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户籍制度的发展历程与改革方向
我国户籍制度的历程与改革研究
![我国户籍制度的历程与改革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23fb941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37.png)
我国户籍制度的历程与改革研究我国的户籍制度是指个人身份信息在国家政府内体系中的归属和管理方式,其主要作用是记录个人的基本信息和居住情况,并保证公民权利的行使。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户籍制度也在不断调整与改革中。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我国户籍制度的演变与改革研究。
一、我国户籍制度的历程1. 戶籍制度的起源中国古代贯彻的定居制,规定人民应归属于其乡邑、城镇或部落组织,建立家族册籍管理制度,记录每个家庭的人口信息。
此为我国户籍制度起源。
自汉代起,户籍管理逐渐成为国家制度之一。
到了唐代,户籍管理制度逐渐完善,户籍册科被设立,负责官制宗族、迁徙、统计等各项工作。
2. 新中国的户籍制度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户籍制度根据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进行了调整和改革。
政府对于户口和饭票的分配政策,借用富人在房间的回头率来调控和管理。
户籍制度的实施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制度建设的具体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奠定了基础。
3. 市民化户籍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户籍制度进一步得到改革。
继1984年建立户口口簿制度之后,1990年,国家开始实施城市市民化户籍制度。
此举的目的是将城市居住人口的经济、教育、医疗、公共卫生等公共服务待遇,与其户籍所在地的居民享有同等的权利。
这一制度改革针对的是户籍制度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分裂现象,使得城市居民获取社会公共福利进一步便利,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4. 新时代的人口制度改革“十三五” 时期,国家开始覆盖全国县级行政区域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计划,这意味着我国户籍制度改革,正向基于居民权益原则的多元化和市场化方向推进。
以改革后的"居住证”制度为例,其本质是一种全国居住证明。
相较于过去的户籍系统,新制度取消了传统户籍管理的户口迁移和挂靠、调整人口统计、注销社平码等权限。
取而代之的是,以市场资本和居民权益为视角,落实个人信息保护和安全管理、多样化社会服务、优化居位条件等拓宽共识上的可行性。
当代中国户籍制度的改革过程分为形成
![当代中国户籍制度的改革过程分为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3ab7321087c24028915fc358.png)
当代中国户籍制度的改革过程分为形成、演变、初步改革和改革深化四个阶段,所称“当代中国户籍制度”,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一套以户为单位、以人为对象的户口管理制度,包括户口登记、户口迁移、户口统计、常住人口管理、暂住人口管理等内容。
4.当代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化及其特点从1992年开始,户籍制度改革进入到一个新时期。
首先,有关公民定居落户的规定更加自由。
一是实行了婴儿落户随父随母自愿的政策。
新出生的婴儿可以在父亲或者母亲常住户口所在地的户口登记机关申报常住户口。
对以往出生并要求在城市随父落户的未成年人,可以逐步解决其在城市落户的问题,学龄前儿童应当优先予以解决。
二是放宽了解决夫妻分居问题的户口政策。
对已在被投靠的配偶所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公民,应当根据自愿的原则准予在城市落户。
三是男性超过60周岁女性超过55周岁,身边无子女需到城市投靠子女的公民,可以在其子女所在城市落户。
对因工作调动等原因在其他地区离、退休人员,需要返回原工作单位所在地或原籍投靠配偶、子女的,应优先予以解决。
其次,公民迁移进城的限制在逐步打破。
一是规定在城市投资、兴办实业、购买商品房的公民及随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凡在城市有合法固定的住所、合法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已居住一定年限并符合当地政府有关规定的,可准予在该城市落户。
二是放宽了到小城镇落户的条件。
1997年6月10日,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
根据该试点方案,已经在小城镇就业、居住并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村人口,可以在小城镇办理城镇常住户口。
再次,流动人口管理开始有序化。
1995年7月8~11日,全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会议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
这次会议提出了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这就是从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出发,对流动人口特别是对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要因势利导,加强管理,兴利除弊。
要通过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发展乡镇企业和加快小城镇建设等,就地消化和吸纳绝大部分剩余劳动力。
历史户籍管理制度
![历史户籍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bee46553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8d.png)
历史户籍管理制度古代时期,各个朝代都有自己的户籍管理制度。
在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户籍管理可以追溯到夏、商、周等古代朝代。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它建立了统一的官吏制度和农业编户制度,在对人口进行统计和管理方面极为重视。
商朝和周朝也都对人口进行了统计和编户,确立了家庭户籍制度和人口登记制度,为后来的户籍管理制度奠定了基础。
在封建社会时期,户籍制度得到了更加深入和完善。
在秦汉时期,中国建立了更加健全的户籍管理制度,明确了人口的分类和登记程序,规范了户口的转移和补报等事项。
尤其是汉武帝时期,进一步完善了户籍登记制度,建立了统一的户籍登记机构,统一了人口登记制度,加强了对人口迁徙和流动的管理。
隋唐时期,中国的户籍管理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唐代建立了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规定了人口登记、户籍变动、簿籍管理等各项事务,并设置了专门的户籍管理机构和官职,进一步强化了对人口的统计和管理。
宋代继承了唐代的户籍管理制度,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户籍管理制度,确立了户口簿的编写和管理制度,规范了户籍变动和迁移的程序,加强了对户籍信息的保密和维护。
明清时期,户籍管理制度得到了更加完善和细化。
明代建立了更加严格和规范的户籍管理制度,确立了户口簿的编写和管理机构,规范了户口的登记程序和流转规定,加强了对户籍信息的整理和保存。
清代继承了明代的户籍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了户籍管理制度,加强了对户籍资料的保管和管理,确保了户籍信息的真实和完整。
近代以后,中国的户籍管理制度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在民国时期,户籍管理制度逐渐趋于现代化,建立了更加便捷和精确的户籍管理系统,实施了户口登记和身份证制度,加强了对人口迁徙和流动的管理。
新中国成立后,对户籍管理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完善,建立了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和身份证制度,实施了户口迁移和流动的统一管理,加强了对人口信息的统计和管理。
