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门护板技术要求
汽车门护板总成设计概述
![汽车门护板总成设计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b28d1e6e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d3.png)
一般为2.5-3 mm
5 前门喇叭盖 PP、ABS、PE等
一般为2.5-3 mm
备注
➢2.6 组成件成型方式
一般为注塑或压型。前门装饰板可利用麻毡压型工艺,卡扣座可焊 在上面,此种工艺轿车和卡车均可采用,尤其运用于批量较小的卡车 (重型卡车),可节省大量模具费。前门三角护板、扶手总成、前门地 图袋、前门喇叭盖成型方式:一般为注塑。
b.如下图之类型,此种配合如果门护板没有包复面料,最好不 要把拉手布置到开关面板上,间隙不好控制 ,空间也不足。
22/34
五、门内护板总成LAYOUT位置定义
c.搭接于门护板面的类型。
23/34
五、门内护板总成LAYOUT位置定义
➢5.1.3 DETAIL C 地图袋与下本体的配合关系
24/34
19/34
五、门内护板总成LAYOUT位置定义
➢5.1 主断面
主断面一般是能总体体现门护板内部结构
20/34
五、门内护板总成LAYOUT位置定义
➢5.1.1 DETAIL A 上板体与中饰板配合关系
21/34
五、门内护板总成LAYOUT位置定义
➢5.1.2 开关面板与门护板的配合方式:
a.开关面板与门护板平面同齐,此种配合如上图,一般门护板此位 置为包复面料时,可用下图配合方式:
8/34
二、前门内护板总成设计简述
➢2.7 设计要点
a.前门内护板周边到前门门框密封条间隙6~8㎜,周边要求间隙均 匀,在前门槛处可略大(此种方法:可转嫁累积误差对装配及间 隙的影响)。
b.前门内护板周边翻边压在门内板面上,不留间隙。 c.前门内护板通过卡扣拉紧在门内板上,卡扣弹性球面回弹量0.5㎜
汽车门 内 护 板 总 成 设 计 概述
汽车门护板设计要求及成型工艺实践方式探究
![汽车门护板设计要求及成型工艺实践方式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f59e7e17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18.png)
交通科技与管理67技术与应用0 引言 近年来,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下,为地区经济发展带来可观的收益。
但从市场结构来讲,汽车产业所带来的经济收益,间接加大汽车产商之间的竞争压力,在市场宏观调控及人们需求的双重条件下,汽车生产制造呈现出多元特点,其融合功能性、美观性、质量性的特点,为人们提供优质化服务。
汽车门护板作为汽车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融合装饰性能、安全性能等,在对门护板进行设计时,必须综合考虑到门护板在汽车结构中起到的关联性能,结合材料属性、应用属性等,界定出设计基准与成型工艺,提高门护板的应用质量。
本文则是针对汽车门护板设计要求及成型工艺实践方式进行探讨,仅供参考。
1 汽车门护板设计诉求 汽车门护板结构覆盖于内部钣金结构之上,其所具备的总成效果可为汽车提供美观功能、安全防护功能、乘驾舒适功能等。
合理的门护板设计可对车内乘客提供更高安全等级的防护措施,当汽车侧体发生碰撞时,门护板结构将对缓冲撞击力,保证内部乘客的安全。
从门护板结构来讲,其呈现出功能多元化特点,例如,通过装饰配件、控制配件、扬声器配件、隔音棉配件、密封条配件等方面的组装,可令汽车内部的电子元件实现联动化操作。
2 汽车门护板设计流程 第一,针对门护板的造型结构进行分析,针对汽车类型、使用功能、车架结构、空间需求等,建设汽车门护板的数据模型,并初步定义门护板的色彩参数与材料参数等。
第二,针对门护板的结构进行工程设计。
此过程主要是对门护板A 面进行设计,结合计算机辅助工程软件(CAE)测定出门护板结构的相关数据,然后通过参数之间的对比,进一步界定出模具参数及生产工艺,例如卡扣结构、模具浇塑工艺等,通过各类参数的比对,才可保证不同工艺在落实中的协调性与稳定性。
第三,依据数据信息对门护板结构进行审核与评测,分析出不同操控视域下,模型模具在结构性能上呈现出的相对性。
第四,结构部件成品研发。
确定实际运行参数后,则应针对相关功能的实现,对模具进行材料属性、性能属性方面的界定,保证各类操控模式下,系统功能落实所具备的联动关系,可通过材料本体实现针对化出处理,确保模具组件性能满足车辆在任何状态下的行驶需求。
汽车车门护板设计开发培训
![汽车车门护板设计开发培训](https://img.taocdn.com/s3/m/735666043186bceb18e8bb63.png)
汽车技术培训-
总成类别及工艺流程简介
5)采用桃木装饰条与人造革(或面料)装饰和PP改性材料注塑的
本体;
注塑(门护板本体、
中饰板模压皮 革或包覆面料
焊接(本体与储物盒) (本体与中饰板) (仿桃木件本体)
储物盒、中饰板、 仿桃木件等)
上饰板吸附 PVC
仿桃木件喷漆
OR
螺钉紧固(本体与储物 盒)
(本体与中饰板)
3)门护板主要成型工艺对比
花型 设计
多样花纹 大转角
商标/字
阳模吸塑 不好 不好
有限制
阴模吸塑 好 好
好
PU 喷涂 好 好
好
设备投资
中
成型 工艺
原材 料
产能 模具费用 模具使用寿
命 技术 复杂性 成本
高 低
长
成熟 中 低
总体成本
低
汽车技术培训-汽车车门护板设计开发培训
中 高 中
长
成熟 中 低 低
高 低 高
汽车技术培训-汽车车门护板设计开发培训
3 常见结构
Part
总成的主要定位及安装 2)安装
汽车技术培训-
安装点以卡扣固定为主,但在扶手处必须辅以螺钉固定,有些车型在边缘处 也会辅以螺钉固定以增加强度。
卡扣的选用:防水、可拆卸性、插拔力。装配力要求:单指卡入≤2daN,单 手卡入≤4daN,双手卡入≤8daN。
插入式: 此种方式是先将挡水条按装到钣金上, 后将护板卡到挡水条内 ,安装方便。
覆盖式: 此设计内挡水安装的钣金止口应与内挡水有1mm间隙, 以防止门护板和内挡水干涉 。多用于门护板上板体为 吸附或搪塑工艺的情况下。(上板体为注塑,分模线 将可见,影响外观质量,故不可采用此配合方式)
J013_车门内护板设计规范标准
![J013_车门内护板设计规范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46a95b98011ca300a7c3908e.png)
