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力学的建立
经典力学发展简史
经典力学发展简史经典力学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力的作用原理。
它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但真正奠定经典力学基础的是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经典力学的发展历程。
1. 亚里士多德时期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自己的物理学理论,他认为物体的运动是由于四个基本元素的特性所决定的。
他的理论强调了观察和实验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精确的数学描述,这一理论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2. 马克思尼时期公元前3世纪的希腊天文学家马克思尼提出了“自由落体”的概念,并通过实验测量了物体下落的加速度。
他的研究为后来的力学奠定了基础,但他的理论仍然缺乏数学描述。
3. 牛顿力学的奠基17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是经典力学的奠基之作。
牛顿提出了三大运动定律,即惯性定律、动量定理和作用反作用定律。
他还建立了万有引力定律,成功地解释了行星运动和地球上物体的运动规律。
牛顿力学成为了物理学的基础,为后来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4. 拉格朗日力学的发展18世纪,法国数学家拉格朗日提出了一种新的力学方法,即拉格朗日力学。
他通过引入广义坐标和拉格朗日方程,将力学问题转化为求解一组微分方程的问题。
这一方法在处理复杂系统时非常有效,为力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
5. 哈密尔顿力学的建立19世纪初,爱尔兰数学家哈密尔顿提出了一种新的力学形式,即哈密尔顿力学。
他通过引入广义动量和哈密尔顿方程,将力学问题转化为求解一组偏微分方程的问题。
哈密尔顿力学在处理正则变量和守恒量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成为了力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6. 统计力学的兴起19世纪末,统计力学的概念被引入经典力学中。
统计力学通过研究大量微观粒子的统计规律,揭示了宏观系统的性质。
这一理论为研究热力学和物质的性质提供了重要的方法。
7. 相对论的革命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对经典力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高中历史必修3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练习题与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3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练习题与答案高考资料〔重点讲解〕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特点和历史地位经典力学是物理学中开展较早的一个分支。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对“力和运动〞提出过许多观点,他的著作一度被当作古代世界学术的百科全书,在西方有着极大的影响,以致他的很多错误观点在长达2022年的岁月中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16世纪以后,人们开始通过科学实验,对力学现象进行X的研究。
许多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如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开普勒等,做了很多艰巨的工作,力学逐渐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有了很大的进展。
英国科学家牛顿在前人研究和实践的根底上,经过长期的实验观测、数学计算和深刻思考,提出了力学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把天体力学和地球上物体的力学统一起来,建立了系统的经典力学理论。
产生的原因是受到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科学逐渐从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进入到实验科学的时代。
以伽利略为代表的科学家奠定了经典力学的理论根底。
17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开展。
工场手工业时期经济上的需要。
经典力学的重要奠基者──伽利略的主要奉献是觉察落体定律,为经典力学的建立奠定了根底。
制造天文望远镜觉察许多星体,证明了哥白尼“日心说〞的正确性。
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
经典力学建立的标志是牛顿确立的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三大定律〔惯性定律、加速度的比例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经典力学的成熟。
其显著特征之一是注重实验,之二是它的数学化。
经典力学的建立,凝聚着许多科学家的心血,牛顿〔微积分的创立者之一〕则是其中的集大成者,故经典力学又称牛顿力学。
牛顿力学是经典物理学和天文学的根底,也是现代工程力学以及与之有关的工程技术的理论根底。
牛顿力学的创立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
牛顿力学和热学的应用,引发了以英国工业革命为起点的第—次技术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力学发展史的几个重要阶段
力学发展史的几个重要阶段引言力学作为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运动的规律以及力的作用和效果。
力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时期,经过了多个重要的阶段。
本文将对力学发展史的几个重要阶段进行探讨。
