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

合集下载

第12章 改革开放和中国国际经济地位的变化

第12章    改革开放和中国国际经济地位的变化

•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崭新 的阶段:从自主、单边的对外开放变为以世界贸易组织为 基础的相互、多边的对外开放;从政策导向型的开放逐步 转变为以世界贸易组织协议与协定为基础的开放;由被动 接受国际经贸规则的开放转变为主动参与制定国际经贸规 则的开放。 • 事实证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中国在更大范围、更广领 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在更深程度上 参与世界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经济也由此进入了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阶段。
二、经济特区建立与对外开放逐步扩大
• (一)建立经济特区
• 1980年8月,国家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 济特区,实行不同于其他地区的优惠待遇、经济运行和管 理体制以及特殊政策,发挥它们对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窗口和示范带动作用。 • 事实证明,设立经济特区是一项具有历史远见的政策,为 中国全面改革开放,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打 下了基础。
(二)对外开放逐步扩大
• 1984年5月,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 市。1985年2月,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厦漳 泉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初,又将辽东 半岛和山东半岛全部对外开放。同年4月,设立海南经济 特区。1990年4月,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新区,实行经济 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政策。1991年,开放满洲里、 丹东等4个北部口岸,并相继批准上海外高桥、深圳福田、 天津港等沿海重要港口设立保税区,发展保税仓储、保税 加工和转口贸易。
第十二章 改革开放和中国 国际经济地位的变化
第十二章 改革开放和中国 国际经济地位的变化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和中国广泛深入参与世界 经济
一、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确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改革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改革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改革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改革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改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篇章。

经过多年的封闭政策和内外因素的影响,中国于1978年启动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开放措施,为中国的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从改革开放的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改革开放背景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

当时,中国正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如经济落后、农村问题、社会主义建设等。

与此同时,国际环境也在发生变化,世界上主要国家都在积极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使中国领导人意识到必须采取行动来引领中国经济迈向现代化。

二、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施了一系列重要改革措施,其中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农业改革、城市化进程等。

1. 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集中在解放生产力、推进市场经济以及扩大开放等方面。

中国逐步实行了市场调节价和计划经济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国家逐渐放松对经济的直接控制,减少行政干预,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

此外,还在国企改革、金融体制改革、价格体制改革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2. 农业改革中国的农业改革旨在提高农村生产力和农民收入水平。

通过取消集体农业生产责任制,引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此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还包括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金融支持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3. 城市化进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改革开放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

城市化进程不仅推动了中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也为农民工和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促使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三、改革开放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改革开放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改革开放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活力,推动了中国的迅速崛起。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自1978年以来,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开放政策,并取得了惊人的发展成就。

这些经济改革不仅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也为全球经济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本文将探讨中国经济改革的历程,分析其对中国发展的影响,并展望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前景。

一、改革开放的背景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经济问题,如低效率的集体经济、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相对封闭的国际市场。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决策层意识到必须采取措施来改善经济状况,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

于是,改革开放的大门被打开了。

二、经济改革的措施中国的经济改革主要包括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

农村改革分解了集体土地并引入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经济迅速发展。

城市改革引入了市场机制,鼓励私营企业的发展,使城市的经济活力得到释放。

国有企业改革以推行股份制改造为核心,通过引入国内外资本和市场机制,提高了国有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三、经济改革的成就中国的经济改革成果丰硕。

首先,中国的GDP从1978年的364.5亿美元增长到2019年的14342.9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9.5%。

这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其次,中国的人均收入大幅提高,脱贫人口数量显著减少。

此外,中国的对外贸易规模也大幅增长,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

这一系列的成就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

四、中国经济改革的挑战尽管中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仍然倚赖于出口和投资,内需增长不足。

其次,中国的产业结构有待优化,过度依赖低端制造业。

另外,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污染和资源浪费严重影响了可持续发展。

这些问题都需要得到解决,以继续推动中国经济健康发展。

五、展望中国经济的未来展望未来,中国的经济将继续发展壮大。

中国政府已经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战略,如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等。

这将有助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同时,中国还将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扩大开放领域,提高市场准入水平,增加外资吸引力。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一、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国改革开放是指从1978年开始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进行的一系列重大改革和开放政策。

改革开放的目的是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经济基础非常落后,技术水平低下,国内乡村经济几乎没有发展,城市工业化程度极低。

