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理论研究

合集下载

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

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

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随着时代的发展,大众传播理论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学术领域,它探讨如何理解、传播和应用文化,以及影响已经成为重要的议题之一。

为了全面了解大众传播的本质,本文从理论范式和流派的角度共同研究大众传播理论。

大众传播理论有着多样的理论范式,它们为我们提供了一些不同的思考方式来探究文化传播的本质。

在当前,研究者仍在研究和发展新的理论范式来进一步深入地理解文化传播。

常用的理论范式包括出版学范式、多媒体范式、效用范式、社会动力范式、认知范式、国际传播范式、文化范式和消费文化范式等。

出版学范式探究的是传播的技术和结构,它把出版物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本,研究出版过程中的媒介影响,以及如何影响大众。

多媒体范式认为,大众传播既是传统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也是新媒体(如网络),它通过混合不同媒体来传播文化,并试图探讨社会上不同媒体如何独立发挥作用,或如何共同促进文化传播。

效用范式强调传播行为的功能和价值,以及传播如何满足社会需求,以及如何影响社会变化。

社会动力范式强调社会组织如何发挥作用,以及他们如何从大众传播中获得动力,以及社会结构如何影响传播内容和方式。

认知范式重点是子的认知行为,它研究的是文化传播途径如何影响人们的认知,以及人们如何处理信息,以及文化传播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

国际传播范式是研究国际文化传播的基本方法,它认为文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文化之间具有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因此,我们必须从国际角度考虑文化传播。

文化范式重点在于文化意义,它研究的是文化传播如何影响社会文化,以及文化如何成为文化传播的动力,以及文化的影响如何促进文化传播的发展。

消费文化范式则旨在揭示文化传播如何影响消费行为,以及消费如何促进文化传播,以及消费行为如何影响文化传播。

此外,大众传播也有几种流派,它们有助于揭示大众传播的本质。

考究传播流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的电视流派(如悬疑剧)和广播流派(如新闻),到如今,在社交媒体和网络流媒体上不断涌现出的各种流派(如虚拟现实)。

大众传播典型理论

大众传播典型理论

“把关人”理论内容:在群体传播过程式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历史:"把关人"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提出的,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社会学中的这个概念引入新闻传播,发现在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中,传媒组织成为实际中的"把关人",由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决定哪些内容最后与受众见面。

从此,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从人们的不自觉行为成为大众传媒组织的有意操作,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或明或暗的影响新闻实践。

使用与满足理论内容:该理论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从而制约着媒介传播的过程,并指出使用媒介完全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

是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

同传统的讯息如何作用受众的思路不同,它强调受众的作用,突出受众的地位。

历史:70年代的早期和中期,一些传媒研究学者强调应该对媒体消费的各种动机或寻求的各种满足(Gratification Seeking)和人们是否得到满足(Gratification obtain)这两个不同概念加以区别。

研究者经常发现,寻求满足和实际获得的满足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会导致人们在媒体消费的行为中产生变化以减少两者之间的差异。

菲利普·帕尔姆格林认为只有在稳定不变而且缺少选择,传媒体系缺乏相应变化的的环境里,人们想要的满足才与所得的满足相一致。

许多研究显示,人们对传媒的种种满足与许多传媒带来的效果有关。

这些效果包括知识水平、对传媒的依赖性、人们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认识、议程设置、讨论以及不同的政治效果变量。

1981年,温达尔提出"使用与效果"模式,呼吁将效果研究和使用与满足研究结合在一起。

在使用与满足的媒介效果中,"对媒介的依赖"受到人们关注。

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与文化研究

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与文化研究

文化工业时代,为了满足受众的需求, 信息产品的生产主体——传媒必定要按 照市场原则和经济规律进行经营,以工 业生产方式制造文化产品。 大众传播时代,文化信息产品的生产者 和传播者即传媒组织成为文化工业生产 的主体,而文化产品的受众群体成为消 费对象,传递信息的文化产品成为客体。
大众文化“表明了资本主义的统一力量, 就是说不用公开镇压,大众文化即把广 大居民的意识和政治状况的命令连接起 来”。即使某些“工业化的文化可以像 民族文化一样,对资本主义制度发泄愤 怒”,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威胁资本主义 制度。
约翰约翰费斯克尽管法兰克福学派持文化悲观主义的态度尽管法兰克福学派持文化悲观主义的态度尽管意识形态在其臣民中拥有自我复制的力尽管意识形态在其臣民中拥有自我复制的力量尽管统治阶级施以霸权的压力但人民量尽管统治阶级施以霸权的压力但人民仍然能够构建自己的意义和文化在产业内仍然能够构建自己的意义和文化在产业内完成这样的构建而且其构建常常是与产业完成这样的构建而且其构建常常是与产业唱对台戏的构建
“大众文化”(mass culture)与“文化 工业”(culture industry)
法兰克福学派学者 阿多诺和霍克海默 在1947年出版的《 启蒙的辩证法》一 书中最早提出“文 化工业”一词。
马克斯•霍克海默(M. Max Horkheimer) 是德 国第一位社会哲学教授, 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 在20世纪30年代致力于 建立一种社会批判理论,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 批判理论,提出要恢复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 对现代资本主义从哲学、 社会学、经济学、心理 学等方面进行多方位的 研究批判。