古代力学的奠基希腊古代力学的兴起希腊古代力学的兴起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学派。
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了“万物皆数”的观念,将力与数学联系在一起。
这为后来的力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阿基米德的力学成就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在力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提出了浮力定律和杠杆原理,为后来的力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经典力学的建立牛顿力学的诞生17世纪末,英国科学家牛顿提出了经典力学的三大定律,即惯性定律、运动定律和作用-反作用定律。
这一理论体系完整地描述了物体运动的规律,开创了经典力学的时代。
牛顿力学的发展牛顿力学的建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力学规律的认识不断加深,牛顿力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进一步发展的力学理论拉格朗日力学18世纪末,法国数学家拉格朗日提出了拉格朗日力学,这是一种以能量和广义坐标为基本概念的力学理论。
拉格朗日力学更加简洁优美地描述了物体运动的规律,成为经典力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哈密顿力学19世纪初,爱尔兰数学家哈密顿提出了哈密顿力学,它是一种以广义坐标和广义动量为基本概念的力学理论。
哈密顿力学在力学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后来的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对论力学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的理论框架,将时间和空间统一起来。
相对论力学修正了牛顿力学的一些不足,对高速运动和强引力场下的物体运动提供了更加准确的描述。
现代力学的新发展量子力学20世纪初,量子力学的理论被提出。
量子力学描述了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与经典力学有着本质的区别。
量子力学的发展为理解微观世界的力学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
统计力学统计力学是一种研究大量微观粒子统计行为的力学理论。
经典力学的建立
帕斯卡(1623-1662)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 1631年移居巴黎,12岁时对数学感兴趣,物理主要贡 献有大气压强和流体静力学。 马略特(1620-1684)
荷兰:
惠更斯(1620-1695)物理、天文数学家,出 生于海牙,自幼聪慧,13岁自制车床,1645-1647年在 莱顿大学学习法律与数学。1647-1649年转入布雷达学 院,致力于力学,光学,天文学。一生体弱多病终生 未婚。
6. 关于单摆 关于摆的研究是伽利略在物理学上的第一 个重要贡献。1583年的一天,伽利略在比萨 大教堂做弥撒时,用自己的脉搏测定了天花板 上来回摆动着的大灯的摆动周期。他惊奇的发 现,尽管灯每次摆动幅度越来越小,但摆动所 持续的时间却准确的相等,他马上回家,将石 头系在绳子上,重复这个实验。 结果:摆动的周期与摆动的幅度无关。 还发现:给定的绳长,用重石块还是轻 石块摆动周期相同。单摆的运动是重力引起物 体下落的一个特例。
二. 伽利略对于经典力学的主要贡献及其 科学方法. 伽利略的主要贡献:
(1) 天文学上以望远镜和« 两大体系对话» 为代表,给哥白尼 体系已决定性的支持. (2) 以《关于力学与位移运动两门新科学的讨论及数学证 明》(1638)一书为代表,奠定了经典力学中运动学与动力学 的基础。 (3) 创建了一整套科学方法,也就是伽利略所首创的实验、 物理思维和数学演绎三者巧妙结合的科学方法。
(1)永动机不可能原理和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由于两侧重量不同,链条要做逆时针运动,由于 链条的连续性,这种运动将会持续下去.这就是 原始“永动机”. 但实际处于平衡状态,这一 现象意味着斜面方向拉力随着斜面与水平面 夹角的减小而减小. 因为斜面左右两边小球的 数目与斜面长度成正比,
Hale Waihona Puke CFrAFl
经典力学体系的产生因素
经典力学体系的产生因素经典力学体系是基于牛顿力学的一种描述物体运动规律的理论体系。
它的产生有以下几个主要因素:1. 牛顿力学的建立:经典力学的产生离不开牛顿力学的建立。
17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提出了三大运动定律,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
这些定律描述了物体的运动规律,包括惯性定律、动量定律和作用-反作用定律。
2. 自然界的可观测性:经典力学的产生也与自然界的可观测性有关。
人们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许多物体的运动可以用简单的数学关系来描述,如自由落体、抛体运动等。
这种可观测性促使人们提出了一种能够揭示物体运动规律的理论体系。
3. 实验方法的改进:随着科学实验方法的不断改进,人们能够更加准确地测量物体的运动参数,如速度、加速度等。
这为经典力学的建立提供了实验基础。
4. 数学工具的发展:经典力学的建立还得益于数学工具的发展。
微积分的引入使得人们能够更加精确地描述物体的运动,如速度的变化率、加速度的定义等。
微积分的应用使经典力学得以建立在严密的数学基础上。
5. 社会背景的变化:经典力学的产生也与当时社会背景的变化有关。
17世纪末,欧洲发生了科学革命,人们渴求通过科学方法来揭示自然规律。
这种思潮促使科学家们努力探索自然界,并提出了经典力学的理论。
6. 牛顿的影响力:牛顿力学的提出和广泛应用对后来的科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牛顿的力学体系被广泛教授和应用,成为后来物理学的基础,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7. 实验观察与理论验证:经典力学的产生还得益于实验观察与理论验证的相互作用。
科学家们通过实验观察得到了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被用来验证和修正经典力学的理论,从而使其更加完善和准确。
8. 对宇宙运动规律的探索:经典力学的产生也是人类对宇宙运动规律的探索的结果。
人们对天体运动规律的研究促使他们提出了一种能够描述物体运动的普遍理论,即经典力学。
