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中考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中考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https://img.taocdn.com/s3/m/ca655238767f5acfa1c7cdef.png)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2014江苏南京】11.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国防力量。
下列人物中,对该成就做出重大贡献的是A .魏源B .焦裕禄C .袁隆平D .邓稼先【答案】D【2014江苏徐州】21.2013年12月15日,月球车“玉兔号”顺利驶抵月球表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月面软着陆的国家。
追溯历史,新中国在同一领域开始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的标志是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 .“神州五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C .导弹核武器的成功研制D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答案】D【2014达州】20.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继美国的GPS 、俄罗斯的格洛纳斯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
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开始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的标志是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导弹核武器研制成功C.“东方红”卫星遨游太空D.“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答案】C【2014年临沂市】15.图4中飞船的成功发射A .实现了我国成功发射载人飞船的梦想B .标志着我国开始掌握了飞船发射技术C .标志着我国有了可以用于实战的导弹D .使我国成为第一个送人上太空的国家【答案】A【2014东营】14.标志着中国国防力量加强,打破帝国主义核垄断的重大事件是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 .海军装备了核潜艇C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D .“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答案】A【2014年菏泽】12.建国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成就辉煌,下列各项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第一代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②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③《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 ④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A .①②③④B .④③②①C .④②①③D.④①②③图4 神舟五号飞船【答案】C二、非选择题【2014内江】19.(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任何人,只要愿意付出代价及冒险到遥远的东方,便可从黄金、珠宝、丝绸和香料贸易中,获得丰厚的利润。
历史必修三专题二1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1)
![历史必修三专题二1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1)](https://img.taocdn.com/s3/m/a96d808db9d528ea81c7792a.png)
马丁· 路德曾称印刷术为“上帝至高无上 的恩赐,使得福音更能传扬”。
26
一、中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的表现
(一)四大发明(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科技成就)
项目 发明过程 造 西汉:植物纤维纸 纸 东汉:“蔡侯纸” 术 魏晋南北朝:成为主
印 刷 术 火 药
要书写材料 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 北宋:彩色套印技术;毕 传入欧洲 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促进近代欧洲社会进步和社会转型 外传 影响 经阿拉伯人 廉价耐用的纸张很快 传到非洲和 取代中世纪使用的羊 皮纸,促进了欧洲文 欧洲 化的发展。
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 宗教改革,促进人们的 思想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 展,促使骑士阶层日益衰 落,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 势力创造了条件
唐末:应用于军事 宋朝:火药武器广 泛运用
28
【典型题例】(2010· 天津河东一模)公元751年,唐 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 有不少技术工匠,这次战役客观上促成了中阿之间一 次技术转移。这时中国传人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 ) A.造纸术 B.活字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与火器 解析:A。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时间:造纸术 是东汉蔡伦改进的,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毕昇发明的, 指南针发明在北宋时期,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军事, 北宋时期制造出火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都经阿拉伯 人传到欧洲,在题干中时间限制内“公元751年”、 “唐朝”,这一时期 中国传入阿拉伯的技术只能是造 纸术。
4
一、中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的表现
(一)四大发明(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科技成就) 1、造纸术
5
பைடு நூலகம்
龟 甲 和 兽 骨
青铜器
帛书 竹简 1竹木简牍沉重 2丝织品昂贵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https://img.taocdn.com/s3/m/02607766561252d380eb6e93.png)
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历程,对我们 的启示:
1、科技发展,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政治、 经济、文化条件。 2、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 3、必须不断创新科技发展的环境,推行科 教兴国战略。 4、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走出去战略。
对今天的落后不自卑, 因为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在历史 上曾独放异彩; 对过去祖先的创造不沾沾自喜, 因为那只是过去,它并不能代 表现在和未来!
