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学习资料
《云南的歌会》优教课件
04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
01
02
03
启发式教学
通过提问、引导思考等方 式,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 趣和好奇心,培养其主动 思考和探究的能力。
情境模拟
通过模拟云南歌会的场景,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当 地的文化氛围,增强对课 文的理解和感知。
小组合作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共同探究课文的主题、意 义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 作和沟通能力。
语言特点
分析《云南的歌会》的语言特色, 包括修辞手法、句式结构和语言风 格等,以及这些语言特点对表达文 章主题和情感的作用。
重点词汇和句子
重点词汇
挑选文中的重点词汇,包括生词、多义词和成语,进行解释和例 句,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重点句子
挑选文中的重点句子,包括修辞手法运用、含义深刻和表达优美 的句子,进行解读和分析,引导学生欣赏文章的美感和深层含义 。
地域特色
云南的歌会具有鲜明的地域特 色,不同地区的歌会有不同的 风格和特点,反映了当地的历 史、文化和风俗。
03
《云南的歌会》教学内容
课文解析
课文背景
介绍《云南的歌会》的创作背景, 包括作者沈从文的生平和写作风 格,以及云南地区的民族文化特 色。
文章结构
分析《云南的歌会》的篇章结构, 包括开头、发展和结尾,以及各部 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利用PPT、视频、音频等 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 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地考察
组织学生实地参观云南的 歌会现场,感受当地的文 化氛围,增强学生的感性 认识。
网络教学
利用网络平台,提供丰富 的教学资源和在线辅导, 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巩固 知识。
《云南的歌会》复习材料.doc
《云南的歌会》复习材料文章主题:木文是一篇极富悄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人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屮唱歌的情景,依次是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三个场合各有侧重,分别侧重写了唱歌人、唱歌的环境、唱歌的场而,作者通过描写云南有特色的歌会,写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关系,然流露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人生的感悟。
对自然、人、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文章结构:(1-3段):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1段: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引出对下文的记叙2段:写山野对歌的地点、内容、方式以及自己亲历的一次对歌会。
3段:描写唱歌女了的外貌。
(4段):山路漫歌: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悄,出口自然、淳朴木色。
(5段):村寨传歌:是一次民歌的人展览。
是一间民歌的课堂。
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人物分析:在三种不同形式的歌会屮,作者都进行了细腻的人物刻曲。
找出人物描写,并说说其作用。
1)山野对歌:年轻妇女。
她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作者描写她胜利时轻松愉快的神态,唱歌时的动作。
作用:既表现了山野对歌时活泼欢快的场而,更赞扬了朴素的劳动妇女的聪明机智。
2)山路漫歌:赶马的女。
作者着力描写她们稚嫩的略带沙哑的嗓音。
作用:突出山路漫歌时的淳朴本色美。
3)村寨传歌:一个年过七十的吹鼓手。
只见他牙齿早脱光了,但却能I-分热情地整木整套地唱歌。
唱的内容不仅有爱情故事,嘲烟鬼,骂财主样样在行,像个“歌库”。
作用:表现了老人的兴奋活跃,热惜专注,突出了村民们参加盛会的热悄,同时也写出云南歌会代代传歌这一特色。
整体把握:1、对三种场面的叙写各有什么侧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1)山野对歌主要写唱歌人。
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岀朴素动人的悄景。
(2)山路漫歌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优美环境,以优美环境烘托优美的人、优美的歌。
(3)村寨传歌重在写盛况空前的唱歌场而(人多、时间长、盛妆),有全景有局部。
2、环境描写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
16、云南的歌会精品课件
8、交流讨论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沈从文的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 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 甲.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 • 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
• •
米牙, 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 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绿水, 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 泼, 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 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 乙.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
