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代训诂学的成就和特点

合集下载

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集训资料】训诂学

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集训资料】训诂学

集训资料2016年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课集训资料训诂学注意:本次资料全部采用RFID文档加密技术,任何网络传播(邮件、云盘、群共享)均会有痕迹记录,任何一次非允许传播,将会被取消全部学习资格,处1000元/次罚款,并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本资料严禁携带进考场,严肃考风考纪,请各位考生诚信考试。

祝大家取得好成绩!重要提醒:本资料题型划分依据为历年考情数据分析,仅供参考,广大学员在复习时应该举一反三,透彻把握。

【选择题】1.汉代训诂成就:毛亨的《毛诗诂训传》是现存最早的古文经学注释书;东汉郑玄著有《毛诗笺》、《仪礼注》、《周礼注》、《礼记注》;刘熙《尔雅》:最早的一部按事类编排的同训词典,分为十九篇,大约在战国时期开始辑录,到汉初才完备;西汉杨雄《方言》:全名《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我国第一部系统记录方言词的著作,反映了汉代全国各地错综复杂的方言情况,具有很高的语言学价值;东汉刘熙《释名》:用声训方法推求名源的专书,第一部词源学专著;许慎《说文解字》:文字学的开山之作,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书,可以藉以解读文献语言的训诂专著。

2.再度注释的含义、再度注释的代表作:魏晋隋唐是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

再度注释指针对汉代的经注,再作进一步的解释。

孔颖达等人的《五经正义》,对纂集类训诂材料加以再度注释的代表作:郭璞的《尔雅注》与《方言注》等。

3.字书、韵书、雅书的代表作及其作者:文字类的纂集编排仍受《说文解字》的影响,但以不限篆以前的文字,如魏张揖的《字诂》、晋吕忱的《字林》、梁顾野王的《玉篇》等。

音韵学也是魏晋以后兴起的一门与训诂有密切关系的独立学科,李登的《声类》,陆法言的《切韵》。

雅书本身的发展并不大,除了郭璞等为《尔雅》作注或作音义外,纂集式的词书就只有《小尔雅》《广雅》。

4.魏晋隋唐时期训诂发展的三个标志:再度注释的出现,训诂范围的扩大,集注、集解的出现与字书、韵书、雅书的分立。

汉语训诂学史

汉语训诂学史

汉语训诂学史引言汉语训诂学是对汉字和词语的解释和解读的学科,它在中国古代的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从古代到今天,汉语训诂学经历了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探讨汉语训诂学的历史。

古代汉语训诂学汉语训诂学在古代有着重要的地位。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学者就开始了对汉字的解读和训诂。

在《尚书》中,就有许多训诂的内容。

到了战国时期,孔子及其弟子们系统地研究了古代文字的意义和用法,提出了一些训诂的理论。

其中,最著名的是孔子的“辞章集注”,它是对《诗经》进行的注解和训诂,对后世的诗歌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系统和用法也发生了变化。

汉代的训诂学家王充撰写了《论衡》,其中包含了对汉字使用的解释和训诂。

他将文字分为正字和俗字,并通过对正字的解读来规范用字的习惯。

此外,王充还提出了“谐音训诂”,即通过音乐的方式加深对文字的理解。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训诂学经历了较大的发展。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许慎的《说文解字》,这是一部对当时汉字的训诂和解释的巨著。

许慎在书中对每个字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包括字的构成、意义和用法等。

他的工作为后世对汉字的理解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宋明清时期的汉语训诂学在宋明清时期,汉语训诂学再度发展并取得重要突破。

宋代学者郑玄对先秦时期的典籍进行了详细的训诂,尤其是《尚书》和《毛诗》。

他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深入研究,扩展了汉字的释义和用法,并提出了一些创新的训诂方法。

明代的训诂学家杨士奇在《洪范集注》中对《尚书大传》进行了详细的注解和训诂,这被认为是中国训诂学史上的重要成就之一。

杨士奇通过对周代史书的研究,深入解读了其中的训诂内容,对后世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代的汉语训诂学家袁枚提出了“训诂集解”的观点,认为训诂应该以集解的方式进行,即不拘泥于一个人的解读,而是通过多方面的解释和讨论来理解和解读文字。

他集合了历代训诂学家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训诂理论,对后世的研究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训诂学

训诂学

一、填空题1、传“传”本指古代驿站传递公文的交通工具,引申为由此达彼之义,因而递达古今语言也称作“传”。

西汉时,齐人辕固生、燕人韩婴解说《诗经》,创立内传、外传之名。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书杂引古书古语,证以诗词,与经义不相比附,故曰外传。

”那么,内传就是与经义相比附的注解。

“大传”之名,始于西汉张生和欧阳生的《尚书大传》,是“撰其大义”的意思。

“小传”与其相对取“不贤识小”之义,是注释者的一种谦词。

2、说按:说即说明、解释的意思,引申为用以解说的词语。

3、解按:解的本义是分析,训诂就是分析语义,所以也叫解。

汉人注书,常“解诂”连言,亦作“解故”。

如贾逵《春秋左氏解诂》。

后世有所谓“集解”,与“集注”、“集传”同义,其义有二:一是通释经传,如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一是集各家的解说,如范宁《春秋谷梁传集解》4诂诂与故,古字通。

