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名词解释1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一、学前教育:指对3-6岁儿童进行的教育活动,以培养其身心健康、智力发展、情感态度、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的教育。
二、儿童发展:指儿童在身体、智力、情感、语言、社会等方面发展的过程。
儿童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包括生理、心理、社会、情感和道德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三、儿童行为:指儿童在不同情境下表现出来的动作、言语和情感等可观察到的行为。
儿童行为是儿童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对外界刺激做出的自然反应。
四、儿童情感:指儿童个体对周围环境和他人产生的情感体验。
儿童情感包括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以及对他人和事物的喜爱、厌恶、依赖等情感反应。
五、儿童认知:指儿童个体对外界事物的知觉、思维和理解的过程。
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与他们获取和处理信息、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关。
六、儿童德育:指对儿童进行道德规范和价值观教育,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儿童德育注重培养儿童的自律能力和责任感,使他们能够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与他人和谐相处。
七、游戏教育:指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的教育活动,通过游戏的自由和活跃性,培养儿童的认知能力、创造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游戏教育能够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八、艺术教育:指通过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进行的教育活动,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艺术教育可以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其感知和表达能力。
九、家庭教育:指家庭成员对孩子进行的教育活动,包括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关爱和家庭规范等方面的教育。
家庭教育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有重要影响。
十、课程设计:指设计和安排学前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包括各种学科、艺术和体育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课程设计需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促进其全面发展。
以上是一些关于学前教育的常用名词的解释。
学前教育作为一门全面发展教育学科,其名词术语众多,每个名词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用法,理解这些名词的含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实施学前教育,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学前教育是指为了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而进行的教育活动,主要面向3至6岁的儿童。
它是一种早期教育形式,旨在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发展环境,以帮助幼儿在身体、智力、情感、社交和语言等各个方面实现全面发展。
下面将对学前教育学中的几个重要名词进行解释。
一、幼儿发展幼儿发展是学前教育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涵盖了幼儿在各个方面成长和发展的过程,包括身体发展、智力发展、情感发展、社交发展和语言发展。
幼儿发展的研究和实践是学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旨在为幼儿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和教育方法,促进其全面而健康的成长。
二、早期教育早期教育是学前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对幼儿在早期进行的教育活动。
早期教育的目标是通过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活动,引导幼儿在各个方面实现全面发展。
早期教育与学前教育密切相关,它提供了一个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的框架和理论基础,以促进幼儿在学前阶段的学习和发展。
三、教育环境教育环境是学前教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幼儿接受教育和学习的场所。
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教育环境应该包括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此外,安全、卫生和温馨的教育环境也是幼儿发展的必要条件。
四、教育方法教育方法是学前教育学中的重要内容,指的是幼儿教育中使用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在学前教育中,教育方法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学习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和实施。
常见的教育方法包括游戏教育、体验教育、动手实践教育等,这些方法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主动学习和自主发展。
五、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指在学前教育中,家庭对幼儿教育的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与学前教育紧密相连,家庭是孩子最早的教育场所和教育者。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通过观察、引导和激励等方式,对幼儿进行积极的教育和培养。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发展至关重要,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能够为幼儿的学前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前教育 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名词解释学前教育,简单来说,就是正式上小学之前的那段教育时光啦。
学前教育可不是随随便便玩玩闹闹,它有着自己的一套体系和重要性呢!比如说,小朋友们在幼儿园里学唱歌、跳舞、画画,这可不只是为了好玩。
通过唱歌,小朋友能更好地感受节奏和韵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跳舞能锻炼肢体协调能力,让身体更灵活;画画呢,则能发挥想象力,培养创造力。
