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中母亲形象的转换

合集下载

文学作品中母亲的形象

文学作品中母亲的形象

文学作品中母亲的形象
在文学作品中,母亲的形象是多种多样的,她们通常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以下是一些文学作品中母亲的形象:
1.《慈母吟》中的母亲形象:在这首诗中,母亲借着微弱的灯光为
孩子缝补衣服,一针一线都蕴涵了对孩子的牵挂和不舍。

她不顾疲劳,轻轻捋一捋散落的白发,又继续聚精会神地缝补衣服。

这个形象展示了母亲对孩子的深情爱护和关注。

2.《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之母:虽然她霸道专横,但她是拆散
恩爱夫妻的罪魁祸首。

这形象展示了母亲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以及她可能因为对孩子的爱而做出一些不理智的决定。

3.冰心《繁星》中的母亲形象:在这篇作品中,母亲被描述为那个
为孩子遮挡岁月风霜的人。

无论生活中还是精神上遇到任何难关,孩子都愿意向母亲寻找帮助。

这形象展示了母亲在孩子成长中的支持和庇护作用。

4.胡适《我的母亲》中的母亲形象:在这篇文章中,幼年的胡适犯
了错误,母亲对其进行教导。

这形象展示了母亲在孩子成长中的引导和教育作用。

以上只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些母亲形象,实际上,母亲的形象是千差万别的,她们的个性、经历、价值观等方面都会影响她们对孩子的教育和关爱方式。

母亲形象在现代作品中的呈现方式解读

母亲形象在现代作品中的呈现方式解读

母亲形象在现代作品中的呈现方式解读作者:席扬温左琴来源:《语文建设》2014年第08期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问题,一直以来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难点。

其难点既表现为现代文学作品话语属性之于日常生活同一性而形成的“平庸性”,也表现为审美意蕴存在方式和解读方式相比于古典或域外文学作品解读的差异性。

显然,设置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的“陌生化”状态,是解决难题的有效方式之一。

本文试图通过中国现代作家“同题作品”的并置解析,从而形成“陌生化”情景,并在此情景中呈现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魅力与多维启示性。

在中国现代作家作品中,有很多是以母亲为描写对象的。

甚至可以这样说,几乎现代每个作家都以不同的题材或体裁式样描写或塑造过母亲形象。

有的以回忆录的方式写出;有的在自己某些作品中的某个人物身上把母亲的经历熔铸进去,或在某个女性身上投射自己对母亲的感情;有的则是把母亲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用真实的散文文体加以表现。

比如,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单是以“我的母亲”为题的同题散文就有六七篇之多。

这是一个过去没有多少人注意而确实值得探讨的文学现象。

在中国古代,作家笔下直接写母亲的篇章是极少的,这与中国古代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传统意识和男权文化有关。

母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角色早已有之,但从中国漫长的历史来看,关于母亲的“角色意识”却长期缺失。

传统的“五伦”没有母子、母女范畴。

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母亲”社会文化角色的体认和子女对于母亲存在价值的认识,应当说是现代性知识的一部分。

这种意识的觉醒与普遍化,可以看作是与中国自晚清以后开始的日益深入的现代化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同时正是有了这样一个历史的、认识的基础,我们可以说,在文学艺术领域有意把母亲作为审美的描写对象,与上述这种意识的觉醒大有关系,甚至是直接的关系。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现代作家笔下会出现集中而浓情地描写母亲形象的文学现象了。

笔者结合自己的阅读视野和理解,结合具体的作家作品,认为现代作家以母亲为对象的散文创作呈现出一些比较明显的共性特征:歌颂性的情感取向;价值生发的道德领域和家庭生活范畴;母性与女性的双重视点的交叉;回忆性的叙述(多是在母亲离世后所写,有选择、想象、生发、升华等);经典作品的作者,都有着“寡母抚孤”的生活经历;作品格调全部定位于严肃、严正,绝少幽默、游戏或其他的闲逸笔墨。

新时期女性文学中的母亲形象的构建

新时期女性文学中的母亲形象的构建

30新时期女性文学中的母亲形象的构建刘媛媛 延安大学摘要:女性文学是人类精神文化的一座不可忽视的丰碑,大量触目惊心的反传统的母亲形象,赋予了母亲角色以新的理解。

女性文学中的母亲形象使我们看到,母亲不仅是慈爱的圣洁的奉献者,同时也是可悲的父权制的牺牲品,甚至是可憎的“同谋者”。

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女性作家开始觉醒。

她们塑造了形形色色的母亲形象。

通过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来反映女性意识中的母亲形象由圣化到俗化的过程。

关键词:女性文学;母亲形象;女性意识“女性主义”的概念最早来源自于西方的女权运动,它与女权主义,男女平等主义等多种释义,一样都泛指主张性别平等。

女权主义思想是人类在追求自由、平等历程中必然产生的一个产物,是女性对自我认识的觉醒与发展。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创作的两次博兴与西方女权运动和女权主义文化思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五四时期反封建和个性主义的宏伟壮阔的革命乐章,妇女解放的呼声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声部;新时期思想解放和人道主义的时代强音,主权意识的张扬也不过是点缀其间的低吟而已。

一、传统语境中的母亲形象中国封建社会存在两千多年的男性为本位的宗法社会中,妇女的地位极其低下。

宗法社会中有一最特殊而最不平等的观念,就是男子被看作是传宗接代的继承者,妇女则是成就男子社会成就的辅助者,在人格上她们没有自主权,对于自身存在的女性意识更是认识的少之又少。

在传统的伦理道德中,母亲的基本职能是生儿育女,相夫教子和操持家务。

中国人对母亲的敬重也来源于此。

但是对母亲的尊重这种代代相传,根深蒂固的习俗,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母亲的价值判评上,而且也形成了“贤妻良母”这样的一个古典的审美文化范畴,母亲身上的道德完美性得到强化。

人们将母亲的牺牲、奉献、隐忍精神推崇到极致,常被看作是“义”的化身,但这种“义”带有一种愚性。

这些母亲多是一种丧失主体性的存在,她们是忘我的、非理性的,忽略个性与个体的自我价值,超越本能欲望冲动完美而神圣的,因此在这个时代她们是被看作依附于男性,她们完全丧失了自己的理想,成为成就男人们社会地位的一道辅助工具。

