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阅读答案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赤壁》阅读练习题 附加答案

赤壁阅读练习一、阅读杜牧《赤壁》回答问题。
(共7分)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_________;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人物?_______ 。
诗人杜牧和________合称“小李杜。
(3分)2.这首诗有叙有议,哪两句是议论?(2分)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中蕴含着一个成语,这个成语中包含一个著名的三国故事,你知道吗??请写出来。
(2分)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9~20题。
(5分)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一首咏史诗。
诗人借“”这件古物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抒发了之情。
(2分)2.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分)答案:1. 折戟;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2. 反说历史,借“二乔”命运来代指东吴的命运,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写出了赤壁之战对于东吴的重要性。
答案:一、1、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周瑜、李商隐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或:借东风)二、1. 折戟;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2. 反说历史,借“二乔”命运来代指东吴的命运,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写出了赤壁之战对于东吴的重要性。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知识学习方法指导语文的学习,很多人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我认为高中之前,其实也是有捷径可走。
那就是把语文的知识点细化,各个击破。
中考语文的考点分析下来可以看到有几块:一、字词部分(包括成语)大概是6分左右。
二、古诗文默写部分,大纲要求初中生必背古诗文50篇。
三、名著阅读部分,十部名著。
四、新闻部分,一般是要求给新闻拟标题。
五、修改病句部分,我总结的有八种病句类型。
六、句子排序部分,只要注意上下文衔接,其实也挺简单的。
七、现代文阅读部分,总结了历年的中考题,也就十种题型,把这十种题型练熟了,知道怎么去下手做题,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赤壁》古诗词赏析题 2020.1

《赤壁》古诗词赏析题 2020.1一、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咏史·赤壁胡曾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1.两诗中的“周郎”指的是,后一诗中的“魏帝”指的是。
2.两首诗吟咏的都是三国时候赤壁之战的历史,而两位作者对“周郎”的态度并非一致,其中区别何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杜牧诗前两句写了什么?与胡曾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周瑜曹操2.杜诗慨叹周瑜侥幸成功,胡诗赞美了年轻统帅周瑜的功绩。
解析:杜诗中的三四两句总结了历史的教训。
字面上是讲二乔,实际上是说这一战争关系到东吴的安危,幸而成功,否则家国难保。
而胡诗则是称颂周瑜巧用火攻大破敌人的智慧。
3.杜牧诗开头描写发现旧日武器,磨洗辨认朝代的场景,引起人们冷静的历史沉思。
胡曾诗却是直接陈述历史,表达对英雄的热情赞颂。
解析:注意辨别诗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态度有何不同,读出言外之意来。
同时,还要注意诗人吟咏的角度和侧重点,写了些什么,没写什么。
切忌由于自己熟悉这段历史,就忽略诗人是从哪方面,持何种态度来吟咏。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6分)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胡曾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3、对两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杜诗从旧武器、古战场写起,进而对这场战争展开冷静地历史沉思。
B.胡诗称颂周远用火攻的方式大破故军,表达了无比的仰慕之情。
C.杜诗中的三、四两句总结了历史教训。
表面假设二手被困,实质是在表述这场战争关系到东吴的家国安危。
古诗词鉴赏赵翼《赤壁》阅读练习及答案(福建龙岩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下开学高二语文题)

福建省龙岩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下学期高二语文开学考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赤壁赵翼①依然形胜扼荆襄,赤壁山前故垒长。
乌鹊南飞无魏地,大江东去有周郎。
千秋人物三分国,一片山河百战场。
今日经过已陈迹,月明渔父唱沧浪②。
[注]1 乾隆三十七年(1772),赵翼因事被降级调用,辞官归乡,经过赤壁时写下此诗。
②《楚辞·渔父》中写渔父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从山河形胜落笔,写三国时的营垒依稀可辨,“依然”“故”体现了今昔之感。
B.颔联“乌鹊南飞”与曹操《短歌行》、苏轼《赤壁赋》中“乌鹊南飞”意蕴相同。
C.本诗写景有虚有实,意境壮阔,笔触大开大合,议论不落窠臼,体现诗人的历史观。
D.本诗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都由眼前景联想到与此相关的人、事,并抒发感慨。
2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蕴含的情感。
(6分)21.BB.“意蕴相同”错。
颔联“乌鹊南飞无魏地”是说曹操大败无立足之地。
曹操《短歌行》中“乌鹊南飞”喻客子无所依托。
实际上是说那些犹豫不决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
诗人以乌鸦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
苏轼《赤壁赋》中“乌鹊南飞”,是通过引用曹操的诗句引出下文对曹操的议论。
意蕴明显不同。
22.(1)尾联写赤壁古战场已为陈迹,只剩明月下渔父的吟唱。
借此抒发历史变迁的沧桑之感。
(2)通过对三国历史的怀想,抒发往事如烟、胜败成空的感叹。
(3)运用渔父的典故,表达自己的归隐之心。
《赤壁》《题乌江亭》阅读练习及答案(四川省达州市2017年中考题)

13.诗歌鉴赏。
(4分)
