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的含义
中外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浅谈我的看法

就中外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浅谈我的看法广告0602班潘蔚 12号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以及美起源于什么,尽管古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作出了多种多样有关美的本质的学说如:“美在形式”说、“美在主观”说、“美在统一”说等等,但至今都还没有一个学术上的标准答案。
以下是三种中外美学家对美的本质的代表性学说,以及我的粗浅看法。
一、“美在形式”说:从客观世界的自然特征角度探求美的本质。
西方美学史中,美在形式即形式美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美学思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早在18世纪,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创建美学学科的时候,就在感性学的意义上关注美的问题。
此后,形式与感性的关系就一直是美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自费希特以来,在审美与艺术研究中,“自下而上”的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审美经验受到了重视。
康德把美与崇高相区分,认为与美基于形式不同,崇高是无形式的,因为它是混乱的、不规则的与无秩序的。
在康德那里,真、善、美之间有了明晰的分界,艺术也不等同于真理。
康德为西方形式美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而在现代,西方形式美学又有了新的发展,如结构主义美学、分析美学与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等的产生。
贝尔的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的见解,是一种“审美的感人的形式”,既不同于纯形式,但也没有完全放弃形式,然而也有别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而“格式塔”概念更强调经验的整体性。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代表阿恩海姆在其《艺术与视知觉》中把美归结为某种“力的结构”,认为组织良好的视觉形式可使人产生快感,一个艺术作品的实体就是它的视觉外现形式。
以塞尚为代表的后期印象主义艺术既强调形式感,也看重色彩感。
现代美学倾向于把美看成是情感的形式,但这种观点也有自身的问题,难免被超越。
我的看法:“美在形式”这一学说观点是从客观事物的自然特征角度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的本质就在对象的自然物质形式中,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或性质之间的某种关系。
我认为这种观点在肯定美在客观事物本身方面有合理之处,就如一幅画并不意味着什么,它的图形结构是一种存在的状态,它形式美或不美完全是人类主观的产物。
浅谈美与美学的认识普及讲座课件

何谓美感
如当欣赏到一片美丽的风景和一幅著名的画作之后, 我们常常会说,它给与了我们美感。当品尝了一杯陈年美 酒之后,我们也会说,感觉真美。这无非表明,一般所说 的美感就是好的感觉和愉快的感觉。当然这种美感的范围 过于宽泛,并不是严格的美学意义的。我们所要讨论的美 感只限于相关于纯粹的美的存在者的美感。美感是人对于 美的存在的经验。当然这并不否认美感自身是一种心理现 象,它既可能是在狭隘意义上的,也可能是在宽广意义上 的。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必须将作为心理现象的美感作非 心理学的思考。这就是说,让作为感觉的美感植根于作为 审美经验的美感,也就是回归于人的生活世界,回归于欲 望、工具和智慧的自由游戏。
爱
• 从人的视角出发,爱美就是人创造美和欣赏美。 人们一般将创造看成是主动的,在没有美的地方生产出美来,将 欣赏看成是被动的,在有美的地方接受美。但实际上创造和欣赏没有 主动和受动之分,它们都是对于美的给予。当然这种给予并不是源于 人自身的某种特别的才能和水平,而是来源于美自身的恩惠,是人对 于它的领悟。因此人对于美的给予必须理解为,首先是美对于人的给 予,然后是人对于美的回馈。 • 从美的视角出发,爱美就是美对人的提升和美化。 爱美虽然是人作为人的本性,但人并不等于美本身。同时人在生 活世界的一般经验中不是审美的,而是非审美的。于是当人爱美时, 人就进入到审美经验之中,与美相遇。爱美敞开了一种可能,美爱人。 这就是说,美塑造了人自身,并让人生活在美丽的世界里。因此一个 爱美的人就会成为了美好的人。
• 爱美表现出了人与美的相互给予性。 作为给予,爱从否定方面而言,是不伤害,保护,守护;从肯定 方面而言,是让其存在,让其是其所是和为其所是。在这样的意义上, 爱美就是让美不要遭到破坏和毁灭,同时让美作为美去存在。
浅谈对美的本质理解

浅谈对美的本质理解美学中美有很多含义,如优美,审美对象,美得事物,美感的含义等等。
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以及美起源于什么,尽管两千多年来,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为了揭开美的奥秘,曾经从不同角度进行过艰苦探索,提出了种种关于美的本质的见解,但至今都还没有一个学术上的标准答案,他们提出的观点,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4种:一、从客观精神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客观理性、绝对精神等。
主张从美的事物本事去寻找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说成是事物的某种属性、形式、结构或法则等。
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是理念,只有美的理念才是真正的、永恒的美。
他认为美的理念是不依赖具体的美的事物的“美本身”,一切具体事物只有以美的理念才能成为美。
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认为美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但在这个统一体中感性形式是从属于理性内容的,是绝对精神的一种显现,美的本质在于理念,在于绝对精神。
亚里士多德强调美在于事物“体积与安排”的“整一性”,认为美在于事物的形式、比例。
英国威廉荷珈兹指出,构成美的事物有六条原则,即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
他认为曲线是美的线条,比任何直线更能创造美,在优美的形体上直线最少,最美的线条是蛇形线。
英国博克认为美是事物本身的性质。
他说“所谓美,是指事物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莫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上述哲学家、美学家肯定美是来自客观事物本身,坚持了美的客观质性,引导人们到客观事物中区探求,美的本质,这是正确的,有积极作用。
但是,他们仅仅把美看做事物本身的某种特性,割断了美和人、社会的联系,对没的本质的认识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相当空洞肤浅。
二、从主观心理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主观意识、审美感受等。
有的美学家、哲学家不是从客观精神方面而是从主观精神方面去寻找美的本质,认为美是人的主观感受。
例如休谟认为美的本质是人的情感愉快;康德认为美的本质是主观情感;叔本华认为是意志;弗洛伊德认为是性本能;桑塔耶那认为是快感;克罗齐认为是直觉。
浅谈我对美的认识

