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比例应用题教学设计
正比例应用题解题技巧教案
正比例应用题解题技巧教案一、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正比例的定义、性质和基本代数运算方法。
2.能够解决正比例应用问题,尤其是图表式应用问题。
3.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信息的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正比例的定义、性质和基本代数运算方法。
2.运用正比例的基本知识解决一些实际应用问题,尤其是图表式应用问题的解决。
三、教学重难点1.正比例的基本定义、性质和代数运算方法。
2.如何举一反三,将正比例应用到实际问题当中,特别是如何处理图表形式的正比例应用问题。
四、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俗易懂地解释正比例的定义、性质和基本代数运算方法,结合具体的例子进行讲解。
2.演示法:通过PPT、板书或其他形式,演示正比例应用的一些典型的解题方法,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正比例与实际问题的关系。
3.课堂练习与解析:把一些典型的图表式正比例应用问题放到课堂上,让学生自主练习并讲解答案。
四、教学步骤1.导入教师通过一些有趣的例子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认识正比例的定义和性质,以及正比例与实际问题的联系。
2.讲解教师讲解正比例的基本定义、性质和代数运算方法。
重点讲解如何在图表形式的题目中应用正比例,让学生掌握正比例图表应用的解题方法。
3.练习与解析教师将一些典型的图表式正比例应用问题放到课堂上,让学生自主练习,并在学生完成之后进行讲解,并指导学生如何处理不同类型的图表式正比例应用问题。
4.评价教师通过课堂练习、小组讨论等形式来评价学生的掌握情况。
五、课后作业1.做几道正比例应用练习题,巩固正比例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
2.思考一些生活实际问题,分析其中是否存在正比例关系。
3.督促学生复习整理课堂知识点,为下一次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六、教学实验计划1.准备好教学用的实例和问题。
2.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和练习,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和问题。
3.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和分析问题,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比例与实际问题的联系。
4.对于一些学习困难的同学,可以通过一个对一个的方式给予帮助,力求提高全班的学习效果。
正比例应用题讲解教案
一、教材分析正比例应用题是初中数学中比较重要、基础的知识点之一。
在数学学科中,正比例应用题的出现率比较高,学生在应用题解题的过程中不能完全依赖于背公式、套公式,更要重视建立起正确的思维方式,尤其是对于初中学生来说。
本篇文章将从问题引入、思维方法、知识点精讲、解题技巧等方面来介绍如何解决正比例应用题。
本教案旨在帮助师生更好地理解正比例应用题及其应用,提高学习成效。
二、教学目标1.理解正比例应用题的概念,明确正比例关系的含义。
2.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掌握正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3.掌握正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技巧,提高解题能力。
三、教学过程1.问题引入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一个简单的正比例应用题。
【例1】一个人每小时能走800米,问他六个小时内能走多远?请同学们尝试思考并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
2.思维方法(1)从问题中抽象出正比例关系,找出代表量和比例常数。
根据上述例子,我们可以抽象出人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正比例关系,其中路程代表量为“S” ,时间代表量为“t” ,比例常数为“k” 。
“S” 与“t”的正比例关系可表示为:S=k×t根据数据计算比例常数可得:k=S÷t=800米÷1小时=800米/小时(2)列出比例关系式,再根据已知量解出未知量。
根据正比例关系可列出比例关系式:S=k×t当已知量为时间t时,可以利用比例关系式计算路程S的值:S=k×t=800米/小时×6小时=4800米当已知量为路程S时,可以利用比例关系式计算时间t的值:t=S÷k=4800米÷800米/小时=6小时(3)利用反比例关系解决一些特殊问题。
同学们在解决正比例应用题时,有时会出现未知量难以解出的情况,此时可以考虑利用反比例关系解决问题。
如下例:【例2】一个墙的面积为15平方米,已知涂刷这个墙需要2升油漆,涂刷150平方米的墙需要多少升油漆?请同学们尝试思考并提供解题思路。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案(优秀21篇)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案(优秀21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党团范文、工作计划、演讲稿、活动总结、行政公文、文秘知识、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League model essays, work plans, speeches, activity summaries, administrative documents, secretarial knowledge,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用比例解决问题教案(优秀21篇)教学工作计划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教学评价的实施等方面。
正比例教学设计(5篇)
正比例教学设计(5篇)正比例教学设计(5篇)正比例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1.理解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2.能运用有关学问初步推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3.渗透函数的初步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推断。
教学难点理解“相关联的量”和“相对应的数”等术语。
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铺垫新知1.已知体积和高度,怎样求底面积?2.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4.已知总产量和公顷数,怎样求公顷产量?二、体验合作,自主探究师:这是我们过去学过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来进一步探知这些数量关系的特征。
(板书课题:正反比例的意义)1.师:看到课题,你想学会些什么?2.探究正比例的意义①拿一个圆柱形的杯子,往里面倒水,你有什么发觉?引导同学发觉水的高度和体积的变化关系。
(课件出示例1)②小组合作争论:a.水的体积和高度有关系吗?b.水的体积是怎样随着高度变化的?c.相对应的体积和高的比值是多少?这个比值表示什么?同学争论后反馈:高度增加,体积也随着增加;高度减小,体积也随着减小。
小结:高度和体积是两种相关联的量,高度变化,体积也随着变化;体积和对应高的比值总是肯定的。
③内化过程,加深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出示图表:早晨7:10何佳同学走在上学的路上。
争论下面的问题:①表中有哪两种量?它们是相关联的量吗?②认真观看: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③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师引导同学理解以上问题,之后引出以下问题:观看以上两例,你发觉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生争论后小结:①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变化方向相同。
