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美教育革新运动
欧美教育革新运动

美国进步教育运动
进步主义运动:19世纪末在美国兴 起的社会改良运动。旨在反对 工业社会的政治经济弊病。也 力求同时改革教育和社会事务, 揭露公立学校中存在的各种严 重问题,试图通过改革使学校 教育适应美国社会的新需要。 其理论根源来自卢梭、裴斯泰 洛奇和福禄倍尔等人的教育思 想,并深受现代科学,尤其是 生物科学和进化论的影响。
德国的实验教育学
•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于德国。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梅 伊曼,法国的比纳,美国的霍尔和桑代克。其产生受到实 验心理学的直接影响,实验心理学为实验教育学提供了科 学的基础和实验方法。重视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重视实验,并并强调从实验的结果中寻找教育的途径和方 法是实验教育学的基本特征, • 凯兴斯特纳;公民教育理论和劳作学校理论
• 杜威:儿童、经验、 活动的三个中心论 • 教育的本质:教教育 即生长,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教育即生 活,教育即经验的改 造
欧洲的新教育运动
• 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教育改革运动。初期 以建立不同于传统学校的新学校作为新教育的“实验室” 为其特征,一战后,在教育的实践中不断推广的基础上, 新教育理论进一步发展。二战后逐渐走向衰落。
蒙台梭利
• 创办了:“儿童之家”
第九章 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

第一节 新教育运动
主要内容
一、新教育运动的形成和发展
二、新教育运动的主要观点
三、新教育运动的主要实验
四、新教育运动的主要理论
(一)梅伊曼、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二)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和“劳作学校”理
论
(三)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一、新教育运动的形成和发展 一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垄断阶段。社 会现实的变革对教育的改革提出新的要求。 19世纪末为适应帝国主义发展对新型统治人 才的需要在欧洲出现了一种为社会培养新型 上层任务的学校,被称为“新学校”。
(一)实验教育学
1.产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于德国,随后在 欧美一些国家发展的以教育实验为标志的教育 思想流派。 2.内容:重视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的关系,重视 实验,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 用于教育研究,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 主张通过测量和统计等方法进行研究,努力将 教育学建立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 3.代表人物:梅伊曼、拉伊、霍尔、桑代克
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
语言的敏感期 :出生后2个月开始到8岁 感觉的敏感期:从出生到6岁, 2岁至2.5 岁达到高峰。 秩序的敏感期:最早出现于儿童2岁左右, 大约持续两年,3岁左右表现最为明显。 运动的敏感期:初生到4岁之间 工作的敏感期: 3岁到6、7岁
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
1907年,蒙台梭利在罗 马圣罗伦佐区建立了第 一所“公寓幼儿学校”, 又称“儿童之家”。 儿童之家
环境 儿童
教具
教师
儿童之家
环境:按照儿童身材配臵的大 小而轻便的桌椅台架,方便儿 童搬动,儿童实用的生活用品, 色彩鲜明,形状可爱,放臵有 秩序。 教具:自制蒙氏教具锻炼儿童 的感官,进行日常生活的训练、 初步知识的学习等 儿童:自由的工作者,自我教 育 教师:被动的地位,尊重儿童、 鼓励儿童、热爱儿童
14 第十四章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革新运动

三、梅伊曼、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4.梅伊曼的思想VS拉伊的思想
共识点
பைடு நூலகம்分歧点
1.以思辨为主,脱离实际 1.拉伊反对梅伊曼将实验教育 学与“系统的教育学”对立起 来的做法
2.都认为实验教育学是以 2.拉伊认为教育研究不同于自 科学实验为基础来研究 然科学研究 教育问题的独立学科
3.都认为实验教育学必须 3. 拉伊强调行动在教育过程中
用“表格法”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
二、进步教育运动
5.文纳特卡计划(华虚朋C.W.Washburne)
1)重视使学校的功课适应儿童的个别差异。 2)将个别学习和小组学习结合起来,使个性发展和社会意识发 展相联系。 3)将课程分为共同知识和技能和创造性的社会性的作业。前者 按学科进行,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的进行个别辅导,以 考试来检验学习结果;后者分小组开展活动或施教,无确定程 序,不需要参加考试。
二、进步教育运动
6.设计教学法(克伯屈W.H,Kilpatrick) 1)四种方式 A.生产者的设计;B.消费者的设计; C.问题的设计;D.练习的设计。 2)四个步骤 A.决定目的;B.制定计划; C.实施计划;D.评判结果。
二、进步教育运动 (三)进步主义教育的影响
1.对美国的影响 2.对世界的影响
John Dewey, 1859-1952 美国
一、杜威的教育思想
(一)杜威教育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 1.经验自然主义 2.工具主义 3.社会政治观和机能心理学
(二)教育本质论 1.教育即生活 2.教育即生长 3.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一、杜威的教育思想
