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青花瓷钴料之鉴别
明代官窑不同时期青花钴料的演变和特征分析
明代官窑不同时期青花钴料的演变和特征分析明代官窑是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瓷窑之一,其青花瓷器更是具有独特的魅力。
在不同的时期,明代官窑所使用的青花钴料也有着明显的演变和特征变化。
本文将对明代官窑不同时期青花钴料的演变和特征进行分析,以期能更好地了解明代官窑青花瓷器的制作特点和历史演变。
一、元代至永乐时期青花钴料的演变和特征在元代至永乐时期,明代官窑的青花钴料呈现出了鲜明的特色。
在元至元初期,官窑青花钴料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线条简洁、线描稳重、轮廓清晰、造型简洁优美。
在蓝色釉上常常有色调变换丰富、明暗相间的特征,青花的色泽明朗夺目,晶莹洁净,具有高度的艺术审美价值。
而在当时的官窑青花瓷器上,常以花卉、人物、山水为题材,线条流畅自然,富有生气,构图合理,精致细腻,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到了元代中后期至明代永乐时期,官窑青花钴料的特色逐渐趋于成熟和稳定。
在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器上,线条纹理更加丰富,色泽层次感更加清晰,青花的装饰纹样更加丰富和多变,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绘画风格,并且具有了更高的审美价值。
同时在这一时期的青花钴料中,还可以看到加入了一些红色或紫色的色彩,使得整体的色彩更加饱满,形成了更加复杂的色彩层次。
整个永乐时期的官窑青花钴料,呈现出了色泽浓郁,笔法熟练自然,惟妙惟肖的艺术特色,并且具有了较高的收藏价值。
在宣德至嘉靖时期,官窑青花钴料的特征更加丰富多变。
在这一时期的青花钴料中,除了沿袭了元代至永乐时期的传统风格外,还加入了更多新的元素和创新。
在这一时期的官窑青花瓷器上,线条更加工整、清晰,纹样更加多元化,不再局限于花卉、人物、山水等传统题材,而是加入了更多的天文、地理、神话传说等题材,使得整体的题材更加广泛化和丰富化。
同时在这一时期的官窑青花钴料上,还可以看到创新的装饰手法和技法,例如骨镂、浓淡劲深、轻重相济等手法的运用,使得整体的装饰效果更加出色,更加具有观赏性。
在宣德至嘉靖时期的官窑青花钴料中,还可以看到了红彩的大量使用。
明代官窑不同时期青花钴料的演变和特征分析
明代官窑不同时期青花钴料的演变和特征分析
明代官窑是中国古代官方窑场之一,主要生产陶瓷器物,其中以青花瓷最为著名。
明
代官窑青花钴料的演变和特征分析是探究明代官窑青花瓷特点与发展历程的重要内容,以
下将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初期(1403年-1424年)是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
此时的明代官窑青花钴料特点主要
包括:钴料颜色鲜艳,呈现出深蓝色;钴料绘制的纹饰丰富多样,有草虫纹、花卉纹、人
物故事纹等;纹饰轮廓线条粗劲有力,层次感较强;绘制的纹饰明快流畅,生动活泼;采
用的青花装饰较为简洁,重点突出,给人以高贵典雅的感觉。
中期(1424年-1620年)是明代官窑青花钴料的发展阶段。
此时的钴料特点主要表现为:钴料的颜色由初期的深蓝色逐渐变浅,呈现出浅蓝色或浅紫色;纹饰风格更加多样化,除了初期的纹饰外,还出现了山水纹、几何纹、动物纹等;纹饰线条更加细腻、精致,层
次感更强;绘制的纹饰渐趋于成熟,技巧更加纯熟,具有艺术性和装饰性。
后期(1620年-1644年)是明代官窑青花钴料的衰落期。
此时的钴料特点主要体现在:钴料的颜色逐渐变淡,呈现出淡蓝色或灰色;纹饰趋于简单化,以几何图案为主;钴料绘
制技法降低,纹饰线条变得稚嫩,层次感降低,呈现出略显粗糙的特点;总体上,后期的
青花钴料与初期和中期相比,质量有所下降。
明代官窑青花钴料在不同时期有着明显的演变和特征。
从初期的鲜艳多样到中期的细
腻精致再到后期的简化,明代官窑青花钴料呈现了逐渐成熟和衰落的过程。
这些特征不仅
展示了明代官窑青花钴料的变化与发展,也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经济环境和审美观念的变化,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明代官窑不同时期青花钴料的演变和特征分析
明代官窑不同时期青花钴料的演变和特征分析明代官窑是中国古代的名窑之一,以其工艺精湛、器型优美、釉色典雅、色调高贵而著称于世。
其中,青花器是明代官窑的重要代表,被誉为中国陶瓷的瑰宝之一。
青花钴料是青花器制作中的关键元素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明代官窑青花钴料的应用和演变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下面就来详细分析一下明代官窑不同时期青花钴料的演变和特征。
1、官窑早期青花钴料明代官窑早期青花钴料主要应用的是传统的“天青”,这是一种天然铜矾,通常用于制作低温陶瓷器物。
官窑早期采用的“天青”青花钴料呈现出浅蓝色或深蓝色,色调清新自然,清晰明亮,具有独特的风格特点。
在形态上,早期的官窑青花器型一般较为朴素简单,以钵、盘、瓶为主,通常以线条为主导,勾勒出结构简洁、比例协调的美感。
明代官窑中期开始采用“坛青”的钴料,这是一种来源于江西铜矿的含铜矿渣,色泽呈现蓝紫色,比早期的“天青”更为丰富鲜艳。
官窑中期青花钴料使用更为广泛,不仅应用在陶瓷器物上,还被用于书画作为颜料。
中期青花器的形制多样化,器型通常较完整,细节刻画更为精细,瓶身的彩绘与发色具有独特的银灰光泽。
明代官窑后期是青花钴料的发展高峰,其青花钴料的特点在于越釉色的使用。
越釉色是釉上画的一种绘画技法,也是后期官窑青花器制作中比较常用的技法之一。
它可以将青花钴料的光泽和发色透过釉面发挥到极致,使整个器物呈现出一种高雅的气质和高贵的品位。
后期官窑青花器的器形多样,品种丰富,其华美程度在整个历史时期中是极为鲜明的。
综上所述,明代官窑不同时期青花钴料的演变和特征,早期主要采用天青青花钴料,色调清新自然;中期开始采用坛青钴料,色泽丰富鲜艳;后期则被越釉色技法的运用,呈现出一种高雅的气质和高贵的品位。
这些钴料的应用和演变不仅代表了当时的工艺水平和陶瓷艺术的发展方向,也对明代官窑青花器的景品和收藏价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代官窑不同时期青花钴料的演变和特征分析
