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本草著作养生文献综述
历代本草著作简介
历代本草著作简介历代本草著作简介(一)《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专著。
其成书年代一般认为是东汉时期,但也有人认为是西汉,或在战国时代就已有雏形。
该书是汉代以前许多医药学家的集体创作,而托名于神农。
《本经》全书四卷,其中序录简要地概括了四气、五昧、毒性、配伍应用等中药基本理论。
上中下三卷,载药365种,分别记述各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病症。
《本经》是汉代以前劳动人民在实践中所积累的用药经验的总结,它将药物按毒性的大小和有无及药物的补泻性能分为上中下三品,是中药按药性分类之开始。
所述药物的功能主治,大部分是正确的,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它所记载的大多数药物,不但确有实效。
而且有一些还是世界上最早的记载。
如用水银治皮肤病,比阿拉伯和印度早500~800年。
其中大多数药物仍为现代临床所常用,是许多治法、方剂中的主药。
《本经》对我国药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几部本草,如《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以及《本草纲目》,都是在《本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由于历史条件所限,《本经》中出未免掺杂了一些糟粕,如称某些药物可以“久服神仙”、“不死”等等,应本着去芜存精的精神,批判地继承。
(二)《本草经集注》《本草经集注》成书于公元492~500年之间。
为南北朗梁代陶弘景所编著。
自《本经》成书以来,经过魏晋的历史变迁,当时的名医如吴普、李铛之辈对其进行了增减尔后流传下来的《本经》药物品种不一,药性寒热的记载,以及主治的多少也各不相同,加以草石不分,虫兽混记,不便医家传阅。
于是陶氏搜集各种《本经》的传妙本。
并编入《名医别录》,逐条注释,定名为《本草经集注》。
全书分三卷,后作七卷抄写,收药730种,分成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谷、有名未用七类。
这是药物第一次按自然分类法进行分类。
它创立的“诸病通用药”,对临床选择用药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对药物的产地、采集时间、炮制要求、用量服法、药品真伪与药物疗效的关系等,均有论述。
北宋药物学家苏颂及其《本草图经》
北宋药物学家苏颂及其《本草图经》苏颂(1020年12⽉10⽇-1101年6⽉18⽇),字⼦容,原籍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今属厦门市同安区)⼈。
北宋中期宰相,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天⽂学家、天⽂机械制造家、药物学家。
苏颂勤于攻读,深通经史百家,学识渊博,对于阴阳、五⾏、星历、⼭经、本草⽆不钻研。
作为历史上的杰出⼈物,其主要贡献是对科学技术⽅⾯,特别是医药学和天⽂学⽅⾯的突出贡献。
宋嘉祐初年,苏颂受诏校定与编撰医书。
嘉祐⼆年(1057年),与掌禹锡、林亿等⼀起编写了《嘉祐补注神农本草》(简称《嘉祐本草》)。
为了改变本草书中混乱和错讹状况,他建议:让各路州县派⼈将当地产的药仔细辨认根、茎、苗、叶、花、实,形⾊、⼤⼩,以及⾍、鱼、鸟、兽、⽟⽯等,能⼊药的⼀⼀画图,并说明花、结果、收采时间及所⽤功效。
对外国来的药物,则仔细询问客商,并取药材样品,送到京城校正医书局,绘成本草图。
朝廷采纳了苏颂的建议,并委任他编撰《本草图经》。
经过四年的艰苦努⼒,在嘉祐六年(1061年),苏颂编撰完成了《本草图经》21卷。
全书收集药物780种,新增全国民间药物103种,在635种药名下绘图933幅,内容⼴泛⽽充实。
《本草图经》在药物学上有重⼤价值。
唐《新修本草》的药图和《天宝单⽅药图》都已散佚殆尽,韩保升《蜀本草》的药图也已不存。
《本草图经》不仅对药性配⽅提供了依据,⽽且对历代本草的纠谬订讹作出了新贡献,特别是使过去⽆法辨认的药物可以确认⽆误。
如⽜膝,在《神农本草经集注》中很难判断出是什么植物,《本草图经》则写得⼗分具体。
《本草图经》另⼀重要意义是扩⼤了药源。
如菟丝过去从朝鲜进⼝,现知冤句(⼭东荷泽)也产此药等等。
《本草图经》在⽣物学上也有较⼤贡献。
如它对动植物形态进⾏了准确⽣动的描述。
《本草图经》在矿物学与冶⾦技术⽅⾯也有⼀定贡献。
如它记载了丹砂、空青、曾青等105种矿物药。
对丹砂,它不仅说明了丹砂这种矿物药的产地和特点,⽽且还简要介绍了丹砂矿的开采过程。
《本草拾遗》辑释
《本草拾遗》辑释《本草拾遗》共计一卷,宋嘉定元年(公元11世纪)成书。
作者王灼,是南宋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其在书中辑录了《神农本草经》以来的药学知识,并加以整理补充,其内容包括植物、动物、矿物、药材、药物鉴别、药性、采集、产地、调制、修治、服用、禁忌等10余项内容。
后人将《本草拾遗》誉为“本草纲目之蓝本”,甚至有学者将《本草拾遗》与《证类本草》相提并论,同为中药研究的最早文献。
卷首原有“吕”字,盖据第一版《校正医学启蒙》序中提及:此乃明道间,余求先世旧刻诸书,乃见吕氏临川老人所辑《本草》,由是始识此书为吾祖家传也。
(即吕广详《明道本草》)。
但此书现已失传。
近人顾观光考证,《本草拾遗》并非王灼自辑,而是编辑于吕广详之前。
据其自序云:余性素好古,夙嗜本草,因校诸方书,得吕临川医学《启蒙》十卷,每事细考,条分缕析,审核确当,类辑成帙,亦如《启蒙》之备。
虽未尽尽善,然余私心窃谓比之先贤,不啻千里矣。
然其中亦颇有纰缪之处,余之意不敢不自信,乃据旧本校之,又使吴门蒋思豫为详润之,复历历检视,多少更易,几经寒暑,乃定厥初。
卷四至卷十六,收载历代本草二百八十九种,将全书合为三十四类。
每类下列诸药,分上、中、下三品,后附解药,间有注释。
每种药物列述形态、采收季节、性味功效及附方,并有按语或评论。
按语部分,较为详尽,对药物的产地、采制、性味功效作了详细描述,可补《本草纲目》的不足。
解药大多取自唐宋以来诸家本草,也有少数是作者的创造。
按语内容还涉及文学、哲学、音韵、史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给读者提供了关于本草学方面的史料。
卷十七到三十,列入了《神农本草经》药品之外的八百多种药物。
有些药物名称,因《神农本草经》未载而创。
卷三十一是新增加的品类,如紫菀、冬葵、毛相、远志等。
卷三十二开始收载传统经验方,分成上、中、下三品。
各条注明组成,可以参照使用。
从该卷开始,《本草拾遗》中便标明“出《证类本草》”。
此卷中收载的很多传统经验方,后来都被收录在王好古的《医垒元戎》和王执中的《证类本草》中。
《本草经集注》的学术成就
《本草经集注》的学术成就《本草经集注》的学术成就《本草经集注》(以下简称《集注》),一名《本草集注》。
为南北朝时代内容保存完整的唯—本草著作。
