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 从现代化视角看中国大众审美文化
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与走向
![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与走向](https://img.taocdn.com/s3/m/9467d411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63.png)
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与走向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和更新。
特别是在当代社会,大众审美的现状和走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和走向。
1、个性化和多元化随着不同文化的交融和信息的高速传播,大众的审美观念越来越多元化。
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追求一种标准的审美观念,而是更加注重个性化的体验和感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标准,都有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2、强调情感和体验当代大众审美偏爱具有情感共鸣或体验价值的艺术作品。
例如,音乐、电影、绘画和文学等艺术形式,都需要表达情感和感受,使观众产生共鸣和体验。
而那些冷静客观的艺术形式则显得有些过时。
3、视觉化和互动化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视觉化和互动化的艺术形式越来越偏爱。
例如,虚拟现实技术、视频艺术、互动展览等,大受欢迎。
这些艺术形式通过声、光、影等方式,以更加视觉化的方式呈现,更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1、多层次的审美体验当代社会,人们对审美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
大众审美不仅仅局限于艺术领域,还包括科技、生活方式、环境等方面。
未来,随着科技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也将更加多样化,需要以更多的方式提供多层次的审美体验。
2、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文化环境当代大众审美尤其需要开放和包容的文化环境来提供支持和支持。
在这种文化环境中,人们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他们的审美观念和对艺术作品的感受。
这需要各级政府和文化机构加强文化交流和合作,共同营造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
3、艺术与科技的共同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艺术和科技的融合将会成为当代大众审美领域的一个趋势。
例如,虚拟现实、智能音箱、智能舞台等,都是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典型例子。
未来,艺术和科技的融合将会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审美体验。
综上所述,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和走向是一个动态、不断变化的过程。
人们的审美观念、需求和期望都在不断更新和演变。
随着时代的进步,未来的大众审美会呈现出更加多样化、开放性的趋势,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不断创新和提升。
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与走向
![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与走向](https://img.taocdn.com/s3/m/27653c6d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d1.png)
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与走向当代社会中,大众审美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美的追求和理解也在不断改变。
从早期对传统美学的追求到现代对多元化审美的尊重,大众审美已经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么,在当代社会中,大众审美的现状是怎样的?又将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呢?本文将就此话题进行探讨。
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是多元化的。
随着信息和文化的全球化,人们面对的审美选择越来越广泛。
无论是艺术、音乐、电影、服装、美食等领域,都有着各种各样的审美标准和风格。
一方面是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许多人对于古典美学依然情有独钟,如中国的传统绘画、古典音乐等,成为了一些人心目中的审美典范;另一方面则是现代文化的冲击,使得很多人对于前卫、时尚的审美风格更为青睐,如流行音乐、电影艺术等。
人们对美的认知和追求已经超越了传统的观念,展现出了更为多元化和开放的态度。
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是个性化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审美越来越注重个性化和个人化。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标准和喜好,追求与众不同的审美品味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和潮流。
在服装领域,有人喜欢休闲简约的风格,有人喜欢复古文艺的风格;在音乐领域,有人喜欢轻快欢快的曲风,有人喜欢深沉抒情的旋律。
这种个性化审美呈现了人们对自我的认识和追求,也体现了人们对于美的理解和品味的多样性。
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是数字化的。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审美正在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和移动设备随时随地享受到各种艺术和文化作品,从而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
在网络上可以欣赏到各种风格的摄影作品、艺术作品;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收听到国内外的各种音乐节目;可以观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和电视剧。