Q/XRFxxxxx公司Q/XRF-J013-2015xxxx车门护板设计规编制:日期:校对:日期:审核:日期:批准:日期:2015-03-15发布 2015-03-15实施xxxxx公司发布前言随着汽车工业的日新月异,人们对汽车饰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
作为汽车饰重要的组成部分—车门饰板,舒适性、可靠性、美观性越来越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
对车门护板的正确设计,将会给试制、批量生产、整车商品性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对我公司车型车门护板的设计进行详细介绍。
1.吸能块和周边零件间隙序号容基准值(mm)1 与车窗玻璃的间隙102 与车门板便面的间隙 53 与车门板孔的间隙104 与车门饰的间隙 22.扣手的设定标准序号容基准值(mm)参考1 I/S扣手长度<685 最大限度760mm2 从OPONING开始的位置>480 最小限度420mm3 竖立把手开始位置120~1404 扣手盖板周围间隙(前后方向) 25 扣手盖板周围搭接量 16 扣手盖板周围间隙(上下方向) 37 扣手盖板周围间隙(上下方向) 23.M/W调节器手柄设定标准序号容基准值(mm)参考1 调节器手柄的长度<6702 从乘坐参考点开始到扣手中心高度>1303 与车门储物盒的距离>1604 与肘靠的距离>904 与肘靠的距离>60 应用参考手册表面高度5 与仪表板的距离>1306 从坐姿的距离参照左图4.电动控制钮的设定标准5.肘靠的设定标准序号 容基准值(mm ) 参考1 对应室冲击必要条件的场合>2 in纵面倾斜15°以 2对应室部突出物必要条件的场合>R3.5适合围清参考上图*1 推荐高度=(0.6+30)+SEAT BACK ANGLE 修正值±10上限高度=0.6d+50 下限高度=0.6d1 电动控制钮的长度 625~7252 从把手开始的距离 >1403 从把手开始的角度<184 前后倾斜角 0~10° 前面提升至10°5 左右倾斜角 0~5° ARM 表面高度6 与饰表面的距离 ≥25序号容基准值(mm)参考1 肘靠上面的高度(H)根据*1计算式从SRP(JM50%)开始2 肘靠长度(SRP的前侧)170±20 SRP(JM50%)3 同上(SRP的后侧)110±20 同上4 ARMREST上面的前后倾斜5~6度5 ARMREST上面的左右倾斜0~5度6 ARMREST上面的宽度>707 室冲击吸收方式侧面宽度15 θ3<15°6.缝隙间的设定标准序号容基准值(mm)参考1 与仪表板的缝隙 52 视觉补正上图参考3 与SASH的缝隙 24 与UPPER和LOWER的搭接尺寸上图参考序号容基准值(mm)参考1 车门饰与B柱装饰件的间隙 5 水平方向2 车门饰与B柱装饰件的间隙 5 车副方向3 抽取倾斜角10度4 车门板的突出部分与饰的间隔 5注意:1.终端在OVERHANG的时要设定漂亮的镶边2.从OPNING的缝隙不应该看见车体的颜色7.操作性的设定标准序号容基准值1 拖拽把盒水平把手区域:R1 <5002 拖拽把盒水平把手区域:R2 >4003 拖拽把盒水平把手区域:R3 <4004 拖拽把盒水平把手区域:R4 <10005 纵把手区域:R1 <5206 纵把手区域:R2 400~5007 纵把手区域:R3 <10008 纵把手高度:H 200~2709 纵把手区域:R3 68~78度序号容基准值(mm)参考1 车门饰与座椅坐垫的缝隙>60 极限值50mm2 车门饰与储物盒之间的缝西>55 极限值40mm3 门在打开情况下的乘降空间>3004 座椅靠背与扶手的间隙>255 座椅操作杆操作空间>408.扬声器网格的设定标准序号容基准值(mm)参考1 网格部位的开口率40%2 网格部位的开口率(TWEETER)50% 高音用9.踏板照明的设定标准序号容基准值(mm)参考1 开启门的可视角度15度2 脚下的可视性(着地点亮光度)3L3 脚下的可视围上图参考10.乘车性的设定标准序号容基准值(mm)参考1 从SRP到前车门饰的距离310~360 极限值290mm2 从SRP到后车门饰的距离330~380 极限值310mm3 玻璃升降器摇把与膝盖的关系上图参照11.拖拽把手的设定标准序号容基准值(mm)参考1 把手部位的长度100~1202 把手部位的宽度30~403 手抠(BOX)部位的深度>554 把手部位的粗度:h 25~354 把手部位的粗度:b 20~255 手抠(BOX)部位的角度-8度极限值13度6 拖拽把手的位置50~1507 把手部位的刚性6kg12.纵把手的设定标准序号容基准值(mm)参考1 从SRP到把手的距离350±502 角度60~70度3 把手部位的粗度20~254 有效长度>1105 到玻璃升降器摇把的距>90离6 P/W控制钮间隔的距离>807 从把手区域<52013.储物盒的设定标准序号容基准值(mm)参考1 宽(尽可能做大)40 地图的厚度+52 高度100 EU:703 长度320 地图长度+104 地图收纳状态上图参照1:加强筋一般布置5~6根,筋厚0.5mm2:在有加强筋区域可以适当的增加料厚0.3~0.4mmLD DOOR TRIMCOPOLLA DOOR TRIMXD DOOR TRIMRS FACE LIFT DOOR TRIMBL DOOR TRIMGQ DOOR TRIM14.车用密封条操作指南车用3M胶1.概述本操作指南适用于用压敏胶带把橡胶密封条装配到汽车和卡车的操作工艺。
J013车门内护板设计规范_1
![J013车门内护板设计规范_1](https://img.taocdn.com/s3/m/6cc466ee0b4e767f5bcfce87.png)
1.1 设计标准1.1.1 相关的标准、规范:(包括不限于此)GB/T 19835-2015 《自限温伴热带》GB03s401 《管道和设备保温、防结露及电伴热》GB502(54-59)-96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70-92 《1KV 及以下配线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60171-20 《盘柜及二次回路结线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8-92 《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2423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GB6833 《电子测量仪器电磁兼容性试验规范》IEC—800 《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IEC—62395-1 