由梁代陶弘景所撰约成书于永明十年一永元二年(公元492-500年)之间。
是我国南北朝时具有代表性的本草学著作。
它上综《神本草经》、《名医别录》,集魏晋·六朝药学之大成:下为《新修本草》、《蜀本草》等所据。
是唐、宋修订本草之范本。
在我国药学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具有重要地位.陶弘景,字通明,晚号芋阳隐居,故后世亦称为陶隐居,丹阳陵人。
生于南朝宋,元嘉二十九年(公元452年),殁于梁,大同二年(公元536年),享年八十五岁。
自幼好学,尤笃信道家养生之说。
长而成为通儒,被聘诸王待读。
中年隐居,兼信佛教,并“自誓受五大戒”,是—个“儒冠、道服、僧人鞋”三教兼容一体的人物,但其中心思想,仍以道教为主体。
陶弘景不仅精通儒道,而且对天文、地理、历算、占卜及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因其祖父皆通医术,故弘景亦继其家风对医术、本草,亦造诣颇深。
陶氏除《集注》外,在医药方面,尚著有《效验方》五卷;《补阙肘后百—方》三卷。
其后者尚流传于后世。
陶氏对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集注》全书共七卷,内容甚为丰富,书中“以神农本草经三品,合三百六十五为主,又进名医副品亦三百六十五,合七百三十种”。
药物按自然属性,分成七类,即“玉石、草木三品合三百五十六种”;“虫兽、果、菜、米三品,合一百九十五种;有名无实三品合一百七十九种”。
《集注》于隋唐时代,是一部比较流行的本草书籍,在《随书·经籍志》与《唐书·艺文志》中皆录有其名,自《新修本草》颁行以后,则因其兼融了《集注》而被其取而代之,《集泣》因而运渐淹没,故宋代医药学家,已是只知有陶弘景修本草—事,竟不知所撰之书为何名。
明代李时珍到更把《集注》当成《名医别录》,不能不是—大误解.因此,对于《集注》的药学成就,历代匠家甚少论述,近世学者亦未有详评,今特略择几项,予以探讨。
宋代最后一部官方药典——《绍兴本草》
宋代最后一部官方药典——《绍兴本草》《绍兴本草》全名为《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成书刊行,是宋代最后一部官方药典,也是南宋唯一的官方药典。
《绍兴本草》是以《大观本草》为底本,由王继先领衔,张孝直、柴源、高绍功等奉诏重修的本草著作。
该书32卷,释言1卷,共载药物1748种,其中新添药物6种(炉甘石、锡蔺脂、豌豆、胡萝卜、香菜、银杏)。
“考证名方500(或作300)余首,证舛错8000余字。
”《绍兴本草》以校订药性为主旨,对药物的毒性尤其重视,能根据临床实践和实际观察补充更正,亦颇有见地。
现有《绍兴本草》版本残存药性考订的条文共371条,将其药性内容逐一与《大观本草》所载进行对比,其中有改订或增补的药条达189条,占总数的50.95%。
其校定药性的主要方法是以药物效应为本推断药性。
类推法也经常运用于推断药性,其中涉及药物的生成来源、特殊属性、生长环境等方面。
《绍兴本草》对药物炮制影响药物的寒热属性及毒性记载也很详细。
在药性方面,《绍兴本草》对药物的毒性尤其重视,对《大观本草》29味药物的毒性进行了更改,对《大观本草》与新添药物中的51种药物毒性进行了阐释,对52种药物的毒性进行了补充。
《绍兴本草》现存的371条对药性考订的条文可分为4类:一是赞同保存前代的药性。
作者如果赞同前代本草有关药性之说,则云“当从本经(本经指《大观本草》)”。
如“无食子即没石子是也”“当从本经味苦、温、无毒是矣”。
二是修订错误的药性。
如果对前代所记载药性有不同的意见,则陈述理由,予以校订。
如将荔枝子性“平”改为性“温”,河豚“无毒”改为“有毒”。
三是补充缺失的药性。
对于前代药物性味良毒记载未全者,则予以补充。
如补充金牙(黄牙石)“性平”,增加了花蕊石、石脑油、礞石等药的药性。
四是鉴别矛盾的药性。
前代诸家本草所录药性,存在互相矛盾的情况,但却很少断其是非,该书作者鉴别药性,择善而从。
《绍兴本草》之前的本草著作在记载药物的性味时多不记载产生性味的原因,不同的本草著作记载的药性各不相同,陈陈相因,难以鉴别真伪。
宋代本草著作养生文献综述
宋代本草著作养生文献综述作者:金鹏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年第08期【中图分类号】R6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503-01【摘要】数千年来,历代的中医药学家和养生学家不断地积累和总结流传于民间的养生经验,并著有大量的养生学专著,促进了我国传统养生学的发展。
宋代本草著作里含有大量的养生经验与方法,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挖掘、整理、总结。
【关键词】:本草著作,养生,综述目前,对宋代本草著作的研究还比较少,大概是因为宋代本草卷帙浩繁,大部分养生资料都散在与各篇章节之中,研究起来也较为困难。
现代研究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立足原著,提炼学术思想;另一种是就原著中的一些养生原则结合现代医学,分析其中科学合理的部分加以继承发扬,用以指导现代人的养生实践。
本论文主要是按照第一种方法研究宋代本草养生文献。
1 关于宋代本草著作养生文献的整体研究万方[1]主要研究了《大观本草》命名及早期流传沿革的情况,认为《大观本草》的刊行与政府无关,其易名为大观本草是与当时金方早已流行的宇文虚中跋刊的《政和本草》相区别,并非为北宋政府校刊。
对于本草养生的内容没有做进一步研究,此外尚志钧对辑复了嘉祐本草等大量本草著作,但现在尚没有专门对大观本草养生文献进行研究的报道。
沈肖军[2]主要研究了本草衍义序论中的养生方法,以寇氏“保养之义,其理万计,约而言之,其术有三,一养神,二惜气,三堤疾”,从静养心神、珍惜元气、预防疾病三个方面论述养生方法。
黄幼群[3]认为,本草衍义的学术价值有五个方面:一是指出了前人论述的谬误;二是补充了药物性味功用以及校验的认识;三是提出了许多生药学的辨识特征;四是主张正确认识使用丹药,反对滥服丹石药;五是推动了后世药性理论研究。
于文忠[4]主要研究了《山家清供》的食疗成就以及流派。
通过论述饭、粥、饼、馄饨、羹、菜肴、茶等七类的食疗方法,以及具有治疗、养生保健作用,指出有些食疗的方剂至今在临床上有实用价值。
宋朝的医药与草药中医与药物研究
宋朝的医药与草药中医与药物研究宋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朝代,同时也是中医药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宋朝,医药与草药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中医在药物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文将从宋朝的医药制度、草药的研究与运用以及中医与药物研究方面展开讨论。
一、宋朝的医药制度在宋朝,医药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规范。
当时设立了专门的医官,负责医疗事务的管理与监督。