③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总是肯定的。
小结正比例的意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假如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肯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正、反比例量的应用题教学设计(精选5篇)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正、反比例量的应用题教学设计(精选5篇)第一篇: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正、反比例量的应用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十二册P51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运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3、渗透函数的初步思想,建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这一辨证观点,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何种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难点:利用正反比例意义正确列出等式,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步骤:(铺垫孕伏,建立表象;创设情境,探究新知;归纳总结,揭示意义;巩固练习,考考自己;分层练习,深化新知)一、铺垫孕伏,建立表象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4每小时耕地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2、根据条件说出数学关系式,再说出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并列出相应的等式。
(1)一台机床5小时加工4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8小时加工64个。
(2)一列火车行驶360千米,每小时行90千米,要行4小时;每小时行80千米,要行经X小时。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从上面可以看出,日常生活生产的一些实际问题,应用比例的知识,也可根据题意列一个等式。
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些应用题,还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这节课我们学习比例的应用(板题)1、教学例1(1)出示例1(课件演示)让学生读题一辆汽车2小时行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师:你用什么方法解答,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自由回答)(提问:我们怎样解答的?(板式)先求什么,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来求的?这道题里哪个数量是不变的量)学生解答如下几种:解法一:14025=705=350千米解法二:140(52)=1402.5=350千米如果有学生用比例方法解,老师及时给以肯定,如果没有,老师给以引导性的问题:A题中涉及哪三种量?(路程、时间和速度三种量),其中哪两种是相关联的量?B哪一种量是一定的?(固定不变),你是怎么知道的?(照这样的速度,就是说速度是一定的)C它们有什么关系?(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D题中照这样的速度就是说一定,那么和成比例关系?因此和的是相等的。
《正比例》优秀教案
《正比例》优秀教案《正比例》优秀教案(通用10篇)《正比例》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教学重点:1、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用具:课件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预习书19———21页内容1、填好书中所有的表格2、理解粉色框中话的意义,体会正比例的两个量有怎样的关系?3、把不理解的内容用笔作重点记号,待课上质疑解答二、展示与交流活动一: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一)情境一:1、观察图,分别把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情况填入表格中。
请根据你的观察,把数据填在表中。
2、填完表以后思考: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是否有关系?它们的变化分别有怎样的规律?规律相同吗?说说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3、小结: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一定都是4。
正方形的面积一边长的比是边长,是一个不确定的值。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
(二)情境二:1、一种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
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2、请把下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说说你发现的规律: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
(三)情境三:1、一些人买一种苹果,购买苹果的质量和应付的钱数如下。
2、把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也就是单价)相同。
4、说说以上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小结: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相同;应付的钱数随购买苹果的质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相同。
5、正比例关系:(1)时间增加,所走的路程也相应增加,而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
比例的应用优秀教学设计
比例的应用优秀教学设计比例的应用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比例的应用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比例的应用优秀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1、使学生能正确判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
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正确运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分析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却定那些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并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
教学过程:(一)复习1.说说正、反比例的意义。
2.下面各题有哪三种量?其中哪一种量是固定不变的?哪两种是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是怎样的?这两种量成什么比例?(1)一辆汽车行驶速度一定,所行的路程和所用时间。
(2)从A地到B地,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3)每块砖的面积一定,砖的块数和总面积。
(4)海水的出盐率一定,晒出的盐和海水重量。
