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谏太宗十思疏》虚词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梳理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梳理导读: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振之以威怒(通“震”,威吓)(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通“毋”,不要)2、古今异义(1)臣虽下愚古义:最愚昧无知的人今义:无此词(2)承天景命古义:大今义:景色(3)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古义: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那部分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4)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古义:放纵情感今义:尽情(5)凡百元首古义:泛指古代的帝王今义:国家的最高领导人(6)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古义: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今义:走路3、一词多义(1)长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成长,增长)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形容词用做动词,流得长远)(2)诚必竭诚以待下(名词,诚心)诚能见可欲(连词,果真)(3)终终苟免而不怀仁(副词,最终)能克终者盖寡(动词,坚持到底,保持到底)(4)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要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请求)不求闻达于诸侯(谋求)(5)信信者效其忠(诚实)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忌不自信(相信)(6)安安得广厦千万间(疑问代词,怎么)不念居安思危(安定的时候,安定的境遇)则思知止以安人(使……安宁)(7)治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治)不效则治臣之罪(惩治,治罪)(8)者求木之长者(语气词,不译)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代词,……的人)(9)盖能克终者盖寡(副词,大概,表示推测语气)今已亭亭如盖矣(名词,车盖)4、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
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2)形容词作名词。
择善而从之(好的建议)简能而任之(贤能的人)居安思危(安乐的时候;危难的时候)则思正身以黜恶(奸恶的人)择善而从之(好的意见)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重权、重位;帝王的地位) (3)形容词意动用法。
乐盘游(以……为乐)忧懈怠(以……为忧)(4)形容词使动用法。
必固其根本(使……稳固)宏兹九德(使……光大)则思虚心以纳下(使……虚)则思正身以黜恶(使……正)何必劳神苦思(使……苦)(5)动词使动用法。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归纳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归纳整理一、文学常识1. 作者- 魏征,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唐代政治家。
以直言敢谏著称,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2. 文体- 疏,是封建时代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自己对某事的看法的一种文体,又称为“奏疏”“奏章”。
二、实词1. 通假字- 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2. 古今异义- 必固其根本(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 凡百元首(元首,古义:帝王;今义: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纵情,古义:放纵情感;今义:尽情)-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行路,古义:路人;今义:走路)3. 一词多义- 安- 思国之安者(形容词,安定)-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疑问副词,怎么)- 项王曰:“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哪里) - 信- 信者效其忠(形容词,诚实)- 愿陛下亲之信之(动词,信任)-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名词,信用)- 求- 求木之长者(动词,追求,想要)-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动词,探求)-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动词,请求)三、虚词1. 之- 臣闻求木之长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人君当神器之重(结构助词,的)-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代词,指代天下)2. 以-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表目的,来)- 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因为)- 皆以美于徐公(认为)四、特殊句式1. 判断句-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者也”表判断)2. 宾语前置句-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应为“虽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3. 状语后置句- 戒奢以俭(应为“以俭戒奢”)五、文章内容与思想1. 中心论点-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文章开篇通过设喻引出中心论点,强调君主积德义对于国家安定的重要性。
2. “十思”的内容-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知识点整理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整理一、语海拾贝及文学常识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旧时用以谀颂封建帝王的所谓无为而治。
居安思危处在安定的环境里,要想到危险、困难可能会出现。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比喻事物用之得当那么有利,反之必有弊害;也比喻取得民心的重要。
魏征,字玄成,以直言敢谏著称。
本文写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之一,阐述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等观点。