为了提高医疗水平,宋朝还设立了医学院校,培养了大批有医学专业知识的人才,并推行了世家医药的优势,提高了医学的研究与应用水平。
二、草药的研究与运用宋朝对草药的研究与运用特别注重。
当时的医学家、药学家们广泛收集草药,并进行详细的分类和研究。
他们通过实践与经验,总结出了许多草药的功效与使用方法。
这些研究成果被整理编纂成各种药典和药方,广泛流传并被使用于临床,对推动中药的发展与应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中医与药物研究宋朝是中医药研究的重要阶段之一,中医理论进一步完善,并结合药物的研究与运用。
当时的医学家们通过实践与经验,总结出了许多治疗疾病的方法和配伍原则。
他们将中草药与药物相结合,使得疾病的治疗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
在宋朝的中医药研究中,最著名的是《本草纲目》的编纂。
这部药物学著作由李时中主编,收集了大量的草药和药物,详细记载了它们的性味、功效以及使用方法。
《本草纲目》不仅丰富了中草药的研究与运用,也为后世的医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此外,宋朝的医学家还通过对药物的研究,发现了许多新的药物,丰富了中药的种类和应用范围。
他们还研究了许多制药工艺,提高了药物的质量和效果,为后世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综上所述,宋朝是中国医药与草药研究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医与药物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医药制度得到规范,草药的研究与运用达到了新的高度,中医药与药物研究相结合,促进了中医药的发展与应用。
宋朝的医药与草药研究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代诸家本草
历代诸家本草历代诸家本草《神农本草经》掌禹锡曰︰旧说《本草经》三卷,神农所作,而不经见,《汉书?艺文志》亦无录焉。
汉平帝纪云︰元始五年,举天下通知方术本草者,所在轺传遣诣京师。
《楼护传》称︰护少诵医经本草方术数十万言,本草之名盖见于此。
唐李世等以梁《七录》载《神农本草》三卷,推以为始。
又疑所载郡县有后汉地名,似张机、华佗辈所为,皆不然也。
按《淮南子》云︰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七十毒,由是医方兴焉。
盖上世未著文字,师学相传,谓之本草。
两汉以来,名医益众,张、华辈始因古学附以新说,通为编述,本草由是见于经录也。
寇宗奭曰︰《汉书》虽言本草,不能断自何代而作。
《世本》、《淮南子》虽言神农尝百草以和药,亦无本草之名。
惟帝王世纪云︰黄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定《本草经》,造医方以疗众疾。
乃知本草之名,自黄帝始。
盖上古圣贤,具生知之智,故能辨天下品物之性味,合世人疾病之所宜。
后世贤智之士,从而和之,又增其品焉。
韩保升曰︰药有玉石、草、木、虫、兽,而云本草者,为诸药中草类最多也。
《名医别录》李时珍曰︰《神农本草》药分三品,计三百六十五种,以应周天之数。
梁陶弘景复增汉、魏以下名医所用药三百六十五种,谓之《名医别录》。
凡七卷,首叙药性之源,论病名之诊;次分玉石一品,草一品,木一品,虫兽一品,果菜一品,米食一品,有名未用三品。
以朱书《神农》,墨书《别录》,进上梁武帝。
弘景,字通明,宋末为诸王侍读,归隐勾曲山,号华阳隐居,武帝每咨访之,年八十五卒,谥贞白先生。
其书颇有裨补,亦多谬误。
弘景自序曰︰隐居先生在乎茅山之上,以吐纳余暇,游意方技,览本草药性,以为尽圣人之心,故撰而论之。
旧称《神农本经》,予以为信然。
昔神农氏之王天下也,画八卦以通鬼神之情,造耕种以省杀生之弊,宣药疗疾以拯夭伤之命。
此三道者,历众圣而滋彰。
文王、孔子,彖象、繇辞,幽赞人天。
后稷、伊芳尹,播厥百谷,惠被群生。
岐、黄、彭、扁,振扬辅导,恩流含气。
岁逾三千,民到于今赖之。
中国本草发展历代典籍介绍
中国本草发展历代典籍介绍中国本草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对草本植物以及其他自然物质进行研究,为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本草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先秦时期,以下是对中国本草学发展历代典籍的介绍。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神话集成的一部著作,也是中国古代本草学的早期典籍之一、该书记载了大量神秘生物的形态、功效以及生长环境等信息,为后来的本草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黄帝内经》是中国医学的经典之一,它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其中《素问》篇介绍了大量的草本植物及其应用,对药物性能、配伍和用量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对后世本草学家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本草学典籍。
它是由传说中的中医学奠基人神农氏所撰写的,记载了大量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的药用价值和应用方法。
《神农本草经》对中国本草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草纲目》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中国,它被译成多种外语,并被引用和翻译到欧洲等地。
可以说,《本草纲目》对世界本草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除了上述的主要典籍外,中国本草学还有一些其他重要的典籍,如《唐本草》、《纲目提要》、《本草衍义》等。
这些典籍都对中国本草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总之,中国本草学的发展历代典籍丰富多样,其中《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等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这些典籍不仅记录了丰富的草药资源,还对药物的性能、配伍和用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中医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对这些典籍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药的理论和实践。