9. 对力的认识的深化:经典力学的产生与人们对力的认识的深化有关。
人们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物体的运动是由力所驱动的,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经典力学的建立
1. 运动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2. 运动第二定律; F dp d mv
dt dt 3. 运动第三定律。 F12 F21
二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
万有引力定律的确立并非牛顿一人之功。
(一) 第谷的贡献
丹麦科学家第谷(Tycho Brahe)(1546-1601)观察天体的运 动,特别是行星的运动;记录了大量的数据。第谷是一个工作 十分认真的人,因此他观察记录的数据十分精确。第谷原打算 用这些数据重新修订星表,但一直到死都未能如愿。他临死之 前,把这些资料交给了他的助手和合作者开普勒。
2 自由落体定律
亚里士多德的"重物比轻物下落得快,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 原因"等观点,一直被人们深信不疑。一直到1586年比利时的 力学家西蒙·斯台文在他的著作中对这些结论提出了异议。后来 伽利略也研究落体问题,他首先从逻辑推理上批驳了亚里士多 德的观点。伽利略又通过著名的斜面实验,得出了物体在真空 中做自由落体运动时,下落的快慢都一样。在这个实验中,伽 利略提出了加速度的概念。
(二) 关于碰撞的研究
1 笛卡儿的运动理论
笛卡儿认为宇宙中无论天上还是地上,到 处充满着的物质和运动,他将运动定义为位移 运动(即力学运动)。他把运动的终极原因归 因于上帝,得到了运动量守恒的结论。
笛卡儿认为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只能通过挤压和碰撞发生, 所以关于碰撞的研究在他的物理学中占有重要的单位。
在比萨大学任教时期,伽利略就已经开始研究自由落体问 题。1604年,在致萨皮(F. P. Sarpi)的信中,他明确地得 到了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物体下落的距离呈从1开始的奇数序列 的规律。直到1638年,他才在《两门新科学》中系统地论述了 这一研究结果。
伽利略用图解法求
简述经典力学体系建立的历史背景
简述经典力学体系建立的历史背景经典力学是一种描述物体运动和互相作用的物理学理论,它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亦称牛顿力学,以英国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命名,是一种对于物体在时空中运动变化的描述。
经典力学不仅在物理学领域有着重要地位,而且在其他自然科学领域,如化学、天文学和材料科学中也有广泛应用。
因此,建立经典力学体系在科学发展历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源远流长,它的历史背景具有很多方面的原因。
在此,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为大家解析经典力学体系建立的历史背景。
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使经典力学体系建立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社会经济、文化、政治逐渐发展。
这个时期欧洲人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追求科学发展,开始建立自己的科学体系。
这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也促使了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大量进步。
如望远镜的发明、钟摆的发明和精度地图的制作等。
其中,望远镜的发明运用了透镜原理,使得人们可以更加清晰的观察星空、天空、天体。
在肉眼无法辨认的地方,望远镜可以发现和观察到更多的天体现象。
凭借望远镜,伽利略就观测到了木星的四个卫星,这极大地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
二、自然科学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发展也是促使经典力学体系建立的重要原因之一。
自然科学在欧洲文艺复兴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不断加深。
自然科学的发展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变社会发展有着极大的帮助。
维也纳的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伽利略,牛顿,菲利普·阿尔布雷希特,斯蒂芬·霍金等科学家的工作极大地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在牛顿的学说中,他首次提出了“万有引力”的概念。
这种力量是负责保持天体在太阳的引力场内运动的力量。
这一学说,在当时的背景下,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和争论。
三、数学的发展数学的发展也为经典力学的建立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和支持。
数学的发展是一个持久而且缓慢的过程,历时几百年才走上一个良性循环。
经典力学的建立大学论文1500字
经典力学的建立大学论文1500字谈谈角动量守恒及其应用摘要: 角动量这一概念是经典物理学里面的重要组成部分,角动量的研究主要是对于物体的转动方面,并且可以延伸到量子力学、原子物理以及天体物理等方面。
角动量这一概念范畴系统的介绍的力矩、角速度、角加速度的概念,并且统筹的联系到质点系、质心系、对称性等概念.本文主要对角动量守恒定律和其应用进行论述。
对定律本身进行了简略的阐述,并就其守恒条件及其结论进行了定性分析。
正文:大家也许小时候都有过一个疑问:人们走路的时候为什么要甩手呢?为什么如果走顺拐了会感觉特别别扭呢?一个常见的解释是,为了保持身体平衡。
这种解释了和没解释没什么区别的答案是永远正确的,问题是甩手到底是怎么保持身体平衡的?原来这一切都是我们大学生所熟知的角动量以及动量守恒的原因,很神奇的是原来用动量守恒可以解决很复杂的问题,但是却用了最简单的方法。
1.角动量:角动量也称为动量矩,刚体的转动惯量和角速度的乘积叫做刚体转动的角动量,或动量矩,单位千克二次方米每秒,符号kgm2/s。
角动量是描述物体转动状态的物理量。
对于质点在有心力场中的运动,例如,天体的运动,原子中电子的运动等,角动量是非常重要的物理量。
