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下数学1.1等腰三角形(1)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第一章 等腰三角形

1.1等腰三角形一、知识点梳理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①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②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定义)③等腰三角形等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及地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三线合一)2.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理:①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都相等②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3.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①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定义)②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角对等边)4.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①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定义)②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③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5.反证法:证明时,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然后推导出与定义、基本事实、已有定理或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果,从而证明命题的结论一定成立,这种证明方法成为反证法。
6.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7.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8.作图要求:掌握尺规作图用两条已知线段做等腰三角形二、经典题型总结题型一: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求角题型二: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求线段长度题型三:用反证法证明简单证明题题型四:利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进行证明题型五:动点与等腰三角形题型题型六:与等腰三角形相关的综合提升题三、解题技巧点睛1.在做等腰三角形类问题时可以随时“标图”,把相等的角或者相等的边用相同的小符号标注,便于我们清晰的读图。
2.若题目中需要证明两条线段相等,通常会想到:①两条线段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②两条线短可以平移为某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腰3.在图形中如果涉及到求边长问题,我们通常首先想到:根据欲求边构建直角三角形运用“勾股定理”4.在求角度的题目中,若思路不清晰,则本着两个计算原则去列式:①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②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5.特别注意几个特殊角:75°、105°、120°、135°、150°,若图形题中出现了这几个特殊角并且涉及到求线段,则很有可能需要我们做辅助线把75°角分成45°角和30°角;而把105°角分成60°角和45°角;把120°角分成90°角和30°角或两个60°角;把135°角分成90°角和45°角;把150°角分成90°角和60°角。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第一章1.1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分组讨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
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讨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例如,如何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求解底边长度、底角大小等。
2.分组探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各小组学生还需探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并尝试运用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对于作业中的共性问题,将在课堂上进行集中讲解,确保学生理解到位。
-表现优秀的作业将在课堂上展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学会使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等腰三角形。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这一判定定理,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3.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能够解决相关问题。
-学生能够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运用周长和面积公式进行计算,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引导学生面对问题,勇于尝试,不怕困难,培养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精神。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将等腰三角形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重难点: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想:设计真实的情境问题,如建筑物的平面设计、艺术作品的对称性分析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探究式学习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性。
-设想:通过引入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如“如何确定等腰三角形的高线和中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推理等手段自主探索答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 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第3节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

图⑤中,∵AB∥DE,∴∠A=∠D=30°,∵∠BCD=∠A+∠B=60°,
∴∠B=60°﹣∠A=30°,∴∠B=∠A,∴△ABC 是等腰三角形;
能判定△ABC 是等腰三角形的有 4 个,故选:C.
例 2:如图,在△ABC 中,AB=AC,∠BAC=108°,BD=AD=AE,则图中等腰三角形的个数为( )
CBE 是等腰三角形.∴图中的等腰三角形有 8 个.故选:D.
B.6
C.7
D.8
例 3:已知:如图△ABC 中,∠B=50°,∠C=90°,在射线 BA 上找一点 D,使△ACD 为等腰三角
形,则∠ACD 的度数为
.
解:如图,有三种情形:
①当 AC=AD 时,∠ACD=70°. ②当 CD′=AD′时,∠ACD′=40°. ③当 AC=AD″时,∠ACD″=20°, 故答案为 70°或 40°或 20°
C.50°、60°
D.100°、30°
解:A、∵三角形中已知两个内角为30°、60°,∴第三个内角为 180°﹣30°﹣60°=90°,
∴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不是等腰三角形,故选项 A 不符合题意;
B、∵三角形中已知两个内角为 40°、70°,∴第三个内角为 180°﹣40°﹣70°=70°,
∴这个三角形由两个内角相等,∴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故选项 B 符合题意;
反证法
在证明时,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然后 由此推导出与定义、基本事实、已有定理或已知 条件相矛盾的结果,从而证明命题的结论一定成 立.这种证明方法称为反证法.
用反证法证题的一般步骤:
1. 假设: 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 2. 归谬: 从这个假设出发进行推理,得出与定义、基本事实、 已有定理或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果;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1.1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

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考和方法,鼓励学生勇于尝试,激发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的等腰三角形实物,如等腰三角形的玩具、等腰三角形的图标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课堂小结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加深印象。
6.布置课后作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课后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7.开展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新知识充满好奇心,但学习动机和兴趣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部分学生可能对几何图形的理解和运用存在一定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个体差异,采用分层教学、个别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
此外,学生在合作交流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但部分学生可能在实际操作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中,提出一些需要运用等腰三角形性质解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逐步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4.采用分层教学策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设计基础题、提高题和拓展题,让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学有所得。
5.加强课堂小结,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总结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巩固所学知识。
最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新教材)

新版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DBCAE F OABCDE二.【效果检测】1.如图1 (1),在△ABC 与△A 'B 'C '中,若AB =A 'B ',AC =A 'C ',∠C =∠C '=90°,这时Rt △ABC 与Rt △A 'B 'C '是否全等?导学: 把Rt △ABC 与Rt △A 'B 'C '拼合在一起 ,如图1(2),因为 ∠ACB =∠A 'C 'B '=90°,所以B 、C(C ')、B '三点在一条直线上, 因此,△ABB '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可以知道∠B =∠B '.根据AAS 公理可知Rt △A 'B 'C '≌Rt △ABC 。
请你按照上面的分析,尝试着完成本题的证明过程。
证明:反思:1.为什么要说明B 、C(C ')、B '三点在一条直线上呢?2.前面我们曾用画图剪拼的方法,比较感性的获得“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全等。
”但由于观察并不一定可靠,通过今天严谨逻辑证明,我们确信这是一条数学真理。
3.根据勾股定理、SAS 公理你还有其他证明方法吗?三.【布置任务】师生互动探究问题1. 证明: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点拨:1.我们可构造如图1(2)的图形所示中,在等边三角形AB B '中,如 ∠BA C =30°,那么△ABC 是一个直角三角形,且BC =21AB 。
四.【小组交流】学生展示问题2. 如图所示,在△ABC 中,已知D 是BC 中点,DE ⊥AB ,DF ⊥AC ,垂足分别是E 、F ,DE =DF . 求证:AB=AC点拨:要证AB=AC ,只要分别证AE=AF ,BE=CF,因而只要用”HL ”证明Rt △AED ≌Rt △AFD, Rt △BED ≌Rt △CFD 。
六.【课堂训练】拓展延伸问题3 如图,CD ⊥AB,BE ⊥AC,垂足分别是D 、E,BE 、CD 相交于点O ,如果AB=AC ,哪么图中有几对全C=90度,点D在BC上,课外作业第二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2.1 不等关系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感受生活中存在的不等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不等式概念的理解 难点:怎样建立量与量之间的不等关系。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数学

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1.1 、等腰三角形〔一 )主备人:姚剑峰初二年级组教研组【目标导航】1 、认识作为证明根基的几条公义的内容,掌握证明的根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2、经历“研究-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
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关性质定理和判判定理。
【自主预习】1、什么是等腰三角形?2、你会画一个等腰三角形吗?并把你画的等腰三角形栽剪下来。
3、试用折纸的方法回想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质?【沟通展现】在?证明〔一〕?一章中,我们已经证了然有关平行线的一些结论,运用下边的公义和已经证明的定理,我们还能够证明有关三角形的一些结论。
同学们和我一同往返想上学期学过的公义本套教材采纳以下命题作为公义:1.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 假如同位角相等 , 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 同位角相等 ;3.两边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SAS〕4.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ASA〕5.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SSS〕6.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 对应角相等 .由公义 5、3、4、6 可简单证明下边的推论:推论两角及此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AAS〕证明过程::∠ A=∠D,∠B=∠E,BC=EF求证:△ ABC≌△ DEF证明:∵∠ A=∠D,∠B=∠E〔〕∵∠ A+∠B+∠C=180°,∠ D+∠E+∠F=180°〔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C=180°-( ∠A+∠B)∠F=180°-( ∠D+∠E)∠C=∠F〔等量代换〕BC=EF〔〕△ABC≌△ DEF〔ASA〕这个推论固然简单,但也应让学生进行证明,以熟习的根本要乞降步骤,为下边的推理证明做准备。
【概括整理】(1〕还记得我们研究过的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吗?(2〕你能利用已有的公义和定理证明这些结论吗?等腰三角形〔包含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学生已经研究过,这里先让学生尽可能回想出来,而后再考虑哪些能够立刻证明。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等腰三角形的特殊性质及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课件

新课讲授
典例分析
例 如图,已知△ABC,△BDE都是等边三角形. 求证:AE=CD.
