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名词

合集下载

191个哲学术语,纯文字

191个哲学术语,纯文字

A :哲学家专有名词1 辩证法 (dialectic)一种被黑格尔和马克思大加使用的哲学方法,在辩证法中,矛盾之间互相对抗以达到真理。

辩证法的起源可以在古希腊哲学中找到。

2 白板 (tabula rasa)洛克哲学中的术语。

洛克认为心灵就像一块白板,从而与天赋观念存在的学说相对立。

换句话说,心灵在人刚出生时是“空白的”,我们所知道的任何东西都必须通过经验“印上去”。

3 超人 (ubermensch)尼采著作中的一个概念,指一个有可能在未来取代我们的卓越的人。

4 超验的 (transcendent)独立的。

在宗教哲学中,超验的上帝与他所创造的宇宙是相分离的和迥然不同的。

这与内在的上帝概念相反,比如在泛神论中,上帝是等同于他的造物的,或可举一个不同的例子,在某种形式的人本主义那里,上帝是与人类相等同的(黑格尔主张这种观点)。

5 沉思 (的生活)[contemplation(the life)]按照亚里士多德(和其他哲学家)的说法,这是最幸福的生活,即是思想和哲学的生活。

6 存在的世界 (world of Being)柏拉图形而上学中的术语,指理想中的“形式”的世界,这个世界是没有变化的,我们只能通过理性和思想来认识这个世界。

7 单子 (monad)莱布尼茨用来指一切不变事物的最终组成部分的非物质实体,上帝是唯一一个不是被创造的单子,他作为自我封闭的(“无窗的”)的先定实体创造了所有其他单子。

8 狄奥尼索斯式的 (尼采)[Dionysian(Nietzsche)]艺术、精力和意志中的非理性原则。

9 公意 (卢梭)[general will(Rousseau)]一个民族集体的愿望和决定。

10 信仰的飞跃 (leap of faith)克尔凯郭尔的用语。

他认为一个人不可能证明他所信仰的东西。

11 海森堡测不准原理 (物理学中的)[Heisenberg uncertaintyprinciple(in physics)]一个亚原子粒子的运动和位置不可能同时确定。

哲学基本问题名词解释汇总

哲学基本问题名词解释汇总

哲学基本问题名词解释汇总1. 知识论(Epistemology):研究知识的本质、来源、限制和可靠性的学科。

2. 本体论(Ontology):研究存在的本质、实在的性质和实体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3. 伦理学(Ethics):研究道德原则、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学科。

4. 形而上学(Metaphysics):研究现实的本质、宇宙的结构和存在的本源的学科。

5. 逻辑学(Logic):研究推理和推理形式的学科,也被称为思维学。

6. 伦理(Morality):指个体或社会行为的道义评判基准,涉及对好与坏、对正义与不正义等评价标准的分析。

7. 自由意志(Free will):人类有能力在没有外部限制的情况下做出自主决定的观念。

8.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强调个体存在的意义和自由选择的哲学思潮。

9. 唯物主义(Materialism):认为物质是世界的基本实体,精神现象是物质的产物。

10. 心灵-身体问题(Mind-body problem):研究意识和身体之间关系的问题,探讨心灵和物质的本质及如何相互作用。

11. 真理(Truth):与现实相符的思想或陈述,存在多种观点和理论来解释真理的本质。

12. 自我(Self):个体的意识和认知的主体,包括自我意识、自我认同和个体的独特性。

13. 美学(Aesthetics):研究艺术、美和审美经验的学科。

14. 人性(Human nature):关于人类本质和特征的观点和理论,涉及人类的行为、动机和能力等方面。

15. 思维(Thinking):人类的思考和认知过程,包括逻辑推理、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等。

16. 真实(Reality):指客观存在的事物和事件,不受主体的观点和感知的影响。

17. 经验(Experience):个体通过感觉、观察和亲身经历得到的知识和认识。

18. 科学(Science):以理性和实证方法来研究自然界和人类行为的学科。

19. 理性(Reason):使用逻辑和推理进行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质。

哲学名词解释

哲学名词解释

1.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

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9.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畴。

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畴。

12.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13.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14.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哲学名词解释

哲学名词解释

哲学名词解释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想、认识和存在等最基本问题的学科,它试图通过理性的思考和推理,探讨人类存在的意义、知识的来源与范围、价值观念以及道德规范等问题。