就拿我家小侄子来说吧,他上幼儿园的时候特别喜欢画画。
有一次,幼儿园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小朋友们画自己心目中的家。
我小侄子呀,拿着彩笔认认真真地画了起来。
他先画了一个大大的房子,屋顶是红色的,墙是黄色的,还有一扇蓝色的门。
房子前面有一个花园,里面种满了五颜六色的花。
然后他又画了爸爸、妈妈和自己在花园里玩耍。
画完之后,他特别自豪地拿给我们看,眼睛里闪着光,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学前教育中的这些活动对孩子来说是多么有意义。
它让孩子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内心的想法和感受。
学前教育还包括培养小朋友的良好习惯,像自己穿衣、吃饭、收拾玩具等等。
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我曾经在幼儿园观察过,有的小朋友一开始怎么都不愿意自己穿衣服,老师就会耐心地引导,先示范一遍,然后鼓励小朋友自己动手。
慢慢地,小朋友们都学会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变得更加独立了。
还有啊,学前教育中的游戏活动也很重要。
小朋友们一起搭积木、玩过家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合作和分享。
有一次我看到几个小朋友一起搭积木,他们想搭一个城堡。
有的负责搬积木,有的负责设计,还有的负责搭建。
当城堡搭好的时候,他们高兴得又蹦又跳,那种团队合作成功后的喜悦真是让人感动。
再说说学前教育中的语言教育吧。
老师会给小朋友们讲故事、读绘本,让他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习语言、理解世界。
小朋友们会被故事里的情节吸引,会跟着老师一起念,一起模仿角色的声音。
这不仅能提高语言能力,还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总之,学前教育就像是为小朋友们打开世界大门的一把钥匙,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
一、学前教育的概念学前教育是指对3-6岁儿童进行的教育活动,旨在帮助儿童全面发展,包括认知、情感、社会、身体等各方面。
学前教育是儿童教育中的第一阶段,对儿童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学前教育的目的学前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创造力和社交能力,为儿童日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基础。
三、学前教育的特点 - 以儿童为中心:学前教育注重儿童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以儿童为教育的中心。
- 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通过游戏,儿童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探索,促进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 综合性:学前教育注重综合发展,不仅包括认知领域,还包括情感、社会、身体等方面。
- 注重家庭与社会的合作:学前教育不仅是幼儿园的责任,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形成教育共同体。
四、学前教育常用名词解释 - 幼儿园:专门为3-6岁儿童提供学前教育服务的机构,为儿童提供游戏、学习和生活的场所。
- 早期教育:是相对于学前教育而言的概念,泛指0-6岁这一阶段的教育活动。
- 发展教育:强调儿童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和主体性,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 游戏教育:以游戏为教育手段,通过各种形式的游戏促进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会和身体发展。
- 生活教育: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儿童的自理能力、社交能力和情感管理能力。
五、学前教育的未来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观念的不断变革,学前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未来学前教育将
更加注重个性化发展,关注儿童情感和社会发展,以及家庭和学校的紧密合作,为每个儿童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和教育机会。
学前教育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开端计划:美国自1965年起按照国会通过的一项法律开始实施的,该计划以联邦政府及州政府,为主投入资金,又受过培训的教师对家庭条件不佳的儿童提供免费的学前教育。
2质的研究: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凭借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在与研究对象的互动中理解、解释其行为和意义建构的研究方法。
3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和主要矛盾及所面临的不同的发展任务。
4发育:是指个体出生到成熟所经历的一系列有序的发展变化程,主要指儿童生理的发展,包括脑儿的发育、生理的发育等。
5社区学前教育:指在我国以学前儿童及其家庭为对象的开展的各种形式的优生、优育、优教活动,目的在于尽可能使社区所有的学前儿童都获得良好的教育与发展。
6注意转移:是根据观察任务主动、及时地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中去。
7性格: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心理特征的总和。
8幼儿园课程:是指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意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包括幼儿园进行的一切活动。
9手眼协调:指眼睛的视线和手的动作能够配合,手的动作和眼球的运动协调一致,即能抓住看到的东西。
10敏感期:指幼儿学习某种知识,形成某种能力和行为比较容易,心理某个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11想象: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12危机期:指发展的某些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行为的现象。
13游戏:主动、自愿、愉快、假象的社会性活动,是学前儿童获得知识最有效地活动。
14学前教育学: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现象,揭示学前教育规律的科学。
15幼儿体育:遵循幼儿身体生长发展规律,以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目的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活动。
16“幼态延续”:社会生物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大意是指动物的后代出生后受其父母的“监护”和养育,直至其独立谋生或自食其力这样一个成长过程。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专接本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及答案名词解释:1.智力:儿童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的概念性特征。