经典的马克思主义传媒理论

经典的马克思主义传媒理论把传媒视为统治阶级的工 具,以及资本家获取更多利润、获得最大利益的手段。 当代最著名的意识形态理论家是法国的马克思主义者 路易斯· 阿尔都塞。 上层建筑(即社会组织)创造了意识形态,后者又影 响到了个人对现实的认识。他认为,这种上层建筑是 由压制性的国家机器及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组成,前 者如军队和警察,后者如教育、宗教和大众传媒。当 统治阶级受到反叛行为的威胁时,它会调动压制性的 机制来把自身的意识形态强加给大众。

第十二章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第十二章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第十二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Agenda-setting•美国传播学者M.E.麦库姆斯和D.L肖“议程设置”(the agenda-setting )理论•Agenda-setting: how to think what to think about•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主要内容•1、假说的提出•M.E.麦库姆斯和唐纳德.L.肖研究了1968年总统竞选情况,具体分析了当地报纸及晚间新闻,其目的是探讨媒介在总统竞选活动中对选民们判断什么是重要问题所起的作用,主要就公众对特殊问题的注意力和对重要问题的判断力进行测定。

•2、研究方法•(1)对选民进行抽样调查•(2)对8家传播媒介的同期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把内容分析与问卷调查的结果对比,发现媒介议题与选民议题非常一致,其相关系数在0.96以上。

•3、“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主要内容•1972在《舆论季刊》发表《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大众媒介具有一种突出报道什么问题就会引起大众特别重视什么问题的功能,这种功能是大众传播重要的社会效果之一。

大众传媒越是突出某个议题或某个事件就越会影响公众关心此议题或事件。

这就是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

•“某些话题或争论的焦点,如果被大众媒介强调,它们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性、显著性也会随之增长”•二、“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特点•1、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着眼于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

•2、议程设置功能揭示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3、议程设置功能暗示了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三、“议程设置功能”概念发展•1、“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趋于明确化•知觉模式(0/1效果)•显著性模式(0/1/2 效果)•优先顺序模式(0/1/2/n 效果)•2、对“议题”不同类型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个人议题、谈话议题、公共议题•3、分析不同媒体“议程设置”的不同特点•四、受众属性对议程设置效果的影响•1、受众对各种议题的经验程度:经验越是间接受媒介的影响越大;2、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触量:接触量越大受媒介影响越大;•3、人际传播的频度:对媒介的议程设置效果有“抑制”和“强化”两种作用;•4、受众的阶层属性:传媒的“议程设置”对知识水准高、政治关心程度高以及高层人士的影响较小。

大众传播典型理论

大众传播典型理论

“把关人”理论容:在群体传播过程式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历史:"把关人"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提出的,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社会学中的这个概念引入新闻传播,发现在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中,传媒组织成为实际中的"把关人",由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决定哪些容最后与受众见面。

从此,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从人们的不自觉行为成为大众传媒组织的有意操作,在更大围和程度上或明或暗的影响新闻实践。

使用与满足理论容:该理论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从而制约着媒介传播的过程,并指出使用媒介完全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

是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

同传统的讯息如何作用受众的思路不同,它强调受众的作用,突出受众的地位。

历史:70年代的早期和中期,一些传媒研究学者强调应该对媒体消费的各种动机或寻求的各种满足(Gratification Seeking)和人们是否得到满足(Gratification obtain)这两个不同概念加以区别。

研究者经常发现,寻求满足和实际获得的满足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会导致人们在媒体消费的行为中产生变化以减少两者之间的差异。

菲利普·帕尔姆格林认为只有在稳定不变而且缺少选择,传媒体系缺乏相应变化的的环境里,人们想要的满足才与所得的满足相一致。

许多研究显示,人们对传媒的种种满足与许多传媒带来的效果有关。

这些效果包括知识水平、对传媒的依赖性、人们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认识、议程设置、讨论以及不同的政治效果变量。

1981年,温达尔提出"使用与效果"模式,呼吁将效果研究和使用与满足研究结合在一起。

在使用与满足的媒介效果中,"对媒介的依赖"受到人们关注。

大众传播学的基本原理

大众传播学的基本原理

大众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大众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大规模信息传播现象的学科,它研究的是在大众社会中,信息如何通过各种传媒渠道传播给广大受众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所产生的效果。

大众传播学的基本原理涉及信息传播的过程、媒介的角色和影响等方面。

首先,大众传播学的基本原理之一是传播过程中的源-信道-受众模型。

这个模型认为,传播过程从信息源开始,经过不同的信道传递给受众,受众对信息进行接收和理解。

信息源是信息产生的地方,比如媒体、机构和个人等;信道是信息传播的途径,包括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受众是接收信息的人群,包括大众和特定的群体。

这个模型强调了信息传播是一个多环节的过程,不同环节会影响信息的传播效果。

其次,大众传播学的另一个基本原理是媒介的作用。

大众传播学研究了媒介对信息传播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媒介可以扩大信息的传播范围,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

同时,媒介也具有选择性,能够通过选择报道的内容、形式和语言等,对信息进行加工和编辑,从而影响受众对信息的理解和评价。

此外,媒介还可以通过社交影响、设置议程和引导观点等方式,对受众的行为和态度产生影响。

因此,媒介在大众传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大众传播学的基本原理还包括传播效果的研究。

