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重要知识点串讲复习第十章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十章第四节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十章第四节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十章第四节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十章第四节讲述的是中国近代史中的民主与科学。

时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着抗战和革命的考验,同时也面对着国家建设的问题。

在这个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关注民主与科学的问题,以探索解决国家问题的途径。

本节主要围绕着民主与科学的兴起与发展的历史进行阐述,展示了这一时期的文化思潮与学术研究。

首先,中国的民主思潮在近代历史中具有重要意义。

在清朝末年,一批维新派知识分子开始关注民主问题,提出了“立宪民主”的思想。

其中,著名的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提出了思考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解决方案,试图将西方民主制度引入中国。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民主的政治制度,才能实现社会的进步与人民的利益。

其次,科学的兴起与发展也成为该时期的一大亮点。

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关注科学问题,以求解决国家面临的经济与社会问题。

近代中国最为重要的是科学与教育,这是因为科学与教育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前提。

知识分子们认识到,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知识的普及,中国才能实现国家现代化。

此外,该时期也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学术思想与研究。

其中,中国知识分子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批判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他们思考中国文化的弊端和不足,试图通过借鉴西方文化的优点来推动中国文化的进步与发展。

这一思潮在近代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并对中国近代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中国近代史“民主与科学”这个研究课题,不仅是历史学家的研究重点,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话题。

通过对中国近代史中民主与科学的发展历程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同时也能够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

总的来说,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十章第四节的内容主要关注了近代中国的民主与科学问题。

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们积极思考国家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一系列解决方案。

他们的努力为中国的民主与科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全国自考2015年4月03708中国近代史纲要真题及答案(附详细解析)

全国自考2015年4月03708中国近代史纲要真题及答案(附详细解析)

2015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卷(课程代码 03708)本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

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

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在中国近代史上,人民群众第一次大规模反侵略的武装斗争是()。

A、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B、太平天国抗击洋枪队的斗争C、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D、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2.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国家是()。

A、美国B、日本C、俄国D、德国3.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反侵略斗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经济技术落后B、社会制度腐败C、思想文化保守D、军事指挥失误4.1843年,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思想主张是()。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师夷长技以制夷C、物竞天择,适者生存D、维新变法5.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爆发的时间是()。

A、1851年B、1853年C、1856年D、1864年6.太平天国后期,提出《资政新篇》这一具有资本主义色彩改革方案的是()。

A、洪秀全C、洪仁玕D、石达开7.1861年,清政府设立的综理洋务的中央机关是()。

A、江南制造总局B、京师同文馆C、总理各国事务衙门D、外务部8.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最早从事的洋务事业是()。

A、兴办民用工业B、创立新式学堂C、派遣留学生D、兴办军用工业9.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的资产阶级革命组织是()。

近代史纲要第十章读书笔记

近代史纲要第十章读书笔记

近代史纲要第十章读书笔记求关于中国近代史的书(《中国近代史纲要》要求的读书笔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串讲笔记(完整版)珍藏版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一、 -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1. -战争前的中国[单选](1)-战争前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的矛盾。

[多选](2)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①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②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③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④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多选、简答](3)清朝中叶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①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官僚职能扩大。

②经济上,人口大增长、各级官吏和地主大肆兼并土地,广大农民生活日渐困苦。

③思想文化上,厉行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

④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

⑤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中国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

2. -战争前的世界[单选](1) -战争前,欧美主要国家先后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通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单选](2)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发动侵略战争,实行殖民扩张。

二、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的演变[多选、简答、论述]1.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1)从1840年起,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发动一系列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主要有第一次-战争、第二次-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迫使清 -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主要有《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2)政治控制主要表现为:控制中国内政,操纵中国外交,享有领事裁判权,把持中国海关,以及勾结清 -、镇压人民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

经济掠夺主要表现为: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 -,对华倾销商品,对华输出资本,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文化渗透主要表现为:利用宗教进行渗透和侵略,鼓吹侵略有功和“种族优劣论”,为侵略战争制造舆论。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斗争(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1.识记: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2.领会: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3简单运用: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主要表现。