历代中医药本草著作简介
历代中医药本草著作简介在浩如烟海的本草典籍和医药文献中,记录着我国人民发明和发展中医药学的宝贵经验和卓越贡献,它既是我国人民的智慧结晶,又是研究和发展中药学的基础。
现将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于下。
一、《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为汉代本草代表作。
该书虽假托传说中的神农而作,但并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而是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补充和完善。
其成书年代虽尚有争议,但不会晚于公元2世纪(东汉末年)。
原书已佚,现存各种版本均系后人考订、整理、辑复而成。
其序例部分简要的总结了药物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服药方法、剂型选择等基本原则,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各论载药365种,以上、中、下三品分类,所记功用大多朴实有验。
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为本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本草经集注》为魏晋南北朝本草代表作。
作者为陶弘景,书成于公元500年左右(南北朝梁代)。
在序例部分除对《本经》条文逐一注释、发挥外,又补充了大量采收、鉴别、炮制、制剂、合药取量、诸病通用药及服药食忌等内容,大大丰富了药学理论。
在各论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将所有730种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7类。
该书全面系统的整理、补充了《本经》,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本草学成就,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三、《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为隋唐时期唐代的本草代表作。
该书是在普查全国药材基础上,由长孙无忌、苏敬等21人共同编撰而成。
书成于公元659年(唐显庆四年),共54卷,载药850种。
书中除本草正文外,还增加了药物图谱,并附以文字说明,开创了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著作的先例。
本书的完成依靠了国际的行政力量和充足的人力物力,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并被今人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比公元1546年问世的欧洲纽伦堡药典《科德药方书》早887年。
该书无论在内容和编写形式上都有新的突破,全面总结了唐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并很快流传于海内外,对后世医药学的发展影响极大。
本草经集注简介
本草经集注简介《本草经集注》是一部古代中药学著作,作者为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
该书对药物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并阐述了各种药物的形态、产地采收、炮制方法以及方剂配伍等相关知识。
下面将分别从七个方面进行简要介绍。
1.药物分类《本草经集注》将药物分为草、木、果、菜、器皿等几大类。
草类药物多用于清热解毒、祛风止痛等;木类药物多用于祛风湿、止泻等;果类药物则具有健脾开胃、润肺止咳等多种功效;菜类药物能够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器皿类药物则多为矿物药,具有镇惊安神、止泻等作用。
2.疾病用药在《本草经集注》中,针对一些常见疾病,列举了相应的药物及配伍方法。
例如对于温病初起,可以使用麻黄、桂枝等发汗解表;对于肺痿、血崩等疾病,则可以使用黄芩、阿胶等药物进行调理;对于胎气不安,可以使用当归、枸杞子等药物进行活血化瘀、养血安胎。
3.药物形态《本草经集注》中详细描述了药物的形态和别名,如丹参、紫参、茹、芝等。
这些药物在形态上各有特点,如丹参的根呈紫红色,故名“紫参”;茹则是指一种有姜蒜味道的草本植物;芝则是一种形如菌菇类的植物等。
这些描述不仅有助于人们识别药物,还能为研究中药的种类和分布提供重要资料。
4.产地采收《本草经集注》还详细介绍了各种药物的产地采收情况。
不同的药物对采收时间、方法以及储存方式都有不同的要求。
例如,有些药物需要在特定的季节采收,有些则需要选择特定的地理环境。
采收方法也各不相同,有些需要用刀割,有些则需要用手摘或用火燎。
同时,储藏方式对药物的质量也有很大影响,一些药物需要晾干或阴干,而另一些则需要在通风干燥处储存。
5.药物炮制《本草经集注》中也简单介绍了药物的炮制方法。
不同的炮制方法会对药物的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陶弘景在书中强调了炮制过程中火候和时间的掌握以及对辅料的选择和用量的控制。
通过炮制可以去除药物的毒性、增强药效,同时还能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6.方剂配伍《本草经集注》中还探讨了方剂配伍的原则和方法。
陶弘景强调应根据疾病的性质、患者的身体状况以及病情的发展趋势来选择合适的配伍方式。
宋朝的医学与中药研究
宋朝的医学与中药研究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而且在医学和中药研究方面也有着令人瞩目的贡献。
宋朝的医学和中药研究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宝贵文化遗产。
一、宋朝医学的基础宋朝医学的基础主要来源于两个朝代,即唐朝和宋朝前期的五代时期。
唐朝是中国古代医学发展的高峰时期,许多医学经典在这一时期产生,为宋朝的医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而五代时期,由于动荡战乱,许多医者流离失所,他们的学问积累和经验对宋朝医学的创新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医学理论的进步在医学理论方面,宋朝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医学著作和思想家。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苏州医师钱乙的《千金方》。
