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立案条件及注意事项
民事纠纷如何起诉
民事纠纷如何起诉去法院起诉怎么起诉法律常识:法院立案的程序:1、对当事人提交的材料,法院应当一律接收、出具书面凭证并注明收到日期。
对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自诉应当当场予以登记立案;对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自诉,人民法院应当予以释明。
2、如果当事人提交的材料不符合要求,法院应当一次性书面告知补正的期限及内容,当事人在指定的期限内补正的,人民法院决定是否立案的期间,自收到补正材料之日起计算,当事人在制定期限内没有补正的,退回诉状并记录在册;坚持起诉的,裁定或者决定不予受理、不予立案。
经补正仍不符合要求的,裁定或者决定不予受理、不予立案。
3、法院收到材料后不能当场判定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对民事、行政起诉,应当在收到起诉状之日起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在法定期间内仍然不能判断起诉是否符合法律条件的,应当先行立案。
4、并非所有的案件都能立案,例如违法起诉或者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涉及危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危害国家安全的;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的以及所诉事项不属于人民法院主管的。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四十四条对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的行政案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先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先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四十九条提起诉讼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一)原告是符合本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二)有明确的被告;(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四)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民事诉讼程序起诉是怎样的民事诉讼程序起诉是怎样的民事诉讼程序共有七个特征,分别是:公权性、强制性、程序性、特定性、自由性、规范性与正当性。
它的规范性主要表现在起限制了法官的恣意,满足了国家和社会维护统一的法律秩序的要求。
一、案件属于受诉人民法院的管辖范围。
民事立案指南
民事立案指南为方便当事人诉讼,提高人民法院立案审查的工作效率,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立案工作的暂行规定》及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现将各类案件立案条件公布如下:一、第一审民事案件立案条件:1、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应当提交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规定的起诉条件的材料,配合人民法院搞好立案规范化管理。
2、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提交起诉状的规范性要求:(1)当事人基本情况:当事人为自然人的写明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民族、职业、工作单位和住所;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写明名称全称、住所、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的姓名和职务;为无民事诉讼行为能力人的,写明法定代理人的基本身份情况;(2)诉讼请求:要求简洁、明确、具体;(3)事实及理由:清楚、简明,与诉讼请求相关联;(4)起诉状份数:正本一份,副本按被告及第三人数额提供相应份数;(5)起诉状书写:用蓝黑或黑色钢笔、签字笔书写或打印;(6)签名或盖章:原告为自然人的,正副本均由本人签名;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盖单位公章;为个体工商户的,以营业执照登记的业主作为原告并签名。
原告签名或盖章后注明具状日期。
3、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应当提交当事人的身份证明,并填写法院专递地址确认书、当事人信息登记表和证据清单。
原告为自然人的,应提交居民身份证复印件并携带原件进行核对;为单位的,应提交加盖公章的营业执照复印件和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身份证明书各一份。
原告是无民事诉讼行为能力人的,应提交原告与其法定代理人的身份关系证明。
4、以公民住所地确定管辖,公民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起诉时应当提交住所证明。
由被告(或原告)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确定管辖的案件,应提交由派出所或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出具的证明被告(或原告)在管辖法院辖区至起诉时已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证明或暂住证。
5、起诉时有委托代理人的,应当提交委托人签名或盖章的授权委托书原件,应写明委托权限和期限,委托权限为全权代理的,应当写明具体的授权事项,否则视为一般代理。
民事诉讼怎么立案?
民事诉讼怎么立案?(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用法律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对于当下的人们而言,不再只是一个口号。
面对纷繁复杂的纠纷,面对自己权益受损时,法律不得不说是保护自己权益的一个有力武器。
那么,▲民事诉讼怎么立案呢,需要哪些材料呢?接下来,小编将为大家详细介绍民事诉讼立案的法律知识。
▲一、起诉状。
