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文化知识-风俗礼仪
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与风俗习惯
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与风俗习惯在中国古代,礼乐文化一直都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不仅是一种道德规范和社交规则,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美学观念。
礼仪文化早已渗入到古代人们的生活中,从衣食住行,到节庆婚丧,无不体现着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和风俗习惯。
一、礼仪文化的概述在中国古代,礼仪文化是一种道德准则和社交秩序。
人们按照社会等级、地位来进行社交活动,遵从着不同的礼仪规范。
比如在古代,皇帝的重要节日里,百官要按照自己的级别依次排座,而且还有特定的服饰和礼仪要求。
这种等级的社交秩序,在古代的社会中非常普遍。
古代人们的社交活动随时都需要遵从着礼仪文化的规范。
在古代,人们居住的家庭、衣着、饮食、礼节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明确的规定。
人们必须要遵从这些规定,以展示出自己的社会地位。
因此,礼仪文化是在古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二、古代人们的喜庆活动在中国古代,人们的生活十分紧张而又辛劳。
因此,到了特殊的日子,人们会放松自己的身心,适当的举办一些喜庆活动。
其中比较常见的是庆祝节日和举办婚礼等。
庆祝节日:中国有很多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
从以前一直到现在,这些节日都有着固定的日期,也有着特定的庆祝仪式。
比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会贴春联、燃放鞭炮、赏花灯、吃团圆饭等等。
这些礼仪和习惯,在中国古代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的历史。
举办婚礼:在古代中国,婚礼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交活动。
古人教育人们,男女之间的婚姻必须要遵循正式的礼仪规范。
因此,在举办婚礼的时候,不仅要有约定媒人,还要进行订婚、迎亲、买红妆、办喜宴等。
这些礼仪都要认真遵照进行,以展示出男女的正式结婚。
三、古代的饮食文化古代人们的饮食也有着浓厚的文化色彩。
古代人们注重保持饮食的均衡和营养丰富。
因此,在古代,有着许多不同的饮食文化和习惯。
餐桌礼仪:在古代,餐厅十分普遍。
在饮食文化方面,古人注重礼仪方面,认为吃饭时要保持体面、端庄。
中国古代的民俗与习俗
中国古代的民俗与习俗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古代的中国人民遵循着各种各样的民俗和习俗。
这些民俗和习俗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特点,还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本文中,将介绍一些中国古代的民俗与习俗,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
1. 婚礼习俗古代中国的婚礼习俗多样而独特。
一般来说,婚礼分为聘礼、过大礼和婚宴三个环节。
聘礼是指男方向女方家庭送礼以示诚意,礼金和嫁妆的价值往往要经过双方长辈商量决定。
过大礼是指男方正式迎娶女方的仪式,包括行亲友三拜、订婚以及对新娘家人的感恩之礼。
婚宴是婚礼的最后环节,新人与亲朋好友共同分享喜悦。
2. 丧葬习俗古代中国人对丧葬有着严肃的仪式和习俗。
根据传统,丧事要举行丧家会议,邀请亲友帮助安排丧事。
在葬礼上,人们会焚香祭奠,举行告别仪式,并将逝者埋葬于坟墓之中。
丧服也是丧葬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要穿戴与普通服饰不同的孝服。
3. 节日习俗古代中国有许多重要的节日,每个节日都伴随着独特的习俗和庆祝活动。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贴对联、放鞭炮、舞龙舞狮、赏花灯等。
清明节是祭扫祖先和纪念逝者的节日,人们会扫墓、烧纸钱,并享用清明粽子。
中秋节是家人团聚的日子,人们会赏月、吃月饼、猜灯谜。
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方式来庆祝,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
4. 饮食习俗古代中国人注重饮食养生和礼仪,有许多与饮食相关的习俗。
例如,在传统餐桌上,人们通常要按照传统次序逐个品尝不同的菜肴。
重要的场合上,主人还要向客人敬酒,以示尊重。
此外,人们还会根据不同的节气和季节选择食材,追求饮食的平衡和变化。
5. 礼仪习俗中国古代的礼仪习俗非常重要,代表了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准则。
在古代,人们要遵循尊卑有序、亲疏有别的原则,以及遵守社会礼仪。
对长辈要行三跪九叩礼,对师长要行师恩礼,对朋友要行揖礼等等。
这些礼仪习俗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非常普遍,并且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
古代传统文化与习俗
古代传统文化与习俗一、古代文化1.1 古代文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1.2 古代艺术:书法、绘画、雕塑、建筑等1.3 古代科技:四大发明、天文学、数学、医学等二、古代习俗2.1 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2.2 礼仪习俗:婚礼、丧葬、生子、成人礼等2.3 传统习俗:生肖、八字、风水、算命等三、古代宗教信仰3.1 道教:道教思想、道教经典、道教人物等3.2 佛教:佛教教义、佛教经典、佛教人物等3.3 儒家:儒家思想、儒家经典、儒家人物等四、古代社会制度4.1 封建制度:皇帝、诸侯、贵族等4.2 科举制度:科举考试、状元、进士等4.3 家族制度:家族观念、家谱、家族礼仪等五、古代经济生活5.1 农业:耕作方式、农作物、农业工具等5.2 手工业:纺织、陶瓷、冶金、建筑等5.3 商业:货币、市场、商贾、贸易等六、古代政治制度6.1 封建王朝:秦、汉、唐、宋、元、明、清等6.2 官制:宰相、尚书、侍郎等6.3 法律制度:刑律、刑法、司法机构等七、古代教育制度7.1 私塾:启蒙教育、四书五经等7.2 官学:太学、国子监等7.3 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等八、古代军事制度8.1 兵制:征兵制、世兵制等8.2 武器装备:冷兵器、火器等8.3 军事组织:军队、将领、士兵等九、古代民间风俗9.1 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9.2 民俗活动:舞龙舞狮、杂技、戏曲等9.3 民间信仰:土地公、城隍、妈祖等十、古代地域文化10.1 地域差异:南北方文化、东西文化等10.2 地方特色:方言、美食、工艺品等10.3 地域名人:各地区历史名人、文化名人等以上内容涵盖了古代传统文化与习俗的主要知识点,希望能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习题及方法:1.下列哪项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答案:A. 指南针解题思路:这是一道考查对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了解程度的题目。
四大发明指的是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而电话明显不是古代的发明,所以选A。