【甲】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
春深锁二乔。
【乙】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
重来未可知。
(1)请概括两首诗的内容。
(2分)
(2)甲、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清?(2分) 14.根据提示,用作品原句填空。
(每小题1分,共6分)(1)晴川历历汉阳
树,。
(2)
?雪拥蓝关马不前。
(3)岁月匆匆,“时间都去哪儿了”让我们不由得想起孔子在河边的那一声感
叹:
,。
(4)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赏月之间,时光悄悄流逝的诗句
是:
,。
(5)《观书有感》一诗里告诉人们只有不断地丰富知识,有了浓厚的积淀,才能明辨事理,有所成就的诗句是
?。
(6)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给人一种奋飞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的句子
是:。
答案:
13.(1)甲诗借古物来表达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1分)。
乙诗针对项羽兵败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 (1分)。
(共2分)
(2)甲诗借对赤壁之战的评述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表现诗人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情(1分)。
乙诗表达了诗人对项羽的惋惜之情,同时暗含讽刺之意(1分)。
(共2分)。
《赤壁》等诗歌比较阅读题习题精选

《赤壁》诗歌比较阅读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练习。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胡曾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1.对这两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杜诗中认前朝的意思是通过断戟认清了三国历史。
B杜诗中的二乔是指大乔、小乔。
她们是吴国美女。
锁二乔形象描绘出假想中曹操得胜后的骄恣之态。
C胡诗中烈火西焚直接描绘出战争的激烈魏旗被焚点明战局已定胜负已明。
D胡诗中不假挥长剑是指周瑜不凭借兵力而是凭借人事谋略战胜了曹操。
2对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杜诗认为周瑜取胜的关键在于决战时刮起了东风否则周瑜不可能取胜。
B胡诗认为周瑜取胜不靠天时兵力而在于人事谋略与杜诗之论截然对立。
C两诗开篇都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场面但描写战争的手法却不相同。
D两诗对周瑜的评价不一样。
杜诗对周瑜揶揄、嘲讽之意胡诗却把周瑜写成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
3判断正误杜牧《赤壁》前两句写感怀的物由后两句是议论告诉我们周瑜在赤壁大战中大败曹操靠的完全是运气语气中包含着对周瑜的蔑视和对曹操的同情。
参考答案1A 2C 3错误《过零丁洋》阅读测试题阅读《过零丁洋》完成后面的题目。
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叙写诗人的。
2.解释诗句“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3.谈谈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参考答案 1.诗人的身世和四年的抗元斗争生活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国家支离破碎像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动荡不安像被风雨抽打的水上浮萍。
集中反映了国家的衰败和个人政治上的坎坷遭遇。
3.这两句诗表现作者忠心报国、为国捐躯的决心显示崇高的民族气节。
《赤壁之战》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

《赤壁之战》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原文初,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军中诸将,各有彼此。
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权即遣肃行。
到夏口,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备南走,肃径迎之,与备会于当阳长坂。
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肃曰:“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
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群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备甚悦。
肃又谓诸葛亮曰:“我,子瑜友也。
”即共定交。
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篱口。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遂与鲁肃俱诣孙权。
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
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
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杜牧《赤壁》阅读与答案

杜牧《赤壁》阅读与答案杜牧《赤壁》阅读与答案「篇一」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二乔:即大乔、小乔,她们分别是东吴前国主孙策和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
阅读训练及答案(1)此诗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2)作者用形象思维,用假设语气提出的议论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东风”指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诗中写到的历史事件是:赤壁之战(4)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的句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6)诗人借物起兴来对前朝人物和事迹慨叹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7)试从“即小见大”的角度进行赏析杜牧的《赤壁》。
[答]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
