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易错易混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1易错易混点归纳与高中历史大题最强答题模板
高中历史必修1易错易混点归纳与高中历史大题最强答题模板高中历史必修1是高中历史课程中的基础,也是高中阶段历史学习的入门课程。
但是,由于历史学科要求学生广泛掌握常识和知识点,又要求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并且历史课程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所以,对于许多学生来说,高中历史必修1是一个难点。
本篇文章旨在帮助学生发现高中历史必修1中的易错易混点,以及提供一些高中历史大题最强答题模板。
一、易错易混点归纳1. 各时期的代表性事件和人物高中历史必修1主要涉及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的知识点。
学生需要掌握每个时期的代表性事件和人物,以完整、深入地理解历史发展。
2. 政治制度演进中国历史发展的一大特点是政治制度演进。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看,它的演变从原始公社到奴隶制,再到封建制和资本主义制度。
在中国,随着时代的变迁,出现了诸如夏商周的封建制、清朝封建时期的一统政治和国家主义、民国时期的政党政治等政治制度。
学生需要理解每种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演变的历程。
3. 社会经济发展历史的进程离不开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中国历史中,社会经济发展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从秦汉时期的封建经济,到清朝封建时期的官民经济体系,再到近代以来的国家、私人和外商经济活动,这些变革都对中国社会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学生应该重点掌握每个时期的经济特点。
4. 思想文化演变中国历史的思想文化发展也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随着历史的演变,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思想文化。
例如,儒家思想、佛教思想、道家思想和康德思想等在中国文化史上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学生需要了解这些思想体系的基本原则和影响。
二、高中历史大题最强答题模板1. 大可爱版模板:第一步:描述历史事件或人物第二步:呈现历史事件或人物的主要影响、原因或结果第三步:发表自己的看法、思考或结论2. 四步法模板:第一步:描述历史事件或人物第二步:研究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原因和过程第三步:分析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影响和意义第四步:总结自己的看法、观点或结论3. 六字诀模板:第一步:描述历史事件或人物第二步:分析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原因和过程第三步:阐述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意义和影响第四步:比较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异同第五步:探讨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启示和教训第六步: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或结论。
中国历史易混易错知识点例析
中国历史易混易错知识点例析对于高中历史中的易混易错知识点和容易做错的试题,如果不能给予及时纠正和解决,任其长期存在,就会影响我们成绩的提升。
因此,考生应该建立错题集,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强化薄弱环节、弥补知识缺陷、规避试题陷阱。
下面我们针对中国历史中的一些易混易错知识点,结合例题进行辨析汇总,以帮助考生少走弯路,有效提高成绩。
一、古代中国历史部分1.知识点:“封建”的概念具有双重性。
易混点:把实行分封制的西周和欧洲的中世纪及鸦片战争前的封建社会阶段混为一谈。
易混点辨析:分封制在古代中国典籍中常被称为“封邦建国”,简称“封建”;而今天人们说的“封建”的主要含义是封建社会,是一种以地主阶级剥削农民阶级为基础的社会形态。
近代以来,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史学家们开始运用唯物史观研读中国历史,一般把从战国时期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的这一时期称为中国的封建社会。
例1 历史转型是一个非常长期、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
20世纪90年代,历史学家唐德刚提出关于中国政治社会制度转型的理论——“历史三峡论”,他把先秦以来的中国政治社会制度变迁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个大的阶段。
在其中的“封建”阶段,我国政治社会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B.皇权和神权相结合C.“家国同构”D.思想统一和政治统一互动【解析】材料中的“封建”阶段并不是指封建社会,而是指实行分封制的西周时期。
西周时期,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政权与血缘纽带关系紧密,“家国同构”,C项正确;A项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典型特征,始于秦朝,排除;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始于汉武帝时期,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是“帝制”阶段的特点,典型事例有秦朝的“焚书坑儒”和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D项错误。
【答案】C2.知识点: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
易混点:将分封制与郡县制两个概念混淆。
易混点辨析: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的比较。
世界历史易混易错知识点例析
世界历史易混易错知识点例析在对高中历史世界史部分进行复习的过程中,高三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易混易错的知识点,如历史概念、历史现象、政治制度、经济政策和思想文化等。
如果对这些历史知识没有进行准确的理解和掌握,学生们在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历史问题的时候必然会出现一些严重的失误。
为此,我们结合近几年一些较为典型的高考历史模拟题,为大家集中讲解高中历史世界史部分中的易混易错知识点。
一、古代世界历史部分1.知识点:独特的地理环境对雅典民主制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易错点:误认为古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对雅典民主制度的形成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易错点辨析:星罗棋布的海岛,纵横的山岭、交错的河流有利于独立自主、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的建立;濒临大海,天然良港众多,有利于希腊半岛上城邦国家工商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这些独特的地理环境对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并非决定性的影响。
雅典民主制度的形成是由地理环境、城邦制度、社会经济、历史及文化传统等因素综合决定的:地理环境造就的城邦制度,有利于雅典直接民主政治的实施;工商业经济培育出古希腊人平等、民主的文化传统;发达的海外贸易激发了古希腊人积极进取的精神。
例1 研究者在探究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原因时,发现了如下有趣的现象:与实行民主政体的雅典地理条件相似、同属于希腊的某些城邦国家如科林斯、麦加拉建立的却是寡头政体。
从该现象中能够得出的结论是()A.地理环境是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直接和决定性的因素B.地理环境与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之间没有任何联系C.雅典民主政治是经济、政治、历史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D.地理环境与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没有直接和必然的联系【解析】根据雅典和科林斯等地理条件相似而政体不同可知,地理环境与政体没有必然的联系,地理环境对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影响不是决定性的,D 项正确;A项是环境决定论的观点,错误;地理环境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B项错误;C项说法本身无误,只是题干中只涉及地理环境因素,而没有提及经济、政治、历史等其他因素,C项错误。