•
• •
• 甲段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
度隐含在字里行间。这段文字如同一幅人物肖像: 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细致,如在目前。 • 乙段着力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流露出作者强 烈的情感倾向。为了写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 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意在写出人物空 灵动人的精神之美。因此,这段文字显得飘忽灵 秀。
赶 赴 会 场
参加歌会 的姑娘们 把自己打 扮的干净 利落,银 光闪闪。
剑 川 的 金 花 个 个 能 唱
歌 会 场 面
这里有比拼智慧的山野对歌
这里有鸟鸣与歌声互为辉映的山路漫歌
返回
这里有盛况空前的村寨传歌
唱 和 相 续 一 连 三 天 才 散 场
,
照 规 矩 传 歌
检查预习:生字词
赠言
•热情歌唱诗意生活 •舞出绚丽人生
作业: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也有美丽的风俗文 化,你能用上今天的描写方法,以“我家 乡的 节”为题,写一段百字文章吗? 如:过年吃饺子、放鞭炮、迎财神; 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闹 花灯等。
云南的歌会学习要点(精选13篇)
云南的歌会学习要点(精选13篇)《云南的歌会》本文作者沈从文用细腻的语言给读者介绍了云南歌会的情况。
文章读来具有非常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关于云南民歌民歌在云南各民族中占有重要地位,民歌已经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内容十分丰富,生活中的爱情婚姻、生产斗争等都有所反映。
民歌已经成为云南民族音乐的核心和基础,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关于本文作者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
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代表作有《沈从文散文选》等。
学习本文,先通读全文,了解云南歌会。
一、学习本文,要掌握如下字词。
1、为下列加红的字注音。
蹲踞()酬和()譬喻()糯米()哕()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起兴:先言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
向例:一向的作法。
哕:鸟鸣声。
面善:面熟。
3、词语积累。
熹微即物起兴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凤哕二、课文内容分析。
1、整体把握。
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三个场面。
第一部分:山野对歌。
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第二部分:山路漫歌。
这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第三部分:村寨传歌。
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
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2、课文描写的三个场面,在侧重点上有什么不同?三个部分一写唱歌人,一写唱歌的环境,一写唱歌的场面。
3、通过本文的内容,能够感受到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了一种怎样的情感?作者在文章中描写了云南有特色的歌会,写了人们之间自然和谐的关系,这就很自然地流露出了作者对于美好生活和人生的感悟。
4、课文第四段用很多笔墨描写景色,这些景色描写有什么作用?作者描写如此美丽的风光,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造了一个动人的场境,起到了烘托映衬的作用。
三、问题探讨。
1、请同学们课下自己搜集资料,体会一下沈从文写作的特点?2、本文的语言看似随意,实则严谨。
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一些例子来分析。
《云南的歌会》学习要点
云南的歌会学习要点背景介绍云南省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源地,文艺风格迥异。
典型地培养了大量具有特色的文艺人才,其中以音乐人才为最多,其音乐风格悠久而又广泛,其中歌会一类的民间文艺活动占据一定的地位。
歌会是一种集体歌唱的文艺活动。
在中国南方地区非常流行,其中以云南的歌会最有特色。
对于理解和学习云南的歌会,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学习要点:云南民歌的特点云南民歌是中国各地的民歌中最富有俚俗气息的歌曲之一。
它们通常由当地普通百姓演唱,内容涵盖所有事情,从劳动、战争到爱情、家庭、社会等方面。
歌曲的语言生动、直白,充满着强烈的情感,且经常包含着当地特有的民俗文化元素。
在乐曲上的表现也是独一无二的,以云南民族乐器为主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声学特征。
云南歌会的历史云南歌会起源于宋元时期。
最早的歌会形式源于羌族,后期融入了汉族和白族等多族群的艺术形式,形成了一种极具云南特色的形式。
在明清时期,云南歌会发展到了巅峰期,成为了当地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代,虽然影响力有所减弱,但仍受到许多音乐爱好者和文化界人士的喜欢和追捧。
云南歌会的形式云南歌会是一种群众性文艺活动,基本形式包括「对唱」、「合唱」、「独唱」和「伴唱」。
歌会通常由一位领唱手(称为「巡唱」或「跟唱」)带领,其余歌者跟唱并编排动作。
歌会的曲目包括了方言歌曲、传统戏曲唱腔,还有各种传统乐器演奏。
由于曲目丰富、形式多样,歌会能够不断地吸引广大观众。
云南歌会的意义云南歌会不仅是传统歌曲和习俗的传承,还是一种文化与传统的身份认同。
它代表了当地人文化的形象,反映了当地习俗和人民的精神风貌。
在今天的社会,歌会也是一种流行文化,被广泛流传并受到了年轻人的欢迎。
总结云南歌会作为云南民间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学习和了解云南歌会不仅能够学到丰富多样的民间音乐文化,还能够对云南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知。
