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古代雕塑之异同
中西方雕塑史的异同
• 表现的内容:均表现自己的文化、愿望、信仰、 精神等。 • 都受制于人类思维发展和文化艺术发展的一般规 律。 • 中西雕塑艺术家都重视线条的表现力,重视以线 条造型为共同的媒介
• 题材差异: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不同和影响,中 国早期雕塑题材以动物为主,宗教佛像也成为中 国传统雕塑的表现对象之一,同时在中国厚葬习 俗的影响下,陵墓雕塑成为中国雕塑艺术上的又 一珍宝。 • 西方的社会基本上是一个宗教性的商业社会,神 话传说是两方雕塑题材之,对人体美的表现也是 两方雕塑家们的又一题材
• 二、思维模式的差异
• 在中西思维模式发展过程中,西方的文化形成了 重视逻辑推理的思维模式,中国的文化则形成了 强调直观意向的思维方式。形成了与西方注重分 析、偏于抽象的思维模式的不同文化特质。
• 这种文化特质表现在造型艺术上,便形成了中国 雕塑注重意向浑融,偏于象征、表现、写意、追 求美和善统一的特质。而西方更注重再现、模仿、 写实、追求美和真的统一。
• 三、哲学品质的迥然
• 西方文化重智,东方文化惟情。前者易知,后者 难察。 • 这在雕塑中,就是一个形似与神似的问题。 • 在西欧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形似的地位是关 系着雕塑的成败的。而在中国古代,形似的地位 就微妙了一些。中国古代雕塑强调的是神采的神 似,而忽视形状的雷同。
• 中西文化的差异在于文化的特质,而中西雕塑的 异同则在于雕塑的基本特征,中西雕塑的比较既 具有着文化和历史的价值,也具有着时代和现实 尤为丰富,如土、 木、石、玉、铜等等,其中以与自然密不可分的 土木居多;西方在雕刻材料的选择上以石雕为主 流
• 中西方雕塑产生异同的原因
• 一、地理环境的影响
• 从地理的角度来讲,中国地理环境较为封闭,为 避免外来文化的冲击确保了客观条件。中国的地 大物博决定了中国的雕塑显示了题材广泛的特点, 不仅有人物,还有动物、风景等。在宗教雕塑兴 起后,中国的人像雕塑才得以充分发展。封建宗 法制和礼乐文化,使得雕塑作为陪葬品或被放置 在帝王的陵墓前。雕塑成为宗法制度的一种附属, 失去其独立的美学品格。
文字艺术知识:中西方雕塑艺术的异同
文字艺术知识:中西方雕塑艺术的异同中西方雕塑艺术的异同雕塑艺术是一种以材料塑造形体的艺术形式,它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呈现出了各具特色的风格和风貌。
在中西方的艺术文化中,雕塑作为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深深影响了后世的艺术发展。
本文将从材料的使用、题材的选择以及风格的表现等方面,探讨中西方雕塑艺术的异同。
一、材料的使用在材料的使用方面,中西方的雕塑艺术有很大的不同。
西方雕塑以大理石、铜、铁、铸铜等金属材料为主,这些材料的优越性能使得西方雕塑在比例、纹理、质感等方面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而中国雕塑则以陶瓷、玉石、青铜等材料为主,这些材料的使用重点在于形似,神像形体以及事物本身的形状等,因此中国雕塑的形态常常比西方雕塑要复杂得多。
此外,在雕塑的材料选择上,西方雕塑多呈现出抽象、现代化的特征,而中国雕塑则强调象征、附会的含义。
二、题材的选择在题材的选择方面,中西方的雕塑艺术也有很大的不同。
西方雕塑强调对人体的雕塑表达,以人物雕塑和人体雕塑为主,表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和情感。
而中国雕塑则强调对自然的表现,被称为“自然主义”。
这种表现形式强调的是雕塑作品的附会式含义,即通过对物体、事物的脱离、变形等方法,把他们作为象征、形式的表现阐释出来。
因此,中国雕塑往往运用动物、植物等自然图像来诠释生命之美,尤以龙、凤、狮为主的形象广泛应用,卓尔不凡。
三、风格的表现在风格的表现上,中西方的雕塑艺术也有很大的差异。
西方雕塑的风格多呈现出现代主义色彩,追求线条感、形式感、未来感,强调的是现代和新的审美标准。
而中国雕塑的风格则更加注重表现传统审美价值。
不论是哪种题材,作品都呈现出古朴、流畅、优雅、端庄等风格,以及庄重、恢宏等的气势感受。
中国雕塑大多数都是建立在道德、哲学和文学上,注重意蕴和情感的表达,以具有中国文化的精神气质为主要特征。
总的来说,中西方的雕塑艺术都是后人们不断探索、发展得来的文化遗产,两者在艺术形式、精神内涵等方面,都有着各具特色的独立性。
形态之美中西方雕刻艺术的对比分析
形态之美中西方雕刻艺术的对比分析形态之美:中西方雕刻艺术的对比分析摘要:雕刻是一种将艺术表现力与材料形态相结合的艺术形式。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方雕刻艺术的技法、主题以及审美情趣,探讨其在形态之美上的异同。
中西方雕刻艺术各自拥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艺术传统,通过对比分析能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古老而精湛的艺术形式。
第一章:中西方雕刻艺术的技法对比1. 中方雕刻技法中方雕刻技法以传统手工技艺为主,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传统的中国雕刻技法包括刻、剔、凿、雕、鏤等多种手法,艺术家通过细腻的手工操作将形态之美呈现于材料之上。
其中,木雕、石雕和玉雕是中国雕刻艺术的代表作品,这些技法注重细节的描绘和材料的利用。
2. 西方雕刻技法西方的雕刻技法注重精确的造型和材料的表现力。
西方雕刻艺术主要采用石膏、石材、金属等硬质材料进行创作,通过工具的运用和精确的雕凿手法来表现出形态之美。
除了传统的手工技术,现代西方雕刻艺术还融入了数码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设计,使得创作更加精确和细致。
第二章:中西方雕刻艺术的主题对比1. 中方雕刻主题中方雕刻主题以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为基础。
中国古代雕刻作品常常以神话、历史故事和诗词等为主题,表现出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哲学思考。
例如,常见的龙凤雕刻以及佛教和道教的雕塑作品都是中国雕刻艺术的重要内容。
2. 西方雕刻主题西方雕刻主题更加多样化,包括人物、动物、自然景观等各种题材。
西方雕刻作品常常以宗教、历史、神话和个人经历等为创作基础,注重对人类情感和社会问题的表达。
例如,古希腊雕刻作品中的神话题材和文艺复兴时期雕刻作品中的人物主题都是西方雕刻艺术的重要内容。
