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必武的几个故事
关于董必武的生平故事介绍1
关于董必武的生平故事介绍1董必武的故事董必武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和革命家,他出生于1886年,他是湖北黄安县人,他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但董必武从小就聪明好学,所以在1903年的时候就考取了当地的秀才。
董必武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和革命家同时他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位很优秀的人,董必武的很多故事在民间也广为流传,比如董必武勤俭的故事。
董必武的故事有哪些呢?今天就让小编来为你讲讲,在1937年的时候,国共双方进行第二次合作,董必武需要做党的统战工作,董必武平时在延安的时候就穿着粗布衣生活也比较勤俭朴素,但到了武汉因为要和昨天到这件以及社会人士打交道做工作,所以就需要换衣服。
当时市面上比较好的礼帽需要十元才能卖一顶,但董必武特意嘱咐工作人员买便宜的礼帽,皮鞋也是买了最便宜的,就是这样普通的一套衣服董必武也只是在迎送客人的时候穿戴一下,对于这种现象董必武身边的工作人员很不理解,他们觉得人为什么就不能自己穿好一点,吃好一点呢?董必武就告诉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对于中国亿万人民的幸福来说,吃饭穿衣戴帽只是小事,能省一分钱就要剩一分钱”。
董其武董必武关系董其武是山西人,出生于1899年。
父亲是一名长工,董其武自小由外祖母抚养,六岁的时候开始读私塾。
1917年,董其武被保荐读高小。
1927年,董其武到武汉担任支队长,多次立下战功,升任为副团长。
1928年到天津任参谋。
1930年,中原大战中,董其武担任撤退掩护军队长,后被升任团长。
抗日战争期间,董其武带领部队在绥南、包头、绥西等地抗击日军,给予日军以沉重的打击,建立了卓越的功勋,后来被蒋介石授予勋章,先后任命为警备司令、剿匪总司令等职。
国共内战期间,董其武率部在绥远起义,接受了的领导。
抗美援朝期间,董其武率部参与救援任务,被任命为军长。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1982年,董其武被比准加入。
1989年3月,董其武在北京去世,享年九十岁。
董必武是湖北人,生于1886年。
董必武与人民币的故事
董必武与人民币的故事李洁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董必武,是著名的“将军县”——湖北红安(原黄安)县人。
建国后历任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政务院副总理,政务院政法委员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
是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六届中央委员,七、八、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
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却与“人民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八年抗战结束后,国民党政府仍旧把持着经济命脉,旧货币仍在一些“国统区”流通使用。
但是,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各解放区由共产党领导的银行也达30余家,发行各种票面货币257种之多。
为了迅速稳定和占领全国的经济市场,同时统一华北、西北、华东等几个解放区的财政经济,减少部队在行进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不便。
1946年12月30日,中共晋察冀中央局致电中央,建议中央“召开华北经济工作会议”,以研究华北各解放区“统一对付国民党”和解决“货币不统一”等问题。
中共中央接受了这个建议,并于1947年1月3日,向滕代远、薄一波等同志发出“关于召开华北财政经济会议的指示”。
1947年3月15日,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华北财经会议在河南省武安县(1949年划归河北省)冶陶镇召开。
为了统一思想,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成立华北财经办事处及任命董必武为主任的决定》,并派遣董必武前往指导会议。
华北财经办事处驻地在河北平山县夹峪村,距刘少奇、朱德领导的中央工作委员会驻地西柏坡约两公里。
办事处工作人员有五六十人,对各解放区的情况了如指掌。
这个精干的机构,肩负起了战时“财经内阁”的神圣使命。
董必武到达驻地即对有关具体事项进行了研究部署。
(一)1947年8月1日,董必武同志拟定了《华北财经办事处组织规程》,并上报中央批示;8月16日,即获中央批准。
其中第五条是:“筹建中央财政及银行”。
(二)1947年中秋节前一天,董必武同志到晋察冀边区印刷局了解该局的造纸、印刷设备、票版设计、制版技术、生产能力及生产等情况。
中共“一大”幕后的故事
中共“一大”幕后的故事在目前较新版本的党史书籍中,有关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召开有这样的文字记载:1921年7月23日晚8时,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召开。
