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
生态文明建设思考毕业论文范文
生态文明建设思考毕业论文范文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呼声越来越高。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生态文明建设思考毕业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生态文明建设思考毕业论文范文篇一摘要:分析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阐述了气象事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互利关系,提出了强化防灾减灾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气象;防灾减灾;生态文明;关系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的资源环境与人口关系变得日益紧张,再加上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不断恶化的生态系统等问题,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认真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把生态文明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这四个重点方面建设的各个方面结合起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促进我国全面又好又快发展。
1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求仍没有得到满足,仍需要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都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生态文明建设也必须考虑这个实际情况。
如果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国家就无法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们也将陷入生存危机,现有的发展成果也必然要落空,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也将无法实现[1]。
因此,就目前我国的发展状况而言,必须努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条件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清新的空气、营养的食物、舒适优美的居住环境等方面的要求逐步提高。
在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上同志曾指出,不损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环境质量,是最基本的环境质量,是政府应当提供的最为基本的公共服务,是一条人民群众需要生活环境的底线。
基本的生活环境质量,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是政府部门必须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因此,必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近年来,环境污染加剧,各种环境问题层出不穷。
虽然国家出台了多项环境治理的政策,也采取了一些调控措施,但环境危机的基本状况并没有发生改变[2],对于整个国际社会的环境问题,中国也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绿色转型促发展奋楫争先谱新篇永登县加快建设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强县
绿色转型促发展奋楫争先谱新篇永登县加快建设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强县作者:来源:《发展》2023年第11期2023年以来,永登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兰州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市委主要领导调研永登讲话要求,以“三抓三促”行动为抓手,大力推进“强省会”行动,加快建设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强县,全县经济发展呈现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前三季度,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2.5亿元,同比增长18.3%,增速位列全省86个县区第一。
一、发展特色产业硬核支撑乡村振兴武胜驿镇是永登乃至兰州最早一批种植高原夏菜的乡镇,是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近几年,武胜驿镇及时调整种植结构,种植经济效益高的红笋等高原夏菜品种,高原夏菜由当初试种的200多亩稳定发展到现如今的年均5万亩以上,年产值达5亿元。
同时,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特色产业链,增加群众收入,以产业助力乡村振兴,走出了一条产业强、村民富、乡村兴的发展之路。
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以全域土地整治为抓手,盘活用好土地资源,新建高标准农田14.5万亩,整治撂荒地41.8万亩。
坚持用工业思维谋划农业,做好“土特产”文章,实施有机农业项目25个,大力发展有机玫瑰、有机果蔬、富硒羊鱼等特色产业,打造10万亩有机蔬果产业长廊,建成有机蔬菜产业核心试验示范基地15个、有机玫瑰产业示范点4个,全县猪牛羊存栏达108万头(只)。
前三季度,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5.2亿元,同比增长7.3%。
二、优化营商环境全力推进项目建设中国铝业连城分公司的500kA电解槽全面复产启动,全过程仅用170天,创造了复产启动“连铝速度”,圆满实现500kA系列平稳、安全、高效复产。
该项目的实施使弹性生产的38.8万吨产能得以恢复,年新增产值60亿元以上,有力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2023年,永登县政府、厦门会展集团思尔福预制菜平台有限公司和兰州文富众创食品产业园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签订了三方战略合作协议,合力将兰州树屏产业园的树屏众创城食品园区打造成西北预制菜产业基地。
迈向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
[ 基金项 目] 河南省哲学社 科规 划课题 “ 马克思的生 态文 明思想及 3代价值研 " - 究” ( 2 0 1 0 B Z X 0 0 5 ) ; 河 南省教 育厅人 文社科
重点项 目“ 马克 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及其 中国化 实践路径” ( 2 0 1 1 一Z D一 0 3 1 ) 。
通过建立新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会团和公众对环境问题的监督只有大幅度提升全系和干部考核体系正确引导领导干部贯彻发展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公众的积与环保并存的方针在经济建设中保护环境在保极作用生态文明建设才会有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枣 霄 2 0 1 3 . 9
改 革 与 发 展
迈向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
确 立 新 的 经 济 社 会 发展 评 价 体 系。
[ 关键词 ] 生态文明 ; 美丽 中国; 现 实路径 [ 中图分类号 ] ) ( 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0 0 7— 8 4 8 7 ( 2 0 1 3 ) 0 9— 0 0 4 0— 0 4
党 的十八 大报 告 提 出 , 必须 把 生 态 文 明 建设 放 在 突 出地 位 , 融 入经 济建设 、 政 治建设 、 文 化建 设 、 社 会建 设各 方 面和全 过程 , 努力 建设美 丽 中 国 , 实现 中 华 民族永 续发 展 。十八 大报告 形成 了建设 中国特 色 社会主义 “ 五位一体 ” 的总体布局 。“ 一体 ” 与“ 五 位” 之 间相 互 联 系 、 相互作用、 相辅相成 的, 经 济建 设是 根本 , 政 治建设 是保 证 , 文化 建 设 是 灵魂 , 社会 建设 是条 件 , 生态 文 明建设 是 基 础 。生 态 文 明 是 人 类 历史上 继工 业文 明之 后 新 的文 明形 态 , 是 发展 中 国特色社 会 主义 的 内在 要求 。我 国 的环境 问题 日益 突 出, 走 生态 良好 的 发展 之 路 就 成 为 中华 民族 的必 然 选择 。党 的十八 大 报 告 提 出 , 大 力 推进 生 态 文 明 建设 , 建设美丽中国 , 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从 此, 我国迈人 了建设社会 主义生态文 明的新 时代。 本 文试对 迈 向美 丽 中国 的生 态文 明建 设 的多维 机制 建 构作 初步 探讨 。
甘肃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生态文明
于良性和协调 , 自然保护对 象得到拯救和恢复 , 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但是 由于甘 肃 自然环境条件十 分严酷 , 态系 生 统非常脆弱 , 须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 当前保护区生态安全存在 的问题 , 改善 重建生态环境。 关键词 : 态文 明; 生 自然保护 区; 建设 ; 面临 问题
中图 分 类 号 :799 ¥5 . 文 献 标 识 码 : B
保 持 能力 、 防风 固沙 能力 , 系 生 物 多样 性 能 力 , 维 防
全 面发展 、 续 繁 荣 为基 本 宗 旨的 文 化 伦 理 形 态 。 持 它将 使人类 社会形 态 发生根 本转 变 。生 态文 明要求
人类 摆脱 工业 文 明 中为增 长 而 增 长 的经 济 发 展 模
间的关系 , 使社会、 经济、 然三者协调发展 。 自
生境 的 “ 地 保 护 ” 生物 多样 性 保 护最 为有 就 是 力 和最为 高效 的保护 方法 。就地保 护不 仅保 护 了所
1 自然保护区在 生态文明建设 中的作用
1 1 自然保 护 区建 设是 生态 文明 的基础 .