当代中国,户籍管理制度正朝着更加现代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户籍制度改革
![户籍制度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b0596812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25.png)
户籍制度改革在当代中国,户籍制度一直是一个备受广大群众关注的话题。
作为一项与每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制度,户籍制度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国家对户籍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旨在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一、户籍制度的背景和问题户籍制度是中国特有的一项人口管理制度,主要用于划分和管理人口的流动、公共服务和资源的分配。
然而,当前的户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
首先,户籍制度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流动性增加,但户籍制度却对人口流动设置了一系列的限制和束缚,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不便。
其次,户籍制度之间的差异也导致了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之间福利待遇的差异造成了农村和城市之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此外,户籍制度也给人们的社会交往和平等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限制。
二、户籍制度改革的目标和原则针对户籍制度存在的问题,国家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尝试。
改革的目标是要推动户籍制度朝着更加公平、合理和包容的方向发展。
在实施改革的过程中,国家遵循了一些基本原则。
首先,坚持人民至上,引导户籍制度服务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
其次,强调公平正义,消除户籍制度之间的不平等待遇。
再次,注重科学合理,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最后,充分听取和尊重人民的意见和需求,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和支持。
三、户籍制度改革的主要措施和成效为了实现户籍制度改革的目标,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具体措施。
首先,取消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划分,实现了户籍制度的统一。
这一措施消除了城乡户籍之间的不平等待遇,促进了人民流动和社会发展的平等性。
其次,国家逐步放宽了户籍制度对人口流动的限制,允许人民在不同地区流动和定居,提高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此外,国家也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扶持和政策投入,提高了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户籍制度改革的进程_现状及问题思考
![户籍制度改革的进程_现状及问题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2342e05077232f60ddcca129.png)
1984 年 10 月 , 国 务 院 发 出 了 《 关 于 农民进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规定:申请 到集镇 (指县以下集镇, 不含城关镇)务 工、经商、服务的农民和家属,在城镇有固 定住所,有经营能力,公安部门应准予落 常住户口,发给《自理粮户口簿》。 自理粮 户口的实施是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一项 重大突破,使农民有了改变自己职业和生 活 住 所 的 权 利 。 据 统 计 , 从 1984 年 到 1986 年 底 ,在 不 到 3 年 的 时 间 里 ,全 国 新 增 办理自 理口粮户 1633828 户,总计 达 到 了 4542988 人。 但 是,这些 措施 并 没 有 从 维护农民根本权益的角度出发对户籍制 度进行调整。
2001 年 ,国 务 院 批 转 公 安 部 《关 于 推 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 》,提 出对办理小城镇常住户口的人员,不再实 行计划指标管理。意见一方面要求严格办 理小城镇常住户口审批工作,同时要求切 实保障在小城镇落户人员的合法权利。自 此, 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得到全面推进。 2002 年 ,北 京 开 始 实 施 《关 于 推 进 小 城 镇 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 规定凡在北 京 市 14 个 卫 星 城 和 33 个 中 心 镇 规 划 区 范围内,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 活来源的人员及其他共同居住生活的直 系亲属,凡持有本市农业户口的,均可根 据本人意愿办理城镇常住户口。
新中国户籍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发展演变
![新中国户籍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发展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f9923bc8aa00b52acfc7ca68.png)
新中国户籍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发展演变内容摘要: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选择了重化工优先发展战略,资本的高投入使对农业剥夺实现以农养工成为必然。
为限制农村人口在城乡比较利益诱致下向城市迁移,制定了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客观上起到对城市资源的社会屏蔽作用。
改革开放后,我国户籍制度开始出现松动并逐渐放开,从二元户籍制度向城乡户口一体化方向发展。
户籍制度所附加的福利功能,使建立其上的城乡二元体制依然顽固地制约着城乡之间、城市之间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计划经济时期户籍制度中城乡分治的历史合理性早已丧失,但长期城乡分治所形成的社会利益集团却依然对城市资源发挥着强大的控制力。
关键词:户籍制度重化工战略二元户籍制度城乡户口一体化新中国户籍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大力推进工业化成为我国政府面临的主要任务。
“霍夫曼定律”认为:工业化的发展水平与重工业在工业结构中的比例相关。
工业化水平越高的国家,其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就越大。
霍夫曼总结出的是工业增长的自然结果,重工业比重提高是工业化发展的结果而非促进工业化发展的必要手段。
由于当时特殊的国际形势,苏联等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道路的实践,使我国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重化工业发展道路的选择,要靠大量的资金投入。
我国的外援主要来自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国内的资金补充不足,对此只能靠降低生产成本,而降低原材料价格和工人工资则成为主要方式。
降低工资主要通过降低工人的生活资料费用,为了降低工业部门职工的工资和生活成本,需要对农产品实行低价格政策。
为了确保农民能够完全按照政府所要求的品种和数量生产农产品,保证农民将生产资源有效地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就要求有更进一步的制度安排,以切断生产要素的外流渠道,并可以直接贯彻国家的发展计划,于是20世纪50年代末在农业合作化的基础上诞生了一种最为理想的组织形式:农村人民公社。