汉人注书,多名为故,也叫故训或训诂。

5、训训与诂连言,或称诂(故)训,如毛亨《诗诂训传》;或称训诂,如贾谊《左氏传训诂》。

又可与注连言,或称注训,如何休《论语注训》;或称训注,如刘兆《周易训注》。

还可与旨连言,如卫宏《古文尚书训旨》。

6、笺注书叫笺,从汉代的郑玄开始7、注《仪礼·士冠礼》贾公彦疏:“注者,注义于经下,若水之注物。

”8、释《尔雅》19篇均以释为名。

后世注书称释的很多,如陆德明《经典释文》。

9、校考核古书叫做校,有两种情况:一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一是校对文字,改正脱误。

后有人把校和注区分开来,于是另有校注、校诠等名。

如宋·鲍彪《战国策校注》10、微《说文》:“微,隐行也。

”经典假借为隐微、精微之微11、义《说文》:“义,己之威仪也。

”经典假借为谊,即义理的意思12、疏注疏的疏,兼取疏通与疏记之义。

13、义疏即疏通其义的意思,可以省称为义或疏。

皇侃《论语义疏》义疏别称:义注、义章、疏义、正义、注疏、讲疏等等。

14、从注疏的对象来说,可分为注和疏注只释经,疏兼释注从传注的作者来说,分他人所注和作者自注已有自注的书,如后人再加注解,则称其自注为本注或原注。

清代四大家对说文解字的研究

清代四大家对说文解字的研究

清代四大家对说文解字的研究
清代四大家对《说文解字》的研究对汉字学和训诂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后世对古文字的理解,而且为汉字学和训诂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以下是对四位大家的简要介绍:
1. 张玉书(1638-1708)
张玉书是清代汉字学家,是说文解字八种最著名的注疏之一的《御定说文解字注》的主要编撰者。

他对《说文解字》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讨,对许多繁体字的字形、字音和字义进行了全面论证,解决了许多历代学者探讨未果的疑难字词。

2. 段玉裁(1735-1815)
段玉裁被誉为清代训诂学的集大成者。

他的代表作《说文解字注》对《说文解字》作了大量训诂上的考订和补正,发挥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段氏还撰有《说文解字约举》、《说文解字今释》等著作,为了解汉字的本义和字形演变作出了卓越贡献。

3. 王引之(1766-1834)
王引之是清代著名的经学家、训诂学家。

他对《说文解字》进行了深入研究,着有《经传释词》、《经传释词汇编》等著作,对许多疑难字词作出了新解,对文字训诂学亦有创见。

4. 顾炎武(1619-1692)
顾炎武是清初著名的实学家和思想家,对《说文解字》研究很有见地,其《日知录》、《说文解字注补正》等著作对许多字的解释和考订都有高明之论,为后人研读《说文解字》开拓了新视野。

这四位大家在《说文解字》研究上孜孜以求,成就卓越,是汉字学和训诂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他们的研究成果至今仍为学界所重视。

研究他们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对于繁衍文字学术具有重大意义。

训诂简史(下)

训诂简史(下)

桂馥:《札朴》、《晚学集》 赵翼:《陔馀丛考》、《廿二史 札记》
阮元:《揅经室集》 臧庸:《拜经日记》
俞正燮:《癸巳类稿》、《癸巳 存稿》 俞樾:《群经平议》、《诸子平 议》、《俞楼杂纂》 孙诒让:《札 迻》、《籀廎述 林》
此外清人还写过一些训诂学的单 篇论文,如王念孙的《释大》、 程瑶田的《果臝转语考》、汪中 的《释三九》等。
《佩文韵府》 、《骈字类编》两 书适於学者查找词语出典。 阮元主持编纂的《经籍纂诂》一 书,汇集了唐以前(包括唐代)古 书中的训诂资料,是研究训诂学 以及古代汉语的重要工具书。
清代训诂学者还编了一些专门收 录方言俗语加以注释并注明出处 的工具书,重要的有: 翟灏:《通俗编》、 梁同书:《直语补正》(收在 《频罗庵遗集》中)、
徐铉校定《说文解字》,世称大 徐本。 徐锴著《说文解字系传》四十卷, 已注意到形声相生、音义相转之 理。
丁度刊修《广韵》成《集韻》。 王洙、司马光等编撰《类篇》。 吴棫 撰《韵补》、《诗补音》、 《字学韵补》、《楚辞释音》等 (後三种已失传)。
张有作《复古编》,严於辨正字 形,还第一个提出了“联绵字” 的名称,所列联绵字有58个。
钱大昕:《恒言录》、 胡文英:《吴下方言考》、 毛奇龄:《越语肯綮录》 陈鳣shan4 :《恒言广证》
汇释虚词的工具书,有刘淇的 《助字辨略》(这部书也考释了 一些俗语词)和王引之的《经传 释词》。抉发和阐明古书中一些 特殊条例的工具书,有俞樾的 《古书疑义举例》。
(三) 古籍的注释 三 古籍的注释
(四) 文集笔记的写作 四 文集笔记的写作
清人崇尚汉学,他们的文集笔记 一类著作,多以考据见长,其中 涉及训诂的不少。
黄生:《义府》、《字诂》 顾炎武:《日知录》 阎若璩:《潜邱札记》 戴震:《戴震集》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潜 研堂文集》

《训诂学》密训资料

《训诂学》密训资料

《训诂学》密训资料选择、填空题1.训诂:在汉代产生的一种工具性专门工作。

2.“训”和“诂”两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3.孔颖达:“诂”是解释“异言”,即解释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称呼;“训”是“道形貌”的,即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4.马瑞辰认为“单词则为诂,重语则为训”,将“训”解释为释“重语(叠音词)”5.黄侃“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6.训诂工作:用语言解释语言的行为。

