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性别角色现状调查研究
大学生性别观调查报告
![大学生性别观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34eb5d5650e52ea551898dc.png)
大学生性别观调查报告导语:性别指雌雄两性的区别;男女两性的区别。
那么,大学生的性别观是如何的呢?以下是大学生性别观调查报告的内容,欢迎阅读!大学生性别观调查报告一一、调查背景与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性别的认知几近边缘化,对于男女两性在社会中的关系、地位和责任的认识都产生了改变。
性别这一概念分成两类,一类称为生理性别,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生理属性,另一类称为社会性别,它反映了性别的社会属性.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美国女权主义者首先使用gender这一概念以区别于sex以来,社会性别经历了其概念化和理论化的过程,并逐步得到学术界认同,成为一种研究领域和分析视角。
本调查旨在基于社会性别,考察当代大学生性别观现状,为高校性别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二、调查范围与方法调查范围限于网络上的全国大学生,调查方法为网络问卷调查法。
三、调查内容1、基本信息:性别、年级、专业、家乡、户口性质、是否为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来源。
2、专业信息:性别意愿、子女随母姓意愿、是否了解社会性别的概念、妇女地位与男性地位的高低、影响女性发展的因素、对男女平等的态度、改善女性待遇和促进男女平等的措施等。
四、调查结果分析1、调研群体基本情况在被调查大学生群体中,男性占41%,女性占59%。
91%的人为大三学生,9%的人为大二学生。
其中,经管类学生占%,理工类%,文史类10%,艺术类%,医学类%,其余为小类专业。
就学生家乡所在地看,%的人来源于湖北,%的人来源于浙江,2%的人来源于江苏,剩下的是少许其余省份的人。
按户口性质来看,%的学生是农业户口,剩下%的学生是非农业户口。
按独生子女的角度来看,%是独生子女,%不是独生子女。
按家庭经济来源看,%的学生家庭经济来源由父母双方共同承担,%由父亲承担,%由母亲承担。
从被调研大学生基本情况看来,除了调研年级和家乡所在地信息比较集中外,其他信息比例分布都较为均匀些。
2、性别意愿根据调查结果,%的男性仍希望自己是男性,而只有%的女性希望自己是女性。
大学生性知识及性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性知识及性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6c6d0dd240c844769eaeeb7.png)
大学生性知识及性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摘要】目的:深入了解大学生对性健康知识的认知度和性态度现状及对其行为的影响,为全面普及性健康教育提供可靠依据。
方法:采用匿名问卷,随机抽样调查方法对连云港师专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调查显示大学生有38.9%的人不知道青春期开始的标志;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了解达百分之八十;对学校青春期教育不满意度为64.9%;对婚前性行为认可态度存在较大分歧。
结论:目前大学生对性知识缺乏系统、科学、全面的了解。
建议:在大学中开展性/生殖健康教育非常必要,应纳入日常考察科目。
【关键词】大学生;性知识;性教育;现状;分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青少年性行为及其带来的相关问题日益突出,在全球已引起强烈关注并进行了相关研究和干预。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虽未步入社会,性心理上也并未完全成熟,但性生理已经发育成熟,对自己性心理的变化易产生一些困惑,若处理不当,极易导致身心损害,甚至出现严重后果。
大学生性教育属于人生教育的一部分,是对异性的了解与尊重,是性别角色的练习和对家庭及择偶的教育。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性教育在国内是一个盲区,全国只有很少高校把它列入公共课程,绝大部分高校甚至连选修课都不曾涉及,所以大学生对性知识了解很少,这使大学生的性问题变得十分突出,因此,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对大学生进行性知识教育,引导他们顺利度过性心理发育的“危险期”,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本文对连云港师专在校大学生进行了相关调查并作出分析。
1研究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以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校的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及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1.2研究方法采用随机抽样匿名自填问卷调查方法,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
共发出问卷280份,收回问卷273份,男生62份,女生211份,其中有效问卷265份。
1.3问卷内容1.3.1学生个人信息(包括性别、年龄、所在系科学院、年级)1.3.2性健康知识问卷(青春期开始的标志、艾滋病及性传播疾病的了解)1.3.3性知识来源及教育需求问卷(性知识了解的途径、对学校性教育的满意度)1.3.4婚前性行为态度问卷(是否同意婚前性行为、以及是否有过婚前性行为)1.4分析及数据录入对问卷情况进行检查分析,剔除不合格问卷,数据采用百分比进行统计分析([同意观点的男生(女生)/调查总人数]*100%)2结果2.1性健康知识调查显示有38.9%的人不知道青春期开始的标志,其中了解男性青春期开始的标志的有18.1%,了解女性青春期开始的标志的有43%(见表1)。
当代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当代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现状调查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822b33d3968011ca3009126.png)
表 2 不同专业大学生性别角色分布及差异比较
专业 性别
文
男 女
科总
理男 女
科总
x(2 总)
未分化 213(29.2) 513(29.2) 726(29.2) 479(31.0) 307(31.6) 786(31.2)
1.695
女性化 63(8.6) 502(28.6) 565(22.7) 107(6.9) 244(25.1) 351(14.0) 52.686**
学生干部和非学生干部四种性别角色类型间 均存在显著差异(见表 3)。为了探讨两者存在差 异的原因,我们进一步分析其性别角色随年级升 高的发展变化。一年级时,未分化比例非学生干 部高于学生干部[x2(1,447)=4.04,p<0.05],双性 化 比 例 非 学 生 干 部 低 于 学 生 干 部[x2(1,439)= 10.83,p<0.001];非学生干部一至四年级未分化 比例没有显著变化,但双性化比例大大提高,四年 级高于一年级[x2(1,457)=8.75,p<0.01];学生干 部双性化比例没有显著变化,四个年级间差异均 不显著,未分化比例大幅降低,四年级低于一年级 [x(2 1,149)=5.68,p<0.05]。