3.判断下列各题中已知条件的两个量是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是成什么比例,把已知条件用等式表示出来。
(1)一辆汽车3小时行180千米,照这样速度,5小时可行300千米。
(2)一辆汽车从A地到B地,每小时行60千米,5小时到达。
如果要4小时到达,每小时行驶75千米(二)新课例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
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1)用以前方法解答。
(2)研究用比例的方法解答题中涉及哪三种量?哪一种量使一定的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系?能不能利用这个关系式列比例解答?解比例,同学自已完成,及时纠正。
检验。
改变例1中的条件和问题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照这样的速度,2小时行驶多少千米?教学例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要4小时到达,每小时需要行驶多少干米?1、以前的发法解答。
《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教案
《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掌握正比例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比例的概念及基本性质。
难点: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课件、黑板、粉笔。
2. 相关实例资料。
3. 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正比例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2. 讲解与演示:讲解正比例的基本性质,用课件或板书演示相关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正比例的特点。
3. 练习与讨论:布置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组织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 应用拓展: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正比例的知识解决,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课后作业:1. 请举出三个生活中的正比例现象,并简要说明。
2. 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正比例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观察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过程,评估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收集学生对生活中正比例现象的描述,评估其观察生活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七、教学反馈与调整:1.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鼓励优点,指出不足。
2. 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进行讲解和演示,确保学生掌握正比例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方法。
3.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延伸与拓展:1. 引导学生探索正比例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科学、技术、经济等。
2. 布置一些开放性的研究课题,让学生深入研究正比例的性质和应用。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研究正比例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3. 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十、教学计划与安排:1.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下一节课的教学计划。
2. 安排适当的练习和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正比例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正比例》优秀教案(精选13篇)
•••••••••••••••••《正比例》优秀教案(精选13篇)《正比例》优秀教案(精选13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正比例》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正比例》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了解正反比例的区别和联系,更好的把握正、反比例概念的本质。
2、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使他们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各种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能根据相关条件直接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提高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量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相关条件直接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提高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量的能力。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教学预设:一、概念复习:1、提问:怎样的两个量成正、反比例?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字母关系式。
二、书本练习:1、第9题。
(1)观察每个表中的数据,讨论前三个问题。
要注意启发学生根据表数据的变化规律,写出相应的数量关系式,再进行判断。
(2)组织学生讨论第四个问题。
启发学生根据条件直接写出关系式,再根据关系式直接作出判断。
2、第10题。
(1)看图填写表格。
(2)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再根据图像特点判断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什么比例,也可以根据相关的计算结果作出判断。
要让学生认识到:同一幅地图的比例尺一定,所以这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正比例。
(3)启发学生运用有关比例尺的知识进行解答。
3、第11题。
填写表格,组织学生对两个问题进行比较,进一步突出成反比例量的特点。
4、第12题。
引导学生说说每题中的哪两种量是变化的,这两种量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能不能用相应的数量关系式表示这种变化的规律。
5、第13题。
