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流失文献
人才流失外文研究文献
![人才流失外文研究文献](https://img.taocdn.com/s3/m/efffd944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72.png)
人才流失外文研究文献本文档收集了关于人才流失的外文研究文献,用于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和研究依据。
以下是一些相关文献的摘要:1. *Title of Paper 1*- 作者: [作者姓名]作者: [作者姓名]- 出版年份: [出版年份]出版年份: [出版年份]- 摘要: [文章的摘要内容]摘要: [文章的摘要内容]2. *Title of Paper 2*- 作者: [作者姓名]作者: [作者姓名]- 出版年份: [出版年份]出版年份: [出版年份]- 摘要: [文章的摘要内容]摘要: [文章的摘要内容]3. *Title of Paper 3*- 作者: [作者姓名]作者: [作者姓名]- 出版年份: [出版年份]出版年份: [出版年份]- 摘要: [文章的摘要内容]摘要: [文章的摘要内容]在这些文献中,研究人员探讨了人才流失的原因、影响和解决方法。
他们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和案例研究等方法,提供了对人才流失现象的深入理解。
这些文献不仅提供了关于人才流失的背景和概述,还提供了有关如何应对人才流失挑战的实用建议。
通过研究这些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到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对人才流失的影响,以及组织可以采取的措施来吸引和留住人才。
这些研究文献为人才流失问题提供了深入的见解,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从业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资料。
我们鼓励读者查阅这些文献以了解更多关于人才流失研究的内容。
请注意,本文档摘要仅提供有关文献内容的概述,详细信息和更多细节,请查阅相应的文献。
> 请注意,为遵守本指南的规则,我不能引用未经确认的内容。
所有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和概述之用。
公司人才流失问题研究外文参考文献译文及原文
![公司人才流失问题研究外文参考文献译文及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1df0a8c9c281e53a5902ff73.png)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外文参考文献译文及原文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专业工商管理年级班别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年月日目录1外文文献译文 (1)2外文文献原文 (8)吸引和留住人才福雷德理·何博格著出版在承包商工具和供应杂志,2005年3月摘要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优秀雇员,他们不断提升工作技能,为企业和顾客带来更大的价值。
本文论述的是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来保持竞争力,以及如何打造持续繁荣发展的企业环境。
关键词:吸引,留住,人才,环境,竞争力1 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性十多年前,美国一些先进的公司就预言将会出现严重的人力资源短缺问题。
这样的预言在当今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商界中已经得到验证。
人力资源短缺几乎能影响所有的行业,因此企业雇主应当跳出传统陈旧的人力资源配置概念。
当“新手”雇员加入工作岗位,必然有各种问题随之产生。
因此,吸引和留住企业中的优秀雇员十分重要。
高效率的雇员就是令人满意的雇员。
这样的人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好的业绩。
企业管理者有责任不断地营造能让人才乐意工作于其中的企业环境。
首先要确保新招募的雇员的素质,认定及留住资深雇员,再者就是发展有成长潜力的雇员。
同时要关注表现欠佳的员工,去了解这类员工是否分配到了不适当的工作岗位,明确公司有无提供具体清晰的工作要求让员工清楚明白自己的工作职责。
如果员工的表现没有达到预定的要求,企业管理者应明确地反馈给员工知道。
大卫·格洛斯是Power & Control Automation公司的客户代表。
该公司是西门子公司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和佐治亚州的主要分销商。
他提出以下的观点:“一个出色雇员的特点是忠诚,有责任心,有创意,注重细节——这是最重要也最难得的特性。
除了福利和报酬之外,雇员还需要对公司有一份信心。
他们希望确定为公司销售的产品是安全无害的,希望确定公司会在业界保持稳固地位。
”格洛斯认为安全感是区分好企业与坏企业的一大特点。
《人才流失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700字》
![《人才流失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7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8db4930c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7d.png)
人才流失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许久之前,国外的一些专家学者便开始研究人才流失问题,但我国对该问题的研究是1980年以后才开始的,由此可以看出相较于其他国家我国对人才流失问题的研究较晚。
但即使如此,迄今我国学术界也成绩斐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
我国学者在研究时对西方研究成果进行重新解读和合理借鉴,之后又与我国国情和企业现状相结合,从理论与实践出发进行探讨研究人才流失原因、人才流失影响和人才流失对策。
一、国内研究现状上世纪末以来,我国出现了明显的人才流动现象,这也为研究人才流动提供了机遇和素材。
我国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借鉴国外研究模式,结合我国国情,对人才流动进行了调查分析。
经过多年的能力建设,我们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具体如下:曾明(2018)综合考虑了企业、员工和外部环境对人才流失的影响。