2013 《工业和商业用电阻式伴热系统第一部分:通用和实验要求》GB311-2012 《高压输变电设备的绝缘配合》GB 14048.2 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 低压断路器GB/T 2900.10-2013 《电工术语电缆》GB/T 2900.23-2008 电工术语工业电热装置GB/T 3956-2008 《电缆的导体》GB/T 2951-2008 《电缆和光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GB/T 2952-2008 《电缆外护套》GB 14048.1-2012 《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1部分:总则》GB 14048.2-2008 《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2部分:断路器》GB14048.3-2008 《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3部分: 开关、隔离器、隔离开关以及熔断器组合电器》如使用上述以外的标准和规范时,应加以说明。
1.2 管道电伴热设置范围无采暖区域的消防管道和生活给水管道,管道维持温度为 5℃。
1.3 基本要求1.3 . 1电伴热系统供货范围包括发热电缆及附件(不锈钢扎带、高温纤维胶带、温控探头、温度控制器、电源接线盒、两通、三通、尾端等)、并负责安装调试。
投标者应对所投产品的结构、技术特性、制作工艺、相关参数、执行的技术标准给予详细的描述和说明。
QCAF01 0300 P-10-2007轿车用门护板技术要求及评价方法
![QCAF01 0300 P-10-2007轿车用门护板技术要求及评价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22a60edb195f312b3169a5cd.png)
MESPW PT001G
扶手的垂
直强度
(1)在800N的载荷作用下没有破裂
(2)没有表面脱皮
(3)≤5mm的永久变形量
B
6.3.1
表1(续)
评价项目
评价标准
质量
等级
评价方法
硬度
/
强度
辅助拉手
的连接强度
(1)在垂直于门护板的500N的载荷作用下没有破裂
(2)在载荷作用下的变形
①≤20mm的偏移
②≤2mm的间隙
6.1.2试样的类型:除非另有规定,否则试样应是成品(成品是指一次加工成型的零件,包括那些经过2次加工或合成的零件)。
6.1.3试样的安装条件:除非另有规定,否则应在图纸上所规定的实车状态下安装试样。
6.1.4试样的调整:试样应在制成后放置24小时。除非另有规定,否则应在进行试验前,
将试样放置在6.1.1节所规定的标准大气条件下至少1小时。
1mm621表皮材料的前角和后角的卷起处理表皮材料没有双重卷起目测表皮材料卷起部分的背面褶皱没有使表皮材料和基板之间产生间隙的褶皱目测表皮材料带有软短期耐热性满足图纸上规定的标准mespwpt001g长期耐热性抗化学成分流动性满足图纸上规定的标准初始阶段满足标准gb84102006argb84102006老化之后vw50180mespwpt001g扶手的垂直强度1在800n的载荷作用下没有破裂2没有表面脱皮35mm的永久变形量631qcaf010300p102007评价项目评价标准质量等级评价方法辅助拉手的连接强度1在垂直于门护板的500n荷作用下没有破裂2在载荷作用下的变形20mm的偏移2mm的间隙3去掉载荷后偏移和间隙应与进行632节试验前相同
图4
6.3.2辅助拉手的连接强度
汽车门板-扰流板-轮罩技术要求
![汽车门板-扰流板-轮罩技术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157bec2dee06eff9aef807d2.png)
汽车门板技术要求运用法规和标准GB 8410-1994 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QC/T 236-1997 汽车内饰材料性能的试验方法QC/T 15-92 汽车塑料制品通用试验方法QC/T 17-92 汽车零件耐候性试验的一般规则技术要求前门护板本体、前门护板装饰条、前门扶手、前门三角护板、后门护板本体、后门护板装饰条、后门扶手的成型方式为注塑成型。
前、后门地图袋采用翻转式机构。
各部件外表面应光顺,轮廓清晰,转折过渡圆滑,无缩痕、无银丝、无裂痕、无明显熔接痕。
前门护板本体音箱孔大小、孔间距均匀一致。
各部件颜色应与设计部门提供的色板一样,色泽均匀。
各部件纹理应与设计部门提供的皮纹一样,纹理均匀一致。
各部件不允许有影响强度、使用性能及外观的波纹、凹缺、开裂、气泡、缩痕、划痕等缺陷。
各装配件、铆接件间应坚固可靠,配合件间(整车装配状态下)配合间隙、断差应均匀,活动件应运动平稳、限位可靠、启闭灵活、锁止安全,无卡滞现象。
试验和寿命前、后门护板内饰耐热性、耐寒性、耐冷热交变性应符合《QC/T 汽车塑料制品通用试验方法》中5.1 耐温度性试验的相关规定和标准。
前、后门护板内饰耐湿性应符合《QC/T 15-92 汽车塑料制品通用试验方法》中5.4 耐湿性试验的相关规定和标准。
前、后门护板内饰耐化学药品性应符合《QC/T 15-92 汽车塑料制品通用试验方法》中5.5 耐化学介质试验的相关规定和标准。
前、后门护板内饰强度、刚度试验、振动试验以及耐冲击性应符合《QC/T 15-92 汽车塑料制品通用试验方法》的相关规定和标准。
前、后门护板内饰耐摩擦性、抗雾化性应符合《QC/T 236-1997 汽车内饰材料性能的试验方法》的相关规定和标准。
前、后门护板内饰耐光性、气味性试验应符合《QC/T 17-92 汽车零部件耐候性试验一般规则》中的相关规定和标准。
前、后门护板内饰燃烧特性应符合《GB 8410-1994 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的相关规定和标准。
汽车门护板产品设计要求及典型失效案例分析
![汽车门护板产品设计要求及典型失效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86ad913f12d2af90242e6b7.png)
车 门 妒 辍 产 品 设 计 要 求 及 奥 型 尖 效 察 橱
古 静
( 长城 汽 股 份有限公 司技 术 中心 , 河北 省汽车 程技术研究中心 )
摘要 : 述f J 护 扳产 品在 设 计 l f I 遵 循 的 没 汁规 范 , 重点 刈’ 典 型 失 效 案例 进 } J 分析。
1 . 1 C A S造型 阶段
1 .