分析:要证AE=CD,可通过证AE,CD所在的两个三角 形全等来实现,即证△ABE≌△CBD,条件可从 等边三角形中去寻找.
新课讲授
证明:∵△ABC和△BDE都是等边三角形, ∴AB=BC,BE=BD,∠ABC=∠DBE=60°. AB=CB, 在△ABE与△CBD中, ABE=CBD, BE=BD, ∴△ABE≌△CBD(SAS). ∴AE=CD.
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1 等腰三角形
课时2 等腰三角形的特殊性质及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学习目标
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线段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重点、难点)
新课导入
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边对等角. 2.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推论:三线合一,即等腰三角形
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及底边上的高线互相 重合.
新课讲授
典例分析
例 求证: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相等.
分析:先根据命题分析出题设和结论,画出图形,写 出已知和求证,然后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 三角形全等的知识证明.
新课讲授
解:如图,在△ABC中,AB=AC,CE和BD分别是AB 和AC上的中线, 求证:CE=BD.
证明:∵AB=AC,CE和BD分别是AB 和AC上的中线,
新课讲授
知识点2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1.等边三角形的定义是什么? 2.想一想
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那么等边三角 形的内角有什么特征呢?
新课讲授
定理 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 都等于60°.
新课讲授
典例分析
例 已知:如图, 在△ABC中,AB= AC=BC. 求证:∠A= ∠ B = ∠ C = 60°. ∵AB = AC, ∴∠ B = ∠ C (等边对等角). 又∵AC = BC, ∴∠A= ∠ B (等边对等角). ∴∠A= ∠ B = ∠ C. 在△ABC中,∠A+∠ B+∠ C = 180°. ∴∠A= ∠ B = ∠ C = 60°.
北师大2024八年级数学下册 1.1 第1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教案

1.1 等腰三角形主要师生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图中有你熟悉的图形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师生活动:教师播放课件,学生独立思考回答问题.问题 1 在八上的“平行线的证明”这一章中,我们学了哪8 条基本事实?1.两点确定一条直线.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3. 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4.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5. 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6. 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7. 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8. 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二、探究新知二、小组合作,探究概念和性质知识点一: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定理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问题2:你能用基本事实及已经学过的定理证明上面的推论吗?师生活动: 教学时应鼓励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要提醒学生首先依据命题画出几何图形,再结合几何图形用数学符号语言写出“已知”“求证”,最后写出证明过程.已知:如图,∠A =∠D,∠B =∠E,BC = EF.求证:△ABC≌△DEF.证明:∵∠A +∠B +∠C = 180°,∠D +∠E +∠F = 180°(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C = 180°-(∠A +∠B),∠F = 180°-(∠D +∠E).∵∠A =∠D,∠B =∠E (已知),∴∠C =∠F (等量代换).∵BC = EF (已知),∴△ABC≌△DEF (ASA).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到: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设计意图:学生在七年级下册已经探索并认识了判定三角形全等的“角角边”定理,这里意在让学生根据基本事实证明这一定理.设计意图:七年级下册给出的“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是“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则是由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推出来的,本章很多证明都会用到它,因此,这里特别提出这一结论,以便后续证明使用.知识点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推论问题3:你还记得我们探索过的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吗?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推论: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三线合一).问题4:你能利用基本事实或已知的定理证明这些结论吗议一议:在七下学习轴对称时,我们利用折叠的方法说明了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且两个底角相等,如下图,实际上,折痕将等腰三角形分成了两个全等的三角形. 由此,你得到了解题什么的启发?已知:如图,在△ABC中,AB = AC.求证:∠B = ∠C.方法一:作底边上的中线证明:如图,取BC的中点D,连接AD.∵AB = AC,BD = CD,AD = AD∴△ABD≌△ACD (SSS).∴∠B =∠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师:还有其他的证法吗?方法二:作顶角的平分线证明:作顶角的平分线AD,则∠BAD =∠CAD.∵AB = AC,∠BAD = ∠CAD,AD = AD,∴△BAD≌△CAD (SAS).∴∠B =∠C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师生活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条件正确、规范地写出“已知”“求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的转换能设计意图:这里让学生回忆以前的折纸过程,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证明的思路,学生一般可以由折纸确定辅助线的位置,但对于作辅助线的规范叙述仍需教师帮助.设计意图: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寻求其他证明方法,实际上,除作底边中线外,还可以通过作顶角平分线的方法证明结论,此时证明的依据是基本事实SAS. 这两种证明方法都是受折纸的启发(轴对称),通过作辅助线将图形分成两部分,再证明这两部分全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这两种证明方法的共性,加深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认识.教学时,可能会有学生通过作底边上的高并利用勾股定理来证明这一定理,对此,教师一方面要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学生认识力,关注证明过程及其表达的合理性.想一想:由△BAD≌△CAD,图中线段AD还具有怎样的性质?为什么?由此你能得到什么论?由△BAD≌△CAD,可得BD = CD,∠ADB =∠ADC,∠BAD =∠CAD.又∵∠ADB +∠ADC = 180°,∴∠ADB =∠ADC = 90°,即AD⊥BC.故AD是等腰△ABC底边BC上的中线、顶角∠BAC的平分线、底边BC上的高.师生活动: 让学生回顾前面的证明过程,思考线段AD具有的性质和特征,从而得到结论.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几何语言:如图,在△ABC中,∵AB = AC (已知),∴∠B =∠C (等边对等角).推论: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及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三线合一).练一练1. 已知,如图,△ABC≌△ADE,∠BED = 20°,则∠AED的度数为( )A.60°B.90°C. 80°D. 20°到:我们虽然在以前探索并认识了勾股定理,但尚未用基本事实证明过,所以从逻辑上来说,勾股定理不能作为这里证明的依据.设计意图:这一结论通常简述为“三线合一”, 即如果某线段是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三线”(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 之一,那么它必定也是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另“两线”.