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国与北朝
十六国与北朝

2、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
整顿鲜吏卑治姓;
汉姓
① 实行均田制; 建立农拓村拔基层组织。 元
拔拔
长孙
② 迁都洛邱阳穆(陵494年) 穆
③实行汉
歩六说孤汉语、 贺赖
穿汉服贺陆、
改汉姓。
化措施 独通孤汉婚、用汉制刘、 学汉礼。
侯莫陈
陈
①在今天的中国56个民族中还 有没有“鲜卑”这个民族?
根据课本内容及图片,理解“民族融合”的含 义
民族融合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
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 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 向一致。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历史线索追踪:
北方
东 魏 西 十六国
汉 蜀汉 晋 吴
东晋
北魏 宋齐梁陈
南方
魏 十六国
蜀汉 西晋
南方: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史 称“东晋”。
前秦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有哪些?
★ 压制打击本民族保守势力 ★ 重用汉人(丞相:王猛) ★ 学习汉文化 ★ 发展农业生产 ★ 兴修水利 ★ 兴办学校
三、淝水之战
1、时间: 公元383年 2、作战双方:前秦 — 东晋
3、兵力对比:90万:8万
4、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五、北魏孝文帝改革
原名拓跋宏,改姓 氏后为元宏,他5岁 继皇位,是北魏王 朝的第6个皇帝,继 位19年时,祖母冯 太后去世,开始真 正掌握政权。孝文 帝自幼在冯太后的 教养下,深受汉文 化的影响。
1、改革的背景:
①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统一了北 方。
②北方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少数民
第17课 十六国与北朝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的建立和统一: 2、北魏孝文帝改革:
内容:
影响:
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北 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为以后的南 北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
3、北朝的分裂
南 北 朝 地 图
知识小结
十 六 国 前 秦
北魏统一 黄河流域 北 魏
东 魏
北 齐
西 晋 五胡内迁
孝文帝改革 西 魏 淝水之战 东 晋
隋
东 晋
宋 齐 梁 陈
南朝
2、淝水之战:
投鞭断流、 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
淝水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公元383年 前秦和东晋 以少胜多 东晋胜利
影响 北方重新陷入分裂割据状态
二、前秦南伐与淝水之战
1、前秦统一北方:
氐族建立的前秦在苻坚领导下, 迅速强大并统一了北方。
2、淝水之战:
383年,前秦与东晋在淝水大战,东晋 以少胜多打败前秦。史称“淝水之战”。
结果: 东晋胜
动手填图
东魏
北齐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统一 北方的政权有哪些?
曹魏、西晋、前秦、北魏、北周。
洛阳是我国古都之一,驰名中外 的历史文化名城,你还记得我们学过 的哪些朝代曾在这里建都? 东周(洛邑) 东汉
曹魏(洛阳) 西晋(洛阳)
北朝
魏
十六国 北魏
蜀 吴
西 晋
东 北 魏 齐 西 北 魏 周
第十七课 十六国与北朝
自学指导:
1、五胡十六国是怎么来的?
2、淝水之战爆发的时间、经过、结 果。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是 什么?结果又怎样?
魏司马炎
西晋
吴
公元280年,西晋统一了 全国,都城洛阳。
第17课十六国与北朝

成语: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启示:骄兵必败
鲜卑拓跋-骑在马背上的民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游牧为生、流动性强 擅长射猎、骑兵凶猛 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1、北魏的建立和统一 跋 帝 道 者 建 北
珪拓 武 魏 立 魏
民族:鲜卑族 建立者:鲜卑族拓跋部 都城:平城(山西大同) 统一时间:439年 统一范围:黄河流域 意义:结束了北方长达 120年的纷乱局面。
如何评价孝文帝?
文明的碰撞和融合:马背上得天下,能 否在马背上治之?