《千金方》系统地总结了前代医学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这部著作对于宋朝医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后世医学家们的重要参考书。
宋朝医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对于虚证和邪证的研究。
传统的医学理论主要注重实证,忽略了虚证和邪证的治疗。
而宋朝的医学家开始关注人体的整体平衡和养生,重视调理和预防,使得医学从单纯的治疗疾病转变为维护健康的学问。
三、中药的研究与应用宋朝是中药研究和应用的黄金时期。
许多重要的中药著作在这个时期产生。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本草纲目》。
这部药物学巨著由医学家、药学家、书法家李时中创作完成。
《本草纲目》汇集了当时一切了不起的药物和经验,不仅对药物进行详细的描述,还对药物的功效、剂量、适应症等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该书成为宋朝以及后世医学家的重要参考书。
除了《本草纲目》,《千金方》和《内外伤辨惑》等其他中药学书籍也在宋朝相继问世。
这些著作不仅进一步丰富了中药学的理论体系,还为后世中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助力。
四、医疗机构与教育宋朝重视医疗机构的建设和发展,大力推动了医学教育的进步。
在宋朝,官办医疗机构和民间医院都得到了发展,为广大民众提供了更好的医疗服务。
此外,宋朝还设立了医学院,培养和选拔优秀的医学人才,为医学的发展和医疗的推进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持。
宋代医学医药与养生的传统智慧
宋代医学医药与养生的传统智慧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不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在医学医药与养生领域也有着独特的传统智慧。
本文将重点介绍宋代医学医药和养生的相关内容,展示这一时期医学发展的特色和贡献。
一、医学医药的发展宋代是中国医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它继承了前朝的医学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发展。
此外,由于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繁荣,医学医药的研究条件和实践经验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为医学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医学理论方面,宋代继承了汉代的传统医学思想,强调了中医中药的疗效和治疗原则。
宋代医学家注重病因的研究,采用了丰富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技术。
例如,李时中的《类经》是一部集诊断、治疗和方剂于一身的重要著作,对后世医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医药实践方面,宋代医药制剂的研发和运用得到了极大的推进。
药物的研制首先依托于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同时也有了更加科学和系统的处方指南。
担任宫廷医生的《太和正音方》和《现代医方》成为了药物发展方面的重要里程碑。
二、养生的智慧除了医学医药方面的发展,宋代还有丰富的养生智慧,这些智慧主要反映在饮食、运动和日常生活习惯方面。
在饮食方面,宋代人提倡饮食清淡,推崇谷物为主,蔬菜和水果为辅。
他们善于利用食材和药材相结合,研究出了很多能够起到养生作用的食谱,如“炒五仁”、“百果饼”等。
此外,宋代人注重饮食起居的调节,避免过量和暴饮暴食的情况,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
在运动方面,宋代人注重身体锻炼,推崇舞蹈、太极拳和太平箭等体育活动。
这些运动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能够舒缓压力,减轻疲劳,提高生活质量。
在日常生活习惯方面,宋代人注重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有规律地生活。
他们推崇清晨起床,早睡早起,并注重保持心境平和,避免过度疲劳和压力。
总结起来,宋代医学医药和养生的传统智慧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中国古代医学体系,为后世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这些智慧所强调的医学理论和养生方法,凸显了与当今医药和养生观念的契合之处。
宋代医药典籍本草纲目与中药学的发展
宋代医药典籍本草纲目与中药学的发展宋代医药典籍《本草纲目》与中药学的发展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医药事业蓬勃发展的时期,众多医药典籍的问世对中药学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李时中所著的《本草纲目》。
本文将从《本草纲目》的编纂意义、内容特点以及对中药学的影响三个方面来探讨宋代医药典籍本草纲目与中药学的发展。
一、《本草纲目》的编纂意义《本草纲目》是李时中在北宋末年编纂完成的一部医药典籍,书中收录了大量的药品,并进行了详细的分类与说明。
其编纂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完善药物分类体系。
在《本草纲目》中,李时中将药物分成动物药、植物药、矿物药等三大类,并对各类药物进行了细致的分类,使人们对药物的归属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其次,归纳总结药物性能。
《本草纲目》对所收录的药物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包括药物的形态特征、功效、用量等方面的内容,使人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各种药物的特点与用法。
最后,传承医药经验。
在编纂《本草纲目》时,李时中刻意收集了大量来自于历代医家的医药知识,使这部典籍不仅是整理医药常识的资料,更是医家们经验的集结。
这一举措不仅对于当时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而且为后世医学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二、《本草纲目》的内容特点《本草纲目》作为一部医药典籍,其内容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详实全面。