中国礼仪文化知识有哪些
中国礼仪文化知识有哪些中国传统礼仪常识【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间的礼节。
一指禅让,即让位给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
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稽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
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
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
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
【肃拜】古代女子跪拜礼的一种。
行礼时,双膝着地,两手先到地,然后拱手,同时头低下去,到手为止,所以又称“手拜”。
【空首】古代男子跪拜礼的一种。
行礼时,双膝着地,两手合拢,低头到手,头与心齐平而不着地,所以又称“拜手”。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粘脚跟,以示庄重。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
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
【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
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
【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
【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饮,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
【尚右】古代左、右所表示地位尊卑不同。
周、秦、汉代以右为上。
“左迁”表示降职。
如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虚左】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
【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
【膜拜】古代的拜礼。
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
【折腰】即拜揖。
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
【六礼】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举案齐眉】古代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要举案于眉,表示相敬。
【以文会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
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与礼仪
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与礼仪中国古代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有着丰富多样的风俗习惯与礼仪。
这些古老的传统一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本文就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与礼仪进行探究。
一、宴客礼仪中国古代的宴会文化极其重要,宴客礼仪也是一门很有讲究的学问。
在宴会上,人们注重礼节,尊重宾客。
主人会事先准备好各种美味的饭菜,并按照传统的次序依次上菜。
客人们则要懂得谦虚谨慎,用餐时举止文雅,不大声喧哗,不过多索要。
宴会上一些重要的礼仪程序包括敬茶、敬酒和敬烟等,以示对客人的尊敬和欢迎。
二、祭祀仪式祭祀仪式在古代中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活动,用来表达对神灵或祖先的敬意和崇拜。
这些仪式通常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如农历新年、清明节等。
人们会按照一定的流程和规矩,燃香拜神、献上祭品,并举行各种祭祀仪式以祈求神灵的保佑和庇护。
这些祭祀仪式不仅是一种信仰表达,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一种方式。
三、婚丧礼仪婚丧礼仪是古代中国社会中最为重要的礼仪之一,它们是人生中的重要时刻,也是传承家族血脉的关键环节。
在婚礼上,有着一系列的程序和仪式,如拜堂、交拜天地、合卺等。
而在葬礼上,人们则要按照一定的流程和规矩,进行告别、入殓、扫墓等仪式。
这些礼仪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对婚姻和生死的态度。
四、着装礼仪中国古代的着装礼仪也是一门独特的学问。
在古代,人们对着装有严格的要求,社会地位和身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着装风格。
如在宴会上,男子通常会穿著锦袍、走石等华丽的衣物,而女子则以长褙、弹棉、缨络等装饰来彰显自己的美丽和高贵。
而在公共场合,人们则会注重整洁和统一,以展示对他人的尊重和自身的素养。
五、节日习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代的节日习俗。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庆祝活动和习俗,以及特定的饮食和烹饪方式。
例如,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年夜饭、贴年红、放鞭炮等传统活动;而在端午节,人们则会划龙舟、吃粽子来纪念屈原。
古代文化的常识礼仪
古代文化的常识礼仪导读:1.古代礼仪【伯仲叔季】古代兄弟姊妹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排行最小。
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兴父等。
【孝悌】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
孔子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道”“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
孟子也把孝悌视为基本的道德规范。
《孝经》则进一步提出:“孝为百行之首。
”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秩序。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三牲】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
【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
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
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
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
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
宋代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
