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的点景人物
就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山水画名家作品鉴赏
就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山水画名家作品鉴赏就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山水画名家作品鉴赏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重要流派之一,几千年来一直承载着中国人对自然景致的热爱和对宇宙和谐的追求。
从古代的唐宋画家到近现代的艺术家,中国山水画一直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丰富的意境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以下是一些中国近现代山水画名家作品的鉴赏。
1. 张大千(1899-1983)张大千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画家和书法家,他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多才多艺而闻名于世。
张大千的山水画作品融合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技巧和现代艺术的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
他的作品以笔墨浓郁、构图独特、气势磅礴而著称,其中《长江三峡图》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2. 于非闇(1901-1984)于非闇是中国现代山水画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独创了'虚实氤氲'的艺术风格,将传统山水画的意境与现代审美观念相结合。
他的作品以线条流畅、笔墨淋漓、构图独特而著称。
他的代表作之一是《秋山秋水图》。
3. 黄胄(1915-1992)黄胄是中国现代山水画的先驱之一,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技巧而受到广泛赞赏。
他善于运用浓墨重彩和泼墨技法,创造出了独特的山水画效果。
他的代表作之一是《黄山夏日》。
4. 潘天寿(1897-1969)潘天寿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山水画家和篆刻家,他的作品以其激情澎湃、气韵生动而著称。
他的山水画作品表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和人文情怀。
他的代表作之一是《白马山图》。
5. 吴冠中(1919-2010)吴冠中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涵盖了绘画、书法、雕塑等多个艺术领域。
他的山水画以其独特的笔触和色彩运用而著称。
他的代表作之一是《黄山松林图》。
这些中国近现代山水画名家的作品在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不仅展示了艺术家们的创造力和才华,也传承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精髓。
通过欣赏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中国古代山水美学集大成者
中国古代山水美学集大成者
中国古代山水美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山水美学是一种深邃的哲学思考,是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深刻反思和感悟。
中国古
代山水美学的集大成者包括了很多文化名人,他们通过诗歌、绘画、书法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中国山水美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王羲之:卓越的书法家和山水画家,被誉为“书圣”和“画圣”。
他认为写书法要
“随物意赢”,不拘泥于形式,注重自然流畅,形成了兼顾诗情画意的书法风格。
他的山
水画也体现了他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悟,注重意境的传达和艺术表现手法的创新,被誉为
“山水一流”。
谢赫:是唐代著名文化学者和诗人,他的诗歌和书法兼具诗情画意和气势磅礴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认为山水画应该展示自然的真实和永恒的美,以人类智慧和审
美去感悟和表现山水之美。
黄公望:是元代著名的山水画家、书法家和文学家,他以清丽的笔墨和精湛的技巧,
表现出山水之美无限的多样性,注重对“气韵”的表现和艺术手法的创新,被誉为“山水
一代宗师”。
在中国文化的漫长历程中,这些文化名人通过自己卓越的艺术创造和哲学思考,生动
地表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将山水美学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他们的杰出成就对今
后的艺术和文化发展有着巨大的启迪和影响,仍然在广大人民群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
象。
就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山水画名家作品鉴赏
就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山水画名家作品鉴赏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大瑰宝。
近现代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延续和发展,吸收了西方绘画的一些技法和观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
下面将介绍几位中国近现代山水画的名家及其代表作品。
1. 张大千(1899-1983)张大千是中国近现代山水画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他擅长运用写意的手法,将中国传统山水画与西方绘画技法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
他的作品《千里江山图》被誉为他的代表作之一,画面气势磅礴,充满了浓厚的中国山水情怀。