外国教育史备考研知识点: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外国教育史备考研知识点: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一、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一)新教育运动1.新教育运动的形成和发展新教育运动亦称“新学校运动”,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教育改革运动。
初期以建立不同于传统学校的新学校作为新教育的“实验室”为其特征。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教育实践不断推广的基础上,新教育理论进一步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教育运动逐步走向衰落。
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在英格兰的德比郡创办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端。
其后,德国的利茨推动了“乡村之家运动”,法国的德莫林开办了“运动学校”。
各国新学校的国际交流促成了1899年瑞士教育家费利耶尔在日内瓦建立了“国际新学校局”,1921年在法国加来成立“新教育联谊会”,并出版杂志《新时期的教育》。
1922年提出“七项原则”,强调活动以及儿童个人自由而完善的发展,推行儿童中心的教育目标。
1942年,通过《儿童宪章》,强调教育机会均等,以符合世界性普及教育的要求。
1966年,新教育联谊会改名为“世界教育联谊会”,标志着新教育运动作为一场运动的终结。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
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
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
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2.新教育运动中的著名实验(1)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在德比郡创办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以11-18岁男孩为对象,以把他们造就新型的英国各种阶层人士为目的。
外国现代教育

第五章外国现代教育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兴起一次影响广泛的教育革新运动,成为现代教育的开端。
当时,第二次产业革命(电气时代)的兴起、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义务教育的推广普及、新兴学科的产生、欧洲新教育运动、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潮都预示着传统教育的日渐衰微和现代教育的日趋演进。
本章共分四个大标题:一、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革新运动二、现代各主要国家的教育三、杜威的教育思想四、现代欧美教育思潮一、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革新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广泛开展的教育革新运动,在欧洲被称为“新教育”运动,在美国被称为“进步教育”运动,一系列教育改革和教育实验在欧美各国广泛开展,作为重要的教育理论流派的欧美实验教育学诞生。
1914年新学校运动传入美国,之后欧美两个教育革新开始合作与交流,并发展成为一种国际教育革新运动。
1957年进步教育运动结束,1966年新教育运动终结。
(一)欧洲新教育运动1.新教育运动的产生与发展,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教育改革运动,通过建立不同于传统学校的新学校进行新教育实验,以反对传统教育、提倡发展儿童自由个性与活动能力为特征。
新教育运动开始于19世纪80年代末的英国。
后扩展到德、法、比、荷和奥等欧洲国家,形成了广泛的新学校运动。
一战后,在教育实践不断推广的基础上,新教育理论进一步发展。
二战后,新教育运动逐步走向衰落。
1889年,英国的雷迪创办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是欧洲新学校的典范,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始。
1898年,德国的利茨创办了德国第一所乡村教育之家,推动了德国的“乡村之家运动”,1899年法国的德莫林开办了“运动学校”。
各国新学校的国际交流促成了1899年瑞士教育家费利耶尔在日内瓦建立了“国际新学校局”,1921年在法国加来成立“新教育联谊会”,并出版杂志《新时期的教育》。
1922年提出“七项原则”,强调活动以及儿童个人自由而完善的发展,推行儿童中心的教育目标。
《外国教育史(第二版)》现代西方教育理论

杜威一生勤勉,著有40本著作和700多篇论文,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实用主义思想 体系,内容涉及形而上学、认识论、逻辑、伦理学、美学、科学哲学和教育哲学等。
一、 生平、著作和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二) 杜威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1. 实用主义经验论
“杜威开创的哲学致力于将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 杜威反对传统哲学中的各种二元对立,如心与身、主观与客观等,而将“经验” 作为实用主义哲学的核心。 杜威认为,所谓“经验”是一个具有“两套意义”的字眼,是主体和客体、物质 与精神的统一体,包括经验的事物和经验的过程。
(二) 课程与教材
杜威提出应把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而不是把科学、文学、历史、地理等作为学 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应将烹饪、缝纫和手工等引进学校。“从做中学并不 是指用手工来代替课本的学习。”
杜威的意图是希望把这些手工活动作为一种媒介,把儿童引入更正式的课程中, 这样就可以抓住儿童的注意力和兴趣。
四、 教学论
(一) 做中学
教育的最根本的基础在于儿童的活动能力。使儿童认识到其社会遗产的唯一方法 是让他去实践,使他从事那些使文明成其为文明的主要的典型的活动。如果承认教 育的自然的发展进程,就总是从包含着“做中学”的那些情境开始。