2、改革的背景: (1).北魏统一了北方,社会相对安定、 民族融合加强 (2).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各地人 民起义不断,出现统治危机。 (3).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学习汉族先进文 化
孝文 帝
原名拓拔宏,改姓 氏后为元宏,他 四岁继皇位,是 北魏王朝的第6个 皇帝,继位19年时, 祖母冯太后去世, 开始真正掌握政 权。孝文帝自幼 在冯太后的教养 下,深受汉文化 的影响。
3,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
(1)政治: ①整顿吏治; ②建立农村基层组织稳
定社会秩序。
③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
阳。(494年)
知识链接 三长制以五家为一 邻,设邻长;五邻为一 里,设里长;五里为一 党,设党长。邻长、里 长、党长合称三长。三 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 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 役和兵役。
第17课、 十六国与北朝
一、五胡十六国: 西晋末年,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并起兵反晋的主 要有匈奴、羯、氐、羌和鲜卑,史称“五胡”; 西晋灭亡后这些民族各立政权,重要的有16年国 家,史称“十六国”。 社会情况:前期相互残杀严重,后期社会安定, 相互认同。
17十六国和北朝

北三朝 、主北流朝论 主和 流北论朝和出北口朝论出口论
继南北朝正统之唐代,其中央财政制度之渐次江南地方 化,易言之,即江南化。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 财政》
唐代经济、政治、军事以及文化诸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 变化,它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由前期向后期的转变。但 这些变化,或者说这些变化中最重要的部分,乃是东晋 南朝的继承,我们姑且称之为“南朝化”。
胡二汉 、杂胡糅汉与 杂胡 糅化与、胡汉化化、汉化
胡汉杂糅和胡汉分治
刘渊:幼好学,师事上党崔游,习毛《诗》、京氏 《易》、马氏《尚书》,尤好《春秋左氏传》、孙 吴《兵法》,皆略诵之。《史》、《汉》、诸子, 无不综览。
刘聪:年十四,究通经史,兼综百家之言,孙吴 《兵法》靡不诵之。工草、隶,善属文,著《述怀》 诗百余篇,赋、颂五十余篇。……弱冠游于京师, 名士莫不交结。
——《魏书》卷五三《李冲传》
目的:加强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汲取能力,加 强对官员的控制和监督。
胡二汉 、杂胡糅汉与 杂胡 糅化与、胡汉化化、汉化
北魏汉化与六镇胡化
孝文帝于490年开始亲政,491年,确定北魏在五行中之 位次,将东晋南朝宋齐、十六国定为僭伪,北魏承西晋 之金德为水德,表明中华正统地位。
——《庾子山集注》卷一五《周骠骑大将军 开府侯莫陈道生墓志铭》
胡二汉 、杂胡糅汉与 杂胡 糅化与、胡汉化化、汉化
北魏汉化与六镇胡化
侯莫陈氏为代郡武川人,世居六镇,并未随北魏孝文 帝迁洛,因此不可能赶上孝文帝的改汉姓。从李丽仪 墓志记侯莫陈氏在隋复姓刘氏的记载可知,在落后的 北镇武人中也有些已用汉字为姓。
2、南朝对少数民族的基本政策: (1)军事征伐和武力掠夺并行。 (2)设置地方官吏,直接管理少数民族地区。 (3)“以夷制夷”。
第17课 十六国与北朝

7.北魏的都城最初建立在( ) A.建康 B.洛阳 C.长安 D.平城 8.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A.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B.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C.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D.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分裂时期 9.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是( ) A.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B.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C.促进中国社会封建化 D.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
3、淝水之战相关成语:投鞭断流、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的建立:鲜卑族的拓跋部建立北魏,以平
城为国都,439年统一黄河流域。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1)整顿吏治。严格考核制度,官吏有固定俸禄,贪污 受贿者一律严惩。 (2)实行均田制。农民按人口多少分给田地,鼓励发展 农业生产,按规定纳赋税。 (3)建立农村基层组织,稳定秩序。 (4)迁都洛阳。 (5)推行促进民族融合政策,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讲汉 语、穿汉服、改汉姓、提倡民族间通婚。
启示?