2. 黄宾虹(1865-1955)黄宾虹是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的重要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他致力于将中国传统山水画与西方绘画相融合,提出了“中西合璧”的绘画理念。
他的作品《白洞山图》体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画面简洁大气,富有现代感。
3. 潘天寿(1897-1969)潘天寿是中国近现代山水画的重要艺术家之一。
他以精湛的技巧和独特的写意风格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山水图》被誉为他的代表作之一,画面构图严谨,笔墨流畅,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深刻理解和独特的审美视角。
4. 吴冠中(1919-2010)吴冠中是中国近现代山水画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以独特的笔墨技法和创新的艺术风格著称。
他的作品《春江花月夜》被誉为他的代表作之一,画面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情怀,色彩丰富多样,给人以视觉上的愉悦。
以上仅是中国近现代山水画名家作品的一部分,每位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贡献。
他们的作品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魅力,也为中国艺术史增添了独特的色彩。
通过欣赏和研究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近现代山水画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青绿山水画的鼻祖——展子虔
青绿⼭⽔画的⿐祖——展⼦虔展⼦虔(约545-618年),唯⼀有画迹可考的隋代著名画家,在⼭⽔画的研究上成就显著,创⽴了“青绿⼭⽔”的绘画形式,堪称青绿⼭⽔画的⿐祖。
中国存世最古⽼的⼭⽔画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游春图》是展⼦虔的传世之作,亦是中国存世最古⽼的⼭⽔画。
该画⽤青绿着⾊法描绘了贵族春游的情景,脱离了以⼭⽔为⼈物画背景的地位,独⽴成幅,反映了早期独⽴⼭⽔画的⾯貌。
在布局的巧妙性上,《游春图》右上部分绘有崇⼭峻岭,⼭峦起伏,数峰叠起;右下部绘有⼟坡,低坡丛树,⼭路逶迤,既为崇⼭峻岭的下段延伸,⼜作为辅垫,使全图具有稳重感。
左下部绘⼀低峦⼩⼭,与右上边⼭脉遥相呼应,形成对⽐;中间绘有⼤⽚⽔域,波光潋滟,湖天⼀⾊。
⼀⼩船点缀其间,船内绘有三四⼈物,姿态不同,形态各异。
化处理,使⼭⽔画创变得较为合乎现实⽣活的新格局,这正是隋朝⼭⽔画的特有表现形式。
如此⼀幅集厚重的历史价值与精巧的艺术价值于⼀⾝的⼭⽔画作品,⾃然受到后⼈的追捧和喜爱。
《游春图》⾃581年问世,迄今1400多年,风风⾬⾬,辗转流传,⼏度收归皇宫,⼏度流落民间。
从画上的题跋便可知有哪些⼈留下了“爱的印迹”。
宋徽宗亲为《游春图》题名宋徽宗赵佶 宋徽宗这位不爱江⼭爱丹青的皇帝,⾃然不会放过《游春图》。
他在位时⼴收⽂物和书画,充实翰林图画院。
《宣和画谱》收录有展⼦虔作品,其中就包括《游春图》,并有评语⽈,“展⼦虔画台阁,与江⼭远近之势尤⼯,有咫尺千⾥之趣。
”“展⼦”⼆字上的印章即为宋徽宗的双龙印玺宋徽宗双龙印玺全貌 宋徽宗对《游春图》的喜爱,表现在画卷⾸的隔⽔处,亲⾃题写的“展⼦虔游春图”六个瘦⾦字,笔势劲逸,意度天成,有如皇帝钦点状元卷,起到了画龙点睛之效。
南宋奸相贾似道与《游春图》展⼦虔《游春图》局部 《展⼦虔游春图》⼀度落⼊南宋奸相贾似道之⼿。
贾似道(1213 - 1275),南宋台州天台⼈,因姐为理宗宠妃,遂得进⽤。
此⼈虽于政不通,然精于逗蟋蟀,更专门著有《促织经》,⼈称“贾⾍”。
浅谈点景人物在山水画中的表现
其 虽甚小 , 却使 整个 画面顿 时 生机 盎然 , 有 了生命 的气 息 , 活 跃
了整 个 画 面 , 交 代 了事 态 的 发 展 及 过 程 。 画 面 中 的 大 自然 被 表 现得 生机 勃勃 , 但 如 果 没 有 点 景 人 物 的 出现 , 显然 是不和 谐 的, 也 与 画者 追 求“ 天人合一” 的信仰背道而驰。
间” 的气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
的心态仅仅透 过几笔简单 的线条足 以表 达 , 似在 有意无意 、 清新 简单 的线条 中突 出整个 画面 的精 神所在 , 可 谓是“ 简” 而不简 单
的点 睛 人 物 。
三、 点景 人物 的“ 精”
点景在 一幅画 中起着举足轻重 的作 用。点得好就是锦上 添
花, 点 出了画之意韵 、 神致 , 赋 予 画灵魂 , 会点 出一番难 以言表 的 美妙 意境 , 赋 予 画面无 限的 内容和 意韵 ; 若 点得不 好 , 就成 了画 蛇添足 , 一笔败全 画。其 实一点 点细微 的景 物往往是 杰作 与庸
方式 , 以突 出其在画 面中的重要地位及作 用。
关键词 : 山 水 画 点 景 人 物
“ 画龙 点睛” 比喻说 话 或 写作 时在 关键 地方 简 明地 点 明要 旨, 使 内容 生动传神 。同样 , 在 山水 画中点景人物担 当着 思想传 神 的重量 级角色 , 点 睛之 笔虽小 , 但 在 画面 中起着不 可忽视 的作
直冲 山下 , 在右 侧茂 密的树 林 中, 一 队人马 走过。第一次 见到这 幅 画, 山的雄伟给笔者 留下 了深刻 印象 , 至今 难忘这种 强大的视 觉冲 击力 。与 当时的许 多画进行 对 比 , 这 样 的构 图还 是很少 见 的。笔者 而后才发现右 下角 的一列人马 , 作为 画面 的点景人物 ,
中国十大著名山水画家(上)
中国十大著名山水画家(上)1、展子虔:隋代绘画大师,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擅画佛道、人物、鞍马、车舆、宫苑、楼阁、翎毛、历史故事,尤长于山水,人物描法细致,以色景染面部;画马入神,立马有足势,卧马则腹有腾骧起跃之势。
写山水远近,有咫尺千里之势,被称为“唐画之祖”,是他开创了青绿山水之画法,中国存世最古老的山水画就是他的作品。
2、李思训:唐代著名书画家,擅画青绿山水,受展子虔的影响,笔力遒劲。
题材上多表现幽居之所,画风精丽严整,以金碧青绿的浓重颜色作山水,细入毫发,独树一帜,和同时期兴起的水墨山水画,都为五代和北宋时期的山水画奠定了基础。
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画对后来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后世山水画中的青绿山水就是对他这一派画风的延续。
明代莫是龙和董其昌等人提出绘画上的南北宗论,则将他列为“北宗”之祖。