云南歌会课件
云南的歌会课件1知识目标:识记并理解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
2能力目标: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沈从文的语言和文学风格。
情感目标:欣赏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理解三种不同场合民歌的方式和内容及在写作手法上的不同。
以读讲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围绕课文内容和结构展开。
二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四单元的内容,了解各地的一些民歌民俗的民间文化。
(提问学生)什么是民歌(就是民间口头流传的诗歌或歌曲,多不知作者姓名。
)每个民族每个地区,他们的民歌都不相同。
下面,请同学们来听一段音乐,听听是哪个地方的民歌(播放两个地方的民歌音乐,请同学们说说是哪个地方的民歌。
)啊,你们都能听出来,说明你们对民歌还比较了解。
(这是我们西南地区的民歌,我们的国家真的很大,有很多不同的风俗等着我们去欣赏)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云南的民歌。
(板书:16云南的歌会)二云南民歌的简介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这里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大都能歌善舞,他们以此来赞美自己的生活,他们经常以歌唱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者倾诉青年男女之间的爱幕,或者歌唱激发劳动热情,或者以歌唱表达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总之。
云南的歌声可以说是他们生命的组成部分,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作者简介(提问学生)本文作者是谁(沈从文),他是云南人吗(不是)是哪里人呢(湖南凤凰人)。
那他为什么对云南的歌会特别了解(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去了云南,后来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所以对云南的歌会比较了解)。
他最著名的中篇小说是《边城》。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四学习研讨课文1检查字词:⑴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016云南的歌会 课件
• 村寨传歌中对吹鼓手的描写着重年龄和会唱的歌之多,以 此表现云南歌会参加人员广泛,风俗久远,为群众盛会的 特色。
点面结合写场面
随后才想起这里是村子口摆小摊卖酸泡梨的,那里有城门边 挑水洗衣的,打铁箍桶的工匠,小杂货商店的管事,乡村医生和 阉鸡匠,更多的自然是赶马女孩子、不同年龄的农民和四处飘乡 赶集卖针线花样的老婆,……
• 村寨传歌重点刻画的是一个年过七十的吹鼓手。只见他牙 齿早脱光了,但却能十分热情地整本整套地唱歌。唱的内 容不仅有爱情故事,嘲烟鬼,骂财主样样在行,像个“歌 库”。作者对吹鼓手的描写衬托了村民们参加盛会的热情, 同时也写出云南歌会代代传歌这一特色。
写法探究
• 作者在对这三个人物进行描写时在写法上 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写法探究
• 例如:山野对歌作者采用由点到面的方法来描写人物。点 是对一个年轻妇女的描写,但紧接着在第三段作者说“这 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继而由点及面泛 泛描写众多云南年轻妇女的性情,脸庞,白白的糯米牙, 穿着打扮,特别是抓住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特色来描写了 她们的衣裤、围裙、鞋等美丽的装饰。由此可见在这里作 者的目的不是赞扬一个妇女的美丽和聪明机智,而是云南 整个少数民族地区劳动妇女的勤劳、美丽和智慧。
沈从文
学习目标
1、品味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准确地说出文中 三个唱歌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2、了解云南的歌会,感受当地浓郁的民情民风, 感受作者对自然、对生活、对艺术的品味和赞赏 之情。
yǐ 迤西
jù 蹲踞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的歌会》
一、背景知识
1、作家作品
沈从文(1904~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
1918年自家乡小学毕业后,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后正式参军。
1922年在五四思潮吸引下只身来到北京,在郁达夫、徐志摩等人鼓励下,自学写作。
1934年,中篇小说《边城》问世,标志着他的小说的成熟。
2、背景知识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就往往靠那些知识广博、阅历丰富的老歌手,以长篇的叙事性歌曲,向本民族群众和青少年传授历史知识、生产知识、生活知识和礼仪知识。
云南各民族民歌所表现的内容十分丰富,无论是民族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还是生活中的婚丧礼俗,几乎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在民歌中都有生动的反映。
二、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第1段),总起全文。
第二部分(2~3段),山野对歌。
第三部分(第4段),山路漫歌。
第四部分(第5段),村寨传歌。
第一部分:山野对歌。
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这一部分主要写唱歌人,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第二部分:山路漫歌。
这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这一部分则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
这是优美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第三部分:村寨传歌。
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
