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中地理《地球自转与时间》教案精选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地球自转》教案(通用

高中地理《地球自转》教案(通用

高中地理《地球自转》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的运动》,具体内容为第一节《地球自转》。

教材详细介绍了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特征、地理意义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等基本知识。

2. 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时差等。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球自转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点: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地图、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自转的动画,引发学生对地球自转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等基本知识。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地球自转,并描述其特点。

4. 例题讲解: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时差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不同地区昼夜长短的变化。

7.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六、板书设计1. 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

2.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

(2)解释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的原因。

(3)分析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答案:(1)地球自转: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

周期:一天。

(2)地球自转使地球表面不断交替地暴露在太阳光线下和阴影中,产生昼夜更替。

(3)地球自转影响昼夜长短、时差等,对人类生活、工作产生一定影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互动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地球自转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并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

拓展延伸方面,可引导学生了解地球自转与其他天体运动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3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1教学目标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

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3、五带的划分及特征。

教学难点:1、由于地球的自转所产生的地方时差。

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3、四季的形成。

教学过程【导入】地球的自转[展示]课件:地球的自转[教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地球是绕什么在不停地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地轴。

自西向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归纳,并讲述自转的周期)[教师]这有一个地球仪,哪位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转?(请2—3名学生上讲台演示)[提问]日出日落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日月星辰为什么不西升东落?(由于地转的自转;因为自转是自西向东)活动2【讲授】昼夜更替[演示]教师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演示昼夜的产生,并讲解产生的原因;然后再转动地球仪,演示昼夜更替,并讲解产生的原因。

[提问]地球自转一周,地球表面就完成一个昼夜交替,其经历的时间是多少?(大约是24小时)活动3【活动】小组探究[活动]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每组一个地球仪,一个手电筒,完成:①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注意昼夜是怎样交替的。

(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②在图上找到中国北京、美国纽约、日本东京,并在地球仪上作好记号。

[讨论]①当北京是白天时,纽约、东京哪个是黑夜,哪个是白天?(纽约是黑夜,东京是白天)②北京和东京哪个地方先见到太阳?这说明哪个地方时间早?(东京。

东京时间早)③东边的地方和西边的地方哪个时间早?(东边)④教材图1、18:在同一时刻,姨妈和畅畅互致问候时,为什么会有时间上的差异?如果畅畅中午12点打电话给姨妈是否合适?为什么?(由于地球的自转导致东边比西边的时间早。

2024年《地球自转》教案(精选

2024年《地球自转》教案(精选

2024年《地球自转》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地理》教材第三章地球运动的内容,主要围绕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特征及其影响进行详细讲解。

具体包括:地球自转的定义、自转速度、自转周期、地理意义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了解地球自转的速度、周期等特征。

2. 使学生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时间差异等。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球自转知识解释生活中地理现象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地球自转速度的划分及计算,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定义、自转周期,地球自转对昼夜更替、时间差异等地理现象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地球仪、手电筒、时钟、计算器、地理图册、黑板、粉笔、随堂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2. 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速度、周期等,配合地球仪演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自转的特点。

3. 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时间差异等,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利用地球自转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5. 例题讲解:讲解地球自转速度的计算、时间差异的计算等典型例题。

6.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地球自转的概念、速度、周期2.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时间差异3. 地球自转速度的计算、时间差异的计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球自转的概念、速度、周期。

(2)解释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时间差异等地理现象。

①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②假设A地位于东经120度,B地位于西经60度,两地的时差是多少?2. 答案:(1)地球自转: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转动的运动。

速度:地球自转线速度约为1670公里/小时;角速度约为15度/小时。

周期: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3小时56分4秒。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教案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教案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自转运动及其规律。

2. 掌握自转对地球造成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探究性思维。

【教学内容】1. 地球的自转运动。

2. 赤道日、极夜和白昼现象。

3. 时区。

【教学重点】1. 掌握地球的自转运动及其规律。

2. 理解自转对地球造成的影响。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时区的概念及其与经度的关系。