20世纪中国文学中母亲形象的研究

20世纪中国文学中母亲形象的研究

20世纪中国文学中母亲形象的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中母亲形象的研究20世纪是中国文学发展变化最为明显的一个时代,众多优秀作家争鸣斗辩,文学在革命变革、时代变迁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而母亲这个形象,正是受到多位作家智慧笔耕影响而丰富了内涵,展现出多次转变。

从旧时代的母亲形象来看,是以“慈母峰”的象征而发展,那一派的淳朴、善良的影像,在当时历史文化的凝聚下,在社会现实化影响之下,对母亲的形象有着略微的局限性,几乎是一种“望子成龙”的思想,然而,真正意义上的母爱真正体现在细腻的社会关系中。

20世纪中国文学诞生了诸多优秀作家,他们以其精湛的文笔描绘出母亲形象层出不穷的状态,从遭受社会不公平待遇的“潘凤”到以不懈努力为婚姻破裂家庭维持正常状态的“蓝凤莎”,再到终其一生为女儿谋取幸福的“艾普莉尔”,这些精彩的母亲形象被深深地印刻于人们的心灵。

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母亲形象不但有不同阶级、不同时代多元化形态,而且极大地拓宽了母爱、母爱的范畴以及深刻的影响。

令人深思的是,作家们以犀利的笔触,穷尽了妇女在当下社会的困境,乃至更高的境界,激发出深厚的个人真情,引发了我们更多的思考。

总而言之,作为一种社会感悟和反映,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母亲形象已经表现出深幽的变化,不仅包容了更多的创造力,而且也反映出当下对妇女及家庭的思考。

这不仅将为更好地实现妇女及家庭幸福带来积极影响,同时也为以后更多有利于女性进步的作品奠定良好的基础。

求英文新文化运动意指中国近代社会知识分子“新文化运动”,它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一场影响深远的学术改革运动。

This refers to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among 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s in Chinese modern thought history, which was a far-reaching academic reform movement. This movement aimed to promote scientific and democratic thought and criticize superstition, traditionalism and feudalism thought. New Cultural Movement was initiated by Zhang Jinshan (also known as Chen Duxiu) and Hu Shu in 1915, and lasted until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n 1919. It was a milestone in the process of redeveloping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is movement involves multiple fields such as literature, languag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art, newspaper, public opinion and philosophy. The famous figures involved in the movement include Li Dazhao, Lu Xun, Cai Yuanpei, Zhou Zuoren, Hu Shi, Chen Duxiu and others.。

母亲形象的颠覆与重构_亦舒笔下母亲形象分析

母亲形象的颠覆与重构_亦舒笔下母亲形象分析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10.10odern chinese土地庙捐了门槛,就以为可在祭祀时“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了,谁知四婶见了她还是大声说:“你放着罢,祥林嫂!”语气中显然比先前更加严厉和不满。

结果,祥林嫂“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

”猛然发现,自己的命运丝毫也没改变。

从“讪讪的缩了手”写到“受了炮烙似的缩手”,从“疑惑的走开”写到“失神的站着”,作者藉助细节强化,揭示卑怯人生的社会根源:祥林嫂的不幸也许更多的不是直接来自自身的遭遇,也不是直接来自上层统治阶级的压迫,而是来自鲁四老爷、四婶、柳妈这样一些封建卫道士和伪善者。

作者欲告诉人们,祥林嫂生活在这些人中间,其处境是多么可悲。

尤其像鲁四老爷、四婶、柳妈这样的伪善者,更易将祥林嫂推向苦难的深渊。

看来,妇女解放问题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将套在脖子上的精神枷锁解开就万事大吉,难的是不易铲除制造精神枷锁的环境和土壤。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鲁迅的短篇小说创作是很善于运用强化艺术技巧的。

只要能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不幸遭遇和悲惨命运,他总是将一个深刻的现实主义作家的感知觉和思维力集中于某个方面,哪怕是小小的细节也不断重复强调,以引起人们对其笔下人物命运的深切关注。

事实也表明,强化思维不仅是鲁迅小说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而且也是一种重要的写作技巧。

这种技巧在他那里,既能深刻的刻画人物,巧妙的表达创作倾向,又能拓展读者的感受空间,提高读者的鉴赏力。

其短篇小说享有“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4] 的美称,恐怕与此不无关系。

注释:[1]鲁迅:“文学的修养,决不能使人变成木石,所以文人还是人,既然还是人,他心里就仍然有是非,有爱憎;但又因为是文人,他的是非就愈分明,爱憎也愈热烈。

”(《鲁迅全集》卷六265页)鲁迅的创作正具有这一强烈的主体意识。

[2]这里只以《祝福》为例,其实鲁迅的其它小说如《孔乙己》、《风波》、《长明灯》、《示众》等也是很好的实例。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母亲形象的嬗变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母亲形象的嬗变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母亲形象的嬗变作者:万诗琪来源:《魅力中国》2017年第20期摘要:母亲代表着生命的源泉,母亲的伟大永远值得我们的歌颂。

在许多的文学作品当中,我们都能看到母亲的形象。

母亲的形象多种多样,既有慈爱,也有严厉,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

近现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学作品中母亲的形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在不断改变,代表了社会与时代的发展。

我们通过对于相关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总结不同的母亲形象,进而探讨中国现代文学母亲形象的嬗变。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母亲引言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母爱是世间最真挚的爱,这也就使得母亲始终是文学作品当中的永恒主题之一,永远值得我们去歌颂。

一提到母親,我们总会联想到“慈祥、无私、博爱”等形容词[1]。

这一方面说明了文学作品当中的母亲已经不再是局限于个体的具体形象,而是代表了整个人类对于母亲的感情与关注;另一方面,也说明在一般情况下,我们经常阅读到的大部分文學作品当中母亲的形象更多时候是一种形式化之后的意象。

然而实际上,母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象与载体,这一形象并不是静止的[1]。

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或者是从古代到现代,母亲的形象是在不断发生改变的。

近代以来,由于传统的封建社会受到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剧烈而深远的变化。

文学是时代的一面镜子,能够生动而详实的记录时代的不同特征。

因此,中国现代文学自诞生以来,就始终和时代有着紧密的联系[2]。

一般认为,中国现代文学起始于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结束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在这三十年间,深受西方影响的现代文学在中国得到了快速的兴起与发展[3]。

在传统文学中,母亲的形象几乎没有改变过,例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剪发待宾”等,这都代表了封建时代中“贤妻良母”这一对于母亲甚至全体女性的要求。