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长揖】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论语》:“子路拱而立。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
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饮食礼仪、坐立行走礼仪、仪表礼仪、服饰礼仪、见面礼仪、访客礼仪、婚礼礼仪、丧礼礼仪和节庆礼仪等。
这些礼仪制度旨在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促进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一、饮食礼仪饮食礼仪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最基本的部分之一。
在古代,人们注重饮食的纯洁性和道德性,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在宴席上,人们注重礼仪和秩序,尊重长辈和地位高的人,先让长辈入座,地位高的人先动筷子。
同时,人们也注重饮食的节制和礼让,不能暴饮暴食,不能贪吃贪喝。
二、坐立行走礼仪坐立行走礼仪也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人们讲究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走有走相。
在座位上,人们不能乱坐,不能抢占座位,不能斜倚靠背。
在站立时,人们要保持直立,不能佝偻曲背,不能倚靠墙壁。
在行走时,人们要稳步前行,不能急躁慌张,不能践踏花草。
三、仪表礼仪仪表礼仪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古代,人们注重仪表的整洁和端庄,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人们注重洗脸洗手,保持口腔清洁,头发整齐光滑。
同时,人们也注重穿着得体,不能穿得太露太透太奇装异服。
四、服饰礼仪服饰礼仪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古代,人们注重服饰的整洁和雅致,讲究“衣贵洁不贵华”。
在服饰上,人们注重色彩搭配的协调性和美感,不能穿得太艳丽刺眼。
同时,人们也注重服装的质地和工艺,不能穿得太粗劣。
五、见面礼仪见面礼仪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的基本礼节之一。
在古代,人们见到长辈或地位高的人时,要行拱手礼或打千礼,向他们表示敬意和尊重。
在与平辈或下属见面时,人们则行抱拳礼或作揖礼,以示亲切和友善。
六、访客礼仪访客礼仪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重要的社交礼节之一。
在古代,人们去拜访别人时,要先通报姓名和身份,然后等待主人迎接入座。
在交谈时,人们要保持礼貌和谦虚的态度,不能高谈阔论或打断别人的发言。
古代文化常识汇编——风俗礼仪
古代文化常识汇编——风俗礼仪风俗礼仪【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
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
相赏介子推。
子推便隐居山中。
重耳闻之甚愧,股啖之。
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
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
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
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
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
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端午】仪式,因“五”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端阳、重午、重五。
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
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
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
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驱“五毒”等。
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少女节或七夕。
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社会风俗与民俗文化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社会风俗与民俗文化一、婚姻与嫁娶中国古代社会对于婚姻的看法与现代有所不同。
婚姻被视为家族的大事,因此需要注重社会地位和财富的匹配。
嫁娶过程也有特定的规定,如娶亲需要聘礼,举行婚礼时有特定的仪式和习俗,如喜酒、迎亲和沐沐等。
此外,许多地区还会举行婚车游街、闹洞房等娱乐活动。
二、丧葬文化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十分庄重,注重尊重逝者和安慰生者的情绪。
丧事期间有一系列的礼仪,如燃香、送殡、扫墓等。
在一些地方,还有专门的丧葬习俗,如白事斋、钉棺木等。
三、节日与庆典中国古代有许多重要的节日和庆典,其中一些仍然保留至今。
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
在这些传统节日中,人们会进行特定的庆祝活动和传统习俗,如贴春联、放鞭炮、赏花灯、扫墓、包粽子等。
四、饮食文化饮食文化是中国古代社会风俗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人注重饮食的烹饪方法和饮食禁忌。
在饮食方面,古代华夏民族以稻米为主食,注重粮食的种植和烹饪技巧。
此外,中国还有许多特色的菜肴和烹饪方式,如饺子、粽子、煎饼果子、火锅等。
五、礼仪与仪式中国古代社会十分重视礼仪和仪式,这也体现在社交场合、家庭生活以及宗教信仰中。
比如,古代的进退礼仪、婚礼、葬礼等都有非常细致的规定和要求。
此外,一些宗教仪式,如道教的祭祀、佛教的念佛等,也是古代社会风俗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戏曲与舞蹈中国古代戏曲与舞蹈是古代社会风俗与民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古代的文人雅士常常通过创作和表演戏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而民间的舞蹈则是表达欢乐和祈福的方式,如舞龙、舞狮、踩高跷等。
七、服饰与发型古代中国的服饰和发型也是社会风俗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朝代和社会阶层有不同的服饰风格和发型潮流。
比如,唐朝的宽袖衫、宋朝的深衣、清朝的旗袍等,都成为了当时社会的时尚。
八、习俗与民间传说中国古代的习俗与民间传说丰富多样,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与风俗。
比如,北方的耍孩子、南方的赛龙舟、西方的烧火龙等。
古代礼仪常识,中国古代礼仪常识,中国古代礼仪
古代礼仪常识,中国古代礼仪常识,中国古代礼仪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古人极其重礼,以下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中国古代礼仪常识,欢迎阅读!古代重要场合的礼仪一、吉礼即祭祀之礼,为敬奉神与鬼的典礼,主要有祭天地、祭社稷、祭宗庙等礼仪活动。