这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了,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
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的风云人物。
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王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
8、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既指自然界的东风,又指促人成功的机遇,诗中的周郎指周瑜。
9、这首诗是咏史诗,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议论感慨。
10、请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锅二乔”: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的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此句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以小见大,深刻警醒。
也表达了这样的感慨: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11、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答: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表达了自身感慨: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同时也抒发了自己胸怀大志而不被重用的抑郁不平之气。
戴复古《赤壁》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阅读答案

戴复古《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阅读答案【阅读理解题目】:赤壁南宋•戴复古千载周公瑾,如其在目前。
英风挥羽扇,烈火破楼船。
白鸟沧波上,黄州赤壁边。
长江酹明月,更忆老坡仙。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作者来到赤壁岸边,眼前浮现出英雄周瑜的形象。
B.颔联写诸葛亮挥动羽扇,火烧赤壁,为大破曹军立下了功勋。
C.颈联回到眼前,实写赤壁江面烟波浩渺,白鸟飞翔的景象。
D.尾联联想到谪居黄州的苏东坡及其以赤壁为题创作的名篇。
2.“联想”就是因一事物而想起与之相关的其他事物。
例如《赤壁》“千载周公瑾,如其在目前”。
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联想的一项是(3分)A.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B.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崔护《题都城南庄》)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D.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陆游《沈园二首》)3.戴复古的《赤壁》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与赤壁之战有关的怀古诗词,请比较两首诗词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异同。
(6分)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参考答案】:1.B(颔联不是写诸葛亮,而是周瑜)2.A3.同:都由眼前赤壁的景象联想到了赤壁之战中周瑜的雄姿英发、英雄事迹,表达了对他的称颂和仰慕。
(2分)异:苏词借英气勃发的周瑜表达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未就的忧愤之情和人生的旷达之心。
(2分)戴诗既歌颂了周瑜的英雄业绩,又化用了苏轼被贬黄州后所创作的千古名篇,表达了对苏轼的钦佩、怀念。
(2分)。
《赤壁》《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赤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阅读答案对比赏析【阅读理解题目】: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1)对《赤壁》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A.诗歌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B.“自将磨洗认前朝”为后两句论史咏怀作铺垫,诗人心绪无法平静。
C.诗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诸葛亮的才能不会被世人知晓。
D.在这首咏史诗中,诗人关注的重点是赤壁之战,以两位美女的命运侧面写出赤壁之战对双方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2)对《破阵子》本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醉里挑灯看剑”塑造了一个怀才不遇的壮士形象,你看他以酒浇愁,醉眼朦胧中还不忘把灯挑亮,仔细端详手中报国杀敌的宝剑。
B.“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写战斗的速战速决,武器先进。
C.“可怜白发生”与前面九句形成极大的反差,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让我们深沉地感受到词人火一般的爱国热情和壮志难酬的无奈。
D.“梦回”和“八百里”两句写大片军营绵延八百里,处处炊烟烤着牛肉,极言战斗场面的宏大。
(3)两首诗词,都有对沙场的想象描述“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概括表述两首诗词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相同和不同。
(2分)相同点:不同点:【参考答案】:(1)C(2)B(3)示例:相同点:都有对战争疆场的无限感慨和对国运的关注。
不同点:前者是对历史的回顾,对史实的咏怀,后者重在表达自己的报国志向和人生不如意的遗憾落寞。
评价标准:表述清晰明白,有异、同的差异性观点表述,理据不清不得分。
2分。
【对比赏析】:《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念奴娇·赤壁怀古 阅读答案附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阅读答案附赏析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
江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 念奴娇是这首词的___________。
(1分)2.下列对词作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开篇即抒情,起笔颇有气势,从着笔,空间巨大;千古风流人物的历史时空广阔,英雄豪杰无数;将此二者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极为辽阔悠久的时空背景。