必须由原告本人签名(原告是法人的,加盖公章并由法定代表人签名),起诉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交副本,例如被告是两人,起诉状共提供三份,法院留一份,给二被告各送达一份。
▲二、主体资格证明。
原告是自然人的应提供身份证原件(经与复印件核对后退还原告)、复印件一份,原告是法人的应提供营业执照、单位代码证书复印件一份,并加盖公章,并提供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书一份。
其他组织应提交证明其有效成立的法律文件复印件。
下列人员或组织以原告身份提起民事诉讼,还应提交下列材料:1、清算组(人)、信托监察人、遗产管理人、遗嘱执行人、失踪人财产代管人代权利主体起诉的,应提交具有上述身份的证明材料复印件;2、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七条的规定,利害关系人起诉要求确认他人婚姻关系无效的,应提交其与婚姻当事人为近亲属关系的证明材料复印件;3、诉讼代表人提起诉讼的,除提交全部原告身份证明材料复印件外,还应当提交其他共同原告推选其为诉讼代表人的证明材料。
▲三、起诉证据材料。
起诉时证据材料应该提供复印件,原件等开庭时再提供。
下列案件,原告应当附有相应的起诉证据:1、劳动争议案件、人事争议案件,应当提交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书、人事争议仲裁裁决书的复印件或者仲裁机构作出的不予受理的书面裁决、决定或通知的复印件;2、按照管辖协议起诉的案件,应当提交书面管辖协议复印件;。
民事立案要点与技巧
民事立案要点与技巧
民事诉讼立案,是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也是解决民事纠纷的有效途径。
要想取得好的实效,对于当事人来说,需要正确的立案要点及立案技巧。
一、确立当事人的身份
要确定提起诉讼的当事人的身份,比如诉讼人、被诉讼人、被申请执行人、申请再审的上诉人、被申请再审的被上诉人等。
二、清楚纠纷的事实
要把纠纷的事实清楚的描述出来,要把求偿诉讼要求内容,比如主张根据什么条款(包括合同、法律条款或行政法规等)求偿,什么金额,什么原因要求求偿,描述清楚,这样便于人们了解这案件的背景。
三、立案材料准备
要在立案时,把有关细节准备好。
比如要把有权提起诉讼的权利凭证准备好,比如有关合同,有关财产的证明材料,及收集有关当事人的证明材料。
如果有必要的话,还应准备第三人的证明材料。
四、把握立案时机
要注意把握好立案的最佳时机,尤其是涉及诉讼时效的案件,如劳动争议案件、经济纠纷案件等,一定要把握好立案的最佳时机,不要延误诉讼时效。
五、分析受理条件
在立案时要对受理条件有一个清楚的分析,以便于加快受理程序和审结案件的进程。
六、法律意见书的准备
要根据上面的要点准备法律意见书,要把当事人的身份,纠纷的事实及其依据,立案及受理的条件等要点综合起来。
同时,审慎评估案件的胜算可能性,以便在受理时做出明智的决定。
总之,民事诉讼立案要点与技巧是要把各个要点及技巧结合起来,以正确的姿态应对纠纷,解决纠纷,维护个人的权益。
民事纠纷立案标准
民事纠纷立案标准民事纠纷是指个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民事关系中发生争议,需要通过司法途径解决的情况。
民事纠纷的立案标准是指符合一定条件的纠纷可以被法院受理并立案处理的规定。
下面将从立案的条件、程序和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立案条件。
1.争议金额达到一定标准。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对于民事纠纷的立案,争议金额需要达到一定标准,具体金额标准由各地人民法院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水平而定,一般为一定金额以上的纠纷才能被受理。
2.具备诉讼资格。
当事人必须具备诉讼资格,包括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诉讼行为能力和诉讼权利能力。
3.合法的诉讼请求。
诉讼请求必须是合法的,具有明确的请求对象和请求内容,符合法律规定。
二、立案程序。
1.提起诉讼。
当事人可以通过书面形式或者口头形式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提交诉讼状和相关证据材料。
2.法院受理。
法院在收到诉讼材料后,经过审查符合立案条件的,便会受理案件,并通知对方当事人。
3.立案登记。
法院对受理的案件进行立案登记,并发出立案通知书,告知当事人案件的立案情况和相关程序。
4.调解程序。
在立案后,法院会进行调解程序,协助当事人协商解决纠纷,如果调解成功,可以达成和解协议。
5.审理程序。
如果调解不成功,法院将进入审理程序,依法进行庭审,听取双方当事人的意见和证据,最终作出裁决。
三、注意事项。
1.合理维权。
当事人在遇到民事纠纷时,应该合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寻求法律援助或者律师代理,提高诉讼的成功率。
2.充分准备证据。
在提起诉讼前,当事人需要充分准备相关证据材料,确保案件的事实清楚、证据充分。
3.遵守法律程序。
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需要遵守法院的调解和审理程序,积极配合法院的工作,不得擅自中断或者拖延诉讼程序。
4.尊重裁判结果。
无论诉讼结果如何,当事人都应该尊重法院的裁判结果,遵守法律规定,不得擅自上诉或者变相抗拒执行。
综上所述,民事纠纷的立案标准是一个比较严格的程序,当事人在遇到纠纷时需要了解相关的诉讼条件和程序,合理维权,遵守法律规定,最终实现合法权益的保护。
民事诉讼法的程序与规则
民事诉讼法的程序与规则民事诉讼是解决民事纠纷的重要途径,而民事诉讼法则是规范这一过程的法律规范。
本文将介绍民事诉讼法的程序与规则,帮助读者了解民事诉讼的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
一、起诉与受理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首先需要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就是起诉。
起诉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如当事人适格、有明确的被告、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等。
起诉时,当事人需要提交起诉状和相关的证据材料。
人民法院在收到起诉状后,会对起诉进行审查,决定是否受理案件。
如果案件符合受理条件,则立案处理;如果不符合条件,则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
二、法庭调查与证据规则法庭调查是民事诉讼的重要环节之一,当事人需要在法庭上出示证据,以证明自己的主张和对方的过错。
在这一过程中,证据规则得到了广泛应用。
证据规则是指证据的收集、保存、质证、认证等方面的规则,是保障公正审判的重要手段。
在法庭调查中,当事人需要按照法律规定的顺序和方式出示证据,并接受对方的质证。