应
刚
C A S阶段 应校 核分 析 的项 目很 多 , 除 了应 确认 内
部 突 出物 、 侧 面 碰撞 法 规 、 总 布置 等 法 规 及布 置 要 求
后
外, 还应对与周边件的关系 、 储物空问 、 操作 空问 、 装
配性 及 整 备性 等方 面进行 分 析校 核 。 下 面就 门护 板 在 设计 中与周 边件 匹 配要求 进行 详 细 阐述
关键词 : 汽 车 门 护板 间 隙 分 型 线 强 度 典 型 失 效
Pr o duc t de s i g n r e q ui r e me nt s a nd t ypi c a l f a i l ur e c a s e an a l ys i s f o r a ut om o b i l e do or g ua r d boa r d Abs t r ac t : h e x p o u nd s t h e de s i g n r u l e s t ha t s h o u l d be t bl l o we d i n t h e de s i g n o t ’ t he d o o r g ua r d b o a r d p r o d u c t s , a n d f o r ‘ u s e s o n t h e a n a l y s i s o f t y p i ( 。 a l f a i l u r e e a s e s .
车门装饰衬板与侧围板技术条件
![车门装饰衬板与侧围板技术条件](https://img.taocdn.com/s3/m/a80973eeee06eff9aff807ad.png)
Q/SQJ车门装饰衬板与侧围板技术条件四川汽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目次前言 (I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基本要求 (1)3.1 尺寸 (1)3.2 外观 (1)3.3 间隙 (1)3.4 噪声 (1)3.5 可靠性 (1)3.6 燃烧特性 (1)3.6 气味性 (2)4 试验设备 (2)4.1 设施 (2)4.2 仪器 (2)5 试验准备 (2)5.1 设备检查 (2)5.2 试样准备 (2)5.3 测试结果 (3)5.4 测试温度 (3)6 试验方法 (3)6.1 尺寸、公差、颜色、标识、材料 (3)6.2 外观 (3)6.3 间隙 (3)6.4 车门内把手/把手凹槽的关闭试验 (3)6.5 车门把手盖板的固定力 (5)6.6 车门储物袋的尺寸稳定性 (5)6.7 车门装饰衬板的尺寸稳定性 (6)6.8 加载温度过程中测量栏杆区域的尺寸稳定性 (6)6.9 滥用试验 (7)6.10 扬声器罩的摆钟式冲击 (7)6.11 车窗凹槽连接的拉脱力F3 (8)6.12 车窗摇把到车门装饰衬板的自由移动 (9)6.13 肘靠表面的测试 (9)6.14 噪声测试 (10)6.15 紧固件的测试 (10)6.16 耐久性测试 (12)7 检验规则 (12)7.1 出厂检验 (12)7.2 型式检验 (12)8 标记 (13)9 运输及贮存 (13)附录A (14)试验结果记录表 (14)A.1 测量装置的清单见表A.1 (14)表A.1 测量装置的清单 (14)A.2 数据单见表A.2 (15)A.3 所有的项目设值见表A.3 (19)表A.3 所有的项目设值 (19)前言本标准规定了整车范围内的车门装饰衬板与侧围板的基本要求,试验设备,试验准备及评估,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记及贮存运输。
本标准由四川汽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提出。
本标准由四川汽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归口。
QHKL J203.07-2009车门内护板、立柱技术标准
![QHKL J203.07-2009车门内护板、立柱技术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d6fb6c054431b90d6c85c7f3.png)
江苏九龙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企业标准Q/HKL J203.07-2009车门内护板、立柱技术标准2009-08-10 发布2009-08-16 实施江苏九龙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发布前言本标准由江苏九龙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江苏九龙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汽车研究所负责归口管理。
本标准起草单位:江苏九龙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欧阳光、董钊志、张行峰、尚勇本标准于2009年8月16日实施。
车门内护板、立柱技术标准1范围本标准适用汽车车门内护板、立柱产品。
2寸法、材料等要求2.1图纸寸法是温度20±2℃、相对湿度65±2%的检测数值。
2.2图纸未指示寸法满足下表(表1)表1寸法区分公差角度公差5 以下±0.15±0.5>5≦20±0.2±1>20≦45±0.3±2>45≦70±0.4±5>70≦100±0.5±7>100≦200±0.7±10>200≦350±1.1±20>350≦500±1.5±30>500≦800±2.2±40>800≦1200±2.7±50>1200≦2000±3.0±100 2.3色差△E(△a, △b, △L)3法规适用(表2)表2法规国家⑴ FMVSS 303项「难燃性」北美、日本⑵ GS 42 项「难燃性」中东⑶ ISO 3795 「难燃性」国际⑷ GB 8410 「难燃性」中国⑸ EEC 78/632 「内部突起」欧州4部品性能(表3)表3项目确认方法判定基准阻燃性※按GB/T 8410-2006要求进行。
≦100mm/min气味性随机准备3块( 50±5) cm2大小的试验样件,把该样本放入一个1升的玻璃烧杯中(80±2)℃;2小时,取出样本后,回冷到实验室温度(60±2)℃,进行鉴定。
门护板设计规范-20130108
![门护板设计规范-20130108](https://img.taocdn.com/s3/m/a8f4f46359eef8c75ebfb312.png)
第四章 工艺细则要求
零件设计中的拔模角度要求
1.2 零件的分模线要放在料厚表面 或者看不见不影响外观质量的地方;
分模线
如右图所示,分模线一般放在 看不见的地方,以免影响外观 质量;
不能放到表面上
第四章 工艺细则要求
2、零件内部需要滑块机构脱模 成型时,需要检查滑块尺寸、 滑块滑动方向及滑动距离;
第五章 RPS系统
1、 定位系统的作用: ①产品装配工艺的方便性,有定位时,使产品装配更方便,效率更高;同样使检查更 方便,给检具提供一个基准; ②必要配合尺寸的保证,如配合间隙、配合阶差等; ③零件本身公差精度的保证,如零件的边界尺寸,开孔尺寸和位置精度等; ④降低零件的成本,可以有效地降低装配过程中因操作问题造成零件报的几率; ⑤图纸中,标注更方便、更有序;
第七章 空间布置及间隙