在哲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名词被用来描述和区分不同的概念和观点。

以下是对一些常见哲学名词的解释。

1. 存在:存在是指一切实在和真实的事物和现象,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

哲学关心存在的本质、意义和价值等问题。

2. 知识:知识是人类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的结果,它是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等方式获得的。

哲学研究知识的来源、限制和可靠性等问题。

3. 真理:真理是与事实相一致的思想或陈述。

哲学关注真理的本质、判定标准和相对性等问题。

4. 理性:理性是指人类思维和推理的能力,能够与感性直觉相区分。

哲学讨论理性的边界、理性思维的规则以及理性与感性的关系等问题。

5. 价值观: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的重视和评价,包括道德价值、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等。

哲学研究价值观的来源、本质和危机等问题。

6. 伦理学:伦理学是研究道德的学问,探讨道德行为的基础、原则和规范。

它关注人类行为的伦理学基础、道德决策和责任等问题。

7. 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研究存在本质和实体的学问,探讨现实世界的基本原理和结构。

它关注存在的本质、实体的特性和关系等问题。

8. 心灵哲学:心灵哲学是研究意识、自我和心灵等问题的学问,探讨人类思维和意识的本质和起源。

它关注心灵与身体的关系、自由意志和自我意识等问题。

9. 知识论:知识论是研究知识的来源和性质的学问,探讨知识的范围和可靠性。

它关注知识的认识过程、知识的基础和真理的判定等问题。

10. 社会哲学:社会哲学是研究社会和人类关系的学问,探讨社会组织和社会价值观念等问题。

它关注社会正义、权力和个人自由等问题。

以上是对一些常见哲学名词的概念解释。

这些名词涵盖了哲学研究的基本领域和关注点,通过深入研究这些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存在和思维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83个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83个名词解释

阳光家教网全国最大家教平台马克思主义哲学83个重要名词解释1.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

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9.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找家教上阳光家教网阳光家教网全国最大家教平台12.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13.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

最常用的哲学名词解释

最常用的哲学名词解释

最常用的哲学名词解释哲学是一门深奥而广泛的学科,它探索和解释了许多复杂而抽象的概念。

在哲学中,有一些常用的名词,它们在不同的哲学分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解释一些最常用的哲学名词,探索它们的含义和重要性。

一、存在主义存在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潮,强调个体和个体的存在。

存在主义认为,人类的存在是有意义和自由的,每个人都必须承担自己的责任,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存在主义强调人类存在的困境和挑战,试图为人类生活给予意义。

二、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一种追求经验和实证的哲学观点。

实证主义认为,唯有通过观察和实验证明的事实才是可靠和有效的。

实证主义主张科学方法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而不承认超越经验的领域。

三、辩证法辩证法是一种思考和分析的方法,它强调对矛盾和冲突的理解和处理。

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以矛盾和对立为基础的,相互作用和冲突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动力。

辩证法是一种综合和对立统一的思维方式。

四、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探索存在,本质和实体的哲学分支,超越感官经验和科学方法。

形而上学试图回答关于现实本质和存在的问题。

虽然形而上学的范围广泛且抽象,但它仍然在哲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五、伦理学伦理学是研究道德和行为的哲学分支。

伦理学探索了对错和价值观的问题,以及人类应如何行动的问题。

伦理学强调道德和伦理原则的制定和遵守,以及个体和社会之间的道德责任。

六、认识论认识论是研究知识,信仰和认知的哲学分支。

认识论探索人类如何获得知识,以及知识的性质和范围。

认识论提出了对知识的怀疑和批判,同时也探讨了关于现实和真实性的问题。

七、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是一种伦理观点,认为最大限度地实现幸福和最小化痛苦是道德行为的标准。

功利主义强调行动结果的后果,而不是行为的动机或道德准则。

根据功利主义,行为的好坏取决于其对人类幸福的贡献程度。

八、存在论存在论是研究存在和实在性的哲学分支。

存在论探讨现实的本质和存在的不同层面。

存在论探索意义,自由和人类存在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词解释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与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有阶级性与意识形态性。

世界观:世界观,又称宇宙观,是人们对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看法。

方法论: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方法的学说和理论。

人生观:人生观是世界观和历史观的现实表现。

本体论:即哲学中关于存在问题研究的理论。

唯物主义:唯物主义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源,主张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坚持物质决定精神。

唯心主义:唯心主义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源,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坚持精神决定物质。

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根本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认为感觉、自我意识是真实存在的,是世界的本原。

