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判断句与叙述句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所……”式被动式萌芽于战国末期,秦 汉以后广泛运用。
? 嬴闻如姬父 为人所杀。 ? 先即制人,后则 为人所制。 ? 若属皆且为所虏。
4.用“被”字的被动句式
文言文中也有直接用“被”字表示被动的,但 是不多见。
?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 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
没有标志词的“逻辑被动句”(或说“意念被 动句”)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主语+谓语+也
?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 楚,天下之强国也。
2、主语+者(语气词)+谓语+也(语气词)
? 南冥者,天池也。 ?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3、主语+者+谓语
? 天下者,高祖天下。 ? 粟者,民之所种。 ? 兵者,不祥之器。
4、主语+谓语
? 刘备,天下枭雄。 ? 贾生,洛阳之少年。 ? 今秦,万乘之国。
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 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重争土橐,非
下也,权重也。
叙述句
? 叙述句是以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作谓语,叙述 人或事物的行动变化的句子。
? 冬,晋文公卒。 ? 晋侯秦伯围郑。 ? 初,郑武公娶于申。 ? 马逸不能止。 ?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笑矣。
2、一般的及物动词,以动词“为”最多见。
? 不如早为之所。 ? 且君尝为晋君赐也。 ? 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 ? 重为之礼而归之。 ? 吾不忍为之民也。 ?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 为之辞。 ? 赤也为之小,孰能 为之大?
注意“为”的词性。(介词)
? 为之驾。 ?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 不足为外人道也。 ?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 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5、主语+副词+谓语+(也)
? 此庸夫之怒也, 非士之怒也。 ?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 夺项王天下者, 必沛公也。 ? 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 ? 君子曰: “此亦妄人也已矣。” ? 是皆秦之罪也。 ? 少府徐仁, 即丞相车千秋女婿也。 ?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古代汉语表示否定判断,是在谓语之前加上 副词“非”字。
? 在古代汉语里,“为”是一个意义十分广泛的及物 动词,对它的解释应该根据文意而定,上古汉语里, 用“为” 字的判断句非常罕见。其实都是以叙述句 的形式代替判断。
7、主语 +是+宾语
? 安能辨我是雌雄? ? 韩是魏之县也。 ? 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
? 判断词“是”很早就已经产生但是使用不普遍,在 先秦主要用作指示代词,在句中充当判断句的主语 或者谓语,大概到东汉使用才普遍起来。
?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 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 例句中的主语是“高爵显位”中的“有的 人”,谓语是“不能”,“容于远近”应作 宾语,所以此句不是被动句。
?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梁惠王上》
? “百姓之不见保”是句子的主语,句子的谓语 是“不用”,而不是“见保”,所以说这个 句子只是有被动的内容,但不能表明这个句 子就是被动句。
判断句与叙述句
古代汉语的基本句类
? 从谓语同主语间的关系分:
1、判断句 2、叙述句 3、描写句
? 从谓语构成成分的语法性质分:
1、名词谓语句 2、动词谓语句 3、形容词谓语句
?从语气表达的角度分:
1、祈使句 2、陈述句 3、疑问句 4、感叹句
?从句子本身的结构分:
1、单句
2、复句
判断句
一、什么是判断句
? 名词性谓语前可以使用副词“则”、“乃”、 “必”、“宜”、“亦”、“皆”、“即”、 “诚”等来加强判断语气。
6、用 “为”字的判断句
? 余为伯儵,余,而祖也。 ?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颖考叔为颖谷封人。 ? 夫执舆者为谁? ? 吾乃今日而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 ? 物皆然,心为甚。 ?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用代词“是”或“之”复指提前的宾语,是古代汉 语变更动宾词序的一种语法手段;即使被提前的宾 语本身是代词,也不排斥这种语法手段。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常用否定词: 副词—— 不、弗、勿、毋、未、非 动词—— 无 无定代词—— 莫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 王问:“何以知之?” ? 微斯人,吾谁与归? 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
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以” 的宾语前置。 ?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夜以继日
被动句
?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受事者 时,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 常见被动句有两大类: 一、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
? 找出下列例句中的判断句,并作句法分析。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3、环村居者皆猎户。 4、此亡秦之续耳。 5、子诚齐人也。 6、审视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 7、山多石,少土。 8、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9、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 分析下列例句中“是”的词性和意义,说明 其所充当的句子成分。
宾语前置
? 宾语前置的类型
一、动词宾语前置 1、用“是”、“之”、“惟”等帮助宾
语前置。
?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 是继。 ?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 是征;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 是问。 ?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 是之谓乎?