第三章:中西方雕刻艺术的审美情趣对比1. 中方雕刻审美情趣中方雕刻强调内涵和意境的表现,追求深沉、含蓄的审美情趣。
中国人崇尚自然之美和意境之美,注重雕刻作品的神韵和内在的美感。
中国传统雕刻作品常常通过隐匿的手法表达出诗意和哲理。
2. 西方雕刻审美情趣西方雕刻注重视觉效果和材料的感觉。
中西雕塑艺术的异同
中西雕塑艺术的异同在中国,“善”体现的是中国的“德”,是伦理性,而“真”体现的是西方雕塑的科学性与知识性。
基于伦理性的要求,所以中国的雕塑艺术很少出现裸体的人体雕塑,基于写真和科学性的要求,西方的人像雕塑艺术自古希腊以来就以人体为主,西方的雕塑注重形体的比例、结构、神态、转折,而中国古代雕塑强调神、气,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从这一点出发,促成了西方雕塑写实,而中国的雕塑写意的不同特征。
中国古代造型艺术自彩陶纹饰,青铜纹样起就非常注重意向的表达,它们包含文化的内涵与造型上的深刻理解。
中国古代的雕塑在塑造人物或动物形象时,并不刻意地去追求严格的比例和解剖,不去追求外在形象的精确与酷肖,而是重视情感感受与体验,这种着眼点,不在对象与实体,而在功能、关系、和韵律的审美意识,更关注人物和动物的神采和意蕴,并加以有意的突出、夸张或变形,使形象更为鲜明。
西方艺术把形的概念融入到几何形的类型化之中,在哲学和科学双重精神支持下,从对物象模仿,而达到了在比例解剖等方面近乎完美的状态,并为传统的人体雕塑和现代的抽象雕塑提供了可以遵循的途径,以此来归纳形体的变化和运动。
而中国以把“形”的概念转向对“神”的揭示,提倡“传神写照”、“以形写神”,重神轻形,重视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的塑造。
因此,中国古代雕塑注重表现对象内在气质的特征,而西方传统雕塑注重对外在形体的精细研究,形成了中西雕塑意向造型与模拟造型两种不同的方式。
“美”是中西雕塑的共同追求,如古希腊女神雕像蕴含着"和悦静穆"之美,中国古代仕女画也给人"和悦静穆"的美感。
但这却是两种在精神内涵上大异其旨的美:一为追求"和谐"的自由生命力的迸射,一为追求"中和"的男权等级制度的投影。
个人认为,中西方雕塑它们的共同点就是都是以宗教或神灵为主题而进行的,西方雕塑中,神的形象与人是十分接近的,但又不同于人,他们睿智,高贵,气质与人有所不同.早期的西方雕塑,其主旨虽然说是以人物为主,但其实还是以"神"的形象为主.中国封建社会早期还是有原始雕塑的影子,其形态大多以神,兽为主,没有特别固定的形式.到了南北朝时期,印度佛教的传入,让中国的雕塑形态立刻发生了变化.原本的雕塑意识在统治阶级的意识下变成了宗教化形态,这种形态其实也正反映除了统治阶级的意志,这在中西方的雕塑中能够很好的反映出来的.。
中西雕塑艺术的异同
中西雕塑艺术的异同
中西雕塑艺术的异同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比较。
一、题材差异:
中西雕塑艺术的题材有所不同。
在中国古代,雕塑主要以神话传说、人物、动植物等为题材,强调表达中华文化和思想。
而西方雕塑艺术更注重对人体解剖结构的研究和表现,以及关注历史和宗教等主题。
二、审美观念差异:
中西雕塑艺术的审美观念也存在差异。
中国传统雕塑更注重的是神韵、动态和意境的表现,强调含蓄、内敛和神秘感。
而西方雕塑更侧重于精确的解剖结构和立体感的表现,追求逼真和理性。
三、材料和技术差异:
中西雕塑艺术在材料和技术上也有所区别。
在中国传统雕塑中,常常使用象牙、石料、木材等天然材料,并采用手工雕刻的工艺。
而西方雕塑则更多地使用金属、铜、铁等材料,同时也运用了更多的机械、电子等现代技术。
四、艺术风格差异:
中西雕塑艺术的风格也有不同。
中国传统雕塑强调陶瓷文化和佛教造像的风格,注重静态和宗教氛围。
而西方雕塑艺术则包
含了古典主义、文艺复兴、现代主义等多种风格,展现出更多的历史、社会和个人表达。
中西雕塑艺术在题材、审美观念、材料和技术、艺术风格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西文化、审美观念和艺术传统的不同,也丰富了雕塑艺术的多样性。
中西方雕塑异同
中西方雕塑异同雕塑艺术是为美化城市或用于纪念意义而雕刻塑造,具有一定寓意,象征或象形的观赏物和纪念物,是造型一刷的一种,是人类情感外溢的物化形态,是中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整体来说,中西方雕塑在雕塑手法,雕塑材料,雕塑题材有相似点。
而在艺术表现形式,以及作用方面则有所不同。
中国的雕塑手法注重“形神兼备”,注重形象的传神性;西方的雕塑更注重形态的完美与真实,注重形象的逼真性。
人始终是西方雕塑的和西方文化的主题,而中国雕塑较多的是动物像、佛像,却鲜见纪念性人物雕像。
不论古代还是近代,雕塑的创造都体现着时代的文化精神,是人类主动的创造行为。
中西方由于各自的文化、思维模式、社会组织结构,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各自的雕塑艺术表现出极大的差异。
首先,由地理环境和社会组织结构的不同所决定的中西方雕塑在题材与形式上的不同。
地理环境和地理条件对文化的产生及形成有直接的影响,这是不争的客观事实。
中西方的不同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而不同的生活方式又决定了不同的社会组织结构。
古希腊的神祗与人同形同性,自上而下为“神系”。
因此其雕塑以人体、人像为主题,从古希腊创立并奠定了以人为主题的雕塑形式后,一直到现代雕塑兴起的2500年中,人像始终占据着雕塑题材的主导地位,涌现出众多优秀的人像雕塑作品。
这种封闭性与公共性不仅是中西雕塑2000多年在题材和文化上最大的不同,也揭示了中国古代陵墓雕塑是为死人服务的艺术,而西方大多的人像雕塑是为活人欣赏的艺术,显示了二者在目的和功能上的不同。
其次,在中西思维模式发展过程中,西方的文化又形成了重视逻辑推理的思维模式,它结合古希腊的科学主义和理想主义,为雕塑艺术的典范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的文化则形成了强调直观意向的思维方式,它通过直觉来直接体验、感悟并把握对象。
这种思维方式超越了逻辑、概念而更长于悟性,这种所谓的“豁然贯通”、“点石成金”,也形成了与西方注重分析、偏于抽象的思维模式的不同文化特质。
透过雕塑看世界西方与东方雕塑艺术的异同
透过雕塑看世界西方与东方雕塑艺术的异同雕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承载着人类的智慧与审美情趣,不仅仅是一种美的表现,更是文化、历史和思想的传承。
本文将通过比较西方和东方雕塑艺术的异同来探讨两者之间的独特之处。
西方雕塑艺术的发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古希腊时期的古典主义时代。