7.训诂分类:(1)注释工作;(2)纂集工作;(3)考证工作。

8.自觉的体例:训诂家在训诂工作开始时就在明确的理论指导下制订的,它体现为固定的表述格式和程式化用语。

9.自然的体例:是由训诂家对材料的把握比较熟练时而自然形成的较为一致的程式化语言格式,它缺乏理论的一致性。

10.训诂工作者目前所从事的工作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①介绍,②发展。

11.训诂学是以前人的训诂材料和前人的训诂工作为对象而建立起来的一门学科。

12.训诂学的内容,有如下两点:①释词和解句;②辨析古书异例。

13.训诂:用语言解释语言的工作与材料14.训诂学: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科学15.训诂工作的基本任务:对古代文献语言的意义进行探求和解释。

16.训诂学的作用,大体上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指导语文教学;②指导古籍整理;③编纂辞典。

17.训诂工作产生于先秦。

18.训诂工作产生于先秦,是适应教育的需要。

19.两汉是训诂工作的系统化期。

20.真正的以解释文献语言为目的而系统进行的训诂工作是从汉代开始的。

21.正真的训诂在汉代产生的原因:①语言文字发生了较大的变化;②师说差异;③统治的需要。

22.今文经:指用汉隶写成的儒家经典,多数靠口耳相传,不拘泥于字词本身,而好发微言大义,治经重实用而轻学术。

23.古文经:指先秦六国古文书而在汉代被陆续发现的一批儒家经典。

24.鲁人毛亨的《毛诗诂训传》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古文经学的最早的注释书。

论沈兼士文字训诂学成就

论沈兼士文字训诂学成就

论沈兼士文字训诂学成就
沈兼士文字训诂学成就沈兼士,清朝时期的文学家,他是一位兼有文学、思想、学术等方面才华的人。

沈兼士在文字训诂学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因此被誉为“沈兼士学”。

沈兼士精通汉语文字结构,熟悉古今文字的使用,对汉语文字的分类、定义和使用有深入的研究。

他把汉语文字分为通用字、俗字、书面字、字义字、俗义字、方言字等六类,分别论述了每类字的性质、用法、地域习惯等。

其中,他重点讨论了“字义字”和“俗义字”的区别,提出以“字义字”为准,以“俗
义字”为辅的文字训诂学原则,为文字规范提供了坚实的理论
依据。

沈兼士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总结出他的文字训诂学成果,把汉语文字的规则问题解决得非常完美,为汉语文字的正确使用提供了全面的指导。

沈兼士的文字训诂学成果对后人的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被许多学者所肯定。

沈兼士的文字训诂学成果,不仅为汉语文字的正确使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而且在文学研究领域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他的文字训诂学成果,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贡献,为当代汉语文字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对下一代汉语文字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沈兼士的文字训诂学成就,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其成果不仅对中国文学有重要影响,也为世界文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沈兼士的文字训诂学成就,是中国文学发展中的一大成就,给后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精神财富,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

自考《训诂学》复习要点训诂学简史

自考《训诂学》复习要点训诂学简史

自考《训诂学》复习要点训诂学小史一简述训诂学的几个时期?答:①萌芽期(先秦)②兴盛期(两汉)③保守期(魏——唐)④中落期(宋——明)⑤复兴期(清)二先秦是以训诂为主的语言研究的萌芽时期,它因思想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由语言的分化与文字的演变所引起。

三先秦训诂的形式与价值:1、语文作者借字义的解释来阐明一种哲理或政治主张。

2语文作者借字形的解释来阐明哲理或政治主张。

3.辨析同义词和解释古书字义。

四两汉训诂兴盛的表现:注释书如雨后春笋地大批出现。

五兴盛的特点:西汉统治者尊崇儒术,国家设立五经博士,当时人多为儒家经典作注释以阐述儒家思想观点,儒家以外的著作只注《老子》。

东汉比西汉范围扩大了,不限于注释儒家的经典和道家的《老子》,还包括《国语》、《国策》、《史记》、《汉书》、《吕氏春秋》、《楚辞》以及纬书、术数之类。

六汉训诂学基础的奠定:汉人遍注群经,使后人得据以通读古籍并作进一步考释,汉人通释语义,使后人得据以了解字词意义与作用,并进一步从语言文字学的角度探索,其体例与方法也都为后世所以楯,为训诂学的发展开辟了蹊径,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毛亨、郑玄、许慎等,是这一时期奠基的代表人物。

七保守时期训诂学取得成就的特点?这时期的学者扩大了视野,反映在训诂学实践上,范围也扩大了,与此同时,内容也随之扩大:⑴注释中充实史料,如刘孝标注《世说新语》,引书达400种之多,裴松之注《三国志》、郦道元注《水经》,资料也甚宏富。

⑵阐发哲理,如郭象注《庄子》。

⑶注意汇集众说或网罗异义,如颜师古注《汉书》、陆德明撰《经典释文》。

⑷考证探源故实用典,如李善注《文选》。

其不足之处,在于表现出了保守倾向,至唐更甚。

八、宋人仿照唐人,也编撰了四种义疏,即邢昺的《论语正义》、《孝经正义》、《尔雅正义》和孙的《孟子注疏》,这四种注疏与唐代的九种注疏合称为《十三经注疏》。

朱熹的《四书集注》、《楚辞集注》、《诗集传》也很有名。

九、训诂学真正从文献学里游离出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问,是从清代开始的。

段玉裁训诂学成就说文解字注

段玉裁训诂学成就说文解字注

段玉裁训诂学成就说文解字注
段玉裁,清代著名的训诂学家和文字学家,以《说文解字注》一
书成就卓著,他的研究成果对中国古代语言文字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说文解字注》是段玉裁终身心血的结晶,该书对于汉字的解释
和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说明。