设计意图:综合运用全等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印象,考察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三、当堂练习,巩固所学师生活动:让学生尝试解答,并互相交流、总结,归纳解题步骤,教师结合学生的具体活动,加以指导.典例精析例1 已知点D、E在△ABC的边BC上,AB=AC.(1) 如图①,若AD=AE,求证:BD=CE;(2) 如图②,若BD=CE,F为DE的中点,求证:AF⊥BC.证明:(1) 如图①,过A作AG⊥BC于G.∵AB=AC,AD=AE,∴BG=CG,DG=EG.∴BG-DG=CG-EG,即BD=CE.(2)∵BD=CE,F为DE的中点,∴BD+DF=CE+EF,∴BF=CF.∵AB=AC,∴AF⊥BC.三、当堂练习,巩固所学1. 如图,已知AB=AE,∠BAD=∠CAE,要使∠ABC∠∠AED,还需添加一个条件,这个条件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1) 等腰三角形一个底角为75°,它的另外两个角为__________;(2) 等腰三角形一个角为36°,它的另外两个角为设计意图:在定理证明的基础上进行难度更高的推论证明,巩固学生知识的运用,并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高学生解题技巧.设计意图:考查对全等三角形判定的掌握.设计意图:结论:在等腰三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梳理并完善知识思维导图.定理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1等腰三角形(教案)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等腰三角形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性质。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等腰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等腰三角形》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两边长度相等的三角形?”(如剪刀、自行车架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等腰三角形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概念。等腰三角形是指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它的重要性体现在其独特的性质和应用上。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等腰三角形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总的来说,今天的课堂教学有成功之处,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针对以下几点进行优化: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第一章1.1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1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一节。
现实生活中,等腰三角形的应用比比皆是,利用“轴对称”的知识,进一步研究等腰三角形的特殊性质,不仅是现实生活的需要,而且从思想方法和知识储备上,为学生今后研究“四边形”和“圆”的性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节课主要研究的是等腰三角形的重要性质,这是在已经学习过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及性质、全等三角形、轴对称变换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和应用,又为两个角相等、两条线段相等、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这类问题的证明提供了新的依据,所以它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另外研究和学习本节课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图形的美及应用价值,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使学生学会在等腰三角形中添加适当的辅助线,以及向学生渗透转化、类比思想都有很大作用。
二、学情分析就其知识掌握而言,学生虽然在学习三角形全等时已经具备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但是对规范的、需要经过缜密思维推理过程的表达,还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加以规范和引导。
就其生理、心理特点而言,八年级学生思维正处于活跃期,在课堂上能积极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演绎推理能力已初步形成,动手能力较强,注意力比较集中,对直观生动的事物很容易产生浓厚兴趣。
因而,一方面教师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更多发表见解的条件和机会,发挥学生在知识探究中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真正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目标1.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其推论,并能运用它们进行有关的证明和计算。
2.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探究——猜想——归纳——论证的发现真理的方法。
3.通过对等腰三角形的观察、试验、归纳,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
北师大版8年级下数学课本目录(最新版)

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
1.等腰三角形
2.直角三角形
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4.角平分线
第二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不等关系
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3.不等式的解集
4.一元一次不等式
5.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
6.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1.图形的平移
2.图形的旋转
⊙平面图形的镶嵌
3.中心对称
4.简单的图案设计
第四章因式分解
1.因式分解
2.提公因式法
3.公式法
第五章分式与分式方程
1.认识分式
2.分式的乘除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3.三角形的中位线
4.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
总复习
综合与实践
⊙生活中的“一次模型”
综合与实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1.1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的引入: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等腰三角形,如金字塔、平衡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等腰三角形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这种生活情境的引入使得抽象的几何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系列具有挑战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些问题既有助于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又能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我采用了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既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也关注他们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成长。通过定期评估、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有力依据。这种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有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1)已知两边相等,判断第三边是否相等。
(2)已知两角相等,判断第三角是否相等。
通过实例讲解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具有挑战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如:“你能设计一个等腰三角形吗?并尝试解释其性质。”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你觉得你的小组在讨论中表现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总结性评价,给出中肯的建议和指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作业小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作业,巩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如:“已知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求证其两腰相等。”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几何语言表达思想,提高他们的几何思维能力。
