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8、文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秦汉魏时期 第 六 讲 文 气 说
秦汉的思想家继承了先秦的上述观 念,如王符说: 上古之世,太素之时,元气窈冥, 未有形兆。万精合并,混而为一,莫制 莫御。若斯久之,翻然自化,清浊分别, 变成阴阳。阴阳有体,实生两仪,天地 壹郁,万物化淳。和气生人,以统理之。 是故天本诸阳,地本诸阴,人本中 和。„„ „„天之以动,地之以静,日之以 光,月之以明,四时五行,鬼神人民, 亿兆丑类,变异吉凶,何非气然!(《潜
第 六 讲 文 气 说
源自文库
再如荀子说: 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 柔之以调和;智虑渐深,则一之以 易良;勇胆猛戾,则辅之以道顺; 齐给便利,则节之以动止;狭隘褊 小,则廓之以广大;卑湿重迟贪利, 则抗之以高志;庸众驽散,则刦之 以师友;怠慢僄弃,则照之以祸灾; 愚款端悫,则合之以礼乐,通之以 思索。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 莫要得师,莫神一好。夫是之谓治 气养心之术也。(《荀子·修身》)
第 六 讲 文 气 说
荀子也多次说到“气”,如: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 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 有 义, 故 最为 天 下贵 也 。 ( 《 荀 子 · 王
制》)
水火有气,草木有气有生,禽兽有 气有生又有知,人有气有生有知更有义。 可见,气是无生无知的,而有生有知之 物皆有气。那么,气就是生命与意识得 以产生的基础,是一般的物质存在。
孙丑上》)
这里的“气”,是专就人而言。 孟子把“气”和“心”、“志”对 言,“气”侧重指身 (生理) 的方 面;但也包括心志方面的涵义 (不 得于心,勿求于气)。

第 六 讲 文 气 说

同样的意思又如: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 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 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 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 不慊于心,则馁矣。” (《公孙丑上》) 孟子自范之齐,望见齐王之子,喟然叹 曰:“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
(《尽心上》)
孟子这里所说的“气”,都是兼生 理之气和精神之气而言的。
第 六 讲 文 气 说
《庄子》谈到“气”的文字也 很多,其总的说法,是认为“气” 属于物质性的东西。例如: 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 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 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 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 也。”(《人间世》) 这里,庄子区别了“心”与 “气”,“气”是指人体内的生理 之气。
(《三国志·魏书·任城王传》)
这里所说的“气”,都是指 人的某方面的资质、才能。
第 六 讲 文 气 说
此一时期,特别应注意者, 是曹魏刘劭的《人物志》。他说: 葢人物之本,岀乎情性。情 性之理,甚微而玄,非圣人之察, 其孰能究之哉?凡有血气者,莫不 含元一以为质,禀阴阳以立性,体 五行而著形。苟有形质,犹可即而 求之。(《人物志·九征第一》) 这是说,人的情性、品质虽 虚玄神妙,但它是禀受太一之气、 涵纳阴阳五行而形成的,故可以循 其形质,考其情性。
第 六 讲 文 气 说
人禀气于天,气成而形立,形 命相须,以至终死,形不可变化, 年亦不可增加。以何验之?人生能 行,死则僵仆,死则气灭,形消而 坏。禀气生人,形不可得变,其年 安可增?(《论衡·无形》) 这里的“气”,便是指人体 生命之气了。
第 六 讲 文 气 说
值得注意的是,秦汉之际的思想家 开始将人体之“气”与人的生理现象甚 至品格特征联系起来,说明它们之间的 关系。如《吕氏春秋》说: 凡人三百六十节,九窍五藏六府。 肌肤欲其比也,血脉欲其通也,筋骨欲 其固也,心志欲其和也,精气欲其行也。 若此,则病无所居,而恶无由生矣。病 之留、恶之生也,精气郁也。(《恃君 览·达郁》) 这是把“气”与生理现象联系在一 起。
第 六 讲 文 气 说
这里所谓“淑灵之气”、 “玄妙之气”、“清明之气”、 “纯和之气”,都是禀受于天, 并且都是称道人的美好的精神气 质和聪明智慧的。再如: 无乃李广之气,循发益怒,乐一 当单于以尽余愤乎? (孔融《遗张紘
书》)