该书中对于每一个汉字都进行
了详细解释,不仅说明了字形的演变和来历,更对于每个字的用法、
构成和相关联的词语进行了分析和阐述,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
握汉字,进一步提高语言文字的水平。

段玉裁在研究中运用了许多方法,包括比较研究、考证古籍、探
究古代文化等,他的方法和思想对于后来的文字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他还对于多种语言进行了研究,尤其对于蒙古文字和藏文字的
研究成果比较突出。

由于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扎实的方法研究,段玉裁的研究成果至
今仍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他提出的许多研究方法和思想,对于中
华民族的语言文字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总之,段玉裁是中国古代文字研究的重要人物,其研究成果对于
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和意义,他的贡献不仅是在
学术上,在社会文化领域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应该认真借鉴段玉裁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将其精神发扬光大,为中国
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训诂学——精选推荐

训诂学——精选推荐

名词解释1训诂学:以前代训诂材料和前人的训诂工作为研究对象而建立起来的一门科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科学2 变文:指古文行文时用同义词互相交换,以达到修辞的目的倒文:古人在行文时,有时为了强调某事,或者为了调音协韵,或者为了将就骈对,常常不依正格而颠倒语序3义界:又称标明义界,是用下定义的方式来表述词义的内容和特点如:口,人所以言食也如:面惭而赤也4破音异读:是指为了区别一个字的不同意义而改读的现象5音义:辨音的书叫做音,释义的书叫做义,合起来叫做音义,又称释文6校勘:狭义的校勘是指对文字的订正和考异,诸如校订错字、乙正错简、删削衍文、补缀脱义、比较异同等,广义的则包括对古书的辩伪和轶佚7声训:又称音训,又称因声求义,就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字义古人声训的三种方式:1利用形声字如:政者,正也《论语》2利用音同音近的字如:樊,藩也《尔雅释言》3利用同形字如:彻者,彻也《孟子》声训的两个作用:1寻求本字2推求语源8形训:又称以形索义,就是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解释字义,这种训诂方法是根据汉字的特点而建立起来的9义训:又称直陈词义,是不借助字形和字音而用一个词或一串词来直接说明某词的含义10互训:同义词互相训释如: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同训(同义相训):一个词用另一个词解释,或者把若干个同义词类聚在一起,再用一个通用的词加以解释11递训:几个同义词展转相训如:煽,炽也,炽,盛也12同义相训:用同义词解释词义如:穆穆,肃肃,敬也如:如,适,之,逝,往也13歧训:为避免训释词产生歧义而再加一个训释,使词义更明确14反义相训:用某词的反义词来解释该词的意义,由《尔雅》开创,并由郭璞阐明15譬况:用熟知的事物去比方类似的不熟知的事物如:似牛,犀,似啄16由反知正:由反义词加上否定词来阐明词义如:少,不多也17增字足意:把被释词放在释词的地位,另外增加一个或几个词以完足词义的训释。

如:有女同行(毛传)行,行道也这里行市名词当道路讲18补注:对原注进行补充说明的注释,可以分为两类:1补原文的缺略,2补旧注的遗漏19浑言:辨析同义词的训诂术语,又称为统言,通言,散文,散言,笼统地说,是异种求同20 常见的校勘方法:他校:用他书勘定本书的校勘方法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本校:用本书的前后文互证,断定其中的错误对校:用同书的版本或者别本相互对勘理校:根据文字,音韵,语法,文理等规律来推测其讹误21 注疏的名称很多:如传,训,诂,解,笺,注,校,义疏,音义,章句注:东汉郑玄开始的,专门解释古书正文的疏:既解释古书的正文,又解释前人传注的一般叫疏笺:表识书也。

00819训诂学考前密训(最新整理)

00819训诂学考前密训(最新整理)