4综合运用: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主要国家的确立以及殖民扩张对中国的威胁。

(二)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1.识记:(1)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迫使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2)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制造的屠杀中国居民的惨案。

(3)通商口岸。

(4)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2.领会:(1)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政治控制。

(2)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3)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制造的侵略中国的舆论。

3.简单运用:(1)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及其两部分。

(2)近代中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以及特点4.综合运用:(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其关系。

(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来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三)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1.识记:(1)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2)台湾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3)为国捐躯的清政府爱国将领。

(4)林则徐、魏源与睁眼看世界。

(5)严复与“救亡”口号。

2.领会:l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及其失败的原因。

3.简单运用: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

4.综合运用:第一次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前夕,先进中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

第二章对国家出入的早期探索(一)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1.识记:(1)洪秀全与金田起义。

(2)天京事变。

2.领会:(1)《天朝田亩制度》的性质和主要内容。

(2)《资政新篇》的性质和主要内容。

3.简单运用: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4.综合运用: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

(二)地主阶级统治集团“自救”活动的兴衰1.识记:(1)奕䜣与洋务派。

(2)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2.领会: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

3.简单运用: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2015近现代史纲要小知识点整理

2015近现代史纲要小知识点整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小知识点1—7章汇编第一章(含综述)1、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农民阶级是近代中国社会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

3、工人阶级是近代中国诞生的新兴的被压迫阶级。

4、近代中国人民的斗争,主要是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为出发点的。

5、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6、1858年签订的《瑷珲条约》把黑龙江以北60万平方公里领土割让给俄国。

7、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8、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9、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根本原因是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10、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第二章1、1851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立太平天国。

2、《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的纲领性文件。

3、《资政新篇》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建国方案。

4、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到衰的分水岭。

5、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6、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7、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8、百日维新期间颁布的各项政令中没有包括开国会等涉及政体的内容。

9、谭嗣同是戊戌六君子之一。

10、维新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维新派的局限性和守旧势力的强烈反对。

第三章1、鼓励留学、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是清末“新政”的重要内容。

2、兴中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3、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4、1905年11月,孙中山把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民主义5、1911年4月27日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广州举行的起义,史称“黄花岗起义”。

6、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打开了清王朝统治的缺口。

7、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8、《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2015年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简答论述题大全第十章

2015年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简答论述题大全第十章

《中国近代史纲要》(简答/论述题大全)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简答题1、简述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及其意义?(1)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邀评论员文章,在全国开始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这一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自始至终得到邓小平等的全力支持。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继延安整风之后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实现历史性的转折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2、十三大上提出的“三步走”的战略的部署、思路和政策是什么?(1)部署: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的具体思想和政策●“台阶式”发展的思想,要求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争取每隔几年使国民经济上一个新台阶。

●阐明了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辛勤努力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政策。

3、邓小平在1980年发表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的主要思路是什么?(1)政治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解决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党政不分、事实上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等问题,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和资产阶级思想影响,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2)政治体制改革遵循的性质和指导原则: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必须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指导,遵循统一领导、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

(3)政治体制改革的底线:必须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总结本国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应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绝不能搞资产阶级自由化。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十章笔记总结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十章笔记总结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十章笔记总结温馨提示:文档内容仅供参考第十章:中国近代史的新篇章(1976年至今)本章主要涵盖了中国自1976年以来的近代史发展,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以下是第十章的笔记总结:毛泽东逝世与华国锋接班:1976年,毛泽东逝世,结束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混乱。

华国锋接任中国共产党主席,成为国家的领导人。

政治体制改革: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

1978年,中国开始进行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开放,引入市场经济元素,逐步放松计划经济的控制,允许私营经济的发展。

这一政策改革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经济改革与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特别是在1978年后,中国推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引入外资和技术,建立了经济特区,并放开了对外贸易。

这些改革措施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也得到了提升。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国际合作,加强了与各国的外交关系。