大众传播学关注的是信息传播的结果和效果。

通过研究传播的效果,可以了解受众对信息的接收、理解和反馈情况,以及信息对受众的影响和改变。

传播效果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如认知效果、情感效果、行为效果等。

研究传播效果有助于了解媒介对受众的影响机制,对媒介的发展和改进具有指导意义。

此外,大众传播学的基本原理还涉及到社会文化的因素。

大众传播学认为,信息传播的过程和效果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社会文化因素包括价值观、信仰体系、知识水平、媒介环境等。

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会对信息的传播和接受产生差异性影响,因此,研究社会文化因素对传播过程和效果的影响对于理解信息传播现象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大众传播学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传播过程的源-信道-受众模型、媒介的作用、传播效果的研究以及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大众传播理论

大众传播理论
160万年前 50万年前
一、符号与信号时代

这种传播方式和传播手段的使用对早期 人们的思维和发明能力,造成了重大的 不可避免的限制,其结果是文化进展的 速度缓慢、规模微小。
二、说话和语言时代

人类对说话和语言这种行为方式的掌握,对个人 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后果。通过语言符号的使用, 人们可以记忆、传送、接收和理解的信息,在长 度、复杂性和精细程度上,都远远超过了使用过 去的传播形式所能达到的程度。
一枪弹论大众社会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众传媒出现大众社会理论刺激反应行为主义二有限效果论1传播流程研究伊里调查两级传播意见领袖ipp指数选择性接触信息流影响流2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心理学家耶鲁学派3使用满足研究一种受众行为理论开创了从受众角度出发考察大众传播过程考察大众传播效果的先河
到不同的地方,会遇见不同的人, 遇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人生。

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人类的传 播能力与需要有了空前的提高和壮大。 我们可以从大众传播媒介的产生、发展 过程看到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知识信息 的急剧增加。因此,大众媒介本身就是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产物。同时,大 众传播又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知识信息 的进一步拓展。
第四章
传播控制研究
第一节


四、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

1940年 伊里调查 《人民的选择》

拉扎斯菲尔德的研究结束了“枪弹论”统治 传播学的研究时代。从此,传播效果研究进 入到了“有限效果论”时期。 两级传播理论使研究者深入认识到传播环节 中的众多因素,推动了传播过程的研究。

第三节

施拉姆与传播学的诞生
《大众传播学》:传播学创立的标志。

传达

大众传播学课程

大众传播学课程

大众传播学课程大众传播学课程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大众传播现象的学科。

它涉及到广告、公关、媒体、社交媒体、口碑营销等诸多领域。

本文将从大众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理论模型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大众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大众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群体传播行为和传播效果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信息在大规模人群之间的传递过程,以及这种传递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通过研究大众传播现象,我们可以了解信息如何从传媒到受众,以及受众如何接受和解读信息。

二、大众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大众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媒体、受众和传播内容。

媒体是信息传递的媒介,包括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

受众是接受和解读信息的个体或群体,他们的特征和行为对信息的传播效果有重要影响。

传播内容是信息的内容和形式,包括新闻、广告、宣传等。

三、大众传播学的理论模型大众传播学的理论模型主要包括传统线性模型、双向模型和多向模型。

传统线性模型认为信息是从媒体传递给受众,受众passively 接受信息。

双向模型强调受众的反馈和互动,认为传播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多向模型则更加关注受众的主动参与和社交媒体的影响。

四、大众传播学的实际应用大众传播学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领域。

广告是大众传播学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通过研究受众的需求和心理,设计有效的广告策略。

公关是另一个重要领域,通过研究受众的态度和反馈,制定有效的公关策略。

社交媒体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领域,大众传播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社交媒体对信息传播和舆论形成的影响。

总结:大众传播学课程涉及到广告、公关、媒体、社交媒体、口碑营销等诸多领域。

通过研究大众传播现象,我们可以了解信息如何从传媒到受众,以及受众如何接受和解读信息。

大众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媒体、受众和传播内容。

大众传播学的理论模型主要包括传统线性模型、双向模型和多向模型。

大众传播学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领域,包括广告、公关和社交媒体等。

通过大众传播学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代传播环境中的挑战。

传播学大众传播理论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大众传播理论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大众传播理论知识点总结大众传播理论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它对于理解信息在社会中的传播规律、影响以及效果具有关键意义。

以下将对大众传播理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大众传播的定义与特点大众传播指的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其特点包括: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具有广泛性和不确定性;信息既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缺乏及时而广泛的信息反馈。

二、大众传播的功能1、环境监视功能大众传播能够及时提供关于社会环境变动的信息,帮助人们了解所处的环境,从而做出适应环境变化的决策。

2、社会协调功能通过对信息的选择、解释和评论,把社会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协调一致,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对社会周围的环境做出有效的回应。

3、文化传承功能大众传播能够传承文化遗产,将社会的价值观、规范和知识传递给下一代。

4、娱乐功能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提供消遣和娱乐。

三、传播过程模式1、拉斯韦尔的 5W 模式这一模式清晰地阐述了传播过程中的五个基本要素,即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它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框架。

2、香农韦弗模式该模式引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了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干扰,从而影响信息的传递和接收效果。

3、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该模式拓展了香农韦弗模式,强调了传播的双向性和反馈的重要性。

四、传播效果研究1、魔弹论又称“皮下注射论”,认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

2、有限效果论认为大众传播的效果是有限的,传播不是单方面的行为,而是传播者与受众相互作用的过程,受众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具有能动性的个体。

大众传播理论(5篇)

大众传播理论(5篇)