只有在现代的近一百多年时间内,随着母亲和女性社会地位和命运的转变,文学作品中的母亲形象才真正多样化和丰满起来[4]。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文学作品中母亲形象探析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文学作品中母亲形象探析

93文学评论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文学作品更多关注女性尤其是母亲的生存状态,文学作品中塑造了大量的母亲形象。

文章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小说中母亲形象进行了对比研究和探析,从这个时期母亲的生活处境、社会地位及时代变化等方面来探究母亲的形象。

一、理想化、诗化的母亲形象在郁达夫的作品《血泪》中,母亲是拯救人类苦难的英雄形象,这是在理想化、诗化前提下塑造出来的美好母亲形象。

文章中有一段这样的描述:游子因饥饿而晕倒在江边时,其脑海中浮现出如下母亲形象:“当时我睡在母亲怀里……把一块米糕塞在我的口里,我闭上眼睛,把那块糕咬嚼了几口。

”简短朴素的文字描绘了“母亲”柔情、慈爱的形象。

在鲁迅的作品《补天》中,母亲是有着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形象,母亲不仅崇高伟大而且活力四射,她敢于为民请命。

探究这一时期理想型母亲形象出现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 “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新思想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有了较大的觉醒,因此在内心深处对理想母亲有了渴求、盼望和呼唤。

此时母亲是国人于无助、痛苦、彷徨、迷茫、觉醒时寄托安全感的港湾和依靠的力量。

从现实较深层面挖掘,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当作家们所处的时代、社会与他们的理想有落差时,当他们困顿迷茫,甚至苦闷时,母亲这一光辉形象便横空出世,由此母亲便成了作家们诗化情感中永远的童话王国。

此外在女性作家作品中母亲的形象还具有模糊性,林丹娅曾在《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中讲道:以“母亲的名义书写无名的自己”,母亲在某些女性作品中成为一种载体,这其实是作家社会使命感的体现,在这类作品中,母亲是慈爱、温柔、圣洁的化身,但这一形象是抽象的,而不是一个具体可感知的真实母亲形象。

如冰心《超人》中的圣母形象,是主人公寄托情感的载体,石评梅《母亲》则是她青春苦闷的载体。

以上作品中对母亲的描写,完全远离甚至脱离了母亲喜怒哀乐这一复杂情感的视野,因而母亲形象具有模糊性、特殊性和复杂性,其实这是我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学作品关于女性文学创作的的必经之路。

中国现代女作家笔下的母亲形象

中国现代女作家笔下的母亲形象

中国现代女作家笔下的母亲形象
母亲是中国文学的重要母题。

对于母亲形象,学界相关方面的论述研究更多的是从女性意识的角度出发,从母亲形象的嬗变中剖析女性意识的发展。

本文试图结合社会环境、时代背景、作家的个体生命体验对中国现代女作家笔下的母亲形象进行研究,从而挖掘在现代文学中母亲形象女性书写的独特意义。

传统意义上的“现代文学三十年”历史时段是一个纷繁复杂的时代,从先秦到明清,在日益严格的传统妇女观的影响下,中国女性的地位越来越低,“五四”时期,在启蒙思想的冲击下,女性地位开始崛起。

在这种多元文化背景下,现代女作家塑造了丰富多彩的母亲形象:高尚、圣洁的理想型的母亲形象;苦难型的母亲形象;在苦难中觉醒的觉悟型的母亲形象;自私、冷漠、变态、扭曲的病态型的母亲形象。

母亲形象与女作家的个体生命体验有密切的关系,女作家把自己亲情体验、爱情体验、女性意识的觉醒融入到对母亲形象的创作中,对作为“母亲”的女性进行本真还原,颠覆了以往对母亲形象的描写,这种女性书写在文学史中具有重要意义。

云投稿:母亲形象在现代作品中的呈现方式解读——以胡适、老舍、丰子恺同题散文为例

云投稿:母亲形象在现代作品中的呈现方式解读——以胡适、老舍、丰子恺同题散文为例

的母亲》,鲜明地体现了上文所述的“共性特征”。这些 同题作品最大的不同,就是写法的差异——在对象同
一的情形下,具体表现为内容的选择和表现方式的斟 酌。从这些差异性的细节思考中我们可以领悟到许多 东西,比如:如何提炼生活?如何使写出来的东西既有
30
一刻剁爿 万方数据
意思又有意义?如何把创作者的感情通过描写对象的 具体言行展示表达出来?如何做到让母亲既是活生生 的“这一个”形象,又具有超越性意味,成为人类共同的 文化符号和价值财富? 下面我们解{药塞三位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的同题散文 《我的母亲》,以期对上述问题展开讨论。 胡适的散文《我的母亲》,写于母亲去世之后。胡
I‘问题,一直以来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难点。 其难点既表现为现代文学作品话语属性之于日常生活 同一性而形成的“平庸性”,也表现为审美意蕴存在方 式和解读方式相比于古典或域外文学作品解读的差异 性。显然,设置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的“陌生 化”状态,是解决难题的有效方式之一。本文试图通过 中国现代作家“同题作品”的并置解析,从而形成“陌生 化”情景,并在此情景中呈现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魅力 与多维启示性。 在中国现代作家作品中,有很多是以母亲为描写 对象的。甚至可以这样说,几乎现代每个作家都以不 同的题材或体裁式样描写或塑造过母亲形象。有的以 回忆录的方式写出;有的在自己某些作品中的某个人 物身上把母亲的经历熔铸进去,或在某个女性身上投 射自己对母亲的感情;有的则是把母亲作为直接描写 对象,用真实的散文文体加以表现。比如,中国现代文 学史上,单是以“我的母亲”为题的同题散文就有六七 篇之多。这是一个过去没有多少人注意而确实值得探 讨的文学现象。 在中国古代,作家笔下直接写母亲的篇章是极少 的,这与中国古代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传统意识和男 权文化有关。母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角色早已有之, 但从中国漫长的历史来看,关于母亲的“角色意识”却

浅议现代文学中的母亲形象

浅议现代文学中的母亲形象

浅议现代文学中的母亲形象作者:虎轶飞来源:《管理观察》2009年第05期摘要:中国现代文学中从“五四”开始,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母亲的刻画也逐渐变化,大致经过了被期待、被神话的母亲、被奴役被漠视的母亲、觉悟中坚强起来的母亲等几类形象,母亲形象也经历了从神化走向现实性再走向人性的演变。