浅谈我对美的认识
美,乃世界公认的艺术及审美的活动的总和。
美,是指美的社会性质及其影响。
它是一种有着特殊历史、文化背景、社会氛围及艺术形式的审美经验和理念。
人们究竟如何认识美,不断变化着。
我对美的认识,始于对一切美好的态度和价值观。
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美”,它不仅存在于艺术作品和自然美景之中,也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日常生活中。
美可以是文字、形象以及声音,它将触动我们的心灵,耐心的身世有更多的和谐与自由;如果我们的灵魂有了美的触动,我们便会对一切有着一种新颖的认识,从而激发我们的潜力,更加追求自我超越努力,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
我认为,美是个普遍的概念,它是一种普遍的经验,任何人都有可能体验到这种丰富的经验,它也没有任何的绝对标准的限制。
每个人的审美都是有所不同的,每个人对美的理解、想象及感知,都会有一些程度的不同。
综上,美不仅是一种审美观念和理论,它更深的涵盖的是一种心态和态度,一种热爱生活的文化,一种追求美的信仰,这也是我对美的认识。
浅谈美

浅谈美摘要:“美是什么”这个美学中心问题,是从古到今一直在争论的问题。
美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这里这要讨论的是包括一切审美对象和审美形态广义的美。
本文主要通过王维的诗歌结合诗中的意象来谈谈美是什么。
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诗歌中的绘画美。
(二)诗歌中的禅意美。
(三)诗歌中意象并置的美。
关键词:美王维意象中国传统美学在“美”的问题上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
唐代思想家柳宗元有一关于“美”的重要命题。
即“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①”命题中的“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可以从三个层面上来理解:第一,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都带有创造性。
第二,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一样的。
同一外物在不同人的面前显示为不同景象,生成不同的意蕴。
第三,美带有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在不同的民族,在不同阶级,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有差异性。
②同时,中国传统美学也提出“美在意象”的观点,认为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
“情”“景”的统一是审美意象的基本结构。
“情”与“景”的关系是欣合和畅、一起流通。
朱光潜在《诗论》中强调“诗的境界(意象)是每个人的独特创造”即“诗的境界是情景的契合。
”(一)诗歌中的绘画美。
王维诗成就最大之处在于他的山水田园诗,其山水田园诗以“诗中有画”而独具特色。
因为他除了作为一位诗人以外,也是一位水墨山水画大师,他在水墨画的诸多方面都有划时代的创造,是文人水墨画的开创者和奠基者。
他常常运用构图、线条、色彩、光线等绘画语言,使诗情与画意相结合,形成“清净、简远”的意境。
谢赫在《画之六法》云:“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
”其中“经营位置”在王维的诗中体现较为明显。
他善于把不同视觉观察到的景物放在一个大的整体环境里面,组合成一个有完整的画面与意境山水田园诗。
浅谈美的本质命题的合理性问题

浅谈美的本质命题的合理性问题浅谈关于美的本质命题的合理性问题 论⽂关键词:美的本质;主观性;客观性 论⽂摘要:传统美学依据实体本体论,以美为研究对象,美的本质问题成为美学的基本问题。
但美的本质问题是不合理的问题,因为不存在所谓“美”这种客体,美不是实体.从存在本体论出发,应该提出审美的本质问题,审美是⼀种超越性的存在,⽽审美对象(‘·美”)只是⼀种存在的意义.同样,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问题也随之解决,审美对象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是超越主观与客观的对⽴,是⼆者的绝对同⼀。
在美学史上,⼀直把美的本质问题作为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在研究⽅法上也往往从考察美的本质问题⼊⼿。
这出⾃⼈们的⼀种思维习惯,就像研究任何⼀件事物⼀样,⼈们很少反思它是否合理。
其实,这种问题的提出⽅式和研究⽅法⼀开始就错了,致使美学基本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现在,应当对美的本质命题的合理性进⾏反思,并找出科学的研究⽅法。
简要地说,就是由研究美的本质改为研究审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问题从属于审美的本质问题。
提出“美”的本质问题,实际上提出了“美”是什么的命题,这是⼀个语⾔的陷阱,因为这个命题已经暗含了“美”是⼀个实体或实体的属性,从⽽误导⼈们循着实体论的思路,从认识论的⾓度去进⾏美学研究。
这种实体论是古代哲学形成的。
古代哲学是实体本体论,⼈们直观地认为世界是外在于主体的实体,主体与实体⽆关;实体是存在的本原,万事万物都是实体的属性。
于是⼈们也认为美理所当然的是实体或实体的属性,因此美学⼀开始遇到的问题就是美是什么或者美的本质问题,于是就有了“美是数量关系的和谐”、“美是理念的显现”、“美是上帝的属性”、“美是物质的属性”之类的命题。
实体本体论以及依附于它的认识论被现代存在论、解释学所取代.现代分析哲学认为美是什么的问题是⼀个假问题,因为美不是客观的实在,⽽是⼀种主观的评价。
现代解释学认为世界不是实体,⽽是主观阐释的意义世界。
中外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浅谈我的看法