B.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作者把目光从江涛转向赤壁,既点出了赤壁的历史意义,也为下片歌颂周瑜埋下了伏笔。
C.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描写了周瑜风华正茂的形象。
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是为了突出小乔貌美,足以与周瑜相配,美人英雄相得益彰。
D.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描写了周瑜手执羽扇,头戴纶巾的文士风度,突出了周瑜蔑视强敌的英雄气概。
谈笑间三字,字字千斤,力透纸背,充分反映了周瑜当年赤壁破曹时那种轻而易举的神态。
3.苏轼在本词中借古抒怀,请结合全词内容,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怀?(4分)参考答案1.词牌2.C3.本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抒发了词人对昔日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之情,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未就、华发早生的忧愤之情。
试题1)从内容来看,这首词是苏轼在谪居黄州时写的。
词中借咏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2)从表现手法来看有什么特点?3)苏轼为什么自讥多情?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4) 遥想公瑾当年和雄姿英发之间,特地加上小乔初嫁了,是以,表现周瑜当年、的。
(5)简要分析上阕景物描写的作用。
(6)作者描写周瑜的英雄业绩,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杜牧《赤壁》阅读与答案

杜牧《赤壁》阅读与答案本文是关于杜牧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杜牧的《赤壁》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杜牧《赤壁》阅读与答案一: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二乔:即大乔、小乔,她们分别是东吴前国主孙策和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
阅读训练及答案(1)此诗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2)作者用形象思维,用假设语气提出的议论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东风”指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诗中写到的历史事件是:赤壁之战(4)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的句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6)诗人借物起兴来对前朝人物和事迹慨叹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7)试从“即小见大”的角度进行赏析杜牧的《赤壁》。
[答]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
这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了,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
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的风云人物。
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王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
8、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既指自然界的东风,又指促人成功的机遇,诗中的周郎指周瑜。
9、这首诗是咏史诗,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议论感慨。
10、请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锅二乔”: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的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此句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以小见大,深刻警醒。
杜牧《赤壁》阅读答案

杜牧《赤壁》阅读答案【5篇】这是诗人凭吊赤壁古战场所写的咏史诗。
它认为历史人物的成败荣辱具有某种偶然性。
杜牧的这类绝句开宋人诗歌谈论之风。
“赤壁”,山名,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对岸为乌林,相传是孙权、刘备联军与曹操军队决战的地方。
建安十三年(208)的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足而立的形势。
周瑜统率吴军,作为主力,用火攻大败号称八十万的曹操大军,一举成名,成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
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
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消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正是由于发觉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洁净出来识别一番,发觉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
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小诗的后两句是说,假设东风不给周瑜以便利,结果唯恐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后两句是谈论。
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由于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斗失败的缘由,只选择当时的成功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由于这次成功的关键,最终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
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忙周郎取得了成功,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便利,那么,胜败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
