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伤寒论背诵的重点条文(精简)郝万山推荐

(完整word版)伤寒论背诵的重点条文(精简)郝万山推荐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3)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sè)啬恶寒,淅(xī)淅恶风,翕(xī)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5.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13)6.太阳病,项背强几(shū)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7.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16)8.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9.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3)10.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5) 11.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6)12.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27)13.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1)14.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2)15.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3)16.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suì)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34)17.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1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完整word版)伤寒论复习重点

(完整word版)伤寒论复习重点

伤寒论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即为“伤寒有五”中之“伤寒”。

2、白饮:指米汤3、并病:凡一经证候未罢,继而又见一经证候者称并病4、面垢:面部如蒙油垢5、消渴:指口渴而大量饮水的症状,并非内科杂病中的消渴病6、直中:素体虚弱,感受外邪,病情无三阳之过程,而直犯三阴出现三阴证候者7、虚烦:吐下后余热所致的心烦。

虚,非正气虚,乃无形的邪热。

8、喜呕:喜,容易发生。

喜呕,即易呕。

9、谷道:即肛门10、将息:调养、休息、护理之意。

指服药后的调护法。

11、周时:指一昼夜,即24小时12、霍乱:是一种猝然发病,以上吐下泻为主要特征的急性胃肠疾病。

霍,有迅疾、急剧、骤然之意:乱,即变乱、混乱之状。

13、寒格:指上热与下寒相格拒。

14、蛔厥:因蛔虫窜扰而致的四肢厥冷。

15、虚羸:虚弱消瘦。

16、结胸:证侯名。

指实邪结于胸膈脘腹部位,以胸膈脘腹部位硬满疼痛为主要特征的证侯。

17、法醋:即食用醋。

18、脾家实:实,此指正气充实,即脾阳恢复之意。

19、但欲寐: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或阴血不足,均导致神失所养,出现精神萎靡不振,神志恍惚而呈似睡非睡的状态。

20、麻沸汤:煮沸之水。

21、口不仁:即口中麻木,言语不利,食不知味。

22、寒热往来: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作止无定时。

23、筋惕肉瞤:近义,皆指抽动。

筋惕肉瞤即指筋肉跳动。

24、合病:凡两经或三经证候同时出现者,称为合病。

25、中风:中,伤也。

中风,证候名,指为风邪所伤,太阳病的一种证候,与内科突然倒扑,口眼歪斜之中风病不同。

26、劳复:疾病初愈,因过劳而复发者。

27、除中:指胃气垂绝,而反能食的反常之象28、清脓血:即便脓血。

29、脏厥:因肾脏真阳极虚而致的四肢厥冷。

30、喜唾:时时唾痰涎沫。

二、简答题1、伤寒提纲六大纲领及其病机①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

头项强痛而恶寒。

伤寒论期末复习重点

伤寒论期末复习重点

伤寒论期末复习重点1.六经病各自的主要治法及代表方剂?治法代表方太阳病解肌发汗桂枝汤或麻黄汤阳明病清热泻下白虎汤或承气汤少阳病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太阴病温中祛寒理中丸少阴病回阳救逆四逆汤厥阴病清上温下乌梅丸2.麻黄汤证,桂枝新加汤证,附子汤证,皆可出现身痛,应如何鉴别与治疗?①麻黄汤证的身痛为风寒之邪闭郁肌表,营阴郁滞,并伴有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等表证。

治以麻黄汤发汗解表,汗出邪去则身痛自除。

②桂枝新加汤证的身痛属气营两伤,筋脉失养,证见汗出,身痛,脉沉迟,治当益气养营,调和营卫,营卫通利,气血充而身痛可止。

③附子汤证的身痛是因少阴阳虚,寒湿不化,凝滞经脉、骨节,性质属虚属寒,伴见手足寒,背恶寒,口中和,脉沉等症状,治当温经扶阳气复,寒湿去,则身痛即愈。

3.试述大青龙汤证的证候、病机、治法、方药及配伍意义?大青龙汤的主要证候为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其中不汗出而烦躁为辩证要点。

由于伤寒表实不得汗解,阳郁不得宣泄,进而化热,郁热内扰则生烦躁。

即烦躁源于内热,内热源于表闭阳郁,阳郁源于无汗。

其总的病机为风寒外束,内有郁热,故其治法为外散风寒,内清里热。

方用大青龙汤。

方中重用麻黄,并佐以桂枝、生姜辛温发汗,外散风寒;石膏辛寒清热,以除烦躁;炙甘草、大枣和中以滋汗源。

诸药合用,既能发汗解表,又可清热除烦,为表里双解之剂。

4.麻杏甘石汤的证治?麻杏甘石汤证以喘、发热、汗出、口渴、苔黄、脉数为证候特点。

病机是邪热壅肺,肺失宣降,治宜清宣肺热,降气平喘。

故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中麻黄宣肺定喘,石膏用量倍于麻黄清泄肺热,两者寒热相制为用。

杏仁宣降肺气,协同麻黄平喘,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药性,共奏清热宣肺平喘之效。

5.心阳虚的类型,治法及代表方药?①心阳虚心悸证:心阳不足,心失所养。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治法:温通心阳。