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这一部分重在写唱歌的场面,盛况空前。
写场面,有全局描绘,有细部刻画,宛若电影画面中的全景与特写。
《云南的歌会》研读赏析
赏析一:
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
······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沈从文《边城》)
提示:第一段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
这段文字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细致,如在目前。
第二段着力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
为了写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意在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
因此,这段文字显得飘忽灵秀。
这两段人物描写各有千秋。
第一段以写实为主,写出了人物的面目神态;第二段侧重写虚,写出了人物的精神风貌。
赏析二:
下面一段文字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引伴”,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
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提示:“赶马女孩的歌唱”是这一段的主脑。
但是作者并没有直奔主题来写这些内容。
首先,这是一种写实:云南确实有着如此美丽的风光,也有如此动人的赶马女孩,作者此时所做的只是据实而录──他一笔一笔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了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写到“赶马女孩的歌唱”。
其次,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境。
山花烂漫,山鸟齐唱,这又是何等的生机活泼,而生活在其间的“女孩”日日领略,潜移默化,在性格气质上早已渐染了如此美好的自然真趣。
地灵人杰,诚哉斯言。
第三,山鸟或悠扬或质朴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辉映,交织成一片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云南的歌会》重点句子分析
1、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三个场合一写唱歌人,一写唱歌的环境,一写唱歌的场面。
“山野对歌”主要写唱歌人,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山路漫歌”则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
这是以优美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村寨传歌”更是盛况空前。
写场面,有全局描绘,有细部刻画,宛若电影画面中的全景与特写。
2、“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
”“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无?“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的是什么?
“多是情歌酬和”说的是云南对歌以情歌为主,但仍有其它内容。
在下文其实就有照应——“也唱其他故事”。
因为,此处一个“多”字下得准确精当,无可更易。
“种种不同方式”有总领作用,具体包含以下几种对歌方式:见景生情,即物起兴;提问;互嘲互赞。
《云南的歌会》人物描写,精雕细刻
在对歌中取胜的年轻妇女的描写,作者先写自己亲见的那位年轻妇女得胜后的神气,通过细节描写对这位妇女进行了细致的勾画。
“轻轻地打了个吆喝”,“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这些动作和神态传达出了她内心的得意“你们看;我唱赢了”。
这个人物的描写与上文的介绍璧合,令人仿佛亲眼见到了那个活泼欢快的场面。
“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动作描写,写出了年轻妇女谦虚自豪、淳朴大方的特点。
描写昆明附近村的年轻女人的共同特点时,作者写“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
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墨细致,写出了这里年轻女人的开朗活泼、健康爱美、豪爽大方,充分展示了当地淳朴、勤劳、热情的民风。
人物描写的方法很多,可以直接描写,可以间接描写,语言可以朴素自然,也可以浓墨重彩,选择哪一种方法,全看表现人物的需要和自己的喜好,但核心一定是让人物符合人物的特点,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云南的歌会》环境描写,烘云托月
作者非常善于用自然环境来烘云托月,处处突出自然和谐之趣。
文章在写第一场景时写对歌的人“来自四方”,表现了人们的热情,对歌会的热衷。
唱歌的环境是“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环境描写表现了对调子场地的随意天然,充满了唱山歌随意自然的风情。
第三段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
这段文字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细致,如在目前。
第四段写赶马女孩唱歌,铺设的是“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还用小鸟的歌声和云雀的轻吟来给赶马姑娘伴唱。
作者用大量笔墨描写无比秀丽、令人陶醉的景物来烘托女孩轻松随意洒脱的山歌。
山歌与美丽的景色融为一体,形成一幅妙不可言、美不胜收的民俗风景画,山歌与人们的生活、心灵是完全融合在一起的,深入细致地展现了云南人们与歌密不可分的风俗民情。
第五段则是用场面描写来渲染气氛。
这里人多: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
歌唱时间长: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
参加者都身着盛装: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
场景描写,充分展现了云南人民对民歌的钟爱和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