二、古今异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既得志,那么纵情以傲物纵情: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今义,尽情。
虑壅蔽,那么思虚心以纳下虚心:古义,使心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乐盘游,那么思三驱以为度:以为,古义:以(之)为;把(它)当作。
/今义:认为。
三、词类活用①名词用作状语貌恭而不心服貌:外表上。
②名词作动词江海下百川下:居于……之下。
③形容词用作名词人君当神器之重重:重任、重权。
居域中之大大:重位。
惧谗邪牙阮邪恶的小人。
择善而从之善:好的意见。
那么思正身以黜恶恶:奸恶的小人。
简能而任之能:有才能的人。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智者尽其谋尽:用尽。
⑤使动用法必固其根本固:使……稳固。
知止以安人安:使……安宁。
正身以黜恶正:使……端正。
那么思虚心以纳下虚:使……谦虚。
四、重要虚词之:臣闻求木之长者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结构助词,的。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代词,指代天下。
盖: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
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因为。
虽:①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虽然。
②虽董之以严刑:即使。
诚:①必竭诚以待下:诚心。
②诚能见可欲:如果。
而: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转折。
②那么思谦冲而自牧:连词,表递进。
③垂拱而治:连词,表修饰。
④子产而死,谁气嗣之:连词,表假设。
下:①虑壅蔽,那么思虚心以纳下:臣下的意见。
《谏太宗十思疏》重点实词虚词及翻译
《谏太宗十思疏》重点实词虚词及翻译第一篇:《谏太宗十思疏》重点实词虚词及翻译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实词:求—要求;欲—想要;思—希望;长、固见注释②③;根本—树根;流—河流;远—长远;浚见注释④;安—稳定、太平;积—积蓄、积累;德义见注释⑤虚词:三个“之”—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其—第三人称代词,它的;者—助词,提示条件臣听说要想让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基;想要河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要使国家稳定,一定要积聚它的民心。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实词:固—形,稳固;望—希望;求—要求;思—希望;下愚见注释⑥;明哲见注释②虚词:而—转折连词,却;三个“之”同上;虽—连词,虽然;其—指示代词,这;而—递进连词;于—介词,对;源头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像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实词:当神器、居(据有)域中见注释③④,重—形用名,重权;大—形用名,重大地位;念—考虑;居(处在)安思危—处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以俭见注释⑤;以—动词,用、行;虚词:两个“之”—结构助词,的;斯—代词,这;以、而—目的连词,来;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应该)推崇皇权的高峻,永保永无止境的美善,不居安思危,不戒除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就像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实词:凡百元首见注释⑦;承天景命见注释⑧;善—好;克—动词,能够;终—坚持到底虚词:者—代词,……的;盖—语气副词,表不十分肯定地判断,大概;岂—难道;之—代词,代天下;乎—语气词,表疑问,吗;(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善终的很少。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整理
精品文档谏太宗十思疏一、通假字 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
).)2.简能而任之(“简”同“拣”,选拔.二、古今异义 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古义:树木的根。
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 2.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
今义:尽情。
..虚心:古义,使……谦虚。
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3.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骨肉:古义:之父母兄弟子女。
今义:亲生骨肉 4.傲物则骨肉为行路..三、一词多义盖1.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
)(1 )(2)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因为。
诚2. )必竭诚以待下(诚心)(1 )诚能见可欲(如果)(2 下3.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臣下的意见)(1 (2)臣虽下愚,知其不可(智力低下)(3)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地位低下的人)4.当(1)盛夏之时,当风而立(对着,面对)(2)人君当神器之重(掌握,主持)(3)安步当车(当作)5.安(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安定)(2)燕雀安知鸿之志哉(怎么)(3)项王曰:“沛公安在?”(哪里)(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享受)(5)不念居安思危:安全的环境。
(6)则思知止以安人:使……安宁。
6.信(1)信者效其忠:诚实。
(2)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
(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
(4)忌不自信:相信。
7.求(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追求。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
(3)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请求。
精品文档.精品文档)不求闻达与诸侯:追求。
(4 (5)府史闻此变,因求假暂归:请求。
8.治(1)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治理。
(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治。
(3)不效则治臣之罪:惩治。
克9. 1()能克终者盖寡:能够。
(2)然操虽能克绍:战胜。
(3)公乃与克日会战:约定。