典型的西方雕塑作品以强调人体的解剖结构和比例感为特点,塑造出带有丰富动态感的形象。
例如,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大卫》展示了男性的肌肉线条和激情表情,形象逼真且富有力量感。
西方雕塑追求对人体的精确描绘,注重表面细节和肌理,体现了包括人体在内的自然界的美。
而东方雕塑艺术更注重对心灵境界的表现,强调内在的意境和神秘感。
中国古代的佛教雕塑就是东方雕塑的代表之一。
佛教雕塑追求的是灵性的表现,凝聚了佛教信仰和哲学思想,寓意着超越尘世的追求。
佛像常常被塑造得庄严肃穆,身体线条流畅,面部表情安详,以表达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东方雕塑追求的是内在的和谐与平衡,以静止和空间感为主导,给人以深思和冥想的感受。
此外,西方雕塑注重个体的塑造,强调塑像的独特性和个性化。
例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多纳泰罗通过雕刻《大卫像》,将他塑造成青年英雄的形象,展示了人类精神的力量和勇气。
而东方雕塑则更注重整体的和谐与协调,强调作品与环境的融合。
中国的石刻在雕塑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石雕以巧妙利用自然材料和整体布局而著称。
如世界文化遗产——大禹庙石刻,通过整体的石雕构筑出庄严肃穆的场景,给人以庄重和庄严的感觉。
在表现题材上,西方雕塑更为多样化,以历史、神话故事、宗教主题等来展示内容。
西方雕塑家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来传达故事情节和情感。
而东方雕塑则更注重寓意和象征意义,常以动物、植物和自然元素等为主题,体现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综上所述,西方和东方的雕塑艺术在风格、表现手法和题材选择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西方雕塑注重外在的形象及表面细节,突出个体的特点和个性化;而东方雕塑则注重内在的意境和神秘感,追求的是内心的和谐与超越。
论东西方雕塑的异同
一、论东西方雕塑的异同。
西方雕塑艺术有其特定的门类规则和创作方法,而中国的雕塑表现出与绘画艺术的密切结合,如所谓“塑容绘质”。
中西雕塑艺术为什么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形态呢?主要是在地理环境、文化源流、哲学品质等方面对雕塑艺术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和地理条件对雕塑艺术的产生及形成有直接的影响,这是不争的客观事实。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文化传统表现除了继承与发展的态势,几乎无断裂的痕迹,西方文化则不断否定又不断重建,很多学者认为,这与各自的地理环境条件息息相关,但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从地理的角度来讲,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是一对矛盾的范畴。
从地理条件中的气候条件中去分析中国文化,我们可以发现中国文化在历史的发展过程当中受到了气候条件的影响而发生了相应的改变,这是文化对于环境的一种适应情况,中国的历史中的动乱、衰退时期的气温变化都是比较大的,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一些盛世、和平时期气候是比较温和的,这不仅仅是偶合的现象,而且是与气候的变化相适应的。
中国地处亚洲东部,西临太平洋,地理环境封闭,其文化特征有较强的自我圆融性,闭塞的地理环境为避免外来文化的冲击确保了客观条件。
在地理上自然形成的西高东低的阶梯状,从资源分布上也为牧业、农业、农牧业做出了明确的地理划分,为黄河、长江中下游成为古代文明的摇篮奠定了客观的条件,同时为中华民族的繁衍,中华文化的延续提供了重要依托。
中国的地大物博决定了中国的雕塑显示了题材广泛的特点,不仅有人物,动物,虚构的动物(龙、凤、麒麟等),人与动物的合形(女娲、伏羲的人首蛇身),还有山水树林,云朵雾气,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生活场景,以及大量动物器物的造型。
尤其在早期雕塑艺术中,各种题材并无明显主次之分,也无主辅之别。
但其封闭性也着重的显现出来,而且越来越占据着主要地位,在中国的后期雕塑中,特别是宗教雕塑兴起后,人像才得以充分发展。
以景致、动物、植物等为题材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图腾文化和自然主义精神。
东西方雕塑风格比较
东西方雕塑风格比较雕塑,在人类社会已经有很长的历史.而雕塑也有很多种不一样的风格.例如东方的雕塑和西方的雕塑在风格上就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在时间方面, 中国古代的雕塑艺术可追溯至公元前四千年以上,这一时期石器和陶器的出现,拉开了中国雕塑史的序幕.而西方的雕塑发源于古代希腊, 希腊它是从公元前800年,一直发展到公元1世纪,差不多希腊艺术就是这样的。
在比较短的时间,但是发展得非常地快。
在中国古代其实是很少纯粹的艺术雕塑艺术品,这是一般人不重视中国古代雕塑的主要原因。
西方雕塑发源于古代希腊,古希腊人重视人体,将神塑造成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
他们崇拜神,也崇拜和神一般完美的英雄——战士与运动家。
为他们塑造供人膜拜瞻仰的偶像和纪念像。
如此形成传统,在西方世代相传,成为一种纯粹的雕塑艺术。
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文化、哲学与宗教,都不同于古代希腊。
中国远古时期重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艺术天才,并且同样也形成传统,影响深远。
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在历代都占有主流地位。
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纯粹的工艺品,例如象形器皿和供摆设的小型工艺雕刻。
一类为建筑(包括陵墓)装饰雕刻,例如南朝王陵石刻辟邪和唐代顺陵石狮。
实用性除反映在装饰雕刻上以外,还反映在明器艺术与宗教造像上。
明器是随葬用品,其中雕塑品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是俑和动物雕塑,一般举秦始皇陵陪葬坑兵马俑和唐三彩俑、马为例。