首先,企业的经营状况、发展战略和内部制度会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
其次,员工未来的规划和工作能力也会有一些留不留的想法。
外部环境决定了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也是人才流失的被动因素沈全保(2014)从四个方面出发提出了相应建议,第一个方面为技术人员选拔机制;第二个方面为人才使用机制;第三个方面为人才激励和约束机制;第四个方面为人才评价机制。
在企业发展中专业技术人才不可或缺,如今许多企业都在思考如何在有效管理专业人才的同时履行社会职能。
首先通过对如今我国事业单位专业人才管理机制而言,其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对策,从而更好的管理人力资源,推动社会主义建设。
柳新根(2020)以一国有施工建筑企业为例进行研究,表示在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导致各企业间对人才资源的竞争日益增强,市场的改变对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通过分析某一个国有施工企业现有的人才流失状况,对其原因进行了归纳,最终把人才流失的原因归因于国家的政策导向及企业内部的管理规章缺欠。
最后提出从公司的规章制度、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薪酬激励方式、加强企业文化等多个方面来解决人才流失现象。
关于民营企业人才流失与对策问题研究的参考文献
![关于民营企业人才流失与对策问题研究的参考文献](https://img.taocdn.com/s3/m/ccab972e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4c.png)
一、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分析在研究民营企业人才流失问题时,需要对流失人才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可能是由于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有限,无法提供更加广阔的职业发展机会,导致人才流失;另民营企业在薪酬、福利、职业发展规划等方面可能无法与国有企业相媲美,也是导致人才流失的原因之一。
民营企业的管理体系可能相对薄弱,缺乏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也是导致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
二、民营企业人才流失问题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人才流失必然会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人才流失会导致人员流动成本的增加,包括招聘成本、培训成本等,这会增加企业的经营负担。
人才流失会导致企业的经验和知识流失,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人才流失还会导致企业的运营效率下降,员工流失会对企业的日常运营产生严重的影响。
民营企业应当高度重视人才流失问题,采取有效的对策措施。
三、对策建议为了解决民营企业人才流失问题,有必要从多个方面着手,采取综合性的对策措施。
民营企业应当加强对人才的吸引和留用,提高薪酬待遇、完善福利制度,建立健全的职业发展规划,吸引人才留在企业内部。
民营企业还应当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管理,建立健全的人才激励机制,为优秀人才提供更多发展机会,使其在企业内部得到良好的发展空间。
民营企业还应当加强内部文化建设,倡导积极的工作氛围,从而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降低人才流失率。
四、优秀民营企业人才流失对策案例在研究民营企业人才流失问题时,有必要借鉴一些优秀企业的案例,了解其在人才流失问题上所采取的对策措施。
比如某家民营企业在面临人才流失问题时,采取了建立健全的职业发展规划和人才激励机制,为员工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有效减少了人才流失率。
又比如某家民营企业在加强内部文化建设,倡导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提高了员工的归属感,降低了人才流失率。
这些优秀企业的案例对于研究民营企业人才流失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五、结语民营企业人才流失问题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对于企业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人才流失论文参考文献分享
![人才流失论文参考文献分享](https://img.taocdn.com/s3/m/a51dc955dd3383c4ba4cd27f.png)
人才流失论文参考文献分享参考文献是对期刊论文引文进行统计和分析的重要信息源之一,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人才流失论文参考文献分享,欢迎阅读查看。
参考文献一:[1]张琴.论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流失风险与防范[J].技术与创新管理.2022(04)[2]公斌.国企人才流失风险的识别与防控[J].特区经济.2022(12)[3]胡猛.ZX集团管理信息系统改进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22[4]牛芳明.论企业核心人才的流失与HR的危机管理[J].现代商贸工业.2022(09)[5]王晓璇.我国公司捐赠的立法问题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22[6]肖窈窈.我国公司社会责任法律规制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22[7]雷颖斌.企业人才流失博弈分析及风险管理[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2)[8]李纲.关于知识和人才流失的知识生态模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2(04)[9]罗建冬,齐仲锋,范宏.谈新形势下国有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J].商场现代化.2022(18)[10]迟红新.石油石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探析[J].化学工程师.2022(05)[11]栾秀云,贾蔚,林秀君.企业人才流失危机管理系统构建[J].