方药:桂枝甘草汤。

②心阳虚烦躁证:心阳虚弱,心神不敛。

心悸烦躁,舌淡苔白,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

《伤寒论》重点笔记

《伤寒论》重点笔记

《伤寒论》1.我国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书是——东汉末年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张机)所著的《伤寒论》。

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它的出现标志着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确立。

2.被后人尊为医中之圣的医家是——张仲景3.张仲景奋发学医——“乃勤求苦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4.《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金匮》两部分,伤寒主论外感热病,兼论内伤杂病;《金匮》主论内伤杂病,兼论外感热病5.《伤寒论》全书十卷,共397条,22篇,113方(实际为112方,其中有一方只有方名,没有药物)6.《伤寒论》有两种版书,一是宋版本,二是成注本。

宋版本原刻本已佚失,今有明代赵开美的复刻本,又称赵刻本。

成注本是金代成无己注解的。

原书杂病部分后经整理为《金匮要略》7.《伤寒论》的价值——一是创立了六经辨证的体系。

二是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

三是立法严谨,处方精湛,具有典范作用。

8.《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如《内经》所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难经》所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狭义的伤寒是指外感寒邪,感而即发的疾病,是五种中的伤寒。

如《伤寒论》所说:“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9.六经——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而言10、既是辨证的纲领,又是论治的准则,是指———《伤寒论》的六经。

11.六经病证的纲领———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⑵阳明之为病,胃肠实是也。

⑶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⑷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⑸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⑹阙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下之利不止。

12.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为总纲,表、实、热属阳,里虚、寒属阴。

伤寒论重点

伤寒论重点

一、桂枝汤证主要症候: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寒,鼻鸣干呕,脉浮缓或浮弱病机:风寒袭表,卫阳浮盛,卫外不固,营阴外泄(营卫不调卫强营弱)治则: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药及组成: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辨证用药:详见表格麻黄汤证主要症候:恶寒(风),发热,周身疼痛,无汗,喘,脉浮紧。

病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失宣。

治则: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方药及组成: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桂枝汤禁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6)太阳伤寒禁用桂枝汤.麻黄汤禁例: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83)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84)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痓(85)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86)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憟而振(87)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88)病人有寒,复汗发,胃中冷,必吐蚘(89)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虚表里实,津液自合,便自汗出愈(49)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50)五、表郁轻证三方六、黄芩汤、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证比较七、小柴胡汤证主要症候:往来寒热,胸胁苦闷,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病机:邪犯少阳,胆火内郁,枢机不利治则:和解少阳,通达枢机方药及组成: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八、乌梅丸证主要症候:时静时烦,呕吐、腹痛、时作时止、与进食有关,痛剧时手足厥冷,常自吐蛔,脉微而厥。

病机:上热下寒,蛔虫内扰,肠寒胃热治则:清上温下,安蛔止痛,滋阴泄热方药及组成:乌梅丸(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以苦酒渍乌梅一宿九、四逆散证主要症候:四肢厥逆为主,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病机:少阴阳气郁遏不达治则:舒畅气机,透达郁阳方药及组成:四逆散(甘草、枳实、柴胡、芍药)加减运用:咳——加五味子、干姜;悸者——加桂枝;小便不利者——加茯苓;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入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分。

伤寒论背诵的重点条文(精简)郝万山推荐

伤寒论背诵的重点条文(精简)郝万山推荐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3)-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觉;阴弱者,汗自出。

啬(sè)啬恶寒,淅( xī)淅恶风,翕( xī)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5.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13)-6.太阳病,项背强几(shū)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7.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行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 16)-8.太阳病,发汗,遂漏不只,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 20)-9.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行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可以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参半汤。

(23)-10.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 25)-11.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6)-12.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轻微者,此无阳也,不行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27)-13.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1)-14.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2)-15.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3)-16.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 suì)不只,脉促者,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 34)-17.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痛苦,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伤寒论重点

伤寒论重点

名词解释(属于重点条文的先背)1.头项强痛:颈项疼痛不舒,不柔顺貌。

P142.脉缓:指脉象宽柔和缓,非怠慢迟缓之意。

P153.脉阴阳俱紧:阴阳俱紧,指三部脉都见紧象。

P164.温病:外感病中的一种病证。

属广义伤寒的范畴。

P175.身灼热:扪之灼手,形容发热很高。

P176.失溲:溲,一般指小便。

本条之失溲,指二便失禁。

P177.时瘛疭:指阵发性手足抽搐。

P178.脉若静:指脉象与证候尚未发生变化。

P199.风家:指常受风患病者。

P21 淋家:指久患淋证之人。

P4410.阳浮而阴弱: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

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营弱。

P2211.翕翕发热:形容发热轻而温和。

P2212.其气上冲:这里的气有两种理解,一是指病人自觉症状,“气上冲”即病人自觉胸中有气上逆;一是指太阳经气,“气上冲”即太阳经气上冲,与邪相争。

总为表证仍在之意。

P2513.解肌:解除肌表之邪。

P2814.项背强几几:形容项背拘紧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

P3015.遂漏不止:遂,因而,于是。

漏,渗泄不止。

全句是指不间断地小量汗出。

P3316.微寒:此处应为脉微恶寒。

P3617.目瞑: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P4218.额上陷脉急紧:指额部两旁凹陷处(太阳穴)的动脉拘急。