明代官窑不同时期青花钴料的演变和特征分析1 朦胧幽暗的洪武青花——以元代遗留的钴料为主洪武时期由于朝纲不稳,百废待兴,御窑厂未开始大规模烧造。
学界目前普遍认为御窑厂创烧于洪武二年(1369)。
此时期的青花瓷不见至正型青花浓艳的呈色,普遍发色灰暗,晕散严重,有深入胎骨的铁锈斑,当是进口的高铁低锰型青料。
根据景德镇考古所对出土的洪武地层青花瓷器检测结果来看,这一时期的青花料与元代部分质量上乘的民窑所使用的青花料的钴铁元素总量和百分比接近。
此外,洪武时期烧窑温度和气氛以及透明釉的配制技术尚未成熟,所以彩瓷发色欠佳,包括这一时期的釉里红瓷器,都有一种模糊朦胧的感觉。
元代是否有独立的御窑厂尚未得到证实,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元代的浮梁瓷局并非专职烧造瓷器的机构。
《元史》记载:“浮梁磁局,秩正九品。
至元十五年立。
掌烧造磁器,并漆造马尾棕藤笠帽等事。
大使、副使各一员。
”由此可见,元代浮梁磁局是工艺品交易管理机构或税收机关,而当时的御土窑更像是元廷的官窑机构。
元代孔齐《至正直记》书中“饶州御土”记载:“饶州御土,其色白如粉垩,每岁差官监造器皿以贡,谓之御土窑,烧罷即封土不敢和也。
或有贡余土作盘、盂、碗、碟、壶注、杯、盏之类,白而莹色可爱,底色未着釉药处,犹如白粉,甚雅薄,难爱护,世亦难得佳者。
”元代御土窑使用的青花料分为上等、中等和下等三个级别,结合以上洪武时期瓷器的资料和数据,可知御窑厂创立之初的青花料大概率使用的是元代景德镇剩余的中等和下等进口钴料。
2 沧桑斑驳的永、宣青花——进口的苏麻离青占主导永乐皇帝在位期间,明代国力昌盛,经济繁荣,这一时期青花瓷器上的龙纹最为凶猛,气势如虹,身形矫健,皆为盛世之征,景德镇御窑厂在这一时期更是开创了惊世骇俗的新篇章。
郑和下西洋从中东地区带来了质量上乘的进口钴料——苏麻离青,由此产生了永、宣时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青花风格:晕散洒脱、沧桑斑驳、雄健豪放。
1958年中国科学院陶瓷研究所对宣德青花进行化学分析,主要发色成分含量:MnO为0.25%,CoO为24%,Fe2O3为2.17%。
各代青花釉料的鉴别
各代青花釉料的鉴别
青花瓷是中国传统的明清官窑瓷器,常见青花釉料包括草木灰釉、天青釉、硷蓝釉等。
不同代青花釉料的鉴别方法如下:
1. 草木灰釉:明代早期使用较多,以纯度高、色泽淡为特点,呈现出浅灰色或极淡蓝色,光泽较弱。
可通过显微镜观察釉层中细微的云雾状晶体来鉴别。
2. 天青釉:明代中期使用较多,色泽深邃、平整光滑,呈现出淡青色或蓝灰色,光泽强烈,形成独特的“裂光纹”。
可通过釉层明显的“蛤蟆皮”纹理及“兔头”纹样来鉴别。
3. 硷蓝釉:明末清初使用较多,色泽深沉浓郁,呈现出深蓝色或海蓝色,光泽较强。
可通过釉层上的细微气泡与斑点来鉴别。
4. 景德镇青花釉:清代晚期至今,以硷蓝釉为主要材料,色泽浓郁饱满、光泽强烈,且龙鳞、花鸟纹等刻画技法日臻成熟。
可通过质地洁白、斑点均匀、釉层均匀而润泽来鉴别。
总之,鉴别青花瓷釉料主要是从其釉色、釉质及形成纹理等方面入手,需要结合经验和专业知识进行分辨。
明代官窑不同时期青花钴料的演变和特征分析
明代官窑不同时期青花钴料的演变和特征分析明代官窑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盛行的瓷器烧造窑口之一,其所产生的瓷器被誉为瓷器中的顶级精品。
青花瓷是官窑瓷器中最为著名和具有代表性的一类,因其低调奢华的装饰风格和独特的钴料配方而备受青睐。
本文将从明代官窑青花钴料的演变和特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能够更好地了解明代官窑青花瓷器的制作工艺和特点。
明代官窑青花钴料的演变可以分为早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
早期明代官窑青花钴料的颜色较浅,呈现出一种深蓝釉色,通常称为“钴料青花”。
这种钴料青花的钴石主要来源于江西龙虎山,其成分中富含铁元素,因此烧制出的瓷器呈现出一种深沉而低调的蓝色。
到了明代官窑青花的中期,随着福建莆田龙山窑的兴起,明代官窑开始采用了莆田产地的龙泉青瓷原料,即所谓的“龙泉青花”。
这种龙泉青花钴料具有玻璃质的深蓝釉色,呈现出一种更加明亮和透明的效果。
到了明代官窑青花的后期,由于江西再次成为青花钴料的主要产地,官窑采用的钴石又回到了江西所产的高岭土钴料。
这种高岭土钴料因含铁量较低,使得青花瓷器呈现出一种较为纯净和明亮的蓝色。
明代官窑青花钴料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明代官窑青花的钴料运用非常讲究,注重对钴石的选择和配比。
早期的钴料通常含有较高的铁元素,钴蓝色呈现较深沉的效果。
而到了中后期,官窑逐渐采用了含铁量较低的钴料,使得青花瓷器呈现出一种高雅而纯净的蓝色。
明代官窑青花的钴料运用数量适度,不浮盖登峰。
早期的钴料运用较少,局部点缀在瓷器表面,增强了青花纹饰的神秘感和稀有感。
而到了中晚期,钴料运用逐渐增加,瓷器表面呈现出更多的蓝色装饰,增强了青花纹饰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明代官窑青花的钴料运用技法非常讲究,具有细腻而自然的效果。
明代官窑青花瓷器的钴色通常呈现出一种渐变的效果,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变浅,流露出一种凝固和渗透的效果。
钴料在瓷器上的绘制也非常注重细节,能够表现出细而坚韧的线条和温润的笔触。
明代官窑青花钴料在演变过程中呈现出了从深蓝到明亮的变化趋势,早期的钴料呈现出一种深沉而低调的效果,而中后期的钴料则呈现出一种高雅而纯净的效果。
明代官窑不同时期青花钴料的演变和特征分析
明代官窑不同时期青花钴料的演变和特征分析【摘要】明代官窑青花钴料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演变特征。
元代官窑青花钴料传承了前代技艺,并进行了一定的创新。
明代官窑青花钴料在初期呈现出独特的发展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达到成熟时期,但在晚期则出现衰落。
本文通过对各个时期青花钴料的特征分析,探讨其演变原因,总结整体特征,并探讨其历史意义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明代官窑青花钴料的发展历程,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明代官窑、青花钴料、演变、特征分析、历史背景、传承、创新、初期发展、成熟时期、晚期衰落、演变原因、整体特征、历史意义、未来研究、展望1. 引言1.1 明代官窑的历史背景明代官窑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窑厂之一,位于当时的景德镇。