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精神"先于物质世界独立存在,物质世界是其产物与表现。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历史唯心主义:历史唯心主义都主张社会意识第一性、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一元论:物质第一性,物质决定精神或精神第一性,精神决定物质。

二元论:哲学史上所谓的二元论,主张世界有精神与物质两个平行的本原,摇摆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最终倒向唯心主义。

认识论:即研究人类认识的本质、来源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

可知论/不可知论:根据对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世界是否可知的不同回答,划分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生产方式、人口与地理环境。

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

更广泛的社会意识还包括科学与社会心理等。

人本主义:人本主义又称为人文主义,其含义有四:一是指14世纪下半期发源于意大利并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的哲学与文学运动,构成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个要素;二是指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三是指以人的本质、价值、地位等为重心的哲学思潮,存在主义、生命哲学和哲学人类学等是人本主义思潮的代表; 四是指以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为代表的非理性主义与位移主义,宣扬悲观主义、虚无主义与超人哲学。

最常用的中国哲学名词解释

最常用的中国哲学名词解释

最常用的中国哲学名词解释中国的哲学传统悠久而丰富,涵盖了众多重要的概念和名词。

这些名词具有独特的内涵和价值观,探索了人类存在和宇宙间关系的深刻意义。

在本文中,将解释一些最常用的中国哲学名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古老智慧的精髓。

一、道(dào)在中国哲学中,道是指宇宙和人类存在的根本规律和表达。

道起源于老子的《道德经》,强调自然、无为而治和无名无形的原则。

道是一种无法用言语完全描述的存在,它超越了世俗的界限,包容万物的和谐发展。

道的理解和追求成为古代哲学家和智慧人士的目标,通过随顺道的原则,人们可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社会的和谐。

二、伦理(lúnlǐ)伦理是一个涉及道德和价值观的名词,在中国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伦理强调个体与社会关系的道德规范和原则。

孔子提出的“仁爱”被视为伦理的核心观念,认为个体应该为社会和谐和他人的福祉而努力。

除了仁爱,伦理也涉及其他诸如义、礼、智、信等各种美德,通过遵循伦理规范,人们可以塑造良好的品格,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三、心(xīn)心在中国哲学中是一个重要的名词,涵盖了思想、情感和意识的内核。

心与身体和灵魂密切相关,被认为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所在。

心具有独特的能力,可以影响个体的行为和价值观。

人们通过修炼心性以提升自己的品德和智慧,例如通过冥想和修行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洞察力。

心也是中国文化中艺术、诗歌和音乐等领域的重要灵感来源。

四、命运(mìngyùn)命运是指人类和世界的命运和运行方式。

在中国哲学中,命运是不可避免的而又具有神秘色彩的概念。

命运被看作是由命中注定的因素所决定,包括个体的出生、环境和社会背景。

尽管如此,中国哲学家也强调个体的努力和选择对命运的影响。

通过修炼和追求道德行为,个体可以在命运中找到意义和塑造自己的人生。

五、天人合一(tiānrénhéyī)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中的核心思想之一,强调人类和宇宙的和谐统一。

哲学名词

哲学名词

3、【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天人合一不等于天人等同。中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反对把天与人相互割裂、相互对立,具有合理的因素。
4、【无为】道家哲学思想。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就“道”听任自然而言,是“无为”,而就其生长万物言,又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人的行为也应该效法天道,顺应自然,不要任意妄为。执政者更应该以“无为”治国,才能“无败”、“无失”,达到“无不为”。老子“无为”论所含的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消极因素,后来被庄子所发展,而其要求人们不要任意妄为的思想,则为《淮南子》发展成“因物之所为”、“循理而举事”,从而有所作为的思想。
9、【经世致用】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思潮。指学问必须能治国安民,有益于国计民生,取得实际的功效。又称经世致用之学,与空疏无用之学相对。最初导源于南宋的浙东事功学派。到明清之际,经世致用成为一股学术思潮。
10、【中体西用】中国近代中西文化之争中洋务派的主张。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意为以中国传统文化即纲常名教为立国之根本,以西方科学技术和具体文化措施为强国之作用。这一观点表明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和文化带来极大的冲击,要使中国富强必须向西方学习。但它主张维护传统社会的根本制度和纲常名教,希企用西方的“富强之术”使封建社会恢复生机。成为洋务运动、反对维新变法的思想纲领。在晚清有较大的社会影响。
16、【致良知】明王守仁提出的认识论和伦理学思想。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心为万物之本,故良知亦为万物之本。王守仁良知实际上是对封建伦理道德纲常的概括。
17、【三表】墨子提出的检验言论与认识是非的标准。表,指法、仪;三表即三条标准。墨子认为,人们的言论与认识是非必须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来衡量,即:“有事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以历史经验判断言论事非;以广大民众的直接感性经验为是非依据;以言论和认识的实际效果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带有浓厚的经验论色彩,并以之论证天志和鬼神的存在。