俑是人殉的取代物,动物雕塑也用来代替活体陪葬,它们的实用性很强,并非纯粹的雕塑艺术品。
宗教造像也是如此,它们是供信徒顶礼膜拜所用的,以佛教造像最有代表性。
多以南北朝和唐代的作品为例,因为这些时代的佛教造像艺术水平普遍较高。
宋元和明清也有好作品。
佛教造像有宗教上特殊的造型要求,它们和古希腊那种以人为范本的真实自然的神象有所区别。
纯粹的雕塑一般以纪念性雕塑为代表。
中国古代重视绘画艺术,纪念性人物和事件,通常以绘画来表现而极少使用雕塑,例如汉唐功臣和历代帝王像,都是画在壁画和卷轴画里。
谈中西方雕塑艺术的不同
谈中西方雕塑艺术的不同通过一个学期的美术鉴赏课的学习,我了解了许多美术知识,如中西方绘画,书法,雕塑等等。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对中西方雕塑艺术作品的赏析,让我获得了许多以前所不知道的知识。
我最喜欢的两幅作品是中国的《秦始皇兵马俑》和法国雕塑家罗丹的《思想者》,现在我通过这两幅作品来谈谈中西方雕塑艺术的不同。
兵马俑的塑造,基本上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手法细腻、明快。
每个陶俑的装束、神态都不一样。
光是人物的发式就有许多种,手势也各不相同,面部的表情更是各有差异。
总体而言,所有秦俑面容中都流露出秦人独有的威严与从容,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
兵马俑雕塑采用绘塑结合的方式,虽然年代久远,但在刚刚发掘出来的时候还依稀可见人物面部和衣服上绘饰的色彩。
在手法上注重传神,构图巧妙,技法灵活,既有真实性也富装饰性。
这栩栩如生的千百个官兵形象,尤其在神态、个性的刻画方面,显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气。
正是由这千百个充满生气、神态各异的陶俑构成整体静态的军阵地,达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静极则生动,愈静则愈动”。
惟有这种静态的军阵才能使人们感到军阵巨大威慑力的深浅莫测。
这样恢宏的阵列,宏伟的构图,空前绝后,无与伦比。
再来谈谈罗丹的雕像《思想者》,它塑造了一个强有力的劳动男子。
这个巨人弯着腰,屈着膝,右手托着下颌,默视下面发生的悲剧。
他那深沉的目光以及拳头触及嘴唇的姿态,表现出一种极度痛苦的心情。
他渴望沉入“绝对”的冥想,努力把那强壮的身体抽缩、弯压成一团。
他的肌肉非常紧张,不但在全神贯注地思考,而且沉浸在苦恼之中。
这幅作品有三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雕像要体现的是一种直面人类死亡与苦难的思想,这应当是一种理性、冷静、深刻,充满着矛盾痛苦的心智活动过程。
而与站姿相比,将身躯、肢体折叠收缩起来的坐姿,更有重量感、体积感,沉稳厚重,更适于表现这样一个主题。
第二,采用这样一种俯身低头的坐姿,是因为雕像在《地狱之门》这件巨雕中所处的位置及作用使其需要与处于其下方的群雕有一种交流、呼应乃至统领的关系,而这种俯身低头下视的姿态自然是最合适的。
艺术欣赏古代中国雕塑与西方雕塑的比较
艺术欣赏古代中国雕塑与西方雕塑的比较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中,雕塑一直是中国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雕塑以其独特的造型、手法和风格,展示了中华民族丰富的艺术创造力和文化内涵。
与之相比,西方雕塑在表现形式、艺术观念和技术手法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创作动机、主题选材、风格特点和审美情趣等方面,对古代中国雕塑与西方雕塑进行比较。
一、创作动机古代中国雕塑往往是为了纪念重要人物、宣扬政治理念或供奉神明而创作的。
例如,秦始皇兵马俑就是秦始皇帝陵墓中的陪葬品,目的是维护秦始皇的统治地位和彰显其永恒的权威。
另外,佛教的传入也对中国雕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像的创作成为重要的宗教艺术形式。
而西方雕塑常常是为了美学追求或者装饰而创作。
在古希腊,雕塑是为了表达美的理念和体现人体的完美而存在的。
雕塑家借助于雕塑技巧和材料的特点,创造出了许多具有高度真实感和比例完美的人体雕塑。
二、主题选材古代中国雕塑的主题选材广泛。
其中,人物题材占据了重要地位。
在古代,尊奉先贤和历史名人是中国雕塑创作的常见题材,这既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英勇精神和高尚品德的礼赞。
此外,动物、神话传说和自然景观等也是中国雕塑的常见题材。
相比之下,西方雕塑的主题选材相对较为狭窄。
在古希腊和罗马时期,人体雕塑是主要的题材之一。
这些雕塑以展现人体的线条和比例为主,强调对肌肉、骨骼和神态的准确表现。
此外,西方雕塑也涉及了宗教、神话和历史等方面的题材。
三、风格特点古代中国雕塑的风格特点丰富多样。
从技艺上看,中国雕塑注重细腻的雕琢和自然的造型。
在艺术表达上,中国雕塑追求的是气韵生动和神态自然。
这种风格特点在汉代的石刻和唐代的石窟造像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同时,中国雕塑中还注重表现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和谐,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而西方雕塑的风格特点则更多地呈现出对人体结构和比例的追求,更加注重对自然界的模仿和描绘。
尤其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们借鉴了古希腊和罗马的雕塑传统,使雕塑作品更加精确地还原了人体的形态和动态。
中国雕塑与西方雕塑的异同
中国雕塑与西方雕塑的异同
“美”是中西雕塑的共同追求,雕塑艺术相互碰撞、相互影响,既努力保持各自特色,又互相借鉴,共同丰富和发展了雕塑这一艺术门类。
中国雕塑与西方雕塑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各自的传统上,作为一门艺术,雕塑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文华的影响,也由此产生了审美观的不同。
一、雕塑的展现方式
二、雕塑的艺术追求
西方的雕塑是“写实”的,中国的雕塑是“写意”的
三、雕塑的内容
西方雕塑人像始终占据着雕塑题材的主导地位,并且基本上全是神话和英雄人物;中国的雕塑内容以人物为主,兼有动物和事物的雕塑,种类繁多,而人物雕塑既有大量的佛像、鬼神,也有众多的普通老百姓形象。