出席会议的共15人(包括两位共产国际代表)。
会议的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的南湖,并结束了全部议程。
短短几十个字的介绍,看似简单,但其考证过程却并不简单。
由于“一大”是在秘密状态下召开的,几乎没有留下原始的文献资料,加之年代久远,具体情节在当事人的记忆中也模糊了,因而给考证工作带来不小的难度。
从一桩命案查证“一大”召开日通过分析代表行踪,党史研究人员初步确定“一大”于7月下旬召开,但具体是哪一天开幕的,还是个谜。
后来,研究人员在深入细致地考证中,发现了一个不太为人关注的细节,正是对这一细节的考证揭开了谜底。
当年参加过“一大”的陈公博和周佛海,后来投奔了国民党,并当了汉奸。
陈公博、周佛海都回忆说,“一大”在上海召开最后一次会议的当天夜里,陈公博夫妇所住的大东旅馆发生了孔阿琴被杀案。
陈公博在《十日旅行中的春申浦》一文中写道:“七月三十一日那天早上五点多钟,我在睡梦中忽然听到一声很尖厉的枪声,继而便闻有一女子锐厉悲惨的呼叫。
……那案子直到下午六点多钟才被发觉,凶手早已逃走。
”周佛海在《往矣集》中也提到过这件事:“公博当时正带着新婚夫人度蜜月,住在大东旅社。
……哪知他隔壁的房中,当夜发生了一件奸杀案,开了两枪,打死了一个女人,公博夫妇真是吓得魂不附体。
”陈公博的文章中最为关键的7月31日这个准确日期让研究人员怦然心动,如果能证实这个日期,就能据此推断出“一大”的准确召开日。
于是,研究人员就此展开调查,他们很快找到1921年8月1日上海《新闻报》刊登的《大东旅社内发生谋毙案》的消息,以及8月2日的后续报道《大东旅馆中命案续闻》。
后面这则消息称:“日前有一男子,挈一妇女在南京路英华街大东旅社投宿,该男子自称姓张,当赁定四层楼32号房间,迨至昨日(即7月31日)上午,张只身出房外……至夜十时,犹未归来,茶役乃起疑心,设法将32号房门开启,进内见妇人已被谋毙。
董必武的夫人是谁
董必武的夫人是谁董必武的夫人是谁2017-01-27 15:48:08董必武的夫人是谁董必武是我国著名的革命家,正是由于他的存在才为我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正是由于董必武才让我国走上了改革的这条道路,董必武可以算得上是我国的民族英雄,那么陪伴着为民族英雄的又是怎样的一位女性呢?董必武夫人又是谁呢?董必武一家照据史书记载董必武一生总会有三位夫人,董必武的第一位夫人名叫黄俊贞,她是红安县高桥镇人,她是董必武的第一任夫人她也是董必武的结发妻子,她和董必武是在1910年的时候结婚,结婚后她为董必武生下了一个儿子,可惜这个儿子未满周岁就幺折了。
董必武的第一位夫人和他在辛亥革命失败之失去了联系,黄氏由于思念董必武日夜哭泣,导致双目几乎失明后来中风卧床不起,在1943年的时候因病去世。
在第一位夫人去世后董必武遇到了了第二位夫人陈碧英,陈碧英是一位共产党员,同时她也曾担任过福建汀州市委宣传部长,她是一位优秀的女性,在1933年的时候她和董必武结婚,后来她被分配到广东开展地下工作。
由于作为一位地下工作者她的身份是绝对保密的,所以董必武一直不知道她还活着。
后来董必武在不知情的状况下和担任他秘书何连芝相恋结婚,何连芝也为董必武生下了两儿一女。
董必武夫人虽然有三任,但是只有最后一任何连芝算的上是和董必武相濡以沫。
董必武的故事有哪些董必武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和革命家,他出生于1886年,他是湖北黄安县人,他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但董必武从小就聪明好学,所以在1903年的时候就考取了当地的秀才。
董必武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和革命家同时他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位很优秀的人,董必武的很多故事在民间也广为流传,比如董必武勤俭的故事。
董必武的塑像董必武的故事有哪些呢?今天就让小编来为你讲讲,在1937年的时候,国共双方进行第二次合作,董必武需要做党的统战工作,董必武平时在延安的时候就穿着粗布衣生活也比较勤俭朴素,但到了武汉因为要和昨天到这件以及社会人士打交道做工作,所以就需要换衣服。
领导人当校长的故事
领导人当校长的故事作者:鹿海鹰来源:《领导文萃》2011年第01期1926年2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共中央特别会议上,通过了一项《开办最高党校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在北京及广州各办一所长期党校”。
这是中共中央最早的一份关于开办党校的决定。
此后,由于形势所迫和条件所限,“最高党校”一直没能开办。
但这份文件,为日后中央党校的创立,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1933年3月13日,为纪念马克思逝世(1883年3月14日)50周年,中共苏区中央局决定在江西瑞金开办“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
它就是中央党校的前身。
1935年11月,中央转战陕北后,正式在瓦窑堡开办中央党校(后迁至延安),培养高级干部。
董必武言传身教在瑞金“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德高望重的董必武先后出任教务长和副校长。
1935年,董必武出任中央党校校长。
