们凡是应顺其自然,适应事物本身的发展的速度和方向,正所谓:“其进锐者其退速”,即是继承了孔子“欲速则不达”的思想。
当我们太想办成一件事的时候,往往急于求成而显得过于浮躁,沉不住气,冒冒失失的前进就失去了方向和重心,把握不住事物前进和发展的速度,方而更容易迷失方向。
孟子的观点就好像力的作用和反作用的道理一样,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力越大,那它产生的反作用也就越大。
同样,如果我们在一件事情上倾注了太多的精力和心血,付出了太多的努力,那我们必然抱有更多的希翼和企盼,而一旦事物的发展出乎我们的意料和想象,那我们将比用寻常心对待一件事物的时候更难以接受眼前的事实。
所以凡是我们不必看得太重,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这样,当事情成功时,我们才不致于过于高兴,被成功的欢跃麻痹了清醒的头脑;在事情失败时,才干以一颗寻常心对待,不致于过于失望和难过而丧失了前进的勇气。
孟子还曾经说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时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追求的,当两者不可兼得的时候,孟子选择舍生取义,虽然平庸如我们的芸芸众生不用面对生命与道义这么高尚严肃的话题,但我们在生活工作中难免还是会面临两难的选择,那我们又应该怎样抉择呢?比如说工作和歇息的冲突,个人利益和大家利益相矛盾的时候,何去何从,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选择。
《孟子》读后感300字五篇
《孟子》读后感300字五篇《孟子》读后感一一滴水不能把石头穿透;一粒沙不能把海填满;一根木桩不能撑起整个房屋。
同样,一个孟轲也改变不了整个战国。
然而水依然选择触碰石头,沙依然选择融入大海,木庄依然选择驻立在屋檐之下,而孟轲依然选择把一生付诸于战国。
为何你明知前方荆棘满布,却依然选择前行?那是因为你善养浩然正气。
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
面对暗波汹涌的战国,你坚持心中的那方高地,持道义而不倒。
然在这个随波逐流的时代,又有多少人能像你一样?他们不过是整天为了生活而“生存”,做不到“贫贱不能移”,经不住“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他们“信仰”的是名利,而你为匡扶战国风气,用一个个深深的脚印去向人民展现你的浩然正气,去引领人民们走向正气之路。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唯士为能。
你出身贫寒,幸得孟母“择邻处”“断机杼”的谆谆教育,你学会了在梁惠王污辱性称你为“叟”时的不转身就走,你明白了孔子在被困蔡国时的淡然接受,也许命运不待人,可是如果原地待命,死亡来得更快。
那是因为你有不忍人之心。
面对居民成灾,尸首遍地,哀叫声连连不断的现象,你选择入世传仁。
你将你的赤子之心投注到这个破败不堪的战国,你劝那“望之不似人君,就只不过其威”的梁惠王施仁政,救济灾民。
可又有多少君王深得人心,你守着自己的仁,独自走在钢钉板上,每一步都鲜血直流。
那是因为你昂首不屈膝。
即使你的“民贵君轻”不被接受,即使身着破布踡缩茅屋,即使被君王拒之门外,你依然挺直身板,不向世俗屈服,你有你的尊严,你锐利而直率,不因君王的权威而禁声,不因身无分文而伸出双手。
即使现实如此残酷,你还是抱美好幻想——天下太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百姓安居乐业。
也许战争的潮流你无法阻挡。
可是你想往战争的河流中撒一些阳光。
让在河流末端的人们能感到一丝温暖。
谭嗣同说:“不流血的革命不能称之为革命”。
于是你用在寒冬中最后一丝温度离去的尸体去血祭整个战国,来清醒君王的头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读后感在这十几周的学习听课过程中,我深深地被老师诙谐幽默的讲课方式还有标新立异的独特思想感染着。
我收获最大的是,人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不要轻易被外界蛊惑。
我也清楚地认识到,一个国家一所大学要有海纳百川的气魄和胸襟。
只有兼容并包思想才会繁荣,社会的进步也体现于此。
这门课开阔了我的思维空间,让我有了一种要读点什么的欲望。
我急需一种与别人思想共鸣的感受,于是我选择了《孟子》这部经典,从中得到了久违的畅快。
下面我就分享一下我的心得。
从历史中我们可以找到一切,溯本回源;从逐物迷方与纷纭杂乱中回归宁静。
我们需要从属于自己文明的厚重中寻找内心的坚定笃实,而不是随着西方文化的进入而可能数典忘祖。
如何去寻找这份历史的深刻静谧?古人早已用超凡的智慧为我们提供了一份营养又美味的心灵鸡汤国学。
《孟子》在国学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本书历经千年,历久弥新。
它并不是一部简简单单的一部人臣与君主,人臣与人臣的枯燥对话记载录,它其中所蕴含的小由为人之道,大至政治理念的一体化的内容仍值得我们深思。
时间并没有湮没它的光辉,直到今日,它所蕴涵的深刻意义仍值得后人探索解读。
孟子是战国中期邹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孟子》十分善于用比喻或者是寓言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一些原本很抽象的东西变得生动传神。
全书运用比喻不下千处。
而且每处都给人以“辞不迫切,而意以独至”的感觉。
他的比喻多种多样,方法自如,毫无牵强造作之感。
而且,《孟子》一书的语言精练流畅,同时又浅显易懂。