(4)克己复礼为仁:约束。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梳理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梳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振之以威怒(通“震”,威吓)(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通“毋”,不要)2、古今异义(1)臣虽下愚古义:最愚昧无知的人今义:无此词(2)承天景命古义:大今义:景色(3)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古义: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那部分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4)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古义:放纵情感今义:尽情(5)凡百元首古义:泛指古代的帝王今义:国家的最高领导人(6)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古义: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今义:走路3、一词多义(1)长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成长,增长)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形容词用做动词,流得长远)2)诚必竭诚以待下(名词,诚心)诚能见可欲(连词,果真)3)终终苟免而不怀仁(副词,最终)能克终者盖寡(动词,坚持到底,保持到底)4)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要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请求)不求闻达于诸侯(谋求)5)信信者效其忠(诚实)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忌不自信(相信)6)安安得广厦千万间(疑问代词,怎么)不念居安思危(安定的时候,安定的境遇)则思知止以安人(使……安宁)7)治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治)不效则治臣之罪(惩治,治罪)8)者求木之长者(语气词,不译)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代词,……的人)9)盖能克终者盖寡(副词,大概,表示推测语气)第 2 页今已亭亭如盖矣(名词,车盖)4、词类活用(1).............................. 名词作动词。
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 之下)(2)形容词作名词。
择善而从之(好的建议)简能而任之(贤能的人)居安思危(安乐的时候;危难的时候)则思正身以黜恶(奸恶的人)择善而从之(好的意见)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重权、重位;帝王的地位)(3)形容词意动用法。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梳理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梳理【重要实词】必浚.其泉源(浚,疏通)承天景.命(景,大)虽董.之以严刑(董,监督,管理)能克.终者盖寡(克,能够)将有作.(作,兴造。
指兴造宫室一类事情)则思谦冲以自牧.(牧,修养)则思慎始而敬.终(敬,慎)则思正身以黜.恶(黜,排斥)简.能而任之(简,选拔)【重要虚词】以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表目的,译为“来”)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连词,表目的,译为“来”)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译为“把”)盖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副词,大概)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句首语气词,不译)(六)【词类活用】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动用法,使……稳固)则思江海下百川(名词作动词,居……之下)宏兹九德(使动用法,使……光大)课外练习答案(12分)16.(4分)(1)振兴(2)质朴(3)料想(4)美好17.(2分)A18. (5分)答案示例:滏阳有个叫焦通的人,侍奉父母礼数缺失,被堂弟控告。
彦光没有判他罪,把他带到州学,责令他在孔子庙观看效法。
评分说明:“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为6点,1点有错误扣1分,扣到0分为止。
19. (2分)评分量表:20.(5分)梁彦光第一次治理相州时,没有针对相州多诡诈的风气(1分),沿用了在岐州时“以静镇之”的方法(1分),导致失败。
第二次治理相州时,一方面揭发坏人坏事,严惩狡猾之徒(1分),另一方面立学兴儒(1分),以德化人(1分),取得成功。
21.(1分)D22.(2分)对居室“静”的特点进行具体描绘(1分),引出后文“客”的感叹(1分)23.(2分)C24.(3分)D25. (4分)本文先以居静人不静的现象,反驳了“静系于居”的看法(1分),再从居不静人静的现象,提出“静系于人不系于居”的观点(1分)。
在此基础上,又把对“居”的理解上升为心灵的居所(1分),由此推进一层,提出“居仁而静”这一最为核心的观点(1分)。
《谏太宗十思疏》重点实词虚词及翻译教学内容
《谏太宗十思疏》重点实词虚词及翻译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实词:求—要求;欲—想要;思—希望;长、固见注释②③;根本—树根;流—河流;远—长远;浚见注释④;安—稳定、太平;积—积蓄、积累;德义见注释⑤虚词:三个“之”—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其—第三人称代词,它的;者—助词,提示条件臣听说要想让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基;想要河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要使国家稳定,一定要积聚它的民心。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实词:固—形,稳固;望—希望;求—要求;思—希望;下愚见注释⑥;明哲见注释②虚词:而—转折连词,却;三个“之”同上;虽—连词,虽然;其—指示代词,这;而—递进连词;于—介词,对;源头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像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实词:当神器、居(据有)域中见注释③④,重—形用名,重权;大—形用名,重大地位;念—考虑;居(处在)安思危—处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以俭见注释⑤;以—动词,用、行;虚词:两个“之”—结构助词,的;斯—代词,这;以、而—目的连词,来;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应该)推崇皇权的高峻,永保永无止境的美善,不居安思危,不戒除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就像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实词:凡百元首见注释⑦;承天景命见注释⑧;善—好;克—动词,能够;终—坚持到底虚词:者—代词,……的;盖—语气副词,表不十分肯定地判断,大概;岂—难道;之—代词,代天下;乎—语气词,表疑问,吗;(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善终的很少。
《谏太宗十思疏》重点实词虚词及翻译