陕北的办学条件十分艰苦,董必武虽是校长,待遇却低得出人意料。
他和教务主任共用一张桌子、一条长板凳,合用一张硬板床。
为了方便工作,他花1块多钱买了一块怀表。
这块表又大又响,走得也不准,大家都叫它“火车表”。
但董必武说:“反正快慢误差不超过半小时就行。
有会议时,表快了,我晚点去;慢了,我早点去,不就调对了吗?”在董必武任校长的两年时间里,中央党校的规模迅速扩大。
1937年5月,党的早期领导人李维汉接任校长时,学员已多达四五百人。
毛泽东题写“实事求是”1943年初,中央政治局推举毛泽东为政治局主席、书记处主席,并兼任中央党校校长。
从那时起,到1947年3月中央党校因内战被迫暂时停办,毛泽东一直直接领导中央党校的工作。
中央党校得到进一步扩大,学员由几百人发展到了3000多人。
毛泽东出任中央党校校长后,采取了三大创新性举措:其一,对办学思想进行改革,停止执行理论与实际割裂、脱节的教学计划和安排,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针;其二,鼓励学员参加大生产运动,一方面锻炼自己,另一方面通过自力更生,实现自给自足;其三,广泛开展文艺活动,活跃生活,配合教学。
党史中的廉洁故事
封面
16 这里没有金钱能打通的关节
2001 年 4 月,任长霞担任河南登封市公安局长后不到一个
月就收到了控诉王松黑恶势力团伙的群众来信,信尾有 100 多名
村民的联合签名和血红的指印。任长霞立即部署行动,然而王松
背景复杂,关系网密集,且还有市优秀企业家等外衣作包装,加
剧了破案的难度。
4 月 29 日,王松手下的爪牙因参与作案被抓获,在外出差的
2008 年 11 月,王瑛因肺癌晚期不幸去世。 她被大巴山人亲切称为“永远的巴山红叶”。
给,就是我父母来,也不会给这个面子。”说完,便毫不
客气地将红包退了回去。
“管不住自己,就站不稳脚跟”,是梁雨润常挂在嘴
边的话。在夏县任纪委书记的 3 年间,梁雨润被当地民
众誉为“百姓书记“ ”梁青天”。2001 年 3 月 5 日,他离开
作的一幅《山峡夜航》的贝雕画送给朱德,就把画悄悄放在警卫员的车
座下送走了。
第二天,朱德派康克清把这幅画送回厂。见工人们言辞恳切,康
克清亲切地说“ :老总一再说了,这是人民的财产,应该拿去换外汇,支
援国家建设。大家的心意,老总已经收下了,谢谢大家。可是这幅画
坚决不能收,我看还是按老总的意见办吧!”
12 十全十美 某年秋天,一个大军区的两名同志来到陈云的住所,向他汇报军
07 为六毛钱作检讨 1941 年,受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影响,重庆红岩村八路
军办事处的生活条件极其艰难。为了维持正常运营,董必武 亲自制定伙食标准,实行包干调剂。
一次,在月底伙食结算的时候,账面上有六毛钱的开支 平不了。董必武十分自责,说“ :我们党的经费来得不容易, 每分每厘都是同志们用血汗甚至生命换来的,我们只有精打 细算的责任,没有浪费铺张的权力。”之后,董必武在办事处 大会上作了检查,并向中央写了检讨信。
40个党风廉政小故事材料讲话必备 (2)
目录刘少奇的廉洁故事 (1)孔繁森廉洁小故事 (2)周总理廉洁从政小故事 (3)毛泽东的廉洁故事 (7)一贫如此 (8)历史家训重廉洁 (9)唐朝宰相卢怀慎的故事 (13)一张借条 (15)牛玉儒:一位市委书记的政治遗产 (19)共和国三位总理的廉洁小故事 (24)回忆伯父周恩来侄女秉德话“反腐” (25)导弹司令--杨业功 (28)古代廉吏拒贿故事四则 (39)古代廉吏佳话四则 (40)海瑞巧治胡公子 (41)董必武:人民公仆党的“老牛” (43)刘伯坚:“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 (44)陶母退鱼 (45)“坚强的老战士”徐特立 (46)自报财产留清名———一代名相诸葛亮的廉洁故事 (47)沂蒙革命先烈廉洁故事赵博 (48)常恩多 (49)父子清廉 (50)白居易怒打行贿人 (51)唐朝宰相卢怀慎 (52)包公无私流芳百世 (53)我以不贪为宝 (55)于谦的《石灰吟》 (55)一钱太守 (57)包公的千古魅力 (58)焦守云自述:父亲焦裕禄的生前身后事 (64)一只“胖信封”的故事 (74)勤俭一生—老舍廉洁故事 (82)中国古代十大清官 (84)林则徐拒贿拾遗 (92)丹心要学月月红 (94)公孙仪:拒收甲鱼 (95)李母量禀教子 (96)手好不要钱 (96)不私一钱 (98)刘少奇的廉洁故事1942年麦熟的时候,大树村熊老爹家隔壁住下了一个高个子、约莫三十来岁的干部。
这干部到村后,每一天晌午,拿张报纸到熊老爹菜园里去看。
逢着熊老爹没事,他就唠家常,还帮着熊老爹薅草。
日子久啦,比一家人还亲。
熊老爹心里可乐呵呵的,逢人就夸,说他懂穷人们的心思。
一天,这干部到熊老爹菜园里来买菜。
熊老爹正在摘黄瓜、刨小葱,忙得团团转。
这干部二话没说,就帮着熊老爹一齐摘,一齐刨。
待把菜弄好了,才从袋里摸出一卷票子递给熊老爹,说是菜钱。
熊老爹一看,就动了气,两手一推,说:“同志啊!你这就见外啦。
自己种的,还能说要钱?你三天两头地帮俺弄地,别说你来拿,俺送也得送给你呀!”这干部见老爹高低不肯要,就坐下和老爹磨蹭了一会儿,只好拿着莱走了。
董必武的几个廉政故事
位 出色 的革命 家 兼 诗 人 ,而 且 还是 一 位 少有 的 “ 官 ” 。 清 1 5 年 , 董 老 任 最 高 人 民 法 院 院 长 。 当 时 , 他 家 住 在 97
北 京 钟 鼓 楼 后 的 一 个 昔 日王 府 的大 院里 。 院 子 很 大 , 有 花 园
段距 离的汽车 ,要用掉 不少汽油。如果家在 中南海 ,再到 高 院上 班,近 了一半路程 ,也 就节 约了一半汽油 。我们 国家还
发 前 ,毛 泽 东 嘱 咐 她 说 : “ 这 次 到 敌 占区 去, 深 入虎 穴 , 你 是