商业时代.2022(01)[12]詹筱媛.ZX银行小企业融资业务发展问题研究[D].云南大学2022[13]罗宝华.健全要素市场体系的几点思考[J].现代商业.2022(05)[14]胡美娟.我国人才市场体系的法制环境现状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22(10)[15]孟健.山东传洋集团企业文化优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22[16]罗丹.建设银行德州C支行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22[17]张秀宾.我国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22[18]金鑫.内蒙古自治区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22[19]赵耀.我国缺陷汽车召回制度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22[20]李永泉.邹平中小企业员工离职意向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22[21]赵桂玲.我国行业协会限制竞争行为法律责任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22[22]门玉真.我国争议海域油气资源联合开发的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22[23]罗帆,许彦妮.基于心理契约的人才流失预警模型[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5)[24]王建忠.论企业人才流失的防范[J].商场现代化.2022(12)[25]刘建磊,刘杰.对我国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几个问题的思考[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22(07)[26]李林,邓建勇.公平理论在防范人才流失中的应用[J].决策探索(上半月).2022(03)参考文献二:[1]李国定.论宏观调控下房地产企业的发展之路[J].经济师.2022(10)[2]李维平.对人才定义的理论思考[J].中国人才.2022(23)[3]卫斌.高职房地产营销人才素质培养的新思维[J].现代营销(学苑版).2022(06)[4]邵千芸.欠发达地区地域认同度与核心人才流失实证研究[D].兰州大学2022[5]刘永飞.组合式旋流聚结器的结构开发及分离性能的实验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22[6]高文山.组合式旋流聚结器内气液两相流动的数值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22[7]王瑞玲,宋春叶.房地产企业人才流失问题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3)[8]JamesL.Price.Reflectionsonthedeterminantsofvoluntaryturnover[J].In ternationalJournalofManpower.2022(7)[9]吴鸿根.上海房地产行业人才队伍现状及对策研究[J].上海房地.2022(12)[10](美)德鲁克(Drucker,P.F.),着.21世纪的管理挑战[M].机械工业出版社,2022[11]苑寿强.黄河钻井总公司全面预算管理问题及对策[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22[12]尹兆广.西王集团人力资源培训问题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22[13]尹满庆.国家房地产政策宏观调控下房地产开发企业发展战略研讨[J].环渤海经济了望.2022(08)[14]张珊珊.基于平衡计分卡的西王集团绩效管理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22[15]胡芳.房地产行业人才供需透析[J].皖西学院学报.2022(04)[16]何里文,邓敏慧.基于职业胜任力模型的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业时空.2022(11)[17]赵光辉.核心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与关键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22(10)[18]孙琳琳.房地产人高离职率的背后[J].人力资源.2022(21)。
2019年人才流失国内文献资料word版本 (11页)
![2019年人才流失国内文献资料word版本 (11页)](https://img.taocdn.com/s3/m/47cbb4dd9e314332396893e3.png)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人才流失国内文献资料篇一:员工流失的文献综述房地产行业员工流失的文献综述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员工流失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备受企业家的关注。
目前对员工流失研究方向,包括模式分析以及原因、对策分析,本文主要对其产生原因进行探讨。
其中以房地产行业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关键词:员工流失,房地产行业,文献综述一、引言员工流失是近年来企业家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员工流失对组织和个人都有很大是影响。
我国对员工流失这一问题发现较晚,但是对其研究成果却有突破性的进展。
现今为止,许多学者致力于员工流失的原因及对策分析,主要阐述了员工流失产生的三大主要原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组织因素(企业因素)以及个人因素。
这其中大部分学者对以上研究又进行系统分析,以态度因素作为中介变量来解释员工流失的产生。
员工流失是指组织不愿意而员工个人却愿意的自愿流出。
这种流出方式对企业来讲是被动的,组织不希望出现的员工流出往往给企业带来特殊的损失,因而又称之为员工流失。
二、研究成果分析1、员工流失产生——普遍分析1.1经济因素企业和员工都存在于社会中, 社会环境大背景的影响渗透在每一个地方。
劳动力市场状况是影响年轻管理者离职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一影响离职的社会经济因素是失业率。