2. 了解赤道日、极夜和白昼现象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1. 概念讲解法。

2. 案例分析法。

3. 自主学习法。

4. 讨论互动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或视频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地球的自转运动,并提出问题:“地球在做什么运动?”二、讲解(15分钟)1. 地球的自转运动:地球绕自己的轴线从西向东旋转的运动称为自转,自转的周期为24小时。

2. 赤道日、极夜和白昼现象:赤道上正午时太阳高度角最大,昼夜间长短相等,称为赤道日;两极地区存在长达6个月的极昼和6个月的极夜现象。

3. 时区:地球因自转而产生的24小时一周的时间,被分割成24个时区,每个时区约为15度,每隔一个时区时间差一小时,以本初子午线为中央,向东每隔一个时区时间加1小时,向西每隔一个时区时间减1小时。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如果某地经度为150度,当本初子午线上是中午12点,那么当地时间是多少点?为什么?2. 如果某人出差到美国的加州,那么当他在中国的深夜休息时,美国的加州是什么状态?为什么?四、探究分析(20分钟)分组进行讨论和研究,探究:1. 自转对于地球的影响。

2. 时区的概念及其与经度的关系。

五、总结归纳(5分钟)回答问题:“地球的自转对地球有什么影响?时区是什么?它与经度有什么关系?”【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明确地球的自转运动及其规律,掌握自转对地球造成的影响,理解时区的概念及其与经度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性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地理素养。

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范文

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范文

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优秀范文第一章:地球的自转1.1 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叫地球自转。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1.2 地球自转的周期地球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即24小时。

1.3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

第二章:地球的公转2.1 地球公转的概念地球在自转的还要绕着太阳转动,叫地球公转。

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

2.2 地球公转的周期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即365天。

2.3 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是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地球五带的形成。

第三章:地轴和地球公转的倾斜3.1 地轴的概念地轴是地球自转轴,是地球自转的旋转中心。

3.2 地球公转的倾斜地球公转时,地球的轴线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之间存在一个夹角,叫地球公转的倾斜。

地球公转的倾斜角度约为23.5度。

第四章:昼夜长短的变化4.1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是由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共同作用产生的。

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地球公转的倾斜有关,每年春分和秋分时,全球昼夜平分;夏至时,北半球昼长夜短;冬至时,北半球昼短夜长。

4.2 昼夜长短的变化现象昼夜长短的变化现象表现为日出日落时间的变动,以及白天和黑夜的长度变化。

第五章:四季的形成5.1 四季的形成原因四季的形成是由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球公转时,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和太阳辐射的角度发生变化,导致地球不同季节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不同。

5.2 四季的划分四季的划分通常分为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每个季节大约持续3个月。

第六章:地球五带的划分与特征6.1 地球五带的划分根据地球不同纬度地区的气候特征,将地球表面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五个温度带。

6.2 热带的特征热带位于赤道两侧,气候终年炎热,阳光直射现象明显,植被繁茂,生物多样性高。

6.3 温带的特征温带位于热带和寒带之间,四季分明,阳光直射现象不明显,植被适应性强,农业发展条件好。

高中地理《地球自转》优质教案(通用

高中地理《地球自转》优质教案(通用

高中地理《地球自转》优质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的运动》中的第一节《地球自转》。

详细内容包括:地球自转的定义、地球自转的方向、地球自转的周期、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等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球自转知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地球自转对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地球仪、地图、挂图、黑板、粉笔、随堂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自转的动画,让学生初步认识地球自转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1)地球自转的定义: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

(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3)地球自转的周期:约23小时56分。

(4)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时差、地转偏向力等。

期。

4. 例题讲解: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5. 随堂练习: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

2.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

(2)解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2. 答案:(1)地球自转: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

(2)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3)地球自转周期:约23小时56分。

(4)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时差、地转偏向力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方面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下通过观察天空、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更多关于地球自转的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2024年高中地理《地球自转》教案(通用

2024年高中地理《地球自转》教案(通用

2024年高中地理《地球自转》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地理教材《地球自转》章节,内容包括:地球自转的定义、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与昼夜更替的关系、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掌握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2. 了解地球自转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3. 掌握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规律,培养时空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理意义及与昼夜更替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地图、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自转的动态图片,引发学生对地球自转现象的兴趣,导入新课。