哲学的名词解释

哲学的名词解释

哲学的名词解释哲学,作为一门学科,涉及对人类存在的意义、真理、价值以及认识的探究和思考。

它不仅仅是一种学科,更是一种思考的方式和一种生活态度。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解释一些与哲学相关的基本名词,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哲学的核心概念。

一、认识论认识论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人类的认识过程和能力。

它探讨了我们如何认识、获取知识以及如何理解和解释世界。

认识论强调了思维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涉及到感知、思维、观念、直觉等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

通过认识论的研究,哲学家试图理解人类的认知极限以及思维的本质。

二、伦理学伦理学是哲学的另一个重要分支,探讨道德行为和价值观。

它研究人类的道德行为和价值选择,并提供了一套基本的道德规范和原则,以帮助我们在面对伦理问题时作出决策。

伦理学与个人、社会以及全球道德问题密切相关,例如权利与义务、公平与正义、善与恶等。

通过伦理学,我们可以探索人类行为背后的道德原则和社会价值观。

三、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哲学的基础领域之一,研究现实世界的本质和存在问题。

它关注实体、属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试图回答关于存在、真实和实在的问题。

形而上学涉及到时间、空间、因果关系、个体和整体等概念,探讨宇宙的本质和最基本的事物。

它的研究范围涵盖了自然界和人类经验的各个领域,从而帮助我们理解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四、存在主义存在主义是一种哲学流派,强调人类个体的自由、责任和存在的意义。

它探讨人类在存在中的自主性和独特性,认为个体的自由意志和选择对于塑造人生有着重要的作用。

存在主义强调每个人的个体体验和选择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应该积极地面对生活的困境和痛苦,并为自己的人生赋予意义。

五、逻辑学逻辑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推理和思维方式的规则。

它关注命题、论证、演绎和归纳等逻辑原则,以及思维的剖析和评估方式。

逻辑学处理的对象是如何确立有效的推理和论证,而不是关注真实和假设的内容。

通过逻辑学的学习和应用,我们可以提高思维的清晰度和合理性,以更好地理解和评估我们所接触到的知识和观点。

哲学的名词解释

哲学的名词解释

哲学的名词解释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它以世界观为自己的哲学基础,用以考察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核心,它是联结唯物论和辩证法两大基本观点的中介环节。

唯物论:是关于物质及其运动、静止的观点,包括三种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的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

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是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是可知性与不可知性的统一,是多样性与统一性的统一,是运动与静止的统一,是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是原因与结果的统一。

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性的过程。

(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活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2)实践活动的主体是人,客体是客观事物或外界对象。

(强调了主观能动性)(3)实践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是生产实践,二是科学实验。

(把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有机地结合起来)(4)实践的根本目的是改造客观世界。

(目的性是人的特性) (5)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实践标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显著特征。

)(6)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无产阶级的实践观点和唯物主义历史观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又称为唯物辩证法。

(1)一方面,这是由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和它的物质利益决定的;另一方面,这也正是唯物主义的本质所在。

(2)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科学地阐明了实践在哲学中的地位、作用和历史使命,是其他哲学的共同点。

(实践是哲学的基石)(3)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扬弃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基础,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有机地统一了起来,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这是最伟大的理论成果。

联系名词解释哲学

联系名词解释哲学

联系名词解释哲学哲学( philosophy),即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存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二是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何者为本原。

存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又称为认识论问题。

我国的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是一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

其任务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为人类谋福利。

哲学所以能够预见和指导人们的行动,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能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

一切哲学都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最普遍规律的学说,都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是人们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存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二是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何者为本原。

哲学是一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

其任务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为人类谋福利。

哲学所以能够预见和指导人们的行动,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能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

一切哲学都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最普遍规律的学说,都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它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特征。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哲学把无数相互隔离的个别事物的本质联系起来,构成一个统一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门科学,其内容主要包括唯物论和辩证法两个方面。

唯物论主要是运用范畴,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以及逻辑,进行分析研究,探索世界本质和规律的理论体系。

它的基本原理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客观规律性是意识的基础,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鲜明的特征之一。