孟子继承孔子“仁”的思想,他驳斥墨家的"兼爱",攻击法家的“耕战”,主张“保民而王”,通过施“仁政”去求得天下的统一。
在思想方面,《孟子》具有民本思想。
他强调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成份是人民而不是统治者。
例如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夫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
孟子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安居乐业,这一点在当时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孟子反对霸政他提倡以德服人,反对武力服人的霸政,目的在减轻民生痛苦,缓和社会矛盾,因此孟子主张“王道政治”,反对霸力服人。
孟子还主张“政事以民为归宿。
”孟子对梁惠王说:“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其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可见孟子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
教育上,孟子认为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
他说:“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而且, 孟子认为修养是求学的基点, 但又认为人善性, 是无法从外在培养, 最终都要凭自己的思考来达致。
孟子的抱负,在于使诸侯国施行仁政进而王天下,虽然其很多地方都说到七十里而王,但实际上还是认为大国施行仁政进而王天下的可能性较大,因此,虽然先后到了不少的诸侯国,感觉上他对滕、邹、鲁等小国不够尽心,而在魏、齐两个诸侯国花费较多的心神,特别是齐国。
孟子根据对当时形势的把握,认为春秋以来连年的征战使民不聊生,人们都盼望有仁德的君王来解救,就如同被倒悬的人希望得到别人解救那么迫切,所以,如果能有哪个国君能够施行仁政,那么天下民心必然归顺,从而达到王天下理想。
孟子的这个期望在梁惠王身上并没有实现,短短的魏国之行,一年以后梁惠王就死了,而继任的梁襄王看上去就不是一个能施行仁政的人。
而当时的齐国,国势正盛,土地宽广,人口众多,贤士云集,因而孟子先后两次很耐心地呆在了齐国,而且时间很长,第二次去已经71岁高龄,仍然试图说服齐宣王施行仁政,以实现自己的抱负,但结果与齐宣王的意见相左,郁郁而去,齐宣王甚至没有派人来挽留。
如果说王天下是孟子的终极目标,那么起点就是在国内施行仁政。
孟子把仁政的施行分作四个层面:一、保护现有的资源,实现资源的持续利用,从而保证百姓的生老病死有所依,使百姓不离开国土;二、教导百姓自给自足,保证生活的基本需要,同时国家要重视生产的季节,使百姓能安心生产;三,减免赋税,减轻百姓的负担;四,在前三个方面都实现之后,再进行道德教化,形成尊老爱幼的良好的社会风尚。
这四个层面是逐步递进的,能按此施行仁政,那么这个国家君主的仁德就会声名远播,使天下百姓都向往到这个国家来,到那个时候王天下就易如反掌。
施行了仁政之后,可以获取天下的民心,而接下来要做的,是救他国之民于水火,也就是征伐问题,征伐,是仁政的向外推行过程。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实际上战国时期也是如此,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都是为了土地、人口的争夺,说统一天下在当时并不实际,只有到战国后期,在秦国强的国势下,其它诸侯国摧枯拉朽,统一天下才成为一个目标。
孟子说的王天下,其实并不是指的是土地意义上的天下,而是民心上的天下。
能获取天下民心,也就得到了天下。
至于征伐他国,必出于义,义,在孟子看来也就是民意,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就是看重了民心的作用。
说孟子言必称尧舜,其实并不完全,其更多说到的是商汤和周文王,其中说到商汤更详细。
如对于王天下,商汤实际上就是孟子经常提到的君王榜样,商汤的征伐就是为了救民于水火,所以东征西怨、南征北怨,此一“怨”就是埋怨没有先来解救自己,可见这种征伐由于出于民心,所以百姓都希望仁德的君主先来帮助自己解脱困厄。
因此,当“义师”到来的时候“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征战必势如破竹,王天下自然易如反掌。
孟子非常重视民心民意,甚至不惜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彰显民心的重要,甚至不惜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来警戒君王。
虽然孟子终其一生没有实现理想,但其对于民心的重视及其对于仁政的阐释对后世无论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看,都有着较大的影响。
持志养气。
孟子十分重视立志,认为道德教育的首要问题便是"尚志"、"持志",即坚持崇高的志向。
他提出"舍生取义"的理想境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与孔子一样,孟子也要求学生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不要贪图物质生活的享受。
认为志士仁人应该把道德理想放在首位,就这点说,有合理的因素,但他把求生存的欲望与道德意识对立起来,这也是片面的。
深造自得。
孟子强调学习、修身的关键在于自得。
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左右逢其源。