让学生小组进行讨论,教师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三、补充练习1、对比练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解比例的意义.2.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一)解下列简易方程,并口述过程.2 =8×9(二)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三)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6∶10和9∶15 20∶5和4∶1 5∶1和6∶2(四)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其他等式.3∶8=15∶40二、新授教学(一)揭示解比例的意义.1.将上述两题中的任意一项用来代替(可任意改换一项),讨论:如果已知任何三项,可不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说明理由.2.学生交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把它改写成内项积等于外项积的形式,通过解已学过的方程,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3.教师明确: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二)教学例2.例2.解比例 3∶8=15∶1.讨论:如何把这个比例式变为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并求出未知数的解.2.组织学生交流并明确.(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改写为:3 =8×15.(2)改写时,含有未知项的积一般要写在等号的左边,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简易方程的方法求解.(3)规范并板书解比例的过程.解:3=8×15=40(三)教学例3例3.解比例1.组织学生独立解答.2.学生汇报3.练习:解下面的比例.=∶ = ∶三、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比例.想一想,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式转化成已学过的简易方程),然后再解简易方程即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第2篇】教材分析:正比例应用题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数学教案-正比例应用题。
正比例教学设计一等奖6篇
正比例教学设计一等奖6篇《正比例教学设计一等奖6篇》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1篇正比例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内容:P47~48,例7、正、反比例的比较。
教学目的: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能正确运用。
教学过程:一、复习判断下面两种理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为什么?(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工作时间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总量。
二、新授。
1、揭示课题2、学习例7(1)认识:“千米/时”的读法意义。
(2)出示书中的问题要求学生逐一回答。
(3)提问:谁能说一说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个量可以写成什么样的关系式?(4)填空:用下面的形式分别表示两个表的内容。
当()一定时,()和()成()比例关系。
还有什么样的依存关系?(5)教师作评讲并小结。
(6)用图表示例7中的两种量的关系。
指导学生描点、连线观察:在表里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表示正比例关系的是一条什么线?A 点表示什么?B点呢?在这条直线上,当时间的值扩大时,路程的对应值是怎样变化的?时间的值缩小呢?用同样的方法观察右表。
3、总结正、反比例的特点(异同点)由学生比、说三、巩固练习1、练一练第1、2题2、P49第1题。
四、课堂小结:正、反比例关系各有什么特点?怎样判断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关键是什么?五、作业P49第2题(1)(4)(5)(6)(9)六、课后作业1、P49第2题(2)(3)(7)(8)(10)2、收集生活中正、反比例关系的量并分析。
第2篇正比例教学设计一等奖教材分析正比例函数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的函数,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变量和函数的概念及图像的基础之上进行的。
它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应用,又为后面学习做好铺垫。
因此,本节课的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变量和函数等知识。
正比例应用题教学设计.doc
正比例应用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材第59页例5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能从具体问题中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并能正确判断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
2、让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掌握正比例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方法与步骤,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实践探究中解决问题,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愉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解决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1、从实际问题中找出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的比例关系,寻找它们的对应关系。
2、正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步骤。
教学准备:每人一份学案。
教学流程:一、情景导入1、老师在学校商店购买6本作业本,用了3元钱。
照这样计算,购买15本相同的作业本,需要多少元钱?2、指名回答。
3、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一)、自主学习学生认真阅读情景导入题,完成下列问题。
(1)题中有哪几种量?()和()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没有发生变化,从那句话可以看出?()和()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比例。
你是怎么判断的?(4)如果把问题改为“照这样计算,12元钱可以买多少本这样的作业本?”又该怎样解答?(5)结合刚才的解题过程,与小组的同学讨论一下正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步骤。
一读(读题,了解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二()→三()→四()→五解()→六验(检验作答)(二)、讨论交流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问题,合作释疑。
(三)、讲评总结1、指名回答问题(1),让学生通过读题找出题目中“数量”和“总价”两种相关的量,“照这样计算”说明作业本的单价一定,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
学生汇报时,重点引导学生说明理由,进一步巩固正比例的意义,突破教学难点。
2、引导学生说出问题(2)中数量的对应关系,为学生列比例式扫清障碍。
突破本课教学的另一个难点。
3、问题(3)和问题(4)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检查或指名展示。
重点检验学生的比例是否正确,计算是否准确,书写是否规范。
《正比例》教学设计优秀5篇
《正比例》教学设计优秀5篇《正比例》教学设计篇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2—63页的例1、“试一试”和“练一练”,第66页练习十三的第1—3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相关联的两个量及正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学情分析1.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会解决按比例分配的简单数学问题。