角动量反映不受外力作用或所受诸外力对某定点(或定轴)的合力矩始终等于零的质点和质点系围绕该点(或轴)运动的普遍规律。
物理学的普遍定律之一。
质点轨迹是平面曲线,且质点对力心的矢径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如果把太阳看成力心,行星看成质点,则上述结论就是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之一,开普勒第二定律。
一个不受外力或外界场作用的质点系,其质点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力服从牛顿第三定律,因而质点系的内力对任一点的主矩为零,从而导出质点系的角动量守恒。
W.泡利于1931年根据守恒定律推测自由中子衰变时有反中微子产生,1956年后为实验所证实。
角动量是矢量,角动量L=r×F=r×Fsin<r,F2.力矩:在物理学里,力矩可以被想象为一个旋转力或角力,导致出旋转运动的改变。
大学物理第二章
G 6 . 754 10
11 11
N•m2/kg2 N•m2/kg2
目前的国际公认值: G
6 . 6726 10
旋吊线
悬吊在半空中可以 自由转动的木杆
小铅球
卡文迪许
大铅球
卡文迪许扭称
3.理论预言的实践检验——哈雷彗星和海王星的发现
哈雷彗星
海王星
4.牛顿在科学研究方法上的贡献
三、牛顿的自然哲学思想
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提出了4条《哲 学中的推理法则》: 简单性原理:除那些真实而已足够说明其现象者外, 不必再去寻求自然界事物的其他原因。
统一性原理:物体的属性,凡是既不能增强也不能减 弱者,又为我们实验所能及的范围的一切物体所具有者, 就应视为所有物理的普遍属性。
勇敢地否定了亚里士多德把运动划分为“自然运动” 和“强迫运动”,而是抓住了运动基本特征量——速 度和加速度,把运动分为“匀速”和“变速”。 用思想实验和斜面实验驳斥了亚里
士多德的“重物下落快”的错误观 点,发现自由落体定律。
伽利略斜面实验
伽利略与斜塔
三、对科学方法的贡献
斜面实验在2002年被评为历史上“最美丽”的十大物 理实验之一。从斜面实验看伽利略的研究方法: 对现象的观察 实验验证(s~t2) 提出假设(匀加速运动假设)
“我把这部著作叫做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因为哲学的全部任务看来 就在于从各种运动现象来 研究各种自然之力,而后 用这些力去论证其他的现 象。”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值得思考:牛顿在这里不仅讲了研究的目的,还讲了科学 研究方法。即从特殊(现象)到一般(规律),再从一般回 到特殊。前者是英国哲学家培根强调的“归纳法”,它以实 验为基础;后者是被数学家兼哲学家的笛卡儿所强调的“演 绎法”,它要用数学工具。
物理学史读书笔记
物理学史读书笔记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关于经典力学的建立与发展早在远古时代,人类祖先就开始对力学现象产生了一些零散和粗糙的认识,待到十六世纪,人类对力学的研究|继承并发展了阿基米德的静力学理论,对亚里士多德的运动理论进行了重新检视及批判,直接推动了静力学的发展,经过伽利略和牛顿两代人的研究和发展最终确立了著名的牛顿运动定律。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开展,对天文做系统观测产生了迫切的需求。
开普勒详细分析了哥白尼和第谷等人长期积累的天文观测资料,归纳出著名的行星运动三定律。
就这样,或者因为人类本能的求知欲,或者因为经济发展的需要,或直接或间接的促成了经典力学的建立并推动其发展。
1、运动定律的发现机械运动时最直观、最简单的物质运动形式,也是人类最容易感知并对其进行观察分析的运动。
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情况下,通过自然观察和哲学思变阐述了其运动学说,当然,由于缺乏适当的仪器设备和系统的实验研究,难以排出各种干扰因素(最主要还是因为当时适当的物理学研究方法尚未得到发展),得到了大量片面甚至是错误的结论,为后来的研究造成了诸多不便,但我们不能否认他的伟大,因为他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自然科学殿堂的大门。
1586年比利时力学家斯台文撰写了《静力学原理》,其中对阿基米德的杠杆原理作了简化的数学证明,提出了关于平行力平衡的完整理论,并研究了滑轮组的平和与机械效率等问题。
在静力学原理的附录中,记载了斯台文和别人合作所做的用以检验亚里士多德落体理论的实验,发现重同一高度静止下落重量相差十倍的两只铅球落地时发出的声音听上去就像是一个声音一样,从而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
斯台文在《流体力学原理》一书中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应遵循的规律作了新的证明,并得到浮体的重心和它所排开的液体的重心在同一竖直线上。
简述经典力学体系建立的历史背景
简述经典力学体系建立的历史背景经典力学体系建立的历史背景经典力学是现代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它主要研究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和物理量变化。
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可以追溯到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经典力学体系建立的历史背景。
第一阶段:开拓者在近代物理学发展的开端阶段,德国物理学家格里希和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相继提出了受力作用下物体运动规律的基本原理。
牛顿在1687年发表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提出了质点运动规律、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等基本概念,奠定了其力学基础法则,为后来的经典力学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阶段:完善体系在牛顿提出力学基础法则之后,欧洲各国的物理学家纷纷将其发扬光大。
法国物理学家达朗贝尔在18世纪中叶提出了能量、功、功率等概念,为力学基础法则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同时,欧洲各国的数学家也为力学的数学表达提供了大量的数学方法,这些数学方法无疑提高了经典力学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第三阶段:深度剖析到了19世纪末期,经典力学体系已经逐渐形成。