明代官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开始大规模生产陶瓷器。
随着时间的推移,官窑逐渐发展成为明代时期最重要的窑厂之一,特别是在青花钴料的生产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
明代官窑青花钴料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器物的色彩丰富鲜明、线条流畅自然、笔墨写意传神等方面,成为了当时瓷器行业的代表之一。
明代官窑在钴料的使用和施釉工艺上也有很大的突破和创新,为后世的陶瓷工艺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当时,明代官窑的产品除了满足日常生活需求外,还出口到诸多国家,为明代中国的陶瓷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2 青花钴料的概念青花钴料是指在陶瓷制作过程中使用的一种特殊装饰颜料,具有青瓷的特征。
青花钴料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钴,通过在瓷器表面涂刷、绘画或浸染等方式施加,经过高温烧制后形成美丽的蓝色图案。
青花钴料在明代官窑陶瓷制作中起到了重要的装饰作用,其深受人们喜爱的独特艺术风格使之成为官窑瓷器的代表之一。
青花钴料在明代官窑中的应用,不仅展现了瓷器制作技艺的高超水平,更体现了当时社会对艺术的追求和对美的理念。
青花钴料的运用丰富了瓷器的造型,增强了其观赏性和收藏价值。
青花钴料的特殊性也赋予了明代官窑瓷器独特的韵味和文化内涵。
明代官窑不同时期青花钴料的演变和特征分析
明代官窑不同时期青花钴料的演变和特征分析
明代官窑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中的重要一环,其青花世界闻名于世。
青花是指在白瓷器皿的表面上用钴料绘制的蓝色花纹,是明代官窑的主要装饰技法之一。
然而,明代官窑的青花钴料在不同时期却呈现出不同的演变和特征,下面将就此进行分析。
明代初期的青花钴料,通常为青铜矾矿烧制的钴料,色调偏淡,呈灰蓝或暗蓝色,称为“灰青”。
青花纹饰通常简约优美,笔画流畅,风格古朴素雅,代表作品有永乐年间的“寿桃纹盘”。
明代中期的青花钴料,钴矿烧制工艺开始普及,钴料色泽加深,呈纯蓝色调,称为“玄青”,青花纹饰细腻精华,笔法细腻,色泽浓郁,代表作品有宣德年间的“八仙过海图瓷器”。
总体而言,明代官窑青花钴料的演变和特征体现了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同时,明代官窑的青花瓷器不仅在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更体现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具特色的审美观念。
明代官窑不同时期青花钴料的演变和特征分析
明代官窑不同时期青花钴料的演变和特征分析【摘要】明代官窑作为中国瓷器史上的瑰宝,其青花钴料在不同时期的演变和特征一直备受研究者关注。
本文通过对明代官窑青花钴料的早期特征分析、中期演变与特征、晚期演变与特征、特殊特征以及在瓷器制作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总结出明代官窑青花钴料在不同时期的演变与特征。
研究发现,明代官窑青花钴料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反映出当时社会文化和工艺水平的发展变化。
这对于了解明代青花瓷的制作工艺和商业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未来关于明代官窑青花钴料的研究方向提供了启示。
展望未来,我们可以通过更多的样本和技术手段来进一步探究明代官窑青花钴料的特性和历史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明代官窑、青花、钴料、特征分析、演变、瓷器制作、研究意义、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明代官窑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官窑之一,其青花钴料作品以色彩深邃浓郁、线条细腻流畅、造型优美著称于世。
明代官窑青花钴料的演变和特征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通过对明代官窑青花钴料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和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官窑青花钴料的制作工艺和艺术特色,进一步探讨其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明代官窑青花钴料的早期特征分析是研究的基础,可以发现其最初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明代官窑青花钴料的中期演变和晚期演变呈现出差异化的特征,这反映出时代背景和制作工艺的变化。
明代官窑青花钴料还具有一些特殊的特征,如图案设计的独特性和纹饰的精湛技艺等,这些特征为我们理解官窑青花钴料的独特魅力提供了重要线索。
通过探讨明代官窑青花钴料在瓷器制作中的应用,可以揭示官窑青花钴料在中国瓷器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对明代官窑青花钴料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对中国古代陶瓷文化的深入了解,也可以为今后的瓷器鉴赏和收藏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1.2 研究目的明代官窑不同时期青花钴料的演变和特征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明代官窑不同时期青花钴料的演变和特征分析
明代官窑不同时期青花钴料的演变和特征分析明代官窑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瓷器窑口之一,官窑青花钴料的演变与特征反映了明代官窑工艺和时代特色的变化。
下面将对明代官窑不同时期青花钴料的演变和特征进行分析。
明代官窑青花钴料的演变可以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