为了适应新的经济环境,中国政府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1.农村改革1978年,中国开始了一系列的农村改革,包括土地制度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

这些改革使生产力得到解放,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城市食品供应得到保障,也为城市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2.企业改革1984年,中国政府进一步推进企业改革,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一步为中国市场经济化奠定了基础,企业管理水平逐渐提高,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3.开放政策1980年代中期,中国政府开始推行对外开放政策。

中国政府分别与邻国签订了和平贸易协议,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通过加入国际主流,不断磨炼自身的竞争力,推进了中国的对外开放,使中国的经济稳步发展。

4.金融改革1996年,中国开始实施金融改革,建立了现代化的金融体系,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逐渐融入全球金融市场。

二、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经济发展趋势逐渐清晰,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随着经济发展的进一步壮大,中国经济增速逐渐趋于平缓,新发展动力也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中心,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和服务业逐渐成为经济的新增长点,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2.城乡发展差距逐渐缩小中国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渐缩小。

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之间的联系逐渐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乡村旅游、农业种植等新型经济发展旺盛。

3.知识经济逐渐发展中国的“互联网+”战略正在逐渐推进,许多新兴行业正在发展,越来越多的国际化人才和创业者加入到了中国的新经济发展中。

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PPT

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PPT

• 10、你要做多大的事情,就该承受多大的压力。12/12/
2020 11:47:24 AM11:47:242020/12/12
• 11、自己要先看得起自己,别人才会看得起你。12/12/
谢 谢 大 家 2020 11:47 AM12/12/2020 11:47 AM20.12.1220.12.12

7、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 。。20 20年12 月上午 11时47 分20.1 2.1211: 47Dece mber 12, 2020

8、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 20年12 月12日 星期六 11时47 分24秒 11:47:2 412 December 2020

9、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 强不息 。上午 11时47 分24秒 上午11 时47分 11:47:2 420.12. 12
三、对外开放
(一)改革开放的成效
单位:亿美元
资金的国际流动
利用外资
外商直接投资 对外借款 中国企业海外上市
对外投资
独资企业和合资企业 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
中国FDI流入量(单位:10亿美元)
80 60 40 20 0
1994-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1999

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 ,自胜 者强。 20.12.1 220.12. 1211:4 7:2411: 47:24D ecembe r 12, 2020

6、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 泥块一 样任意 揉捏。 2020年 12月12 日星期 六上午 11时47 分24秒 11:47:2 420.12. 12
(一)电信市场 (二)银行业 (三)保险业 (四)证劵业 (五)商业

池元吉《世界经济概论》(第2版)章节专项练习及详解-第12章 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圣才出品】

池元吉《世界经济概论》(第2版)章节专项练习及详解-第12章 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圣才出品】

第12章 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一、多项选择题1.中国传统计划经济形成的原因有()。

A.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和苏联模式的影响B.赶超型战略的内在需求C.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和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历史背景D.商品生产、价值规律的作用【答案】ABC【解析】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原因主要表现在:①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和苏联模式的影响;②赶超型战略的内在需求;③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和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历史背景。

2.中国传统计划经济的主要弊病表现为()。

A.国家权力过分集中,政企职责不分,企业难以成为经济主体B.条块分割、部门垄断、地区封锁,国民经济缺乏横向联系C.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D.否定企业和个人的经济利益,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答案】ABCD【解析】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病表现为:①国家权力过分集中,政企职责不分,企业难以成为经济主体;②条块分割、部门垄断、地区封锁,国民经济缺乏横向联系;③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④否定企业和个人的经济利益,缺乏激励约束机制,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3.经过30年的探索,中国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具体表现在()。

A.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B.收入分配领域的改革逐步深入C.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基本建立D.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答案】ABCD【解析】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明显提高了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增强,市场化取向改革也取得明显进展,主要表现在:①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②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管理体制基本形成;④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基本建立;⑤收入分配领域改革逐步深入。

4.中国整个渐进改革过程的特点大致有()。

A.采取了逐步推进的方法B.曾在较长时间内实行“双轨体制”C.始终坚持从创新到规范,再到制度化的原则D.采取了“小私有化”和“大私有化”两种私有化改革方式【答案】ABC【解析】中国整个渐进改革的过程大致具有以下三个特点:①中国的渐进改革采取了从体制外的创新到体制内的改革、从局部改革到整体性改革、从低成本改革到高成本改革的推进方法;②在整个渐进改革的进程中,由于新旧体制并存,所以,中国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段里实行“双轨体制”;③在渐进改革中,中国始终坚持从创新到规范、再到制度化的原则。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经济经历了快速增长和深刻的变革。