炼
丹
商周: 木炭知识
春秋战国: 硫磺、 硝石知识
汉代:
对炭、硫、硝 三种物质性能 的认识
明代:
地雷、水雷、 定时炸弹
唐末至宋初: 火药箭、火炮、 火蒺藜……
东晋:葛洪 《抱朴子•仙药》 中已提到火药 (最早)
(1)用于采矿业 和工程建设
(2)改变人类作 战的方式,进入热 兵器时代。
(3)12、13世纪 开始传向世界,成 为资产阶级战胜封 建势力的重要武器。
二、印刷术的进步
在印刷术发明前, 人们用手抄书,既 费时耗力,又易出 错。
到隋唐时期, 人们从印章和拓石 中受到启发,把字 雕刻在木板上,使 它成为反的凸字。 然后刷上墨,铺上 纸,一张一张地就 印成了。
1、雕版印刷术
史料链接:宋初,最艰难的雕版工程是太祖开宝四年(971年) 于成都开始版印全部《大藏经》,计1076部,5048卷,历史12年 才雕印成功,雕板有13万块。
4.下列著作中记载了用磁石摩擦钢针制作指南针技术的是: A.《韩非子》 B.《武经总要》 C.《梦溪笔谈》 D.《萍州可谈》 5.成功创制木活字,又发明了轮转排字盘的是 : A.毕升 B.王桢 C.蔡伦 D.唐福
这些材料有哪些些缺点呢?
龟甲、兽骨、竹 简、木牍、 陶器、青铜器、 铁器
2.1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
![2.1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https://img.taocdn.com/s3/m/7d99bec30b4c2e3f5627637e.png)
3、指南针技术的应用和意义
(1)指南针应用于方向测定,对于军事实践和经济生 活有着重要作用。 (2)对于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
A: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为明代航海家郑和运航东非等地 提供了条件。 B:推动了近代的地理大发现。 为哥伦布发现美洲和麦哲 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
(三)情有独钟阿瑞斯—火药
依据材料,指出蔡侯纸的原料主要是什么?据此可知蔡侯纸有 什么优点?
4、造纸术的外传:
向东:4世纪起传到朝鲜,后来又传到越南和日本; 向西:8世纪传到中亚,后来经阿拉伯逐步传到非洲和欧洲。
5、造纸术的意义:
(1)造纸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
(2)纸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的记传播 和继承,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作用)
(二)从孤立走向地球村——指南针
1、指南针发展历程
司南
指南鱼
指南龟
罗盘
夏商
战 国
西
秦漢
东 漢
三西東南
國
晉
晉
北 朝
隋
唐
五 代
宋元
明清
清 代 罗 盘
水浮指南针
现 代 指 南 针
南宋指南龟
2、指南针技术的外传(了解一下)
• 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在 传入欧洲。
宋代主要远航路线图
一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一、古代科学技术成就表现
(一)包裹今昔写春秋 (造纸术) 1、纸发明前的书写材料:
龟甲、兽骨、青铜器、玉石器、竹木简、帛
上述书写材料有什么缺点? 缺点:书写比较麻烦,不易携带、价格昂贵
2、纸的发明: 西汉早期可能发明书写用纸
天水放马滩西汉墓纸质地图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https://img.taocdn.com/s3/m/2bf1e9304b35eefdc8d33330.png)
国名
美国 7年零4 个月
前苏联
英国
中国
时间
4年
4 年零7 2年零8 个月 个月
原子弹爆炸的意义和我国的核政策:
意义: 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加强了我 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 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核政策: 我国政府郑重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 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 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
五 个能够独立发射人造 6、中国是世界上第_____ 地球卫星的国家
本课小结:
列举本课中的三项重大科技成就
(1)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1970年,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3)1973年,袁隆平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作业
1、完成17课练习并抄写自主预习一次 2、预习18、19课 3、完成表格。
原子பைடு நூலகம்、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代号为“小男孩”
1945年8月6日,美国为迫 使日本迅速投降,在日本广 岛投掷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 原子弹。8月9日,美国又在 日本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 原子弹迅速结束了第二次世 界大战,同时面对核恐怖, 人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 · · · · 。
代号为“胖子”
中国发展核武器完全是为了自卫。 ——周恩来
我国何时掌握原子弹的? 我国的原子弹之父是谁?