1.1等腰三角形第1课时课件八年级数学下册(北师大版)

已知: △ ABC中,AB=AC.
A
求证: ∠B= ∠C.
证明: 方法三:作底边的高线AD.
B
AB=AC ( 已知 ), 在△BAD和△CAD中,
AD=AD (公共边) ,
D
C
∴ Rt △BAD ≌ Rt △CAD (HL). ∴ ∠B= ∠C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性质2 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
已知: △ ABC中,AB=AC.
A
求证: ∠B= ∠C.
证明: 方法二:作底边的中线AD.
AB=AC ( 已知 ),
B
D
C
在△BAD和△CAD中, BD=CD ( 辅助线作法 ),
AD=AD (公共边) ,
∴ △BAD ≌ △CAD (SSS).
∴ ∠B= ∠C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证明 性质1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A
D
B
C
E
F
已知:如图在△ABC和△DEF中,∠A=∠D,∠B=∠E,BC=EF. 求证:△ABC≌ △ DEF.
证明:在△ABC和△DEF中,
∵∠A+∠B+∠C=180°∠D+∠E+∠F=180° ,
∴∠C=180°-(∠A+∠B),
∠F=180°-(∠D+∠E). ∵∠A=∠D,∠B=∠E,
A
D
∴∠C=∠F. 又∵BC=EF,∠B=∠E,
∴△ABC≌△DEF(ASA)
B
CE
F
把该等腰三角形沿顶角平分线折叠,你有什么发现? A
B
C
A
A
A
B
CD
(1) 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2) ∠B=∠C;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1《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1《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1《等腰三角形》是学生在学习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等腰三角形的定义、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和推理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对性质的运用不够熟练,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运用。
2.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推理和证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
2.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几何模型、黑板等。
2.学具准备:学生自带三角板、直尺、铅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等腰三角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引出等腰三角形的定义。
2.呈现(10分钟)呈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并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三角形性质,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几道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验学生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掌握程度。
北师大2024八年级数学下册 1.1 第3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 教案

1.1 等腰三角形主要师生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如图,位于海上B、C两处的两艘救生船接到A处遇险船只的报警,当时测得∠B =∠C. 如果这两艘救生船以同样的速度同时出发,能不能同时赶到出事地点(不考虑风浪因素)?师生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举手回答问题(学生积极踊跃发言,问答提出的问题.)复习回答:问题1: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质定理及推论?二、探究新知二、小组合作,探究概念和性质知识点一: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前面已经证明了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反过来,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回顾导入:建立数学模型:如图,在△ABC中,∠B =∠C,那么它们所对的边AB和AC有什么数量关系?方法思考:∠作高AD可以吗?∠作角平分线AD呢?∠作中线AD呢?师追问:你能验证你的结论吗?证明:过A作AD平分∠BAC交BC于点D.在∠ABD与∠ACD中,∠∠ABD∠∠ACD (AAS).∠ AB = AC.学生可能会由前面定理的证明获得启发,如作BC的中线,或作CA的平分线,或作BC上的高线,教师应让学生思考判断哪些方法可行,这三种方法中只有后两种方法可以判定所构造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是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好机会,也是学生体会从基本事实和已知定理出发进行推理的设计意图:中这里应引导学生养成“反过来”思考问题的意识,即思考一个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因为这也是获得数学结论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这样设置问题也为学生下一节学习互逆命题做个铺垫,设计意图: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培养数形结合思想.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证明、归纳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培养学生的证明能力,体会解决等腰三角形问题的常用辅助线是作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线、顶角的角.公理化思想的机会,教师应注意引导,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按要求将证明过程书写出来.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简称“等角对等边”).应用格式:在∠ABC中,∠∠B =∠C,∠ AB = AC (等角对等边).辨一辨:如图,下列推理正确吗?∵∵1 = ∵2 ,∵ BD = DC(等角对等边).∵∵1 =∵2 ,∵ DC = BC(等角对等边).错,因为都不是在同一个三角形中.典例精析例1 已知:如图,AB = DC,BD = CA,BD与CA相交于点E.求证:∠AED是等腰三角形.证明:∠ AB = DC,BD = CA,AD = DA,∠∠ABD∠∠DCA (SSS).∠∠ADB =∠DAC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AE = DE (等角对等边).∠∠AED是等腰三角形.知识点二:反证法设计意图:给学生独立思考时间,再讨论交流,教师要适当引导,进一步规范学生推理过程的书写.想一想:小明说,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两个角不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不相等.你认为这个结论成立吗? 如果成立,你能证明它吗?在∠ABC中,如果∠B ≠∠C,那么AB ≠ AC.师生活动:学生先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发现用正常的证明思路不好解决问题,教师此时提出反证法并出示小明的解题过程.小明是这样想的:如图,在∠ABC中,已知∠B≠∠C,此时,AB与AC要么相等,要么不相等.假设AB= AC,那么根据“等角对等边”定理可得∠B =∠C,但已知条件是∠B ≠∠C.“∠B =∠C ”与“∠B≠∠C ”相矛盾,因此AB ≠ AC.你能理解他的推理过程吗?师生活动:师生一同认识反证法的概念,并总结反证法的证明步骤.反证法概念:在证明时,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然后由此推导出与已知条件或基本事实或已证明过的定理相矛盾,从而证明命题的结论一定成立,这种证明方法称为反证法.用反证法证题的一般步骤:1. 假设: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2. 归谬:从这个假设出发,应用正确的推论方法,得出与定义、公理、已证定理或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果;3. 结论:由矛盾的结果判定假设不正确,从而肯定命题的结论正确.例2 用反证法证明:一个三角形中不能有两个角三、当堂练习,巩固所学是直角.已知:∠ABC.求证:∠A,∠B,∠C中不能有两个角是直角.【分析】按反证法证明命题的步骤,首先要假定结论“∠A,∠B,∠C中不能有两个角是直角”不成立,即它的反面“∠A,∠B,∠C中有两个角是直角”成立,然后,从这个假定出发推下去,找出矛盾.证明:假设∠A,∠B,∠C中有两个角是直角,不妨设∠A=∠B=90°,则∠A+∠B+∠C=90°+90°+∠C>180°.这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矛盾,故假设不成立.所以一个三角形中不能有两个角是直角.三、当堂练习,巩固所学1. 已知:如图,∠A = 36°,∠DBC = 36°,∠C = 72°,∠∠1 = °,∠2 = °;∠ 图中有个等腰三角形;∠ 若AD = 4 cm,则BC = cm;∠ 若过点D作DE∠BC,交AB于点E,则图中有个等腰三角形.2. 已知:等腰三角形ABC的底角平分线BD,CE相交于点O.求证:∠OBC为等腰三角形.3.求证: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一条直线和两条平行直线中的一条相交,那么和另一条也相交.设计意图:通过例2,让学生初步感受反证法的证明思路与书写的过程,体会反证法的证明与作用.设计意图:通过设置课堂检测,及时获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在问题的选择上以基础为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新知.已知:直线l1,l2,l3在同一平面内,且l1∠ l2,l3与l1相交于点P.求证:l3与l2相交.证明:假设______________,那么________.因为已知_________,所以过直线l2外一点P,有两条直线和l2平行,这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矛盾.所以___________,即求证的命题正确.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