②因声求义的条件,特征类似的事物,语音可能相同或相近,必须以古音为标准 ③因声求义的轨道,通假借、明方言、寻语源。 五、音义关系的偶然性与约定性,二千多年前我国著名的思想家荀子就已经注意 到了。他在《正名篇》里说道“名无因宜,约之以命。约定俗称谓之宜异于 约者谓之不宜。” 六、章炳麟的《文始》是运用因声求义的方法来探寻语源,疏明语言发展变化的 专著。最早运用声训的专书是东汉刘熙的《释名》 七、通假与同源字的异同,相同处,音相同和相近。形不同。不同处通假两字本 不相关。同源数字意义想通。 八据文证义---语言环境的利用。1.语境与词义的关系 2.紧扣本句 3.结合 邻文 4.联系成片语言。 九、析词审义,指分析词的结构关系,顾及词与词间的结构关系,以审意义。 一分清词与词组二分清单纯词与合成词三分清合成词的合义与偏义 四分清词素结合的固定于自由五分清词素组合的结构方式六其他缩略、 用典、转化、连累而及 十、联绵词有哪些特点? 答:联绵词是单纯词,写法不固定,上下凝结成义,不能拆开分析意义。 十一、辩体明义一辨明韵文与散文二重视文体的表达形式 十二、合成词又称复合词。合义的合成词,两个词素意义相辅相成。偏义的合 成词,两个词素意义相反或相对,而偏用其中一个词素意义,另一个词素意义只 作陪衬。
第二章训诂的方法 一训诂的方法 1.以形索义 2.因声求义 3.据文证义 4.析词审义 5.辨体明义 二、以形索义外在形式的利用。 什么是“以形索义”结合材料说明以形索义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以形索义”是指通过字形的分析去了解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也就是“依形求 义”的训释方法。如古书有“梦黄能”。《金文编》“能”像熊的样子,可知“能” 是“熊”的古体字。 运用“以形索义”要注意 1文字形体与词义的关系。从《说文》的说解可以清楚地看出文字形体与词义 的关系。如“莫”为会意字,像太阳西下在天边草丛里,表示“暮”的意思。 2古文字与训诂。依靠殷商系文字——甲骨文可以更好训释词义。如《说文》 “追”、“逐”二字互训,古书里看不出二字区别;甲骨卜辞“追”的对象是人 “逐”的对象是兽,后来才混而不分。 3笔意与笔势。在运用以形索义这一方法时,要涉及笔意与笔势问题。只有较 早的文字才有笔意。汉字发展的结果,字形日益显示不出一点一画的意思,与字 义的联系切断,就成为“笔势”。如小篆的“民”的形体无法解释字义,必须上 推到古文去考察。古文“民”从女,作捆绑状,是俘虏的形象。这说明运用以 形索义须以笔意为据。 4防止望文生训。主要是因不明古义而望文生训,如古书“堕肝胆”有人释为“肝 胆涂地”,其实“堕”古有“输”义句指“把心交出来。”因不明通借而望文 生训,如古书“动容”有人误解“容”为“容貌”,其实“容”为“动”义“动 容”是同义复词。 三、“厥意”即字形中反映的词义,也就是笔意。运用以形索义原则须以笔意为 据发展的结果,字形日益显示不出一点一画的意思,甚至有的只是象征性的符号, 字形与字义的联系疏远了,就切断了,就成为“笔势”了 。 四、因声求义声训——内在形式的利用。声训”是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进行解 释字义①音义的各种关系偶然性、约定性、回授性、延展性、类聚性、多元性。

训诂学参考资料

训诂学参考资料

训诂学参考资料(仅供参考)1 谓”和“谓之”不同,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总放在“谓之”的后面,使用“谓”时,被释词都放在“谓”的前面。

“谓”这个术语,往往是在以具体释抽象,以一般释特殊的情况下使用,相当于现代汉语“指”。

2如字一种注音法。

当一个字形因意义不同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法的时候,要按照习惯上最通常的读音读,按照最常用的意义解释,叫如字。

3析言_如果对同类事物细加分别,辨析异同,另加别名,那就是“析言”。

统言——也叫浑言、通言、散言。

同析言相对。

训诂学中分析同义词的术语,用以说明词的共同意义,而不计较其细微差别。

4形训汉语训诂学术语,形训是以形说义的方法,即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的分析来左传寻求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它最原始的象形字是用笔画简单的图形、记号来代替语言中的一个词,字的形体结构和造字时词的本义或常用义是一致的。

后来造字的方法有了很大的发展,不局限于象形、指事,出现了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即所谓六书)。

商周以后,以记录语音为主的形声字逐步占了统治地位,但汉字至今仍未发展成为表音文字,字的形体结构与字义仍有不同程度的联系,许慎所谓:“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会意者,比类合宜,…”此三者不是象形,就是象意,都有象可寻。

至于形声字,它的声符,往往是字义的承担者,它的形符则指出字义的归属,凡此种种都说明字形与字义有密切的联系。

这样我们就有可能通过对字形的分析来寻求字义。

这就是形训的理论依据。

5声训的性质声训释义汉语训诂学术语,又称音训。

是指通过语音分析词义,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推求字义的来源,说明其命名的原由。

声训可分为4种:同音、双声、叠韵和音转相近。

声训起源很早,先秦古籍中时常可以见到。

汉代应用较广,刘熙的《释名》就是声训的专书。

当时的声训,有时是出于主观臆测,尤其是关于事物命名的解说,不可尽信。

直到清代,才有了较为精密的方法,运用“因声求义,音近义通”的原理来研究训诂,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训诂学发展简史

训诂学发展简史

2、注重师承
《诗经》
齐诗 鲁诗 韩诗 毛诗
齐诗:本于辕固、后有夏侯始昌、后苍、翼奉、 萧望之、匡衡、师丹、伏理等
鲁诗:本于申培公、申公受诗于浮邱伯、又 以诗故训传授弟子、刘向等
韩诗:本于韩婴,后有王吉、食子公、 长孙顺、淮南贲生、蔡义等
毛诗:始于毛亨、郑众、贾逵、马融、 郑玄等
鲁:夏侯胜、萧望之、韦贤、韦玄成等 齐:王卿、庸谭、王吉等 古:孔安国、马融、郑玄、陈群、王 肃、周生烈等
儒学(儒) 玄学(道) 佛学(释)
二、本时期旳训诂成就
1、儒家经典旳新注本:
王肃:注释群经
《尚书》《诗经》《论语》《周礼》《仪礼》
《礼记》《左传》
“王学”
著作:
《毛诗注》《毛诗义疏》《毛诗奏事》《毛诗 问难》《毛诗音》《周易音》《孝经解》《国 语章句》等
何晏:《论语集解》、《老子讲疏》、 《无为论》、《道德论》、《周易解》等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公羊传》:“克之者何?杀之也。杀之, 则曷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曷为大郑伯 之恶?母欲立之,己杀之,如勿与而已矣。 段者何?郑伯之弟也。何以不称弟?当国也。 其地何?当国也。齐人杀无知,何以不地? 在内也。在内,虽当国,不地也。不当国, 虽在外,亦不地也。”
——《汉书·艺文志》
“献王所得皆古文先秦旧书”《汉书·景十三王
传》
北平侯张仓所献《左传》,鲁老三所献 《孝经》,鲁淹中出土旳《礼》
古文经学旳特点:
反对今文经学旳义剪发挥,注重 语言文字方面旳训释,按照字义解释 经文,不逞臆说,不搞繁琐考证,也 不虚妄迷信,比较实事求是,言简义 明,风格朴素,学术性强。汉代就有 “朴学”之誉,后人又称之为“汉学”