数字化审美让人们的审美需求变得更加便捷和多样化,使得传统的审美形式和流程也在不断被颠覆和重构。
当代大众审美的走向是向着多元化和包容性发展的。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已经不再局限于某一种或者某几种审美标准,而是更加强调多元化和包容性。
当代审美趣味新变下大众审美文化诉求浅析
![当代审美趣味新变下大众审美文化诉求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719a243fa45177232e60a202.png)
当代审美趣味新变下大众审美文化诉求浅析作者:倪天伦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17期摘要:审美趣味是一个含义复杂的美学范畴,审美趣味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具体表现.而本文就目前消费时代社会视域下,分别从总体形态上多元群体性和趣味趋向上世俗化这两中角度,对现代都市大众群体审美趣味发生的历史新变化进行归纳总结,由此引申出对审美趣味和文化诉求二者关系的讨论,并得出审美趣味是文化活动的行为表现,而审美诉求审则是行为目的的结论。
本文最后分析了审美趣味新变下当代大众审美文化诉求的具体内容以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趣味;大众文化;审美诉求一、当代审美趣味的“新变”在全球市场经济体制普及和经济全球化的蔓延,人类的生活发生了过去难以想象的巨大变化。
审美趣味标准是否有高低、审美是否有存在功利等传统美学观,在现代社会的全新历史背景下被重新思考。
不仅仅是实在的商品货物,所有的一切仿佛被强制裹挟入市场经济的黑洞中,作为消费者众多的的大众审美文化当然也无法独善其身。
很多理论家认为,消费社会的出现是当代社会最重要的社会转型,根本上改变了人类文化的基本生存景观,消费关系成为人类生存关系的基础性纬度。
[1](一)总体形态上呈多元群体性特征现代社会扩大化的消费关系使得审美消费成为现代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文化消费已成为现代社会人类日常生活中普遍不过的一种审美形态。
由于其对经济关系的依赖性和粘附性,大众文化紧随着利益链条侵蚀入生活的每一个缝隙中。
因此,较之以往的前市场化、消费化社会下的审美文化,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秩序座架下的大众文化更具有社会群体性特征,表现出与以往历史时期不同的审美追求。
在前工业社会,由于文化资源的匮乏,普通大众所接触的基本都是单一的民间文化,如戏剧、小说等,选择面较之今日也狭窄得多。
并且,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壁垒对立关系也加深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割裂,一定层面上简单地将审美主体二分为贵族精英群体和普通大和众群体。
但是,工业社會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发展,也不断推动着文化艺术的专业化、多样化发展,文化发展也不断从古代审美文化的自在走向近代审美文化的自律。
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与走向
![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与走向](https://img.taocdn.com/s3/m/d3fd7e79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11.png)
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与走向1. 引言1.1 审美定义审美是一个涉及个体心智活动的概念。
在观察和感知世界时,人们会根据自身的认知、情感和经验来进行评判和赏析。
审美不仅仅是对美的欣赏和体验,更是一种对艺术、文化、自然和生活的理解与感知。
它涉及到人类对美的追求、表达和创造,是一种超越实用性的情感体验。
审美的定义是多元的,因为不同的文化、时代和个人会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和偏好。
不同的艺术形式、风格和主题都会引发人们不同的审美体验,并且在不断的演变和变革中产生新的审美观念。
审美定义的多样性使得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视角和接触,拓展自己的审美视野,增强审美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敏锐地感知美的存在和体验。
审美定义的多样性也表明了人类对于美的探索和追求是永恒不变的课题,它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与世界互动的重要方式和方式。
审美是一种普遍的、持久的,以无限追求美的过程。
1.2 审美意识的重要性审美意识的重要性在当代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审美意识是人们对美的敏感和欣赏能力,是对美的一种主观认识和情感体验。
在当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人们对审美的追求和欣赏需求更加强烈。
审美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欣赏和创造美,提升个人素养和生活品质。
在当代社会中,审美意识的重要性体现在许多方面。
审美意识可以提升个人的审美品味和鉴赏能力,使人更加懂得欣赏和享受美的存在。
审美意识可以促进文化的传承和交流,让不同文化之间的美得以传播和共享。
审美意识还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推动社会的创新和发展。
在当代社会中,审美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个人可以通过学习艺术、阅读文学、欣赏美术作品等方式来开拓自己的审美视野,丰富自己的审美体验。
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审美意识,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对美的需求,享受美的存在,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
2. 正文2.1 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可以说是多样且不断变化的。
审美文化大众文化审美
![审美文化大众文化审美](https://img.taocdn.com/s3/m/e71d4ba584868762caaed597.png)
审美文化大众文化审美一、寻根溯源:审美文化的大众文化转向美学研究的审美文化路向与大众文化的审美化生存是当前学界的关注焦点之一。
“审美文化”这一概念最早产生于西方,德国美学家席勒在1793-1795年间撰写的《美育书简》中首次出现。
席勒从自己的现代性启蒙理想和美学思想体系出发,将“审美文化”列为与道德文化、政治文化相对的一种文化形态。