《本草纲目》中所收录的药物种类繁多,几乎涵盖了当时已知的各类药物,无论是动物药、植物药还是矿物药,都被列入其中。
同时,对每种药物的描述都非常详尽,包括药物的来源、性味、功效等方面的内容。
其次,系统科学。
李时中在编纂《本草纲目》时,采用了分类整理的方法,将众多药物按照其性质与功效进行细致的划分,使药物之间的联系与特点更加明晰。
这种系统性的编排方式为中药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路与方法。
最后,医药实践导向。
在《本草纲目》中,李时中注重对药物的实际应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不仅对每种药物的功效作出了准确的描述,还对药物的使用方法与剂量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使人们在实际应用中能够更加合理地运用各类药物。
宋朝的医药与养生传统
宋朝的医药与养生传统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不仅文学、艺术方兴未艾,医药与养生传统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传承。
宋朝时期的医学理论崇尚“和合”、“调摄”之道,注重平衡、和谐的养生方式,为后世的医学与养生理论奠定了基础。
一、医学理论的发展宋朝的医学理论主要继承了唐代的经验,同时融合了许多新的见解和方法。
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代表的医药书籍纷纷问世,为后世的医学研究提供了巨大的财富。
在宋代,医学理论逐渐强调调节阴阳、平衡人体健康的观念。
医家常用“阴阳”、“五行”等理论来解释疾病的成因与发展,强调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养生保健的目的。
这种医学观念对中国后世的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最重要的医学家之一是苏州的孙思邈,他的医学著作《备急千金要方》成为了当时医学界的重要参考书。
孙思邈提出了“致良知、端正心情、愉悦自乐、勿过劳伤神”等理念,强调心理因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他的医学理论注重平衡、和谐,为后来的医学与养生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二、养生的重要性宋朝是一个文人荟萃的时期,许多文人士大夫对养生十分关注。
他们认为养生不仅是身体健康的保障,也是文学、艺术创作的基础。
于是,许多重要的养生著作问世,如陆九渊的《养生范》、吴昆的《养生全书》等,为后世的养生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宋代的养生理论注重颐养性命,强调心身的平衡与调和。
他们主张适度的锻炼,重视饮食调理,并倡导养性养情。
文人们常常通过诗词、绘画来表达自己的养生观念,以此来调节自己的心情,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三、医食同源的养生理念宋代人对食物的研究十分重视,他们认为食物与药物有着密切的关系,将医学与食物相结合。
医食同源的理念成为当时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代的饮食文化十分丰富多样,以淮扬菜、苏州菜、宫廷菜等为代表的精美菜肴广受欢迎。
这些菜肴不仅味道鲜美,还有一定的药膳功效,通过调理食物的烹饪方法,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许多医家也将药物与食物相结合,提出了许多食疗方案,如蜜糖、红枣、黄酒等都被广泛应用于食疗与养生中。
宋代医药学本草纲目与中医药的发展
宋代医药学本草纲目与中医药的发展宋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医药学的发展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宋代医药学本草纲目是当时医药学领域的重要著作,对中医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宋代医药学本草纲目与中医药的发展之间的联系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一、宋代医药学本草纲目的产生本草纲目是由明代李时中所著,此书汇集了前人对药物的相关记载,系统地整理了药物的种类、功效和应用。
宋代医药学家以本草纲目为参考,不断丰富和改进药物的配方,并通过实践验证药物的疗效。
这一时期,医药学为了满足现实需求,推动了医学的进一步发展。
二、宋代中医药的发展宋代是中医药学的重要时期,许多重要的医学著作在这一时期完成。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
《伤寒杂病论》是由张仲景所著,系统总结了治疗感冒和肠胃疾病的经验。
而《金匮要略》由张仲景的弟子汤岐所撰写,收集了当时的医疗经验,并对病因和治疗方法进行了系统性的整理。
三、宋代医药学本草纲目与中医药的关系宋代医药学本草纲目为宋代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本草纲目对药物的分类和功能进行了清晰的整理,为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提供了方便和指导。
医生们根据本草纲目对各种药物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提高了中医药的疗效。
四、宋代医药学本草纲目与中医药的传承宋代医药学本草纲目的影响并没有止步于宋代,而是对后世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代的李时中进一步完善了本草纲目的内容,使其成为明代医学的重要参考书。
而清代的本草纲目更是对中医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
至今,本草纲目仍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对中医药的研究和实践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五、总结宋代医药学本草纲目是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著作,对中医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整理了药物的经验,也推动了中医药的研究和实践。
本草纲目成为后世医学的重要参考,对中医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我们应该继续学习和传承这一宝贵的医药遗产,使中医药继续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神农本草经》上品药养生文化研究