对农民的剥夺是进行工业积累的主要渠道,采取的剥夺方式是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剪刀差。
中国历朝历代的户籍制度变迁
![中国历朝历代的户籍制度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26e1affabb4cf7ec4bfed014.png)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历朝历代的户籍制度变迁篇一:新中国户籍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发展演变新中国户籍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发展演变内容摘要: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选择了重化工优先发展战略,资本的高投入使对农业剥夺实现以农养工成为必然。
为限制农村人口在城乡比较利益诱致下向城市迁移,制定了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客观上起到对城市资源的社会屏蔽作用。
改革开放后,我国户籍制度开始出现松动并逐渐放开,从二元户籍制度向城乡户口一体化方向发展。
户籍制度所附加的福利功能,使建立其上的城乡二元体制依然顽固地制约着城乡之间、城市之间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计划经济时期户籍制度中城乡分治的历史合理性早已丧失,但长期城乡分治所形成的社会利益集团却依然对城市资源发挥着强大的控制力。
关键词:户籍制度重化工战略二元户籍制度城乡户口一体化新中国户籍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大力推进工业化成为我国政府面临的主要任务。
“霍夫曼定律”认为:工业化的发展水平与重工业在工业结构中的比例相关。
工业化水平越高的国家,其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就越大。
霍夫曼总结出的是工业增长的自然结果,重工业比重提高是工业化发展的结果而非促进工业化发展的必要手段。
由于当时特殊的国际形势,苏联等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道路的实践,使我国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重化工业发展道路的选择,要靠大量的资金投入。
我国的外援主要来自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国内的资金补充不足,对此只能靠降低生产成本,而降低原材料价格和工人工资则成为主要方式。
降低工资主要通过降低工人的生活资料费用,为了降低工业部门职工的工资和生活成本,需要对农产品实行低价格政策。
为了确保农民能够完全按照政府所要求的品种和数量生产农产品,保证农民将生产资源有效地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就要求有更进一步的制度安排,以切断生产要素的外流渠道,并可以直接贯彻国家的发展计划,于是20世纪50年代末在农业合作化的基础上诞生了一种最为理想的组织形式:农村人民公社。
建国后户籍制度改革
![建国后户籍制度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b3b7c68a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eb.png)
建国后户籍制度改革从建国之初起,我国户籍制度一直是一个亟待改革的问题。
长期以来,户籍制度对于个人的流动性和社会发展都带来了诸多困扰。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建国后,我国开始了一系列的户籍制度改革,旨在解决户籍制度的不合理和不公平问题。
一、建国初期户籍制度的问题建国之初,我国对户籍制度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取消了旧时代的“家长制”和“两村制”,并引入了“人民公安户籍管理办法”。
然而,这一新制度也存在着问题。
首先,旧时代的封建家族观念与新时代的社会发展趋势相悖。
户籍制度在长期的封建统治下形成,以家族为单位,限制了个人的流动性和平等权利。
这种制度存在的前提下,个人难以自由选择居住地和工作岗位,限制了人民的发展自由。
其次,户籍制度还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别与城市居民社会保障待遇不均的问题。
农民工进城打工,常常面临着低收入、缺乏医疗保障和子女教育权利受限等诸多问题。
相比之下,城市居民在享受着更好的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的同时,也限制了他们对外来人口的接纳。
二、改革方向与举措为了解决户籍制度存在的问题,我国开始了一系列的户籍制度改革。
这些改革旨在实现户籍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和公民权利的平等对待,推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共同发展。
首先,我国推行了城市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享受公共服务的待遇差异逐渐缩小,包括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服务都得到了提升。
这让城市居民和农村人口在享受公共资源方面可以更加平等。
其次,我国推行了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制度。
根据这一制度,农村居民可以通过符合一定条件的规定,进城落户并享受相应的福利待遇。
这一政策旨在解决农民工进城打工时所面临的问题,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
此外,我国还推行了人才引进和城市化发展的政策。
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和知识技术的传播,我国鼓励高端人才和技术人才在城市落户。
这一政策不仅促进了人才流动和城市发展,也有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三、改革成效与展望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户籍制度改革
![户籍制度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1184b66d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e1.png)
户籍制度改革我国的户籍制度改革自1979年开始,至今已有数十年的时间。
这个制度的改革,旨在解决农村和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问题,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本文将从改革的背景、目标和成果三方面进行展开。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改革的背景。
改革前,我国的户籍制度非常僵化,城市户籍和农村户籍之间几乎是水火不容。
城市户籍享受很多优惠政策、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而农村户籍却受到种种限制,无法享受城市的资源和机会。
这个制度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农民工的流动和发展,也限制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因此,改革户籍制度成为当务之急。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改革的目标。
改革的目标是实现户籍真正的平等和自由流动。
这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要迁移到城市,享受城市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
同时,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壁垒要逐渐消除,让农民工能够合法、公平地在城市工作和生活。
目标之一是使农民工享有与城市居民相同的权益和待遇,消除城乡差距,促进全国的统一发展。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改革取得的成果。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户籍制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首先,在改革的推动下,农民工的就业机会大幅增加,他们的工资待遇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这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农村地区的就业压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其次,农民工在城市居住和生活方面也得到了改善。