就中外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浅谈我的看法广告0602班潘蔚12号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以及美起源于什么,尽管古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作出了多种多样有关美的本质的学说如:“美在形式”说、“美在主观”说、“美在统一”说等等,但至今都还没有一个学术上的标准答案。
以下是三种中外美学家对美的本质的代表性学说,以及我的粗浅看法。
一、“美在形式”说:从客观世界的自然特征角度探求美的本质。
西方美学史中,美在形式即形式美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美学思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早在18世纪,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创建美学学科的时候,就在感性学的意义上关注美的问题。
此后,形式与感性的关系就一直是美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自费希特以来,在审美与艺术研究中,“自下而上”的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审美经验受到了重视。
康德把美与崇高相区分,认为与美基于形式不同,崇高是无形式的,因为它是混乱的、不规则的与无秩序的。
在康德那里,真、善、美之间有了明晰的分界,艺术也不等同于真理。
康德为西方形式美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而在现代,西方形式美学又有了新的发展,如结构主义美学、分析美学与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等的产生。
贝尔的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的见解,是一种“审美的感人的形式”,既不同于纯形式,但也没有完全放弃形式,然而也有别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而“格式塔”概念更强调经验的整体性。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代表阿恩海姆在其《艺术与视知觉》中把美归结为某种“力的结构”,认为组织良好的视觉形式可使人产生快感,一个艺术作品的实体就是它的视觉外现形式。
以塞尚为代表的后期印象主义艺术既强调形式感,也看重色彩感。
现代美学倾向于把美看成是情感的形式,但这种观点也有自身的问题,难免被超越。
我的看法:“美在形式”这一学说观点是从客观事物的自然特征角度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的本质就在对象的自然物质形式中,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或性质之间的某种关系。
我认为这种观点在肯定美在客观事物本身方面有合理之处,就如一幅画并不意味着什么,它的图形结构是一种存在的状态,它形式美或不美完全是人类主观的产物。
浅谈对艺术美学与艺术美的理解

浅谈对艺术美学与艺术美的理解作者:任丽丽张占威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年第04期摘要: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体现,艺术能够比较直观的地显示出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美,可以通过研究艺术美学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还有对艺术的欣赏水平和实践水平,使人们有了更高的审美追求,从而推动社会生活向前发展进步。
所以艺术美学和艺术美,对于我们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关键词:艺术美学;艺术美;艺术哲学;易水砚;手工艺品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2-0024-01张道一先生曾说过:“美学是研究美的学问,虽然它的研究对象并不限于艺术,但也公认艺术是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甚至有人把美学称作“艺术哲学”。
笔者觉得艺术就是一种美的结构与形式,还是一种具有表达审美情感的节奏和韵律。
艺术其实主要是创作者对于精神思想方面的表达,作者所追求的,所希冀的;作者所厌恶的,所排斥的;作者想要抨击的,等等的各种情感,都是创作者通过艺术创作的各种方式手法所表现出来的。
艺术本身主要是为了表达一种并非常人能够理解,但是却能感受到它本身所表现出的情感与境界的表达。
说起艺术和美学,我想起文房四宝中我尤其喜欢的砚台,其原因一是我的家乡在河北易县,这个小县城里是从我记事起就听老人们说起古砚,我尤其对砚古上的花纹甚是喜爱,二是我曾查阅过一部分资料,发现研究家乡砚台的文章极其少见,所以想把家乡的手工艺品发扬光大,希望能够写篇条例分析,通俗易懂的文章能够让人们了解这门手工艺,不能让中华名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流失掉。
易砚石质细腻,易于发墨,雕刻古朴,为各代书法家和收藏家所珍爱。
现在易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收藏热潮。
”易砚产自于易县(古称易州),被称为我国的砚台中的极品。
砚石质细腻,易于发墨,工艺精湛,雕刻古朴。
我理解的艺术美学和艺术美是以易砚为载体来阐述的。
我觉得艺术美学是自然之美是浑然天成的,是不需要装点和美化的。
浅谈现实美与艺术美的关系

浅谈现实美与艺术美的关系美,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感觉,它总是令人无法抗拒。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对于美总是愿意欣赏的。
美,它是具体可感的;美的事物以其具体的形态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
它可以是春天的鸟语花香,夏日的接天莲叶;也可以是秋天的累累硕果,冬日的皑皑白雪;可以是活泼可爱的动物,也可以是棱角分明的雕塑;可以是做工精细的刺绣,也可以是寥寥几笔的素描……美,它以各种姿态呈现于我们面前,但无论美的表现形态多么的难以数计,却只能划分为两大类型:现实美和艺术美。
一、现实美和艺术美的概况(一)现实美的内容和含义现实美,就是存在于客观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美。
作为客观存在形态的现实美,是美的最基本的领域。
它伴随着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而产生、发展,因而产生最早,范围最广,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社会生活的美、社会事物的美和自然事物的美,其中社会生活的美是现实美的主要方面。
1、社会生活中的现实美现实美的主要方面是社会生活的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事物的美一般被称为社会美。
第一,主要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特别集中表现在作为一定时代、一定环境的社会先进力量和先进人物的身上。
美在他们的行为和性格中得到突出的体现,譬如古代斯巴达的奴隶起义,到陈胜吴广、李自成、洪秀全等农民起义,从巴黎公社到开辟人类新纪元的十月革命等等,构成了人类历史上的宏伟篇章,体现了社会生活的美。
第二,还表现在,它产生于社会的生产活动。
譬如在原始艺术中,原始人在进行创造产品中,不仅存在着一种对人们的实际生活有用的使用价值,而且也潜藏着一种暂时还不能为人民所觉察的审美因素,并且这种审美意识逐渐被人所认识。
2、自然事物的现实美主要包括了日月星云、山水花鸟、草木鱼虫、原林田地等等,一般又将其称为自然美。
自然美作为经验现象,使人们经常能够欣赏和感受到它。
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的美是有着密切联系的。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自然界只是因为当作人和人的生活中的美的一种暗示,这才在人们看来是美的。
浅谈对音乐美学及美的认识