它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想像力等方面,其中思维能力是整个智力发展的核心部分。
2.结构游戏结构游戏是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经过手的创造来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
积木、积塑、金属材料、竹制材料和黏土、纸浆等都是儿童结构游戏的绝佳材料。
3.自然后果惩罚法不是人为的惩罚,而是通过事物自身的后果让儿童受到相应的处罚,使儿童从中体验到自身错误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4.活动目标某次教育活动需要达成的目标。
在一节课或一次活动中教师可能会提出这些目标,如要求幼儿掌握某一事物的名称、特征,学会使用某一种工具或学会观察和比较的方法等。
这个层次的目标通常通过教师的活动计划或教案来体现。
5.幼儿园的保育工作幼儿园的保育工作是幼儿园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它是指成人为学前幼儿提供生存、发展所必须的环境和物质条件,同时给予精心的照顾和保护,以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逐步增进他们生活自理能力。
6.环境决定论:强调后天影响对发展的作用,儿童发展的原因在于后天,在于教育,否认了遗传在发展中的作用。
7.发展:指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
8.独立自主原则:指在学前教育中充分尊重儿童的主体性、独立性,让儿童凭借自己的经验和能力主动进行各种活动,杜绝包办代替。
9.游戏化方法:是学前教育的基本方法之一,对儿童用游戏的方法进行教育。
包括游戏活动教育化和教育活动游戏化。
10.幼儿常规即幼儿的行为常规。
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将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有顺序地制定一系列的行为规范,让幼儿经常固定地执行,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
11.幼儿园环境从广义上讲,幼儿园环境指影响幼儿教育的一切外部条件,它既包括人的要素也包括物的要素,既包括家庭、社会、自然等幼儿园外的大环境,也包括幼儿园内的小环境。
狭义而言,它主要指幼儿园内一切影响幼儿发展的因素,包括幼儿生活、学习和游戏的全部空间。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题学前教育,即早期教育或幼儿教育,是指为适龄幼儿提供的教育和护理服务。
这段时期是孩子生命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学前教育中的一些关键名词进行解释和简答题的探讨。
一、学前教育名词解释1. 早期教育(Early Education):早期教育指的是对0-3岁幼儿进行的教育活动,旨在通过刺激、亲近和互动,促进婴儿和幼儿的早期发展。
2. 幼儿教育(Preschool Education):幼儿教育是指为3-6岁幼儿提供的教育服务,旨在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学习兴趣和基础知识。
3. 感受教育(Experiential Education):感受教育是一种通过实际体验和互动学习的教育方法。
在学前教育中,幼儿通过参与各种具体活动,通过亲身经历来掌握知识和技能。
4. 游戏教育(Play-based Education):游戏教育是一种以游戏为基础的教育方式。
通过游戏,幼儿可以培养社交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5. 结构化教育(Structured Education):结构化教育是一种有计划和有组织的教学方式,目的是通过清晰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提供系统的学习支持和指导。
二、简答题1. 学前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学前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包括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交等多个方面。
通过早期教育,可以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促进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为他们今后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社会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2. 学前教育的特点有哪些?学前教育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游戏性:学前教育注重通过游戏来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和技能。
- 综合性:学前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幼儿的全面发展,注重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交等各个方面的培养。
- 个性化:学前教育重视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注重针对幼儿的兴趣、需求和能力进行个性化的教育。
- 实践性:学前教育注重通过实际体验和互动学习,让幼儿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和技能。
学前教育课程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课程名词解释学前教育是指对3-6岁儿童进行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形式。
学前教育课程是学前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儿童提供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的框架。
1. 学前教育:指对3-6岁儿童进行的教育活动,旨在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语言、社交、情感、体能等方面。
学前教育通过创设适宜儿童发展的环境和活动,引导儿童主动探索、体验和学习。
2. 课程:学前教育课程是为儿童提供有组织的教育活动的一种框架。
它包括各种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旨在引导儿童全面、协调、有序地发展。
3. 教学目标:学前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儿童发展的特点和需求设定的预期成果。
教学目标可以包括智力、语言、社交、情感、审美和体能等方面的发展,鼓励儿童通过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
4. 教学内容:学前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儿童学习和体验的各种素材和主题。
例如,语言和交流、数学和逻辑思维、艺术和音乐、自然和科学等领域的内容经常被纳入学前教育课程。
5. 教学方法:学前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用来组织和引导儿童学习和发展的方式。
常见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示范、引导、情景游戏、小组合作和观察等。