2.有一些朴素的正、反比例概念。
学生在中已经积累了一些这方面的经验,比如坐车时间越长,行走的距离就越远等。
多媒体运用:ppt课件教学过程:一、教学例11、谈话引出例1的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
2、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说一说这两种量的数值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可先让同桌相互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两种量的变化情况:行驶的时间扩大,路程也随着扩大;行驶的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
小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3、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表中的数据,找一找这两种量的变化的规律,启发学生从“变化”中去寻找“不变”。
学生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规律。
教师可根据交流的实际情况,及时引导学生通过计算确认这一规律,并有意识地从后一种角度突出这一规律。
如果学生发现不了上述规律,可引导学生写出几组相对应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4、根据上面发现的规律,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这个比值表示什么?上面的规律能不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关系式:路程时间=速度(一定)5、教师对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作具体说明: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教案
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教案年纪-3;质量关系:年纪和质量成正比。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学生能够根据已知条件使用正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正比例关系进行计算。
教学步骤:引入 - 1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比例的概念,提问:什么是比例关系?学生回答。
2. 解释正比例的概念:当两个变量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相同时,我们称之为正比例。
例如,如果两个变量A和B成正比,当A增加时,B也会相应增加。
3. 给出一个简单的例子,解释正比例的情况:例如,如果你每天跑2公里,那么你的体重减少的速度可能是每100克。
讲解 - 20分钟4. 给出一个具体问题:班里12岁的学生平均体重为40公斤。
如果班里来了2个新生,他们的体重和其他学生一样,那么整个班级平均体重会有怎样的变化?5.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和思考,并在黑板上记录他们的观察和思考。
6. 指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可以设置两个变量,年级和班级平均体重。
年级是自变量,班级平均体重是因变量。
我们可以通过年级和体重的比例来解决问题。
实践 - 25分钟7. 让学生使用计算器并制作一张表格,列出年级和体重的对应数值。
他们可以从12岁到18岁列出年级,根据正比例关系计算相应的体重。
8. 学生互相检查并核对表格的准确性。
9.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他们的数据绘制成图表,并讨论图表的趋势和特征。
总结和展望 - 10分钟10. 回顾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并总结如何使用正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11. 引导学生思考其他实际问题,可以使用正比例关系来解决。
1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发现正比例关系,并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
正比例应用题教学设计与分析
正比例应用题教学设计与分析一、引言正比例应用题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正比例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文旨在设计一节关于正比例应用题的教学,并对教学实施进行分析和评估。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够: 1. 掌握正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2. 理解正比例的概念及其应用; 3. 能够灵活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建模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1. 知识点讲解•讲解正比例的概念和性质;•介绍正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正比例图象的特点和意义。
2. 案例分析与讨论•提供一些实际应用中的正比例题目;•要求学生独立或小组讨论解题思路;•选取一些学生讲解解题思路和步骤。
3. 练习与巩固•分发练习册,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强调解题步骤和方法;•督促学生独立完成并批改。
4. 拓展与应用•设计一些拓展题目;•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一些复杂的应用题目供学生分析和解决。
5.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回答。
四、教学评估1. 笔试与口试•分发小测验,检验学生对正比例应用题的掌握程度;•进行口试,让学生口头回答一些应用题。
2. 学习反馈•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来优化教学设计。
3. 教学成果展示•学生完成的练习册集合成册,供全班学生观摩;•优秀学生的解题思路或成果进行展示。
五、教学资源准备•教材、练习册、小黑板或白板、彩色粉笔或白板笔;•针对案例分析和拓展应用题的题目准备。
六、教学亮点•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案例分析和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式;•强调解题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的解题思维;•提供拓展应用题目,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学生主导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能力。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通用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
2、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及其断方法。
难点: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发现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一、四顾旧知,复习铺垫商店里有两种包装的袜子,一种是5双一包的,售价为25元,一种是8双一包的,售价为32元。
哪种袜子更便宜?学生独立完成后师提问:你们是怎样比较的?生:我先求出每种袜子的单价,再进行比较。