2. 基本概念:讲解地球自转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3. 地理意义:分析地球自转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如昼夜更替、地方时差等。

4.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地球自转速度变化对昼夜长短、四季更替等现象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例题讲解:讲解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相关例题,帮助学生掌握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规律。

6. 随堂练习:布置地球自转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地球自转的概念2.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地方时差3. 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规律角速度线速度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球自转的概念及其地理意义。

(2)举例说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答案:(1)地球自转: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的运动。

地理意义:产生昼夜更替、地方时差等现象。

(2)地球自转速度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地球自转速度减缓,会导致昼夜长短变化,进而影响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的分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实践情景引入、详细的例题讲解,帮助学生掌握了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

但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地球自转》教案

《地球自转》教案

《地球自转》教案《地球自转》教案《地球自转》教案1 《地球运动——地球自转》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理解理解地球自转方向及一些根本数据、两个周期、速度。

2、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现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才能。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地球自转的特征难点:地球自转的周期三,课时安排: 1课时四,教材分析^p本节内容以“地球自转运动”为主要教学线索,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探究地球自转的特征,为下节课学习地球自转地理意义打下根底。

由于“地球的运动”内容根底性和空间思维要求极强,在高中地理内容中,既是一个难点,又是一个关键点,还是一个考点,因此要花足够的时间与学生共同探究。

另外,本章节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的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根底,因此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根底。

“地球公转与季节”是在介绍完“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地球自转与时差”之后进展的,从这点上说,此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的一个延伸。

同时,对后面第二章《地球上大气》的学习,特别是有关气候知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导入】为什么太阳会东升西落?从今天的“锄禾日当午”到明天的“日当午”需要多长时间?【学习新课】〔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的。

〔学习目的展示〕1、理解理解地球自转方向及一些根本数据、两个周期、速度。

2、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现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才能。

〔师〕对导学案的完成情况进展点评。

〔生〕对自己在导学案完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展提问。

〔师〕引导学生共同探究,逐一解答。

疑惑一、地球自转的速度〔师〕任何一种圆周运动,总离不开角速度和线速度。

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地球自转的速度。

线速度是指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弧长,角速度是指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

〔生〕读图,合作探究以下问题:〔1〕如何计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2〕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分布有何特点?除极点外,地球自转的角速度是多少?〔3〕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分布有何特点?疑惑二、地球自转的周期〔师〕地球自转一周所用的时间,叫做地球自转的周期。

高中地理《地球自转》精品教案(通用

高中地理《地球自转》精品教案(通用

高中地理《地球自转》精品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的运动》中的第一节《地球自转》。

具体内容包括:地球自转的定义、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的周期和速度、地球自转与昼夜更替的关系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周期和速度。

2. 使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能够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球自转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定义、周期、速度和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地球仪、地图、多媒体课件、随堂练习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自转的动画,引发学生对地球自转现象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地球自转的定义、周期、速度等基本概念。

3. 实践情景引入:请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和轴。

4. 例题讲解: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地方时差等。

5. 随堂练习:发放随堂练习册,让学生巩固地球自转知识。

7.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共同探讨地球自转相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地球自转的定义、周期、速度2.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3.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教材,完成课后练习题1、2、3。

答案:1. 地球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方向是自西向东。

2.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更替、地方时差等。

3. 地球自转速度为每小时约1670公里。

2. 拓展延伸: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探讨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周期、速度和地理意义。

课后反思如下:1. 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提高学生积极性。

2. 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通过观察地球仪,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自转。

3. 课后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高中地理《地球自转》教案

高中地理《地球自转》教案

高中地理《地球自转》教案•相关推荐高中地理《地球自转》教案(通用13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地球自转》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地理《地球自转》教案篇1【教材分析】本部分内容初看起来比较简单,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基础知识。