北师大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经典讲义

第01讲_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知识图谱等腰三角形知识精讲一、等腰三角形二、思路点拨等腰三角形边或者周长的计算注意三边关系的隐含条件等腰、角平分线、平行(1)△ABC是等腰三角形,(2)AD∥BC(3)∠1=∠2以上三个结论知二推一(需简单证明)三角形中角的2倍关系三点剖析重难点12B CDA12AB CEDααβββ2αααβ2βα2ββ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性质1.两个底角相等,两条腰相等.2.三线合一:(1)顶角角平分线、(2)底边上的中线、(3)底边上的高(可直接使用)判定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三线合一逆定理:一个三角形(1)对角角平分线、(2)该边上的中线、(3)该边上的高有两条互相重合,则是等腰三角形(需简单证明)1.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及其逆定理2.角平分线、平行线、等腰三角形知二推一 3.等腰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综合问题 考点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2.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及其逆定理3.角平分线、平行线、等腰三角形知二推一 4.等腰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综合问题易错点1.等腰三角形边或者周长的计算问题容易忽略“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这个隐含的限制条件2.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及可以直接使用,但是三线合一的逆定理需要证明之后才能用3.角平分线、平行线、等腰三角形知二推一要非常熟练,在使用的时候是需要简单证明的,不可直接得出结论等边对等角例题1、 如图,ABC 中,,,18,12==∠=︒∠=︒AB AC AD DE BAD EDC ,则∠DAE 的度数为( )A.58︒B.52︒C.62︒D.60︒ 【答案】 C【解析】 暂无解析随练1、 如图,等腰三角形ABC 中,AB=AC ,BD 平分∠ABC ,∠A=36°,则∠1的度数为( )A.36°B.60°C.72°D.108° 【答案】 C【解析】 ∵∠A=36°,AB=AC , ∴∠ABC=∠C=72°,∵BD 平分∠ABC ,∴∠ABD=36°, ∴∠1=∠A+∠ABD=72°随练2、 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4和9,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________. 【答案】 22【解析】 暂无解析等角对等边例题1、 如图,在△ABC 中,AB=AC ,∠A=36°,BD 平分∠ABC 交AC 于点D . 求证:AD=BC .【答案】 见解析【解析】 ∵AB=AC ,∠A=36°, ∴∠ABC=C=72°,∵BD 平分∠ABC 交AC 于点D , ∴∠ABD=∠DBC=36°,∠BDC=72°, ∴∠A=∠ABD ,∠BDC=∠C , ∴AD=BD=BC .例题2、 如图,在ABC ∆中,5BC cm =,BP 、CP 分别是ABC ∠和ACB ∠的角平分线,且PD AB ∥,PE AC ∥,则PED ∆的周长是_______cm【答案】 5【解析】 ∵BP 、CP 分别是ABC ∠和ACB ∠的角平分线, ABP PBD ∴∠=∠,ACP PCE ∠=∠.PD AB ∥,PE AC ∥,ABP BPD ∴∠=∠,ACP CPE ∠=∠, PBD BPD ∴∠=∠,PCE CPE ∠=∠,BD PD ∴=,CE PE =, ∴PDE ∆的周长5PD DE PE BD DE EC BC cm =++=++==.随练1、 如图,△ABC 中,AD 是∠BAC 的平分线,DE //AB 交AC 于点E ,若7DE =,5CE =,则AC =( )A.11B.12C.13D.14【答案】 B【解析】 该题考查的是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DE //AB ,∴BAD ADE ∠=∠,又∵BAD DAE ∠=∠ ∴DAE ADE ∠=∠ ∴7AE DE ==∴7512AC AE EC =+=+= ∴该题的答案是B .三线合一例题1、 如图,△ABC 中,AB AC =,100BAC ∠=︒,AD 是BC 边上的中线,且BD BE =,则ADE ∠的度数为( )A.10︒B.20︒C.40︒D.70︒【答案】 B【解析】 该题考查的是三角形的性质. ∵AB AC =, ∴B C ∠=∠, ∵100BAC ∠=︒, ∴40B C ∠=∠=︒,∵AD 是BC 边上的中线, ∴AD BC ⊥, ∴90ADB ∠=︒, ∵BD BE =,∴70BDE BED ∠=∠=︒, ∴20ADE ∠=︒, 故该题答案为B .例题2、 在Rt △ABC 中,90ACB ∠=︒,CD ⊥AB 于D ,∠BAC 的平分线AF 交CD 于E ,交BC 于F ,CM ⊥AF 于M ,求证:EM FM =.【答案】 见解析【解析】 ∵90ACB ∠=︒,CD ⊥AB , ∴90ADC ∠=︒,∴90AED DAE ∠+∠=︒,90CFE CAE ∠+∠=︒, 又∵∠BAC 的平分线AF 交CD 于E , ∴DAE CAE ∠=∠, ∴AED CFE ∠=∠, 又∵AED CEF ∠=∠, ∴CEF CFE ∠=∠, 又∵CM ⊥AF , ∴EM FM =.随练1、 如图,在△ABC 中,54B ∠=︒,72ACB ∠=︒,AD 平分BAC ∠,ME AD ⊥于G ,交AB 、AC 及BC 的延长线于E 、M 、F ,则BFE ∠=______________.ABC D E【答案】 9︒【解析】 该题考查的是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54B ∠=︒,72ACB ∠=︒,AD 平分BAC ∠∴1805472272BAD CAD ︒-︒-︒∠=∠==︒又∵AD ⊥EF 即90AGM ∠=︒∴902763CMF AMG ∠=∠=︒-︒=︒ 又∵△CFM 的外角72ACB ∠=︒∴72639CFM ACB CMF ∠=∠-∠=︒-︒=︒角平分线,平行线,等腰三角形知二推一例题1、 如图,D 为ABC △内一点,CD 平分ACB ∠,BD CD ⊥,A ABD ∠=∠,若5AC =,3BC =,则BD 的长为( )A.2B.1C.52D.32【答案】 B【解析】 该题考查的是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逆定理. 延长BD 与AC 交于点E ,∵A ABD ∠=∠, ∴BE AE =, ∵BD CD ⊥, ∴BE CD ⊥, ∵CD 平分ACB ∠, ∴BCD ECD ∠=∠, ∴EBC BEC ∠=∠,MAB CD(第6题)∴△BEC为等腰三角形,∴BC CE=,∵BE CD⊥,∴2BD BE=,∵5BC=,AC=,3∴3CE=,∴532=-=-=,AE AC EC∴2BE=,∴1BD=.所以答案选A例题2、(2013初二上期末怀柔区)如图所示,BO平分∠CBA,CO平分∠ACB,过O作EF∥BC,若△AEF的周长为12,则AB+AC等于____.【答案】12【解析】该题考查的是平行线的性质.∵BO平分CBA∠,CO平分ACB∠,∴OBC OBA∠=∠,∠=∠,OCB OCA∵EF∥BC,∴OBA BOE∠=∠,OCA COF∠=∠,∴BE OE=,=,CF OF∴△AEF的周长AE OE OF AF AE BE CF AF AB AC=+++=+++=+,∵△AEF的周长为12,∴12+=.AB AC例题3、如图,在△ABC中,AB=AC,AD是高,AM是△ABC外角∠CAE的平分线.(1)用尺规作图方法,作∠ADC的平分线DN;(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和证明)(2)设DN与AM交于点F,判断△ADF的形状.(只写结果)【答案】(1)见解析;(2)等腰直角三角形.【解析】(1)如图所示:(2)△ADF的形状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理由是:∵AB=AC,AD⊥BC,∴∠BAD=∠CAD,∵AF平分∠EAC,∴∠EAF=∠FAC,∵∠FAD=∠FAC+∠DAC=12∠EAC+12∠BAC=12×180°=90°,即△ADF是直角三角形,∵AB=AC,∴∠B=∠ACB,∵∠EAC=2∠EAF=∠B+∠ACB,∴∠EAF=∠B,∴AF∥BC,∴∠AFD=∠FDC,∵DF平分∠ADC,∴∠ADF=∠FDC=∠AFD,∴AD=AF,即直角三角形AD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随练1、如图,在△ABC中,AB=AC,点D、E、F分别在BC、AB、AC边上,且BE=CF,BD=CE.(1)求证:△DEF是等腰三角形;(2)当∠A=40°时,求∠DEF的度数;(3)△DEF可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吗?