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遇到阻力 时,我们要坚持不懈,可以采取一 些策略达到自己的目的。 顺应历史的改革,能促进社会的进 步等。
1、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 A、三国中的魏国 B、氐族建立的前秦 C、鲜卑族建立的北魏 D、女真族建立的金 2、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都到( ) A、长安 B、洛阳 C、许 D、殷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改革是( ) A、商鞅变法 B、管仲改革 C、李悝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4、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学习?( ) A、氐 B、鲜卑 C、汉族 D、匈奴
5、北魏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A.羯 B.鲜卑 C.氐 D.匈奴 6 、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 用的是:( ) 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③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 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 得到恢复和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第17课_十六国与北朝(七年级-上-中华版解析)

第17课十六国与北朝一、知识能力目标1、了解五胡十六国、北朝的简单概念,知道前秦和淝水之战的基本情况。
2、了解和掌握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及其作用。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知识归纳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三、教材要点解析1、西晋末年,北方内迁并起兵反晋的有匈奴、羯、氐、羌、鲜卑五个少数民族,史称“五胡”。
西晋灭亡后,五胡与汉人互相争夺,各立政权,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十六个国家,史称“五胡十六国”。
2、在彼此长期争夺、残杀、接触、交流和认同的过程中,少数民族逐渐学会汉族的农业生产技术,开始过定居的农耕生活。
汉族也学会使用少数民族的胡床和椅、凳等坐具,不再席地而座和跪坐了。
3、在北方诸国混战期间,氐族政权前秦的皇帝苻坚曾一度统一了北方,与东晋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383 年他率大军南下伐晋,在淝水之战中遭到惨败。
境内各族首领乘机反叛,北方又重新陷入分裂割据状态。
4、淝水之战后,鲜卑族的拓跋部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
439 年,北魏统一了北方(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长达120多年的战乱局面,与刘宋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5、北魏到孝文帝当政时,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可简要概述为: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习汉礼,与汉通婚。
)6、后来,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
东魏被北齐取代,西魏被北周取代。
北魏、东魏、西魏和北齐,北周这五个朝代,合称“北朝”。
四、同步练习1、东汉末年以来,我国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
其中,被称为“五胡”的五个少数民族是()①匈奴②突厥③鲜卑④羯⑤蒙古⑥回纥⑦氐⑧羌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④⑦⑧C.②④⑤⑥⑦D.①③⑤⑥⑧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现象,说明()A.北方少数民族有穿异域服装的爱好B.那里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C.姓“胡”的人佩服汉人D.那时胡汉杂居区的供给十分紧张3、在4世纪时,发生在东晋与前秦之间的著名战役是()A.长平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4、南北朝初期,完成了对黄河流域统一的政权是()A.北魏B.西魏C.东魏D.北齐5、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促进北方民族融合B.加速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C.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D.巩固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6、北朝包括的朝代有()①宋②齐③梁④陈⑤北魏⑥东魏⑦西魏⑧北齐⑨北周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⑥C.⑤⑥⑦⑧⑨D.④⑤⑦⑧⑨第17课十六国与北朝(达标检测)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A.中外交往B.民族融合C.国家统一D.经济发展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
十六国与北朝

十六国北朝政治大势
淝水之战后,姚苌回关陇,羌族反 秦。“慕容垂擅兵河北,泓、冲寇 逼京师,丁零杂虏,跋扈关、洛, 州郡奸豪,所在风扇,王纲弛绝, 人怀利己”。
——《晋书》卷一一五《符丕载记》
十六国北朝政治大势
北魏(386-534)的统一
1980年,考 古工作者在 嘎仙洞内的 石壁上发现 了北魏太武 帝祭祖时镌 刻的祝文。
均田制并不触动人户原有土地,具有强制垦荒的意义。
太和十年(486),推行三长制。 邻 长 5 家 里 长 25 家 党 长 125 家
胡汉杂糅与胡化、汉化
北魏汉化与六镇胡化
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三十、五十 家方为一户。〔李〕冲以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 三长之制而上之。文明太后览而称善,引见公卿议之。 中书令郑羲、秘书令高祐等曰:“冲求立三长者,乃欲 混天下一法,言似可用,事实难行。”……太后曰: “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 之人可止。何为而不可?”