但其中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及时差问题是学生理解的难点,高考试题中涉及此基础知识的比例也很大,这些问题都需要从这里得到解决,所以教学时要特别注意直观性,帮助学生彻底解决此基础问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利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自转,并从各个角度观察地球自转特点。

2.利用灯泡或手电当太阳,让学生观察并体会地球自转时各地昼夜有什么变化,从而理解各地时差,初步学会利用简易工具换算时间。

【课程标准要求】●用事实说明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教学用具】师:地球仪、三球仪、灯泡、简单的课件,时区分布表格(课前发给学生);生:彩色不干胶条、手电【教学时间】1~2课时【教学重点和难点】体会从不同角度看地球自转方向,理解时差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实验操作,观察总结,讨论合作【教学过程】一、合格地球人的考查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从哪个方向升起,又从哪个方向落下?2.小时侯你认为是天转还是地转?现在呢?3.你知道地球是怎么转的吗?4.你知道地球的自转对地球人有何影响吗?这里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回答问题,并引入两个专题(怎么转和影响)的教学。

1.学生都能回答出来。

2.是天动还是地动,这还是个问题呢,可以激发学生讲科学家哥白尼“地心说”的故事,鼓励学生为追求真理而努力。

3.那么,地球是怎么转的呢?活动一:演示地球自转运动第一步:请3个学生到台前来演示,大家评判谁演示的正确!(注意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具有代表性,观察后就明朗了)第二步:小组内每个同学演示一遍,组员负责指正,要求人人会演示。

高中地理《地球自转与时间》教案

高中地理《地球自转与时间》教案

高中地理《地球自转与时间》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周期、方向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掌握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方法,了解世界标准时区的划分。

3.培养学生运用地图、数据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难点:地球自转运动的理解,区时的计算。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地球公转的相关知识,如地球公转的周期、方向等。

(2)提问:地球自转与地球公转有什么区别?2.教学新课(1)地球自转的概念、周期、方向①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

②讲解地球自转的周期(24小时),方向(自西向东)。

(2)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①讲解昼夜交替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

②讲解时间差异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时间不同?(3)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①讲解地方时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地方时差。

②讲解区时的概念,引导学生掌握区时的计算方法。

③举例讲解区时的计算,如北京时间和纽约时间的换算。

(4)世界标准时区的划分①讲解世界标准时区的划分原则。

②引导学生观察世界时区分布图,了解我国所处的时区。

3.练习与讨论(1)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页的练习题。

(2)讨论: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旅行时如何调整作息时间。

(2)反思: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不足之处。

四、课后作业1.复习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如周期、方向、产生的地理现象等。

2.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

3.查找资料,了解世界标准时区的划分,绘制我国时区分布图。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周期、方向,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在讲解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时,结合实际例子,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技巧。

通过课后作业和讨论,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地图、数据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案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案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案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案 1目的要求: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同学知道什么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自转和公转的方向、时间;明白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

2、培育同学的试验力量〔会做昼夜成因的模拟试验〕、推理力量和想像力量〔依据日月星辰的视运动推想地球的运动〕。

3、通过熟悉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同学体会到宇宙间的天体都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课前预备:1、分组试验材料——蜡烛,用乒乓球、铁丝制成的小地球仪〔在北半球处粘一个小纸人〕。

2、挂图或投影仪——地球的自转〔标示地轴、自转方向、阳光及昼夜〕,地球的公转。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提问:〔1〕每天,我们看到太阳在空中是怎样运动的?〔2〕在一天的不同时刻,南天的星座〔例如猎户座〕在天空中是怎样移动的?北天的星座呢?〔3〕伴随太阳的东升西落,发生了什么现象?〔4〕昼夜现象有什么规律?2、你认为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的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学习新课:1、指导同学熟悉地球的自转〔1〕讲解并描述:关于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的现象,有的同学认为是太阳绕地球转动形成的,有的则认为是地球自己转动形成的,这是两种不同的看法。

这个问题在历史上也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以前,人们凭肉眼直接观看,始终以为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时由于太阳绕地球转动形成的。

后来,人们通过细致的观看和深化思索,熟悉到这种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运动形成的。