谏太宗十思疏之吉白夕凡创作魏征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底子;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实词:求—要求;欲—想要;思—希望;长、固见注释②③;底子—树根;流—河流;远—长远;浚见注释④;安—稳定、太平;积—积蓄、积累;德义见注释⑤虚词:三个“之”—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其—第三人称代词,它的;者—助词,提示条件臣听说要想让树木长得矮小,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要使国家稳定,一定要积聚它的民心.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成,而况于明哲乎?实词:固—形,稳固;望—希望;求—要求;思—希望;下愚见注释⑥;明哲见注释②虚词:而—转折连词,却;三个“之”同上;虽—连词,虽然;其—指示代词,这;而—递进连词;于—介词,对;源头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矮小,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成能的,何况(像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实词:当神器、居(据有)域中见注释③④,重—形用名,重权;大—形用名,重大地位;念—考虑;居(处在)安思危—处在安适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以俭见注释⑤;以—动词,用、行;虚词:两个“之”—结构助词,的;斯—代词,这;以、而—目的连词,来;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应该)推崇皇权的高大,永保永无止境的美善,不居安思危,不戒除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克不及坚持敦厚,性情不克不及克服欲望,这就像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实词:凡百元首见注释⑦;承天景命见注释⑧;善—好;克—动词,能够;终—坚持到底虚词:者—代词,……的;盖—语气副词,表不十分肯定地判断,大概;岂—难道;之—代词,代天下;乎—语气词,表疑问,吗;(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善终的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血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心不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实词:殷忧—深重忧患;竭诚—竭尽诚心;得志等见注释;行路—路人;董—监督;振—通“震”,威吓;威怒—使人畏惧的怒气;免—免于刑罚;貌—名词用状语,概略上;心—名词用状语,在内心;虚词:盖—连词,承接上文,暗示推断原因;前两个“以”—连词,暗示修饰关系;既—已经;则—就;虽—连词,即使;后两个“以”—介词,用、拿;两个“之”—代词,代臣民;苟—苟且;两个“而”—转折连词,但是;惟—只,只是;宜—应当,应该因为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竭尽诚心对待臣民.已经成功,就放肆自己的情感而看不起他人.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视他人,就会使亲人成为毫不相干的陌生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民,用威风怒气来威吓他们,(人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其实不会感念(皇上的)仁慈,概略上恭顺而在内心里却不信服.怨恨不在有多大,可怕的只有民众(的力量);(人民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使船只颠覆,这是应当深切。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一、通假字1。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
)2.简能而任之(“简"同“拣”,选拔)二、古今异义1。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古义:树木的根。
今义:指事物的本质.)2.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
今义:尽情。
)3。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虚心:古义,使……谦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4.傲物则骨肉为行路骨肉:古义:之父母兄弟子女。
今义:亲生骨肉三、一词多义1.盖(1)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2)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因为。
)2。
诚(1)必竭诚以待下(诚心)(2)诚能见可欲(如果)3。
下(1)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臣下的意见)(2)臣虽下愚,知其不可(智力低下)(3)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地位低下的人)4。
当(1)盛夏之时,当风而立(对着,面对)(2)人君当神器之重(掌握,主持)(3)安步当车(当作)5。
安(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安定)(2)燕雀安知鸿之志哉(怎么)(3)项王曰:“沛公安在?"(哪里)(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享受)(5)不念居安思危:安全的环境。
(6)则思知止以安人:使……安宁。
6。
信(1)信者效其忠:诚实。
(2)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
(4)忌不自信:相信。
7.求(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追求.(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
(3)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请求。
(4)不求闻达与诸侯:追求。
(5)府史闻此变,因求假暂归:请求.8。
治(1)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治理.(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治。
(3)不效则治臣之罪:惩治。
9。
克(1)能克终者盖寡:能够.(2)然操虽能克绍:战胜。
(3)公乃与克日会战:约定。
(4)克己复礼为仁:约束。
四、重点虚词1。
之(1)臣闻求木之长者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一、通假字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 2.简.能而任之“简”同“拣”;选拔二、古今异义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2.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今义:尽情.. 3.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虚心:古义;使……谦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4.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骨肉:古义:之父母兄弟子女..今义:亲生骨肉三、一词多义1.盖1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2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因为..2.诚1必竭诚以待下诚心2诚能见可欲如果3.