这一过程中,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举措,以推动经济的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本文将探讨中国经济改革的历程、取得的成就以及面临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并提供更加开放和稳定的经济环境。

这一改革的核心是逐渐放松对经济的直接干预,鼓励市场资源的配置。

中国政府将以前的计划经济体制转为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通过放宽价格管制、推进企业改革和开放对外贸易,打破国内外的经济壁垒,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投资,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是农村经济改革。

改革前,农村地区的经济受到限制,农民没有自主经营的权利。

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推进,农村地区逐渐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自主决策的权利,并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

这一改革进一步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加速了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与此同时,中国还积极推动城市经济改革,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改革国有企业,吸引外资等多种方式,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城市重点经济区的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对中国经济的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城市化进程使得农村劳动力逐渐向城市流动,增加了劳动力资源的供给,同时也为城市经济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和市场需求。

在经济改革的过程中,中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以前,农业占据了中国经济的主导地位,而现在,工业和服务业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

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化为中国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同时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变化,但也伴随着一些新的挑战。

一方面,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逐渐放缓,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也面临较大的困难。

另一方面,不平衡的发展、环境污染、社会不公等问题也开始凸显出来。

中国政府面临着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的任务,需要继续深化经济改革,推进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加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建设。

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

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

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中国经济的首要目标是实现经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农村、城镇化、市场化、私有化等。

这些措施旨在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改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增加城市居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并引入市场机制,鼓励私人企业发展。

农村是中国经济的关键部分之一、农村包括土地制度和农村经济制度。

在土地制度方面,中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可以拥有土地的使用权,并可以自主决定土地的种植和经营方式。

这使得农民能够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在农村经济制度方面,中国推行农村经济的市场化和企业化,农民可以自由经营农村经济活动,包括农产品的种植、养殖和加工等。

这些措施有效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推动城镇化的目的是促进城市和农村的均衡发展。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中国不仅大力发展大城市,还积极推进中小城市的发展。

城镇化使得农民可以通过就业进入城市,提高自己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此外,城镇化也带动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另一个重要的经济措施是市场化。

中国推动市场化的目的是增加市场的竞争性,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鼓励企业发展和创新。

在市场化的过程中,中国逐渐放开了对企业的管制和控制,鼓励私人企业的发展。

同时,中国也加强了监管机制,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和合法权益,确保市场的公平和透明。

私有化是中国经济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私有化措施使得私人企业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鼓励私人企业通过出售股权、引进外资等方式实现私有化。

此外,中国还推动国有企业的和重组,提高其效率和竞争力。

中国的经济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不断增长,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的出口贸易也大幅增长,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

中国的外汇储备也居世界第一、此外,中国不断加大对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创新的投资,提高了人民的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

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

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

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经济改革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包括市场化改革、外商投资、科技创新和扶贫措施。

一、市场化改革中国的经济改革始于1978年,当时中国领导层决定放开市场,推行市场化改革,引入市场机制来取代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

这一改革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

在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中国大幅度减少了政府对企业的控制和干预,给予企业更大的自主权。

这为创新和市场竞争提供了条件,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同时,中国也加强了产权保护,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

二、外商投资中国对外资的开放政策也为经济改革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吸引了大量外商来华投资,并积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

外商投资为中国带来了资金、技术和市场等多种资源,推动了中国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中国也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和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等特殊经济区域,吸引外商投资。

这些区域为外商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优惠政策,为外商投资创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

三、科技创新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并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创新的政策。

中国的高等教育和研发机构也得到了大力支持,为科技创新提供了人才和技术支持。

中国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领先者之一。

中国的科技创新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还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更多便利和可能性。

四、扶贫措施在经济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也高度关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发展。

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扶贫措施,包括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和社会保障等。

这些措施帮助贫困地区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进步。

中国的扶贫措施还包括了精准扶贫政策,通过数据分析和精确测算,把握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扶贫计划。

这些举措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改善了生活质量。

中国建国时期的经济改革与发展

中国建国时期的经济改革与发展

中国建国时期的经济改革与发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国面临着巨大的经济重建和发展任务。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经济改革措施,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繁荣。

一、农业改革与发展中国建国时期的农业改革是整个经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对庞大的农村人口和农业生产力的低下水平,中国政府实行了农业合作化政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生产。