时间: 人物:
“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 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 为了祖国的强盛,他在美国留学取得博士学位后的第 9 天即登上了轮船返回祖国。他默默无闻地在核工业 战线上奋斗几十年,被誉为“两弹元勋”。
1964 年10月
•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奖励500万元, 湖南奖励300万元 •我国目前最大一宗无形资产评估----“袁隆平”名
第17课_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第17课_科学技术的成就(一)](https://img.taocdn.com/s3/m/fb1e4a0c52d380eb62946d97.png)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和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
同时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成就的讲述与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几位杰出科学家的突出事迹,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大量有关资料的提供和问题设计,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邓小平关于科技发展的讲话资料,培养学生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讲解建国4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累累硕果,尤其是有些科技研究成果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对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先进事迹的介绍与讲解,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杰出的科学家的事迹。
教学难点:建国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尽管我国的科技事业和祖国的命运一样经历了不平坦的道路,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科技工作者保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国防建设、农业生产等科学技术领域里填补了一项又一项空白,取得了满举世瞩目的成就,提高了国际地位,更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邓稼先、袁隆平等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航天员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等成为我们广大青少年学习的榜样。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科学技术的成就(一)邓稼先杨利伟讲授新课:一、“两弹一星”播放关于中国“两弹一星”研制过程的录像片,以生动的镜头、感人的故事展现了“两弹一星”的辉煌成果。
探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时间?“两弹一星”指什么?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世界主要有核国家从研制成功原子弹、导弹到研制成功氢弹所需的时间:通过这个资料,可以看出,研制核武器,我国科学家付出了极其艰辛的努力,请同学了解一下科学家的杰出代表邓稼先的情况。
近年来我国科技成就
![近年来我国科技成就](https://img.taocdn.com/s3/m/073239d7a5e9856a561260f8.png)
近年来我国科技成就篇一:新中国科技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新中国科技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1)航天技术在火箭方面,目前我国的长征火箭家族已经发展为9种型号的火箭系列,可以覆盖低轨道、中高轨道和高轨道等太空轨道,运载能力从1.5吨到9.2吨,其中低轨道最高运载能力高达9.2吨,高轨道运载能力最高达到5吨。
长征系列火箭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具有坚实的基础,基本上具备了发射世界上不同轨道、不同重量卫星的能力,是世界航天发射市场上具有较高知名度和信誉度的高技术产品。
在人造卫星方面,我国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国已经成功地发射了科学实验卫星、通信卫星和气象卫星三大系列50多颗各种轨道卫星,而且掌握了技术复杂的卫星回收技术和地球同步卫星控制技术。
继著名的两弹一星之后,目前我国已经拥有50多颗在轨卫星,并且掌握了复杂的卫星回收技术和地球同步卫星技术。
在载人航天方面,我国科学家的突出成就同样令世人为之瞩目。
载人航天工程包括航天员、飞船应用、载人飞船、运载火箭、航天发射场、着陆场和航天测控与通信七大系统,涉及的学科领域广泛,技术含量密集。
我国于1992年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全国3000多家单位数以万计的工作人员先后参与研制、建设和实验。
十年来,工程技术人员继承并发扬中国日益成熟的航天技术,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载人航天发展之路,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升了信息、材料、能源等新兴学科的整体水平。
20xx年,我国先后两次成功地发射了神舟一号和二号宇宙飞船,在世界上仅次于美俄之后。
20xx年3月25日,我国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了“神舟”三号宇宙飞船,并且获得了圆满成功。
“神舟”三号飞船的成功发射和返回,表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技术日臻成熟,为最终实现载人飞行打下了坚实基础;“神州”五号这次发射是人类探索太空史上的一次重大成就。
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中国成了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
同时也表明我国利用飞船开展空间科学研究和空间资源开发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对促进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1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1](https://img.taocdn.com/s3/m/c0aab98704a1b0717fd5ddc5.png)
由波斯传到 欧洲,14C
2. 北宋:毕升发明活 末欧洲出现 字印刷术(泥活字) 木版雕印印
刷品,1450
3. 元代王祯:木活 年前后,德
字,转轮排字盘
国出现金属
4. 明代中期,铜活字 应用较广(《古今图 书集成》)
活字,比毕 升的发明晚 400年。
提高了印刷 效率,推进 了文化传播。 印刷术传入 欧洲,为欧 洲走出黑暗 的中世纪以 及文艺复兴 运动的出现 准备了条件。
总之,促进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
★中国科技成就在世界上的比重
时间
前6- 前1世纪
1- 400年
401- 1000年
1001- 15011500年 1900年
在世界 科技中 的比例
50%
62% 71% 58% 29%
●此表反映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什么特点?