早期明代官窑的青花钴料以海螺青釉为主,颜色较浅,呈现宝蓝色或浅蓝色。
这一阶段的青花钴料由于在釉下掺入了铁质的颗粒,釉面晶莹剔透,钴料色彩鲜明。
早期青花钴料的特征是线条流畅、造型简洁,具有一定的装饰性。
中期明代官窑的青花钴料的发展主要表现在钴料的使用和烧制工艺的改进上。
在这个时期,明代官窑开始使用更多的钴料,以增加青花的浓度和饱和度。
钴料的颜色由宝蓝色逐渐转变为深蓝色,呈现出一种深邃而神秘的效果。
与此烧制工艺也得到了改进,青花钴料的色彩更加均匀,纹样更加丰富多样。
而且,在这个时期的青花钴料中有一种常见特征是“缸底墨斗”,即在器底或花纹内如同墨斗般的暗斑。
这种特征是在装饰烧制过程中出现的自然流溢和污染。
晚期明代官窑的青花钴料的演变主要表现在色调和纹样的变化上。
晚期的青花钴料颜色较为深沉,呈现出一种浓艳的效果。
纹样方面,晚期明代官窑主要采用的是仿工、枝蔓、谷纹等纹样,与前两个时期的简洁和装饰性不同,晚期的纹样更加细腻和复杂,展现出了当时工艺技术的成熟和发展。
明代官窑不同时期的青花钴料演变和特征的变化反映了时代背景和工艺技术的发展。
从早期的海螺青釉,到中期的钴料饱和度增加、纹样丰富,再到晚期的深沉色调和复杂纹样,它们都是明代官窑工匠们不断探索和创新的结果。
明代官窑的青花钴料无论在色彩还是纹饰方面,都展现出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成为中国瓷器艺术史上的重要篇章。
明代官窑不同时期青花钴料的演变和特征分析
明代官窑不同时期青花钴料的演变和特征分析明代官窑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瓷器窑场之一,其制作的瓷器以青花钴料装饰的瓷器尤为著名。
明代官窑的青花钴料经历了不同的时期演变,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明代官窑的青花钴料可以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时期。
早期的青花钴料在成分和技术上都相对简单,主要以钴为主要的颜料,通过罩在釉层下或在釉层上描绘纹饰。
这种青花钴料的颜色鲜艳、浓重,但在描绘细节和修饰方面相对简单。
早期的青花钴料纹饰一般是单一的图案和纹路,没有过多的背景装饰。
早期的青花钴料的特征是线条流畅,绘画风格简练。
而中期的青花钴料则成为了明代官窑青花瓷器的黄金时期,在成分和技术上有了更大的进步。
中期的青花钴料主要由含有钴的豆蔻石、尖晶石等矿石研磨而成,与早期的制作工艺相比,这种钴料成分更加纯净,色彩更加鲜明。
中期的青花钴料的纹饰更加复杂多样,增加了背景装饰的层次感,既有人物、花鸟等传统图案,也有山水、建筑等风景图案。
中期的青花钴料的描绘细节更加细腻,画工更加精湛,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
明代官窑不同时期青花钴料的演变和特征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在成分上,早期的青花钴料主要以钴为主要颜料,而中晚期的青花钴料则采用含有钴的豆蔻石、尖晶石等矿石制作;第二,在纹饰上,早期的青花钴料的纹饰简单,主要以单一图案为主,而中晚期的青花钴料的纹饰更加复杂多样,增加了背景装饰的层次感;在描绘细节上,早期的青花钴料相对粗糙,画工简练,而中晚期的青花钴料描绘细节更加细腻,画工更加精湛。
随着时间的推移,明代官窑的青花钴料在成分、纹饰和描绘细节上都有了不同的演变和特点,这些特点也反映了明代官窑瓷器制作技术的发展和提高。
明代官窑不同时期青花钴料的演变和特征分析
明代官窑不同时期青花钴料的演变和特征分析明代官窑是中国唐、宋时期以及元代以后的明、清两代在中国南方的景德镇地区所设立的官方瓷窑,制作的瓷器被誉为“天下第一瓷”。
其制作历程悠久,发展历程内所经历的各个时期也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风貌,而其中钴料的改良和演变也是早期制瓷过程中的重要变化之一。
一、钴料的演变青花瓷器中的钴料是一种含有氧化钴的蓝色颜料,是青花瓷器上绘制青花图案的主要颜料之一。
而明代官窑中的钴料则是经过多年的改良和演变而来的。
1.早期钴料早期的明代官窑钴料含有的钴元素比较少,对钴元素浓度的要求也相对较低。
此时制作的钴蓝色呈浅蓝色,色泽也比较淡,没有后来的明亮和鲜艳。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改良,明代官窑的钴料开始显现出明亮和鲜艳的颜色。
此时,钴元素浓度的要求逐渐提高,虽然还是相对较低的钴元素含量,但已经能够制作出相对亮丽的蓝色釉面了。
后期的明代官窑钴料相对于早期和中期的钴料来讲,除了锰元素的添加之外,包括锡、钨等元素的加入也越来越广泛。
此时,钴元素浓度大量提高,也使得钴蓝色的色泽明亮饱满,具备了较高的鲜艳度和润泽感。
二、钴料的特征分析明代官窑钴料在进行演变和改良的过程中,有着自己的一些特征和表现:1.风格钴料的风格也是明代官窑中重要的特征之一。
早期和中期的钴料色泽相对较淡,比较柔和,而后期钴料的色泽明亮饱满,色泽纯正,专门用于制作精美细致的青花器物。
2.工艺明代官窑中的钴料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工艺细致、烧制透彻,使得钴蓝色釉面的质感感觉沁人心脾,在搭配器物时具有出色的美学效果。
特别是后期钴料,发挥了钴元素的优势,使得工艺表现和质感更加精细。
3.范围另外,明代官窑钴料不仅在明代的青花瓷器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也在之后的清朝文物中有着广泛的使用。
可以说,明代官窑钴料在中国古代制瓷史中具有开创性的重要性。
总之,明代官窑钴料的演变和特征都体现出了其在古代制瓷史上的重要性和翘楚地位。
无论是从颜色、风格、工艺,还是从使用范围上来看,都对古瓷器的制作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明代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分各时期】
明代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明代早期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1·洪武(1368—1402年)(1)青花云气纹碗,青花福字纹碗。
此期民窑器质量很差,极粗,但有此写意瓷画的画笔简洁潇洒,如高士图,水莲纹,草书“福”、“寿”字等。
(2)青料。
全部为国产料,发色灰暗,少数呈褐色。
(3)纹饰。
碗外壁仅上部绘画,多见云气纹,笔法以一笔点划为多;碗内壁一般为口沿一周边饰,底心绘画,纹饰有兰草、牡丹、菊、莲、水草、蝶、螺、熊、鱼、松竹梅石、山水、高土、花托“福”字、草书福、寿字等。