四、雕塑的使用性质上
中国的雕塑有很大一部分放置在陵墓和宗教场所里,是为死人服务的艺术;西方的大量人像雕塑放置于广场和街道,是为活人欣赏的艺术。
五、在雕塑的选材上
西方的雕塑主要以大理石为原料,兼有少量的铜质雕塑;而在中国,雕塑是“泥塑木雕”的简称。
中西雕塑比对研究报告
中西雕塑比对研究报告1. 引言雕塑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创造三维形体来表达艺术家的思想和情感。
中国和西方在雕塑艺术方面有着各自的传统和风格。
本研究报告旨在比对中西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雕塑艺术,探讨它们的历史渊源、风格特点、艺术思想等方面的差异与共同点。
2. 中西雕塑的历史渊源2.1 中国雕塑的历史渊源中国雕塑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的商朝时期。
在中国古代,雕塑主要用于宗教和宫廷建筑中,被视为神圣的艺术形式。
在随后的周、汉、唐等朝代,雕塑艺术逐渐发展,创作主题也趋于多样化。
2.2 西方雕塑的历史渊源西方雕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古希腊雕塑强调人体的完美比例和运动感,而古罗马雕塑则更注重描绘个人形象和历史场景。
在文艺复兴时期,西方雕塑开始受到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的复兴影响,逐渐形成了以人体为主题的现实主义雕塑风格。
3. 中西雕塑的风格特点对比3.1 中国雕塑的风格特点中国雕塑注重形象的象征性和神圣性,尤其在宗教雕塑中体现得更为明显。
中国雕塑作品追求意境的表达,注重线条的简洁和形体的韵律感。
它们通常具有柔美的曲线和细腻的表情,给人以静谧、祥和的感觉。
3.2 西方雕塑的风格特点西方雕塑以人体为主要表现对象,强调解剖结构和动态感。
西方雕塑艺术家注重塑造肌肉、皮肤的细节,力求刻画出逼真的人体形象。
他们通过雕塑的方式表达情感和思想,作品多样且富有个性化。
4. 中西雕塑的艺术思想比较4.1 中国雕塑的艺术思想中国雕塑注重表达意境和哲学思想,强调“神与形”的关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雕塑作品常常被赋予象征性的含义,反映出人们对自然、人生和宇宙的思考。
4.2 西方雕塑的艺术思想西方雕塑强调个性的表达,艺术家们追求自由、独立的创作精神。
他们通过雕塑作品传达个人的情感和观点,注重表达内心世界和现实生活的冲突。
5. 中西雕塑在当代艺术中的发展5.1 中西雕塑的融合与交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中西雕塑在当代艺术中得以融合和交流。
比较秦汉雕塑与古罗马雕塑的异同
比较秦汉雕塑与古罗马雕塑的异同大约在公元 1 世纪,位于欧亚大陆文明地带的东西两端分别伫立着秦汉和古罗马,而这一时期的雕塑艺术在他们的推动下,经过漫长岁月的磨练一步步走向辉煌。
由于文化地域的不同,他们之间肯定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中国秦汉时期雕塑主要体现为大规模的纪念性石雕和标志性器具。
表现出了秦汉时期雕塑的恢弘与强健的精神,为中国雕塑文化奠定了基础。
古罗马时期是西方历史上一个辉煌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方面也达到了顶峰。
古罗马的雕像艺术上承古希腊的优良传统,并在此基础上融入本土文化,也取得了不菲成就。
其表现形式主要以宗教理念、宗教人物的纪念性浮雕为主。
雕塑艺术是一种是人类主动创造的行为,他能很好地体现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和人文理念。
中西方雕像艺术的不同跟这一时期文化、宗教、社会结构、地域等密切相连。
一、中西方雕塑时选材的差异中国秦汉时期雕塑时所选材料是很广泛的,主要以陶土、木石、金属为主,在西安秦皇地下陵墓及兵马俑都是陶土烧制而成,汉代马踏飞燕以铜为原料,汉文帝、景帝墓中出土大量的陶雕或木雕的俑。
而古罗马的雕像主要以大理石为材料,结合少量的青铜和象牙来雕塑。
二、中西方雕塑内容上的不同秦汉时期,中国的雕塑在内容和主题上的主角是人物,此外还夹杂着现实中的动物和想象中的飞禽走兽的雕塑,而且这些艺术形象会统一设计一个大的环境下。
例如,秦始皇兵马俑就是以人物为主烧制大量人物以古代军队为主要形式,还有战车和马匹,人物和战车马匹的雕塑比例与真实的大径相似。
汉墓中大量出土的人俑、动物俑和事物雕塑,题材、内容广泛,令人浮想联翩。
汉代出土的杂技陶勇盘马踏匈奴伏虎等生动展现出当时人们生活场景及历史事物。
而古罗马的雕塑在内容上同秦汉时期的雕塑虽有相同之处,但也存在明显的区别。
古罗马的雕塑几乎全部以人物为主,而且这些人物大多是当时的统治者或贵族阶级,以他们的肖像为雕刻素材,如亚历山大大帝、罗马皇帝,等等。
而且皇帝的半身像受到宗教性的敬畏,还有一些象征思维也成为艺术主体,如奥古斯都像就意欲者罗马想统治全球的思想。
中西雕塑对比
对应西方,正是古希腊 罗马的黄金时期。这是西 方历史上的一个蒸蒸日上 的时代,在艺术领域也达 到了巅峰。如雅典娜雕像、 断臂维纳斯等,都是艺术 殿堂中不朽的经典。
差异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
文化的差异
中国文化产生于东亚大陆,这种大陆型文化产生 了农耕文明,从事农业生产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 并要依靠集体才能战胜自然灾害。
• 又如卡普亚的 阿弗罗狄特, 作者故意把她 塑造成半裸状 态,以展示美 神完美的体型。 但是这些外向、 夸张的因子不 存在于中国雕 塑中。
•
中国雕塑主要用 陶塑、木刻或者铁、 铜铸。长沙马王堆 汉墓、汉文帝、景 帝墓出土了大批陶 人、木偶人,用金 属铸造的雕塑以铜 铁为主,如长信宫 灯、马踏飞燕等。
中
西
• 雕塑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 式之一,东西两种不同的历 史文化背景,使一种艺术形 态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风 格特征。
PK
• 中国的秦汉时期,上起秦始 皇灭六国(前221年),下 至曹丕汉代(220年)共440 年的历史。这一时期是中国 历史上的大发展时期:政治、 经济、文化艺术空前发展和 繁荣。在雕塑领域出现了以 秦兵马俑为代表的秦汉陶俑。
eg:秦汉俑尚集体
以崇尚内敛、信仰集体 力量为核心的审美观。
•西方文化则在沿地中 •海的狭小地域产生, •这种海洋文化强调冒 •险和征服,极具扩张性。 •推崇个人力 量、英雄主义 行为和侵略性 气质 •雕塑突出个人的英雄气质 •和外向、奔放的审美情趣