图 1 当代大学生性别角色分布状况
由图 1 可见,未分化、双性化和单性化呈“三 足鼎立”之势,双性化与未分化比例接近。调查统 计表明,四种性别角色类型间具有显著差异[x2 (3,5008)=359.78,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除 男性化和女性化两者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各项间 均有显著差异(p<0.05)。
差的未分化同步增长,其比例远高于男性化和女性化,男性化比例男大学生高于女大学
生,女性化比例女大学生高于男大学生,传统性别角色的影响在减弱但依然存在;学生干
大学生性教育的性教育同性恋议题(大学生性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大学生性教育的性教育同性恋议题(大学生性教育现状调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024bb99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dd.png)
大学生性教育的性教育同性恋议题1. 在当代社会中,性教育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尤其在大学校园中,对于性教育的讨论更加关键和敏感。
然而,一个令人担忧的事实是,在性教育课程中,同性恋议题往往被忽视或者排除在外。
2. 同性恋是指个体对同性产生情感、感情和性吸引力的倾向。
然而,在传统的性教育中,同性恋的存在往往被忽略,或者甚至被视为不合法、不道德甚至是疾病。
3. 忽视同性恋议题在大学性教育中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
首先,它剥夺了同性恋学生获取正确信息和资源的机会,导致他们在性身份探索和认同方面感到困惑和孤立。
4. 其次,忽视同性恋议题也加剧了校园中的歧视和偏见。
当同性恋议题被边缘化时,这可能导致同性恋学生遭受欺凌、歧视和暴力,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
5. 鉴于这些问题,大学性教育应该包含关于同性恋议题的内容。
这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 首先,性教育课程应该提供全面的性别和性取向教育,包括对同性恋的解释、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介绍,以及与性取向相关的权益和法律保护。
- 其次,学校可以组织同性恋意识和接纳多样性的活动,如讲座、研讨会和支持小组。
这将有助于消除歧视、增加对同性恋的理解和尊重,营造一个更包容和友好的校园环境。
- 第三,学校应该提供咨询和支持服务,帮助同性恋学生处理来自社会和个人方面的挑战。
这些服务可以包括专业心理咨询、社区资源引导和同性恋学生组织的支持。
6. 此外,大学教育工作者也应该接受相关的培训,以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同性恋学生。
他们需要了解同性恋的特殊需求和挑战,以便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
7. 最后,家长和社会对于大学性教育的态度也很重要。
家庭和社会应该支持大学教育机构在性教育中包容同性恋议题,提供正面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以帮助同性恋学生获得支持和理解。
8. 总之,大学性教育应该致力于提供全面和包容的性教育课程,其中应包括同性恋议题。
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可以创造一个更加平等和友善的大学校园,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资源。
我国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研究——对武汉市三校507名大学生的调查
![我国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研究——对武汉市三校507名大学生的调查](https://img.taocdn.com/s3/m/2aa3c733580216fc700afd29.png)
点的量表来进行调查 , 了解当今大学生的性别角色特征 ,
以及 是否 与前 人研究 结果 有所 不 同 。
( 是否是独生子女 , 4) 在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分布中
具有 差 异 。
二 、方 法
( ) 要 概 念 一 主
作者简介:刘宏宇 ( 9 6 ,男,硕士 ,研究方向:教育学 18一)
第 2 5卷 第 1 期
2 2 年 0 月 01 2
武
汉
纺织Biblioteka 大学学报
V_ .5 o 2 NO. 1 1
J OU RN A L O F W U H AN TEXTI U N I ERSI LE V TY
Fe b. 201 2
我 国大学 生性别角色类型研 究
对武 汉市三校 57名大学生 的调查 0
( ) 5 家庭 居住 地分 别在 城市 与乡村 大学 生 , 在性 别 角 色类 型 的分布 上具 有差异 。
( )研 究 方 法 三
8 4
武
汉
纺
织
大
学
学
报
21 02钲
研究 所用 的 问卷 采用 2 0 年 钱铭 怡编 制 的大学 生 00
( ) 究对象 四 研 本研究采取多阶段抽样方法 ,第一阶段先在湖北省 武汉市方便选取三所不同类别 的高校,分别是湖北科技 职业学院、武汉纺织大学 、华 中科技大学,第二阶段在
想逐 渐成 为 了主流 。大学 生在 大学 期 间 ,由于 相对 独立
性别刻板印象 : 本研究中采用 B n 等人在 19 年 a@ 95 提出的性别刻板 印象的定义,认为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就
是人 们 对男 性 或女 性在 行 为 、人格 特 征等 方面 的固定 看 法 或信 念 。它并 不 一定 具有 事 实依 据 ,也 不考 虑个 体 差
黑龙江高校大学生性观念、性行为、性取向的调查分析报告
![黑龙江高校大学生性观念、性行为、性取向的调查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a9b4065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f7.png)
黑龙江高校大学生性观念、性行为、性取向的调查分析报告【摘要】这份报告针对黑龙江高校大学生的性观念、性行为和性取向展开调查分析。
在探讨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接着在正文部分分别进行了性观念、性行为和性取向的调查分析,以及对性教育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研究结果,提出了建议与展望,并对研究局限性进行了说明。
通过这份报告,可以更深入了解黑龙江高校大学生的性观念和行为特点,同时也为未来的性教育和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黑龙江高校、大学生、性观念、性行为、性取向、调查、分析、性教育、影响因素、结论、建议、展望、局限性。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性观念和性行为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特别是在高校校园中,大学生的性观念、性行为和性取向问题日益突出。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东北地区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之一,其高校学生群体的性观念现状及相关行为状况备受关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性教育的普及,大学生对性问题的认知和态度逐渐发生变化。
