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的有效性理论
11领导有效性研究
领导方式倾向自我测试
是=1,不是=0 ▪ 如果1、4、7、10、13、16题答“是”多,
专制型倾向;
▪ 如果2、5、8、11、14、17题答“是”多, 民主型倾向;
▪ 如果3、6、9、12、15、18题答“是”多,
放任型倾向。
二、领导体制论
美国密执安大学利克特教授等研究人员提出的领导体制论,把 领导方式归结为四种类型:
✓ 乡间俱乐部(1,9):密切关注人们的需要满足,产 生了舒适而友好的组织氛围和工作节奏。工作的重 点放在人身上而不是工作的结果。
✓ 中庸管理(5,5):通过平衡工作-生活使人们保持一定的 满意水平,从而产生良好的组织绩效。反映了人和生产关注 的中等程度。
✓ 顺从权威管理(9,1):当经营效率是主要导向的时候,出 现了这种管理方式。经营效率源自对工作情况的很少人为干 预的一种安排。
100
90
80
70
60
504030 Nhomakorabea不起作用部分
20
10
0
管理能力
职业成就需要、智力 自我实现需要 自律、决策、安全需要 工作班子的亲和力 创造性
高金钱奖励 权力需要、成熟性 性别差异
第二节:领导有效性的行为理论
▪ 从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出发,着重研究 领导者如何运用他们的职权,以自己的不同 行为和作风来影响被领导者,以帮助领导者 提高工作的成效。
▪ “抓组织”是以工作为中心,注意利用人力和物质资源实现 组织目标的领导类型。这类领导行为包括计划、协调、指挥、 明确分工、确定目标等。
▪ “关心人”是指考虑下属人员的需要,并关心与下属人员关 系的领导类型。这类领导行为包括友善、与下属人员协商、 建立相互信任的气氛、尊重下级意见、注意下属的感情问题。
领导行为理论
领导行为理论领导行为理论编辑词条领导才能与追随领导者的意愿都是以领导方式为基础的,所以许多人始从研究领导者的内在特征转移到外在行为上。
这就是领导者的行为方式论。
这种理论认为,依据个人行为方式可以对领导进行最好的分类。
然而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最好的”分类。
快速导航目录•1基本简介•2分类•领导方式的类型•领导行为的四分图理论•3代表性•连续流•工作中心•管理方法•成熟连续流•二维构面理论•管理方格图•三维构面理论•理论研究•三隅二不二的PM模型•PM理论进行了研究1基本简介领导行为理论是研究领导有效性的理论,是管理学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
影响领导有效性的因素以及如何提高领导的有效性是领导理论研究的核心。
领导理论的研究成果可分为三个方面,即领导特性理论、领导行为理论和领导权变理论。
由于领导特性理论忽视下属的需要、没有指明各种特性之间的相对重要性、缺乏对因与果的区分、忽视了情境因素,导致它在解释领导行为方面的不成功。
领导行为理论集中研究领导的工作作风采和行为对领导有效性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包括:K.Lewin的三种领导方式理论、R.Likert的四种管理方式理论、领导四分图理论、管理方格理论、领导连续统一体理论等等,这些理论主要是从对人的关注和对生产的关心两个维度,以及上级的控制和下属参与的角度对领导行为进行分类,这些理论在确定领导行为类型与群体工作绩效之间的一致性关系上取得了有限的成功,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对影响成功与失败的情境因素的考虑。
领导行为与领导的有效性之间的关系显然依赖于任务结构、领导成员关系、领导权威、下属的主导性需求等情境因素,领导权变理论弥补了这一缺陷,提出领导的有效性依赖于情境因素,并且情境因素可以被分离出来,它的研究成果包括菲德勒权变模型、情境领导理论、路径目标理论和领导者参与模型。
但由于实践者很难确定领导成员关系、任务结构等权变变量,领导权变理论相对于实践者显得过于复杂和困难,使它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领导理论有哪些
领导理论有哪些
领导理论可分为三个方面,即领导特性理论、领导行为理论和领导权变理论。
1、领导特性理论,也称为领导特质论:有效的领导者可以从个人的性格品质特征中识别;
2、领导行为理论:有效领导者取决于领导作风者;
3、领导权变理论,也被称为领导情境论:有效的领导者取决于他们所处的环境。
由于领导特性理论忽视下属的需要、没有指明各种特性之间的相对重要性、缺乏对因与果的区分、忽视了情境因素,导致它在解释领导行为方面的不成功。
扩展资料:
领导理论是研究领导有效性的理论,是管理学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
影响领导有效性的因素以及如何提高领导的有效性是领导理论研究的核心。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曼·费尔德指出的。
他认为,领导者的有效性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领导者在不同的阶段需要采取不同的领导风格和策略。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主要包括四个阶段,启动阶段、调整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