这个时期的物理学家主要是从理论中解读实验,通过多次实验来验证现有的理论,进一步提高经典力学体系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德国数学家及物理学家们推广了矩阵方法,并将其应用到物理学的研究中,解决了一系列难题,因此深度剖析这个时期也称矩阵力学时期。
第四阶段:攻克难关16世纪至19世纪末期,人类对力学规律的研究一直是在牛顿经典力学基础上进行的,但在受振动力学和引力偏移的问题上却出现了困境。
随着时代的发展,20世纪初,许多著名的物理学家努力开发一种新的理论来解决这些难题,从而形成了相对论力学、非线性动力学、量子力学等新的科学理论体系,并逐渐与经典力学体系融合形成了更加完备的物理学理论。
总结经典力学体系建立的历史背景,是几个世纪间众多物理学家共同努力和不断创新的结果。
自牛顿提出其力学基础法则以来,不断有人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充、完善和创新,如引入能量、功等相关概念,使用数学矩阵方法解决问题等等,最终形成了完整而准确的经典力学理论体系。
牛顿的经典力学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牛顿的经典力学对人类社会的影响1.牛顿力学的的建立开辟了科学发展的新时代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开辟了科学发展的一个新天地、新时代。
经典力学的广泛传播和运用对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但经典力学存在的固有缺点和局限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了消极作用。
本文将以经典力学的建立背景为起点,进一步用辩证的方法分析经典力学在人类历史与现实中发挥的作用与产生的不良影响。
17世纪的欧洲,经过许多科学家的努力,在天文学和力学方面积累了丰富资料的基础上,英国科学家牛顿实现了天上力学和地上力学的综合,形成了统一的力学体系——经典力学。
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是人类认识自然及历史的第一次大飞跃和理论的大综合,它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并对科学发展的进程以及人类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产生及其深刻的影响。
牛顿经典力学的建立是科学形态上的重要变革,标志着近代理论自然科学的诞生,并成为其他各门自然科学的典范。
2.经典力学建立的历史条件和客观原因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得益于已有的科学成就。
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笛卡尔等人在天文学、力学、光学、数学等方面的贡献,为经典力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伽利略与开普勒对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更是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伽利略通过对自由落体的研究,已经发现了惯性运动和在重力作用下的匀加速运动,奠定了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基本思想。
伽利略关于抛物体运动定律的发现,对牛顿万有引力的学说也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开普勒所发现的行星运动定律则是牛顿万有引力学说产生的最重要前提。
牛顿非常善于广泛汲取前人的科学成果并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进行跨学科的研究,通过吸收前人的科学研究成果,牛顿为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充实了知识准备。
虽然经典力学建立在丰富的科学经验之上,但经典力学的建立和牛顿的个人原因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牛顿从青少年时代就对科学抱有浓厚的兴趣、极强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望,学习非常勤奋。
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
1665年獲得學士學位,但幾個月後,因為淋巴腺鼠疫流 行,大學關閉停課。牛頓便回到烏爾索普,在此後兩年 間,牛頓利用這段被強迫『放假』的時間,認真思考自 然界的規律問題。這兩年也是牛頓自認為一生當中獨創 力的顛峰時期,最重要的發現都是在這一時期完成的; 萬有引力就在此時發現,因而有『烏爾索普的蘋果樹』 的傳說。力學與微積分也都是此段時間發明的;圓與橢 圓部份面積的計算是當時數學家挑戰的難題,居然被25 歲的牛頓解決了。直到1667年初,牛頓帶著一流的研究 成果回到劍橋,當年即被指定為三一學院的研究員,有 了薪水,悉數購買實驗器材,開始製作反射望遠鏡,並 且定居下來。1666年他發現光的散射現象,波長短的藍 光或紫光,通過稜鏡時偏折較多,波長長的紅光,偏折 較少。1668年,他獲得碩士學位。
1609年,开普勒出版了他的《新天 文学》一书,公布了太阳系行星运 动的两条基本定律: 行星运动第一定律:行星的 轨道为椭圆,太阳在椭圆的一个焦 点上; 行星运动第二定律:在相等 的时间内,行星和太阳的联线所扫 过的面积相等,亦称面积定律。 在这之后,开普勒又发现了 行星运动第三定律:太阳系中任何 两颗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比等于它 们轨道半径(半主轴长)的立方比, 亦称周期定律。
精品课件
牛頓的老師巴羅教授是當時頂尖的科學家和數學家,影響牛頓的 光學成就極深。他對於牛頓的研究成果非常驚訝,兩年後,他辭 去教授的職位,讓給牛頓,1669年,年僅27歲的牛頓就當了劍橋 大學的教授。此後,他醉心於化學實驗,包括煉金術在內;直到 1684年哈雷(EdmundHalley,1656-1742)勸他從事理論力學才罷休 。1672年牛頓發表第一篇學術論文,主題是關於光的實驗,登在 [哲學學報]上,盡全力於理論力學的工作,1687年發表了曠世鉅 作[原理(Principia)]一書,1689年牛頓作為大學的代表,當選為 下議院的議員,當時議會通過保護人權的強大法律,確立議會具 有高於君主的地位,牛頓開始參與政治。1695年,牛頓擔任造幣 廠的督察,負責重鑄因內戰而貶值的銀幣,任務完成後,於1699 年擔任總監,一直到1727年逝世為止。牛顿的个人性格乖僻,沉默 寡言,终生末娶.