高三历史易错点难点分析精选
高三历史易错点难点分析精选高三历史易错点难点分析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1、春秋诸侯争霸——①原因:生产力发展、王室衰微,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不再朝觐和纳贡。
②目的:各诸侯国。
③性质:为取得更多的。
④代表事件:齐桓公称霸(城濮之战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国大败楚国,晋文公称霸中原)“晋楚争霸”、“吴越争霸”。
2、战国兼并战争——①性质:由争夺土地和人民的争霸战争到封建兼并战争以后转化为封建统一战争。
②“战国七雄”的政治格局形成:三家分晋(前403年)、田氏代齐。
③代表事件:桂陵之战又称“围魏救赵”。
马陵之战,齐国大败魏国。
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秦大败赵国,规模最大、杀伤最多的战役。
民族融合:春秋战国时期,除中原的华夏族外,四周还生活着其他民族,北方有匈奴、东胡,西方有戎,南TYB可调压式齿轮泵方有越等,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
为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考点三、春秋战国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春秋战国的社会经济:(1)农业:①生产力水平:战国时铁农具普遍使用,进入“铁器时代”、生产力显著提高。
②技术:牛耕的推广,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③水利灌溉:桔槔普遍用来灌溉农田。
著名水利工程:“春秋:芍陂(楚);战国:都江堰(秦)、郑国渠(秦)。
(2)手工业:①冶铸业:铸铁柔化技术,早欧洲二千年以上;莲鹤方壶是春秋中期的珍品;金银错技术和雕铸艺术的发展,使青铜器皿更为精致美观。
②制漆业:战国的夹纻技术;③煮盐业及酿酒业发达(春秋战国时,人们已能用曲造酒,是我国古代酿造技术的重要发明)。
④《考工记》:战国时手工业专著(齐国官营),记述了齐国官营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
不但在我国工程技术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3)商业、城市和交通:①中原市场商品繁多;②都城大多成为商业中心,如临淄、邯郸、大梁、郢。
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改革和变法:(1)春秋时期的改革——齐:管仲“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
历史常考判断题,易错易混汇总5
历史常考判断题,易错易混汇总50例不管是什么样的考试,都会有容易混淆的知识点,高中历史也不例外,今天历史君就带你看看中国的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这三个阶段中的易混淆知识点。
◆◆◆一、中国古代史1.西周分封制的对象主要是姬姓王族,故被分封的诸侯都与周王有血缘关系。
(×)提示:西周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姓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而异姓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与周王并无血缘关系。
2.宗法制下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固定的。
(×)提示:大宗和小宗是相对而言的。
周天子是天下的君主,是所有姬姓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对于士而言,卿大夫是士的大宗,士对卿大士而言是小宗。
3.秦推行郡县制,故郡县制最早出现在秦朝。
(×)提示:秦推行郡县制,但郡县制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秦朝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4.君主专制就是中央集权。
(×)提示: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是一种决策方式。
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
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5.“封建专制”等于“封建制度”。
(×)提示:“封建专制”专指封建社会的个人独裁统治;“封建制度”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封建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教育制度等。
6.元朝中央设置中书省,其职能与唐朝三省制的中书省职权相同。
(×)提示:唐朝的中书省掌管政令的草拟,经门下省审议,再经皇帝决断,其职能是参与决策;而元朝的中书省则是最高行政机构,故与唐朝中书省的职权不同。
7.明清内阁制是前代宰相制的延续,是法定的一级中央机构。
(×)提示:明代以前丞相制下,丞相被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是“百官之首”;明代内阁制并非法定机构,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尽管有的阁臣一度大权在握,但权力来自皇帝的支持和信任,对皇权也难以起到实质性的制约作用。
高中历史部编教材易错易混概念(中国古代史高频考点)整理汇总
高中历史易错易混概念(中国古代史高频考点)多元一体【多元】中华文明具有多元性。
一体:民族、文化的内聚性。
【华夏认同】春秋战国时期。
华夏(中原文化)作为政治文化实体被周边民族认同,各族同源同祖观念)、文化认同(儒家文化、礼乐文明)、制度认同(汉制))、民族交融多元聚为一体,一体容纳多元。
“多元一体”既体现了充分尊重多元,坚持平等和谐,又凸显了高度认同一体,不断同心聚力。
分封制【概念】又称“封建制度”,即封邦建国,拱卫王室,是西周时期实行的一种具有地方分权特点的管理制度。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考查方向】分封制的内容、影响(如加强地方管理、推动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民族交融。
【历史遗存】皇族分封、姓氏起源、地名简称等)、瓦解(2020全国卷楚国国君自立为王)、书本分封形势图(分封对象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特性)、分封制下同姓不婚的原则。
宗法制【概念】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和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
【考查方向】一是宗法制的内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2019全国卷考查宗法制下王位继承问题)、二是宗法制的影响(特别是宗法观念及其表现:如家国国构的观念、儒家思想中的孝悌、尊卑等级观念、尊老爱幼的传统“父母官”、“长兄如父”的观念、宗族势力、族谱、家庭本位、重男轻女等)【分封制与宗法制辨析】分封制与宗法制是周朝的重要政治制度,体现了其家国一体、注重血缘宗族的统治特色。
从“国”的角度上看即为分封制,从“宗族”或者“家”的角度上看即为宗法制,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等级秩序的一种制度保障。
史料中凡是涉及“家谱、宗祠、族规”“血缘亲疏”“嫡庶之辨”“祭祖”“亲属称谓”“落叶归根”“追根认祖”“重男轻女”等信息时先要考虑与宗法制的关联;凡是涉及“授民授疆土”“朝觐述职”“等级森严”等信息时,先要考虑与分封制的关联。
敬天保民【概念】既敬重上天,又重视人民的作用。
西周统治者从重神观念向重人观念转变,对后世“民本”思想产生重大影响(民本思想的渊源)。
高中历史易错易混知识点
高中历史易错易混知识点在高中历史学习中,有一些知识点往往容易让学生混淆或记错。
这些知识点虽然看似相似,但实际上却有着明显的区别。
以下是一些高中历史中常见的易错易混知识点:1. 夏商周三代的区别:夏、商、周是中国古代的三个朝代,它们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明发展阶段。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建立者是禹,被认为是中国的传说时代;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商代的代表性城市是殷墟,商朝的末代君主是商纣王;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周朝的建立者是周文王,周朝的代表性城市是镐京。