P4419.眴:目动也,即目睛转动。

P4420.寒栗而振:即寒战。

P4421.恍惚心乱:神识昏惑模糊,心中慌乱不安。

P4422.坏病:即变证。

指因误治而致病情发生变化,已无六经病证候可循的病证。

P6123.消谷引食:消谷,消化谷物;引食,能食、求食。

消谷引食,即易饥而多食的意思。

P6424.客热:邪热,此处作假热解。

P6425.客气:即邪气。

因邪从外来,故称客气。

P11026.振寒:畏寒怕冷而身体颤抖。

P6527.清谷:清,同圊,指厕所,此活用作动词。

清谷,即泻下未消化的食物。

P6728.清便自调:指大便已恢复正常。

伤寒学复习重点

伤寒学复习重点

1.虚烦:虚,是与有形之邪为实相对而言;烦,心烦。

虚烦,指心烦由无形邪热所致。

2.日晡所:指申时前,即15-18时左右;下午3-5点,傍晚时分.3.藏结:指由脏气虚,阴寒凝结,气血阻滞而形成的病证。

4.潮热:是一种热型,指发热如潮水之起落,定时而发,或定时高。

5.结胸:有形之邪结于胸膈心下,以胸脘部硬痛为主症的一种病症.6.脾约:指胃热肠燥津液受伤,脾阴不足,使脾为胃行其津液功能受到约束,而大便硬,小便数的病。

7.谷瘅:瘅,同疸。

因水谷之湿郁而发为黄疸。

8.直中: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

凡直中者,病情一般较重。

1.桂枝汤证有哪些兼证?桂枝加葛根汤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桂枝加附子汤证、桂枝去芍药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桂枝新加汤证。

具体分述如下:桂枝加葛根汤证,为太阳中风兼太阳经气不舒,以太阳中风证兼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为辨证要点;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为太阳中风兼肺气上逆,以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咳喘气逆为辨证要点;桂枝加附子汤证为阳虚漏汗兼表证未解,以恶风发热,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小便不利为辨证要点;桂枝去芍药汤证为表证未解兼胸阳不振,以胸满,脉促,恶风寒,发热,汗出或不汗出为辨证要点;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为表证未解兼胸阳损伤,以恶寒发热,头痛,有汗或无汗,胸满,脉微为辨证要点;桂枝新加汤证为表证未解兼气营不足,以身疼痛,汗后不减,甚或加重,脉沉迟,或伴恶风寒,发热,汗出为辨证要点。

2.简述真武汤证?真武汤证症候是心下悸,头眩,身目闰动,振振欲擗地或全身水肿,小便不利,有时可见发热。

其病机是少阴阳虚,水气泛滥。

方药组成是: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

3. 黄连阿胶汤?病机:少阴热化证(多由素体阴虚,更感外邪,二三日后邪从热化虚火更旺)。

主证:心中烦,不得卧,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治则:清阴清热。

方药:黄连黄芩苦寒泻心火,阿胶芍药滋阴养血,鸡子黄为血肉之品,擅入心肾,滋养心血。

伤寒论打印版考试复习重点知识总结

伤寒论打印版考试复习重点知识总结

伤寒论一、名词解释1、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即为“伤寒有五”中之“伤寒”。

2、白饮:指米汤3、并病:凡一经证候未罢,继而又见一经证候者称并病4、面垢:面部如蒙油垢5、消渴:指口渴而大量饮水的症状,并非内科杂病中的消渴病6、直中:素体虚弱,感受外邪,病情无三阳之过程,而直犯三阴出现三阴证候者7、虚烦:吐下后余热所致的心烦。

虚,非正气虚,乃无形的邪热。

8、喜呕:喜,容易发生。

喜呕,即易呕。

9、谷道:即肛门10、将息:调养、休息、护理之意。

指服药后的调护法。

11、周时:指一昼夜,即24小时12、霍乱:是一种猝然发病,以上吐下泻为主要特征的急性胃肠疾病。

霍,有迅疾、急剧、骤然之意:乱,即变乱、混乱之状。

13、寒格:指上热与下寒相格拒。

14、蛔厥:因蛔虫窜扰而致的四肢厥冷。

15、虚羸:虚弱消瘦。

16、结胸:证侯名。

指实邪结于胸膈脘腹部位,以胸膈脘腹部位硬满疼痛为主要特征的证侯。

17、法醋:即食用醋。

18、脾家实:实,此指正气充实,即脾阳恢复之意。

19、但欲寐: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或阴血不足,均导致神失所养,出现精神萎靡不振,神志恍惚而呈似睡非睡的状态。

20、麻沸汤:煮沸之水。

21、口不仁:即口中麻木,言语不利,食不知味。

22、寒热往来: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作止无定时。

23、筋惕肉瞤:近义,皆指抽动。

筋惕肉瞤即指筋肉跳动。

24、合病:凡两经或三经证候同时出现者,称为合病。

25、中风:中,伤也。

中风,证候名,指为风邪所伤,太阳病的一种证候,与内科突然倒扑,口眼歪斜之中风病不同。

26、劳复:疾病初愈,因过劳而复发者。

27、除中:指胃气垂绝,而反能食的反常之象。

28、清脓血:即便脓血。

29、脏厥:因肾脏真阳极虚而致的四肢厥冷。

30、喜唾:时时唾痰涎沫。

二、简答题1、伤寒提纲六大纲领及其病机○1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

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机:外邪袭表,营卫不和。

伤寒论复习重点

伤寒论复习重点

伤寒论复习重点伤寒论是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的一部分,是我国古代对于伤寒病的研究总结和归纳。