陕西中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神农本草经》上品药养生文化研究姓名:吕有强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医医史文献学指导教师:李亚军20100401中文摘要目的通过研究《神农本草经》养生内涵,第一,分析研究本草养生文化与诸子百家养生文化之渊源;第二,《神农本草经》养生文化之特性表现;第三,《神农本草经》养生文化对后世中医药学及其发展的影响和贡献。
方法本文以尚志钧之《神农本草经校注》为底本,首先,通过梳理先秦及两汉时期养生文化脉络,研究诸子百家养生文化对中药学奠基性著作《神农本草经》的成书和体例产生的影响;其次,通过分析《神农本草经》上品药的文本内容,研究中国养生文化在其中的具体体现;再次,通过对后世本草代表性著作中有关问题的探讨,揭示以《神农本草经》为发端的本草养生文化对后世养生学及民俗文化的影响。
结果通过结合养生学、文化学及统计方法,整理出《神农本草经》120味上品药中最常见的功效,这些功效多为养生类功效,如轻身、延年、不老、神仙、益气、养精、安神等。
由此可见,在两千多年前成书的《神农本草经》已经认识到了本草养生的重要作用,并将养生作用列在治病之前,这对后世的方剂学配伍学,临床治疗学和养生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同时,本草养生文化还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影响深远。
结论通过对《神农本草经》上品药的文献学,文本学和文化学三方面的考据和分析,认为《神农本草经》在成书之时以上品养命,中品养性,下品治病为序排列药物,首重养生,是中医本草养生文化之起始发端之著作。
这种养生文化对后世中药学、方剂学乃至整个中医药学及其发展和中国文化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本草养生文化还成为中国民俗文化的一部分,为炎黄子孙的延续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神农本草经;上品药;养生;文化Study on the Culture of Health Preserving of Drugs in Top Grade in "Shennong's Classic of Materia Medica"PurposeOn deeply studying "Shennong's Classic of Materia Medica",First,to tpace the source of the culture of health preserving of metira medica and Hundred School of thought;Second,to analys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lture of health preserving in Shennong's Classic of Materia Medica;Third,to understand its impact and contribution on the later development of Chinsese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WaysThis paper is borsed on ShangZhijun's "The Revision and Cannotation of Shennong's Classic of Materia Medica". First of all,classify the culture of health preserving before Qin and during Han dynasties to research the influence of the culture of health preserving of the Hundred Schools on the production and stylistic rules and layout of the foundamental work in Chinese pharmacology----Shennong's Classic of Materia Medica,And the,analyse the contexts about at the top grade in Shennong's Classic of Materia Medica,to research how Chinese Culture of health preserving in it.In addition,discuss the corresponding problems recorded in later representative works to reveal the effect of the culture of health preserving initiated by "Shennong's Classic of Materia Medica".ResultsSumming up several most valuabte functions of 120 sorts of drngs in top grade in "Shennong's Classic of Materia Medica",by Integrating the science of preserving health ,culture and statistical method Most of these functions refer to preserving health,such as reducing body weight,promoting life,not becoming old,immortal invigorating Qi,preserving essence.Smoothing the nerves and so on Accordingly, Shennong's Classic of Materia Medica,compiledin two thousand years ago,had recognized the importance of health preserving of materia and gave priority to had preserving rather than treating diseases.This had an great eff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 of prescription,compatitility of medicine,science of preserving health and therapeutics in later arges.Health preserving of materia medica is also recorded in latter materia medica works, the culture of