教学方法应当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6. 教学评价:学前教育课程的教学评价是教师用来了解和评估儿童学习和发展情况的方式。
这包括对儿童学习成果的评估,以及对教学过程的反馈和改进。
教师可以使用观察、记录、作品展示和个案研究等方式进行教学评价。
7. 教学资源:学前教育课程的教学资源是可以支持和丰富教学活动的各种物品和资料。
例如,绘本、玩具、音乐器材、自然材料等可以用来增加学习活动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8. 教师角色:学前教育课程中的教师扮演着引导和促进儿童学习和发展的重要角色。
教师应当关注儿童的兴趣和需求,提供恰当的学习环境和活动,引导儿童主动参与学习,并与家长和社区合作,支持儿童全面发展。
9. 家长参与:学前教育课程中的家长参与是指家长与学校共同关注儿童的教育,积极参与教育活动和与教师的合作。
学前教育专业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专业重要概念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人从出生到入学前0~6岁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2.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3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4.创造想象:是根据自己的创见,独立地构造新形象的过程;它具有首创性.独立性.新颖性等特点;5.具体形象思维:是依靠表象,即依靠事物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思维;这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6.情境言语:是指只有在结合具体情境时,才能使听者理解说话者的思想内容,并且往往还要用手势或面部表情甚至身段动作辅助和补充的言语形式;7.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其亲生子女.养子女或继子女之间的关系;亲子关系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亲子关系是指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情感关系,即依恋;广义的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作用方式,即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8.同伴关系:是指儿童与其他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9.全民教育:保证每个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它以普及义务教育实行之;10.终身教育:指人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都需要受到各种教育,接受教育应是从生到死永不休止的,它在时间上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在空间上贯通了学校.社会和家庭的界限,打破了教育为学校系统所垄断,改变了前半生受教育,后半生工作的人生模式;11.教育民主化:使受教育成为全民的权利和义务,在教育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消除专制.封闭.灌输等不民主的教育,建立尊重.开放.启发.参与等民主化的教育;12.儿童观:儿童观是人们对于儿童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主要涉及到儿童的地位和权利, 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特点和能力,儿童生长发展的特点和原因等问题;13.自然教育:卢梭教育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思想就是主张教育应遵循自然,顺应人的本性,反对成人不顾儿童的特点,按照传统偏见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教育方式,让儿童得不到自由的发展;要把儿童当作儿童来看待,把儿童看作教育中的一个积极因素;教育要适合儿童天性的发展,保持儿童的天性;14.恩物:恩物gift是福禄贝尔为儿童设计的一系列活动玩具材料,是根据自然界的法则.性质.形状等用简易明白的物体制成的,作为人类了解自然.认识自然的初步训练;15.情商:用来描述对成功至关重要的情感特征,它包括以下含义:同情和关心别人,表达和理解感情,控制情绪,独立性,适应性,受人喜欢, 解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坚持不懈,友爱,善良,尊重他人等;16.幼儿的完整学习:为幼儿提供完整的.多方面的学习环境,及早激发幼儿在七大方面智力的充分发展,达到人类潜能的启发和健康身心的培养之境界;17.整个教学法:是把儿童所应该学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完善地.有系统地教授儿童;运用的教材以故事或自然为中心或出发点,组织儿童进行学习的方法;但在教学中所运用的故事或材料都是来自于儿童的生活,并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18.创造性游戏:学前儿童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是学前儿童特有的游戏,包含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表演游戏等;19.有规则游戏:成人为发展儿童的各种能力而编写的.有明确规则的游戏,如智力游戏.体育游戏和音乐游戏等;62.结构游戏: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经过手的创造来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 积木.积塑.金属材料.竹制材料和黏土.纸浆等都是儿童结构游戏的绝佳材料;20.发展适宜性:学前教育方案在充分参考和利用现有儿童发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每名儿童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的.适合其个别差异性的课程及教育教学实践;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年龄适宜性,二是个体适宜性;21.综合性原则:在课程设计和教育活动时,必须以儿童身心的均衡发展为最高目的,围绕着某一主题或方面,以儿童的直接经验和实际生活为基础,配合其能力.兴趣和需要,尽量在课程和活动中促进儿童多层次.多角度的.多学科的发展;22.启蒙性原则:学前教育要对儿童进行最基本的.入门式的教育,为其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初步的基础;学前教育的实质就是启蒙教育,也即开发蒙昧状态的教育,俗话叫“开窍”;23.直观形象法: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即教师采用直观教具或各种电化教育手段等,组织儿童开展观察物体和现象.欣赏.演示.示范和范例等活动,以达到预定的教育教学目标;这种方法符合直观性教学原则和儿童思维的特点;24.教育活动游戏化: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利用儿童对游戏的本能偏爱,满足儿童爱玩.好玩的天性,以游戏的形式和方式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25.移情法:强调认知一情绪系统的交互作用,综合运用认知提示.情感换位.