二、凶礼即有关哀悯、吊唁、忧患的典礼。
包括丧礼、遇到饥荒时的荒礼、遇到严重自然灾害事的吊礼、国内发生动乱时的恤礼、有外敌入侵时的禬礼等。
凶礼都是在发生不幸事件之后,祈求和平和减轻灾祸的礼仪。
三、军礼有关军事活动的礼仪。
包括用兵征伐、均土地和征赋税、田猎、营建土木工程、定疆封土等活动中的礼仪。
四、宾礼宾礼即为天子接见诸侯、宾客,以及各诸侯国之间相互交往时的礼仪。
后代则将皇帝遣使藩邦,外来使者朝贡、觐见及相见之礼等都归入宾礼。
五、嘉礼古代礼仪中内容最丰富的部分,上至王位承袭,下至乡饮酒礼,无所不包,最重要的内容有婚礼、冠礼、射礼、飨礼、宴礼、贺庆礼等。
其中,婚冠礼是嘉礼的核心。
六、婚冠之礼婚礼可分为祭服婚礼、朝服婚礼、公服婚礼。
唐宋制度,男方四品以上以冕服婚,九品以上以爵弁服婚,庶人以绛公服婚。
女方以礼衣或连裳嫁。
七、冠礼冠礼是成人礼,是给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的礼仪。
在氏族社会,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要参加一种「成丁礼」,冠礼应当是从这种「成丁礼」演变而来。
八、笄礼笄礼,即汉民族女孩成人礼。
自周代起,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
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
笄礼由主妇为笄者结发着笄,由女宾以醴酒礼之。
笄礼至明代即废而不用。
民间女子婚嫁时将头发挽束成髻,用簪子固定,与婚前发式明显不同。
这也算保留了些许笄礼遗风。
古代对年龄的描述方式襁褓——指不满周岁孩提——指2~3岁髫年——指女孩7岁龆年——指男孩8岁总角——幼年泛称黄口——指10岁以下金钗之年——指12岁(女)豆蔻年华——指13岁(女)舞勺之年——指13~15岁及笄之年——指15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指16岁(女)舞象之年——指15~20岁桃李年华——指20岁(女)弱冠——指20岁(男)花信年华——指24岁(女)梅之年——指至出嫁半老徐娘——指至30岁(女)而立之年——指3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指40岁(男)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指5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指6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指70岁杖朝之年——指80岁耄耋之年——指80~90岁【解释】总角:指童年。
古人的传统日常礼仪
古人的传统日常礼仪古人的传统日常礼仪1、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
2、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
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时,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3、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
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
4、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
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
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
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
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
5、拜贺庆吊之礼——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
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
如古代元旦官员朝贺,民间新年拜年之礼。
行拜贺礼时,不仅态度恭敬,口诵贺词,俯首叩拜,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
庆吊之礼,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
古代称呼礼仪常识一、谦称1. 自称:愚、敝、卑、臣、仆、蒙、不才、在下、下走、下官、鄙人2. 帝王自称:孤、寡、朕、不谷3. 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4. 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5.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一般为拙荆、贱内、内人、山荆6. 称自己的儿子为小儿、犬子、小犬7. 称女儿为息女、小女等8. 女子自称一般用妾、奴等很多谦称是有规律的,例如:“家”字。
古代礼仪知识大全
古代礼仪知识大全篇一: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礼仪习俗第三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礼仪习俗1.年龄称谓襁褓:婴儿。
孩提:2~3岁的儿童。
总角:幼年儿童。
豆蔻年华13岁女子。
及笄:15岁女子。
冠、加冠、弱冠:20岁男子。
而立:30岁。
不惑:40岁。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50岁。
花甲、平头甲子:60岁。
耆:60岁。
古稀:70岁。
耋:70~80岁。
耄:80~90岁。
期颐:100岁。
2.避讳封建社会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避免直接说出和写出,用改字、缺笔、空字,用同义词等方法加以回避。
如"以俟观人风者得焉""人风"即"民风"。
3.谦辞和敬辞窃:私下、私自。
敢:冒犯、冒昧地。
蒙:承蒙。
请:请允许我、请让我。
枉驾:有劳大驾。
惠赐:指对方给以了好处。
科举职官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拜:授给官职。
除:免去旧职任新职。
出:出任。
升:提升官职。
迁:调动官职升官。
革:革除官职。
罢:罢免、停职。
免:免除官职。
黜:废黜、贬退。
谪:降职远调。
削:革职罢官。
废:罢免或废黜。
退:⑴撤销或降低官职;⑵自己辞职。
斥:屏弃不用。
去:去职,被调离。
左迁:降低官职调动。
擢:提拔、选拔。
授:封给官职。
篇二:中国古代礼仪文化摘要:礼起源于原始社会的习惯风俗,礼制是礼的制度化,古礼的内容包括典章制度和人们日常的行为、仪节和举止规范,礼又可分为古代政治礼仪和古代生活礼仪,礼具有文治和教化的功能。
礼仪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
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
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一、中国古代礼仪内容和分类中国古代传统礼仪可以理解为礼节和仪式,古代的礼分为两种:一是指典章制度,比如夏礼、周礼等;二是指人们的行为规范和礼节。
春秋之后礼仪文化被进行系统总结,归纳为五大类:吉、凶、宾、军、嘉为类目名称,总称为“五礼”。
吉礼也可称祭礼,是五礼之首。
古人祭礼为求吉祥,故多称吉礼,主要是对天神(天帝、日月星辰)、地祗(社稷、五帝、四方百物)、人鬼(先王、先祖)的祭祀典礼,而在古代只有天子可以祭天。
凶礼,古时是用于吊慰的礼仪活动,多指丧葬、持服、谥号等礼仪。
宾礼,古时是诸侯朝见天子及诸侯之间互相拜访时的礼仪。
古代宾礼的主要意义是维护邦交,随着“邦国”的不复存在,宾礼的意义也有所改变。