霍光怀沉勇之气。(嵇康《明胆论》) (毌丘兴)志气忠烈,临难不顾。
(同上)

管子曰:“道之在天者,日也;其 在人者,心也。故曰:有气则生, 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 (《枢
言》)
第 六 讲

这些话的意思是说,“气” (精)是生成万物之根本,也是人 体之得以诞生的根本。这里的 “气”,仍是指物质性的东西。但 同时,《管子》还说“气”生成了 人的心智: 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通乃生, 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
总之,战国时期,“气”的涵 义主要仍是一种物质存在(无论其 说自然界还是人本身),是生成万 物(包括人)的根基,但同时也兼 指人的精神意志。
第 六 讲 文 气 说
在先秦所有论“气”的言论 中,我们最应注意的,是那些把 “气”和人体、人的精神联系起来 的论说。如《管子·心术下》云 “气者,身之充也。„„充不美, 则心不得”;《孟子·公孙丑上》 说“浩然之气”;《庄子·人间世》 说“心斋”;等等。但是,先秦的 这些说法,仅停留在“气”与人体、 人的精神有联系这样一个泛泛的浅 层面上,没有更深入细致地讲清它 们之间的关系。
(张既《表毌丘兴》)

(徐邈)才博气猛。 (《三国志·魏
书·徐邈传》载卢钦所著书)
第 六 讲 文 气 说
这里所谓“怒愤之气”、“沉 勇之气”、“忠烈之气”、“恃才 之猛气”,则都是形容人的某方面 的精神品格的。再如: 或谓吾子英才秀发,邈与世玄,而 经纬之气有蹇缺矣。 (伏义《与阮籍
书》)

任城王武艺壮猛,有将领之气。
第 六 讲 文 气 说
到了汉代思想家那里,对此一问题 的讨论便更加深入明切些,他们开始明 确地论说“禀气”状况与人的不同品格 特征之关系。如王充说: 豆麦之种,与稻粱殊,然食能去饥。 小人君子,禀性异类乎?譬诸五谷皆为 用,实不异而效殊者,禀气有厚泊,故 性有善恶也。残则受仁之气泊,而怒则 禀勇渥也。仁泊则戾而少慈,勇渥则猛 而无义,而又和气不足,喜怒失时,计 虑轻愚。妄行之人,非故为恶。人受五 常,含五脏,皆具于身。禀之泊少,故 其操行不及善人,犹酒或厚或泊也,非 厚与泊殊其酿也,麴糵多少使之然也。 是故酒之泊厚,同一麴糵;人之善恶, 共一元气。气有多少,故性有贤愚。
第 六 讲 文 气 说
《知北游》还有一段著名的话: 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 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 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 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 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 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 通天下一气耳。 这里提出的“通天下一气”的 命题,被张岱年先生称为“古代最 早的气一元论”。这里说,“气” 生成万物,亦生成人体,则“气” 是“原创”性的物质。
1、先秦时期
“气”的最初含义,当是指一 种生成物质的元素。
第 六 讲 文 气 说
今存最早论说“气”的资料, 是《国语·周语上》的这段话: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 阳父(周太史)曰:“„„夫天地之 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 也。(韦昭注:“过,失也。”)阳伏 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 (韦昭
第 六 讲 文 气 说
到战国时,论述“气”的资料 就更多了。《管子》即有不少关于 “气”的论说,如云: 凡物之精,化 (一作比) 则为生。 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 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 人。是故名“气”。(《内业》) 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 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
(《论衡·率性》)
第 六 讲 文 气 说
俱禀元气,或独为人,或为禽 兽。并为人,或贵或贱,或贫或富。 富或累金,贫或乞食;贵至封侯, 贱至奴仆。非天禀施有左右也,人 物受性有厚薄也。(《论衡·幸偶》) 王充认为,人之善恶贤愚、残 仁怒勇等品格,乃至贵贱贫富等境 遇,都与个人禀受元气的状况有关。 王充的探讨较荀子细密了一步,但 相对于其后的思想家,还是显得粗 放迂阔。
第 六 讲 文 气 说
真正把“禀气”与个人的个 性才能、精神气质联系起来,要到 汉末曹魏时期。我们来看一些史料: (胡根)应气淑灵,实有令仪。
(蔡邕《童幼胡根碑》)