仍然存在一些传统观念和思维模式在高校校园中根深蒂固,对于性角色、性别认知存在偏见和误解的现象。
通过深入了解黑龙江高校大学生的性观念、性行为和性取向,可以有助于揭示当下大学生群体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为进一步加强性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分析,探讨黑龙江高校大学生的性观念、性行为和性取向现状,为促进大学生性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1.2 研究意义黑龙江高校大学生性观念、性行为、性取向的调查分析对于当前社会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性观念、性行为、性取向作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直接影响着每个个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通过深入了解黑龙江高校大学生的性观念、性行为和性取向,可以帮助完善性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的性健康水平,促进性别平等和社会和谐。
性观念、性行为和性取向也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密切相关,调查分析相关情况可以引导学校和家庭更好地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心理困扰。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和家庭教养方式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和家庭教养方式的调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263b7836529647d27285274.png)
平 等 方面 均 优 于 性 别 类 型 化 个 体 , 性 化 大 学 双 生个 体无论 在生 活 满 意 度还 是 情 感 幸福 方 面 的 幸 福感 都最 高 。 家庭教 养方 式是 指父母 在抚 养 、 育儿 童 的活 教 动 中通 常使 用 的方法 和形式 , 是父 母各 种教 养行 为 的特 征概 括 , 一 种 相 对 稳 定 的 行 为 风 格 ] 是 。家
四种性别 角色类 型 : 双性化 、 性化 、 性化 和未 分 女 男
化。男性化和女性化多指传统上用来描述男性 、 女 性的特质 , 双性化则是兼具男性和女性特质的一种 综合 型 的人格 特征 。贝姆 、 比尔斯 (pre 等 人 斯 Sec )
的研 究发 现 , 双性化 个体 能够对 各种情 景做 出更 灵
庭 是儿 童社 会化 的最 初场所 , 父母 的教 养方 式对 性
( ) 究 工具 一 研 1 父母 教养 方式 评价 量表 ( gaM n e an . E n in nB r—
d m p fs a , MB o sU pot n E U) r
别 角 色 的形 成 和发 展 产 生最 初 的 、 有 力 的 影 响 。 最
学生进行 问卷 调查 , 结果 显 示独 生子 女 家庭 中的 女 大 学生 与 非独 生子 女 家庭 的女
大学 生之 间的性别 角色类型 差异显 著 , 女性 独 生 子女 在 男性化 和 双性 化 上 的 比重 显著 大于非 独生子 女 。 男性特 质 与父 亲情感 温暖 、 解 呈正相 关 , 理 与父 亲过度保 护
式分 别 回答 , 分 越 高 , 明父 母 越倾 向 于采 用 此 得 表 种教 养方 式 。 2 贝 姆 性 别 角 色 调查 表 ( e SSxR l I— . B m’ e oe n
高校学生性别比例问题调查报告
![高校学生性别比例问题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efdab7369dc5022aaea00cf.png)
高校学生性别比例问题调查报告高校学生性别比例问题调查摘要:高校学生性别比例问题原因很复杂,需要从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人口学等角度,经过科学的调查统计分析来获得结论。
我们认为目前不能仅仅以表面的观察和粗略的数据来判断是非。
如果作为一个重大课题开展多学科的科学研究,必将为解决该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高校;学生;性别比例;问题[1]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稳步推进,我国的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减缓,人口问题得到有效遏制。
但随即而来的又是人口老龄化和出生人口的男女比例失调问题,男孩出生率明显高于女孩。
甚至有的媒体惊呼:再过20年,将会出现3000万光棍。
然而,与此截然相反的是,近年来,各种媒体频频报道,高校学生男女比例失调问题日益严重,对高校学生性别比例失调问题表示担忧,引起全国各方面的高度关注。
《中国青年报》已经发表文章开展讨论,网络报道与讨论更始众说纷纭。
本文试图通过观点综述,探索研究该课题的学术思路。
一、高校学生性别比例问题的网络报道数据举隅网络资料1:广州日报以“男女比例失调,中国高校成了‘女儿国’”为题报道,(2007年)9月份一开学,从复旦大学传来消息,该校今年(2007年)录取的3871名新生中,男生1847名,占47.7%;女生2024名,占52.3%,这是该校历史上女生比例首次超过男生。
与此同时,同样的情况出现在中山大学,该校中文系硕士研究生中女生比例逐年走高──女生和男生的比例从2004年、2005年的6︰1上升到2006年的近乎7︰1。
广东多所重点高校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们都在向记者传达同一个发现──现在大学里的女生是越来越多了。
文科专业女生占绝对优势:统计显示,在1999年扩招前,我国的大学生中女生比较少,只占20%左右,今年直升至40%左右。
目前,在全国尤其是以城市考生为主的地区,女生升学的比例递增速度非常快,去年,上海、北京、天津、新疆等地,高考录取比例已经出现女生反超男生的现象。
当代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性别角色观调查
![当代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性别角色观调查](https://img.taocdn.com/s3/m/d6e012cd58f5f61fb7366610.png)
当代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性别角色观调查
黄会欣 ,余新年2 ,席 斌。 电芝 ,刘
( .苏州大学 教育学院,江苏 苏州 2 5 2 ;2 1 1 13 .无锡 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处 ,江苏 无锡 2 4 2 ; 111 3 .苏 州市供 电公 司 客 户服 务 中心 , 江 苏 苏 州 2 5 0 104) 摘 要 :本研 究采用 贝姆性别 角色量表调查 了三所高校 大学生的性别角色类型 ,并考察 了性别 角色观 。近
性化 ” ( n rgn ) A doyy 概念 ,即 “ 个体同时具有 传统的男性和女性应该具有的人格气质”, 并认 为双 性 化 是最 理 想 的 性别 角 色模 式 。 [Snr 2 ada ]
