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流变学研究进展与问题

合集下载

缺血-再灌注对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及其防治进展

缺血-再灌注对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及其防治进展
维普资讯

:. 2 Leabharlann 8华j 煤炭医学院学报 20 年 1 E 07 月第9 卷第 1 期 J ohCi o e c oe 0 na ,( ) r h a aM d a Clg 2 7J ur 9 1 N t nC l i l le 0 a y
各种受体, 其中O及 B一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后可使血管收缩 L
和舒张 。。 肾上腺 素能 受体 是一类 G蛋 白偶联受 体 , 心脏影 其对 响方面的研究较多。在缺血 3 O分钟再 灌注 6 分钟的心脏 中 B O 。
肾上腺 素能受体密 度 明显 下降 。B tre J ue l lf d等对大 鼠心脏在 i 缺血 一 再灌注( ee i— eeui , ) i hma r f sn I 在临床上是一种 体外用 不同压力予 以灌 注 , s p o R 检测发现 , 灌注压力 降低时 可增 强
缺血 一再灌注对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及其防治进展
赵 霞 张连元
( 华北煤炭医学院基础部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河北唐山 030 ) 600
[ 关键词 】 缺血 一 再灌注 微循环 血液流变学
[ 中田分类号】 R33 [ 6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 — 63 20 )1 02 0 08 63(07 0 — 08— 3
灌注时提供 的大 量分 子 氧成 为 电子 接 受体 , 而产 生大 量 的 从
O 一 和 HO , + 在金属离子参与下形成 O 。O R的氧化作用 H- F 9%) 可见肠道血流量降低的程度重于肝组织 。Tuh a 2 , J sei - d4 极强, 对细胞内外分子可产生多种生化作用 : ①与脂质作用使脂 在分别阻断兔空肠动静脉的实验中观察到, 不同部位的血流阻 肪酸过氧化 , 细胞 膜受体 、 白酶和离子通道 的脂 质微 环境 致 膜蛋 断对组织微循环血流量 的影响 亦不 同。动脉被 阻断 5分钟 , 空 改变 。②与蛋 白质作用 可使氨基酸 氧化 与破坏 , 酶失 活及 导致 肠血流量与对照组相比减少了 16 , .% 静脉被阻断5分钟, 空肠 多肽链断裂 。③与 D A作用 可使 D A链断 裂 , N N 导致 D A耗竭 N

血液论文血液流变学论文

血液论文血液流变学论文

血液论文血液流变学论文银杏达莫对糖尿病肾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银杏达莫对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方法:糖尿病肾病9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4例)和对照组(44例)。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治疗组给予银杏达莫注射液25mL+质量分数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1次/ d; 对照组44例常规治疗。

两组疗程均为4周。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Cr和BUN尿UEAR和FDP。

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血Cr和BUN尿UEAR和FDP 比较,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P<0 .01) , 治疗后血Cr和BUN尿UEAR和FDP比较,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P<0 .0l)。

结论: 银杏达莫注射液可改善糖尿病肾病(DN)患者高凝、高脂状态, 有助于糖尿病肾病(DN)患者的治疗。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银杏达莫注射液; 抗凝;降血脂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常见的严重微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在糖尿病病人群中的发生率约为20~40%[1]。

降低血糖、控制血压、调整血脂、抗凝血等治疗可以延缓DN的发展。

本文旨在观察银杏达莫治疗DN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现将我们的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住院的2 型糖尿病患者98例,DN的诊断按照Mogensen[2] 诊断标准临床糖尿病肾病尿白蛋白定量>300mg/24h,男65例,女33例,平均年龄(67.5土8.7 )岁,平均糖尿病病程( 10.9±4.8 )年。

排除标准:其他疾病导致的肾脏病变;妊娠或哺乳期患者;精神病等不合作者;有严重的心、脑、肝并发症;排除引起尿蛋白升高的原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急症,泌尿系感染、运动、原发性高血压。