2. 中西文明的区别:中西文明是世界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文明,中文明是指中国的传统文明,以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为代表,强调的是仁义礼智信;西文明是指欧洲的传统文明,以希腊罗马文化为基础,强调的是个人主义和理性思维。
中西文明的不同根源和发展轨迹决定了它们在历史上的发展方向和特点。
3. 秦始皇和汉武帝的改革: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统一的皇帝,他的主要改革是实行郡县制和统一度量衡、文字。
而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的皇帝,他的主要改革是推行中央集权和实行科举制度。
秦始皇和汉武帝的改革虽然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但在实施的具体措施和效果上有所不同。
4. 秦朝和汉朝的统治者:秦朝的第一位皇帝是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的皇帝,统一六国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汉朝的第一位皇帝是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建立了一个以汉族为主的封建王朝。
秦朝和汉朝的统治者虽然都是皇帝,但在历史地位和统治方式上有很大的区别。
以上是一些高中历史中常见的易错易混知识点,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能够加以区分,避免混淆记错,做到深刻理解和准确掌握历史知识。
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高中历史2023高考易错易混概念(世界史高频考点)
高考历史易错易混概念(世界史高频考点)一、世界史部分1、居民、自由民、公民:居民包括自由民和奴隶;自由民包括公民和外邦人;公民指父母祖籍本邦、拥有数量不等的财产、能够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性,包括贵族和平民;平民包括上层新兴工商业者和下层农民。
出身于公民家庭的妇女拥有不完整的公民权,未成年人、奴隶和外邦人基本被排斥于公民范畴之外(没有资格参与政治生活)2、城邦:指古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村社。
希腊城邦是地缘共同体、血缘共同体(部落国家)、宗教共同体三合一的公民共同体。
小国寡民、独立自治是城邦的基本特点。
3、民主政治:可分为古典民主(直接民主)和现代民主(间接民主,又称代议制民主)直接民主是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间接民主是公民选出代表间接参政议政。
现代民主又分为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对比:①中国古代是君主专制,但商周政体中,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
战国时期,随着各国变法运动的开展,君主权力加强,日益走向集权统治。
②“民主”强调主权在民,人民掌握权力(站在人民立场);“民本”强调主权在君,为政以民为本(站在统治者的立场,维护封建统治)4、共和制:指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其基本含义是国家和政府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类似于儒家“天下为公”);国家元首是选举产生的而不是世袭。
可分为贵族共和制(如罗马共和国)与民主共和制(如美国、法国)5、公民意识:指公民对自己的身份和政治角色及由此而来的权利义务的认知。
包括责任意识、权利意识、民主意识、法律意识、道德意识、国家意识、奉献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等。
(中国古代强调臣民意识)6、罗马政制:君主制(王政时代:公元前753一前509年)——贵族共和制(具有浓厚贵族寡头特征;共和国时期:公元前509年一公元前27年)——元首制(“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制,帝国时期:公元前27年一395年,此后罗马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7、罗马法:罗马奴隶制国家法律的统称,包括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时期制定和实施的全部法律。
高考历史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
高考历史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高考历史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1.西周分封制下分封的对象:西周的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功臣和先代贵族与周天子并无血缘关系。
2.君主专制不等于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是决策方式,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治体制,两者的结合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君主专制强调君主个人权力至高无上,国家大事由其一人独断。
中央集权是指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地方长官只能在中央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力,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3.正确认识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三省六部制标志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误以为其仅仅加强了皇权。
唐太宗后,三省六部之间的分工协作和相互牵制,提高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和行政效率,这是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完善的表现。
明清皇权空前加强,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重要标志,误以为它是封建社会继续发展的表现。
4.明朝内阁不是中央机构:内阁非法定机构,无决策权,内阁首辅不是宰相,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9.古代的监察制度认识: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作用。
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成为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
5.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自然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它的特点一是分散,二是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而不是唯一模式。
6.古代城市的演变:从空间分布看,古代商业城市的变迁与经济重心南移趋势相适应;从功能看,古代商业城市的变迁经历了政治中心→生产中心(手工业中心)→经济中心(商业中心)的演变。
7.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不是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都是封建制度的衍生物,是阻碍萌芽发展的具体原因。
8.顾炎武的民主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反映了顾炎武的政治思想,他在《日知录》中把亡国和亡天下区分开来,认为亡国是改朝换代,而亡天下是文化道德沦亡。
高中历史易错点(含改正)
高中历史易错点(含改正)一、历史概念易混淆及改正1. 乾隆与乾嘉的区别乾隆朝是清朝的一个朝代,而乾嘉则是乾隆朝的一个具体年号。
乾嘉并不表示一个独立的朝代。
2. 地方与全国两个议会的区别地方议会是指各地方政府的代表机构,全国议会是指全国性的代表机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 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顺序正确的时间顺序应该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于1839年至1842年,而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于1856年至1860年。
4. 五四运动与五卅运动的区别五四运动是发生在1919年的一次爱国运动,而五卅运动则是指发生在 1935年的一次反对帝国主义的抗议示威。