? 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 姜氏何厌之有? ? 故周书曰:“皇天无亲, 惟德是辅。” ? 父母唯其疾之忧。 ? 唯你是问、唯利是图 当想要强调介词“以”的宾语时,可以将它前置。
? 在判断句谓语后连用语气助词“者”和 “也”,以加强判断语气。 例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 谓语后面也有“者”、“也”,但“者”字 不是语气助词,而是代词,谓语是个“者” 字词组,不要与上式混同,误认为是语气助 词连用。 例如: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1、表示类属关系。 ? 陈胜者,阳城人也。 ? 仲弓父,贱人。 2、表示等同关系。 ? 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 ? 梁父即楚之项燕。
1、昔者龙逢斩,比干剖。 2、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 3、适为虞人逐。 4、是狼为虞人所窘。 5、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 6、其后楚日以削,竟为秦所灭。
7、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8、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9、世子申生为骊姬所谮。 10、苏武见留十二年。 11、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12、今有构木钻燧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
判断方法: 一看动词谓语性的动作行为是谁发出的,是 主语发出的,就是主动句,是“于”的宾语 发出的,就是被动句。 二看动词谓语的动作行为是怎么发出的,是 不是符合情理。
? 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 以勇气闻于诸侯
2、动词前加助动词“见”,有的加“见”后 再用“於(于)”引进主动者。
“见”是个及物词,用作被动句时,是有条件的。如:
示; 二、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需要结合文意来判
断。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没有标志的被动表示法,一般不称做被动句。
? 昔者龙逄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靡。 ? 宋师败绩,华元虏。
有结构标志的被动表示法,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类型:
1、用介词“於(于)”字引进主动者。 ?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 ?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 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子,它表示主语所代表 的人或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句子。
二、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中判断句的不同表达 方式: 1、北京是中国的首都。 2、他是大学生。 3、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4、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5、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三、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结构类型
? 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也要放在介词的 前面。
二、介词宾语前置
? 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 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 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 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 般放在介词之后,在以下情况下放在介词之 前:
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1、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2、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3、韩是魏之县也。 4、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5、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6、若枯即是荣,荣即是枯,则应荣时凋零,枯时结
实。 7、是岁大旱,野无草。 8、天子识其手书,问其人,果是伪书。
? 下列句子或分句,是不是被动句?并作结构 分析和语译。
注意:符合该条件的不一定前置。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王风·黍离》 莫知我夫。《史记·孔子世家》
3、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必须前置。
? 疑问代词:
询问人 —— 孰、谁 询问事物、处所、原因、时间 —— 孰、何、安、胡、 曷、奚、恶 表示反问 —— 安、恶、焉 ? 疑问语气词 乎、与(欤)、邪(耶)、哉
双宾语句
?他给我一本《古代汉语》。 给予 ?他请教老师两个问题。 询问 ? 我问他哪个办法好。 ?他通知我今天停电。 告知 ?大家叫她祥林嫂。 称说 ?我借他十元钱。(向他借) 接受
双宾语句的特点
1、动词含有给予或问告意义。常用的有: 赐、予、遗、告、教。
? 公赐之食。 ? 赵亦终不予秦璧。 ?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
1、可以补上表被动的词语。 ? 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2、不需要也不好补出,上下文义就是被动的
关系。
?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屈原列传》
? 韩非囚秦。《报任安书》
?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
? 文言文中有些句子其实只是某些成分内具有 被动的对象,而主语不是被动者,这样的句 子(大多是陈述句)其实不应当被看做被动 句,然而现在大多教材都将这类句子列为被 动句。
3、表示比喻关系。
?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 曹公,豺虎也。
4、表示主语同谓语之间某种复杂的语义关系。
? 夫战,勇气也。 ? 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 ? 蟹六跪而二螯。 ?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
5、谓语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 ?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斫也。 ?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
?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 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 是
也。 ?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 是寡人之过也。 ? 此必是豫让也。《史记》 ? 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总结:
现代汉语: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一 般要用判断词 “是”字来系联。
古代汉语:在秦汉以前,判断句一般不 用判断词,而是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 “也”字来帮助判断。
?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幼时记趣》 ? 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 见放。《渔父》 “见+动词”的格式时,才可能是被动句。而且“见”
一定是紧靠动词,“见”和动词之间没有其它动词。
?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信而见疑。
3、用介词“为”引进主动者
? 吾属今为之虏矣! ? 父母宗族皆 为戮没。 ? 不听吾言,身死,妻子 为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