他认为,在审美文化中,人以美的形象为感受对象,并以自由想象的方式与之游戏,从而使人摆脱了对自然物的实在需要,也摆脱了道德或政治原则的强制性,进入想象力对形式的自由游戏状态中。
总之,席勒是把“审美文化”作为实现人类理想文化的基本途径,并认为“审美文化”将会把人类文化带入最高理想境界,这也就是席勒所谓的“审美王国”。
在《美育书简》的最后,席勒清醒地申明:作为一种需要,“美的国度”存在于每个优美的心灵中;作为一种成就,它只存在于少数精英的圈子中[1]。
稍后的英国文艺家阿诺德以“美的文化”学说,继承和发展了席勒式“审美文化”的理想原则与精英意识。
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则把阿诺德所主张的文化正式定名为“审美文化”[2],成为较早使用“审美文化”概念的另外一人[3];而阿多诺、克拉考尔、洛文塔尔、布尔迪厄、伊格尔顿等现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家,在其论著中也对“审美文化”多有涉及,只不过语义变得较为复杂了。
西方学者谈“审美文化”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往往将美学的研究置于整个文化发展的序列中,其特定历史内涵虽然经历了从乐观主义到悲观主义的现代性视点转换,却始终未曾抛却理想原则和精英意识。
中国大陆学界和文化艺术界真正瞩目和重视“审美文化”这一概念,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金亚娜等学者对前苏联美学的译介,其语义也经历了从理想到现实、从观念到生活的语境速变:引进之初是理想主义地使用审美文化概念,把审美文化作为人类未来发展的文化乌托邦,道德清教主义意味浓郁;市场经济的影响日隆,全球化趋势日甚一日,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泛化地使用审美文化概念,把这个始于特定内涵的概念,泛指为所有人类审美-艺术活动的总称,甚至延伸至审美化的日常生活领域;从世纪之交开始,不少人甚至明确地直接将当代“审美文化”等同于“大众文化”,使得审美文化的语义日趋复杂化,语境框定成为学术探讨和思想对话的必要前提,“审美文化”概念就像“现代性”概念一样呈现出强烈的语义自反性和巨大的思想包容性。
中国现代文化中的审美趋向与变化
![中国现代文化中的审美趋向与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e07c3e7b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0b.png)
中国现代文化中的审美趋向与变化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现代文化的审美趋向和变化也发生了不少的变化。
1. 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价值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现代文化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许多音乐、电影、电视剧、小说等作品中都融入了传统文化的元素,这使得中国现代文化注入了许多承传千年的艺术美学。
2. 外来文化的冲击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也给中国现代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西方文化的审美观念开始进入中国年轻人的生活。
年轻一代开始对西方的文学、电影、音乐等产生兴趣,并以此来补充和丰富自己的审美体验。
3. 网络文化的兴起网络文化的兴起使得中国现代文化中的审美趋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网络文学、音乐、电视剧等开始流行起来,它们更加年轻、轻松、自由,且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
4. 个性化审美的抬头随着青年一代的崛起,个性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审美趋向。
青年们开始注重自己的独立性和个性化,他们希望通过审美表达自己的独特性和个性化。
5. 大众化的文化产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众化的文化产品如音乐、电影等开始流行起来。
这些文化产品以普及化和商业化为目标,旨在满足大众的需求,呈现出一种快节奏、精致、充满激情的审美趋向。
6. 不同地区的审美风格差异由于中国的地域广阔和民族复杂性,不同地区的审美风格也存在巨大的差异。
例如,北方人对音乐、电影等文化产品的审美习惯与南方人的差异很大。
这些差异使得中国的现代文化呈现出了多样性和丰富性。
综上所述,中国现代文化的审美趋向和变化是多方面的,并且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特征。
在今后的发展中,中国现代文化应当保留传统文化的特色,同时吸收外来的文化元素,着眼于个性化和创新化,打造新时代的审美品味。
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与走向
![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与走向](https://img.taocdn.com/s3/m/aa54c2ac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da.png)
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与走向当代大众审美是一个复杂而广泛的话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演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大众审美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受到了各种各样的因素的影响,包括科技、媒体、社会和经济等方面。
今天,我们将探讨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以及未来的走向。
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可以说是多元化和多样化的。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们对美的定义变得更加开放和宽泛,来自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审美观念相互交融、互相影响,形成了多元化的审美观。
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多元文化的审美,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审美标准,而是更加注重个性和独特性。
大众审美受到了科技和媒体的巨大影响。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人们接触到的信息和图片变得更加多样化,这进一步拓展了人们的审美范围。
通过网络和社交媒体,人们可以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时尚、艺术、设计等信息,从而更加容易地接受不同的审美观念。