在启动阶段,领导者通常是新上任的,需要建立自己的权威和地位。
在这个阶段,领导者需要展现出自信、决断和果断的领导风格,以赢得团队的尊重和信任。
同时,领导者需要对团队的情况和问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制定合理的目标和计划,为团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领导者进入到调整阶段。
在这个阶段,团队的成员和环境都可能发生变化,领导者需要适应这些变化,调整自己的领导风格和策略。
领导者需要更加注重团队的合作和沟通,倾听团队成员的意见和建议,以更好地适应团队的发展需求。
当团队进入到成熟阶段时,领导者需要更加注重团队的稳定和发展。
在这个阶段,团队的成员通常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团队文化,领导者需要更多地发挥团队的协同效应,激发团队成员
的潜力,推动团队不断进步。
最后,当团队进入到衰退阶段时,领导者需要更加注重团队的
变革和创新。
在这个阶段,团队可能会面临各种挑战和问题,领导
者需要果断地采取行动,带领团队克服困难,实现团队的再次崛起。
总的来说,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提醒我们,领导者需要随着团队
发展的不同阶段,灵活地调整自己的领导风格和策略,以适应团队
的发展需求。
只有在不同阶段采取恰当的领导方式,领导者才能更
好地推动团队的发展,实现团队的长期成功。
领导理论研究综述-毕业论文
学年论文论文题目: 领导理论研究综述学院名称:管理学院论文提交时间: XXXXXXX摘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人才的时代;是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
当今,和平与发展早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在经济全球化及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跨国公司迅猛发展的今天,人才是企业关键的竞争优势来源,随着无形资本的重要性逐渐升高,如何将人力资本转化为生产力,其中一个影响因素就是领导的领导理论。
领导理论影响着员工绩效,形成组织氛围,潜移默化构成组织文化,那么什么样的领导理论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更好地发挥员工积极性,提高领导的有效性呢?从而提高员工绩效呢?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在中国背景下,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来研究领导理论更具实际意义,也是国内外企业管理理论和实际领域中的重要课题。
对领导理论的研究有斯托格迪尔[Stogdill],鲍莫尔为代表的特质理论,E.Fleishman(1948)为首的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领导行为的四分图理论,怀特和李皮特的三种领导方式理论,美国管理学家利克特(Rensis Likert)及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所的有关研究人员提出的“工作中心”与“员中心”理论,里斯(Chris Argyris)的不成熟—成熟连续流理论,三隅二不二的PM模型,及中国的相关领导行为理论PM研究, 费德勒模式,豪斯的路径—目标理论,佛鲁姆(V.H.Vroum)和耶顿(P.W.Yeton)又提出了领导-参与模式等为代表的领导权变理论。
本研究综述上述领导理论,希望在这瞬息万变的社会,能够提升中国管理者的领导行为。
关键词:领导理论,特质理论,领导行为理论,领导权变理论目录前言 (4)第一章领导理论的发展历程 (4)第二章领导理论的研究成果 (4)第一节领导特质理论 (4)第二节领导行为理论 (6)第三节领导权变理论 (11)第四节领导风格理论 (16)第三章领导理论研究的新动向 (17)第四章对各领导理论的评价 (18)参考文献 (19)领导理论研究综述管理学院08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马爱文前言领导理论是研究领导有效性的理论,是管理学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
领导有效性理论及对学校领导实践的启示
领导有效性理论及对学校领导实践的启示领导有效性理论及其在校园领导实践中的启示领导有效性是指一个领导者能够实现其组织或企业的目标,同时获得众人的尊重和追随。
领导有效性理论是一套领导者可能使用的实践指导原则,每一套原则都是不一样的。
在教育领域,在学校领导者实践中应用领导有效性理论也很常见。
在本文中,我们将重点介绍领导有效性理论及其在校园领导实践中的启示。