为什么?【答案】(1)见解析(2)70°(3)△DEF不可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见解析【解析】(1)证明:∵AB=AC∴∠B=∠C,在△BDE与△CEF中BD CEB C BE CF=⎧⎪∠=∠⎨⎪=⎩∴△BDE≌△CEF.∴DE=EF,即△DEF是等腰三角形.(2)解:由(1)知△BDE≌△CEF,∴∠BDE=∠CEF∵∠CEF+∠DEF=∠BDE+∠B ∴∠DEF=∠B∵AB=AC ,∠A=40°∴∠DEF=∠B=18040702︒︒︒-=(3)解:△DEF 不可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AB=AC ,∴∠B=∠C ≠90° ∴∠DEF=∠B ≠90°,∴△DEF 不可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综合例题1、 如图,△ABC 中,AB =AC =2,∠B =∠C =40°.点D 在线段BC 上运动(点D 不与B 、C 重合),连接AD ,作∠ADE =40°,DE 交线段AC 于E .(1)当∠BAD =20°时,∠EDC =________°;(2)当DC 等于多少时,△ABD ≌△DCE ?试说明理由;(3)△ADE 能成为等腰三角形吗?若能,请直接写出此时∠BAD 的度数;若不能,请说明理由.【答案】 (1)20(2)当DC =2时,△ABD ≌△DCE ,证明见解析 (3)∠BAD =30°或∠BAD =60°【解析】 (1)∵∠BAD =20°,∠B =40°, ∴∠ADC =60°, ∵∠ADE =40°,∴∠EDC =60°-40°=20°(2)当DC =2时,△ABD ≌△DCE ; 理由:∵∠ADE =40°,∠B =40°,又∵∠ADC =∠B +∠BAD ,∠ADC =∠ADE +∠EDC . ∴∠BAD =∠EDC . 在△ABD 和△DCE 中, B C AB DCBAD EDC ∠=∠⎧⎪=⎨⎪∠=∠⎩. ∴△ABD ≌△DCE (ASA ); (3)当∠BAD =30°时,∵∠B =∠C =40°,∴∠BAC =100°, ∵∠ADE =40°,∠BAD =30°, ∴∠DAE =70°,∴∠AED =180°-40°-70°=70°,∴DA =DE ,这时△ADE 为等腰三角形;当∠BAD =60°时,∵∠B =∠C =40°,∴∠BAC =100°, ∵∠ADE =40°,∠BAD =60°,∠DAE =40°, ∴EA =ED ,这时△ADE 为等腰三角形.例题2、 如图1,在ABC △中,2ACB B ∠=∠,BAC ∠的平分线AO 交BC 于点D ,点H 为AO 上一动点,过点H 作直线l AO ⊥于H ,分别交直线AB 、AC 、BC 于点N 、E 、M .(1)当直线l 经过点C 时(如图2),证明:BN CD =;(2)当M 是BC 中点时,写出CE 和CD 之间的等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3)请直接写出BN 、CE 、CD 之间的等量关系.【答案】 (1)见解析(2)2CD CE =(3)当点M 在线段BC 上时,CD BN CE =+;当点M 在BC 的延长线上时,CD BN CE =-;当点M 在CB 的延长线上时,CD CE BN =-【解析】 该题考查的是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1)证明:连接ND . ∵AO 平分∠BAC , ∴12∠=∠, ∵直线l ⊥AO 于H , ∴4590∠=∠=︒, ∴67∠=∠, ∴AN AC =, ∴NH CH =,∴AH 是线段NC 的中垂线, ∴DN DC =, ∴89∠=∠. ∴AND ACB ∠=∠,∵3AND B ∠=∠+∠,2ACB B ∠=∠, ∴3B ∠=∠, ∴BN DN =. ∴BN DC =;(2)如图,当M 是BC 中点时,CE 和CD 之间的等量关系为2CD CE = 证明:过点C 作CN '⊥AO 交AB 于N '.由(1)可得BN CD '=,AN AC '=,AN AC '=. ∴43∠=∠,NN CE '=. 过点C 作CG ∥AB 交直线l 于G . ∴42∠=∠,1B ∠=∠. ∴23∠=∠.ABC M ElNHD O lNH A ABBC CD O O D 图1图2图3∴CG CE =. ∵M 是BC 中点, ∴BM CM =在△BNM 和△CGM 中, 1B BM CMNMB GMC ∠=∠⎧⎪=⎨⎪∠=∠⎩∴△BNM ≌△CGM .(ASA ) ∴BN CE =.∴2CD BN NN BN CE ''==+=.(3)BN 、CE 、CD 之间的等量关系: 当点M 在线段BC 上时,CD BN CE =+; 当点M 在BC 的延长线上时,CD BN CE =-; 当点M 在CB 的延长线上时,CD CE BN =-.随练1、 如图,已知线段AC ∥y 轴,点B 在第一象限,且AO 平分∠BAC ,AB 交y 轴于G ,连OB 、OC . (1)判断△AOG 的形状,并予以证明;(2)若点B 、C 关于y 轴对称,求证:AO ⊥BO .【答案】 (1)等腰三角形;证明见解析 (2)见解析【解析】 (1)△AOG 是等腰三角形; ∵AC ∥y 轴,∴∠CAO=∠AOG , ∵AO 平分∠BAC , ∴∠CAO=∠GAO , ∴∠GAO=∠AOG , ∴AG=GO ,∴△AOG 是等腰三角形;(2)连接BC 交y 轴于K ,过A 作AN ⊥y 轴于N ,∵AC ∥y 轴,点B 、C 关于y 轴对称, ∴AN=CK=BK ,在△ANG 和△BKG 中,AGN BGK ANG BKG AN BK ∠=∠⎧⎪∠=∠⎨⎪=⎩, ∴△ANG ≌△BKG ,(AAS ) ∴AG=BG , ∵AG=OG ,(1)中已证, ∴AG=OG=BG ,∴∠BOG=∠OBG ,∠OAG=∠AOG ,∵∠OAG+∠AOG+∠BOG+∠OBG=180°, ∴∠AOG+∠BOG=90°, ∴AO ⊥BO .等边三角形知识精讲等边三角形 (1)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 (2)是一种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性质三个内角都等于60︒判定判定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判定2: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性质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证明:延长BC 至'B 使'CB CB =∴AC 垂直平分'BB ,∴'AB AB =,60B ∠=︒,∴'ABB △是等边三角形,∴'2AB BB BC ==,∴12BC AB =二.思路点拨90°60°60°30°A BCDB'CBA三点剖析一.考点:1.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2.直角三角形性质定理;3.等边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综合.二.重难点:1.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具有等腰三角形的所有性质.做题时常作为隐藏条件考察.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用定义判断的不多,一般都是利用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来判定,所以在构造全等是要注意同时兼顾边相等,并且可以推导出有一个角为60°.3.等边三角形的性质非常特殊,在证明或计算中要注意边角之间的转化,尤其是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中边的关系.4.在解决建立在等边三角形基础上的全等综合问题时,关键是抓住边相等,角度都是特殊角.三.易错点:在利用直角三角形性质定理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必须在直角三角形中才能运用,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均不存在上述关系;二是一定要注意是30︒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例题1、(2013初二上期末怀柔区)如图,等边△ABC的周长是9,D是AC边上的中点,E在BC的延长线上.若DE=DB,则CE的长为____.【答案】3 2【解析】该题考查的是∵△ABC为等边三角形,D为AC边上的中点,BD为ABC∠的平分线,∴60ABC∠=︒,30DBE∠=︒,又DE DB=,∴30E DBE∠=∠=︒,∴30CDE ACB E∠=∠-∠=︒,即CDE E∠=∠,∴CD CE=;∵等边△ABC的周长为9,∴3AC=,∴1322 CD CE AC===,即32 CE=.例题2、如图,在等边△ABC中,点D为BC边上的点,DE⊥BC交AB于E,DF⊥AC于F,则∠EDF的度数为___________.【答案】60°.【解析】∵△ABC是等边三角形,∴∠A=∠B=60°.∵DE⊥BC交AB于E,DF⊥AC于F,∴∠BDE=∠AFD=90°.∵∠AED是△BDE的外角,∴∠AED=∠B+∠BDE=60°+90°=150°,∴∠EDF=180°﹣∠A﹣∠AED﹣∠AFD=360°﹣60°﹣150°﹣90°=60°.例题3、在等边△ABC中,D是边AC上一点,连接BD,将△BCD绕点B逆时针旋转60°,得到△BAE,连接ED,若BC=5,BD=4.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A.AE∥BCB.∥ADE=∥BDCC.∥BDE是等边三角形D.∥ADE的周长是9【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图形旋转的性质及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平行线的判定,熟知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是解答此题的关键.首先由旋转的性质可知∥AED=∥ABC=60°,所以看得AE∥BC,先由∥ABC是等边三角形得出AC=AB=BC=5,根据图形旋转的性质得出AE=CD,BD=BE,故可得出AE+AD=AD+CD=AC=5,由∥EBD=60°,BE=BD即可判断出∥BDE是等边三角形,故DE=BD=4,故∥AED的周长=AE+AD+DE=AC+BD=9,问题得解.