应当注意的是,杜威的“做中学”方法可能只适合于4—8岁的儿童。
四、 教学论
教师和书本不再是唯一的导师,手、眼睛、耳朵,实际上整个身体都成了知识的 源泉,而教师和教科书则分别成为发起者和检验者。
四、 教学论
(二) 课程与教材
杜威意识到,以“做中学”为原则的课程与教材的关键问题,是有必要把经验的 逻辑方面和心理方面区别开来并联系起来,亦即使教材心理化。
外国教育史39

欧洲新教育运动的成就与评价
总之,这一时期在欧洲出现的新教育运动和 新学校实验,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和主张,促使 人们对西方教育传统进行全面反思,推动了人们 对学校教育的重新认识。另一方面也应看到,新 教育家们改革的重点主要是精英教育而非大众教 育,并且始终未能解决好教育过程中的一些基本 矛盾。
(三)德可乐利的生活学校
1907年,比利时的教育家德可乐利在布鲁塞 尔市郊创办了“生活学校”。 在学校教育环境的安排上,德可乐利认为新 学校应为学生智力的、体力的、社会的和审美的 生活服务。
德可乐利的课程论思想是以“兴趣中心”为 其主要特征。 德可乐利主张新学校应通过“单元教学”的
形式教育革新运动
前言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开始 出现各种新的教育思潮,并逐步形成一场范围广 泛的教育革新运动,对现代欧美教育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四点。这些教育思 想和实践活动构成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美教 育改革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欧洲新教育运动
(一)兴起阶段
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C.Reddie,1858 一1932)在英格兰的德比郡创办阿博茨霍尔姆 (Abbotsholme)乡村寄宿学校,标志着欧洲新 教育运动的开始。
在雷迪的影响下,欧洲各国出现了一批新学 校。
巴德利在英国南部苏塞克斯郡建立了比代尔 (Bedales)学校。 德国的利茨创办了德国第一所乡村寄宿学校。 法国的狄莫林创办了法国的第一所新学校— —罗斯学校。 上述新创立的乡村寄宿学校注重学校设在自 然环境中,使儿童了解自然,在自然中得到体力 和智力的发展。
新教育思想形成后,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变 化也在不断地进行完善。整个20年代,新教育联 合会推行儿童中心的教育目标。1929年,世界范 围内的经济大萧条,给各国经济和政治都带来了 很大的冲击,也使得教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 这种情况下,新教育联合会也修改了自己的目标。
欧洲新教育运动

新学校的教育内容
• 新教育家们共同强调新学校应该以传授现 代社会需要的知识为主。
国际专题研讨会共召开七次。
• 1922 年正式颁布联谊会章程,提出新教育 的 7 项基本原则。
新教育的七项基本原则
1. 一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保持和增进儿童内在的精神 力量;
2. 教育应当尊重儿童的个性,只有解放内在的精神力量 才能实现;
3. 学习和训练应给予儿童的天赋兴趣以自由的施展; 4. 学校的纪律训练应当是由儿童自己在教师的协助下进
新教育运动的理论
• 凯兴斯泰纳(Georg Kerschensteiner,1854— 1932)的“公民教育”和“劳动学校”的理论;
• 梅依曼(Emst Meumann,1862—1915)和拉伊 (Wilhelm August Lay,1862—1926)的实验教 育学;
• 比纳(Alired Binet,1857—1911)的智力测验; • 爱伦•凯(Ellen Key,1849—1926)的自由教育
生活; – 第三,反对旧教育的僵化; – 第四,反对旧教育中具有浓厚思辨色彩的教育
研究方法。
新教育的基本宗旨
• 新教育的宗旨是培养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 “新人”
• 但具体地说到这种“新人”所应具备的素 养和所承担的责任等,新教育家们的见解 并不尽相同。
• 两种类型:
– 凯兴斯泰纳:培养公民 – 其他教育家(蒙台梭利、怀特海、罗素):培
– 儿童的人格是神圣的,儿童的需要是任何良好教育制 度的基础;
– 儿童享有适当的衣食住权利,应是国家财政的首要开 支;
– 应对每个儿童提供有效的医疗保健和治疗; – 一切儿童应有接触本国知识和智慧宝藏的平等机会; – 应为每一个儿童提供全日制的学校教育; – 应对全体儿童进行宗教教育。
第九章 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

新教育运动
主持创立新学校的教育家提出并论述新学校 所反映的新教育思想,一时间形成了新学校 运动,也称新教育运动。 培养目的
具有开阔的眼界、现代科学知识、善于应变 的活动与组织能力的新式统治人物。 代表人物
雷迪、利茨、狄摩林、德可乐利
1889 英国教育家雷迪创办阿博茨霍尔姆乡村
寄宿学校,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端。
1907年,蒙台梭利在罗 马圣罗伦佐区建立了第 一所“公寓幼儿学校”, 又称“儿童之家”。 儿童之家
环境 儿童
教具
教师
儿童之家材配臵的大 小而轻便的桌椅台架,方便儿 童搬动,儿童实用的生活用品, 色彩鲜明,形状可爱,放臵有 秩序。 教具:自制蒙氏教具锻炼儿童 的感官,进行日常生活的训练、 初步知识的学习等 儿童:自由的工作者,自我教 育 教师:被动的地位,尊重儿童、 鼓励儿童、热爱儿童
(二)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 理论 凯兴斯泰纳,德国教育家,19世纪在欧美流行 的劳作教育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和推动者,他 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理论对德国乃至世界许多国 家的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主要教育著作:《公民教育要义》《劳作学校 要义》 1.公民教育理论 1)背景: 关于国家职能的思想是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理 论的政治基础。
第九章 19世纪末—20世纪
前期欧美教育思潮
新教育运动 进步主义教育思潮
欧美教育思潮的背景