中国审美观强调集体之美,无论秦兵马 俑还是汉俑,展现的都是强大阵列的威严、 庄重之美。这种美是在众多的人俑的排列 组合中显现出来。 中国强调委婉、内敛、保守,如在秦兵 马俑中,虽然士兵们拥有强健的体魄, 但是还是被厚厚的盔甲遮盖着。
中西方雕塑艺术差异的美学内涵-最新资料
中西方雕塑艺术差异的美学内涵引言在雕塑艺术中,由于中西方文化形态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和不同民族审美趋向和哲学气质的影响,中西方雕塑在其各自的发展脉络中表现出了迥然不同的审美风范。
从雕塑艺术的美学内涵上来看,西方雕塑艺术有其特定的艺术规则和创作方法而中国的雕塑艺术则表现出与儒释道精神的密切融合。
中西雕塑艺术为什么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形态呢?它的美学内涵具体体现在哪里呢?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一一进行探究。
一、题材和文化上的不同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多姿多彩的地方文化决定了中国的雕塑题材的广泛性。
在中国的雕塑题材中,不仅有植物、人物,动物,虚构的动物(龙、凤、麒麟等)神话性的动物(女娲、伏羲等)、还有自然山水、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生活场景以及生活器物等。
在中国早期的雕塑艺术中,题材非常广泛,表现形式多样,并且没有主次之分,直到宗教的传入打破了这种封闭的艺术形态,宗教雕塑开始兴起,由此以佛像、观音像为主要内容的人像雕塑开始得以充分的发展。
总体来说,在中国古代的雕塑中,以动物、植物等为题材的雕塑居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代图腾文化的发达和崇拜自然的自然主义精神。
尽管题材非常广泛,内容非常丰富,中国古代的雕塑却体现出非常封闭的一面,因为不管是动物、植物雕塑还是人像雕塑,他们出现的地区不是埋入陵墓中作为一种陪葬品,(如秦始皇陵墓中陶俑)就是被放置在陵墓前作为陵墓的仪卫(如霍去病墓前石刻),即使是宗教雕塑也是被封闭的放置于洞穴或石窟中,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深受中国传统的宗法制度和礼乐文化的影响。
在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创立了宗法制,作为国家的管理体制。
为巩固统治阶级已取得的权利和地位,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方面规定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这种具有等级性的各项制度就是封建统治阶级特有的礼乐制度,在这种文化体制下,在一切生活中的行动必须按规定的礼节和仪式去作,表现在婚丧、祭祀、朝聘、盟会等一系列活动上,都要按规定的“礼仪”办事,等级不同的阶层所享受的“礼乐”待遇也是不同的,其实质意义是为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的工具。
中西雕塑文化比较
中⻄西雕塑⽐比较第⼀一章:中⻄西雕塑和中⻄西⽂文化第⼀一节中⻄西⽂文化:稳定于进取⼀一般来说,古代中国向⻄西⽅方输出的⽂文明要远⽐比⻄西⽅方的来的多。
由于缺乏外部⽐比较,中国⽂文化逐渐养成⼀一种超强的稳定性和⾃自信⼼心。
任何⼀一种外来⽂文化,在⾼高度发达的中国⽂文化⾯面前都会被童话,使中国⽂文化变得更加丰满。
⻄西⽅方艺术源于古希腊,他们认为宇宙世界⾸首先是⼈人的认识对象,⽂文化以求真为⺫⽬目标。
要客观的认识⾃自然现实,把握客观规律。
哲学上的和谐远离也就成了美的规律。
从此就形成了理性主义的⻄西⽅方美学。
第⼆二节:“以泥为塑”于“以⽯石为雕”在旧⽯石器晚期,欧洲便出现了⼿手法写实的动物和裸⼥女雕像。
说明欧洲早期艺术有着漫⻓长的⾃自然主义时代,到了新⽯石器时代,⾃自然主义在欧洲开始衰落,却在中国繁荣了起来。
并且复演着⻄西⽅方的旧⽯石器的景象。
对⽣生殖的是崇拜,使原始⽂文化难以割舍的主题。
因为这⾥里寄托了他们对部落⼈人丁兴旺的祈求。
中⻄西雕塑在制作材料上的区别就是,中国雕塑喜欢⽤用泥⼟土,⻄西⽅方雕塑喜欢⽤用⽯石头。
泥⼟土使⼤大地的肌肤,通过中国⼈人特有的⽣生命观念被给予了⽣生命的以为。
雕塑家⼜又使⽆无形的⽣生命变gengshi为有⾏行。
中国使农耕⼤大国,对⼟土地和植物有着深厚的情感。
同时⻄西⽅方⼈人喜欢⽤用⽯石头⼤大约来源于他们于⾃自然世界抗衡的愿望。
⽶米开朗基罗曾说过:“雕塑,使解放禁锢在⽯石头⾥里的⽣生命,要消去⽆无⽤用的部分。
第三节⻩黄河流域⽂文明于地中海⽂文明中⻄西古典雕塑传统分别形成于两⼤大古⽂文明体系:⻩黄河流域⽂文明和地中海⽂文明。
中国的⻘青铜⽂文化基于农耕⽂文明,商业⽓气息淡泊。
在次⼟土壤上发展出了⼀一种神性迷狂和等级崇拜混交的政治⽂文化。
⽽而爱琴海⻘青铜⽂文化则对⼯工业和贸易有着狂热的兴趣。
在艺术中,克⾥里特⼈人和迈锡尼⼈人消遣着他们乐天的世俗精神。
中国商朝的艺术则在神明迷狂下显⽰示着等级权利的威望。
中西方雕塑对比
转轮经窟
(又名心神车窟)
转轮经藏窟,凿于南宋绍兴十二年,位于大足石窟北 山佛湾中部,编为第136号,是一个平顶长方形大窟。 窟高4米,宽4.7米,深7米。造像具有保存如新,典 雅优美,个性鲜明,民族风格突出的显著特点,曾被 国际知名作家韩素音女士赞誉为“中国石窟艺术皇冠 上的一颗明珠”。
玉印观音
霍去病墓石刻群雕在中国雕塑 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打 破了汉代以前旧的雕刻模式,建 立了更加成熟的中国式纪念碑雕 刻风格,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五、魏晋南北朝雕塑(公元220年-公元581年)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佛教思想与儒学思想碰撞、交融时期。因此,
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建寺庙,凿窟造像,利用直观的造型艺术宣传统 治者思想和教义。这个时期的雕塑特点为较注重细部的刻画,技术 更圆转达纯熟,雕塑形象和题材大都为宗教题材,因而雕塑形象具 有神化倾向和夸张的特征。宗教使雕塑艺术的题材单一化,但宗教 精神的内在动力却也促进了大量精品的诞生。代表性的石窟为:敦 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
中国雕塑
中国雕塑是指具有中国特色且原产于中国的 雕塑艺术品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主要内容分别是陵墓雕 塑(包括地上的纪念性石刻与墓室随葬俑)、 宗教雕塑、民俗性及其他内容的雕塑。