中国还提出了和平崛起的理念,强调和平发展,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港澳回归与两岸关系:1997年,英国将香港回归中国,实现了中国领土完整的重要一步。

2009年,澳门也回归中国。

中国在处理与台湾的关系上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实现两岸的和平统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中国在经济改革中逐渐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同时逐步发展市场经济,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科技与教育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科技和教育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中国加大了对科学研究的投资,提高了教育水平,培养了大批的科学家和专业人才。

社会变革与挑战: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流动增加,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然而,中国仍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贫富差距扩大、环境污染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努力解决。

总的来说,第十章展示了中国自1976年以来的发展历程,包括经济改革开放、国际地位提升、港澳回归、两岸关系、科技与教育发展等方面的重要进展。

近现代史纲要第十章重点

近现代史纲要第十章重点

近现代史纲要第十章重点
近现代史纲要第十章的重点是“国共内战及建国初期”,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国共内战的背景和历史进程。

从1927年的南京政府成立到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共内战历时22年。

其中包括蒋介石一二八事变、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长征、百团大战、淮海战役等重要事件。

2. 国共内战的双方力量对比。

国共两党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实力对比,以及国共两党各自的战略和策略。

3. 毛泽东和中共在国共内战中的作用。

毛泽东通过“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口号,建立了红军和人民政权,成为中国革命的领袖。

中共在国共内战中的军事和政治策略,对国共胜负的影响。

4. 国共内战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

同时,国共两党的分裂也导致了中国的政治分治,形成了两岸对峙的局面。

5. 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建设。

其中包括土地改革、三反五反运动、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件。

同时,新中国还在国际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成为亚洲和世界的大国之一。

- 1 -。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十章笔记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十章笔记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十章笔记以下是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十章的笔记,主要涵盖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恢复、社会主义工业化、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等内容。

1、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经济恢复的紧迫性:由于帝国主义掠夺、国民党腐败统治和战争破坏,国民经济面临严重困难。

恢复经济的措施:没收官僚资本主义企业,建立国营经济;统一财政金融,稳定物价;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物资统一调配;稳定金融物价,开展土地改革和民主改革。

2、社会主义工业化第一个五年计划:标志着中国开始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措施: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计划经济,公有制为主体,建设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的结果,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损失。

3、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合作化、公私合营等方式,实现所有制的变革。

三大改造的意义: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4、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等错误泛滥,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纠正“左”倾错误:召开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几年来经济工作的经验教训。

随后,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

“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但期间仍取得一些成就,如发展核武器和导弹技术、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等。

纠正“左”倾错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加强社会建设等。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十章第四节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十章第四节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十章第四节
第十章第四节主要讲述了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事件和变革,以下是对这一节内
容的详细回顾和分析。

在中国近代史的第十章第四节中,我们主要关注了晚清时期的变革和挑战。


晚清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国家经济落后、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使得清朝政府难以有效治理国家。

同时,外国列强的侵略和掠夺也给中国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困扰。

在这一节中,我们首先要了解的是维新运动。

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的一个重要
政治运动,旨在改革和振兴中国。

这一运动的主要发起者是戊戌变法的主要领导人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

他们试图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强国梦想,但最终却以失败告终。

戊戌变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变革,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还是未能实现维新的目标。

除了维新运动,晚清时期还发生了一系列的重要事件,比如甲午战争、戊戌维新、康有为维新派的变法失败等。

这些事件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同时也暴露了中国的弱点和不足之处。

中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的脆弱性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总的来说,中国近代史第十章第四节主要讲述了晚清时期的变革和挑战。

在这
一时期,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内外压力,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都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虽然维新运动等一些改革尝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但由于各种原因,最终却以失败告终。

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充满了坎坷和挑战,但中国人民始终没有放弃对现代化的追求,这也为中国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各章主要知识点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各章主要知识点

一、历史发展是渐进的:说明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特点侵略史:从国家上看:先英国,后英法,再日本,再八国联军,再八年抗战从侵略目的上看:先只想要几个通商口岸,后进行资本输出,后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中国,最后企图灭亡中国。