下1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臣下的意见2臣虽下愚;知其不可智力低下3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地位低下的人4.当1盛夏之时;当风而立对着;面对2人君当神器之重掌握;主持3安步当车当作5.安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安定2燕雀安知鸿之志哉怎么3项王曰:“沛公安在 ”哪里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享受5不念居安思危:安全的环境..6则思知止以安人:使……安宁..6.信1信者效其忠:诚实..2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4忌不自信:相信..7.求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追求..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3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请求..4不求闻达与诸侯:追求..5府史闻此变;因求假暂归:请求..8.治1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治理..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治..3不效则治臣之罪:惩治..9.克1能克终者盖寡:能够..2然操虽能克绍:战胜..3公乃与克日会战:约定..4克己复礼为仁:约束..四、重点虚词1.之1臣闻求木之长者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结构助词;的..3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代词;指代天下..2.以1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来;表目的的连词2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3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来;表目的的连词4则思无以怒而滥刑..介词;因为3.而1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转折..2则思谦冲而自牧:连词;表递进..3垂拱而治:连词;表修饰..4子产而死;谁气嗣之:连词;表假设..五、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状语 貌.恭而不心.服 貌:表面上..心:在内心2.名词作动词 1江海下.百川 下居于……之下 2君.人者;诚能见可欲 做君主;统治3. 形容词用作名词 1人君当神器之重.重任、重权 2居域中之大.重位 3惧谗邪.邪恶的小人 4择善.而从之 好的意见 5则思正身以黜恶. 奸恶的小人 6居安.思危. 安:安全的环境..危:危险的可能4.形容词用作动词 1智者尽.其谋 用尽 2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远长 3塞源而欲流长.者 远长 4能克终.者盖寡 坚持到底5.形容词使动用法 1必固.其根本 使……牢固 2知止以安.人 使……安宁 3正.身以黜恶 使……端正 4思虚.心以纳下 使……谦虚 5宏.兹九德 使……光大 6何必劳.神苦思 使……劳累6.动词用作名词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指看见想要的东西7.形容词意动用法 1乐.盘游;则三思以为度 以……为乐;喜欢 2忧.懈怠;则慎思而敬终 以……为忧;担心六、特殊句式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介宾结构后置;“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2.乐盘游;则思三驱以 “之”为度..省略句;省略介词宾语“之”3.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判断句;“……也”表判断七、语句翻译1.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译: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除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啊..2.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译: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3.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译: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民;用威风怒气来威吓他们;人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皇上的仁慈;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4.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译:怨恨不在有多大;可怕的是民众的力量;人民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5.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译:为什么要自己劳神费思;代臣下管理职事;使自己的耳目劳损;使无为而治的方针毁坏呢。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是唐朝时期魏徵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旨在劝诫太宗皇帝要有十种思考,以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以下是该文言文知识的整理:
1. 通假字:
“九德”中的“俊”,通“俱”,全。
2. 古今异义:
“德不厚”中的“厚”,古义为深、重,今义为厚度、尺寸等。
3. 一词多义:
“所宜深慎”中的“深”,应当理解为十分、非常,表示程度深。
“振之以威怒”中的“振”,动词,整顿、整治。
4. 词类活用:
“纵情以自娱”中的“纵情”,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纵容自己的感情。
“何必劳神苦思”中的“劳”、“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使……苦。
5. 特殊句式: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是反问句。
6. 重要虚词: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中的“以”,表示目的,来。
“总此十思”中的“此”,代词,指上述的十种思考。
7. 固定搭配:
“戒奢以俭”中的“戒奢”与“以俭”不是固定搭配。
8. 常见文化常识:
“振之以威怒”中的“振”,在这里是整顿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振动”的意思不同。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中的“载舟覆舟”,比喻人民是决定国家存亡的根本力量,要得到人民的拥护。
9. 特殊实词:
“振之以威怒”中的“振”,动词,整治、整顿。
10. 文言句式: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是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句。
11. 多义词: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中的“盖”,连词,表示承接上文,对前面的事实或道理进行总结或说明。