胡汉杂糅与胡化、汉化
胡汉杂糅和胡汉分治
《晋书》卷一○一《载记第一》:刘聪为 大司马、大单于,并录尚书事。置单于台 于平阳西。
汉人:左、右司隶,下设43内史,各领一万户。 少数族:单于台下设单于左、右辅,“各主六夷 十余万落”。每万落置一都尉。
胡汉杂糅与胡化、汉化
胡汉杂糅和胡汉分治
初,帝欲法古纯质,每于制定官号,多不依周汉 旧名,或取诸身,或取诸物,或以民事,皆拟远 古云鸟之义。诸曹走使谓之凫鸭,取飞之迅疾; 以伺察者为候官,谓之白鹭,取其延颈远望。自 余之官,义皆类此,咸有比况。
在十六国和北魏前期特点明显。
胡汉杂糅与胡化、汉化
胡汉杂糅和胡汉分治
第17课 十六国与北朝

2.共同讨论下面的问题
“迁都洛阳„„要求鲜卑人采用汉姓,学说汉话,改穿汉服。 „„尊敬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一课一案 创新导学
(1)这些改革起到什么作用? 加速了内迁的北方各民族在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上的 互相认同与融合,为后来的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 (2)我们应如何评价这个历史人物? 北魏孝文帝看清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历史发展的趋 势,冲破保守势力、习惯势力的阻挠,放弃本民族的旧 俗,接受先进文化,大力推行改革,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
治家、改革者。
一课一案 创新导学
★分享交流 1.展示交流 有人曾提出:“孝文帝改革是受他祖母冯太后的影响,如果他祖 母不是汉族人,孝文帝就不会改革了。”你认为此说法正确吗?
是否还有更深刻的原因呢?请你和小组的同学一起探讨这个问
题。注意要结合时代背景来分析。 孝文帝积极推行改革更深刻的原因则是适应了当时北方民族 大融合的历史发展趋势。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进入 中原地区,各族人民频繁接触,相互影响,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 俗上日益接近,各民族间的差距日益缩小,民族融合已成为历 史发展的一种趋势。
一课一案 创新导学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17课 十六国与北朝
一课一案 创新导学
学习目标
1.知道五胡十六国,淝水之战,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孝文帝迁都
洛阳,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2.分析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学习重点
1.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是本课学习重点。 2.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是本课学习难点。
一课一案 创新导学
请仔细阅读下面两幅图片,你可能感到奇怪:少数民族人穿着汉 族服装,汉族男女却穿着带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服装。这是一种什 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第17课 十六国与北朝

时间 西晋末年以来
一、五 胡十六 “五胡十六国” 国
P86
匈奴、羌、羯、 “五胡”鲜卑、氐、
影响 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北方少数民主进入中原后,逐渐放 弃了原先的游牧生活,学会了汉族 的农业生产技术,开始过着定居的 农耕生活。少数民主内迁对中原汉 族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87
匈奴 鲜卑 羯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1、整顿吏治,严格考核制度
迁 都 前
2、实行均田制,农民按人口 多少分给田地
3、建立农村基层组织以稳定 社会秩序
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迁 都 后
使用汉语,穿戴汉服,改汉姓, 提倡民族通婚。 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 以孝治国
作用:加速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进
程,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
之语言与朝廷,若有违者, 免所居官。
——《魏书》
改易服饰
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东魏——北齐
北魏
西魏——北周
北朝
(386-581年)
宋——齐—— 梁—— 陈
隋 朝
南朝
(420-589年)
十 北 六 魏 国 西 魏 晋 东 汉
(
东 北 魏 齐 西 北 魏 周
北朝 隋
前 秦
)
蜀
吴
东 进 ①五胡入中原,与汉族趋向一致 ②孝文帝改革加速了民族融合 程 ③北朝后期,民族差异模糊,北方实 现民族大融合
小结
迁都洛阳 各族人民 长期接触 民族融合 的趋势 北魏政府 的改革 改革措施
练习:
找一找:在今天的日常生
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互相 影响的现象有哪些?