近代史和地理:为什么最凶恶的帝国主义是日本从反抗史来看:农民——地主——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无产阶级从学习西方来看: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西学为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从运动中心来看:沿海(广东、广西、上海)——内地(湖南、湖北、江西)——大西北(陕北)二、基本原则基本立场:党史(党的发展史);阶级斗争史(反抗压迫史)、革命史(革命成果来之不易,中共劳苦功高)所以,一定要分清阶级,对比去记第一章:点线面:五点:五次战争;两线:压迫史和反抗史;面:两对主要矛盾和两大历史任务背诵部分:12——16为什么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无产阶级的特点(注意)需要注意的知识点:条约:江宁条约、五口通商章程、马关条约、辛丑条约门户开放、海国图志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赔款最多、签订条约国家最多、危害最大:辛丑(辛三多)西方在中国开办的一家银行:英国丽如银行(英国东方银行)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三元里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第二章:点线面:三次探索对应三个阶级,一条主线:改变国家命运的早期探索背诵部分:太平天国的意义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维新运动的意义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天朝田亩制度》的特点《资政新篇》的特点为什么说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维新派和守旧派轮战的内容和意义(注意)知识点:太平天国、何时军事全盛、天朝田亩制度、天京事变、洋务运动的目标、清朝统治集团中倡导洋务的首领、总理衙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太平天国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资政新篇洋务派办的第一个规模较大的可称之为近代军事工业的兵工厂:江南制造总局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对比:太平天国的意义和辛亥革命的意义三次论战维新运动:思想启蒙;辛亥革命:思想解放;新文化运动: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第三章:主线: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背诵部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局限性三民主义学说(十六字纲领)革命与改良的辩论为什么说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孙中山为捍卫革命成果所进行的斗争知识点: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1894年(总部在香港成立是1895年)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工作武昌起义清政府被推翻南京临时政府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北洋军阀政权的性质(和南京国民政府进行比较)两次复辟中国国民党第二次护法战争失败,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10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10讲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 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 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 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 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 改造。” ★“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 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 ‘左’倾 或右倾的错误。”
★建国前,毛泽东提出在新民主主义革 命取得全国胜利后,大约还需要经过10年、 15年或20年再向社会主义过渡。1951年前 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五年计划搞 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识。
★从1949年至1952年,党领导人民开始 为将来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条件:
★第一,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 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第二,对私营工商业采取加工订货、 经销代销等方式,将其纳入国家资本主义 轨道; ★第三,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 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由于与个体农业相比,农业互助合作 组织的增产效果一般比较明显,因此决定 通过实行农业合作化来增产粮食和其他农 产品,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生活和工业 发展的需要。这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 的总路线提供了重要依据,也是中国选择 社会主义的基本因素之一。
★第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 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 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 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国家在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 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成为对资本主义经 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这成为 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的又一重 要因素。当时,资本主义工商业所面临的 进退两难的情况,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 又一基本因素。
★一、建国之初的形势与新民主主 义的建设:

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知识点整理

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知识点整理

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知识点整理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 鸦片战争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中国的财富,向中国走私鸦片。

清政府的禁烟运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索。

经过:1840 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1842 年,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赔款2100 万银元。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二、太平天国运动1. 兴起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矛盾激化,农民阶级生活困苦。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组织农民起义。

2. 发展过程1851 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1853 年,太平军攻占南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3. 《天朝田亩制度》内容: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实行圣库制度,平均分配产品。

评价: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但具有空想性和落后性。

4. 《资政新篇》内容: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改革,发展资本主义。

评价: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但由于缺乏实施的社会条件,未能付诸实践。

5. 失败原因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领导集团内部的分裂和腐败。

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三、洋务运动1. 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

一些开明的地主阶级官员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

2. 代表人物中央:奕訢。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3. 主要内容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如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创办近代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筹划海防,建立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