法庭也会对证据进行核实和认证,以确定证据的证明力和可信度。
三、法庭辩论与调解法庭辩论是当事人表达意见、阐述观点、反驳对方观点的过程。
在辩论中,当事人需要遵循法律规定的程序和规则,不得恶意攻击对方的人格和财产等。
辩论结束后,当事人可以进行调解。
调解是民事诉讼中解决纠纷的一种方式,是指在法院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通过协商和让步,达成和解协议的过程。
在调解中,法院会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和当事人的意愿,采取适当的调解方式和手段,促进双方达成和解。
四、判决与执行在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结束后,法院会根据事实和法律作出判决。
判决是法院对案件的最终处理结果,具有法律约束力。
当事人需要履行判决,否则可能会面临强制执行的风险。
在执行过程中,当事人可以提出上诉、申诉等权利救济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同时,法院也会依法对执行过程进行监督和审查,确保执行公正、公平、合法。
总之,民事诉讼法的程序与规则是保障公正审判、解决民事纠纷的重要手段。
民事案件立案须知
民事案件立案须知一、民事一审立案须知:(一)《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1、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2、有明确的被告;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4、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二)《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条规定,应当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
书写起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起诉,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并告知对方当事人。
(三)《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一条规定,起诉状应当记明下列事项:1、原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2、被告的姓名、性别、单位、住所等信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姓名、住所等信息;3、诉讼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与理由;4、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四)《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四条规定,对下列起诉,分别情形予以处理:1、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告知原告提起行政诉讼;2、依照法律规定,双方当事人达成书面仲裁协议申请仲裁、不得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告知原告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3、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由其他机关处理的争议,告知原告向有关机关申请解决;4、对不属于本院管辖的案件,告知原告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5、对判决、裁定、调解书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案件,当事人又起诉的,告知原告申请再审,但人民法院准许撤诉的裁定除外;6、依照法律规定,在一定期限内不得起诉的案件,在不得起诉的期限内起诉的,不予受理;7、判决不准离婚和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判决、调解维持收养关系的案件,没有新情况、新理由,原告在六个月内又起诉的,不予受理。
(五)《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三条规定,人民法院收到起诉状或者口头起诉,经审查,认为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认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裁定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民事诉讼流程
民事诉讼流程一、立案阶段(一)起诉1. 起诉条件:原告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有明确的被告,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属于人民法院受理范围及管辖。
2. 起诉材料:起诉状、身份证明、相关证据材料等。
3. 递交法院:将上述材料递交至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
(二)受理1. 审查:法院对起诉材料进行审查,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在七日内立案;不符合的,应告知原告不予受理的理由。
2. 通知:立案后,法院在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并告知其提交答辩状。
二、审理前准备(一)答辩1. 答辩期限:被告自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答辩状。
2. 答辩内容:针对原告的诉讼请求及事实理由进行反驳或承认。
(二)举证与交换证据1. 举证期限:当事人应在法院指定的期限内提供支持其主张的证据。
2. 证据交换:双方当事人在法院主持下相互交换已收集到的证据材料。
(三)庭前会议1. 目的:明确争议焦点,促进和解或为庭审做准备。
2. 内容:讨论案件事实、证据、法律适用等问题。
三、开庭审理(一)宣布开庭1. 核对身份:确认到庭人员身份。
2. 宣布纪律:宣读法庭规则。
(二)法庭调查1. 原告陈述:原告陈述诉讼请求及事实依据。
2. 被告答辩:被告进行答辩。
3. 举证质证:双方出示证据并互相质询。
(三)法庭辩论1. 顺序:先由原告发表意见,再由被告反驳,依次循环。
2. 重点:围绕争议焦点展开。
(四)最后陈述1. 原告:总结陈述,强调诉求。
2. 被告:总结陈述,反驳或承认。