1.2 企业原因在企业因素下,影响员工流失的最主要衡量标准是有管理者素质是否高、员工激励机制是否健全、有没有有效的评估体系、薪酬结构是否合理,职业发展规划的有误、企业文化是否和谐等。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中高层管理者的管理素质(教育、文化,性格等因素)高低成为制约员工流失率的一个关键因素。
除此之外,还包含其自身软件的开发(管理技能、人际技能等)。
另外,对于管理者而言,高端人才的流失相比基层人员流失更重视,忽视这部分人员流失的直接后果是员工流失的高度增加。
企业人才流失文献综述
![企业人才流失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b47bc43550e2524de4187e51.png)
成都理工大学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可从教务处主页下载,A4纸张打印或手工誊写;
2、题目来源:“教师科研课题”、“教师拟定"、“学生自拟”、“其它”;题目类型“理论研究”、“应用
研究”、“技术开发”、“其它”;
3、工作计划要真实具体,各阶段必须明确起止日期、工作地点,检查方式:现场、通信检查等;
4、本开题报告中所列主要参考文献目录不少于4篇;
5、开题报告一式三份,所在教学系、指导教师、学生各执一份,备查;
6、本开题报告适合本科生,专科生可参考。
人员流失论文
![人员流失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3bcbf87c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20.png)
人员流失论文题目:组织人员流失的原因、影响和对策研究摘要:本篇论文旨在探讨组织人员流失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策略。
人员流失是指组织中员工离职或转岗的现象,对组织稳定性和绩效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收集和分析现有研究文献,本文总结了人员流失的主要原因包括薪酬待遇、职业发展机会、工作压力、员工满意度等因素。
人员流失会给组织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如人才流失、员工士气下降、知识流失等。
为了应对人员流失带来的挑战,组织可以采取一些应对策略,如提高薪酬福利、提供职业发展机会、改善工作环境等。
通过有效的人员留存策略,组织可以减少人员流失,提高员工忠诚度和绩效。
本文的研究结果对组织管理者制定人力资源策略和管理措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人员流失;原因;影响;对策1. 引言人员流失是组织中的一大挑战,影响着组织的运营和绩效。
随着经济发展和大规模国际化竞争的加剧,员工的选择余地增大,组织需要更加重视人员流失的问题。
本篇论文旨在研究人员流失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策略,为组织管理者提供参考。
2. 人员流失的原因2.1 薪酬待遇薪酬待遇是影响员工留存的重要因素。
如果员工觉得薪酬待遇不公平或无法满足个人需求,他们很可能选择离职。
2.2 职业发展机会职业发展机会也是导致人员流失的重要原因。
如果员工感受不到自身在组织中的成长和发展空间,他们会寻找其他机会。
2.3 工作压力工作压力过大是导致人员流失的常见原因之一。
如果员工感受到过度的工作压力,他们可能选择离职以寻求更轻松的工作环境。
2.4 员工满意度员工满意度也与人员流失密切相关。
如果员工对工作环境、上司或同事不满意,他们可能会选择离职。
3. 人员流失的影响3.1 人才流失人员流失会导致组织失去宝贵的人才资源,这对组织的持续发展将带来重大挑战。
3.2 员工士气下降人员流失会导致留下的员工士气下降,从而对组织的业绩和员工合作产生负面影响。
3.3 知识流失人员流失还会导致组织内的知识流失。
离职员工可能带走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给组织造成影响。
文献综述-工商管理
![文献综述-工商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ba5423e1cc7931b764ce1518.png)
毕业论文材料:文献综述课题名称:浙江昱辉江苏有限公司人才流失问题分析专业工商管理学生姓名李进东班级B工商091学号0910407123指导教师宋冬梅专业系主任肖立完成日期二零一三年三月浙江昱辉江苏有限公司人才流失问题分析文献综述摘要:根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民营企业的员工流失率接近 50%,大大高于正常的 15%员工流动率,有的企业的员工流失率更是高达70%以上.企业存在着这么高的员工流失现象,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因此,民营企业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已经刻不容缓.目前国内外关于人才流失的相关理论已经做了深入研究,民营企业应据此对本企业的人才流失管理体系进行优化,已达到吸引人才。
留住人才的目地。
关键词:民营企业;人才流失;激励;一、企业员工流失的定义概念的界定是分析问题的基础,但是理论界对于企业员工流失的定义很多.(1)《布莱克威尔人力资源管理学百科辞典》从员工与组织的关系角度界定员工流失是指个体作为组织正式成员关系的中断.(2)Dalrymple(1982)从员工流出的角度考虑,认为员工流动是指员工因为离职,如提升、辞职、退休、解雇而离开组织。
Ann Denvir&Frank Me Mahon (1992)从流人和流出2个角度考虑,认为员工流动是指人们被一个组织雇用或者离开这个组织的行为。
William H.Pinkovitz&Joseph Moskal&Gary Green(1997)从员工流动的过程考虑,认为员工流动也就是员工的替换的过程。
Price(1997)从员工流失的分类出发,认为员工流失分为主动流失和被动流失。
其中主动流失是指由员工引起的跨越组织关系边界的实际流动。
而被动流失是指不是由员工引起的跨越组织关系边界的流动.(3) 谢晋宇(1999)从员工与企业的工资与契约角度出发,认为员工流失是指员工与企业彻底脱离工资关系或者说与企业脱离任何法律承认的契约关系的过程.(4)张翼(2002)从流失与流动的区别考虑,认为人员流失是对于微观个体来说的,其实质是一种超常规的人员流动,是指人员非合意的流动.(5)张帆(2002)从薪酬与组织关系角度出发,认为企业雇员流失的定义是一种从企业领取货币性报酬的人中断与企业的成员关系,而使得企业丧失获得该雇员的劳动力使用的权利的过程。
【文献综述】企业人才流失
![【文献综述】企业人才流失](https://img.taocdn.com/s3/m/496a985f6edb6f1aff001fa0.png)
文献综述目前关于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对策分析的文献很多,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郑瑾轩著的《人力资源管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版)一书,邢宏伟著的《Z公司人才流失问题案例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版)一书,以及周广鹏的《企业员工流失管理困境分析与对策》(载《北方经贸》,2012年第12期)。