二、历史事件易混淆及改正1. 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的关系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封建被终结,而五四运动则是发生在1919年,是一次国内外矛盾激化的爱国运动。
2. 抗日战争与国共内战的时间顺序抗日战争发生于1937年至1945年,而国共内战则是在抗日战争结束后,即1946年至1949年进行的。
3. 中国成立的时间中国成立于1921年,标志着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始。
4. 文化大革命与改革开放的关系文化大革命发生于1966年至1976年,主要是一场由发动的政治运动,而改革开放则是从1978年开始,是一次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
三、历史人物易混淆及改正1. 孙中山与孙文的关系孙中山和孙文实际上是同一人,孙中山是他的字,孙文是他的名字,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政治家和革命家。
2. 李鸿章与曾国藩的区别李鸿章是清朝末年的重要政治家和外交家,曾国藩则是清朝末年的重要军事家和政治家。
3. 雍正与雍正帝的关系雍正是清朝雍正帝的年号,因此雍正和雍正帝指的是同一个人。
4. 刘备与刘邦的区别刘备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创始人,而刘邦是汉朝的创始人。
以上是高中历史中易错点的一些解惑和改正,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八单元经济全球化易错易混点
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易错点
1.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时,美苏同盟关系依然存在。
2.二战后,美国之所以能够建立起以其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关键因素是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经济强国。
4.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包括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和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即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其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是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两大机构,关贸总协定属于国际贸易体系的机构。
5.关贸总协定表面上看只是一项“协定”,但它实际上是一个“组织”。
6.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构成了二战后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8.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解体,并不能说明美元已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国际货币,而是反映了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动摇。
9.欧洲共同体是西欧国家推行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并具有一定超国家机制和职能的国际组织;欧洲联盟是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的,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的区域一体化组织。
10.欧盟是当今世界合作水平最高的区域集团化组织。
11.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联合组成的贸易集团。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当今规模最大的区域集团化组织,差异性也最大。
12.中国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是恢复世界贸易组织缔约国地位。
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国,关贸总协定于1995年被世界贸易组织取代。
13.因为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的。
发达国家在资本、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占绝对优势。
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是发达国家,而不是发展中国家。
高中历史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
高中历史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一、中国古代史1.西周分封制的对象主要是姬姓王族,故被分封的诸侯都与周王有血缘关系。
(×)提示:西周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姓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而异姓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与周王并无血缘关系。
2.宗法制下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固定的。
(×)提示:大宗和小宗是相对而言的。
周天子是天下的君主,是所有姬姓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对于士而言,卿大夫是士的大宗,士对卿大士而言是小宗。
3.秦推行郡县制,故郡县制最早出现在秦朝。
(×)提示:秦推行郡县制,但郡县制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秦朝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4.君主专制就是中央集权。
(×)提示: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是一种决策方式。
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
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5.“封建专制”等于“封建制度”。
(×)提示:“封建专制”专指封建社会的个人独裁统治;“封建制度”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封建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教育制度等。
6.元朝中央设置中书省,其职能与唐朝三省制的中书省职权相同。
(×)提示:唐朝的中书省掌管政令的草拟,经门下省审议,再经皇帝决断,其职能是参与决策;而元朝的中书省则是最高行政机构,故与唐朝中书省的职权不同。
7.明清内阁制是前代宰相制的延续,是法定的一级中央机构。
(×)提示:明代以前丞相制下,丞相被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是“百官之首”;明代内阁制并非法定机构,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尽管有的阁臣一度大权在握,但权力来自皇帝的支持和信任,对皇权也难以起到实质性的制约作用。
【精华版】高中历史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中国近现代史部分)
高中历史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中国近现代史部分)1.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2.“解体”是指封建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分离并且日益商品化。
3.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主要是因为它是以扩大侵略权益为目的。
4.林则徐所倡导的“新思想”,是指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以抵御外国的侵略的思想。
一说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他对西方的了解并不深入,只是开研究、学习西方之先河。
林则徐组织翻译了《四国志》,而魏源是将林则徐主持翻译的西方史地资料《四洲志》和历代史志等增补为5.《海国图志》,魏源具有继承与开拓林则徐思想的性质。
6.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理解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也不能理解为政治上是殖民地性质,经济上是封建性质。