军礼,古时是指军队操练征伐之礼,与战事相关,此外,如校阅、刑赏、凯旋、献俘等也属于军礼。
嘉礼,古时是指和谐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如宗族内部聚餐的饮食之礼、古代男女加冠加笈和婚礼的婚冠之礼、贺庆之礼等等。
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
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二、古人常用传统日常礼仪行走之礼——古称“趋礼”,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
传统趋礼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既表现对尊者的尊敬,又可以避让行人。
饮酒之礼——古代饮酒礼仪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
我国古代饮酒有以下一些礼节: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
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叫侍饮,通常要先行跪拜礼,然后坐入次席。
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晚辈也不能先饮尽。
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
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时还有说上几句敬酒辞。
中国古代十大礼仪
中国古代十大礼仪
1.冠礼:指男子成年穿戴头饰的礼节,用于表示男子已经成年,可以
独立生活。
2.婚礼:婚礼在中国古代非常重要,要求结婚双方要做好婚前的各种
准备,礼仪非常讲究。
3.丧礼:中国人尤其是古代非常注重丧礼,认为这是对死者的一种尊
重和纪念。
4.朝会礼:古代中国官员要进行朝会,这是一种非常正式的官方场合,各种礼仪要求非常严格。
5.祭祀礼:古代中国人对于祭祀非常重视,认为这是对先祖和神灵的
一种供奉和尊重。
6.进馔礼:进馔礼是指君王或重要官员在接待客人时要进行的礼节,
要求食物、饮料等都要符合规范。
7.系带仪:古代中国人要进行系带仪,这是一种重要的仪式,表示君
臣之间的忠诚和尊重。
8.受茵礼:古代官员在上朝时,要受茵礼,表示对于君王的尊重和崇敬。
9.奉承礼:在古代中国的官场中,奉承礼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礼仪,要
求对上司的恭谨和尊重。
10.建庙礼:在古代中国,建造庙宇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要进行
非常正式的建庙礼,表示对于神灵的尊重和供奉。
中国古代的民间习俗和风俗习惯有哪些
中国古代的民间习俗和风俗习惯有哪些知识点:中国古代的民间习俗和风俗习惯1.传统节日:中国古代民间习俗中,节日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都有其独特的习俗和风俗,如贴春联、赛龙舟、赏月等。
2.婚礼习俗:中国古代的婚礼习俗丰富多样,如纳采、问名、订婚、迎亲等。
其中,六礼是婚礼的主要程序,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3.丧葬习俗:中国古代的丧葬习俗有着严格的礼仪规范,如守丧、出殡、下葬、守孝等。
其中,守丧是子女表达对逝去父母的一种哀思和尊重,出殡是送别逝者的仪式,下葬是安放逝者遗体的地方。
4.传统服饰:中国古代民间的服饰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地域特色。
如汉服、旗袍等。
不同的服饰代表着不同的身份、地位和民族。
5.饮食习俗:中国古代的饮食习俗多样,如满汉全席、八大碗等。
饮食习俗反映了古代人们对食品的讲究和饮食习惯。
6.传统建筑:中国古代民间建筑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如四合院、园林等。
这些建筑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和审美观念。
7.传统艺术:中国古代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如书法、绘画、戏曲、剪纸等。
这些艺术形式展示了古代人们的才华和创造力。
8.民间信仰:中国古代民间信仰种类繁多,如道教、佛教、儒家等。
民间信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
9.社交礼仪:中国古代民间的社交礼仪有着严格的规范,如尊老爱幼、礼貌待人等。
这些礼仪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追求。
10.传统习俗:中国古代民间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习俗,如过大年、闹元宵、庆祝生日等。
这些习俗代表着古代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以上仅为中国古代民间习俗和风俗习惯的部分知识点,还有许多其他的习俗和风俗未能一一列举。
这些知识点对于中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习题及方法:1.习题:请简述中国古代婚礼的六礼及其意义。
方法:回顾课本中关于婚礼习俗的相关内容,提取六礼的定义和意义,进行整理和归纳。
答案: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7古代礼仪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7古代礼仪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交场合中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仪式。
这些礼仪不仅仅是一种外在形式,更是一种价值观和道德标准的体现。
古代中国礼仪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不仅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和传统美德。
以下是古代中国文化常识中的七种古代礼仪。
一、祭祀礼仪:古代中国人非常重视祖先的尊崇和祭祀。
祭祀活动中,人们会按照一定的仪式,如净身洗濯、焚香敬献、奠酒祷告等,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感恩之情。
这种祭祀礼仪不仅是人们对祖先一种文化传承,更是维系人们情感纽带的重要纽带。
二、婚礼礼仪:古代中国的婚礼是一种重要的社交仪式,它不仅关乎两个家庭的交流和结合,更涉及社会秩序和家族尊严的问题。
婚礼礼仪中包含了一系列仪式,如聘礼、婚宴、迎亲等,人们在这些仪式中注重礼貌、尊重和传统美德的表达。
三、丧葬礼仪:古代中国的丧葬礼仪也是一种十分庄重的仪式。
人们在丧葬仪式上会穿上素服、燃烛奠酒、守夜哀悼等,以表示对逝者的敬意和哀思。
这种礼仪不仅是对逝者的尊重和追念,更是家族和社会尊严的表现。
四、官员任职礼仪:古代中国的官员任职仪式也是一种重要的礼仪活动。
在这种仪式中,新任官员会接受祝贺、登记封印、宣誓就职等一系列程序,以表示对朝廷和职责的恪守。
官员任职仪式的严谨和庄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官职的重视和对政治秩序的维护。
五、觐见礼仪:古代中国的皇帝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人们如果要觐见皇帝,必须按照一定的礼仪程序进行。
觐见礼仪通常包括跪拜、上表、贡品进献等,以示对皇帝的尊重和忠诚。
觐见礼仪的严谨和庄重体现了对皇权和君臣关系的重视。
六、宴会礼仪:古代中国的宴会礼仪非常繁复,宴请客人时人们会按照不同场合和身份准备不同的菜肴、礼品等。
在宴会上,人们会注重坐次、敬酒、敬茶等礼节,以展示主人的好客和尊重。