他们可以购买住房、参加社保、享受医疗保险等,享受城市的各项福利政策。
这使得他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最后,户籍制度改革也推动了城乡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农民工的流动不再受到限制,他们可以在城市和农村之间自由迁移,使得人口资源得到了更加合理的配置。
综上所述,我国的户籍制度改革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改革,对推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改革的背景是我国城乡差距和农民工问题的存在,目标是实现户籍真正的平等和自由流动,成果是农民工就业机会增加、生活待遇提高,城乡融合程度增加。
坚持改革方向,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是我们的应有之责。
浅谈中国户籍制度的问题与改革方向
![浅谈中国户籍制度的问题与改革方向](https://img.taocdn.com/s3/m/98fa5b77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68.png)
浅谈中国户籍制度的问题与改革方向问题中国户籍制度自1958年开始实行至今已经超过了60年,也是中国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
然而,其存在的种种问题也一直成为社会焦点。
以下列举了部分问题:城乡二元制度问题中国目前依然存在着城乡二元制度,这导致了中国城市人口在配偶选择、子女教育以及医疗保障等方面的优势。
此外,农村居民想要进城居住或者获得来自城市的社会保障却十分困难。
外来人口居住问题在户籍体系下,外来人口的居住和生活甚至成为了违法行为。
从影响外来人口的就业、居住等方面看,这种行为无疑对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移民难度大户籍制度政策和实践中不同地区之间依然存在性别或城乡、地域等的歧视,是很多人选择跨省或跨市迁移,但他们面临的实际困难也很大。
户籍制度的限制导致很多人被地缘界挡在了劳动市场的门外。
改革改革地处各种方向,有的方向着重于根据国民家庭发展策略构建统一城乡居民户口制度,有的则是以逐步放开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市居民医保政策覆盖面,来消除城乡用人和生活福利差异。
1.改革城乡二元制度根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程序来实现城乡房屋拆迁达到了重要的拐点,这构成了实施户口改革的重要基础。
转型的成功实施预示着可以在城市和农村之间进行动态均衡。
2.放宽外来人口居留限制这一点可以通过放宽外来人口的居留限制来改善后現代現象。
有研究表明,城市化指数、文化指数、再生能源指数和营商环境指数同时呈现显著正相关,说明了城市扁平化管理有利于这些方面的发展。
3.消除户口制度的限制在小时代电影的最后,谭祖奇说道:“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例如越来越多的小众网民,选择跨省或跨市迁移,在其他地方人口的影响下,扩大了这一现象。
不少的高校学子也各有自己的职业和生活规划。
如果您想改变先天不足的环境对职业发展的影响,可以考虑历经省市申请转移或退役的方式,来更改自己的生活轨迹。
4.健全社会保障网络应该更加关注和加快健全城市居民医疗保障和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户籍制度改革的趋向
![户籍制度改革的趋向](https://img.taocdn.com/s3/m/705b7661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b2.png)
户籍制度改革的趋向近年来,中国的户籍制度改革逐渐成为了社会热点话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被认为是解决农民工问题、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
在这个背景下,户籍制度改革呈现出一些明显的趋向。
首先,户籍制度改革的趋向是逐渐向着放宽限制的方向发展。
当前,中国的户籍制度主要分为农村户籍和城市户籍两大类别,这导致了农村人口的进城就业和居住成为了一项艰难的任务。
因此,放宽限制、逐步取消农村户籍与城市户籍的差异化待遇,成为了改革的首要目标。
一些城市已经开始实施户籍才能放宽的政策,允许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落户城市,享受城市居民的相应权益。
其次,户籍制度改革的趋向是注重农民工权益保障。
在过去的户籍制度中,农民工被认为是“流动人口”,他们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改革的趋向之一是,要推动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民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同的权益待遇。
这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福利待遇的覆盖,以及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的机会。
再次,户籍制度改革的趋向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当前,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发展差距巨大,户籍制度成为了阻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改革的趋向是打破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壁垒,促进人员、资金和资源的自由流动,实现城乡资源的有效配置。
这不仅可以加快农村地区的发展,也可以缓解城市的人口压力,并推动城市经济的升级换代。
此外,户籍制度改革的趋向还包括加强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支持。
由于户籍与公民权益直接相关,改革需要政府的积极推动和支持。
政府应该加大财力投入,加大户籍改革的宣传力度,为农村户籍人口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政策支持,确保户籍制度改革的顺利推进。
综上所述,户籍制度改革的趋向主要包括放宽限制、注重农民工权益保障、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及加强政府支持等方面。
这些趋向的实施将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市化进程,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之,户籍制度改革是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一步。
改革的趋向将使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中国户籍制度的发展历程与改革方向
![中国户籍制度的发展历程与改革方向](https://img.taocdn.com/s3/m/db3d7282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19.png)
中国户籍制度的发展历程与改革方向1.秦始皇的户籍制度(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严格的户籍制度,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集权统治和征税管理。
此后,历代政权都继承了这一制度。
2.隋唐时期的户籍制度(公元581年-907年):隋唐时期,户口迁移制度逐渐完善,实行了“三纲六目”户籍制度,以家族为单位进行统计,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持社会秩序和统治者对人口的控制。
3.宋元明清时期的户籍制度(公元960年-1912年):宋代多次进行户籍调查和修订,对户籍管理形成了一定的规范。
明清两代又加强了户籍管理制度,明代实行了户口迁移限制和人口普查,清代则进一步加强了户籍的分级管理。