护措施 就是建 立 自然 保 护 区 , 过 对 自然保 护 区的 通
人 类 文 化 与 孕 育 其 的 自然 环 境 具 有 紧 密 的 联 系, 多元 文化是 人类 适应发 展 的表现 , 民族文 化与 生 态系统 之间 的关 系体 现为 2个 复杂体 系之 间的寄 生 性共存关 系 , 文化对 自然 生 态 系统 的寄生 必 然 表 现 出一定程 度 的偏 离 , 决 不会 毁 掉 所 处 的 自然 生态 但 系统 , 借鉴 生态 知 识 能有 效 地 扭转 人 类 社会 现 只有 在面 临的严 重 的生态 受损 , 土流失 问题 , 人类 水 确保 社 会 的可持 续发 展 。
自然保护区在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及现状
自然保护区在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及现状摘要:甘肃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战略通道,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
但甘肃自然地理复杂,生态极其脆弱,其生态文明建设艰巨而复杂。
自然保护区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措施,甘肃已建设有自然保护区49处,总面积873.7万公顷,占甘肃省国土总面积的20.7%,保护了甘肃省90%以上的珍稀野生动植物种群和80%以上的湿地,对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甘肃自然保护区安类型分有森林生态类型24处,荒漠生态系统类型8处,湿地生态系统类型9处,野生动物类型8处,按级别分国家级16处,省级32处,县级1处。
甘肃自然保护区当前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管理工作不到位,管理水平不高,科研监测工作滞后,思想认识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
关键词:甘肃生态文明自然保护区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报告明确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提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惜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自然保护区作为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直接、最具体的区域,不仅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前沿阵地和基本单位,更是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和示范基地。
根据国家环保局2010年环境年报统计,我国自然保护区达到2531个,其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5.2%。
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达到323个,并有26个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国际生物圈自然保护网”,30个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1.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意义自然保护区保护珍贵的濒危动物、植物、地质剖面以及各种典型的生态系统,是研究各类生态系统自然过程基本规律、物种生态特性的重要基地,是观察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取得监测基准的地方,为人类活动后果评价提供基础准则,便于进行连续、系统的长期定位观测研究,为研究自然生态系统提供全面的天然“本底”,是各种生态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在张掖的实践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在张掖的实践【摘要】张掖地区倡导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通过分析该地区的生态系统构成和相互关系,揭示了山水林田湖草之间密切的互动关系。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张掖地方政府和群众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功实践。
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山水林田湖草共生共荣的具体成果。
生态文明的建设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可能性。
展望未来,张掖地区生态环境将迎来更为可持续的发展,同时也呼吁更多地区加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建设,共同构建美丽的家园。
【关键词】关键词: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张掖地区、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和恢复、政府和群众参与、共生共荣、生态文明、经济社会发展、成效、发展方向、倡导、生态保护。
1. 引言1.1 介绍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体现了自然界万物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生态学原理。
山代表了自然界高大的地形特征,水象征了自然界的水资源,林则代表了自然界的植被,田指人类的农田耕作活动,湖代表了水体的湖泊,草则代表了植物的一种。
这些元素相互交织、相互依存,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又美丽的生态系统。
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是一个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都具有重要意义的理念,只有尊重和保护这个生命共同体,才能实现人类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和幸福生活。
张掖地区应该积极引导和倡导这一理念,使得山水林田湖草共生共荣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1.2 张掖地区特点和生态环境张掖地处甘肃省西北部,地形复杂多样,包括高山、峡谷、沙漠、草原等多种自然景观。
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点赋予了张掖丰富的生态资源。
张掖属于黄土高原地区,土地肥沃,适合农业生产,同时也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水源涵养区。
这里的气候条件多变,冬寒夏热,年降水量较少,属于典型的干旱半干旱气候。
由于地处内陆,受限于气候条件,植被类型较为单一,以荒漠、草原为主。
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和对策浅析
1甘肃生态文明建设现状甘肃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脆弱的生态环境,山区,沙,灾害,森林,土壤侵蚀面积也非常严重,土壤侵蚀面积超过22万8000平方公里,土壤侵蚀量已经达到全甘肃省土地面积的一半。
多年来,土地沙漠化也在不断发展。
在许多省、县都会受到沙漠的影响,土地沙漠化呈现出增长的趋势。
草地退化,致使许多物种无法继续生存或存活,物种数量迅速减少,目前,草地退化率已超过45%。
各种自然灾害多发。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甘肃省频繁发生自然灾害。