完 ,把她 拉 进 了 房 子里 间 。 吴大嫂家一共3 口人 ,除 了丈 夫 , 还有 一个 5 的儿 子 。吴 岁 大 嫂 顺 手 抓 了件 自己 的 衣 服 让 贺 子 珍 穿 了 , 并把 她推 到床 上 的 帐 子 后 边 。 自己则 用 锅 灰 把 脸 抹 黑 ,把 儿 子 抱 到床 上 , 自 己躺 在 床 上 装 着 有 大 病 。 她 叫 丈 夫 坐 在 床 前 ,一 副哭 哭 啼 啼
一
突 然 , 在 外 面 放 哨 的 女
房 东吴 大 嫂 进 来 说 :
个 白 匪兵 走 近 一 瞧 , 只见 床 上 的 女 人蓬 头 散 发 , 色 灰 面
黑 ,是 个 重 病 的 样 子 。一 个 小 孩 坐 在 床 里 头 围着 女 人 痛 哭 , 叫 着 “ 妈 , 我 要 妈 妈 。 ” 农 村 的 房 子 窗 户 很 小 , 光 线 很 妈 暗 ,加 上 土 布 做 的蚊 帐 本 来 就 比较 厚 ,不 透 光 , 贺 子 珍 坐 在 帐 子 后 面 根 本 没 人 能 看 见 。 白匪 看 到 这 样 一 个 悲 伤 的场 面 ,
党史故事嫌夫人帽子买贵董必武作自我批评
党史故事嫌夫人帽子买贵董必武作自我批评
新中国成立后,董必武住进了北京。
董老的夫人何莲芝怕他年岁大了,受不得风寒,就将自己在延安大生产中劳动所得而积攒下的钱给他买了一顶帽子。
董必武问花了多少钱。
何莲芝怕他嫌贵,就骗他说只花了二三十元钱。
过了些时日,董老又向何莲芝问起这顶帽子的价格。
何莲芝依然没有改口说:“你怎么不相信人?就是二三十元嘛!”
董老摇了摇头说:"你呀,骗我还说我不相信你,你自己看看。
"说完,取下帽子,指了指帽子里沿的标价。
何莲芝顿时就闹了个大红脸,原来,何莲芝买帽子时,没有注意到帽子里还有标价。
之后,董必武在开党员生活会的时候,还专门拿这个事作例子作了自我批评,并写了一个横幅挂在自己的书房里:“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性习于俭,俭以养廉。
”。
现代勤俭节约的例子10个_0
现代勤俭节约的例子10个篇一:勤俭节约的小故事篇一: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
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
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
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
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
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篇二:朱元璋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
』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
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篇三:周恩来总理勤俭节约的故事妇孺皆知,成为美谈。
他一贯倡导勤俭建国、艰苦奋斗,要求一切招待必须是国货必须节约朴素,切忌铺张华丽、有失革命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朱光亚同志曾回忆过这样一则故事:1961年12月4日召集专门委员会对当时第二机械工业部的一个规划进行审议,会议从上午开到中午还没结束,周总理留大家吃午饭。
餐桌上是一大盆肉丸熬白菜、豆腐,四周摆几小碟咸菜和烧饼。
周总理同大家同桌就餐,吃同样的饭菜。
这个故事至今听来让人觉得很有教育意义。
在周总理身上,这样的例子也数不胜数。
1962年夏,周总理到辽宁省视察工作,刚一住下,他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交给负责接待的同志,说:上面写的东西都不能做。
原来,这张单子开着20多种禁吃的菜名,鸡鸭鱼肉之类都包括在内。
正是这一桩桩、一件件小事,铸就了他们伟大的人格魅力,使之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我党我军光荣传统的化身!周恩来总理居住在中南海西花厅,过着俭朴的生活。
震撼的历史:长征路上令人心碎的生育故事
妻子没有奶水,任弼时将缝衣针改成鱼钩去河边钓鱼,朱德也来帮忙,为的是给产妇滋补身子。任弼时曾想把孩子留在老乡家,遭到了战士们的反对,他们说要轮流背着孩子长征。后来重病在身的任弼时缝了个布袋,把孩子背在背上,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扶着产后的妻子上路了
蹇先佛在松潘草地生下了一个男婴,姐姐蹇先任亲手接生。李伯钊把自己仅剩的一点粮食送给了产妇,自己却饿得差点走不出草地。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后,蹇先佛担心拖累萧克和部队,就带着孩子走了8天,到了中央所在地保安。
二方面军在阿坝地区进入草地时,任弼时的妻子陈琮英快要临产了。趟过一条齐腰深的河之后,受到凉水的刺激,她的孩子在苗家的羊圈里呱呱坠地了,任弼时为女儿起名“远征”。分娩过程极不顺利,幸亏接生的中央红色医院院长傅连暲医术高超才转危为安。这对夫妻共生育了9个子女,其中5个都在斗争环境中夭折失散。任弼时把采到的野菜,嫩的留给陈琮英,老的留下自己吃。
——那时,有许多女性已经为人妻,而且正值育龄,她们渴望着与自己心爱的人有爱情的结晶。但无休止的征战和恶劣的自然环境,却把女性神圣的权利变成了一场噩梦。今天,当我们将生孩子看得如此艰巨伟大的时候,回味一下当年那些女英雄们,她们的故事,让你想到什么?