一、史前雕塑(公元前6500年-公元前1600年)
中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雕塑,属新石器时代氏族公社繁盛 阶段的遗物。原始社会雕塑对探讨社会发展进程、研究造 型艺术与意识形态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历来深受 人们的重视。这一时期雕塑的造型还都是依附整体器物上 的饰物,均为粗略的,夸张式的,具有极强装饰性。其中 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陶塑人像。石雕与骨雕人像仅有少量出 土。
石窟内雕塑大量的佛像,有石雕、木雕、泥塑、铸铜等,佛像雕 塑遂成为当时中国雕塑的主体。这些石窟在发展中不断增加新的雕 塑作品,历代都对石窟进行重修、扩建、新增和补充。 石窟艺术在中国雕塑中很有代表性,如东晋时期的戴逵,擅长雕刻 和铸造佛像,他在建康瓦棺寺所作的玉躯佛像,与顾恺之的壁画 《维摩诘图》和狮子园的玉像被称为“瓦棺寺三绝”。
中西古代雕塑艺术差异及其成因分析
2023年 第7期- 65 -中西方艺术文明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体系,有着绚烂多彩又迥然不同的特点。
它们源自不同的生活风俗、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西方的雕塑艺术在题材、艺术语言、表现手法和形式美感等方面时而趋向融合、相互借鉴,时而又显现出明显的对立冲突。
[1]雕塑艺术作为文明的物化实体,记录了中西方审美精神、造型艺术方式与效果、文化生存情境的演变过程与显著区别。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更注重灵动和神韵,擅长以平面方式表现空间,它追求抒情表意,通过简约而富有象征性的形象传递情感和意义。
而西方古代雕塑则更加注重主客相分,强调写实和描摹的能力,它更多以立体的方式存在空间之中。
一、题材差异从农耕文明中孕育出的中国雕塑艺术,自然而然地走上了与生态、自然的融合之路,在题材上初期多以动植物、自然现象为主。
而西方雕塑艺术则以宗教、神话题材为多。
早期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与石器、陶器、青铜器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雕塑反映人类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同时融入了人们对世间万物的想象与憧憬,多具有巫术的神秘色彩,造型稚拙粗放,视觉效果追求夸张与恫慑力。
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春秋莲鹤铜方壶,壶腹部有龙角竖立的蟠龙纹,壶体四面装饰有两角卷曲的双翼神兽,圈足下盘踞着两条鳞纹枝角的卷尾兽,壶体还装饰有向上攀缘的龙、兽,两者相互呼应。
通过神兽与纹样的装饰,铜方壶摘 要:中西方古代雕塑艺术在萌芽时期便显现出了差异性,在发展中逐渐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中国古代雕塑注重抒情写意,追求意象性和诗意表达,强调主体对客体的体验与感受;西方古代雕塑则注重形体写实性,追求客观与理性的表现。
差异的形成源自两者文化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审美观念等多重因素的不同。
本文从题材、功能、表现风格、造型与材质几个方面对中西方古代雕塑做出比较分析,挖掘雕塑艺术形成差异的相关原因,旨在帮助创作者更深入地了解雕塑艺术的沿革,激发创作灵感,审视文化的多样性与独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古代雕塑之异同
对于雕塑我还是很感兴趣的,老师讲的也不错,在这里我想对老师说几句心里话:虽然不是所有的人都听课,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听的。
所以老师不要觉得没经,我们有很多人喜欢听你的课。
以下内容是我结合老师讲课内容、上网查的资料和自己的感受总结的。
雕塑艺术是人类情感外溢的物化形态,是中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古代还是近代,雕塑的创造都体现着时代的文化精神,是人类主动的创造行为。
中西方由于各自的文化、思维模式、社会组织结构,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各自的雕塑艺术表现出极大的差异。
其次,由于观念意识、思维模式不同所造成的中西雕塑在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对比中西文化的思维模式就会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模式追求合二为一,把宇宙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是综合的一元论;而西方传统文化的思维模式则以分析为手段,把世界视为不同的部分,追求一分为二,是解析的二元论。
在中西思维模式发展过程中,西方的文化又形成了重视逻辑推理的思维模式,它结合古希腊的科学主义和理想主义,为雕塑艺术的典范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的文化则形成了强调直观意向的思维方式,它通过直觉来直接体验、感悟并把握对象。
这种思维方式超越了逻辑、概念而更长于悟性,这种所谓的“豁然贯通”、“点石成金”,也形成了与西方注重分析、偏于抽象的思维模式的不同文化特质。
雕塑的产生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了,甚至更早。
社会中的雕塑,是受社会自然形态的影响,受人们思想局限性的影响,从而造成了原始雕塑的一种对于神灵的敬畏以及对自然的崇拜而形成的一种古朴的艺术形态。
到了封建社会,中西方的雕塑形态才开始有了分化,但并不是说没有任何联系了,中西方雕塑的共同点就是都是以宗教/神灵为主题而进行的,西方雕塑中,神的形象与人是十分接近的,但又不同于人,他们睿智,高贵,气质与人有所不同.早期的西方雕塑,其主旨虽然说是以人物为主,但其实还是以"神"的形象为主.中国封建社会早期还是有原始雕塑的影子,其形态大多以神,兽为主,没有特别固定的形式.到了南北朝时期,印度佛教的传入,让中国的雕塑形态立刻发生了变化.原本的雕塑意识在统治阶级的意识下变成了宗教化形态,这种形态其实也正反映除了统治阶级的意志,这在中西方的雕塑中能够很好的反映出来的.
