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心理学》课程论文

题目: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姓名:

学号:

成绩:

指导教师:

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冯巧华

[摘要] 青少年情绪障碍的产生不仅受到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学校、家庭、同伴)的影响,还会受到个性心理特征,尤其是认知倾向和认知过程的影响。本

文基于同伴关系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重点分析了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社

会化的影响。

[关键词] 同伴关系;青少年;社会化;影响

一、同伴关系的含义

同伴指个体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认知能力的人(Foot et a1,1990)。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它在青少年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青少年同伴关系的功能

青少年正处于青少年的过渡时期,从心理生理角度而言,是身心发展最迅速、最关键、最旺盛的时期,同时也是发展的最佳时期。作为一种非正式组织,同伴群体对中职生的学习、生活、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这种影响可能会远远超越父母以及教师的教育和引导。同伴关系,尤其是同伴亲密关系在青少年的情绪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建构及其社会化的进程。青少年的情绪发展既有相当的可塑性,同时又充满了危机,抑郁、焦虑、恐惧等情绪障碍时时困扰着他(她)们,不利于其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关注青少年的情绪发展,关注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发展的作用,有助于青少年平衡的度过“风暴期”。

(一)同伴关系的认知发展功能

心里学家皮亚杰强调了同伴关系对个体社会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他认为,同伴关系的合作与感情共鸣使个体获得了关于社会的更广阔的认知视野。而同伴交往中的冲突将导致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并促进社会交流所需技能的获得。他还特别强调,同伴间的讨论和争论是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所必需的。另外,维果茨基强调人际交流对认知发展的重要作用,他用最近发展区来解释社会互动的意义。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能够独立完成的作业水平与在他人帮助下或与他人合作能够完成的作业水平之间的距离。与一个能力很强的“专家型”同伴配对进行的合作学习(指导学习),能够推动个体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周宗奎,2002)。

(二)同伴关系的情绪性功能

同伴关系对青少年情绪情感的健康发展尤为重要, 是满足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安全感、亲密感的重要源泉。Anna Freud认为同伴背景是家庭之外相对安全的释放攻击、性冲动的场所, 高质量的积极同伴关系是情绪情感健康发展的需要。精神分析导向的另一理论家Blos指出, 青少年期最重要的任务是“个体化” , 这一过程中, 个体会重新建构与父母的关系, 走向自主, 由此必然产生焦虑、恐惧、自卑等消极情感体验。青少年就是依赖支持性的同伴关系来寻求慰藉的同时将性冲动的释放更多地导向亲密的同伴。Sullivan曾提出友谊的功能是互相证实、共享兴趣和希冀、分担恐惧、肯定自我价值、提供爱和亲密坦露的机会。他认为少年期被同伴孤立的体验将导致自卑感, 平等亲密的友谊关系是个体第一次“通过他人的眼睛看自己”并获得亲密的情感体验。另外, Weiss在社会需求理论中提出假设, 即个体在与他人不同的关系中寻求特殊的社会支持功能,不同类型的关系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他列举了爱、亲密、增进自我价值等种功能。在此基础上, Fueman等人进一步指出, 个体在亲密的友谊关系中和一般同伴团体中所寻求的社会需要是不同的—爱、亲密和可靠的同盟更多是从亲密的朋友关系中获得归属感或包容感则要更多地向同伴团体寻求而工具性或指导性帮助·抚慰、陪伴和增进自我价值则二者均可提供。(学生张某,一天下午放学看到本班同学和外班李某在打架,他上去把两人拉开。李某不满,于是打了张某。第二天,张某对他哥说了自己被打一事。第三天中午张某的大哥带着三位“弟兄”来到学校门口,对李某就是一顿拳打脚踢,被治安室的人员发现制止,事情才得以了结。)处于青春过渡期的青少年,情绪情感波动性大,极不稳定,外界刺激会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应,为了表现自我,会置周围的人和事于不顾;行为带有冲动性,好感情用事,当个人的想法受到限制时,就会滋生挫折感,进而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往往为达到个人目的不择手段和不计后果,简单粗暴地向对方实施攻击行为,或借助外力进行报复。对此,教师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荣辱观,自觉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学校要加大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强化内部管理,消除不安定因素,杜绝社会闲散人员到校滋事。

(三)个体于同伴交往中获得更完善的个性发展

William James特别强调社会关系在个体自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人类具有被自己关注、被他人赞赏的本能倾向。当自己没有受到太多他人的关注

时, 可能会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怀疑。在此基础上, 符号互动论者如Cooley和Mead等人指出, 人们是根据自己在社会情景中的经验来定义自己的。在社会相互作用中, 个体获得关于自己如何被他人知觉的信息, 这种信息就是自我形成的基础。个体与同伴的交往对“自我”的形成和发展是必不可少的。Sullivan的精神病学人际理论的主要思想之一就是个性是由个体的社会关系塑造的。他尤其重视同伴关系在青少年期的重要作用。他认为, 同伴能为个体逐渐理解合作与竞争的社会规则和服从与支配的社会角色构建基本框架, 这一时期充分良好的同伴关系是个性健康发展必须的。Erikson将同伴经历看作同一性形成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同伴关系提供社会支持和尝试不同社会角色的机会, 这对青少年经历的“心理延缓偿付期”尤为重要。此外, 群体社会化理论认为现代家庭外的社会化发生在儿童中期的不同性别群体和青少年期的各个群体之中, 群体过程群体中友好行为、群体外对立、组间比较、组内同化等群体行为同时又是个性发展的基础机制。

(四)同伴关系的文化传递、行为发展功能

群体社会化理论认为人类文化的传递模式是一个群体过程, 是从父母群体传递到同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