四、宣判与执行(一)宣判1. 时间:当庭宣判或定期宣判。
2. 形式:口头宣告判决结果或发送书面判决书。
(二)上诉1. 权利:不服一审判决的,可以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提起上诉。
2. 程序:向上级人民法院提交上诉状及相关材料。
(三)执行1. 自动履行:判决生效后,义务人主动履行判决内容。
2. 申请执行:义务人未履行时,权利人可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民事诉讼程序的基本步骤和诉讼注意事项
民事诉讼程序的基本步骤和诉讼注意事项民事诉讼程序是指当一方民事主体依法提起民事诉讼后,经过一系列法律程序,以解决和调整各方争议的一种司法机构处理争议的方式。
本文将介绍民事诉讼程序的基本步骤和一些诉讼注意事项。
一、民事诉讼程序的基本步骤1. 提起诉讼:当一方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起诉材料包括起诉状和相关证据。
2. 受理案件:人民法院在收到起诉材料后,将依法审查材料,符合立案条件的将受理案件。
3. 调解和裁定:人民法院在受理案件后,可以进行调解。
如果达成调解协议,法院将制作调解书,案件终结;如果无法达成调解协议,法院将裁定开庭审理。
4. 开庭审理:法院将依法通知诉讼各方参加庭审。
在庭审中,各方可以陈述自己的意见,提交证据,并进行质证和辩论。
5. 判决或裁决:经过庭审后,法院将做出最终的判决或裁决。
判决或裁决书是法院对民事争议作出的决定,并具有法律效力。
6. 执行判决或裁决:当判决或裁决生效后,如果对方一方不履行义务,申请执行人可以向法院提出申请执行。
二、诉讼注意事项1. 权利保护意识:在诉讼程序中,当个人或单位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当及时向法院提起诉讼,维护自己的权益。
2. 事实证据准备:在诉讼过程中,各方需要准备相关证据以支持自己的主张。
证据应具有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
3. 法律援助申请:对于经济困难或者其他无法自行承担诉讼费用的当事人,可以向法院申请法律援助。
4. 聘请律师:民事诉讼程序中,当事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是否聘请律师代理,提供法律咨询和代理诉讼。
5. 日期和期限的注意:在民事诉讼程序中,各方需要注意起诉时效、应诉期限等法定期限,以免对自己的权益产生不利影响。
6. 诚信原则:在诉讼程序中,各方应当遵守诚实信用原则,不得捏造事实、隐瞒真相,保持良好的诉讼道德。
7. 判决的执行:当判决或裁决生效后,对方不履行义务的,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确保判决得到有效执行。
民事诉讼法立案规定
民事诉讼法立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是我国民事诉讼的基本法律,为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规定了立案的条件和程序。
以下是对该法律关于立案规定的简要解释:一、立案条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两十二条的规定,民事诉讼的立案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当事人主体。
立案的当事人应为具有诉讼权利能力和诉讼行为能力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2. 诉讼对象。
立案的诉讼对象可以是具有法律行为能力且享有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3. 争议。
立案的诉讼应当是因民事关系引发的争议。
4. 法定管辖。
立案的诉讼应当按照法律规定在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
二、立案程序在保证立案条件的前提下,立案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起诉。
当事人根据自己的主张和请求,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诉讼。
起诉应当符合法定形式,并携带相关证据和材料。
2. 受理。
法院在接到起诉材料后,经过审查,符合立案条件的将立即受理案件,通知当事人进行裁决书签收,并向对方当事人送达起诉状。
3. 指定审判员。
法院经受理后,指定具有民事审判权的法官进行审理。
法官依法组织调查取证,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辩论。
4. 审查调解。
在立案受理后,法院可以根据案件的性质,经双方当事人同意,进行调解。
调解不成,继续审理;调解成功,制作调解书并生效。
5. 决定期限。
法院应当在受理之日起5日内决定是否立案,并在3日内通知当事人。
三、立案救济措施法院对立案决定不服的当事人可以依法向上级法院提起上诉,并且应当在10日内向原审法院提出书面上诉状。
对于符合条件的案件,当事人还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综上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对民事诉讼的立案规定非常清晰明确。
只有当事人符合立案条件,并且按照立案程序提起诉讼,法院才能受理并审理相应案件。
立案规定的目的是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确保诉讼的公正和合法性。
遵守立案规定,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民事起诉法院立案条件有哪些
Life is a circle. Some people have not walked out of the circle drawn by fate for a lifetime. He just doesn't know that every point on the circle has a soaring tangent.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民事起诉法院立案条件有哪些导读: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规定,民事起诉和受理必须符合以下条件:1、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2、有明确的被告。
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规定,民事起诉和受理必须符合以下条件:1、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含义是指与起诉案件的诉讼标的有直接有利害关系,或者说,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身权、财产权利或其他权益直接遭到他人的侵害或者直接与之发生了权利、义务归属的争执。