7.“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包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
“半殖民地”主要表现在政治上;经济上也有;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
8.“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半封建”主要表现在经济上。
另外,“半殖民地半封建”是专有名词,注意不应出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字眼。
9.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而不是民族矛盾的尖锐。
10.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以及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误以为仅仅是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近代史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应该是两对,国内阶级矛盾和中外民族矛盾,其中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矛盾。
11.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误以为是在鸦片战争之后。
鸦片战争后,尽管以英国为首的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但由于中国自然经济本能而顽强的抵制,西方商品在中国的销量有限。
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在中外正当贸易中,西方国家才取得出超地位,中国才沦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
高一历史必修一易错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一易错知识点历史是我们了解过去,认识当下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高中历史课程中,必修一是学生们接触到的第一个模块,其中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且复杂。
在学习这一模块的过程中,有一些易错的知识点需要我们特别关注。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些知识点。
首先是原始社会的发展。
在此部分中,我们需要了解原始社会的特点和发展过程。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混淆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的区别。
实际上,石器时代又可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出现至约1.5万年前,中石器时代是在约1.5万年至约8000年前,而新石器时代则是在约8000年前至约4000年前。
这些时代的发展代表了人类社会从狩猎采集时代过渡到农业生产时代的历史演进。
其次是古代中国的王朝更替。
我们需要熟悉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
在此部分中,容易混淆的是夏商周与春秋战国时期。
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的三个朝代,而春秋战国时期则是内容丰富、变幻复杂的历史时期。
在这个时期里,有许多个小国家相互争斗,而且国家的政权也经常易手。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扎实的记忆和理解力来掌握这一部分的知识。
此外,我们还需要注意到民族国家的兴起。
在学习民族国家的过程中,容易忽略的是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欧洲国家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涉及到了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我们需要了解各国的历史背景和建国过程,同时也需要理解民族国家的兴起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最后,让我们多谈一下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历史上,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文化交流不仅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经济繁荣,也丰富了人们的思想和艺术。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文化交流的意义,并通过多角度的去了解各国的文化贡献。
总之,高一历史必修一是一个知识体系较为庞杂的模块,容易出现一些易错的知识点。
我们需要注重细节和理解力的培养,同时也要提高记忆和思维的能力。
通过积极学习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这些重要的历史知识,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历史易错易混知识点
高中历史易错易混知识点一、中国古代史1. 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是禹建立奴隶制的国家机器,误以为其标志是启以王位世袭制代替部落联盟首领的禅让制。
文明社会的重要表征是阶级压迫的工具国家政权。
而国家政权的主干部分是国家机器。
因此禹建立奴隶制的国家机器如监狱、军队、官僚机构等等,才是文明社会开始的标志。
2.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而不是倒退,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3. 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和结果,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误以为奴隶制的残酷表明它是一种倒退。
衡量历史现象的出现进步与否,标准有多种,但最主要和最根本的标准应是能否适应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是伦理道德观念。
4. 商汤伐桀和武王伐纣是讨伐暴政的斗争,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具有正义性和进步性,误以为是剥削阶级之间争权夺利的争斗都不值得肯定。
5. 东周实际上是一个历史时期,包括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误以为它还是一个统一的奴隶制王朝。
春秋时的周王,其权威和地位与西周时相比大相径庭,已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而战国时,周王的地位甚至已不如一个普通的诸侯王。
因此无论是春秋还是战国,都远不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状态。
6. “春秋无义战”是针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目的的非正义性而作出的价值判断,误以为春秋时期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根本就没有客观进步性。
春秋争霸使诸侯国数量减少,客观上顺应了国家统一的趋势;为赢得争霸战争的胜利,诸侯国国君争相进行富国强兵的改革,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争霸战争还促进了华夏族和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接触,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融合。
7.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动荡、政局大混乱是显著特征,误以为这一时期社会就没有任何发展和进步。
与春秋战国的社会动荡、政局混乱现象相伴,这一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同样轰轰烈烈,社会生产力的长足发展、思想文化的活跃、繁荣,科技的领先和进步更是不争的事实。
8. 注意商周时期,受封的诸侯只有对土地的世代使用权,而无权转让与买卖,需向国王缴纳贡赋。
高中历史选择题中易混易错知识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素材
高中历史选择题中易混易错知识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
发展