它对于中医王国理论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伤寒论讲述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我们来复习一下伤寒论的重点内容。

一、伤寒的病因伤寒病的病因主要有外感邪气、饮食不洁和情志不遂三个方面。

外感邪气是指人体受到寒邪、暑邪、湿邪等外界的有害因素侵袭。

饮食不洁是指人们因饮食不当,摄入了变质食物或者因熬夜、暴饮暴食等过度劳累引起的肠胃功能紊乱。

情志不遂则是指人们长期处于焦虑、抑郁、悲伤等不良心理状态下,导致了体内气血的紊乱。

二、伤寒的病机伤寒病的病机主要包括表里正邪的关系和脏腑经络的变化。

表里正邪的关系是指外感邪气侵袭人体后,人体通过表面的抵抗力和里面的调节能力来应对这种侵袭。

脏腑经络的变化则是指伤寒病引起了心、肝、脾、肺、肾等脏腑的功能紊乱,以及经络的阻塞和失调。

三、伤寒的临床表现伤寒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热、寒战、身体疼痛、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口渴或口干等。

其中,发热是伤寒病最主要的症状之一,通常会伴随着寒战和身体疼痛。

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是由于肠胃功能紊乱所引起的。

四、伤寒的辨证论治伤寒病的辨证主要依据包括脉象、舌诊、症状和病史等方面的信息。

常见的辨证有阳明证、少阳证、太阳证和厥阴证等。

辨证论治的方法主要包括清热解毒、泻热下气、祛邪散寒、和中益气等。

其中,清热解毒是治疗伤寒病的基本原则,通过中药的使用来清除体内的热毒。

五、伤寒的预防与护理预防伤寒病主要包括加强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等。

护理包括合理饮食、适当休息、保持情绪稳定等。

此外,伤寒病的患者还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感染源。

总结伤寒论是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的一部分,对于伤寒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在复习伤寒病内容时,我们要学习和理解伤寒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以及辨证论治等方面的知识。

(完整版)伤寒论背诵的重点条文(精简)郝万山推荐

(完整版)伤寒论背诵的重点条文(精简)郝万山推荐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3)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sè)啬恶寒,淅(xī)淅恶风,翕(xī)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5.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13)6.太阳病,项背强几(shū)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7.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6)8.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9.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3)10.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5)11.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6)12.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27)13.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1)14.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2)15.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3)16.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suì)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34)17.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免费下载】伤寒论复习重点打印版

【免费下载】伤寒论复习重点打印版
2、小建中汤的原文: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药物组成:桂枝、甘草、大枣、芍药、生姜、加饴糖
3、炙甘草汤原文: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组成:甘草、生姜、人参、生地黄、桂枝、阿胶、麦门冬、麻仁、大枣。
4、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药物组成: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
伤寒论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指 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即为“伤寒有五”中之“伤寒”。
2、白饮:指米汤 3、并病:凡一经证候未罢,继而又见一经证候者称并病 4、面垢:面部如蒙油垢 5、消渴:指口渴而大量饮水的症状,并非内科杂病中的消渴病 6、直中:素体虚弱,感受外邪,病情无三阳之过程,而直犯三阴出现三阴证候 者 7、虚烦:吐下后余热所致的心烦。虚,非正气虚,乃无形的邪热。 8、喜呕:喜,容易发生。喜呕,即易呕。 9、谷道:即肛门 10、将息:调养、休息、护理之意。指服药后的调护法。 11、周时:指一昼夜,即 24 小时 12、霍乱:是一种猝然发病,以上吐下泻为主要特征的急性胃肠疾病。霍,有
○1 太阳病脉证提纲: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机:外邪袭表,营卫不和。
○2 阳明病提纲: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病机:燥热亢盛,正邪剧烈相争。
○3 少阳病脉证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病机:邪犯少阳,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之间,致胆火内郁,枢 机不利。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障碍或三焦的决读失权。
麻黄细辛附子汤原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 汤主之。
麻黄附子甘草汤原文: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 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柴胡桂枝汤原文: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 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伤寒论》重点总结

《伤寒论》重点总结

《伤寒论》重点总结1、伤寒提纲六大纲领及其病机1.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

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机:外邪袭表,营卫不和。

2.阳明病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病机:燥热亢盛,正邪剧烈相争。

3.少阳病脉证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病机:邪犯少阳,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之间,致胆火内郁,枢机不利。

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障碍或三焦的决读失权。

4.太阴病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病机:脾阳虚弱,寒湿内盛。

5.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病机:全身气血虚衰。

6.厥阴病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病机:阴阳错杂,虚风内动。

2简述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证、病机和治法(简述太阳病伤寒、中风的鉴别要点。

)太阳中风主症:①发热—风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②汗出—卫阳不固,营阴失守③恶风寒—邪扰卫阳,卫阳失其温煦④鼻鸣—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邪,肺窍不利⑤干呕—胃为卫之源,表气失和,卫病干胃,胃气上逆。

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要桂枝汤)太阳伤寒主症:①头痛、发热、恶风—寒邪伤于肌表②身疼体痛骨节疼痛—寒凝经脉,经气不利③无汗—寒性收引,汗孔闭塞④喘—肺合皮毛,表闭则肺气不宣。