一、领导有效性理论1、解决问题的能力领导有效性理论的核心理论是对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学校领导者需要具备适当的技能和知识,不仅要有能够思考问题,构建解决方案的能力,还要有能够运用成功经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2、鼓励创新领导有效性理论还认为,学校领导者应该鼓励创新和实践。
学校的变革和发展取决于领导者的意识,他们能够开拓新的路线,带领组织实现具有创新性的发展。
3、行动能力此外,领导有效性理论也认为,学校领导者应该具有行动能力,以实现目标,实施变革。
他们可以从危机中抓住机会,在困难和复杂性方面表现出色,在变化中获得创新性突破。
二、校园领导实践的启示1、建立良好的沟通根据领导有效性理论,学校领导实践中启示我们,要建立良好的沟通,制定成熟的沟通规范,及时回复上下级沟通,监督沟通和评估沟通效果。
2、强化体系根据领导有效性理论,学校领导实践中启示我们,要强化制度和指导体系,建立合理的纪律和激励机制,确保教职员工能够合理地执行上级交办的任务。
3、聚焦培养根据领导有效性理论,学校领导实践启示我们,要聚焦培养,做大专业管理人才的团队,培养能够参与技术开发的领导力,创新思维的思想领导,以及可持续管理的系统灵活性等。
三、结论在总结以上内容之前,我们可以总结出领导有效性理论及其在学校领导中的启示:学校领导者应该具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应鼓励创新,具有行动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沟通,强化体系以及聚焦培养。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领导者才能真正发挥有效性。
领导力的本质与有效性
03
领导者需要具备自我控制和情绪管理能力,以便在面对压力和
挑战时保持冷静和理智。
学习与实践
01
02
03
持续学习新知识
领导者应该保持学习的态 度,不断学习新知识、新 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 环境和需求。
勇于实践和尝试
领导者需要在实践中不断 尝试新的方法和策略,通 过经验积累来提升自己的 领导能力。
善于总结和反思
反馈与改进
通过反馈和反思,了解自己在领导力方面的 不足,积极寻求改进和提升的机会。
PART 06
领导力案例研究
REPORTING
案例一:成功企业家的领导力特质
总结词
远见卓识、创新思维、团队协作
详细描述
成功企业家通常具备远见卓识,能够预见市场趋势,制定长期战略。他们具备 创新思维,勇于尝试新方法和解决方案。同时,他们擅长团队协作,激发团队 成员的潜力,共同实现目标。
划。
执行力还表现在领导者在实施计 划过程中能够及时调整和修正计 划,确保计划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
创新力
创新力是指领导者在面对挑战和困境 时能够提出新的思路和方法的能力。
创新力还包括领导者在团队中营造创 新氛围,鼓励团队成员积极提出新的 想法和建议,激发团队的创造力和创 新能力。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能够敏锐地发 现问题的本质,并提出独特的解决方 案。
02
领导力不仅仅是指挥和管理,还 包括激发团队成员的潜力,促进 其成长和发展。
领导力的重要性
领导力是组织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能够影响组织的绩效、创新和可持续 发展。
优秀的领导者能够激发团队成员的潜 力,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推 动组织不断向前发展。
领导力的类型与特点
布莱克和莫顿的管理方格理论
布莱克和莫顿的管理方格理论管理方格理论是研究企业的领导方式及其有效性的理论,是由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行为科学家罗伯特·布莱克(Robert R·Blake)和简·莫顿(Jane S·Mouton)在1964年出版的《管理方格》一书中提出的。
这种理论倡导用方格图表示和研究领导方式。
他们认为,在企业管理的领导工作中往往出现一些极端的方式,或者以生产为中心,或者以人为中心,或者以X理论为依据而强调靠监督,或者以Y理论为依据而强调相信人。
为避免趋于极端,克服以往各种领导方式理论中的“非此即彼”的绝对化观点,他们就企业中的领导方式问题提出了管理方格法,使用自己设计的一张纵轴和横轴各9等分的方格图,纵轴和横轴分别表示企业领导者对人和对生产的关心程度。
第1格表示关心程度最小,第9格表示关心程度最大。
全图总共8l个小格,分别表示“对生产的关心”和“对人的关心”这两个基本因素以不同比例结合的领导方式。
(1)1.1为贫乏式的管理,领导者对职工和生产都极不关心,领导效果最差。
(2)1.9为乡村俱乐部式的管理,领导者充分注意搞好人际关系,注意对职工的支持与体谅,组织气氛比较和谐,但对任务、效率、规章制度、指挥监督很少关心。
(3)9.1为任务式的管理,领导者的注意力集中于任务的效率,但不关心人的因素,对下属的士气和发展很少注意。
(4)9.9为团队式管理,领导者对生产和人都极为关心,想方设法协调各项活动,生产任务完成得好,职工关系协调,士气旺盛,职工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相结合,形成一种团结协作的管理方式。