(4)胎釉。
胎色米灰,个别米黄色,粗糙,瓷化程度不强,常有未烧透的孔隙,为窑温掌抽不好所致。
釉有很浓的影青味,有卵白釉、青白釉、灰青釉、地釉有白、发青,这是造成青花发色灰暗的原因之一。
釉厚浑浊,出现开片,釉面松散。
(5)造型及制作工艺。
多见墩式碗与折腰盘。
圈足平切,底心有乳点,有粘沙现象,多见跳刀痕,旋坯痕,制作粗糙。
有的碗带涩圈,发现有涩圈上有黑字的情况,钴料若不罩釉,烧成后即成黑色。
由涩圈可看出当时有一种碗摞碗的叠烧工艺。
见有花瓣形款,太极图款。
2·永乐、宣德(1403—1435年)(1)典型器为青花寿字纹碗,南京博物院藏群仙献寿纹大罐。
(2)青料、纹饰。
均用国产料,发色较灰暗,也有小铁锈斑,但不及官窑的大、深。
纹饰布局同官窑。
绘画多实笔。
纹样中不见官窑的龙纹与藏文,除官窑中常见的各式折枝、缠枝花卉外,常见各种高士图,绘于碗心,几笔勾出人物形象,非常简炼,画面中常配有大片云,日本称为“云堂手”。
犀牛望月纹一周常绘杂宝中相辅。
月映梅纹的梅花,为空心梅。
绘于碗外壁的云气纹,永乐碗中亦常见,但不象洪武时仅绘上半部分,而是外壁满绘。
常用楷书“福”、“寿”字,乳虎吹喇叭亦常见。
梵文开始启用,永乐时多在圆器内心作主题纹饰。
而宣德时多用于边饰纹样。
(3)胎釉、造型及工艺。
胎质粗,见气孔,色灰白。
釉发青,肥润。
碗不撇口,墩式。
圈足根为两面斜削、平切。
鉴定明代青花的苏麻离青,再也不要看错了
鉴定明代青花的苏麻离青,再也不要看错了永宣时期所使用的是进口“苏麻离青”料;中期的成化、弘治、正德所使用的为国产平等青料,又称坡塘青;晚明的嘉靖、隆庆、万历所使用的为进口回青料配以石子青。
明永乐青花缠枝花果纹大碗“苏麻离青”最早被人们认识,是王世懋所著成书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的《窥天外乘》。
书中写到:“宋时窑器以汝州为第一,而京师自置官窑次之。
我朝则专设于浮梁县之景德镇。
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
其时以鬃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
至成化间,所烧尚五色炫烂,然而回青未有也。
回青者,出外国。
正德间,大珰镇云南得之……”清代,朱琰的《陶说》(1774年成书)、唐衡铨的《文房肆考》(1778年成书)、兰浦《景德镇陶录》(1815年成书),这些书中则均将“苏麻离青”误写为“苏泥勃青”。
据兰浦的记载,这种误传可能开始于明朝闽人温处叔的《陶纪》。
元青花留白双凤花卉纹花口大盘明永乐青花荔枝纹扁壶明宣德青花花卉盖罐元代及明永乐、宣德时期青花瓷器的特点是:青料发色浓艳、蓝中带黑;纹饰中常伴有深入胎体的黑褐色大小不同且不均匀的斑点,用手抚摸有高低不平感觉,俗称“咬胎”的现象;釉色普遍发青色、青灰色,釉质肥润而多不清澈,釉面伴有鬃眼。
到了明中晚期时,青花瓷器便不存在以上特点,发生较大区别。
明嘉靖青花云龙纹“寿”字盖罐[明·正德] 青花阿拉伯文盒子,北京故宫苏麻离青,又称苏泥麻青、苏勃泥青、苏泥勃青等。
简称“苏料”。
有学者研究认为这一名称的由来是来自波斯语“苏来曼”的译音。
也有另一种说法是,苏泥麻青应为苏麻离青,是英文smalt的译音,意为蓝玻璃。
明永乐青花波涛龙纹爵杯、爵托盘通高8.1公分盘高3.4公分底径15.8公分苏麻离青属低锰高铁类钴料,青花呈色浓重青翠,色性安定,因为苏麻离青含铁高而含锰量低,在适当的火候烧造下呈现出蓝宝石般的鲜艳色泽,还会出现银黑色四氧化三铁结晶斑,即“铁锈斑痕”,俗称“锡光”。
你不得不知:明代青花瓷器鉴定要领
你不得不知:明代青花瓷器鉴定要领明代的瓷器从整个中国的陶瓷发展历程中来讲,是处于宋朝和清朝两个高峰期的中间,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位置,其瓷器的特点既有宋朝瓷器的高雅韵味,也有着清朝瓷器的艳丽色泽,特别是明代的青花瓷,更是达到了中国青花瓷空前的工艺水平。
而明朝各个年代的瓷器,也有着其各自的细微差别,认识一下明代各个时期瓷器的特点,对于收藏者来讲,也是相当重要的。
洪武要正确辨别与元瓷的不同、并注意不要和典型的永乐瓷相混淆、特点、一、元代除少数玉壶舂瓶为釉底外,其他器物底部无釉、洪武则除玉壶春瓶和执壶外、口径在20厘米左右的扁菊纹大碗也为釉底、其他器物则底部无釉、二、元代梅瓶的口均为上狭下宽的梯形口,明代梅瓶口部已改变为口沿外翻、决无梯形感、三、元代碗类有底足钭削的习惯、洪武时期除民间青花粗碗仍沿用外、其他较细的器物已改为平削足、四、元代青花龙纹绝少五爪、洪武官窑器几乎全为五爪、五、元代印花和青花二种装饰工艺同置于一器的方法、洪武仍继续使用、六、元代莲花叶子为标准的葫芦形,到了洪武已变形得不成葫芦形了、七、元代牡丹叶子画的肥厚规矩、洪武己变得稍为细瘦而随便了,八、元代的仰莲辨纹每辨都分开绘画、洪武朝除个别器物仍分亓画外、绝大多数莲辨之间借用边线、不再分开、并出现了双勾描绘边线而不填色的白描画法、九、器物颈部的蕉叶纹、元代每片蕉叶之中茎或单线色绘或双勾填色、洪武则蕉叶中茎以双细勾出后不填青花或釉里红、形成中茎有空白地.永乐某些特殊器型可视为始于或盛行于永乐朝、如瓢形扁壶、抱月瓶、大天球瓶、单面扁壶、双系盖罐、花浇、压子杯、尖底莲子碗等、二、盘、碗之类撤口器的口沿极薄、手抚之有锋利感而无浑圆惑、三、永乐年出现了及白的细沙底、抚摸有极细腻如糯米粉感觉、四、细瓷底足平削、底釉有的程波浪纹、五、白瓷器底聚釉处、程现水绿色特别明显、六、甜白器盘、碗的底部胎体稍厚、并不全部透亮、凡器底部全透者,实展属后来仿品、七、青花器釉面肥亮、釉色多数发青、青花有的出现晕散现象、青花有铁斑、涂绘部分有不同深浅的笔触感、八、瓷器上多见缠枝四季花和折枝瓜果为主题纹饰的装饰图案、九、永乐款戒式只有、永乐年制、四字篆书、字体结构紧凑、特别规矩而呆者要注意其年代、十、玉壶春瓶口外沿往往有稍厚的釉层、而呈淡青色的流淌斑块、十一、永乐瓷的气泡一般为大小不同、以30倍放大镜观察、凡气泡一律大小者、要特别注意其年代真伪、十二、永乐瓷与宣德瓷相比、但凡相同的器物、永乐薄、宣德年厚、永乐轻、宣德重、甜白瓷的底足聚釉处、永窑比宣窑更显水绿色、青花器的釉面永窑比宣窑更显肥厚惑。
明朝青花瓷器的辨别
明朝青花瓷器的辨别如果明朝青花瓷器的底胎不对,就一定是仿品。
例如:元朝时期的官窑瓷器,是以麻仓土为原料,因此显得相对粗糙。
而清朝康熙年间的瓷器不但相对较白,致密度较高,因此被称为“糯米胎”。
如果这个时代的明朝青花瓷器的底胎不符合这种特质,那多半就是假货了。
永乐、宣德(1403—1435)的青花瓷器泛起出了较高的工艺水平。
此期所用青料,以苏泥勃青为主,多见“铁锈斑痕”。
也有部分国产青料。
但即即是国产料,发色也相当好。
器型有盘、碗、壶、罐、杯等。
尤其是泛起了一些僧帽壶、绶带扁壶、花浇等非华文化的器型,反映了这一时期与外域、外族的文化交流。