19世纪末欧美国家工业和经济迅速发展,新的 科学技术广泛使用,促使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 化。人们试图通过教育的改进来解决各种社会 矛盾,实现社会重建。
随着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人们日益关注教育 质量的提高,重视研究儿童的特性。 实验科学尤其是实验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为 教育革新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方法论的基础。 卢梭及其追随者们的教育主张成为教育革新运 动的主要思想渊源。
新学校运动名词解释

新学校运动名词解释新教育运动就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欧洲出现的资产阶级教育改革运动。
它的主要内容是建立与旧式的传统学校在教育目的、内容、方法上完全不同的新学校,因此也称新学校运动。
19世纪末,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新的经济与政治状况需要有首创精神和有能力开拓资本主义事业的人才,那种只重书本知识、纵人骄奢怠惰的贵族式学校教育已不能满足要求,必须进行改革。
1889年,英国的C.雷迪创办了欧洲第一所新学校,即艾伯茨霍姆学校。
拓展知识:一、形成与发展新教育运动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教育改革运动。
它最初建立于英国(始于雷迪),后遍及欧洲。
它在教育内容、目的、方法上反对传统学校教育,因此新教育运动亦称“新学校运动”。
1921年在法国的加雷市建立了“新教育联谊会”,他们以《新时期的教育》这本杂志为阵地宣传新教育理论。
1966年新教育联谊会改名为“世界教育联谊会”,世界教育联谊会在后期的思想违背了新教育的初衷,最终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终结。
二、著名实验在新教育运动中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实验。
1.英国的雷迪创办了欧洲第一所新学校——阿博茨霍尔姆学校,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端。
在这所学校中主要招收11-18岁的男生,主要是把学生培养成各领导阶层的人。
那如何去培养呢?雷迪认为应该让学生们去学习艺术、文艺,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而学生们学习的这些内容需要与生活相联系。
2.巴德利在英国南部创办了贝达尔斯学校,他也赞同雷迪的主张,但是他认为男女应该合校,要注重学生创造力、民主的培养。
3.德国的利茨参观完雷迪的阿博茨霍尔姆学校后,认为德国也应该学习雷迪的思想,先后建立了三所相互衔接的家庭式乡村寄宿学校,这三所学校分别是伊尔森保学校、豪宾达学校和比伯尔史泰因学校,形成了“乡村之家运动”。
4.法国的德莫林也拥护雷迪的做法,于是在法国创办了第一所新学校——罗歇斯学校。
他认为学校应该重视师生之间的家庭式的亲密关系,应该开设各种正规课程,还应该重视体力劳动尤其是体育运动。
进步教育运动

人们一般把杜威教育哲学看作是进步主义教育的同义词。其实,杜威对这个运动中出现的一些现象一开始便进行批评。他一直反对“非此即彼”的思想方法,他主张一切从经验出发,并详细阐明经验的“连续性”和“相互作用”原则。他认为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进步教育运动最显著的成就,在于带来了课堂生活情况的变化,即对于儿童的需要有了更多的认识,师生间关系变得更亲切和民主化了。但他指出,这主要是气氛上的改变,旧教育最根本的权威主义还以多种形式继续存在着,他着重地指出,进步主义教育的弱点在于知识性的教材的选择和组织问题,等等。由于这个运动事实上是以杜威教育哲学为指导。因此,它的成就和失败也看作是杜威教育哲学本身所带来的结果。
美国教育家F.W.帕克于19世纪70年代在马萨诸塞州昆西市首先进行了新教学方法实验,他被认为是进步主义教育的奠基人之一。“进步主义教育”一词,在当时美国已散见于报章杂志,泛指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教师学校和教学方法。如F.艾德勒在纽约所进行的手工训练和幼儿园的教育;E.亨廷顿在纽约对年龄较大的女孩采用幼儿园的教学方法,用家庭厨房器具代替幼儿园的“恩物”(见F.W.A.福禄贝尔),并提出一种家事活动课程;以及作为示范中心而出现的霍瑞斯?曼学校等。1896年教育家J.杜威在芝加哥大学开办实验学校。他把当时的手工训练、新教学方法以及学校与社会的联系等因素融在一起,这被认为是对于进步教育运动的一个重大贡献。20世纪初,M.约翰逊在亚拉巴马州费尔霍普开办了一所与J.-J.卢梭的设想类似的有机教育学校。他认为在一个理想的学校里, 应当有台子和椅子, 而不应当有书桌;对于9~10岁以下的儿童不应当教读和写,而应当为儿童的劳动和游戏提供“无限多的题材”;音乐、舞蹈、游戏、手工和讲故事等,应成为早期课程的主要内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美国建立了许多新的学校,许多旧的学校也转向进步主义教育。特别在一些大城市的学校里,更广泛地采用活动课程和设计教学法,以及核心性质的课程(见核心课程)。1919年进步教育协会成立。1930年进步教育运动达到全盛时期,到1938年进步教育协会会员达 10500人。进步教育协会第一任名誉会长是化学家与教育家、哈佛大学的C.W.埃利奥特,1928年由杜威继任。
进步教育运动

进步教育运动“进步主义运动”是指在美国兴起于19世纪末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的一种致力于教育革新的思潮运动。
1.进步教育运动的始末及失败原因(1)进步教育运动的始末①起兴期(19世纪末至1918年)第一,赖斯揭露美国学校的弊端,引起了人们对于教育的关心,并引发全国对传统教育的批判。
第二,帕克创造了“昆西教学法”,杜威称之为“进步主义教育之父”,同时杜威在1896年创办了“芝加哥实验学校”。
第三,约翰逊创办“有机学校”、帕克赫斯特创立道尔顿制、沃特创办葛雷制等等。
②成型期(1918年-1929年)第一,杜威所在的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成为进步主义教育的中心。
第二,1919年,成立进步教育协会,提出进步教育的七项原则:·有自由发展的自由;·兴趣是全部活动的动机;·教师是指导者,而不是布置作业监工;·注重学生发展的科学研究;·对儿童身体发展给予更大的关注;·适应儿童生活的需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合作;·进步主义学校在教育运动中的领导作用。