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血液流变学指标相关性研究进展

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血液流变学指标相关性研究进展
关键 词 : 高血压病 ; 医证 型 ; 中 血液 流 变学 ; 综述
中图分 类 号 : 541 R 4.
文献 标识码 : B
文章编 号 :0 6 0 7 ( 0 0 0 — 1 0 1 0 — 9 9 2 1 )6 0 - 3 1 1
P 00 , 级 5 PO )刘 O 高血 压病 ( 又称 原 发 性 高 血 压 esn a hpr ni ) 一 种 有 显 著差异 ( < . )3 高血 压患 者差 异更 大 (< .1。 兴态 s tl yet s n 是 e i e o 病 因未明 的以体 循环 动脉 压 升高 为主 要特 点 的临 床综 合征 。 发 等 【发现 高 血压 患者 高切 变 、 切 变全 血 黏 度 、 原 低 红细 胞 聚集指 数 、 性高血 压 的发生 与外 周阻 力增 高 明显 相关 , 外周 阻力 的 增高 与 血 沉 、纤 维蛋 白原 等 多项 指 标 与 正 常对 照组 差 异有 显 著性 ( < 而 P 血液 黏度密 切相关 ,故 血 液 黏度 增 高是 高 血压 的 发病 机制 之 一 , 0O 或 P O 5 。邱 悦 群 等【i 定 高血 压 组 及健 康 正常 对照 组血 .l < . ) 0 贝 习4 大量 临床研 究 已证实 高血 压病 患 者 血黏 度 增高 , 全血 黏 度 的高 液流 变学 指标 ( 而 高切 率 全血 比黏度 、 切 率全 血 比黏度 、 细胞压 低 红 血 纤 血沉 ) 进行 比较 , 果 高血压 组血 并 结 低 主要通 过 血液 流 变学 检 查 获得 。高 血 压病 在 中医 主要 归 属 于 积 、 浆 比黏度 、 维蛋 白原 、 “ 眩晕 ”“ 痛” 畴 。 国医学 认为 病 变部 位多 为肝 、 、 , 机 液 流 变参 数 明显高 于正 常 组 。刘 安祥 【 现高 血病 患者血液 流变 、头 范 祖 脾 肾 病 4 1 发 全 血 红 多 属本 虚标 实 , 机 中邪 实 多为 肝 阳 、 风 、 火 、 湿 、 血 , 病 肝 肝 痰 瘀 正 学 改 变 为 红 细 胞 压 积 、 血 比黏 度 、 浆 比黏度 、 细胞 电泳 时 血 纤 P 0 0 ) 0 虚 多为 气 虚 、 虚 、 血 阴虚 、 虚 、 亏 , 病 理 因 素 可 相互 兼 夹 为 间 、 沉 、 维 蛋 白原 与 对 照 组 比较 均 有显 著性 差别 ( <. 1。 阳 精 各 患 , 邪上 扰清 空或 气血 阴 阳不能 上 荣头 部而 致 眩晕 、 病 头痛 。 量 王海 滨 等 ㈣发现 高 血 压 患 者 血 液流 变 学 多项 指 标 与对 照 组 相 比 大 其主要表现为全血黏度增高 , 中红细胞压积增高是 其 研究 证实 高血压 病 患者血 液 流变 学 指标 高 于 正常 人 , 同证 型 明显升高 , 而不 的高血压病患者其血液流变学有相应不同的变化 , 不同证型高血 血液黏度增高的重要因素 , 另影响红细胞流变特性的多项指标亦 压 患者 的血液 流变学 检测 有 规律 性 的变 化 , 与 高血 压病 的 辨证 明显 异常 , 血 液黏 度增 高 的又一 因素 。张 瑞等 0发现 高血 压组 并 是 6 1 分 型有一 定 的关 系。 过研 究 可 以为 高血压 病 的辨 证分 型提 供客 血液 流变 学多 项指 标 升高 ,与正 常 对照 组 比较 差异有 显著 性 , 通 主 观 依据 , 有 利于 了解 中 医高血 压 病各 证 型 的病 理 本质 。现 就近 要表 现为 全血 黏度 增 高 , 中血 细胞 比容增 高是 血液 黏度 增高 的 并 其 几 年来我 国高 血压病 中医证 型与 血液 流 变学 研究 结果 综述 如 下。 重要 因素 , 响红 细胞 流变 特 性 的多 项 指标 亦 明显异 常 。朱 国强 影 1 高血 压病 与血液 流 变学 的关 系 发 现高 血压 患者 的全 血 比黏 度 、 血浆 比黏度 、 沉 、 、 维 蛋 血 K值 纤 黄巧 莉【 现 高血 压病 组 患者 的全 血 黏度 、 浆 黏度 、 细胞 白原 均较 正常 对 照组 高 (≮ .1。 t 发 血 红 |0 ) P 0 压 积 、 沉 、 维蛋 白原均 高于 正 常对 照 组 , 血 纤 比较有 显 著 差异 (< 2 高血 压病 中 医证型 与血 液 流变 学 的关 系 尸 徐应抒 等 旧 发现 高血压 病 0 5 。马 浩杰 等日 .) 0 发现 高 血压 病 组 患 者 的全 血 表 观黏 度在 高 切 、 21 血压 中 医各证 型 血液 流变 学 变化 : .高 中切 、 低切 , 血还 原 黏 度 在低 切 及 红 细胞 聚 集指 数 与 正 常 对 照 气滞 血 瘀 证 患者 的 微循 环 及 血液 流 变 学 多数 指 标较 正 常对 照 组 全 组 比较有 非 常 显著 性 差 异 ( < .1 , 血 还 原 黏度 在 高切 、 切 均 有不 同程度 的升高 , 血瘀 证 较 气滞 证 升高更 明 显 , P 0 )全 0 低 其 气滞 、 瘀 血 有 显著 性差 异 (< . ) P O 5 。李 玉芬 等 0 发现 高 血 压病 组 血液 流 变学 两证 的舒 张压 与微 循 环积 分 和全 血黏 度均 有正 相关关 系 。 焱明 黄 多 项 指标 增 高 , 同年 龄组 健 康 人 比较 有 统 计学 意 义 , 要 表 现 等【研究 19 高 血压 病 患者 , 肝火 亢盛 型全 血 比黏 度 、 与 主 日 例 1 发现 全血 为全血 黏度增 高 , 中红细 胞 压积 增 高是 血 液 黏度 增高 的重 要 因 还 原黏度 、 细胞 压 积 、 沉 与 阴 阳两 虚型 有非 常显 著差 异 , 血 其 红 血 其 素 。 永生 等日 郑 发现 Ⅱ、 高 血压 患 者血 液流 变学 各项 指标 均 异 浆 比黏度 与 阴 阳两虚 型有 显 著性 差 异。 Ⅲ期 肝火 亢盛 型与 阴虚 阳亢 型 常 , 正 常对 照组 比较 有显 著 性 差 异 ( < . ,< . )且 与 病 程 比较 , 血 比黏度 、 血 还原 黏 度 、 与 P 00 P O 1 , 5 O 全 全 红细 胞压 积 有非 常显 著性 的差 血沉 阴 全 和年龄呈正相关。 林伟华等 发现高血压病患者全血黏度、 全血还 异 , 有 显著性 的差异 。 虚 阳亢 型与 阴阳两 虚型 比较 , 血 比 全 原黏度在 中、 低切及红细胞聚集指数 明显增高 , 与正常对照组比 黏 度 、 血还 原黏 度 均有 非 常显 著 性差 异 。其 中夹 瘀证 与夹痰 证 较有 非 常显 著 性 差 异 ( < . )红 细胞 压 积 、 血 还 原 黏 度 在 高 相 比较 , 血 比黏度 、 P 0 1, 0 全 全 血浆 比黏 度 、 全血 还 原黏 度有 非常 显著性 差 切有显著性差异( <. P O 5 o贺信祥等[ 0 6 1 发现高血压病人大多数血 异 , 沉有显 著性 差 异 。 瘀 证与 夹 风证 比较 , 血 比黏度有 非常 血 夹 全 液 流变学 指 标均 异 常 , 全血 高切 、 中切 黏 度 , 小板 黏 附 率 , 外 显 著性 差 异 , 血 体 全血 还 原黏 度 非常 显 著 性差 异 。陈 启后 等B发现 高 g ] 血栓 长 度 、 干重 和正 常 对 照 组相 比差 异 明 显 ( < . )而 红 细 胞 血 压病 患者 不 同证 型的 血液 流 变学 和 血脂 改变 各具 特点 , P05, 0 阴阳两 血浆黏度和血清胆固醇增高为主 , 阴虚阳亢 体 积 、 维 蛋 白原 、 纤 血浆 黏 度 值 及低 切 率 黏度 值 和 对 照组 相 比差 虚组以纤维蛋白原 、 红 高 增 异非 常显 著 ( <.1。高 敏 聪[ 尸O ) 0 7 1 高 血 压病 组 患 者血 液 流变 学 组 表现 为 红细 胞 电泳时 间 延长 , 细 胞压 积 与全血 黏度 ( 切 ) 发现 多项 指标 增 高 , 同年 龄组 健 康 人 比较有 统 计 学 意义 , 与 主要 表 现 高 ( 性 ) 男 和血清 甘 油三 脂增 高 , 湿 壅盛 组 以红 细胞聚 集性增 强 痰 为全血黏度增高, 其中红细胞压积增高是血液黏度增高的重要因 和血清胆固醇、 血清甘油三脂无明显异常变化为特点。黄焱明等 1例 结果 素。孙兰芬等[ 8 1 发现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值与健康对照组 研 究 19 高血 压病 患 者 细 胞 刚性 指 数 , 发 现肝 火亢 盛 的 高于 阴虚 阳亢 及 阴阳两 虚 型( < . 或 P P0 l O < 有显 著 差别 , 性 患者 全 血 黏度 、 浆 黏 度 、 血 还原 黏 度 、 细 红细胞 刚性 指数 最 大 , 男 血 全 红 . 1, 0 P0 0) 0 夹风 、 胞压 积均 明显 高于健 康对 照组 (< . P O 5或 P O 1 , 性患 者全 血 o 0 )阴虚 阳亢 型 高 于 阴 阳两虚 型 ( < . 1。不 同夹证 ( 0 < . )女 O 夹瘀 ) 者与 红 细胞 刚 性指 数 无差 异 (> . ) 患 P 0 5 。吴奕 强等 l 0 2 l J 黏度 、 血还 原黏 度 、 全 血沉 、 沉 方 程 K值 、 沉 方程 校 正 K值 均 夹痰 、 血 血 其 明显 高 于健康 对 照组 ( 0 5 。赵爱 婷 等 1 现 高 血压 患 者 的红 发现 高血 压病 各证 型之 间 因 虚实 表 现和 阴 阳盛 衰之 不同 , 血液 氏 .) 0 9 1 发 全 红 细胞 聚集 率