所谓中西雕塑最大的区别,其实更反映在其对于雕塑的表现手法上,中国的雕塑手法注重"形神兼备",西方雕塑则更注重形态的完美与真实.所以我们看来,在西方雕塑中,对于人体的把握十分到位,达芬奇自己就解剖过10几具人的尸体,因此,西方雕塑,是建立在对人体结构真实的把握基础之上的,而中国雕塑,虽然也注重形的变化,但更注重于内涵,即"神":运用大量的线条表现丰富多彩的变化,因此,在中国雕塑中,你似乎找不到真实的体积,但是却能看出雕塑作品所反映出来的主旨.
所谓中西雕塑差异最大,是西方文艺复兴之后才产生的.这时候的西方艺术形态,受到文艺复兴的影响,产生了多种形态并存的一个局面,既保存了以神为主题的雕塑,同时产生出来后现代一些以人的思想为主题的雕塑,例如一些抽象形态的雕塑作品,罗丹的作品在文艺复兴中是具有十分的代表意义的,打破了长期以来以神为主题的雕塑的格局,同时加入了人文思想,让雕塑作品更加鲜活.
而此时的中国雕塑,仍然是以佛教雕塑为住,不过形态仍然是在发生着巨大变化,以为在早期的佛教雕塑中,形象是以印度传入时候的形象为主,而到了这时候,人物的形象基本已经中国化,与印度雕塑也已经相去甚远了.
到了明清两代,中国传统雕塑的发展已经接近尾声,这与社会历史形态有着本质的联系.中国雕塑的形,神,韵,涵仍然可以被西方雕塑所借鉴,而西方雕塑的写实也可以被当代雕塑所吸收,所以,对于中西放雕塑的异同,无非是从社会历史形态,统治者的意志,文化背景,地域特征,主题,以及宗教形式等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单独找一个方面进行比较就比较复杂了。
古西方雕塑以欧洲为中心,着重于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突
出古希腊的哲学、古罗马的法典、犹太的宗教等文化色彩。
古中国雕塑则主要集中于夏商时期的青铜器雕塑、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兴盛发达的佛教雕塑,以及秦汉至元明的军事雕塑。
一、现实人物雕塑比较
古代中国人物雕塑,更多的是以群体性出现,注重气势的磅礴,规模的铺排,而西方则更注重个体的精雕细琢,讲究人体本身的美感。
因此,在现实人物的雕塑中,古中国重在于军事人物捭阖,而古西方则重在于自然人体展示。
㈠军事人物雕塑
古西方军事雕塑成就不是不高,而是没有古中国那样的气势磅礴。
导致不同国度的艺术形态差异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思想起源,二是的社会体制。
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中国的秦汉与西方的罗马帝国有一段较长的重合期。
此时,中国军事雕塑艺术已高度发达,这与五百五十年春秋战国的群雄逐鹿有关。
从那时起,各种势力互相倾轧,争权夺利,皇朝的演绎更是如此。
知识分子、内部诞生和外来的宗教,并没有在一定程度上对这种社会形态给予缓解,恰恰相反,这两种力量在中国从未独立过,一直都依附于权力,由此诞生了极为辉煌而“自古兴亡百姓苦“;的军事文化,进而,成就了古代中国如此辉煌的军事人物雕塑艺术。
㈡自然人体雕塑
古中国的自然人体雕塑,比较小,也相对比较粗糙,跟中国画一样注重写意,古西方则注重人体肉感的刻画。
从意识形态来看,早期西方文明具有强烈的人本意识,已觉醒到原欲与理性是人的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瑞典古希腊古罗马研究专家邦纳认为:“全部希腊文明的出发点和对象是人。
它从人的需要出发,它主义的是人的利益和进步,它同时既探索世界也探索人,通过一方探索另一方。
在希腊文明的观念中,人和世界都是对另一方面的反映,都是摆在彼此对立面的,互相照应的镜子。
二、宗教人物雕塑比较
自古雕塑就与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就古代西方而言,直到十九世纪,欧洲宗教雕刻与教堂建筑样式一直互为依存,而中国古代雕塑遗产则大量属于佛教人物的塑造。
古希腊神话是原始初民的自由意志、自我意志和原始欲望的象征性表达。
在神话中,神的意志就是人的意志,神的情欲就是人的情欲。
神和英雄们恣意放纵的行为模式,隐喻了古希腊人对自身原始欲望充分实现的潜在冲动,体现了个体本位的文化价值观念。
因此,西方文化中,宗教中的神灵比较人化。
他们一样得食人间烟火,有人性的自然欲求,还可以谈情说爱,在飞的时候,得插上翅膀;他们的力量随比人大,但不是无穷的,人也可以打败某些神。
中国是农业文明国度。
没有一个农业文明与大自然的关系是疏远的,他们所依赖和生存的一切都来自于大自然,或者说他们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因此,在农业文明早期,人们对自然认识还不够时,便认为存在超自然的力量,并对这种力量加以神秘化、崇高化、虚拟化,由此得到某种精神的慰藉和心灵上的安抚。
除此之外,还有历代统治阶级为维护其权威而不断吹捧这种力量。
于是,中国宗教中的神,不食人间烟火,超凡脱俗,没有人的欲求,两袖清风踏云彩飘,只可敬仰奉承,更不是人的力量可以打败的。
因此,中国的宗教人物雕塑,更注重其神秘的色彩,崇高的形象,无边的法力,有一种永不可企及的超自然力量和不可冒犯的威严,里面的尊规清仪比较讲究。
“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忽成岑”。
同其他艺术形式和文化的关系一样,雕塑的发展和文化背景也是不可分割的。
雕塑是人类的精神产品,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化的内涵决定着雕塑的形式,雕塑的形式也丰富着文化的内涵。
雕塑是人类情感的物化形式,揭示着人类不同时期的宇宙观和人生观,蕴含着人类对生命的极大热情;文化对雕塑的作用,既造成了中国唐至宋代之后雕塑的衰弱,也促成了西方雕塑随着文化变革而不断的演进。
正如庄子所言:“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中西文化的差异在于文化的特质,而中西雕塑的异同则在于雕塑的基本特征,中西雕塑的比较既具有着文化和历史的价值,也具有着时代和现实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