2、有明确的被告。
所谓明确的被告,是指原告起诉必须明确指出被告是谁,也就是要明确谁侵害了他的民事权益,或者谁与原告发生了民事权益的争议。
但是需明确的一点是,法律只要求“有”明确的被告,而不论所列的被告是否适格,也就是说即使当事人告错了人,在立案阶段,法院不进行审理和查明,因此,并不妨碍诉讼的成立。
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有具体的诉讼请求,是指原告要求人民法院予以确认或保护的民事权益的内容和范围应当明确、具体,请求人民法院保护什么、支付什么、反对什么、确认什么等应清楚、明白,不能模棱两可。
事实和理由是指原告必须向人民法院陈述的“案件事实”和“证据”以及支持该诉讼请求的理由。
法律要求原告持有事实理由,就是要求原告说明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发展、变更、消灭的情况及所持的观点、理由,并提供有关证据。
至于原告的理由是否成立、证据是否充分、确凿,法院在立案审查阶段不问。
民事诉讼中的立案与受理
民事诉讼中的立案与受理民事诉讼是社会治理中重要的法律手段,它为当事人提供了一种解决纠纷的途径。
在民事诉讼中,立案与受理是其中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重点探讨民事诉讼中的立案与受理,包括其定义、程序、条件和相关注意事项。
一、立案立案是指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由法院依法受理,并组织法官进行案件验证和审查的过程。
它是民事诉讼程序的第一步,具有重要意义。
1. 立案条件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立案的条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具备诉讼主体资格和诉讼权利的当事人;(2)具备起诉请求和事实依据的诉讼请求;(3)符合诉讼条件和诉讼时效;(4)符合法定的法院管辖范围。
只有当案件符合上述条件时,法院才会受理案件并予以立案。
2. 立案程序一般情况下,立案程序如下:(1)当事人通过书面方式向法院提出诉讼申请;(2)法院收到诉讼申请后,组织法官进行立案审查;(3)立案审查主要包括对诉讼请求、诉讼主体资格、诉讼条件等方面进行审核;(4)经过立案审查后,法院会发布立案决定书,决定是否受理该案件。
二、受理受理是指法院接受当事人的诉讼申请,并开始对案件进行审理和调解的过程。
与立案类似,受理也是民事诉讼程序中的重要环节。
1. 受理条件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案件的受理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案件符合法定受理范围;(2)案件符合法律规定的管辖原则;(3)当事人提交的材料和证据齐全、完整;(4)其他法定受理条件的具备。
只有当案件符合上述条件时,法院才会正式受理该案件。
2. 受理程序受理程序一般如下:(1)当事人提交完整的诉讼材料和证据;(2)法院工作人员对材料进行初步审查;(3)经过初步审查合格后,法院会向当事人发出受理通知书;(4)法院会安排庭审时间,并通知当事人参加庭审。
在庭审过程中,法院将对案件进行审理、调解或者判决。
三、其他注意事项1. 司法助理的作用在立案与受理阶段,司法助理在办案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负责协助法官进行立案审查、材料整理和庭审准备工作,保证案件的顺利进行。
提起民事诉讼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提起民事诉讼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每个⼈活在这个社会上,总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发⽣,⼀旦⼈们发⽣了什么⽭盾就要及时解决,如果解决不了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通过法律⼿段维护⾃⾝权益。
但是就是不知道提起民事诉讼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下⾯就由店铺⼩编为⼤家解答。
⼀、提起民事诉讼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提起民事诉讼应当具备以下条件:1.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或者其他组织。
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是指民事纠纷的⼀⽅当事⼈,争议的权利义务直接影响该公民、法⼈或者其他组织的民事权益。
间接受本案影响的⼈,⾮依法律规定,不得向纠纷的⼀⽅当事⼈提起诉讼。
2.有明确的被告。
即原告必须指出被诉对象是谁,是某公民、某单位,还是某公司、企业。
没有明确的被告,法律关系⽆法证实,⼈民法院也⽆从开始审判活动。
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诉讼请求指当事⼈通过诉讼想要达到的⽬的。
《民事诉讼法》第⼀百⼀⼗九条起诉条件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和其他组织;(⼆)有明确的被告;(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四)属于⼈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民法院管辖。
⼆、提起民事诉讼要提交什么材料1、起诉状⼀份并按被告的⼈数提供副本。
起诉状正本和副本均必须提供原件,原告为个⼈的必须亲笔在具状⼈⼀栏中签名,原告为单位的,由法定代表⼈(或负责⼈)签名并加盖单位公章。
2、主要证据材料,并按被告的⼈数提供副本(复印件)。
包括下列证据:(1) 证明原告诉权的证据;(2) 证明原、被告之间存在起诉的民事法律关系的证据;(3) 证明原告所诉事实、理由存在的证据;(4) 其他可⽀持原告诉讼请求的证据。
3、原、被告的⾝份证明:(1)原告为个⼈的,提供⾝份证复印件,必要时提供原告的户籍证明;被告为个⼈的,提供其户籍证明或暂住证明;(2)原告为单位的,提供其营业执照复印件、法定代表⼈⾝份证明书原件;被告为单位的,提供其⼯商登记证明。
民事一审案件立案实务指南
民事一审案件立案实务指南一、起诉条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起诉应当符合以下条件:1、提起诉讼的人,即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1;2、有明确的被告;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事实是指发生纠纷的简要过程,理由是指支持诉讼请求的事实和法律依据;4、案件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二、确定管辖民事一审案件确定是否属于受诉人民法院管辖的一般步骤为:1、确定是否属于人民法院主管范围;2、确定是否属于受诉人民法院级别管辖;3、确定是否存在专门管辖或者集中管辖的情形;4、确定是否属于受诉人民法院地域管辖。