它是现代文学正趋于成熟的表现,也是中国女性、母亲走向成熟的表现。

关键词:母亲形象母性现代文学“母亲”这个概念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产物,而不仅仅是哪一个人的母亲的具体的形象或特征。

它对于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人都是相同的,它在所有人的概念中都是自我生命的守护者,是感到和谐、温暖的对象。

以母爱为标志的母亲在我们的意识与潜意识中都成了我们生命所渴求的理想境界。

因此,对母亲命运的关注就是对整个人类的关注。

一、现代文学中被期待、被神话的母亲形象“五四”时期以冰心为代表的一些作家从人道主义思想出发,高举“爱与美”的旗帜,着重表现母亲高尚、圣洁、美好、充满诗意的情感世界而塑造的理想母亲形象。

冰心笔下的母亲,全身弥漫着爱的光辉。

她慈祥、善良、爱自己的孩子,她圣洁、完美、像天使在人间。

这些爱的化身的母亲,以崇高伟大的母爱,唤醒了人生迷途仿徨消沉的现代青年,拨开笼罩在他们心头对人间爱的怀疑的阴云,给他们以心灵的温暖和人生的指引。

这一类母亲和母爱,同时又是理想的,完美的。

作者完全是把她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人格的理想典型,来加以再现的。

她是中国人心目中完美人性的象征。

因此,由这样的母亲所给予的爱,就不是世态炎凉的现存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那种世俗之爱所能比拟的,她是温暖的化身,灾难的庇护者,是无私的奉献和不断的自我牺牲,是现实人生中唯一不带势力的爱,甚至诚与永恒,并“不因着万物毁灭而变更”。

(冰心:《寄小读者·通讯十》)这样的母亲和母爱,笼罩着神性的光辉,它己经超越了母性传统中只限于亲子之爱的狭隘母性,因为爱自己的儿女而推及天下的儿女,因为爱自己的母亲而推及天下的母亲。

中国现代女作家笔下的母亲形象

中国现代女作家笔下的母亲形象

母亲形象的分析
2、独立自主型母亲形象:这类母亲形象追求独立、勇敢,努力为自己的生活 和家庭争取权利。例如,萧红《生死场》中的王婆和张爱玲《小团圆》中的九莉。
母亲形象的分析
3、革命型母亲形象:这类母亲形象充满了革命精神,她们不畏艰难,为国家 和人民的利益奋斗。例如,刘心武《班主任》中的谢慧琴和茹志鹃《百合花》中 的新媳妇。
基本内容
《有客来兮》中那位克己奉公、坚韧不拔的母亲;毕淑敏的《幸福的尺度》 中那位理性、智慧的母亲……这些母亲形象既代表着作家们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 也寄托了她们对母爱的崇敬与向往。
基本内容
人物描写是女作家塑造母亲形象的重要手段。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母亲的 言谈举止、穿着打扮、生活习惯等得以呈现。例如,铁凝的《永远有多远》中的 母亲,她平凡却又非凡,她关心每一个家庭成员,却总是忽视自己。她的一生充 满了奉献,她的爱如潺潺流水,永无止境。
基本内容
张爱玲笔下的母亲形象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具有社会意义。它们提醒我们 现代社会中母爱的异化现象,反思我们对待母亲和子女的态度。只有当我们理解 并尊重母爱的本质时,才能更好地关爱我们的家人和亲人。
参考内容二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中国现代文学,是指从清朝末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的文学。这 个时期的文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反映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 一系列变革和发展。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母亲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出现和意义也 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探讨。
谢谢观看
基本内容
这些母亲形象的成功塑造,不仅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也为我们提供了理 解和尊重母亲的新视角。
基本内容
未来的研究方向在于,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探讨女作家笔下的母亲形象与时代、 文化、社会背景之间的关系,以及母爱在未来的发展和变化。通过更深入的研究 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母亲形象,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表达 现实生活中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论现代文学中的母亲形象

论现代文学中的母亲形象

论现代文学中的母亲形象母亲形象在现代文学中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母亲是每个人的起点,她们用无私的爱和辛勤的付出,为孩子们构筑了一个温暖的家园。

在文学作品中,母亲形象常常被描绘得充满智慧、坚强和慈爱。

她们用自己的言行和行为,为下一代树立了榜样,成为孩子们心中的精神支柱。

母亲形象在现代文学中常常被描写成一个智慧的化身。

母亲是家庭的中心,她们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深厚的人生智慧。

在文学作品中,母亲经常被描绘成一个明智的引导者,她们用自己的智慧指引着孩子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比如,在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中,少女三姐的母亲在家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用自己的智慧和耐心为孩子们传授生活的智慧和道理。

通过母亲的教诲,孩子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学会了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和面对困难。

母亲形象在现代文学中也常常被描绘成一个坚强的象征。

母亲们经常要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她们用坚强的意志和无私的付出,支撑起整个家庭的生活。

在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中,母亲田小娥是一个不屈不挠的女性,她在艰苦的环境中努力工作,为家庭奋斗。

她用自己的坚强和勇气,支持着孩子们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的时期。

母亲的坚强不仅给予了孩子们力量,也使他们明白了生活中的困难并不可怕,只要坚持下去,就会有希望和成功。

母亲形象在现代文学中也常常被描绘成一个慈爱的象征。

母亲的爱是无私的,她们用自己的爱包容着孩子们的一切。

在余华的小说《活着》中,老妈是一个充满爱心的母亲,她用自己的爱和关怀,支撑着儿子的生活。

尽管生活中充满了苦难和痛苦,但母亲的爱却始终如一,给予了儿子力量和勇气。

母亲的慈爱不仅是对孩子们的关怀,也是对整个家庭的支持和守护。

母亲形象在现代文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她们被描绘成智慧的引导者,坚强的支撑者和慈爱的守护者。

母亲的形象不仅代表了母爱的伟大,也象征了家庭的力量和温暖。

无论是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母亲的形象都是值得我们敬重和珍视的。

让我们一起向所有的母亲致敬,感谢她们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母爱的异化与反思——以萧红张爱玲笔下的恶母形象为例

母爱的异化与反思——以萧红张爱玲笔下的恶母形象为例

母爱的异化与反思———以萧红张爱玲笔下的恶母形象为例周宇纯(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81)【作者简介】周宇纯(1997-),女,辽宁朝阳人,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摘要】母性光辉是闪耀在华夏大地上的神圣之光,是千百年来缔结的民族情结。