清代语言学研究综述

清代语言学研究综述

清代语言学研究综述山大儒学高等研究院201010869摘要汉语语言学源远流长,而清代是汉语研究的全盛时期。

当时的汉语研究,无论是音韵学、训诂学,还是文字学都跃入一个前所未有的辉煌境界。

本文对清代语言学研究的情况作了概括性的评述,概括了唐代语言学在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总结了清代语言学研究的经验教训,阐明了清代语言学在中国语言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关键词:清代语言学语言学史清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不少突出的成就,尤其是语言文字的研究在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国家经济实力充裕,有条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编辑刊印大部头的著作,如《古今图书集成》、《佩文韵府》、《康熙字典》、《四库全书》、《全唐文》等等,这些著作对文化的积累起了重要作用,也推动了语言文字研究的发展。

乾嘉学者用汉儒著书的体力整理研究群书,音韵、文字、训诂、金石、史地都成了专门的学问;清代学者对经书用功更勤,很多学者致力于新疏编写,从阎若璩到孙诒让,编写新疏的有好几十家;为了经世致用,清代学者也研究史书,除了考订史实自然疏解文字的工作也不能忽视;这一时期,诸子研究也很发达,注释子书的工作受到重视并出现了一批总结性的著作如《庄子集解》、《荀子集解》、《墨子间诂》等等;集部的注释数量极多;清代学者喜欢写读书笔记,里面也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如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论证“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

正因为如此,清代成为我国语言学全面发展的时期。

下面将从中国传统语言学的三大部门———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等方面都取得的成就一一介绍。

一、清代的音韵学研究传统语言学三大部门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由于顾炎武、江永、段玉裁、戴震等人在上古音研究方面的重大突破,并建立一个完整科学的古音系统使得整个清代语言学发生了变革。

下面将就其重要的著作及观点予以分析评述。

1. 顾炎武的《音学五书》顾炎武是清代古音学的开创人,他“潜心声韵几五十年,作《音学五书》,而古音乃大明于天下”。

自考《训诂学》

自考《训诂学》

河北自考《训诂学》一、填空:1、“训诂”合称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2、训诂是顺其条理解说故旧之言以教人。

3、古书的注释以毛亨注释的《诗经》的《诗经诂训传》为最早。

4、古书的注释以毛亨注释的《诗经》的《诗经诂训传》为最早,另一种是从实际语言材料里把“语言单位”抽出来,分门别类来说明意义的体系,这以作者尚难考定的《尔雅》,它是按语义分类编辑的字典为最早。

5、《毛诗诂训传》和《尔雅》这两部书都是古人最初的训诂实践的成果。

6、训诂学的三项任务表明训诂学是沟通古今语义的桥梁。

8、训诂学的根本任务:第一,加强对训诂学史训诂学方法论的研究,实现训诂学自身的建设与发展,第二,总结训诂学的经验,提高训诂工作水平,促进古文教学、古籍整理和词典编纂等。

9、解释词义是训诂学的核心内容。

10、传统训诂学以经书的解释为中心。

11、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义、阐明语法这些内容。

12、汉代立《诗》《书》《礼》《易》《春秋》。

于学官学校,定为“五经”。

王易的一经为《乐经》13、“尔”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

14、传统训诂学最大的局限是“崇古”。

15、总释群书语义的代表作是《尔雅》。

16、《释名》东汉·刘熙、《广雅》魏·张揖、《方言》汉·扬雄。

17、音义兼注的专著大致又可分为两类:一是单注一书的音义已归入注疏类,从略,一是注释群书的如《经典释文》唐·陆德明。

18、《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的许慎。

19、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释作注解。

这种注释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

20、唐人还为汉以下的其他古书作注释,比如司马迁的《史记》,在唐代就有《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萧统的《文选》;在唐代就有李善注和五臣注。

萧统的《文选》又叫《昭明文选》。

21、史记三家注:唐代就有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刘宋时期的裴?《史记集注》22、李善注《文选》,几乎全力集中在注明出典方面。

训诂学参考资料

训诂学参考资料

训诂学参考资料(仅供参考)1 谓”和“谓之”不同,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总放在“谓之”的后面,使用“谓”时,被释词都放在“谓”的前面。

“谓”这个术语,往往是在以具体释抽象,以一般释特殊的情况下使用,相当于现代汉语“指”。

2如字一种注音法。

当一个字形因意义不同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法的时候,要按照习惯上最通常的读音读,按照最常用的意义解释,叫如字。

3析言_如果对同类事物细加分别,辨析异同,另加别名,那就是“析言”。

统言——也叫浑言、通言、散言。

同析言相对。

训诂学中分析同义词的术语,用以说明词的共同意义,而不计较其细微差别。

4形训汉语训诂学术语,形训是以形说义的方法,即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的分析来左传寻求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它最原始的象形字是用笔画简单的图形、记号来代替语言中的一个词,字的形体结构和造字时词的本义或常用义是一致的。