黄燕玲的《中小企业基层员工流失的问题》(载《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年第6期)一文。
是撰写本文的重要参考依据。
赵欣(2011)在对GJK企业人才流失进行研究后,则指出该企业近些年来人才流失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核心技术的丧失。
人才流失后,尤其是转投竞争对手公司后,虽然有各种保密协议的约束,但是由于这些人才在本企业的工作实际,将会不可避免的导致自己核心技术的外泄,只是比起那种故意泄露核心技术的损失要小得多。
其次,人才队伍的不稳定,而且还将会加大企业成本,比如新人才的培养以及适应时间等等。
第三,对企未来市场布局将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尤其是关键产品的人才流失。
冯兆田(2009)则认为我国很多企业之所以人才流失现象较为突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企业给人才所提供的环境空间太为有限。
他以我国企业为例,指出目前很多企业的发展前景并不好,这就导致人才从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对企业的忠诚度不高,跳槽等现象较为频繁。
邢宏伟(2010)在对一家公司人才流失问题进行研究后,指出人才流失是企业最大的危害,一旦出现人才流失情况,直接损失的是企业的财富和未来发展的能力,而后者对于企业而言,是最致命的损失。
周广鹏(2012)职业生涯管理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企业帮助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和帮助其职业生涯发展的一系列活动。
职业生涯管理应看作是竭力满足管理者、员工、企业三者需要的一个动态过程。
在现代企业中,个人最终要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计划负责,这就需要每个人都清楚地了解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能力、兴趣、价值观等。
酒店人才流失参考文献
![酒店人才流失参考文献](https://img.taocdn.com/s3/m/8b66718f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1b.png)
酒店人才流失参考文献1. Ahmad, S., & Bakar, N. (2017). Hotel employee turnover intention: A review on its antecedents and outcomes.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in Hospitality & Tourism, 16(4), 393-411.2. Abbasi, S. M., & Hollman, K. W. (2000). Turnover: The real bottom line. Public Personnel Management, 29(3), 333-342.3. Hussain, S., Abbas, S. G., Hussain, Y., Shehzad, M., Shahid, M., & Abbas, S. G. (2018). Antecedents of employee turnover in the hotel industry: Do generational cohorts matter?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rketing & Management, 27(2), 148-170.4. Islam, T. N., & Ahmad, R. (2019).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determinants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nd turnover intention: Evidence from the Malaysian hospitality industry.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in Hospitality & Tourism, 18(1), 61-77.5. Wan, D., Ong, C., & Kalliath, T. (2007).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and turnover intention: The mediating role of organizationa lcommitment.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37(11), 2542-2559.6. Meyer, J. P., &Allen, N. J. (1991). A three-component conceptualization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1(1), 61-89.7. Kusluvan, S., Kusluvan, Z., Ilhan, I., & Buyruk, L. (2010). The human dimension: A review of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issues in the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industry. Cornell HospitalityQuarterly, 51(2), 171-214.8. Kim, E., & Jang, S. (2015). Effects of emotional labor and leader-member exchange on hotel employee's well-being and turnover inten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7(3), 451-467.9. Bagraim, J. (2003).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it, voice, loyalty and neglect: Job satisfaction as a mediator.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Business Management, 34(1), 11-19.10. Saari, L. M., & Judge, T. A. (2004). Employee attitudes and job satisfactio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43(4), 395-407.。