通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建立,农民得到了土地的集体所有权,土地流转得以推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农业机械化的进程加快。

此外,农业科技的进步、农田水利建设的加强也为农业增产提供了有力支撑。

这些改革举措使得中国的粮食产量大幅提升,有效解决了人民吃饭问题。

二、工业改革与发展建国初期,中国的工业基础非常薄弱,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短缺和技术落后的局面。

为了加快工业化进程,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工业化措施,包括推动国有企业的成立和发展、扩大工业用地和资源的供给、加强科技创新以及改革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等。

这些措施为中国的工业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经济改革过程中,中国的工业重点转向了农业机械、煤炭、电力、钢铁等基础产业和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通过大力发展这些产业,中国实现了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中国工业的发展也为就业和财政收入的增长提供了重要动力,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基础保障。

三、对外开放与国际贸易中国建国初期面临着与世界经济脱节的问题,为了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中国积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并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交流与贸易合作。

通过参与国际组织、签署双边和多边贸易协议以及落实自由贸易区等举措,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范围,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和技术引进,推动了国内经济的发展。

中国建立了一系列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为外商投资提供了优惠政策和良好的投资环境。

这些开放窗口的建立,为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和机会,有效地促进了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

第12章 改革开放和中国国际经济地位的变化

第12章    改革开放和中国国际经济地位的变化

CCNP Lab Manual
(二)改革开放以来对外经济的快速发展
1.对外贸易快速发展
从货物贸易的发展来看,对外贸易更是高速增长;中国进出口商 品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出口商品结构从以初级产品为主转变 为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从以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转变 为以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 进口商品结构中,资源、基础原材料等初级产品所占比重不 断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也快速增长。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 望,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 行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首先,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内在要求。
其次,改革开放是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 选择。
再次,改革开放是中国应对国际竞争压力、巩固和发展社会 主义制度的客观要求。
@2007 NJUT Cisco Network Academy. All rights reserved..
CCNP Lab Manual
(二)对外开放逐步扩大
1984年5月,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5年2月,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厦漳泉三 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初,又将辽东半岛 和山东半岛全部对外开放。同年4月,设立海南经济特区。 1990年4月,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新区,实行经济技术开 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政策。1991年,开放满洲里、丹东等 4个北部口岸,并相继批准上海外高桥、深圳福田、天津 港等沿海重要港口设立保税区,发展保税仓储、保税加工 和转口贸易。
CCNP Lab Manual
1978-2010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
@2007 NJUT Cisco Network Academy. All rights reserved..

红星照耀中国第十二章内容概括200字

红星照耀中国第十二章内容概括200字

红星照耀中国第十二章内容概括200字红星照耀中国是一本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系列图书,第十二章主要描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和改革措施。

本章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 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伟大旗帜,加强党的建设。

本章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党的建设的重要性。

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继续深化自身的建设,加强党的组织和作风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

2. 推进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

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土地问题和农民问题。

本章详细描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的过程和意义。

通过这些措施,农民获得了更多的土地和农业生产资料,农业生产水平大大提高,农村经济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3.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目标,并实行了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的建立。

这些措施使得中国逐渐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4. 发展科学技术,增强国家实力。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

本章描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科技发展和科学家在国家建设中的贡献。

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中国提高了自己的科学技术水平,增强了国家的实力和竞争力。

本章详细描述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改革举措,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建设中的领导作用和重要贡献。

这些举措不仅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后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有益经验和启示。

本章内容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力和务实的发展理念,强调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利益奋斗的精神和目标。

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建立后,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和改革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

通过土地改革政策,农民获得了土地的合法所有权和经营权,农村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这为后来的农村经济改革和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在城市经济方面,中国共产党实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国家经济体系。