由于当年的物质条件和科学水平所限,遍查红色革命根据地的史料,均没有发现关于避孕和节育的记载。因此,在最不合时宜的时刻来到人间的婴儿,就成了最无辜的受难者,他们的母亲,也就成了付出巨大代价的最令人心碎的母亲。
沈泽民牺牲后,张琴秋同红四方面军政委陈昌浩结了婚。长征途中她也怀了孕。1937年1月下旬,红四军方面军总部直属队遭到敌人伏击,身为政治部组织部长的张琴秋却腹痛阵阵,快要分娩了。她是忍着剧痛,顽强指挥部队突围的。后来孩子也没有留下来。
在卫生和医疗条件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人们常说妇女生孩子是一只脚跨进地狱之门。长征中的产妇,恐怕大半个身子都已经进了死亡之门。产妇是如此,孩子更是如此。据掩埋过孩子遗体的红军战士回忆,孩子死去的时候,小小的拳头基本上都是紧握的,仿佛表达着对这个世界的不满。
董必武学习俄文的故事
董必武学习俄文的故事一九五二年底,六十七岁高龄的董必武同志作了一项决定:重新开始学习俄语。
这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董老担任着国家的重要职务,工作极为繁忙,况且年纪又大,记忆力也差了,学习外语该有多困难啊!董老想了个巧妙的办法,他将俄文生词,每五个写在一张卡片上,并风趣地称作一个小队,每十个词称作一个中队,每二十个词称作一个大队。
又把两个大队称作一个联队。
生词写在卡片正面,中文解释写在背面。
随后,象掌握自己的部下那样,先认第一小队,再认第二小队,接着将两个小队合起来认,作为中队检阅多记熟了之后,再认第三、四小队,然后将三、四小队合并作中队检阅,以后再将两个中队合并作大队检阅。
用这种“检阅”法记单词,效果很好。
因为年老记忆力差,一个生词往往花了好大的气力才记住,不过过一会儿又忘了,董老就反复地认、记、背。
有时因为咳嗽得很厉害,医生让他躺在床上休息,可他仍然坚持给生字标重点,即使在病床上也不间断学习。
董老说:“我决不灰心,就是这样搞,记生字,每天总有可能增加儿个。
”十几年后,董老保存下来的外语卡片,上面抄录了一万零五百多个单词,甚至连剧目单、会议签到卡上面也写下了外语单词。
功夫不负有心人。
因为董老长期艰苦的努力,终于达到了能阅读一般俄文文章的水平。
仅俄文版《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一书,董老就读了四遍,抄录了四套生字卡片,共一百零五张,记录单词二干九百二十八个。
“学习当如卒过河”,这是董老八十七岁时留下的名句。
在学习的道路上,象中国象棋中的过河卒子一样,一步一步,奋勇直前,这不正是董老学习精神的写照吗!。
本溪名人故事
本溪名人故事
本溪是辽宁省的一个城市,拥有许多杰出的名人。
以下是其中几位著名的本溪名人和他们的故事:
1. 孙中山: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也是中华民国的缔造者和开国元勋。
他出生于广东中山县(现属本溪市),因此人称"中山先生"。
孙中山带领中国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了共和国政权。
他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2. 董必武:董必武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他在20世纪初参与了中国的革命运动,积极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他致力于推动中国革命事业和工人运动,为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3. 于右任:于右任是20世纪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教育家。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其作品以描写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为主题。
他的书法被誉为"东方之瑰宝",对中国书法
艺术有着重大影响。
同时,他还是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在教育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
4. 陈赓:陈赓是中国军事家和抗日战争的英雄。
他在抗日战争期间组织指挥了多次重要战役,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被誉为"华北战场上最高的战争指挥员",被尊称为"东北王"。
这些本溪名人的故事展现了他们在不同领域中取得的杰出成就
和对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的重要影响。
他们的故事不仅展示了本溪的骄傲,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榜样和启示。