和血明目片改善糖尿病眼底出血患者血液流变学的效果观察

和血明目片改善糖尿病眼底出血患者血液流变学的效果观察

经验交流117和血明目片改善糖尿病眼底出血患者 血液流变学的效果观察温欣婉 (揭阳市揭西县灰寨镇中心卫生院眼科,广东揭阳 515428)摘要:目的 探讨和血明目片在改善糖尿病眼底出血患者血液流变学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20年2月~2023年2月我院收治的206例糖尿病眼底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03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和血明目片治疗。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视力改善时间、血液流变学指标、眼底出血灶面积、血管瘤体积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视网膜出血吸收时间、视力改善2行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观察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观察组眼底出血灶面积、血管瘤体积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

结论 和血明目片应用于糖尿病眼底出血患者中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患者视力较快改善,维持良好的血液流变学状态,减少眼底出血状况,且不良反应少。

关键词:糖尿病;眼底出血;和血明目片;血液流变学眼底出血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眼科疾病,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是由机体病变导致毛细血管内膜受损、静脉出血所致。

该病诱因较多,患者表现为双眼外貌状况正常,但眼部视力大幅度减退,同时可出现玻璃体出血等症状,致盲风险较高。

若缺乏及时、有效的治疗,会严重影响患者双目视力,甚至可能导致失明[1]。

中医学认为,糖尿病眼底出血属于消渴病的并发眼病,主要病机为本虚标实,机体脉络淤堵,气血阻滞,机体水湿运行不畅,从而导致患者发生视物模糊等症状。

治疗病机在于调血化瘀,帮助机体运行畅通,促进视力的恢复[2]。

临床针对该病主要采取药物治疗的方法,以帮助患者降低血糖、血压水平,控制微血管病变[3~4]。

本研究旨在探讨和血明目片改善糖尿病眼底出血患者血液流病学的效果。

巴曲酶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血液流变学及疗效观察

巴曲酶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血液流变学及疗效观察
液 流变学 动态 变化 以及 临床疗效 、 全性 。 安
1 对象 和方 法
1 3 实验室指标 .
治疗 组 所 有 患 者均 在 治疗 前 和治
疗后 1 4 7 2 d检查 并记 录血 液流变 学指标 。所有 患 、、、1 者 治疗前及 治疗 后 7 d均检 查血 、 、 常规 , 小板计 尿 粪 血
重, 符合进展 性脑 梗 死标 准 。病例 排 除 标 准 : 1 脑 出 () 血 或蛛 网膜 下腔 出血 及 出血性 脑 梗 死 ; 2 TI 患 者 ; () A ( ) 他 系统 出血 倾 向者 ; 4 房 颤患 者 或 有 严重 的 心 3其 () 功能不 全 ;5 血 小 板 计 数 < 6万/ m。 ( ) 娠 或 有 () a r ;6 妊 妊娠 可能 的患者 ;7 外 科 手术后 7 ;8 2周 内应 用 或 () d ()
脑 梗 死 专 题 研 究 ・
巴 曲酶 治 疗 进 展 性脑 梗 死 的血 液流 变 学及 疗 效 观 察
周 江
湖 南 岳 阳 市 第一 人 民 医 院 岳 阳 4 40 10 0
【 要 】 目的 评 价 巴 曲 酶 ( F5 1治 疗 进 展 性 脑 梗 死 的血 液 流 变 学 变 化 及 临 床 疗 效 、 全 性 观察 。方 法 采 用 随 机 分 组 、 摘 D -2 ) 安
正在应 用抗 纤溶 制剂 、 凝 或溶 栓 药 物 ; 9 大 面积 脑 抗 () 梗死伴 意识 障碍 者 。
与对 照组 相 比较 , P< o 0 ; 治 前 比较 , . 1与 P< O0 ; 疗 前 2 .1治
组 N Hs 评 分 比较 ,P . 5 i s >0 0
2 1 2组治疗 前 、 神经 缺损 程度评 分 比较 . 后

血液流变学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

血液流变学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

床对 这 门新 兴 学科 的 了解 与认识 及 临床 应 用还 不 够深入 。 因此 , 需要进 一步开展 对其深入研 究 , 大 临床 应用 。 扩 血液流 变 学, 就是在 宏观 、 观与 亚微观 水平上研 究血 液 的 细胞 成分 和血 浆的 变形 与流动 特 性 , 微 以及 与血 液
血液流变学临床常做 的指标有:1奎血粘度( hlb o s sy WB , ,2血浆粘度(l m ioi () w o l dv c i , V 曲) ( ) e o i t o p s a s s a vc . t, v, )( ) 清粘 度 (e i oi ,s ,4 红 细胞 比积 ( 积 ,e of ,H T c) ( ) 沉 ( S , y P p ,3血 s ̄m v csy V) ( ) s t 压 hm ̄ ct C ,H t,5 血 i E R) () 6 红细胞 变形 能力 ( 变形性 或刚性 )聚集・ () 细胞膜 微 粘度 ,8 血 液触 变性 ,9血 小板 的粘 附性 、 集・ 、 l 7红 生, () () 聚 l 生 及凝 血 因子释 放 功能 ,1) 血与 纤溶 ,1) 外血 栓 形成 和血栓 弹力等 , 有各 种血 细胞 流 变・ 细胞 因子、 (O 凝 (1体 还 l 生、 炎 症介 质等 。 而临床血 液流 变 学基本 指标或核 心指 标 主要 是 四 项 : 即血液 粘度 、 浆粘 度 、 细胞 压积 及血 浆 纤 堆 血 血
2 血液流变 学 的分类【 ・J " l l
血液 流变 学分为宏观血 液 流 变 学 ( c hma el y 与微 观 血 液 流 变学 ( i e rel y 。 宏观 血 液流 mam e r oo ) h g mc mo o g ) mh h o 变学将血液 作 为连续介质 , 究血 液与 血浆的 宏观 流 变性 质 , 研 即剪切 率 (ha t)剪切应 力 (ha rs) 粘度 serr e、 a serses与 t (ioi ) 关 系. vs sy 的 c t 以及 血 管壁 上剪切 应力分 布等 。 微观血 液 流变 学别研 究血 液 内部微 观结构 与血 液 流 变性 的关 系, 即寻找血液 或血 管 中分 子结构 、 体 结构或 胶 细胞结构与流动的变形之 问的关 系。现 夸微观血液 流变学又分为细胞流 变学(e u r hd g ) cl l e oy 和分子流变学 Iar ( l ua tel y。细胞 流 变学是 在 细胞 水平上研 究血 液流 变性 质 , mo cl o g) e rh o 主要 包括红 细胞 变形 、 细胞聚 集 、 细胞 红 红 表 面 电荷 , 白细胞 流 变性 质 以及 血 小板 流 变性 质等 。 分子血 液 流变 学( l ua e oho g ) mo cl hm rel y则从 分子 水平研 究血液 成 分的流 变特性 , e r o 包括 血浆蛋 白成分 对血浆 和血 液粘度 的影 响 . 离子 与红细胞膜 蛋 白之 间的相 互作用 , 钙 选择 素 ( cn 与结合 素 ( t n对 白细胞 粘 附作 s t) de i ie ) n 用的影响 等 。 3 血液流变 学检 测指标 及其测 定【 ,】 11 23