确定地域管辖的优先级顺序是专属管辖>协议管辖>特殊地域管辖>一般地域管辖。
关于重庆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民商事案件管辖标准的相关规定,详见《民商事案件管辖指引》。
三、材料清单1法律有特别规定的除外。
当事人提起民事一审诉讼的,应提交以下材料:1、起诉状正本和与被告及其他当事人人数相符的副本;2、证明原告主体资格的材料;3、具体明确的足以使被告与他人相区别的姓名或者名称、住所等信息;4、与诉讼请求相关的证据或者证明材料;5、委托起诉的,还应提交授权委托书、代理人身份证明等相关材料;6、送达地址确认书。
四、要点提示1、起诉状要点提示(1)原告为自然人的,起诉状应载明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公民身份号码;(2)原告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起诉状应载明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地,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3)被告、第三人为自然人的,起诉状应载明姓名、性别、工作单位、住所等信息;(4)被告、第三人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起诉状应载明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地等信息;(5)起诉状应有明确具体的诉讼请求,诉讼标的不明确、诉讼标的额无法确定的,视为诉讼请求不够具体;诉讼请求中主张财产性诉求的,应明确诉求金额。
法院立案的规定有哪些
法院⽴案的规定有哪些很多⼈在产⽣纠纷之后不知道如何保护⾃⼰的权利,有⼈想去法院起诉也不知道怎样办,其实只要懂得法院⽴案的流程也就不难,那么法院⽴案指南是怎样的,我们需要带什么材料去⽴案呢,店铺⼩编整理了“法院⽴案”的内容为你答疑解惑。
法院⽴案各类案件⽴案条件公布如下:⼀、民事案件民事案件⽴案条件:1、当事⼈向⼈民法院提起诉讼,应当提交符合民事诉讼法第⼀百零⼋条规定的起诉条件的材料,配合⼈民法院搞好⽴案规范化管理。
2、当事⼈向⼈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提交起诉状的规范性要求:(1)当事⼈基本情况:当事⼈为⾃然⼈的写明姓名、性别、出⽣年⽉⽇、民族、职业、⼯作单位和住所;为法⼈或其他组织的,写明名称全称、住所、法定代表⼈或主要负责⼈的姓名和职务;为⽆民事诉讼⾏为能⼒⼈的,写明法定代理⼈的基本⾝份情况;(2)诉讼请求:要求简洁、明确、具体;(3)事实及理由:清楚、简明,与诉讼请求相关联;(4)起诉状份数:正本⼀份,副本按被告及第三⼈数额提供相应份数;(5)起诉状书写:⽤蓝⿊或⿊⾊钢笔、签字笔书写或打印;(6)签名或盖章:原告为⾃然⼈的,正副本均由本⼈签名;为法⼈或者其他组织的,盖单位公章;为个体⼯商户的,以营业执照登记的业主作为原告并签名。
原告签名或盖章后注明具状⽇期。
3、向⼈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应当提交当事⼈的⾝份证明,并填写法院专递地址确认书、当事⼈信息登记表和证据清单。
原告为⾃然⼈的,应提交居民⾝份证复印件并携带原件进⾏核对;为单位的,应提交加盖公章的营业执照复印件和法定代表⼈或主要负责⼈⾝份证明书各⼀份。
原告是⽆民事诉讼⾏为能⼒⼈的,应提交原告与其法定代理⼈的⾝份关系证明。
4、以公民住所地确定管辖,公民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致的,起诉时应当提交住所证明。
由被告(或原告)经常居住地⼈民法院确定管辖的案件,应提交由派出所或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出具的证明被告(或原告)在管辖法院辖区⾄起诉时已连续居住⼀年以上的证明或暂住证。
民事诉讼立案受理规定有哪些
民事诉讼立案受理规定有哪些一、立案受理的基本要求民事诉讼是指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因民事权益关系发生纠纷,根据法定程序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依法予以支持、保护或者恢复民事权益的行为。
立案受理是民事诉讼程序的第一步,其目的在于明确诉讼请求的事实依据,以及确认人民法院对该案件是否应当受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民事诉讼立案受理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 管辖权限要求:人民法院应当在其辖区范围内受理与民事权益有关的案件。
具体管辖权限的划分依据是案件的标的额、案件性质和特殊规定等因素,不同级别的人民法院具有不同的管辖权限。
2. 实体要件要求:在正式受理一起案件之前,人民法院必须核实诉讼请求是否符合实体要件。
实体要件主要包括诉讼主体的资格、合法性和请求是否合法、合理等。
3. 立案申请材料要求:当事人在提起诉讼时,须提交符合法律规定的立案申请材料。
一般而言,立案申请书应当包括当事人的基本信息、诉讼请求、事实与理由、证据材料等。
4. 受理范围的限制:某些特殊类型的案件可能会受到法律规定的限制,例如不予受理的案件范围、立案时效等。
5. 受理裁定的程序要求:当事人的立案申请应当由人民法院及时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裁定,并予以通知。
当事人对受理裁定不服的,可以申请复议或者上诉等救济途径。
二、立案受理的流程与注意事项民事诉讼立案受理的一般流程如下:1. 当事人提交立案申请:当事人应当按照法律规定要求,提交正确、完整的立案申请材料。
2. 法院审查立案申请:人民法院收到立案申请后,会进行审查审核,核实是否符合立案的基本要求。
3. 受理或不予受理的裁定:人民法院应当在法定时限内作出受理或不予受理的裁定,并及时通知当事人。
4. 受理裁定的后续程序:当事人对受理裁定不满意的,可以依法申请复议或上诉等程序。
在民事诉讼立案受理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当事人应当确保提交的立案申请材料真实、准确,并按要求提供相关证据材料。
民事法律案件审理的流程(3篇)
第1篇一、引言民事法律案件审理是指人民法院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当事人提起的民事纠纷进行审理和判决的活动。
民事法律案件审理的流程是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立案、审理、判决、执行等环节,详细阐述民事法律案件审理的流程。