宴会礼仪的规范和细致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客”、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视。
七、交友礼仪:古代中国人注重人际关系和交友,交友礼仪是维系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十大礼仪
中国古代十大礼仪中国古代历史悠久,礼仪文化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在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古代中国人非常注重礼仪,将其视为道德和精神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中国古代十大礼仪。
一、祭祀礼仪祭祀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礼仪活动之一,为了向神灵表达敬意和感恩之情,人们会按照一定的仪式,举行祭祀仪式。
祭祀礼仪包括祭拜、献祭、进香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维护族群间的凝聚力和精神支持。
二、婚礼礼仪古代中国的婚礼礼仪十分繁琐,涉及到订婚、过门、嫁娶、乘车、迎亲等环节。
婚礼礼仪的主要目的是展示两个家庭的尊重和友好,维护婚姻的稳定和幸福。
三、葬礼礼仪古代中国人对待葬礼非常重视,认为葬礼是对逝者表示敬意和怀念的方式。
葬礼礼仪包括停灵、告别、送葬、守灵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纪念。
四、封爵礼仪古代中国的封爵礼仪是为了对功勋卓著的人进行封爵和赐予贵族身份。
封爵礼仪包括封爵仪式、算卜、册立文书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表彰功绩、激发士气。
朝贺礼仪是古代中国君主履行国家元首职责的一种方式,他们会定期接受臣民的朝见和贡献。
朝贺礼仪包括跪拜、献贡、表演、进献礼品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展示君王的威严和统治力。
六、拜年礼仪中国人民对新春的到来非常重视,过年的时候会进行拜年活动。
拜年礼仪包括辞旧岁、迎新年、交换贺年卡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表达对新年的祝福和吉祥。
七、礼节礼仪礼节礼仪是指古代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的规矩和行为准则。
这些礼仪包括上下相继、尊卑有序、尊重师长、尊重祖先等,通过这些仪式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八、封赐礼仪封赐礼仪是君主对功臣和臣下的赏赐和嘉奖的一种方式。
封赐礼仪包括颁授徽号、册封封号、颁发官印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表彰贡献、鼓励忠诚。
九、谢恩礼仪古代中国人非常重视感恩之道,谢恩礼仪是他们表达感激和敬意的方式之一。
谢恩礼仪包括致谢辞、回礼、祝福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展示对恩人的感激和尊重。
中国古代风俗习惯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风俗习惯知识点总结古代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的国家,其独特的风俗习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风俗习惯的几个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婚俗习惯中国古代的婚俗习惯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婚礼仪式、婚姻观念等方面。
婚礼仪式通常包括红白喜事两个环节,红事是指新娘出嫁的仪式,而白事则是新郎迎娶新娘的仪式。
婚礼中常见的习俗还包括“喜酒”、“闹洞房”等,这些都是为了祝福新人幸福美满。
二、饮食习惯中国古代的饮食习惯与现代有所不同,更注重饮食的烹饪烟熏老味。
在饮食方面,古人讲究营养均衡、清淡可口,并追求饮食的雅致和吉祥。
例如,过年时吃饺子寓意团圆,端午节吃粽子以纪念屈原。
此外,饭桌礼仪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包括用餐顺序、用筷子的技巧等。
三、服饰习惯中国古代的服饰习惯丰富多彩,反映着不同时代、不同社会阶层的文化特点。
例如,汉族传统服装有汉服、旗袍等,而满族传统服装有汉服、旗袍等,而满族传统服装有“长衫”、“褶裙”等。
古代人们通过穿着不同的服饰来表达自己的身份、地位和文化背景。
四、节日习俗中国古代的节日习俗是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节日习俗包括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庆祝方式。
例如,春节期间人们会贴春联、放鞭炮,端午节要划龙舟、吃粽子,中秋节要赏月、吃月饼。
这些习俗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五、礼仪习俗中国古代非常重视礼仪,礼仪是人们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一种表现。
古代中国的礼仪习俗包括拜年、上香、祭祀等。
例如,过年时长辈与晚辈要行鞠躬礼,祭祀祖先要烧香上供。
这些礼仪习俗体现了古代人们对长辈的尊重和对祖先的敬仰。
总结:中国古代风俗习惯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从婚俗习惯、饮食习惯、服饰习惯、节日习俗以及礼仪习俗等方面来看,古代人们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通过了解和学习古代的风俗习惯,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将其传承下去。
(1500字)。
中国古代的习俗与风俗
中国古代的习俗与风俗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的一部分体现在古代的习俗与风俗中。
这些习俗与风俗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下面,我们将探讨一些中国古代的习俗与风俗。
1. 婚姻习俗:古代的中国婚姻习俗是非常重要的社会活动,也是家庭和社会之间的重要关系。
在婚姻习俗中,有许多到现在依然保留着的传统仪式。
例如,古代的婚礼通常采取红纱掩面、婚车抬花轿、宴请宾客等方式。
此外,婚姻习俗中还包括嫁娶彩礼、过堂、婚宴等环节,这些环节体现了中华传统家庭文化的深厚底蕴。
2. 家族观念:古代中国非常注重家族观念,尤其是父系家族观念,即以男性为家族的主要传承者。
在古代社会中,家族的重要性几乎超过了个人的意愿,个人的生活和命运都与家族紧密相连。
在家族中,尊长的权威被普遍尊重,遵守尊长的意愿被视为一种美德。
此外,家族观念还体现在丧葬习俗中,丧礼都是非常庄重而隆重的,以表达对逝者的尊敬和对家族的重视。
3. 带孝道:古代中国非常注重孝道,即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
在古代中国,有一句著名的成语叫“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意思是子孙自有自己的幸福,不应成为父母的负担。
在中国文化中,孝道一直被视为一种最基本的道德标准和最重要的美德。
孝道通过尊敬父母、照顾父母的生活、承担家庭责任等方式表达出来。
4. 重视礼仪:古代中国人非常注重礼仪,将之视为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
礼仪分为三个层次,即君臣之礼、父子之礼和朋友之礼。
在中国古代,官员需要按照君臣之礼来行事,尊敬君上。