这些是对《谏太宗十思疏》一文中的文言知识的整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和意义。
《谏太宗十思疏》虚词整理
之1、消独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2)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2、的,助词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3、他(们),它(们)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者1、者字结构,--的人(事、物)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智者--,勇者--,仁者--,信者效其忠2、句末语气斯亦----,塞源而欲源流长者也(或---的人)其1、他(们),它(们),代词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2、那臣虽下愚,知其不可3、加强反问语气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而1、转折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塞源而欲流长也功成而德衰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鸣琴垂拱,不言而化2、承接莫不殷忧而道著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3、表递进,并且而况于明哲乎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表并列)4、表并列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于1、引出对象而况于明哲乎以1、相当于“而”戒奢以俭(或来,表目的)斯亦伐根以求木茂(或来,表目的)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或来,表目的)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2、来,表目的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或相当于“而”)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3、用,介词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4、把,介词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5、因为,介词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6、凭借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也1、加强判断的语气塞源而欲流长者也2、加强疑问语气今守之而不足,何也乎1、句末表反问语气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2、句末表感叹语气而况明哲乎!何1、为什么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则1、用在对比句中,就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梳理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梳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振之以威怒(通“震”,威吓)(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通“毋”,不要)2、古今异义(1)臣虽下愚古义:最愚昧无知的人今义:无此词(2)承天景命古义:大今义:景色(3)求木之长者,必固其全然古义: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那部分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4)既得志,则尽情以傲物古义:放尽情感今义:尽情(5)凡百元首古义:泛指古代的帝王今义:国家的最高领导人(6)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古义: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今义:走路3、一词多义(1)长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成长,增长)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形容词用做动词,流得长远)(2)诚必竭诚以待下(名词,诚心)诚能见可欲(连词,果真)(3)终终苟免而不怀仁(副词,最终)能克终者盖寡(动词,坚持到底,保持到底)(4)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全然(要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要求)不求闻达于诸侯(谋求)(5)信信者效其忠(诚实)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忌不自信(相信)(6)安安得广厦千万间(疑问代词,如何)不念居安思危(安定的时候,安定的境遇)则思知止以安人(使……安静)(7)治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治)不效则治臣之罪(惩治,治罪)(8)者求木之长者(语气词,不译)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代词,……的人)(9)盖能克终者盖寡(副词,大致,表示估量语气)今已亭亭如盖矣(名词,车盖)4、词类活用(1) 名词作动词。
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2) 形容词作名词。
择善而从之(好的建议)简能而任之(贤能的人)居安思危(安乐的时候;危难的时候)则思正身以黜恶(奸恶的人)择善而从之(好的意见)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重权、重位;帝王的地位) (3) 形容词意动用法。
乐盘游(以……为乐)忧懈怠(以……为忧)(4) 形容词使动用法。
必固其全然(使……稳固)宏兹九德(使……光大)则思虚心以纳下(使……虚)则思正身以黜恶(使……正)为必劳神苦思(使……苦)(5) 动词使动用法。
谏太宗十思疏_整理_doc
谏太宗十思疏一、文言实词(一)古今异义1. 必固其根本古:树根;今: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2.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古:路人;今:走路3. 人君当神器之重古:专指帝位;今:神奇的器具(二)词类活用1. 名词作动词1)则思江海下百川:下,居于……之下。
2. 形容词作动词1)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傲,傲视。
2) 欲流之远者:远,流得远。
3.形容词作名词1)人君当神器之重:重,重任2)居域中之大:大,重大的地位。
3)简能而任之:能,才能的人。
4)择善而从之:善,正确的意见。
5)则思正身以黜恶:恶,邪恶的人。
6)居安思危:安,安宁的时候;危,危急的时候。
7)惧谗邪:馋邪,爱说坏话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
8)将有作:作,指大兴土木,营建宫殿苑囿一类事。
4. 使动用法1) 则思止以安人:安,使……安。
2) 思虚心以纳下:虚,使……谦虚。
3) 思正身以黜恶:正,使……端正。
4) 必固其根本:固,使……牢固。
5) 宏兹九德:宏,使……光大。