谈话:明明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为什么说是地球在运动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让我们未联想一些熟识的现象:①当你坐在快速向前行驶的汽车里,看到路旁的树、房子等物体会怎样?〔向后移动〕②你们坐过船吗?在船上怎样知道船是否在行驶?怎样知道船在向哪个方向行驶?假如看船上的物体能发觉吗?为什么?〔3〕讲解:当我们伴同车、船一起运动的时候。

会看到车、船以外的景物向相反方向运动;同时,通过观看车、船以外的景物的运动状况,可以推断我们乘坐的车船的运动状况。

高中地理《地球自转》教案(通用

高中地理《地球自转》教案(通用

高中地理《地球自转》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的运动》中的第一节《地球自转》。

详细内容将围绕地球自转的定义、特征、地理意义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具体涉及教材的章节内容如下:1. 地球自转的定义与特征(教材P3233)2.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材P3334)3.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教材P34)二、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自转的定义,掌握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2. 掌握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了解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3. 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及其影响。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定义、特征及其与公转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地球为什么要自转?(2)地球自转对我们有什么影响?2. 知识讲解(15分钟)(1)地球自转的定义与特征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一个自然日(24小时)完成一次自转。

地球自转的速度分为角速度和线速度,角速度在两极点为0,线速度在赤道最快。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地方时差、地转偏向力等现象。

(3)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地球自转是地球公转的基础,两者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地球上的气候、季节等地理现象。

3.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亲身体验地球自转的过程,增强对地球自转的理解。

4.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教材P3234的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5分钟)让学生完成教材P34的练习题,及时检查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地球自转的定义与特征2.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3.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球自转的定义与特征。

(2)解释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3)分析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2. 答案:(1)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一个自然日完成一次自转。

《地球自转》教案

《地球自转》教案

《地球自转》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

2. 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

2.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的差异。

2.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的解释。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地球自转的相关问题。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形象直观地展示地球自转的过程和现象。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地球仪。

3. 相关地图和图片。

4. 小组讨论材料。

六、地球自转的定义及特点1. 地球自转的定义。

2. 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3. 地球自转的周期:一天。

七、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1. 昼夜交替:地球自转导致地球表面不断经历白天和黑夜。

2. 时间差异:地球自转引起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

八、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 地球自转对地球形状的影响。

2. 地球自转对气候的影响。

九、地球自转与地球公转的区别1. 地球自转与地球公转的定义。

2. 地球自转与地球公转的方向。

3. 地球自转与地球公转的周期。

十、地球自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 地球自转与日出日落的关系。

2. 地球自转与时间计算的关系。

十一、地球自转与地球仪1. 地球仪的介绍。

2. 地球仪上表示地球自转的符号和表示方法。

十二、地球自转与地理导航1. 地球自转对地理导航的影响。

2. 地球自转在地理导航中的应用。

十三、地球自转与地球科学1. 地球自转在地球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2. 地球自转与地球内部结构的关系。

十四、地球自转与人类活动1. 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人类活动对地球自转的影响。

十五、总结与评价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地球自转的特点和产生的现象。

2. 评价学生在地球自转相关知识方面的掌握程度。

高二地理教案:《地球自转》教学设计

高二地理教案:《地球自转》教学设计

高二地理教案:《地球自转》教学设计知识摘要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特征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地转偏向力3.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日界线知识结构学法点拨1.地球自转运动的地理意义:(1)产生昼夜交替现象昼夜交替的周期:1个太阳日(24小时)(2)产生地方时差异①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

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

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地方时相同。

②时区:国际上规定经度每隔15°划分一个时区,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

时区的计算:所求时区=(某地的经度+7.5°)÷15°所得的整数商即为该地所在的时区或某地经度÷15°所得的商四舍五入后,为该地所在的时区③区时:各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

从零时区向东,每增加一个时区,时间增加一小时;向西每增加一个时区,时间减少一小时。

东十二区比西十二区在时间上少24小时;除东西十二区外,任意相邻的两个时区,区时相差一小时,任意两个时区之间,相差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