孟母三迁煞费苦心,岳母刺字大义凛然,这些高尚的母亲形象在文化中构建起了经典的母爱主题。

随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母亲形象在一些作品中被重新定义,母爱给人的温暖逐渐被消解,恶母形象取代了原本神圣的母亲形象,她们作为善的对立者,以母爱的名义给子女或者他人带来伤害。

与和善、温柔的母亲不同,恶母形象中的母亲刻薄、疯狂甚至变态的人物性格,使她们面对人生抉择时会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举动,常常由此造成个人家庭悲剧的同时,也会反射出社会上某种值得探究的原因,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萧红、张爱玲两人的作品为例,从恶母形象的发展与演变、恶母形象类型以及恶母形象产生的根源三方面着手,探究中国现代文学中出现的恶母形象,进而拓展现代文学中母性话题的研究范围。

【关键词】恶母形象;人性;母爱【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36(2020)02-0050-04《诗经》有云:“凯风自南,吹彼棘薪。

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1]中国古代的绝大多数作品中对母亲的书写无疑都是正面的,主要书写母爱之伟大、母亲品德之高尚诸如此类。

试观古今中外,时至今日,提到母亲这个话题最容易让人联想到的依旧是母爱,书写母爱的作品更是不一而足。

“母亲”也同样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中不可或缺的话题,成为了众多作家争先书写的对象。

冰心所创“爱的哲学”里,母爱是她眼中亘古不变的存在,它与童真、自然一起,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充满着温暖与真情的爱的世界。

这一观点为现代大众所认同,故而在实际创作中便会增加对于母亲这一话题的正面形象的创作,学者在面对此类形象的研读中也就更偏重于对于母亲正面形象的解读,我们姑且将这一类的形象称之为“慈母”形象,这样一来实则不难看出,现代学者在解读作品的过程中,忽略了“慈母”的对立面———“恶母”的解读与研究。

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母性表现

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母性表现

是很低 下的,按 照旧 中国的传统 ,妇女承担着 “ 相夫教
子 ”的职责 ,并且 中 国人信奉 “ 男主外 ,女主 内”的治 家哲学 ,母亲在家庭 中便 承受着双重 的压 力,同时也承
担着双重的使命.柔石的短篇小说 ‘ 为奴隶的母亲'中
的春宝娘没 有 自己的名字 ,她属于 丈夫,属于孩子 ,由
摘 要 :在 中国现代 文学 史上 , 出 了众多无私 、仁 爱 、善 良的慈母 形 象,她们伟 大的母性情 现
怀令众多读者感慨、赞叹,为了家庭、儿女,她们大都付 出了自己所有的一切,真实地流露出女性
的自 然母 ・;然而,非所有 的母 亲都是如 此,她们有 的为 了自我的个性解放 ,为 了追求人格 的独立, p _ -
食 ,母 亲要给 人家洗衣服 ,缝补或裁缝衣裳 。在我 的记 忆 中 ,她的手终年是鲜 红微肿 的。 白天,她洗衣服 ,洗

两大绿瓦盆 。她做 事永远丝毫 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
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问,她与三 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由于
中国几千年封建思想 的桎 梏 , 普通 中国妇女的社会地位
出麻木的国民灵魂 。
对儿子所 说:“ 的母亲 早死 了,早叫你 父亲压死 ,闷 你 死 了.现在我不是你 的母亲 。她 是见着周萍又活 了的女 人 ……她 也是要一个男人 真爱她 ,要真真活着 的女人 l ” 这些对母性意 识 自觉 回避的母 亲,她们无奈 地坚守着 自己的精神堡 垒,无 论这些影响着母 性情 怀的因素是外
责 任编 辑 :仝 宏发
5 4
出来 的 自然 母性既是伟大 崇高 、令 人肃然起敬的 ,又是
维普资讯
愚昧、丧失 自我的。凌 叔华的 ‘ 杨妈》中塑造 的主人公 是从农村 出来 当女佣的妇女 。她勤劳善 良,靠 帮佣挣钱 养活 自己,供 养儿子。但儿 子却常常惹事生非 ,找杨妈 就只是要钱,给慢 了就 瞪眼,最 后竟抛弃亲娘而去 。对 这么 一个不孝之子 ,杨 妈却深深地 “ 痴爱 ”着 。她 不顾 自己体弱多病 , 踏上 了寻找儿 子的路途。 对于杨妈来说 , 儿子是她全 部感情 寄托 的对象 ,她 只 能在对 儿子 的关 心 、溺爱过程 中才能感觉到 自己的存在 ,才 能确立 自己 的生存价值,杨妈这种盲 目的母 爱。是一种彻底 的抛弃 自我 、丧 失独立人格 的行 为。这 些母亲思想的麻木 、愚 昧 ,不仅来 自封建礼教 的戕 害,而且来 自她们 内在 的根 深蒂 固的奴性意识,当然 ,这 一意识归根结底也是 由于 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桎梏形成 的。她们 的言行举止 。显现

论现代文学中的母亲形象

论现代文学中的母亲形象

论现代文学中的母亲形象母爱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一个话题,自古以来,有很多文学家都塑造出了独特的母亲形象,但大多是以慈祥仁厚为主。

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女性的心理、意识也较之以往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因此,在文学作品中,對母亲形象的刻画也发生了一定变化,对此,下面就现代文学中的母亲形象进行全面分析。

标签:现代文学;母亲形象前言自古以来,母亲都是作家写作的主要主题,母亲是人们最亲近的人,在文学作品中,母亲的形象各有特色。

在五四运动后,随着时间、环境的改变,母亲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有很大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对现代文学作品中的母亲形象进行全面分析,对于全面理解现代文学作品有极大的帮助。

1.充满诗化情感的理想型母亲形象郁达夫是现代文坛中十分著名的一位诗人,在郁达夫的作品中,对母亲形象的描述大多是美好的,这与作者希望用母爱来拯救人生苦难有极大的关联。

如在郁达夫的《血泪》中,一位游子在饥寒交迫下,晕倒在江边,他想到了自己在儿时母亲喂他吃米糕的画面“当时我睡在母亲的怀里...把一口米糕塞在我的口里,我闭上眼睛,把那块糕咬嚼了几口”简单的几句话将慈祥、无私的母亲形象刻画出来。