巩固深化和情境表演等技术,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地展开儿童认知和行为的教育;特别针对儿童期特有的自我中心化思维,能明显提高儿童的移情能力和认知水平,提高其社会认知水平和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养成;26.角色扮演法:指模拟现实社会中的某些情景,让儿童扮演其中的角色,尝试从该角色的立场上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体验情感,并通过及时的反馈和教师指导,了解别人的需求和感受,从而更好地掌握与角色相适应的行为及规范;27.自然后果惩罚法:不是人为的惩罚,而是通过事物自身的后果让儿童受到相应的处罚, 使儿童从中体验到自身错误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28.健康: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且应包括体格.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这里指出个体不仅应保持身体健康,而且应保持心理健康;29.“提前开始”计划:美国著名的“提前开始”计划HeadStartProgram,就是面向有色人种和贫穷的白人家庭中的孩子进行的,其宗旨就在于向他们提供适宜的教育,促使他们和其他家庭背景的孩子一样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30.中期目标:幼儿园小.中.大等各年龄班的教育目标;也就是说在总的幼儿园教育目标的指导下,对不同年龄班的幼儿提出了不同的要求;31.近期目标:也称短期目标;它指在某一阶段内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如几个星期.一个星期或几天内要达到的教育目标;32.活动目标:某次教育活动需要达成的目标;在一节课或一次活动中教师可能会提出这些目标,如要求幼儿掌握某一事物的名称.特征,学会使用某一种工具或学会观察和比较的方法等;这个层次的目标通常通过教师的活动计划或教案来体现;33.完整儿童:儿童的社会.情感.身体.智力和道德的发展之问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不能片面追求幼儿的特长和技能;34.幼儿园环境:从广义而言,幼儿园环境指影响幼儿园教育的一切外部条件,它既包括人的要素也包括物的要素,既包括家庭.社会.自然等幼儿园外的大环境,也包括幼儿园内的小环境;狭义而言,它主要指幼儿园内一切影响幼儿发展的因素,包括幼儿生活.学习和游戏的全部空间;35.分离焦虑:“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也就是说幼儿最初离开亲人.家庭.对新环境会产生不适应的现象;36.幼儿常规:幼儿的行为常规;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将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有顺序地制定一系列的行为规范,让幼儿经常固定地执行,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37.幼儿园的保育工作:幼儿园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是指成人为学前幼儿提供生存.发展所必需的环境和物质条件,同时给予精心的照顾和保护,以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逐步增进他们生活自理能力;。
学前教育原理名词解释(1)
教育:广义上讲凡是能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体健康,形成或改变人们思想意识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即是指由接受过训练的专职人员在专门的教育活动场所根据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的知识技能传授、思想品德培养等旨在促进身心各方面发展的活动的总和。
学前教育:是指旨在促进学前儿童(0~6、7)岁的身心全面、健康与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与措施的总和。
学前家庭教育:在家庭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其子女进行的教育。
学前社会(公共)教育:由家庭之外的社会(包括国家、社区、单位、私人)指派专人组织实施的、旨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活动的总和。
它包括托幼机构教育、社区教育和大众传播媒介的教育影响等教育形式。
托幼机构教育:是指在托儿所、幼儿园等机构中由专职的幼教工作者按照社会的要求,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而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是学前公共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学前教育的重要实施形式。
价值:它是人们所利用的并表现了对人的需要的关系的属性。
就价值的本质而言,它表示的是事物在满足人的需要的有用性。
教育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教育活动与社会或个人等教育主体的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
学前教育价值:指学前教育与幼儿、成人及社会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它回答的是学前教育“应该做什么”、“应该具有什么作用”的问题,体现的是一种期待效应。
学前教育价值取向:指学前教育活动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学前教育活动的属性、功能等做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学前教育的功能:指学前教育所具有的能力和作用。
它回答的是学前教育“具有什么作用”的问题,体现的是一种事实效应。
学前教育正向功能:学前教育对个体和社会发展所具有的促进功能。
学前教育负向功能:学前教育的消极作用,学前教育对个体和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阻碍作用。
学前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是指它可以促进儿童在身体、认知、社会性、情感等方面的健康全面和谐发展。
学前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也被称为工具功能,主要表现为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影响作用。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学前教育,简称PE,是指针对3至6岁幼儿进行的教育活动,旨在帮助幼儿全面发展,并为其进入小学阶段做好准备。
学前教育是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体现,强调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社交性和终身学习能力。
下面将对学前教育中常见的几个名词进行解释。
一、幼儿园教育幼儿园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幼儿园中,幼儿通过参与各种游戏、活动和讲故事等方式,培养语言、运动、艺术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幼儿园教育注重培养幼儿的社交技能、情感管理能力和认知能力,为其进入小学学习提供基础。
二、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学前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旨在培养幼儿的情绪管理和社交能力。