长期走在世界前列(16世纪前),16世纪开始落后于西方
同学们看过这段文字后,纷纷说其中有些表述不符合史 实,是错误的。请你指出这段文字表述中的4处史实错误, 并说明理由。
1、儒家有两种根本自相矛盾的倾向,一方面它 助长了科学的萌芽,一方面又使之受到损害。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阅读教材最后一目,试分析李约瑟这句话的含义。
儒家的一些思想符合现代科学精神和原则;
重理性,反对迷信和宗教;
重视社会人文,忽视对自然的探求(重道轻器)。
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进程”,上面有菱角形 尖刺。用火点着药线抛出去, 不但会燃烧,里面的铁蒺藜 还会把敌人打死打伤。
南宋时发明了“突火枪”,管形火器的出现, 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
以巨竹筒为枪身,内部装填 火药与子窠——子弹。点燃 引线后,火药喷发,将“子 窠”射出,射程远达150步 (约230米)。这是世界上 第一种发射子弹的步枪,现 代枪炮的鼻祖。
17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导学方案)
![17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导学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7b72861e964bcf84b9d57b40.png)
重点
建国后的科技成就及杰出科学家的事迹。
学法
自主、合作相结合
学
习
过
程
一、自主学习,快来感受新知25′
先认真读书,分析、理解、归纳问题并适当标记;然后再交流、问疑。
1.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爆炸成功。意义:加强了我国的,打破了的核垄断,对维护
4.2001年,江泽民主席把奖颁发给水稻专家。
他的突出贡献是: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 ”,在实践中提出了水稻新理论,被国际农学界誉为“”。
二、活动探究,互动展示提高8′
1.思考分析:我国科技取得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2.你对当今科技的日新月异有什么认识?
三、课堂小结,梳理强化升华2′
重要意义。为我国核武器研制做出了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是,他被誉为“”。目前我国的核政策是什么?
2. 20世纪60年代,我国在导弹研制方面有哪些成就?
3.年,我国用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中国成为继、、、世界上第个能独立发射人选地球卫星的国家。之后,我国在航天科技方面又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廊坊二中历史学科导学案编号
授课时间:2012年5月日第周星期主备人学生姓名班级
课题
17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第2课时
课型
新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授课教师
学习
目标
1.掌握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时间和意义、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的时间和意义、袁隆平的科技成就及影响。
2.分析我国科技发展的原因,学生分析、理解、综合问题的能力提高。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教案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adf2778f242336c1fb95e07.png)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籼型杂交水稻,熟悉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
通过对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几位科学家的突出事迹,引导学生分析科学家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视频和相关资料,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通过学生自学导弹和航天知识,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小组学习,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看书,学会合作学习。
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新中国在科技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对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先进事迹的学习,启迪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树立好好学习、报效祖国的决心。
教学重点: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杰出科学家的事迹。
教学难点:新中国科学技术取得成就的原因;渗透科技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教学方法:自信、自主、自省教学模式学法指导:指导学生阅读资料,观看视频,训练学生从资料中发现信息和分析事件的方法。
指导学生小组学习,让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国家》。
师借用歌词,导入新课(正如《国家》中的歌词所言: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国与家连在一起,创造地球的奇迹。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就是要学习新中国在科技领域创造的一个个奇迹,学习这些奇迹产生的艰辛历程,学习科学家们为科技发展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先进事迹和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二、讲授新课:(一)两弹一星首先释疑:两弹一星是什么?区别“两弹一星”与“两弹元勋”中的“两弹”。
1、原子弹放视频《广岛原子弹爆炸》。
师带领学生看视频,感受原子弹爆炸的巨大威力,并简述广岛原子弹爆炸加速了日本法西斯投降及给日本人民带来的灾难,让学生直接感知到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引起震撼,为探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一系列问题做好铺垫。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https://img.taocdn.com/s3/m/3a893c0d90c69ec3d5bb7538.png)
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背景:本节是在学习了新中国的成立等一系列史实,学生了解了新中国的建设成就之后的一个知识点。
教学课题: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目标:基础知识1.了解:以邓稼先和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为国争光的动人事迹2.掌握: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能力训练过程方法1.阅读资料获取信息有效利用课本图片和课外网络等资源,分析新中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原因和几位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网络探索通过历史网《史海荡舟》,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处理历史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情感1.通过学习建国以来科学技术的成就,让学生明白我国有些科技领域已经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2.继承传统立志成材通过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而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先进事迹,增强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教材分析:1.教学重点: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杰出科学家的事迹2.教学难点:建国后我国科技发展的原因。