(三)一词多义1、居1)居域中之大:担负2)居安思危:处在……的情况中2、长1)臣闻求木之长者:生长2)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生长3)塞远而流长也:与“短”反义3、固(多时为虚词但此时为实词)1)固其根本:使……牢固2)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牢固1)择善而从之:正确的意见2)善始者实繁:好5、下1)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2)必竭诚以待下:在下位的人3)则思虚心以纳下:在下位的人6、危1)居安思危:危难的时候2)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高7、诚1)诚能见可欲:如果2)竭诚则吴越为一体:诚心3)必竭诚以待下:诚心8、能1)诚能见可欲:能够2)简能而任之:有才能的人(名词)9、思1)则思……(等句):考虑2)总此十思:要思考的东西二、文言虚词1、盖1)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2)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盖在殷忧2、以1)用、行:戒奢以俭2)来: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必竭诚以待下虽董之以严刑3)用:震之以威怒4)用来:则思知足以自戒则思知止以安人则思三驱以为度则思虚心以纳下则思正身以黜恶5)而:则思无因喜以谬赏6)因为:则思无以怒而滥刑7)连词,不翻译:则纵情以傲物3、则1)就:则纵情以傲物2)那么: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主谓间:臣闻求木之长者欲流之远者思国之安者2)同“的”: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代百司之职役哉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3)代词:a)代指“天下”:岂取之易守之难乎b)代指“臣民”: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c)代指“有才能的人”:简能而任之d)代指“善者”:择善而从之三.文言句式倒装句1)则纵情以傲物:则以傲物纵情2)董之以严刑:以严刑董之3)振之以威怒:以威怒振之四、重要句子翻译1、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者也。
谏太宗十思疏字词[1]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字词整理一、成语:居安思危载舟覆舟择善而从善始善终垂拱而治二、古今异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纵情: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今义,尽情。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虚心:古义,使心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以为,古义:以(之)为;把(它)当作。
/今义:认为。
三、词类活用①名词用作状语貌恭而不心服貌:表面上。
②名词作动词江海下百川下:居于……之下。
③形容词用作名词人君当神器之重重:重任、重权。
;居域中之大大:重位。
惧谗邪邪:邪恶的小人。
择善而从之善:好的意见。
则思正身以黜恶恶:奸恶的小人。
简能而任之能:有才能的人。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智者尽其谋尽:用尽。
⑤使动用法必固其根本固:使……稳固。
知止以安人安:使……安宁。
正身以黜恶正:使……端正。
则思虚心以纳下虚:使……谦虚。
~四、重要虚词之:臣闻求木之长者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结构助词,的。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代词,指代天下。
盖: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
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因为。
虽:①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虽然。
②虽董之以严刑:即使。
诚:①必竭诚以待下:诚心。
②诚能见可欲:如果。
而: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转折。
·②则思谦冲以自牧:连词,表目的,“来”③垂拱而治:连词,表修饰。
下:①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臣下的意见。
②臣虽下愚,知其不可:智力低下。
③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
当:①盛夏之时,当风而立:对着,面对。
②人君当神器之重:掌握,主持。
③安步当dàng车:当作。
安: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安定。
②燕雀安知鸿之志哉:怎么。
-③项王曰:“沛公安在”:哪里。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享受。
信:①信者效其忠:诚实。
②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之
1、消独
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2)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4)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5)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6)德不厚而思国之治
2、的,助词
1)人君当神器之重
2)居域中之大
3)将崇极天之峻
4)永保无疆之休
5)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
6)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3、他(们),它(们)
1)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
2)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3)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4)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者
1、者字结构,--的人(事、物)
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2)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4)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5)智者--,勇者--,仁者--,信者效其忠
2、句末语气
斯亦----,塞源而欲源流长者也(或---的人)其
1、他(们),它(们),代词
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2)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4)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
2、那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
3、加强反问语气
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而
1、转折
1)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2)根不固而求木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