3、关仝:五代时期杰出画家,是五代、北宋间“四大山水画家”之一,他画山水早年师法荆浩,刻意学习,几至废寝忘食,所画山水颇能表现出关陕一带山川的特点和雄伟的气势。
在山水画的立意造境上能超出荆浩的格局,而显露出自己独具的风貌,被称之为关家山水。
论者谓其晚年成就,较之荆浩更能青出于蓝,是荆浩画派的有力继承者,与荆浩并称为荆关4、董源:五代绘画大师,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北宋三大家”之一,他擅长山水,人物、云龙、牛虎,无所不能,最有独创性而且成就最高的是水墨山水,他用笔甚草草,近视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在技巧上富有创造性,当时得到巨然和尚的追随,后世遂以董巨并称。
在宋代,除了米芾、沈括十分欣赏董巨画派之外,到了元代,取法董巨的风气渐开。
董源在后世能够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山水画史上是罕见的,是国内山水画名家中不可忽视的名字。
5、范宽:中国山水画十大名家之一,这位宋代绘画大师因为性情宽厚豁达,时人称之为“宽”,遂以范宽自名。
他的《溪山行旅图》堪称台北故宫三宝之首,是存世系于范宽名下的山水画中最受肯定的真迹,被誉为“宋代绘画第一神品”,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巅峰之作,自诞生以来影响了古今众多画家。
10幅中国古代山水画赏析
10幅中国古代山水画赏析001 《洛神赋图》东晋顾恺之宋人摹本绢本设色纵27.1厘米横572.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顾恺之(345-406),字长康,昆陵人,诗文书画皆能。
画风细劲柔和,笔墨连绵不缀,有“游丝描”之称。
此画是以曹植的《洛神赋》为蓝本创作的。
此长卷采用连环画的形式,随着环境的变化让曹植和洛神重复出现。
从开头描写平静的水面上出现飘飘若仙、含情脉脉的洛神,似来又去与曹植处于可望而不可及的无限惆怅之中。
后几段画洛神在云间遨游,或与曹植在一起游赏。
最后画洛神驾六龙云车而去,曹植坐舟追寻。
此画用色凝重古朴,具有工笔重彩画的特色。
山水树石均用线勾勒,而无皴擦,与画史所记载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时代风格相吻合。
002 《游春图》隋展子虔唐人摹本绢本设色纵43厘米横80.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展子虔, 渤海(今山东阳信)人。
历北齐、北周、隋三个朝代。
擅长画道释、人物、鞍马、楼阁和山水,创立新意,是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绘画大师。
此画描绘达官贵人在风和日丽的春天踏青游乐的情景。
《游春图》的艺术表现手法有两大特点: 一是青绿勾填技法的运用。
山石树林有勾无皴, 填以青绿色为主的厚重色彩,二是在构图上, 脱离了魏晋时期作为人物画背景的“人大于山, 水不容泛”的处理方式, 而变为以山水为主, 人物只作点景出现的独立完整的山水画, 具有与自然景物的空间关系相适应的“远近山水, 咫尺千里”的画面效果。
003 《江帆楼阁图》唐李思训绢本设色纵101.9厘米横54.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图表现游春情景, 近景山岭间有长松桃竹掩映,山外江天空阔, 烟水浩淼,意境深远。
整个画面山势起伏, 江天辽阔很有气势。
山石林木以曲折的细笔勾勒, 画树交叉取势, 变化多姿。
山水构图的整体大势与局部“豆马寸人, 须眉毕露”的一丝不苟的精致描写, 统一在一起。
山石着色, 以石青、石绿两种浓重色彩, 显得金碧辉煌。
李思训继承和发扬了展子虔的青绿山水画技法, 已形成“青绿山水”或“金碧山水”。
中国著名画家
中国著名画家中国有许多著名的画家,他们不仅在绘画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下是中国一些著名画家的简介。
1. 张大千(1899年-1983年):张大千是20世纪中国最有名的画家之一,擅长绘制山水、人物和花鸟等各种题材。
他对传统绘画技法和意境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开创了中国新水墨画的先河。
他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2. 齐白石(1864年-1957年):齐白石是20世纪中国最知名的花鸟画家之一,他的作品精细入微,富有生动感和艺术表现力。
他以勾勒出花鸟的灵动之态而著称,对于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3. 潘天寿(1897年-1969年):潘天寿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山水画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壮美的自然风景和独特的山水意境而闻名。
潘天寿通过传统线描和水墨技法,创造出细腻、流畅的山水画风格,使他成为了中国近现代山水画的代表人物。
4. 黄宾虹(1865年-1955年):黄宾虹是中国现代艺术史上最重要的画家之一,他以创造性地结合中国传统水墨画和西方绘画技法而著名。
他的作品中既有西方光影处理的表现手法,又融入了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和传统元素,塑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5. 施葆端(1873年-1944年):施葆端是中国近代宫廷画家,他是清宫专门绘制花鸟画的官方画家之一。
他的作品以细腻、精细的画风见长,对于宫廷花鸟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6. 吴昌硕(1844年-1927年):吴昌硕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山水画家和篆刻家,他以绘制湖光山色和勾勒出中国传统山水之美而著名。
他擅长运用浅淡的水墨技法,表现出悠远、宁静的山水意境,堪称中国艺术界的瑰宝。
这只是一小部分中国著名画家的简介,他们的作品无一不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于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通过个人的努力和创造力,为中国艺术界开辟了新的道路,使中国绘画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中国古代山水美学集大成者
中国古代山水美学集大成者中国古代山水美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影响深远。