①人民政府重视科技工作,制定科技发展的远景春规划;②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热情投入和海外一些中国优秀科学家的纷纷回国际③观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推动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教学方法:1.教法:参与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地、多方面、多角度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培养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跨学科学习的能力;多媒体电教手段演示。
2.学法: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求知,让学生体会求知的快乐,这一课有大量的内容可以通过音像资料展示出来,让学生直观全面地了解体会“两弹一星”伟业的过程和籼性杂交水稻推广价值。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回答: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兵力和装备都不弱于日军的清朝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于自己国家的威海卫港湾内。
但是,新中国建立刚到半个世纪,人民海军就能驾驶着国产的导弹驱逐舰环球访问、遨游世界各地。
第十七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第十七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https://img.taocdn.com/s3/m/6ee4d1d8b14e852458fb5746.png)
介绍:我国卫星研制、发射及其进程的概况。 播放:东方红1号卫星发射的实况。 展示:一箭三星;神舟飞船
神 舟 一 号
神 舟 二 号
神 舟 三 号
神 舟 四 号
这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大型运 载火箭系列“长征3号”火 箭待命发射
这是我国1986年10月 第八次发射的返回式 卫星回到地面回收时 的情况。
神舟5号 载人飞船
C 7、我们现在通常说的“两弹一星”指的是( ) A、原子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 B、原子弹、氢弹、实用通信卫星 C、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D、导弹、氢弹、返回式卫星 8、2003年10月15日,实现我国载人飞船航天梦想的飞船是( D ) A、神舟一号 B、神舟二号 C、神舟四号 D、神舟五号 9、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C ) ①袁隆平在国际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②华罗庚是把数学研究应用到生 产实践的奠基人③钱学森为中国的火箭技术做出了杰出贡献④邓稼先是中 国的“两弹元勋” A、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0、对袁隆平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①“东方魔稻”的培育者② 2001年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获得者 ③ 被国际农 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④”被称为“两弹元勋”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 11、下列各项成就,属于我国于20世纪60年代取得的有( C ) ①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③籼型杂 交水稻培育成功④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第十七课
自主学习
1964 原子弹 爆 1、__________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__________ 炸成功。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 国防力量 ,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__________ 核垄断 ,对 __________ 维护世界和平 __________ 具有重要意义。 1964 中近程地地导弹 研制 2、__________ 年6月,我国设计的__________ 成功,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 __________的中近程地地导弹试爆 用于实战 的导弹。 成功,我国有了可__________ 长征 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 3、1970年,我国用______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__________ ,成为继苏联 东方红 1号 日本 美国 法国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 五 人造地球卫星 __________ 之后,世界上第 _______个能独立发射 神舟一号 __________的国家。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 神舟五号 飞船“__________”, 2003年,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 “ __________”发射成功,飞行员是__________。 杨利伟
马建辉八下_第17课_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马建辉八下_第17课_科学技术的成就(一)](https://img.taocdn.com/s3/m/260fbbb7b0717fd5370cdc0d.png)
两弹元勋—邓稼先
可以知道当时中国贫穷落后, 说明邓稼先不计名利,为新中国科技发展作出重要奉献。
杨振宁为祖国的成绩而骄傲落泪,为好友的功勋而高兴落泪。
三号展厅——农业科技
三号展厅问题:籼型杂交水稻的种植、推广有怎样的意义? (小组探究)
籼型杂交水稻的种植、推广为粮食大面 积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 益和社会效益,为解决中国乃至世界的温饱问 题作出了卓越贡献。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订
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签订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签订
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
参观学习目标:
1、在军事科技展厅了解我国成功 爆炸了两弹——原子弹与导弹及 两弹元勋邓稼先; 2、在航天科技展厅了解我国成功 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1号及由无人飞船向载人飞 船的发展;
神七航天员:刘伯 神六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 明、翟志刚、景海 鹏 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
运载火箭
事例三:杨振宁在美国听美国人说,中国人的原子弹是由美国科学家参与做成的。他
问邓稼先“有没有美国人?”稼先当时不便回答,待周总理说“把实情告诉他”之后, 稼先写了“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的信。信从北京直接送到上海市委欢送杨振宁的宴 会上。杨振宁当场打开一看,立即泪流满面。 原子弹——见证了一个民族的实力与能力。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 志。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杀伤力、威慑力超强的家伙,据说中国参与“两弹”研究 的科学家们最初使用的计算工具竟然是算盘,这说明了当时新中国的的物质基础如 何? 能否用一个成语形容? 一穷二白 从新中国面临的形式来看,我们还能得到他人的帮助吗?能否也用一个成语 来形容? 自力更生 而科学家的相互鼓励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艰苦奋斗。 由此,我国的“两弹”正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自力更生”研制成功 的,正是科学家们的艰苦奋斗才改变了我们“一穷二白”的面貌,创造了一个又一 个奇迹,历史不会忘记他们。其中有一位科学家我们更不应该忘记。(出示图片) 他就是“两弹”的设计领导者,他是谁?我们又该如何称誉他呢?