经典力学建立和发展
2 拓展资料
1、假定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长度和 时间间隔的测量与观测者的运动无关, 物质间相互 作用的传递是瞬时到达的; 2、一切可观测的物理量在原定只适用于宏观物体。在 微观系统中,所有物理量在原则上 不可能 同时被精确测定。因此经典力学的 定律一般只是宏观物体低速运动时 的近似定律。
式中:m0是物体静止时的质 量
m是物体速度为v时的频量 (称为相对质
c是真空中的光速
结论:经典力学适用于低速运动的物体
5 经典力学中速度叠加原理不同
设河流中的水相对于河岸的 速度为V水岸,船相对于水的 速度为V船水, 则在经典力学中,船相对于岸 的速度为
船岸=Y船水+v水岸(矢量和)
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但是, 这个关系式涉及两个不同的 惯性参考系,而速度总是与位 移(空间长度)及时间间隔的测 量相联系。 相对论认为,同一过程的位移 和时间的测量在不同参考系 中是不同的,因而上式不能成 立
学基础.
勒内·笛卡尔
第一次完整地表达了 惯性定律,并强调了 伽利略没有明确表述 的惯性运动的直线
性.
艾萨克·牛顿
在伽利略、笛卡儿、开普勒、惠更斯等人 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归纳与演绎、综合与 分析的方法,总结出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 引力定律,建立了完整的经典力学体系.
克里斯蒂安·惠更斯 约翰尼斯·开普勒
全面细致地解决了完 全弹性碰撞问题.
方向相 同。 公式:F(合)=kma【当F(合)、m和a采用国际单位制N、kg和m/s2时,k=1】
牛顿第三定律: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经典力学三大定律应用范围: 它在许多场合非常准确。经典力学可用于描述人体尺寸物体的运动(如陀螺和棒球),许 多天体(如行星和星系)的运动,以及一些微尺度物体(如有机分子)。在低速运动的物 体中,经典力学非常实用,虽然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几乎不会遇 见高速运动(光速级别),因此,我们还是会以经典力学解释各种现象。但是在高速运动 或极大质量物体之间,经典力学就“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这也正是现代物理学的范畴。
经典力学的发展历程
经典力学的发展历程
经典力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7世纪初。
以下是它的主要
发展阶段:
1. 伽利略时期(17世纪初):伽利略提出了相对论的观点,
即物体的运动是相对于其他物体的运动。
他通过实验和观察,建立了落体运动和斜面上物体滑动的数学模型,并提出了惯性定律。
2. 牛顿时期(17世纪末):牛顿创立了经典力学的基础,他
提出了著名的三大定律:惯性定律、动量定律和作用-反作用
定律。
通过运动学和力学的研究,牛顿建立了经典力学的理论体系,并成功地解释了行星运动、导弹轨迹等一系列天体和物体运动现象。
3. 拉格朗日时期(18世纪末):拉格朗日提出了以动力学原
理为基础的最小作用量原理(也称拉格朗日力学),通过最小作用量原理,可以推导出物体的运动方程,并得到与牛顿力学等价的结果。
拉格朗日力学进一步推广了经典力学的范围和深度。
4. 哈密顿时期(19世纪末):哈密顿发展了拉格朗日力学,
提出了哈密顿力学。
哈密顿力学通过引入哈密顿函数和正则方程的形式,将力学问题转化为几何上的问题,为后来的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奠定了基础。
经典力学的发展历程不仅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和方法,
也对物体的运动和力学规律有着深入的认识和解释。
虽然后来的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等理论的发展引发了经典力学的修正和超越,但经典力学仍然是研究大多数宏观物体运动的有效框架和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自由落体定律
亚里士多德的"重物比轻物下落得快,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 原因"等观点,一直被人们深信不疑。一直到1586年比利时的 力学家西蒙· 斯台文在他的著作中对这些结论提出了异议。后来 伽利略也研究落体问题,他首先从逻辑推理上批驳了亚里士多 德的观点。伽利略又通过著名的斜面实验,得出了物体在真空 中做自由落体运动时,下落的快慢都一样。在这个实验中,伽 利略提出了加速度的概念。 在比萨大学任教时期,伽利略就已经开始研究自由落体问 题。1604年,在致萨皮(F. P. Sarpi)的信中,他明确地得 到了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物体下落的距离呈从1开始的奇数序列 的规律。直到1638年,他才在《两门新科学》中系统地论述了 这一研究结果。
1. 运动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dp d mv 2. 运动第二定律; F dt dt 3. 运动第三定律。 F12 F21