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初步形成、最终形成的标志性事件分别是新航路开辟、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2.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而不是凯伊的飞梭,也不是瓦特的改良蒸汽机。
3.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不是大机器生产取代工场手工业,而是用机器制造机器。
4.资本主义的生产形式经历了手工工场、工厂、垄断组织三个阶段。
手工工场是最早以雇佣的方式进行的手工生产,是向大机器生产的过渡形式;工厂是以蒸汽机为主要动力的机械化生产;垄断组织则是以科技为先导、竞争联合为手段的电气化生产。
5.从特殊性来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结束于19世纪40年代(英国);从普遍性来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则开始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结束于19世纪中后期。
6.欧美国家的工业化是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建立起来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实现了以轻工纺织为支柱的工业化,第二次工业革命实现了以重工石化为支柱的工业化。
1。
高中历史易错易混知识点
高中历史易错易混知识点在高中历史学习中,有一些知识点往往容易让学生产生混淆或错误。
这些易错易混的知识点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加强理解和记忆,以确保学习效果。
下面将针对高中历史学习中常见的易错易混知识点进行整理和讲解,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些内容。
1. 各时期的重大事件和人物:在历史学习中,很容易混淆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和人物。
比如易混淆的有秦始皇和汉武帝、唐玄宗和唐玄宗等。
要正确区分不同时期的事件和人物,可以通过建立时间轴,列出重要事件和人物的关系,加深记忆。
2. 各个朝代的兴衰:学习历史时,要注意理清各个朝代的兴衰过程。
有时候会混淆某个朝代的兴盛时期和衰落时期,需要通过对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的理解来加以区分。
3. 各种历史制度和制度演变:历史学习中,会涉及到各种制度和制度演变,如封建制度、科举制度、乡试、会试等。
容易混淆这些制度的内容和演变过程,需要通过反复学习和对比来加深理解。
4. 各种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学习历史时,要注意各种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有时候会混淆事件的发生原因和结果,需要通过深入分析和思考来理清事件之间的关联。
5. 各种历史文化的特点和影响:历史学习中,会接触到各种历史文化,如古代文化、传统文化、宗教文化等。
易混淆的地方在于文化的特点和影响,需要通过深入学习和比较来理解不同文化的内涵和影响力。
总的来说,历史学习是一项需要细心和深入的学科,需要我们对各种知识点进行认真学习和理解,尤其是那些易错易混的知识点。
通过反复学习和思考,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才能在历史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和效果。
希望同学们能够重视历史学习,加强对易错易混知识点的掌握,提升学习能力和历史素养。
高中历史40个常见易错点及其解析
高中历史40个常见易错点及其解析学习历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把知识点搞错,不然的话这样就会显示出你的无知.高中历史有很多常见的易错点,小编在此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易错点1:不能深入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易错分析】1.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是决策方式,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治体制,两者的结合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君主专制强调君主个人权力至高无上,国家大事由其一人独断。
中央集权是指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地方长官只能在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力,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2.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两对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直至消亡)、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3.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三大趋势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结构,不断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三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表现。
易错点2:不能正确认识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差异【易错分析】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同第一,传承方式不同。
分封制实行世袭制。
郡县制则不同,郡县的行政长官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袭,即实行任免制。
第二,职责范围不同。
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封地内不但享有行政统治权,而且拥有对土地和人口的管理权,但受封的诸侯必须对周天子尽一定的义务。
郡县制则不同,郡守和县令在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和人口没有统治权。
郡守和县令只负责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
第三,历史作用不同。
分封制下的各诸侯国具有保卫王畿、保护国君绝对安全的义务,这与西周时期经济发展水平低、政治不稳定、文化差异较大的情形相适应,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但是,各诸侯国在封地内拥有绝对的统治权,逐渐演变成完全独立的国家。
春秋争霸局面的形成是分封制的必然产物。
郡县制的出现及推行,消除了由分封割据带来的隐患,使皇帝能够直接控制地方,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组成部分。
高中历史知识点易错点总结
高中历史知识点易错点总结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记录和反映,是人们认识过去、理解现在和展望未来的重要工具。
而对于学生来说,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过去,提高历史意识,培养历史思维,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然而,由于历史知识点较多,学科内容较广,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出现错误。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下面将针对高中历史知识点中的易错点进行总结。
一、古代史知识点易错点总结在古代史知识点中,易错点主要包括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古代帝国的兴衰、古代战争的发展和变迁等内容。
1. 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古代文明是人类文明的起源,在古代史中,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而在这一知识点中,易错点主要包括对于不同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时间、地点、特点等方面的混淆和不清楚。
比如,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河文明和中国古代文明是古代四大文明,它们在时间、地点、特点等方面有明显的区别,而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混淆,导致错误。
2. 古代帝国的兴衰在古代史中,帝国的兴衰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而在这一知识点中,易错点主要包括对于各个古代帝国的兴衰原因、过程、影响等方面的混淆和不清楚。