纹饰多见种种缠枝或折枝花果、龙凤、海水、海怪、游鱼等。
胎质较以前细腻致密。
釉质肥润,多见橘皮纹。
两朝的器物相比,永乐的器型较轻薄、秀美,青花发色较浓艳、铁锈斑痕更重,纹饰较疏朗,描绘更细腻,底釉较白,器物多无款,仅见“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
宣德器器体较厚重,纹饰较细密,底釉略泛青,带款器较多,有四字或六字年款,并有“宣德款布全身”之说。
总的说来,宣德青花数目大、品种多、影响广,故有“青花首推宣德”之说。
早在2001年,一件“明永乐青花折枝花卉八方烛台”便在拍卖市场上以880万元的价拍出;等到2005年,该烛台二度泛起在北京翰海春拍中时,终以2035万元的高价,短短今年间,翻升超2倍。
同年,在伦敦佳士得拍卖场上,一件“元青花鬼谷下山图罐”拍出1568.8万英镑(约合1.6亿元)的天价,其品市场上价甚至也高达十几万元。
随后,在香港苏富比春拍中,一件“明宣德青花藏文高碗”以2306万元。
2010年,一件“清干隆青花缠枝莲纹花觚”在北京匡时五周年秋拍中,以6680万元落槌;2011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上,一件“明永乐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再次突破亿元大关,到达1.6866亿港元(约合1.3亿元);去年,一件“明成化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碗”又以1.41亿港元(约合1.1亿元)。
共勉大明宣德青花瓷器特征及鉴别要点
共勉大明宣德青花瓷器特征及鉴别要点大明宣德青花瓷器是中国历史上的瓷器名品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工艺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鉴赏大明宣德青花瓷器需要了解其特征及鉴别要点,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
首先,大明宣德青花瓷器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釉面细腻:大明宣德青花瓷器的釉面非常细腻,光洁而滑润,富有光泽。
2.色彩鲜艳:大明宣德青花瓷器的青花色彩鲜艳,蓝色浓艳而有层次感,与瓷器胎体相得益彰。
3.纹饰繁复:大明宣德青花瓷器的纹饰非常繁复,多以花鸟、山水、人物等为主题,纹饰精美而精细。
4.纹理清晰:大明宣德青花瓷器的纹理非常清晰,纹饰线条流畅而有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其次,鉴别大明宣德青花瓷器的要点如下:1.釉面:鉴别大明宣德青花瓷器的第一步是观察其釉面。
正宗的大明宣德青花瓷器釉面细腻而光洁,无釉面开裂、流泪、针眼等现象。
2.花纹:大明宣德青花瓷器的花纹细腻而清晰,线条流畅,没有模糊、断裂、晕花等现象。
同时,要注意观察花纹与胎体的贴合度,正宗的大明宣德青花瓷器花纹与胎体融为一体。
3.色彩:大明宣德青花瓷器的青花色彩应该是鲜艳自然,蓝色浓艳而有层次感,不应该呈现苍白、虚浮、缺乏层次感等现象。
4.物件形状:大明宣德青花瓷器的物件形状应该整体匀称,无瑕疵。
正宗的大明宣德青花瓷器制作工艺精湛,形体比例和谐。
5.底款鉴别:大明宣德青花瓷器一般会刻有宣德年款或用篆书体写的“大明宣德年制”字样,鉴别时可以结合瓷器的年代特征来判断是否为真品。
总的来说,鉴别大明宣德青花瓷器需要注意观察釉面、花纹、色彩、物件形状和底款等方面,综合判断。
同时,鉴别大明宣德青花瓷器还需要了解历史背景、瓷器特征等相关知识,通过多方面的考证和比较来确定其真伪。
明代官窑不同时期青花钴料的演变和特征分析
明代官窑不同时期青花钴料的演变和特征分析明代官窑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其青花钴料在不同的时期有着明显的演变和特征。
本文将深入分析明代官窑不同时期青花钴料的演变和特征。
明代官窑青花钴料的演变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早期(1368年-1450年)的青花钴料色泽呈浅青色,钴石呈色深蓝色,釉面光亮而透明。
而中期(1450年-1550年)的青花钴料色泽逐渐加深,钴砂呈色深蓝色,釉面质感较为细腻,增加了一定的厚重感。
到了晚期(1550年-1644年),青花钴料的色泽更加深沉,钴砂呈色深紫蓝色,钴料在高温下熔化更加均匀,釉面更加浓重。
明代官窑青花钴料的特征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早期的青花钴料图案简洁明快,线条流畅,装饰手法具有浓厚的装饰性。
中期的青花钴料图案更加复杂多样,装饰内容更加丰富,不再只局限于花鸟纹,包括人物纹、山水纹等。
晚期的青花钴料图案更加细腻,背景空白的比例增加,装饰技法更加多样化,有红花点缀的钴料亦逐渐出现。
明代官窑青花钴料的演变和特征还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早期的官窑,受到了南宋官窑的影响,青花钴料技法高超,清新自然。
到了中期,官窑成为了明代官窑的代表,青花钴料的制作更加成熟,成为明代陶瓷青花瓷器制作的主流。
晚期的官窑,受到了国内外陶瓷技术的影响,青花钴料图案更加精致,多样化,显示出了明代官窑在青花钴料的制作上的高超技艺和艺术品味。
明代官窑不同时期青花钴料的演变和特征,从颜色、质感、装饰手法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变化。
从早期的浅青色到晚期的深沉紫蓝色,从装饰简洁到复杂多样,明代官窑青花钴料的演变与时代背景和陶瓷艺术发展的趋势密切相关。
它们不仅展示了明代官窑在青花钴料制作上的高超技艺,也反映了明代陶瓷艺术的演变和发展。
青花瓷器上不同钴料的特征鉴定
青花瓷器上不同钴料的特征鉴定
青花瓷器上的蓝色是矿物钴料的成色,每个时期所使用的钴料不同。
苏麻离青(进口料):低锰高铁类钴料,青花呈色浓重青翠,色性稳定,在适当的温度烧造下呈现出蓝宝石般的鲜艳色泽,会出现银黑色四氧化三铁结晶斑,即“铁锈斑痕”,主要在永宣时期使用。
(大明永乐-苏麻离青料青花)
平等青(国产料):含铁量较少,烧成后,色泽淡雅、清丽而明澈、晕散不严重,呈色淡雅青亮,主要在成化时期使用。
(大明成化-平等青料青花)
石子青(国产料):色沉不亮,明正德时烧制的浓中带灰的青花器,使用的钴料就是石子青。
(大明正德-石子青料青花)
回青(进口料):纯然一色,蓝中透紫,多与石子青配制,主要在嘉靖、万历时期使用。
(大明嘉靖-回青料青花)
珠明料(国产料):呈色鲜蓝青翠,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