二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
万有引力定律的确立并非牛顿一人之功。
(一) 第谷的贡献
丹麦科学家第谷(Tycho Brahe)(1546-1601)观察天体的运 动,特别是行星的运动;记录了大量的数据。第谷是一个工作 十分认真的人,因此他观察记录的数据十分精确。第谷原打算 用这些数据重新修订星表,但一直到死都未能如愿。他临死之 前,把这些资料交给了他的助手和合作者开普勒。 开普勒是一个"日心论"者,而且有很好的数学修养。开普 勒精心整理第谷的记录,编制出了当时有史以来最精确的天文 表。按第谷的遗愿,这个天文表取名为《鲁道夫天文表》,以 表达第谷对奥地利国王鲁道夫的知遇之恩。
更一般的情形是两个质量不同、运动速度也不同的刚性球 的对心碰撞。惠更斯从一个特例,即两球的速度V1 ,V2 和它们 的质量M1,M2成反比的情况入手,再次采用假设(3),得出了 最一般情况下碰撞后的速度。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惠更斯在碰撞过程的研究中得出了许多 重要的机械运动原理。他认为:“两个物体所具有的运动量在 碰撞中都可以增多或减少,但是它们的量值在同一个方向的总 和却保持不变,如果减去反方向的运动量的话。”他还指出: “两个,三个或任意多个物体的共同重心,在碰撞前后总是朝 着同一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这是很完善的动量守恒律的表 述。 惠更斯既看到了动量数值的变化,又强调了方向的问题,实 际上是把矢量概念引进了物理学,从而为牛顿运动定律的提出 和矢量力学的建立作了概念的准备,这是物理学思想的一个重 大进步。在另一个定理中,惠更斯认为:“在两个物体的碰撞 中,它们的质量和速度平方乘积的总和,在碰撞前后保持不 变。”这就是完全弹性碰撞中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具体表现,后 来在一个长时期内被称为“活力守恒”。
(二) 开普勒的工作
开普勒在编制天文表的同时,利用第谷观察行星运动记下 的数据,研究火星的运动。经过反复的假设、计算论证,终于 发现火星绕日运行的轨道是一个椭圆。不久他把这个发现推广 到所有当时已知的行星。1609年,开普勒出版了《新天文学》 一书,提出了著名的开普勒第一和第二定律。 开普勒第一定律指出太阳系中所有行星绕日运动的轨道都 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这些椭圆的一个焦点上。第二定律指出 行星运动时,连接太阳和行星的矢径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的面 积都相等。十年之后, 即1619年,开普勒在《宇宙谐和论》 一书中又提出了第三个定律--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跟它们轨道 的长轴的立方成正比。
一. 运动定律的建立
(一) 伽利略的运动理论
15、16世纪,由于地理大发现,促进航海事业急速发展。 航海需要精确测定船位,这又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随着天文 观察资料的积累,人们提出了托勒玫体系无法回答的新问题。 波兰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对天象进行了长期的观测,发现了一些 问题,打算修订天文学。为了修订天文学,他读了大量古希腊 的哲学著作,希望从中了解古代人们研究天体运动的各种各样 的观点,在古人朴素的日心地动观点启发下,他开始考虑地球 的运动问题,终于写出了划时代的科学巨著《天体运行论》。 在《天体运行论》一书中,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经典力学是在众多科学家取得的成果基础上,由牛顿集大成 而建立的。它首先从推翻托勒玫的地心说和批判亚里士多德的 一些错误力学观点上拉开序幕的。
哥白尼(公元1473~1543年)出生在波兰托伦城的一个商 人家里。他十岁的父亲就去世了。后来靠学识渊博的舅父 抚养大。受舅父的影响,他从小酷爱自然科学知识。1491 年他进克拉科夫大学和意大利的大学学习。1503年回到波 兰。他在工作之余,倾心于天文学的观察、计算和研究, 三十年如一日,终于完成了科学巨著《天体运行论》。
近代科学的始祖——笛卡儿(Descartes),生于法国土伦省,西方近 代资产阶级哲学奠基人之一。他的哲学与数学思想对历史的影响是深 远的。人们在他的墓碑上刻下了这样一句话:“笛卡儿,欧洲文艺复 兴以来,第一个为人类争取并保证理性权利的人。”
2
惠更斯的碰撞理论
惠 更 斯 (Christian Haygen , 1629-1695) : 荷兰物理学家、数学 家、天文学家。1629年出生于海牙。 1655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1663年成 为伦敦皇家学会的第一位外国会员。 惠更斯是与牛顿同一时代的科学家, 是历史上最著名的物理学家之一,他 对力学的发展和光学的研究都有杰出 的贡献,在数学和天文学方面也有卓 越的成就,是近代自然科学的一位重 要开拓者。
经典力学的建立和发展