而集大成者则是指在古代山水美学的发展历程中,对其作出杰出贡献的代表性人物。
以下是中国古代山水美学集大成者。
首先要提到的是汉代画家郑道传。
郑道传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创始人之一,他倡导的“行草皆山水,破洛中出山水”理论,至今仍是山水画的基础。
郑道传的画风清新明丽,色彩简约,构图严谨,传世作品如《群峰耸翠》、《风雨楼台图》等都充满了山水之美。
隋唐时期,山水画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
代表性人物有僧人贾似道、王维和张旭三位大师。
其一,贾似道是隋唐时期山水画的代表人物。
他的画作以构图新颖,造势奇妙而著称。
他的画作中流露出对自然的爱,体现出禅宗思想与山水画相结合的特点。
他的代表作有《溪山行旅图》、《野渡船》等。
其二,王维的山水画则以静中见动,含蓄深远的画风征服了无数人的心灵。
王维的山水画作品,巧妙地运用了贴近自然、用意深远的艺术思想,在构图上注重于画面的空间布局,形象或轻或重、或静或动,营造出一种空灵恍惚的意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的出生故乡位于唐朝长安城外的枣林里,不少作品描摹了这一地区的山水风貌。
他的代表作有《山居秋暝图》、《静坐图》等。
其三,张旭是唐代最擅长用水墨表现山水的画家之一。
他的画作以空灵、奇妙、雄迈、自然、神秘的气氛而著名。
张旭的山水画具有非常高的诗意境界,构图上的表现手法契合了唐朝的诗歌审美,图境清新,意境隽永,工笔精细,运用了瘦金体等多种笔法。
他的代表作有《清溪新雨图》、《纸灵谷图》等。
宋代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又一高峰时期,而集大成者则是北宋画坛的四位名家——范宽、郭熙、李唐和苏轼。
范宽以泼墨画风的山水画而著称,以表现山与水的关系、景深的运用和自然气象的描绘为主要特点。
他的代表作有《溪山行旅图》、《谷离集图》等。
郭熙擅长表现细节,他强调以景物特征的鲜明刻画,恰当地运用构图手法,有意地在每个画面中包含文化嫡系信息。
五代十国山水四大家
五代十国山水四大家山水四大家NO.1荆浩荆浩:后梁画家,开创了描写大山大水为特点的北方山水画派,吸收唐代经验,求真求似,多以全境式描绘北方的崇山峻岭,壮阔雄伟。
《匡庐图》是荆浩的代表作之一,画的是庐山及附近一带景色,结构严密、气势宏大。
构图以高远和平远二法结合,而其深远、微妙、飘逸尽得其当。
画法皴染兼有,皴法用小披麻皴,层次井然。
全幅用水墨画出,充分发挥了水墨画的长处,正如他自己所说:吴道子画山水,有笔无墨;项容有墨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
此画确实具有非凡神韵和独特风格。
此图右上端有荆浩真迹神品六字,传为宋高宗笔迹。
山水四大家NO.2关仝关仝:后梁到北宋的画家,早年师法荆浩,画风笔简,气壮意长,主要以秦岭,华山的大山巨壑为描绘对象,在北宋与李成,范宽并称三家山水。
《关山行旅图》是关仝的代表作,画上峰峦叠嶂、气势雄伟,深谷云林处隐藏古寺,近处那么有板桥茅屋,来往旅客商贾如云,再加鸡犬升鸣,好一幅融融生活图。
此画布景兼高远与平远二法,树木有枝无干,其用笔简劲老辣,富有节奏感,所谓以书入画也。
山石先勾勒后皴擦,用的是点子皴或短条子皴,笔法缜密,然后用淡墨层层渍染,故显得凝重硬朗.这与董源、巨然画江南山水的圆柔迥然不同。
据载,明代书画家王铎在这幅画背边留下题识:关仝画多淋漓博大,旁假设无人,此帧精严,步骤打量。
《山溪待渡图》带有鲜明的北方特色。
先以水墨淡色勾绘圾垅,风阜、峦岭,再细染矗立的主峰,直泻的飞瀑,山下烟林掩映的古刹柴关,更增添了画面的生活意趣,使整幅画更加饱满生动。
巍峰耸立,瀑布高悬;坂垅、冈阜、峦岭,自近及远盘礴而上;楼阁掩映,远山迷朦;气势堂堂,景意幽深。
图中强调的是山和溪,山作正面主峰突危,两峰环抱之。
山势直立,占构图中轴线,相当稳定。
全图用勾染和皴法的技巧来表现,笔力某某,用墨厚重,染晕次甚多。
整体效果与北宋范宽作品相似,具有北方中原地区高山巨壑宏传劲拔的共同特色。
整体效果与北宋范宽作品相似,具有北方中原地区高山巨壑宏传劲拔的共同特色。
浅析中国山水画的点景人物
浅析中国山水画的点景人物浅析中国山水画的点景人物点景人物是游离于山水画和人物画的一个特殊的表现形式,它虽然表现的是人物,但却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形式而存在,是中国山水画的一个附属物。
点景人物更是作为一种情感传达的载体以其独特的意匠经营、多样化的表现技巧赋予中国山水画巧妙的构思及情感,反映画家某种情感寄托及追求,同时亦呈现出画家各自不同的嗜好、个人修养、政治态度以及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更好的表达了山水画“外师造化”及“内得心源”的物我统一的艺术意象。
点景人物常是中国山水画中必不可少的点缀之笔,并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区别于一般的人物、花鸟画,这与画家情感的追求及个性的向往、审美内涵及创作的社会文化背景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同时点景人物尤其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以一种特殊笔墨符号流露出画家作品的象征倾向和审美概念。
中国山水画的人物点景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从题材内容上看有社会风俗、历史题材及传说故事等内容。
从反映画家的主观思想方面有渔读耕樵、文人雅集、踏雪寻梅等隐逸题材。
其中以隐逸题材最为反映文人画家的隐逸情结,因此常被普遍应用为山水点景的素材。
点景人物在山水画当中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有写意的、兼工带写的、没骨勾画的等等,并常伴以楼台亭阁、庭院屋宇、河边郊野、车船驴马、桥梁曲径等做背景,借以反映画家的主观情思。
画中点景人物关系到全画的立意,虽小至寸余,但大多刻画精细,笔笔不苟,形神毕肖,呼之欲出,对作品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画面表现常有通俗而精致、超俗而平淡、曲高而和寡等不同绘画风格及欣赏品味。
二中国的山水画,出现于战国以前,滋育于东晋,确立于南北朝,兴盛于唐。
从汉魏时期的壁画中,山水画还是人物的背景,但到了晋代,山水画逐渐在此时期成为独立的画科,而人物作为山水的点缀也从这时开始。
从奴隶社会一直到封建社会早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落后,绘画作为生存手段的迫切性远大于其他的存在方式,统治阶级对于绘画创作的政治要求使一系列的表现统治阶级的生活场景、物质需求、神灵祈愿的内容大量出现在宫廷墓室的壁画当中,这就决定了以人物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绘画现状。