不但沙尘暴时常发生,还危及到铁路、道路等,对各类作物也造成了一定危害。
甘肃省是青海西藏高山地区和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的交叉点,分为甘肃黄土高原、甘南高原、河西地区和陇南四大生态区。
甘肃省黄土高原占人口的75%以上,70%以上的耕地,但土地主要是农田(90%以上),河西地区降雨量减少,生态退化,水资源严重短缺和土壤荒漠化;甘南草原过度放牧,草地退化严重;陇南山区人口高密度、过度开发,交通不便,泥石流严重。
不同生态类型,土地条件差,频繁的沙尘暴、干旱、地震、泥石流,足以说明其严重程度。
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导致甘肃省境内农作物生产不良,导致本省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特别是东部地区,严重阻碍了当地的经济腾飞。
因而,不管是从经济发展还是环境保护来说,甘肃省生态文明持续发展刻不容缓。
2甘肃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甘肃省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占总用地面积的75%。
黄河、长江流域的水自然地形低,自古以来,有一个“看到水的流动,土地干裂缝”的问题。
甘肃人均水资源利用率仅为1100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7%,居全国二十位,其中黄河流域人均水资源仅为750立方米,接近国际平均水平的500 - 1000立方米的严重缺水。
甘肃是一个生态问题,也是一个交织的省份的贫困和困难的问题。
“三点,三点,两点,两点,一个森林和一个亚场”的生态格局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生态系统。
全省土壤侵蚀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85%,草地面积占三,草地面积占80%以上。
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摘要:根据世界经济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与新要求,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与难点,探讨如何借助政策导向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大力实施产业生态化,可以构筑以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技术创新为动力的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路径。
关键词:生态文明;困境;路径选择党的十六大提出,要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时更是明确地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理念。
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再次指出:"要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重大战略任务。
" 这些都表明我们党对发展方式和生态文明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
一、环境问题:工业文明的危机过渡的资源、能源消耗和不可逆转的环境破坏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环境问题自人类诞生以来就存在,而人为的环境问题是随人类的诞生而产生,并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远古时代,人类仅仅是为了生存向自然界索取有限的天然资源,对环境和自身的影响不大。
真正的环境问题出现在18世纪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以后,由于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和新生产关系建立,扩大并强化了人类利用、改造环境的能力,从而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目前环境问题已扩展到整个地球环境,事故范围广、危害严重、经济损失大,对人及其他生物的影响,以及预测或解决这些问题的难度都大大超过以前。
作为发展中的大国,随着城市化迅速发展和工业化进入中期发展阶段,资源消耗和环境压力不断增大,中国能源环境方面的问题尤其突出。
有资料显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大国美国以世界6%的人口消耗了世界30%的能源。
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好几倍,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8倍,按照这种发展模式,如果缺乏持久的创新能力,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将是今后50年我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
甘肃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
西 部 环 境
甘肃 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
张广裕
( 甘 肃省社 会 科 学院 经济研 究 所
甘肃兰州 7 3 0 0 7 0)
【 摘 要 】 文章 阐述 了甘肃生 态文明建设的现 实路 径 : 树立尊 重 自然、 顺应 自然、 保护 自然的生 态文 明理 念 ; 建立和 完善 生态文明建设 的体制机制 ; 优化 甘肃的 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 大力发展循 环经济 ; 实行 清洁生产 ; 经济增 长与生态文明建设相 互促进 , 融合共建 ; 增 强甘 肃荒 漠 化土 地 和 沙化 土地 面 积 占 全国 的 五、 实 行清洁生 产 比重 都 比较 高 , 而 森林 覆 盖率 则远 远 低 于全 国 水平 , 工 业污 染 非 常 资 源能 源的 节约利 用与 环境 保护 贯穿 到生 产过 程中 , 实行 清洁 严重, 但 治理 效 果较 差 , 工 业 固体 废物 综 合利 用 率和 工 业废 水 排放 生产 。具 体而 言 , 就 是要 转变 工 业发 展 方式 , 把 清洁 生产 纳 入 到工 达标 率都 远 在 全 国平 均水 平 以下 。甘 肃 是 我国 自然 生 态极 端 脆 弱 业 发 展规 划 当中 , 清 洁生 产 不仅 是节 能 减排 的重 要 手段 , 也 是 企业 的地 区 , 人 口与 资 源之 间的 矛盾 十分 突出 , 生态 文 明建设 亟待 加强 。 提高产 品质 量 , 优化经 济结构 的重 要途径 。 大力 发展清 洁生产 技术 , 甘肃 生态文 明建设 的现 实路径 如下 : 不 论 生 产 的 源头 削减 , 中 间过 程 控 制 , 还 是 回收 利 用 , 都 离不 开 清 树立 尊重 自然 、 顺应 自然 、 保 护 自然的生 态文 明理念 洁 生产 技术 的支 撑 。地 方 政府对 实施 清洁 生产 的企业 在项 目审 批 、 生态环 境系统与经 济社会 系统是一个有 机统一 的整体 , 某种意义 土 地利 用 、 税收 、 信贷 等方 面给予 一 定的支 持 , 使 得企 业在 生产 过程 上说 , 经济社会 系统是生态环 境系统 的子系统 。这种观 点有其 深厚 的 中 , 自 觉利用清 洁技术 , 生产 绿色产 品 。 六、 经济增 长 与生 态文 明建设相 互促进 , 融合 共建 自然 科学背景 , 尤 其是得到 了热 力学和 生态学相关理 论的支撑 。在 早 期的新 古典增长模 型的生产 函数里 , 引人注 目的是不含 有土地和任 何 构建 适合 甘肃 的生 态文 明建设 的 评价 指标体 系 , 用来 评价 本地 自然资源 要素 。在有 关经济增长 的争论 中, 以土地的不 变投入为基 础 区 生 态 文 明建 设 的状 况 与 存 在 的 问题 , 评 价 指标 体 系 应 该包 括 经 的增长论 的传统阵地 , 在 早期的新 古典增长模 型中没有任何 地位 。