董必武的故事,董必武故事2则
⼀、董必武的“特制草鞋” 红军在爬雪⼭、过草地以前,进⼊到⼀个崇⼭峻岭的地带。
那天晚上,下着倾盆⼤⾬,天⿊得伸⼿不见五指,往北去的⼭路,崎岖不平,⼜特别滑。
董必武和警卫员⼩王,沿着⾼低不平的⽺肠⼩道,深⼀脚、浅⼀脚地向前摸索着赶路。
⼩王不⼩⼼踩翻了⼀块⽯头,重重地摔了⼀跤,当他爬起来的时候,满⾝是泥,嘴⾥也摔破了,流着⾎。
最倒霉的是,脚上穿的鞋⼦不见了,他没有对任何⼈说,决定咬咬⽛挺过去,只好光着脚丫⼦赶路。
第⼆天清早,⾬过天晴,⼤地像⼀座⽔晶宫⼀样,⾬珠在太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
董必武发现⼩王的光脚丫上有⼏条⾎⼝⼦,就知道他的鞋⼦丢了,便从马褡裢⾥取出⼀双⾃⼰的旧布鞋,递给⼩王说:“要取得⾰命胜利,现在就要吃⼤苦。
你光着脚,是⾛不出雪⼭草地的,快拿去穿上吧!” ⼩王坚决地说:“我不怕苦,就是打⾚脚,也保证在长征路上不掉队,⾛出雪⼭草地没问题!”这是多么好的战⼠啊!董必武听了⼼⾥⼗分感动,仍旧把那双鞋递到⼩王⼿上,说:“这是命令,你拿着穿!” ⼩王说:“我知道⾸长只有这双鞋,还是您⾃⼰留着穿吧。
” 董必武把脚往上⼀跷,得意地说:“这不还有⼀双草鞋吗?” ⼩王说:“那双草鞋已经很破了。
” 董必武笑了笑,说:“不要紧,我还准备了⼀批‘特制布鞋’。
” ⼩王⼗分疑惑,⼼想从长征开始,就⼀直跟随着⾸长,这种鞋,别说没有见过,连听都没有听说过。
⼩王望着董必武,眨眼问道:“什么特制布鞋?我怎么从来没有听说过。
” “哈哈哈,”董必武笑了起来,然后指着马背上的马褡裢说,“那不就是吗?” ⼩王知道,马褡裢⾥,除了董必武的⼀些办公⽤具和简单的⽣活⽤品外,其余的东西都是在⾏军途中捡的破烂,像破布、破鞋、破袜⼦、破⿇袋、破棕⽚等。
平时,由于⼯作忙,董必武没有给⼩王解释。
今天,他亲⾃从马褡裢⾥取出⼏块棕⽚,在⾃⼰的脚上严严实实地包扎起来。
包扎好以后,在地上⾛来⾛去,⼀边⾛⼀边说:“过去古⼈作战,⽤铁甲做⾐服。
我们把这些破烂捡来做鞋穿,⽤坏了⼀层,再包扎⼀层,不就是‘特制布鞋’吗?”说完⼜得意地笑起来。
最新-董必武的故事2则 精品
董必武的故事2则董必武的故事2则一、董必武的特制草鞋红军在爬雪山、过草地以前,进入到一个崇山峻岭的地带。
那天晚上,下着倾盆大雨,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往北去的山路,崎岖不平,又特别滑。
董必武和警卫员小王,沿着高低不平的羊肠小道,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前摸索着赶路。
小王不小心踩翻了一块石头,重重地摔了一跤,当他爬起来的时候,满身是泥,嘴里也摔破了,流着血。
最倒霉的是,脚上穿的鞋子不见了,他没有对任何人说,决定咬咬牙挺过去,只好光着脚丫子赶路。
第二天清早,雨过天晴,大地像一座水晶宫一样,雨珠在太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
董必武发现小王的光脚丫上有几条血口子,就知道他的鞋子丢了,便从马褡裢里取出一双自己的旧布鞋,递给小王说要取得革命胜利,现在就要吃大苦。
你光着脚,是走不出雪山草地的,快拿去穿上吧!小王坚决地说我不怕苦,就是打赤脚,也保证在长征路上不掉队,走出雪山草地没问题!这是多么好的战士啊!董必武听了心里十分感动,仍旧把那双鞋递到小王手上,说这是命令,你拿着穿!小王说我知道首长只有这双鞋,还是您自己留着穿吧。
董必武把脚往上一跷,得意地说这不还有一双草鞋吗?小王说那双草鞋已经很破了。
董必武笑了笑,说不要紧,我还准备了一批‘特制布鞋’。
小王十分疑惑,心想从长征开始,就一直跟随着首长,这种鞋,别说没有见过,连听都没有听说过。
小王望着董必武,眨眼问道什么特制布鞋?我怎么从来没有听说过。
哈哈哈,董必武笑了起来,然后指着马背上的马褡裢说,那不就是吗?小王知道,马褡裢里,除了董必武的一些办公用具和简单的生活用品外,其余的东西都是在行军途中捡的破烂,像破布、破鞋、破袜子、破麻袋、破棕片等。
平时,由于工作忙,董必武没有给小王解释。
今天,他亲自从马褡裢里取出几块棕片,在自己的脚上严严实实地包扎起来。
包扎好以后,在地上走来走去,一边走一边说过去古人作战,用铁甲做衣服。
我们把这些破烂捡来做鞋穿,用坏了一层,再包扎一层,不就是‘特制布鞋’吗?说完又得意地笑起来。
董必武的几个故事
董必武的几个故事董必武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和革命家,他出生于1886年,他是湖北黄安县人,他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但董必武从小就聪明好学,所以在1903年的时候就考取了当地的秀才。
董必武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和革命家同时他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位很优秀的人,仔细研究董必武同志,不难发现功勋卓著的董老不仅是一位出色的革命家兼诗人,而且还是一位少有的“清官”。