师:你是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式进行计算的?生:因为总价=单价×数量,所以单价=总价÷数量。
师:如果单价不变,商品的总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正比例。
(板书:正比例)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1、教学例1,学习正比例的意义。
(1)结合情境图,观察表中的数据,认识两种相关联的量。
师出示自学提示:表中有哪两种量?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学生自学并在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2)认识相关联的量。
明确: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两种量叫做相关联的量。
2、计算表中的数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1)计算相应的总价与数量的比值,看看有什么规律。
学生计算后汇报:===…=3、5,每一组数据的比值一定。
(2)说一说,每一组数据的比值表示什么?(彩带的单价,也就是彩带的单价是一个固定的数)(3)请学生用公式把彩带的总价、数量、单价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4)明确成正比例的量及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正比例应用题教案
正比例应用题教案
正正比例的应用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用正比例知识解答以前学过的用归一和倍比方法解答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能进一步判断成正比例的量,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沟通知识间的联络。
2.进步学生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p 和对正比例的判断才能。
3.培养学生良好的解容许用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用正比例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用正比例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思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根本训练 1.判断以下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出理由。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3)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树高和影长。
〔〕(4)出粉率一定,面粉重量和小麦重量。
〔〕2.解答下题。
〔看谁又快又好〕一列火车 4 小时行驶 280 千米。
照这样计算,行驶840 千米需要多少小时。
方法 1:〔归一法〕方法 2:〔倍比法〕280÷4 = 70〔千米〕840÷280 = 3 840÷70 = 12〔小时〕4×3 = 12〔小时〕二、提醒课题刚好我们运用以前学的知识解答了上题,今天,我们再用一种新的方法来解答此题。
板书:正比例的应用。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精选5篇)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精选5篇)第一篇: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1.掌握用正比例知识解答含有正比例关系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3.发展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帮助其构建相应的知识结构。
【教学重点】:1.判断题中相对应的两个量和它们的比例关系。
2.利用正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运用比例知识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1.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和方法。
2.理解“用比例解决问题”的结构特点,从而构建知识结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回忆旧知1.师:本节课是我们这个单元最后的一个内容,今天我们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希望大家用精彩的表现完成这节课!师: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已经学过的知识吧!(课件出示:)我会判断:判断下列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1)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
(成反比例)(2)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成正比例)(3)总钱数一定,用去的钱数和剩下的钱数。
(不成比例)2.师:看来同学们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学得都很不错,下面我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用比例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二、揭示课题、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5(课件出示:情境图)1.回顾旧知师:从这幅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1)例5中的已知条件是:张大妈家:用了()吨水,水费是()。
李奶奶家:用了()吨水。
所求的问题是:师:(1)要解决水费的问题,就要知道水的单价和用水量。
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水的单价虽然不知道,但它是一定的。
(2)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想请我们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方法帮她算一算,你们能帮这个忙吗?(3)学生自己解答,然后交流解答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比例应用题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课本第78页、《作业本》第35页。
二、教学目标:
1、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应用题;
2、通过解答应用题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
三、教学难点: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正确列出比例式。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在上新课之前,先考考大家,你知道世界最高的建筑物是什么?它位于何处?
2、对于这座世界最高的建筑物,你还想了解些什么?怎样测量它大概的高度呢?刚才同学们想出了很多的方法去测量台北 101的大概高度。
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方法──正比例应用题,学完后,我们试着用这种方法去计算台北 101的大概高度。
看谁学得最棒。
二、新课教学:
1、出示图片,提出问题。
(秦山镇和海盐县图片)
找找我们学校在哪?今天孙老师要从学校回家。
但有一个问题?你能解决吗?
汽车12分钟行驶1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秦山到石泉行驶30分钟。
秦山与石泉之间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2、分析解答应用题
(1)请你先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一下?