血液流变学当今动态和发展趋势

血液流变学当今动态和发展趋势

血液流变学当今动态和发展趋势
血液流变学当今动态和发展趋势
血液流变学是血液流变和血液流体力学研究的学科,是医学和生物学研究和生育的重要基础,在内科和外科、中西医结合、临床病理、药物治疗、健康促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血液流变学的发展和发展趋势,一直是研究者们感兴趣的话题。

首先,血液流变学正在快速发展。

随着生物学及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血液流变学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血液流变学技术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传统的按照观察、实验和归纳的方法,发展到了血液流变学技术的量化应用,如应用透射电镜技术对血液流变学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揭示血流特性的规律,形成电子血液流变学技术,进一步扩充了血液流变学研究的范围。

其次,除了传统的血液流变学技术外,细胞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也加快了血液流变学的发展。

正在血液流变学中,研究载体的形貌、细胞核以及细胞核与细胞核之间的异质性,以及细胞膜的厚度以及它们对细胞流动性的影响等研究,大大增强了血液流变学的条件和技术。

此外,通过不断改进传统的血液流变学技术,以及开发新的血液流变学技术,血液流变学也可以更好地应用于医学和生物学研究,从而更好地实现人类健康和病症的预防和治疗。

最后,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未来的血液流变学应用也会有许多新的发展,比如在内科和外科、中西医结合、临床病理、药物治疗、健康促进等方面,血液流变学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为人们实现
更高水平的健康促进服务。

总而言之,血液流变学的未来发展仍将是一个值得期待的话题。

在现有技术和新技术结合的基础上,血液流变学应用将有着更加广泛的发展前景,从而为人类健康和生育做出更大的贡献。

_丹参改善血液流变性的实验研究进展_丹参改善血液流变性的实验研究进展

_丹参改善血液流变性的实验研究进展_丹参改善血液流变性的实验研究进展

综述丹参改善血液流变性的实验研究进展陈丽娜1,朱晓新2*(1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014;2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北京100700)[摘要] 从丹参改善血液流变性的药理研究出发,查阅文献并进行归纳总结,从血管内皮细胞、血流力学和血液中有形成分等不同角度分析丹参及其复方制剂的作用机理,为丹参改善血液流变性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依据,并为临床运用丹参治疗各种相关疾病提供实验研究基础。

[关键词] 丹参;血液流变性;药理[中图分类号]R 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302(2005)08-0630-06[收稿日期] 2004-12-13[通讯作者] *朱晓新,Tel:(010)64056154,E -mail:z huxiaoxin@mail cintc m ac cn丹参属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以根入药,具有活血通经,祛瘀止痛,清心除烦之功效,是传统的活血化瘀中药,临床常用于治疗各种心脑血管疾病。

血液流变性的变化对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评估、预后判断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常用的主要指标有: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沉、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聚集率、红细胞变形指数、聚集指数、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等。

血液流变性的改变主要与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竭及脑梗死疾病等有密切关系,且这些改变往往是十分相似的,所以丹参对血液流变性的改善也为这些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共同的途径和切入点[1]。

丹参中提取的药理活性成分有很多种,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

脂溶性成分(二萜醌类化合物)主要有丹参酮 、丹参酮 A 、丹参酮 B 、隐丹参酮等;水溶性成分(酚性酸类化合物)主要有丹参素(丹参酸甲)、丹参酸乙、原儿茶醛、丹酚酸A,B,C 等。

近年来研发的中药制剂中含以丹参为主药者众多,如复方丹参片、复方丹参滴丸、丹参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等,在临床上用于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异常取得良好疗效。

血流变学的临床意义

血流变学的临床意义

摘要是生物流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广泛的用于基础医学、医学及医学中,对疾病的、及发病机理的,医学方案的制定、药物等有重要作用。

因此,现对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以及临床做一综述。

1 血液流变学测量指标意义1.1 全血粘度全血粘度结果有高切变率、中切变率、低切变率下的三个血液表现粘度值,高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主要是由红细胞变形产生的,高切粘度高,红细胞变形能力或弹性差,血管壁硬化、粗糙。

低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主要是红细胞聚集决定的,低切粘度高,红细胞聚集性增高。

全血中切粘度值为全血低切粘度到高切粘度变化的一个过渡点。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心肌梗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源性心脏病、充血性、先天性心脏病、高山病、烧伤、脱水、镰状红细胞病、球形红细胞病症、酸中毒、缺氧等均可引起全血粘度增高;而各种贫血、尿毒症、肝硬化腹水、晚期、急性白血病以及妇女可引起全血粘度降低。

同时,全血粘度测定对脑血管疾病有一定鉴别诊断意义,如缺血性脑血管疾病70%~80%全血粘度增高,而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则不增高或降低。

1.2 血浆粘度血浆粘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尤其是纤维蛋白的浓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表示红细胞的聚集程度,是反映红细胞聚集性及程度的一个客观指标,增高表示聚集性增强。

1.3 红细胞压积(HCT) HCT是影响全血粘度的最重要因素,增加HCT常导致全血粘度增高。

当HCT低于45%,全血粘度随HCT指数增高,粘度与压积呈直线关系。

当HCT超过45%时,粘度与压积呈对数关系。

因此,当HCT超过45%时, 压积的微小变化可引起血粘度明显上升。

HCT降低,血液流动性增加,因此可用血液稀释疗法(急性脑梗死时,HCT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即HCT 降低到30%~35%左右,认为在这个压积下血液粘度显著下降,血液流动性增加,以此改善脏器供血。