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成功,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
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的描绘了两个东吴闻名美女的将要承受的命运。
假如曹操成了成功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定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铜雀台在邺县,邺是曹操封魏王时魏国的都城,故地在今河北临漳西)。
高考语文诗歌读理解《赤壁》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读理解《赤壁》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1-12题。
赤壁杜庠①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
(注)①杜庠:明朝诗人,号西湖醉老,以诗名于景泰间。
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1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以如椽之笔写出了曹军以泰山压顶之势顺江东下、睥睨一切的气焰,其中一个“本”字强化了这一色彩。
B.颔联中一“空”一“已”,前后对比,将孔明的枉费心机、无可奈何与曹操的狂妄轻敌、不可一世表现得淋漓尽致。
C.“兵销炬影东风猛”一句,再现了赤壁之战的情景,令人想见赤壁的熊熊烈火、曹操的抱头鼠窜与周瑜的指挥若定。
D.“梦断箫声夜月孤”一句,描绘出了一幅清幽的长江月夜听箫图,诗境也由上文的粗犷转为凄清,令人黯然神伤。
12.结合全诗,简析尾联的妙处。
【答案】11.A12.①“过此”句紧承上文,直抒胸臆:一世之雄的曹操,足智多谋的孔明,雄姿英发的周郎以及月夜泛舟的苏轼,早已杳如黄鹤,令人不禁发出人生无常之叹。
②“荒矶”句以景结情(答“寓情于景”或“融情于景”均可):荒矶鸥鸟、衰草寒烟,更兼自身仕途坎坷,作者将百般感慨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全诗笼上了一层由历史的沧桑感、宇宙的苍凉感和人生渺小短暂的感喟交织而成的凄怆意绪,言尽而意无穷。
【分析】1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A.“其中一个‘本’字强化了这一色彩”错误。
“水军东下本雄图”意为“曹操声势浩大的水军原本是用来南下平定孙刘一统江山的”;本,即原本、本来是;联系下文“兵销炬影东风猛”句可知:原本之事,板上钉钉之事却落得个丢盔弃甲。
作者着一“本”字,暗示了其骄兵必败,“雄图”终将化为泡影的历史结局。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
尾联诗人从幽思冥想中重又回到使他感兴趣的眼前风物上来:“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
赵翼《赤壁》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赤壁
(清)赵翼
依然形胜扼荆襄,赤壁山前故垒长。
乌鹊南飞无魏地,大江东去有周郎。
千秋人物三分国,一片山河百战场。
今日经过已陈迹,月明渔父唱沧浪。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首联从山川形胜落笔,突出此地的险峻及其军事战略要地的地位,并自然引出赤壁古战场,有一种深沉的历史沧桑感。
B.颔联和颈联对仗工巧,显示出作者极高的文字驾驭能力,同时
文字中隐寓曹操在此兵败而周瑜得胜成为英雄的历史画卷。
C.诗歌中的“故垒”,“乌鹊南飞”“大江东去”“月明”是亘古以
来一直存在的景象,但在作者笔下因化用典故而使它们各自带上了丰富的意蕴。
D.全诗有对眼前景象的描绘,但不是细笔渲染,着意表现,更多
的是从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时间与空间的对照来抒写自己的感慨。
15.这首诗与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题材一致,且都是怀古诗,但思想情感却各有不同,请简要阐述两首诗不同的思想感情。
(6分)
14. C(“故垒”不是亘古以来的景象,它是人文景观;“月明”也谈不上化用典故)
15. 赵翼在诗歌中由今思昔,既表达了对三国英雄的崇敬和追怀,更有一种自然永恒而昔日风流不在的今昔之感,并在结尾表达了自己淡泊名利的归隐之意。
(3分)杜牧诗由赤壁遗物引发怀古之幽情,表面是在感慨天时的偶然因素改变了历史轨迹,实际是表达机遇造人的哲理,内心深处或许对周瑜的战绩并不太认可,或许另有一种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慨。
(3分)其他合理即可得分。
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赤壁》《道多助,失道寡助》《子离娄上》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赤壁》《道多助,失道寡助》《子离娄上》含答案班级准备围绕“天时、地利、人和,哪个更重要”这一问题展开辩论。
请你根据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材料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城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材料三】孟子曰:“桀、纣①之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
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节选自《孟子·离娄上》)【注释】①桀、纣:古代的暴君。
②与:同“为”,替的意思。
③尔也:而已。
④圹(kuàng):原野。
103.议论不落传统窠臼,是杜牧咏史诗的特色。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生发议论,请体会其妙处。
104.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的字词。
105.下列对【材料二】内容和写法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用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B.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气势充沛,充分体现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
C.文章最后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由治国推及战争,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赤壁》《孟子离娄上》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赤壁》《孟子离娄上》含答案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乙】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丙】孟子曰:“桀、纣①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