中国著名画家
中国著名画家
中国有许多著名的画家,他们的作品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成为中国艺术的瑰宝。
以下是一些中国著名画家。
郑板桥(1693年-1765年)是清代著名的山水画家,他以崇尚自然、具有广阔山水意境的作品而闻名。
郑板桥擅长绘制细腻的柳树和江河流水,他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山水情怀,被誉为中国山水画的巅峰之作。
齐白石(1864年-1957年)是中国现代画坛的泰斗级人物,他的作品以艳丽夺目的色彩和强烈的个人风格而著称。
齐白石的作品主题广泛,包括花鸟、山水、人物等,他以写意的精神和自由的笔墨展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观念。
他的作品《鹤鸣洞》、《虾》等被誉为中国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徐悲鸿(1895年-1953年)是中国著名的现代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他是中国艺术教育改革的倡导者和实施者之一。
徐悲鸿擅长绘制人物画,他的作品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社会风貌为特点,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他的作品《奔马》、《图万寿康宁》等被誉为中国艺术宝库中的精品。
吴冠中(1919年-2010年)是中国当代著名的画家和艺术教育家,他是中国艺术协会的创始会员之一。
吴冠中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新的观念在中国艺术界崭露头角。
他的作品以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具有强烈的对比和冲击力而著称。
他的作品《三峡》、《祥云》等被誉为中国现代艺术的代表作品。
这些著名的画家在中国艺术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们的作品不仅反映了中国文化和传统,也展示了他们个人的艺术才华和创造力。
他们的艺术成就不仅享誉国内,也受到了世界各地的赞赏和认可。
他们的作品将会继续激励后人,为中国艺术发展做出贡献。
山水画的魅力:扬州八怪的作品
山水画的魅力:扬州八怪的作品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扬州八怪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山水画家群体之一。
他们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艺术才华,在中国艺术史上独树一帜。
扬州八怪是指清代乾隆年间活跃于江苏扬州地区的八位著名画家。
他们分别是:姚文田、朱耷、高穆堂、郑燮、吴昌硕、黄宾虹、金农、齐白石。
他们各自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艺术特点,但都对山水画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姚文田是扬州八怪中的代表之一,他擅长以墨色描绘山水,给人以安静、幽深的感觉。
他的画作充满浓郁的江南水乡气息,通过墨色的运用,展现出江南独特的山水风貌。
朱耷是扬州八怪中另一位著名的山水画家,他的画作更加写实,注重细节的描绘。
他擅长运用绢线描画技法,通过线条的流动和细腻,展现出山水的美丽和变化。
高穆堂是扬州八怪中的创作能手,他的画作色彩鲜艳、亮丽。
他热衷于将花鸟插画与山水画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作品充满生命力,给人以活力和愉悦的感觉。
郑燮是扬州八怪中的技巧大师,他擅长运用线条和颜色的对比,创造出独特的空间感。
他的作品多以高山流水为主题,通过线条和色彩的变化,营造出山水的壮美和奇特。
吴昌硕是扬州八怪中的领军人物,他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诗意和哲理。
他擅长以大写意的手法描绘山水,通过简洁的笔墨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营造出宏大而深沉的艺术氛围。
黄宾虹是扬州八怪中的唯一一位现代派画家,他的作品具有现代派的风格和特点。
他通过颜色的运用和形式的变化,给传统山水画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他的作品既保留了传统山水画的特点,又融入了现代艺术的元素,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金农是扬州八怪中的实力派画家,他的作品细腻而精致,充满了细节的描绘和构图的创意。
他擅长描绘水墨山水,通过墨色的层次和线条的流动,营造出微妙而优雅的山水意境。
齐白石是扬州八怪中最后一位加入的成员,他以其独特的写意风格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和意境的想象,给人以活力和激情的感觉。
他的山水画多以大胆的笔墨和饱满的色彩塑造,展现出夸张而奇特的艺术风貌。
中国山水画中点景人物的价值与意义
中国山水画中点景人物的价值与意义作者:雷萍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20年第02期摘要:中国山水画与中国文化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是一项重要的中国文艺门类,是中国人民人生情怀、人文精神的体现。
而点景人物在中国山水画中所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通过对历代山水画点景人物特征梳理之后得知,可谓是现代转型早期探索的真实反映。
对此,本文就中国山水画肿点景人物的价值与意义展开研究。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点景人物;美学价值;作用意义中图分类号:J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05-0166-01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在于“可游可居”,而非“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物化表现也就是点景人物在中国山水画中的作用体现。
山水画的意境表达,通过点景人物的作用得以添上浓重的一笔。
而有关山水画意境的解读,其内点景人物的表现能够提供充分的论据。