通过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幼儿可以学会如何表达情感、理解他人感受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情感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为其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学前教育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这个阶段,幼儿的认知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通过刺激他们的感官,并提供各种学习机会,幼儿可以培养出解决问题、思考和探索的能力。
认知发展涉及到幼儿的语言、思维和记忆等方面,通过适宜的教育方法,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四、游戏教育游戏教育是学前教育中被广泛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
通过游戏,幼儿可以在自由的、富有创造性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游戏教育强调幼儿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注重培养幼儿的社交技能、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
游戏教育为幼儿提供了广泛的学习机会,促进了其多方面的发展。
五、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学前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对幼儿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长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是孩子最亲密的伙伴和第一位老师。
家庭教育通过提供安全、温暖和富有爱心的家庭环境,为幼儿的情感、语言和认知发展提供支持和指导。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是为幼儿提供全面发展机会的教育体系。
幼儿园教育、情感教育、认知发展、游戏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是学前教育中的重要内容,相互之间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幼儿的综合发展。
学前教育研究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研究名词解释学前教育研究名词解释(700字)1.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是指对3岁至6岁的儿童进行的系统化的教育,旨在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学前教育包括幼儿园和其他相关学前教育机构提供的教育活动,如托儿所、幼托班等。
学前教育的目标是通过为儿童提供丰富的经验和发展适当的教育环境,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
2.身心发展身心发展指的是儿童在生理、心理和认知等各方面的综合性发展。
身体发展包括运动发展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心理发展包括情感、意志和认知的发展,认知发展包括思维、语言和记忆能力的提高。
学前教育通过提供有针对性的活动和教育环境,促进儿童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帮助他们全面健康地成长。
3.综合能力综合能力指的是儿童在情感、社交、语言、认知和运动等多个领域的能力。
情感能力包括情绪管理和情绪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包括与他人的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建立,语言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认知能力包括思维、观察、记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动能力包括精细动作和大运动的协调能力。
学前教育旨在通过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和培养适当的技能,促进儿童的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4.教育环境教育环境是指儿童在学前教育机构中所处的物理和社会环境。
物理环境包括幼儿园的建筑、教室的布局、课桌椅等设施,以及教育材料和学习资源等。
社会环境包括教师和其他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互动和支持,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家长的参与度等。
优质的教育环境能够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他们的发展和学习。
5.游戏教育游戏教育是学前教育中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通过游戏,儿童能够主动参与并积极探索,达到身心发展和综合能力培养的目的。
游戏教育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
游戏教育的特点是灵活有趣,符合儿童的兴趣和发展特点,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
6.家园共育家园共育是指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之间的密切合作和互动。
家庭是儿童最早的教育环境,也是他们的主要社会化机构。
学前教育的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的名词解释
1. 学前教育:指针对3-6岁儿童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智力、情感、社交、语言等方面的发展。
2. 幼儿园:学前教育主要实施场所,通常指提供3-6岁儿童教育和保育的机构。
3. 学前班:指在小学阶段某些学校设立的专门教授3-6岁儿童的课程班级,也称为“小班”。
4. 早期教育:指从儿童出生到7岁左右的重要发育时期实施的教育。
5. 保育:指提供幼儿日常生活照顾和安全保障的服务。
6. 教学计划:指幼儿园或学前教育机构为幼儿提供的学习计划,包括内容、方法、教学活动等。
7. 评价与考核:指对幼儿的学习、身心健康等方面进行评价与考核,以确定其发展水平、需要和后续教育方向。
8. 家园合作:指幼儿园或学前教育机构与家长间的合作与沟通,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学前教育的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的名词解释学前教育是指为3至6岁儿童提供的早期教育,旨在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社交能力和学习兴趣。
它是孩子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于塑造他们的性格、智力和社会技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对学前教育相关的名词进行解释和说明。
1. 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是在孩子正式上小学前的早期阶段,为他们创造一个适宜的教育环境。