大众传播理论(5篇)大众传播理论(5篇)大众传播理论范文第1篇【关键词】受众行为认知科学理论公式化社会影响随着传播科技尤其是网络传播技术的高速进展,传统的传播理论和大众传媒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旧的传播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传播科技的进展和传播形态的变化,新的传播实践也需要传播理论的创新和进展。

本文通过分析传播领域中一些典型的案例,重新总结了近年来大众传播理论在“受众行为”、“熟悉科学或信息处理”、“理论公式化”、“社会影响效果”等方面的转型和变化,进而探讨大众传播理论的最新进展。

一、受众行为的重要作用变得更加清楚和突出1、重视反馈随着媒介对受众反馈的重视和传播技术的进展,受众反馈正在由过去的偶然性、被动式向常常性、主动化进展,反馈的形式和手段也越来越趋于多样化和现代化。

比如电视媒体,收视率调查、聘请节目视听员、定期邀请观众座谈、通过网络调查观众对节目的满足程度、宠爱程度等,都是媒介组织的受众反馈活动。

写信、来访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是传统的反馈形式。

而热线电话、电子邮件、电子论坛、手机短信等现代传播手段的运用,为受众反馈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这些反馈包含了广阔观众对节目的看法、要求、愿望和评价等,为电视台调整节目,改进节目质量,提高收视率,供应了丰富的信息和牢靠的依据。

2、变“受”为“传”,受众开头参加传播过去,受众常参加消遣类、时尚类节目,或是由播音员、主持人作为受众“代言人”进行间接参加。

其实,在新闻传播中,受众参加也是大有可为的。

由于权威人士的观点当然重要,而受众的参加,更有助于社会各界的沟通沟通。

例如,在抽样调查南京6个民生新闻节目中,有5档新闻节目的市民出镜发言率都超过50%,其中《法治现场》的“有请当事人”,将不起眼的市民纠纷带入了演播室,双方当事人的唇枪舌剑被现场直播,鲜活的市井语言让新闻节目与市民的心贴得更近了。

①同时,受众参加新闻传播,可以扩大新闻线索来源,使节目更加贴近群众和实际,从而提高传播效果的作用。

大众传播学传播学原理和传播学教程

大众传播学传播学原理和传播学教程

大众传播学传播学原理和传播学教程
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它探讨了信息在社会中如何传播,以及传播对于社会、个体和文化的影响。

大众传播学主要包含了传播学原理和传播学教程两个方面。

传播学原理是大众传播学的基础理论,它研究了信息传播的各种规律和机制。

其中包括传播过程中的媒介、受众、信息和意义的角色和互动关系,以及人们接收、解码和理解信息的过程。

传播学原理还研究了传播行为和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以及传播对于社会、文化和个体认知的影响。

传播学教程则是传播学的学科教学内容,它涵盖了传播学的相关理论、方法和实践。

传播学教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传播学的基本定义和概念;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模型;媒体与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关系;传播媒介的发展与变革;受众分析和传播效果评估等。

总的来说,大众传播学既研究了大众传播现象和规律,也提供了相关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通过传播学原理和传播学教程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传播学的知识,从而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第一章--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

第一章--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
“媒介真实与社会真实有什么不同之处?” 实证研究的研究对象是具体可感知的个人、
行动、事物、现象等,研究者系统地收集 和分析资料,并且在资料的基础上得出结 论,并进而发展成为理论。
38
实证研究方法
1、定量quantitative:对事物进行量化的
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假设的研究方法。
2、定性qualitative: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
13
E、报纸和杂志:版面设计研究 实验方法研究读者对不同版面设计如 字体、字号、横排、竖排、栏目宽度 等的评价
F、报纸和杂志:可读性研究 测量影响读者理解印刷材料的难易度
14
(2)电子媒体:受众喜欢什么样的节目? 收视率研究
15
(3)广告:文本测试(copy testing) 一条广告涉及的所有元素都要检验 测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认知方面 效果方面 行动意念
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 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 规律的科学。
大众传播学是研究传播组织通过现代传
播媒介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 活动的科学。
5
第一节 为什么要学习研究方法
研究 :就是一个认真地提出问题,并 以系统的方法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
研究方法:是获得知识的途径,是进 行研究时所用到的工具、策略和手段, 也是架通理论和现实之间的桥梁。
(2)实验法
《网络口碑信息特征对受众再传播意愿影响研 究》
《情色化新闻对性意念启动效应的实验研究》
41
1、定量研究
(3)内容分析法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博客文献的研究》 《我国主流报刊对“住房议题”报道的内容
分析》 《我国媒体对“农民工”报道的内容分析与

大众传播理论 (2)

大众传播理论 (2)

大众传播理论引言大众传播理论是研究大众传媒对社会信息传播的影响的一门学科,它是现代传播研究的重要分支。

大众传播理论通过对媒体、受众、信息传播方式和效果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大众传媒在社会交流和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和影响。

本文将从大众传播理论的起源和发展、主要观点及其对现实社会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起源和发展大众传播理论的起源可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随着大众传媒的迅速普及,学者开始关注媒体对社会的影响。

1948年,荷兰学者拉斯维尔(Paul Lazarsfeld)和美国学者鲍兹曼(Robert K. Merton)合作开展了一项调查研究,即被称为拉斯维尔-鲍兹曼传播研究项目。