与此科技的进步也为审美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数字艺术、虚拟现实等新形式的艺术作品不断涌现,为审美观念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动力。
社会和经济因素也对大众审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人们对于审美的需求也变得更加多样化。
在过去,审美往往与社会地位、财富等因素相关联,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更加注重内在的美,而不仅仅是外在的表现。
人们追求的审美观念不再是单一的,而是更加注重个体的需求和体验。
也需要注意到,当代大众审美也存在着一些负面问题。
比如过度追求外在的美,对于审美标准的盲目追随等。
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人们对审美的健康理解和感知。
需要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审美,注重内在的美和真正的个性。
在未来,我们希望能够看到更加开放、多元化和健康的大众审美。
通过科技、教育以及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审美的认知能力将会得到提高,对于不同文化、不同形式的审美将会更加包容和理解。
这样的未来将为人们带来更多的快乐和满足感,也将为创作者们提供更加广阔的创作空间。
关于审美文化的现代性问题的论文-社会文化论文
![关于审美文化的现代性问题的论文-社会文化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a3f24f017f1922791788e8c7.png)
关于审美文化的现代性问题的论文社会文化论文在现代社会,审美文化发生了分化,形成了精英审美文化和大众审美文化两种不同的形态,并出现审美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冲突。
这些问题都与现代性以及审美现代性有关。
我们必须重视这些问题,研究这些问题,并且解决这些问题。
一精英审美文化与大众审美文化在古典社会,也存在着民间的通俗审美文化与上层社会的高雅审美文化之分。
但在现代社会,借助市场经济的推动,精英审美文化与大众审美文化之间的分化远远超出了古典的形式,他们各自极端地发挥了自己的社会功能。
可以说,精英审美文化与大众审美文化的分化是现代性的产物。
现代性是一种世俗性,既包括理性层面,体现为一种理性精神(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也包括感性层面,体现为一种感性的解放。
审美作为超越的文化,与现代性既有相通的一面,又有相对立的一面。
审美文化与高雅文化相结合,以超理性的形式对现代性的批判,就产生精英审美文化。
审美文化写通俗文化相结合,以感性化的方式对现代性(理性)的消解,就产生大众审美文化。
精英审美文化不同于大众审美文化,它是以精英知识阶层为主体的审美文化,包括现代纯文学、高雅艺术,以及其他高雅审美文化。
精英审美文化继承了古典社会贵族审美文化的传统,保持人的超世俗的精神追求。
精英审美文化以其超越性和自由的品格,反叛现代性,批判现代性,企图解决现代人的精神世界的困扰。
精英审美文化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超世俗性。
它超越现实生活,具有深厚的审美意蕴和高远的形上思考,引导人体悟生存的真义。
第二,反叛性。
它自觉地批判现代性,抗议人的异化,与传统意识形态决裂,从而凸显自由的品格。
第三,精英化。
满足一部分知识阶层等少数精神贵族的精神需求,拒斥商业化、大众化、功利性,追求个体性、艺术性,趋向精致化。
第四,非理性主义。
抵制理性统治,诉诸非理性,以反抗理性来争取精神的解放。
第五,经典性。
以其高雅、超越品质,传为经典,具有永恒价值。
精英审美文化所体现的审美现代性,本质上是一种反现代性,这是由审美对现实的超越性决定的。
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与走向
![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与走向](https://img.taocdn.com/s3/m/86eab42c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74.png)
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与走向当代大众审美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话题,因为它涉及到整个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变迁。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演变和改变。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和走向两个方面来谈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我们来看一下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
随着信息的爆炸和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对不同类型的艺术和文化有了更加便捷的接触和了解。
这一方面丰富了人们的审美经验,提高了审美水平,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
但是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审美疲劳和碎片化。
人们在面对大量信息的时候容易疲劳和麻木,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也变得更加肤浅和片面。
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还受到商业化和市场化的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艺术作品也逐渐被商业化,审美取向也被市场需求所左右。
不少文化产品都以商业利益为首要目的,导致审美标准的降低和艺术品味的平庸化。
对于大众来说,他们更容易追求流行的艺术作品和时尚的审美趋势,而忽略了对于传统和深层次的艺术表现形式的欣赏和探索。
在这样的情况下,当代大众审美的走向显得尤为重要。
我认为,当代大众审美的走向应该是多元化和包容性的。
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人的审美取向,不仅仅是追求广告和市场的标准化审美观念,更要去寻求独特和个性的审美体验。
社会和市场应该给予多样化的艺术作品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让不同群体的审美需求得到满足。
这样才能够创造一个更加多元和丰富的文化生活,给人们带来更深层次的精神享受。
当代大众审美的走向也应该是批判性的。
人们应该更加理性和独立地去审视和评判艺术作品,不被市场和商业利益所左右。