氐
羌
汉
前赵 前燕 后赵 成汉 后秦 前凉 北凉 后燕 前秦 西凉 夏 后凉 南燕 北燕 西秦 南凉
17十六国与北朝

高效课堂 七年级上学期 历史导学案高效课堂 七年级上学期 历史导学案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品行,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品行,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1 第 17课 十六国与北朝【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十六国与北朝是跟东晋与南朝同时并存的北方政权【学习重点】:民族大融合,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学习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学法指导】:在阅读,观察、讨论中感知历史,得出结论。
讨论法、问题导学法【自主学习】知识点一、五胡十六国(阅读 86-87 页,回答下列问题) (A 级)北方民族内迁起兵反晋的民族有 , , , , 史称“ ”这些民族互相争夺,各立政权,其中最重要的有 个国家。
史称 (A 级)3、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逐渐放弃原先的 生活,学会了汉族的 开始过 的农耕生活 。
汉族原来流行席地而坐,到了北朝,高坐的 取代了汉族原有的坐具。
知识点二:前秦南伐与淝水之战(阅读 87-88 页,回答下列问题) (B 级)1、形势:①南方: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史称“东晋”。
②北方:氐族人 建立的前秦政权强大起来,统一了(A 级)2简述淝水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B 级)思考探究:淝水之战中出现了哪些历史成语或典故?知识点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阅读88-89 页,回答下列问题)(A 级)1、北方的统一:北魏建立的时间 年,建立的民族 都城是(A 级)2、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影响(A 级)3、北朝:北魏和由它分裂后而先后出现的四个王朝,统称为 。
【课堂检测】(B 级)1.下列事件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结束的是( )A.西晋建立B.魏灭蜀C.西晋灭吴D.曹操病故 (A 级)2.东晋时期,从北方南迁的少数民族有哪些?( )①匈奴 ②鲜卑 ③蒙古族 ④满族 ⑤羯族 ⑥越族 ⑦氐族 ⑧羌族 A .①②③⑤⑧ B 、①②③④⑤ C 、①②⑤⑦⑧ D 、①②⑤⑥⑧ (A 级)3.“草木皆兵”这一典故与下列哪次战役有关( ) A 巨鹿之战 B 官渡之战 C 赤壁之战 D 淝水之战(D 级)4.你同班4位同学在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争论,你赞同他们四个人中哪个( )A 、恢复北方农业生产B 、加速和促进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进程C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D 、巩固鲜卑贵族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 (B 级)5.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哪一条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 )A.迁都洛阳B.实行汉化政策C.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封建统治政策D.颁布均田制(C 级)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形式或途径有( )①民族迁徙 ②联合斗争 ③友好交往 ④统治者的改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综合思维导航】(D 级)7.阅读下列材料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
第17课十六国与北朝

第17课十六国与北朝【学习目标】1、扎实掌握十六国与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迁与民族融合及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情况.2、查找资料,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民族融合的学习,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树立民族平等互助,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观念。