1、前左右门板与仪表盘的间隙最好为6~10mm。 2、门板(包括本体,掩饰板,地图袋等)与铁门内钣金的间隙两者之间最小间隙为 5mm,最好能做到大于10mm。 3、门内板总成与玻璃升降机构玻璃在运动过程中与门内板总成有足够的间隙。 4、扬声器与扬声器面罩的间隙,两者之间的间隙建议小于等于10mm,并考虑两者与内外 钣金的间隙。 5、座椅调节器与门板总成地图袋的间隙,两者间隙应该大于等于45mm。 6、门板总成边界是否与门钣金有间隙,建议有0.5mm的间隙以保证装配。 7、前门内护板周边到前门门框密封条间隙6~8㎜,周边要求间隙均匀,在前门槛处可略 大(该间隙处于不可见区,略大的间隙可消除制造误差对装配的影响)。
4、加强筋一般取0.5°以上的拔模角, 相对2.5mm厚的零件,筋的根部厚度一般 1mm,最大不超过1.2mm,端部厚度不小 于0.7mm,如果不能满足该项尺寸,考虑 调整拔模角,但最小不小于0.3°,同时 调整筋根部的厚度,使加强筋既满足拔 模角度的要求又满足厚度的要求;(如 图所示)
门护板设计规范
![门护板设计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f51dd874f111f18583d05aed.png)
第四章 工艺细则要求
零件设计中的拔模角度要求
1.2 零件的分模线要放在料厚表面 或者看不见不影响外观质量的地方;
分模线
如右图所示,分模线一般放在 看不见的地方,以免影响外观 质量;
不能放到表面上
第四章 工艺细则要求
2、零件内部需要滑块机构脱模 成型时,需要检查滑块尺寸、 滑块滑动方向及滑动距离;
4、加强筋一般取0.5°以上的拔模角, 相对2.5mm厚的零件,筋的根部厚度一般 1mm,最大不超过1.2mm,端部厚度不小 于0.7mm,如果不能满足该项尺寸,考虑 调整拔模角,但最小不小于0.3°,同时 调整筋根部的厚度,使加强筋既满足拔 模角度的要求又满足厚度的要求;(如 图所示)
第四章 工艺细则要求
3.2 利用卡扣座本身的结构来定位,主要用在不太长又不太 宽的零件上;
如图所示;
正常配合
主定位
副定位
第五章 RPS系统
3.3 利用配合结构进行定位;配合结构有很多种,下面主要介绍三种供分析、 参考; 如下图所示;
配合结构
配合同 时定位
保证面差
配合件定位, 保证面差
第五章 RPS系统
4、定位的具体要求: 4.1 定位的布置要求:要求布置合理,一般情况下采用四分法进行布置,主定位点 和副定位分别布置在零件长度方向两侧各四分之一的地方,特殊情况下作稍微调 整,主定位一定要布置在靠近配合边的地方,以保证配合尺寸; 4.2 定位结构要尺寸合理 尺寸要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结构尺寸,二是配合尺寸; 配合尺寸:主定位一般要求周边0.25mm~0.3mm, 副定位一般限位方向为0.25mm~0.3mm , 其他边为1.5mm~2.0mm, 这样有利于装配;
门护板设计规范
车门护板技术条件
![车门护板技术条件](https://img.taocdn.com/s3/m/6ef757d328ea81c758f5787f.png)
~ II ~
北汽福田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Q/FT A001—2000
车辆产品车门护板技术条件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车门护板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贮存及质量保证。 本标准适用于本公司汽车、农用车(含拖拉机变型运输机,下同)产品注塑成型的车门护板(以下
简称护板) 。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 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1040-1992 塑料拉伸性能试验方法 GB/T 1634-1989 塑料弯曲负载热变形温度(简称热变形温度)试验方法 GB/T 1843-1996 塑料悬臂梁冲击试验方法 GB/T 2828-1987 逐批检查计数抽样程序及抽样表(适用于连续批的检查) GB 8410-1994 汽车内饰材料阻燃特性 GB/T 9341-1988 塑料弯曲性能试验方法 GB/T 9344-1988 塑料氙灯光源曝晒试验方法 QC/T 15-1992 汽车塑料制品通用试验方法 Q/FT B102-2000 车辆产品零部件标识规定 3 技术要求
表 3 振动耐久性
— 2 —
Q/FT A001—2000 加速度 振动 次数 汽车(不含经济型) 汽车(经济型) 、农用车 5.9 6000 5400 9.8 25000 22500 13.7 7000 6300 17.7 1500 1350 23.5 300 270
3.9 整体耐冲击性能 护板整体在 23 C 温度下,加入体积 100 m×100 mm×50 mm 的低压发泡聚氨酯缓冲材料后, 将重 500 g 的重锤从 40 cm 高处下落,要求产品无裂纹、损坏。 3.10 强度及刚度性能
J013 车门内护板设计规范
![J013 车门内护板设计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46fe209e6bd97f192379e978.png)
Q/XRFxxxxx公司Q/XRF-J013-2015xxxx车门内护板设计规范编制:日期:校对:日期:审核:日期:批准:日期:2015-03-15发布 2015-03-15实施xxxxx公司发布前言随着汽车工业的日新月异,人们对汽车内饰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
作为汽车内饰重要的组成部分—车门内饰板,舒适性、可靠性、美观性越来越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
对车门内护板的正确设计,将会给试制、批量生产、整车商品性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对我公司车型车门内护板的设计进行详细介绍。
1.吸能块和周边零件间隙序号内容基准值(mm)1 与车窗玻璃的间隙102 与车门内板便面的间隙 53 与车门内板孔的间隙104 与车门内饰的间隙 22.内扣手的设定标准3.M/W 调节器手柄设定标准序号 内容 基准值(mm ) 参考1 I/S 扣手长度 <685 最大限度760mm2 从OPONING 开始的位置 >480最小限度420mm3 竖立把手开始位置120~140 4 扣手盖板周围间隙(前后方向)2 5 扣手盖板周围搭接量1 6 扣手盖板周围间隙(上下方向)3 7扣手盖板周围间隙(上下方向)24.电动控制钮的设定标准序号内容 基准值(mm ) 参考 1 调节器手柄的长度<6702 从乘坐参考点开始到扣手中心高度>1303 与车门储物盒的距离>160 4 与肘靠的距离 >904 与肘靠的距离>60应用参考手册表面高度 5 与仪表板的距离>1306 从坐姿的距离参照左图5.肘靠的设定标准序号 内容基准值(mm ) 参考1 对应室内冲击必要条件的场合>2 in 纵面倾斜15°以内2对应室内内部突出物必要条件的场合>R3.5适合范围清参考上图*1 推荐高度=(0.6+30)+SEAT BACK ANGLE修正值±10上限高度=0.6d+50 下限高度=0.6d1 电动控制钮的长度 625~7252 从把手开始的距离 >1403 从把手开始的角度<184 前后倾斜角 0~10° 前面提升至10°5 左右倾斜角 0~5° ARM 表面高度6 与内饰表面的距离 ≥25序号内容基准值(mm)参考1 肘靠上面的高度(H)根据*1计算式从SRP(JM50%)开始2 肘靠长度(SRP的前侧)170±20 SRP(JM50%)3 同上(SRP的后侧)110±20 同上4 ARMREST上面的前后倾斜5~6度5 ARMREST上面的左右倾斜0~5度6 ARMREST上面的宽度>707 室内冲击吸收方式侧面宽度15 θ3<15°6.