第三,1924年协会创办《进步教育》杂志。
③转折期(1929年-1943年)随着进步主义教育日益专业化,因而失去了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加上内部的分化,拉格倡导“儿童中心”和康茨倡导“社会中心”以及外部保守主义的攻击和经济危机的出现。
④衰落(1944-1957)1944年进步主义协会更名为“美国教育联谊会”,1955年协会解散,1957年《进步教育》杂志停办,标志着教育史上一个时代的结束。
(2)进步教育运动的失败原因①进步主义教育无法与不断变化的美国社会始终保持步调一致,无法适应美国社会的需求。
②进步主义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本身存在较多的矛盾和局限。
比如:过分注重儿童个人自由,忽视了社会和文化层面对个人发展的关键作用;过于片面地否定学校工作的一些基本规律,导致学校教学质量下降等。
③观点对立的教育思潮和流派的兴起从外部冲击了进步主义教育。
小结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美教育革新运动爱伦·凯

第十四章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美教育 革新运动
•
• • • •
•
1、兴起阶段 1889年,英国雷迪创办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 1898年,利茨创办了德国第一所乡村寄宿学校, 1898年,狄莫林创办了法国的罗斯学校; 1899年,费利耶尔在日内瓦建立“国际新学校局”, 推动了欧洲新教育的发展; 1907年,意大利的蒙台梭利创办了“儿童之家”。
• 二、学校调查运动
• 1、产生原因:
• 19世纪后期出现的社会福利运动; •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 • 工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有效管理、消除浪 费等思想的影响; • 德国和美国影响比较大。
第十四章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美 教育革新运动
• • • • • • 2、美国学校调查运动 1901年爱达荷州出现;“克里夫兰学校调查”; 调查发现: 1、教育方面缺乏内行的领导和监督; 2、学校和教师受保守主义和形式主义影响较大; 3、学校重“三基”教学,但对历史、公民和自然 等学科注重不够; • 4、外来移民教育没有提供较好的措施; • 5、相当多的学生学习跟不上和中途退学。
• 6、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
• 1918年发表《设计教学法》; • 教育上反对主智主义,强调发展学生完整人 格; • 认为有机体是通过行动来学习的,注重人与 环境的相互作用; • 教学上反对分科教学; • 主张设计教学:生产者的设计;消费者的设 计,问题的设计;练习的设计。 • 小结
新教育运动

新教育运动——发展历程新教育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出现的资产阶级教育改革运动。
它的主要内容是建立与旧式的传统学校在教育目的、内容、方法上完全不同的新学校。
它强调学习者的观点和个人兴趣,主张用现代教育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对传统学校教育进行改革乃至重建,因此又称新学校运动。
这一教育运动在实践上表现为“新学校”的兴起和发展,在理论上则主要表现为具有浓厚自由主义色彩的理论的出现。
一、产生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国家加快了工业化进程,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为适应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欧洲大陆出现了以改革传统教学理论和方法为目的的教育革新运动,与美国的进步教育运动遥相呼应。
另外,这一运动是继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之后欧洲历史上又一场教育革新运动,文艺复兴时期的“全人”教育和启蒙时期的倡导自由的“新教育”都对新教育运动的产生具有深远的影响。
欧洲新教育运动是欧洲教育及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吴明海在其所著的《欧洲新教育运动的历史研究》一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新教育运动产生的背景进行了具体且全面地分析。
新的生产力——电气时代的到来新的科学时代——第二次科学革命新的世界格局——新一轮经济竞争与殖民争霸,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
新的社会结构——自由主义有了更大空间新的教育因素——传统教育开始向现代教育转型二、历史进程《欧洲新教育运动的历史研究》一书中把新教育运动从1889年到1996年的历史进程划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自发兴起期(1889—1914)、自觉成熟期(1914—1936)、承负使命期(1936—1946)、甘当助手期和终结期(1946—1966)。
这里主要按课本333页所划分的时期来进行讲述,如果大家想做进一步了解可课后阅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吴明海在其所著的《欧洲新教育运动的历史研究》一书。
(一)兴起时期(1889——1914)阿博茨霍尔姆学校(雷迪—英国)西高地学校乡村寄宿学校乡村之家运动学校儿童之家(蒙台梭利—意大利)1、新学校的建立医生教育家学校生活学校(德可乐利—比利时)劳作学校(凯兴斯泰纳—德国)英国教育家雷迪于1889年创办的阿博茨霍尔姆学校是欧洲教育界公认的第一所新学校,被认为是欧洲新教育运动的开端。
第十六章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进步教育是作为进步主义运动的一部分发端 的。进步主义运动是19世纪末在美国兴起的 广泛的社会改良运动,旨在反对工业社会的 政治经济弊病。进步主义者们力求同时改革 教育和社会事务。
(一)进步教育运动始末
兴起階段
成型階段
转折階段
衰落階段
结束
19世纪末至1918 1918-1929 1929-1943 1944-1957
• 儿童学
• 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和劳作学 校理论
课外作业
• 评述西欧新教育运动。 • 概述进步主义教育思想。
谢谢!