1.4 全血还原粘度全血还原粘度是指全血粘度与红细胞压积之比,即单位红细胞压积时的全血粘度值,还利于不同红细胞压积血标本粘度的比较。

雌激素对血液流变学影响的研究进展

雌激素对血液流变学影响的研究进展

常常伴箍有血液 流变学检 测指标 的异 常。现结合 近 几年 的 国内外文献 , 雌激 素对 血液 流 变学影 响 的研 究 进展 综述 就
如下 。

部 裂解 为单个 红细胞 , 为表 观粘 度随切变率 的增高 而迅 表现
速 下降口4。 ・。
5 其他 : . 血液的粘弹性 、 白细胞 和血小扳 的流变特性 等 , 临床血液流变学 的检 测指 标 也是临床血液流变学 的研究 内容 。
1对血液 粘度 的影 响 : . s 等【 纠在对 1 5例 1 9—3 4岁 健康妇女 整个月经周期 的雌 、 孕激素与血液流变学变化 的研
究中发现 , 卵期雌 激素 吉量最 高 ; 不 同的切变率下 的全 排 在 血粘度 , 卵泡期 和排 卵期 明显 高于分泌期 ; 泡期 和排 卵 期 卵
分和血浆的变形 及流动特征 , 以及血液与微小 血管组 织相互 作用 的宏观效应 。当妇女进 入鲍 经期或 卵巢功能不 良时 , 心 血管等 疾 病 的发 生 率 会 明显 增 加 , 行 雌 激 素 补 充 治 疗 而 ( o∞ ll c 酬r曾 e a州岫tlI y la ,皿 T 则可 以降低 患冠状 动脉疾 t p e ) 病 的危险性 。 目前 对其作 用机理仍不十分清楚 , 但在 绝经后

1 血液粘度 : 液粘度 是血液 漉变 学研 究的核心 , 是 . 血 也 反映血液漉变学 基本特性 的指标 , 主要包 括全血 粘度 、 浆 血 粘度 、 相对粘度 ( 全血粘 度与血浆粘度之 比)还 原粘度 ( 、 全血 粘 度与血细胞压积之 比) 。 等 全血粘 度是指全血在流动 时表 现出的内摩 擦力 , 映血 反 液流动 的难 易程度 。成人 的全血粘度相对 稳定 , 但易受 多种 因素的影响 , 中最主要 的有血细胞压积 、 其 血浆粘度 、 细胞 红 变形 性等。全血是非 牛顿 液体 , 粘度值 不是 一个恒 定值 , 其

血液流变学的临床应用与分析

血液流变学的临床应用与分析

结果 (父 士

)
4 2 1 6士 5 7 1 4 Q 3 1土 1 4 0 4 5 1 6 2土 5 11 5 4士 3 4 8 98土 5 76 13 9士 2 1 5 6士 6 2 14 14 4
治 了 , 了组 疗 期l 又 创 } 照组 组l 治疗组【 又 原 d} 照组 组【 纤 维 蛋 白原 宁 抬 疗组 又 刁 r 血沉 照组 组【 治疗组 组【 血 沉方 程 K 位l 对照组 组 卜 治疗组 组 红 细 胞 电泳 泳
今 后 的发展 设 想

,

20 1 0

使全 区 的十三 个 乡镇 一
供水
百 零八 个 自然 村屯 及 城 区 的部 分居 民全部吃 上 自来 水 水 源工程 将推 动 各项事业 的顺 利进 行
随 着 国 民经济 的迅 速发 展

1


需 水预 测
农 田 灌溉 用 水
2 010 0
根据
积可达

年灌 溉面 积发 展预 测指标灌溉定 额指 标估算 确定

血 浆 比粘度 度
治疗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组
又 t照 组 劝 L
23士 1 88
7 4 0 7士 18 6 5 只 6 2士 4 2 2 24 9 4士 3 40 2 6 2 5 3士 2 2 5 1 4 7士 1 5 9 3 又 4 8士 2 7 0 3 6 3 2土 6 8 4 5 2士 2 75 78
表 中预 测得 的 全血 比 粘 度 全 血还 原 粘度 血 浆比 粘度 纤维 蛋 白 原 血 沉 血 沉 方程
主 蔬 菜 水果摄 入 量 较少 因此 脑血 管病发病 率较高 运 用 血流 变仪 监测 脑血 管病 它所提

恶性肿瘤患者围术期血液流变学变化机制及研究进展

恶性肿瘤患者围术期血液流变学变化机制及研究进展
彭 英 ( 综述)唐 显 玲 ( , 审校)
( 泸州 医学 院 第 一 附 属 医 院 麻 醉科 , 四川 泸 州 6 60 ) 4 0 0 中 图 分类 号 : 7 0 5 R 3 .6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62 8 2 0 )01 8 -3 10 -04(0 8 1 .440
d s a e n hrmb ss r s li g f m b o ma a mo h oo y. ie s s a d t o o i e u tn r o a n r l h e r e lg Ke r s: l na tt mo ;He r e lg y wo d Mai n u r g mo h o o y;P ro e tv e o e ip r i e p r d a i
p ro e a ie p ro n o d rt e k me h d r mo i g t i c n i o swela o d r a h a d o a c l e ip rtv e d i r e o s e t o sp o tn s o dt n a l s t e e t e c r iv u a i h i c s s r
meh d fa a sh sa,r su i n,h tmu u fo e ai n, ag sa at ro r t n,o d c n n O t o s o n e t e i t n a f so t e si l so p r t o a l e i fe pe ai s me me ii e a d S n o o . i a t l e ae h c a im b u h g s o a mo h o o y i a e  ̄ w t li a tdu n n Th s ri e d b t s t e me h s a o tc a e f h e r e l g n p f n c n n i ih ma g n r g n i

血液流变学当今动态和发展趋势

血液流变学当今动态和发展趋势

血液流变学当今动态和发展趋势
《血液流变学当今动态和发展趋势》
血液流变学是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与临床医学其他分支一样,随着时代的发展,血液流变学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动态和发展趋势。

首先是与临床相关的数据处理技术的应用。

随着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其应用于血液流变学的研究,使得血液流变学的发展更加系统化,有效地收集、分析和处理血液流变学数据。

其次,血液流变学的研究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对不同人群的研究,比如老年人、孕妇、儿童等,从而对血液流变学和临床用药的发展有了更加细致的了解。

此外,传统的血液流变学研究也发展到了分子水平,比如血液流变学与血管受损有关的研究,通过分析血液中的分子因子,如血小板活化因子、凝血因子和凝血酶,以及血管内皮素和血小板活性因子等,从生物学角度出发,更加细致地考察血液流变学和血管受损的相关关系,能够更好地进行临床治疗。