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

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

PPT文档演模板
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
1.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原因
§ (1)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和前苏联模式 的影响。
§ (2)赶超型的战略的内在需求。 § (3)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和商品经济不发达
的历史背景。
PPT文档演模板
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
2.计划经济体制的优点
§ 一是有利于迅速动员和集中全国的人力、物 力、财力等资源,用国家有限的经济力量保 证重点项目的建设和满足国防需要。
PPT文档演模板
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
§ 境外对华直接投资的大幅度增加,弥补了国 家建设资金的不足,缓解了就业压力,促进 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优化了中国的产业结构, 提高了中国整个经济的技术水平。对外开放 初期,来华投资的外商多数是中小型劳动密 集型加工企业,对中国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的带动作用不明显。90年代以来,随着众多 大跨国公司前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 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日益加强。
§ 在积极引进外资的同时,我国也注意了发展对外投 资。近年来,我国对外投资不断发展,截至2004年 底,5163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累计对外直接投 资净额448亿美元。这些境外投资设厂加工装配项 目的建成,带动了我国与东道国双边贸易的发展。 我国企业海外投资涉及的领域极为广泛,有林业、 渔业、石油化工、冶金、轻工、电子、机电、房地 产、交通运输、建筑工程等行业。但主要集中在资 源开发和加工制造业。我国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亚 洲、拉丁美洲和中欧,而亚洲地区则集中在东盟、 南亚和中亚。我国海外投资的独资企业绝大多数分 布在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
互依存和相互沟通的重要形式和渠道。中国社
会的进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同世界各国 的密切交往与合作。中国自1971年恢复在联 合国的合法地位以后,积极地参与国际交流和

第十二章中国经济

第十二章中国经济

从农村改革到全面改革(1978-1992年)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经 济改革时代,也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对外开放时代, 这是中国现代化历史性的重大转变,主要表现为: 在思想上,冲破了长期存在的教条主义和个 人崇拜的严重束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 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 思想。
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农业与农村经济问题 就业问题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虽然我国的自然资源总量较大,但由于人口众多, 许多重要的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很低

人口的迅速增长,加上粗放式的经营方式,导致对 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建立从经济改革到经济转轨 国际背景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得中国成为极少数仍在坚 持社会主义的国家之一。 只有中国和越南坚持了社会主义道路,而其他转轨 国家都放弃了这一道路。 苏联解体大规模地减少了其对中国北方的军事压力, 同时越南也与中国缓和了关系,南北两方面关系的 缓和大大减轻了中国的安全压力。 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坚持政治、经济、社会的稳定, 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入中国,中国大量参与全球 化,进一步全面开放。
邓小平南巡





针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中国是否坚持 现有的改革这一重大问题。 中国是否能够快速发展。 “发展才是硬道理” 。 重申“先富论”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到20世纪 末再来解决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问题。 中国经济改革的模式应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 “社会主义也要搞市场经济”。
就业问题




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需要就业的劳动力的 增长速度是上升的,而劳动力需求总趋势则是逐 步减少的 随着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 深化,需要释放大量企业冗员,从而将大量的隐 性失业人口显性化 未来15年中国国民经济面临着产业升级的任务。 新技术革命一方面解放了劳动力,另一方面又会 排挤劳动力 政府需要全面拓宽就业门路,为社会创造更多的 就业机会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经济改革的推动下,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

本文将探讨中国经济改革的历程、取得的成就以及面临的挑战。

一、改革的起点中国经济改革起点可以追溯到1978年,那一年,中国领导人决定以市场机制为导向,放开了农村集体经济和城市企业,并引入了外商投资。

这些改革举措打破了先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成就的背后中国经济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不容忽视。

经济增速持续高位增长,几乎每年都能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

农村人口脱贫数量以及城镇化进程加速,为数亿人提供了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

同时,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成为重要的全球贸易伙伴,吸引了大量外资。

三、改革的挑战然而,中国经济改革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过去几十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转型期,如何实现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成为关键问题。

其次,不平衡发展和地区差距的问题仍然存在,特别是在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

此外,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也给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压力。

四、未来的方向为了应对挑战,中国正在加强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转型。

通过加大对创新、技术升级和绿色发展的投入,中国希望实现由数量增长向质量增长的转变。

同时,中国还将继续推进农村地区的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

此外,中国将继续推动对外开放,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总结:中国经济改革以及取得的成就是中国长期努力的结果。

然而,仍然有许多困难和挑战需要克服。

通过持续进行结构性改革,并加大对创新和绿色发展的力度,中国有望实现可持续发展。

随着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中国经济有望继续发挥积极的全球影响力,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

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

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主题: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引言: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

本教案将从经济改革的三个时期出发,深入探讨中国经济改革的主要内容、成就和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深入了解中国经济改革的历史背景、现实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培养对经济发展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背景与起步(500字左右)中国的经济改革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

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的著名理论,为中国的经济改革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农村经济、国有企业改革、外贸和金融领域。