一、传统山水画中点景人物的作用和意义一方面,中国山水画中运用的点景人物,真实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与自然万物间的关系,是中国山水画“天人合一”主导思想的充分体现。
同时,中国山水画中不同点景人物的身份也是画面主体与意境的独立体现。
如,世俗大众反映出自然山川朴实的世俗趣味;隐逸高士反映出恬静而又清幽的意境;文人雅士是人士大夫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体现:达官显贵是歌功颂德、奢华生活的体现。
另一方面,中国山水画中的点景人物,将处于不同社会环境下的画家本人的生活态度与审美情趣包含在内。
各个画家因处于不同社会背景或一生经历各有差异的缘故,他们各自借景抒情,借助作品来反映自身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如,五代时期的山水画作品场景普遍是“行旅”,是因为接二连三的战乱,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定居生活,故而描绘了或结伴而行、或赶着牲畜的不停奔波的人群。
二、山水画中点景人物存在的美学价值(一)从历史的角度看待美学价值儒家思想对魏晋之前的绘画构成了一定影响,东汉中叶后,阶级矛盾持续恶化,社会危机进一步加剧,统治阶级展开了更急剧内部斗争,该时代的士大夫、后备力量太学诸生、批评政治的官僚皆受到迫害,严重冲击了以儒家思想为本的精神世界。
《芥子园画传》点景人物百式(一)
《芥子园画传》点景人物百式(一)《芥子园画传》(芥子园画谱)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一部著名画谱,由清代王槩等辑摹。
此书详细介绍了中国画中山水画、梅兰竹菊画以及花鸟虫草绘画的各种技法,其名由来为李渔在南京的别墅芥子园。
此前我们曾经分享过吴蓬老师临摹芥子园的全部内容,小编近日有了一些时间,将会陆续分享芥子园原版的一些内容,当然,前提是图片特别清晰的,因此,不会将原版的全部内容都发出来,只精选部分。
山水中点景人物诸式,不可太工,亦不可太无势,全要与山水有顾盼。
人似看山,山亦似俯而看人。
琴须听月,月亦似静而听琴,方使观者有恨不跃入其内,与画中人争坐位。
不尔,则山自山、人自人,反不如倪幻霞空山无人之为妙矣。
画山水中人物,须清如鹤、望如仙,不可带半点市井气,致为烟霞之玷。
今将行、立、坐、卧、观、听、侍从诸式,略举一二,并各标唐宋诗句于上,以见山水中之画人物,犹作文之点题,一幅之题全从人身上起。
古人之画类有题咏,然所标之诗句,亦不可泥某式定写某句,不过偶一举之,以待学者触类旁通耳。
01.秋山负手行02.曳杖式03.闲赏步宜远,野吟声自高04.炉薰袖手不知寒05.独立苍茫自咏诗06.明月荷锄归0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08.看山诗就旋题壁09.偶然值邻叟,谈笑无还期10.抚孤松而盘桓11.倚杖听鸣泉12.携钱过野桥13.指点寒鸦上翠微14.藜杖全吾道15.闲看入竹路,自有向山心16.高云共片心17.卧观山海经18.展席俯长流19.云卧衣裳冷20.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21.拂石待煎茶22.二人对酌山花开23.时还读我书24.今日天气佳,清吹与弹琴25.奇文共欣赏26.棋声消永昼27.晴窗检点白云篇28.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29.寂坐正吟诗30.坐开桑落酒,来把菊花枝31.一卷冰雪文,避俗常自携32.胜事日相对,主人常独闲33.担柴式34.钓鱼式35.春耕式36.归渔式37.荡桨式38.持篙式。
戴进山水画境中的点景人物探析
2019·10一、点景人物的发展脉络及明代点景人物特点点景,是传统山水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致分为人物、动物、亭台楼阁等。
其中人物的表现最为丰富,虽只有“豆大”的尺寸却能直接影响画面的内涵与意境。
传统山水画中的点景人物是在山水画、人物画渐趋完善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早在汉魏时期,墓室壁画中就已经出现了山水画的雏形,彼时的山水还只是作为人物的背景出现。
晋代,随着士大夫阶层的兴起,自然景观与文人心中的闲情雅致发生关联,山水成为了寄情寓意的媒介。
直至隋唐,山水画才成为了独立的画科,展子虔的《游春图》于风景之中布置的“尺树、寸马、豆人”成为画面意趣的题眼之处,自此人物成为了传统山水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王维《山水诀》中就有关于人物和环境关系处理的描绘:“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
……回抱处僧舍可安,水陆边人家可置。
……渡口只宜寂寂,人行须是疏疏……”这番论述体现了唐宋山水画家创作时的潜在纲领。
人物虽已成为山水画中的叙事构件,但唐宋时期的山水画却仍将人物视作山水的附件,画家似乎更加关注如何表现皴法,或采用何种构图。
如果说五代至北宋的山水画家审美诉求多倾向于对客观景物的描绘,那么时至明代山水与人物这两种元素才发生了变异。
明代山水画更为强调人物在画面中的重要性,那些通常被视作点景的人物,明代画家则会着意呈现,尤其是文人雅客在描绘山林景致时,常常将自身投射入画面之中,画家把倾慕的“隐士”安置于亭台楼阁间,观云浅唱,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画家对自我身份的重新审视。
若是说前代山水画家作为一个观看者的角色置身于画面之外,那么明代画家则更多地是作为一个参与者进入到山水图像之中,这样山水画就构成了对明代社会的映射。
戴进(1388—1462),字文进,号静庵,又号玉泉山人,是明初颇具独创性的画家,尤以山水见长。
戴进出生于浙江钱塘,钱塘史称临安,是盛极一时的南宋画院所在地,他的山水画作品中也显露着马远、夏圭风格的影响。
戴进中年经举荐入京,广泛接触宫廷画家和各种风格的传世佳作,遍临名家之迹,兼具各流派特点,刘溥《草窗集·赠钱塘画师戴文进》一文赞叹戴进画艺精湛,面貌多样。
中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山水画家?
中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山水画家?一、顾恺之(公元618年-公元683年),字景天,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画家。
他以山水画而闻名于世,擅长以墨写意,用笔多变。
他的作品在表现山水的壮丽和气势上独具一格,给人以深深的艺术享受。
顾恺之的作品以自然山水为主题,表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怀和审美追求。