4.民国时期的户籍制度(1912年-1949年):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了民国政府,出现了一系列户籍制度的尝试,如《户籍法》和《行政院户籍条例》。
但由于时局动荡和政权更迭,这些并未得以全面实施。
在方向上,中国现代化户籍制度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放宽户籍迁移限制:当前户籍制度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和户籍歧视,城市户籍和农村户籍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给农村人口在城市中生活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和障碍。
因此,方向之一是放宽户籍迁移限制,促进人口的自由流动,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公民的平等权利。
3.完善多级管理体制:目前,户籍管理主要由公安部门负责,但由于人口流动性的增加,公安部门在户籍管理上面临一定的挑战。
因此,方向之一是建立多级管理体制,加强不同部门的协作,提高户籍管理的效能和适应性。
总之,中国户籍制度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在现代化进程中经历了多次。
未来的方向应当致力于消除户籍差异,建立健全的个人身份认定制度,并加强多级管理体制,以适应人口流动和社会变迁的需要。
我国户籍制度的历史回顾与改革前瞻
![我国户籍制度的历史回顾与改革前瞻](https://img.taocdn.com/s3/m/3eec6643f121dd36a22d82c0.png)
我国户籍制度的历史回顾与改革前瞻作者:尹珊珊王丽英焦红静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5年第10期尹珊珊王丽英焦红静(河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00)摘要:我国的户籍制度已有几千历史,但仍未摆脱历史的羁绊。
严格控制人口自由迁徙的“二元制”户籍制度,与现行的城镇化进程不相适宜,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通过国外户籍制度的对比与借鉴,户籍改革迫在眉睫,社会也展现出改革的动力。
实现全体公民的居住和迁移自由是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终极目标,但具体方式方法还需探索。
关键词:户籍制度;改革;自由迁徙中图分类号:C92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0-8772(2015)30-0217-02收稿日期:2015-09-10基金项目: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2014 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HB14FX020)。
课题组成员:王丽英、焦红静、尹珊珊、郭艳芬、曹琳、刘春华。
作者简介:1. 尹珊珊(1982-),女,汉,河北廊坊人,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讲师。
研究方向:宪法,行政法;2. 王丽英(1970-),女,汉,河北唐山人,天津财经大学硕士,副教授。
研究方向:经济法;3. 焦红静(1971-),女,汉,河北石家庄人,天津大学硕士,副教授。
研究方向:民商法,经济法。
一、我国户籍制度发展历程(一)封建社会时期的户籍制度我国自春秋战国时期,户籍制度已深深契刻在国家制度中,可谓历史悠久。
早在西周时期,就已形成现在社会“二元结构”的户籍管理模式的雏形,在当时称为“六乡六遂制”,把国民分为“国人”和“野人”两类,即现在的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
公元前685 年,春秋初期齐国政治家管仲提出“士农工商”分业而居;不得随意迁徙;“恒业不变”,家族继承。
不得改变职业;“口系于户,籍著于地”,形成了现代户口管理的基本指导思想。
公元前359 年商鞅变法,进一步落实和强化了管仲的户籍管理思想,开创了出生、死亡登记制度,严格控制、规范人口迁徙,每年详细统计人口等一系列至今仍然在沿用的户籍管理方式。
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与现状2
![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与现状2](https://img.taocdn.com/s3/m/23038d73a21614791711289b.png)
第四, “应当加强城市粮食供应的限制, 取缔无照商贩和无照车辆运输,防止农民 弃农经商,进城从事商业投机活动。”
第五,确定城市居民招工优先权:"各企业、 事业部门和机关、部队、团体、学校等一 切用人单位,招用个人和临时工(包括搬 运工、保姆等)应当尽先在城市中招收。 如果必须在农村中招收,应当采用与就近 农村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签订劳动合同的办 法招收,合同期满后,由用人单》(国务
院) :规定:已经在小城镇就业、居住并符合一 定条件的农村人口可以在小城镇办理城镇常住户 口。此后,一些大中城市为了吸引人才,先后出 台一系列的措施,允许有一定职称、学历、技术 的人才以各种方式落户城市。
1998《关于解决当前户口管理工作中几个突 出问题的意见》(国务院) :提出四项重大改革: 婴儿落户随父随母自愿;放宽夫妻分居问题的户 口政策;60岁以上老人可以到子女所在的城市落 户;在城市投资、办实业、购买商品房的公民以 及直系家属,凡在城市有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 者生活来源,居住有一定年限的、符合当地政府
规定可准予在该城市落户。
2001《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
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小城镇户籍制度 改革全面推进。2002年2月25日公安部表 示,中国户籍管理的基本方向是以“合法 固定的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为 基本落户条件,继续放宽对户口迁移的限 制。
2003年收容审查制度宣告废除。
三、户口制度既反平等, 又反自由
目的:
维护社会治安,掌握人口 数量状况,并非体现强烈的经 济职能。
1957年12月18日,中央、 国务院联合发出《关于制止农 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根 据这个指示,一体化的城乡隔 离体制初具雏形。
第一,通过农民合作社对有外流打算的农 民进行劝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被强加政 府功能。
我国户籍制度的问题和改革
![我国户籍制度的问题和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6cc9b5cf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32.png)
我国户籍制度的问题和改革我国户籍制度是指国家根据公民的籍贯、居住地等情况所规定的户籍登记制度。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户籍制度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既涉及到公民的基本权益,也影响到国家社会的发展。
因此,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成为我国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
本文将就我国户籍制度的问题以及改革方向进行探讨。
一、户籍制度问题的存在1. 制度歧视我国户籍制度采用的是农业户籍和非农业户籍的二元差别对待制度。
这导致了农民工和其他非农业人口在享受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权益方面存在不公平现象。
他们的子女在进入城市学校和享受城市医疗服务时面临较大的困难。
这种制度歧视不仅损害了农民工和其他非农业人口的合法权益,也阻碍了城市化进程的顺利进行。
2. 地域限制我国户籍制度严重依赖于公民的籍贯,对人口流动设有诸多限制。
这使得在经济发展不均衡的条件下,人口无法以更自由的方式流动,造成了城市人口过多、农村人口过少的问题。
同时,农村人口在享受城市公共服务时存在限制和歧视,使得农村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难以提高。
3. 社会不公户籍制度也导致了社会的不公。
户籍城乡二元的差别以及在农村和城市之间的户籍划分,导致了社会资源的不均衡分配。