我们需要培养更多的艺术鉴赏力和批判思维,以便更好地辨别艺术作品的质量和价值。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享受到高质量和有内涵的艺术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品味和艺术修养。
这些只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和观点,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和走向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话题,需要更多的人去共同探讨和关注。
审美文化与当代审美文化
![审美文化与当代审美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61cb7228c8d376eeafaa31d6.png)
审美文化与当代审美文化概说孙波摘要:何为“审美文化”?何为“当代审美文化”?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已有众多学者进行了探讨和研究,都有其理论的和现实的依据,都对“审美文化”作了深入的哲学思考,并有了完整统一的共识。
从追溯“美学”学科的渊源开始,我认为:“审美文化是人类文化各个层面(古、今,中、西乃至全世界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行为的等)呈现出来的具有审美因子的社会感性文化。
”对“审美文化”一词的理解应用理性的思维,从整个文化大背境中,从它的实际使。
“当代审美文化”则应具有特殊的时代内涵,而当代性则是它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美学; 审美文化;当代审美文化;当代性美学作为传统与经典的表征,在当代无异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受制于“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及“日常生活审美化”审美倾向的无节制泛滥,人们的审美观受审美现实的引导发生了无法逆转的变化。
“美学”(德文Asthetik,英文Aesthetics)一词是1750年首次由德国哲学家鲍姆伽通提出,并看作一门独立学科。
这门学科是用以命名一门研究感性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新学科,和过去只研究理性认识的哲学学科有了区别。
正如黑格尔所指出,“就是取这个意义,美学在沃尔夫学派之中,才开始成为一门新学科”。
[1] 鲍姆伽通的《美学》发表在1750年,足见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也是一门新学科,是比较晚近的事。
但这并不等于说,“美学”的历史只是从鲍姆伽通时代才开始的,“美学”一词使用的范围也绝不限于1750年以后有关美和艺术的哲学。
正如朱光潜所说“人类自从有了历史,就有了文艺;有了文艺,也就有了文艺思想和美学理论”。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简介:孙波(1981-),女,贵州省安顺市人,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起初鲍姆伽通就给它命名为“埃斯特惕克”(Aesthetic)。
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与走向
![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与走向](https://img.taocdn.com/s3/m/f0d518db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ae.png)
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与走向当代大众审美是一个多元化和变化不断的现象,它受到影响的因素包括文化、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方面。
对于当代的大众而言,审美的标准和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 流行文化与商品文化的影响当代大众审美的一个重要来源是流行文化和商品文化。
在当代社会,流行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通过大众传媒和互联网等途径影响着全球的大众审美。
同时,商品文化也强烈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和习惯。
2. 多元化的审美观念当代大众审美的另一个特征是多元化。
在当代社会,各种文化元素和审美观念不断地碰撞和融合,产生了新的审美体验。
例如,影视作品中融合了西方和东方文化元素的“奇幻史诗”电影已经成为了当代大众的一种主流审美体验。
同时,对于一些细分领域的爱好者而言,审美标准也不尽相同,这对于传统的大众审美提出了新的挑战。
3. 个性化的审美需求当代大众审美的一个显著趋势是个性化需求的上升。
与过去相比,人们更加注重个性化风格与审美体验。
在这种情况下,设计师和艺术家需要更多地考虑到大众的个性化需求,创作出更加切合人们的审美需求的作品。
4. 网络化的审美经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当代大众的审美经验成为了一种网络化的体验。
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与世界各地的文化之间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地进行交流,同时通过各种社交媒体等平台分享自己的审美体验。
这种网络化的审美经验为当代大众带来了更加开放和自由的审美空间。
综上所述,当代大众审美经历了从传统到多元、从标准化到个性化以及从线下到网络化等多个方面的变化。
这些变化既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多元化和变革,同时也为未来的审美创作提供了更加广阔和多元化的空间。
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而带来的大众审美观念的变革的调研的个人心得
![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而带来的大众审美观念的变革的调研的个人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7928063a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c2.png)
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而带来的大众审美观念的变革的调
研的个人心得
大众文化与大众审美生活现象,作为社会文化结构中的感性形式,它在传播意义上拥有最广泛的社会成员的普遍接受与参与:在价值层面上,则是整个社会文化结构的敏感部位与深层下降。
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和大众审美生活的繁荣景观与活联状态是显而易见的。
伴随中国社会经济与政治秩序的巨大变革,大众事情生活的进程也得以扩展和延伸。
大众审美趋向的日益崛起,实用美学的普遍繁荣,审美生活的广泛化与通俗化,人们感性文化消费欲望的空前高涨,都得以表明,新的社会文化新型已从根本上消除了传统审美的神秘色彩,促使中国文化与美学更加真实地贴近大众的生活与实践。