肯 济 、 政治、 文化 和 社会 四个 维 度的 指 标 。诊断 和发 现 甘肃 生态 文 明 尼 斯・ 布尔 丁 ( 1 9 6 6 )认 为 : 我们 需要观 念上 的变化 , 地 球是一 个封 闭 建设 在 融入经 济建 设的 过程 中 , 生态环 境系统 与经 济发 展 系统之 间 的系统 , 物质不 能被创 造, 也不能被 消灭 。来 自开采 、 生产和 消费行为 的不 和谐 因 子 , 及早调 整发 展战略 。使 得经济 增长 是在 现有 生态 环 的残留 物总是 以这种 或那 种形 式与我们 一起存 在 。价 格机制 只能解 境 承载 力范 围之 内的绿 色增 长 , 经 济产 出主 要用 于扩大 再 生产和 国 而不 是 用于 修 复被 破坏 的 生态 环 境 , 治疗 和干 预 因为 污 决外部性 问题 中的一小 部分 。在经 济发展中 , 要 充分考 虑生态环境 的 民的 消费 , 承 载能力 , 经济增长 必须是资源环 境严格约束下 的最优增长 。 染造成的人 口与劳动力的疾患, 从而促进新疆人口、 资源、 环境、 经 二、 建立和 完善 生态文 明建设 的体 制机 制 济和 社会 的协调发 展 , 永 续发展 。 把生态 文明建 设的 理念 、 原则 、 目标等 深刻触 入和全 面贯穿 到经 七、 增 强节约 意识 , 形 成绿 色消费 新风 尚 济、 政治 、 文化 、 社会建 设的各 方面和 全过 程 , 坚持 节约 资源和保 护环 树 立 简 朴实 用 , 注重 精 神需 求 的绿 色 消费 理 念 , 改变 铺张 浪 费 境 的基 本 国策 , 着力 推进 绿色发 展 、 循环 发展 、 低 碳发 展 。健 全 生态 的 消费 习惯 , 形 成 节约 能源资 源和 保护 生态环 境 的消费 模 式 。社 会 文明 建设 的综 合决 策机 制和 考评 机 制, 建 立政府 主导 、 市 场推 进 、 公 各 相关 机构 、 组 织 等应 加 强绿 色 消费 理念 的 宣传 , 传 递绿 色 消费信 众 参 与新 机制 , 调动 居 民、 企业 参 与生 态文 明建 设的 积极 性 , 营造有 息 , 普及 绿色 消费 知识 , 厂 泛 开展多 种形 式 的能源 资源 节约 活动 , 营 环 境友 好 型社 会 的 良好氛 围 , 提 高甘 肃人 口的 利 于 生态 文明 建设 的社 会环 境 。按照 “ 谁开 发 谁保 护 , 谁 破坏 谁恢 造 建设 资源 节 约型 、 复, 谁 受益谁 补偿 ”原则 , 积极探 索建 立和完善 生态 补偿机 制 。按 国 环 境保 护 意识 , 推 进 消费观 念 的 更新 。积 极 培育 绿色 消 费模 式 , 改 家总体 部署 , 适时调 整建设 生态文 明投 资项 目目录 , 改进和健 全生 态 变 生活 消费 以物质 至 上 , 追求 消费 的 数量 , 过 度消 费 、 奢侈 消 费 、 一
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甘肃
伐林 , 造成林 区后退 1 0公里 , 附近 降雨 补偿机 制不健全 。 东、 中部 和西部 之间 化面积 1 3 3 6万公 顷。敦煌 生态保护 I 天
造成危害 ; 推广全膜双垄淘播技术 , 保墒 达 2 0 0 0多毫米 , 降雨量 由东南 向西北 节能减排压力大。此外 , 农村面源污染 增产效果明显 , 但也造成 了白色污染和 递减 , 而蒸发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增 。 降水 和土壤污染 日益突出。
2 0 1 4年第 O 2期 / 总第 2 8 0期
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祁 连t / I 冰川 要因素 , 主要表现为暴雨洪水和泥石流。 是重点 区域生态问题突出。
甘肃生态环境受多种因素影响 , 十 如 2 0 1 0年舟 曲县 、徽县和秦州区洪涝 自 1 9 5 0年 以来缩小 了 3 2 6平 方公里 , 分脆弱 。 一是受人类开发影 响。 新 中国 灾害峰多数达到百年一遇 的水平 , 特别 占冰川总面积的 2 3 . 7 %。 石羊河 、 黑河 、 成立后 一段 时期 , 受“ 人定胜天 ” “ 控制 是舟 曲县 “ 8 ・ 8 ” 特大 山洪 泥石流 , 造成 疏 勒河流域 , 地表水 开发率高 , 已超 出 自然” 和“ 有人就有 一切” 等人类 中心 主 了严重的人民生命 财产损失 。 五是受体 水资源承载能力。 如石羊 河流域水资源 义影响, 全 国人口迅速增加 。 各地盲 目开 制 机 制 影 响 。 发改、 农业 、 林业 、 水利、 环 毛 利 用 率 达 1 5 4 % ,净 利 用 率 超 过 展毁林 毁草 开荒 、 围湖 围海 造 田等“ 征 保 、 国土 等部门 , 缺乏 生态环境保 护与 9 5 %。荒 漠化面积 1 9 2 1万公顷 , f 与 全 服大 自然” 运动 , 生态 环境遭 受严重破 建 设 的 组 织 调机 构 , 容 易 出 现 政 出多 省 总 而 积 的 4 5 . 3 %; 退化 草地面积 7 1 2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的现实选择
一
位 , 着力 于 加 快 中 国特 色 的 绿 色 政 治 制 度 建 设 。 应
地 方组 织机 构的环 保权 能相对 中央组织 机构 的环 保
1 3
要求 作为 社会 公共 事务 管 理 者 、 会 公 共产 品提 供 社
《 实事求是》 2 1 0 0年第 2 期
政 治
权能 较弱 ; 方和 中央 绿 色政 治 组织 机构 的 环保 权 地
保 责任感 。
中图分类号 :66 I 1 3
现实选择
政府
企业
环境非政府组织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0 3 6 12 1 )2 0 3 4 10 —4 4 (0 00 —0 1 —0
我 国 的基本 国情 、 济 社 会 发 展 水平 、 态 文 经 生 明建设 本 身 的公 共性 、 体性 以及 党 的领 导 、 民当 整 人
主义事业 领导 核 心 的 中 国共产 党 , 的 十七 大 把 建 党
设生态文 明确立 为全 面 建 设小 康 社 会 的新 目标 、 新
要 求 , 明确 把“ 筹 人 与 自然 和 谐 发 展 ” “ 设 资 并 统 、建
源节 约型 、 境友好 型社 会 ” 人党 章 。我 国宪法 明 环 写 确规定 : 国家保 护 和改 善 生 活环 境 和 生 态 环境 , “ 防 治 污染 和其他 公 害 。为此 我 国创设 了 国家环 境保 护 ” 部 作为 国务 院主管 环境保 护工 作直 属机 构 , 省 ( 各 自 治 区 、 辖市 )市 、 直 、 县级政 府也 设 置了相 应环保 行 政 机 构 。这 种横纵 向 、 层 次 的环境 监管 组 织 机 构 为 多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甘肃生态文明建设
2 0 1 3年第 2 3期 ( 总3 7 7期)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甘肃生态文明建设
李新一, 伏春兰 , 肖爱生
( 中共 天水 市委 党校 , 甘肃 天水 7 4 1 0 1 8 )
摘 要: 建设生 态文 明, 是 实现甘肃可持续发展 的必由之路 , 更是确保 国家生态安全 的现 实需要 。甘 肃省在生 态文 明建设 中, 紧
首
先 实施 林 区 封 山育 林 、 牧区退牧还草 、 生 态 移 民等 措 施 , 尽 快 遏
雪 山冰川不 断隐退, 黄 土高原地区 降雨少 且集 中, 植被稀 少 , 黄
土 土质 疏 松 , 水土流失严重, 造成干旱、 洪涝 、 泥 石 流 等 自然 灾 害
制生态破坏和草原退化局面 , 增 强其水源涵养能力。 随之采取综
2 0 1 0 年5 月, 国务院办公厅 出台的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 ~ 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 中明确指 出, 甘 肃的发展 “ 要 以生矿山建设和环境保护 为前提 , 以转变经济 发展 方式和发 展 循环经济 为切 入点, 促进 经济社会与人 口、 资源 、 环境协 调发
合措施 , 进 一 步实 施 游 牧 民定居 工程 项 目 、 牛 羊育 肥 基 地 建 设 项
频 发, 环境污染 日趋严重, 沙尘暴连年肆虐等 现象 。严 峻的生态 形 势告诉人们 , 尽快改变 生态环境恶化 的状况 、 加速传 统经济模 式 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转换 , 是实现甘肃科学发展 的必 由之路 ,