二、李公麟(公元李002年-公元849年),字公麟,是中国古代山水画大师之一。
他擅长以笔墨勾勒出山水的韵味,以独特的构图和细腻的线条表现出山水的变幻和神秘感。
李公麟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卓越的技艺,深受后人的喜爱和推崇。
三、郑板桥(公元1693年-公元1765年),字伯奇,是清代著名的山水画家。
他的画作以儒雅清丽为特点,具有独特的韵味和风格。
郑板桥的作品主题丰富多样,既有山水画,又有花鸟画和人物画,展现了他广泛的艺术造诣和创作才华。
四、石涛(公元1630年-公元1686年),字少山,是明末清初时期的画家。
他擅长山水画,尤其擅长表现中国南方山水的特点。
石涛的作品以墨石二法为主,通过墨色的浓淡变化和石头的质感营造出独特的山水景观。
他的作品给人以极强的艺术冲击力和独特的审美体验。
五、范宽(公元990年-公元1052年),字文石,是北宋时期的山水画家。
他的作品以画家的气概和境界闻名于世,他的画作多以北方山水为题材,表现了壮丽的山河和广阔的天地。
范宽的画作以笔墨浓淡的变化和墨色的渗透为特点,给人以层次丰富的视觉效果和情感的冲击力。
以上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山水画家,他们的作品无论在题材选择还是技艺展示上都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
他们通过山水画作的创作,展现了自然山水的壮丽和美丽,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雅致情怀和审美追求。
他们的作品至今仍然被广泛欣赏和研究,对于后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顾恺之、李公麟、郑板桥、石涛还是范宽,他们都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才华横溢,成为中国山水画史上的重要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浅析中国山水画的点景人物点景人物是游离于山水画和人物画的一个特殊的表现形式,它虽然表现的是人物,但却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形式而存在,是中国山水画的一个附属物。
点景人物更是作为一种情感传达的载体以其独特的意匠经营、多样化的表现技巧赋予中国山水画巧妙的构思及情感,反映画家某种情感寄托及追求,同时亦呈现出画家各自不同的嗜好、个人修养、政治态度以及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更好的表达了山水画“外师造化”及“内得心源”的物我统一的艺术意象。
点景人物常是中国山水画中必不可少的点缀之笔,并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区别于一般的人物、花鸟画,这与画家情感的追求及个性的向往、审美内涵及创作的社会文化背景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同时点景人物尤其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以一种特殊笔墨符号流露出画家作品的象征倾向和审美概念。
中国山水画的人物点景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从题材内容上看有社会风俗、历史题材及传说故事等内容。
从反映画家的主观思想方面有渔读耕樵、文人雅集、踏雪寻梅等隐逸题材。
其中以隐逸题材最为反映文人画家的隐逸情结,因此常被普遍应用为山水点景的素材。
点景人物在山水画当中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有写意的、兼工带写的、没骨勾画的等等,并常伴以楼台亭阁、庭院屋宇、河边郊野、车船驴马、桥梁曲径等做背景,借以反映画家的主观情思。
画中点景人物关系到全画的立意,虽小至寸余,但大多刻画精细,笔笔不苟,形神毕肖,呼之欲出,对作品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画面表现常有通俗而精致、超俗而平淡、曲高而和寡等不同绘画风格及欣赏品味。
二中国的山水画,出现于战国以前,滋育于东晋,确立于南北朝,兴盛于唐。
从汉魏时期的壁画中,山水画还是人物的背景,但到了晋代,山水画逐渐在此时期成为独立的画科,而人物作为山水的点缀也从这时开始。
从奴隶社会一直到封建社会早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落后,绘画作为生存手段的迫切性远大于其他的存在方式,统治阶级对于绘画创作的政治要求使一系列的表现统治阶级的生活场景、物质需求、神灵祈愿的内容大量出现在宫廷墓室的壁画当中,这就决定了以人物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绘画现状。
而到了晋代,随着经济的发展,政治格局的相对稳定导致了士大夫阶层的兴起以及生活的日益富足,使人们更多地关注于山水形胜与逸致雅兴的内在联系。
因此这一时期的绘画逐渐把人的自身活动置于自然的景象之中,以追求山水为理想的隐逸境界,达到了“天人合一”的理想化的纯净和超越的高度。
点景人物将造化与心源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其后上千年文人画家不断延续和反复追求的精神境界。
由于早期山水画常作为人物的背景而存在,因而其在晋代形成独立的画科之后所呈现的面貌是略显稚拙的,而人物成为丰富画面内容与构成的一个重要手段,且人物的数量也较多,这也是山水曾作为人物画背景的惯性使然,这种惯性一直延续到隋唐山水画。
从魏晋到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鼎盛的一个过程,山水画形成伊始的那种原始动力在政治走向稳定、繁荣之后其情感因素已不再是原有的那种隐逸、遁迹山林的情怀,或是寄求“不谴是非”、“知足逍遥”、“独与天地精神相径来的”的虚静、恬淡的老庄思想,更多呈现的是一种对华贵丰裕生活的歌颂。
如展子虔的《游春图》和李思训《江山楼阁图》,其所表现的是达官显贵或是贵族士大夫的郊游场景。
这是一种盛世气息的自然流露,与这些人物所相映衬的则是华丽的楼阁乃至精致的小桥以及浓艳的衣饰,所构筑的是一种充满雍容华丽气度的山川境界。
五代的社会体系和文化内容基本是唐代的延续,由于唐代政权分崩离析形成了五代众多独立的政权割据,这一格局的出现对于山水画从内容到形式上产生了巨大的改变,太平盛世的景象已不复存在,战乱频乃导致众多画家逃到了战乱较少的西蜀或江南,有的如荆浩、关仝等则隐居山林去躲避战乱,因而他们更多的去感受和关注于北方山水的高远、江南山水的深远,感受北方山水的大气磅礴和峭拔雄浑,或是江南山水的一望无际、烟波浩渺,也更多的关注于平民和普通百姓的生活。