不俗,呈宝石蓝色,主要在康熙时期使用,珠明料可以分出五个层次的色阶,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
(大清康熙-珠明料青花)
浙料(国产料):青花色彩稳定,发色艳丽,分水层次不如珠明料,一般可以分出三个层次的色阶,主要在清代中期使用。
(大清康熙-浙料青花)
青花洋蓝(进口料):晚清民国瓷器上面的蓝色是进口蓝色化学
颜料,俗称洋蓝。
蓝色非常的艳,但它的颜色显得很漂浮,颜色毫无层次之感,只是一块鲜艳的蓝色。
(民国-洋蓝青花)。
明代官窑不同时期青花钴料的演变和特征分析
明代官窑不同时期青花钴料的演变和特征分析明代官窑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的瑰宝,其中的青花钴料在不同的时期有着明显的演变和特征。
下面将从明代官窑青花钴料的原料和烧制工艺、色彩特征和表现形式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明代官窑青花钴料的原料和烧制工艺有所变化。
明代初期,官窑的青花钴料主要由硬质的蓝料制成,这是一种从天然的蓝矿石中提取的颜料,矿石硬度较高,颜色较深,烧制时需要高温才能充分熔化。
到了明代中后期,官窑开始采用软蓝料,这是一种从钴矿石中提取的颜料,与硬蓝料相比,软蓝料颜色较浅,容易熔化,烧制时温度相对较低,使得笔触线条更加细腻,绘画更加精细。
明代官窑青花钴料的色彩特征也出现了一些变化。
明代初期的青花钴料呈现出深蓝色调,色彩浓郁,具有一定的神秘感。
到了明代中晚期,特别是万历朝,青花钴料逐渐从深蓝色向浅蓝色转变,这种浅蓝色被认为是明代官窑的经典色彩,被称为“官窑蓝”,其色泽宛如天空般湛蓝,给人以宁静美好的感觉。
明代官窑青花钴料的表现形式也有一些特点。
明代初期,青花钴料主要用于勾线描绘,线条流畅有力,勾勒出了鲜明的形象轮廓。
到了明代中晚期,随着绘画技法的不断发展,青花钴料开始出现了“皴法”和“劈草法”等更加复杂的表现方法,例如将线条交错重叠、勾勒出不同的纹理和斑点效果,使得绘画更具层次感和动态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性。
明代官窑青花钴料在原料和烧制工艺、色彩特征和表现形式上都有一定的演变和特征。
这种演变体现了时代背景和技术进步对青花钴料瓷器的影响,也展示了明代官窑瓷器在青花钴料的运用方面的创新和发展。
这些特征使得明代官窑瓷器成为了中国古代瓷器中的一大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和收藏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青花瓷钴料之鉴别(2012-04-25 20:28:11)转载▼标签:杂谈青花瓷始于唐代,用的是中亚进口钴料,与唐三彩中蓝彩使用有着密切的系。
唐代河南省矾县窑就同一时期在生产唐三彩同时又生产青花瓷。
宋代浙江省出土的青花瓷用的是国产料不及唐代艳丽而较为灰淡。
与明代国产料青花瓷类似。
元代青花瓷已风行海内外。
有进口料和国产料之分。
我们从观看新加坡国家博物院天民楼青花特展就可以鉴赏到这一特点。
元代青花瓷在艺术上已有很高水准。
它为明清两代青花瓷发展提供极其良好的基础。
明初至清初是中国古代青花瓷黄金时代,是瓷都景德镇釉下彩的主流产品,其艺术的魅力迷倒不少古今收藏家。
鉴藏瓷器,“青花”是一个专题,有些藏家为了目标集中,便一生只收集“青花”而不及其他。
数十年,兴趣始终不减,可见青花瓷确有迷人之处。
青花料是艺术家们出神入化之物。
明景德镇青花用料,各个时期都不同。
形成千姿百态的艺术效果和观感。
为了鉴赏历朝的青花瓷,首先须掌握他的不同时期用料。
下文浅析明清青花瓷的用料。
一、洪武、永乐、宣德时期(1)洪武(1368—1402 A·D·)钴料:主要使用淘洗纯度不等的国产料,但亦有使用元代存留的进口料。
大体可分为三:A、清新明快的淡蓝色,色调稳定,不晕散,纹饰浓重之处也能呈现出青花的层次。
B、青花发色浅淡,少有晕散,纹饰中常有明显的深色小点无规律的星布其中。
似群星遍布。
C、青花色泽泛灰,釉面承灰乳色。
由于钴料中含有较高的锰杂质,所以纹饰中常有较大斑状的黑青色,深入胎骨,手感凹凸。
八十年代以前研究不深,易与无元代混淆,现在已较为清楚鉴别,如上海博物馆藏青花“春寿”篆书铭文云龙纹梅瓶原定为元代。
现更正为明洪武以往谓“洪武无瓷器”,较元人为更珍稀。
(2)永乐(1403—1424A·D·)钴料:有分为进口料和优质国产料和进口国产的混合料。
其表现为:A: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从南洋群岛带回的“苏尼勃青”或称“苏麻里青”的钴料使景德镇地处珠山官窑烧制的青花瓷,非常富有特色。
以青花料绘出的纹饰多带有伊斯兰细密文化装饰影响:线条有粗有细,或二者兼用。
运用一笔点画技巧,藉以呈现青花色泽的浓淡层次;效果极为绚丽鲜艳,清新明快;纹饰中常带有高铁低锰的结晶斑点。
渗入胎骨,用手扶摸可感凹凸之处。
此为“苏尼勃青”钴料在高温中自然晕化现象。
清及近现代仿品均有着重涂染,刻意摹仿。
触摸不到凹凸感。
因为”苏尼勃青”有晕散的特点,所以永宣青花少绘人物,多写走狩、花鸟、海涛、庭园等而收到绝佳的渲染效果。
有件典型永乐青花胡人奏乐起舞纹扁瓶堪称精绝品。
往日是“永宣器不分”今人总结为永乐器青花“体轻、色雅、纹疏”。
B、另一类,呈色清淡而雅致,很少甚至没有钴铁斑点者,则为优质之国产料和进口国产的混合料。
(3)宣德(1425—1435 A·D·)A、钴料与永乐相同。
品质则各有千秋,但永乐还是稍胜一筹,青花用料宣德时更多进口优质料,使用更普遍,技艺更娴熟,永乐注型,宣德重纹。
存世宣德青花数量大、品种多,对后世影响颇大,故有“青花首推宣德”之说。
自宣德以后,仿品日增。
已故陶瓷鉴定专家孙瀛先生,在三十年代,就已能精确地鉴别永宣青花。
仿制宣德青花非常成功、维妙信肖、形神兼备、今时景德镇黄云鹏先生主持“黄窑”及熊氏,向氏等众多窑口、技艺颇高。
流传海内外。
B、国产钴料:发色清淡,蓝色不稳定,并有流散走釉,明初青花釉面常显影青型,特别是浅色的青花常与釉面混淆不清,如菱花口缠枝莲纹盘就有此现象。
C、进口料苏尼勃青与国产料合用:取其优点、去其毛病。
发色明快,浓郁与淡雅相辉。
浓郁者,色泛黑蓝或深蓝;淡雅者,色灰暗犹如隐身云雾中;亦有浅淡鲜明的色调。
这种二合一青花钴料,以浓郁的进口料渲染为主,国产料轻描为辅,突现纹饰层次的效果。
二、正统、景泰、天顺时期(1436—1464 A·D·)这三个朝代,历时约三十年,其中正统,天顺均属同一位皇帝,景泰为其皇弟,其时外族进逼,社会动荡不安,景德镇官窑进入低朝的时期,甚至停烧,史称“空白期”,迄今不见署有确切纪年款识的官窑瓷器。
民窑器物还见一些延续生产,近年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的“景德镇珠山出土元明官窑瓷器展览”展出九件正统地层的出土青花器。