在时刻上,较东的时区,区时较早;较西的时区,区时较晚。

即:时刻上是东早西晚。

区时的计算:所求区时=已知地点的区时+(-)两地相隔时区数第一步:分别确定两地的时区,得出两地间的时区差;若两地在同侧时区,时区数相减;若两地在异侧时区,时区数相加。

第二步:若求已知区时东侧地点的区时,则将时区差相加;若求已知时区西侧的区时,则将时区数相减。

即:时间上东加西减。

④北京时间:我国通用的标准时是120°E经线的地方时,即东八区的区时。

⑤日界线:国际上规定180°经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

日界线两侧的时区区时(时间)相同、日期不同,从西向东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从东向西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如图1-3-2)(3)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偏转偏向的规律是:北半球向右(运动方向的右)偏;南半球向左(运动方向的左)偏。

高中地理《地球自转》教案(通用

高中地理《地球自转》教案(通用

高中地理《地球自转》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的运动》第一节《地球自转》。

具体内容包括:地球自转的定义、特点、地理意义以及自转产生的现象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掌握地球自转的周期、速度等基本特征。

2. 使学生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时差等。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地理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影响。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概念、特征及其产生的昼夜更替等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课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自转的动画,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新课(1)地球自转的概念与特征利用地球仪和多媒体课件,讲解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速度等。

(2)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结合地球仪和多媒体课件,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时差等现象。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讨论地球自转对生活的影响。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地球自转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几道关于地球自转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板书设计1. 地球自转的概念、特征2.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3. 地球自转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速度。

(2)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时差等现象。

2. 答案:(1)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心自西向东旋转。

周期为一天,速度约为每小时1670公里。

(2)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即地球的一半始终面向太阳,另一半则背向太阳。

由于地球自转速度不均匀,还会产生时差现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征掌握较好,但对产生的地理现象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020年高中地理《地球自转与时间》教案

2020年高中地理《地球自转与时间》教案

高中地理《地球自转与时间》教课设计优选地球自转的概略——自转的方向、周期、角速度、线速度。

与地球自转有关的典型地理现象——地方时。

本课题是高中地理“宇宙环境”篇的构成部分。

地球是宇宙中一个一般的天体,认识地球的自转及所以而产生的一些现象,对整个地球环境有个基本的认识,可为后续“自然环境”篇的学习打好基础。

1、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线速度与角速度。

2、可以理解因为地球自转产生了日夜交替现象和时差。

3、可以判断地球自转的方向,在地图上判断各点之间的方向关系。

4、可以计算两个地域之间的时差。

【设计思想】着重从“现象”引出“为何”,指引学生主动思虑“原由”。

区时的计算、波及国际日期更改线的日期的计算。

1课时。

(“地球自转倾向力”此外安排一课时教课)多媒体课件首页上显示一幅不断自转的地球图片,引入“地球的自转”这一内容。

【设计思想】直截了当地将“地球的自转”这一比较抽象的观点,较为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1.从物理学中描绘物体匀速圆周运动的几个因素,引出地球自转的几个因素——方向、周期和速度(线速度、角速度)。

2.教师设问“什么是地球的自转运动”,引出地球自转的定义——绕着地轴自西向东地自转。

注意自转轴是地轴,方向是自西向东,从而让学生判断从南、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

请一位学生上讲台,用地球仪为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并让大家从南、北极上空察看地球自转的方向。

得出在南北极上空察看到的地球自转方向分别为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

做一做,小练习:找出北半球的水平气流的运动轨迹,以下列图:【设计思想】单是口头描绘“自西向东” “顺时针”“逆时针”这些词语,学生对地球自转的方向仍旧是模糊的;如让学生边用地球仪演示边察看,就比较直观,简单理解和记忆。

3.复习经纬线的知识,如“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等。

【设计思想】绝大多数的高二学生关于初中时所学的经纬线、经纬度毫无印象,见到经纬线束手无策。

所以适合增补经纬线的知识是特别必需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地球自转与时间》教案精选
地球自转的概况——自转的方向、周期、角速度、线速度。