这当然是一种最理想的领导方式,但在实际中并不容易做得到。
(5)5.5为中间式(或中庸式)管理,对人和生产都有适度的关心,保持完成任务和满足职工需要之间的平衡,追求正常的效率和令人满意的士气,倾向于维持现状。
管理方格理论认为,9.9型团队式领导是一种最理想的领导风格,应该以此作为领导者检讨和改进现有领导方式的努力方向。
第4章 领导者有效性的技能理论 《领导心理学》PPT课件
4.1 技能理论概述
研究技能的驱动力源于1955年罗伯特•卡兹(Robert Katz) 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的一篇经典论文。卡兹的方法是尝 试着把领导定义为一组可发展的技能来超越品质理论遇到的困 难。20世纪90年代早期,大量有关技能的研究成果被发表出 来,这些研究成果认为,领导者的有效性依赖于领导者解决复 杂组织问题的能力。
4 . 4 . 4 整 合 能 力
领导力专家甘尼(Usman Ghani)认为,“未来的领袖必然是整合型的领袖”。 在美国约翰逊总统时代担任卫生教育及福利部长,并曾担任卡内基集团总裁的嘉纳 (John Gardner)指出:“多数走下坡路的组织都有看不见自我缺陷的盲点。这些 组织不是苦于不能解决问题,而是苦于根本看不到问题。”正因为缺乏整合性的思 考,以至于看不见多样化的可能性,无法时时改善企业运作的各个流程。
图4-2中还包括了另外两种对领导表现有帮助的要素:职业经验和环境影响。
4 . 3 . 4 职 业 经 验
从图4-2中我们可以看出,职业经验对领导者的性格和能力是有影响的。技能模 型认为,领导者在职业生涯中获得的经验影响着他们解决复杂问题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能积极地影响到领导者的个性。
根据技能模型,领导者可以通过经验发展他们的能力。
4.4 职业经理人的八大核心技能
4 . 4 . 5 沟 通 能 力
随着经济从物质经济时代过渡到服务经济时代,组织越来越成为一个向客户、 消费者提供服务的机构。经济活动中融入了更多的人与人的交往,人际沟通的重要 性也得到了众多组织和个人的重视。对个体而言,具有良好沟通能力的人更容易获 得理想的工作,更易在工作和生活中取得成功。
4.3 曼福特等的领导技能模型
管理方格理论
3 后来这种理论经由费德勒延伸为一种权变 的管理模式。
管理方格理论存在的不足
1 表格划分存在主观性。 2 二维的图表并不能概括复杂情况下的领
导行为。 3 9.9理想型的领导方式可能不是最佳的领
导方式,要依据具体的情况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 毕蛟 布莱克和穆顿的管理方格论理论[J]. 管理现代化,06)
2 陈筠祥 管理方格与领导方式[J].企业改革 与管理,1999.(02)
3 郭咸纲 西方管理思想史[M],2004.9
谢谢
-害怕 屈辱
+想要有 所归属
团队型 管理
+想要通过 贡献求得满足
-害怕自私
任务型 管理
+想要控制 掌握和支配
-害怕失败
补充两个领导方格方式
这两个领导方式,是前面五种领导方式的联 合体。 1 9.1+1.9方格方式的家长主义。 2 任何几种或全部的方格方式联合的机会主
义。
管理方格论给我们的启示
1 在对生产的关心和对人的关心这两个因素 之间,并没有必然冲突。
管理方格论的内容
管理方格理论是研究企业的领导方式及其 有效性的理论,是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行 为科学家布莱克和莫顿在1964来出版的 《管理方格》一书中提出的。
这种理论倡导有方格图表示和研究领导方 式。
俱乐部 型管理
-害怕被
拒绝
+想要
讨好
贫乏型 管理
+想要保持 不参与
-害怕解雇
中庸之 道型管 理
第二章 领导者有效性的品质和素质理论
2 . 1领导者的品质理论
2 . 1 . 3 后 期 的 品 质 因 素 研 究
1971年,美国心理学家爱德温•吉色利(Edwin E.Chiselli)密切联系管理实践, 改进研究方法,从动态的角度对领导者的品质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出版了《管 理才能探索》一书,在书中他提出领导品质可以分为三大类13个因素的研究成果。
者应具备七项天生的品质特征:善言辞、外表英俊潇洒、智力过人、具有自信 心、心理健康、有支配他人的倾向、外向而敏感。
传统品质理论,从调查研究与心理测验两方面概括地描述了领导者的许多品质 特征,让我们看到有效领导者与某些品质特征相联系,这无疑是一个进步。但是在 理论观点上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早期品质理论过分强调领导者的天生品质特征, 忽视了教育、环境因素在形成、培养、发展和造就领导者品质中的重要作用,这就 有可能滑入遗传决定论的泥潭中。
影响
柯克柏特切克和洛克 (1991) 智力水平 自信心 决心
正直
社交能力
尤克尔 -1998 忍耐力 自信
内在聚集
俞文钊 -2012 进取心 责任感
创新能力
稳重成熟
分析能力
正直
决策能力
社会权力导向 敢冒风险
高成就导向
容忍力
适度亲和力
表达能力
人际相容性
自我约束力
2 . 1领导者的品质理论
2 . 1 . 4 现 代 品 质 因 素 研 究
2 . 1领导者的品质理论