它是在批判地继承古代朴素辩证法和近代形而上学辩证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它力求从现实出发,去观察和说明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善于通过同一到异一的思维过程,达到对事物本质的理解。

哲学名词解释

哲学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名词解释1.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

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9.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12.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13.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14.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哲学课里的名词解释大全

哲学课里的名词解释大全

哲学课里的名词解释大全哲学,作为一门深邃而又广泛的学科,涵盖了众多重要的概念和名词。

本文将为读者们介绍一些经典的哲学名词,以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哲学的基本概念。

一、存在主义存在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潮,主张人的存在具有绝对的重要性和自由意志。

它关注个体的存在与自由,强调人的主观体验和选择的自由性。

存在主义强调个体面对无意义世界时的责任和选择,以及人类对自己生活的塑造能力。

二、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一种对现实本质和存在原理的研究。

它关注存在的本源、实体的属性和关系,以及世界的基本结构。

形而上学的核心问题是存在的意义和实质,通过对世界的本质和原则的研究,试图回答存在的根本问题。

三、认识论认识论是研究人类认识能力和认识过程的哲学学科。

它涉及到人类认识的起源、范围、方法和限制等问题。

认识论通过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直觉和概念、经验和知识等进行研究,旨在了解人类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

四、伦理学伦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的哲学学科。

它探索道德原则、个体和社会的行为规范,以及人类生活的价值和目的。

伦理学关注个体的道德选择和行为对社会与自身的影响,旨在指导人们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

五、存在论存在论是研究存在的意义和实质的哲学学科。

它探讨现实的存在、实体的属性和关系,以及存在的根本特性。

存在论关注“为什么还有存在而不是不存在”,通过对存在与本质、存在与被体、存在与时间等问题的探讨,试图理解存在的结构和本质。

六、辩证法辩证法是一种理论和方法,用于理解和分析事物的矛盾和变化。

它关注事物的内在矛盾以及事物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辩证法通过对矛盾的认识和解决,促进事物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七、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心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精神或意识是真实的本质和基础。

它相信存在独立于物质世界之外的意识实体,强调精神或意识对于现实世界的创造和决定性作用。

形而上学唯心主义与物质主义形成对立,是哲学史上重要的分支之一。

哲学名词解释

哲学名词解释

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关于世界的本质、发展的根本规律、人的思维与存在的根本关系、人类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理论。

辩证法D即思辩与实证相统一的方法。

辩证法一词原意:为谈话、论战的技艺,指一种逻辑论证的形式。

辩证法是一种化解不同意见的辩论方法。

在两个或更多对一个主题持不同看法的人之间的对话,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有充分理由的对话建立起对事物真理的认知。

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即是唯物派,马克思主义认为唯物主义是哲学两大基本派别之一,它与唯心主义对立,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为第一性、精神为第二性,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哲学里关于本体论的一种基本观点。

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世界独立于意识之外,主观能动性区别于其它生命意识唯物论,哲学理论,肯定世界的基本组成为物质,物质形式与过程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持着只有事实上的物质才是存在的实体的这一种观点,并且被认为是物理主义的一种形式。

该理论的基础,所有的实体(和概念)都是物质的一种构成或者表达,并且,所有的现象(包括意识)都是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了意识,而意识则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生理反应,也就是有机物出于对物质的反应。

因此,物质是唯一事实上存在的实体。

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唯物主义属于一元本体论,其本身又不同于以二元论或多元论为基础的本体论,作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解释,它是唯心主义和心灵主义的一个对立面。

唯物主义有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区别,机械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由各个个体组成的, 如同各种机械零件组成一个大机器,不会变化;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永远处于运动与变化之中,它是互相影响,互相关联的。

机械唯物论的代表人物:费尔巴哈、赫拉克利特、培根等;辩证唯物论的代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D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它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坚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它是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的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基础上,创立并发展起来的。

哲学名词解释大全

哲学名词解释大全

哲学名词解释大全(西哲篇)一,基本类1、哲学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是“思想思想的思想”;胡适对哲学下的定义是:“哲学是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意义上着想,去找一个比较可普遍适用的意义。