【重点与难点】重点:淝水之战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难点:五胡十六国和民族融合第一部分:【自学导航】一.五胡十六国1五胡:2.五胡十六国:五湖民族建立的十六个国家,称“”3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互相影响:二.前秦南伐与淝水之战1.前秦政权的发展:前秦政权在的领导下,压制打击本民族的保守势力,重用汉人为丞相,学习,发展,兴修水利,兴办,使前秦强大起来,统一。
2.淝水之战:⑴时间:年⑵概况:率90万大军南下伐晋,结果在淝水之战中遭到惨败。
(3)影响:苻坚逃回北方后,境内,北方重新陷入状态。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的建立:年,北魏统一了,结束了北方长达年的纷乱局面。
2.魏孝文帝改革:⑴内容:①整顿吏治,严格,官吏有固定俸禄,贪污受贿者一律严惩。
②实行,农民按人口多少分给,鼓励发展,按规定。
③建立以稳定社会秩序。
(3)意义:加速了内迁的北方各民族在、和上的相互认同与融合,为以后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二部分:探究篇。
有人认为:“以往对孝文帝的描述和评价有不妥之处,孝文帝的汉化不值得肯定,他的文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线。
”这种观点对吗?你怎样评价孝文帝?第三部分:检测篇。
1.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北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这些少数民族主要是()A 匈奴、羯、氐、羌、鲜卑B 匈奴、蒙古、氐、羌、鲜卑C 匈奴、羯、氐、羌、蒙古D 匈奴、羯、氐、满、鲜卑2.下列关于淝水之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发生在公元4世纪前期B 东晋部队首先发动进攻C 交战双方分别是前秦和东晋,前秦军队上下齐心,最后取得胜利D 淝水之战后,北方陷入战乱状态3.北魏孝文帝与494年将都城有平城迁到()A 长安B 东京C 洛阳D 镐京4.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均能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A 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B 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C 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D 代表广大人们的利益5.《魏书》记载:“(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第17课 十六国与北朝

北魏冯太后(公元442-490年)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内容、意义 目的:改变北魏落后状况, 巩固北魏对黄河 流域的统治。
内容:1、整顿吏治,严格考核制度 2、实行均田制 3、建立农村基层组织以稳定社会秩序 4、将都城从平城迁都洛阳 5 、推行了一系列促进民族融合的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 加速了内迁的北方各民族在语言、文化和 风俗习惯上的互相认同和融合,为以后南 北统一创造了条件。
南北朝政权更替
东魏
北 朝 南 北 朝 Βιβλιοθήκη 魏北齐 北周梁 陈
西魏
宋 齐
南 朝
• 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 长达120年的纷乱局面。
冯太后曾在北魏献文 帝、孝文帝时期两度“临 朝听政”,成为北魏朝廷 的实际统治者。她主政时 已开始了以汉化为中心的 社会改革,孝文帝的改革 实际上是在她的主持下展 开的,孝文帝改革的伟大 历史功绩有一半应该归属 于这位了不起的巾帼人物。
汉族原来流行的席地而坐和跪坐,到北朝,高坐 的胡床和椅、凳逐渐取代了汉族原来的坐具。
淝水之战(383年)
1、战斗双方:前秦(苻坚) --------东晋
2、结果——东晋以少胜多,
3、影响: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的建立
• 鲜卑族建立北魏,以平城为都城。
复习上一节课知识点:(5分钟)
1、东晋建立者、定都、南朝指的是那四 个朝代? 2、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3、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
第17课 十六国与北朝
学习目标
• 1、知道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的名称。 • 2、识记前秦南伐与淝水之战的史实。 • 3、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内容和作 用。
第十七课 十六国与北朝

2.改革措施: ①整顿吏治,严格考核制度,官吏有固定俸 禄,贪污受贿者一律严惩 ②实行均田制。农民按人口分给田地,鼓励 发展农业生产,按规定纳赋税 ③建立农村基层组织以稳定社会秩序(推行 三长制) ④实行租调制。 ⑤推行汉化政策。 ⑥迁都洛阳。