计有:缠枝花四楼双耳瓶,缠枝莲托八宝纹侈口碗。
九龙纹直壁碗,海涛纹侈口,海涛白龙侈口盘、瑞兽纹莲池纹盘、海鸟纹四铺首器座,海涛纹把杯,青花千彩莲池鸳鸯纹侈口碗。
钴料:多数是国产料。
亦有宣德时留下的苏尼勃青进口料,色调浓艳,浓郁处有钴铁斑,深入胎骨。
如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前文物馆新收藏正统一景泰青花人物大罐。
国产料前期呈色蓝中偏黑,后期发色淡雅的较多,铁锈斑晕散较少。
三、成化、弘治、正德时期(1)成化(1465—1487 A·D·)钴料:此时进口料已用完,没有进口补充。
改用国产平等青料,发色浅淡而呈灰蓝。
色泽稳定,轻淡柔和,对后来青花器烧制有着深远影响。
由于釉厚润泽(俗称猪羔釉),而使青花纹饰十分含蓄,少数有因青花浓郁而造成的黑斑点。
因斗彩的出现而推动了淡描青花的技法和品种。
明代青花瓷以宣德,成化二朝最为享誉和影响久远。
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官民窑况竞相仿造,盛极一进,传为佳话。
成化时期,历经进三十年正统、景泰、天顺之动荡后,社会稳定,经济日趋繁荣,官窑恢复生产,由于成化皇帝艺术鉴赏水准颇高。
绘画亦有相当功力。
青花与斗彩独树一帜,尤其是斗彩,堪称明瓷第一。
此时民窑亦深受官窑作风影响,制作精美优良。
形成了明代青花自永乐、宣德以来第二个高峰时期。
(2)弘治(1488—1505A·D·)钴料:大体与成化相同,使用平等青料,发色浅淡雅致。
其中少数浓艳者,则呈现深沉的灰蓝色调,接近于正德时期的青花色阶。
民窑青花亦是使用平等青,发色青淡,没有成化典雅质感。
有晕散现象。
另一类型,线条奔放,发色浓艳。
弘治青花,早期有成弘不分之感,纤巧舒展,比成化青花更为柔和飘逸。
有异工同曲之妙。
后期则与正德相比。
随着纪年器物的不断发现,弘治青花风貌逐渐被认识。
英国大维德基金博物馆收藏一件青花缠枝莲狩耳大瓶。
高62.1cm,瓶外口沿青花写款:江西饶州府浮梁县里仁都程家巷信士弟子程彪喜舍香炉花瓶三件共壹付送到北京顺天府关王庙永远供养专保合家清吉买卖享(亨)通弘治九年初十吉日信士弟子程存二造。
瓶上粗犷的纹饰、浓郁的青花色调及纪年的写款,显示了弘治时期部分民窑青花的风貌。
此瓶与该馆所藏另一对元代至正十一年款青花龙汶双耳大瓶相似。
弘治青花除与成化相似外,有时还容与空白期景泰青花混淆。
在八十年代有一些藏家还将弘治青花看成是元末期明初之物。
(3)正德(1506—1521 A·D·)钴料:早期用平等青,与成化、弘治青花有相同之处。
大部份呈现浅淡灰蓝色调,虽然不浓郁,但较稳定匀净。
成化、弘治时期除淡雅的颜色外,还有发灰黑色的器物,有甚带褐色铁锈斑。
到了正德,这种现象更是日趋增多。
青花晕散,纹饰模糊。
勿看作元及明初青花,须仔细观察。
这类多呈色滞重,飘浮流散。
还有一类是色调深沉而不减鲜艳的青花器。
正德中晚期改用回青料:也称佛头青,它的来源:“事物绀珠”说是:“正德间大当镇云南,得外国‘回青’。
”天工开物说:“回青乃西域大青,美者亦名佛头青。
青料的输入是西亚回教民族地区或域外的回教国家是较为统一的说法”。
“回青”不能单一使用。
它要渗用石青(又名石子青)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正德中晚期青花使用回青后,出现与嘉靖时相似的那类淡紫色和鲜艳浓郁的深紫色。
绘画风格从明中期淡雅飘逸向明晚期粗犷豪迈写意方向演变发展。
四、嘉靖、隆庆、万历时期(1)嘉靖(1522—1566 A·D·)钴料:嘉靖时期,烧制年代长,数量大增,新采用最具特色的回青料。
淳回青,则色散而不收,石青加多,则色沉而不亮,每回青一两加石青一钱,谓之中青,四六分加,谓之中青。
中青用以设色,则笔路分别,上青以混水,则颜色明亮(见“古铜瓷器考”)所以调配钴料不同,青花的呈色也就不同,由于嘉靖陶工改进制工艺,巧妙地控制了它的科学性能,所以创新了一种“特色幽青”的风格。
嘉靖青花呈色浓重鲜艳。
浓处呈深紫色,往往图案轮廓的笔道和后加盖的青色,润化为一体。
构成了鲜名的时代特色。
呈色可分为三种:A、嘉靖时期青花颜色深沉发灰。
呈黑蓝色调,图纹有晕散效果,类似正德晚期,为钴料中回青配方比倒过高或者窑火温度过高的缘故。
B、中期青花颜色浅淡发蓝,并且有精细之作。
及至万历,越发浅淡,而图案线条更显细密。
颇有成化遗风。
C、晚期青花色调颜色鲜发红发紫,亦称“青金蓝”颇像产于阿富汗之青金石色泽。
为嘉靖时青花典型上品,这中回青料配以石青料产生的效果。
朱琰在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A·D·)利行的“陶说”里便提到:“嘉靖尚浓,回青之色幽菁可爱。
”从元到明,回教文化与进口青花钴料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就像一道桥染和纽带通过海上的丝绸陶瓷之路,连接着东西方的文明与贸易。
(2)隆庆(1567—1572 A·D·)钴料:嘉靖、隆庆及万历早期所用青花钴料均属回青料。
颜色亦相似,但隆庆时青花,由于陶工选料的精炼和技艺的娴熟,色调甚佳,回青的呈色纯正优良,蓝得发紫。
可谓炉火纯青,出神入化。
于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中,成就最显著,光彩夺目,珍稀难觅。
更胜嘉靖、万历青花一筹。
民窑青花钴料:主要用回青,呈色纯蓝稳定,另一类色调在淡。
青花色调的浓郁比之官窑毫不逊色。
图案纹饰运用明代流行勾勒点染技法,较之官窑,更为简单随意奔放。
(3)万历(1572—1620 A·D·)钴料:万历青花早期用料与嘉靖、隆庆相同,颜色与嘉靖、隆庆基本一致。
亦系蓝中泛紫;像隆庆时那种浓艳深重色调日趋少见。
中期开始回青料消失,代表以石子青,蓝中带灰,呈色渐浅;晚期使用石子青,蓝色灰暗,多有晕散。
及至万历末期青花颜色更加浅淡,一直延伸至天启。
万历时期是晚期最常见及数量最多时期,外销驰誉海内外,欧洲、亚洲、非洲、美洲都见踪迹。
东南亚印尼巴达维亚(今首都雅加达)更是兴盛中国陶瓷及香料交易中心,各国沿海,更是众多沉船藏宝海域,近年更有陆续打捞发现。
五、天启,崇祯时期(1)天启(1621—1627 A·D·)钴料:天启时期青花料与万历后期青花用料相似,以石子青为主,青花颜色多种多样,有万历时的淡描青花,亦有纯净艳丽与浓郁的色调,有着明清过度时期的特色。
一些青花器物有浓郁的东邻日本和风即所谓的“日本风”别具一格、别有情调两支笔的分水(混水)技法流行与当时青花料十分配合。
天启官窑青花极之罕有常见多为民窑产品,绘纹草率写意,青花晕散或带有浓褐现象,很像明清青花瓷,而民窑中青花精品,绘画别致,工艺精细尤为别致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