本小节将详细介绍这些重要的改革措施,并分析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

二、市场化改革与国际化发展(500字左右)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经济改革步入了市场化的发展阶段。

在这一时期,中国积极推进市场经济改革,放开了一系列行业的竞争,加强了外贸合作,吸引了大量外资。

这些改革措施使中国的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一极。

本小节将详细介绍这一时期中国经济改革的核心内容和取得的成就。

三、创新驱动与可持续发展(500字左右)进入21世纪,中国的经济改革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政府提出了创新驱动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

这一时期的改革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长远影响不容忽视。

本小节将详细介绍中国经济改革的新动向和取得的成就,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结论: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进程,可以说是中国发展的基石。

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将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加强创新驱动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中国的经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负责任的一份子。

致谢:感谢每一位同学对本教案的关注和支持。

希望通过本教案的学习,你们能够对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并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为中国的经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政治经济: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

政治经济: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

政治经济: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1. 引言1.1 概述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是一个引人瞩目的话题。

自1978年以来,中国经历了独特而激动人心的经济转型过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这一改革开放政策在短短几十年内使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并显著提高了中国人民生活水平。

本文将探讨中国经济改革的历程、取得的成果以及面临的挑战,同时也会介绍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政策措施。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引言、经济改革的历程、经济改革成果与挑战、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方向和政策措施以及结论。

通过这样的结构,我们能够系统地了解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所进行的经济改革,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合理且可行的建议。

1.3 目标本文旨在全面评估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并深入探讨其中涉及到的关键问题和挑战。

通过对过去历史和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解释,我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轨迹,并为未来制定正确的发展方向和政策提供参考。

同时,本文也将使读者对于中国经济改革取得的成就以及可能面临的风险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文章强调中国经济改革长期以来所取得的积极成果,但也要正视存在的挑战。

通过准确描述历史过程以及当前形势,希望可以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见解和建议。

2. 经济改革的历程:2.1 背景介绍中国经济改革始于1978年,这一时期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经济转型的起点。

在此之前,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有企业主导着整个经济运行。

然而,计划经济模式在解决市场需求、提高效率和激发创新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2.2 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1990年)在邓小平的领导下,中国开始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济改革措施。

首先,农村改革引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允许农民自由经营土地,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其次,在城市改革中,引入了个体户制度和自由市场原则,推动了私人企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在外商投资上进行了重大突破,并建立了多个经济特区。

这些特区开放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并试验性地引进国际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

大学一年级学习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

大学一年级学习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

大学一年级学习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是一个广阔而深入的话题,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至今,中国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探讨中国经济改革的背景、重要的政策措施,以及改革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中国的经济改革起源于1978年,这个时期被视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时期。

改革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经济增长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因此,中国领导层决定对经济进行全面改革,并引入市场经济元素。

经济改革的多项政策措施被采取,其中最著名的是农村承包地责任制和城市企业改革。

农村承包地责任制使农民能够合理利用土地,并享有相应的经济利益。

城市企业改革鼓励企业自主经营、市场竞争和技术进步。

此外,中国还实施了开放政策,吸引外资和引进国外技术。

外资的引入和国际贸易的促进为中国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的市场不断扩大,对外贸易持续增长。

这使得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之一。

中国经济改革对中国社会经济状况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改革使中国的GDP快速增长,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其次,改革大幅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减轻了贫困程度。

大量人口脱贫,教育、医疗、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此外,改革还推动了中国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了国家综合实力。

中国的经济改革也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的快速经济增长为全球经济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中国是全球制造业中心和最大的出口国之一,为世界提供了大量廉价产品。

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推动产业合作和贸易自由化。

然而,在经济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经济增长速度过快导致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一个突出的难题。

此外,城乡发展不平衡和贫富差距的加大也需要解决。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如加大环保投入、推进可持续发展,加强农村改革和发展,推动创新和科技进步等。

这些政策旨在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并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的经济改革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它为中国和世界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