应 急 反应 能 力 进 行 了培 训 ;二 是 对 中小 河 流 治 理 和 病 险 水 库 除
险加 固, 包括 新建加固堤 防、 护岸 、 河道 整治清淤等 中小河流 治 理; 三是生态环境 综合 治理 , 包括人工造林、 封 山育林 、 森林防火 等森 林生态系统保护 与建设 , 退牧还 草、 人 工饲 草料 地、 棚 圈等
浅谈甘肃生态文明省建设
浅谈甘肃生态文明省建设摘要:甘肃提出的坚持绿色发展取向、实施生态屏障行动、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重大使命,完全符合党的十八大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
幸福美好新甘肃既是科学发展的甘肃,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甘肃,更是生态文明的甘肃。
如何建设生态文明省,建成幸福美好新甘肃,这是摆在全省人民面前义不容辞的重任。
关键词:绿色发展生态屏障行动幸福美好新甘肃生态文明一、甘肃的生态环境状况甘肃省地处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和东部季风区三大自然区的交汇部,位居黄河、长江上游,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内陆河流源头,是我国唯一具有三大自然地理区域的省份,也是西部地区一个生态功能特殊、生态环境脆弱多样、生态地位极端重要的生态枢纽区域。
甘肃地域狭长,分为陇中黄土高原区、河西地区、甘南高原区和陇南山区四大生态类型区。
陇中黄土高原占全省75%以上的人口、70%以上的耕地,但耕地主要为坡耕地(占90%以上);河西地区降雨减少,生态退化,严重缺水,土壤沙化;甘南草原超载放牧,草原退化严重;陇南山区人口密度大,开发过度,交通不便,泥石土流严重。
“风吹草地见牛羊”、“蓝天碧水”、“风调雨顺”已成为人们的期盼和祝福。
多样的生态类型,恶劣的立地条件,使甘肃成为多灾多难的省份,频发的沙尘暴、持续干旱和地震、泥石流、暴雨足以说明其严重性。
二、甘肃建设生态文明省的原则1.尊重自然,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追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推进生态文明省建设就是要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协调共进。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各方利益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生态文明省建设的根本要求。
2.因地制宜,保护资源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省,核心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如果说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就是“竭泽而渔”。
忽视了资源环境保护,经济建设难以搞上去;即使一时搞上去了,最终也要付出沉重代价。
天水市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与对策
天水市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与对策天水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在天水市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关系到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关系到全市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目前,天水市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现状和对策两个方面分析天水市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情况,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现状分析1.天水市农村生态环境存在一些问题天水市农村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农民在种植、养殖等活动中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长期以来对土壤、水体和空气造成了一定的污染。
农民的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也存在一些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如乱倒垃圾、滥伐树木、滥捕野生动物等行为。
2.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有限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天水市的一些地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开展了农田水利建设、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推广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工作。
整体上来说,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文明建设的成效相对较低,还远远落后于城市地区。
二、对策建议1.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针对农村地区存在的污染问题,天水市应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力度。
首先要加强对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中的化学物质的管理,促进绿色农业的发展,推动有机农业的发展。
要加强对生活垃圾、废弃物的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鼓励农民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中心,推广垃圾分类处理技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还需要加强对乱倒垃圾、滥伐树木、滥捕野生动物等行为的管理和监督,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和处罚机制,形成严格的监管体系,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2.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包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还包括对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引导和改善。
天水市应加强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引导和支持,鼓励农民采取绿色生产方式,推广绿色生活方式。
要加大对农村生态公益林、湿地等生态资源的保护力度,鼓励农民参与生态修复和植树造林活动。
还要加强对农村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和文明素质,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和维护农村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现代林业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342023.12现代林业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涂红卫,史双喜(陇南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甘肃 陇南 742500)在经济落后的时代,人们将重心放在生产建设上,但是,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存在以牺牲生态文明为代价而让步经济发展的情况,这导致人和自然的关系变得十分恶劣。