B m编制 出第 一 个 基 于双 性 化 的性 别 角 色量 表 e (e ’SSxR l Ivnoy S I。此量表将 B r e oe netr,B R ) n
同位置 上 , 并认 为性别 定 向 ( 即男性 具有男 性化
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 调查其性别角色类型的分 布 。根据 j别 角色 的社会建 构论 , 性和 女性作 生 男 为一种 社会性 别 , 是后天 形成 的社 会建 构 。 J 都 处于转 型期 的我 国 , 在经受 多元文 化和不 同思 正 想观念的巨大冲击 ,性别角色也可能受其影响。 比较 已有研究 发 现 , 随着 时 间发 展 , 大学 生 中男 性化和女性化的比例呈下降趋势 , 未分化者则陡 然增加 。【 ,旧 前 尚未有研究者从定量 的角度 l '。 9 对大 学生性别 角色类 型进行 纵 向比较 , 因此本 研 究的目的之一就是调查当代大学生的性别角色、 与 已有研究 进行 纵 向量化 比较 , 以有助 于 了解我 国大 学生 近 l 0年来 性别 角色变 迁特征及 趋势 。
大学生LGBT群体现状分析及其对策探究
![大学生LGBT群体现状分析及其对策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2947e7c1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51.png)
2021年1月第1期 高教论坛HigherEducationForumJan.2021.No.1大学生犔犌犅犜群体现状分析及其对策探究陶树果(上海政法学院 政府管理学院,上海 201701)摘要:当前,大学生LGBT群体已经公开化,主要体现在同性取向公开化、同性交友公开化等方面,但仍然体现出熟人圈子内的公开化和非熟人圈子的隐蔽性这一特征。
文章利用问卷调查数据和个案访谈资料对此进行了深刻分析,指出了LGBT现象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带来的挑战,并从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多学科角度分析了大学生LGBT群体形成的成因。
文章认为,高校应重视全体学生学习、生活和情感的需求,开设和完善性教育相关课程,增设恋爱、婚姻和家庭必修课,加大学生工作队伍培训力度,重视LGBT学生的诉求,建立长效应对机制,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氛围。
关键词:接纳;排斥;LGBT群体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19(2021)1-0068-05作者简介:陶树果(1983-),女,安徽芜湖人,人口学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收稿日期:2020-06-29 修稿日期:2020-07-26 继2001年4月第三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的名单中剔除之后,大学生同性恋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中国知网,检索“大学生+同性恋”,可以搜索到151篇文章,其中125篇都是2010年以来发表的(中国知网数据查询日期,2020年7月23日)。
这表明,近十年来,大学生同性恋现象已经较为突出了。
大学生正处于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所划定的成人前期(18—30岁),是建立稳定快乐的两性亲密关系的关键时期。
大学生思想观念开放,易于接受新观念、新事物,且处于性行为活跃期,容易发生无保护性行为等高危行为。
本研究于2019年11月和12月在上海市的高校开展了两次调查,第一次在3所高校开展,回收有效问卷502份,第二次对问卷进行修改后在7所高校开展调研,回收有效问卷720份①。
近十年客家籍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的发展变化
![近十年客家籍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的发展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7f68112ea5e9856a56126065.png)
M低 F为男性化类型 , M高 F为女性化类型 , 低
高 M高 F为双性化类 型 ,低 M低 F为未分化类
2研 究 方 法 。
2 1 究 对象 .研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型 。结果见 图 1 。
生的调查,考察客 家籍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的发展 变化 ,探讨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的发展趋势。 结果表明 : ( 1 )近十年来客 家籍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分布有很 大的变化 ,双性化性别角 色类型成为 当代女大学生性别 角色的主要发展趋势。 ()不 同年级、来 自 2 农村与城镇 的客
家籍女大学生的性别角色类型分布有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 :近十年 女大学生 性别角色 客 家籍
1 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获得 的一套与 自己性 来 发展 迅速 ,主要 分为 以下两个 方 面 : () 采用 e n 别相适应的行为规范 ,反映着社会文化对男性和 B r性别角色量表或其修订版 ,调查 了我国局部
女性行为 的适 当期待。性别角色的划分依据既不 地 区大学生性别角色的分布情况 。从 已有 的研 典型男性化 是生理性别也不是性取 向,而是从人格特质来进 究来看 ,随着时代 的发展 ,单性化 (
・ 查研 究 ・ 调
和 女性 化 ) 的 比例 呈 下 降趋 势 ,双 性化 和未分 化 形 容词组成 ,删除 男性 、女 性两个 负性量 表和 中性 类 型 增 多 。 () 进行 性别 角色 的相关研 究 ,如性 负性量表 ,避免社会赞许性对 自评量表的影响,以 2
别角色类型与心理健康水平 、人格特征 、人 际适 获得性别角色的真实材料。 应等方面的相关研究 。 悯 客家 ,作 为汉 民族中一个具有显著文化特性 的民系,是汉民族 中的_个既有地缘性特征 ,更
性别角色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模型基于中国大学生的检验
![性别角色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模型基于中国大学生的检验](https://img.taocdn.com/s3/m/47199da4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24.png)
本研究发现,性别角色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 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提出一个修正后的模型(如图1),以更准确 地描述二者之间的关系。
图1:性别角色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修正模型
在图中,我们用双箭头表示性别角色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双向关系。这种双 向关系表明,一方面,性别角色会影响主观幸福感;另一方面,主观幸福感也会 影响个体对性别角色的认知和行为表现。此外,图中还加入了多个调节变量(如 文化背景、个人经历和自我认知等),以更全面地探讨性别角色与主观幸福感之 间的关系。