科学技术的成就
![科学技术的成就](https://img.taocdn.com/s3/m/ef797a1952ea551810a6877b.png)
白泉中学 高畅
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 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究原子 弹?
中国研制原子弹是 为了打破帝国主义 核垄断,粉碎帝国 主义核威胁,是什么?
原子裂变而造成的能量爆发 原子弹(nuclear weapon)是核武器之一,是利用 核反应的光热辐射、冲击波和感生放射性造成杀伤 和破坏作用,以及造成大面积放射性污染,阻止对 方军事行动以达到战略目的的大杀伤力武器。主要 包括裂变武器(第一代核武,通常称为原子弹)和 聚变武器(亦称为氢弹,分为两级及三级式)。亦 有些还在武器内部放入具有感生放射的轻元素,以 增大辐射强度扩大污染,或加强中子放射以杀伤人 员(如中子弹)。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要一 奔不 世为 界名 先、 一不为名,而不为利, 进二 水不 平为 。利 。 邓 但 稼 工 先 作 目 标
,
——
两弹一星的成就
时间
1964年10月16日 1964年6月
成就
影响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 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 量,打破了帝国主义 功 的核垄断,维护世界 中近程导弹试飞成功 和平。 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 地地导弹实现了核爆 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炸 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我国航天技术达到了 世界先进水平 我国掌握了一箭多星 技术,并成为继美国、 苏联后第三个掌握卫 星回收技术的国家。
两弹元勋 邓稼先
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他在北 平读的小学和中学,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 业。1948年到1950年在美国普渡大学读理 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 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奉命 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 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 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 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 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时代的新生日子! 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 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 生。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
第17课_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第17课_科学技术的成就(一)](https://img.taocdn.com/s3/m/d39dc6d03186bceb19e8bb5a.png)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
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从左至右) 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从左至右) 组成飞行乘组执行“神舟七号”。 组成飞行乘组执行“神舟七号”
探索宇宙, 探索宇宙,登 上月球从古至今都 是中华民族的一个 梦想。 梦想。随着神舟飞 船成功“上天” 船成功“上天”, 中国“嫦娥” 中国“嫦娥”工程 一期——绕月探测 一期 绕月探测 工程进展顺利, 工程进展顺利,首 颗绕月探测卫星 “嫦娥一号” 于 嫦娥一号” 2007年在西昌卫星 年在西昌卫星 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中华民族流传千年 的神话“嫦娥奔月” 的神话“嫦娥奔月” 变为现实 。
中国载人航天计划中发射的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 中国载人航天计划中发射的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
“神舟”五号载人 神舟” 神舟 飞船发射升空
2003年10月16日,“神舟五号”在内蒙古主 年 月 日 神舟五号” 着陆场成功着陆。返回舱完好无损。 着陆场成功着陆。返回舱完好无损。航天英 杨利伟自主出舱 自主出舱。 雄杨利伟自主出舱。
农业科学 ——杂交水稻的培育与推广 杂交水稻的培育与推广
2001年袁隆平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 年袁隆平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
袁隆平的成就主要表现在: 袁隆平的成就主要表现在: 的成就主要表现在
杂交水稻的研究、 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和推广上
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强优势籼型杂交水稻。 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强优势籼型杂交水稻。 首次育成强优势籼型杂交水稻 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 东方魔稻” 20%以上 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 1976年至1987年间 年至1987年间, 1976年至1987年间,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植 面积累计达到十一亿亩,增产稻谷一千亿公斤。 面积累计达到十一亿亩,增产稻谷一千亿公斤。 1979年 杂交水稻作为中国第一个 第一个农业技术 1979年,杂交水稻作为中国第一个农业技术 专利转让美国。 专利转让美国。 袁隆平为 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国际农学界称袁隆平 国际农学界称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https://img.taocdn.com/s3/m/9ebe4546852458fb770b5676.png)
第六单元科学教育与文化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编订人:王珍荣审定人:文综组时间:班级组别组名姓名【学习目标】1、知道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杰出科学家的事迹;2、知道科技发展的原因和意义;【重点难点】1、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杰出科学家的事迹;2、建国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学法指导】分析资料、讲述故事、合作探究【知识链接】“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
”为了祖国的强盛,他在美国留学取得博士学位后的第 9天即登上了轮船返回祖国。
他默默无闻地在核工业战线上奋斗几十年,被誉为“两弹元勋”。
他是谁?【学习过程】知识点一:“两弹一星”1.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2.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3.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
知识点二:籼型杂交水稻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
他因此被国际农学界誉为“”。