• 1898年德国利茨开办德国第一所乡村教育之家
• 1899年法国德莫林开办罗歇斯学校
• 1921 年成立新教育联谊会,出版《新时代 的教育》杂志。
• 1922 年提出 7 项原则,推行儿童中心的教 育目标。
• 1966年新教育联谊会改名“世界教育联谊会” 标志着新教育运动作为一场运动的终结。
(二)爱伦·凯
• 教育环境的安排 • 课程论思想的主要特征:兴趣中心 • 教学方法分为三段:观察、联想、表达
(四)罗素 • 现代教育四大发展趋势 • 提出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
• 如何评价新教育思潮?
第二节 进步教育
• 进步教育(progressive education)是指 产生于19世纪末并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 的美国的一种教育革新思潮,亦称“进步 主义教育运动”。
二、几种教育制度和方法
• 帕克的昆西教学法 • 约翰逊的有机教育学校 • 沃特的葛雷制 • 帕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 • 华虚朋的文纳特卡计划 • 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
第三节 实验教育学
• 实验教育学产生的背景 • 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主要代表人物
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一、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一)新教育运动“新教育运动”亦称“新学校运动”,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教育改革运动,主要是在教育目的、内容、方法上建立与旧式的传统学校完全不同的新学校。
1.新教育运动的形成和发展①1889年,雷迪创办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这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始;②1898年,法国的德莫林创办罗歇斯学校;(法国第一所)③德国的利茨创办“乡村教育之家”;(德国第一所)④1912年,在瑞士费里埃尔倡议下成立了“国际新教育局”,作为欧洲新教育学校的联络中心;⑤1921年在法国成立“新教育联谊会”,出版《新时期的新教育》杂志,宣传理论;⑥1922年,颁布协会章程,提出新教育的7项原则,即增进儿童的内在精神力量;尊重儿童的个性发展;儿童的天赋自由施展;鼓励儿童自制;培养儿童为社会服务的合作精神;发展男女儿童教育的节奏;要求儿童尊重他人也保持个人主义。
⑦1966年,新教育联谊会改名为“世界教育联谊会”,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终结。
2.新教育运动中的著名实验(1)雷迪与阿博茨霍尔姆学校雷迪创办的阿博茨霍尔姆学校是新教育运动的开端,是欧洲“新学校”的典范,具体内容如下:①教育对象:11-18岁的男孩;②教育目的:把他们造就成新兴的英国各阶层人士;③课程内容:体力活动、手工活动以及艺术和想象力活动等;④作息时间:上午做功课,下午体育和户外活动,晚上娱乐和艺术活动;⑤强调自由教育,即自由地服从法律。
(2)尼尔和厦山学校①学校实行学生与教师民主自治,师生平等,共制规范,在人人遵守的前提下充分分享自由;②课程学习及活动项目的选择都可以由学生自己做决定,学生有充分的选择权利,教师只作为参谋的角色,在适当时候提供帮助;③允许学生追求新异的自由生活方式,鼓励学生追求新异的自由思维方式;(3)利茨和乡村教育之家招收12-16岁的学生,推动了德国“乡村之家运动”。
(4)德莫林和罗歇斯学校该学校重视师生之间小家庭式的亲密关系,在开始正规课程的同时,还从事体力劳动和小组游戏,尤其重视体育运动,被称之为“运动学校”。
《外国教育史(第二版)》欧美教育革新运动

二、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中的著名案例
(四) 帕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
道尔顿制是一种个别教学制度。帕克赫斯特提出了以下主张: ① 在学校里废除课堂教学,废除课程表和年级制,代之以“公约”或合同式的 学习,即把各科一年的课程划分为分月的作业大纲,学生以公约的形式确定自己应 完成的各项学习任务,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学。 ② 将各教室改为各科作业室或实验室,按学科的性质陈列参考用书和实验仪器, 供学生学习之用。 ③ 用“表格法”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简化学生管理。 纪世界教育史上,苏联教育思想占有重要的地位。十月革命以后,苏维 埃政府遵照列宁的教育学说进行了教育改革和教育建设,建立了独特而完整的苏维埃 教育体系,发展起不同于西方的教育理论。苏联教育理论以列宁的教育学说和马克思 主义的方法论为思想基础,反映了不同时期苏联党和政府的教育方针,总结了苏联各 个时期的教育经验。
一、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始末
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出现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世纪末至第一次世 界大战;1919年至1929年经济大萧条;20世纪3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
19世纪末,帕克,被杜威称为“进步教育之父”,先后在马萨诸塞州的昆西市和芝 加哥的库克师范学校从事教育实验。
赖斯于1892年接受《论坛》杂志的委托,访问了36个城市,与1 200位教师交谈, 揭露了美国学校教育的弊端,引发了全国性的对传统教育的批评。
四、 罗素的《教育论》
罗素学识渊博,著述甚多,当选为英国科学院荣誉院士,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主要教育著作有《教育与美好生活》和《教育与社会秩序》。
罗素认为,现代教育有四大发展趋势: ① 教育制度民主化。 ② 教育内容实用化。 ③ 教育方法自由化。 ④ 给幼儿期以更多的注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五章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美教育革新运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出现各种新的教育思潮,并逐步形成一场范围广泛的教育革新运动,对现代欧美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四点。
