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情的理论

阿德勒有—句名言将有助于我们对于共情作为临床方法的认识。阿德勒总是要求自己以及他的学生,“穿上病人的鞋子(站在病人的立场上)来感受与观察病人的体验。”(to“stand in theshoes”of the client and“9ee and feel”what the client is expe-rimcing.)

一、共情是一个具有两维结构的概念

欧文·雅龙说:“共情已经成为一种普遍而常用的词汇,就像流行歌手唱的陈词滥调一样, 使得我们忘记共情过程的复杂性。”虽然这是针对美国心理咨询业内所进行的总结,但对目前国内心理咨询来说也是十分贴切的。

就英文“Empathy”这个词来说,它的汉语译法就有许多种。具有代表性的,如,钱铭怡译为“共情”;郑日昌与港台同行的译法一致, 即“同理心”; 江光荣与林孟平的译法一致,即“同感”; 许又新译为“投情”;耿文秀曾译为“移情”; [郑维廉译为“神入”。此外,我国出版的各种文献中还有多种称谓,如,“通情”、“共感”、“同情”等。上述译法,可以概述为三类,“情”译派(“共情”、“投情”、“通情”、“同情”、“移情”) ,“感”译派(“共感”、“同感”) ,“理”译派(“同理心”) 。钱铭怡虽然把“Empathy”译为“共情”,但同时认为,共情的译法似乎也不能表达原词的含意。江光荣虽然把“Empathy”译为“同感”或“同感理解”,但同时认为,这个词没有与之完全对应的中文词,“设身处地”与“感同身受”两个中文词合在一起可以很好的表达同感的要义,这种译法强调的是“感同身受”中的“感”。港台学者将它译为“同理心”,主要是认为它同时包含了理性与感情的成分。理性成分是指倾听者能了解对方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感情的成分是指倾听者能与当事人的感受起共鸣。这种译法虽然解释认为“同理心”包括“理”与“情”两个方面,但它重视的是人的心理的理性成分。这三种译法只是强调了“Empathy”这个过程的不同维度,其本质是一致的。英文“Empathy”一词来源于希腊文empatheia,即“神入”,最早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使用的是罗杰斯。他使用“Empathy”的含义有三个方面,一是咨询师放下自己的参照标准设身处地地以来访者的参照标准,正确理解来访者的内心感受;二是咨询师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对来访者内

心体验的理解传达给对方;三是引导来访者对自己的感受,做进一步的思考,从而促进其内在

心理机制的恢复。如果从罗杰斯对“Empathy”的理解来看,罗杰斯更多重视的是“情”而非“理”,这个词应该译为“共情”或“同感”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共情的研究主要在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进行。共情是咨询师深入到来访者的世界,体验来访者精神世界而无丝毫“假设”成分的一种能力。共情的概念因而经历了从认知取向的共情概念到情感取向的共情概念的转变。认知取向的共情概念比较重视认知加工过程的作用,依据这一观点,具有共情特质的人能够想象出他人的感受,使他们能够

理解和预知别人的想法、感受和行为。情感取向的共情概念则认定共情完全是情感过程,是对他人状态或困境的情感反应。

伊根曾把共情分为初级共情与高级共情两种类型。初级共情主要运用倾听技巧,重在对对方内心体验和想法的了解,并把对来访者的了解反馈给来访者。由于初级共情与来访者的内心活动是一致的,是认知的共情,易为来访者接受。高级共情的运用不仅使用倾听技巧,而且常结合使用自我开放、解释等影响性技巧,积极呈现出来访者“心中所有,意识所无”的东西。高级共情不仅仅可以对来访者的表述做出反应而且可对那些隐含的、未完成的表达做出准确的反应。

二、共情是深入来访者内心世界的一个连续不

断的过程

心理咨询师要达到与来访者的共情,需要经过积极倾听、设身处地、敏锐思考、准确回应与引发领悟五个阶段。

1. 积极倾听共情的首要条件是倾听。投入地倾听来访者,不仅要注意他的言语内容,而且要注意非言语线索所传递的情感信息。心理咨询师倾听来访者表达的内容和隐含着的含意,才能完全理解来访者,与来访者的感受产生共鸣。

2. 设身处地设身处地是使咨询师自己“变成”来访者,用来访者的眼睛和头脑去知觉、思维和体验来访者。设身处地的实质是要咨询师尽可能排除自己的知识经验、价值观、人格特点、兴趣爱好等的干扰,用关切、体察的态度去接触来访者的内心世界,达到感同身受。这样,来访者才会乐意让咨询师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而且也会尝试将他个人的看法和感受传达给咨询师。成为“来访者”之后,真正发自咨询师的共情才会发生,此时,咨询师就如同自己出现了问题一样产生解决自己问题的动力,并利用这个动力解决投射到自己身上的这个来访者的问题。

3. 敏锐思考咨询师回到自己的世界里来,询问自己,有什么地方来访者还未察觉到,这往往

是问题的症结。敏锐的思考应该是把事实内容与情感内容分开,把事实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出来,再识别、分辨这些情感内容,找出情感反应与事实内容之间的联系。

4. 准确回应准确回应是咨询师表达来访者未察觉到的、自己真实的情感感受。如果咨询师未能回应来访者的想法、处境、困难和感受,来访者一般会认为咨询师忽视了自己的感受。以理解和接纳的态度回应来访者的感受,应达到使来访者感受到的最低限度。回应来访者时可以用自己的话或者巧妙地引用对方所说过的话,也包括用适当的身体接触给对方以情感支持。咨询师恰当的非言语回应,都会使来访者感到被理解与接纳,可以很好地促进共情。

5. 引发领悟共情的重要价值是在于唤醒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帮助来访者正视自己的能力和经验,真实地领悟自己的情绪感受和思维方式,从而促进其自我分析、自我感悟、自我认知和自我成长的能力。因此,咨询师通过共情,最终应使来访者对自我有更新的认识,达到自我领悟。

事实上,共情的过程不可能象以上五个方面所说的那样,机械地、一步一步地进行,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可能要不断地进入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再回到自己的世界,再进入,再出来;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不是把共情作为纯粹的一种技术与方法来使用,而是作为一有思想、有感情、有反应的人与来访者交流的。总之,共情是以投入的倾听为前提,以设身处地的理解和敏锐的思考为中介,以准确地表达出自己潜意识的理解为核心,以引发来访者的思考和成长为结束。

三、避免缺乏共情应以准确共情为基础

准确共情是心理咨询师的职业理想。要实现这个理想必须针对心理咨询师缺乏共情的原因,提出消除不良共情的方法并找出准确共情的条件。

(一)缺乏共情的原因

不合格的咨询师往往是缺乏共情的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1. 以自己为参照标准咨询师以自己为参照标准是无法设身处地倾听、理解来访者的,此时,来访者的自然表达就会减弱,咨询师更不可能与来访者产生共情。

2. 忘记自己的角色有些咨询师确实做到了设身处地,以至同喜同悲,把心理咨询的过程等

同于与朋友推心置腹的谈话或与亲人之间的肺腑之言。咨询师卷入了来访者的感情旋涡,这是感情的缠绕而非共情。

3. 过度或低度共情共情的反应程度与来访者问题的严重程度、感受度应成正比。过度会让人感到咨询师小题大做;低度,即共情不足则会让来访者感觉理解不够。Carkhuff曾指出,在心理咨询的早期阶段过多的使用共情技术,可能导致来访者产生过多的焦虑,以至于对咨询形成妨碍。

4. 未接纳来访者如果咨询师被困在各种社会规则之中,其结果咨询师会封闭自己,不能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