病机:寒邪袭表,卫阳郁遏,营阴郁滞。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要麻黄汤)3、猪苓汤与五苓散区别?①五苓散②猪苓汤病机及治法特点比较脉浮:①表未解,阳浮而阴弱,其脉必浮而无力②里热外蒸,必浮而有力。

发热:汗随热泄,其热较轻,只是微热②里热外蒸,其热较重。

渴:①三焦膀胱功能失职而正津不布,故见消渴、水逆②热结水停,较五苓散之渴程度轻,饮后可缓解,无吐。

小便不利:①三焦阳虚,气化失司,小便必清②下焦水热郁结,小便必赤。

治疗:①泽泻配茯苓猪苓利水通阳,白术健脾散水,桂枝温阳化气行水,表里同治②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水,滑石阿胶清热利窍,育阴行水使湿热下泄4、结胸三症?脉沉紧,心下痛,按之石硬是大结胸证的三个典型脉症。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借鉴相关)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借鉴相关)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皓月)一,问答:1、伤寒提纲六大纲领及其病机。

1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

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机:外邪袭表,营卫不和。

2阳明病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病机:燥热亢盛,正邪剧烈相争。

3少阳病脉证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病机:邪犯少阳,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之间,致胆火内郁,枢机不利。

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障碍或三焦的决读失权。

4太阴病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病机:脾阳虚弱,寒湿内盛。

5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病机:全身气血虚衰。

6厥阴病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病机:阴阳错杂,虚风内动。

2简述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证、病机和治法。

(简述太阳病伤寒、中风的鉴别要点。

)太阳中风主症:①发热—风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

②汗出—卫阳不固,营阴失守。

③恶风寒—邪扰卫阳,卫阳失其温煦。

④鼻鸣—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邪,肺窍不利。

⑤干呕—胃为卫之源,表气失和,卫病干胃,胃气上逆。

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要桂枝汤)太阳伤寒主症:①头痛、发热、恶风—寒邪伤于肌表。

②身疼体痛骨节疼痛—寒凝经脉,经气不利。

③无汗—寒性收引,汗孔闭塞。

④喘—肺合皮毛,表闭则肺气不宣。

病机:寒邪袭表,卫阳郁遏,营阴郁滞。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要麻黄汤)。

3、猪苓汤与五苓散区别?证型病因病机证侯治则方药鉴别要点五苓散证膀胱气化失职表邪入腑,水蓄下焦发热、口渴、小便不利、脉浮烦渴、饮不解渴,水入即吐,兼有表证利水通阳化气兼解表邪猪苓茯苓泽泻桂枝白术尚有表邪水蓄下焦津液未伤猪苓汤证阳明病下后伤津,水热结于下焦心烦不得眠,咳而呕渴,发热不恶寒养阴清热阿胶滑石阴虚有热水热互结津液不足脉浮:①表未解,阳浮而阴弱,其脉必浮而无力。

②里热外蒸,必浮而有力。

中医《伤寒论》课程重点复习

中医《伤寒论》课程重点复习

中医《伤寒论》课程重点复习1.《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被后世称为“医圣”。

2.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疾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指人体感受风寒邪气,感而即发的疾病。

3.六经辨证中的“六经”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4.太阳病是外感病的初期,体表的阳气被外来的风寒邪气所伤,主要表现属风寒表证。

5.太阳病如表邪不解,邪气循经入腑,则会有气化不利的蓄水证和血热互结的蓄血证。

6.阳明病是外感病中阳热亢盛阶段,邪气已经入里化热。

因盛阳感热邪,两阳相争而出现大热、大实之证。

7.少阳病是外感病中正邪分争阶段,邪入少阳,邪正分争,正气略有不足,枢机不利,影响到胆胃功能,从而出现半表半里的证候,属里热证。

8.太阴病是三阴病的初始阶段,病邪侵犯太阴脾经,脾阳虚弱,寒湿内盛,运化失常,属里虚寒证。

9.少阴病是外感热病衰竭期,由心肾阳虚,阴寒内生,或心肾阴亏、阳热亢盛所导致。

10.厥阴病是外感热病的终末期,常由少阴病发展而来。

病情复杂,有寒有热,常寒热错杂,互相转化。

11.太阳病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提纲;阳明病以“胃家实”为提纲;少阳病以“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太阴病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为提纲;少阴病以“脉微细,但欲寐”为提纲;厥阴病以“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为提纲。

12.六经病一经的邪气传到另一经,相应的临床症状就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叫传经。

13.六经病的传经方式有:循经传、越经传和表里传。

14.循经传:邪气依照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顺序传经。

15.越经传:邪气不依照六经顺序,而越过一经或多经传。

16.表里传:邪气在表里两经之间相传。

17.六经病发病的特殊形式有合病、并病、直中和两感等形式。

18.合病: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序之分。

19.并病:一经的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有先后次序之分。

20.直中:病邪不经三阳,直接入侵三阴而发病。

伤寒论重点整理

伤寒论重点整理

《伤寒学》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题型:名词解释1.直中:是指太阳抗邪无力,疾病不出现太阳、少阳、阳明的证候,直接表现为三阴病症的一种发病方式。

产生直中的原因主要是正气内虚,抗邪无力使然。

2.合病:是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

3.并病:是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的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