∥∥ABC是等边三角形,∥∥ABC=∥C=60°,∥将∥BCD绕点B逆时针旋转60°,得到∥BAE,∥∥EAB=∥C=∥ABC=60°,∥AE∥BC,故选项A正确;∥∥ABC是等边三角形,∥AC=AB=BC=5,∥∥BAE∥BCD逆时针旋旋转60°得出,∥AE=CD,BD=BE,∥EBD=60°,∥AE+AD=AD+CD=AC=5,∥∥EBD=60°,BE=BD,∥∥BDE是等边三角形,故选项C正确;∥DE=BD=4,∥∥AED的周长=AE+AD+DE=AC+BD=9,故选项D正确;而选项B没有条件证明∥ADE=∥BDC,∥结论错误的是B,故选:B.随练1、如图,在五边形ABCDE中,AB=AC=AD=AE,且AB∥ED,∠EAB=120°,则∠DCB=()A.150°B.160°C.130°D.60°【答案】A【解析】∵AB∥ED,∴∠E=180°﹣∠EAB=180°﹣120°=60°,∵AD=AE,∴△ADE是等边三角形,∴∠EAD=60°,∴∠BAD=∠EAB﹣∠DAE=120°﹣60°=60°,∵AB=AC=AD,∴∠B=∠ACB,∠ACD=∠ADC,在四边形ABCD中,∠BCD=12(360°﹣∠BAD)=12(360°﹣60°)=150°.随练2、如图,点P是∠AOB内任意一点,OP=5cm,点M和点N分别是射线OA和射线OB上的动点,△PMN 周长的最小值是5cm,则∠AOB的度数是()A.25°B.30°C.35°D.40°【答案】B【解析】分别作点P关于OA、OB的对称点C、D,连接CD,分别交OA、OB于点M、N,连接OC、OD、PM、PN、MN,如图所示:∵点P关于OA的对称点为D,关于OB的对称点为C,∴PM=DM,OP=OD,∠DOA=∠POA;∵点P关于OB的对称点为C,∴PN=CN,OP=OC,∠COB=∠POB,∴OC=OP=OD,∠AOB=12∠COD,∵△PMN周长的最小值是5cm,∴PM+PN+MN=5,∴DM+CN+MN=5,即CD=5=OP,∴OC=OD=CD,即△OCD是等边三角形,∴∠COD=60°,∴∠AOB=30°;随练3、 如图,△ABC 是等边三角形,BD 平分∠ABC ,点E 在BC 的延长线上,且CE=1,∠E=30°,则BC=___________.【答案】 2.【解析】 ∵△ABC 是等边三角形, ∴∠ABC=∠ACB=60°,BA=BC , ∵BD 平分∠ABC ,∴∠DBC=∠E=30°,BD ⊥AC , ∴∠BDC=90°, ∴BC=2DC ,∵∠ACB=∠E+∠CDE , ∴∠CDE=∠E=30°, ∴CD=CE=1, ∴BC=2CD=2.等边的判定例题1、 △ABC 中,①若AB =BC =CA ,则△ABC 是等边三角形;②属于轴对称图形,且有一个角为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③有三条对称轴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④有两个角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上述结论中正确的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答案】 D【解析】 ①三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正确;②属于轴对称图形,且有一个角为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正确; ③有三条对称轴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正确; ④有两个角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正确; 则正确的有4个.例题2、 如图所示,AD 是ABC △的中线,60ADC ∠=°,8BC =,把ADC △沿直线AD 折叠后,点C 落在C '位置,则BC '的长为________.【答案】 4【解析】 本题考察的是等边三角形.由题意,60ADC ADC '∠=∠=︒,DC DC DB '==. 180606060BDC '∠=︒-︒-︒=︒,有一个角为60︒的等腰三角形为等边三角形,118422BC BD BC '===⋅=.故本题的答案是4.例题3、 已知:如图,点C 为线段AB 上一点,ACM ∆,CBN ∆都是等边三角形,AN 交MC 于点E ,BM 交CN 于点F .(1)求证:AN BM =;(2)求证:CEF ∆为等边三角形.【答案】 见解析【解析】 (1)ACM ∆,CBN ∆是等边三角形, AC MC ∴=,BC NC =,60ACM NCB ∠=∠=︒,ACM MCN NCB MCN ∴∠+∠=∠+∠,即ACN MCB ∠=∠.在ACN ∆和MCB ∆中,AC MC =,ACN MCB ∠=∠,NC BC =, ACN MCB ∴∆≅∆,AN BM ∴=.(2)ACN MCB ∆≅∆,CAN CMB ∴∠=∠,又18060MCF ACM NCB ∠=︒-∠-∠=︒,MCF ACE ∴∠=∠,在CAE ∆和CMF ∆中,CAE CMF ∠=∠,CA CM =,ACE MCF ∠=∠, CAE CMF ∴∆≅∆,CE CF ∴=,CEF ∴∆为等腰三角形, 又60ECF ∠=︒,CEF ∴∆为等边三角形.随练1、 已知:如图,△AOB 的顶点O 在直线l 上,且AO AB =.(1)画出△AOB 关于直线l 成轴对称的图形△COD ,且使点A 的对称点为点C ; (2)在(1)的条件下,AC 与BD 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 (3)在(1)、(2)的条件下,联结AD ,如果2ABD ADB ∠=∠,求∠AOC 的度数.【答案】 (1)如图1(2)平行(3)60AOC ∠=︒ 【解析】 该题考查的是轴对称与全等三角形. (1)如图1; (2)平行.AC DB∵AC与BD是对应点的连线,l为对称轴,∴AC l⊥,⊥,BD l∴AC∥BD.(3)如图2,∵由(1)可知,△AOB与△COD关于直线l对称,∴△AOB≌△COD.∴AO AB CO CD===,∵2∠=∠=∠,ABD CDB ADB而ADB DAC∠=∠,∴CDA CAD∠=∠,∴CD CA=,∴CA CO OA==,∴△COA为等边三角形,∴60∠=︒.AOC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边例题1、如图,已知ABC⊥,则下列关系式正确的为()∠=︒,AB AD∆中,AB AC=,30CA.BD CDBD CD= D.4=BD CDBD CD= B.2= C.3【答案】B【解析】该题考查的是特殊的直角三角形.C CAD∠=∠=︒,30∴DAC∆为等腰三角形,∴CD AD=,在Rt BAD∆中,30∠=︒,B∴22==BD AD CD故选B.例题2、如图,30∥交OA于C.若10PC=,则OC=__________,⊥于D,PC OBAOB∠=︒,OP平分AOB∠,PD OBPD=__________.【答案】10;5【解析】该题考查的是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含30°直角三角形的性质.∵OP平分AOB∠,∴AOP BOP ∠=∠, ∵PC OB ∥,∴CPO BOP ∠=∠, ∴CPO AOP ∠=∠, ∴PC OC =, ∵10PC =,∴10OC PC ==,过P 作PE OA ⊥于点E ,∵PD OB ⊥,OP 平分AOB ∠, ∴PD PE =,∵PC OB ∥,30AOB ∠=︒ ∴30ECP AOB ∠=∠=︒在Rt ECP ∆中,152PE PC ==∴5PE PD ==随练1、 如图,ABC △中,90A ∠=︒,30C ∠=︒,BD 是ABC ∠的平分线,12AC =,则BCD △中BC 边上的高是____【答案】 6【解析】 该题考察的是三角形的高. 过A 做BC 的高AE , 在Rt △AEC 中,30C ∠=︒,由在直角三角形中30︒所对直角边等于斜角边的一半得:11=12622AE AC =⨯=.等边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综合例题1、 如图△ABC 为等边三角形,直线a ∥AB ,D 为直线BC 上任一动点,将一60°角的顶点置于点D 处,它的一边始终经过点A ,另一边与直线a 交于点E .(1)若D 恰好在BC 的中点上(如图1)求证:△ADE 是等边三角形;ODB P CA E BA DCBA DCE(2)若D 为直线BC 上任一点(如图2),其他条件不变,上述(1)的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答案】 见解析【解析】 (1)证明:∵a ∥AB ,且△ABC 为等边三角形, ∴60ACE BAC ABD ∠=∠=∠=︒,AB AC =, ∵BD CD =,∴AD ⊥BC∵60ADE ∠=︒,∴30EDC ∠=︒,∴18090DOC EDC ACB ∠=︒-∠-∠=︒, ∴30DEC DOC ACE ∠=∠-∠=︒,∴EDC DEC ∠=∠,∴EC CD DB ==,∴△ABD ≌△ACE .∴AD AE =,且60ADE ∠=︒, ∴△ADE 是等边三角形;(2)在AC 上取点F ,使CF CD =,连结DF , ∵60ACB ∠=︒,∴△DCF 是等边三角形, ∵60ADF FDE EDC FDE ∠+∠=∠+∠=︒, ∴ADF EDC ∠=∠,∵DAF ADE DEC ACE ∠+∠=∠+∠,∴DAF DEC ∠=∠, ∴△ADF ≌△EDC (AAS ),∴AD ED =, 又∵60ADE ∠=︒,∴△ADE 是等边三角形.例题2、 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中,∠C=90°,AC=BC=10cm ,等腰直角三角形DEF 的顶点D 为AB 的中点.(1)如图(1)所示,DE ⊥AC 于M ,BC ⊥DF 于N ,则DM 与DN 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两个三角形重叠部分的面积是多少?(2)在(1)的基础上,将三角形DEF 绕着点D 旋转一定的角度,且AC 与DE 相交于M ,BC 与DF 相交于N ,如图(2),则DM 与DN 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两个三角形重叠部分的面积是多少?【答案】 (1)DM=DN ;25cm 2(2)DM=DN ;25cm 2【解析】 (1)连接DC ,∵AC=BC ,D 为AB 的中点,∠ACB=90°,∴CD ⊥AB ,∠ACD=∠BCD=45°,∠A=∠B=45°, ∴∠A=∠DCN ,AD=DC , ∵DM ⊥AC ,DN ⊥BC , ∴∠DMA=∠DNC ,∴△ADM ≌△CDN (AAS ), ∴DM=DN ,则S 重叠=S △DNC +S △DMC =S △DMA +S △DMC =S △ADC =12S △ABC =12×12×10×10=25(cm 2); (2)连接CD ,则CD ⊥AB ,∠A=∠DCB=45°,AD=CD ,∵∠ADM+∠MDC=∠MDC+∠CDF=90°, ∴∠ADM=∠CDN ,∴△AMD ≌△CND (ASA ), ∴DM=DN , 同(1)可得S 重叠=12S △ABC =12×12×10×10=25(cm 2).随练1、 如图,已知∥ABC 为等边三角形,点D 、E 分别在BC 、AC 边上,且AE=CD ,AD 与BE 相交于点F .