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
第十二章 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
1
第一节 市场化取向的经济改革
▪ 一、改革前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 ▪ 1.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原因 ▪ 2.计划经济体制的优点 ▪ 二、市场化取向的经济改革 ▪ 1.市场化取向改革的进程 ▪ 2.市场化取向改革的进展 ▪ 3.市场化取向改革的基本经验与未来改革
的方向
2
▪ (2)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 (3)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管理 体制基本形成。
▪ (4)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基本建立。 ▪ (5)收入分配领域改革逐步深入。
9
3.市场化取向改革的基本经验与未 来改革的方向
▪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方式 ▪ 一种是激进的方式,如俄罗斯和东欧一些国
28
1.恢复和增强在世界三大经贸组织中的地位 2.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并积极推动其健康
发展 3.倡导和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4.倡导和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5.参加亚欧合作会议
29
▪ 总之,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 对外开放的步骤和力度日益加大,参与的国 际经济组织及其活动日益增多,融入经济全 球化的广度和深度日益加强,在体制和机制 上日益与国际经济接轨,成为世界经济中最 有朝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扩展和深化的 对外开放,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的国力,有力 的推进和加速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进程,使 中国获得了“后发优势”,实现了“跨越式 发展”,提高了国际经济地位。
口信贷、外国银行商业贷款、对外发行债券等, 协议金额达1302亿美元,实际使用金额1271.3亿 美元。这些资金多用于基础产业和公用事业上,
在发展和改善我国能源、交通、通讯、教育、科 研、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章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一、选择题1.中国传统计划经济形成的原因有()。

A.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和苏联模式的影响B.赶超型战略的内在需求C.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和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历史背景D.商品生产、价值规律的作用【答案】ABC【解析】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原因主要表现在:①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和苏联模式的影响;②赶超型战略的内在需求;③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和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历史背景。

2.中国传统计划经济的主要弊病表现为()。

A.国家权力过分集中,政企职责不分,企业难以成为经济主体B.条块分割、部门垄断、地区封锁,国民经济缺乏横向联系C.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D.否定企业和个人的经济利益,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答案】ABCD【解析】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病表现为:①国家权力过分集中,政企职责不分,企业难以成为经济主体;②条块分割、部门垄断、地区封锁,国民经济缺乏横向联系;③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④否定企业和个人的经济利益,缺乏激励约束机制,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3.经过30年的探索,中国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具体表现在()。

A.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B.收入分配领域的改革逐步深入C.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基本建立D.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答案】ABCD【解析】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明显提高了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增强,市场化取向改革也取得明显进展,主要表现在:①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②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管理体制基本形成;④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基本建立;⑤收入分配领域改革逐步深入。

4.中国整个渐进改革过程的特点大致有()。

A.采取了逐步推进的方法B.曾在较长时间内实行“双轨体制”C.始终坚持从创新到规范,再到制度化的原则D.采取了“小私有化”和“大私有化”两种私有化改革方式【答案】ABC【解析】中国整个渐进改革的过程大致具有以下三个特点:①中国的渐进改革采取了从体制外的创新到体制内的改革、从局部改革到整体性改革、从低成本改革到高成本改革的推进方法;②在整个渐进改革的进程中,由于新旧体制并存,所以,中国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段里实行“双轨体制”;③在渐进改革中,中国始终坚持从创新到规范、再到制度化的原则。

5.中国自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以来,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和国际合作,主要表现在()。

A.加入APEC并积极推动其健康发展B.倡导和建立上海合作组织C.参加亚欧合作会议D.倡导和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答案】ABCD【解析】中国自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以后,积极地参与国际交流和国际合作,加入的国际组织日益增多,目前已达500多个。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①恢复和增强在世界三大经贸组织中的地位;②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并积极推动其健康发展;③倡导和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④倡导和建立上海合作组织;⑤参加亚欧合作会议。

6.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从()等方面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经济面貌。

A.由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 B.产业结构日益合理C.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 D.由买方市场转入卖方市场【答案】ABC【解析】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面貌:①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②产业结构日趋合理;③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

7.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的提高,明显地表现在()等方面。

A.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在世界中的地位不断提高B.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排位不断上升C.综合国力日益增强D.科技水平居世界前列【答案】ABC【解析】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的提高,明显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在世界中的地位不断提高;②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排位不断上升;③综合国力日益增强。

8.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不仅为本国带来了繁荣和进步,也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表现在()。

A.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B.中国贸易的扩大促进了世界贸易的蓬勃发展C.中国为稳定世界金融秩序做出了贡献D.中国加大对外投资步伐有利于东道国的经济发展【答案】ABCD【解析】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不仅为本国带来了繁荣和进步,也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主要表现在:①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②中国贸易的扩大促进了世界贸易的蓬勃发展;③中国良好的投资环境为各国(地区)的投资者提供了创业机遇;④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助于邻国吸引外资;⑤中国加大对外投资步伐有利于东道国的经济发展;⑥中国为稳定世界金融秩序做出了贡献;⑦中国对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9.新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途径是()。