二、立案1. 立案条件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应当符合以下条件:(1)有明确的被告;(2)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3)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2. 立案程序(1)提交诉状: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交起诉状,应当载明当事人的基本信息、诉讼请求、事实和理由等。
(2)受理审查:人民法院对起诉状进行审查,认为符合立案条件的,应当在收到起诉状之日起7日内立案;认为不符合立案条件的,应当在收到起诉状之日起7日内裁定不予受理。
(3)立案通知:人民法院立案后,应当向当事人发出立案通知书。
三、审理1. 开庭前的准备工作(1)确定审判人员:人民法院根据案件情况,确定审判人员。
(2)公告开庭:人民法院在开庭前公告案件审理时间和地点。
(3)送达传票、应诉通知书等:人民法院向当事人送达传票、应诉通知书等法律文书。
2. 开庭审理(1)法庭调查:审判人员组织当事人进行法庭调查,包括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书证、物证等。
(2)法庭辩论:当事人就案件事实和证据进行辩论。
(3)陈述判决理由:审判人员陈述判决理由。
3. 休庭评议审判人员根据法庭调查和辩论的情况,进行评议,形成判决意见。
四、判决1. 判决形式(1)判决书:判决书是人民法院对案件作出判决的正式文书。
(2)裁定书:裁定书是人民法院对案件作出裁定的正式文书。
2. 判决生效(1)上诉期:当事人不服一审判决的,可以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2)生效:一审判决在上诉期内无人上诉或者上诉被驳回的,判决生效。
五、执行1. 执行条件(1)判决书、裁定书已生效;(2)被执行人有履行能力;(3)执行标的物明确。
民事案件立案标准
民事案件立案标准民事案件的立案标准是指在民事诉讼中,法院受理案件的条件和要求。
民事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旨在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维护法律的公平正义,确保司法机关能够有效行使审判职能。
因此,了解民事案件立案标准对于当事人和律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民事案件立案的标准之一是争议的民事权益。
即案件的争议必须是围绕民事权益展开的,而不是行政管理、刑事犯罪等其他类型的纠纷。
只有当事人之间就民事权益发生争议,才能构成民事案件的立案条件。
其次,民事案件立案的标准还包括法定诉讼条件。
法定诉讼条件是指在诉讼程序中必须具备的条件,如当事人的诉讼资格、诉讼请求的明确性、合法的诉讼请求等。
只有当事人具备了法定诉讼条件,法院才能受理案件。
再次,民事案件立案的标准还包括管辖权的要求。
管辖权是指法院对案件受理和审理的权限,根据法律规定,只有当案件符合法院管辖的条件,才能成为立案的标准。
比如,案件涉及的民事权益属于法院管辖范围,案件的价值符合法定的管辖标准等。
此外,民事案件的立案标准还包括诉讼时效的要求。
诉讼时效是指当事人提起诉讼的时限,如果诉讼时效已经过期,法院就不能受理案件。
因此,当事人在提起诉讼时,必须要注意诉讼时效的问题,确保诉讼请求在规定的时限内提出。
总的来说,民事案件的立案标准是保障司法公正和当事人诉讼权利的重要保障。
当事人在提起诉讼时,应当了解相关的立案标准,确保自己的诉讼请求符合法律规定,以便顺利受理案件。
同时,律师也应当在代理当事人诉讼时,严格遵循立案标准,确保诉讼请求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希望本文对大家对民事案件立案标准有所帮助。
民事诉讼起诉法条
民事诉讼起诉法条一、引言在民事诉讼中,法条是起诉的基础,它规定了诉讼的程序和要求,对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起到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角度出发,探讨民事诉讼起诉的相关法条。
二、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民事诉讼具有如下基本原则:1. 立案原则:任何一方当事人都可以根据法定条件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而人民法院则有责任及时受理并依法审理该案件。
2. 适格原则:诉讼当事人必须具备法定的诉讼关系和诉讼资格,否则其起诉可能会被驳回。
3. 审判独立原则:民事诉讼案件应由独立的人民法院进行审理,法官应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外界干扰。
4. 公开原则:除法律规定的例外情况外,民事诉讼案件一般应当公开进行,确保公正、公平的审判。
5. 一律平等原则:在民事诉讼中,无论是原告还是被告,所有的当事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都有权利和义务。
三、民事诉讼起诉的法条1.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民事诉讼起诉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一)当事人有诉讼权利和诉讼利益;(二)有明确的被告;(三)有明确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
根据该法条的规定,起诉的当事人必须具备诉讼权利和诉讼利益,即具备提起诉讼的资格和利益;起诉必须要有明确的被告,即对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或单位;最后,起诉必须有明确的诉讼请求和与之相应的事实根据。
2.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五条规定,当事人提起诉讼,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符合法定形式的起诉状。
起诉状是民事诉讼的重要文书,起诉状必须符合法定形式,包括标明起诉请求、事实根据和证据、法律依据等内容。
当事人应当仔细填写起诉状,确保其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以保证案件得到正常受理和审理。
3.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六条规定,起诉时,原告应当缴纳案件受理费。
民事诉讼中,原告在起诉时需要缴纳一定的案件受理费。
案件受理费的计算和缴纳标准可根据法律法规和司法部门的相关规定执行。
原告应当根据具体情况缴纳相应的受理费用,否则可能会影响案件的正常受理和审理。
民事诉讼起诉条件有哪些?