1957年,董老做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当时,他家住在北京钟鼓楼后的一个昔日王府的大院里。
院子很大,有花园有水池,很气派。
他的儿女们也都乐意住在这里。
由于“高院”离此很远,每天往返不仅不方便,而且还需要很多人来送文件,花费了不人力物力。
董老考虑着搬到离“高院”较近的中南海去居住,尽管当时中南海的房子较为窄旧,但他仍不改初衷。
一天晚上,董老和盘托出自己的主意,却立即遭到尚在读书的子女们的反对。
董老耐心细致地对全家人说:“第一,为我一个人,要有警卫排,要烧锅炉,要煤,要人跑这么远送文件,搬到中南海,这些都统一解决了,为国家节省了人力物力。
我不该搬吗?该搬。
这二呢?”稍作停顿后,他更深沉地继续说道:“我上班太远,要坐很长一段距离的汽车,要用掉不少汽油。
如果家在中南海,再到高院上班,近了一半路程,也就节约了一半汽油。
我们国家还穷啊。
”1958年初春的一天晚饭时,还在读初中的女儿董楚青养成了一种不好的吃饭习惯。
吃饭时,董楚青急于扒饭,三扒两赶地吃完了,掉了不少饭粒在桌上。
小楚青丢碗就想跑,结果被董老叫住。
“你看看,你看看。
”董老连连说道。
年岁还小的女儿楚青茫然不知所措,怔怔地望着饭粒,默不作声。
一生惯读诗书的董老马上联想起古老的“锄禾日当午”诗句,绘声绘色地对女儿说道:“碗里、桌上有多少饭粒?‘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粒粒不能丢啊。
”接着又严肃地说:“拣起来吃了。
”此后,女儿楚青再也不浪费粮食了。
1964年春,董老的一个侄孙子去北京看他,一是想见见世面;二是特别想通过他的关系谋得一份较中意的工作。
初三读后感:长征故事
长征故事特制布鞋红军在爬雪山以前,那天晚上,下着大雨,董必武和小王,沿着高低小平的小道,一脚一脚地向前摸索赶路。
小王不小心踏翻了一块石头,摔了一跤,当他爬起来时,脚上的鞋子不见了,只好光着脚路。
第二天,雨过天晴,董必武发现小王的光脚丫上有几条血口子,便从马褡裢里取出一双自己的旧布鞋,递给小王说:“要取得革命胜利,现在就要吃大苦。
你光着脚,是走不出雪山草地的,快去!”小王说:“我不怕苦,就是打赤脚,也保证在长征路上不掉队,走过雪山没问题。
”他把那双鞋递到小王手上,说:“你拿着穿吧。
”小王说:“我知道首长只有这双鞋,还是你自己穿。
”董必武把脚往上一跷:“这不还有一双吗?”小王说:“那双已经很破了。
”董必武说:“不要紧,我们还准备了一批‘特制布鞋’。
”小王很疑惑,心想从长征开始,就一直跟随着首长,这种鞋,别说没有见过,连听都没有听过。
小王望着董必武,问:“什么特制布鞋?从来没听过。
”董必武笑了笑,指着马背上的马褡裢说,“那不是吗?”小王知道:马褡裢里,只有他的办公用具和生活用品,还有在途中捡的破布和破棕片。
今大,他从马褡裢里取出几块棕片,在自己的脚上包扎起来。
包好后,在地上走,边走边说:“我们把棕布捡来做鞋,坏了后再包不是正好吗?”从此以后,董必武又多了个捡棕布的小王。
董必武就是用“特制布鞋”过了雪山。
《一袋干粮》。
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
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
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
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
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
最新-现代勤俭节约的例子10个1 精品
现代勤俭节约的例子10个篇一:勤俭节约的小故事【篇一: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
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
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
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
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
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篇二:朱元璋】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
』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
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篇三:周恩来总理勤俭节约的故事】妇孺皆知,成为美谈。
他一贯倡导勤俭建国、艰苦奋斗,要求一切招待必须是国货必须节约朴素,切忌铺张华丽、有失革命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朱光亚同志曾回忆过这样一则故事:1961年12月4日召集专门委员会对当时第二机械工业部的一个规划进行审议,会议从上午开到中午还没结束,周总理留大家吃午饭。