后来造字的方法有了很大的发展,不局限于象形、指事,出现了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即所谓六书)。

商周以后,以记录语音为主的形声字逐步占了统治地位,但汉字至今仍未发展成为表音文字,字的形体结构与字义仍有不同程度的联系,许慎所谓:“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会意者,比类合宜,…”此三者不是象形,就是象意,都有象可寻。

至于形声字,它的声符,往往是字义的承担者,它的形符则指出字义的归属,凡此种种都说明字形与字义有密切的联系。

这样我们就有可能通过对字形的分析来寻求字义。

这就是形训的理论依据。

5声训的性质声训释义汉语训诂学术语,又称音训。

是指通过语音分析词义,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推求字义的来源,说明其命名的原由。

声训可分为4种:同音、双声、叠韵和音转相近。

声训起源很早,先秦古籍中时常可以见到。

汉代应用较广,刘熙的《释名》就是声训的专书。

当时的声训,有时是出于主观臆测,尤其是关于事物命名的解说,不可尽信。

直到清代,才有了较为精密的方法,运用“因声求义,音近义通”的原理来研究训诂,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2023届江西省上饶市六校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届江西省上饶市六校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届江西省上饶市六校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札记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著述形式,又称杂识、杂录、笔谈等,今人常以“笔记”一名统之。

古代札记的内容涉及广泛,包罗宏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至人事,无所不赅。

在种类多样的札记体著述中,有一种是以学术问题探讨为主要内容,可称之为学术札记,其间多有真知灼见,是古代学术园地中一朵绚丽多彩的奇葩。

札记为古人求知修学所倚用,在其学术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故古代的学术札记十分发达,成为传统学术的重要载体。

以清代训诂学研究为例略作考察,即可知札记是清代学者训诂研究成果常见的载体形态。

清代(尤其是乾嘉两朝)是训诂学的鼎盛时期,此时学者在训诂研究上的所闻、所思、所得,有很多是以札记来承载和呈现的,如臧琳《经义杂记》、王鸣盛《蛾术编》、赵翼《陔余丛考》等学术札记,其中就多有训诂探究的内容,借此能窥见当时训诂学研究实绩之大略,甚至可以粗知清代学术的内涵、特点等。

古代学术札记多是学者们在学术兴趣的驱动下潜心钻研、深造精诣而获得的成果,或记下了学者思考某一学术问题时乍现的灵光,或载录了学者经久探索某一学术问题所得的结果……其中多有新创之见、精粹之论,具有较高的学术含量。

以乾嘉学术札记的训诂研究为例,其中无论是微观的具体训释,还是宏观的理论探讨,多有精义妙论。

清胡培翚说:“(乾嘉)有札记之书,所释非一经,每经不数条,顾较通释全经者时有创获。

”清凌扬藻也有相近看法:“盖传注之文,全释一经,或不免敷衍以足篇目。

杂家之言,偶举一义,大抵有所独得,乃特笔于书,说多可取。

”可见,乾嘉学术札记所载者,多有作者在经义训诂上的创新自得之言,其价值有时甚至超过通释全经之书。

古代札记在写作上的显著特点是:有感而发,信笔所至,了无拘束。

正如吕叔湘所言:“笔记作者不刻意为文,只是遇有可写,随笔写去。

训诂学的发展历程

训诂学的发展历程

训诂学的发展历程训诂学的发展最早是从先秦就开始出现了。

春秋战国以前,一个字大都是一个词的意思。

春秋战国以后,字在增加,构词法有了发展,双音词慢慢地就多了起来,相应的,字义也有进一步的引申和变迁。

在阅读古书时,如果少了对字词的解释,就会很难理解书中的词义,就更加不能明白文章的意思,因此当时的书里就出现了不少解说词义的材料。

等发展到了汉朝时,已经基本形成训诂学这一门学问。

这时候已经出现主要的训诂书籍,其中有中国训诂学的四大基石:《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4本书,这些书籍在训诂学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影响着很多从事训诂工作的人们。

从有关历史资料可以看到,训诂学发展到隋唐时期就有了一种新的改变:当时解词释义已经改变旧观念,由笼统的词义注释趋向于清晰明确的表述,同时也由平常注释的书面语进一步改变为注出当时口语使用的意义。

具体表现为:既有专门解释双音词的书,如《兼名苑》,又有专门解释日常应用的口语词的书,如《字宝碎金》和《俗务要名林》。

到了宋代,训诂学得到了很大的革新。

众所周知,汉字的形声字一般是用以表义的形旁在左,用以表音的声旁在右,所以声旁又被称为右文。

当时有个提倡“右文说”的学者叫作王子韶,他认为形声字的声符不仅表音,还能表义—凡是谐声声符相同的字大都有一个共同的基本意义。

比如“戋”是小的意思。

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日“钱”,贝之小者曰“贱”。

如此之类,都以“戋”作为基本意义,在其基础之上构词成义。

王子韶所创的声旁有义学说,很大地促进了后代的训诂学研究中因声求义方法的提出。

到了南宋时期,学者们开始在训诂的同时注意到古韵问题。

训诂学在元明时期出现了停滞,甚至是衰退。

元代在字学上承接南宋时期的“六书”之学,并不注意研究训诂;明代学术不振,受宋代性理之学的影响,更是信口开河,毫无章法可言。

清代学者受提倡古学的影响,极力推崇汉代的经学和小学,重考据,求实证,并不推崇空谈宋代性理之学。

可以说,清朝是训诂学发展最辉煌的时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清代训诂学的成就和特点
摘要:
清朝是中国训诂学史上的黄金时代。