民事诉讼起诉条件有哪些?1、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2、有明确的被告;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4、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为您推荐】临安市律师长安镇律师翁牛特旗律师清苑县律师邱县律师路南区律师江东区律师在我们进行解决纠纷的时候,如果是协商不成功,是可以考虑诉讼的方式的,但是,在进行民事诉讼的时候,是有一定的条件的。
那么,民事诉讼起诉条件有哪些呢?起诉状应当记明的事项都包括些什么呢?下面,小编会为大家带来相关的法律知识的介绍。
一、民事诉讼起诉条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的规定,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二)有明确的被告;(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二、其他注意事项当事人向法院起诉,除了要具备上述条件以外,还要依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九条的规定,提交起诉书或者起诉状。
起诉应当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
书写起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起诉,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并告知对方当事人。
三、起诉状应当记明的事项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条的规定,起诉状应当记明下列事项:(一)当事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和住所,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二)诉讼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与理由;(三)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四、法院的受理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人民法院对符合本法第一百零八条的起诉,必须受理;对下列起诉,分别情形,予以处理:(一)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告知原告提起行政诉讼;(二)依照法律规定,双方当事人对合同纠纷自愿达成书面仲裁协议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不得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告知原告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三)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由其他机关处理的争议,告知原告向有关机关申请解决;(四)对不属于本院管辖的案件,告知原告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五)对判决、裁定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案件,当事人又起诉的,告知原告按照申诉处理,但人民法院准许撤诉的裁定除外;(六)依照法律规定,在一定期限内不得起诉的案件,在不得起诉的期限内起诉的,不予受理;(七)判决不准离婚和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判决、调解维持收养关系的案件,没有新情况、新理由,原告在六个月内又起诉的,不予受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事诉讼立案条件及注意事项
第一百零八条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立案须知:
一、立案的身份证件
1、原告为公民,需提交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2、原告为法人单位或其他组织的,需提交企业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组织机构代码复印件,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书【注:以上复印件均需盖红章】及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复印件。
3、代理人(公民)代为立案的,除提交上述原告本人身份证明外,还需提交代理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授权委托书。
4、律师代立案的,除提交上述原告本人身份证明外,须提交律师事务所函、授权委托书,出示律师证,提交律师证复印件。
5、被告为单位的,应当提交该单位的注册号(北京市企业信息查询)、组织机构代码证号等相关材料。
二、起诉状的书写要求
第一百一十条起诉状应当记明下列事项:
(一)当事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和住所,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
(二)诉讼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与理由;
(三)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三、法院管辖
第二十二条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同一诉讼的几个被告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在两个以上人民法院辖区的,各该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
第二十三条下列民事诉讼,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原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原告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一)对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居住的人提起的有关身份关系的诉讼;
(二)对下落不明或者宣告失踪的人提起的有关身份关系的诉讼;
(三)对被劳动教养的人提起的诉讼;
(四)对被监禁的人提起的诉讼。
注意事项:
1、在立案过程中,法官可能会问一些问题,如实回答问题即可。
2、对立案的程序如果一点都不懂,还不看懂上面的意思,建议你最好咨询或委托律师办理。
3、在立案过程中,法官审查的条件有时会很严格,和你的看法难免发生冲突,但没必要和法官争吵,立案窗口有很多,可以换个窗口立案试试。
4、立上案,交完钱并不意味着就回家等开庭通知了。
你还要跟踪案件进程,立案时,记下内勤电话,便于询问案件的承办法官,了解案件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