浅谈对音乐美学及美的认识李腾飞(西安工程大学电子信息学院信通系,西安,710600)摘要论述了作者对人的情感,理智,艺术,音乐和美的认识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的认识。
通过分析情感,理智,艺术,音乐和美的关系及其社会价值,得出了情感决定理智的实践对象,而理智的精确分析又反馈于情感;就个人来说“美"是人认识世界的原则和改造世界的方向;就社会来说“审美"体现了社会的现状也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方向;音乐美的本质在于音乐传递了美;创造力来源于对广义艺术的感知等结论。
关键词:音乐美学,广义艺术,美,情感,理智,创造力一、情感与理智1.情感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情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同时一般的普通心理学课程中还认为: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
概括而言,情感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情感是人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能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也是人际通信交流的重要手段.2.理智理智,一种人类的心智能力。
它被认为是一种思考、计算、衡量、推理与逻辑的能力,通常被当成形容词来使用。
当我们说一个人是理智的,代表他的行为都是经过思考,考虑过对错、前因后果,有道理,合乎逻辑的。
具备这样能力的人,我们会说他是理性的。
与理性相对的心智能力,为直觉、感觉、情绪等,这些都是不经过仔细计算与推理,由内在冲动引导,进行决策的能力。
可见理智的作用在于使人能够精确,准确,客观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情感和理智的关系情感与理智的关系概括来说就是情感告诉理智要做什么,理智则结合实际情况,对情感要求进行分析和判断,并精确的指导人的实践活动,满足情感的需要。
浅谈对审美的认识.doc

浅谈对审美的认识张丹丹[摘要]:美是很博大精深的,也是见仁见智的。
不同的类型、不同的风格也可以给人以不一样的美的感受。
正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美是一种发展的文化共识,人的审美观是发展的。
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审美观。
同时教师要告诉学生,美包括方方面面让学生不但有审美能力,更拥有心灵美,行为美。
[关键词]:人美大学时候因为学的专业是美术,所以一直讨论的话题就是:什么是美?美的标准是什么?多少个美学家、哲学家都试图找到一个答案,从文字起源的角度、从心理学角度、从社会学角度、从历史学角度等等,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可到现在也还是无果而终,大家依然找不到美的标准,依然是凭个人感觉和喜好,美的东西也依然是众口难调。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还会有后来的“美学”这一科目呢?原本美是没有定义的。
但是一直以来人们对美的追求从未剪断,从而有了后来的美学。
在美学里,概括地给人判断一个事物美不美定了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是根据大部分人的的审美观而定的,是大部分人的一个共识)于是人们习惯用这个标准来衡量美或不美。
但是这一个标准没有绝对,会因人而议。
因为每个人是一个复杂的个体,每个人生活的背景、信仰、偏见、记忆、好恶,所受的教育不同,(这里掺和了想象、情感和领悟)因此,每个人的审美能力都不一样。
同一样事物,用不同的标准衡量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
打个对方说:面对一座雄伟、挺拔的高山,有人会觉得这是大自然的美,但是也会有人觉得很可怕很狰狞;面对一件自认为很高雅的作品,在另一个人看来会很平庸。
就因为感性的这种千差万别以及不可捉摸性,才有了理性参与的机会。
下面我们就来理性地找一下美的特征:(一)客观性。
在美创造和形成之后,它就有了客观性。
美的这种客观存在,它不受某一审美主体在审美时的影响,某一审美主体说维纳斯不美也否定不了维纳斯的美。
美的客观性不等于美的物质性,好像心灵美是一种思想,一种精神。
比如雷锋、张志新、安珂等烈士的心灵美,虽说是一种精神形态的,但是一种客观存在。
浅谈美的价值