探究:阅读下列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在西部地区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材料二……作为美国军事视察团的人员,我在原子弹爆炸后的第三周登上了一列开往广岛的火车,这一刻成了我一生中最可怕的时刻。
尽管我经历过可怕的战争,可对我即将看到的一切仍然没有思想准备。
这里空空如也:没有鸟儿,没有人,没有树,没有房子,没有生命。
水泥墙上留下来的一个个人体的轮廓,就像照片底片被烙在了墙上一样,广岛就像一股烟似地眨眼间就消失了。
请回答:A级(1)2011年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多少周年?A级(2)以“一不为名、二不为利。
但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为座右铭,且被誉为“两弹元勋”的科学家是谁?B级(3)人民解放军中担任战略核反击任务的军种是什么?C级(4)原子弹不仅能够将广岛夷为平地,也可能毁灭人类和地球,为什么中国还要研?【课堂小结】【当堂检测】1、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动中国、震动世界──《科学技术的成就(一)》的教学设计内容课时1课时教学内容分析面对中国“一穷二白”的艰难局面,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十分重视科技工作,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
特别是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下,使祖国的科技事业获得了迅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本课通过对“两弹一星”、“神舟”系列飞船、籼型杂交水稻等有代表性的科技成就的介绍和取得成就的原因分析,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精辟论断的正确性,坚定为报效祖国而努力学习的信心和决心。
本课教学内容收录了科技领域的最新成果,但也比较贴近学生生活,易于学生理解、接受和探究,同时为下一课学习“8·63”计划作好了铺垫。
其次,新中国取得的科技成就离不开科技人才的努力,教育又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知道新中国的科技成就才能更好理解“科教兴国”的深刻涵义。
学生情况分析初中二年级的学生经过近2年的历史知识的系统学习,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厦门这样比较发达城市的学生基本上都拥有自主查阅和探究历史知识的条件,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但是,大多数学生在现行教育体制特别是主科学业负担的压力之下,又有些不重视历史学科的深入学习,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合作探究能力也有待进一步引导和加强。
另外,他们对“两弹一星”、‘神州’系列飞船、籼型杂交水稻等尖端科学技术往往只有模糊而肤浅的认识,也对老一辈科学家默默无闻、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不够理解。
设计思想“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这是《历史课程标准》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有感于此,本课教学贯穿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设计思想。
1、“一个中心”:新中国科技成就的影响力——感动中国、震动世界。
本课是一个非常好的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的教学案例,通过把老师和学生搜集、整理、归纳起来的大量历史资料制作成PowerPoint课件,用文字、图片、视频、表格等形式展现了建国以来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和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的风采,凸显了中学历史教学“爱国主义教育”这个永恒不变的主题。
2、“两个基本点”: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基本的解决历史问题的技能。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自主探究,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的前提下,实现教学形式为教学中心内容服务的目的。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建国以来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和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及其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2、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成就的讲述与原因的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几位杰出科学家的突出事迹,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以培养学生探究、例证、分析和归纳等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大量有关资料的提供和问题设计,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通过“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科学技术成就的讲解,训练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方法;结合本校参与的国家级课题《历史教学与情商教育》和独立承担的厦门市思明区十一·五规划课题《文学作品在历史教学中应用的研究》的课题开展,引用部分文学作品资料,培养学生利用文学作品学习历史课程的方法,努力提升学生的情商。
2、通过讲述法、例证法、分析法、图示法、启发法等方法,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建国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累累硕果。
有些尖端科学技术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震动了整个世界,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强烈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先进事迹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青少年学生应该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
3、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的深刻含义。
我们中华民族只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才能昂首阔步续写“感动中国、震动世界”的新篇章!教学重点1、“两弹一星”;2、袁隆平和杂交水稻。
教学难点1、如何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准确简练地讲述科技知识。
2、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建国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教学资源1.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教学设备2.相关网址和书籍、报纸:·航空博物馆:/aviation/index.html ·中国科普博览:/gb/index.html·科学ABC:/hangtian/universe/daodan.asp ·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历史: /czls/·中学历史教学园地:/index.html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一、“两弹一星”1.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1)时间(2)意义2.导弹的研制3.航天技术的进步:(1)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2)发射“神舟”系列飞船二、籼型杂交水稻: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三、科技发展的原因1、国家的重视2、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3、人民的支持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伟大论断的推动导入新课:1、用幻灯展示报纸新闻《长征三号乙:在西昌成功发射一颗尼日利亚卫星》。