现如今,人类已经充分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开始重点关注林业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
基于此,全面探索促进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法十分必要,本文将进行具体分析。
1 现代林业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1.1 缺乏林业管理人才,部分林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不过关新一代年轻人都渴望进入城市享受高科技和现代化技术带来的便利,农村年轻人口的数量越来越少,而林业大多建立在农村地区,年轻人不愿意留在农村,这就导致进入林业工作的大多为老一代人,势必造成林业发展停滞不前,对生态文明建设起不到积极作用。
另外,部分从事林业管理和生产的人员未经过专业知识的培训,大多凭借之前的管理经验投入林业工作,很多问题的解决措施都是错误的,一直以来,林业的发展也未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宣传力度不足,社会各界未能对现代林业发展足够重视,忽略生态文明建设,不能投入有效宣传,这也是当下林业生态文明中存在的问题。
1.2 年轻人的生态文明建设意识不强在“科技兴国”思想的教育下,年轻人将时间花费在技术学习上,各大高校的人才培养都将科学技术放在第一位,园林专业的人才少之又少。
无论是对于家长还是学生自身来说,都只关注自身,认为只有学好了专业技术,才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对于生态保护较为忽视。
相应地,很多学生在毕业之后即使进入了林业保护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岗位中,社会责任感依然有一定的缺乏,感受不到自己工作的价值以及意义,工作积极性不强,影响了工作成效。
2 解决策略2.1 加大培训力度,细化培训工作各地政府负责人应对当地林业管理局人员加强培训,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为当地林业发展注入活力。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推进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基地纪实
大 、 态脆 弱 、 内外 知 名度 高 , 有一 定 的区域 代表 生 国 具 性 , 态地位 十分 重要 。保 护 区各类 生态 文 明教 育 资 生 源丰 富 , 生态 保 护严 格 , 态 文化 氛 围 浓厚 , 学 、 生 科 文 化 价值 高 , 开展 生态 文 明建设 理想 场所 。2 1 是 0 0年 3
文明。
山、 民乐 海 潮 坝 省级 森 林 公 园 , 以及 “ 一 ” 川 等 多 七 冰 个保 护 区生 态文 明示 范基 地 。 极 发挥 保护 区 内 4处 积
省 级森 林公 园和风 景 名 胜 区 自然 景 观 优势 , 开展 对 游 人 的生态 宣 传活 动 。
四是 发 挥生 态 文 明基 地示 范 带动 作 用 , 为大 专 院
两会 期 间 参加 甘 肃 代 表 团 审议 时 均 强调 要 加 强祁 连
山冰川 和 生态保 护 , 国人 大代 表和 全 国政 协 委员通 全
过 提 交议 案 , 表谈 话 , 达 了对 祁 连 山冰川 及 生态 发 表
祁连 山被 誉为 河西 走廊 的“ 亲 山 ” “ 命线 ” 母 和 生 ,
月, “ 被 甘肃省 生态 文 明教 育基地 ” 动领 导小组 授 予 活 首批 “ 甘肃省 生态文 明教 育基 地 ” 称号 。
重 要 的生态 文明建设 地位
年 被 《 国功 能生 态 区划 》 定 为水 源 涵 养 生态 功 能 全 确
区和全 国 5 个 重要 生态 服务 功能 区之一 。 0
加强生态文明 建设 推进保护区可持续发展
加强生态建设发展现代林业——全力推进天祝县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 天祝藏族 自治县林业局 , 甘 肃 天祝 7 3 3 2 0 0 )
摘
要: 通过对天祝 县生 态环境建设 现状的分析 , 提出 了建设生态文 明的 4点建 议 : 一要 树立 和弘扬生态文 明理念 ;
二要 大力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 三要 实施 生态再造工程 ; 四要培育富 民增收产业 。
十分严 峻 的客 观 现 实, 全县 上 下始 终遵 循 “ 一落
实” 、 “ 二坚 持 ” 、 “ 三加强” 、 “ 四到 位 ” 的工 作 措 施 , 实 现 了森林 资源 由被 动 守 护 型 向科 学 预 防型 转 变 。 取 得 了建 国 以来 无 森 林 火灾 的好 成 绩 , 森林 面积 由 1 9 7 0年 的 l 5 . 6 9万 k m 增 加 到 现 在 的 2 7 . 3 4万
1 5 6
甘
肃 科技 第2 9来自 计生产红提葡萄 3 6 0万 k g , 总产值达 5 8 0 0多万元。 完 成林 木种 苗培 育 4 2 0多 亩 k m 。年 出 圃各 类 苗 木
4 0 0多 万株 , 年产 值 2 6 0 0多万 元 。 2 . 4 科技兴 林成 果 丰硕
关键 词 : 生态建设 ; 生态文 明; 思考 ; 建议
中图分类号 : F 2 3 1
党的“ 十八 大 ” 提 出, 要 大 力 加 强 生 态 文 明 建
略地 位。
设, 树立尊重 自然 、 顺应 自然、 保护 自然 的生态文 明 理念 , 把生态文 明建设放在 突出地位 , 融人经 济建
了下 游 3 0 0多万 人 民和 数 以百 计 的工 矿 企 业 、 城 市 用水。境 内有现代冰川 6 5 条, 面积 1 7 。 7 k n i 。林 区 内野 生动 物 种类 繁 多 , 仅 国家 一 、 二 级 保 护 的有 麝 、
全面推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的对策建议——以甘肃为例
全面推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的对策建议——以甘肃为例赵晓冏;张兴林
【期刊名称】《环境保护》
【年(卷),期】2022(50)15
【摘要】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和实践平台,也是助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举措和主要抓手。
本文以甘肃省为例,梳理了其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的现状和取得的成绩,剖析了甘肃省在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中存在的问题,针对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的积极性不高、整体数量不足、空间分布不均衡、实践模式单一等问题,提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甘肃省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提供参考。
【总页数】4页(P58-61)
【作者】赵晓冏;张兴林
【作者单位】甘肃省生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
【相关文献】
1.基于生态文明全面创建马鞍山市生态示范园区的建议
2.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法治保障——解读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依法推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决议》