depthreads┃深读┃科学教育┃一、美在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起到的作用五岳之首泰山气势磅礴、雄伟壮丽,给人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泰山的自然之美不仅体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同时也体现了历史与精神。
它的美,是一种精神的鼓舞,却并非实用的。
当自然风光作为人们的审美对象时,除了使人觉得雄伟之外,并没有别的实用意义。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体现了一种和谐的美,人物姿态宁静端庄,背景充满了神秘的色彩,与人物的微笑相呼应,被称为“代表了一个时代,闪耀着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辉”。
它带给人的同样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感动,并非能使人在饥饿时充饥。
反之,当人们在饥饿的时候,馒头、米饭则是最有实用价值的。
可是这些东西对于饥饿者来说,没有任何审美价值。
可见,“具有实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具有审美价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东西,也不一定具有实用价值”。
人的生活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当人们满足最初的生理需求之后,便开始逐步向高层次发展。
所以,人们生活中不仅需要吃饭、穿衣,也需要做一些有情调的事情以求达到精神上的满足。
人们生活中需要的东西,都是有用的,但并非全是实用的。
例如柴火煮食,柴火是实用的,因为这些对人们的物质生活有直接影响,所以它是实用的。
欣赏一幅高雅的画,能培养人高尚的情操,但它不能解决人们物质生活上的问题,只是在精神生活方面起了作用,是无形的,所以它是“非实用”的。
对待一棵松树,画家的态度就不同于木商的态度。
画家对松树只是为了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感受,借物言志,而不是为了实际需求使用它。
有了不同的用途,那么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就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
达・芬奇说“美感完全是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从绘画中产生了协调的比例,犹如各个声部齐唱,可以产生和谐的比例,使听觉大为愉快,使听众如痴如醉,但画中天使般面庞的协调美,效果却更为巨大,因为这样的匀称产生了一种和谐,同时间射入眼帘,如同音乐入耳一样迅速”,故美是精神生活的食粮。
浅谈我对美的本质的几点看法

浅谈我对美的本质的几点看法一谈到美,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那些形态各异,姿态万千的花朵、树木。
大家也许会认为这是自然中的美丽景色。
其实不然,“世间万物皆有其美”我也同样这样认为。
我从两方面阐述一下自己对美的看法。
而我则认为,在茫茫人海之中,都会有不一样的美。
以前,我们都认为外貌美,容貌美就是真正的美。
但事实上,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前那种封建腐朽思想渐渐离我们远去,而现在,则流行起了另一种审美观—内心美,也就是“内在美”。
我觉得“内在美”比外在美更重要。
那些天生丽质,长相甜美的女孩,无疑会受到他人的喜爱。
但是相貌平平的人,只要有一颗美好的心灵,一样也会博得别人的欢迎。
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变得漂亮,当然我也不例外。
现在在我眼里,美丽不仅限于一些脸蛋,一双眼睛,也包括你那整洁的房间,干净的衣服,和文明的语言等。
曾经,有很多的名人被世人誉为“美女”。
诸如林徽因,林徽因就属于那种外貌美,但是她却拥有一颗善良的心。
梁思成虽没有林徽因那么高贵的出身,但他有一颗善良的心。
可见“内在美”比外在美更加重要。
当然,外表的美,也非常重要。
美丽的面孔,魔鬼的身材,曼妙的身姿,婀娜的走姿。
我认为,这是一个健康女孩子该具备的,不过那种病态的美,我认为不算。
身体,应该与心灵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美。
人类,应该摒弃那种庸俗的东西。
最近,有一段关于“爱国小天使”的视频疯狂转载,他在世界大赛中斩获金牌,并且为祖国赢得荣誉。
但就是这样一个可爱的小男孩,他的穿着却有些不入眼。
朴素的T恤配一条牛仔裤,这还是简单的,但是看起来却让人感觉别扭,甚至有点土。
然而他在赛场上拼搏的精神,激励了不少人。
他这样做,不就是“爱国小天使”吗?我觉得爱国,首先得做到爱自己的国家,并热爱自己的国家,然后再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说起来很简单,但是真正做起来很难,这就是所谓的“知易行难”吧!我觉得美,不是看外表,而是看你的心灵。
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些书,让它充实我们的头脑。
浅谈我对美的认识

浅谈我对美的认识摘要:对于美,每个人的理解定义都不一样,每个人诠释的没都不一样。
我谈谈我对美的认识,我从建筑、绘画、雕刻等三个方面来谈谈我自己对于美的理解,从建筑的建筑风格上,例如巴洛克风格,哥特式风格等,巴洛克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等。
从绘画上谈谈,素描、漫画、油画了解到美的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多种方法诠释美的意义,最后在雕塑上也发现了各种不一样的美。
我在我自己喜欢的方面发现了美,也对美有了各种不一样的理解。
关键词:美、建筑、绘画、巴洛克、哥特式、素描、色彩、雕塑、漫画、对于我来说,看上去赏心悦目的景色,事物都是美的一种,当然其中也包括建筑、绘画、雕塑等。
下面谈谈我对美的一些认识一、建筑方面1、巴洛克建筑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
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对我而言,相对于建筑方面我更加喜欢西方的建筑。
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的特点:长, 狭窄的教堂中殿由更加宽广, 偶尔地圆形式替换。
对光、或者强壮的光和树荫对比、单色画作用( 即教会的Weltenburg 修道院), 或一致的照明设备的剧烈的用途通过几个窗口(即教会Weingarten 修道院) 、对装饰品(puttos 的丰富的用途由木头(经常被镀金), 膏药或灰泥、大理石或虚假制成使有大理石花纹) 、大规模天花板壁画、外在门面为剧烈的中央预测经常描绘、内部比壳经常是没有为绘画和雕塑(特别是在巴落克式样晚期)、幻觉作用喜欢trompe l'oeil 和混和绘画和建筑、在巴法力亚和Swabian 巴落克式样, 葱圆顶是普遍存在的。
从17世纪30年代起,意大利教会财富日益增加,各个教区先后建造自己的巴洛克风格的教堂。
由于规模小,不宜采用拉丁十字形平面,因此多改为圆形、椭圆形、梅花形、圆瓣十字形等单一空间的殿堂,在造型上大量使用曲面。
浅谈对美的本质理解