由于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后实行严厉的思想禁制,迭兴文字狱,学者们乃不得不躲进故纸堆以求安身立命,这倒给训诂学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温床。

再者自明末以来,西洋的科技文化渐渐传入中国,学者们受了科学的熏陶,眼界开阔,方法精密。

清代训诂学来了一个大的飞跃,进入了中国训诂学史上的黄金时代。

关键词:清代学术训诂成就乾嘉学派段玉裁
从训诂学发展的历史来看,训诂学的兴盛,两汉是一个高峰,清代是一个高峰。

两汉学者的训诂著作和经传的注释为训诂学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两汉训诂学的兴盛跟语言变化的加剧和古文经的传布有极大的关系。

清代的训诂学有理论,有方法,发展为一门语言学科,跟经学、史学的考证和古音学等的成就有密切的关系。

近代以来,学者受语言学、语法学的影响在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范围上都有了新的建树,改变了旧日墨守古训,拘牵文字形体,和重古略今的风习,开创了新的途径。

清朝是中国训诂学史上的黄金时代。

由于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后实行严厉的思想禁制,迭兴文字狱,学者们乃不得不躲进故纸堆以求安身立命,这倒给训诂学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温床。

康雍乾时期大兴文字狱,造成社会恐慌,摧残人才。

许多人才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清代禁书真是五花八门,令人有望洋兴叹,叹为观止的感慨。

凡是涉及思想,历史,政治,以及民族问题的书籍被禁被毁,当然也在意料之中,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大量纯粹的科学,技术,经济方面的书籍也赫然在目,实在不知道统治者打的究竟是什么算盘了。

凡是涉及明朝,比如明人的文集,明人的诗集,明代的历史,明代人物传记,都在被毁名单之列。

再者自明末以来,西洋的科技文化渐渐传入中国,学者们受了科学的熏陶,眼界开阔,方法精密。

加之乾隆时代在音韵学方面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奠立了古音学的基础,这对训诂学的发展实有决定性的影响。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清代训诂学来了一个大的飞跃,进入了中国训诂学史上的黄金时代。

清代训诂学理论的建立,清代学者受晚明焦竑、杨慎等人提倡古学的影响,极力推崇汉代的经学和小学,重考据,求实证,不尚空谈性理之学。

到乾嘉时代“汉学”大为昌盛,为经书、子书作注解的人很多。

要解释经传就不能不研究文字、音韵、训诂,因此语言文字之学盛极一时。

《说文》、《尔雅》成为人所必读之书。

研究《说文》、《尔雅》的重要著作都多至数十种,或刊正文字,或发明古训,各有述造。

训诂之学有了极大的成就。

著名的训诂学家指不胜数。

在理论方面,清代学者在训诂学方面最大的贡献是沟通语言与文字的关系,提出研究文字和字义必须理解声音,不理解声音就无以解决从文字形体上所不能解决的问题,甚至有时会陷于迷惘而不知所措。

因为语言是用声音来表达意义的,文字只是记录语音的符号,所以必须了解文字的声音,从声音去探求意义。

戴震说:“训诂音声相为表里。

”(《六书音均表序》)这是很重要的见解。

后来王念孙在《广雅疏证自序》里说:“窃以诂训之旨,本于声音。

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虽或类聚群分,实亦同条共贯。

”段玉裁为王念孙《广雅疏证》作序,也说:“圣人之制字有义而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

学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义。

治经莫重于得义,得义莫切于得音。

”这些话十分精辟,成为清代学者研究训诂的准绳,从而建立了许多推考字义的理论和方法,把零散的知识贯串起来,使训诂学在中国语言学科中成为有系统、有理论、有严谨方法的一门学问。

清代乾嘉学术是中国学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作为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最后阶段,它既是对中国古代学术的总结,同时又对近、现代乃至当代学术研究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就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还曾出现过“回到乾嘉”去的学术思潮这足以证明乾嘉学术的内在无穷魅力,当之无愧地承担着学术发展的桥梁作用。

在乾嘉学术诸多成就之中,训诂学无疑是最璀璨的领域之一从训诂学的发展史来看,汉宋时期到清代的乾嘉学派,训诂学的发展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乾嘉学派在清代乃至整个学术史上的重要影响,毫无疑问,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乾嘉学者们的不懈努力在乾嘉这一学者社会中,卢文弨便是其中代表人物,一生著述不断,视朴学研究为自己的的毕生追求,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训诂成果,也为清代训诂学的繁荣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清代训诂学成就斐然,跟古音学的成就有密切的关系。

这些都成为研究先秦古籍和探讨字义的根据。

其中段玉裁的成就值得一提,他将传统的"以形索义","因声求义"训释方法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了形、音、义"三者互求"的训诂方法,并成功地运用于《说文解字注》中,较好地克服了单独使用形训、声训的局限,在寻求语源辨析假借以探求词的本义,以及词义系统研究、同源词研究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为后人在文字学研究方面提供了主要素材,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陈东辉,卢文弨训诂学乾嘉学派清代学术抱经堂文集训诂成就,,浙江大学,2007
[2]郭在贻:《训诂学(修订本)》,中华书局,2008年8月
[3]张伟,从《说文解字注》谈段玉裁在训诂学领域的成就,《青春岁月》 2010年18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