题型:选择填空1.《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张仲景,名机,出生于东汉末年,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

《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东汉末年。

2.《伤寒杂病论》现已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3.现今《伤寒杂病论》版本有两种:一是宋本,即林亿校正版本,但宋本现已无保存,现存者只有明代赵开美复刻本,简称赵本;一是南宋成无几注解本,称为“成注本”。

4.第一个逐条注解《伤寒杂病论》的医家是成无几。

5.《伤寒论》的体系特点:详于寒略于温。

6.《伤寒杂病论》,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典籍,论中所载113方(缺一方),被誉为“方书之祖”。

7.《伤寒杂病论》中合方有:大柴胡汤(少阳阳明合病用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少阳兼表证用药)等等。

8.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即“伤寒有五,有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

”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即广义伤寒五种之中的伤寒。

第二章.太阳病辨证论治题型.名词解释1、头项强痛:强,不柔和,有拘紧感。

即头痛项强之意。

2、时瘛疭:瘛,指收缩;疭,松弛之意。

时瘛疭,指阵发性手足抽搐。

3、阳浮而阴弱:此以脉象示病机。

脉轻取见浮,故称“阳浮”,示卫气浮盛于外;沉取见弱,故称“阴弱”,示营阴不足于内。

4、周时:一昼夜,即24小时。

5、将息:调理休息,即服药后护理之法。

6、遂漏不止:遂,因而,于是。

漏,渗泄不止。

全句是指不间断地小量汗出。

7、目瞑:目视不明,视物昏花。

《集韵》:“暝,目不明也。

”此处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8、项背强几几:几几,南阳方言,有拘紧、固缩之意。

亦有读作殊者。

全句形容项背拘紧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

伤寒论重点知识点汇总复习

伤寒论重点知识点汇总复习

伤寒论重点知识点汇总复习一、名词解释1、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即为“伤寒有五”中之“伤寒”。

2、白饮:指米汤3、并病:凡一经证候未罢,继而又见一经证候者称并病4、面垢:面部如蒙油垢5、消渴:指口渴而大量饮水的症状,并非内科杂病中的消渴病6、直中:素体虚弱,感受外邪,病情无三阳之过程,而直犯三阴出现三阴证候者7、虚烦:吐下后余热所致的心烦。

虚,非正气虚,乃无形的邪热。

8、喜呕:喜,容易发生。

喜呕,即易呕。

9、谷道:即肛门10、将息:调养、休息、护理之意。

指服药后的调护法。

11、周时:指一昼夜,即24小时12、霍乱:是一种猝然发病,以上吐下泻为主要特征的急性胃肠疾病。

霍,有迅疾、急剧、骤然之意:乱,即变乱、混乱之状。

13、寒格:指上热与下寒相格拒。

14、蛔厥:因蛔虫窜扰而致的四肢厥冷。

15、虚羸:虚弱消瘦。

16、结胸:证侯名。

指实邪结于胸膈脘腹部位,以胸膈脘腹部位硬满疼痛为主要特征的证侯。

17、法醋:即食用醋。

18、脾家实:实,此指正气充实,即脾阳恢复之意。

19、但欲寐: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或阴血不足,均导致神失所养,出现精神萎靡不振,神志恍惚而呈似睡非睡的状态。

20、麻沸汤:煮沸之水。

21、口不仁:即口中麻木,言语不利,食不知味。

22、寒热往来: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作止无定时。

23、筋惕肉瞤:近义,皆指抽动。

筋惕肉瞤即指筋肉跳动。

24、合病:凡两经或三经证候同时出现者,称为合病。

25、中风:中,伤也。

中风,证候名,指为风邪所伤,太阳病的一种证候,与内科突然倒扑,口眼歪斜之中风病不同。

26、劳复:疾病初愈,因过劳而复发者。

27、除中:指胃气垂绝,而反能食的反常之象。

28、清脓血:即便脓血。

29、脏厥:因肾脏真阳极虚而致的四肢厥冷。

30、喜唾:时时唾痰涎沫。

二、简答题1、伤寒提纲六大纲领及其病机○1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复习重点06临床1班一、名词解释1、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即为“伤寒有五”中之“伤寒”。

2、白饮:指米汤3、并病:凡一经证候未罢,继而又见一经证候者称并病4、面垢:面部如蒙油垢5、消渴:指口渴而大量饮水的症状,并非内科杂病中的消渴病6、直中:素体虚弱,感受外邪,病情无三阳之过程,而直犯三阴出现三阴证候者7、虚烦:吐下后余热所致的心烦。

虚,非正气虚,乃无形的邪热。

8、喜呕:喜,容易发生。

喜呕,即易呕。

9、谷道:即肛门10、将息:调养、休息、护理之意。

指服药后的调护法。

11、周时:指一昼夜,即24小时12、霍乱:是一种猝然发病,以上吐下泻为主要特征的急性胃肠疾病。

霍,有迅疾、急剧、骤然之意:乱,即变乱、混乱之状。

13、寒格:指上热与下寒相格拒。

14、蛔厥:因蛔虫窜扰而致的四肢厥冷。

15、虚羸:虚弱消瘦。

16、结胸:证侯名。

指实邪结于胸膈脘腹部位,以胸膈脘腹部位硬满疼痛为主要特征的证侯。

17、法醋:即食用醋。

18、脾家实:实,此指正气充实,即脾阳恢复之意。

19、但欲寐: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或阴血不足,均导致神失所养,出现精神萎靡不振,神志恍惚而呈似睡非睡的状态。