文献综述
在以往的研究中,性别角色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一个热点话题。 国内外学者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探讨。有些研究表明,男性与女性在 主观幸福感上存在差异,女性相对于男性更容易表现出主观幸福感的降低。然而, 也有研究指出,这种性别差异并不显著,性别角色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受到 文化、社会和个人多重因素的影响。
3、不同性别角色和主观幸福感 水平之间的差异及其原因
尽管整体上男女在主观幸福感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在某些方面仍存在一定差 异。例如,研究发现,相较于男生,女生在情感表达、关爱支持和自我价值等方 面的得分更高。这可能是因为女生更容易表现出情绪反应,更容易获得社会支持, 从而增加了她们的主观幸福感。
4、性别角色和主观幸福感的关 系模型修正或创新点
参考内容
在中国,性别、婚姻和主观幸福感是三个重要的社会和心理因素,它们对于 个体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影响。然而,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 关系一直受到广泛的研究和讨论。本次演示将基于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GSS)的 数据,对这三个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首先,性别和婚姻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是复杂的。在CGSS数据中,我们发现, 总体上,男性的主观幸福感略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在家庭和工作中的角色有 关。然而,婚姻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却因性别而异。对于男性来说,结婚对主观 幸福感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而女性则没有这种明显的关联。这可能是因为社会期 望和家庭角色分配对男性和女性的影响不同。
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的现状分析及建议综述
![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的现状分析及建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d9547416866fb84ae45c8d26.png)
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研究综述摘要:许多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认为,在现代社会里,尤其是在生活节奏加快、激烈竞争的信息社会里,传统的性别角色差异界定,将很难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一个有良好适应性的人应该具有刚柔相济的双性化人格特征。
关键词:双性化性别角色人际关系大量研究表明“双性化”是最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
然而,传统的性别角色模式认为拥有男性特质的男性与拥有女性特质的女性具有最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适应能力。
这种模式把女性局限在女性化角色上,把男性局限在男性化角色上,无疑限制了个体的发展。
又因为大学是性别角色发展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阶段,人们对性别角色的发展问题缺乏关注,培养双性化人格的思想没有得到普及。
所以针对上述状况,分析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特质的现状与影响因素,从问题中提出相应的对策,有助于培养具有高素质人才。
一、双性化人格的概观(一)双性化人格研究史在心理学上,双性化人格又称双性化或者两性化,是指在同一个体身上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
目前研究成果主要是指优秀方面的男性和女性心理特征。
自弗洛伊德最早提出了“潜意识双性化”的概念以后,荣格提出了“阿妮玛原型”和“阿妮姆斯原型”,用“男性的女性意向”和“女性的男性意向”说明人类先天具有的双性化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1964年,罗西首次提出“双性化”这一概念,认为双性化是最适合的性别角色模式。
1974年,贝姆根据双性化人格的概念,以社会赞许性为基础,制订了贝姆性别角色调查量表(BSRI),用这一量表测试,把人的性别角色分为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未分化四种,成为这一领域研究最早,获得成果最为突出的心理学家。
大量研究都表明了双性化人格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二)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的现状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又称两性化人格、心理双性化,是男女双性化或双性同体在心理学层面上的表现。
尤其是在气质方面具有男性和女性的优点与长处。
在心理学上,它是指个体既具有明显的男性人格特征,又具有明显的女性人格特征,即兼有强悍和温柔、果断和细致等性格特征,并按不同情况需要而作不同的表现。
大学生性别角色调查研究
![大学生性别角色调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25b8a277375a417866f8f72.png)
项 目资助:全国教育科学 “ 十一五”规划 20 06年度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 “ 中等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研究” ( H 0 00 ) 与中国博士 E A 6 29
后科 学 基 金 项 目 (0 6 40 4 ) 2 0 0 0 97 。
( 2 )大学期间是性别角色发展的重要时期 ,大学生具有传统性别角色的发展趋势,其 中女生 的性 别 角 色化 明显 而 男生 的性 别 角 色发展 相对 平稳 。 () 性 别 角色存在 显 著 的 专业 差异 。 3
( 4 )性别比例不的高校其性别角色没有显著的差畀。 关键词 :大学 生 性 别 角色 双性化
社会 理科学 第 2 卷 总第 9 期 20 年第 2 3 6 08 期 总第 19 6 页
・ 用研 究 ・ 应
方面的研究在基础教育阶段略微受到关 注,但是 角色的现状 ,并为高校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一 没有进行相关的实证研究 。如李红 玫( 0 年) 定的帮助 。 2 6 和 0 赵建芬与 马书彦( 0 年) 2 7 只是从理论 上分析了基 0 础教育阶段男生变得女性化的原 因,并投有进行 实证研究 。关于高校性别 比例失衡和性别角色的 相关研究 目 国内还没有实证研究 。 前 影 响 性别 角 色 发展 的因 素很 多 ,如 果 要考 察 .