这些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构成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美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新教育运动一、新教育运动的形成与发展(一)兴起阶段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C.Reddie,1858一1932)在英格兰的德比郡创办阿博茨霍尔姆(Abbotsholme)乡村寄宿学校,标志着欧洲新教育运动的开始。
在雷迪的影响下,欧洲各国出现了一批新学校。
巴德利在英国南部苏塞克斯郡建立了比代尔(Bedales)学校。
德国的利茨创办了德国第一所乡村寄宿学校。
法国的狄莫林创办了法国的第一所新学校——罗斯学校。
上述新创立的乡村寄宿学校注重学校设在自然环境中,使儿童了解自然,在自然中得到体力和智力的发展。
(二)建立国际性组织阶段一战后,新教育运动继续发展。
1922年,新教育联合会提出了“七项原则”,强调活动以及儿童个人自由而完善的发展。
这七项原则成为战后新教育运动的国际性宣言。
新教育联合会建立以后,多次召开教育大会,通过对儿童与教育不同问题的研究,推动了新教育运动的发展。
(三)后期发展阶段新教育思想形成后,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也在不断地进行完善。
整个20年代,新教育联合会推行儿童中心的教育目标。
1929年,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大萧条,给各国经济和政治都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也使得教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新教育联合会也修改了自己的目标。
1932年的法国尼斯会议强调要关心“我们时代的复杂性”。
1942年,新教育联合会通过《儿童宪章》。
1966年,新教育联合会改名为“世界教育联合会”(World EducationFellowship,简称WEF),标志着新教育运动作为一场运动的终结。
二、西欧新教育运动中的著名教育实验(一)雷迪的阿博茨霍尔姆学校阿博茨霍尔姆学校创建于1889年的英国阿博茨霍尔姆城,是欧洲第一所“新学校”。
“我们的目的是造就人类一切能力的圆满发展”雷迪的新学校建设在一片荒芜之地上,学生就是学校的建设者。
(二)狄摩林的罗斯新学校继雷迪以后,法国社会学家狄摩林也于1898年创办了一所罗斯新学校。
这所学校“充满快乐的、自由的空气,工场的作业也不少”。
狄摩林指出新学校必须重视实际知识与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自由活动中得到发展。
(三)德可乐利的生活学校1907年,比利时的教育家德可乐利在布鲁塞尔市郊创办了“生活学校”。
在学校教育环境的安排上,德可乐利认为新学校应为学生智力的、体力的、社会的和审美的生活服务。
德可乐利的课程论思想是以“兴趣中心”为其主要特征。
德可乐利主张新学校应通过“单元教学”的形式进行教育与教学。
欧洲新教育运动的成就与评价总之,这一时期在欧洲出现的新教育运动和新学校实验,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和主张,促使人们对西方教育传统进行全面反思,推动了人们对学校教育的重新认识。
另一方面也应看到,新教育家们改革的重点主要是精英教育而非大众教育,并且始终未能解决好教育过程中的一些基本矛盾。
三、西欧新教育运动的基本理论(一)爱伦·凯瑞典女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作家。
致力于妇女儿童运动,代表作《儿童的世纪》。
重视家庭教育,主张恢复妇女在教育子女(儿童)方面的权利。
倡导自由教育和建立儿童中心的学校。
宣称20世纪是儿童的世纪。
(二)德可乐利比利时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医生。
早先研究特殊儿童问题,1907年在布鲁塞尔创办“生活学校”(隐修学校),积极参与新教育联谊会的创建。
教育代表作《德可乐利方法》。
注重本能和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主张学校应一方面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另一方面为儿童发展提供适宜的有刺激的环境。
学校根据儿童兴趣设置课程,构建教学单元。
教育方法主要为观察、联想和表达。
教学方式为小组学习。
史称“德可乐利方法”。
(三)罗素英国哲学家、数学家和社会活动家。
教育代表作《教育与美好生活》。
主张和平教育,促进教育民主化、自由化和现代化,重视儿童的存在和个体的教育权利。
第二节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一、进步教育运动始末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兴起(19世纪末至1918年)、成型(1918~1929年)、转折(1929~1943年)和衰落(1944~1957年)。
19世纪末,帕克(P.W.Parker,1837—1902)先后在马萨诸塞州昆西市和芝加哥库克师范学校进行教育革新实验,创造了“昆西教学法”,被杜威称做“进步教育之父”。
赖斯(J.Rice)在揭露美国学校教育的弊端,引起人们关心教育的变革方面作出了贡献。
他早年是一位儿科医生。
1889~1890年他到德国耶拿和莱比锡研究教育理论。
1892年回国后,他接受了《论坛》杂志的委托,撰写有关美国教育的文章。
为此,他访问了36个城市,与l 200位教师交谈,发现了美国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各种弊端并予以揭露,引发了全国性的对传统教育的批评。
1896年,杜威创办芝加哥实验学校。
在他的影响下,许多进步教育实验以各种形式展开。
早期的进步教育家们都关心通过学校改变社会,但由于受到不同的教育理论的影响,他们的方法不尽相同。
其中一些人如“有机教育学校”的创办者约翰逊和“道尔顿计划”的创立者帕克赫斯特等人,受到卢梭和蒙台梭利的深刻影响,强调个性发展,重视儿童的兴趣和能力。
另一些人如“葛雷计划”的创立人沃特等则受到杜威的影响,试图把学习和劳动、抽象的和实用的以及个性的和社会的等因素结合起来。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公立教育已成为世界先锋。