孝文帝迁都 1.迁都原因: ①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 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 ②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 的统治,也不利于学习、接受汉族 先进的文化。 2.时间:494年
二、淝水之战(草木皆兵)
1.背景: 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苻 坚时压制打击本民族保守势力,重用汉人王 猛为相,学习汉族文化,发展农业生产,兴 修水利,兴办学校,强大后统一黄河流域 2. 时间:383年 3.双方:前秦、东晋 4.结果:晋军大败前秦军 5.影响: (1)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 ( 2)东晋在南方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 了有利条件
一、五胡十六国
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
1.内迁 五胡十六国: 西晋末年,北方内迁并起兵 反晋的主要有匈奴、羯(jié)、 氐、羌和鲜卑,史称“五胡”; 西晋灭亡后这些民族各立政 权,重要的有16个国家,史称 “十六国”。
2.社会情况: 前期相互残杀严重,后期社会安定, 相互认同。 3.影响: 入主中原后,接受了汉族文化(放弃 游牧,过定居生活)、生产(学会农业 生产技术)和社会习俗(①内迁各族大 都仰慕汉族文明;②内迁各族文化习俗 也对汉族产生影响;③各族的生产技术 和经济相互影响。)
三、北魏建立
1.时间:398年 2.民族:鲜卑族 3.建立者:鲜卑族拓跋部 4.都城:平城 5.统一时间:439年 6.统一范围:黄河流域 7.意义:结束了北方长达120年的纷乱局 面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①民族融合的趋势加强。 ②阶级和民族矛盾突出。 ③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④改革少数民族的落后的风俗。
第五章 十六国及北朝文学

三、魏收 魏收(506-572),字伯起,巨鹿 下曲阳(今河北晋县)人。著有 《魏书》,《北齐书》有传。 代表作:章表类文字,与所宗尚梁 朝任昉类似,诗歌有《挟琴歌》、 《永世乐》等。 刘餗《隋唐嘉话》: 梁常侍徐陵聘于齐。时魏收文学北 朝之秀,收录其文集以遗陵,令传 之江左。陵还,济江而沉之。从者 以问,陵曰:‚吾为魏公藏拙。‛
秦王子婴立,凡百日,郎中赵高谋杀之。子婴寝于望夷之宫, 夜梦有人身长十丈,须鬓绝青,纳玉舄而乘丹车,驾朱马而 至宫门。云欲见秦王子婴,阍者许进焉。子婴乃与言。谓子 婴曰:‚余是天使也,从沙丘来。天下将乱,当有同姓名欲 相诛暴。‛翌日乃起,子婴则疑赵高,囚高于咸阳狱,悬于 井中,七日不死;更以镬汤煮,七日不沸,乃戮之。子婴问 狱吏曰:‚高其神乎?‛狱吏曰:‚初囚高之时,见高怀有 一青丸,大如雀卵。‛时方士说云:‚赵高先世受韩终丹法, 冬月坐于坚冰,夏日卧于炉上,不觉寒热。‛及高死,子婴 弃高尸于九达之路,泣送者千家。或见一青雀从高尸中出, 直入云。九转之验,信于是乎?子婴所梦,即始皇之灵;所 著玉舄,则安期先生所遗也。鬼魅之理,万世一时。
代表作:《萧仁祖 集序》、《新宫赋》 等;诗歌如《思公 子》、《冬日伤志 篇》等。 《思公子》 绮罗日减带, 桃李无颜色。 思,任性少矜裁。 朝驱玛瑙勒,夕衔熊耳杯。 折花步淇水,抚瑟望丛台。 繁华夙昔改,衰病一时来。 重以三冬月,愁云聚复开。 天高日色浅,林劲鸟声哀。 终风激檐宇,余雪满条枚。 遨游昔宛洛,踟蹰今草莱。 时事方去矣,抚己独伤怀。
第一节 十六国文学
十六国处于北方,与 偏安江左的东晋相对。 一、王嘉《拾遗记》 前秦王嘉,字子年, 生卒不详,陇西安阳 (今甘肃省陇西)人, 或称洛阳人。《晋书》 有传。代表作为《拾 遗记》。
17十六国与北朝

西魏赐鲜卑姓不仅针对汉人,而且包含胡人,后又同 恢复汉姓。不论是复汉姓还是赐胡姓,目的都是加强 社会的整合,结果都是有助于民族的融合。
二、胡汉杂糅与胡化、汉化 胡汉杂糅与胡化、汉化 南北朝民族关系
北朝民族融合
第一阶段:北魏建立到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主要表 现为北魏以鲜卑拓拔部为主体,同时对其所征服的其 他少数民族进行同化。 第二阶段:孝文帝迁都洛阳到北魏末年边镇起义之前, 主要表现为以鲜卑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全面汉化。 第三阶段:边镇起义到北周灭北齐重新统一北方,主 要表现为各民族汉化的整体趋势加强。
——《魏书》卷一八《元渊传》
二、胡汉杂糅与胡化、汉化 胡汉杂糅与胡化、汉化 北魏汉化与六镇胡化
边塞六镇之鲜卑及胡化之汉族,则仍保留其本来之胡 化,而不为洛都汉化之所浸染。故中央政权所在之洛 阳其汉化愈深,则边塞六镇胡化民族对于汉化之反动 亦愈甚,卒酿成六镇之叛乱。 ——陈寅恪 六镇之乱(523-525)直接导致了北魏的瓦解。随后 的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政权,都源于六镇。 东魏北齐重新使用鲜卑语,还出现了“鲜卑共轻中华 朝士”的情况。 北魏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而西魏反其道而行之, 不但恢复了胡族诸将的胡姓,还向汉人广赐胡姓。