父子之礼要求子女对父母尊敬有加,而朋友之礼强调朋友之间要互相尊重和以诚相待。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需要遵守礼仪,比如见面问候、用餐时的礼仪、社交场合的礼节等。
5. 祭祀仪式:中国古代的祭祀仪式,是人们用来表达对神明和祖先的敬意与感激之情的重要活动。
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有许多形式,例如祭祖、祭天、祭地、祭水等。
古代的祭祀仪式通常会有许多独特的仪式和修饰,例如焚香、祭品、祷告、乐器等。
古代礼仪知识6篇
古代礼仪知识古代礼仪知识6篇古代礼仪知识1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夏商周时期,我国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
中国的礼乐文明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有其强大的生命力。
礼乐文明的产生中国古代的“礼”和“乐”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
《礼记·礼运》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
”其贡献的礼品、击土鼓而作乐,便是最早的礼乐仪式。
到了传说中的五帝时期,虽然帝王的领袖地位和递相禅让产生了“礼”的意识,但是礼的制度还未产生。
只有到了夏朝,由于“天下为家,各亲其亲”,于是“大人世及以为礼”,“礼义以为纪”,礼仪制度才逐渐建立起来。
夏礼因文字记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难知其详。
商礼由于殷墟考古的大量发现,以及《史记·殷本纪》有较多的记载,则已彰彰可考。
到了周代,礼制集前代之大成,逐渐完备和成熟起来。
“乐”在周之前也已有不少歌舞产生,《庄子·天下》说:“黄帝有《咸池》,尧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汤有《大濩》。
”到了周代,“乐”的内容不断丰富,形成了相应的制度,当时除了代表性的《大武》之外,按《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的记载,周乐有数十种之多。
周代还设有专门的机构“春官”规范和管理乐舞,并在春官下设大司乐授“乐”,教国子“乐德”、“乐语”和“乐舞”(《周礼·春官》)。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是在周代形成和完备起来的,因为这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
周代形成的冠、婚、丧、祭、朝、聘、乡、射以及职官制度等礼仪、礼制和礼义,主要保存于流传至今的儒家经典《仪礼》、《周礼》、《礼记》等三礼之中。
周代盛行的“六代之乐”及乐德、乐语、乐舞等内容本记于《乐经》,然《乐经》“失于秦火”;好在“礼乐相须以为用”,不少乐制的内容可以在“三礼”中的礼仪制度中看到,而专述乐义的《乐记》也保存在《礼记》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古代文化知识-风俗礼仪全面复兴传统文化。
下面就跟着本人来复习一下高考中可能考到的传统文化中的风俗礼仪吧。
下面是本人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农历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以求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被淘汰,放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走百病、迎紫姑、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煮着吃,也可炸着吃、蒸着吃。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冷食。
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
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
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
子推便隐居山中。
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
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
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
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公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
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
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历代文人常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端阳、重午、重五。
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
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
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活动来悼念他。
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七夕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乞巧节。
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夕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
或说: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天庭,只许两人一年一度鹊桥相会。
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
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夕的一大趣事。
中秋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团圆节。
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
中秋之日往往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
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
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
历代诗人以中秋为题材作诗的很多。
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
重阳时节,秋高气爽,菊花盛开,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唐人王维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
腊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
腊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一个月(腊月),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
有吃腊八粥、祭拜祖先等习俗。