比如,秦帝国和罗马帝国在其兴盛时期具有较强的统治力和影响力,而在其衰落时期则出现了统治能力的衰减、社会经济的发展停滞等问题,而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混淆,导致错误。
3. 古代战争的发展和变迁在古代史中,战争的发展和变迁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而在这一知识点中,易错点主要包括对于各个古代战争的原因、过程、结果等方面的混淆和不清楚。
比如,中亚草原蒙古人的侵扰和统一、古罗马的征服战争等都是古代战争的重要事件,而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混淆,导致错误。
二、近代史知识点易错点总结在近代史知识点中,易错点主要包括革命的兴起和发展、近代帝国主义的入侵和扩张、近代战争的爆发和影响等内容。
1. 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在近代史中,革命的兴起和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必修1)易错易混知识点1、? 西周的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功臣和先代贵族与周天子并无血缘关系。
2、? 大宗和小宗不是绝对而言的,而是相对而言的。
具体来说,周天子是天下的君主,是所有姬性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
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
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对于士而言,卿大夫又成为士的大宗。
3、?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
4、? 柳宗元曾说“周之失,失之于制,不在于政;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这是说秦亡是因为暴政,而不是因为实行郡县制。
5、? “汉承秦制”,并非汉代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并有所损益变化。
3、? 明朝以前,宰相被赋予决策大权,地位十分巩固;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而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4、? 明朝的内阁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而英国的内阁是君主立宪制下的最高行政机构。
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理解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也不能理解为政治上是殖民地性质,经济上是封建性质。
“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包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
“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在经济上是指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
“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另外,“半殖民地半封建”是专有名词,注意不应出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字眼。
1、? 天京变乱不是偶然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历史的必然。
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的代表,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不可避免地具有落后性、分散性、自私性等特点。
他们没有先进的革命纲领和科学理论的指导。
因而,天京变乱的悲剧,偶然性中包含着历史的必然。
2、? 清王朝与中华民国政权的本质区别在于清王朝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权,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中华民国的建立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3、? 三民主义思想并不是完美的,而是有其局限性。
民族主义未明确提出反帝,民权主义未将整个地主阶级作为革命对象,民生主义未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4、?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而不是民族矛盾的尖锐。
5、? 学生容易误以为五四运动取得了彻底胜利。
应是取得阶段性胜利(或初步胜利)。
6、?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未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7、?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党内合作,而不是党外合作,也不是两党合并。
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党外合作。
8、? 中共三大没有提出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但不等于中共没有参与领导国民革命运动。
9、? 国民党一大讨论的是国民党改组问题,而不是国共合作问题。
10、新三民主义并不等于三大政策,前者是纲领与目标,后者是方法与手段。
11、北伐战争取得了胜利,而国民革命运动却失败了。
12、?大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
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
13、?“左”倾与右倾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右倾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左”倾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现,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
两者都有危害性,尤其是“左”倾错误的危害性更大。
14、注意中共领导的三大起义失败的最大教训是不根据本国国情,坚持“城市中心论”,从中得到的最大启示是应该从城市转入农村,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15、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到了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才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1、《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分别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和治国方案,但最后都没有实行。
根本原因:《天朝田亩制度》在于其落后性和空想性,《资政新篇》在于无社会基础。
2、近代前期三次运动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农了阶级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运动;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的名称辨析“革命根据地”,特指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地区。
由于这一时期,大部分革命根据地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所以又被称作“苏区”(苏维埃区域的简称)“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指1937年到1945年即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控制下的地区。
“敌后”主要指这些根据地绝大部分位于敌人(日军)的后方;“抗日”则指明了这一时期根据地存在的目的和主要的作战任务。
“解放区”是指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区域,以区别于国民党统治的区域(“国统区”)。
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
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这一制度的重要机构。
3、?“一国两制”并不是说两制都是主体。