农民的土地权益保护不足,无法享受到城市市民在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基本权益。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也阻碍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二、户籍制度改革的方向1. 放宽城乡户籍划分针对户籍城乡二元的差别,可以逐步推行放宽城乡户籍划分的改革。
取消或降低非农业户口的门槛,让更多的农村人口有机会获得城市户口。
这将有助于缓解城市人口过多的问题,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 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为解决制度歧视问题,可以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每个公民都能享受到相同的基本权益。
这包括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公平待遇。
同时,要加强农村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机会。
3. 推进户籍改革的法治化户籍制度改革应该以法治为基础,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户籍制度什么时候开始的
![户籍制度什么时候开始的](https://img.taocdn.com/s3/m/d0345999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56.png)
户籍制度什么时候开始的引言户籍制度是指国家为了管理人口、掌握人口信息而实施的一种制度。
在中国,户籍制度早已有源远流长的历史。
本文将探讨户籍制度的起源、发展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起源户籍制度在中国可以追溯到古代秦朝时期,具体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1年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后。
当时,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统一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实施了户籍制度。
这一制度旨在统一管理人口,确保人民的身份和权益。
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户籍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
在封建时代,户籍制度主要用于控制和管理农民,确保土地归属和征税。
在明清时期,户籍制度趋向稳定,成为统治者掌控人口的手段,并且对人民的迁移和流动进行严格限制。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特别是20世纪以来,中国户籍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户籍制度被重新建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多次修订。
1978年,中国推出了改革开放政策,户籍制度也随之改革,逐步放宽了人口流动的限制。
当前状况目前,中国的户籍制度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和问题。
一方面,户籍制度区分了农村和城市的居民,造成了巨大的城乡差距。
农民工等流动人口在城市常常被边缘化,享受不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另一方面,户籍制度限制了人们自由选择居住地的权利,导致城市人口过度集中,给城市带来了许多问题,如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
为了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例如,推动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城市居住条件和就业限制,逐步实现城乡人口的平等待遇。
同时,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吸引农民留在农村发展,并减缓城市过度拥挤的问题。
影响户籍制度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
一方面,户籍制度为国家提供了有效的人口统计数据,有助于政府制定合理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
另一方面,户籍制度对个人的身份认同和社会地位产生影响,决定了个人在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
然而,户籍制度的不公平和限制也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
浅谈中国户籍制度的问题与改革方向
![浅谈中国户籍制度的问题与改革方向](https://img.taocdn.com/s3/m/a845dde9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51.png)
浅谈中国户籍制度的问题与改革方向一、背景与现状中国的户籍制度始于清朝,经历了几次改革,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了类似于苏联的户口注册制度,即所谓的“计划生育”政策,然而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城乡流动人口的增多,户籍制度开始暴露出一些问题。
目前,中国的户籍制度分为城镇户籍和农村户籍两种,城镇户籍可以享受到许多福利和公共服务,而农村户籍则相对较为落后,许多基本权利也不能得到保障。
此外,中国的户籍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婚姻自由、新生儿落户、出生证明等方面的限制。
二、问题与挑战1. 农村户籍的不公平待遇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村户籍的人们在社会、经济、教育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例如,在升学、就业、医疗等方面都存在不公平的待遇,而且很难得到城镇户籍的公民权利。
2. 城镇户籍的限制虽然城镇户籍享受着更多的福利和服务,但是其中也存在很多限制,例如贷款、购房、参与公开招聘等方面的限制。
这些限制影响了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机会。
3. 生育政策的限制中国的生育政策向来比较严格,这也影响了很多家庭的生育决策。
此外,新生儿的落户也是一个问题,由于需要符合很多条件,许多家庭的孩子无法在城镇落户,给他们将来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4. 婚姻自由的限制中国的户籍制度还存在婚姻自由的限制。
例如,有些地方规定女方必须要有城镇户籍才能嫁到城市里,这也影响了一些人的婚姻选择。
三、改革方向当前,关于中国户籍制度的改革已经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改革方向。
1. 统一的户籍系统当前,中国的户籍制度比较分散,不同地区的户籍信息也存在不一致。
因此,建立一个完整、统一的户籍系统将是一个改革方向。
2. 扩大城镇户籍为了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城镇户籍并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等,也是一个改革方向。
3. 放宽生育政策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适当放宽生育政策将成为一种趋势。
同时,新生儿的落户政策也需要进一步明确,以缩小城乡差距。
4. 保障婚姻自由为了保护公民的婚姻自由,限制因户籍制度造成的影响也应逐步取消。
当代中国户籍制度变迁研究
![当代中国户籍制度变迁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bda6cd7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64.png)
当代中国户籍制度变迁研究当代中国户籍制度变迁研究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加剧,中国的户籍制度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这一制度的变迁与改革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制度特点、变迁原因以及未来改革方向等方面,对当代中国户籍制度的变迁进行探讨。