20、麻沸汤:煮沸之水。

21、口不仁:即口中麻木,言语不利,食不知味。

22、寒热往来: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作止无定时。

23、筋惕肉瞤:近义,皆指抽动。

筋惕肉瞤即指筋肉跳动。

24、合病:凡两经或三经证候同时出现者,称为合病。

25、中风:中,伤也。

中风,证候名,指为风邪所伤,太阳病的一种证候,与内科突然倒扑,口眼歪斜之中风病不同。

26、劳复:疾病初愈,因过劳而复发者。

27、除中:指胃气垂绝,而反能食的反常之象。

28、清脓血:即便脓血。

29、脏厥:因肾脏真阳极虚而致的四肢厥冷。

30、喜唾:时时唾痰涎沫。

二、简答题1、伤寒提纲六大纲领及其病机○1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

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机:外邪袭表,营卫不和。

○2阳明病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病机:燥热亢盛,正邪剧烈相争。

○3少阳病脉证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病机:邪犯少阳,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之间,致胆火内郁,枢机不利。

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障碍或三焦的决读失权。

○4太阴病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病机:脾阳虚弱,寒湿内盛。

○5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病机:全身气血虚衰。

○6厥阴病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病机:阴阳错杂,虚风内动。

2、小建中汤的原文: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药物组成:桂枝、甘草、大枣、芍药、生姜、加饴糖3、炙甘草汤原文: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组成:甘草、生姜、人参、生地黄、桂枝、阿胶、麦门冬、麻仁、大枣。

4、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药物组成: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5、桃花汤证:少阴病,下利。

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药物组成:赤石脂、干姜、粳米临床所见应是脓血杂下,里急后重甚轻或无,且无臭秽之气,兼见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口淡不渴,舌淡苔滑等虚寒征象。

本证虚多邪少,故宜桃花汤温涩固脱。

6、桂枝麻黄各半汤本方为桂枝汤,麻黄汤原方剂量的1/3相合而成。

其剂量之小意在缓行,为发汗之轻剂。

正与日久邪微,表病不愈之病机相符。

7、桂枝二越婢一汤证本方用桂枝汤原方剂量的1/4,越婢汤原方剂量的1/8组成。

桂枝二麻黄一汤证本方用桂枝汤原方剂量的5/12,麻黄汤剂量的2/9,相合而成。

8、风温与温病学风温有何区别,为什么?○1温病由外感热邪引起或由伏气化热,自内而发。

热邪侵袭,正邪相争,必然呈现出亢奋状态。

故发热,不恶寒。

热盛伤津,故口渴引饮。

温病变化迅速。

证侯繁多,其具备上述特征者,可断为温病,故从病情而言。

与后世温病并无分歧,且异于中风、伤寒。

○2然温病初期,其病在表(后世温病学所言“卫分”证)亦有恶寒。

但多伴见微渴,舌红,脉数等。

与中风,伤寒仍有区别。

9、桂枝人参汤的组成及加减?组成:桂枝、甘草、白术、人参、干姜加减:去桂枝,即理中汤,有温中散寒,补益脾胃的作用。

10、当归四逆汤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脉细欲绝为本证的辩证要点。

11、桂枝甘草汤原文: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桂枝甘草汤主之。

麻黄细辛附子汤原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麻黄附子甘草汤原文: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

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柴胡桂枝汤原文: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12、柴胡桂枝干姜汤与柴胡桂枝各半汤各自的病机?柴胡桂枝干姜汤病机:邪郁少阳,水饮内结。

柴胡桂枝各半汤病机:太少二阳合病。

14、阳明四个热证○1栀子豉汤证、○2白虎汤证。

○3白虎加人参汤证○4猪苓汤证15、结胸三症?脉沉紧,心下痛,按之石硬是大结胸证的三个典型脉症。

因被医家称为“结胸三症“16、《伤寒论》中变证得治疗原则?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17、三阳经头痛有何不同?○1太阳病头痛重在后枕部,发热与恶寒并见,且见脉浮。

乃风寒郁滞,太阳经气不利,疼痛有紧束感,○2阳明病头痛重在前额,多但热不寒,其脉多洪大滑数。

乃阳明里热循经,经气郁滞呈胀痛。

○3少阳病头痛则以两侧为主,且往来寒热,其脉多弦。

乃少阳经气不利,郁火循经上犯18、试述阳明病初起恶寒有何特征,机理?特征:初起恶寒,一般程度较轻,时间短暂,可以自罢。

机理:或表寒未罢,里热未发;或阳郁不伸,燥热未著。

19、阳虚烦躁有何特点?○1心阳虚烦躁:心悸、烦躁不宁、怵惕不寐、多汗、脉虚浮。

选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2脾阳虚烦躁:心中悸、烦躁不安、水饮内生、头晕目眩、脉沉紧。

选方小建中汤○3肾阳虚烦躁:昼日烦躁不得眠多伴四肢厥冷,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细,身无大热。