I 生 据既不 是 生理 性别 也不 是性 取 向 ,而是 从 人格 特 究 ,如性别角色和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 、【 别角 色 类 型 和人 格 特 征 的相 关 、同 别 角 色 和人 际适 性 质来进 行 区分 。17年美 国心理学 家B m ( ) 94 e 贝姆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分布研究综述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分布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8a91dace581b6bd97e19ea46.png)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分布研究综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传统观念上定义的男女性别角色已经不再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男性和女性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分工及社会化过程,其性别角色的行为模式也在不断演变。
随着西方性别心理学研究的深入,研究者意识到除了典型的男性和女性性别角色外,还存在着双性化和未分化两种类型。
由于"双性化"概念的提出,性别角色的研究又成为心理学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也为性别角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人就国内外学者在性别角色类型方面的研究作一简要综述。
一、性别角色的概念和类型在心理学界,由于不同学者本身学习背景及理论学派的影响,因而对性别角色的概念有自己的定义,正是基于这样的影响对性别角色概念不同的人也有不尽相同的解读。
自从1936年Terman和Miles最先提出了两个相对的概念"男性化"和"女性化",用这两个词来描述社会中男性和女性所具有的相对普遍意义的行为倾向特征,在此研究上他们发表了第一个男性气质--女性气质测验(mascul inity-femininity test,简称M-F测验),并编制第一个男性化--女性化量表(M-F量表)。
早期的性别角色研究在思考认为对立的两极上是单一维度的认识,在男性化特质的男性和女性化特质的女性认识上普遍意义认为此类心理最健康。
随着对性别角色的研究,学者们也发现了男性化--女性化这一模式存在的很多问题。
1964年,A.S.Rossi首次提出了"男女双性化"(Androgyny)概念,即"个体同时具有传统的男性和女性应该具有的人格气质",并认为双性化是最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
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桑德拉·贝姆(Bem)将性别角色从男性特质和女性特征两种扩展到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未分化四种类型。
Constantinople在总结分析基础上对性别角色研究进行综述,并对"性别角色"下了一理论性的定义。
大学生性别刻板印象调查的研究
![大学生性别刻板印象调查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1e0086de518964bcf847c27.png)
大学生人格特征性别刻板印象的调查研究摘要目的:性别刻板印象仍然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了更好地探讨、研究性别刻板印象的这一问题存在情势的严重性,我们进行了此次研究。
希望通过这次探讨性别刻板印象在人格特征形容词描述上上的表现,深刻了解大学生在哪些人格上存在性别刻板印象,并对不同性别的刻板印象的差异进行分析说明。
被试: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大学生中抽取被试128人。
方法:主要采用人格特性形容词7点量表的问卷进行问卷调查。
在7点量表中共包括有150个形容词,具体要求是当被试在填写7点量表的问卷时,分别评定每个形容词在多大程度上适合用来描述男性或者用来描述女性。
结果:(1)大学生在选择人格特征形容词的描述上存在着性别刻板印象,这是与传统观念一致的的结果。
(2)男性和女性在选择部分人格特征形容词上存在性别差异,这种差异有其存在的理论依据。
结论:大学生总体表现出对自身性别认识的更多更深,符合提取理论;而男性和女性多把正性词赋予自己,负性词赋予对方,符合自尊理论。
关键词:人格特征形容词性别刻板印象Investigation of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Stereotypes inGenderAbstractObjective:Gender stereotypes still exist widely in our daily life, has important influence on our lives, in order to better explore gender stereotypes, the research of the problem exist the seriousness of the situation, and we did the study. Hope that through this study gender stereotypes in the last of adjectives to describ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deeply understand the community college students on what personality exist gender stereotypes, and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of different gender stereotypes.Subjects:The survey using the method of random sampling, extract subjects from community college students in 128 people.Methods: Mainly USES the personality adjective scale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at 7. Scal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cluding 128 adjectives, asked participants on the 7 point scale, assess to what extent each adjective for used to describe the male or female.Results: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community college students in personality adjectives describe gender stereotypes. (2) Gender adult gender differences on the part of the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djectives. Conclusion:The community college students more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ir own gender, conform to the extraction of theory; Both sexes gives positive words to yourself, more negative words to each other, in line with the theory of self-esteem. Keywords: gender stereotypes,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adjectives目录一、引言 (6)二、文献综述 (6)(一)人格特征 (6)1.人格特征的定义 (6)2.人格的特征 (7)3.人格的结构 (8)4.影响人格特征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10)(二)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12)1.社会化的涵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大学生性别观调查报告
![大学生性别观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4f1f2a1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20.png)
大学生性别观调查报告调查背景性别观是指人们对男性和女性的认识、态度和行为方式。
它与性别相关的社会规范、价值观和文化偏见密切相关。
在当今社会中,大学生是思想开放、文化素质较高的群体,他们的性别观直接反映了社会上性别关系的态势和趋势。