一、历史背景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封建社会。
在过去的几千年里,户籍制度主要用于统计和管理人口,用以维持社会秩序和政府统治。
然而,在农村与城市两种不同的发展轨迹下,中国的户籍制度也逐渐出现了巨大的城乡二元对立。
二、制度特点中国户籍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严格的户籍分割和不平等待遇。
根据户口所在地的划分,人们被分为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
城市户口享受着较高的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如医疗保险、教育资源等,而农村户口则面临诸多限制和不公平。
这种城乡二元制度导致了严重的社会不平等与阶层固化。
三、变迁原因1. 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推动导致人口大规模流动。
人们纷纷涌向城市,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条件。
城市户口的稀缺性和限制性使得流动人口难以获得公平的待遇和权益。
2. 社会不平等的加剧:户籍制度的存在使得城乡之间的社会不平等更加明显。
城市户口的社会福利优势让农民工等弱势群体难以融入城市社会,造成社会不公平和不稳定。
3. 经济发展需求的变化:随着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户籍制度也面临着适应新时代的挑战。
人才流动和城市发展的需要促使人们对户籍制度进行反思和改革。
四、未来改革方向为了解决当前户籍制度不公平和不合理的问题,中国政府已经开始推动户籍制度的改革。
未来改革的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放宽城市户口落户条件:逐步取消户籍制度对城市落户的限制,使得更多外来人口享受到城市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
2. 加大农村改革力度:通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产权改革等措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减少城乡差距。
3.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确保所有居民享有基本的社会保障和公共福利。
浅谈中国户籍制度的问题与改革方向
![浅谈中国户籍制度的问题与改革方向](https://img.taocdn.com/s3/m/1676a9d0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75.png)
浅谈中国户籍制度的问题与改革方向一、背景介绍中国户籍制度自1958年实施以来,已经历过多轮改革,但问题仍然存在。
这个制度的主要作用是进行人口管理和控制,具体内容包括登记、迁移和证明等方面。
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国的户籍制度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二、问题分析1.二元结构中国户籍制度采用了“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的二元结构。
这种结构导致城市户籍人口享有更多的福利和机会,而农村户籍人口则几乎没有任何社会保障。
这种二元结构极大地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市发展,同时也阻碍了城市人口向农村发展。
2.城市化问题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许多城市人口也开始向大城市迁移。
然而,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这些人在新城市中的发展机会非常有限。
这种现象限制了城市的发展,并使得城市化进程缓慢而痛苦。
3.住房问题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许多城市的非本地户籍人口在购房、租房等问题上遭受歧视。
他们往往要付出比本地人更高的代价,才能获得自己的住房权益。
这种待遇不平等的现象也极大地限制了城市发展和社会进步。
4.就业问题户籍制度还对就业造成了困扰。
由于该制度的限制,许多非本地户籍人员很难在城市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
他们常常只能从事一些不稳定、低收入的职业,这使得他们很难在城市中立足。
5.教育问题户籍制度的限制还导致许多非本地户籍的孩子在教育上受到巨大限制。
他们往往要面对更高的学费、更少的学校和更低的教育质量。
这使得他们难以获得足够的教育,从而也限制了他们的发展。
三、改革方向1.统一的户籍制度为了解决二元结构的问题,中国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户籍制度,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相同的福利和机会。
这意味着,城市和农村的户籍应该合并,以消除这种二分法。
此外,户籍制度应该能够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便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2.开放城市中国需要放宽户籍制度对城市迁入人口的限制,允许更多的人在城市中定居和就业。
这可以通过取消户籍制度,或者不立刻取消户籍制度,但逐渐放宽城市迁入人口的限制来实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结
总之,1958年至1978年户籍制度的演变基本遵循《中 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 其控制人口迁移功能。这一时期全体公民被人为地划分为 不可逾越的“农业户口”和“非农业人口”,城乡壁垒日 益森严,耸立在城乡之间的“户籍墙”坚不可摧。户籍制 度主要围绕如何适应和服务于计划经济建设而进行逐步调 整、补充、限制和强化,从而使户籍制度逐渐成为计划经 济体制在社会生活领域中的一项核心制度,起着保证农村 支持城市、农业为工业提供资金、限制人口自由流动功能。
谢谢!
第四,造成公民权利的不平等。
广大农民享受不到国民待遇,严重违背了现代社会公民 权利平等的要求,是民主政治的倒退。从国际准则来看, 中国政府已经签署了《世界人权宣言》和《公民权利和 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保证公民的迁徙自由权利是我们 严格遵守国际准则所必须做到的。
对户籍制度改革的思考及建议
“取消论”
中国户籍制度的特征
一
计划性强 控制性强
特征
二
三
附加功能多
参考文献:
段成荣《户籍制度50年》,人口与发展论坛,2008(1)
新中国户籍制度的改革发展历程
根据对人口迁移流动的限制松紧程度和时间阶段为标准, 将新中国户籍制度的改革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时期:
计划经济条件 下的户籍制度 调整历程
准市场经济时 期的户籍调整 与改革
学者看法 综述
“脱钩论”
“统一论”
参考文献:赖林梅《论我国现行户籍制度改革的公共政策分析》福建师范大学 2008
户籍制度改革路径及完善措施
一、完善立法,实现公民迁徙自由的平等权利。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 义务”第九十条第二款也曾这样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有居住和迁徙的自由”。 现行户籍制度改革要从根本上改变人口迁移方式,将目前的行 政调控为主转为经济调控为主,形成国家立法规范、社会经济调控、 个人自主选择的迁徙调控新格局。将“公民迁徙自由权”重新纳入 宪法,将户口审批制度改为迁徙登记制度,给广大农民以平等的公 民权远比仅仅取消户口本上的“身份差别”更为实在和根本。加快 立法进程,推动户籍制度改革纳入法制化轨道。尽快修订户口登记 条例并出台户籍法,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法律基础。
“自由 迁移”
看一组数据
★1949-1957年这一时期是户口迁移量
持续增长的阶段。1951-1953年间,城 市人口净迁移率平均每年为33.1%; 1954-1957年间,城市人口净迁移率平 均每年为28.1%。1954年全国人口自 由迁出、迁入2200万人,1955年为 2500万人,1956年为3000万人。1957 年城市人口比1952年增加了2796万。 其中,机械增长人口(即从农村迁入城 市的人口)约占新增城市人口的56%。
•
公安部统一制发的 《常住户口登记表》的左 上方显目位置上印有“户 别"栏,专门用于区别“农 业”与“非农业”。另外, “非农业户口’’和“农 业户口’’公民在办理迁 移手续时所用的《迁移证》 也不同,前者印字为黑色, 后者则为绿色。 • 这种以“农业户口" 和“非农业户口"来划分管 理的二元户籍制度在人民 公社制度下得到长期运用, 由此堵住了农村人口迁往 城镇的大门。