2 . 1 . 5 品 质 理 论 发 展 趋 势
随着魅力非凡的奥巴马在2008年当选为美国第一位非裔总统,魅力型领导迅速 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荣格(Jung发现,魅力型领导者均具有如下品质:自我监控、表现欲强、攫取社 会权力以及追求自我实现。简言之,品质理论是合理的、有生命力的。一开始,该 方法重点在于鉴别出伟人身上具有的品质,然后转而研究情境对领导的影响,现在 品质理论又重新强调品质在有效领导中的重要作用。
菲德勒权变理论的内容
菲德勒权变理论的内容菲德勒权变理论。
菲德勒(Fiedler)权变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菲德勒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领导力理论。
该理论认为,领导者的有效性取决于领导者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以及任务的结构性。
菲德勒权变理论对领导者如何根据情境来调整领导风格提出了新的思路。
首先,菲德勒权变理论强调了领导者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对领导效力的影响。
在权变理论中,领导者与员工之间的关系被称为“领导者-成员关系”。
菲德勒认为,领导者-成员关系的好坏决定了领导者的有效性。
如果领导者与员工之间的关系良好,领导者的有效性就会更高。
因此,领导者需要不断地建立和维护与员工之间的良好关系,以提高自身的领导效力。
其次,菲德勒权变理论强调了任务结构性对领导效力的影响。
任务结构性是指任务本身的明确程度和可预测性。
菲德勒认为,任务结构性高的情境下,领导者的有效性更高。
因为在任务结构性高的情境下,领导者可以更容易地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并对员工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监督。
相反,任务结构性低的情境下,领导者的有效性就会受到影响,因为在这种情境下,领导者需要更多地依赖员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来完成任务。
菲德勒权变理论的提出,为领导者提供了一种根据情境来调整领导风格的方法。
在实际工作中,领导者可以根据自身所处的情境,来调整自己的领导风格,以提高自身的领导效力。
比如,在领导者-成员关系良好、任务结构性高的情境下,领导者可以采取更为直接和指导性的领导风格;而在领导者-成员关系较差、任务结构性较低的情境下,领导者则可以采取更为民主和开放的领导风格,以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自主性。
总的来说,菲德勒权变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即领导者的有效性取决于领导者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以及任务的结构性。
领导者可以根据自身所处的情境,来调整自己的领导风格,以提高自身的领导效力。
这对于提高组织的整体效能,促进员工的发展和士气提高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四篇 领导行为及其有效性(第十章)
(二)领导者
1、领导者的含义
--发挥主导影响力作用的人,包括
个人或集体。 领导者是构成领导活动三要素中的关 键要素。 2、领导者的作用 --根据一定的环境条件,通过影响 和组织他人的行为,最终达成组织的 目标。
(三)正式领导与非正式领导
1、正式领导 --领导者通过组织所赋予的职权引
导和影响所属员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 动过程。 2、非正式领导 --领导者靠其自身的特长而产生的 实际影响力进行的领导活动。
3、正式领导者与非正式领导者
的关系(0204J)
(1)正式领导者一般是工作领袖,
非正式领导者往往是情绪领袖; (2)正式领导者和非正式领导者可 以集于一身,也可以分离; (3)一个真正有作为的领导者,必 须同时将工作领袖和情绪领袖两种 角色集于一身。
另外,维生素和治疗油这些新产品线也获得了 成功。她还把雅芳供应商的数量从300家减少到 75家,仅这一项每年就为公司节省了6000万美 元。可能最为重要的还是,钟彬娴为雅芳小姐 的称号注入了新的生命。为了重新组建公司的 销售队伍,她建立了多层级的营销方案,如果 现任销售人员可以发展新的销售代表签约,则 会获得奖励。一名纽约东洛克威地区的雅芳小 姐,在18个月的时间里就发展里350名新代表。 两年之后,在钟彬娴的领导下,雅芳的业绩有 了巨大改观。销售增长率从每年的1.5%上升为 6%,营业利润从4%增长为7%,公司的股票也 上(2)权力的双重作用
(3)权力的潜在作用
(4)权力是构成组织有效运行的必
要条件
3、权力的构成
(1)资源控制权
(2)奖惩权
(3)专长权
4、领导权力形成的机制
(1)传统因素 --人们对领导者的传统看法:领导者掌握了 职位所提供的法定权力,他们有权、有能力, 不同于普通人。 (2)职位因素 --个人在组织中的职位和地位,居于领导地 位的人,组织赋予他一定的权力。 (3)资历因素 --当领导者的资格和经历能够增强领导者的 影响力时。