餐桌上是一大盆肉丸熬白菜、豆腐,四周摆几小碟咸菜和烧饼。
周总理同大家同桌就餐,吃同样的饭菜。
这个故事至今听来让人觉得很有教育意义。
在周总理身上,这样的例子也数不胜数。
1962年夏,周总理到辽宁省视察工作,刚一住下,他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交给负责接待的同志,说:上面写的东西都不能做。
原来,这张单子开着20多种禁吃的菜名,鸡鸭鱼肉之类都包括在内。
正是这一桩桩、一件件小事,铸就了他们伟大的人格魅力,使之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我党我军光荣传统的化身!周恩来总理居住在中南海西花厅,过着俭朴的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董必武的几个故事
董必武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和革命家,他出生于1886年,他是湖北黄安县人,他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但董必武从小就聪明好学,所以在1903年的时候就考取了当地的秀才。
董必武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和革命家同时他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位很优秀的人,仔细研究董必武同志,不难发现功勋卓著的董老不仅是一位出色的革命家兼诗人,而且还是一位少有的“清官”。
1957年,董老做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当时,他家住在北京钟鼓楼后的一个昔日王府的大院里。
院子很大,有花园有水池,很气派。
他的儿女们也都乐意住在这里。
由于“高院”离此很远,每天往返不仅不方便,而且还需要很多人来送文件,花费了不人力物力。
董老考虑着搬到离“高院”较近的中南海去居住,尽管当时中南海的房子较为窄旧,但他仍不改初衷。
一天晚上,董老和盘托出自己的主意,却立即遭到尚在读书的子女们的反对。
董老耐心细致地对全家人说:“第一,为我一个人,要有警卫排,要烧锅炉,要煤,要人跑这么远送文件,搬到中南海,这些都统一解决了,为国家节省了人力物力。
我不该搬吗?该搬。
这二呢?”稍作停顿后,他更深沉地继续说道:“我上班太远,要坐很长一段距离的汽车,要用掉不少汽油。
如果家在中南海,再到高院上班,近了一半路程,也就节约了一半汽油。
我们国家还穷啊。
”
1958年初春的一天晚饭时,还在读初中的女儿董楚青养成了一种不好的吃饭习惯。
吃饭时,董楚青急于扒饭,三扒两赶地吃完了,掉了不少饭粒在桌上。
小楚青丢碗就想跑,结果被董老叫住。
“你看看,你看看。
”董老连连说道。
年岁还小的女儿楚青茫然不知所措,怔怔地望着饭粒,默不作声。
一生惯读诗书的董老马上联想起古老的“锄禾日当午”诗句,绘声绘色地对女儿说道:“碗里、桌上有多少饭粒?‘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粒粒不能丢啊。
”接着又严肃地说:“拣起来吃了。
”此后,女儿楚青再也不浪费粮食了。
1964年春,董老的一个侄孙子去北京看他,一是想见见世面;
二是特别想通过他的关系谋得一份较中意的工作。
董老一面热情地接待了侄孙子,一面又对他施以严格的要求,在北京逛逛可以,但不准租用小车,更不许在外面暴露与董老的亲戚关系。
那位侄孙子在北京住了大约一个星期,董老即要求他回家投入生产劳动。
临别的头一天,董老给侄孙一些路费和小礼物,并把他叫到跟前说:“我在政府里的地位很高,但我们都是供给制,除了个人生活、住宅不成问题外,不能乱开支。
你家的困难,主要靠自己克服,实在克服不了的,可以找当地政府。
”早就在寻找提出自己想法时机的侄孙子赶忙说道:“你没钱给我不要紧,那你写个‘条子’给我,我拿你的‘条子’去找县政府,很见效。
”董老严肃地说:“那怎么能行?我不能插手地方政府的事,更不能要求地方政府给你特殊照顾,你要相信地方政府会秉公办事的。
”他语重心长地勉励年轻的侄孙子要安心农村工作,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不要向政府乱伸手,也不要向他提出不符合政策的要求。
董必武的精神风范,也深刻影响着子孙后代。
董必武的子女们,虽然没有当大官,做大事,但是传承了董必武开创的家风,为人真诚、忠厚、勤俭、好学。
董必武晚年最为疼爱的孙儿们,如今已经与普通的老百姓没有什么不同了,但是他们良好的品德仍然颇有董必武的遗风。
对于个人,他的儿子董良羽说:“父亲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做人要有规矩。
”董良翚说:“我继承了父亲一颗特别平常的心。
”对于事业,子女们说:“父亲像一座矿藏丰富的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