◎大城市户籍制度改革实践
现行户籍制度的弊端
第一,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延缓农业现 代化和城市化进程。
据国家统计局监测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全国农民工总数 达2.42亿人。其中外出就业1.53亿人,本地非农就业0.89亿 人。2002年我国的工农业产值结构已由建国初期的3:7转变 为7.5:2.5,而城乡人口结构还保持在3.7:6.3,城市 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农村转移 劳动力难以享受城市公民同等待遇,即便成为产业工人多年 以后居住在城市,其身份却很难转化成城市居民,其亲属也 很难落户于城市,这导致了城市的集聚功能无法充分发挥, 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
对人口管理体制,尤其是流动人口的信息化管理体制进 行改革,建立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综合人口信息数据库, 实施人口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结语
• 总而言之,我国现行户籍管理改革不宜继续走自 下而上、以地方促中央的路,需要中央统筹、掌 握全局与地方创新、需求突破相结合,并且在统 一的中央政策主导下,实行“多元性”的、稳步 推进的户籍改革。
参考文献:侯微 《对建国后中国二元户籍制度的历史考察与反思》辽宁师范大学 2008.4
第二,固化乡土中国与城市中国的发展格局, 加剧了城乡差距
1985年我国城乡的收入 差距只有1.86倍,到 了2004年扩大到3.21 倍。如果把社会保障、 公共医疗、教育等因素 计算在内,有专家估计 目前我国城乡差距已达 6倍左右。
据统计,从50年代到改革前的 1978年,农业部门为国家工业 化提供的资金约4500亿元,依 靠这笔资金,国家不断增加对 工业的投资。从1952年到1979 年,我国工业投资累计达到 3679.6亿元,新增工业固定资 产2520.7亿元。
二元户籍制度在“大跃进”一时期逐步强化 (1958--1965)
第二阶段:控制居民户口迁移时期 (1958-1978)
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全国人大) • 其中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劳动部门的 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 予迁入的证明,向常住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办理迁出手续。”
户籍制度的功能从以治安管理、人口统计为主逐步转变 为以社会控制为主,限制人口自由迁移功能被纳入户籍管理 中。 1958年1月,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91次会议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以法律的形式将新中国 以来逐渐形成的以城乡分隔为特色的户口登记制度和限制农 民迁移的制度固定下来,城乡二元分治的体系正式形成。
第三,阻碍了城乡社会的整合。
我国目前的户籍制度强化了城里人和乡下人的身份等级 色彩,造成了农民户、非农户、城镇户、城市户的区别 对待,导致了城市中国与乡土中国的二元对立与发展的 不平衡。城乡社会在就业解决措施、居民税费负担和社 会保障方面的不平等待遇,使农民产生了严重的不公平 感,激化了社会矛盾。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6年)
小结
• 总之,从1949年到1957年,我国户籍制度先城市 后农村逐步建立起来,户籍管理由政出多门逐渐 统一到公安部门。这一时期户籍管理根据《中华 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有居住和迁徙的自由”的精神,基本遵循个人自 愿的原则,并没有限制公民的居住和迁徙自由。
市场经济条件 下的户籍改革
1949---1978
1979---1994
1995---至今
参考文献: 陈燕浩《建国以来我国户籍制度的发展及改革对策研究》西南大学2009.4 浦建兴《中国人口迁移法律制度的变迁和改革》人口与发展 2007
第一阶段:居民户口自由迁移时期 (1949-1957)
◎1950年《关于特种人口管理的暂行办法(草案)》(公安部) ◎1951年《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公安部) ◎1955年《关于建立经常户口登记制度的指示》 (国务院) ◎1956年《全国人口调查登记法》(公安部)
建立并完善城乡间公平 的公共财政安排机制
二、强化户籍管理的公共服务职能。
改革和完善其他配套措施
Hale Waihona Puke 三、建立各级政府和部门间协调运转机制
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是牵涉教育、就业、社 会保障等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各级政府间的合 作、部门之间的协作在改革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四、推行居住证制度,实现人口管理现代化
二元户籍制度形成的合理性分析
在较长的时期内发挥了统计 人口,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有效的整合了资源,推动了 工业化的发展。 保持城乡人口和劳动力在数 量和结构上的平衡,促进当 时经济和社会发展。 在城市化发展水平较低的情 况下,减轻了人口流动对城 市发展的冲击。
建国初期,我国工农业产值比约 为3:7,工农业人口比约为2:8
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松动与过渡阶段 (1979—1994)
◎198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农 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 ◎1985年9月6日,全国人大常委 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 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 ◎1985年,为规范流动人口的管 理,公安部又颁发了《关于 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 定》
◎1992年8月,公安部《关于实 行当地有效城镇居民户口制 度的通知》,“蓝印户口” 出现,引发买卖户口热潮
◎1997年6月公安部《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 ◎2001年3月国务院《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意见》
第二阶段:致力于城乡一体化户籍制度的 构建时期(2002——)
◎2007年3月4日, 公安部会同国 家发改委、教育部、民政部等 13 个部门进行了户籍管理工 作综合调研, 形成了《公安部 关于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 的意见》(送审稿)
二元户籍制度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进 一步强化(1966—1978)
◎196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 院批转“五省(辽、黑、吉、 鲁、冀)精减安置巩固工作座 谈会纪要”
◎1967年6,贯彻毛泽东的 《五·七指示》 ◎1968年下半年开始,知青“上 山下乡” ◎1969年9月以后,“三线”建 设
1968年下半年,各地 根据毛泽东“知识青 年到农村去,接受贫 下中农的再教育,很 有必要”的号召,进行 了广泛的动员工作, 2000多万大专院校和 中学的学生被动员甚 至被强迫送往全国农 村,参加体力劳动。 由于,大批知识青年 的户口和粮食关系被 强制迁往插队地区。
◎1958年国务院《关于制止农村 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的补充通知》 ◎1958年9月,中央精简干部和 安排劳动力五人小组发出了《关 于精简职工和减少城镇人口工作 中几个问题的通知》 ◎1958年10月,公安部在《关于 人民公社化后怎样管理农村户口 的几点意见》 ◎1964年8月,国务院批转了 《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 定(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