[管理学]领导权变理论
领导权变理论及其运用摘要:介绍了领导理论的大致发展历程,并描述了领导权变理论的发展过程极其五种重要的权变模型,并应用领导权变理论进行了相关的案例分析。
关键词:领导权变理论一.领导理论概述领导理论是研究领导有效性的理论[1]。
影响领导有效性的因素以及如提高领导的有效性是领导理论研究的核心.近半个世纪以来,领导理论是管理学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2].人们一般将领导理论的研究成果分为三个方面,即领导特质理论,领导行为理论,领导权变理论,按照时间的顺序,也有许多学者把这个三个方面分成先后的三个阶段。
特质理论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比较流行,其研究之重点在于认定领导者的素质或个性特点,旨在分离出一种或几种领导者具备而非领导者不具备的特质。
如Birs早期研究发现用于区别领导人和非领导人的79种特质等,但是而后研究者后来纷纷认定仅仅依靠特质并不能充分解释有效的领导,完全基于特质的解释忽视了领导者与下属的相互关系以及情景因素。
因此,在20世纪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叶,有关领导的研究集中在探讨领导者偏好的行为风格上,即领导行为理论,此时的研究者探讨的是有效的领导者在行为方面有什么独特之处。
如艾奥瓦大学、俄亥俄州大学和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以及管理放个理论等。
但是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人们越来越明确的认识到,领导成功与否比领导者特质和行为更为复杂,这使地人们开始注意情境因素在有效领导中的影响,权变领导理论就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的,权变领导理论把领导者个人特质、行为者行为及领导环境相互联系起来,从而创造了一套比较完善的领导理论体系,它综合了特质和行为理论,并且能够解释非常复杂的领导现象,并且具有相当强的实践指导作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实际领导工作者对领导理论的需要。
二.权变理论的发展过程(一)费德勒模型最早对领导权变理论做出理论性评价的人是心理学家费德勒。
他于1962 年提出了第一个综合的权变模型,即费德勒的权变模型。
该模型指出,有效的群体绩效取决于两个方面的恰当匹配:其一是与下属发生相互作用的领导者风格;其二是领导者能够控制和影响情境的程度[3]。
什么是领导素质理论
什么是领导素质理论
领导素质论是着重从领导者个人素质特征来分析领导有效性的领导理论。
这种理论详细探讨领导者应该具有什么素质,从而断定什么人作领导工作最合适。
至于领导者具体要具备什么素质,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而且,在不同学者看来,领导者所应具备的素质中,对于有效领导的重要性程度也不是一样的。
但素质论者都同意,有若干种个人素质,可以用来一般地区分有效与无效的领导者。
这些素质主要指领导者所具有的品质、能力、知识、修养、领导艺术等。
要明确领导者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可以通过对足够多的领导者进行调查研究来把握,找出其中共同性较大的素质。
领导素质论揭示了某些素质特征和有效领导的关系,有助于选拔和培养领导者。
但这种领导理论过分强调领导者素质对领导是否成功的作用,往往忽视了领导工作必须具备的其他因素。
一个具备了领导素质的人不一定就能成为成功的领导者,这是领导素质论所忽视了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领导的有效性理论2009-11-17 09:40:32| 分类:管理知识 |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领导有效性是近几十年来管理心理学非常重视的问题,因而形成了多种理论。
这里介绍主要的几种,以便为学习、研究领导有效性提供参照。
一、领导素质理论(trait theories of Leadership)这种理论的兴趣在于领导者的个人素质。
也就是说,它关心有效的领导者应该具有何种素质。
这种理论源远流长,因而可分为传统与现代两个派别。
1.传统素质理论这种理论认为,领导者的素质是与生俱来的,不具备天生领导素质的人不能当领导者。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持这种观点。
循着这种思路进行研究的人有美国心理学家吉伯(C.A.Gibb)等人。
吉伯于1869年提出天才的领导者应具备以下七项天生的素质:善言辞;外表英俊潇洒;智慧过人;具有自信心;心理健康;有支配他人的倾向;外向而敏感。
另一位心理学家斯托格迪尔(R.M.Stogdill)认为领导者应有十个方面的素质:才智;强烈的责任心和完成任务的内驱力;坚持追求目标的性格;大胆主动的独创精神;自信心;合作性;乐意承担决策和行动的后果;能忍受挫折;社交能力和影响别人行为的能力;处理事务的能力。
