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分析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四、实例分析
1、两个人观察同一棵树,植物学家首先获得的是关于树种、树龄及树的生长环境方面的知识,而画家获得的是关于树干、树枝和树叶的形状、疏密、大小等方面的印象。
答:这一事例说明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心理一方面反映客观现实的性质和特性,另一方面也反映着个人对现实的关系和态度,并且还受到个人原有知识经验的深刻影响,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个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总是带有个人主体的特点。
2、婴儿时被狼叼走并在狼群中长大的“狼孩”,虽然具有人脑的特征和人体的外型,但不会说话,不会劳动,只会像狼一样的爬行、嚎叫和吃生肉。请用有关心理学原理解释这一现象。
答:这一事例说明虽然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但人脑并不会自发地产生心理,心理现象不是头脑所固有的,而是在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生和发展的,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产生的源泉,社会环境对人的心理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而“狼孩”没有生活在人类社会环境之中,就没有社会活动的存在,没有社会规范的存在,没有社会交往的存在,其心理就不能在人类社会实践中产生、发展和锻炼,因此,也就不可能具有正常人的
心理。
3、一个人一次被蛇咬,
以后在一次走夜路时,看
到路边的草绳,就毛骨悚
然,不敢前进。请分析这
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
绳”的现象。
答:这是一种条件反射
现象。条件反射是后天形
成的,是无条件反射与某
种无关刺激多次结合后形
成的反射。因为一次被蛇
咬了,产生了很深的映象,
“蛇”对人便产生了条件刺
激,乃至像“蛇”样的东西如
“草绳”等之类,也会误认为
是“蛇”,引起条件反射,产
生毛骨悚然的反映。
第二章小学儿童的注
意、感觉和知觉
四、事例分析
1、为了把课上得生动形
象,王老师带去了不少直
观教具,有实物、图片、
还有模型。进教室后,王
教师就把这些教具放在桌
子上,或挂在黑板上,他
想今天的课效果一定很
好。可是结果并非如此。
请用心理学注意的有关知
识分析一下原因。
答: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是利用无意注意规律来提
高教学效果的办法之一。
但教具过多,反而会分散
学生的注意,特别是进教
室后把教具放在讲桌或挂
在黑板上,学生的注意会
被这些教具所吸引而不注
意听讲,而到该用教具是
已缺乏应有的新颖性,因
而教学效果降低
第三章小学儿童的记忆和
想象
四、事例分析
小明一进中师,高年级
的同学就教给他一个学习
的法宝——上课认真听,
课后尽情玩,考前加夜班,
考试必过关。小明按照这
个法宝学习了一个学期,
虽然期末考试过关了,可
是第二学期一开学,才发
现脑子里空空的,什么东
西也没有,小明感到非常
苦恼。请用心理学原理分
析小明为什么这样?应该
如何做才能学到知识?
答:艾宾浩斯遗忘规律
告诉我们:人们的遗忘进
程是不均衡的,呈现出先
快后慢的趋势。小明的学
习违背了遗忘规律。表现
在只是上课时认真学习,
考试前临阵磨枪,而没有
效地及时复习,使知识牢
固化。要学到扎实的知识
就应该根据遗忘规律合理
地组织复习。首先复习要
及时;其次,复习的方式
要多样化;再者,复习分
量要适当,既要避免过度
疲劳,又要提倡“过度学
习”;最后,复习时要将学
习过的知识进一步加工,
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形
成知识网络。
第四章小学儿童的思维
三、分析题
一位教师在对一年级的
小学生进行应用题启蒙教
育时,制作了插入式活动
卡片:①他先用四开大小
的画纸画。上河、岸各半
的彩色图景,再用刀划出
若干道小口;②然后又用
硬纸剪若干张小鸭子图案,正反面涂上颜色;③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题意将小鸭子插在背景图上,成为一道三情景习题。
岸上原有5只鸭子,又游来3只.共有几只?
岸上有8只鸭子,游去3只,还有几只?
岸上有5只鸭子,河里还有3只,共有几只?
岸上有5只鸭子,河里有3只,河里鸭子比岸上少几只?
岸上有6只鸭子,游去1只,又游去2只,岸上有几只鸭子?
教师在使用时根据题意,将鸭子只数和方向加以变换,学生学得趣味盎然。
请根据知识掌握的过程有关理论来分析这一教学活动卡片的设计。
答:这位教师的教具设计是非常成功的,他调动了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对应用题的学习产生了兴趣。首先,教师充分掌握了一年级小学生思维形象性的特点,孩子在初学应用题时往往对抽象的文字和教学的理解发生困难,因而教师根据教学艺术制作了直观教具,通过活动教具的演示、变化,使孩子对“共”、“多”、“少”等概念有具体、形象的认识,为他们形成数学概念提供了基础。其次,教学活动卡片的设计,可以根据教学任务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思考,拓宽思路,
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
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再次,
教学活动卡片的设计,不
仅在讲授计算课时可以使
用,而且在反复练习时也
可以使用,这样又能时教
师节约大量的课堂准备时
间。如果在制作活动教具
时,不仅制作“小鸭子”的图
案,还可以制作“小青蛙”、
“游泳的小朋友”等图案,那
么,这种活动卡片在“数的
认识”、“比多”、“比少”等
教学内容时都可以用,而
且能增添情趣。
第六章小学儿童的品德
四、实例分析
1、二年级学生李敏在学
校操场上拾到一角钱交给
王老师,老师在班上表扬
了她。第二天,,钟名向
妈妈要了一角钱,说是老
师要求交的,到校以后他
交给王老师,说是在路上
拣的。
答:钟明见到李敏把拾
到的钱交给老师,得到了
表扬,他也要向李敏学习,
说明对小学低年级儿童进
行活生生的榜样教育,会
收到及时的效果。但钟明
向妈妈要钱,到学校把钱
交给老师,两次说谎,说
明小学低年级儿童,由于
道德认识水平低,只是从
表面现象方面去模仿榜
样,这说明小学低年级儿
童道德评价只是根据行为
效果,还未认识道德动机。
2、李民经常帮助妈妈做
家务,一天正做时不小心
打碎了10个碗,方强趁父
母不在家偷吃东西,把1
个碗打碎了。问:9岁儿童
会认为哪一个更不好?为
什么?
答:7岁儿童认为方强
更不好,因为儿童道德判
断的依据是由行为后果逐
步发展到行为动机,然后
才到后果与动机统一的水
平。7岁的儿童在判断某一
行为的好坏时,开始注意
到行为的动机,而不再简
单的只看到行为的结果,
对财物造成的损坏程度。
方强同李明相比,他虽然
只打碎了一只碗,但造成
这一结果的动机是不正确
的,是为了偷吃东西,所
以方强更不好。
第十一章儿童心理发展
的基本理论
四、分析题
1.宋代王安石在《伤仲
永》中讲述了神童方仲永
幼时聪明过人,但由于他
父亲浅薄无知,经常带他
去拜会亲朋宾客,以此炫
耀自己,不对小仲永进行
培养教育,他本人也放松
了努力,致使他“十岁神
童、十五岁才子、二十凡
人”。神童夭折了,沦为庸
人。
答:第1题。方仲永由神
童沦为凡人的事例,说明
了心理学关于儿童发展理
论的正确性、科学性。儿
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告
诉我们:遗传素质是心理
发展的物质基础,它只为
儿童心理的发展提供了可
能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
遗传素质影响着儿童智力
的发展,但并不是智力发
展的决定因素。方仲永虽
然有着极佳的遗传素质,
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