(1)求证:∥ABE∥∥CAD ;(2)求∥BFD 的度数.【答案】 (1)见解析(2)60° 【解析】(1)证明:∥∥ABC 为等边三角形, ∥∥BAE=∥C=60°,AB=CA , 在∥ABE 和∥CAD 中, AB CA BAE C AE CD =⎧⎪∠=∠⎨⎪=⎩, ∥∥ABE∥∥CAD (SAS ).(2)∥∥BFD=∥ABE+∥BAD , 又∥∥ABE∥∥CAD , ∥∥ABE=∥CAD .∥∥BFD=∥CAD+∥BAD=∥BAC=60°.随练2、 如图,在ABC ∆中,AB AC =,D 是三角形外一点,且60ABD ∠=︒,BD DC AB +=.求证:60ACD ∠=︒.【答案】 见解析 【解析】 延长BD 至E ,使CD DE =,连接AE ,AD ,BD CD AB +=,BE BD DE =+,BE AB ∴=,60ABD ∠=︒,ABE ∴∆是等边三角形,AE AB AC ∴==,60E ∠=︒,在ACD ∆和AED ∆中,AC AE CD DE AD AD =⎧⎪=⎨⎪=⎩,()ACD AED SSS ∴∆≅∆,60ACD E ∴∠=∠=︒.随练3、 已知:90A ∠=︒,AB AC =,BD 平分ABC ∠,CE ⊥BD ,垂足为E .求证:2BD CE =.【答案】 见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证明:延长CE 、BA 交于点F . ∵CE ⊥BD 于E ,90BAC ∠=︒, ∴ABD ACF ∠=∠.又∵AB AC =,90BAD CAF ∠=∠=︒, ∴△ABD ≌△ACF (AAS ), ∴BD CF =.∵BD 平分ABC ∠, ∴CBE FBE ∠=∠. 有BE BE =, ∴CE EF =,∴12CE BD =,∴2BD CE =.勾股定理的证明知识精讲一.勾股定理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222a b c+=.举例如图,在Rt ABC△中,A B C∠∠∠、、的对边分别用字母a、b、c来表示,则有:222a b c+=其中,当34a b==,时,则有斜边222223425c a b=+=+=变形22c a b=+,22a c b=-,22b c a=-.二.勾股定理的证明证明方法一:(赵爽弦图)22 2222222214()214()222ABCDS c ab b a c ab b ac ab b a abc b a==⨯+-∴=⨯+-=++-=+正方形证明方法二:(等面积法)()2222222214222ABCDS a b ab ca b ab ab ca b c=+=⨯+∴++=+∴+=正方形cbaCBA cabAFDCBEHG证明方法三:(总统证法)()()222222211222222ABCD a b a b S ab c a ab b ab c a b c ++==⨯+∴++=+∴+=梯形三.易错点:1. 运用勾股定理求直角三角形边长时,注意分清直角边和斜边,采用正确的计算公式。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等腰三角形(1)

6.【例3】(人教8上P76改编)如图,在△ABC中,AB=AC,点D 在线段BC上,AD=BD. (1)求证:∠BAD=∠C; (2)若CA=CD,求△ABC三个内角的度数.
(1)证明:∵AB=AC,∴∠B=∠C. ∵AD=BD,∴∠B=∠BAD. ∴∠BAD=∠C.
(2)解:∵CA=CD,∴∠CAD=∠CDA, 由(1)得∠B=∠C=∠BAD, 设∠B=x,则∠CDA=∠B+∠BAD=2x, ∴∠CAD=∠CDA=2x, ∠BAC=∠CAD+∠BAD=3x,
∴在△ABC中,有∠B+∠C+∠BAC=x+x+3x=180°, 解得x=36°, ∴在△ABC中,∠BAC=108°,∠B=∠C=36°.
★9.(创新题)如图,在△ABC中,AB=AC. (1)如果∠BAD=30°,AD是BC上的高,AD=AE, 则∠EDC= 15° ; (2)如果∠BAD=40°,AD是BC上的高,AD=AE, 则∠EDC= 20° ; (3)通过以上两题,你发现在AD=AE的条件下, ∠BAD与∠EDC之间有什么关系?并给予证明.
5.【例2】如图,在△ABC中,AB=AC,AD是BC边上的中 线,BE⊥AC于点E.求证:∠CBE=∠BAD. 证明:∵AB=AC,AD是BC边上的中 线,BE⊥AC, ∴AD⊥BC,∠BAD=∠CAD. ∴∠CBE+∠C=∠CAD+∠C=90°. ∴∠CBE=∠CAD. ∴∠CBE=∠BAD.
8.(核心教材母题:北师8下P5、)如图,已知AB=AC,AD=AE. 求证:BD=CE.
证明:如图,过A点作AF⊥BC于点F. ∵AB=AC,∴BF=CF. 又∵AD=AE,∴DF=EF. ∴BF-DF=CF-EF, ∴BD=CE.
答案图
核心教材母题:教材是新中考命题的依据,近年来广东省中考 数学卷中都有较多题的素材来源于北师大版和人教版教材. 本书将两个版本重合的教材母题进行汇总,作为课堂例习题 呈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心想一想,马到功成
推论 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 两个三角形全等.(AAS) A D
已知:如图,∠A=∠D,∠B=∠E,BC=EF. 求证:△ABC≌△DEF. 证明:∵∠A+∠B+∠C=180°,
B
C E
F
∠D+∠E+∠F=180°(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C=180°-(∠A+∠B),∠F=180°-(∠D+∠E) ∵∠A=∠D,∠B=∠E(已知) ∴∠C=∠F(等量代换)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等边对等角)
A
已知:如图, 在△ABC中, AB=AC.
பைடு நூலகம்
求证:∠B=∠C.
证法三: 证明:在△ABC和△ACB中 ∵ AB=AC, ∠A=∠A, AC=AB, ∴ △ABC≌△ACB (SAS) ∴ ∠B=∠C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点拨:此题还有多种证法,不论怎样证,依据都是全等 的基本性质。
∵BC=EF(已知)
∴△ABC≌△DEF(ASA)
议一议, 做一做
(1)还记得我们探索过的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吗?尽 可能回忆出来. (2)你能利用已有的公理和定理证明这些结论吗? 如图,先自己折纸观察探索并写出等腰三角形的 性质,然后再小组交流,互相弥补不足.
A A
A
→
B
D C B
→
C D
B(C) D
再见 Class Over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等边对等角)
已知:如图, 在△ABC中, AB=AC. 求证:∠B=∠C.
A
证法一: 证明:取BC的中点D, 连接AD.
在△ABD和△ACD中 ∵ AB=AC, BD=CD, AD=AD
B
D
C
∴ △ABD≌△ACD (SSS)
∴ ∠B=∠C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第一节 等腰三角形1
回顾复习
公理:
同位角 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1.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________ 同位角 相等;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________ 两边及其夹角 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SAS) 3. ____________ 两角及其夹边 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ASA) 4. ____________ 三边 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SSS) 5. _____ 对应边 相等, ________ 对应角 相等. 6.全等三角形的________ 你能由公理3、4、 5、 6证明下面的推论吗? 推论 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
B C
想一想
在上面的图形中,线段AD还具有怎样 的性质?为什么?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A
推论: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 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 相重合. (三线合一)
B
D
C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2.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中线、 底边上高三条线重合;
3.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个内 角都等于60°.
练一练
1. 求证: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个内角都等于60°.
已知:如图,在△ABC中,AB=BC=AC。 求证:∠A=∠B=∠C=60°. 证明:在ΔABC中,∵AB=AC, ∴∠B=∠C(等边对等角).
B C
A
同理:∠C=∠A,
∴∠A=∠B=∠C(等量代换). 又∵∠A+∠B+∠C=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A=∠B=∠C=6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等边对等角)
A
已知:如图, 在△ABC中, AB=AC.
求证:∠B=∠C.
证法二:
B
D
C
证明:作△ABC顶角∠A的角平分线AD.
在△ABD和△ACD中
∵ AB=AC, ∠BAD=∠CAD, AD=AD ∴ △ABD≌△ACD (SAS) ∴ ∠B=∠C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2. 如图,在△ABD中,C是BD上的一点,且AC⊥BD, AC=BC=CD, (1)求证: △ABD是等腰三角形; (2)求∠BAD的度数.
A
B
C
D
课堂小结, 畅谈收获:
1. 通过折纸活动获得三个定理,均给予了严格的 证明,为今后解决有关等腰三角形的问题提供了丰富 的理论依据。 2. 体会了证明一个命题的严格的要求,体会了证 明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