缝隙间的设定标准序号内容基准值(mm)参考1 与仪表板的缝隙 52 视觉补正上图参考3 与SASH的缝隙 24 与UPPER和LOWER的搭接尺寸上图参考序号内容基准值(mm)参考1 车门内饰与B柱装饰件的间隙 5 水平方向2 车门内饰与B柱装饰件的间隙 5 车副方向3 抽取倾斜角10度4 车门内板的突出部分与内饰的间5隔注意:2.从OPNING的缝隙不应该看见车体的颜色7.操作性的设定标准序号内容基准值1 拖拽把盒水平把手区域:R1 <5002 拖拽把盒水平把手区域:R2 >4003 拖拽把盒水平把手区域:R3 <4004 拖拽把盒水平把手区域:R4 <10005 纵把手区域:R1 <5206 纵把手区域:R2 400~5007 纵把手区域:R3 <10008 纵把手高度:H 200~2709 纵把手区域:R3 68~78度序号内容基准值(mm)参考1 车门内饰与座椅坐垫的缝隙>60 极限值50mm2 车门内饰与储物盒之间的缝西>55 极限值40mm3 门在打开情况下的乘降空间>3004 座椅靠背与扶手的间隙>255 座椅操作杆操作空间>408.扬声器网格的设定标准序号内容基准值(mm)参考1 网格部位的开口率40%2 网格部位的开口率(TWEETER)50% 高音用9.踏板照明的设定标准序号内容基准值(mm)参考1 开启门的可视角度15度2 脚下的可视性(着地点亮光度)3L3 脚下的可视范围上图参考10.乘车性的设定标准序号内容基准值(mm)参考1 从SRP到前车门内饰的距离310~360 极限值290mm2 从SRP到后车门内饰的距离330~380 极限值310mm3 玻璃升降器摇把与膝盖的关系上图参照11.拖拽把手的设定标准序号内容基准值(mm)参考1 把手部位的长度100~1202 把手部位的宽度30~403 手抠(BOX)部位的深度>554 把手部位的粗度:h 25~354 把手部位的粗度:b 20~255 手抠(BOX)部位的角度-8度极限值13度6 拖拽把手的位置50~1507 把手部位的刚性6kg12.纵把手的设定标准序号内容基准值(mm)参考1 从SRP到把手的距离350±502 角度60~70度3 把手部位的粗度20~254 有效长度>1105 到玻璃升降器摇把的距>90离6 P/W控制钮间隔的距离>807 从把手区域<52013.储物盒的设定标准序号内容基准值(mm)参考1 宽(尽可能做大)40 地图的厚度+52 高度100 EU:703 长度320 地图长度+104 地图收纳状态上图参照1:加强筋一般布置5~6根,筋厚0.5mm2:在有加强筋区域内可以适当的增加料厚0.3~0.4mmLD DOOR TRIMCOPOLLA DOOR TRIMXD DOOR TRIMRS FACE LIFT DOOR TRIMBL DOOR TRIMGQ DOOR TRIM14.车用密封条操作指南车用3M胶1.概述本操作指南适用于用压敏胶带把橡胶密封条装配到汽车和卡车的操作工艺。
门护板设计指南精选全文完整版
![门护板设计指南精选全文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9292fb3b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f8.png)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目录一、简要说明21.1.该局部综述21.2. 设计该产品的目的21.3.使用X围31.4.零件构成图3二、设计设想〔思想、理念〕42.2开展方向42.3 开发周期42.4 数据制作52.4.1 CAS阶段.52.4.1.1法规要求52.4.1.1.1内部凸出物要求52.4.1.1.2 燃烧特性要求62.4.1.2 人机工程的校核及功能件的布置62.4.1.2.1 INSIDE HANDLE 布置62.4.1.3 ARM REST布置72.4.1.4 WINDOW CRANK ASSY布置82.4.1.5 MAP POCKET布置82.4.1.6GRIP HANDLE布置82.4.1.7 REGULATOR HANDLE布置82.4.2 MATERIAL阶段.102.4.3 SECTION阶段.112.4.3.1 脱模方向的定义112.4.3.2 截面线位置的定义112.4.3.3 主截面线112.4.3.4 内开拉手的配合142.4.3.5 与内挡水条的配合152.4.3.6 与仪表板的配合182.4.3.7与立柱的配合182.4.3.8 与三角块的配合192.4.3.9 与保险手柄座的配合202.4.3工程面的制作202.4.3.1工程面的根本要求202.4.3.1工程面的运动校核212.4.4 FRAME阶段.222.5 失效问题库:25三各种加工工艺及优缺点的比照253.1 加工工艺253.1.1高压注塑工艺263.1.1低压注塑工艺263.1.2 吸塑273.1.2 .1阳模吸塑成型工艺273.1.2.2阴模吸塑成型工艺283.1.3聚氨酯〔PU喷涂〕283.1.4发泡与切割工艺293.1.5搪塑293.2各种表皮成型工艺和本钱综合比拟303.2.1价格比拟303.2.2阳模吸塑、阴模吸塑、搪塑综合比拟303.2.3 各成型工艺比拟313.2.4搪塑与PU喷涂工艺和本钱比拟31一、简要说明1.1.该局部综述该局部主要介绍门护板系统的设计开发流程、设计开发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与其他相关零部件的关联性等,尤其是在门护板对整车内饰造型效果的影响程度方面,并介绍在设计中的一般设计概念的分析和确定。
汽车门内护板、立柱包覆产品技术条件
![汽车门内护板、立柱包覆产品技术条件](https://img.taocdn.com/s3/m/7f631838172ded630a1cb67d.png)
3.4
贴合 joint 通过人工或设备将布基材料、复合材料或真皮等表皮通过粘结助剂(如:胶水、胶纸、化学制剂等) 贴附至待贴合体上的过程。
4 基材
基材常用PP、ABS、 PC+ABS (PC不超过40%)等材料注射成型, 也包括麻纤维或化学纤维等材料经过 浆质模压成型。 基材材料性能应满足以下要求:
I
`'
I
i::::::i
本标准由*****汽车发展有限公司塑料件开发中心提出。 本标准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标准化部归口。 本标准山*****汽车发展有限公司朔料件开发中心工程 一部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II
汽车门内护板、 立柱包覆产品技术条件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使用包覆工艺生产的汽车门内护板、立柱产品的基材要求、包覆材料、包覆工艺分类、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检验规则、 标识、 包装、 运输、 质量保证。本标准适用于本公司使用包覆来自艺生产的汽车门内护板、 立柱产品。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千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千本文件。