这种转型,一方面深刻体现出大众审美意识的觉醒、变革与进步:另一方面也带来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已客观构成当前中国文化建设的误区与障碍,有必要予以思考和辨析。
当前大众文化与大众审美生活中所存在的矛盾,集中表现在大众文化传播、社会审美行为、青少年的审美追求和文艺创作领域诸方面。
其表现特征为:
大众文化传播中的功利主义的价值趋间与商业化倾间。
大众文化传播作为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它对社会进程的影响十分巨大。
事实上,自改革开放以来,大众文化传播以其巨大的辐射力和形象、直观的表现方式,在社会舆论宣传、价值观念更新、文化心理变革及审美生活繁荣诸方面曾产生过相当重要的影响。
审美现代性批判视域中的当代审美文化
![审美现代性批判视域中的当代审美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592ba348a8956bec0975e3d8.png)
的不 同价值 取向 , 既可 以使其成为一种宣传性的 口号 , 可 也 以使其成 为一种 有利 于传 统的反衬 物。 [(O波德莱尔认为 ”3 p) 1l “ 现代性就是过渡 、 短暂 、 偶然 , 就是艺术的一半 , 另一半是 永恒 和不变 ” 。 吉登斯指 出 : 现 代性指 社会 生活或组 “
前 现代 即传 统社 会 到 现 代 社 会 的 流 变 ,而 且 这 一 变 化 的趋 势 是 不 可遏 止 的 、席 卷 全 球 的 ,以一 股 强 有 力 的 巨 大 漩 涡
和谐 社会 , 乃至促进人 与 自然 的和谐 , 共建人类共 同的精神
家 园
一
、
现代 性 问题 探 源
“ 改变 日常生活 中最熟悉 的 和最带 个人 色彩的领 域”, 一 将
们确立 了跨越全球 的社会联 系方式 ;在 内涵方面 , 它们正在 改变我们 E常生 活中熟悉 的和最带个人 色彩 的领 域。 [ ’ t ”5 3 从 以上几位学者 的论 述 中我们 可 以看 到他们 强调 的有关现 代性 的共 同点都是 “ ” 变 ,彰显 了现代 性 的流动性 特 征 , 从
21 0 0年 8月
洛 阳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u a fL o a g No ma ie s y o r lo u y n r l n Un v ri t
Au g., 01 2 0
第2 9卷 第 4期
V0 . No 4 129 . 审 ຫໍສະໝຸດ 现代性批判视域中的 当代审美文化
切 发 达 的 、欠 发 达 的 、 始 的甚 至 野 蛮 的 层 面 ,统 统 纳 入 现 原
“ 现代性” 概念是 当下 学术 界极 为关注 的 问题 ,它牵涉 的范围极广 , 诸如政治 、经济 、文化乃 至社会转 型 ,主要指
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与走向
![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与走向](https://img.taocdn.com/s3/m/5c9d7993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0d.png)
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与走向当代大众审美是一个不断变化并且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现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当代大众审美也在不断地演变和转变。
从传统的审美观念到现代的审美趋势,当代大众审美有着诸多新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本文将就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和走向展开一番讨论,并探讨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可以说是多元化和个性化的。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地域、文化和民族的审美观念之间产生了更多的交流和碰撞。
这种全球性的审美交流和碰撞使得当代大众的审美观念更加多样化和开放化,人们更加愿意接纳不同的审美观念和表现形式。
个人化的审美趋势也变得越来越明显,人们更注重追求个性化的审美品味,追求独特的审美体验。
在当代社会,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审美形式和审美趋势,这种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审美现象正是当代大众审美的一大特点。
当代大众审美的走向是趋向于年轻化和时尚化的。
在当代社会,年轻人的消费力日益增强,他们也成为了主要的审美消费群体。
当代大众的审美趋向也更加倾向于年轻人的审美取向,更加注重时尚和潮流。
在时尚产业和流行文化的影响下,当代大众的审美品味也更加向年轻化和时尚化方向发展。
时尚的服饰、音乐、艺术和娱乐产品都成为了当代大众审美的主要对象,年轻人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也更为引领着当代大众审美的走向。
科技的发展也对当代大众审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数字化、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的应用使得审美表现的方式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上传自己的审美作品,通过手机软件加工图片或视频,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体验全新的审美感受。
这种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于审美的表达更加便捷和自由,也使得审美内容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科技的发展成为了当代大众审美的新的动力和推动力,也为审美的表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不过,与此当代大众审美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美的标准化和商业化是其中之一。
随着商业文化的崛起和全球化的发展,审美观念也面临着被商业化和标准化的风险。
现代艺术重构传统审美观-现代艺术论文-艺术论文
![现代艺术重构传统审美观-现代艺术论文-艺术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d26e6704f61fb7360a4c659f.png)
现代艺术重构传统审美观-现代艺术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本文在这个非主流能一夜之间成为主流的年代,保持独特的审美品位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今天一个所谓艺术家的涂鸦之作,明天就可能成为最流行的T恤图案—这已经成为事实。