”哲学用以澄清概念、设定判准、建构系统,研究普遍的、根本的问题。

包括存在、知识、价值、理智、心灵、语言等领域。

人生的目的,自由的意义,爱是什么,善与恶,美与丑,幸福是什么……。

一切以思维概念为主体的问题都属于哲学范畴。

2、形而上学指研究存在和事物本质的学问,又称“第一哲学”。

它是人类理性对于事物终极的原因的探索的一门学科。

形而上学的主要问题包括:根本上有什么存在?它是什么样的?形而上学家们试图阐明人们用以理解世界的基本概念,例如存在、客体及其性质、空间和时间、因果和可能性。

形而上学的主要分支学科之一是本体论,即对基本范畴及其相互关连的研究。

另一个分支是宇宙论,即对本源、基本结构、本性、宇宙动力学的研究。

3、逻辑逻辑来源于逻各斯概念,逻辑又称理则、论理、推理、推论。

也是一种以客观规律作为依据的方法论和认识论。

逻辑通常可分为三个部分:归纳推理、溯因推理和演绎推理。

4、教父哲学教父哲学大约发端于2世纪,终结于6世纪。

当时在基督教会中一批或多或少具有哲学修养的信徒,借用希腊哲学,尤其是新柏拉图主义和斯多亚学派的哲学,在理论上论证和捍卫基督教信仰,使基督教第一次有了相对统一和完整的教义,由于他们对教会的贡献,被教会尊为“教父”,即教会的父亲。

5、经院哲学经院哲学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

早期经院哲学仍然是奥古斯丁和新柏拉图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时期,中期是经院哲学的繁荣时期,亚里士多德逐渐成为哲学的最大权威,晚期是被看作异端的唯名论盛行的时期,经院哲学式的理性主义从此一蹶不振。

6、辩证法也译作辩证术,是一种主张多角度看问题的方法论。

用论证的方式化解不同意见。

它是在两个或更多对一个主题持不同看法的人之间的对话,目的是通过这种有充分理由的对话建立起对事物真理的认知。

什么叫哲学名词解释

什么叫哲学名词解释

什么叫哲学名词解释哲学名词解释--是对一些哲学术语或概念的解释和阐述。

下面是一些哲学名词及其解释:1. 本体论(Ontology):研究存在的本质、性质和结构的哲学学科。

本体论探索的问题包括存在的实体和它们的关系、存在的本质和属性,以及存在的性质和特征。

2. 形而上学(Metaphysics):探讨超越可观测现象,研究存在、现实、宇宙的起源和本质的哲学学科。

形而上学关注的问题包括实体的本质、存在的本源、宇宙的结构和目的。

3. 伦理学(Ethics):研究道德和行为的原则和准则的哲学学科。

伦理学考察个体和集体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道德判断和责任。

4. 知识论(Epistemology):探究知识和认识的本质、起源和范围的哲学学科。

知识论关注的问题包括知识的定义、知识的获取和知识的可靠性。

5. 形而上学唯心主义(Metaphysical Idealism):认为意识或思想是基本实体的哲学观点。

形而上学唯心主义指出,意识创造或决定了现实的本质。

6. 逻辑学(Logic):研究推理和推论规则的哲学学科。

逻辑学关注如何正确地从前提推出结论,以及如何评估和分析论证的有效性。

7. 实在论(Realism):认为存在独立于观察者的外在实体的哲学观点。

实在论指出,客观实在是独立于人类主体的思想和感知的。

8. 心灵哲学(Philosophy of Mind):研究意识、思维和心灵本质的哲学学科。

心灵哲学考察主观体验、心理过程和意识的起源和本性。

9. 科学哲学(Philosophy of Science):探索科学的方法、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哲学学科。

科学哲学关注科学理论的形成、验证和修订。

10. 唯物主义(Materialism):认为物质是基本实体的哲学观点。

唯物主义主张,物质和物质运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

这只是一小部分哲学名词的解释,哲学是一个庞大的学科,涵盖众多的概念和理论。

每个名词都有其独特的定义和解释,不同的哲学学派和思想家对这些名词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阐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83个重要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83个重要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83个重要名词解释1.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

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9.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12.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13.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14.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哲学名词知识整理