浅谈对美的本质理解美学中美有很多含义,如优美,审美对象,美得事物,美感的含义等等.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以及美起源于什么,尽管两千多年来,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为了揭开美的奥秘,曾经从不同角度进行过艰苦探索,提出了种种关于美的本质的见解,但至今都还没有一个学术上的标准答案,他们提出的观点,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4种:一、从客观精神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客观理性、绝对精神等.主张从美的事物本事去寻找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说成是事物的某种属性、形式、结构或法则等。
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是理念,只有美的理念才是真正的、永恒的美。
他认为美的理念是不依赖具体的美的事物的“美本身”,一切具体事物只有以美的理念才能成为美。
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认为美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但在这个统一体中感性形式是从属于理性内容的,是绝对精神的一种显现,美的本质在于理念,在于绝对精神。
亚里士多德强调美在于事物“体积与安排"的“整一性",认为美在于事物的形式、比例.英国威廉荷珈兹指出,构成美的事物有六条原则,即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
他认为曲线是美的线条,比任何直线更能创造美,在优美的形体上直线最少,最美的线条是蛇形线。
英国博克认为美是事物本身的性质。
他说“所谓美,是指事物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莫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上述哲学家、美学家肯定美是来自客观事物本身,坚持了美的客观质性,引导人们到客观事物中区探求,美的本质,这是正确的,有积极作用。
但是,他们仅仅把美看做事物本身的某种特性,割断了美和人、社会的联系,对没的本质的认识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相当空洞肤浅。
二、从主观心理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主观意识、审美感受等.有的美学家、哲学家不是从客观精神方面而是从主观精神方面去寻找美的本质,认为美是人的主观感受。
例如休谟认为美的本质是人的情感愉快;康德认为美的本质是主观情感;叔本华认为是意志;弗洛伊德认为是性本能;桑塔耶那认为是快感;克罗齐认为是直觉。
浅谈罗丹现实丑向艺术美的转化

浅谈罗丹现实丑向艺术美的转化作者:黄宇霞来源:《西江文艺·下半月》2015年第05期【摘要】:对于客观的物象,我们总会以美和丑去评价它。
现实的丑与艺术的美互相对立统一而存在,两者的统一性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以丑为美,从作品中表现出狰狞美、个性美。
二是化丑为美,实际生活中丑的物象,经过艺术的加工处理,使丑获得崭新的形象,从而使人们对物象产生审美超越,并向艺术美转化。
【关键词】:罗丹现实丑艺术美一.美与丑的定义(一).什么是美关于美的定义,在词典中这样解释;“美,是指审美对象能引起人们情感愉悦的东西。
”美感的发生是美的观念得到充足和深化,人的精神所求得满足,理智获得愉悦。
对美而言,“美就是性格!”罗丹曾这样诠释美的定义。
美的概念,是很抽象的,它是客观世界中对美属性的归纳与整合,而不仅仅只是某一个具体事物的特殊的反映。
罗丹所谓的“性格”,即物象不论丑与美,是对物象的真正写照。
在艺术创作中,“性格”可以造就美的艺术,因此,就有这样的现象存在“自然世界中越是丑的物象,在经过艺术的加工处理后,或许就越美。
”(二).什么是丑丑和美,是一对矛盾体,互相对立而存在,可以这样理解,与美相反的东西就是丑。
中国作家云杉曾这样定义丑:“丑的东西往往要戴上美的面具,丑的东西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往往以美出现。
”这句话也传递出丑的事物往往可以通过后人的艺术加工与处理,并以崭新的形式呈现出来。
现实生活中,丑,也可以这样认为,“丑是指审美对象能引起人们情感压抑的东西。
”在艺术作品中,那些毫无性格可言的作品,才是艺术世界中真正的丑。
与美的观念一样,不同美学家对丑的定义也不同。
但是,这一点可以肯定的说,生活中有些丑的事物反映到艺术作品中,在画家的个人情感下,就往往淡化了丑的形象,使得丑以新的姿态在观者面前展现。
二、视丑为美许多时候,自然界中丑的东西,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那些怪诞的溪流、畸形的物象…都含有某种丑的特性,这种丑激发起人们审美时产生痛感。
浅谈美的客观论与主观论——试以柏拉图、休谟的美学观为例

浅谈美的客观论与主观论——试以柏拉图、休谟的美学观为例对于美的本质的探索,二千多年来始终面临着这样一种显而易见的困难,即:一方面美好像是容易被感觉到的,在日常生活经验中都能经验到的东西;而另一方面却又非常难以言之成理地找出它的本质。
纵观美学发展史(主要指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索,无外乎“客观论”、“主观论”以及“主客观关系论”三种。
在众多美学家眼中,柏拉图与休谟便是客观论与主观论的典型代表,下面我们试着对这两位在美学史上有着重要贡献的哲学美学家的美学理论进行解读。
一、柏拉图:最高的美就是“理念”本身在介绍柏拉图的“理念(也有译为“理式”)”说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从他所著的《文艺对话集》中的《大希庇阿斯篇》讲起,因为其主要探讨的问题是关于美的本质的问题,具有普遍性。
在该篇中,苏格拉底在与希庇阿斯的对话中,列举了“漂亮的小姐是美的”、“一匹母马是美的”、“竖琴是美的”、“汤罐是美的”之后,提到了美的东西的相对性——“最美的年青小姐比起女神也还是丑”。
事实上,柏拉图在这里严格区分了“美的事物”与“美本身”两个概念,认为前者仅仅回答了“什么东西是美的”,后者才涉及一切事物成其为美的普遍性质和共同原因,主张美学思考应该超越美的具体事物去寻求美本身。
这个美本身,柏拉图称之为“理念”。
说到“理念”,我们不得不提到柏拉图的“床喻”——他以床为例,认为有三种床:一种是自然的床,它是神造的;一种是木匠造的床;还有一种是画家画的床。
“画家、木匠与神分别是三种床的制造者。
神制造了一个本质的床,真正的床。
神从未造过两个以上这样的床,以后也不会再造新的了,因此是床的“自然制造者”。
自然的床以及所有其他自然的事物都是神的创造。
木匠是某一特定床的制造者。
而画床的画家绝非制造者,他只是摹仿神与木匠的作品。
”就三种床而言,自然的床代表床的本质或本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理式,是神所创造的唯一原型(观念)。
天下所有的床,无论大小、形状、功用与材料,都是木匠在凝神观照这一原型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专门的技艺,仿造出来用以满足人类特定目的的人工制品。
《谈美》的评价