1.运动定律的建立 2.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 3.牛顿和他的<<原理>> 4.分析力学的发展
16世纪,伽利略首先对动力学进行了系统研究。他首创科 学实验方法,探索力和运动的普遍规律,发展了足以描述质点 加速运动的数学理论。 后来,牛顿总结、阐明和推广了伽利略的动力学原理,在 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著名的牛顿运动定律。1687年, 他在他的名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总结了当时所了解 到的力学规律,奠定了经典力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牛顿之后,历经半个多世纪的争论,人们建立了三大守恒定 律。后又经高斯、拉普拉斯、拉格朗日、哈密顿等人几十年的 努力,创建了分析力学,对力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方法。 它不仅使经典力学上升到一个更新的高度,而且对后来物理学 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约翰开普勒(Johanns Kepler,1571-1630), 德国近代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和 哲学家。他以数学的和谐性探索宇宙,在天文学 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开普勒是继哥白尼之后 第一个站出来捍卫太阳中心说、并在天文学方面 有突破性成就的人物,被后世的科学史家称为 “天上的立法者”。
哥白尼的日心说彻底动摇 了中世纪宗教世界观的基 础,把科学从神学和经院 哲学中解放了出来,导致 了自然科学的变革。
伽利略的运动理论是经典力学的开创性工作。 1 运动的描述和分类 定义了匀速运动; 给出了匀加速运动的定义
伽利略(公元1564~1642年)是意大利天文学家、哲学家、数学 家和物理学家。17岁时,他进入比萨大学学医,同时钻研数学和物 理学。伽利略在25岁时被比萨大学聘为数学教授。两年后,伽利略 因为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触怒了教会,失去这份工作。伽利略离 开比萨大学后,于1592年去威尼斯的帕多瓦大学任教,一直到1610 年。 1616年开始,伽利略开始受到罗马宗教裁判所长达二十多年的 残酷迫害。 1642年1月8日,凌晨4时离开了人世,享年78岁。
伽利略用图解法求 去了从静止开始的匀 加速运动的距离和时 间的关系。
A
E
匀加速运动图示
B
3
惯性原理
伽利略设计了将两个光滑斜面对接起来的理想实验,推理出 物体运动并不需要外力维持的结论。
4
抛体运动轨迹
伽利略在《两门新科学》中详细研究了抛射体的运动,他指 出:假设物体以某一水平速度抛出,这时物体将同时参与一个 匀速的水平运动和一个匀加速的下落运动。他假定这两个运动 既不彼此影响、干扰,也不互相妨碍。这就是运动的独立进行 原理。 5 相对性原理 伽利略是日心论者,为了解释为什么人在地球上住,却感觉 不到地球在动的问题,他提出了力学相对性原理。即在惯性系 中做任何力学实验都无法测定惯性系运动的速度。伽利略的这 些工作为经典力学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根据这些假设,惠更斯作出断言:两个质量相同并以相同的 速度相向运动的物体,在发生刚性的对心碰撞之后,都保留碰 撞前的速度而相互弹开。这个结论被实验所证实了。 惠更斯进一步研究了两个质量相同的物体以不同的速度发 生对心碰撞的情形。这里,他独具匠心地运用了相对性原理: 想象一个人在以速度U作匀速运动的船上,用吊起的两个相同的 钢球作碰撞实验。对船而言,两球以同样的速度V相接近而碰撞。 根据假设(3),船上的人所看到的就是上面所说的那种最简单 的碰撞,在碰撞后(对船而言)两球将保持碰撞前的速度而被 弹开。 对于站在岸上的人来说这两个球是以不同的速度(V + U) 和(V - U)相向碰撞的,碰撞后两球的速度分别变为(V - U) 和(V + U)。于是就可以得出结论:两个相同的球以不同的 速度发生对心碰撞后,将彼此交换速度。惠更斯还指出,这种 情形的一个特例是:一个静止的球同一个质量相同的运动着的 球碰撞后,后者立即停止,而原来静止的球则获得这一个速度 前进。
牛顿(公元1642~1727年)是英国数学家、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 1661年 牛顿考进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三一学院教牛顿的伊萨克·巴罗逐渐发现了 牛顿的才能,收牛顿当他的助手。牛顿从伊萨克·巴罗那里学到了不少地 理、物理、天文和各种数学知识。1665~1667年瘟疫席卷英国,剑桥大学 被迫停学。牛顿回到了故乡沃尔斯索普村。在这段时间内,他创建了微积 分,并且开始考虑万有引力问题。1667年重返剑桥大学。同年,他的老师 巴罗为了让他的学生晋升,辞去了职务,不久牛顿当上了卢卡斯讲座教授。 1703年他被选为皇家学会会长,他连选连任,直到去世。
惠更斯对完全弹性碰撞作了相当详尽的研究,提出了自己 的碰撞理论。他的理论是以下述三个假设(公理)作为基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