商业时代就是这样;商业时代的艺术也是这样。
现代前卫艺术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中诞生的。
一.现代前卫美术对传统审美理想的颠覆中国的传统审美理想是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传统的审美理想存留下来的问题,本来只是一个单纯的审美观念的问题,但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却成了一个复杂的问题。
这其中,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发挥着主导性作用。
世纪之初,人们对中国传统的审美理想提出了“ ”、“改良”的口号,寻找的是“出路”,世纪之末,人们关心的是中国传统审美理想能否成为“主流”。
所谓“主流”,所指的是世界主流,所谓世界主流,或者说是世界主流艺术,用不同的眼光、不同的标准在检视,得到的答案是多样的,而不是唯一的,—文化上的差异决定了不可能有跨文化的所谓“主流”。
但是,西方文化长期以来的自我中心观念使“主流”这一概念在西方的文化语境中已经暗含了世界性。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文化在逐渐摆脱了图解、还其自身本来面目的同时,经受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化的冲击和荡涤,“主流”不仅是指世界主流,更可以明确为西方主流,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近年来,无论是西方学术界,还是东方学术界,对西方文化中心论的批评和缕析渐趋时髦,成为一时新论。
但是,依然可以肯定,在两种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如此不平等的前提下,生存文化背景主要是西方的现代艺术家或者说前卫、先锋艺术家们对中国传统审美理想的冲击。
二.现代前卫美术对中国当代美术创作所产生的客观影响在中国社会经济文化转型时期,中国艺术是以西方现代前卫艺术为模式,取消自身民族传统文化的特性,“并轨”到西方的意识形态领域中去?还是在坚持自己民族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西方现代艺术中的一些有益的东西,创造出一种有中国特色的、具有中国文化传统审美精神的东西?这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
大众审美文化的特征
![大众审美文化的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e1e6d25b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83.png)
大众审美文化的特征
大众审美文化是指在广泛的群体中共同接受并赞赏的审美标准和价值观。
它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社会的价值取向、审美偏好和生活方式。
以下是大众审美文化的几个特征:
1. 多元性和包容性:大众审美文化不单一,而是包含了多种不同的审美标准和风格。
它容纳了各种文化、地域和时代的审美特点,给人们展示了多样性的世界。
2. 媒体与技术驱动:现代技术的进步使得大众审美文化更加普及和容易获取。
电视、电影、音乐、网络等媒体平台成为了大众了解和接触不同艺术形式和风格的重要渠道。
3. 流行文化元素:大众审美文化中经常出现与流行文化相关的元素。
流行音乐、时尚潮流、电影明星、网络热点等都是大众审美关注的焦点,不断变化的流行元素塑造了大众审美观。
4. 商业化和市场导向:大众审美文化与商业经济密切相关。
广告、品牌推广和娱乐产业等通过商业化手段来塑造和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影响着大众对于艺术和美学的认知和理解。
5. 群体认同和社交互动:大众审美文化有着强烈的社交性质,它可以作为人们交流和互动的媒介。
人们通过分享和讨论他们所喜爱的艺术作品、娱乐活动等来建立和扩展社交网络。
总的来说,大众审美文化是一个多元、变化和社会互动的概念,它不仅反映了人们的审美趋势和品味,也受到历史、地域和文
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当今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时代,大众审美文化更加多样化和丰富,不断塑造和反映着社会的多元化和变化。
传统文化的审美观与现代审美的变化
![传统文化的审美观与现代审美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e837cf8f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d8.png)
传统文化的审美观与现代审美的变化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的历史,孕育了丰富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形式。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人们的审美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
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的审美观与现代审美的变化,并通过对比分析,揭示这一变化背后的原因。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的是“天人合一”的理念。
在传统文化中,自然被视为艺术的源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一审美观念贯穿于传统绘画、诗歌、音乐、戏曲等各个艺术领域。
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强调内敛、含蓄,崇尚深层次的意境和情感的表达。
它注重画面的氛围、诗歌的意境、音乐的韵律等元素,通过艺术作品传递人文情怀和哲学思考。
二、现代审美的变化随着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人们的审美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现代审美更加注重个体的独特性和个人感受。
在艺术领域中,现代审美更加开放,接受各种风格和表现形式。
尤其是与网络和社交媒体的结合,使得艺术更加多元化和传播更广泛。
当代艺术注重突破传统的束缚,追求创新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三、传统文化审美观与现代审美的差异传统文化的审美观与现代审美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传统文化注重凝练、含蓄的表达,更加注重内在的情感和深层次的意境。
而现代审美更加直接、多元,注重个体的创造性和创新性。
另外,速度和便利性成为了现代审美的重要因素,快速获得和消费艺术作品成为了当代人的需求。
四、变化的原因分析审美观的变化主要受到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影响。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高压力,使得人们对艺术的需求变得更加多元和广泛。