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⑤者,鹯⑥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选自《孟子·离娄上》)【注】①桀、纣: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
②与:同“为”,替。
③尔也:而已。
④圹:原野。
⑤爵:同“雀”,鸟的一种。
⑥鹯(zhān):古书中说的一种猛禽,似鹞鹰。
88.根据表格里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89.请用“/”给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90.将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2)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91.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甲】诗就体裁而言是律诗,就内容而言是怀古诗;作者是中唐诗人,他写过“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句。
B.【甲】诗用“二乔”的命运来折射东吴命运,体现了“大中取小,小中见大”的写法。
【乙】【丙】两文都运用了排比,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语言特点。
C.【乙】文的中心论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丙】文的中心观点是“得民者得天下”;两文均采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赤壁》《曹刿论战》《文公伐原》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赤壁》《曹刿论战》《文公伐原》含答案阅读古诗文,完成各题。
【甲】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乙】曹刿论战(节选)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丙】文公伐原文公伐原①,令以三日之粮。
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而去之。
谋②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③也,不可失也。
”乃去之,及孟门④,而原请降。
(《国语•文公伐原》)【注释】①原:原国,姬姓小国。
②谍:刺探军情的人。
③庇:保障。
④孟门:原国地名。
93.请你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1处)三日而原不降94.解释加点字词。
(1)又何间.焉( )(2)小信未孚.( )(3)公令疏军而去.之( )(4)及.孟门( )9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2)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
96.对甲乙两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乙】文中曹刿担心当权者缺乏深谋远虑,故主动献策。
B.【甲】【乙】中“周郎”“鲁庄公”都因目光短浅受到批判。
C.【甲】诗借凭吊史事以抒发自己的抑郁不平之气,寓意深沉,发人深思。
D.【乙】文中写乡人劝阻,反衬出曹刿对国事关心和勇于担当的品质。
97.甲诗作者认为当时战争的胜利主要取决于①,乙、丙两文都强调政上②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文中都有反映这一重要思想的典型句子,如乙中的③,丙文中的④。
【答案】93.三日/而原不降94.间:参与。
孚:为人所信服。
去:离开。
及:到,等到,到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阅读答案
《赤壁》中,诗人题咏“赤壁之战”这一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却从一件“折戟”写起,这是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
今天,语文网小编推荐的是“赤壁阅读答案”。
小编认为,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
所以一般赏析古诗词都会伴随一些诗词阅读训练,这样有助于引导和启发,进而再进行赏析。
这篇赤壁阅读答案,以供同学们练习、理解和感悟!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22~23题。
(共4分)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2.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23.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2分)
赤壁阅读答案由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22.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
或前两句写兴感之由。
(两种答案任答一种均给2分。
)
23.不好。
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
(从诗句的形象性或感情的含蓄性任一方面答均可。
)
10诗中的“周郎”是谁?(1分)
1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千古名句是什么意思?(3分)
赤壁阅读答案由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1)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几十首古诗词,有的咏史,有的写景,有的叙事……请问杜牧的《赤壁》属于那一种写法?本诗在运用这种写法上有什么特点?(2分)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诗句的理解(3分)
赤壁阅读答案由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11、(共5分)(1)咏史诗(1分)特点:借史实抒情(1分)
(2)“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1分)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2分)
这篇“赤壁阅读答案”是由语文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希望通过这些阅读练习和答案,能帮助同学们把握语文阅读的特点,进而提高阅读、鉴赏、写作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
祝同学们学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