因此,对大学生的性别观进行调查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对象为在校大学生,涵盖了不同性别、专业、年级和民族的学生。
问卷采用匿名方式发放,共发放问卷200份,有效回收问卷180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0%。
调查结果大学生对于男女在社会中地位的看法在本次调查中,有81.11%的受访者认为男女在社会中应该享有平等的地位,而18.89%的受访者认为男女有不同的性别特点和社会角色,因此应该在一些方面进行差异化处理。
这表明大学生已经开始重视性别平等意识,但仍有一部分人认为男女存在天然差异。
大学生对于女性在职场中地位的看法在本次调查中,有60%的受访者认为女性在职场中面临着很大的性别歧视,只能担任一些次要、低级的职位,而40%的受访者认为女性在职场中只要有足够的实力和能力,就能够发挥出自己的优势。
这表明大学生对于女性在职场中的地位和待遇还存在一定的分歧。
大学生对于男女之间的家庭责任分工的看法在本次调查中,有70.56%的受访者认为男女应该在家庭生活中共同分担家务和育儿责任,而29.44%的受访者认为男女应该按照传统的家庭角色分工,男人负责外出工作和经济收入,女人负责家务和育儿。
这表明大学生对于传统家庭角色的认同程度还比较高,但也有不少人认为男女应该平等分担家庭责任。
大学生对于性别暴力的了解和态度在本次调查中,有85.56%的受访者认为性别暴力是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并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而14.44%的受访者认为性别暴力的发生是由受害者自身所引发的。
这表明大学生对于性别暴力的态度已经比较明确和坚决,但仍有一部分人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见。
调查分析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性别观存在较大的差异。
大学生性别角色态度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调研
![大学生性别角色态度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调研](https://img.taocdn.com/s3/m/c1cf58084afe04a1b171de6d.png)
大学生性别角色态度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调研大学生性别角色态度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调研打开文本图片集【摘要】本文通过问卷法收集资料,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描述了西北民族大学大学生性别角色态度的基本情况,探讨了大学生性别、生源地、家庭情况、父母受教育程度及民族等因素对大学生性别角色态度的影响以及性别角色态度现阶段存在的冲突与问题。
从四个分量表来看,对于两性社会权利与义务的态度最为传统,其次是对两性能力特质表现、互动关系的态度较为传统,对两性的职业兴趣与工作的态度最为现代。
但是对于两性不同方面态度的个体间差异较大,均值的代表性十分有限。
【关键词】大学生;性别角色态度;影响因素性别角色态度(sex-role attitudes),是指“人们对两性在行为、活动及任务等方面的平等程度的知觉及所持有的态度倾向”。
[1]国内对于性别角色态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方面:第一,性别角色态度的跨文化研究,如张雷、郭爱妹等人以美国福罗里达、中国重庆和香港的三所大学的458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关于性别角色态度的跨文化研究;[2]第二,性别角色态度的现状和影响因素研究,如李宏英、张兴元使用台湾20XX年编制的性别角色态度量表对福建省五个地区的六所中学的学生进行的调查;[3]第三,性别角色态度的相关研究,如石晓勇对大学生性别角色态度与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
[4]一、对象与研究工具1、对象以西北民族大学榆中校区本科生为调查对象,整群随机抽样,根据1:1的比例在文科学院与理科学院中分别随机抽取4个学院;分层随机抽样,各学院按年级班级名单整班随机抽样,课堂组织全班同学填写问卷。
共派发700份问卷,回收660份,问卷回收率94%,其中有效问卷631份,有效率96%。
2、研究工具大学生性别角色态度的测量采用台北市政府教育部20XX年主持编制的《青少年性别角色态度量表》。
该量表共分4个分量表,50道题目包括社会权利与义务、能力特质与表现、职业兴趣与工作、两性交往与互动四个部分。
大学生性别角色调查研究
![大学生性别角色调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9011f3c770bf78a652954e9.png)
大学生性别角色调查研究摘要】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比例发生了变化,即双性化持续增长,其他类型性别角色均有下降趋势;大学生性别角色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年级、专业上不存在差异;性别角色异性化者仍占据一定比例。
【关键词】大学生;性别角色;双性化;异性化【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3-0345-021.研究方法1.1 被试本次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以山东省济宁市286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他们来自济宁学院、曲阜师范大学和济宁医学院。
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91份,回收率为97%,其中有效问卷286份,有效率为95.33%。
1.2 研究工具采用刘电芝编制的《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50》(CSRI-50)[1]。
问卷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试背景情况,第二部分为大学生性别角色调查问卷,共分为三个分量表:男性化分量表,女性化分量表和中性词汇量表。
其中,男性化分量表由领导力、男子气、理性、大度四个因素组成,共计16个词汇。
女性化分量表由同理心、女子气、勤俭心细三个因素组成,共计16个词汇。
剩下18个词汇无需计分,只起干扰作用。
所有词汇均为形容词,要求被试就所有词汇给自己打分,觉得形容词的描述完全符合自己的情况,就打7分,完全不符合就打1分,在这之间根据符合程度酌情在2~6分之间给分。
最后按男性分量表得分(M)和女性分量表得分(F)的中位数(男性 4.8 分, 女性 5.0分)将性别角色分为四类:未分化(M<4.8,F<5.0),女性化(M<4.8,F≥5.0),男性化(M≥4.8,F<5.0),双性化(M≥4.8,F≥5.0)。
经检验,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3 数据分析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
2.研究结果2.1 大学生性别角色总体分布状况及差异总体调查结果,双性化个体数量占绝对优势,超过半数达到55.94%,其次为单一女性化18.88%,单一男性化比例最低,占总体的11.54%,单性化合计30.42%,未分化与男性化比例接近,为13.6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analysis on the status of gender rol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this article uses t CSRI-50 for measuring tool. Androgyny proportion among male and female subjects is the highest, and purely masculinity proportion is the lowest. The masculinity proportion of the male college student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feminization proportion of the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male college students, where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gender role is weakening but still existing. The fact that a large proportion of students are in undifferentiated group needs attention and vigilance.
关键词
大学生,性别角色,调查研究
1. 前言