(2) 让学生自己解答,边板书:(可能出现情况)
10÷12×30 30÷(12÷10)(归一应用题)
30÷12×10 (倍比应用题)
3、激励引新
这两种方法都合理,我们已经学习了比例的知识,这道题还可以用比例的方法解答。
这节课就共同研究。
三、探讨新知
(一)合作讨论探究解法:
1、提出问题
师:请同学们结合题目,讨论以下问题。
(1) 题目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________和________。
(2) ________一定,_________和_________成_______比例关系。
(3) ______行驶的_____ 和 _____的 ________相等。
2、合作研究。
独立思考后,学生小组讨论。
3、组间交流:小组代表把讨论结果在班内交流
4、学生尝试解答。
(二)交流与评价:
1、哪个小组愿意把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和大家交流交流?(小组内其他学生可以补充)
2、学生汇报:
3、生质疑与评价。
师:你还有什么问题?(可能提出如下问题:)
⑴为什么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
⑵谁和谁对应?
⑶为什么用“=”连接?
4、师:怎么样检验?(生口头检验)
(三)、概括总结
(1) 用比例解答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答应用题教师这道题的解法,如果题目中没有要求的,我们采取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但如果题目要求用比例解的,就一定要用比例的方法解。
(2) 明确解题步骤。
(演示)
用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具体步骤是怎样的呢?请根据我们所做的例题归纳解题步骤。
1.分析判断
2.找出列比例式所需的相等关系
3.设未知数列等式
4.求解
5.检验写答语
(四)改编应用题
出示图片:星期天孙老师要从海盐回家,问题又来了?(显示图片)汽车12分钟行驶1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海盐到石泉路程为24千米,我回家需要多少时间?(你能帮我算一算吗?)
①让学生解答改编后的应用题,集体订正。
②小结:比较一下改编后的题和前面的题目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前面的题目的条件和问题以后,题中成正比例的关系仍没变,解答的方法出没有改变,只是要设需要行驶的时间数为x,列出的等式是: 10/12=24/x
(五)尝试练习
师:孙老师回到家以后又遇到一个难题,你有信心解决吗?
出示题目:
用90千克稻谷可以碾出大米72千克,照这样计算,用10吨稻谷能碾出大米多少吨?
(1)、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2)、四人小组合作交流:“题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为什么?”列出关系式。
得出:因为“照这样计算”说明小麦的出粉率是一定的,所以小麦的质量和面粉的质量正比例关系。
面粉的质量÷小麦的质量=出粉率(一定)
(3)集体交流反馈:“吨”要不要化成“千克”?为什么?
讲评:两种相对应的量单位相同不需要“转化”。
如上题的“50吨”与问题的单位相同,不必把50吨化成千克;也可以这样认为,同种量相同也不必化的,如前后的面粉量单位一样,(或小麦量的单位一样)。
四、实践体验。
1、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不仅用旧知识解决了问题,而且还学会了用新的知识解决问题。
请看屏幕。
屏幕出示:
(1)、图片文字式
小红:我5分钟打150个字。
小刚:我也照你这样打,9分钟打()字。
(2)、语音对话式
我国发射的科学实验人造地球卫星,在空中绕地球运行6周需行10.6小时,运行14周要用多少小时?
2、层次练习。
(1)、把一根1.8米的木棒直立在地上,量的它的影长是2米,同时量得学校旗杆的影长是10.8米,求旗杆的高是多少米?
(2)、用一台织布机3小时织布84米,照这样计算,再织布5小时,共可以织布多少米?
(3)、一根圆钢,把它锯成5段要用20分钟,照这样计算,如果把这根圆钢锯成10段,需要多少分钟?
五、实践运用
师:前面我们讲的台北101大楼如何测量它的高度?
(1)、学生讨论策略。
(用工具能测量但不好测量)
教师提供数据:
同时同地
竹竿的高度2米,影长1.8 米
(2)、通过教师提供的数据,你有什么办法知道101大楼的高度?(生:大楼的影长可以测量,大楼的高度可以求出来)
(3)、屏幕出示:大楼的影长457.2米,高度是()米
六、机动题。
修一条1400米的水渠,工程队前5天完成任务的25%,照这样计算,余下的任务还要多少天完成?
师:今天我们要比一比谁的解答方法最多,谁是我们班最聪明的学生。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如何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以前学过的应用题。
解答的步骤怎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