关于员工流失问题的文献综述
![关于员工流失问题的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7dc54b58650e52ea551898c9.png)
题目:关于员工流失问题的文献综述专业:人力资源管理班级:姓名:学号:完成时间:关于员工流失问题的文献综述姓名:学号:[摘要] 员工流失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企业发展的瓶颈,并引起诸多学者的关注。
本文以国内外学者对员工流失的研究文献为基础,分析企业员工流失的原因,并提出减少员工流失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员工流失马斯洛需求层次文献综述[Abstract] Staff turnover problem has become a bottleneck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nterprises, and cause the attention of many scholars. In this paper, the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on loss of employees as the foundation, analysis the reasons of the loss of employees, and put forward effective measures to reduce staff turnover.[Keywords] Staff turnover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literature review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全球化,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增加,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人才流动也日趋频繁,员工流失带走的不仅仅是员工个人,还有企业的各项成本,并给企业带来多种分风险和一系列的消极连锁反应,也会影响在职员工的稳定性和忠诚度,甚至阻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因此企业员工的流失问题己成为企业管理人员要面对的最大的挑战之一。
如何减少企业员工的流失,降低员工流失风险与成本,已成为我国企业管理者所需关注和解决的首要问题。
《S科技有限公司人才流失原因及完善对策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4300字》
![《S科技有限公司人才流失原因及完善对策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43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2f0bd334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3b.png)
在员工离职问题上,和国外起步早、资料丰富、模型比较完备相比,国内在此方面的研究起步晚,研究深入不足,初期较大比重是对国外员工离职模型评述。伴随着我国研究深入,针对不同行业和地区的实证分析开始增多,在员工离职问题上取得显著进展。在最近几年,对于员工离职影响因素的研究按数量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受到国外从多变量角度全面分析员工离职动因的影响,我国研究者也从多因素与员工离职的关系进行研究;另一类则是从单一因素深入研究与员工离职的相关关系。
对于多因素与员工离职的关系主要有一下观点:天津大学祁蕾蕾(2006)对人才流失的预警管理进行了先期性的探索,追寻企业人才流失形成的主要原因,从宏观、微观(包括企业和个人)角度分析了人才流失的原因,得出了影响企业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在于薪酬、职业生涯、培训、工作压力、人际关系,其中薪酬、职业生涯、工作压力是三大主要原因。
毕业论文答辩 2018年4月29-2018年4月3到学校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图书。
2.用电脑在各高校图书馆上查阅、下载相关资料。
3.在指导教师的各方面指导和帮助下完成论文的撰写。
(三)主要参考文献
[1]刘紫兰. 成都BY科技有限公司人才流失原因及对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
美国普莱斯有关雇员流出的决定因素和干扰变量模型在雇员流失方面研究成果得到当今世界的广泛认可和推广。普莱斯提出,雇员流失和决定雇员流失因素两者的中间变量为工作满足度以及变换工作的机会。工作满足度能够将企业内部雇员对企业的好感程度得到完全反映,变换工作的机会指的是基于外部环境进行角色转换的可能性。假如因为工资、交流、融合性、集权化等的影响致使工作满意度大大降低,而变换工作的机会得到提升时,那么雇员流失的几率则会极大地提高。
论文(设计)名称
人才流失国内外文献综述
![人才流失国内外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cbcd467d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88.png)
人才流失国内外文献综述1 国内文献综述国内学者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很多研究,但其研究相对来说更加具有广泛性。
20世纪90年代,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工作,在国内仍缺乏微观基础,处于宏观的层面。
目前,面对国内一些企业出现的状况,特别是人才的不断流失,学者们也开始进行微观层面的探索。
许多专家学者对人才流失现象进行了有效的分析和研究。
在“员工流动”一书中,盖勇认为,社会上普遍具有一种流动性增加的额趋势。
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员工离职的影响因素也越来越多。
现实中很难保证员工能够进行绝对合理的流动。
因此,我们研究的重点放在相对流动上,如何使员工相对流动性更加合理。
一般而言,员工流动率最有可能发生在以下三个时期:第一个对于新人来说,首先进入环境的适应阶段,两年面临工作的升职危机,最后是经过多年工作后的疲劳对工作已经失去了兴趣。
因此,企业面对处于不同时期的员工,要进行不同的机制设计,使得每个期间的员工都能保持稳定性,员工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离职,主这些因素根据其内容可以分为个人的、企业的、外部宏观大环境的。