这个阶段的教育主要通过游戏、故事、艺术和其他互动活动来进行,以帮助孩子全面发展。
2. 幼儿园幼儿园是学前教育的主要场所之一,它提供给孩子们一个以游戏为主导的学习环境。
在幼儿园中,孩子们可以通过与同龄人的互动,发展他们的社交技能、学习习惯和基本知识。
3. 早期教育早期教育是指从孩子出生到6岁期间的教育。
这个阶段是大脑发育最为迅速的时期,也是认知、语言和运动技能发展的关键时期。
早期教育注重对孩子进行综合性的关怀和培养,以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基础。
4. 动手能力动手能力是指孩子们使用手部进行各种活动和操作的能力。
这个能力对于孩子们的认知发展和心理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
通过动手能力的培养,孩子们可以锻炼精细运动技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社交技能社交技能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来建立和维护良好关系的能力。
学前教育强调培养孩子们的社交技能,使他们能够与他人友好相处、分享和合作。
6. 情感发展情感发展是指孩子们对自己和他人情感经验的认知和处理能力。
学前教育致力于培养孩子们的情感发展,使他们能够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并建立健康的情感关系。
7. 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是指孩子们理解和使用语言的能力。
学前教育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能力,通过丰富的语言环境和教学活动,帮助他们学会表达想法、交流和理解他人的意思。
8. 创造力创造力是指孩子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新想法和表达方式的能力。
学前教育鼓励孩子们发展创造力,通过启发性教学和开放性活动,激发他们尝试新思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学前教育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提供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
学前教育专业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专业名词解释学前教育是指为幼儿(通常指3-6岁儿童)提供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教育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
它是在儿童从家庭开始脱离主要依赖家庭生活,进入幼儿园接受教育之前的教育形式。
学前教育涵盖了幼儿教育和学前教育心理学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幼儿教育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是通过针对幼儿特点的教学活动,全面培养儿童的身体、智力、情感、语言、社会交往等各个方面的能力。
幼儿教育注重儿童的游戏与自主学习,通过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和情境,培养儿童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在幼儿教育中,还有一些重要的专业名词需要解释。
比如,幼儿园是为儿童提供幼儿教育的机构,通常由专业的教师和管理人员组成。
在幼儿园中,幼儿可以通过各种游戏和活动进行自由探索和学习,从而全面发展。
二、学前教育心理学学前教育心理学是学前教育的另一个重要领域。
它研究幼儿的发展规律、学习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旨在帮助教师了解儿童的认知、情感和社会行为特点,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支持。
在学前教育心理学中,有几个关键概念需要解释。
首先是儿童发展理论,它描述了儿童在身体、智力和心理方面的发展过程。
著名的儿童发展理论家包括皮亚杰、维果茨基和伯纳德·齐格菲尔德等。
其次是儿童行为问题,它指儿童在学习和社交方面的困难或异常行为。
解决儿童行为问题是学前教育心理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总结:学前教育是为3-6岁儿童提供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教育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
其中幼儿教育是核心内容,通过游戏和自主学习培养幼儿的各个方面能力。
学前教育心理学研究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过程,为教师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支持。
这些专业名词的解释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学前教育领域的重要概念和内涵。
(字数:40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课程1、学科课程:通过伦理组织法而获得的一种课程类型。
它强调按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结构组织课程内容。
2、活动课程:它与分科课程相对,是打破学科之间的逻辑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的活动而实施的课程。
这种课程也称作“儿童中心课程”、“生活课程”“经验课程”3、核心课程:一种独特的课程类型,既以儿童的某一种要的生活问题,或者是人类社会的某种基本活动为核心来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的课程,这种核心课程称作“问题中心课程”4、幼儿园课程:依照幼儿园课程目标选定的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和组织的基本知识、基本态度、基本行为。
5、目标模式:以对社会又实用价值的目标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并在此基础上选择、组织和评价学习经验的课程编制模式。
6、幼儿园课程评价:针对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和组成成分,分析和判断幼儿园课程的价值的过程,即评估由于幼儿园课程的影响所引起的变化的数量和程度。
7、单元教学:从能引起儿童兴趣的专题或概念发展出单元,设计教育活动时将儿童发展的各个方面或者各个学科综合到单元之中。
并在一段时间内围绕这个单元组织教育活动的课程形式。
8、幼儿园课程目标: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在一定学习期限内的学校效果和身心发展水平或状态的预期。
9、普遍性目标取向:依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对课程进行原则性规范或总括性指导的目标。
10、行为目标取向:以具体的、可被视察与操作的行为来表述的课程目标。
指明确课程实施后儿童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11、生成性目标取向:也称形成性目标或展开性目标。
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
12、表现性目标取向:由美国课程论专家艾斯纳提出的,指每个儿童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它追求的是儿童反应的多元性,而不是同质性。
13、认知领域:主要包括知识的掌握、理解、会议、再认,以及认知能力的形成、发展等方面。