3.武陵山片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路径选择——以慈利县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例
4.加强
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基地纪实5.石渠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SWOT分析及对策建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甘肃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和教训
甘肃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和教训甘肃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省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
近年来,甘肃省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教训。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甘肃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一、积极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甘肃省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汇处,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但也面临着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甘肃省从加强生态保护入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
甘肃省成立了一批自然保护区,如麦积山、祁连山、天祝等,保护了许多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
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甘肃省大力推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通过植树造林和草原恢复,有效改善了土壤质量,增加了植被覆盖率,减少了水土流失。
加强水资源保护。
甘肃省加大了对河流湖泊的保护力度,严禁乱采乱挖,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还加强了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和监测,禁止非法猎捕和交易珍稀野生动植物,保护了生物多样性。
二、加强环境治理和污染防治甘肃省积极推进环境治理和污染防治,努力改善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加大了对工业企业的环境监管力度。
甘肃省加强了对工业企业的环境排放监测,严格执行排污许可制度,对不达标的企业进行整改或关闭,减少了环境污染。
加大了对农业和畜牧业的污染治理力度。
甘肃省推广了有机农业和生态畜牧业,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避免了农业对环境的污染。
加强了对大气和水体污染的治理。
甘肃省加强了对大气和水体污染源的排查和治理,严禁乱排乱放,减少了大气和水体污染。
三、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利用甘肃省积极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利用,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加大了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甘肃省拥有丰富的风能、太阳能和水能资源,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减少了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了温室气体排放。
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甘肃省积极推动循环经济,加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再生产业发展,减少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
文章阐述了甘肃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优化甘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行清洁生产;经济增长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融合共建;增强节约意识,形成绿色消费新风尚;构建低碳产业发展新体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
标签:甘肃;生态文明建设;现实路径
生态文明是人类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建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生态社会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
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以及不合理的人为开发,目前甘肃土地沙化、荒漠化、草场退化等问题十分严重,由建国初期全国工业分布规划导致的重工业集中的现状,也使得工业污染日益侵袭着脆弱的自然环境。
甘肃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占全国的比重都比较高,而森林覆盖率则远远低于全国水平,工业污染非常严重,但治理效果较差,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和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都远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
甘肃是我国自然生态极端脆弱的地区,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生态文明建设亟待加强。
甘肃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如下:
一、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生态环境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某种意义上说,经济社会系统是生态环境系统的子系统。
这种观点有其深厚的自然科学背景,尤其是得到了热力学和生态学相关理论的支撑。
在早期的新古典增长模型的生产函数里,引人注目的是不含有土地和任何自然资源要素。
在有关经济增长的争论中,以土地的不变投入为基础的增长论的传统阵地,在早期的新古典增长模型中没有任何地位。
肯尼斯·布尔丁(1966)认为:我们需要观念上的变化,地球是一个封闭的系统,物质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来自开采、生产和消费行为的残留物总是以这种或那种形式与我们一起存在。
价格机制只能解决外部性问题中的一小部分。
在经济发展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经济增长必须是资源环境严格约束下的最优增长。
二、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