在所有的离职原因中,压力占了很大的比例。
其次,如果企业不具备稳定性,那么其招聘的员工也是流动的,因此员工的稳定性会与企业的性质有很大的相关性。
企业在进行员工离职管理政策的制定时,要以人为本,在激励机制上保证完善高效,为员工设定一定的合理竞争机制,尽量减少企业的私营理念,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其次,企业在制定各种规范时要结合其自身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更有效地留住人才。
在“人文管理”一书中,石峰也就如何留住员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在招聘时,要对员工的忠诚度的高低进行考核,并将其作为是否录取的重要因素:候选人首先要具备竞争职位的能力,候选人对于公司的各种政策,激励措施,都可以接受。
其次,在减少员工流动率方面要做好工作,从筛选,招聘到早期社会化都是有效的方式。
同时,公司要建立良好的办公环境,保持友好的工作氛围,以及员工之间要相互团结协作,这样才能够建立良好的团队基础。
酒店人才流失参考文献
![酒店人才流失参考文献](https://img.taocdn.com/s3/m/4b5ce678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cf.png)
酒店人才流失参考文献酒店人才流失参考文献:1. 张立,陈明. 酒店人才流失及其对策研究[J]. 旅游科学, 2012(3):67-82.该文研究了酒店人才流失的原因,包括薪酬不足、工作压力大、职业发展空间有限等,同时提出了解决酒店人才流失的对策,如提高薪资待遇、改善工作环境等。
2. 陈凯,王美. 酒店人才流失成因及对策研究[J]. 经济管理, 2014(4): 59-67.该文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式,探讨了酒店人才流失的成因,包括个人发展空间不足、企业文化不合理等,并提出了加强员工培训、优化企业文化等对策,以减少酒店人才流失。
3. 沈华,王小刚. 酒店人才流失问题及对策[J]. 餐饮研究, 2016(2):25-31.该文分析了酒店人才流失问题的原因,如工作压力大、职业规划不清晰等,并从提高薪资待遇、改善工作环境、加强员工激励等方面提出了对策来解决酒店人才流失问题。
4. 王雪,李明. 酒店员工流失问题及对策研究[J]. 餐饮研究, 2017(6): 53-57.该文探讨了酒店员工流失问题的原因,包括缺乏职业发展机会、工作压力大等,并提出了改善员工薪资待遇、加强内部培训等对策,以减少酒店员工流失问题。
5. 许琳,刘伟. 酒店人才流失的调查与对策研究[J]. 酒店管理,2018(5): 56-63.该文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酒店人才流失的情况,并从提高薪资待遇、改善工作环境、加强员工培训等方面提出了对策来解决酒店人才流失问题。
6. 赵丹丹,刘洋. 酒店员工流失原因及应对策略研究[J]. 商情,2019(3): 63-72.该文调查了酒店员工流失的原因,包括薪资福利低、工作环境差等,并提出了提升员工薪资待遇、改善工作环境、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等对策,以降低酒店员工流失率。
7. 张婷,王磊. 酒店人才流失问题浅析与对策[J]. 经济财税创新, 2020(2): 44-50.该文分析了酒店人才流失问题的原因,包括工作环境差、职业发展空间有限等,并提出了改善员工薪资待遇、加强培训和发展机会等对策,以减少酒店人才流失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激励人才的研究方面,美国耶鲁大学的克雷顿?奥尔德弗(Clayton.Alder
fe1969)的“ERG”理论认为,人们共存在3种核心的需要,即生存(Existenee)的需要、相互关系(Relatedness)的需要和成长发展(Growth)的需要,当人们满足了较低层次的需要之后,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E隅理论的优点是认为在任何时间里,多种层次的需要会同时发生激励作用。所以它承认人们可能同时受赚钱的欲望、友谊或新的工作机会等多种需要的激励。并且奥尔德弗还提出了一种叫做“受挫—回归”的思想,认为当一个人在追求某一较高层次的需要时,遭到挫折,那么他的需要就会回归,有可能会增加某一较低层次的需要。因此,得出两个结论,一是激励措施应该随着人的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并根据每个人不同的需要制定出相应的激励策略;二是如果人的需要降低,工作、生活的动力与活力也会随之降低。只有不断激发人才对高层次的需要,人才的创新力才能不断焕发生机。所以,为了防止“受挫—回归”现象的发生,要为人才提供有利于其施展才能、体现价值和实现理想的氛围,创造一个各种不同文化融合的良好人才软环境。从这一意义来说,ERG理论比较符合实际,是比较实用的激励方法。ERG理论的缺点是对它的适用范围有疑义,有学者认为ERG理论有的组织适用,有的组织不适用,而且它的实际效果缺乏充分的研究予以验证。
李书治(2008)从私企人才流失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入手进行分析,客观原因包括私营企业的性质局限,私营企业大多是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缝隙中发展的,一些初创的私营企业面临着执行力度不到位、管理制度不完善、决策无秩序的困境;私营企业的发展局限,私营企业主要在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行业发展,企业发展空间有限,限制了个人发展;私营企业文化、组织结构的局限,由于我国私营企业家缺乏以人为本的文化底蕴,存在家长式管理严重、思维方式单一、缺乏责任心等问题;激励机制的局限,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跟不上步伐;企业本身对人才的重视程度的局限,总认为员工在打工,员工得不到企业足够的重视。主观原因包括个人观念,许多人存在先打工后创业的观念;个人原因,许多人通过积累经验,把企业当成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跳板,频频跳槽,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1.国外研究综述
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在西方发达国家关于企业人才流失的研究己经很普遍了,研究成果影响也较大。
在研究影响人才流失的主要因素变量方面,历史比较著名的有Price(1977)模型、Mobely(1979)扩展的中介链模型以及Steers和Mowday(1981)模型。priee(1977)模型定义了决定员工流出的主要因素为:工资水平、融合性、基础交流、正规交流以及企业的集权化,前四种因素与员工流出呈现正相关性,企业的集权化与员工流出呈现负相关性。工作满足度和变化工作的机会是员工流失和其他决定因素之间的中介变量。普莱斯模型的积极贡献在于它尝试将企业变量和个人变量结合起来探讨雇员流出问题。从个体心理学角度讲,这一模型有一大缺陷,那就是它不能明确回答个人是怎样认知和估计流出影响因素和改变工作机会的。