" 他认为君子深造要有正确的方法,这就是要求他自觉的追求而得到。
自觉追求而得到的,掌握得会比较牢固,牢固的掌握了,就会积蓄得很深,积蓄的深了,就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
据此,孟子主张,学习的深化,必须要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
尤其是学习中要有独立思考精神,读书是必要的,但应求理解,而不能书云亦云,对前代的文献典籍,不要轻信,不能盲从。
专心有恒。
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孟子举例说:"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
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 两个人同时跟一个围棋国手学习下棋,但结果大不相同,这决非由于其智力差异,而是由于专心与不专心的缘故。
因此,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集中注意力,这是孟子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原则。
孟子主张专心致志的同时,还提出了持之以恒的思想。
他告诫学生说:"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 山间小道经常去走就变成了一条路,如果有一段时间不走,便会被茅草所堵塞。
学习亦然。
如果停下一个时期不用心学习,学到的知识也会遗忘。
因此,学习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他说"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 有所作为的人做一件事如同掘井,掘到六七丈深还不见水,就停止挖掘,结果等于没挖,这说明有为者必须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废。
学习也是如此,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功亏一篑。
孟子反对"一曝十寒"的学习态度,他说:"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 即使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也不可能得到生长。
都是反复强调学习要持之以恒。
教亦多术。
学习主要靠学生深造自得、专心有恒,但教师也不是无所作为的,教师的作用在于积极引导,启发学生思维,因此,教学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而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
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 又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 对学生,有的应及时指点,有的应成就其德行,有的要发展其才能,有的可答其所问,不能及门者可以间接地进行教育,甚至拒绝教诲,足以成为人的警策,本身也是一种教导之法。
总之,教法很多,要因人而异。
在为人上,孟子提出了“养吾浩然之气”的哲学理念,这里的“气”的意思并非是具象化的物质而是一种精神境界,其中有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矣。
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 尽自己的善心,就是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
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就是懂得了天命。
保存自己的善心,养护自己的本性,以此来对待天命。
不论寿命是长是短都不改变态度,只是修身养性等待天命,这就是确立正常命运的方法。
而能达到这种境界,就是“养浩然之气”的原则,而有了“浩然之气”,则就可以面对“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逆境,才能够“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有所担待。
同时他对于朋友,人臣,国君阐述个人修养的内涵时用了不同的内容,对朋友侧重自处之道,自修之心;对人臣则讲述处理事情的原则方法;对君王则侧重用人及政治方向的策略,这足以说明孟夫子本人的灵活而并非是所谓只有古板呆滞的面孔。
而在大的政治方向上,主要是向国君进言,孟子在向梁惠王进谏时,抓住各种时机向他说明实行王道的好处,既施行仁政,以达到“内圣而外王” 的形势,其中的“时” 与“势”论述精辟,鞭辟入里。
在对待百姓的大的方针上“不违农时”与“使民以时”。
这几个字已经可以概括爱惜民力与基层健康发展的方针内容,安居乐业只要到“时”做该做的就可以了,而在当今中国,这正是我党基层方针的基本内涵;然后“申以孝悌”,以孝仁忠信教育百姓,使整个国家在文化上发展起来,百姓能够较好得担当起公民责任,努力奉献社会,那么政治经济就会在这个良性基础上进一步又快又好发展,反过来又会继续促进教育方向的改革,形成一个正面循环,在这个层面上也是党和政府一直关心教育原因之所在;而对于君主而言“与民同乐”,“爱民如子”,那么百姓就会“民乐王之乐,忧王之忧”,上下一心,则就可以达到“势”上的“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