总而言之,血液流变学当今的发展动态和发展趋势表明,随着数据处理技术的进步、不同人群研究的加深以及分子水平的研究,血液流变学研究已经开始朝着系统化、全面化、细致化的方向发展,为临床提供更多、更有效的诊断和指导意见。

- 1 -。

血液流变学与临床应用

血液流变学与临床应用

血液流变学与临床应用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流体力学性质和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特性的学科,对于促进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本文将从血液流变学的基本原理、临床应用和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血液流变学的基本原理血液是心脏通过血管系统向全身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的液体载体,其黏度、凝血性和流变性是决定血流动力学特性的重要参数。

血液黏度受红细胞数量、形态和变形性的影响,而血浆黏度则受温度和蛋白质含量等因素影响。

此外,血液凝血性和凝聚性对血流动力学也有着重要影响,如血栓形成可能引起血管阻塞,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血液流变学研究了血流动力学特性与血液黏度、凝血性等因素之间的关系,通过测量血液的黏度、凝血时间、红细胞变形能力等参数,可以评估血流状态、判断动脉疾病的程度和临床风险,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二、血液流变学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1. 心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血液流变学可以评估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检测血液黏度、凝血功能等指标,为医生提供全面的临床信息,指导患者的治疗方案。

例如,对冠心病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为介入治疗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 血液疾病监测与治疗血液流变学在贫血、血栓症、血液黏稠度增高等血液疾病的监测和治疗方面也有着重要应用。

例如,对于患有地中海贫血等遗传性血液疾病的患者,可以通过评估血液流变学参数,了解患者的贫血程度和病情发展情况,指导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实施。

3. 临床手术指导血液流变学在临床手术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心脏手术、血管介入治疗等操作中,血液流变学参数的监测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术中患者的血流状态,预防手术过程中出现的血栓形成、栓塞等并发症,确保手术的安全进行。

三、血液流变学的未来发展方向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和技术的创新,血液流变学在临床应用中的地位将更加突出。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液流变学的研究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液流变学的研究

ZHANG n ln U Xin J n,DENG We —o g,LI a-u Hu — e a Fi
(.eat e to e rlg; h itP o l Hopt fC ezo; 1 p r n fN uooy T eFr epe silo hnhu D m s a 2Xa ga nvrt mn C ezo 2 00 C ia .i n n U ies yHu a hnh u 43 0 hn) n i
和 发 展 的重 要 原 因 。 关键 词 进展性 ; 缺血 性 ; 卒 中 ; 脑 血液 流 变 学
中图 分 类号 : 7 3 文 献 标 识码 : R4 A
St y o e r he lg f p o rsi g ic m i to e ud n h mo r oo y o r g esn she c sr k
e l c n r l r u .Re u t Ma y h mo r e l ge a a tr n pr ge sn s h mi t k r u n n n r - ra o to g o p sl s n e rh o o i p r me e s i o r s i g ic e e s r e g o p a d o —p o o
c a g x c h e e p n h s h mi s o e h e e a t t e d v l o me t o t e ie e e t k . n f r
Ke r s p o e sn ;ie e e s o e e rh oo y y wo d rg sig s h mi t k ;h mor e lg r r
(、 1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 内科 , 郴 州 4 30 ; 湖南 200

血液流变学检验方法学探讨

血液流变学检验方法学探讨

血液流变学检验方法学探讨以血液流变学检验方法学探讨为题,本文将介绍血液流变学的概念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包括流变学的基本原理、常用的血液流变学检验方法以及其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的物理性质和流动特性的学科,主要包括血液黏度、红细胞变形能力、红细胞聚集性等指标。

血液的流变学特性对于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至关重要,任何疾病或病理状态的改变都可能导致血液流变学参数的异常。

血液黏度是血液流变学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它反映了血液在流动中的阻力大小。

血液黏度的测定可以通过传统的旋转式黏度计或新一代的微流变仪来完成。

旋转式黏度计通过测量旋转圆筒内的黏度液体受到的阻力来确定血液的黏度。

微流变仪则利用微流控芯片和压力传感器,通过测量微小流道中的压力差来计算血液黏度。

血液黏度的增加常见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疾病,而降低的血液黏度则常见于贫血等疾病。

红细胞变形能力是血液流变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它反映了红细胞在血管中变形和通过微小血管的能力。

红细胞变形能力的测定可以通过滑板法、旋转法和滤泡法等方法来进行。

滑板法是将血液滴在玻璃滑板上,通过显微镜观察红细胞的变形情况;旋转法则是将血液放置在旋转圆筒内,通过旋转圆筒观察红细胞的变形情况;滤泡法则是将血液通过一系列的滤泡,观察红细胞通过滤泡的能力。

红细胞变形能力的降低常见于贫血、高黏滞血症等疾病。

红细胞聚集性是指红细胞在血管中互相结合成团或堆积的倾向。

红细胞聚集性的测定可以通过血液黏度计、滑板法和显微镜等方法来进行。

血液黏度计通过测量血液在不同切变速率下的黏度来间接反映红细胞的聚集情况;滑板法通过观察血液在滑板上流动的形态来判断红细胞的聚集程度;显微镜则可以直接观察红细胞聚集的情况。

红细胞聚集性的增加常见于炎症、感染、肿瘤等疾病。

血液流变学的检验方法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测定血液黏度、红细胞变形能力和红细胞聚集性等指标,可以及早发现和评估各种疾病的风险和严重程度。

脑部血液流变学的待解问题及研究前沿

脑部血液流变学的待解问题及研究前沿

脑部血液流变学的待解问题及研究前沿随着人们对脑部相关疾病的认识逐渐深入,对脑部血液流变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脑部血液流变学研究主要关注的是脑部血液流动的特点、规律和机理,旨在为相关的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然而,目前该领域还存在一些待解问题,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脑部血液流变学的研究进展随着近年来医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如MRI、CT等检测手段的普及,脑部血液流变学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目前,脑部血液流动特征以及各种脑部疾病的相关机理已经得到了逐步的深入了解和探索。

例如,脑梗死、脑血管瘤、脑动脉瘤等疾病的发生与血流的改变密切相关。

早期的研究大多采用动态血管造影技术,对脑部血液流动进行观察。

而现在,利用MRI和CT技术,可直接观察脑部血液流动的情况及其解剖结构,实现对脑部血液流变学进行深入研究,以便探索各种相关疾病的机理和治疗方法。

二、脑部血液流动的监测方法为深入研究脑部血液流动规律,需要寻找可靠的监测方法。

目前的技术主要包括全脑血流量测定仪、脑血流速度测定仪以及脑血管彩超等。

这些方法的应用,不仅可用于搭建血液流变学的相关模型,还可实现血压、血流等参数的实时测定,为对比研究和治疗效果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三、脑部血液流动异常和疾病脑部血液流动异常会导致多种神经疾病、认知障碍和运动功能障碍等。

而脑血管梗死、脑出血、脑血管病变等脑血管病是脑部血液流动异常的最常见原因,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