该项目通过对选民在纽约市市长选举中的投票行为进行了详细调查和分析,发现大众媒体的影响远不如当时普遍认为的那么大,而是更多地受到人际关系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拉斯维尔和鲍兹曼提出了“两步流程”传播模型,认为媒体信息在传播过程中首先通过具有影响力的个人传播给受众,再由受众传递给其他人。

这一模型揭示了媒体和人际关系在信息传播中的相互作用,为后来的大众传播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主要观点传播媒体的角色在大众传播理论中,传播媒体被视为传递信息的工具,起到将信息从发出者传递到受众的作用。

媒体的选择和呈现方式对信息的传播效果有重要影响。

例如,媒体的立场、偏好和利益等因素可能会导致信息的选择性呈现和偏向性传播。

受众的反应和影响大众传播理论强调了受众在信息接收、理解和反馈等方面的作用。

受众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者,他们还具有主动选择、解码、评估和传递信息的能力。

同时,受众对媒体信息的接受程度和影响力也受到社会文化背景、个人经验和态度等因素的影响。

媒体对社会的影响大众传播理论认为媒体对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

例如,媒体可以通过传播政治信息、塑造公众舆论、推动社会变革和引发文化冲突等方式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然而,媒体的影响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例如政府管理和监管、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等。

大众传播学的效果及理论研究

大众传播学的效果及理论研究

大众传播学的效果及理论研究作者:于晗来源:《新闻爱好者》2018年第10期约瑟夫·克拉珀的《大众传播的效果》(2016年12月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是媒介传播效果理论研究中的一本重要专著,它整合了截至20世纪50年代的传播效果学领域的重要研究项目和成果,强化了大众传播学的效果理论,在“有限效果模式”的理论思想下,以已经存在的媒介传播效果现象为基础,归纳和总结媒介的功能和作用,从而进一步优化大众传播的效果理论研究。

具体来说,《大众传播的效果》从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的研究态度入手,深入地论述了媒介传播的说服、强化、微小改变等作用,并从传播的促成因素、传播情境、媒介素材、受众生理和心理特征等角度来综合讨论大众传播的效果。

一、有限效果理论的概述大众传播给整个时代、社会和每一个个体所带来的影响显然都是巨大的,但是这种影响具体有多大,在效果理论研究这一领域却仍然存在着争论。

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媒介影响力,人们经历了一些反复的观点:“魔弹论”认为媒介影响力是巨大的,就像是埋在受众群里的炸弹,当媒介为了商业效益,而传播信息垃圾,充满暴力、色情和抑郁的时候,将会对人们产生不利的影响,简直就是“潜在的社会公害”;而“有限效果模式”则认为,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传者、媒介和受众都有着自己的立场和责任,媒介对受众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而是有条件的,也就是说,媒介的传播效果要根据传者和受众的自我判断和信息获取方式来决定,它不存在绝对化的好与坏,最重要的研究方向应该是大众媒介传播会对受众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何让这种影响有一个更加积极的走向。

近年来,大众传播的媒介效果和媒介影响力再一次被重视,在大众传播更加繁荣的当下,人们发现当前大众传播的影响力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面对铺天盖地的媒介信息,真真假假、好好坏坏以及藏在网线背后的有心人,信息和舆论泥沙俱下,无疑对特定的受众群产生了极其不良的思想导向。

笔者认为,魔弹论、有限效果论或者其他强化效果论,它们都是大众传播学效果中的一个侧面,大众媒介传播是一个信息科技客观发展的事实,它的影响力好坏往往取决于传者的态度和受众的选择,也就是说,大众传播对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等的影响不管是大还是小都具有较大的群体差异性和文化差异性,要想更好地利用大众传播媒介来促进区域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并对整个社会的政治文化产生较为积极的影响效果,则需要从传者和受者两个主体出发。

[传播学]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笔记整理——大众传播研究方法3

[传播学]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笔记整理——大众传播研究方法3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笔记整理第三部分组织第十一章大环境中的媒介组织一、一个研究传统的兴起了解媒介组织自身动作的情况。

二、框架与视角下面将要讨论的绝大多数研究与理论基本上都赞同“媒介中心”而非“社会中心”,可能会过高估计媒介组织对内容的影响力。

三、组织对内容的影响:主要议题媒介内容反映了社会真实;媒介内容受到了媒介工作者的影响;媒介内容受到媒介组织常规的影响;媒介内容受到社会机构与社会力量的影响;媒介内容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

其中第二、三、四项与讨论相关。

四、分析层次五、社会力量范围中的媒介组织重点提示:媒介组织关系的六种类型:一与社会的关系;二与媒介所有人、广告商、赞助商的关系;三与压力团体的关系;四媒介组织内部的关系;五与受众的关系;六与记者的关系。

六、媒介组织与社会的关系(六至十一是六个方面)社会对媒介组织的影响力无所不在且持续不断,而媒介专业程度越高就越能拥有自主性。

媒介组织的目标。

在组织理论中,功利性的组织目标与规范性的组织目标之间被区分开来。

前者旨在为了经济目的而生产或提供实物商品或服务,而规范性的目标,则旨在提出某种价值观或取得有价值的状态。

媒介组织通常混合了功利与规范的运作目标及形式。

另一个分类的方法是按照受益人类型划分。

媒介应当首先满足受众的需要和利益,客户和国家的利益是第二位的。

七、记者的角色:介入还是中立二分法:中立报道者:是信息传递者、解释者和政府工具,使报业自身成为渠道和镜子。

记者更喜欢中立,提供大量信息的角色。

参与者:即传统的第四权力的概念,其中包括了将报业视为大众的代表者、政府的批评者,或政策与政策制订的代表者。

但沉重的政治责任并不容易与平衡中立的报道调和。

虽然美国记者往往对不介入有明显的偏好,但他们仍认为“媒介对政府的声明、报告进行调查”很重要。

认为媒介应该为受众的利益着想,媒介是受众的代言人。

三分法: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中立与介入的二分法进行重新评价,把记者角色划分为三种:解释者、传播者、对立者,三种角色的重要性依此为序。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导言大众传播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研究人们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行为和影响。