选方干姜附子汤20、苓桂术甘汤证为什么出现“起则头眩”?一者头目为上冲的水气所蒙蔽二者由脾转运之清阳为水饮阻碍不能上升于头目。

21、厥证的病机和临床特点是什么?有哪几个厥?及各自代表方?厥证的病机:阴阳气不相顺接。

临床特点:手足逆冷,冷甚者过肘膝关节。

代表方:○1热厥——白虎汤○2寒厥——四逆汤○3气郁致厥——四逆散○4血虚致厥——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干姜汤○5水饮致厥——茯苓甘草汤○6痰厥——瓜蒂散○7脉厥——四逆汤○8蛔厥——乌梅丸22、如何鉴别太阳蓄水证与蓄血证?23、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的病机是什么?邪入少阳,三焦气机不利,水饮内停。

9、简述太阳伤寒、中风、温病的鉴别要点。

○1.太阳伤寒的典型脉症:发热恶寒、无汗、体痛、脉浮紧,充分反映了寒邪致病的病理特点。

○2.太阳中风的典型脉症: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充分反映了风邪致病的病理特点。

○3.温病的典型脉症:发热而渴、不恶寒。

温病初期,其病在表(卫分证)亦有恶寒,但多伴见微渴、舌红、脉数等。

与中风、伤寒有区别。

24、简述少阴咽痛各证的证型及治疗方剂。

○1.少阴阴虚,虚热上扰咽痛的猪肤汤证——猪肤汤○2.邪热客于少阴经,上犯咽部的甘草汤、桔梗汤证——甘草汤、桔梗汤○3.少阴痰热阻闭而咽伤生疮的苦酒汤证——苦酒汤○4.少阴客寒咽痛的半夏散及汤证——半夏散及汤25、附子汤和真武汤如何区别运用?同:均为少阴阳虚,水湿为患。

均用茯苓、白术、附子、芍药。

异:真武汤—水湿泛滥(变动不居)—见头眩,心下悸,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腹痛,自下利,四肢沉重疼痛,甚则浮肿,小便不利—附术半量,重用生姜以温散水饮,不用人参—温阳化气,以散水饮附子汤—寒湿凝滞,经脉不利—背恶寒,手足冷,身体骨节疼痛—倍用术附,去姜加人参以温补阳气—温补元气,以祛寒湿26、根据有关条文,试分析如何鉴别阳明腹满和太阴腹满?条文(255)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病因阳明腑实,腑气不通,气机壅滞,故大实大满之候。

属内实腹满,腹痛拒按,大便不通,舌苔黄厚干燥等。

太阴腹满为脾虚寒湿所致,根据条文(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从条文中可看出,阳明腹满拒按,大便不通,舌苔黄厚干燥:太阴脾主大腹,中焦阳虚,寒凝气滞湿阻,气机不畅,脾络不通,则隐隐作痛,时作时止,喜温喜按,腹部隐痛阵作,喜温喜按,28《伤寒论》中热利三方如何区别运用。

热利方: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黄芩汤。

同:发热、口渴、肛门灼热、大便臭秽、舌红、苔黄、脉数异:白头翁汤——肝经湿热下迫大肠,及热痢下重,证以里急后重,下利脓血为主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葛根芩连汤——挟表而入里,热迫大肠。

证以喘而汗出为主,里热下利兼表证。

治以清热止痢兼以透表。

黄芩汤——少阳郁火下迫阳明大肠下利,以口苦脉弦为主,少阳阳明合利治以清热止利,泻少阳胆火。

29、根据有关条文,试分析如何判断寒热真假?条文(11)病人身太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一般真热者,恶热:真寒者,恶寒。

今“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则与常情不符。

因为真有大热之人,应不欲衣被。

今身虽大热,而反欲覆被加衣,表明是阴寒凝结于内,虚阳浮越于外,为内真寒外假热证。

“病人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亦非常情,因为确有大寒之人,必欲覆被加衣以御其寒。

今身虽大寒,而病者反不欲衣被甚至欲去衣被,则表明邪热壅盛于内,阳气不能透达于外,为内真热外假寒证。

30、试比较寒热错杂痞证证治。

同:脾胃不和,寒热错杂,气机痞塞,证都有心下痞满、呕吐、肠鸣下利,药物配伍均用寒温并用,功补兼施。

异:半夏泻心汤——心下痞满、呕吐下利、误下后脾胃伤,邪热内陷,寒热错杂于中焦。

生姜泻心汤——心下痞满、干意食臭,肋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为特点,内有水饮,兼食滞,重用生姜温阳化饮。

甘草泻心汤----多次误下,痞利俱甚,中阳受损,水谷不化,干呕心烦不得安,用甘草温补中阳31、太阴腹痛的证治有哪些?○1.腹满时痛——脾阳受损,营卫失和——桂枝加芍药汤方○2.大实痛——脾伤气滞,伤络较甚——桂枝加大黄汤○3.腹中急痛——经脉受邪,气血亏虚——小建中汤方○4腹痛吐利——脾脏受邪,阳虚寒凝——理中汤方。

32、试述桂枝人参汤证的病机、主证及方药。

病机:中焦虚寒,太阳犯表主证:心下痞硬,下利不止,伴表证发热恶寒头痛下利稀塘,小便清白,口淡不渴等治法:温中解表。

方药:理中汤加桂枝33、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与附子泻心汤证证侯、病机有何不同?二方煎服法有何特点及临床意义?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侯有心下痞,伴口渴心烦,小便赤,舌红,苔黄等理论热征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