例如,脑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疾病。

该疾病是由于血管内壁的异常增生引起的,使血流速度降低,从而导致脑缺血或出血,甚至引起脑血管瘤的破裂。

由此可见,脑血液流变学的研究对于早期筛查和预测此类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待解问题及研究前景虽然脑部血液流变学的研究在近年来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解决。

例如,如何更好地建立脑部血液流变学的模型,如何通过血液流模拟初步得到与实验结果一致的流动模式,如何进一步研究与微循环相关的分子机理及影响因素等等。

血液流变学研究的进展

血液流变学研究的进展

血液流变学研究的进展
王鸿儒
【期刊名称】《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年(卷),期】1989(000)003
【摘要】早在1951年Copley就对“血液和血管的流变学”引进了“hemorheology”这一术语,1966年举行了首次国际血液流变学会议。

之后,血液流变学有了飞速的发展。

随着基础研究的进展,临床研究也逐渐活跃起来,在生物流变学领域中,血液流变学之所以能以压倒优势
【总页数】6页(P1-6)
【作者】王鸿儒
【作者单位】北京医科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12
【相关文献】
1.高血压患者围术期的血液流变学变化的研究进展 [J], 何丽;李正琴;张英;刘庆
2.血液流变学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研究进展(综述) [J], 杨飞雪;汪宁
3.抑郁症患者血液流变学研究进展 [J], 王欢;高新学;李玉龙;米文芳;丁艳虹;张兰
4.H型高血压病与血液流变学相关性研究进展 [J], 王玲;吴华慧;王倩;于江宏;张春光
5.中药制剂对骨伤科疾病血液流变学改变的研究进展 [J], 伍贻山;周正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临床血液流变学的发展特点和存在问题