唐代的山水画其背景在很大程度上衬托了人的活动,人物活动则更多的突出了造化的神奇,这种改变在山水画史上有着开拓意义,而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的点景人物也为后世所继承。
院画家董源的山水画的点景人物也受到唐代的影响,有不少表现富足之家和贵族官员的绘画体裁,但其所表现的主题或图饰也已发生了不少的变化,如《夏山图》、《夏景山口待渡图》等作品,不仅人物在山水画中的比例很小,而且人物也很少,点景人物在其淡墨轻岚的画面中则起到了衬托和点睛的作用,总之这时期的山水点景人物已不再象唐代山水那样突显于画面中,而是在幽深葱郁的山林间不经意的出现,这正反映了作者对真山水的感受所产生的共鸣。
宋代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成熟初期的表现,这时期山水画中的点景人物其涉猎面之广,也是前所未有的,这也与此时山水画所涉猎的题材、画风、面貌密切相关。
其中有达官显贵、城市平民、也有文人墨客,更多的是乡野郊民,而其所画人物的神态、动作的丰富与精彩,也远非前朝可比。
宋代山水画的丰富与它的深刻性在于画家不但师法造化、熟悉山川的自然特性,而且还把人的生活感受与自然变化结合起来。
其次是寄以山林隐逸要求,有的画家以泉音啸傲为常乐,渔樵野叟为常友,甚至以太古之山为常适,他们的美学观点往往溶儒、佛、道之影响于一炉,更以耕读为最高理念。
点景人物在这背景下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表现情感的方式,甚至有唐代点景人物在画面中的突出程度。
同时宋代手工业的发达所导致的生活水平的日益精致细腻也决定点景人物在画作中的精致程度,诸如“山店风帘”、“秋林放牧”、“柳溪牧归”、“巴船出峡”、“寒江独钓”、“山道盘车”等的题材,无不表现出画者对生活细腻精致在画面中的直观反映。
相对平稳的政治环境、富足无忧的画院生活、精致的江南风情与淡泊无为、耕读为第一乐事的道儒思想共冶一炉,导致了宋代点景人物的精彩纷呈,而这些表现题材的确立,又影响了明清的绘画风貌和艺术追求,在这种进程中元代山水画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元代由于是蒙古人所统治,因而普遍遭到了汉文人的抵制,所以元代有识之士都宁隐于山林而不愿为官。
“浮名浮利不自由,争得似一扁舟,弄风吟月归去休”这种政治和人生态度使元代画家表现出空前的超脱意念,绘画已成为排遣内心积怨、表达人生追求寄情之物。
而元代又无画院等的设置,创作的空间更加的不拘一格,这时的绘画淡化了社会道德功能,强调个性表现的观念,反映出南宋遗民不与朝政妥协的心态,即“无求于世,不以毁誉挠怀”的创作观,主张回归朴质自然的境界,同时美化构筑出理想化的山水艺术意象。
所以这时的点景人物几乎摈弃了达官显贵的生活场景的表现,同时也不屑于世俗小民的生活状态,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态都是文人逃避现实的人生态度的折射,因而元代文人画家作品蒙上了浓重的虚无寂寥的意念色彩,蕴含着清高、孤傲、恬适、达观等的品性表征意义。
而元代画家在山水点景人物的表现是最吝啬但又最实在的,其在笔墨上的随意、谴兴的方式,同时也影响了点景人物的表现方法,有些随意甚至粗糙、不合比例,但它却与笔墨疏松、意境空灵的画面构成了一个意念上的唯美境界。
明清山水画则在宋元的双重影响下,形成了两种不同风格而又互相影响的表现手法,但无一例外都以笔墨为最高境界,以意境为最高的追求领域。
明清点景人物的形与格调都难以超越前朝的高度和范畴,但可以说是对前朝点景人物的归纳与总结。
明代山水画主要分为院派、浙派、吴派三个类别,院派继承南宋风格点景人物表现方式精细而生动,与南宋点景人物绘画风格十分相似,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周文靖《雪夜访戴图》、倪端的《捕鱼图》等画中的点景人物用笔硬朗,结构严谨,线条起收笔很清晰,包括各种服饰、道具等细节,都刻画人微,非常耐看,甚至有比宋代绘画更精细者,且人物比例适度,而取材上更偏重描写地方色彩的民俗和生活。
浙派的画家游离于画院内外,既受院体工细风格的影响,又受南宋马、夏的影响,风格粗放苍劲,所画点景人物也是骨点清晰,且较为硬朗,更是随意性较大,用线较为粗犷。
吴派画家则多是文人画家,他们遍学历代各家之长,尤其推崇元代文人画的精神境界与绘画模式,但有所不同的是,明代文人画家多是身居禄位,衣食无忧,绘画所表现的内容更多的是文人雅集、琴棋书画、游山观瀑等悠闲生活的题材,他们不屑于关注平民百姓的生活,也很少涉及历史题材,更多是表现超然物外的理想生活形式,他们所描绘的点景人物随意性更大,不拘一格,通常廖廖几笔绘就,不太注意人物的比例、五官的刻画,或是线条的美感。
可以说,明代开启了点景人物绘画风格交揉杂成的新时期。
清代山水画学思想更多的是受元明文入画家的影响,且经济文化中心主要集中在江南,因而明代吴派绘画深入人心,在审美需求与明代吴门绘画形式的双重影响下,清代山水点景人物更多的是吴派绘画的延续;清代虽是画派林立,但互相之间的差异并不大,而是因地域的差异和师从关系所形成的画振的影响力更大,因为清代的山水更强调个人风格的差异性和个性化的特征,但都在吴派风格的笼罩之下,所以点景人物的发展变化差别并不大,都是用笔较为随意,五官不太刻画,用线也是江南阴柔婉约的风格。
另一方面,清代的人物画家、界画家也更多参与山水画的创作,他们所画的点景人物则是精细严谨,形态逼真。
清代点景人物主要是这两种风格走向,但个人的绘画方式更多的占据主导地位,但总体来看,清代点景人物和其山水画流于形式,精彩的作品并不多。
三点景人物作为山水画里一种表现手段,是画家绘画创作中构思意识的反映,并受画家主观思想的支配。
在画家构思活动的全过程,都以情感作为重要的心理因素。
“历来正是画家的主观情感,使素材变题材,使现象变意象和形象,使真山水变山水画,使无情的自然景物变成有情的,使人感,使人思,使人忧郁,使人恬静,使人振奋的艺术。
”(郭因)画家的情满意溢,正是使作品能够情景交融和感动观者的先决条件。
顾恺之以“迁想妙得”的论点说明他明确主张画家应该把他的主观情思迁入绘画对象之中,达到情景交融,物我统一,然后“妙得”这种浸透了画家主观情思的绘画对象的形、神加以“迹化”,这才创造了画家主观情思所融铸的艺术形象。
南北朝时,宗炳提出“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象”,“应目会心”,“应会感神”等,也即主张画家或以情铸景,或见景生情,以创造情景交融的山水画。
在山水画中画家往往将自身的情感寄以点景人物并以此融入画面,达到情景交融,同时画中的点景人物本身往往就是画家自己的写造。
像山水画中反复吟咏表现的观瀑题材,画中的观瀑者可说是画家为自己所塑造的一个特殊的艺术形象,我们从中可理解为文人士大夫在现实生活社会的苦闷、失望,转而寄意林泉,希求通过大自然的熏陶、洗涤,达到自身的道德完善的理想写照。
画家的主观情感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境界的向往,其中由于作者思想的寄托,感情的倾注,而使画面形成一种情景交融而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