《谈美》的评价美,是一个广泛而抽象的概念。
它不仅存在于自然界的山水花鸟之间,也存在于人类的思想艺术之中。
对于美的评价,意见众多,各抒己见。
本文将以个人的视角对美进行评价,并探讨美对人类的意义。
一、美的多元性美是一个多元的概念,它可以存在于各种事物之中。
自然界中的美是最为普遍和广泛的。
大山巍峨壮丽,江河浩荡奔流,花草树木繁茂多彩,这些都是自然界中的美的体现。
同时,美还存在于人类的思想艺术之中。
文学作品中的精妙描绘、音乐作品中的动人旋律、绘画作品中的细腻构图,都展示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美的主观性美是一种主观感受,不同的人对美有不同的评价标准。
有的人认为山水之美最为高尚,有的人则认为人文之美才是最有吸引力的。
这种主观性导致了美的多样性和多变性。
每个人对美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正是这种多样性使得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三、美对人的影响美对人类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不仅可以给人带来愉悦和美好的感受,还有助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思维能力。
当人欣赏美时,心情愉悦,忧愁和压力得到缓解。
同时,美的触动还能激发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创造欲望,促使人们艺术、科学、文化等各个领域的进步。
四、美的价值美是一种无私的情感,它超越了功利和利益的界限。
美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艺术领域,美是艺术作品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动力。
在生活中,美可以让人们享受生活的乐趣,增添人生的情趣和意义。
此外,美还具有教育作用,它可以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情感素养。
五、美的局限性美是相对的,在美的评价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为美是主观的,每个人对美的评价标准不尽相同,所以评判美的标准无法统一。
同时,美的评价还受到文化、时代和个体差异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时期赋予了美不同的内涵和外在形式。
因此,美的评价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六、美的鉴赏方法在评价美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进行鉴赏。
对于自然界的美,我们可以通过亲身感受和观察来领略它的魅力。
浅谈美学

浅谈美学一:美学的概念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
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
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上面所谓的“概念”不是美学意义上的概念,只是这样的定义符合大部分人的审美观念而已。
对于美学的概念,各成一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看法。
有人说:美学是研究感性知识的科学。
黑格尔却认为,美学是艺术为中心的研究对象。
当然,这种观点未免有点太狭隘了。
如果按照黑格尔的话,那么不是艺术的东西就无从称之为美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举例在这里就免了,因为在这里要牵扯到艺术的概念。
当然,黑格尔对于艺术也有自己的一套看法,他认为:艺术是美最集中最典范的一种体现,是为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而创造的,艺术是美学的研究对象,艺术哲学即是美学。
对于这种观点,反对的大有人在,其中李泽厚反对的最为之激烈,他说,如果美学以艺术为主题的话就走向堕落。
也有人认为美学是一种知识方式,不只是一门学科,美学更是一种品格。
然而阿多诺却认为,美学作为关于美的学说,其定义尚无定论。
我觉得美是一个抽象的东西,每个人的观念,对生活的态度和生活的阅历不同,因此很难去寻找一个概念使大家都能接受。
所以我也认为没有概念的美学才是美学最为贴切的概念。
谈到美学,我们很快就会想到我们国家一位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
朱光潜,我国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实,孟石。
安徽桐城人。
被称为美学老人,长期致力于美学研究。
朱光潜先生著有一本《谈美书简》,是他在82岁高龄下完成的,既是对自己漫长美学生涯和美学思想的一次回顾和整理,也是给朋友们信的回复。
书中介绍了美和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一系列美学问题的探讨。
浅谈美的定义及其本质