哲学名词知识整理

形而上学:最简单地说,就是对最基本的(或“第一”)原理的研究。

从传统上说,它研究的是终极实在或所谓的“存在”。

通俗地说,任何一种抽象的晦涩的思考都叫形而上学。

今天的大多数哲学家会把形而上学定义为对科学和人类生活的那些最一般概念的研究,例如实在、存在、自由、上帝、灵魂、行动、心灵。

本体论:对存在的研究:“什么是最真实的?”“一个事物存在意味着什么?”本体论的:与存在的观念相关。

实在:实际存在的东西,与仅仅看上去存在的东西、也许曾经存在的东西或不复存在的东西相对。

这是一句形而上学的赞词,比如“最真实的东西是……”休谟的叉子:大卫·休谟的一种论证,即每个得到辩护的真陈述要么是一个“理性真理”,要么是一个“事实”。

普遍因果性原理:相信每一个事件都有它的原因。

在科学界,为了消灭奇迹和神的干涉(这在莱布尼茨那条与此类似但却更加广泛的充足理由律中是允许的)的可能性,“事件的充分的自然原因”通常会作为普遍因果性原理的补充。

帕斯卡的赌注:这是17世纪的法国哲学家帕斯卡提出的一个建议。

该论证说,信仰上帝要三思而后行,因为如果他存在而你又信仰他,那么你将永远得到回报;然而如果他存在,你又不信仰他,那么你将永远受到惩罚。

本质自我:使一个人成其为那个人的特征。

功利主义:一种道德哲学,主张我们的行动应该为了使最大多数人得到最大幸福。

乌托邦:对理想社会的憧憬,通常对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理想社会未予太多指引。

自由:人的决定和行动是一个人自己的责任,它可以受到适当的赞扬和责备。

对“自由”最极端的解释就是缺乏任何原因或决定。

于是一个人非决定论者会说,如果一个事件没有原因,那么它就是自由的;一些哲学家会说,如果一个人的行动仅由他自己来决定,而与其他任何东西(包括一个人的性格)无关,那么这种行动就是自由的。

然而,有些决定论者(“弱”决定论者)会说,只有当一个行动“与某人的性格相符”,并且建立在一个人的愿望和个性之上时,它才是自由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哲学: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认识、改造世界的方法论为研究内容的科学。

2、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

意识存在于我们的头脑里,人们只能用语言表达它,用文字记录它,不能用它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虽然只靠单纯的意识不会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但是意识却有一种本领。

那就是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在不停在告诉人们,应当做什么,以及怎样去做,在实践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这种力量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

3、客观规律性: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有偶然的转瞬即逝的方面,也有其必然的稳定的方面。

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任何规律都是事物的内在的根据和本质联系。

例如: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物体之间的本质联系,元素周期律揭示了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系数之间的本质联系,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规律揭示了物质生产方式的内容及其本质联系。

4、生产要素,指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时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是维系国民经济运行及市场主体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

生产要素,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

现代西方经济学认为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企业家才能四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技术、信息也作为相对独立的要素投入生产。

这些生产要素进行市场交换,形成各种各样的生产要素价格及其体系。

5、形而上学是哲学术语,哲学史上指哲学中探究宇宙根本原理的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述同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或方法论。

它用孤立、静止、片面(注意理解“片面”涵义,最直白的说法即你所见为片面的,不完全)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

也叫玄学。

6、主观,是人的一种意识、精神,与“客观”相对,所谓“主观”,就是观察者为“主”,参与到被观察事物当中。

此时,被观察事物的性质和规律随观察者的意愿不同而不同。

7、客观:哲学术语,指的是人们看事物的一种态度,不以特定人的角度去看待事物,也就是事物本身的属性,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

另外,客观也指事物的本来存在状态。

指事物的一种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存在。

它与主观正好相对。

8、唯心主义即唯心论,又译作理念论,是哲学中与思想、心灵、语言及事物等彼此之间关系的讨论及看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唯心主义是哲学两大基本派别之一,是与唯物主义对立的理论体系。

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

9、唯物主义是哲学里关于本体论的一种基本观点。

它与唯心主义相反,为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也就是说“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10、阶级社会:社会学概念,与“原始社会”有一定对应关系。

即人类社会由于剩余产品的出现,逐渐结束了共同生产、平均分配的原始社会形态,产生了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

在阶级社会中,存在一个经济上永久占支配地位的统治阶级,而且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阶级关系相对稳定,具有封闭性和非流动性。

被统治阶级永远无法向上流动。

他们要么诉诸于宗教,要么反抗统治阶级的支配。

一旦反抗发生就必然要触及乃至颠覆社会结构,因而具有革命性。

在阶级社会中,革命是唯一的流动途径。

11、具体科学,相对哲学而言,是指哲学以外的所有其它科学。

具体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具体科学与哲学是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哲学与具体科学都研究规律,都以概念、范畴、规律的逻辑体系来反映现实。

这是它们的共性。

具体科学与哲学的联系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哲学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各门具体科学,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哲学以不断丰富的各门具体科学提供的知识为前提。