本文将介绍大众传播学研究的方法导论,以帮助读者了解大众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大众传播学研究的目的是了解人们在信息传播中的行为和影响,为了更好地理解社会和媒体对个体和群体的影响,以及信息传播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

大众传播学的研究结果对于媒体和社会政策制定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研究对象和范围大众传播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等)以及信息传播的接受者和传播者。

研究范围涵盖了传播过程中的信息选择、接受、解读和传播的各个环节。

三、研究方法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多样,主要包括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两种。

1. 实证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是大众传播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主要通过观察和实证数据分析来验证和解释研究问题。

实证研究方法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实验研究等方式收集数据,并通过统计分析和数据模型建立来分析数据。

2. 理论研究方法理论研究方法是大众传播学研究中另一重要方法,主要通过文献研究和理论分析来探讨和解释研究问题。

理论研究方法可以通过梳理研究领域的相关理论,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和解释,并通过比较研究、案例分析等方式来验证和论证理论观点。

四、研究过程大众传播学研究的过程一般包括问题提出、研究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等阶段。

1. 问题提出问题提出是大众传播学研究的起点,研究者需要明确研究问题的背景和目的,确定研究的范围和重点,并提出可行的研究假设。

2. 研究设计研究设计是大众传播学研究的关键环节,研究者需要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和工具,确定研究对象和样本,设计合理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案。

3. 数据收集数据收集是大众传播学研究的重要环节,研究者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实验研究等方式收集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大众传播学研究的核心环节,研究者可以使用统计分析和数据模型建立等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取有用的信息和结论。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三、“培养”理论的外围——文化指标研 究
❖ (三)“培养分析” 主要目的是考察大众传播的特定倾向所造成的社会
结果。
❖ “培养分析”的核心观点: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 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通常不是以说教而是 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 的,它们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 中。
二、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
❖ 随着实证研究和理论探讨的展开,“议程设置功能 ”的理论和有关概念也不断趋于细致化和明确化。
确认媒介议程和受众议程之间的因果关系 知觉模式
“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趋于明确化 显著性模式 优先顺序模式
对“议题”不同类型进行较深入的研究
个人议题 谈话议题 公共议题
二、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
二、“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
❖ (二)效果观 “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
效果和影响。 传播媒介提示的“意见环境”未必是社会上意见分
布状况的如实反映,而一般社会成员对这种分布又 处于“多元无知”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传媒提示 和强调的即便是少数人的意见也会被人们当作“多 数意见”来认知 。 传播媒介具有“创造社会现实”的巨大力量。
❖ 第六节 “第三人效果”——对大众传播影响力的一种认知倾向
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并不是对现实的“镜子式”反映,而是根据一定的新闻立场和新闻价值标准对各种事实进行取舍选择和加工的过
社会合意”,它的产生是一个“问题出现→ 程,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对现实世界及其意义的一种重构或者“建构”。
第四节 大众传播与现实“建构”
❖ 意义: ❖ 1.它把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了社会心
理分析的领域,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 ❖ 2.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正确地指出了这种

《2024年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考察》范文

《2024年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考察》范文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考察》篇一一、引言大众传播效果研究是传播学领域内一项至关重要的研究议题。

它涉及对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如何影响公众思想、态度和行为的研究。

自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以来,大众传播效果研究便成为了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回顾和考察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发展,探讨其研究方法和理论演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早期的大众传播效果研究早期的传播效果研究主要关注于媒介的“魔弹论”影响,即认为媒介具有强大的力量,能够直接左右公众的思想和行为。

这一观点在20世纪初的传播学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对这一观点提出质疑,并逐渐发展出更为复杂和多元的研究方法。

三、中期的大众传播效果研究在中期阶段,大众传播效果研究逐渐从单一的“魔弹论”转向更为复杂和多元的研究方向。

学者们开始关注媒介如何影响受众的思想和行为,以及不同个体在面对媒介时产生的差异。

其中,传播学派和社会学派是两大主要流派。

1. 传播学派:这一学派关注媒介自身特点(如内容、形式等)对受众的影响。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媒介信息的内容和形式能够显著影响受众的态度和行为。

同时,该学派还研究了媒介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传播效果差异。

2. 社会学派:该学派更加注重社会环境因素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影响。

研究发现,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个体差异等因素都会影响受众对媒介信息的解读和反应。

此外,社会学派还关注媒介如何与其他社会机构(如政治、经济等)相互影响。

四、现代的大众传播效果研究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媒体环境的变迁,现代的大众传播效果研究更加注重跨学科、多角度的研究方法。

在这一阶段,研究者们不仅关注媒介对个体的影响,还关注媒介如何塑造整个社会的观念和价值观。

同时,研究方法也日益多样化,包括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实验法、内容分析法等。

五、理论演变与未来展望在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漫长历程中,理论不断演变和丰富。