性别角色是人类通过模仿和学习获得的,与个体生理性别想匹配的行为准则,是西方当代社会和人 格心理学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Cai, Huang, & Song, 2008)。2000 年心理学百科全书(美国心理学会和牛津 大学出版)认为性别角色是一定文化所认定的,在社会化过程中随着社会文化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同时适 合于男性和女性的行为规范,还有那些被看作是构成男性和女性的基本情感及态度(Amin et al., 2004; Cai et al., 2007)。1977 年 Bem 将性别角色分为未分化,女性化,男性化,双性化四种类型(Del Cul et al., 2007; Huang et al., 2006)。性别角色相关研究领域里,男性化正性特征包括坚强、敏捷、领导、独立等能动性方 面,女性化正性特征包括温柔、善良、敏感、善于表达等集体性方面(Choi, Fuqua, & Newman, 2008; Keller, Lavish, & Brown, 2007; Sevim, 2006)。男性化与女性化人格类型会随着情境的不同而有各自的适应价值, 包括社会期望(social expectation)、情绪调节(emotion regulation)与认知风格(cognitive style)等等这些社会认 知因素皆能导致不同性别角色的个体对刺激事件拥有不同的认知加工方式(Huang & Luo, 2010)。值得注 意的是同一生理性别的不同性别角色个体在情绪易感性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性(Milovchevish, Howells, Drew, & Day, 2001)。传统文化观念认为男性应具有勇敢理性、自信、情绪稳定等人格特质;而女性则应 该具有善于倾听、真诚、友好善良等人格特质。而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认为:人类会选 取身边的角色模范进行观察学习,从而形成其对性别角色的概念,并且社会环境会影响个体性别角色的 塑造及强化。传统观念与社会文化对个体性别角色的要求及期待,成为社会大众对其行为进行评价的准 则,也成为男女两性行为模式的标准(Keller, Lavish, & Brown, 2007)。
844
覃绍娇 等
上个世纪 70 年代中期,由于贝姆双性化模型及性别角色量表的提出掀起了性别角色的研究热潮,其 中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em Sex-Role Inventory; BSRI) 是其他研究范式进行比较的效标,同时也是性别角 色测量中最广泛使用的量表。BSRI 根据中位数法来划分性别角色类型:如果被试男女正性特质均弱,即 男性和女性分量表的得分均低于相应的中位数,就是未分化;如果被试女性正性特质强而男性正性特质 弱,即女性量表的得分高于该分量表的中位数,男性量表的得分低于该分量表的中位数,就是女性化; 如果被试男性正性特质强而女性正性特质弱,即女性量表的得分低于该分量表的中位数,男性量表的得 分高于该分量表的中位数,就是男性化;如果被试男性与女性正性特质均强,即男性与女性的分量表得 分均高于相应的中位数,就是双性化。这种中位数法在性别角色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并成为公认的划 分法则。最近几年国内诸多学者也做出开拓的研究,例如采用 Bem 性别角色量表或其修订版研究中国地 区大学生性别角色的分布情况,或者集中探讨不同性别角色类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但这些研究均是针 对双性化特质、单性化特质和未分化特质,较少涉及不同性别角色中的男性化和女性化所包含的男性化 女生和女性化男生。而且先前针对当代大学生性别角色现状的研究也已经间隔时间较长。性别角色代表 个人的社会性别, 对个人乃至整个民族素质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重点研究我国大学生的性别 角色分别状况,探究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在大学生人群中的比例, 并进一步调查不同性别角色中的男性化和 女性化在性别、分布上的差异与以往研究的变化。为我国大学生培养健全的性别角色,塑造理想的双性 化特质提供依据,并从学生个人、学校、社会、国家层面提供多方面的建议和措施。
2.2. 实验材料
我国关于性别角色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并且针对性别角色施测的量表修订与编制距今已长达十年, 如李少梅(1998)、钱铭怡和张光健(2000)、卢勤和苏彦捷(2004)、崔红和王登峰(2005)。而当今社会对青少 年的性别角色期待已经发生显著变化,上述对贝姆量表的修订或者基于该基础编制的 CSRI 量表在时间 上均已超过 10 年时限,已经明显不适合用于当前的性别角色研究。因此,本文使用由刘电芝 2011 年修 订的中文版 BSRI——《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sex-role inventory: 50 items,简 称 CSRI-50)作为施测工具,男性和女性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 0.89 和 0.84,重测信度分别为 0.82 和 0.80,以 BSRI 为效标得到的效标效度分别为 0.84 和 0.83,专家效度与他评效度良好,在继承 BSRI 使用中位数法划分性别角色类型的同时,在量表选词上更加贴近当今大众价值观的变化以及当代中国的 特色,也更具有时代变迁的特征。因此本文选用刘电芝版的《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来考察当代大学生 的性别角色分布现状,以及性别角色倾向新的发展变化趋势。
A Survey Analysis on the Status Quo of Gender Rol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Shaojiao Qin1, Qinglin Zhang2, Hong Li2 1Gu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ning Guangxi 2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Received: Oct. 10th, 2015; accepted: Dec. 23rd, 2015; published: Dec. 30th,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licenses/by/4.0/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5, 5(12), 843-851 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2015 in Hans. /journal/ap /10.12677/ap.2015.512109
文章引用: 覃绍娇, 张庆林, 李红(2015). 大学生性别角色现状调查研究. 心理学进展, 5(12), 843-851. /10.12677/ap.2015.512109
覃绍娇 等
摘要
本文使用《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为测量工具,统计问卷结果发现:双性化在男女被试群体中所占的比 例均为最高,而单纯的男性化比例最低。男性男性化比例高于女性男性化的比例,同样女性女性化比例 远高于男性女性化的比例,反映出社会文化与传统性别期待对当代大学生的重大影响,未分化学生群体 占有较大比例应予以注意与警惕。
2研究表明,人类在 3 岁左右就开始拥有性别意识,3 岁之后会慢慢意识到性别差异,形成性别 意识。随着孩子逐渐成长,他会对女性和男性所应具有的服饰、言行举止、性格特征产生全面认识,也 逐渐形成了心理性别即性别角色。大学阶段是个体性别角色发展的重要时期,个体发展到这一阶段其性 别角色基本形成和稳定,个体间的性别角色间差异比儿童、青春期更为明显,已经形成固定的性别角色 意识,有着自己固化的行为模式。因此,本实验的被试皆选自西南地区高校的在读大学生群体作为施测 对象,这样得到的数据更能代表当代青年性别角色的分布状况。
Rossi 在 1964 年首次提出“双性化”概念,心理学领域里双性化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是指个体 不仅具有明显的男性人格特征,而且还具有明显的女性人格特征,即同时拥有果断和细致、强悍和温柔 等性格,并会按情境需要而展现适合的人格特征。双性化个体难以辨别其性别角色倾向,无论在外观、 爱好、思想、态度、能力等等维度(Yang, Wen et al., 2006)。诸多研究证明双性化人格特质是当代学生理 想的人格类型与性别图式,拥有双性化人格特质的大学生情绪健康,自信开放,适应能力强,人际交往 稳定,兼顾有男女两性的人格优点和长处,这些都有利于其身心发展健康。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双性化 个体相比较具有典型气质类型的个体在各方面都要优秀,因为如果需要其表现出男性化气质,双向化个 体可以表现得十分男子气,与之相反,如果需要其表现出女性化气质,双性化个体又可以表现得十分女 子气,这是由于他们的人格特质中同时兼备有男女两性的人格特征,但绝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性 别角色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