与地球自转相关的典型地理现象——地方时。

本课题是高中地理“宇宙环境”篇的组成部分。

地球是宇宙中一个普通的天体,认识地球的自转及因此而产生的一些现象,对整个地球环境有个基本的认识,可为后续“自然环境”篇的学习打好基础。

1、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线速度与角速度。

2、能够理解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和时差。

3、能够判断地球自转的方向,在地图上判断各点之间的方位关系。

4、能够计算两个地区之间的时差。

【设计思想】注重从“现象”引出“为什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原因”。

区时的计算、涉及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日期的计算。

1课时。

(“地球自转偏向力”另外安排一课时教学)
多媒体课件首页上显示一幅不停自转的地球图片,引入“地球的自转”这一内容。

【设计思想】开门见山地将“地球的自转”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较为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1.从物理学中描述物体匀速圆周运动的几个因素,引出地球自转的几个要素——方向、周期和速度(线速度、角速度)。

2.教师设问“什么是地球的自转运动”,引出地球自转的定义——绕着地轴自西向东地自转。

注意自转轴是地轴,方向是自西向东,进而让学生判断从南、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

请一位学生上讲台,用地球仪为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并让大家从南、北极上空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

得出在南北极上空观察到的地球自转方向分别为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

做一做,小练习:找出北半球的水平气流的运动轨迹,如下图:
【设计思想】单是口头描述“自西向东”“顺时针”“逆时针”这些词语,学生对地球自转的方向仍然是模糊的;如让学生边用地球仪演示边观察,就比较直观,容易理解和记忆。

3.复习经纬线的知识,如“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等。

【设计思想】绝大部分的高二学生对于初中时所学的经纬线、经纬度毫无印象,见到经纬线一筹莫展。

所以适当补充经纬线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4.教师继续设问“由于地球的自转,我们地球上会出现哪些景象呢?”展示一份报道“xx年7月10日的凌晨2点多,很多中国铁杆球迷还围坐在电视机前,关注着世界杯决赛的战况。

”让学生判断这份报道出现在哪个国家的媒体上?
【设计思想】学生能够判断出是中国媒体的报道,从而引出“地方时”的概念,先让学生辨析一下,“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是不同的概念,也是不同原因导致的。

教师同时用地球仪和手电筒进行演示。

5.教师再设问“世界各地的时间为什么会有不同?有怎样的不同?”从而引出地方时,以及地方时的划分。

得出“时间的东早西晚”,
经度每15度时间就差1小时,经度1度时间就差4分钟。

引出“北京时间”的概念,让学生辨析“北京时间”“北京的时间”“东八区标准时”。

教师通过地球仪及多媒体的演示,帮助学生分析完成“北京时间”、“北京的时间”、“东八区标准时”之间的区别。

做一做,小练习:计算世界杯决赛(最近的一届)是当地时间几点开始的?
6.教师引入当年麦哲伦环球航行时的“丢一天”,引入“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概念:麦哲伦的船队1519年9月从西班牙出发,历经三年又回到了西班牙。

航海日志上为9月6日,西班牙当地日期却为9月7日。

这一天“丢”在了哪里?为什么会丢?
有一位双胞胎孕妇从上海坐船前往旧金山,在接近日界线的时候生下了一个女孩,越过日界线后生下了一个男孩。

若干年后,两个孩子长大后了,他们也学了有关日界线的知识后,男孩说他应该是哥哥。

你们认为他这么说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设计思想】从生活中的例子进行教学,学生容易理解,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7、教师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以及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地方时。

大家看这张结构图,对于今天的学习内容你已经掌握了多少呢?请同学们对照这张图,自己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如有疑问,请提出来。

地球的自转运动是高二地理的学习难点,教师通过实物演示和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本课题的设计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现象”引出“为什么”,分析原因,得出结论,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探究问题的兴趣。

采用学生自主复习的模式进行最后的小结,在巩固复习的同时,让学生再次发现自己学习中的问题,不断探究,不断解决问题,也是本课设计的一个特色。

当然,本设计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如:教师所举例子是否具有典型性、是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些问题是否符合高二学生的认知基础等。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