health preserving of materia medica permeats though all the aspects of lifeConclusionBy text researding and analysing the philogy,textology and culture about drugs in top grade in Shennong's Classic of Materia Medica ,I've learned that this work lists druas as the order of drugs in top grade preserving life,in middle grade cultivating disposition, in low grade treating diseases,which fisting emphasize presrving health and is the initial work of the culture of health preserving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sunch kind of culture has great impact on later development of pharmocology,study of prescription and the whole field of TCM,even Chinese culture.Meanwhife,the culture of health preserving of materia medica is part of Chinese folk culture which contributes a lot to decendants of the Yan and Huag Emperas.Key words:Shennong's Classic of Materia Medica;top grade medicine; health;cultureAuthor:LvYouqiangTutor: LiYajun陕西中医学院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个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无抄袭及编造行为。
宋朝时期本草著作《新编类要图注本草》
宋朝时期本草著作《新编类要图注本草》书名:《新编类要图注本草》编著:宋.唐慎微.寇宗奭撰年代:宋末元初建安余彦国励贤堂刊本页卷:1086页42卷大小:2850M简介:《新编类要图注本草》是北宋两部重要的本草学著作《大观本草》(唐慎微撰)和《本草衍义》(寇宗奭撰)的删略合编本。
全书分四十二卷,目录一卷,序例五卷,分为玉石、草、木、人、兽、禽、虫鱼、果、米谷、菜部。
此为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宋末元初建安余彦国励贤堂刊本。
此书托名宋寇宗奭编撰,又题为南宋许洪、刘信甫校正。
此书实为《大观本草》、《本草衍义》合编删节本。
分部顺序虽与《大观本草》相同,然药味已减其四分之一,药图亦删去437 幅。
前 5 卷为序例,后 42 卷为各论。
诸药条文虽不出《大观本草》、《本草衍义》二书范围,然文字顺序却多有更变,内容亦趋于芟汰。
其书名虽称“类要”,然因编纂无例,标注不明,颇遭后世垢评。
日本冈西为人称此书乃书贾为营利而刻之俗本。
今有南宋建安余彦国励贤堂本。
此后以本书为祖本,又续有《新编证类图注本草》、《类编图经集注衍义本草》、《图经衍义本草》等同类书刊行。
此本正文著录之本草,每品绘图,并注所产之地。
药品用阴文标示,本经作大字。
此本所引书目甚众,如《抱朴子》、《神仙传》、《雷公衍义》、《药性论》、《青霞子》、《子母秘录》、《外台秘要》、《千金方》、《千金翼方》、《孙真人食忌方》、《斗门方》、《十全传救方》、《圣惠方》、《经效方》、《刘禹锡传信方》、《崔氏方》、《肘后方》、《王氏博济方》、《简要济众方》、《孙用和方》、《御药院方》、《灵苑方》、《百一方》等等。
此外,凡经、史、子、集中有相关者,大抵甄录。
《序例》五卷,乃系《补注总诀》、《本草图经序》、《开宝重定序》、《唐本序》、《亮陶隐居序》、《序例》、《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序》、《雷公炮炙论序》、《衍义总序》、《序例》、《序例》等。
《新编类要图注本草》,宋.唐慎微.寇宗奭撰,宋末元初建安余彦国励贤堂刊本。
北宋本草学的特点及影响
北宋本草学的特点及影响
【摘要】:中国本草学在北宋进入了兴盛期,《开宝本草》《嘉祐本草》《本草图经》等官修本草皆为雕版印刷,实现了本草传播形态的大转换,确立了以经史百家文献证药的原则,并且出现了药图与解释文字并行的新格局。
北宋唐慎微《证类本草》吸收了官修本草的优点,并有所发展,在收录药物的种类、新征引文献的数量、新附方剂的数量、编撰的水平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上,都远超前人,成为此期本草学的巅峰之作。
这其中既有唐氏的编撰之功,亦受到北宋尚医风气、蜀文化以及理学的潜在影响。
《证类本草》是我们观察北宋本草学特点的重要"标本"。
《证类本草》征引不同学科的文献来佐证药物,体现出中国本草学多学科交叉的融通性;该书"以方证药""以小说证药"的大量实践,反映了中国本草学寻求新变的崭新格局;而该书严谨的注释体例,反映出北宋本草学的规范性特点。
《证类本草》在广泛征引诸种学科文献的同时,未加辨析,一些夸张失实、幻想性质的文献夹杂其中,这又反映出北宋本草学的理性尚存在不足。
《证类本草》是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的蓝本,前者在药物种类及文献辨析上,逊于后者,但比后者更具文献参校及辑佚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宋代本草著作养生文献综述
作者:金鹏
作者单位:252300,山东省阳谷县食品药品监管局
刊名:
健康必读(下旬刊)
英文刊名:Jiankang Bidu
年,卷(期):2012(8)
1.万方关于《大观本草》及其早期流传沿革考的命名 1982(06)
2.沈肖军《本草衍义》中的养生方法 2002(06)
3.黄幼群;颜正华论《本草衍义》的学术价值 1987(05)
4.于文忠《山家清供》的食疗特点 1991(03)
5.张海震;于春风浅论山家清供中菜肴中菜肴制作特点与饮食养生思想 2008(09)
6.卢多逊;李昉;尚志鈞开宝本草 1998
7.唐慎微;尚志鈞证类本草 1993
8.李时珍本草纲目 1963
9.陈衍;郑金生南宋珍惜本草三种 2007
10.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 2004
11.杨守敬;张雷日本访书志 2003
12.陈直;陈可冀;李春生养老奉亲书 1988
13.陈直原;元·邹铉增寿素养老新书 2007
14.忽思慧饮膳正要 2007
本文链接:/Periodical_jkbd-x201208729.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