从早期的“魔弹论”到后来的传播学派和社会学派,再到现代的跨学科研究方法,理论体系日益完善。

大众传播理论社会科学如何解释新闻传播现象

大众传播理论社会科学如何解释新闻传播现象

大众传播理论社会科学如何解释新闻传播现象在现代社会中,新闻传播是人们获取信息和了解事件的主要途径之一。

大众传播理论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解释和研究大众传媒对社会的影响以及新闻传播现象背后的规律和机制。

本文将探讨大众传播理论是如何解释新闻传播现象的。

首先,大众传播理论强调媒体对受众的影响力。

在新闻传播中,媒体作为信息传递的工具,具有主导和引导受众认知的作用。

社会科学认为,人们对于新闻信息的接受和理解是被媒体塑造的结果。

大众传播理论指出,媒体通过选择报道的内容、表达方式以及传播渠道等手段,影响着受众对新闻事件的看法和态度。

例如,当媒体对某一事件进行大量报道并强调其重要性时,受众往往会对该事件产生更高的关注度。

其次,大众传播理论强调受众的积极角色。

传统的大众传播理论认为媒体是以“注入式”方式将信息传递给受众,而受众则被动地接受和消化这些信息。

然而,社会科学研究发现,受众并非完全被动接受,而是通过选择和解读信息来构建自己的认知。

新闻传播现象中,受众会根据自身的价值观、经验和需求对新闻信息进行筛选和选择性接受。

这意味着新闻传播并不是单向的,而是受众与媒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再次,大众传播理论关注社会文化环境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社会科学认为,新闻传播现象是社会环境、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观等因素的综合反映。

大众传播理论强调了社会对创造和接受新闻内容的塑造作用。

例如,在某些国家或地区,政府对媒体的控制和审查政策会影响新闻的报道方式和内容,从而影响到新闻传播的效果和受众的认知。

最后,大众传播理论强调了技术发展对新闻传播现象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闻传播方式和方式不断创新。

社交媒体、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出现使得新闻信息更加便捷和广泛地传播,同时也为受众提供了更多的参与和互动渠道。

大众传播理论认为,媒体技术的进步不仅改变了传播方式和媒体生态,还对受众的接受习惯和媒体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综上所述,大众传播理论作为社会科学的重要理论框架,对于解释新闻传播现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传播理论研究新传4班陈佳琪2目录大众传播理论1.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2.把关人理论3.使用和满足理论4.议程设置功能理论5.沉默的螺旋理论6.培养理论7.知沟理论8.大众传播的虚拟环境1.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作者介绍: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11年-1980年),20世纪原创媒介理论家,思想家。

1911年出生于加拿大艾伯塔省埃德蒙顿市,他于1933年在加拿大曼尼托巴(Manitoba)大学拿到了文学学士学位;1934年在同一所大学获得硕士学位;此后不久到剑桥大学留学,继续文学方面的研究;1942年获得剑桥博士学位,并在美国多所大学执教。

其间出过许多巨著,主要著作有《机器新娘》(1951年)和《理解媒介》(1964年)。

在社会上有莫大的影响。

于1980年12月31日去世。

产生背景:麦克卢汉早期关于媒介的思想建立在他的导师哈罗德·亚当斯·英尼斯(Harold Adams Innis)的研究基础上。

英尼斯与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文明的精髓,两人都认为历史是由各个时代占据地位的媒介引导前进的。

理论内容:(一)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介是人体感官能力的延伸和扩展:文字印刷媒介是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延伸。

(二)媒介即讯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的讯息,也就是说,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可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其他社会活动,因此真正有意义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以及它所带来的可能性和造成的社会后果。

(三)热媒介与冷媒介(1)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明确清晰,接受者无须动员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它本身就是"热的",如照片、广播、电影等。

需要受众参与其中的程度低(2)冷媒介:提供给受众的讯息模糊、不充分,需要受众予以补充、联想,受众参与其中的程度高,如漫画、电视、电话等。

(四)地球村在自然社会,口语是主要以传播媒介,人的交往受距离的限制,文学印刷媒介产生后,人类由"耳朵的社会"进入"眼睛的社会"人与人之间联系变得疏远。

电子媒介的出现与普及改变了这种状况,它们以接近于实时的传播速度和强烈的现场感、目击感把遥远的世界拉得很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觉上大大缩短,于是整个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任何国家和社会都是村庄的一部分。

理论应用案例:以印刷媒介理论为例,麦克卢汉如此分析印刷媒介的社会功能:由于印刷媒介“侧重于通过眼睛接收的信息而不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通过所有感官接收的信息,从而在我们同环境的关系中造成了不平衡。

由于阅读和书写基本上是私人的活动而且涉及是又是抽象化的经验,它们因而使人们‘摆脱部落习惯’,把他们引出组织严密的口传文化,而设置一种同他们的交流活动涉及的显示距离遥远的独处一隅的情况之中。

”对于印刷发展带来的远距离传播的改善,麦克卢汉显然更关心由此带来的用城市取代乡村,或用民族国家取代城邦的社会后果;毫无疑问,他将媒介视为社会发展的动力。

2.把关人理论作者介绍:库尔特·卢因即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1890~1947) 。

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传播学把关人理论创立者,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以人类行为场理论(Field Theory of Human Behavior,简称场论)著称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1890年出生于维也纳,1914年获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一战期间在德军服役,战后在柏林心理分析研究所任职。