游子在人生困顿时,以母爱为精神支柱,对自身进行鼓励。

这样的母亲形象刻画,赋予了其良温馨娴静的诗意。

在现代文学家中,对理想型母亲形象进行塑造的还有鲁迅,如在《补天》中,母亲具有崇高的精神、强大的意志,体现了五四运动下人民思想的逐步开化及对理想中母亲形象的渴望,这样的母亲形象散发着圣洁的光辉,能让人感觉无限温暖。

在中国传统中,一直都有严父慈母的形象,母亲慈祥、温柔的形象已经成为中国人心中最完美的人性代表。

在文学作品中,对母亲形象的刻画更是赋予了母亲可以战胜任何困难的力量,支撑了无数彷徨的岁月。

与男性作者相比较,女性作者在描述母亲形象时更加贴切,如石评梅在《母亲》中这样写道“为了你,我才眷恋着故乡,母怀是我永久依凭的柱梁”这种情感描述的十分真实,由于母亲的存在,对故乡更加眷恋,也更加思念母亲。

论现代文学中的母亲形象

论现代文学中的母亲形象

论现代文学中的母亲形象作者:胡雪双来源:《现代交际》2016年第23期摘要:在文学作品中,母爱是永恒的话题。

自古以来,不少文学大家都塑造了性格鲜明的母亲形象,大多是慈祥仁厚的,而时至现代,由于社会历史文化的演变,处于大环境中的女性的心理与意识也随之变化,或顽固或觉醒,作为母亲的这一部分人也得到了作家们的关注,由此,现代的一大批新的母亲形象被描绘出来,相较之前的千篇一律,现代文学中的母亲形象更加有血有肉。

关键词:母亲形象封建礼教母爱觉醒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128-02母亲自古以来就是作家写作的重要主题,母亲也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但是母亲的形象各具特色,不同的时代也塑造了不同的母亲形象,母亲作为独立的“人”的形象出现在五四运动之后,而随着时间和环境的改变,母亲的形象也就在历史上被划分出了不同的阶段,同时母亲作为一个独特的主体被中国现代作家进行了不同的塑造,收录在不同的现代文学作品中。

本文就现代文学中的母亲形象作出了一些研究和探讨,主要分成了如下三类:一、充满诗化情感的理想型母亲形象现代文坛中有一位男作家郁达夫,作品中通过母亲来表达母爱可以拯救人生苦难的思想,因此他笔下也出现了许多美好的母亲形象。

他的作品《血泪》中一位游子饥寒交迫晕倒在江边时想到的是儿时母亲怀抱他喂他吃米糕的画面:“当时我睡在母亲怀里……把一口米糕塞在我的口里,我闭上眼睛,把那块糕咬嚼了几口。

”寥寥数语描绘出了一个慈祥无私的母亲形象,通过游子一系列变化表达出母爱是人生困顿时期的精神支柱,可以鼓舞失意落魄的人走出困境,这一主题下的母亲就拥有美好伟大的理想型形象,充满着温馨娴静的诗意。

对理想型母亲形象进行塑造的还有鲁迅,《补天》中的母亲拥有着强大的意志和崇高的精神,表现了在“五四”时期新思想冲击下,人民思想的逐步开化和对理想中的母亲强烈渴望的心态。

这样的母亲是伟大并散发着圣洁光辉的,是可以使人感受到无限温暖甚至发挥出超乎寻常的力量的形象。

中国现代文学中母亲形象的嬗变

中国现代文学中母亲形象的嬗变

中国现代文学中母亲形象的嬗变作者:李芳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02期摘; 要:母亲叙事是中国现代文学最常见的主题之一,作家笔下的母亲形象各异,母亲形象也反映着一个历史阶段的背景环境,人们可以通过对母亲形象的解读更多的了解国家历史。

母亲形象在现代文学中历经了一系列的嬗变,探讨这一过程能够更清晰地分析时代发展,以及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现代文学;母亲形象;嬗变作者简介:李芳芳(1986-),女,汉族,河南郑州人,本科,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教务处助教,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2-0-01中国母亲形象是一种文学象征,这种特殊的文学符号在当代文学中发生着改变,随着社会历史发展,母亲形象的内涵不断蜕变,对现代文学具有一定影响。

母亲形象不再是传统的家庭伦理角色,其文化功能正从私人领域逐渐转变向公共领域,详细探讨现代文学中母亲形象的文化和形式,对于我国文学发展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一、中国现代文学中母亲形象的现状及思考母亲在家庭或社会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历史发展,母亲的身份、价值和地位都发生着变化,这一变化过程体现了女性思想的解放和意识的觉醒。

详细探讨中国母亲形象相关文学作品,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是对个别母亲形象的初步分析。

就《金锁记》这部作品来说,其中只对母亲形象做了简单的分析,任务身份并不鲜明,只是站在客观角度以妇女形象分析,没有母亲形象的共性把握。

第二,是对某个作家笔下的母亲形象进行归纳研究。

因为张爱玲作品中塑造了很多母亲形象,所以研究张爱玲作品下的母亲形象较多,通过作品中对母亲形象的解读,研究者的分析重点是在对于母亲形象的颠覆及补充,不只是以往圣母形象,更多的母亲形象中暴露了“恶”的一面。

同时分析这些母亲形象的塑造,主要因为作者本身是在缺少母爱的环境下成长的,对于母亲悲剧命运的分析,角度主要在封建婚姻观念着手。

鲁迅笔下的母亲形象对现在的启示

鲁迅笔下的母亲形象对现在的启示

鲁迅作为我国现代文学的先驱,他的作品中塑造了许多深刻的形象,其中包括母亲这一形象。

鲁迅笔下的母亲形象无疑是不同寻常的,它不仅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更承载了作者对于时代和社会的深刻关怀。

通过对鲁迅笔下母亲形象的分析,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鲁迅对母爱的深切理解,更可以从中汲取对当下社会和人性的启示。

鲁迅笔下的母亲形象给予了我们对母爱的全新理解。

母亲一直被传统社会视为温柔、慈祥、全心全意地奉献给孩子的形象,但在鲁迅的作品中,母亲形象却展现出了另一面。

例如在《药》中,鲁迅笔下的母亲不再是柔弱的母亲形象,她以坚定的意志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承担起了家庭的责任。

这种形象的塑造让我们看到了母亲的另一种力量,她们并不止是柔弱的受害者,更是渴望改变命运,发挥自己力量的主体。

这种对母爱的全新解读,让我们重新审视母亲的形象,让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

鲁迅笔下的母亲形象也给予了我们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在鲁迅的作品中,母亲形象往往与社会的黑暗面紧密相连。