14、情感领域:主要包括兴趣、态度、习惯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形成、发展的目标。
15、动作技能领域:主要包括神经肌肉协调的操作技能、动作技能和行动技能。
16、幼儿园课程总目标:以内容领域为结构框架的幼儿园课程总目标往往表现为幼儿园课程领域目标,它只是概括的罗列几个具体的内容领域及提纲挚领的要求。
这类目标一般比较宏观,表述的也得概括、抽象。
17、年龄阶段(学年)目标:以内容领域为结构框架的年龄阶段目标,不仅要考虑课程的几个内容维度,还要考虑幼儿年龄发展的维度,从这两个维度确定年龄阶段目标。
18、单元目标:是年龄阶段目标的在分解,在以内容领域为结构框架的幼儿园课程目标中,单元目标可以以时间为单元,也可以以内容为单元。
当以时间为单元时,这个层次的目标也就相当于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了。
19、具体教育活动目标:具体活动目标是微观层面的目标,它的操作性强,能够直接指导幼儿园的具体教育活动,因此在制定具体教育活动目标时,切记空而泛。
20、目的性原则: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手段,内容必须紧紧围绕目标来选择,否则将会偏离方向,造成课程的无效。
21、适宜性原则:选择课程内容的时候,必须要考虑我们在为谁选择课程。
幼儿园课程是在园幼儿的课程,幼儿的特点、心理发展水平决定了其课程内容不同于其他任何教育阶段。
22、生活化原则:幼儿的学习特点是以无意注意学习为主,并且通过看似无意的生活学到了很多东西,可以说有生活就有幼儿的学习。
23、兴趣性原则:是基于幼儿学习成效的一种考虑,在学习过程中会表现的兴致勃勃、不知疲倦;相反,则注意力不集中、没精打采。
兴趣的高低直接影响课程内容的学习效果,心理学的研究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24、基础性原则: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
城乡各类幼儿园教育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25、逻辑性原则:指客观的规律性和内在的联系。
幼儿所学习的课程内容也是存在相互的联系和规律的。
26、逻辑组织法:根据知识本身的系统及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对幼儿掌握系统的知识有益的。
27、心里组织法:根据学习者的心理发展特点,以适应学习者需要的一种组织课程内容的方法。
28、纵向组织法:按照课程组织的某些准则,以先后顺序排列课程内容的方法。
该方法重视知识、技能的层次性,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课程内容的组织安排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逐渐递进,一次推开。
29、横向组织法:按广义概念组织课程内容,即打破传统的知识体系,使课程内容与儿童已有的经验连为一体。
该方法强调各种知识之间、知识与儿童之间、儿童的各种经验之间形成有机的教育活动来进行。
30、幼儿园课程的实施:要通过拟定各个层次的教育教学计划,并通过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以及一系列具体的教育活动来进行。
31、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忠实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
32、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课程计划与班级、小组或学校实践情景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各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
33、课程创生取向:把课程看成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实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而课程计划只是选择的工具而已。
34、教案:是一个教学活动的具体计划,它阐明在预订的教学时间内要做什么、怎么做、达到什么目标等。
35、集体活动:一般是在教师直接指导下进行的活动,它的特点是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内做相同的事情,活动过程以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为主。
36、小组活动:可以是教师有计划安排的活动,可以是教师组织引导的活动,也可以是幼儿自发的活动。
37、个别活动:可以是有教师面对一两个幼儿进行指导,也可以是幼儿自发、自由活动。
38、观察法:可辅导幼儿运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感官去认识所选定的观察对象,获的直观形象。
观察法是幼儿获得感性经验的主要途径。
39、实验法:主要是利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和材料,让幼儿通过自己操作,进行尝试和探索。
40、游戏操作法:是以游戏的方式引导幼儿参与活动,进行操作学习。
41、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组织幼儿到园外去学习的活动。
42、谈话、讨论法:是教师和幼儿双方围绕一个问题或主题,自由的发表自己的想法、意见,表达自己的感受、体验,进行相互交流的过程。
43、讲解法:是运用口头语言向幼儿说明、解释事物或事情。
44、讲述法:是运用语言向幼儿叙述事实材料或描绘所讲的对象。
45、实物:是最能让幼儿有真是感受的焦距,对幼儿发展来说,这是最有价值的与环境互动的媒体。
46、自制教具:教师根据教育教学的需要,自己设计制作一些玩具。
47、家园合作: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对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共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如果这两者之间对幼儿影响不协调一致,就会产生对抗的作用,从而影响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只有两者互相沟通、加深理解、合作支持、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使幼儿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48、形成性评价:也称过程评价。
他是在课程系统运作、发展过程中收集课程各个要素的相关材料,加以科学分析和判断,以此调整和改进课程的方案,使正在运作中的课程更为完善的一种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可以在课程设计阶段和早期试验阶段进行。
49、终结性评价:也称总结评价、结果评价。
它是一种对课程实施以后所获得的实际效果进行验证的评价方式。
终结性评价一般只涉及课程实施的结果,不涉及课程实施的过程,是事后的评估,旨在验证课程的成功程度和推广价值,为各级各类决策者提供信息。
50、定性评价:是评价者用语言文字作为收集、分析评价资料和呈现评价结果的主要工具的评价方式。
51、定量评价:是评价者收集被评价对象的数量性实证的信息,用数量化指标来显示评价结果的评价方式。
52、内部评价:又称自我评价,指由幼儿园内部或教师本人对照课程评价标准,对园内或教师自己的课程实施状况与效果作出分析和判断的一种评价方式。
53、外部评价:是由有关人士或专门人员组成评价小组,对幼儿园课程的整体实施状况做出判断的一种评价方式。
54、整体评价:即对全国某一地区或某个幼儿园的课程运行状况进行整体评估。
55、局部评价:即对全国某一地区幼儿园的某一方面或某幼儿园内部课程的某个方面进行评估。
56、单纯评价:即对更为具体、微观的课程要素的某个方面进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