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交流,使得不同文化和艺术形式得以交融和碰撞,进一步推动了审美观的变化。
同时,年轻一代的崛起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观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年轻一代更加倾向于接受新的审美理念和表达方式。
结论传统文化的审美观与现代审美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进化和文化的演变。
传统文化依然深深影响着当代艺术,但同时也需要与时俱进,接纳和融入现代审美的需求。
当代大众文化与中国大众文化学
![当代大众文化与中国大众文化学](https://img.taocdn.com/s3/m/832b5ee9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69.png)
当代大众文化与中国大众文化学当代大众文化与中国大众文化学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话题,可以从许多不同的角度来探讨。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当代大众文化和中国大众文化的概念,并从几个方面来比较和对比它们。
一、当代大众文化当代大众文化是指在现代社会中由媒体和科技等因素形成的广泛传播的文化产品,主要包括电影、电视、音乐、游戏和互联网等媒介所创造的花样繁多的娱乐产品。
随着新兴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不断更新,当代大众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个流行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走进不同的音乐世界、电影世界、游戏世界等等。
二、中国大众文化中国大众文化是指在中国这个国家中由文化领域的影响力形成的广泛传播的文化产品。
它既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也包括来自西方国家的现代文化产品。
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们通常会接触到一些传统文化,例如中国书法、中国绘画、中国剪纸等,同时也涉及到一些新的文化形态,例如电影、音乐、游戏等等。
三、当代大众文化与中国大众文化的比较1.文化背景和特色当代大众文化是在全球范围内的文化多元化和大众化的趋势下兴起的。
因此,当代大众文化是充满了丰富的多元元素,包括各种文化表达方式。
中国大众文化则具有中国文化的传统元素和特色。
中国大众文化的传统元素是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元素,例如茶道、中国书法、中国绘画等等。
2.文化产品当代大众文化通常是由媒体和科技等因素形成的广泛传播的文化产品,例如电影、电视节目、音乐、游戏和互联网等。
中国大众文化则更加多元化,不仅包括这些传统的文化媒介,还包括了体育比赛、文化活动和社交媒体等多种形式。
3.文化消费当代大众文化的消费形式是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追求个人的个性和享受,不论是体育娱乐、音乐、游戏等形式都是消费群体非常广泛的,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进行消费。
而中国大众文化的消费形式则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品味、行为方式等多个方面。
四、结论当代大众文化和中国大众文化各有其特点和特色,而这些特点和特色是随着不同的人们之间的文化背景、文化经验和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会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现代化视角看中国大众审美文化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由高到低划分为自我实现、尊重需求、社会需求、安全需求、生理需求。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超越性的,对真、善、美的追求,最终塑造出完美的人格。
因现实的人自身的不完整性,使具有超越性的审美体验、审美活动则成为了自我实现需要得到满足的必要途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精神层面、形而上的审美形成是有其社会历史条件和内在根据的。
在原始社会,原始人类还在为自身生存与自然作斗争,这一时期还没有可能产生更高的自由的要求。
只有当物质生产发展一定的程度,人类文明出现,摆脱了原始蒙昧的束缚,人类开始寻求精神文化层面的建构,此时使审美具备了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审美即是一种生存方式和体验方式必然会有作为其审美活动的对象,从宏观上讲审美对象属于审美文化,广义的审美文化在现代社会发生了分化,形成了精英审美文化和大众审美文化。
大众审美文化是审美现代性在感性层面上的体现,是审美向生活渗透的历史趋势的表现。
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大众审美文化得到了“抢滩式”的发展,并逐步成为了中国审美文化中最具特色,占据主导地位的角色。
这反映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日益要求摆脱日常生活的压力、享受生活、把握现在,为适应这种改变,文化逐渐向产业化、商品化、市场化的方向转变。
这种诉追求快乐和享受的大众需求在文化上更多地表现为感性需求,这种感性需求在审美方式上表现为直接的、表层的、感官的,具有强烈的感性化、消费性;极度的通俗化、趣味化;高度的商品化、大量复制;同时又具有实用性和流行性。
这种通俗化与生活化的大众审美文化将人们从枯燥呆板的生活中解救出来,消解理性的压抑,缓解生存的压力,同时在电子媒介的助推下,大众文化的形式多种多样,电视娱乐节目、商业电影、广告等使大众能够参与狂欢,与生活相融。
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大众审美文化作为感性化的审美现代性所具有的正反两面性。
由于大众审美文化具有商品性、娱乐性及过分依赖媒体技术的特征导致了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价值的降低,社会整体趣味降低,最终成为现代性的战利品,丧失了自己的超越品格,呈现出媚俗之态。
犀利哥、凤姐等各种恶搞现象一方面满足了大众恶俗趣味,另一方面也为策划者谋取了不菲的利益。
为了减少最终杜绝这种大众审美文化的下滑事态,需要相关领域研究者的重视与引导,这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还具有现实意义。
反思现下的大众审美文化的低俗化偏向,寻求合理的引导之策,从文化批判的立场,
以更加理性的眼观重新审视大众审美文化的内涵,创建更有利于大众审美文化发展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