她们常常承受着社会不公和苦难,用自己的坚强和顽强,为家庭带来一丝希望。

例如在《药》中,母亲不得不靠卖掉自己的头发换药为孩子治病,这无疑揭露了社会底层人民生存困难的现实。

在《记忆》中,鲁迅笔下的母亲甚至为了抚养孩子而不得不沦为世俗卑微的妓女。

通过这些作品,鲁迅呈现出了一个更加真实的社会画面,让我们感受到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辛和挣扎。

母亲形象的塑造不仅是对母爱的赞美,更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批判。

鲁迅笔下的母亲形象也从另一个角度启示了我们对于人性的认识。

母亲形象在鲁迅的作品中常常是复杂的,既有着伟大和崇高的一面,也有着弱小和自卑的一面。

例如在《母亲》中,母亲在为了儿子卖掉最后的一点财产后,面对着儿子的非议和误会,内心的挣扎和痛苦无疑是母爱与自我尊严之间的一次较量。

这种复杂的母亲形象告诉我们,人性是多维的,不应该简单地用善恶来评判。

即使在主题略为乏味的古代注释家中,鲁迅先生仍能写出内容故事感人的故事,淋漓尽致地展现母亲的无私、伟大的精神。

母亲形象的异化

母亲形象的异化

母亲形象的异化作者:温文华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2期摘要:母亲形象的典型塑造是张爱玲小说艺术中的一个特别引人注意的视角。

因不幸的自身经历、社会环境、战争因素和西方文化等影响,张爱玲塑造的母亲形象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慈母形象,构造的多是自私自利、乖戾粗暴、冷酷无情的形象,难逃世俗的人性丑陋,到底只剩下赤裸裸的利益关系和金钱关系。

张爱玲无情地撕破了伟大母爱的温情面纱,展示了“没有一种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1],母性只是“兽性的善”人生观。

母爱的缺失性体验让张爱玲作品有着强烈的审母意识,让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母亲形象更为立体化和人性化,同时也为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对人生的思考,更是对时代的思考。

关键词:张爱玲;母亲形象;异化;悲凉;人性思考[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2-0-02“她一方面以理性理智的视点观察着,又以奢华古韵的文锋描绘着人性的荒凉与悲哀。

另一方面她却以自身的故事在虚构的小说世界中演绎着属于自己的人生。

”[2]张爱玲作品展示的是人精神的堕落和不安,揭露的是人性的脆弱和悲哀,她笔下的女性形象,尤其是入木三分的母亲形象,真切地传达了她对人生的特殊感悟以及对文化败落命运的思考。

那么张爱玲的审母情结是何处而来,又是“情”归何处呢?一、“审母”情结从何处来(一)物欲横流的时代背景张爱玲所处的复杂的社会背景直接影响了她的创作观。

她生活在上海这个大都市,但过惯了贵族小姐生活的她却与这殖民色彩浓厚、充斥现代文明的大都市格格不入。

外国资本主义和官僚主义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现代消费的刺激下,外来文化的多元化,让都市人渐渐形成可恶的拜金主义,过着灯红酒绿的腐朽生活,“新时代”下的旧东西在变化,那就是传统伦理道德一种的瓦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发建立在金钱权力上,直接导致在日渐动荡的冷漠社会中人们对金钱畸形的渴望是小说世界中人物荒凉,母爱异化的现实基础。

现代文学中母亲形象的转换

现代文学中母亲形象的转换

现代文学中母亲形象的转换现代文学中母亲形象的转换一、充满诗化情感或理想型的母亲形象鲁迅在他的作品《补天》中塑造了一个美丽明亮、崇高伟大而有充满活力的母亲形象。

理想型母亲了表达了“五四"时期,受新思想的冲击,人们有了很大程度的觉醒,因此对理想母亲有了热切盼望和呼唤。

母亲是中国人心目中完美人性的象惲,慈母形象,母女深情的书写爱的光辉,更是人类于无助、彷徨时得以以寄托的安全感和依靠的力力量。

在郁达夫的笔下下,以表现母爱拯救人类苦苦难的思想,也频频出现了了美好的母亲形象,即把母母亲形象进行神化和理想化化的书写。

他所书写的《血血泪》中的游子,由于饥饿饿不支晕倒在江边时,在脑脑海中浮现的是母亲的形象象:“当时我睡在母亲怀里里……把一块米糕塞在我的的口里,我闭上眼睛,把那那块糕咬嚼了几口。

”在这这里,作家只言片语就表达达了“母亲”温暖而慈祥的的形象在困顿时的精神支柱柱作用,即便饥饿,那种感感觉也能够使心灵得到宁静静和温馨,并诗意地存在着着。

而五四女作家大力力歌颂的母亲,更接近现实实。

如石评梅在创作《母亲亲》时,就表达了她在佳节节对母亲的深深思念:“………为了你,我才眷恋着故故乡,母爱是我永久依凭的的柱梁。

”从现实层面上来来说,立于传统和现代之间间的女子们,当她们内心深深处感到现实的艰难困顿时时,母亲始终是她们诗化情情感中永远的童话王国。

二、被深深损害的奴隶隶母亲形象在20世纪纪20年代,随着乡土文学学的出现,面对奴隶型的母母亲,使人们将关注的眼光光投向现实人生,在当时的的黑暗封建意识毒害下,中中国的母亲在现实中所处的的悲惨痈苦境地。

这一时间间,作家们开始追求对母亲亲真实处境,即奴隶地位的的叙述。

真实地演绎了旧社社会底层母亲不仅要忍受极极大物质贫困,还要忍受精精神和情感上摧残,表达了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苦难母母亲形象。

但即便是在这种种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母亲亲们的身上仍闪耀着伟大的的母性光辉,不管她们如何何卑微、愚昧、麻木,但母母亲们爱孩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学中母亲形象的转换
一、充满诗化情感或理想型的母亲形象
鲁迅在他的作品《补天》中塑造了一个美丽明亮、崇高伟大而有充满活力的母亲形象。