美国的许多社区和学校当局表示愿意实验新方法。
普及进步教育思想的时机已经成熟。
1919年,安那波利斯海军学院的一位教师科布(S.Cobb)发起建立进步教育发展协会。
该协会后来改称美国进步教育协会(American Progressive Education Association,简称PEA)。
1920年,协会提出了改进初等教育的七点目标,实为进步教育的七项原则或纲领。
即:1.自然发展的自由;2.兴趣是所有作业的动机;3.教师是引导者,而不是监督者;4.科学研究儿童的发展;5.重视影响儿童身体发展的一切因素;6.为满足儿童生活的需要,学校与家庭应进行合作;7。
进步主义学校应当成为为教育运动的领导者。
1924年,协会创办《进步教育》杂志,向读者介绍欧洲的教育革新和美国的进步教育实验。
在这个时期,进步教育运动本身日益专业化。
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成为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中心。
1905年,杜威来到该校。
那里聚集了许多著名学者,有历史学家孟禄(P.Monroe)、心理学家桑代克、社会学家拉格(H.Rugg)和课程理论家克伯屈。
到20年代末,进步教育协会几乎成为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代言人。
杜威担任协会的名誉主席,协会的秘书处也移到该院。
由于运动的这种专业化倾向,失去了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与此同时,进步教育运动内部出现分化。
以拉格为代表强调“儿童中心”的教育;以康茨(G.Counts)为代表主张“社会中心”的教育。
1929年的大萧条严重影响了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发展。
一方面它使进步教育运动发生转向。
此前强调儿童中心和个人的自由发展,此后则更加意识到学校的社会职能。
此外,从30年代初期开始,进步教育运动的重心逐步从初等教育转向中等教育。
这种转变集中反映在“八年研究”(亦称“30校实验”,1933~1940年)上。
另一方面,大萧条加剧了进步教育运动内部的分裂,“改造主义”正是这种分化的产物。
进步教育还受到新保守主义教育思潮的攻击。
1940年,美国在欧洲卷入战争,进步教育也进入它的尾声,仅限于空谈理论,失去其原有的感召力。
1944年,美国的进步教育运动进入其衰落阶段。
这一年,美国进步教育协会更名为“美国教育联谊会”,成为欧洲新教育联谊会的一个分会,尽管在1953年恢复了原来的名称,但已没有实际意义。
1955年,协会解散。
1957年,《进步教育》杂志停办,标志着美国教育史上一个时代的结束。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进步教育运动不能与美国社会的不断变化始终保持同步。
该运动存在期间,美国社会发展迅速,变化剧烈,对美国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美国在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后,基本实现了现代化,社会结构亦更为复杂,不同集团的利益日趋多元化,使进步教育家们无所适从。
尤其是战后冷战局面的出现、与朝鲜的战争以及美国国内麦卡锡主义的盛行,美国社会的状况已经使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客观基础。
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的上天使进步主义教育遭到更为广泛、激烈的批评。
其次,进步教育理论和实践本身也存在许多矛盾和局限,例如,过分强调儿童个人的自由,忽视社会和文化对个人发展的决定作用;过分否定学校工作的一些基本规律,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此外,进步教育运动在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多元化与运动的相对统一性之间,以及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导致了运动内部的分裂。
进步主义者所建议的做法在时间和能力上,对教师提出了过高的要求。
最后,改造主义和各种保守主义的抨击,在很大程度上击中了进步教育的要害,从而加速了其衰落的进程。
长期以来,人们对进步教育思想以及进步教育运动的看法褒贬不一,对进步主义教育思潮对美国学校教育的影响的估计也存在着很大分歧。
但是,进步教育无疑在西方教育史尤其是美国现代教育史上构成了重要的一章。
进步教育在反对落后的传统教育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它给学校带来了许多方面的变革。
在教育上它提出的一些基本问题,如什么是教育的目的?学校计划应该建立在什么基础上?这些问题明确后,学校应该教什么?“进步教育”作为一个运动已划上了句号,但作为一种思想,它仍然和当今美国教育中的许多问题联系在一起。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区别于19世纪80年代一90年代美国教育界各种教育革新努力的根本之外在于,依据对城市——工业文明本质的深刻认识,确立了以人(儿童和青少年)和人的改善为出发点,以人的解放和社会进步为目的的教育改革策略。
进步主义教育家们意识到,工业化和城市化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福利的同时,也造成了种种恶果;机器对人的奴役,标准化所导致的个性的丧失,城市生活所产生的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隔绝,等等。
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工业化和城市化不仅创造了崭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产生了建立一种全新的社会制度、政治模式,价值体系的深刻需要。
他们同样清醒地认识到,社会的改造与人性的改良是相互制约的:人的改造是社会改革的基础,社会改造是人性改良的必要条件;社会改造以人的最大程度的解放为目的,而人的解放又是为着社会的进步。
正是由于认识到社会改革与人的改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步主义教育家一方面强调教育改革应与社会改革相协调,并成为社会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则始终坚持以人和人的解放为核心的教育改革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