GB/T 191—2008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 2918—1998 塑料试样状态调节和试验的标准环境 GB/T 4689.20—1996 皮革涂层粘着牢度测定方法 GB 8410—2006 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 HG/T 2-162—1965 塑料低温冲击压缩试验方法 QB/T 2537—2001 皮革色牢度试验往复式摩擦色牢度 QB/T 2710—2005 皮革物理和机械试验抗张强度和伸长率的测定 QB/T 2711—2005 皮革物理和机械试验撕裂力的测定: 双边撕裂 QB/T 2726—2005 皮革物理和机械试验耐磨性能的测定 QC/T 29017—1991 汽车模制塑料零件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 Q/CC 007—2012 汽车产品标识规定 Q/CC JTOOl 汽车内饰材料气味散发性试验方法和限值 Q/CC JT049—2012 车门护板和内饰护板技术条件 Q/CC JT097—2010 汽车塑料件、 橡胶件和热塑性弹性体件的材料标识和标记 Q/CC JT098 汽车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晕要求 Q/CC JTlOO—2010 汽车内饰件用聚丙烯材料技术条件 Q/CC JT101—2010 汽车零部件用ABS材料技术条件 Q/CC JT102—2010 汽车零部件用PC+ABS材料技术条件 Q/CC JT146 汽车内饰材料雾化特性试验方法和限值 Q/CC JT321 车内非金属零部件挥发性有机物及醒类物质限值要求 Q/CC SY248—2011 车内非金属零部件挥发性有机物和酸酮类物质采样测定方法 Q/CC SY335—2012 汽车非金属部件及材料氝灯加速老化测试方法
汽车门护板产品设计要求及成型工艺
![汽车门护板产品设计要求及成型工艺](https://img.taocdn.com/s3/m/3b0c21c9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5d.png)
汽车门护板产品设计要求及成型工艺摘要:当今中国的汽车产业日新月异,发展迅速,各企业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汽车的设计中,汽车内部装潢品质成功地影响到一个汽车品牌的市场竞争力,消费者对于汽车内部装饰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相对于外国的汽车设计而言,国内的汽车设计界还处在一个起步的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市场的需要。
越来越多的顾客对内部工艺精细的重视,例如;内饰间隙设计,面差设计,成型工艺的运用,也是各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各个环节都要追求精益求精,汽车门护板作为汽车重要组件之一,它的设计及其工艺发展也尤为关键。
关键词:面差、门护板、成形技术汽车门护板组件是安装在车门内侧面板上,起到遮盖车门内部金属的作用,为乘客带来便利;乘坐舒适的内部装配部件,当侧撞时,车门内部的合理的构造和形状可以降低乘客受伤。
除了门板主体之外,门内饰面板组件本身也组装了很多部件,其中主要有:中饰板、扶手板、车窗控制面板、拉手盒、内扣手总成、地图袋、扬声器罩、吸能块、吸音棉,与之相配的零件,包括:仪表板、车门钣金、车窗水切条等,因为门护板总成是一个集成化较高、装配工序较多,工艺多样的功能件和其舱内装饰外观件,其表面的皮纹和软包的颜色、触感都要符合设计要求,因此 CMF的定义尤为关键。
一、设计过程首先按整车工厂板材工艺和工艺规范的要求,根据汽车车型及其内部功能需要确定汽车门护板型号、颜色及其材料的选择。
再结合车门工程学设计要求,利用计算机辅助工程技术和数字化构建技术进行人机布局、展开并产生其相关的基本资料。
进而对产品的工程结构进行剖析,并将其与模具的分析、制造过程相联系,比如:搭接式结构布置与模具注射成型角度、分型线、包覆工艺等,使其具有可生产性、可装配性、合理性等特点。
进而进行软装部件的设计制造:基于产品的设计资料,研制用于非模具研发之前的快速校验方案,结合车辆外观整体设计理念、审核方案构造、装配及外观的合理性、可行性。
在此基础上可进行工装样件的研制,制作模具及其型芯、型腔。
汽车门护板包覆工艺设计规范
![汽车门护板包覆工艺设计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30b7bacb227916888586d744.png)
汽车门护板包覆工艺设计规范Design specification of door cladding technology目次I 11115I..... ............ ...... ...... ...... iiiiii............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件���..��文···��用义..��引定求项��性和要事�围范语计意.范规术设注言“U矿12345I`' Ii::::::i为使本公司汽车用门板包覆工艺设计规范化, 结合本公司量产车型的经验而制定的。
II汽车门护板包覆工艺设计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汽车门护板包覆工艺的设计要求及注意事项。
本标准适用于本公司系列车型门护板包覆的开发设计,其他汽车产品可参考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千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Q/FT 北汽福田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Q/FT A001—2000
2000—12—20发布
2001—01—01实施
北汽福田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发布车辆产品车门护板技术条件
Q/FT A001—2000
前言
本标准是根据有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的。
在确定车门护板各项性能时,针对不同产品市场定位及成本控制的需要,进行了差别化确定。
本标准自2001年1月1日开始实施。
本标准由北汽福田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标准化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北汽福田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标准化委员会秘书处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汽福田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究院产品管理部。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袁军成、石同军、赵淑珍。
本标准于2000年12月首次发布。
北汽福田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Q/FT A001—2000
车辆产品车门护板技术条件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车门护板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贮存及质量保证。