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B.落实科学发展观C.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D.坚持以人为本【答案】ABC【解析】新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途径主要在于: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②落实科学发展观;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10.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经济安全应重点从()等方面着手。

A.增强主权意识 B.更新主权观念C.构筑国家安全体系 D.尽量减少同国外的交往【答案】ABC【解析】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经济安全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增强主权意识;②更新主权观念;③构筑国家经济安全体系。

二、判断题1.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有其客观必然性和历史原因,也具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弊端。

()【答案】√2.近30年来,中国走出了一条成功的改革之路,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解析】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已经超过60﹪,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国家。

3.回顾中国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走的是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道路。

()【答案】√【解析】回顾中国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走的是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的改革道路。

最初提出的改革目标是“计划经济,利用商品交换规律”;后来又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最后才明确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国经济改革目标的不断调整和演进,集中体现了改革的渐进性特征。

4.经过30年的改革进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管理体制已基本形成。

()【答案】√【解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管理体制基本形成。

政府逐步退出了不适宜政府直接介入的领域,而公共服务职能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政府在社会保障、失业救济等方面的职能明显加强。

全国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并取得重要成果。

同时,全面推进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5.中国良好的投资环境为各国(各地区)的投资者提供了创业机遇。

()【答案】√6.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但主要集中在资源开发和加工制造业。

()【答案】√【解析】在积极引进外资的同时,中国也注意了发展对外投资。

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涉及的领域极为广泛,有林业、渔业、石油化工、冶金、轻工、电子、机电、房地产、交通运输、建筑工程等行业,但主要集中在资源开发和加工制造业。

7.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际经济地位的提高,有利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发展,有利于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

()【答案】√【解析】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际经济地位的提高,势必导致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打破美日欧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三分天下的格局,促进世界经济向多极化发展,并有助于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

8.中国经济的良性发展,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做出了巨大贡献。

()【答案】√9.所谓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先进技术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

()【答案】√10.国家主权这一范畴不可能是凝固不变的,它必须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世界的变化而变化。

()【答案】√【解析】国家主权这一范畴同其他任何范畴一样,不可能是凝固不变的。

它也必须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世界的变化而变化,世界各国的人们必须不断更新主权观念。

三、简答题1.中国为什么将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答:中国将对外开放,利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定位为基本国策。

这是由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中国的国情决定的。

社会主义不论是作为一种科学的先进的思想体系,还是作为一种超越于资本主义的先进的社会制度,其本质特征之一是开放性。

而这种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从经济上说,社会主义是建筑在现代机器大工业的先进生产力基础上的,而现代机器大工业本身是超越国界的社会化大生产,是面向世界的;②从文化上说,社会主义是建筑在吸纳世界上一切先进文化和文明基础上的,是开放的。

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决不能自我封闭,封闭是与社会主义的本质不相容的。

尤其是像我国这种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基础上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发展和社会主义原则的实现奠定物质基础,更不能自我封闭,更需要对外开放,向先进的国家学习,吸纳他们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在经济发展上面临着人口和资源的巨大压力。

中国是个资源短缺的国家,需要利用国外资源。

因此,从各个角度来说,中国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大力发展和拓宽对外经济关系,融入世界经济之中。

2.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主要途径有哪些?答: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主要途径主要有:(1)对外贸易对外贸易是国与国间经济交往、经济合作和经济分工的基本渠道和手段,也是衡量经济开放和经济国际化程度的重要尺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额增长速度惊人。

在贸易额增长的同时,对外贸易走向全球,市场多元化战略取得了重要进展,贸易伙伴遍及世界各地。

(2)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将引进外资作为最为主要的经济政策之一。

在积极引进外资的同时,我国也注意了发展对外投资。

(3)参与国际经济组织及其活动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对外开放的步骤和力度日益加大,参与的国际经济组织及其活动日益增多,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广度和深度日益加强,在体制和机制上日益与国际经济接轨,成为世界经济中最有朝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益扩展和深化的对外开放,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的国力,有力的推进和加速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进程,使中国获得了“后发优势”,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提高了国际经济地位。

3.中国国际经济地位提高的主要表现有哪些?其意义如何?答:(1)中国国际经济地位提高的主要表现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的提高,明显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在世界中的地位不断提高;②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排位不断上升;③综合国力日益增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