1933年移居美国,在斯坦福大学和康奈尔大学任教,后被聘为爱荷华州里大学儿童福利研究所心理学教授。

1944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创建了群体动力学研究中心并任主任。

1947年去世。

产生背景:最早由“二战”时期流亡美国,著名的德国犹太裔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提出。

理论内容:传播者不可避免地会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的传播行为就叫做把关(即守门),凡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守门人)。

理论应用案例:见诸报端与屏幕的大小新闻以及其他媒介产品,都是经过了诸如记者,编辑,总编等系列“把关人”之手,才得以和受众见面。

把关其实就是一个过滤信息的过程,是媒介再现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媒介构建结构化的社会环境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极为重要的影响着公众对社会环境的认知与判断。

3.使用和满足理论作者介绍:伊莱休·卡茨(Elihu Katz)生于1926年,美籍以色列社会学家。

作为一名社会学家,他一生却致力于传播学的研究,并为传播的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其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生涯中,卡茨先后任职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南加州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以及以色列希伯莱大学和耶路撒冷大学,并与不同学科——包括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和传播学——的众多学者合作。

他的研究曾得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以色列国家艺术发展委员会的资助。

自1992年起,他受聘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校董讲座教授,同时兼任以色列耶路撒冷大学社会学和传播学教授及应用社会研究所所长(现已从该大学退休),目前任教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安纳博格传播学院(the Annenberg School for Communication, Upenn, USA)。

产生背景:70年代的早期和中期,一些传媒研究学者强调应该对媒体消费的各种动机或寻求的各种满足(GratificationSeeking)和人们是否得到满足(Gratificationobtain)这两个不同概念加以区别。

研究者经常发现,寻求满足和实际获得的满足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会导致人们在媒体消费的行为中产生变化以减少两者之间的差异。

菲利普oo帕尔姆格林认为只有在稳定不变而且缺少选择,传媒体系缺乏相应变化的的环境里,人们想要的满足才与所得的满足相一致。

许多研究显示,人们对传媒的种种满足与许多传媒带来的效果有关。

这些效果包括知识水平、对传媒的依赖性、人们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认识、议程设置、讨论以及不同的政治效果变量。

1981年,温达尔提出"使用与效果"模式,呼吁将效果研究和使用与满足研究结合在一起。

在使用与满足的媒介效果中,"对媒介的依赖"受到人们关注。

温达尔发现人们越是渴望从媒体那里获得满足或是认为他们获得了满足,他们就越会依赖这个媒体。

传媒技术的迅速变革给人们带来更多的选择。

使用与满足的研究者们需要重新思考理论框架,以适应新传播技术发展的需要,探索新媒介带给人们的新的满足。

理论内容:使用与满足理论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

同传统的讯息如何作用受众的思路不同,它强调受众的能动性,突出受众的地位。

该理论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从而制约着媒介传播的过程,并指出使用媒介完全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

理论应用案例:我们想本周末去影院看电影,就会通过最近的报刊查询本周影院将会上映电影的有关具体情况;这种了解电影放映情况的阅读行为,就是使用媒介满足的常见示例。

4.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作者介绍:麦库姆斯目前是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新闻学院教授。

从事议程设置理论研究三十年。

对传播学研究贡献重大。

麦克斯维尔·麦库姆斯作为议程设置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一直在深入与扩展这项研究,成为该领域的权威学者。

目前,议程设置理论已经涵盖了不同的理论范畴,并跨越地域和政治的限制,成为一个被全世界的新闻传播学者关注的研究领域。

麦库姆斯目前是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新闻学院教授。

从事议程设置理论研究三十年。

对传播学研究贡献重大。

唐纳德.肖(Donald L.Shaw),美国传播学家。

产生背景:“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题目是《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这篇论文是他们在1968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就传播媒介的选举报道对选民的影响所作的一项调查研究的总结。

1968年,麦克姆斯和肖对总统大选进行了调查,看媒介议程对公众议程有多大的影响。

1972年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的重要方式,其观点主要来自政治学,李普曼的《舆论》最早提出该思想,被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

理论内容:(1)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议论的先后顺序,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

(2)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该理论强调: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

(3)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吻合,这与其接触传媒的多少有关,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的个人议程和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

(4)不仅关注媒介强调哪些议题,而且关注这些议题是如何表达的,对受众的影响因素除了媒介所强调的议题外,还包括其他因素,这些影响包括对态度和行为的两种影响。

理论应用案例:(1)建立共识,实现对话:通过议程设置,媒介可以使意见相左的团体就某些议题达成某种一致,从而实现不同团体的对话。

(2)提高责任,引导舆论:记者对新闻事件的评判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公众关注与该事件相关的议题,故记者的责任心就很重要。

(3)构造事件,吸引眼球:公关人员要想捕捉公众的注意力,就应该以恰当的方式来构造相应的媒介事件。

5.沉默的螺旋理论作者介绍: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E·Noelle-Neumann),德国女传播学家。

在对历史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又经过多年的民意调查实证研究,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一种描述舆论形成的理论假设——“沉默的螺旋”。

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提出沉默的螺旋理论,并在1980年《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The Spiral of Silence:Public Opinion-Our Social Skin)》一文中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

产生背景:纽曼发现,总有一些观点占上风,于是人们保持沉默而不愿意发表自己的观点,大多数人在用自己的态度做出选择时会有一种趋同心态,当个人的意见与所属的群体或周围环境的观念发生背离时,个人会产生孤独和恐惧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