部编版中国近现代史第十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必背知识点及考点梳理

部编版中国近现代史第十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必背知识点及考点梳理

部编版中国近现代史第十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必背知识点及考点梳理考点一、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历史条件——①、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已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②、政治上:国民党反动政府已推翻;③、思想上: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和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成立作了理论和路线、方针准备;④、人心向背:全国人民ZYB可调式渣油泵的热烈拥护。

(二)成立过程: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1949.9.北平)(建国准备)——⑴、中心议题:是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

⑵、主要内容:①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②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规定了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及各方面政策的总原则;③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为副主席;④决定改北平为北京,定为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⑶、意义:初步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2、成立——⑴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1949年10月1日)。

内容: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会议决定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以“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⑵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举行,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三)历史意义——国内意义:①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②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国际意义:冲破了帝国主义齿轮式渣油泵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二、巩固政权的斗争1、追歼残敌、统一大陆: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

中国近代史纲要10(2)

中国近代史纲要10(2)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第一,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

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大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设立租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列强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列强通过公使驻京直接向清政府发号施令,通过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通过控制中国海关直接干预中国内政外交,他们还扶植收买代理人,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通过协定关税,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宰割的地位,同过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并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

列强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他们还宣扬“种族优劣论”,“黄祸论”,目的是为了帝国主义侵略有理论制造舆论。

所以,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

第二,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组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虽然,列强在侵华的时候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及其技术带入中国,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

但是,其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富强的近代化国家。

因此,总是千方百计的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进步。

历史证明,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才有可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第一,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

帝国主义列强一次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绝不仅仅是为了通商,而是为了掠夺和扩大殖民地,为了他们自身的殖民扩张利益。

考研政治中国近代史纲要考点:第十章

考研政治中国近代史纲要考点:第十章

考研政治中国近代史纲要考点:第十章一、章节特点史纲第十章是改革开放史部分,讲述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跨世纪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这一章节在史纲中的地位是重点章节,从命题的角度来分析,这一章节的考点容易考查选择题和分析题。

二、复习重点史纲第十章的主要内容包括:(一)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1.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3. 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

4.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5. 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这一部分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意义,农村改革的过程,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1. 中共十二大制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纲领。

2. 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

3. 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4. 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

5. “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这一部分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是:《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内容和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三步走”发展战略。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跨世纪发展。

1. 邓小平南方谈话。

2. 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3. 中共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提出跨世纪发展战略。

4. 推动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

5.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这一部分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是: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中共十四大、十五大的主要内容等。

(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 中共十六大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

2. 不断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一部分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是:中共十六大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纯洁性建设等。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十章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十章
革创新来实现发展, 同时坚持对外开放 的基本国策,在平 等互利的基础上同 世界各国开展交流 合作,努力实现互 利共赢。
整理ppt
(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 先进性建设
整理ppt
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整理ppt
(一)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现代化 建设事业稳步前途无量,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 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制定和实施 “三步 走” 发展战略;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整理ppt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1989年6月,十三届四中全会向新的中共中央 领导集体的顺利过渡。
整理ppt
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 设发展的新阶段
整理ppt
整理ppt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 跨世纪发展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提出跨世纪发展战略; 战胜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1998年的洪涝灾 害; 香港、澳门回归。
整理ppt
抗洪斗争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整理ppt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行动纲领的制定
2002年,中共十六大召开,制定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行动纲领。
整理ppt
(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 发展全局
2003年和2004年先后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推动经济和社 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整理ppt
(三)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2004年胡锦涛提出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即中国 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 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永远做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和改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知识汇总(精)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知识汇总(精)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知识汇总 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

主要矛盾是: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历史任务是: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落伍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是自给经济,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这种小农经济限制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

中国封建政府还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在社会内部,缺乏促使工业迅速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有效机制,造成封建经济发展的迟滞。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和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保守性日益增强,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入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统治。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是社会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政治经济危机。

18世纪的中国走到了封建社会的末世,危机四伏,而且闭关锁国,固步自封,而工业革命使许多西方国家迅速强大,因此中国与新兴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拉开了很大的差距。