理想型母亲了表达了五四"时期,受新思想的冲击,人们有了很大程度的觉醒,因此对理想母亲有了热切盼望和呼唤。

母亲是中国人心目中完美人性的象惲,慈母形象,母女深情的书写爱的光辉,更是人类于无助、彷徨时得以寄托的安全感和依靠的力量。

在郁达夫的笔下,以表现母爱拯救人类苦难的思想,也频频出现了美好的母亲形象,即把母亲形象进行神化和理想化的书写。

他所书写的《血泪》中的游子,由于饥饿不支晕倒在江边时,在脑海中浮现的是母亲的形象:当时我睡在母亲怀里&&把一块米糕塞在我的口里,我闭上眼睛,把那块糕咬嚼了几口。

在这里,作家只言片语就表达了母亲温暖而慈祥的形象在困顿时的精神支柱作用,即便饥饿,那种感觉也能够使心灵得到宁静和温馨,并诗意地存在着。

而五四女作家大力歌颂的母亲,更接近现实。

如石评梅在创作《母亲》时,就表达了她在佳节对母亲的深深思念:&&为了你,我才眷恋着故乡,母爱是我永久依凭的柱梁。

从现实层面上来说,立于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女子们,当她们内心深处感到现实的艰难困顿时,母亲始终是她们诗化情感中永远的童话王国。

二、被深深损害的奴隶母亲形象
在20世纪20年代,随着乡土文学的出现,面对奴隶型的母亲,使人们将关注的眼光投向现实人生,在当时的黑暗封建意识毒害下,中国的母亲在现实中所处的悲惨痈苦境地。

这一时间,作家们开始追求对母亲真实处境,即奴隶地位的叙述。

真实地演绎了旧社会底层母亲不仅要忍受极大物质贫困,还要忍受精神和情感上摧残,表达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苦难母亲形象。

但即便是在这种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母亲们的身上仍闪耀着伟大的母性光辉,不管她们如何卑微、愚昧、麻木,但母亲们爱孩子。

面对孩子,母亲们表现出无私的奉献,甚至可以牺牲自我,并在她们卑微生命中依然充满了母性关怀。

下面通过几个方面探讨来表现这些为奴隶的母亲形象
(一)被漠视的母爱
中国有句老话,孩子是母亲的心头肉,它真切地说明了孩子与母亲在身体和心理上的紧密,说出了儿女对于母亲的重要性。

如果她们失去子女就如同没有了自己的灵魂,会带给她们巨大的伤害和打击。

如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柔石笔下的《为奴隶的母亲》中的春宝娘,再到艾青笔下《大堰河一我的保姆》的大堰河等。

这些中国现代文学的作家真实再现了被伤害了的母亲凄惨悲凉的生存境况。

如在鲁迅笔下,书写了祥林嫂的儿子被狼吃掉,儿子的死却使她本就悲惨的命运完全走到尽头,但对于她的痛苦,在当时社会背景下,麻木不仁的人们却熟视无睹。

又如柔石塑造的春宝娘,爱秋宝甚至超过爱春宝,但却无法拥有爱的资格,她只是被典来的用于生育工具和奴隶,面对春宝娘的女儿被自己的爸爸资死,她却无能为力,母爱和母性的被漠视、亵渎和毁灭,这对母亲来说简直是人格的撕裂。

(二)思索母亲悲剧性命运
苦难母亲生活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对于中国社会来说,黑暗混乱,内战、日寇人侵,使中国人民饱经风霜,他们的生活由于内忧外患的而非常贫困。

虽然五四运动大力提倡民主平等,而当时那种现实情况下,人们深受封建意识的毒害,内心深处还没有觉醒,大都处于麻木不仁状态。

特别是作为农村妇女,更是这种环境下的最大的牺牲者和受害者。

作为母亲的女性虽然拥有姓氏和名字,但出嫁后却都要依傍丈夫’始终处于依附男性的附属地位。

如在萧红的《桥》中所进行的叙述:黄良是她男人的名字’从她做了乳娘那天起’不知是谁把‘黄良’的末尾加上个‘子’字,就算她的名字。

而在柔石书写的《为奴隶的母亲》小说的母亲形象,一直以她这个字眼出现,读者的形象,故事中
人物只知道她是春宝娘,没有人知道她真正的名字。

其实这都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女性没有自己的主体地位和独立价值。

如在《祝福》中’当鲁四老爷听说样林嫂是个寡妇时,居然认为寡妇是不吉利的。

而对于女性来说呢,这些观念深深的毒害了她们的灵魂,祥林嫂本人就认为自己是不干净的,当第二次被迫嫁给贺老六时她也作了反抗,甚至一头撞在香案角上,但没有意识到她应该有婚姻自主权,只是从一而终的封建戒律让她不想再婚。

这其实也是封建妇德的表现。

三、觉悟型的母亲形象
这种类型母亲形象主要指20世纪30年代随着抗日战争爆发,在环境改变的情况下,为奴隶的母亲开始随着民族的觉醒,开始改变了历史上软弱母亲形象,从而转换为一群觉悟的母亲,在民族觉醒的时代大主题下,是中华民族不甘屈辱、不甘蹂躏的心灵写照。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在抗日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中,她们在时代大潮中被改造成坚强的一群。

为了自己的命运,成为家庭,成为国家和民族的支撑力量,也成为民族危难之际坚强的后盾。

丁玲的《母亲》中的母亲曼贞,萧红的《生死场》中的老王婆,都是因为被残酷的现实压倒了生活的最低层,才不得不起来奋而反抗。

觉悟型母亲没有被现实的重重苦难压倒,她们在绝境中幵始了抗争,并在觉醒中变得无比坚强。

这时,她们真正成了儿女温暖的避风港和坚实的精神后盾。

如洪灵菲《在洪流中》塑造的阿进母亲,以一个寡妇的资格,支持了三十年的家计&&她是吃了许多苦头&&只把她磨炼得像一具铜像。

也正是这个母亲伟大的爱,使她深明大义的劝儿子离开她,而对于儿子来说:他的母亲变成了一位半神性的巨人了&&(母亲)这种力量是在把人类摧进到光明的大道上去的。

因此,表现在现代文学作品中,母亲形象的转巧其实是时代造就了很多坚强的母亲,这是一种标志,这标志代表了中国女性、民族的觉醒以及我们中国的希望。

从这时起,母亲形象开始从需要被救赎的客体变成了觉悟的主体。

纵观现代文学中母亲形象的转换,中国现代文学始终和时代环境联系紧密’结合写作的时代环境’母亲形象从五四初期的理想型’到随着20年代乡土文学的出现,转换为为奴隶的母亲,而随着30年代外扰内患的战乱到来’觉悟型母亲形象斗争的主体’这表明’中国女性、母亲正一步步走向成熟’也是现代文学走向成熟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