这种理论虽然可以启发人们看到领导者确实有某些独特素质,但其缺陷也是明显的:一是强调素质的先天性,否定了后天环境等因素的作用。
二是有些因素互相矛盾或与实际相抵触。
如许多具有这样素质的人实际上并不是成功的领导者。
相反,出色的领导人并非个个英俊潇洒,能言善辩。
三是没有区分各种素质的相对重要程度和哪些素质是谋取领导地位所需要的,哪些素质是维护领导地位所必需的。
2.现代素质理论本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逐步认识到领导者的个性特征是在实践中形成的。
因此,现代素质理论家的研究一般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采用心理测量法对领导者的气质、性格、行为习惯进行测验,并通过心理咨询以矫正或治疗;二是根据现代企业的要求提出评价领导者素质的标准,并通过专门的方法训练、培养有关素质。
一般认为,前一种研究主要注意领导者素质与遗传因素的关系,因而比较注重领导者素质的测量和改善。
后一种研究主要注意后天的环境因素等对领导者素质的作用,因而比较重视领导者素质的培养。
这方面研究比较突出的有美国心理学家吉色利(E.E.Chiselli)。
吉色利采用语义差别量表测定领导者的素质,并对结果进行因子分析。
吉色利得出的领导者素质可分为三大类,13个因子(见下表10-1):表10-3-1领导者素质表表中所列素质因子的重要性并非同一。
其中保证领导有效性最强有力的六个因子的等级顺序为:管理能力、职业成就需要、智力、自我实现需要、自我督导、决策。
不大重要或作用较小的因子的等级顺序为:安全需要、工作班子亲合力、创造性、高度金钱奖励需要、权力需要、成熟性、男女性别差异。
二、领导行为理论(behavior theories of Leadership)领导行为理论与领导素质理论初看起来似乎是相同的。
其实,它们有微妙的而且是很重要的差别。
举例来说,某领导人有羞怯的素质,而且并不真心想和别人沟通。
但他知道,和别人对话是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他总是和职工打招呼,至少每天一次。
可见,领导者尽管有羞怯的素质,但他的行为却表现出不害羞。
这种行为与素质不符的现象往往成为领导行为理论的兴奋点。
当然,领导行为理论是一个不小的家庭,包括许多子理论。
1.俄亥俄领导行为模式:(即“关心人”与“抓组织” (或工作)的领导行为倾向理论)领导行为理论始于俄亥俄州立大学50年代早期的研究。
该校的研究者首先拟出了一千多种领导行为特征,后经不断提炼概括、归纳为“关心(consideration)”与“抓组织(initiating structure)”两大方面。
由于每一方面都有高低之别,因而两方面联系起来便构成四种情况,即领导行为四分图(图10-3-2)(图10-3-2)领导行为四分图上图说明,由于领导者在“关心人”与“抓组织”方面的投入不一样,因此在工作成就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人们的情绪方面效果也大不一样。
领导者关心人或抓组织的行为都可以通过一定手段检测。
例如用“领导意见问卷(Leadership Opinion Questionaire,LOQ)”和“领导行为描述问卷(Leadership Behavior Description Questionaire,LBDQ)”调查。
前者由督导或愿意知道自己行为风格的领导者填写。
后者由部属完成,以便勾勒他们所感在的领导行为的图画。
继俄亥俄州大学之后,密执安大学的管理心理学家们也提出了领导行为的两大方面:面向职工与面向生产。
面向职工的领导者,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重视下级的需要,并承认成员的个别差异。
而面向生产的领导者,往往重视工作的技术,重视任务,他们主要关心的是完成任务,组织内的成员则被视为达成目标的工具。
此外,面向职工的领导者倾向于较高程度的集体生产和给职工较大的满足,而面向生产的领导者则倾向于较低程度的集体生产和给职工较少的满足。
2.管理方格理论该理论是美国管理学者布莱克(R.R.Blake)和莫顿(J.S.Mouton)在俄亥俄州立大学领导行为四分图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后提出的。
他们把领导行为四分图的纵、横坐标都分为九等分,纵横交错便形成有81种领导风格的“九·九图”(图10-3-3):图10-3-3 管理方格图图10-3-3说明,人员定向(person orientation)的领导者主要关心人的问题,而任务定向(task orientation)的领导者主要关心工作或生产问题。
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因为工作与人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领导者关心人员与关心生产的程度可以由低(1)到高(9)。
把人员定向与任务定向统一起来,可以看到其中五种典型的形态:(1)平庸型领导(impoverished leadership,即1.1型)这种类型的领导者既不关心生产,又不关心人的情感与福利等,缺乏主见,逃避责任,与世无争,最低限度地完成任务。
(2)任务型领导(task-centered leadership,又译为任务中心型领导,即9.1型)这种类型的领导者非常关心生产,但不大关心人。