浅谈美的定义及其本质对美的定义众说纷纭,至今没有一种说法能够解释一切美的现象。
美的本质是什么?当下很多研究美学者已在回避这个问题,尽管美的本质难以认识与概括,但总还是有人对这个问题感兴趣。
这个学期选修了《美学基础》,经过学习、思考和分析,让我对美学有了新的认识。
在这里我浅谈一下我所理解的美的定义和美的本质吧。
美是什么?我认为美是人的情感的凝结物。
美的本质就是人的情感。
世间一切美的现象,如不显现人的情感,如在其中看不到人的情感,如不能触动人的情感与之交流,那么这一现象或事物就不是美的。
这里所说人的情感,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就应该是:“人的类的情感”,即一般情感,而不仅仅是个人的情感。
个人的情感越具代表性,广泛性和深刻性,美所得到的认可范围就越广泛。
这一美的定义,与客观唯心主义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相比,它在坚持唯物主义的立场上使唯心而又无法捉摸的“理念”成为具体的“人的情感”。
即美是“人情感”的感性显现。
因为人的情感的力量,是一种无法阻挡的力量,如现实中,母爱可以使母亲为孩子献身,汶川大地震中,无数母亲用脊梁顶起废墟,把生机留给了孩子。
情人可以为所爱的人殉情,以至于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蝶和焦仲卿与刘氏的孔雀东南飞。
江湖中朋友之情可以两肋插刀,生死相许。
情是根植于人思想中的一种有积极自我认同意识的定型文化,对人而言是他灵魂的宗教。
美学实际上研究的是人类的情感,以利于塑造人类健康之情感,以健康的情感来引导规范人的行为,使社会进入良性发展,让世界充满爱。
给美下的定义不是简单地从伟人的定义中作文字游戏式地推导出来的。
真实的说美是人类情感的凝结物这一定义,是在抽取现实美的事物所共有的共性——“人的情感”这一基本特征后所下的美的定义,认识了美的本质是人的情感这一规律对我们认识现实美,把握对艺术——美的事物的创造,就有了尺度。
把握了规律,也为我们揭开真正的艺术品为什么是无价的之谜,因为凝聚成艺术品的人类的情感是无价的,所以艺术品才是无价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美的含义
美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像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的回答都不一样。
在我学习美学这门课程之前,对于美的理解就是一切在我看来能够让我感到舒适、快乐、惊奇的事物都是美的。
一块精巧的蛋糕是美,一幅迷人的图片是美,一首好听的歌是美,一句亲切的问候是美……
现在我们开设了美学课,对美的理解我也有了不一样的想法,而之前我所认为的那些关于美的事物美则美矣,不过似乎都是一些美的表象,而非美的本质。
关于美的本质的探究,那些伟大的美学家们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探索。
柏拉图认为美是理式;亚里士多德认为美是形式;黑格尔觉得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海格德尔则说:“美存在,但不可言说。
”尽管他们各自提出了自己对于美的本质的看法,但都显得有些单薄,不足以说明美的真正本质。
那么,美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美究竟是什么呢?关于这两个问题的答案确实比较复杂,我只能浅显的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通过学习美学,我认为美的本质是无法定义的,就像摩尔和维特根斯坦所认为的那样,美的本质不能够简单的定义,它可能随时发生着变化。
而我
们在生活中谈论关于美的话题,也只是美的本质的一种形态而已。
美的本质无法断定,那么,美到底应该是什么呢?法国启蒙运动创始人伏尔泰曾提出一些关于美的重要见解,他认为有两种美,一种是不稳定的,相对的。
他说:“美往往是非常相对的,在日本是文雅,在罗马就不文雅;在巴黎是时髦的,在北京就不时髦。
”另一种则是普遍的,不变的。
他说有些行为是全世界都觉得美。
又如他认为审美趣味既有普遍性和辨别其好坏的标准,又有特殊性,没有绝对的规格。
在一般性的协调一致中,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在每个国家造成了一种审美趣味。
总而言之,“美既是永恒的,又是可变的;既是稳定的,又是流动的,两者是对立的统一。
知道了美是什么,那它又包含哪些特征呢?
我觉得从历史发展来说,美是一种发展的文化共识,这种文化共识是一定时期、一定区域的人对事物的共同看法,是对某一事物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有利于人类自身的普遍看法;这种文化包括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社会的风土人情、习俗、风尚等等。
伏尔泰所说的美其实就是美的文化共识的一些特性,由此,我们可以轻易的得出美的一些特性。
(一)区域性。
或称民族性,即不同区域不同民族,对美的认识有很大的差异,这是由于他们形成的文化共识的差异所造成的。
古希腊以身体的强悍、各部分之间比例的协调为美;缅甸姑娘则以长颈,带
铜圈为美,这二者在人体上的审美标准可以说风马牛不相及。
(二)时代性。
美带有很深的时代痕迹,从古代到现代,美经历了时代的洗礼和见证,并不断地随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展现着时代的特点。
(三)动态变化性。
美是一种发展的文化共识,它不是静止,而是富有朝气的动态变化。
美随人类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人类思想在不断演变,因此人类审美文化共识的标准也随之改变。
美的动态变化性,充分展现了人在美的认识上的主观能动性。
(四)稳定性和普遍性。
有些美是普遍的,正如伏尔泰所说的有些行为无论在哪里都会觉得是美。
具有普遍性的美,一般就具有稳定性,但美的稳定性是有条件限制的,美在缓慢的演变过程中有相对的稳定性,就是说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形成的美的文化共识不可能一夜之间全改变。
一些美经不住时间的考验,流行不长久;而有些美,却永远地根深蒂固在人们的头脑中,无论任何场合,任何时间都被认为是美。
除此之外,由于美是一种发展的文化共识,所以美具有许多文化的特性,如社会性,阶级性,知识性,相对性等等。
其实,我觉得不管是美的本质问题或者美是什么的问题,我们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不管它正确与否,始终是我们判断美的一个标准。
在学了美学后,我对美的认识比之前的表象要来的深入,现在的我不仅仅认
为只有那些看上去赏心悦目或者能够让我引起共鸣的事物是美的,而另一些较为普通甚至于奇怪的事物同样也是美的,它们唯一的差别就在于所展现出来的美的形态不同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