我国临床血液流变学的发展特点和存在问题

我国临床血液流变学的发展特点和存在问题
梁子钧
【期刊名称】《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
【年(卷),期】1992(000)002
【摘要】我国临床血液流变学的兴起和发展始于本世纪的70年代初,虽然比国外迟了数十年,但从80年代起却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于80年建立的归口于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的全国统一组织—生物流变学专业委员会至今已召开了三次全国性生物和血液流变学会议,在每次会议上有关临床血液流变学的论文均占很大比例,与会者临床医生不仅所占比例大,而且在学术上亦十分活跃,至于不定期举办的临床血液流变学讲座以及血液流
【总页数】5页(P27-31)
【作者】梁子钧
【作者单位】上海医科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318
【相关文献】
1.血液流变学的临床意义与存在问题的探讨 [J], 翁维良
2.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特点及存在问题分析 [J], 赵倩
3.我国专利发展特点、存在问题及对策 [J], 朱爱辉;黄瑞华
4.方城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特点、存在问题及对策 [J], 王丽
5.我国中部经济发展特点、存在问题及对策 [J], 左继宏;胡树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局 部 消 毒 剪 脚 爪 一 个 , 实 验 第 一 周 末 静 注 牛 血 清 白 蛋 白 "6!’ 并隔 %" 天再注射一次。 实验 #" 天结束, 即禁食 !$ 小时, 1 4 ?1 , 腹主动脉取血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 并与 #7 戊巴比妥钠麻醉, 对照组比较可得: 高、 低剪变率全血粘度, 尤其血浆粘度极显著 增 高 ; 体 外 形 成 血 栓 长 度 C、 湿 重 , 和 血 栓 指 数 D @EC 4 !+ 明显增加; 红细胞聚集指数极显著增加, 变形指数明显 !, ) 明显 降低; 血小板聚集率、 纤维蛋白原含量、 凝血酶原时间 (FF) 升高, 凝血酶时间 (GF) 、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HGFF) 显著缩短。 形成指标异常较全面, 较理想的慢性高粘滞动物模型。还有许 多造模方法, 这里不再列举。 大量资料表明, 利用动物模型人们 在两个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利用血液高粘滞动物模型进行药物和其他因素的抗高 (% ) 粘滞效果试验。脉通灵抗高粘滞动物模型试验就是其中一例: 体重 (!’"K#" ) 雌雄各半, 随机均分成 ’ 将 IJ 大 鼠 $" 只 , 1, 组。 第一组为正常对照组, 异戊巴比妥钠麻醉后, 暴露颈动脉取 血、 肝素抗凝, 测出全血、 血浆粘度, 红细胞压积和血小板聚集 率。 除正常对照组外均复制高粘滞模型。 第二组为模型组, 异戊 (分 子 量 %L8""" ) 快速 巴比妥钠麻醉, 以 %"7 高 分 子 右 旋 糖 酐 同第一组一样 静脉推注 %23 4 %"" 1 体重, % 小时后颈动脉取血, 测各项指标。 第三组为复方丹参阳性药对照组, 第四、 五组分别 为脉通灵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 剂量分别为 "6#5’ 1 4 ?1 , "6!’ 1 4 连续 8 天, 末次药灌胃后约 % ?1 , "6’ 1 4 ?1 。每天 % 次灌胃给药, 小时, 舌静脉推注高分子右旋糖酐 %23 4 %"" 1 体重。 颈动脉取血 同第二组一样测各项指标。对比分析可知: 模型组与正常对照 组比较, 全血高、 低剪变率粘度、 血浆粘度、 红细胞压积、 血小板 聚集率显著增高, 形成高粘滞模型; 复方丹参组, 脉通灵高、 低 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 上述各项指标均极显著降低。 表明, 脉通 灵有较好降全血高、 低剪变率粘度, 血浆粘度, 红细胞压积和抑 制血小板聚集作用。第三、 四、 五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意味着 对此脉通灵与复方丹参的作用基本相当。通过模型试验, 筛选 药物, 二十几年来已确定包括常用的复方丹参、 川芎嗪和磁场 几十种中、 西药和其他因素具有抗血液高粘滞功能。 利用血液高粘滞动物模型研究血瘀证的本质和活血化 (!) 瘀药物的抗高粘滞作用。长期以来, 中医理论及其临床实践都 未能完全阐明血瘀证的本质,也未能提出辩证的客观数值指 标。血液流变学的兴起, 为研究血瘀的本质、 辩证标准的客观 化、 数值化、 规范化提供了先进的科学理论、 途径和方法。通过 血瘀证患者血液流变性 (指标) 改变的大量病例分析, 揭示了一 个共同的规律,即大多数血瘀证患者血液流变性指标明显增 高, 亦即呈现血液高粘滞综合症。根据血瘀理论指导可建造动 物血瘀模型。 许多中医经典著作指出七情中的忧怒和六淫中的 寒邪是血瘀的常见病因。 人在暴怒时机体分泌大量肾上腺素和 其他激素。 于是人们给实验动物如大鼠皮下注射大剂量盐酸肾 来模拟暴怒时机体的状态, 用冰水浸泡刺激动物 上腺素 ( ()*) 如大鼠来模拟寒邪侵袭, 复制出血液粘、 浓、 疑血瘀模型。表现 为全血粘度、 血浆粘度、 红细胞压积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的 高粘滞模型。 实际上, 在许多场合如建造动物血瘀模型, 已把血 液流变学指标作为血瘀证辩证的数值指标。 通过病例分析和血 瘀动物模型试验证明活血化瘀药物具有良好的抗血液高粘滞
4 M)*|N$-.0
453 -.z{
二十几年来, 血液流变学临床应用做了大量工作, 应用研 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取得一系列成果, 获得很大进展。这些进展 大体上是通过病例分析和模型试验两种研究方法来实现的。
45353 j
这种方法简便易行, 是临床应用研究常用的方法。血液流 变学临床应用开展以来, 临床工作者用此方法主要研究了其中 的两大问题。 其一, 研究疾病的血液流变性改变。检测疾病患者组和健 康对照组的血液流变性指标, 作统计处理, 进行对比分析, 可得 出该疾病患者血液流变性改变情况, 即是否呈现血液高粘滞综 国内各种期刊发 合症及其亚型的结论。据检索, %’’* 年 以 来 , 表这方面的论文达 ,))) 多篇, 几乎对所有常见疾病都研究过。 研究表明, 疾病的血液流变性异常是复杂的。 有许多疾病, 如心 梗、 脑梗、 冠心病、 高血病、 肺心病等大多数患者呈现高粘滞综
3 M)*|N$x0PQ
我国血液流变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起步较晚, 但一经起 步, 发展迅速。二十几年来, 基础研究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仪器 研制陆续推出新的产品, 质量不断提高, 血液流变学临床应用 广泛普及, 取得一系列临床应用成果, 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很 活跃。临床血液流变学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 取得一个重要 仅几 年 时 间 血 液 流 变 学 临 突破。 /) 年代后期到 ’) 年代前期, 床应用就迅猛普及到全国各地较大的县中、 西医院, 但有关的 临床人员血液流变学基本知识薄弱。 可称此为迅猛 (或跃进式) 开展血液流变学临床应用的医院 发展阶段。’) 年代后期以来, 不断增多, 普及面继续稳步扩大, 各地医院陆续购置国际通用 的旋转粘度计以取代此前已普遍应用的毛细管粘度计, 使检测 技术和精确度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有关临床人员血液流变学的 基本知识有所提高。可称此为稳步发展阶段。迅猛发展阶段的 前期,把临床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的目的定格为中风预报。
!’">#"" 1 的 ,-./0* 大 鼠 , 每 日 一 次 肌 注 "6%7 的 氟 氢 可 的 松
(:;<=3) "6! 毫 升 4 只 , 共 %# 日 , 第 %$ 日 一 次 皮 下 注 射 "6%7 就可形成红细胞压积、 刚性、 电泳时间, 全血 ()* "6% 毫 升 4 只 , 粘度, 体外形成血栓长度、 湿重、 干重显著增加的血液高粘滞模 型。 # 天然大鼠慢性血液高粘滞模型: 将老龄 (鼠龄 !$>!5 月) 组比较, 老龄 ,-./0* 大鼠的全 组检测结果与青年 (鼠龄 #>$ 月) 血高、 低剪变率粘度, 血浆、 血清粘度, 红细胞压积、 刚性、 电泳 时间, 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 胆固醇和体外形成血栓的长度、 湿 重、 干重均明显增加。 表 明 老 龄 ,-/0* 大 鼠 成 为 一 种 天 然 形 成 的慢性血液高粘滞模型。 $ 高分子右旋糖酐可造成高粘滞动物 雄性, 基础饲 模型: 选用新西兰种 大 白 兔 , 体重 (%68">!6’" ) ?1 , 料养 5 天。然后, 第 % 天上、 下午各给兔从耳缘静脉注射 % 次
; LL ;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第 !" 卷 第!期
!""# 年 $ 月
其二,研究药物或治疗方法对抗各种血液流变性增高, 治 疗血液高粘滞综合症的作用。建立适当的对照组, 把呈现高粘 滞综合症的患者组作为用药 (或施行其他治疗方法) 组。 用药或 施行其他治疗方法后,检测用药组和对照组的血液流变性指 标, 进行数据处理和对比分析, 可得出该药物 (或 治 疗 方 法 ) 对 抗各种血液流变性增高和治疗高粘滞综合症的作用。当然, 也 可 以 通 过 对 血 液 高 粘 滞 综 合 症 患 者 用 药 (或 施 行 其 他 治 疗 方 法) 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来判断药物或治疗 方法的抗高粘滞作用。这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 据检索自 %&&’ 年以来, 国内各种期刊发表这方面的论文达 !""" 多篇。 通过研 究已发现几十种单味中药、 复方、 制剂, 许多现用化学药品和一 些治疗方法如血液稀释疗法、 光量子疗法、 血浆置换疗法、 针灸 疗法等具有较好的抗单一流变性或多种流变性增高的作用, 成 为治疗血液高粘滞综合症的药物基础。
+ #* +
!""# 年 $ 月
第 !" 卷第 ! 期
!"#$%&$’( !"#$%&% ’()*$+, (- .%/#0+, 1"2&#0&
%&’()!""# *+,(!"( -+(!
)*+,$-./0123
456
(桂林医学院 物理教研室,广西 桂林 .$/""/ )
789 :;<=>?@ABCDEFG8HIJKLM)*+N$O0PQFR:-STUFVWXYFZ[\])^+ ,_‘abcdefghijk+N$Rlmnopqr stu9 Lv)*+N$w x0yQw -.z{w jk|N$ !}j~9 !""#$%% Nhomakorabea’ ;9 (
(,)). ) ),+))#*+)* ; 9 %))*+,),某些疾病, 如脑梗、 心梗、 冠心病、 高血压和肺心病等等发生、 发 展的重要因素。许多疾病呈现高粘滞综合症, 且两者常互为因 果关系, 可造成恶性循环。 # 是造成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 居于临床医学界对这些危害性的认识, 才促进血液流变学临床 应用深入而广泛地发展。 血液流变学临床应用的开展, 使得其选修课在医学院校应 运而生。 即血液流变学开始纳入医学教育。 早在 /) 年代前期少 数医学院校已开出血液流变学选修课。 这些开课的医学物理工 作者和支持开课的领导是有战略眼光的。 培养出来的医学生已 经和正在血液流变学科研与临床应用中发挥骨干作用。 现在已 有几十所医学院校开出这门课, 血液流变学研究生教育也早已 开展, 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 只有医学院校广泛开出这门课, 才 能满足全社会医疗保健事业广泛应用血液流变学的需要。 尽管血液流变学临床应用已广泛普及到县级中、西医院, 但每个医院开展血液流变学临床应用的科室和医生一般尚不 多, 还有待于广泛推广。广大临床医生的血液流变学基本知识 尚不够高, 甚至知之不多, 既有待于提高, 也有待于普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