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决策机制和考评机制,建立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新机制,调动居民、企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营造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环境。
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原则,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按国家总体部署,适时调整建设生态文明投资项目目录,改进和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制度,为甘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三、优化甘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在重点开发区域,根据环境承载力,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推进能源、原材料等传统工业健康发展。
在限制开发区域,坚持保护为主,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大力发展草地畜牧业,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使绿色产业逐步成长为重要支柱产业。
确保生态功能的恢复,逐步恢复生态平衡。
在禁止开发区域,禁止新建增加污染物排放的项目,淘汰污染严重的企业,严格环境准入,坚持强制性保护,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遏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和破坏。
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减量化优先,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加快构建西北民族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统筹规划矿产资源开发,加强共生、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实现综合勘查、综合开发、综合利用。
建立、完善废弃物资源化和危险废物的无害化的回收再利用与安全处置体系,实现废物的合理处置。
加强规划指导、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构建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
给开展循环经济生产的企业进行财政补贴,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促进社会资源向循环经济方向发展。
五、实行清洁生产
资源能源的节约利用与环境保护贯穿到生产过程中,实行清洁生产。
具体而言,就是要转变工业发展方式,把清洁生产纳入到工业发展规划当中,清洁生产不仅是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提高产品质量,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途径。
大力发展清洁生产技术,不论生产的源头削减,中间过程控制,还是回收利用,都离不开清洁生产技术的支撑。
地方政府对实施清洁生产的企业在项目审批、土地利用、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使得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自觉利用清洁技术,生产绿色产品。
六、经济增长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融合共建
构建适合甘肃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用来评价本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状况与存在的问题,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个维度的指标。
诊断和发现甘肃生态文明建设在融入经济建设的过程中,生态环境系统与经济发展系统之间的不和谐因子,及早调整发展战略。
使得经济增长是在现有生态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的绿色增长,经济产出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和国民的消费,而不是用于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治疗和干预因为污染造成的人口与劳动力的疾患,从而促进新疆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永续发展。
七、增强节约意识,形成绿色消费新风尚
树立简朴实用,注重精神需求的绿色消费理念,改变铺张浪费的消费习惯,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模式。
社会各相关机构、组织等应加强绿色消费理念的宣传,传递绿色消费信息,普及绿色消费知识,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能源资源节约活动,营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良好氛围,提高甘肃人口的环境保护意识,推进消费观念的更新。
积极培育绿色消费模式,改变生活消费以物质至上,追求消费的数量,过度消费、奢侈消费、一次性消费现象。
形成消费水平适度、消费结构合理、消费方式注重资源节约的新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生态消费模式。
积极引导城乡居民广泛使用节能型电器、节水型设备,选择公共交通、非机动车交通工具出行。
提倡健康节约的饮食文化,抵制高能耗、高排放产品和过度包装商品,限制一次性用品的使用。
八、构建低碳产业发展新体系
要实现低碳经济,必须控制高碳产业发展速度,调整产业结构,构建低碳产业发展新体系(刘再起,2010)。
大力发展碳排放量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产业集群用以快速形成规模效应和累积效应,既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手段。
作好现有产业的转型升级,通过技术改造和落后产能淘汰,将传统高耗能高排放产业提升为低能耗低排放产业。
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信息、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物流、金融、会展、旅游文化产业,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第三产业发展成为宁夏经济的主要推动力量。
九、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
进一步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防沙治沙、长防林、自然保护区、特殊生态功能区、湿地工程等重点生态工程,坚持生态保护和治理并重,从源头上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
合理利用水资源,保证生态用水,努力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
加强矿产资源和旅游开发的环境监管,严厉打击非法采矿活动。
所有的矿产资源开发新建项目及已投产的矿山,必须编制、实施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和矿山环境恢复规划或方案,加强地表氧化矿、露天矿开采的环境监管力度。
旅游开发必须注重原生态的保护,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要与原生态景观保持协调。
建立和管理好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