——《晋书》卷一一四《符坚载记下》
十六国北朝政治大势
淝水之战后,姚苌回关陇,羌族反 秦。“慕容垂擅兵河北,泓、冲寇 逼京师,丁零杂虏,跋扈关、洛, 州郡奸豪,所在风扇,王纲弛绝, 人怀利己”。
——《晋书》卷一一五《符丕载记》
十六国北朝政治大势 一、十六国北朝政治大势
北魏(386-534)的统一
鲜卑贵族死后不能归葬
二、胡汉杂糅与胡化、汉化 胡汉杂糅与胡化、汉化 北魏汉化与六镇胡化
北魏初年为防范柔然,在平城以北,阴山以南,自西 而东设臵六军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十六国与北朝》
宛城区汉冢中学孙文莹
课题:十六国与北朝
学习目标:
1.学生了解十六国与北朝是跟东晋与南朝同时并存的北方政权,了解北方黄河流域地区经历了五胡十六国和北朝两个时期。
2.了解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互影响。
3.学生掌握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等重大历史事件。
(二)设疑自探
请同学们结合学习目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教材86—90页的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问题。(6分钟)
问题预设
1、五胡十六国指的是什么?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各民族间出现了哪些变化?
2、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结果、历史影响是什么?
3、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哪些?
4、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三、质疑再探:
四、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还有什么不懂的或是提醒大家需要重点掌握的问题,请提出,大家共同解决
质疑预设:
1、淝水之战前秦为什么会惨败?
2、2、跟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有哪些?
3、北朝指什么?北魏和北朝什么关系?南朝和北朝什么关系?
四、运用拓展:
1、请同学们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自编习题,在小组内展示,考考你的同学,好的推荐给老师。(题型不限,选择、填空均可)
3.可以对全体同学提出要求和希望。
学习重点:
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
学习难点:
正确认识民族融合的意义
学习过程:
一、设疑自探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两晋与南朝》,西晋末年,统治腐败,加上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北方的少数民族便大量南侵,西晋灭亡后,这些少数民族先后在北方建立了许多个政权,那么,这些内迁的少数民族,又发生过什么精彩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十六国与南朝》,了解这段历史。
二、解疑合探:
请大家针对以上问题,先独立研究,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达成共识。
要求1.小组长认真负责,确保人人参与。
2.本组内若有其他问题,一并解决。
3.组长集中全组学生对展示和评价的学生进行帮扶。
4.时间:6分钟。
展示评价分工表:
展示题目
展示小组
展示方式
评价小组
1
8
口头
9
2
7
书面
4
3
6
口头
3示要求:
1.口头展示要声音洪亮,吐字清晰。
2.2.书面展示要书写规范、快速。
3.3.非展示同学认真看展示同学的展示,同时讨论应如何评价。
4.
5.评价要求:
6.1.声音洪亮,条理清晰,语言简练。
7.2.点评展示成果的优缺点,补充或阐述不同观点。
8.3.对展示小组的成果进行打分,满分10分。
9.4.征求大家意见。
2教师拟题:
(1)、北魏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______
(2)、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3)、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合称“五胡”的是、、、、。
3\小结:
由学科班长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1.可以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内容理解、深刻感悟等方面来总结。
2.可以对本节课中优秀同学及优胜小组给予肯定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