另一方面,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又有差别,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差别之一。

哲学从总体上揭示人与世界的关系,研究世界的本质与规律,而各门具体科学从某一方面,某一领域来研究世界,把握某一特殊规律。

两者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差别之二。

哲学还是一种意识形态。

在阶级社会中,哲学与政治密切相关。

12、辩证法是关于对立统一、斗争和运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哲学学说,源出希腊语“dialego”,意为谈话、论战的技艺,指一种逻辑论证的形式。

13、具体劳动:人们在特定的具体形式下所进行的劳动,就是生产目的、操作方法、劳动对象、劳动手段互不相同的、创造各种使用价值的劳动。

具体劳动:是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形式的劳动。

各种商品的不同使用价值,是由不同的具体劳动生产出来的。

如木工做家具,纺织工人纺纱织布等(跟抽象劳动相对)。

具体劳动是根据劳动的目的、对象、操作方法、劳动资料和劳动结果等来区分的。

作为生产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是同人类社会一起存在的,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14、抽象劳动:撇开各种具体形式的一般的、无差别的劳动。

如人们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

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

抽象劳动是价值的源泉,但抽象劳动不等于价值,抽象劳动只有凝结到商品中才能形成价值。

15、价值形式:商品的价值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值不能自我表现,必须在两种商品的交换中通过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

16、量度:量度是对长度、尺寸或容量的估计或测定,通常以一标准或度量衡。

量度以数字单位的标准来表示(实数加上单位),如距离即以多少里或多少公里来表示。

17、相对:相对是一个抽象的词语,指一个物质或一个整体和另一个物质或另一个整体相互比较。

18、绝对:无条件的;不受任何限制的。

与“相对”相对,指没有任何条件限制,不受任何限制而言。

19、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亦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或矛盾规律。

它揭示出,自然界、社会和思想领域中的任何事物以及事物之间都包含着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对立统一规律的内涵体现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以及矛盾双方发展的不平衡性。

20、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是对立面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吸引、相互渗透的倾向。

同一性是指两种事物或多种事物能够共同存在,具有同样的性质。

21、辩证关系:辩证关系就是指事物之间、事物内部要素之间以及事物的两重性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从世界观角度看,辩证关系是客观事物存在的状态,从方法论角度看,辩证关系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普遍方法,把握辩证关系的关键在于用对立统一的方法看问题,客观、全面地揭示事物矛盾双方的相互关系。

22、方法论: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

概括地说,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23、认识论:认识论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

又称知识论。

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实在,强调认识是人对客观实在的反映,申明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则进一步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

24、唯物辩证法: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哲学方法;是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式之一;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经其他马克思主义者(比较突出的如恩格斯、列宁、托洛茨基、毛泽东等)发展而形成的一套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

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世界存在的两个总的基本特征,从总体上揭示了世界的辩证性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各个范畴,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这两个基本特征的内涵和外延;矛盾(即对立统一)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25、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肉体感官(眼、耳、鼻、舌、身)直接接触客观外界,引起许多感觉,在头脑中有了许多印象,对各种事物的表面有了初步认识,这就是感性认识。

26、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重要阶段,以事物的本质规律为认识对象,是对事物的内在联系的认识,具有抽象性、间接性、普遍性。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有:概念——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判断——在概念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各种关系进行区分、识别;推理——由一个已知的判断推出昂一个判断。

理性认识的这三种形式是认识的不断深化,具有递进性。

27、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

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

28、生产力:人类运用各类专业科学工程技术,制造和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产品,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和生活的能力。

29、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

它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又称社会生产关系、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关系概念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标志历史唯物主义形式的基本概念。

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第一次使用生产关系概念。

劳动者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产品生产创造过程中,形成的劳动互助、合作关系就是生产关系。

适用国家法律、政策、制度、劳动分配等关系解释。

是人类本质社会关系互助依存的总和。

生产工具标志生产力水平。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30经济结构:指国民经济的组成和构造,它有多重含义。

经济结构是一个由许多系统构成的多层次、多因素的复合体。

影响经济结构形成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是社会对最终产品的需求,而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结构的变化也有重要影响。

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是否合理,主要看它是否建立在合理的经济可能性之上。

结构合理就能充分发挥经济优势,有利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协调发展。

经济结构状况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

不同经济体制,不同经济发展趋向的国家和地区,经济结构状况差异甚大。

31、经济基础: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经济基础是同物质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