近代中国社会因此而落伍了。

3.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通过条约内容来展现)列强通过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领土,勒索巨额战争赔款,并享有一系列的特权,使中国丧失了主权,进而在中国形成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局面,使中国社会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勒索白银2100万银元,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5个港口城市为通商口岸,规定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的税率,要有中英两国“秉公议定则例,是使中国丧失了海关自主权;《天津条约》又开放了10个口岸,规定外国商船可以自由在各通商口岸转口,而不需要重新课税,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北京条约》割九龙半岛南端的九龙司,开放天津;《中葡会议草约》规定葡萄牙”永驻管理澳门“。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十章笔记整理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十章笔记整理

一、中国近代史的特点
1、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体制也发生了剧烈变化,最终形成了现代中国社会的特色。

2、近代中国政治体制从封建君主政权转变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实行了科学立宪、民主选举和地方自治,实行了现代化的政治体制。

3、近代中国经济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从封建经济转变为以生产力为发展的现代经济体制,最终形成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近代中国思想文化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传统文化转变为现代文化,近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受到了西方思想的影响。

二、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
1、清朝时期:清朝时期,中国进入了近代化的历史阶段,清朝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史,但改革并未完全实现,最终导致清朝的灭亡。

2、鸦片战争后: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出现了深刻的变革,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开始出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迹象。

3、民国时期:民国时期,中国开始实行科学立宪、民主选举和地方自治,开始实行现代政治体制,但由于内外势力的干扰,未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4、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实行社会主义改革,经济思想也发生了变化,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发展迅速,中国也进入了现代化的历史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要知识点串讲复习
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平反冤假错案:从1978年底到1982年底大规模进行,290多万名干部的冤假错案得到了平反和纠正。

其中包括为年“**”、“反击右倾翻案风”等重大错案平反;为刘少奇彻底平反并恢复名誉;改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等。

2、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四个坚持”)。

3、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二个历史决议: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作出了基本结论。

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完成。

4、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国民经济的调整: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开始纠正前两年经济工作中的失误,清理长期存在的“左”倾错误影响。

是我国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重要转变,也是改革开放的前奏。

5、“统分结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11978年安徽、四川最早开始。

○21979年9月,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1980年5月,邓小平发表《关于农村政策的谈话》,肯定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并在全国各地逐渐推广。

○3“统分结合”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行,促进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

1983年10月,中央作出决定,废除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作为基层政权,同时成立村民委员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

6、经济特区: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7、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1月1日发表,建议两岸结束军事对峙状态。

8、中共十二大:1982年9月举行。

○1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纲领:
●中共十二大报告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提出到20世纪末国内工农业生产总值“翻两番”,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9、《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

《决定》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点,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0、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11983年4月决定海南享有某些特殊政策(1988年4月建立海南省,将海南岛辟为经济特区)
○21984年5月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1985年2月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厦门泉州漳州三角地区)
○4结论: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11、《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1986年9月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作出:
○1阐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根本任务、基本方针2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12、十三大:1987年10月举行。

○1会1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2完整地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制定了下一步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

13、“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对党的十三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简要概括,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1989年6月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14、《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1990年3月中共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

○1强调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
○2提出在党内普遍深入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再教育,克服党内存在的各种腐败现象。

15、中共十四大:1992年10月举行。

○1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2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此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新阶段。

16、《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

将十四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成为20世纪90年代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

17、《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1996年10月,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

强调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18、十五大:1997年9月举行。

○1主题: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2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3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

○4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9、“三讲教育”:1998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

历时近两年。

20、十六大:2002年11月举行。

○1大会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2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1、社会主义荣辱观:2006年3月胡锦涛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它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2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所提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上述五方面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23、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五项主要任务: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24、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2005年初至2006年上半年,在全党开展。

25、基层民主自治体系: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

26、中国特色精兵之路:以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为主线,以军事斗争准备为龙头,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

文章来源:/p/zk.html 更多自考资源资料下载完全免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