2、提问:这主要体现了中国在哪一方面的成就?3、出示课题和本课的主要知识点讲授新课:1、教师指导学生回忆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严峻国际、国内环境。
2、指导学生观看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有关视频材料,让学生掌握爆炸的时间和意义。
3、指导学生讨论P91“动脑筋”:“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中国研制原子弹,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保卫自己的国家,并不是要拿原子弹对其他国家进行核威胁,搞霸权主义。
4、(过渡)原子弹需要有运载工具,在研制原子弹的同时,我国也在进行导弹的研制工作。
5、结合第14课《钢铁长城》中关于导弹部队的知识,讲述我国在导弹研制方面的成就。
6、核武器的发展促进了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1958年,成立了由钱学森领导的公关小组,开始进行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
播放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的视频。
7、强调指出:从此之后,中国的国防科技和航天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研制和发射了各种型号的战略战术导弹和运载火箭,发射多颗返回式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及太阳同步轨道卫星。
8、联系时事,重点讲述“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的有关情况,并展望中国在航天事业方面的发展前景。
9、(过渡)在航天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同时,我国的生物技术也在大踏步地前进,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充分显示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
播放有关籼型杂交水稻培育的视频后,指导学生分析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理由。
10、引导学生思考:建国以后,我国的经济实力并不强大。
但是,为什么我国仍然能够取得这么多的重大科技成果?教师总结。
结合本教研组承担的思明区十一·五规划课题《文学作品在历史教学中应用的研究》的研究,引用初中语文课本、新闻资料、颁奖词等文学作品来辅助教学,重点讲解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中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和奉献精神。
教师寄语:每一项科技成果都令我们欢呼和骄傲。
但是,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永不止步。
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我们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让我们奏响时代的最强音,继续奏响“感动中国、震动世界”的新乐章!拓展延伸:(任选一题)1、列举本课中涉及到的重大科技成果。
(任意4项)2、查找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巨大成绩还有哪些。
3、从原子弹的第一次爆炸,到神五、神六的飞天壮举,中国只用了不到50年的时间,为什么可以取得如此伟大成就?4、面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对你有什么启示?学生浏览报纸。
学生回答: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
两大组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国际和国内局势讲述。
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归纳我国原子弹研制的背景。
学生根据搜集资料介绍原子弹简单的爆炸原理后,观看爆炸经过并思考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分析和交流,并分别展示自己的结论。
学生举例说明:在原子弹试爆成功后,我国政府郑重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
历史兴趣小组的学生展示有关导弹的几种分类表格和实例图片。
学生观看《国庆50周年大阅兵》中有关导弹部队的视频资料并思考问题学生仔细观看。
学生用图片、表格、文字等方式展示新中国在国防科技和航天科技事业方面的伟大成就。
学生回忆“神五”和“神六”发射时候的激动心情并展示图片。
学生通过视频材料感受袁隆平院士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
学生介绍1-2个袁隆平的先进事迹,并讨论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技术给人类的影响。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由讨论和探究。
学生结合初中语文课本中杨振宁的《邓稼先》和本册历史课本《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的相关内容来感受邓稼先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生通过中国农民朴素的语言:“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以及2001年荣袁隆平获国家最高科技奖和2004年被CCTV评选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首来感受“杂交水稻之父”的人格魅力。
学生讨论并发表感想学生课堂回答,或者作为拓展延伸在课后搜集相关资料,并动手制作手抄报,或者抒写感想、启示。
通过学生身边的新闻媒体导入新课,增加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让学生大致了解本课学习任务。
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复习,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通过视频资料可以直观的感受历史,增强学生的印象。
让学生思维进行发散、碰撞,用历史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理解原子弹这个矛盾的统一体。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注重知识点的上下联系。
渲染气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使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
用清晰的《东方红》乐曲烘托气氛,振奋人心。
交流和展示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供了方便,也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能力。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热爱科学的情感。
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吃的大米(水稻)的培育技术的进步,让学生明白科技并不神秘,常常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