本标准适用于本公司汽车、农用车(含拖拉机变型运输机,下同)产品注塑成型的车门护板(以下简称护板)。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1040-1992塑料拉伸性能试验方法
GB/T1634-1989塑料弯曲负载热变形温度(简称热变形温度)试验方法
GB/T1843-1996塑料悬臂梁冲击试验方法
GB/T2828-1987逐批检查计数抽样程序及抽样表(适用于连续批的检查)
GB8410-1994汽车内饰材料阻燃特性
GB/T9341-1988塑料弯曲性能试验方法
GB/T9344-1988塑料氙灯光源曝晒试验方法
QC/T15-1992汽车塑料制品通用试验方法
Q/FT B102-2000车辆产品零部件标识规定
3技术要求
3.1护板应按经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及技术文件制造,并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
3.2护板外观质量
3.2.1护板表面应平整且纹理均匀细致,无缩痕、无银丝、无裂纹,熔接缝、分模面不应在安装外表面上。
3.2.2护板的形状应符合产品图样的要求,周边整齐无飞边、毛刺,保证护板与车身内表面紧密贴合。
3.2.3护板的各配件颜色应符合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的规定,各配件与配件、各配件与主体之间接合北汽福田车辆股份有限公司2000-12-20批准2001-01-01实施
处间隙均匀一致。
3.2.4护板上的安装孔距边缘的距离和孔间距应符合产品图样的要求。
3.3护板的物理机械性能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物理机械性能
指标名称技术指标拉伸强度,MPa≥20
弯曲强度,MPa≥25
冲击强度(悬臂梁),J/m2≥70
热变形温度(0.46MPa),°C≥100
3.4耐高温性
护板在温度(80±3)°C时放置表2所规定的时间后,不应有破损、变色、失光、零件脱落、安装刚性下降、零件发粘和异臭味等异常现象出现,各部位变形量与试验前相比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耐高温性
项目放置时间,h变形量,mm 汽车(不含经济型)4≤3.0
汽车(经济型)、农用车(含拖拉机变型运输机) 3.5≤3.5
3.5耐热循环性
护板经10次循环后(80°C×3h→室温×30min→-30°C×2h→室温×30min为一次循环),要求产品不得出现破损、零件脱落、变色、失光、安装刚性下降、强度下降、零件发粘和异臭味等现象。
3.6耐振动性
分别在室温(23±5)°C、高温(60±2)°C、低温(-20±2)°C的条件下,进行变频范围为(8~50)Hz,加速度为40m/s2,扫描时间为10min的上下振动,要求共振点在35Hz以上,低级声不发生。
3.7振动耐久性
护板按频率为15Hz,加速度5.9m/s2→9.8m/s2→13.7m/s2→17.7m/s2→23.5m/s2,上下加振并完成表3所规定的次数为一循环,分别进行室温→高温(60°C±2°C)→低温(-20°C±2°C)→室温循环后,试验后各部位无龟裂、破损、脱落、磨损现象产生,各零件之间的紧固件的扭矩不小于初始值的20%。
3.8耐热老化性能
护板在正常的试验条件下(黑板温度63°C±3°C,相对湿度65%±5%,喷水周期18min/102min),经300小时试验后,要求试件无变色,裂纹等现象。
表3振动耐久性
3.9整体耐冲击性能
护板整体在23°C温度下,加入体积100m×100mm×50mm的低压发泡聚氨酯缓冲材料后,将重500g的重锤从40cm高处下落,要求产品无裂纹、损坏。
3.10强度及刚度性能
a)分别在-30°C、室温、80°C时,除内护面本体外表面外,对各部位施加245N用直径Φ30mm 的钢球的垂直方向负荷,要求在室温中目测无变形,在-30°C、80°C时无损坏。
b)分别在-30°C、室温、80°C时,对外表面不同部位以直径Φ30mm的钢球沿垂直表面的方向施加49N负荷,要求在室温时,着力点的变形量在2mm以下,-30°C、80°C时无损坏。
3.12燃烧特性
护板的燃烧速度应小于100mm/min。
4试验方法
4.1外观质量检验用目测判定。
4.2物理机械性能试验
4.2.1抗拉强度按GB/T1040规定进行。
4.2.2弯曲强度按GB/T9341规定进行。
4.2.3冲击强度(悬臂梁)按GB/T1843规定进行。
4.2.4热变形温度试验按GB/T1634规定进行。
4.3耐高温性能试验和热循环试验按QC/T15-1992中
5.1规定进行。
4.4振动性试验和振动耐久性试验按QC/T15-1992中
5.6规定进行。
4.5耐热老化性能试验按GB/T9344规定进行。
4.6整体耐冲击性能试验按QC/T15-1992中
5.7的落锤法进行。
4.7强度及刚度性能试验按QC/T15-1992中
5.10的规定进行。
4.8燃烧特性试验按GB/T8410规定进行。
5检验规则
护板的检验分出厂检验、定期质量检验、型式检验和进货检验。
5.1出厂检验
5.1.1每件护板均应经分供方质量检验部门检验合格,并签发产品质量合格证书后,方能出厂。
5.1.2出厂检验项目为3.2的全部内容。
5.2定期质量检验
同一批号的材料、同一工艺制成的产品,应按要求定期检验第3章全部内容。
5.3型式检验
5.3.1型式检验的样品应在出厂检验合格的产品中随机抽取二件。
5.3.2在下列情况下应进行型式检验——
a)新产品定型或老产品转厂生产时;
b)当产品的设计、工艺有重大改变时;
c)当原材料供应厂家变更,或同一厂家材料供应批号变更时;
d)停产时间在一年以上再生产时;
e)连续生产产品每年不少于一次,相邻两次型式检验的量度间隔应在11个月~13个月之间;
f)当质量监督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监督抽查时;
g)发生批量质量问题时。
5.3.3型式检验的项目为本标准第3章的全部内容。
5.3.4型式检验不合格,产品应停止出厂检验,待采取技术措施后再次提交型式检验,型式检验合格后方可恢复出厂检验。
5.4进货检验
5.4.1护板试制时,分供方应提供性能报告;正常生产后,每年至少应进行一次性能试验,并提供性能报告,试验项目应按本标准第3章的规定。
5.4.2进货检验时,应对产品质量进行检验,对3.2的要求应全检,并应全部合格。
5.4.3同一批号原材料,同一工艺生产的零件,应对3.3~3.12的要求进行抽检,抽样应符合GB/T2828的规定,其抽检方案和合格质量水平AQL由分供方与公司有关部门共同商定。
5.5当护板质量出现异常时,应对分供方的护板按5.3进行型式检验。
6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6.1标志
6.1.1门内板的安装背面应有符合Q/FT B102规定的标记。
6.1.2门内板的其它标记应符合供货双方共同确认的有关规定。
6.2包装
6.2.1内护板用塑料薄膜为内包装,并注明包装有效期。
6.2.2包装箱应保证在堆放和运输过程中,门内板不受至挤压。
6.2.3包装箱上应标明生产厂家、产品名称、产品标准号、生产日期、数量、重量、体积、颜色等内容,箱内附有产品质量合格证。
6.2运输
护板在运输过程中严禁摔打,轻装轻放,防止挤压碰伤。
6.3贮存
护板应贮存在干燥通风处,不宜暴晒和受潮,内护面的贮存期为二年,贮存期间避免受重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