“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并存,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
4、?“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但并不是完全自治。
5、?台湾问题不同于港澳问题,前者是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而后者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涉及国家的主权。
东西德、韩国和朝鲜问题的产生,则是二战后根据国际协议形成的,属于二战的遗留问题。
6、?我国现在所提倡和努力建立健全的是现代意义上的法治社会,而不仅仅是法制社会。
7、?注意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政体,人民代表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8、?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纲领性文件不是《共同纲领》而是1954年宪法。
9、?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只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
10、“文革”得以发动的根本原因不是党内制度不健全,而是党的“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
11、中国要避免十年“文革”那样的悲剧重演,主要在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并落实依法治国方略,而不单是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标志。
20世纪上半期中国历史上的几部宪法:《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清政府于1908年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孙中山1912年在南京颁布。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当时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其临时宪法的职能终止于1954年宪法的颁布。
1、国家政策不是由国家关系决定的,而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
国家关系也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
2、注意由周恩来总理首先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并逐渐成为国际社会所公认的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是指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而不是社会意识形态相同;“异”是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
4、?1971年中国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联合国。
这是因为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原始国之一。
5、?中美正式建交的标志不是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而是1979年中美建交。
6、?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关系实现完全正常化,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压制中国的政策。
7、?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关键,但不是根本原因,关系正常化符合中日双方的利益是根本原因。
8、?注意中国多边外交的中心是联合国而不是周边国家。
9、?中俄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不是中俄结成联盟,而是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新型关系,既从本国利益出发,又充分考虑了伙伴的利益。
10、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出发点不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而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1、“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者各有侧重。
“另起炉灶”,不承认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这使中国在国际交往中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对外关系,解决的问题是对外战略问题。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先清除帝国主义残余势力和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一边倒”,即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后两者解决的是对外交往中的战术问题。
2、用对比记忆法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建国初“三大政策”的不同从目的上看,三大政策以维护独立和主权为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为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外交关系。
从内容上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因而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从影响上看,三大政策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也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注意雅典民主制的产生,是由经济、历史及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决定的,地理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
2、雅典民主仅仅是对男性公民群体而言的,而非公民,如外邦公民、奴隶和他国公民,没有享受民主的权利。
3、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自然环境对希腊城邦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城邦是孕育古代希腊民主的摇篮。
2、? 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制定了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了雅典民主制,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制达到鼎盛。
3、? 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陪审法庭)是民主政体特征的充分体现。
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
五百人议事会是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在五百人大会休会期间为大会最高权力的代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
民众法庭是日常司法机关,高级公职人员的任职资格,也由民众法庭终审。
4、? 《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1、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但国王仍有较大的行政权,可以领导政府和内阁,但受到议会制约,责任内阁制确立后英王才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2、美国实行的是联邦制,又是共和制。
从国家结构形式上说,美国是联邦制;从政体上说,美国是共和制。
3、注意英国的封建专制统治与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是不同的。
中国是绝对君主专制,君主大权独揽,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而英国在中世纪时,王权就受到贵族的挑战。
4、英国《大宪章》的主要内容是限制王权,实质是维护封建贵族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