申屠蟠禀气玄妙,性敏心通。
(《后汉书·申屠蟠传》载蔡邕语)
(徐干)含元休清明之气,持造化 英哲之性。(佚名《中论序》) (扬雄)受气纯和,韬真含道,通 敏叡达,钩深致远,建立《玄经》, 与圣人同趣。(陆绩《述玄》)
(《内业》)

文 气 说
气者,身之充也。„„充不美,则 心不得。(《心术下》) 这就进一步明确地把“气”和 人的精神状态联系在了一起。
第 六 讲 文 气 说
孟子也说到“气”: 吿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 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 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 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 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 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公
第 六 讲 文 气 说
君子贫穷而志广,富贵而体恭, 安燕而血气不惰,劳倦而容貌不 枯。„„君子贫穷而志广,隆仁也; 富贵而体恭,杀埶也;安燕而血气 不惰,柬理也;劳倦而容貌不枯, 好交也。(《荀子·修身》)
荀子说“治气养心之术”, 意含下列“血气刚强”等九种心性, 可知“气”与那些心智品格有关。 而所谓“安燕而血气不惰”,亦是 指精神、意志而言。只是,荀子没 有把“气”和精神品格之关系说得 清楚明晰。
注:“烝,升也。阳气在下,阴气迫之, 使不能升也。”)于是有地震„„”
这里的“天地之气”应是指 “阴阳”,是自然界物质性的东西。
第 六 讲 文 气 说
到春秋时代,有“六气”之说。 《左传·昭公元年》记载: (医和)对曰:“„„天有六 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 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 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 为菑: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 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 心疾„„” 这里明确说,六气谓阴阳风雨 晦明,是自然界物质性的东西。但 要注意:它说五味、五色、五声均 源自六气,开启了把“气”从自然 物质的意义引向人文意义的途程。
第六讲
中 国 文 学 批 评 史
文气说
第 六 讲 文 气 说
讲授提纲: 一、先秦至汉魏时期“气” 概念含义的演变 二、曹丕有关“文气”之说 的解读 三、“文气”说之于中国文 学批评史
第 六 讲 文 气 说
一、先秦至汉魏时期“气”概 念含义的演变 “气”是内涵非常复杂纠结的 一个文化概念。大体说来,它的涵 义经历了一个由自然物质(元素) 向人的精神气质发展的过程。当然, 在这个发展历程中,“气”之两种 涵义在很大程度上是纠结在一起的。 现在做一简单梳理。
第 六 讲 文 气 说
所以他又说: 若量其材质,稽诸五物。五物之征, 亦各著于厥体矣。其在体也,木骨、金 筋、火气、土肌、水血,五物之象也。 五物之实,各有所济。是故骨植而柔者, 谓之弘毅;弘毅也者,仁之质也。气清 而朗者,谓之文理;文理也者,礼之本 也。体端而实者,谓之贞固;贞固也者, 信之基也。筋劲而精者,谓之勇敢;勇 敢也者,义之决也。色平而畅者,谓之 通微;通微也者,智之原也。五质恒性, 故谓之五常矣。五常之别,列为五德。 是故温直而扰毅,木之德也;刚塞而弘 毅,金之德也;愿恭而理敬,水之德也; 宽栗而柔立,土之德也;简畅而明砭, 火之德也。虽体变无穷,犹依乎五质。
夫论·本训》)
这是说天地之气的变化,生成包括 人在内的万物。
第 六 讲 文 气 说
再如王充说:“天地合气,万物自 生”,“夫天覆于上,地偃于下,下气 烝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矣。” (《论衡·自然》) 这里的“气”,是专 指自然物质。王充又说: 夫禀气渥则其体强,体强则其命长; 气薄则其体弱,体弱则命短,命短则多 病寿短。始生而死,未产而伤,禀之薄 弱也;渥强之人,不(当作必)卒其寿。 若夫无所遭遇,虚居困劣,短气而死, 此禀之薄、用之竭也。此与始生而死、 未产而伤,一命也,皆由禀气不足,不 自致于百也。人之禀气,或充实而坚强, 或虚劣而软弱。充实坚强,其年寿;虚 劣软弱,失弃其身。(《论衡·气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