李明芹(2006)指出,外企和民营企业通过高薪酬、重福利的“硬件”来吸引优秀的石油专业人才,据调查,中、高层次管理人才,一旦跳槽,薪酬升幅可达30%一100%。外资企业利用了我国福利分房制度这个“分房优势”的终结,“宝洁”、“安利”等公司推出了员工以贷款供楼方式,或以签订服务年限为条件的“住房计划”,这些住房福利大大吸引了人才,使人才有归宿感。在“软件”上,外企和民营企业努力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使人才有归属感,这些都造成石油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大量流失到外企和民营企业。
在人才流失的对策方面,王维,吕臣(2006)认为解决人才流失问题,一是最大限度的降低离职成本。如果员工提出辞职,管理者要考察其所处职位的敏感度、个人影响力及其可替代性来采取措施,尽量防止员工大批量的离职。如果
员工去意已决,就大方欢送。与此同时,保留好离职员工的档案资料、联系方式,邀请离职员工聚餐,密切联系,一旦时机成熟,把优秀员工再挖回来。这样既保住离职人才,也使现有员工增加企业忠诚度。提高员工的忠诚度,要在用人、沟通、薪酬福利、公平、职业生涯设计上下功夫。二是加强体制建设。良好的组织环境,减少集权,更多授权,会保持人才‘队伍的相对稳定性。三是加强人力资源信息管理。企业内部信息一般包括:在职人员信息、离职人员信息、员工的工作动态跟踪信息、人才储备信息等。四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形成特色文化,培养凝聚力,用感情留人。
在人才流失的原因方面,金继刚(2005)用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探讨组织人才流失的原因,指出组织的内外部环境与人才流失有很大的关系,具体分析了组织的外部环境,如组织所处的地点、行业、行业结构及其演变以及组织的内部环境,如
组织的规模、组织地位和绩效、组织的薪酬、福利、奖励、组织的内部分工、约束性的强弱、提供的个人发展机遇、管理风格、内部的非正式组织等与人才流失的关系。
Mobely(1979)扩展的中介链模型认为员工打算从企业流出,主要由以下几个基本因素决定:工作满足与否、对在企业内改变工作角色收益的预期、对在企业外部改变工作角色收益的预期、非工作价值观及偶然因素。模型的优点是从理论上提到了许多相互关系、相互影响的概念,促进了人才流失理论研究的发展。缺陷是模型中所给出的各种变量和各变量之间的关系,还缺乏实践的检验。
2.国内研究综述
作者在“万方数据”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人才流失”为主题,共找到2,686篇符合条件的论文,在万方数据库中,对人才流失问题的研究显示最早的时间是1999年,其中2001年以前平均每年发表论文65篇,2005年以后平均每年发表论文513篇,可见,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人才流失研究的时间虽然较短,但人才流失问题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在人才流失的影响方面,付文杰,康涛(2002)指出人才流失对经济和技术发展有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是因为科技进步、经营管理需要高层次人才,人才流失影响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二是《国际竞争力的报告》显示,中国科技竞争力在世界的排名从1998年的第13名下滑到1999年的第25位后,2000年又滑到第28位。流失的人才大都年富力强、后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三是人才培养出来了,却大量外流,造成我国有限的教育投资浪费。
steers和Mowday(1981)模型的主要目标是寻找影响员工离职的主要变量并考察他们在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最终以概念化的框图模型表达出来。该模型指出,影响员工离职的主要变量有主观态度变量,工作满意度、工作参与度和组织承诺度;主观态度变量的影响变量,工作期望和价值、组织特征和组织经验、个体体验的组织现实状况、工作绩效;其它工作机会;其它工作机会的影响变量(个体变量和劳动力市场以及经济状况。steers和Mowday模型的贡献是明确提出主观态度变量对离职的影响,个人是否经常兴起“离职念头”,是否有“找寻新工作的意愿”及“离职倾向”等因素,都可能会影响个人的离职决策。主观态度可以使雇员努力改变自己的状况,而这种状况反过来也影响态度。
在分析人才流失原因方面,美国组织行为学学者Robinson和gorrison提出了心理契约破坏的简化模式(1997)。该模式指出,心理契约的破坏有两个根本原因故意违反及对心理契约的理解不一致。若员工认为心理契约遭到破坏,他将对此进行归因分析和公平性分析。一旦他们认为自己遭到不公平的待遇,并认为管理这一方负有心理契约被破坏的责任,就会做出情绪和伤害反应:降低工作努力程度或选择离职。
姚岳军(2007)结合研发人员的工作特征和个性及需求,提倡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一是刚性激励与柔性激励相结合。刚性激励包括薪酬激励,要保证薪酬的竞争性,使薪酬状况能留住人才;培训激励,研发人员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需求强烈,需要企业创造培训的机会;晋升激励,实行双阶梯制度,非研发人员选择管理生涯道路,研发人员选择专业生涯道路,无论选择何种生涯道路,都应给与相同的地位和待遇。柔性激励包括参与管理激励,让员工参与决策,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文化氛围;情感激励,营造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和谐融合的氛围。二是对激励进行战略性规划,将研发人才的激励与公司的战略目标相结合,分清激励的主要和次要方面、重点和一般方面,形成激励的多层次性和序列性“从’。三是实行激励的权变性和动态性,追踪和分析研发人员的需求,持续关注激励反应,及时调整激励措施。
赵卫民(2005)分析了人才流失对企业造成的影响,一是无形资产流失,所在单位的科研、工艺、管理等无形资产,拔尖人才、科研人员都了如指掌,由于他们的流失,组织的商业秘密、核心技术被泄露,造成产品质量的不稳定和技术创新的停滞。二是
增加企业成本。为弥补空缺岗位,企业不可避免地增加招聘、培训等成本,而且新员工有适应新岗位的过程,企业要承担客户资源的流失和产品质量的不稳定的机会成本。三是对企业现有人才的心理冲击。人才的外流,企业留下的人刁会对企业的发展、领导的能力产生怀疑,使人心涣散,削弱士气、影响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