他们主要借助权力等组织人们完成任务,独断专行,压制不同意见。
这种领导者在短期内可能提高生产效率。
但由于不关心人,不注意提高职工的士气,因而生产效率不能持久。
时间一长,人们会牢骚满腹,生产效率自会下降。
(3)俱乐部型领导(country club leadership,又译城郊俱乐部型领导,即1.9型)这种类型的领导者只关心人,而不大管生产。
他们高度估价温暖和友好的人际关系,尽量多结友少树敌,以多方面满足人们的需要来换取人们的支持和拥戴。
但这种领导行为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生活中很难立足。
因为它不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
(4)中间型领导(middle-of-the-road leadership,又译中间道路型领导,即5.5型),这种领导者推崇“折衷”,而不用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也就是在处理生产与人的需要的矛盾上,不是去寻求对生产和人都有利的优化策略,而是寻找两者可以妥协的地方,如将生产目标降到人们乐于接受的程度。
因此,这种领导行为虽然既要求完成必要的任务,又要求保持必要的士气,但工作效率与人们的积极性都有产大的局限性。
(5)团队型领导(team leadership,即9.9型)这种类型的领导者既十分关心生产,又十分关心人的因素。
他们总是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优化方法,使关心生产与关心人协调一致,统筹解决。
他们的目标是使组织不断得到改善,组织中的人不断发展。
这种领导行为是比较有效的,因为关心生产与关心人两个方面会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除了这五种典型的领导形态外,管理方格图还提供了大量的介于这些形态之间的形态,这里就不详述了。
不过就这五种形态而言,也有优劣之分。
布莱克与莫顿认为团队型最佳,其次是任务型,再次是中间型、俱乐部型,最差的是平庸型。
三、领导作风理论(一)利克特的领导系统图继爱俄华大学的勒温、李比特、怀特等提出专制、民主、放任领导作风类型之后,密执安大学社会研究中心的利克特(R.Likert)长期研究领导行为。
他曾对以生产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领导方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后者对生产有效,并得出以下几条结论:1.高生产效率和低生产效率的部门,职工的士气可能无差别。
2.部门领导者凡是关心职工的,生产效率就高;经常施加压力的,生产效率则低。
3.部门领导者与下级和职工接触多的,生产效率就高;反之生产效率则低。
4.部门领导人注意向下级授权,听取下级意见并让他们参与决策的,生产效率就高;相反,采取独裁领导方式的,生产效率则低。
利克特根据大量研究材料,证明单纯依靠奖惩来调动职工积极性的管理方式将被淘汰。
只有依靠民主管理,从内部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
而独裁管理方式不仅永远不能达到民主管理所能达到的生产水平,也不能使职工对工作产生满足感。
1961年利克特发表了《管理新模式》一书,介绍了四种领导作风方式(见表10-3-2)。
表10-3-2 利克特的管理系统表道路-目标理论又叫目标导向理论,由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豪斯(R.J.House)创立。
豪斯认为,领导者的行为只有在帮助部属实现他们的目标时才会被部属接受。
因此,如果部属认为领导者正在为实现某种目标而和自己一道工作,而且那种目标能为自己提供利益,那么这种领导者就是成功的。
由于部属的需要是随着新情境变化的,领导者必须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部属需要。
也就是说,在某些情境中,部属要求领导者指导并设定目标。
而在其他场合,他们已经知道做什么,因而只需要情感方面的支持。
在豪斯看来,领导者在应付每一种情境的时候,可以采用下列四种风格的领导行为中的一种:工具的、支持的、参与的和成就定向的。
工具风格(instrumental style)的领导者对员工的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
支持风格(supportive-style)的领导者关心员工。
参与风格(participative-style)的领导者与同工分享信息,并让他们参与决策。
成就定向风格(achievement-oriented style)的领导者为员工设定挑战性目标,并加强对成就的奖励。
每一种领导风格都只能用于特定情境,而且有赖于部属的能力和任务的结构化程度。
一般来说,部属能力水平越高,领导者的指导越少。
同样,任务非结构性越强,领导者应有的指导越多。
有鉴于此,豪斯等认为,为了提高效率,领导者应该:认清部属的需要,并努力满足之;奖励达成目标的部属;帮助部属识别用于达成特定目标的最好道路;扫清道路以便员工达成目标。
总之,领导者的行为主要在于努力协助部属找到实现目标的最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