除夕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新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
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或嬉戏游乐,谓之“守岁”。
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古称“庭燎”,取其兴旺之意),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
此时,爆竹声、欢叫声响成一片,一派“爆竹声中除旧岁”的景象。
孝悌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
孔子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等一系列孝悌主张。
孟子也把孝悌视为基本的道德规范。
秦汉时的《孝经》则进一步提出:“孝为百行之首。
”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秩序。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曹刿论战》中有这样的话:“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
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
少牢只有羊、猪,没有牛。
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
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
如《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
按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孤面向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南以西为上。
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
后世也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朝聘古代宾礼之一,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
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称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称为“朝”。
朝觐古代宾礼之一,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
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
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
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
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置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
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
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
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
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
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
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
《周礼·春官·太祝》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
”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
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
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
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
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
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作“南面”,称臣叫作“北面”。
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面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
如《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
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
加冠后,由贵宾向受冠者宣读祝词,并给起一个与其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
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婚冠礼古代嘉礼之一。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
”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岁行笄礼(笄:束发用的簪子。
古时女子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后也可结婚。
所以把婚礼、冠礼合称为婚冠礼。
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
“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
“戒”又称“散斋”,散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参加哀吊丧礼,以防“失正”“散思”。
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的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
虚左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
如《魏公子列传》:“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
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足见信陵君对侯生之尊敬。
今人有“虚左以待”一语。
折腰即拜揖。
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
如《晋书·陶潜传》载,陶渊明曾为彭泽县令,州郡派督邮巡视至县,县吏劝陶渊明束带迎见,他感叹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后来引申为倾倒、崇拜,如毛泽东《沁园春·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六礼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关于古代文化知识-风俗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